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创新能力培养

2024-07-25

中职生创新能力培养(精选十篇)

中职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1

一、利用榜样, 培养成功的自信心

自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依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职校的学生中, 有很多是由于在中学时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导致成绩较差, 渐渐产生自卑心理, 失去自信心。进入职校后, 学习没有压力, 就更谈不上动力, 有的学生抱着混文凭找工作的思想, 不思进取, 也就无所谓创新、成功。据此, 我通过树立成功的典范榜样, 使学生意识到职校的学生也能创新和成功, 从而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

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 蕴藏量无穷, 我们只有充满自信, 才能开发出埋藏在深处的巨大潜能, 能力才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人生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纵观古今, 凡是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 无一不是充满自信的人。

二、重视双基,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职业学校的学生, 存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薄弱、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接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比例减小、群体向上的氛围不强、创新意识偏离正轨等。所以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和提高。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做简单的知识重复, 从巩固提高的角度, 侧重于应用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基础的知识和技能都很薄弱, 则谈不上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了。

学生能否掌握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各种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之中, 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 才会被激活, 从而释放出来。知识的获取、创新能力的培养, 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自由发展。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 使学生人人有独创性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 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也才有利于构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 创造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的场所。我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 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 创造性地运用提高技巧,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积极探求心理和积极实践的过程。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做到发散而集中, 再由集中而发散。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使课堂上呈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 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发挥民主自由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21世纪的文盲指的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讲授方法, 尤其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我告诉学生:人人都在思考问题, 结果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半天理不出个头绪, 而有的人却能快刀斩乱麻, 直奔问题的关键;有的人仅对熟悉的事情得心应手, 而有的人对新问题也能应对自如;有的人只会纸上谈兵,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人则知行统一, 巧解疑难……这样, 就能启发学生思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从而得出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辩证的思维方法,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形式逻辑的方法,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事物、表达思想。科学地“想”, 问题解决起来事半功倍, “想”的方法不科学, 只能事倍功半。科学的思维是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掌握了思维创新的有效方法, 又能密切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将会大大提高学生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进行大胆的创新。

三、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 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要敢于质疑, 要敢于挑战权威。任何权威都有一定的知识局限, 也都要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所以, 我要求学生不要迷信权威, 要敢于向其发出挑战。无数事实表明, 只要我们敢于挑战权威, 就必定能够实现创新, 推动事业发展。如果永远跟在权威的后面, 永远在权威的羽翼下过日子, 不敢挑战权威和超越权威, 那就永远也不可能创新。为此我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形成一个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教学相长的良好环境和气氛。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 勇于发现自我, 勇于发表独特见解, 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对学生中的“牛角尖”“奇思妙想”, 我总是换一个角度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在解决方法上学会另辟蹊径。

四、注重实践, 培养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就业的最基本的能力, 因此, 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一定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先动手尝试着去做, 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会养成学生勤思考、爱动手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有成就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职业学校的学生, 对课堂听课学习很厌倦, 注意力集中不到听课上来, 但他们比较好动, 对操作有好奇心, 有一定的兴趣。利用这一特点, 我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要求, 以小组形式布置自学课外作业、社会实践作业, 再以学生为主体, 把他们的作业融入到课堂上来, 组织小组同学在一起互相讨论, 集体进行操作, 并完成操作, 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并产生成就感。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 让学生多动手, 亲身实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 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 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 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 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操作中探索, 在探索中创新, 不仅能学知识, 而且能学方法, 从而培养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注意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 可提高学生手、脑、眼、口结合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既深化了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见多动手操作, 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达到创新的目的。

在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评价时, 我采用了自评和互评的方式, 自评时能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一次梳理,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以及考虑欠缺的地方;互评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让学生从中获得再创造, 提高创新能力。职业学校经常举行的创新技能大赛就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浅析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企业更注重劳动者较强的专业技能。企业要求招聘的人员一上岗就能操作,甚至能够在岗位上独当一面。因此,加强对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指从业者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方法能力指从业者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强调合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社会能力指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水平、程度,强调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也许一个人最初并不具备某种职业能力,但只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对方法、认真学习、加强锻炼,职业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甚至还能挖掘出更大的潜能。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大力度,从多方面、多渠道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积极心态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识自我,使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人都有闪光点。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人生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经常用格言和名人事迹激励自己;树立“试一试”的自我意识;遇到困难,决不轻易放弃;相信自己有无限潜力;主动与人交流,克服自我封闭;等等。恰当运用这些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自觉地塑造、健全自己的人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能为他们培养职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技能大赛,培养职业兴趣

学校应在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的基础上,根据中职生的特点与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大赛,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兴趣。技能大赛不仅是促进中职生自觉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而且还是强化中职生“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观念的重要渠道。我校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每年4月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例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茶艺、插花比赛,财经专业的点钞、传票练兵,计算机专业的动漫制作展示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技能比赛,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些技能大赛的开展,不仅为中职生搭建了技能水平展示的平台,更引领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新动向,有效激发了中职生学习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三、加强实习实训,强化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整个教学过程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仿真实验实习场所,和各种技能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职业要求,提高职业能力。首先,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阶段组织学生参观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让学生先初步认识企业、了解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从而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其次,要利用寒暑假多让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认识性、体验性的见习或实习,让学生逐渐掌握企业的相关运作程序和管理要求,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为学习增添动力。最后,多利用毕业实习或招聘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走进企业,逐渐适应各岗位的管理要求,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职教界正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积极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中职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激发创新动力,加强创新培养。加强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形势,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能缺少创新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来看,劳动就业的“双向选择”机制,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专业领域充分施展个性、发挥才能。这就要求学校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打造一个适宜而宽松的环境,以便学生适应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成为能够自主学习并有创新能力的人。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企业招聘从重学历变为才智和能力并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创造良好效益的特长。因此,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化学教学中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 中职生 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题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出创造力,也就是说创造力犹如学生智力中的宝藏,需要开采和挖掘。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中等职业学校,更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从我担任教师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把它列为教学的首位。以下是我的一些见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经过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和测试,反映出目前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大多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只是上课听讲,下课写作业,学习认真的学生可能得到一个好成绩,但缺乏创造力。他们缺乏一种发现问题并有欲望去解决问题的意识,而是围着考分去学习,有的学生即使喜欢提问题,也仅能提出“老师,这道题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学习的要求。我们要求学生既会学习,又能善于提出问题并能进一步解决好问题。

在课堂上,科学地创设情景,并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找出关键性的问题重点解析,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进一步提出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教师通过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筛选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出问题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有关“解决问题”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现象新奇等特点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研究课题,以探索性方式,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给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某些演示实验的具体分析为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又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改验证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中职化学实验中多注重实验功能的验证性。在教学中可把教材中的实验重新设计、改进、补充,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索性,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学生亲自探索新知识,使之成为发现者。如讲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可先讲清楚Fe(OH)2的色、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FeSO4与久制NaOH的溶液反应,结果看到的是灰绿色沉淀物。这一反常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让学生探究原因,换一瓶已煮沸过的NaOH溶液再操作,先是得到白色沉淀物,过一会儿变为灰绿色,以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引起学生的惊奇,进一步讨论如何使生成的Fe(OH)2氧化速度减慢。经过这一系列的观察与思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已被激发,提出了许多改进实验方法。师生一起讨论比较各种方法,最后选用在新制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将试管深入液面下滴加NaOH终于制得了白色Fe(OH)2沉淀,并保持了较长时间。在以上探索性实验中,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好奇心支配下,激发了创新欲望,培养了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

(二)注重实验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按课本设计的实验操作能提高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有关實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有所创新。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现代生活中的许多热点,例如环境问题、噪声污染、汽车尾气、酸雨形成及危害,建筑材料放射性等,均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生能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思考自然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化学问题。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化学,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和社会之中。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和认识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对激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深化知识的意识都有深远意义,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在作业布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职生没有升学压力,在作业的布置中就可以多布置室外作业,少布置书面作业。例如,在讲到环境污染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到大自然中感受天气的变化,调查分析近几年来阴霾天气的原因,如何减缓这种天气的出现。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用心就创新。只要我们时时意识到我们的化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知识创新的引导者,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会拥有创新意识,在将来的某一天科技创新成果中就会有我们的学生出现。

【参考文献】

[1]翟远杰.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2005(03).

[2]左丽萍.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07).

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创新能力 篇4

一改变教师的创新观念, 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教育的实施靠教师,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新时期, 教师是否有创新意识, 是能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创新教育方式,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方法”。高校的扩招一定程度上对中职学校生源产生了影响, 近些年, 中职招收的学生素质在不断下降。如果中职校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 就会失去职业技术优势。

因此中职校要深化课改, 切实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课改的首要任务是改变中职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因而, 课改内容里必须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内容, 实施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三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合作过程。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第一, 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 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为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 课堂中运用多种手段,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环境, 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 也敢于尝试, 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 创设多问环境, 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创设发问环境, 引导学生多思善问, 而且要对学生的发问及时强化。学生的问题有时可能略显幼稚, 有时可能是错的, 作为教师要认真倾听, 肯定其想法, 找出其闪光点, 然后, 让学生探讨、辩论, 集思广益, 最后, 归纳提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这样, 既保护了学生多思善问的积极性, 也撞出了学生的智慧之火。

第四, 积极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的特有创造力。“没有探索, 就没有创新”, 中职数学习题往往有多种解法, 教师通常将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 但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平时应该多鼓励、引导学生探索, 敢于打破权威, 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四激发学生兴趣, 提供创新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创新的动力, 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 对事物失去兴趣的人, 永远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教学本身富有趣味, 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一个教师能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那他的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 要靠教师去培养、去激发。

五展示学生的创造力, 提供创新的舞台

要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发展, 逐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就必须给学生实践的舞台。针对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学生爱参加、乐动脑的课外活动及各种协会, 使其充分展现个性。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能增长学生的才干、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感, 充分展现了学生个性,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由空间得到了良好发展。

六组织参加社会实践, 提供创新的源泉

没有实践的过程, 就没有创新的结果。创新来源于生产实践, 离开了生产实践, 创新必然成为空中楼阁, 所以, 学校、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 让学生进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带着课题去实习、带着问题去实习, 如果仅是毕业前的实习, 或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干的实习, 这样的社会实践就成了打工。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培养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 也是教学的重任。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创新能力,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需要教学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总结。

摘要: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民族的灵魂, 中职生是企业一线工人的主力军, 培养中职生的创新能力, 对提升中国的经济水平及综合国力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如何提高中职生的创新能力, 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培养,中职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燕波.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13 (5)

中职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5

摘要:结合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现状分析结果, 本文从用语自信、单词积累和专业训练三个方面对提高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对策展开了分析, 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 英语交际用语能力; 单词积累; 专业训练;

中职院校作为专攻技术的学校, 在中职生英语教学方面还应侧重体现英语的实用性, 加强学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培养。但就目前来看, 中职生普遍缺乏英语交际用语能力。因此, 还应加强对提高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策略分析, 以便更好的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

一、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 缺少张口信心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其教学强调突显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 要求加强学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培养。但就实际情况来看, 中职生大多经历中考失败, 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在进入中等职业院校后大多缺乏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不愿意在英语学习中张口表达。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 教师大多偏重知识传授, 缺乏对学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方面的关注, 很少给学生提供张口表达的机会。较少使用英语进行表达, 则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英语使用的紧张心理, 造成学生更加缺少张口的信心, 在使用英语交际时容易出现紧张, 造成学生轻易不愿意张口。

(二) 单词积累不足

在英语学习方面, 中职生基础水平相对薄弱, 英语词汇量积累较少。但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 英语的使用需要涉及大量常见词汇, 所以想要学好英语, 首先要求掌握大量的词汇。单词积累不足, 直接导致学生在张口时发现“无话可说”, 即便脑海中已经出现了想要说的对话, 却会受到单词量的限制, 无法进行意思的顺利表达[1]。比如在中职生参与课堂对话活动时, 就时常出现课文中较多单词无法识读的问题, 造成学生难以顺利完成英语对话。

(三) 缺乏专业训练

想要利用英语作为交际用语, 还要获得专业的交际能力训练。但实际上, 多数中职生并未接受过专业英语交际训练, 只能掌握“Hello, hi”等基本口语内容。现阶段, 一些中职英语教师错误地认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顺其自然, 需要在学生完成基础英语知识学习后就会自然而然的掌握。但实际上, 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专门的口语、听力和对话等专业训练, 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获得较好英语考试成绩的同时, 得到交际用语能力的锻炼。因此, 缺乏专业训练, 也直接造成了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较差。

二、提高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策略

(一) 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张口

针对中职生缺乏英语表达信心的问题, 教师还要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利用英语进行表达。为达成这一目标, 教师还要组织集体活动, 帮助学生张口表达, 以免学生因需要独自表达而缺乏自信。集体活动的组织, 需要教师直接引导, 并面向全体学生。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职业教育内容和英语单元主题, 完成职业场景的设计, 然后设置招聘、应聘等多个板块, 引导学生进行英语交际模拟。由于场景板块较多, 各个部分都需要通过交际完成, 所以需要所有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 利用英语完成设计的场景任务。开展该类活动, 教师还应放低要求, 只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问答, 可以不追究学生英语使用的对错。开展该类活动, 学生可以不必有思想负担, 无需考虑出错的问题, 所以能够使学生在交际中受到的挫折和打击得到掩盖, 减少学生的戒备和胆怯。长期开展该种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张口说英语的自信, 深刻体会英语交际的乐趣, 从而在生活中更多的使用英语互动和交往。而英语集体活动的开展, 不局限于课堂情境活动, 也包含各种主题班会活动和课外英语活动[2]。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 然后分别对教师提供的同一主题话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则要求学生利用英语完成日常交流, 以加强对英语语感的把握, 获得生活化的英语交际感受。开展该类活动, 能够使英语的实用性得到增强, 也能减少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束缚, 给予学生主动开口的兴趣, 以便使学生的英语交际用语能力得到提升。此外, 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英语课外集体活动, 以便使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培养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英语电影或开展英语节活动, 以便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得到英语能力的锻炼。在这类活动中, 学生参与英语交际的积极性更强, 同时也能得到活动心理上的愉悦, 因此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英语交际自信心。

(二) 借助基础训练增加单词积累

在确保学生敢张口的基础上, 教师还应借助基础训练增加中职生单词积累, 以便使学生能够在交际中顺利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日常词汇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成英语单词的正确认读, 并通过基础训练帮助学生加强对单词的记忆。在英语教材中, 包含有“导入”、“听说”、“读写”等多个板块, 教师在进行各板块编写的过程中, 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单词积累问题。比如在“导入”部分, 应将本节课学生需要使用的单词罗列出来, 以便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在后续基础训练活动中使用英语单词进行交际练习。在“听说”和“读写”等阶段, 也可以结合基础训练内容完成对单词的巩固记忆。采取该种教学模式, 可以避免学生对单词的死板记忆, 能够通过简单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完成更多单词的积累。比如在英语听力训练阶段, 教师可以进行有趣的英语小段子的播放, 然后要求学生将其中的关键单词记录下来, 并学会套用单词进行口语表达。通过“学以致用”, 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单词的意思, 在基础训练中不断提升英语交际用语能力, 获得更多英语表达的实践经验。此外, 结合中职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还应帮助学生积累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单词, 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认识。例如针对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学生, 教师可以对相关企业招聘宣传单进行讲解, 并结合企业进货、发货等文件资料进行单词介绍, 确保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英语单词。对于中职生来讲, 开展该种单词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也能增强学生的英语交际兴趣, 转变中职生对英语交际用语能力培养问题的.认识, 更好的投入到各种交际用语训练活动中[3]。此外, 掌握更多专业用语词汇, 也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 并且也能为学生在就业后提供融入管理高层和外出进修的机会, 进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 借助基础训练增加学生单词积累, 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提升, 也能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意外的收获。

(三) 开展丰富活动实现专业训练

为加强中职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专业训练, 教师还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以便使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对英语知识的运用, 得到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方面, 教师可以组织英语听说训练, 组织学生听英语故事, 然后进行听力故事的复述, 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以便使学生能够逐步适应英语表达环境。为达成这一目标,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 并模仿电影中的角色进行口语表达。开展这类活动,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英语交际兴趣, 也能使学生从中获得运用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组织情境对话训练, 以便使学生的英语语感得到加强。开展该种训练, 能够使学生在双方对话中获得真实的交际感受, 从而完成丰富交际用语经验的积累。例如在学习“What do you do?”的内容时, 主要需要对英语问候用语进行学习。结合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为学生分配店员和顾客的身份, 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小剧本的编写, 并按照剧本内容完成情境对话。结合学生对话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合理指导, 以便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交际表达用语。在学生表演后,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 为学生的重音和语气提供指导, 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完成信息的捕捉, 更加流畅的进行自己意思的表达。最后,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双边活动”, 即结合教学主题开展广泛采访活动, 以便使学生得到英语交际能力的锻炼。例如在学习“handle a conflict successfully”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记者的扮演, 围绕“How to deal with conflicts”的内容进行随机采访。而学生可以自行进行采访内容的编写, 并通过自由交谈获得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展该类活动, 能够制定明确的活动目标, 减少活动教学的盲目性, 但同时也能保持学生交际自由, 因此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新鲜语言内容[4]。通过组织这些丰富的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听、说、语感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因此可以使中职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在中职生英语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认识到学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学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培养, 则能使学生在就业和工作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帮助学生适应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达成这一目标,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表达自信和引导学生增加单词积累, 并指导学生开展专业训练, 以便使学生的英语交际用语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小阳.如何有效地进行中职英语泛读训练[J]疯狂英语 (教学版) , , (07) :117-118

[2]张慧.多措并举, 优化中职英语阅读教学[J]文理导航 (中旬) , , (09) :78

[3]蒋立.如何提升中职生英语素质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23) :180

中职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影响因素 阅读能力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种领会理解能力,是学生吸取知识,积累词汇,熟悉英语表达习惯的重要途径。

一、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

1.缺乏兴趣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阅读不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语言活动的过程,而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劳动。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一种延伸。但长期以来,由于受教材的限制,特别是受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处理不当。目前在中职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语法、词汇、语言知识为内容进行课文阅读教学,教学中完全忽视培养学生对阅读文章篇章结構和整体把握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很差。许多教师把阅读作为教授语法句型的途径,只注重语法讲解,句子翻译。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思维太少,学生被动接受过多,自主学习过少,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尤其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基础差,没有必要进行课外阅读,这样更加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2.知识面狭窄

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之间互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是读者积极主动地、在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建构的复杂过程。它需要读者不仅具备有关的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而且还要熟悉有关社会文化知识。但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对英语缺乏兴趣,更加缺乏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宗教信仰等的了解。

3.词汇量不足

近几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普通高中也随之扩大了招生人数,使得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比高中生差,知识更贫乏。我们知道无论是朗读还是阅读,都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拼读能力不过关,词汇量不足,对一词多解等知识欠缺,用以往的认识和有限的词汇去理解变化了的东西,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1.科学指导学生,培养良好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要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有许多不良习惯。如心译和回读等。心译即在心里把单词一个个念出来,并无意识地把英语都译成母语。有些学生读完几个段落后,又重新开始读原来的句子。有些学生担心不知道自己读到哪里,于是边读边用笔或手指着每个单词。还有些学生碰到一个生单词就查一下……这些不良习惯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妨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纠正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开始选择一些内容较浅的材料,或者在整篇文章中抽取几个内容较浅的段落给学生做阅读练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克服上述不良习惯,逐步适应以较大单位的意群或句子来进行阅读,学生习惯了之后,再加深阅读材料的难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以个体单词为单位转变到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进行阅读。其次,实行限时阅读。规定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必须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逐渐增强。

2.注意兴趣的培养,增强阅读的信心和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势必好学。教师在给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尽量选用一些生动有趣、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力求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注意掌握学生阅读时的心态,如发现学生总体的答题率较低,就应该适当调整文章的难度,或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训练方式要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朗读是有声的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听范读,反复朗读,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另外对于英语的学习,读得越多,背得越好,就越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当背到滚瓜烂熟时,文章中的短语、句子、表达方法就会很容易地被学生消化和吸收,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3.注重泛读,开拓眼界

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探究 篇7

长期以来, 我国语文教学, 存在着重视书面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 忽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象, 学生在独立进行社会交际时, 常常羞于表达, 或词不达意, 特别是我们南方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偏差, 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现实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问题。

在中职校, 学生经过两年或三年的学习, 即面临社会的挑选, 他们在迈出从学生到职员的第一步——求职这一角色转换过程中, 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得经受考验。很多学生在面试时, 要么面红耳赤, 手足无措, 要么张口结舌, 嚅嚅嗫嗫, 要么语无伦次, 词不达意, 即使是一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在回答问题时, 也常常表现得差强人意, 更难谈得上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了。而答非所问、吞吞吐吐、词不达意、仪表仪态不佳, 这样的表现无疑给人以能力不佳, 起码是不善交际的印象, 这样一来, 这些人就失去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一二十年, 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发现, 我们中职学校, 由于所招收的生源大多是中等或中等偏下层次的学生, 因此有许多学生从小到大, 根本就没有机会当众发言或登台亮相,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不良的循环——越不会说话, 锻炼机会就越少, 锻炼机会越少就越不会说话, 以至于我们的学生是“金口”难开, 甚至于“金口”不开。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 意识到这种能力的强弱, 将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功与否。因此, 在中职校中, 教师对学生认真地、科学地、系统地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听说话习惯和听说话能力, 这不仅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此认识, 我校专门设置了汉语口语课, 使口语交际训练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我在近十年的汉语口语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不断加深了对口语交际训练的认识, 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制约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 并对提高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进行探索。

一、制约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

近十年来, 从我校的学生情况来看, 制约他们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有:

1. 环境因素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不同, 他们的见识、知识水平、社会交往等, 存在着很大差异。我校学生来自全省各地, 像一些来自仙游、莆田、同安等地的学生, 由于所处环境的影响, 平时说话带浓重的方音, 常会引起同学的讪笑, 因此在口语表达上较普遍地存在着自卑感和羞怯感。作为老师就要及时了解这些, 帮助那些在口语表达上有障碍的学生尽快克服方音的影响, 使这些学生在学习中, 在同学的交往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性格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 尽管人的性格千差万别, 但从行为表现来说大体上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与性格外向的相比明显存在着差异, 而内向的学生一般不善言谈, 即使心里有话也表现为不主动, 长此以往, 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有的学生一说话就显得面红耳赤, 结结巴巴, 而有的干脆就不说话, 作为老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因“性格”施教, 切不可认为他们是态度消极, 动辄给予批评, 以避免产生导致他们性格更加内向的后果。

3. 教育因素

由于小学、初中阶段, 我们的教育教学因班级人数较多的原因, 不能面对全体学生, 一些先天性格外向、口齿伶俐、家庭教育良好、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能更好地得到老师的青睐, 得到锻炼的机会就更多, 相反那些性格内向、拙于表达、成绩一般的学生得到的机会就比较少, 甚至于没有机会。而学校班级编制、教师的教育教学人为地造成了两极分化。中考的竞争压力也使得初中的语文教学更倾向于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而失败的教育往往导致失败的结果, 更可能导致一些人失败的人生结局。

4. 性别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和麦科比认为在说话、朗读、口头语言的表达方面, 女生明显优于男生。事实也是如此, 在我们学校的许多活动如校“礼仪之星”的评选、演讲、朗诵、小品的比赛中, 我们不难发现女生的比例往往要高于男生。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高中阶段的男生, 他们的讲话一般比较注重逻辑性。所以老师也应重视这一差异, 做到男女有别。

二、提高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1. 普通话语音训练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 是否需要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和训练呢?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从目前学生总体的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从语言表达的最基本训练开始, 对很多学生来说, 不能准确地讲普通话, 是妨碍他们开口说话的一大障碍。例如演讲, 是一个人讲, 众人听, 演讲者的发音是否准确, 将直接关系到听众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仅演讲如此, 其他的口才表述也是如此, 特别是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 如我校每周一进行的国旗下演讲, 如果演讲学生用带有严重方音的普通话演讲, 就会大大影响其效果, 甚至是适得其反。在一些企业的招聘中, 对学生的普通话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而我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为厦门本地的, 即使是外地, 也主要是省内学生, 语音面貌普遍较差, 如果班级里有一两个语音面貌较好的, 那一定是从北方来的, 所以在口语交际训练中, 加强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 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2. 心理素质训练

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道:“在口才训练系统中, 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 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 心理素质是否良好, 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再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

在对学生进行训练中,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相对于书面来说, 口语的表达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特别是对中职生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提高呢?一般来说, 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 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心理, 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 永远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 只有多讲多练, 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我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 就特别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 特别是对那些要迈出“第一步”的学生, 更注意鼓励他们, 美国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语言的突破》一书中指出:“任何人都没有天生的演讲能力, 当众说话是培养这种能力的第一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就可以从这第一步——当众说话开始, 比如我在设计第一次说话练习时, 出的题目就是《自我介绍》, 要求只有四点 (1) 举止大方, 声音大; (2) 口齿基本清楚; (3) 语音尽量准确; (4) 内容充实。对内容方面的把握, 只要求能介绍描述与自己有关的一两件事即可。这样一来学生可讲的事就多了, 而且教师不要吝啬手中的分数, 只要他们能主动讲, 就可以拿分, 达到要求就可以拿高分。以表扬为主, 只提希望, 不说缺点。所教的班级中, 没有一位学生没上台讲的, 即使个别学生刚开始没讲, 在经过课后与他们谈心后, 也能上去讲几句。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教师就是要用热情的双手把那些站在岸上看别人游泳的学生拉下水, 才能让他们不怕水。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 那些经过汉语口语课训练的学生在面试时的心理素质明显要高于没开课的班级的学生, 面试时他们敢于提问, 做自我介绍时, 往往能自告奋勇, 因此也得到了许多企业招聘人员的赞许。可以说这些学生已经开始享受到口语训练带给他们的好处。

3. 多形式的训练

课堂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每一种又都有其阶段性和针对性特点, 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各种形式应用得当, 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 当众讲话和朗读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神态自若地当众讲话, 训练他们讲话的仪态、音量和语速。因是第一次上台, 很多学生会面红耳赤, 语不成句, 还有的会躲在讲台桌后面, 不敢抬头看同学, 作为老师要注意运用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多种非语言表达方式把信息传递给学生, 当学生说得好时, 要点头给予肯定, 微笑给予鼓励。也可以适当地提示, 在所教的班级中, 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他们在众人面前的第一次讲话, 有的觉得第一次讲的不满意, 还要求讲第二次, 第三次。

这一阶段除讲话练习之外, 还进行朗读训练, 训练时就可以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作品朗读作为指导范本, 多听范读, 多跟多练。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读不同的材料, 如空乘专业可以用广播词作为材料, 而旅游专业的则可以用导游词来练习。大部分学生在后来的上台时神态就自然多了, 眼看天花板的人也少了。有的学生在讲导游词中的欢迎词时还有所创新, 博得了同学们的笑声和掌声。

(2) 话题演讲

这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要求学生说话尽量杜绝口头禅, 想法抓住听众, 口语交际既是以交际为核心, 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 就绝不是听和说得简单构成, 而是基于一定的话题, 展开交流, 或陈述事实, 或抒发感情, 或议论评析, 从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摒弃以往只单纯地进行听说训练, 而忽略“交际”这个核心的错误做法。要努力把口语交际的训练置于真实情境中, 安排给学生特定的交际任务, 用任务带动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在交际中体验语言的魅力, 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训练的方式可以是话题演讲与评说。

第一, 确立话题。以话题为纽带, 在真实情景中把交际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重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 从而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确立话题时, 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此话题能否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 能否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不切实际的话题会影响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我的做法是, 先让学生到阅览室翻阅报纸杂志, 再由学生出一个话题, 内容不限, 可以是新闻热点、人们关注的生活焦点, 也可以是同学生活中的难题和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从几个任教班级的学生确立的话题来看, 几乎很少有重复的, 内容多种多样, 看得出学生是用心去确立话题的。

第二, 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口语交际教学常见的弊病是训练时学生像一盘散沙, 教师往往重视指导过程, 却忽视学生训练过程。喜欢表现的学生乐于侃侃而谈, 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 缺少口语锻炼的机会, 造成教学中学生训练机会不均衡的现象。解决办法是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身上, 这样责权分明, 学生就不会推卸、懈怠, 不断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之在交际过程中, 为完成各自任务积极参与, 和谐交流。为增强训练的趣味性, 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擂台赛, 也可让他们把自己出的话题写在纸上, 讲的人抽签准备, 后上台演讲, 讲后由出题者点评。同学评同学, 无所顾忌, 有感而发, 肯定中有建议, 批评中带鼓励, 因此常常会赢得大家的掌声。实践证明, 这一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大有裨益。

课堂训练形式还可以采用双人对话、采访、问答, 或多人讨论等等, 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充分表现, 展示自己, 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乐趣。

(3)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大量的活动, 打破了单一学科课程的模式,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结合学生的专业, 进行场景教学训练, 如模拟求职面试、客房推销、带团导游、汽车介绍、汽车推销等场景, 进行口语训练。

当然在训练时, 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利用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 如面部表情、体态动作等, 强化表达效果。另还要提醒学生要根据交际对象、场合、语境的不同, 适时调整自己, 提高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等。

总之, 不论是为了学生的今天, 还是为了学生的明天, 我们都应该不断探究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摘要:中职生直接面临社会的挑选, 迫切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而我们的学生则是金口难开或是金口不开, 现状促使我们必须认真地探讨制约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 认真地对提高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职生,口语交际,不利因素,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伯奎《青年口才训练系统》

中职生口语能力培养策略刍议 篇8

由于受“重写轻说”的传统观念,以及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口语训练在职校语文教学中一直不受重视。因为缺乏训练,中职生的口语能力难以达到要求,突出的表现为不敢讲,紧张、怯场,再就是不会讲,口齿不清,条理混乱,词不达意。因此,要充分重视口语教学,积极探讨教学策略,努力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及生活的需要。

一、壮“胆”,让学生敢说

1. 端正认识,激发兴趣。

由于受传统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读写、轻听说的情况仍然存在。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口语能力的重要性,了解新的信息时代对口语能力的新的要求,可以提供以往毕业生成功或失败的应聘案例,加深学生的切身体会;展示名人口才的经典范例,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调动学生说的兴趣。

2. 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温馨宽松的氛围,创设真实自然的情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大胆参与。选择话题时要尽量切合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学生在情绪上放松,在思维上积极,没有压抑感、紧张感时,就能愉快地敞开心灵,展开思想的翅膀。

3. 降低难度,循序渐进。

中职生的表达能力欠佳,教师在安排训练时要注意降低难度,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先说普通话,其次是语音、音量、态度的要求,最后才是语句连贯,意思明白完整,等等。在训练方式上,也应注意循序渐进,从照读到脱稿,从几句到成篇,从有备到即兴,从对话到论辩,逐渐提高难度,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敢于说话,其潜能才能得以发挥。

4. 注重激励,面向全体。

学生能主动参与发言,本身就值得肯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讲评应重在鼓励,要善于发现学生讲话中的闪光点。这样既可以使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一位学生,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

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就能培养自信,敢想敢说,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养“气”,让学生想说

如果将口语表达看做单纯的技巧,那就太肤浅片面了。语言的内核是思想,它要以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识、真挚的情感做底气,以逻辑思维能力、词句的组织力、反馈力为基本要素,因此,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只传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培养底气入手。

首先,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指定书目,文学、历史、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广泛涉猎,扩大知识领域、丰富学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养成留意外界事物、思考问题的习惯。其次,讲授必要的逻辑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之学会进行缜密的归纳、分析、综合、推理,进而作出判断。此外,可以多补充口语交际方面的经典范例,如林肯的演讲、周恩来的外交辞令、王志的精彩采访、国际辩论赛上的唇枪舌剑……经过长久的熏陶渐染、搜集积累,学生对语言表达会有比较深刻的领会感悟,也会积累丰富的语言资料。

三、炼“技”,让学生会说

对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还是非常必要和有用的。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活动。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实践锻炼。教师要合理设计系统的口语训练活动,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 培养聆听能力。

聆听是表达的前提,要准确领会发言者要表达的意思,辨别出其中的不同观点,并能听出弦外之音。训练方法:教师提供听的资料,让学生轮流充当听者的角色,然后按要求复述资料所表达的意思,要求准确、简洁、有条理。通过反复训练,提高他们听的能力。

2. 培养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口语交际能力最主要的方面,也是口语教学中的难点。首先,它要求先有明确的思想,紧接着快速选择合适的词汇,按一定的方式构成句子,再转换成口头语言,并不断根据听者的反应调整讲话内容。训练表达能力,首先要合理设计训练的系列。从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开始,到表达得准确、通顺,再到条理清楚、表达流畅,到文明得体、自然大方……按照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情的顺序,采用螺旋递进式的训练方式,逐步提高要求。

其次要丰富训练的形式。可以复述故事、转述事件,可以简单地自我介绍,有准备地就某个话题发言,可以作专题演讲,或即席发言,可以展开专题讨论,组织论辩,还可以借鉴电视综艺节目的新颖形式,如主持、访谈、竞猜等,丰富的训练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最后要创设交际情境。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实践证明,科学开展口语交际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日常交际技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能取得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的效果,对提升中职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就业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倪文锦, 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余文森, 吴刚平主编.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李海霞.影响口语交际教学因素的探讨.现代语文, 2005, 7.

略论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9

1 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

当前, 我国中职的大范围招生制度决定了生源质量处于较底层次, 学生语文素养不高, 语文应用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倾听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 听不出话语的中心, 不善于边听边思考总结, 更不用说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了;口语表达内容比较空洞, 缺乏条理性, 前言不搭后语;声音低小、吐字含混、不敢使用普通话;学生心理障碍严重, 当众讲话面红耳赤, 手足无措, 表情全无。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低, 这是中职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培养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2.1 增强学生主动交流的参与意识, 激励交际信心

中职生进校之初, 教师要努力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 抛弃应试式的语文学习方法, 明白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自由、信任的交际氛围,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运用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 欣赏成功的学生,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成功被欣赏时, 他们会感到巨大的成就感, 也会看到自身的价值。要鼓励沮丧的学生, 让他们保住尊严。对话过程中, 特别是师生的互动要注意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征求、商议、鼓励性的语言, 如“谁愿意说一说”, “你觉得怎么样”, “还可以怎么说”, “你还有什么好意见”等等, 这样的语言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使学生乐于表达。

2.2 实现口语交际主体的互动性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 强调信息的往来交互。参与交际的人, 不仅要认真倾听, 还要适时接话, 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际实践中, 互相启发, 互相促进, 互相补充, 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它是对话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双向互动所生成的信息是最难预料的, 所以很能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让学生的口语交际更顺畅。在互动交流中, 不仅获取了信息, 提高了能力, 而且也学会了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

2.3 创设交际情境, 激发学生言说的兴趣

口语交际教学活动, 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 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 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比如, 学生看上了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 而父亲因为手头紧, 不答应, 你会怎样给父亲做工作, 实现自己的愿望等。

口语交际情境的设置还要以岗位的需求为导向, 并与专业相结合, 体现鲜明的职教特色。比如,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模拟推销产品, 建筑专业的学生讲解施工方法、给工人安排工作, 机电专业的学生与师傅研究零件的制作等。另外, 辩论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交际情境, 因为它有对抗性, 符合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比如, 我在进行写作“思想评论”的教学中, 根据学生自己的意见, 分成正反两方, 就“出钱请人代劳 (值日) 是‘两全其美’吗?”进行辩论。学生思维活跃, 气氛热烈。

2.4 寻找合适的话题,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在口语交际中, 寻找一个合适的话题很重要。好的话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使他们有话可说, 并能进行多角度的表达。因此, 教师在选择话题时, 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 让话题具有新奇性、趣味性。怎样在日常的教学中寻找合适的话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话题。如节假日后, 假期中的见闻和感受, 或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文明礼仪班级值日活动”、捐助地震灾区、校园伤害事件等等, 都可以拿来“说事”。 (2)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话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出现“另类”声音, 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和资源。教师可就地取材, 与学生展开对话, 引导学生说话。有一次, 我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正在讲到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有一个学生就给我来了这么一句:“我们又不是当演讲家的!”我马上问其他学生:“她说得有理吗?如果不对, 该怎么反驳?”接着就有学生站起来从正面予以反驳, 但那个学生还是不大服气的样子。我再启发学生能不能用引申归谬法来反驳, 于是就有学生站起来说:“请问, 你学语文就要当文学家吗?你学医药护理就要当医学家吗?”那个学生终于哑口无言了。另外, 我在做班主任时经常遇到学生蛮不讲理, 我也把他们的“歪歪道理”作为口语训练的材料。有一个学生不做清洁, 我找他谈话, 他说:“我老汉从来不做家务, 还不是搞到那么多钱?我是来读书的, 不是来做清洁的。”第二天, 我把这个学生的“这套理论”拿到班上去进行讨论, 由学生自由言说, 我着重从口头表达方法上指导, 结果,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也帮我教育了同学, 真是一举两得。 (3) 结合专业选择话题。中职生所学专业不同, 以后的工作也就不同, 因此, 教师要尽可能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来确定口语训练的话题。比如, 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哄小孩”打针不哭, 文秘办公专业的学生因工作失误给领导“道歉”等等。

3 充分认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综合性, 注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口语交际能力是中职语文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和语文其它能力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因此口语训练不能孤立进行, 要加强内容与方式的综合化。1、加强听说读写的联系。听的能力越强, 不仅能够摄取更广泛、更丰富的说话材料, 而且能加深在口语交际中传达意思的理解, 使口语表达更准确, 更得当。读既能够积累语言, 又可以利用获得的语法等知识, 使语言表达更规范, , 另外有些阅读材料本身就提供了生动的说话范例。而写的严密性与条理性, 能够矫正说话过程中常出现的语病, 提高说话的质量。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的。2、加强口语训练与思维、想象训练的联系。口语与思维的发展是同步的, 说话的条理性, 层次性, 逻辑性, 都反映在思维活动上, 思维敏捷则语畅, 思维钝缓则语塞。同样, 丰富的想象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 更能把内容说得生动有趣。

语文是工具, 而应用工具的能力是在应用工具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技能技巧, 因此,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训练和实践。记得叶老也曾说过一句话:“工具拿在手里, 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将有关口语交际技能方面的知识用于课堂训练和生活实践, 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课堂训练有限, 更多地需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锻炼,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谈中职生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德育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在德育课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方式要求“教”与“学”的过程都不再是简单地划一划、背一背所能做到的。这要求“教”和“学”的过程都要灵活多变, 推陈出新, 在理解和活用上下工夫。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不得不谈到制约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能力, 即阅读能力。众所周知, 这是文化课教学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但正是因为这项能力的基础性作用, 才使它们也成为学好德育课的关键性能力。

在教学中由于教材删繁就简, 教材的可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太成问题, 可关键在于德育题型上灵活多变, 问法上新意层出, 而且不论客观题、主观题都配以字数相当的背景材料。因此, 学生的阅读能力 (即审题能力) 成了制约学生得分的关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几乎所有学生都吃过这样的亏———基础知识过得去, 可考试成绩过不去。而失分的原因大致有: (1) 答案的内容层次清晰, 就是张冠李戴; (2) 材料读不懂, 问题审不清, 迷迷糊糊瞎编一气, 连自己都不知所云……凡此种种, 究其根源在于阅读能力差, 导致审题失误。

二、德育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尝试

1. 充分发挥德育教材的阅读功能

德育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阅读教材。在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创设尽可能大的自学空间, 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问题自己发现,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这种做法能使学生得到较充分的阅读和思考锻炼。而且教学中我们做了相应的硬性规定, 如每框内容至少读两遍。第一遍粗读, 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二遍精读, 发掘课文探讨的问题, 深刻理解课文, 划分大、小层次, 找出疑难问题。又如, 有问必思, 有问必答。这样就能给每一个学生适度的压力, 认真阅读, 积极思考, 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积极发言。

2. 通过课堂解题强化阅读能力

做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我们非常重视通过课堂解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练习时, 我们这样要求学生:先看问题后看材料。问题至少审两遍, 找到第一、第二甚至第三个关键词, 明确问题发问的要求和角度。而后带着问题读材料, 在材料中发掘对解题有价值的信息, 为组织答案做好审题准备。接下来联系教材中学过的相关观点, 结合材料和问题组织答案。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3. 活动课和实践课是重要的锻炼途径

德育课的内容大多源于实际生活,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就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使学生走出课堂, 与周围的人或事接触, 拓宽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因此活动课和实践课便成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借助网络、调查访问等形式, 形成书面材料并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活动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上一篇:女性练习者下一篇: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