儿童读经

2024-07-26

儿童读经(精选六篇)

儿童读经 篇1

1990年代以来儿童读经运动的倡导者们格外崇拜经书,将经书的价值凌驾于童年的价值之上,为了“读”经不惜牺牲儿童的生活。这是传统教育的痼疾,也是历次读经运动的痼疾。

经书乃古人创作的典籍,它们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尊重和珍惜这些典籍,但不应当将其视为永恒不变的真理的化身。任何典籍都不可能超出作者的个人世界和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可能有跨越古今而一贯正确的作者。一味将经书视为常理常道的化身,这违背人类认识的演进规律。

儿童与经书的关系其实可以还原为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本体是人,人的本体是人自身的自然(即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范畴“性”),正如机械臂是人手臂机能的延伸,望远镜、显微镜是人眼睛机能的延伸,计算机是人脑机能的延伸,文化是人天性(人自身的身心之自然)的外在延伸。文化是本于人的,是为人服务的,是以人为目的的;文化是人的摇篮、家宅、庇护所乃至精神食粮;人是本,文化是末。

当然,人创造文化,文化反过来又滋养人、创造人,此即以文化人。但以文化人应当避免作茧自缚,避免以文奴化人,避免让人成为自己所创造的文化的奴隶。以文化人,这个“文”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是拱卫、滋养、庇护、壮大人自身的自然(即天命、天性),是为了人的天性的繁荣昌盛,是为了人的福祉,而不是去捆缚与损毁人自身的自然。非斯文,不足以谓其优秀传统文化。

评判当前的儿童读经运动,应当重拾天人之际问题,应当认识到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之所以在宇宙中具有崇高位置,是因为人自身承载天道、天命、天性。不只是圣人承载天道、天命、天性,每一个赤子、每一颗童心也都承载天道、天命、天性。中国许多古代经典就号召人们承担起自己的天命,体现天道的尊严。所以,中国有一种悠久的内在主义的思想传统。

孔子有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论语·颜渊》)这是强调个人的主动与自律,反对强制灌输与干涉。这种见地非常重要,很有现实意义。文化表现应当以人之“内在”为依据,即以人的“天命”“天性”为依据。

卢梭也可列入内在主义者之列。《爱弥儿》开篇即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它添加什么东西。”这是说外部文化无论如何折腾人的天性,都“不会给它添加什么东西”。这就是内在主义的基本信念,也是西方现代性的根本特征。其实卢梭以前的不少古代中国人已经具备这种观念。

要反对以经书为本,反对以教条为本。文革中的“语录不离手”“一句顶一万句”,就是读经文化,其实质就是极端的教条主义,就是泯灭个人的天性、地位、尊严和权利,从而使人成为奴才,真可谓殷鉴不远。读经文化造就教条主义者,会从心灵深处祸害人。那些在读经活动中被训练得举手投足自以为是的人,而实际上早已丧失了自我。何以如此?童心毁焉,童心失焉。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篇2

(一)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

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能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

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1)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供需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因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夫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2)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们好象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报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而现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词责备或处罚。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练,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的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

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谚语道:“棒头出孝子,箸头出杵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能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二)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近年来,教导儿童读经已经在全世界各地蔚为一股风潮,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得知读经的益处后,纷纷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或者在社区亦可见到热烈开展的读经活动。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带领孩子读经,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教导儿童读经本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必须要熟读经文,而且不可以读错。至于速度应该如何,我们要视孩子的年龄而定。高年级的,速度可以快一点,而学龄前的,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读经时,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急躁。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读经应该不急不徐。老师在带读之前,内心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最好能把情绪缓和稳定下来,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所要教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学生自然有信心。老师如果能把经文读熟,甚至可以背下来,学生听到老师流畅的读诵和抑扬顿挫的音声,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不但心慌,又容易断句错误,学生就无法读得通畅,难免他们会心生怀疑:“老师读得水平是这样还来教我们?”如果有家长陪同,也会质疑老师的学问到底有多少?所以作为一个导读的老师在课前应该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并做好充裕的课程准备,上课才能收放自如,学生自然会随之欢喜地学习。

老师应有的课堂表现

1.首先声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学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

2.千万不要有断句错误,否则会误导学生。所以要注重自我进修。

3.读经可以有抑扬顿挫的表现,随着声韵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动,不知不觉地,就会陶醉在读经的乐趣中。

4.语速不宜过快。读得慢,让学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过抑扬顿挫的经典诵读,还可以慢慢地体会个中的道理。因为我们知道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末学教的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全家聚餐庆贺时,这个小朋友就在餐桌上面抑扬顿挫地大声说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在座的大人都感到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而且话是在获得孝悌颁奖后讲出来的。因而我们不能轻视周遭小朋友的领悟能力。我们读得很慢的时候就很容易随文入观。什幺是随文入观?是指随着文章文词的意境,我们能契入了解字义。所以读慢有它的好处,尤其是3至7岁的小朋友更需要慢读教导。《弟子规》讲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因此教导小孩读经,自幼应当教他读得清楚明白,同时也奠定他言语清晰的基础。至于验收学生背诵时,速度可以快一点。

用此种方法教学,有许多家长、老师反映:孩子透过读经之后,在学校的表现特别的优秀。比如,过去孩子没有胆识,胆量特小,当老师要他起来读书时,不但没有自信,加上颤抖的声音,语音就更不清楚了;透过读经的训练,孩子上课被叫起朗诵时,就非常地有自信,每一个字都读得铿锵有力。故经典诵读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训练孩子的胆识,尤其是胆小的小朋友,他的自信心也会相对提高。

(语速和断句的示范请听如何教导儿童读经的音声版MP3)

总之,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情况,才能拿捏准确,掌握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尤其是体会个中的道理后,会深切向往圣人的大智大德,很多的句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诚如朱子所言:我们读圣贤书,展开典籍,就要能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圣贤的教诲是否有所不同,如有不同,就要即刻改正。故当一个好的导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成效显著的。

老师的课前练习准备

自己先读一读,听一听自己的朗读效果,读得很熟稔,经义就会慢慢契入到心海里。教出来时就会觉得特别的愉快。如果能熟读历史上的八德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穿插在课堂中讲解,效果会更好。透过自己充分的学习,你周遭的人,包括家长就会觉得你的气质和言行以及你的态度无形中都在提升。所以读经,自己可以得到很大的益处。

经典的选取

作为童蒙养正的基础,最好的莫过于《弟子规》,如将其每一句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打好了圣学做人的根基,而后再读其他的圣贤典籍:如《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老子》、《庄子》、《礼记》、《易经》等。

读经要不要背?

我们来思考一下,凡事如果有求,就会感到很痛苦,不论大人或小孩,设立某种目标后就要非常尽力,要特别经过训练才能达到。往往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和压力,那么我们读经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挫折和排斥呢?要经常地读诵、熟读,透过这样的方法,经义、经文就可以顺畅而自然地吸收和背诵下来。这是因为人的耳朵最利。举例来说,听一首歌10遍以后就耳熟能详了。如果每天读经10遍,一周能读70遍,70遍后就会很自然地记下来,即使记不下来,也可以朗朗上口。所以读经要鼓励学生每天读,如果父母亲子一起共读,那是最好不过了。

家庭的有效配合

读经不应该只有小朋友读,应该是全家一起来读。如果家里的成员由父母带领在饭后拨出30-60分钟共同读诵,一年的时间可以把《论语》完全背下来。谚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父母读后若能深入义理,无论处事还是待人都会更加练达,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进行都有很大提升作用。

儿童读经活动与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篇3

最近几年,在许多地方都兴起了儿童读经活动。这个活动最初是在1994年,由台湾的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教授发起的,然后迅速影响到中国大陆以及海外华人世界。在大陆,儿童读经活动,在北京及许多省、市都开展了起来,形式多种多样。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至少有400多万少年儿童参加了读经活动。2005年7月30日,在八达岭长城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近100所小学和幼儿园的1000名小朋友参加。大会发表了《长城宣言》:“弘扬中华文化,培育东方品格;传承中华文明,重铸民族之魂。”

不少地方成立了指导儿童读经的组织机构,还办了网站,如:中华少儿读经网、儿童读经教育网、全球读经教育网、四海经典导读网,等等。有的叫做“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工程”,有的叫做“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就是说,不仅读儒家经典,也读《老子》、《庄子》、唐诗宋词等。许多出版社都出版了各种各样的读本,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共15万字,分12册,是针对小学六年共12个学期,每天诵读一课,每学期诵读一册而设计的。

为什么读经活动主要是针对小学阶段,针对儿童呢?这是因为人的一生中,13岁以前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特别是5-6岁以前,人人都是学习语言的天才,一个人在13岁以前记忆、背诵的东西,可以终身不忘,终生受益。所以,有专家提出:“让孩子在13岁以前,读遍古典经书,看遍世界名画,听遍经典音乐,为孩子打下做人做事的基础。”

综观各地的儿童读经活动,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读最有价值的书”,让儿童接受最优质的教育;二是读经的方法,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方法,由老师带领大家读,“小朋友,跟我念”。并且对所读的经典“不求理解,但求熟读”。三是目的很明确,就是对儿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传承文化。文化需要的是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不能中断,中断就会出问题。2005年7月,在欢迎台湾新党主席的致辞中,某大学校长用了“七月流火”的典故。“七月流火”是《诗经》里的句子,它的本意是指天气转凉了,可是校长先生却用来形容七月的天气真热,意思完全颠倒,闹了一个笑话。现在的年轻人不识繁体字,读不懂古文,这是很大的问题。传承文化的目的是复兴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个逻辑关系是很清晰的。当代新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牟宗三曾经很形象地比喻说:“少儿读经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

我们知道,儿童读经活动就是让孩子们了解、掌握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主体。从历史上看,儒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巨大的。具体地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也就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末期,儒家和诸子百家一起,开启了一个伟大的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儒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上:一方面,儒家尊重并且总结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乐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儒家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学说。

二是从汉朝初期到清朝末年,大约两千多年的时间,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历朝历代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汉武帝确立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子百家当中,不要百花齐放,只要儒家一枝独秀,其他各家受到排斥、压抑,儒家成为官方哲学。从此,儒家文化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儒家的思想学说,简称为“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

三是进入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的落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冲击以至于批判,人们要儒家为中国社会的落后负责,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孔反儒的浪潮:第一次是太平天国的反孔;第二次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第三次是“文革”期间的批林批孔。事实上,造成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而非儒家学说。

那么,到了今天,儒家思想究竟还有没有价值呢?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一致的。笔者认为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有价值,这是因为:

第一,儒家思想中,有一些优秀的精华,可以直接拿来用。比如,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近几年,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探讨全球伦理。所谓全球伦理,就是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能够认可和接受的伦理。人们探讨来探讨去,觉得世界上各大宗教、文化所提供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只有两条可以作为全球伦理:一条是基督教强调的待人如己,尊重别人;一条是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儒家思想具有现代价值的一个证明。除此之外,像历代儒家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强不息”、“见利思义”、“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特别是孔子在教育上讲的“温故知新”、“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等,都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

第二,我们今天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人人丰衣足食、人人享有自由和公正、人人遵守秩序和法律的社会。儒家是最讲和谐的。儒家讲三个和谐:一是身心和谐。儒家讲身心和谐,主要的不是讲一个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高尚的心灵,儒家这方面也讲,但更主要的是讲,一个人既要行为美,也要心灵美,一方面要在行为上端正自身,一言一行合乎礼,中规中矩,另一方面也要有正确的观念、思想。儒家讲的第二个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就是要社会的和谐,要求人与人和睦相处,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要有宽容、忍让的精神,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儒家讲的第三个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有一个天人合一的观念,讲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人要敬畏大自然,不能破坏大自然。从儒家讲的三个和谐来看,我们可以说,儒家的和谐思想,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借鉴、可以采用的本土资源。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抹煞、不可轻视的价值。

“儿童读经”之我观 篇4

“儿童读经”, 极力推崇者有之, 深恶痛绝者有之, 自萌现之始, 便争议不断。“儿童读经”, 该或是不该?本文从读经的内容、方法对儿童读经的思想态度和实践态度等四个方面简单谈下笔者的观点。

一、儿童读经, 读什么?

1995年, 全国政协会议上, 赵朴初、叶至善、曹禺等呼吁“重点进行经、史、子、集古典学科的专门训练”。1998年5月成立的北京圣陶实验学校, 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之外开设了武术、瑜伽、围棋、古诗文吟诵, 传统蒙学读物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 京剧昆曲及古筝、古琴、笙管、笛箫、二胡、埙鼓 (每人至少掌握一种) , 还有书法国画、篆刻、中医药等。 (1) 桂林澳洲花园小区, “少儿诵经班”的毛勇, 从2004年开始, 向社会推广少儿诵读经典的教育模式, 鼓励少儿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 诵读《论语》《大学》《中庸》《弟子规》以及优秀的古诗词。 (2) 深圳“童学馆”没有直接使用《三字经》《千字文》和《论语》等, 而是使用在“四书五经”基础上创新了的《国韵诵读》等教材, 用现代小孩能懂的语言阐述文、史、哲方面的内容。 (3) 2004年4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12册, 包含了19种儒家著作。2005年10月29日, 苏州“菊斋私塾”正式开课, 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 (4) 2006年7月被上海市教委正式定性为违法办学的松江“孟母堂”, 语文读的是《易经》《道德经》《论语》等中国古代传统典籍;英语从莎士比亚名著《仲夏夜之梦》起步;数学由教师根据读经教育的观念, 重组教材, 编排树立课程;体育课以瑜伽、太极之类修身养性的运动为主。 (5)

藉此, 我们可以看到, 今天推崇儿童读经者所推崇的读物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四书”“五经”等。这些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种读本能够流传千年而不灭, 自然有它不同凡响之处。虽然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也曾是统治者愚昧百姓的工具, 限制过社会的发展, 但用哲学的观点来看, 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甚至多面性, 任何一件事物的存在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文化亦如此。文化是几代几十代人的思想结晶, 跨越时空涤荡历史。当然, 这些经典是有瑕疵的。所以, “儿童读经”的这个“读”是有选择地“读”, 而不是一味地“读”, 是有节选地“读”, 而不是通篇不落地“读”。儿童应读一些琅琅上口、有音律节奏美、蕴含典故的“经”。如《三字经》中, “香九龄, 能温席。孝於亲, 所当执。融四岁, 能让梨。弟於长, 宜先知”。读起来琅琅上口, 又有典故融入其中, 孩子可以边读边通过听故事来理解。

二、“读经”还是“诵经”?

关于“儿童读经”活动, 刘晓东教授是坚持反对的, 但是他给他所反对的“读经”的“读”和“读经”的“经”都是圈定了内涵的。他说“我反对读经的‘读’, 这个‘读’无论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还是目前的儿童读经运动中, 都不是普普通通的‘阅读’的‘读 (read) ’;我反对读经的‘经’, 这个‘经’无论在传统教育中还是目前的儿童读经运动中, 都被视为‘常理常道’而不允许怀疑, 只能敬仰、死记硬背和绝对遵从。” (6)

刘教授用英文read来解释“读”, 担心中国人不理解“读”是“阅读”的“读”, 让笔者甚不理解。翻看小学生的语文课本, 课后会有要求“阅读课文”或“背诵第*自然段”这样的语言, 难道小学生都能搞懂的“读”和“诵”却要用英文read来解惑么?在这里, 小学生是识字的, 是可以阅读的,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 几乎都是不识字的, 是没有办法通过文字去阅读的, 那这个“读”仿佛只能是“诵”了。但是,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记忆力是超乎想象的, 成人领读几遍, 孩子就能背诵下来, 于是, 许群民老师就说了“让儿童读经则是用一种机械的训练来促进脑细胞的机械记忆能力发展而已”。 (7) 蒙氏教学认为, 儿童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 那么在儿童“机械记忆能力”最关键的时期为什么不能去记忆一些东西, 而要让这个时期流失掉呢?潘正杰老师也说“我们要开发儿童的所有潜能之间, 并不应该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8)

笔者也反对“被视为‘常理常道’而不允许怀疑, 只能敬仰、死记硬背和绝对遵从”的“经”。传统教育中“读经”是要不求甚解的, 如若哪个孩童胆敢质问先生“经”的含义, 是要被先生责罚的。这样的教育自然是不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 是扼杀儿童自然天性的, 是钳制儿童思想自由的, 是应该被我们所摒弃的糟粕。但是笔者所理解的今天“读经”的“经”却不是“不允许怀疑, 只能敬仰、死记硬背和绝对遵从”的, 而是用来被怀疑、被质问、被考究的, 可你必须先读啊, 不读怎么去质疑呢?不读就没有质疑的内容啊。当然, 如果按照刘教授所圈定的“读经”的“读”和“经”的含义, 笔者也是反对的, 反对这样去理解“读经”, 更反对按这样的理解去让儿童读经。

现代“读经”不同于传统“诵经”。 (1) 现代“读经”就是阅读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儿童读经”就是儿童阅读传统文化中适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作品, 通过阅读那些琅琅上口的文字, 练习正确的发音, 掌握优美的韵律感, 学习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 兴许也能积淀一些历史的厚重感。 (2) 现代“读经”的“经”不是用来“死记硬背和绝对遵从”的, 而是当作一种古典文化来鉴赏, 来推敲其中的道理, 是要被现代人质疑之后再选择抛弃或吸收的, 即使被吸收, 也要先被现代人加工改造, 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潮流。 (3) 现代“读经”重在“读”的过程, 主要是为了享受“读”的快感, 体验古典韵律的优美、文字的精辟、修辞的华丽, 而不是为了“学而优则仕”, 不是为了“光宗耀祖”, 不是为了“附庸风雅”。 (4) 现代“读经”不是不求甚解, 传统“诵经”只要孩子背诵, 先生从不做任何解释, 这种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 也就是说老师不要随便给学生解释,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吧, 思考后还要能够举一反三, 如果做不到举一反三, 也不要去理他,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知识量如此丰富的当今社会背景之下, 恐怕只能误人子弟了, 那是万万行不通的, 所以现代“读经”是在孩子朗读之时就要配以白话翻译的, 要将文言文的现代寓意讲给孩子听。

三、儿童读经, “疏”还是“堵”?

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 在于他将堵留河道的大山挖开, 疏通了河道, 才使得水患顺利被解, 而大禹之父鲧治水没有成功, 就是因为他要用神土息壤来堵截水流, 反而导致水位上升, 水患加重。《国语·周语上》所言:“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 伤人必多, 民亦如是。是故为川者, 决之使导;为民者, 宣之使言。”周厉王没有听召公之谏, 依然施行暴政, 终于导致“国人暴动”, 使得西周元气大伤, 随之灭亡。这些道理都告诉我们, 关于“儿童读经”运动应该采取“疏”的方式, 而不是“堵”。

作为致力教育, 尤其是学前教育的学者专家, 应该更深入地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道理何在, 为了避免“儿童读经”逆社会潮流之发展, 倒退历史的脚步, 应该去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合理因素, 并积极引导这种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能够满足儿童潜能开发之需要, 能够既不压抑儿童发展的天性又能将中国的传统美德 (礼、义、廉、耻、孝、悌) 内化为儿童之为人的优秀品质。而不是一味鼓吹“儿童读经”势在必行, 也不是一味诋毁“儿童读经”就是开历史倒车。

四、儿童读经, “读”还是“不读”?

“儿童读经”运动是多元化社会背景之下的多元文化之一, 我们可以允许儿童学习英语、日语, 为什么就不能包容儿童学习中国优秀经典呢?如果说儿童读经伊始, 儿童是不懂“经”之底蕴的, 那么随着儿童日渐成长, 阅历日渐丰富, 思想日渐睿智, 儿童终会理解“经”之底蕴的。如果说儿童读经伊始, 儿童是没有“读经”的兴趣的, 那么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如果因为成人反对“读经”而从不让儿童“读经”, 那反而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剥夺了儿童“读经”的权利, 喜欢不喜欢, 只有尝试了才知道。如果说儿童读经伊始, 儿童是支差应付的, 那么只要坚持, 哪怕一天读两分钟, 总有一天儿童会明确地告诉你“我要读经”或“我不要读经”, 这个时候, 读与不读, 都是儿童自己的选择。

摘要:儿童读经运动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儿童读经自兴起以来, 争议颇多。“儿童读经”运动也是多元化社会背景之下的多元文化之一。文章认为应该引导儿童读经, 读适合儿童读的经。

关键词:儿童,经典,读经,诵经

注释

1朱桂根.“现代私塾”亮相苏州家长:现在的教育太功利[E B/O L].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5/10/31/001151610.shtm, 2005-10-31/2010-05-30.

2陈瑞华.少儿“诵经”, 朦胧中竟懂了几分做人道理 (新华每日电讯8版) [EB/OL].http://news3.xinhuanet.com/mrdx/2006-10/19/content_5224032.htm, 2006-10-19/2010-05-30.

3冷雪冰, 李微.童学馆, 传播国学还是做秀· (羊城晚报电子版) [EB/OL].http://news.163.com/06/1017/16/2TLAQO3700011229.html, 2006-10-18/2010-05-30.

4刘晓东.儿童读经岂止方法有误[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 2008 (Z1) :5-6.

5许群民.需要读经, 但反对儿童读“四书五经”[N].中国教育报, 2005-11-12:3.

儿童读经 篇5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读经活动总结》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读经

2013年12月8日(星期天下午),虽然天下着蒙蒙细雨,然而家长和孩子们的热情不减。除了本校教师的几个子女外,金龙小学及金龙幼儿园的小朋友及家长都来参加,人数一共达到40多近50人。

考虑天气及人员因素,本周我们把学习地点改在学校的多功能厅(以前是要么在聚英亭,要么在大操场)。

此次活动是第一次在小学家长面前宣传的,本以为他们不会准时来。或者来看看热闹而已,然而家长们非常积极,本定在四点钟开始,结果还不到三点钟,家长们就把孩子带到我们学校来了。

一时间我都差点没准备好,幸好几位住在学校附近的志愿者马上来帮忙接待。一些同学借钥匙开门,一些同学搬凳子,一些挂横幅,一些分发学习材料。最后还是3:40左右全部准备工作做好。

为了让孩子们独立学习,孩子安排一排,家长在孩子的后面并且隔着两张大办公桌的距离。

为了考核公平,我们分成三个小组,每个组都有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每组都有一位志愿者带着。每组的小朋友,年龄最小的3岁半,最大的11

岁。虽然年龄有差距,但对经典他们是陌生的,在新环境和妈妈、外婆、或者志愿者陪伴下,他们比平时还认真。,瞧,孩子们个个人都坐得端端正正的,等着上课。

4:00钟,主持人徐光辉同学宣布:“江津五中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读经活动(第七期)现在开始,”小宝贝们热烈鼓掌。

首先由徐楷林小朋友为大家表演背诵《弟子规》,《诗经--采葛》等。范文TOP100给家长和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考虑到很多孩子从没接触过经典,我们本周公益读经内容安排了他们在学校接触过的《弟子规》、并加上《朱子治家格言》,让从没学过经典的孩子家长也能从字面上体会,并安排了《大学》诵读与纠错。通过经典的能量,从小给孩

子们树立了一个人生方向。

主持人依次引导孩子们领读、跟读。每次孩子们读相关内容时,吴老师都在白板上把重点内容精华语句写上。把三个内容全部读完后,再组织孩子们复习,一起背诵今天学的内容,然后分组请孩子们到白板上来填空。让他们不仅会读、会背,更会写。

在写的过程中,很多孩子的字写错了。楷林把《大学》的“仁者以财发身“写成了“生”,改了两次也没写对。

另一位叫曹涛的小朋友,今年11岁,他是第一次来,但他只听到同学们今天读的一次和复习的两次,他上来就凭着记忆把“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全部写对。而有一些三四岁的小孩子就信心受到打击。

通过分组打分,最后评比第一组为第一名,范文写作第二组第三名,第三组第二名。最后评出了读经小状元,徐楷林虽然得了状元,但她也感受到了压力。

第七周读经

本次活动比较有影响力,大小孩子都能感受到对国学的热爱。

本次活动优点:

1.宣传工作做得较好,提前两天(星期五)给小学生的老师讲了有公益读经活动,教师也在孩子放学时让孩子们回家给父母讲。提前一天(星期六)金龙场赶集,志愿者在场上作了宣传,并设立咨询点。乡亲相互带人前来报名。当天搞活动提前三个小时,吴老师再次提醒报名的家长来学习,并确定人数,顺便提醒孩子们带上笔和本子。

2.通过前面六期公益读经活动的积累,志愿者们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有好几位志愿者能临时顶上来。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我校的星级志愿者徐光辉同学提前一天就把主持稿改好。当得知家长们提前来时,王孝莉和徐光辉马上就来帮忙。

3.因为天下雨,读经地点临时有变动。志愿者们在群里相互出主意--长廊、聚英亭、多功能厅等,最后选择了多功能厅。

4.志愿者们在活动时间没正式开始时,马上安抚小孩子们,让他们相互认识,唱歌跳舞做游戏等。能灵活处理现场。

5.这次活动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很多家长(妈妈、奶奶、外婆)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

本次活动不足:

1.由于临时改地点,场地安排不当。小孩子排在一排,中间听到得,两边远了,听不清楚。(改进方法:下次可以把办公桌搬一下,中间布置宽点。)(昨天跟与小学陈主任协商,借用一间教室,专门来教孩子读经典。他也)(今天与学校领导商量,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准备借给我们党员活动室,小会议室条件就好得多了)

2。不同年龄段的混在一起,小孩子没有表现的机会。(改进方法:下次按年龄段分组--3-6岁的学龄前组,6-8一组,8-10岁一组,10岁以上的一组)

这也得感谢家长们的建议,把年龄小的孩子安排在一组,派志愿者多教一下。让他们不至于冷落。

3。人员多了,对一些孩子可能有点冷落。(改进方法:下一次尽量给每个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能接龙式的领读。也让孩子们注意力集中)

4。活动中因为书是有限的。孩子们来多了,肯定有一些看不到。(目前解决方法:A、孩子们带上笔、本子在抄写,回家可继续诵读 B、家长们自己也可以为孩子买教材,读书时带过来。C、志愿者提供样本,家长自己去复印。D。开通YY或QQ读经学习的平台,可以让家长们在家里就可以读,每天相互报告自己读的内容,目前读经QQ群已经建立:277 815 741)

本期值得关注的:

活动中发现一位小女孩,非常认真。但是又不好意思上台来表现。活动结束后,她和奶奶也不愿意离开。志愿者与他们交流后,知道她爸爸在外打工,妈妈抛弃她一人离开,她只得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又不识字。想给孩子辅导也没办法。奶奶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我们公益读经活动每周都开展下去。

在星期六金龙街道宣传时,收集到一些大人的意义,小孩子读拼音不行。不知道如何拼,字也写不清楚,都想我们志愿者能帮助孩子们。

我相信思想汇报专题,通过读经典平台,教会孩子正音跟读,拼读,书写,还有孩子们分享,写作能力也一定能更好的。

儿童读经 篇6

一、“读经”现象中的文化保守主义气质

(一) 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对峙

此次儿童读经运动的发起者王财贵先生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 其价值历久而弥新。”在读经派代表人物之一蒋庆先生所选编的读经教材也无一例外地收录的是儒家经典篇目。其观点与保守主义流派中永恒主义者对于经典著作推崇备至的主张不谋而合。读经派对于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褒扬与宣赞, 无疑具有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气质, 将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置于了对峙的地位。这种对峙, 本质上是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固有矛盾极端的体现。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所具有的自我中心主义和闭锁的文化心态既封上了他人走进来的通道也锁上了自己走出去的大门。

(二) 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抵牾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信仰, 读经派坚定地认为, 其所认可的儒家经典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亦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所面临问题的“灵丹妙药”, 这些经典只要原封不动地传承下去,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倘若我们认为文化的传承与知识的延续是教育的一项基本职能的话, 那么一切教育都具有保守主义的倾向, [2]然而, 文化传承功用并不是自身固步自封的借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按已有的模式塑造人已不合时宜。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的消失, 而应当看作是在教育文化传承中产生出新的功能, 它不仅要将已有的客体文化内化为主体文化, 还要着力于在此过程中形成人的文化再生和创造的能力。由此看来, 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需要在新的意义上得到增强。[3]

(三)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价值取舍

在儒家思想形成、演进的历史中, 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是其挥之不去的特质。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 儒家思想执着于人的精神、道德的诉求非但没有偏执, 反而使冰冷昏暗的历史有了一抹温暖的人性色彩。时至今日, 科技的进步引导生产力大踏步向前迈进, “日新月异”都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一速度。在这般加速的发展面前, 我们不得不承认:再丰满的教材也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知识, 再卖力的教学也无法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仍在不断更替的动态知识。同时,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 科学及其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已经难分难解了, 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科学主义思潮趁势蓬勃再兴, 对当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樊迟请学稼, 孔子的那句“小人哉, 樊须也!”言犹在耳, 读经教育在人文主义与科技主义的价值取舍中毫不犹豫地摒弃后者, 这也正是读经派饱受诟病的要害之一。

二、“启蒙”与“蒙启”的反思

以上述说种种之后, 再来看读经教育。它究竟是万试万灵的“传承古方”, 抑或仅是打着“复兴传统文化”幌子, 招摇撞骗、甚至贻害无穷的“文化毒瘤”?它到底是“启蒙”了孩子们的思想, 还是“蒙启”了幼儿无限的未来?

(一) “启蒙”:读经活动的核心价值诉求

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国学热”, 具有民间发动、学院响应、媒体助阵、官方谨慎认可并力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引导的特点。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读经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化至少能够反映出其人心所向之势。首先, 中华民族自信心愈来愈得到提高, 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传统文化恰是当今时代我们独有的资源优势之一。今后的世界如能文明共存, 则文化资源丰厚的国家和民族自然具有更强的软实力。其次, 回顾我国的发展历程,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我们有太多的经验教训。中西各异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社会思潮, 重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它进行恰当的功能定位己经提上了日程。第三, 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是彼此相互联结的天然精神纽带, 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 在今天出现复兴国学、重建国学的强烈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本质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 “蒙启”:读经活动的主要弊病

我们也应当看到, 读经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能回避的问题。首先, 从读经的内容上看, 号称“中华文化经典中的必读精华, 中华文化的宝藏尽在其中”的读经教材《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所收录的无一例外均是儒学经典。有两个问题摆在面前, “读经派”不能逃开, 那就是:“所选的内容全部都是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仅仅儒家经典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吗?”现代科学和教育理论知识已经证明了这些经典中有封建糟粕, 这样堂而皇之地灌输给幼儿进行道德启蒙, 不由得问一句:读经教育到底是在“启蒙”还是在“蒙启”?

其次, 从读经的方法上看, 读经派代表人南怀瑾先生提出了关于“记诵”方法与“反刍”的妙用。自法国思想家卢梭“发现儿童”之后, 教育家便开始了对这种思想的深沉地反思。令人遗憾的是, 南怀瑾先生依然对于这种“注入式”的死记死读的传统方法情有独钟, 陷入了经验心理学、民俗教育学的怪圈。难怪有学者痛心疾首地呼吁:幼儿读经是“一个民族的南辕北辙”, “是对儿童的‘强暴’与‘奴役’”![1]

(三) 基本立场:基于文化承续与时代精神建构的和谐统一

从当前儿童“读经”现象所引发的一系列讨论, 从本质上反映的是教育应当如何处理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一面是文化承续的需要, 一面是时代精神的建构, 如何使二者和谐统一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和任务。最基本的, 正如袁行霈教授所讲, 就是要有三个“态度”: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要分清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正确处理古今关系以及好中外文化的关系;既要树立民族文化主体意识, 又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使中华文化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生机。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与改造要实事求是, 更要与时俱进。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认识分歧和“百家争鸣”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但是, 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不会改变, 我们永远需要到它那里去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民族身份认同, 到它那里去汲取智慧和力量。

摘要:儿童读经教育这一原本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被宣传、夸大地愈演愈烈, 这一社会性现象表现出我国教育界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读经教育究竟是“启蒙”还是“蒙启”, 这一争议本质上反映出对待传统文化持有的态度问题以及文化延续与时代精神建构两个关系的和谐统一问题。

关键词:读经教育,文化保守主义,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9.

[2]唐爱民.当代西方教育思潮[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医院感染并发症下一篇:财政管理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