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质疑教学

2024-07-09

小学语文质疑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质疑教学 篇1

吴立刚先生指出:“要正确处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题和感悟积累的关系。”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也强调:“阅读教学策略说到底就是两条:一条是基于质疑的教学策略, 一条是基于感悟的教学策略, 两者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 偏执于一端恐怕都不是科学的态度。”由此可见, 上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的关键就是要抓住质疑与感悟, 认真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以教学《责任》 (西师版第六册) 为例, 谈谈自己的体会。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 (3~4年级) 提出明确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课标要求, 结合课文特点, 围绕教学目标, 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精心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孩子们, 你们都看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

生:看过。

师:喜欢吗?

生:非常喜欢。

师 (大屏幕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图片) :那么动画片中喜羊羊的责任是什么?灰太狼的责任又是什么?

生:喜羊羊的任务是保卫羊村, 保护羊群;灰太狼的责任是给红太狼抓羊。

师 (出示爸妈、老师的照片和班上学生集体合影) :你的爸妈的责任是什么?老师的责任是什么?还有你们的责任是什么呢?

(通过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以及自己的照片入手, 让学生强化对“责任”一词的理解)

(生逐一回答)

师:现在我们一起看看美国前总统里根是怎样理解责任的, 出示课题《责任》。

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轻轻地读, 再默默地读 (再次强化“责任”一词, 让它在孩子心目中打下烙印) 。

二、质疑,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质疑是学生学习的感悟点的聚焦, 为学生把握课文奠定了基础。

1. 初读文本, 学会质疑

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然后通过学生提问、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梳理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

(1) 小男孩已经承认了错误, 为什么老太太不原谅他, 还要索赔12.5美元?

(2) 小男孩的父亲为什么也那么严厉, 只借钱给他赔?

(3) 当小男孩挣足钱还到父亲手中时, 心里感觉怎样?

这三个问题, 归纳起来也就是文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 叫责任。

2. 精读课文, 引导释疑

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要抓住小男孩的感情从委屈—为难—欣慰这条线索进行 (1) 小男孩为什么感到委屈?

(1)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小男孩无意闯了祸、认了错;宽恕, 不肯原谅, 索赔12.5美元, 所以让小男孩感到很委屈。让学生在重点词语下作记号。

(2) 凡事认了错就该得到原谅吗?

小组交流体会, 教师小结:有的错误并不是认了错就可以了结的, 还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 钱物的赔偿等。

(3) 师 (大屏幕出示) :读“可是, 老太太怎么也不肯原谅他, 并向小男孩索赔12.5美元。”

(2) 后来小男孩为什么委屈而为难呢?

师:读第2、3自然段, 用勾画重点词语的方法,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然后小组汇报学习体会。 (半扶半放, 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

(1) 教师巡视, 抽小组学生到黑板上书写重点词语:深思、为难、严肃。

(2) 小组汇报, 教师总结:这是父亲对儿子严厉的爱, 一种深沉的爱, 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3) 师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小男孩委屈而为难地说:“爸爸, 我知道自己错了, 可是我没有钱赔人家, 怎么办呢?”父亲掏出钱, 严肃地说:“这12.5美元我借给你赔人家, 不过一年以后你必须还我。”

(4) 让同桌两个学生模仿表演小男孩与父亲的对话。

(3) 小男孩为什么感到自豪?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小男孩很辛苦?

生1:小男孩边刻苦读书, 边抽空到餐馆洗盘刷碗, 辛苦打工挣钱。

生2:不知洗了多少盘子和碗, 不知流了多少汗水, 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 自豪地把钱交到父亲手里。

师 (大屏幕出示句子) :孩子们, 想象小男孩打工挣钱的情境, 有感情地读, 看谁能读出他的艰辛, 体会出他的自豪。 (抽读)

同桌的两个学生用“边……边……”“不知……不知……终于……”句式说句话, 并互相交流体会。

师:为什么父亲感到欣慰?

生:因为看到了儿子凭自己辛苦劳动, 把12.5美元还上了。

师:父亲是怎么说的?

生:一个能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的人, 将来是会有出息的。

(大屏幕出示, 要求学生齐读, 再读)

师:父亲的目的达到了吗?

生:达到了。

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生:小男孩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

生:还有深有感触一词。

师:好, 孩子们学得很专心。我们来一起把总统说的话读读。

大屏幕出示: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 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我们再读一读里根的话, 把它记在心里, 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好处。

三、感悟, 带领学生走出文本

师:读了这篇课文, 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生:小男孩的父亲对他很严厉, 怎么没有提到他母亲呢?他母亲的态度呢?

师:很好, 孩子们动脑筋, 我们一起来想想母亲的态度好吗?小组相互讨论讨论。

(课堂讨论热烈)

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父亲:严厉而冷酷, 要儿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是借钱给儿子, 让儿子自己想办法还钱。

母亲:心疼儿子, 为儿子说情, 让父亲给小男孩赔钱。

师:还想到了什么?

生:有一次, 我们班上的同学也是把教室玻璃弄坏了, 他爸爸直接就赔了, 怎么不和小男孩的父亲一样教育他呢?

(联系生活实际, 对学生进行教育, 再次加深对“责任”一词的理解, 从而引入下文)

四、释疑, 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教师布置课堂作业。

1. 学完课文, 说一说“责任”是什么意思

小学语文质疑教学 篇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

一、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质疑兴趣,让学生敢思、敢问,乐探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2、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1)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如教学十一册《向命运挑战》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

(2)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如教学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有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教学法十一册《小抄写员》时,学生读到叙利奥第一次挨父亲骂后的内心:“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学生问:叙利奥为什么受了责备而“心里却很欢喜”?

二、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的?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3

摘 要:读写任务型写作是近年来高考出现的新题型,主要考查篇章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典型的读与写的结合。本文对如何有效提升高中生在高考中的读写任务型写作能力提出了实践性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61-01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有疑才有获,有疑问、有思考、有探索的课堂才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课堂,也是一节真正成功的课堂。而恰恰好问,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探索未知领域的 摇篮。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质疑,说明他肯动脑筋,并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判断,归纳信息能力。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首先,教师要做到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例如:在教学《柳树醒了》,齐读课题之后老师质疑:“我读了课题有好多疑问,是谁把柳树叫醒的?柳树醒了是什么样的?”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示范疑问下,学生潜移默化就会提问了。其次,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的问”。例如:教学《春雨的色彩》教师采用倒序的方法先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的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然后抛出问题: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学生马上就提出了“是谁在争论?是在争论什么?” 这样就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会不由自主的进入到质疑的思绪中,从而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而且能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使学生敢于提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有的教师怕影响自己的权威,有的则怕影响课堂秩序,所以只能接受在接受,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不问了,只留下了教师的声音。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要使这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指出了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平时可以摸摸学生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也要在课上多关注学生,给予一个肯定的手势或点一下头,微笑一下,给学生用于回答问题的信心。总之,教师要利用言语及行为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距离近了,学生的心理也安全了,这就是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了,并且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放心大胆地去问。

其次,利用恰当巧妙的评价语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敢问想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也要给与鼓励,尤其是学困生。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另外教师要利用恰当巧妙地评价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使学生敢问。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教师的评价语言来实现的。一位优秀的教师评语一定是具有导向性和激励作用的,这让学生敢动、敢说、敢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获得更多实效。因此,只要学生的提问有一点道理,就要给与肯定。台湾师范大学的赵宁博士给我们支了三招,巧妙评价质疑,我用了几次觉得很好。第一招,有人提问时,他立刻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第二招,笑容满面地面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第三招,清清喉咙说:“由于时间有限,我来总结一下。第一,正如A学生所讲这般这般……第二,正如B学生所讲这般这般……第三嘛,C学生的话我就不重复了……”我想赵宁博士此举的用意非常清楚,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教师要承认并接纳他们不同的认知特点、思想观点、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先设定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而当我们遇到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应用鼓励的口气说:“我们一起再请教别人,或翻阅课外书,看谁有本事先弄明白,好不好?”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还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质疑教学探究 篇4

一、营造氛围, 让学生敢于质疑

古人云:“学则须疑, 疑则有问。”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丢掉顾虑, 在课堂上尽情发挥, 对学生的不同发问、见解, 不管是离奇的还是幼稚可笑的, 以及不合适宜的, 都要及时鼓励, 即使是错误的, 也要在指正后对其大胆的想法, 勇敢的精神予以表扬, 让学生真正放下包袱, 让学生那一点点闪光的火花越烧越旺, 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的宽容和期待下自信、自强起来, 为大胆质疑准备好足够的动力。例如教学《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 教学中一位学生忽然提出:“老师, 我常说的‘亲人’是指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为什么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针对这一疑问, 我立即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向学生作了阐述, 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出, 没有宽松、和谐、愉快的环境, 没有敢于发问的勇气, 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得到活跃。

二、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并不排除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环节, 示范质疑, 诱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从中受到启迪。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 我通过向学生播放人们在长安街送总理的录象资料, 并配以对情景的朗读, 听着老师那饱含深情的解说, 所有同学都流下了眼泪, 从而为对课文的理解作下了铺垫。如教学“开卷有益”口语交际时, 学生在课堂上争论得面红耳赤, 互不相让, 我立即把它作为一个辩题, 同意是“开卷有益”的同学作为正方, 同意是“开卷未必有益”的同学作为反方, 借此机会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辩论赛。在辩论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丰富了学生知识, 陶冶了学生情操, 也开启了学生智慧大门。

三、教给方法, 科学质疑

1、抓中心句质疑。

在课文的开头或结尾, 往往有某些句子直接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教学中若能抓住这些句子大胆质疑, 就可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 文章最末一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的世界”就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这一句细细品读, 然后质疑, 从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学生带着这一疑问朗读后就能明白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2、抓关键词质疑。

古人云:“用准一词, 尽得风流。”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就可以理解文章的中心。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 可抓住文中的“纹丝不动”一词, 通过理解其意思, 为什么纹丝不动?烈火中邱少云这样做到纹丝不动?他的这一举动对整个战斗胜利有何影响?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这一系列提问, 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还可以使邱少云的严守纪律, 不畏牺牲精神在学生头脑留下深刻印象。

3、抓词语变换质疑。

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 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一句, 教师引导学生把“直奔”改为“走向”, 然后启发学生质疑, 体会有什么区别,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就能体会到课文用词准确性的好处。

4、抓课文题目质疑。

小学语文质疑方法有哪些 篇5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

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

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有争论、有收获的课堂上,勇于大胆创新,在这样一个有疑问、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

教师应放下架子创设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

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1)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如教学十一册《向命运挑战》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

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

(2)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如教学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有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教学法十一册《小抄写员》时,学生读到叙利奥第一次挨父亲骂后的内心:“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学生问:叙利奥为什么受了责备而“心里却很欢喜”?

二.开拓质疑途径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可从语文教学中找出途径:

1、看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5.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的?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

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三、教给质疑方法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和现在的一般语文课堂中,学生常常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的空间,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和质疑。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没有得到落实。

我在教学中将质疑贯穿整个阅读教学之中。如教《姥姥的剪纸》时,学生读完课题后,我就让学生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质疑、探究,在学习结束后再一次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逐步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学生明白质疑的重要性,也基本养成了质疑的习惯,但如何提高学生质疑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合理、高效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名言、名人事例激励。青少年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富有活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崇拜名人的心理。教师根据这些特点,鼓励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质疑的名言和名人事例,以此来启迪、鼓励学生质疑。教学中,我在学生搜集有关名人质疑的事例以及相关名言的基础上,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流课——

通过交流,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它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学生起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

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这观点确实行之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

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找寻关键词发问。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

在初读课文时,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2.抓矛盾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中心,这样先为学生质疑做好铺垫,就降低了学生质疑的难度。

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

5.抓住标点符号质疑。“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6.从课文的空白处发问。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一下控制:时间控制。

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

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

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的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7.在结尾处追问。有些文章对故事的结尾未作交代,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可作追问。

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

四.培养质疑品质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

小学语文质疑教学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阅读 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82-01

小学课改目标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从而调动学生思维,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在阅读教學质疑中提升阅读能力,并感悟语文知识的学习,感受到学习乐趣。尤其是农村籍小学生,其阅读能力和质疑能力都需要得到提高。本论文分析人教版语文教材,探讨培养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索能力,要从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始,作为基础能力,学生要不断提高发现能力,才能进一步锻炼思考能力,以最终达到培养质疑能力的目的。

(一)发现陌生知识

对农村小学生来讲,他们虽然求知欲强,但比较腼腆、害羞,对于知识不善于质疑,因此,要针对其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引导小学生去主动发现陌生知识。[1]因为只有发现了陌生的阅读知识,才能激发学生心里的质疑,尤其要利用好阅读新课程的教学契机,老师要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对于新知识进行发现和质疑,这也是培养农村小学阅读质疑能力的基本路径。

(二)发现难点知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且由于阅读文章中的难点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讲,这就直接产生了质疑。因此,小学生要首先发现难点知识,才能进而培养质疑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对阅读文章中的难点内容展开质疑,包括发现文章中的文字、语法、体裁等;其次,要针对阅读中涉及到的事物本身展开质疑,包括描述的事物和文本图画等,从而学习到阅读文本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逐渐解开各个文中的难点和疑点。

二、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农村小学的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后,接下来就要提高其质疑问题的能力,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质疑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质疑”的教学环境

如果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每天带着“质疑”上课,并积极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事物等存在疑问,那么就比较容易营造教学环境来帮助学生培养质疑能力。语文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表达,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个人见解,由此农村小学的学生习惯了应试教育,那么语文教师就更该把阅读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小学生尽情地遨游在语文天地里,并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上要敢于质疑,自觉地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2]例如: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要引导学生对西沙群岛有兴趣,并引导考虑学生西沙群岛的其他问题,并逐一解开学生的质疑,了解西沙群岛对于祖国的特殊意义、西沙群岛及周围水域的地质环境等。

(二)教会学生提问

质疑能力强的学生一般提出来的问题也比较深奥,因为他们更能够发现文章的中心,在提纲挈领方面更突出,其阅读理解能力也必然更强。因此,教学必须要通过文章中心的把握教学学生提问,从而培养质疑能力。也只有让学生学会找中心思想,才能就质疑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究,以快速掌握阅读文章的内容。

(三)教学从结果入手

如果学生能够首先了解阅读文章的结果,那么就更容易掌握点睛之笔,并根据结果反推其他关联知识,在解决阅读问题时能更加事半功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阅读课文的结尾设置成悬念式,那么发展方向就是多种多样的,能够更好地引导小学生质疑结尾,并自己根据理解程度编写、设置各种结局,是更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方式。[3]例如,在讲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文中将忍饥挨饿的小女孩描写成了“她感到幸福”,小学生都会产生质疑,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质疑点梳理全文,也可以让小学生自己编写结尾,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结束语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质疑能力的提升,并由此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统一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尤其是针对农村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促进小学生提高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海波.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203-204.

[2]林芳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4,08:28.

小学语文质疑教学 篇7

一、融洽师生间的感情, 是学生质疑的前提

由于传统教育一直较注重“师道尊严”, 学生与教师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墙, 学生在学习上有问题, 但不敢问老师, 怕问得不好被老师批评。现在在工作中, 经常听到教师们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 不懂也不问, 作业乱做一通, 甚至抄别人的, 真拿他们没办法。我想, 这些学生多数是与老师之间有距离, 怕问, 不敢问。我曾在班队课上与学生讨论过这个问题。“你们不懂为什么不问老师”。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 但意思是相同的, 就是有点怕。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对立的, 感情不能对立。”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 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 要倡导一种民主式的师生关系。师生感情融洽了, 学生就会大胆地质疑。

二、教给学生方法, 让其善于质疑

语文课上质疑的角度很多, 可以针对课题质疑, 如同学们, 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呀?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课文重难点或重点词句提出问题, 直接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 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矛盾的问题, 在原有的认识上加深理解。不管从什么角度质疑, 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首先, 教师要在备课时预设出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怎样引导他们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这里, 教师就要深入文本, 与文本内容对话, 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 选择从哪个角度让学生质疑, 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预想一下学生会怎样质疑, 会不会出现“人云亦云”、不切主题的情况等, 制定出引导他们提出合理问题的方案。这样, 不但渗透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 还能使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其次, 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充分尊重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学生, 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态度要和蔼, 语言要亲切。当有学生提的问题较好时, 可以这样说:“你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 提出的问题真棒。”当有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时, 可这样说:“你的想法跟某某的一样, 看来也动过一番脑筋了, 再好好想想还有其他有价值的问题吗?”当有学生提出肤浅或无关的问题时, 可这样说:“你真是一个积极动脑的好学生, 提出的问题虽然简单, 但老师同样很欣赏你, 请再仔细看看课文有没有更有价值的问题呢?”……再次,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不能流于形式, 对于从课文内容出发寻找问题, 一定要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 也让学生质疑, 但又为了不拖堂, 只留给学生很少时间思考, 这样做实际上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果只是少数优生有所领会, 却达不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再有, 在一些疑难问题面前学生可能一时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 小组交流, 通过合作发现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 应该深入进去, 挖掘文本本质的内容, 引发学生思考, 也可师生共同讨论质疑, 让学生能够与作者对话。

三、教师要珍视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有时他们提的问题很简单, 如这个词语读什么?其实, 只要查一下字典就能解决。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教师千万不能批评学生, 甚至挖苦他们。又如, 有时学生提的问题让我们一下子回答不了, 这时教师不要回避, 而要弹性处理一下, 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再如, 学生提问时, 教师不要过多地反问, 否则学生就不敢再问了。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应当让提问的学生和没有提问的学生感受到教师非常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这样, 学生碰到问题就愿意主动地请教老师, 无形之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

四、以疑促思, 让学生积极释疑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质疑是一种教学手段, 而释疑才是最终的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不要急于回答, 更不能轻易否定, 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 教师起组织作用, 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使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一是自读课文, 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 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自我探究, 自我感悟, 当时就解决。二是集合疑问, 合作探究。由于各个学生个性、经历、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 不同层次的问题。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教师有必要把学生所提的问题分类, 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共同解决问题。三是教师点拨, 自主解疑。对于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 尝试解答问题。在解疑中要做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议、以议促解, 引导学生反复思考、品味。教师只在学生对一些难点“山穷水尽”时, 引导他们“另辟蹊径”, 让他们有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四是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阅读的知识去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与课文外延相关的问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课外查阅资料后, 同学之间交流解决。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在课堂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并且要坚持下去, 时间久了, 学生的质疑能力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小学语文质疑教学 篇8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因此,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必须切实重视的教学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上孩子们都能主动地回答问题,但是如果让他们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难,他们会无从下“手”,不知从哪里问,不晓从哪里提,所以,刚开始我们的起点要低,质疑问难的立足点应放在孩子想知道的地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探索新知的热情,我们要让孩子说,要让他们想说。另外,还要经常在课堂上强调:老师最喜欢上课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发言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看自己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可以向老师请教或者和同学商量。

如在讲《触摸春天》时,我先板书“春天”,然后让孩子欣赏春景图,再让孩子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等孩子回答后我在“春天”前面添上“触摸”,让孩子说一说对它的理解,然后再让孩子根据课题质疑,他们就会对这些简单而含金量高的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想质疑:“谁触摸春天?”“怎样触摸春天?”“为什么要触摸春天?”“春天怎么可以触摸呢?”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对提问题就有了意识,这样,再放手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不仅容易解决想质疑的问题,提高质疑的能力,而且使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二、让学生敢质疑问难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宰,是主讲、是主问,所以,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而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营造质疑问难的氛围,给学生“问”的空间,提供“问”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质疑问难。只有这样,孩子们才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出来,才敢质疑问难。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文章的结尾是“小男孩坐上电车走了”,作者这样结尾似乎有点突然,他好像还有什么想说却没有说出来,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如果让你给作者提问问题,你会怎么问?有学生问“小男孩不走行吗?”有的问“小男孩为什么非要走呢?”;有的问“小男孩走后还会回来吗?”然后再让孩子们读课文,联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并简要说明理由,使他们产生敢说的欲望。通过阅读,孩子们认识到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和爱护以及男孩对高尔基的爱戴与崇敬之情,同时也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愿意质疑问难

小学生知识基础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也存在差异,因而也会产生不尽相同的质疑问难结果。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和孩子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每一个孩子,鼓励孩子发表不同看法,力求迎合孩子的心态和需求。这样孩子才能鼓足质疑问难的勇气,敢于质疑问难,愿意质疑问难。如在讲《白杨》时,当我讲到“突然,他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时,看到一位孩子正在和同桌交谈着什么,我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说:“能告诉老师刚才你说的是什么吗?”孩子慌慌张张地站起来说:“爸爸为什么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我兴奋地说:“这个问题问得精彩极了!谁还想问?”教室一下子沸腾了,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问“爸爸为什么会沉思?”有的问“爸爸在沉思什么?”有的问“风沙指的是什么?”有的问“这一次的沉思和上一次有什么区别”……我努力的让孩子们感受着自己发现问题的乐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驿站”,而不是“终点”。

四、让学生会质疑问难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设计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自觉学习。”可见,会提问题是增强学生质疑问难的关键。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孩子们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这样说:巴金先生为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奇异、美丽的景象,除了这些之外,大家还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用“?”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孩子质疑时,我及时提醒孩子:课文介绍的是鸟的天堂,我们提问时应该围绕重点内容即描写大榕树的语句和关于鸟儿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来设计问题。所以,孩子们有的提“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有的提“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有的提“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说是鸟的世界、鸟的乐园?”这样将阅读与质疑问难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也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学生学会提问,无疑是摆脱传统教育的一种良药,也是开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把金钥匙。

五、让学生学会释疑解难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我们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创新学习的归宿点,如何引导学生释疑,提高学生解难的能力呢?

1. 自主解难。

在质疑问难后,对一些一目了然的问题,可以找学生回答,而一些相对较难的,可以引导学生多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放手让孩子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或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学生学习。这样形成习惯以后,孩子们便可以逐步达到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2. 合作解疑。

凡是孩子们能解决的问题,都可以采用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老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如对重点问题可以采用分组、朗读勾画法、讨论法、实验法等,这样不仅让孩子们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在合作中轻松、愉悦学习的习惯。

六、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创新

我们让学生质疑问难,不要只停留在理解教材的最初层面上,还要延伸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自己也认为:“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鼓励孩子对教材质疑问难,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白杨》一课中,孩子对“三个知道”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写“他们知道”的内容,而不写“他们不知道”的内容?如果写出来不是让读者对他们的家庭情况、新疆的情况更了解吗?这样由“知道”推想出“不知道”,孩子们领悟到文章的深刻内涵———爸爸、妈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响应祖国号召、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再加上激起的情感共鸣,使文、道得以统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放性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就是引导学生会思考、会分析、会抽象、会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高效地学,不断拓展思维,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摘要: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将来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性人才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高效地学,不断拓展思维,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问难,释疑解难,创新

参考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精神 篇9

一、营造质疑氛围

小学生是一群敏感的群体, 他们只要感受到外界的不友好, 就会迅速的保护期自己, 与外界不再有交流。在教学课堂上, 老师要小心的维护他们敏感的内心, 友好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 放松他们紧张的上课情绪。培养小学生的质疑精神, 语文老师首先要营造质疑的氛围, 让他们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因为只有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 他们才会打消顾忌, 激发自己的潜能, 大胆质疑。首先, 相信学生。在语文课堂上, 对于回答问题的每一位学生, 老师都要对他们展示自己的信任, 给他们以鼓励, 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学生在放松心情的同时能集中思考问题,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 肯定学生。对于学生对问题的解答, 无论对错甚至古怪, 老师都要以宽容的态度引导他们, 当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提出疑问时, 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 表扬他们的用心思考, 还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让他们有继续质疑的动力。最后, 激励学生。适当的压力可以成为动力。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 老师也要适当给学生制造压力, 如让两位学生进行比赛, 看谁对同一篇文章理解的透彻, 比一比谁能更好地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 迸发他们智慧的火花, 小学生渴望肯定的心理会促进他们对文章中的每一个疑点提出质疑, 并有自己的答案, 以便轻松的应对同学的提问。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前提, 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质疑。

二、把握质疑时机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质疑精神培养的前提, 则把握质疑时机就是培养质疑精神的关键, 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提出疑问, 学生才会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也能对与老师提出的疑问有关的内容进行质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相对较弱的, 老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发问, 即先由老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他们自己会产生其他疑问, 由此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质疑精神。那么, 这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问题, 能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合的问题。如在《乌鸦喝水》课文中, 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 “乌鸦是把石子放进瓶子里, 水渐渐升高, 它就喝到水了。”回答完后, 有的学生就会反问: “如果瓶子旁边没有石子怎么办?”还有的学生会问: “如果水太少了, 瓶子旁边的石子不够怎么办?”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想想办法,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帮助乌鸦喝到水, 然后课堂就会进入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在这个过程中, 既达到教学目的, 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的质疑精神得到启发。总之, 在教会学生质疑之前, 老师首先要学会提问,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提问。

三、指导质疑方法

虽然对于小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 我们老师都要有足够的宽容之心, 即使那个问题多么可笑、幼稚, 我们也要认真对待, 这是作为老师的基本要求, 但老师也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让学生善于质疑。第一, 使学生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质疑。任何人在不了解事情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都是毫无价值的, 即使有一两个问题有探究的意义, 也是随意的提出的, 对提出问题的本人毫无意义, 因此老师要知道学生在提出问题前一定要知道课本的大意, 能有所依据的提出问题。第二, 抓关键点质疑。课文的关键点, 是指能反映作者心理的句子或课文的寓意所在, 老师可带领学生一块寻找关键点,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这样提出的问题会更有理有据, 更有益于理解课文。第三, 对不懂的质疑。学问就是要既要学又要问, 不要怕学生问, 还要鼓励学生多问, 让他们一遇到不懂就直接提问, 当然也不是不经过思考的问, 对于简单的学生可以回答的问题, 老师要让学生自己回答, 然后告诉学生: “这个问题你是知道答案的, 相信你自己。”以后, 他们就会只提出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 逐步引导, 学生的质疑就会逐渐掌握质疑方法, 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有价值,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大有裨益。

四、培养质疑习惯

任何技能的获得都需要坚持不懈, 老师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时也要监督学生持续质疑, 而不是半途而废。在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始终贯彻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教学目标, 在每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坚持引导学生质疑,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质疑。小学生的耐心是有限的, 老师可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激励他们持续质疑, 如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一问一答”游戏, 让两位同学一组, 其他同学做裁判, 看看是问的好还是答的好, 活跃语文教学课堂,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当他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给予表扬, 逐步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 慢慢养成他们质疑的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 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一旦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将受益终生。

只有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老师的劳动才有价值, 因此教师的一切活动要围绕学生而展开, 学生在具有质疑精神后则会积极主动的获取技能。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最佳阶段, 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要加大培养力度, 营造质疑氛围、抓住质疑时机、指导质疑方法,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参考文献

[1]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12.

[2]罗望春.质疑精神与自主研读能力培养[J].文学教育 (下) , 2008, (06) .

[3]王广生.以质疑放飞学生的思维[J].广东教育 (教研版) , 2009, (06) .

[4]张书芬.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学周刊, 2011, (03) .

[5]谢玉娥.关于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2) .

小学语文质疑教学 篇10

一、激发学生课堂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课堂质疑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质疑答问的积极性,如何发现学生中与众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可供借鉴:

1. 以错引问,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在课前预设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无疑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不断地去思考探讨,去质疑、去解疑。

例如笔者在教学《自相矛盾》一课时,先出示两个象形字“矛”和“盾”,请同学们猜猜这两个古代的汉字,然后了解“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在战场上的作用。在理解“自”“相”的意思及解题之后,教师故意设疑:课文中“矛”和“盾”两字的意思就是指这两样兵器,同意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在经过预习之后,自然提出了反对意见:文中还有另外的意思,遂进入了文本的学习。学生兴致高昂,学习目标明确。

如果在教学中的确出现了错误,学生发现了问题,我们更是不可回避,要运用好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本身的同时,对质疑学生加以肯定和赞扬,进一步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课堂因此会充满机智,更加精彩。

2. 顺势引问,肯定学生质疑的准确性

学生的回答是建立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的。由于学生语文基础、自身阅历、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的不同,因而对于问题的答案亦不同。往往基础较好、阅历丰富、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教师应抓住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大家共同体验其思考的过程,如有合理之处,应加以赞扬,从而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

笔者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首先板书“爱因斯坦”,让学生谈谈印象中的他是怎样的人,学生都是围绕其杰出的科学成就、潜心科学研究等加以交流。于是板书“小女孩”“和”,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并询问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于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想知道大科学家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有的直接提出了疑问:这篇写人的文章是否给我们勾勒出了另一个栩栩如生的爱因斯坦形象?教学就以这个问题贯穿展开,随着对全文的解读,否定了印象中对人物形象的程式化定位,引领学生从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刻画和语言表述中理解文本“伟大”所蕴含的深层次主旨,准确感受大人物不平凡的人格魅力。

3. 分层引问,赏识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往往怕说错、说得不好,被别人嘲笑,所以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质疑。当学生质疑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即使一些学生刚开始质疑得不恰当,教师也要对其行为作出肯定并给予正面的评价。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质疑是老师提倡的,即使错了也不会被批评、讽刺;老师肯定我的行为,我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我的问题要更有价值。对于一些有价值的质疑,教师要多加赞扬,要具体提出学生的质疑“好在哪”“有何重要价值”,效果会更好。赏识该学生的同时,又激励了全班学生,无疑学生中会掀起一股股“质疑热”。

这里举一个中学课文《边城》的例子,对于高年级课堂教学值得借鉴。课堂上有个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疑惑:30年代是个烽火硝烟的年代,作者为什么要回避时代主题,选择那个闭塞的荒野边城来进行世外桃源般的描写?老师接上这个话题,介绍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观念,分析了写作的特殊背景,让学生透过主人公真挚纯美的心灵世界,去呼应作者田园牧歌般的生命追求,去感受人生本色质朴的生命主张。最后把话题转到质疑的学生身上,大胆肯定了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指引大家对文章之韵、文章之味的品评深刻许多。

二、创设学生课堂质疑的空间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学生大胆而有质量的质疑还必须有一个适时、适宜的空间,这种空间的创设者便是教师,需要教师有这样的意识、有这样的思考、有相应的策略,在教学中不着痕迹地对学生开展质疑品质的培养。

1. 努力营造师生环境,在和谐氛围中质疑

教师要善于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多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亲近和“爱”。当教师成为学生的贴心人时,就会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因为成绩的好与坏、性格的内向与外向而有所差别,要全面公平地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只有不讽刺、挖苦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和依赖,才愿意表露自己的想法。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

2. 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在相互对话中质疑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质疑,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到他人的质疑。对于一些质疑能力弱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从中学到别人是怎样质疑的。通过合作学习,让一些质疑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学会质疑。学生小组内的交流,学生的心理障碍小,乐于参与,便于模仿,利于掌握。同时,小组内质疑能力强的学生的表现易触动组内的其他成员,从而促使一些质疑能力弱的学生迅速提高。

3. 善于运用“留白”艺术,在巧妙预设中质疑

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是指由教师设计的,旨在突出文本中学生不易发现的潜在意蕴,彰显文本的学习价值,又能给学生留下一定创造空间的教学设计艺术。

教师要意识到: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能掌握多少。教师应时刻关注学情,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的状况,检查学习效果,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作为语文老师,要熟知课程标准,在研究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预设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要占据学生应有的思考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想象中去创造,去品味,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在释疑、解疑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留白”既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养成学生课堂质疑的意识和勇于质疑的精神

林清玄《桃花心木》中有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同样如此,跳出学习固有的讲授、学习的模式,让学生们敢于对文本内容、文本主旨提出疑问,哪怕是对教师、同学及自己的思考提出异议,在不断地深度思考中也能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 让学生愿意质疑,培养良好的质疑意识

教师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的好坏不仅在于学习了多少,还在于学会学习、知道怎样学。只有积极思考,主动质疑,才有利于自己学识的提高;只有主动质疑,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利弊,传递“积极质疑多益”的信息。让学生明确,喜爱质疑,会让自己对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就会为解决问题,启动思维,搜索、寻找已储备的知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更为牢固。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自己千方百计地查找资料,请教他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学识得以丰富。自己在不断质疑中才会从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才会有更大收获、更多的创新,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 让学生敢于质疑,形成勇于质疑的精神

让学生树立“不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思想,不“唯书”,不“唯师”。让学生意识到:前人写的文章,我们可以依据现实,对其进行补充和发展;对于老师的讲授,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形成“不怕错,在错中学,在错中进步”的意识。在知识面前,只有做到勇于质疑,才会引发争鸣,才会有新的收获。

3. 让学生依“标”质疑,培养质疑的“目标”意识

语文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一点主要用于高年级。开学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学期教学目标,甚至单元教学目标。至于每一课、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在教师心中。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展示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高度统一在教学目标之下,避免课堂教学偏离目标轨迹的现象,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质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质疑促进积累,在积累中形成一定的判断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一点,提出质疑,不断思考,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请教他人,最终能解决疑惑。不断地质疑,让学生处于不断地学习中。“质疑”使学生去读书,书读多了,读透了,无形中,自身形成一定的判断力;“质疑”使学生去询问他人,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解决疑问,掌握知识,学会了去解答。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发现一些与基本知识、基本常识相矛盾的东西,当即就能够纠正。即使是问了他人之后才会的,下次再遇到,凭自己积累的知识也能迅速解决。

上一篇:单侧椎弓根螺钉下一篇:应急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