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

2024-05-20

大学生科技(精选十篇)

大学生科技 篇1

一、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是河南科技学院创新的社会实践途径

1.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萌芽期

百泉农专时期, 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成立了“农技通信咨询小组”, 面向全国各地开展农业科技通信咨询活动。经《河南日报》《河南农村报》报道后, 一年时间收到全国60多个县市200多封来信, 解答了近1000个农业生产技术问题, 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2.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发展期

1987年, 百泉农专升格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农学、植物保护、畜牧等农科专业在“农技通信咨询小组”的基础上, 率先开展了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

3.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成熟期

2002年,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后, 相关院 (系) 和专业以各自的基础、专业课为重点和突破口, 组建了大田作物、蔬菜、食用菌、园艺、植物保护、蔬菜、果品加工、畜牧兽医、农机维修等服务小组。各服务小组届届有负责人, 采取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交叉组合进行传、帮、带, 保证了届届有骨干组员、级级有学生参与。

多年来, 围绕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所进行的教学研究获得了数项省 (部) 级以上奖励, 其中《改革教学结构, 开设专业实践课》于1989年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于1992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职技高师农艺专业技能规范及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于1997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在1992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 省教委决定把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作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一个创举在全省高校推广。结合应用型师范教育的特点, 学校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取得了一大批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 其中《实施“四双工程”, 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研究与实践》于2005年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肯定。

4.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具体实践

大学生结合农口专业基础雄厚、职业技术专业多的优势, 走出校园, 就近、就便与学校周围乡村建立固定联系, 3至5人一组承包一家农户, 参加农忙时节的生产劳动, 深入调查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总结群众的生产经验, 为所承包的农户建立发展致富档案, 详细记载生产发展情况及规划、目标和措施, 并随着农时季节变化及时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 帮助农民生产致富。长期以来, 参加“科技承包农户”活动的大学生对学院附近的辉县市、新乡县、卫辉市、延津县、长垣县等县市的农家进行科技服务, 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和河南电视台等40余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这一活动。

5.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作用 (1) 创新了社会实践的途径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持续时间长, 覆盖范围广, 组织方式活, 社会影响大。活动中, 学生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受到了教育, 增长了才干, 有机地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师范教育能力等紧密地结合起来, 开辟了实践教育的新途径, 成为新形势下河南科技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

(2) 弥补了暑期集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

经过长期实践, 河南科技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学生个人特长, 按照组织组团、自愿组团和个人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组织形式, 组建了各种专业化的实践团队, 使学生利用返乡实习的机会自发、自愿, 就近、就地、就便地开展活动, 深入了解社会, 有目的地进行调研、访谈。在完成暑期集中性的实践活动后, 返乡学生还可以紧密结合家乡所在地及其邻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结合自身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 采用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单位实习、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多种形式, 继续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家在农村的返乡学生, 带着致富信息和良种技术,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动。

(3) 成为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主要在教学计划外的课余时间进行,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囿于教学时间、内容、手段等方面的限制, 在学生喜爱、接受程度和知识运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 发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 形成新的认识与思考, 对原有的专业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 夯实了宽广的知识平台。

(4) 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科技承包农户”使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丰富了对国情的感性认识, 加深了对社会、农村、农民、农业的了解, 从而增强了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同时, 学生通过接触生产实际, 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 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二、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是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之一

2007年, 河南科技学院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 就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了认真总结:在长期的办学中, 学校长期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铸就了学校“亲农、爱农、为农”的精神内核, 融入教学工作中就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具有农业情怀和魂魄的职教师资和农业应用型人才, 情系“三农”、服务社会、敬业奉献、精心育人。

这一特色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肯定。有关这一特色的支撑材料如下:早在20世纪50年代, 学校就形成了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传统, 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科技活动, 建立农村工作站, 开展农村生产调查, 总结生产经验, 推广农业技术, 进行作物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实验研究和技术推广, 为推动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百泉农专时期, 学校找准专科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定位, 面向基层, 强化实践, 突出特色, 一直承担着全国农林专科教育协作组的组长职责, 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龙头地位。另外, 受教育部委托, 学校制订了农科专业教学计划并印发全国农林高等专科学校参照执行;组织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 为我国的农林专科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87年升格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后, 学校秉承重视实践教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积极研究和探索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规律, 坚持“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学术性”的有机统一, 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行了实践教学导师制, 开设了大学生专业实践课, 开展了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 制定了完善的技能培养考核标准, 实施了职教师资培养的“四双工程”等。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实践教学措施得力, 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技能过硬, 而且作风淳朴、工作踏实, 用人单位满意, 他们称赞学校的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对照和比较有关办学特色的内涵, 笔者认为河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不失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发扬。

三、与时俱进, 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

1. 加强领导和投入, 构建保障机制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与改革开放同步, 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成为河南科技学院实践育人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 也成为展示学院社会形象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前, 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推动此项活动迈上新台阶。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深化, 特别是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选拔、科普推广工程等, 找准问题, 分析不足, 统筹谋划, 加强领导和投入, 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构建良好的保障机制。

2. 加强总结和宣传, 营造良好氛围

在总结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经验和揭示其所体现精神的基础上, 应大力倡导这种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广播电台、校园网、宣传橱窗、黑板报、条幅等载体, 发扬精神, 传承文化, 使之成为学校软实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团队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网络风采展示、评优表彰大会等形式进行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成果的宣传与推广, 扩大实践成果的覆盖面, 营造良好氛围, 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如鼓励优秀的实践调研组参加“挑战杯”竞赛、申请相关学术基金等,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与专业学习、学术科研之间的紧密衔接。

3. 完善学生参与机制, 使活动内容落到实处

要完善各级学生参与机制。大一新生走出校园, 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 要接触实践;大二学生结合理论, 体验生活, 感悟社会, 要理解实践;大三以上学生以及研究生结合自身专业, 确立目标, 学以致用, 进行目标实践。这样, 就形成了递进式、系统化的工作机制, 使不同层次的实践更符合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切实参与到活动中来, 各取所需、各有收获。

4. 充实育人内涵, 拓展活动范围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根本目标, 也是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要不断强化和充实“科技承包农户”的科学内涵、思政教育内涵、素质教育内涵等。要结合“双岗实习、置换培训”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实习模式, 拓展活动范围, 在“科技承包农户”的基础上, 深入农林牧副渔有关企业, 使青年大学生广泛而近距离地接触社会现实, 更全面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 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归宿感, 用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牢牢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 成为立场鲜明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5. 完善过程指导, 师生教学相长

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全程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确立服务主题、如何科学组建团队、如何制订科学的计划、如何进行团队管理、如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等, 做到在“校园———实践地———校园”这一空间转移过程中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指导。同时, 通过教学互动, 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 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既增加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摘要:当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一些问题, 与其原本功能的发挥仍有一定的差距。河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创新开展, 弥补了暑期集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 成为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为进一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社会实践,创新,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曦.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大学生科技 篇2

【南方科技大学排名】南方科技大学特色专业-南方科技大学录取分数

线

南方科技大学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深圳市人民政府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要求,以新的思维和机制筹建的一所新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上办学,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学部和研究中心(所),建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小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展望未来,南方科技大学将通过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学术自由的保障机制,加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增强行政服务意识和能力;重塑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和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努力建立现代大学人事制度,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构建起以学术为主导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校徽介绍与校名解读校徽校徽的核心部分是一把火炬,象征南方科技大学的使命: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校徽背景为渐变的天青色,映衬火炬的照亮效果;此处的天青背景取自汝窑瓷釉,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崇尚的色彩。校名“南方科技大学”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亲笔题写。李政道教授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合作,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校名缩写SUSTC,字首SUST与sustainability一致,符合可持

续发展的理念,此组合SUSTC亦直接对应南方科技大学英文校名

(South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大学生科技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社会实践;创新;思考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是河南科技学院创新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项活动紧紧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历经百泉农专、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等不同历史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并对同类院校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是河南科技学院创新的社会实践途径

1.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萌芽期

百泉农专时期,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成立了“农技通信咨询小组”,面向全国各地开展农业科技通信咨询活动。经《河南日报》《河南农村报》报道后,一年时间收到全国60多个县市200多封来信,解答了近1000个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2.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发展期

1987年,百泉农专升格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植物保护、畜牧等农科专业在“农技通信咨询小组”的基础上,率先开展了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

3.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成熟期

2002年,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后,相关院(系)和专业以各自的基础、专业课为重点和突破口,组建了大田作物、蔬菜、食用菌、园艺、植物保护、蔬菜、果品加工、畜牧兽医、农机维修等服务小组。各服务小组届届有负责人,采取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交叉组合进行传、帮、带,保证了届届有骨干组员、级级有学生参与。

多年来,围绕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所进行的教学研究获得了数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改革教学结构,开设专业实践课》于1989年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于1992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职技高师农艺专业技能规范及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于1997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在1992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教委决定把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作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一个创举在全省高校推广。结合应用型师范教育的特点,学校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大批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其中《实施“四双工程”,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研究与实践》于2005年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肯定。

4.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具体实践

大学生结合农口专业基础雄厚、职业技术专业多的优势,走出校园,就近、就便与学校周围乡村建立固定联系,3至5人一组承包一家农户,参加农忙时节的生产劳动,深入调查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总结群众的生产经验,为所承包的农户建立发展致富档案,详细记载生产发展情况及规划、目标和措施,并随着农时季节变化及时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帮助农民生产致富。长期以来,参加“科技承包农户”活动的大学生对学院附近的辉县市、新乡县、卫辉市、延津县、长垣县等县市的农家进行科技服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和河南电视台等40余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这一活动。

5.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作用

(1)创新了社会实践的途径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组织方式活,社会影响大。活动中,学生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有机地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师范教育能力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开辟了实践教育的新途径,成为新形势下河南科技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

(2)弥补了暑期集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

经过长期实践,河南科技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学生个人特长,按照组织组团、自愿组团和个人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组织形式,组建了各种专业化的实践团队,使学生利用返乡实习的机会自发、自愿,就近、就地、就便地开展活动,深入了解社会,有目的地进行调研、访谈。在完成暑期集中性的实践活动后,返乡学生还可以紧密结合家乡所在地及其邻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结合自身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采用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单位实习、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多种形式,继续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家在农村的返乡学生,带着致富信息和良种技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动。

(3)成为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主要在教学计划外的课余时间进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囿于教学时间、内容、手段等方面的限制,在学生喜爱、接受程度和知识运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发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形成新的认识与思考,对原有的专业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夯实了宽广的知识平台。

(4)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科技承包农户”使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丰富了对国情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社会、农村、农民、农业的了解,从而增强了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同时,学生通过接触生产实际,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二、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是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之一

2007年,河南科技学院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就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了认真总结:在长期的办学中,学校长期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铸就了学校“亲农、爱农、为农”的精神内核,融入教学工作中就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农业情怀和魂魄的职教师资和农业应用型人才,情系“三农”、服务社会、敬业奉献、精心育人。

这一特色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肯定。有关这一特色的支撑材料如下:早在20世纪50年代,学校就形成了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传统,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建立农村工作站,开展农村生产调查,总结生产经验,推广农业技术,进行作物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实验研究和技术推广,为推动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百泉农专时期,学校找准专科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定位,面向基层,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一直承担着全国农林专科教育协作组的组长职责,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龙头地位。另外,受教育部委托,学校制订了农科专业教学计划并印发全国农林高等专科学校参照执行;组织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为我国的农林专科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87年升格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后,学校秉承重视实践教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研究和探索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规律,坚持“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学术性”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行了实践教学导师制,开设了大学生专业实践课,开展了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制定了完善的技能培养考核标准,实施了职教师资培养的“四双工程”等。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实践教学措施得力,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技能过硬,而且作风淳朴、工作踏实,用人单位满意,他们称赞学校的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对照和比较有关办学特色的内涵,笔者认为河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不失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发扬。

三、与时俱进,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

1.加强领导和投入,构建保障机制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河南科技学院实践育人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也成为展示学院社会形象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前,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此项活动迈上新台阶。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深化,特别是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选拔、科普推广工程等,找准问题,分析不足,统筹谋划,加强领导和投入,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构建良好的保障机制。

2.加强总结和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在总结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经验和揭示其所体现精神的基础上,应大力倡导这种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广播电台、校园网、宣传橱窗、黑板报、条幅等载体,发扬精神,传承文化,使之成为学校软实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团队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网络风采展示、评优表彰大会等形式进行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成果的宣传与推广,扩大实践成果的覆盖面,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如鼓励优秀的实践调研组参加“挑战杯”竞赛、申请相关学术基金等,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与专业学习、学术科研之间的紧密衔接。

3.完善学生参与机制,使活动内容落到实处

要完善各级学生参与机制。大一新生走出校园,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要接触实践;大二学生结合理论,体验生活,感悟社会,要理解实践;大三以上学生以及研究生结合自身专业,确立目标,学以致用,进行目标实践。这样,就形成了递进式、系统化的工作机制,使不同层次的实践更符合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切实参与到活动中来,各取所需、各有收获。

4.充实育人内涵,拓展活动范围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不断强化和充实“科技承包农户”的科学内涵、思政教育内涵、素质教育内涵等。要结合“双岗实习、置换培训”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实习模式,拓展活动范围,在“科技承包农户”的基础上,深入农林牧副渔有关企业,使青年大学生广泛而近距离地接触社会现实,更全面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归宿感,用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牢牢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成为立场鲜明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5.完善过程指导,师生教学相长

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全程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确立服务主题、如何科学组建团队、如何制订科学的计划、如何进行团队管理、如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等,做到在“校园——实践地——校园”这一空间转移过程中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指导。同时,通过教学互动,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既增加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曦.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李立国.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几点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6,(10).

大学生科技 篇4

1 科技与学习竞赛的内涵

科技与学习竞赛是指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的各类竞赛活动。竞赛可分为科技竞赛与学习竞赛两大类。

(1)科技竞赛的内涵。科技竞赛是综合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去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或特定问题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在这类竞赛中国家级主要竞赛有:国内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ACM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化学实验竞赛等。

(2)学习竞赛内涵。学习竞赛是指以笔试、口试、机试等形式进行的大学生竞赛活动。这类竞赛与大学生的某门课程密切相关。如周培源力学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ITAT就业技能大赛、大学生数学竞赛等。目前学习竞赛在笔试、口试或上机考试等选拔基础上也会进行综合能力的比赛。

(3)科技与学习竞赛过程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式。科技与学习竞赛可分成3个阶段:一是竞赛前期,即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的准备时期。二是竞赛过程,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制定选择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三是竞赛结束,是学生对竞赛反思、回顾、交流与总结的阶段。科技与学习竞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模式流程,如图1所示。

从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学习竞赛发展趋势来看,二者虽然有所区别,但是举办的宗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目前个别高校把竞赛纳入到了教育体系中,形成课堂内外密切结合的整体来推行。

2 开展科技与学习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1)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大学开展数学、电学、力学、自动化、管理、艺术、建筑、计算机、外语类竞赛,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题、分析、设计、制作、完成作品直至论文撰写完成,这一系列过程实际就是冥想苦想、不断探索、不断思维的过程。经历这个竞赛过程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发散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有质的超越。

(2)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活动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的。在竞赛过程中会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大学生往往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或欠缺,而只有及时学习补救欠缺的知识才能继续竞赛,可见,竞赛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也完善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培养了大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当前的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可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比较欠缺,通过竞赛的较量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为学校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并且在竞赛中通过教育引导和学生之间切磋磨合,学生会有意识的改进为人处事的方式,以积极性的心态和队友讨论问题,耐心听取并采纳别人建议,并默契的分工合作。竞赛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

(4)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在竞赛中大学生要完成从资料查阅、题目分析、多个方案制定、最佳方案论证选择、作品的制造调试,论文的书写等一系列任务,通常要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部分竞赛还要经历反反复复的实验测试。在坚持数天或数十天的实施过程中,要经受挫折的打击和探索的迷茫,需要以科学探索的毅力、直面困难的勇气、以勤奋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恒心才能完成竞赛。竞赛锻炼了大学生的毅力和耐力。

科技创新是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各国今天赖以发展的国策,中国的大学教育承载着培养中国高级人力资源的重大责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只有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才能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3 基于科技与学习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要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应以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建立课内课外统一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广泛开展各类科技与学习竞赛。有规划的开展电类、机类、数学、外语、力学、计算机、艺术类等各类竞赛,使学校的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竞赛,让更多的学生通过竞赛在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意志品质方面得到提高和完善。开展科技与学习竞赛的有效模式是“传、帮、带、补”互助模式[2]。在竞赛培训或竞赛中,鼓励优秀学生或高年级的学生帮助低年级的学生,参加过竞赛的学生带领新手参与实践,保证科技创造活动蓬勃、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2)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科技竞赛活动是课内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延展,要保证活动的持续发展下去,学生就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所以课内教学应从四个方面完善改进:一是加强系列化课程的建设,在各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在大一、大二以基础训练为主,在大三以综合性创新型训练为主,到大四以专业课程训练为主,随着专业系列课程的递进开设,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逐渐丰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了系统性训练。二是学校要开设创造学及创新思维训练等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发明创造的理论方法,进行创造思维训练,讲授创造技法及创造技法,培养发明创造的技巧和能力。三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在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供一些由易到难的设计题目,以设计题目难度的逐渐提高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强。四是建设竞赛教学团队,开设与竞赛相关的选修课程,一方面为竞赛培养后备梯队,另一方面推广竞赛[3]。

(3)开展竞赛专门学术讲座。针对国家级或省级各类重要的竞赛活动,每年竞赛前期开设专题讲座,一方面宣传并激发学生投入科技竞赛的热情,同时也补充学生正常课堂教学中没有传授的相关知识技术、方法和技巧。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开拓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大学生在在设计、制作能力方面得到快速提高。

(4)鼓励支持学生开展科技社团活动。大学生科技社团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的各项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参与自己喜爱的科技与学习竞赛、大学生科技节、学术讲座、科技参观、科技沙龙、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等活动,在社团的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科技和创新的兴趣。

4 加强组织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建立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

(1)建立学生科技与学习竞赛的管理体系。为了在高校广泛开展科技与学习竞赛,必须建立稳定的科技与学习竞赛的组织管理机构。目前走在前沿的一些高校组建大学生创新院,管理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院的组织机构有常务院长、下设行政办公室、各创新实验基地、各类竞赛领导小组、各类竞赛技术小组等。各类竞赛领导小组、各类竞赛技术小组是选拔各学院有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或理论学养深厚的教师组成。而且各类竞赛小组之间必须资源共享,提供人员、技术和设备支持。建立组织管理机构能够对高校的竞赛进行统筹规划、宣传、协调、鼓励、培训、组织[4]。

(2)研究制定科技与学习竞赛的管理文件,规范管理并形成激励机制。为了鼓励大学生在科技与学习竞赛中形成创新性成果,同时也为了鼓励教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法,高校应制定鼓励学生参加竞赛的管理文件,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竞赛的管理文件,获奖学生与指导老师的奖励标准,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标准,指导老师的竞赛培训、竞赛指导的工作量计算标准等相关制度的制定。以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出台的《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科技竞赛管理办法》为例,管理办法就研究性学习与科技竞赛的组织机构和职责、竞赛等级及分类,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参加学习与科技竞赛活动的奖励办法、指导教师的奖励办法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对相应获得省级竞赛奖项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及奖金奖励,并代替与同类选修课的学分。与此同时,在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时给予加分。规定的出台将对学校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法的探索、对营造浓厚的科技与创新校园文化氛围、扩大学校在社会的声誉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3)建立稳定持久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学科科技思维与科技方法的训练,创造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激励及团队合作精神的指导是竞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传播者,更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其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所以老师必须率先具备科技创新的理念,积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担任大学生创造教育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心理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达思想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品、敬业与奉献精神[4]。所以,首先必须优化指导老师队伍,打破学校的教学单位界线,选拔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组成相对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老师队伍。其次,为了提高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要加强师资培训和各类科技竞赛指导教师之间经验交流,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增加指导老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创新能力[5]。

(4)设立科技与学习竞赛专项基金。开展科技与学习竞赛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学校应设立科技与学习竞赛专项基金,由大学生创新院统筹使用。基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创新实验基地、相关实验室、实习基地、竞赛场所、竞赛设施、竞赛报名费等方面;二是给予参加竞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并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和指导老师。

(5)创立竞赛的创新实验基地。创新实验基地的建立对学校开展科技与学习竞赛起关键作用。稳定的各类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开展科技与学习竞赛能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教师可靠的实践指导和宽裕的培训条件,并能扩大学生参与面。建立创新实验基地的具体措施是依托各学院的专题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或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基地、研究所等校内外资源创建相应的创新实验基地[6]。例如结合数学建模、电子设计、ACM、机械创新、智能汽车、ERP、创业设计等竞赛在相关的学院、教学部对应的学科和专业的实验室或双基)训练基地、研究所创建创新实验基地。

(6)设计并制作学校科技与学习竞赛的网页。网页是宣传科技与学习竞赛的良好媒介,通过网页的宣传使科技创新的精神深入到师生的思想观念中,体现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从而促进学校科技与学习竞赛的开展。科技与学习竞赛网页有十个功能:一是提供科技与学习竞赛管理机构信息;二是及时宣传和通知各类竞赛时间;三是及时报道各类竞赛的获奖成绩;四在学生中广泛宣传竞赛,运用网页倡导拼搏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尊重个性、宽容失败、不轻意放弃、敢于怀疑批判、监守积极性寂寞的科学理性精神;五是建立光荣榜,表扬在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大学生,弘扬校园科技文化;六是展示学生竞赛成果;七是为师生提供竞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八是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各创新实验基地提供管理信息平台;九是对竞赛数据的统计查询;十是建立优秀指导老师光荣榜,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创新教育改革中来。

摘要:首先论述了科技竞赛和学习竞赛的内涵,竞赛过程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式,其次阐述了开展大学生科技与学习竞赛的意义,并且探索了以竞赛为依托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式,最后就如何建立高校科技与学习竞赛的平台进行措施分析。

关键词:科技与学习竞赛,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实验基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Z].2007年1月22日.

[2]李长春.论农林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131-133.

[3]田野,钱桦.以科技竞赛为龙头构建机电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中国林业教育,2009(2):43

[4]冯林.芦新宇.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7(6):36-37.

[5]张建荣.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开展创造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4):101

大学生科技 篇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招生网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分数线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保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普通本科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规范招生行为,维护考生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教育部相关规定,以及我校的办学宗旨,特制定本章程。第二章 学校概况第二条 学校全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标代码:10701。办学类型:普通高等教育。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证书种类:本科学历颁发普通

高校本科毕业证书。第三条 学校北校区地址: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邮

编:710071)学校南校区地址:西安市西沣路兴隆

段266号(邮编:710126)学校网址:

http://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保送生。第三章 招生机构第六条 学校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学校的本科招生工作。学校招生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及其他日常工作。第七条 学校成立由校纪委书记和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工作纪检监察小组,负责监督检查招生、考试过程中各项政策和法规的落实情况,维护广大考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第四章 招生计划与录取规则第八条 学校招生计划根据各省高考报名人数情况,兼顾区域协调发展等因素,根据本校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结合近年来本校来源计划编制情况及各省生源质量,综合分析、确定本校来源计划编制原则和办法。具体分省分专业计划以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少量预留计划主要用来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第九条 学校按照不超过在各省(市、区)招生计划数120%的比例调阅考生档案。首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当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录取满额时,不予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如第一志愿报考未满额,则按比例调阅非第一志愿考生档案,择优录取。执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市、区),学校按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的投档顺序,择优录取。第十条 学校采用投档成绩调取考生档案,在已调档的考生中,采用总分优先的原则确定考生专业。对于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如排序后未能按其第一专业志愿录取,则投档成绩降2分后按其填报的第二专业志愿排序;如仍未被录取,则不再降分,依次按其填报的后续专业志愿排序。如考生所填报的所有专业志愿均不能被录取,且服从调剂,则根据考生成绩安排其他未满额专业;如仍未能录取或不服从调剂,则予以退档。对于投档成绩相同的考生,按英语科目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若英语科目成绩仍相同,则按数学科目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对于非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在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未录取满额的专业中采用前述原则确定专业。对于江苏省考生报考我校普通类专业,要求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选测AB以上,必测4C以上,技术科目合格。采用投档分调取考生档案,考生进档后采用“先分数(即投档分)后等级”的原则排序确定考生专业。若投档分相同,则按英语科目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仍相同,则按选测科目等级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还相同,则按4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门必测科目等级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第十一条 学校各专业招生无男女比例限制(国防生除外)。第十二条 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要求其高考外语科目为英语;报考日语专业的考生,要求其高考外语科目为非日语。第十三条 对于在高中阶段获得学科竞赛奖的学生、省级以上三好学生以及优秀体育运动员等特殊考生,按考生所在省(市、区)招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加分标准与考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相加所得分数排序,择优录取。第十四条 所有录取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的要求。第十五条 学校招收国防生,招生对象为年龄在二十周岁以下(截至当年八月三十一日)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经政审、体检、面试合格后,按军队院校招生条件和标准,择优录取。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即计算为工作时间,享受军队干部住房补贴等待遇,并享受由军队支付的国防奖学金,每人每学年10000元。第十六条 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必须通过所在省份艺术类相关专业统考(联考),并取得合格证,其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艺术类同批次录取控制线。对于陕西省考生,按照专业联考成绩从高到低排队,择优录取;对于陕西省外考生,按其高考文化课成绩由高到低排队,择优录取。江苏省艺术类考生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其七门学业水平必测科目D级不得超过3门。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有与教育部、各省艺术类专业招生政策不一致的地方,以教育部、各省艺术类专业招生政策为准。第十七条 我校为教育部批准的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院校,相关政策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实施办法》为准。第十八条 我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报考我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考生须通过我校组织的高水平运动员测试,取得我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测试合格证书,其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市、区)同级高水平运动员录取控制线后,按其在我校专业测试成绩由高到低排队,择优录取。第十九条 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政策的要求,招收一定数量的保送生。第二十条 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由我校与法国南特大学综合理工学院合作举办,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市、区)同级录取控制线后,择优录取。在校学习期间,法国教师来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华授课,学生达到毕业条件后可获得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颁发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并获得在法国综合理工集团攻读工程师学位或硕士学位的资格。第二十一条 报考我校的考生可以通过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查询方式查询本人的录取结果,也可以登陆我校招生信息网http://zsb.xidian.edu.cn查询。第五章 新生入学第二十二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将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进行新生资格审查和身体复查,不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将予以退回。第二十三条 我校本科办学地点在学校南校区(校区地址参见本章程第三条)。第二十四条 我校本科新生宿舍为4人标准间,住宿费每人每年1200元。第二十五条 我校各招生专业学制4年,本科层次。学费一类专业6000元/年,包括: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二类专业5500元/年,包括: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依照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学费标准,软件工程专业学费为一、二年级6000元/年,三、四年级14000元/年;其他理工类专业4950元/年。文史类专业3850元/年。艺术类专业9900元/年。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52000元/年。第二十六条 学校通过各种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学生补助、组织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完成学业,具体情况见我校报考指南。第六章 附则第二十七条 我校招生咨询联系电话:029-88202335;传真:029-88204236;电子邮箱:zsb@mail.xidian.edu.cn;招生信息网址:http://zsb.xidian.edu.cn。

第二十七条 本章程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九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点专业: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全景地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历年分数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报考指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招生计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气校友:

简析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篇6

摘 要:近年来,许多学者不断探索如何能深入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但能增强大学生科技意识、增长科普知识储备,而且能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创造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改进措施如下:提高认识,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引导;加强组织,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加大投入,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完善制度,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规范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59-02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曾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在我国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把高等院校培养新型创新型人才的任务放在首位,加大高等院校对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支持,对教育实践环节不断强化,由此更加注重学风建设,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2]。

一、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作用[3]

1.大学生创新教育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其核心的教育是创新教育。第一课堂教育的考核方式与教育形式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由于其偏向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是大学生对个体问题的研究并给出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没有固定的对错,也没有标准答案和固定模式,这只是对大学生在发散、形象、直觉、逻辑、辩证思维等的训练和运用过程。由此看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仅仅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相较之下,它更是对创新教育的重要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实践出真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但检验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成果,更在内涵上对大学生创新教育进行丰富和延伸,在实践领域途中为大学生创新教育提供了更新更大的平台。

2.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仅对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有重要作用,更是优良学风建设本身的重要实践载体。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大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的融会与贯通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加以解决,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创造。在学校方面,对指导教师的职责不断强化,同时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和能力,端正大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并提高大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可以带动了学校的优良学风建设。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同时,不断发掘自身潜力,许多指导教师被学生的渴学、爱学所感动,更认识到作为老师的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促进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3.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课外科技活动对大学生来说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关于动手能力、团结合作、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是从书本上获得科技活动的知识的一个相对重要的途径,但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方法。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对于表达、写作、查阅资料、实际动手等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都不容忽视。现在的用人企业非常强调能力素质,大学生将科技知识作为自身能力的基础,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较快适应所处环境,为自己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在学生考研面试中,大学生通过在学习工程中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得到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将会在面试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自己的面试增光添彩。

4.提升了创新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课外科技活动是当代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重要融合渠道,开展科技活动,不断增强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科技意识,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巩固了理论知识,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科技竞赛、学术论坛和讲座、科技展览等的举办,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感受科技动态、深入了解科技信息的平台,更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爱科学、用科学、学科学”的思想进行深化和加强。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科研能力进行提高,不断将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使大学生从自身认识到实践及创新的重要性。

团队精神和个人能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组队参加科技活动,需要对整体方案进行探讨和分工,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完成整体。在出现问题时要相互支持与鼓励携手并进,以冷静的心态对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际交往与合作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中不断凸显,大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生科技活动这个培养团队精神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共同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

二、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学生认识程度不高[4]

部分学校对学生科研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不重视对该项工作的投入,导致大学生科研经费不足、科研硬件条件较差等,使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平台较薄弱,从而出现了科研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科研创新观点落后等现象。大部分学生把科研创新等同于读书报告之类,对大学生科技活动认识的高度不够,不能认识到其中的探索精神。这样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投入到科技活动中,团体协作能力和探索能力得不到锻炼。过度依赖教师,因为不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而轻易放弃。

2.活动投入不大

资金和场地是学生科技活动得以正常展开的重要保障,而人则是能否将大学生科技活动提高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及业务培训有待提高,忽视管理队伍的重要性;第二,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为行政拨款,获取渠道较少;第三,学生活动阵地面积小,用于开展科研活动的设备有限。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科技活动的层次及质量的提高。

3.制度设置不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制度建设是促进人才培养、抓好学生科技活动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素质教育近年来的推行,关于创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科技活动制度不断被提出,大学生们也充分认识到科技活动的重要性,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新的形势下,想要确保学生科技活动科学化、制度化、常规化,就必须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目前来说,学校的学生科技活动的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健全,陈旧的规章制度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规律,对调动大学生及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非常不利,制约了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由此看来,学生科技活动制度建设是刻不容缓。

三、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改进措施[5]

1.提高认识,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引导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学校科技创新的潜在力量。课外科技活动能否切实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程度,这主要因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需要人、财、物的投入,没有足够经费,活动肯定无法开展;没有指导教师支持和指导,很难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所以高等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并且纳入到发展规划当中,主管科研、教务等各个部门和各级学生组织应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并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积极投身于其中,从而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加强组织,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严密、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 要想多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必须加强组织管理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建设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组织管理队伍是能否顺利开展科技创新性活动的关键,由此看来,对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的加强显得更加重要。当前高校都是由各级团学干部从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所以,高校应该不断拓展创新活动的平台,通过学习交流、座谈、培训和讲座等形式开展科技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意义、管理模式等等,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及水平。

建设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是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聘请校内外教授、优秀科技人才,设立导师团队,通过开展评优评奖、工作量评比和明确教师职责等方法提高教师多参与科技宣传、科研讲座和科研指导等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人发挥导师的责任意识,和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

建设学生骨干队伍。发挥学生骨干的重要作用对提高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质与量有重要作用。严格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训程序,不断提高大学生关于科研工作的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拓宽实践平台,加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力度,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在科技交流中丰富和学习新的科技知识,不断充实自己;通过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评比等方法提高到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加大投入,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具有示范性、学术性和群众性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学校应当开设大学生课外科研专项基金,对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给予资助,并为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应当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提高场地和器材的使用效率,将场地、设备、资料等方便地提供给学生,确保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顺利进行。

4.完善制度,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规范依据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需要以健全且完善的规章制度增强组织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要营造学生科技氛围,使师生参与率提高,关键在于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制定并实施内容涉及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学生科研项目管理、激励奖惩措施等方面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条例,这可以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规范依据。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只有学校领导老师重视,加大投入,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才能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就一定会蓬勃发展,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就一定会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江云清. 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4,(3):64-66.

[2]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夏拥军,桑运川.农业院校工科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2):105-106.

[4]张丽萍,高俊杰,焦鑫. 以创新实践为理念, 激发当代大学生科技热情——对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思考[J].信息技术,2008,(29):23-25.

[5]石新明,王庆华,谢辉,章东辉,周雄.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1 ,(3):8-11.

大学生科技 篇7

初衷: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提起大学生科技园的发端, 还得从南阳理工学院软件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建立说起。为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河南省教育厅于2004年批准南阳理工学院等7所院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两年制的学生在短期内拓展知识, 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经过一番调研和论证, 学校决定将软件学院地下室分成多个工作间, 作为软件学院大学生学习活动用地,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舞台。2005年10月, 2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在软件学院教学楼的地下室应运而生。随后, 各类学习型社团纷纷入住基地。

软件学院院长刘黎明告诉记者:“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初衷就是为了做到课堂上下结合, 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

做法:培养使用推销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由学生组成的创新基地管理委员会自主管理。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基地的布局、卫生、进出人员登记、社团量化考评等工作。社团之间在进行学习交流的同时, 实行末尾淘汰制, 即每学期根据社团量化得分和社团技术水准, 要淘汰1至2个学生社团, 然后再吸纳新的社团入住, 重新展开竞争。

各社团独立管理社团内部人员, 独立规划自身的发展目标, 确立社团发展方向。社团负责人对社团负责, 自主管理, 自主调配人员, 在不违反学校及创新基地规定的情况下自主运作。这些社团各有主攻方向, 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纵深学习, 并通过承接校内外小型IT项目达到提升专业知识、增强创新意识的目的。“进入创新基地后, 走路都是小跑。我们不努力, 就会被淘汰, 那是很没面子的。”创新基地成员李青龙说。

目前, 这个基地已发展到包括天基、前研、网趣等13个社团, 吸纳学生250余人。一年一度的IT创新大赛、百家杂谈、新生入学教育、学习经验交流会、社团交流会等提升了各社团管理水平, 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品团队,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为了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在学校领导和软件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2008年9月, 软件学院辅导员梁显辉牵头负责在14号教学楼地下室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 (南阳扬帆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采取“学校投资——大学生自主管理——面向社会经营”的模式进行作业, 以公司管理的方式运营, 并面向社会提供科技服务。

孵化园上至董事长、总经理, 下到部门经理、员工, 均由在校大学生担任。孵化园经营基本套用IT公司运营模式, 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考核和淘汰制度。其中, 市场部负责市场业务洽谈, 包括项目的推广和承接, 开发部负责项目的开发和维护, 维护部负责对项目交付后期维护, 培训部负责对全院学生IT认证、电脑软硬件知识的培训, 办公室负责孵化园日常管理和各部门的事务协调。每月末孵化园依照经营情况核算各部门效益及职员的薪水, 按照代币制的方法给每个员工发工资。

为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改变传统就业观念,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个专门为学生就业提供培训和指导的“远景职业规划中心”于2009年下半年在孵化园安营扎寨。该中心以就业为导向, 以现场招聘为平台, 在各年级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招聘会、相关礼仪及技巧培训活动。同时, 还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讲座, 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和兼职信息, 免费向学生提供。

据负责此项工作的范玉龙老师介绍, 远景职业规划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招聘、熟悉招聘、走近招聘的平台, 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完善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 在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以及正确对待就业、择业和创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及远景职业规划中心共同组成了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园。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大学生科技园, 那就是:“科技创新基地培养人才, 创业孵化园拔高人才, 职业规划中心包装推销人才。”这三大组成部分相得益彰, 经过多年的积累, 已经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 集培养、使用和推销为一体的、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的链条。

成效:硕果累累

如今的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园已成为学生学习、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更是南阳理工学院对外展示办学特色的一个亮点和重要窗口, 不少兄弟高校纷纷前来学习。

“没有孵化园, 我就不可能走上创业这条路!”在南阳自主创业的扬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华, 是学院2007级学生, 曾任孵化园市场部经理。“听老师讲课, 只知道老师所讲的要点, 但根本不了解客户的要求;通过亲自做项目, 我们学会了以客户的需求为工作出发点。孵化园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那里的经历为我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我在创业路上少走了不少弯路。”

不少大学生表示, 在孵化园的工作经历既锻炼了实践能力, 又积累了工作经验。一家公司的负责人说:“这些在校大学生某种程度上比公司专业人员做得还要好。”

截至目前, 科技园已成功为200多家企业开发项目, 大学生的创新和务实精神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近两年, 科技园多次派代表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河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多项高级别赛事, 共计荣获国家级奖项10人次、省级奖项60余人次。这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IT精英, 通过科技园培养的大学生, 就业率达70%, 升学率达24%, 创业率达6%, 各级各类考级考证过关率达98.5%。其中, 不乏优秀人才进入全国知名IT企业工作, 像敲开微软大门的李文怡、进入神舟数码工作的王远航都是科技园里的佼佼者。目前, 从这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基本都活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郑州等地, 为IT业发展贡献着力量。还有不少学生毕业后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韩晓威创办的诚宝通购物网、邵华创办的扬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IT公司都在蓬勃发展。各社团在承接的项目中不断成长, 如科技园里的“VBS”计算机协会, 他们开发的“中国军嫂网”曾受到中央军委的表彰, 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栏目记者曾来校对这些开发网站的学生进行采访。

这些成绩的取得, 令记者也不由得啧啧称赞。对此, 软件学院分团委书记杨好宁认为, 大学生科技园对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增加知识储备,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技能, 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大学生科技 篇8

1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途径探讨

1.1 提供更多创新竞赛机会, 为学生展现自我搭建舞台

学校与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竞赛机会, 针对不同的学生, 开展多种类型的竞赛, 鼓励同学们参加比赛, 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与锻炼自己。但目前数量有限的竞赛无法覆盖大多数学生, 其覆盖面太窄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高校应该多途径提高学生竞赛参与率, 扩大竞赛覆盖面, 学校可以设立相关部门专门负责校内外的各项竞赛活动。各院系也可结合自身特点组织适合本院系学生参加的竞赛。有些学校由于场地、资金、设备等诸多原因限制导致科技创新竞赛不能有效的展开, 学生虽有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兴趣, 却因缺乏有力的外界支持和一定的科创条件这份热情不得不逐渐降温。因此学校应该尽最大力量为科技创新开辟绿色通道。首先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地方问题, 即有专门的教室来满足学生讨论、实验、动手操作等一系列需求。其次拨出专项资金, 一是用以配备基本的设备、仪器、检测工具, 二是对于那些科研价值大但需投入较多资金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1.2 打造适宜环境激发科技创新热情,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

创新来源与灵感, 人人皆有无限潜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进行。长期以来科学家对于人类大脑研究表明, 人的大脑仅仅开发了一小部分, 其右脑还有广阔的空间可供开发。因此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 在校园里营造适宜的创新环境, 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参赛学生将第一课堂 (老师授课) 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第二课堂 (竞赛) , 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参赛学生在竞赛中遇到各种阻力与困难又使其带着难题回归第一课堂, 从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了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事实表明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思维与行动, 当周围的人大多都融入科技创新的环境氛围中那么这些人的行为做法必将感染另一部分人使其不自觉地融入进来, 这就是一个较为显著的环境效应。

1.3 创新改革,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动力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学生的方式依旧为把考察重点放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其围绕“学得好”的教育模式贯彻始终。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背景下与改革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浪潮下, 创新改革已是历史必然。创新改革一方面教育理念要逐渐改变, 对于学生的培养要逐步迈入理论转化实践能力的轨道上来,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真正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悟、有所用, 另一方面培养路径要改变。我们不能够只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 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 考的再好其理论转化实践能力差又有何用。改变培养路径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转化上来, 在学生能力考察中可以将科技创新竞赛纳入考核范围, 设立创新学分, 与奖学金、评优等一系列东西挂钩, 合理引导这样就会吸引学生钻研创新更多地参加创新竞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在科技竞赛中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综合素质的迫切性

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今天, 以人社部2013年公布的高校毕业生数据699万为例, 如何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职场上的“抢手货”?如何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困扰着不少毕业生。现在是学生想找好工作, 企业想招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 学校又需要把就业率提上去, 所以就业不但考量学生而且考量学校。无论学生, 还是学校,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想取得完胜, 一句话“功在平时”。因此、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综素质的迫切性就显现出来。只有把准备工作做好才能在最后阶段取得丰硕成果。科技竞赛是一个较为科学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力, 提升自我的方式。通过科技竞赛学生不但能实践自己所学, 还可以拓展视野, 开发创造力。在竞赛中学生团队合作, 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而不断地锻炼自我, 科技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都可以得到有效地提高。

3 科技竞赛, 对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意义深远

中国的大学生不是缺乏创造性而是缺乏创新环境, 缺乏创新条件。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学生忙于各种考试而无暇顾及其他能力的发展, 而当其迈入大学有了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时, 由于缺乏相应的条件、环境, 大学生们又不知该如何去做。关于科技竞赛有许多高校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这一成果也同时得到了教育部门、社会、学生的广泛认可。在一些举办的科技竞赛中, 大学生的创意和设计赢得了高度评价, 一些优秀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并且应用到相关行业中去。通过相关的竞赛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 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其理解的更加透彻。只有理解, 并加以吸收、消化、转化那样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企业也更加愿意招那些具有创新力的员工, 因为这些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其创新能力为公司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因此无论从社会、教育部门、学生来说科技竞赛的开展是意义重大的成果显著的。

4 结论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大学生又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开展积极有效的科技创新竞赛, 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型社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综合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建立长效机制, 构建广阔平台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 以科技创新竞赛为契机鼓舞人、带动人、吸引人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技竞赛中来, 推动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文秋, 袁媛.关于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资治文摘 (管理版) , 2010 (2) .

[2]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试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2) .

大学生科技 篇9

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主力军, 一直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 引导和支撑企业技术创新, 全面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学科建设”为己任, 着力构建了地方政府—高校—科技型企业互动共赢的三螺旋体系, 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而且在学校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协同校内外相关部门, 努力服务于学校和国家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工作的实绩中, 有不少可供借鉴和推广的实践经验。

一、政策支持方面

具备先进科学知识和强烈创新意识的大学生群体, 作为创业创新活动的生力军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 大学生创业者由于年纪轻、实践经验不足、创业资金短缺、课业任务重等因素, 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又面临着很多局限。因此, 政策上的保障措施, 是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实践所必不可少的。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 积极扶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积极与南京市人社局校府合作, 协同共建“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大学生创业园采取一站式的服务体系, 在服务站有专人进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对大学生创业程序给予指导, 免去大学生到处办理执照的繁琐手续, 简化了大学生入园的程序和手续。同时, 大学生创业园在政策上放宽门槛, 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办企业, 在申请上给予政策倾斜, 并减免相关费用, 降低了大学生的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大学生创业园还拥有良好的“助创”机制, 鼓励大学生带着教师的科研成果入园创业, 由大学创业园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技术、场地、管理等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通过全方位、全过程深入细致的创业指导服务, 培育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扶持开展创业实践的个人和团队。大学科技园与鼓楼区人社局在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设立常驻机构和人员, 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财务、法律、项目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辅导与服务。大学科技园还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入园的大学生企业给予政策方面的扶持与倾斜, 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大学科技园协同学校科学研究部, 研究出台政策, 鼓励大学生参与导师的科技创业工作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学校在技术平台建设、知识产权授权使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导师将从创业收益中对大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 并探索学生入股的相关规定。

二、创业教育、培训与管理方面

创业教育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内部动力,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完备的创业教育、培训与管理体系, 可以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知识智力等方面支持。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 大学科技园协同政府、学校相关部门在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创业竞赛等方面不断创新, 为大学生创业者们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 满足其创业需求, 帮助其实现创业梦想。

(一) 构建来自“府校企”的创业导师团队。

大学科技园构建来自于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创业导师团队, 给予创业者们关于创业政策咨询、法律、融资、企业管理、项目风险评估等方面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大学科技园协同南京市科技局、人社局、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部、科技处、校团委、学生处等相关专家担任“创业导师”, 给予大学生创业者们全程创业指导。每周“创业导师”团队到创业门诊室接待创业者们, 为创业者们答疑解惑, 零距离帮助创业企业解决实际难题, 一对一进行专业化指导。同时, 大学科技园利用自身拥有的丰富的企业资源, 为学校和企业的工程科技人才搭起合作的桥梁, 聘请企业导师走进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堂, 开设有关创新创业项目的选修课程和讲座。同时, 大学科技园与企业联合培养创业教育师资,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 打造“三创型” (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 优秀工程师, 让企业科技人才得以全面发展, 也让大学生创业者们从优秀工程师身上获得榜样的力量和企业经营的实战经验。

(二) 普惠式的创新创业课程。

大学科技园利用自身的“海内外三创领军人才”载体, 与教务处、学生处和校团委联合创设“三创 (创意、创新、创业) 讲堂”, 邀请“三创领军人才”为本科生讲学、做报告, 以他们自身的成长、创新、创业经历, 教育和启发学生, 目前已开办了21期。这些专题报告已经成为学校的创业品牌讲堂, 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 精英式的创业培训。

大学科技园在支持学校普惠式的创业教育的基础上, 还提供精英式的创业培训。大学科技园协同南京市人社局, 针对学校选拔出的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 开展创业技能培训, 提升创业能力。截至目前, 已举办四期“创办你的企业” (SYB) 学员班, 共有120名学员顺利结业, 成功获得大学生创业证和培训证书, 并且出现了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学员。培训导师在完成培训后, 对学员提供完善的后续跟踪服务, 对于创业前期和初期的疑惑、困难给予悉心的指导, 全力扶持学生创业。

(四) 创新创业项目竞赛。

多年来, 学校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体系, 取得了显著效果。大学科技园也在大学生创业者中间培养和选拨优秀的创业项目, 鼓励并支持他们参加学校、省内、国家各个层次的创新训练计划。自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以来, 共推荐给学校35个创新训练计划成功立项, 其中大多数被确定为省级和国家级的立项项目。并且, 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显著态势。南京市大学生创业七策实施以来, 南京市共有34个青年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竞争获得资助690万元, 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即有17个项目获得350万元资助, 占据“半壁江山”。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竞赛, 创业者们提高了创业实践能力, 并帮助他们获得了资金资助, 项目成果创造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 创业教育基地与载体建设。

大学科技园通过协同共建的形式, 与校内相关部门 (教务处、研究生部、科技处、校团委、学生处等) 共建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指导站;共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 实施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 ;并利用大学科技园的企业资源, 建设企业实践基地 (如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 , 为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提供学生实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总面积为3, 000平方米, 以其创业孵化功能、创业实训功能和创业示范功能吸引大学生创业者及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对学校乃至南京市推进大学生创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创业融资服务

大学科技园还探索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的资金问题, 大学科技园与南京市人社局深度合作, 获得政府对孵化基地的扶持经费, 用于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孵化基地的建设, 并申请到政府的房租补贴, 给予大学生创业者们免费的办公场地。大学科技园还协同校内相关部门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 选拨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对其进行奖励和扶持;与团委协同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选取优秀的项目, 资助其市场化;还积极引入优质的风投公司, 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资助和贷款。

四、创业服务平台方面

大学科技园利用自身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优势, 以及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的国际级孵化基地, 为大学生创业者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大学科技园汇聚了科技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金融服务平台。南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还是全国唯一一家引入科技工商所入园的大学科技园。在大学科技园与各种创新资源要素协同搭建的服务体系内部, 大学生创业者可以享受到国家重点实验室、校园图书馆、科技查新、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工商办理、项目推介等一条龙的服务, 大学生创业者们足不出园, 就能解决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缩短了他们的创业摸索时间, 使他们将精力更多地放到项目研发和企业经营当中去。

五、创业项目的审核与筛选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质量和提高创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健康发展, 大学科技园对于申请入驻大学生创业中心的企业筛选严格。大学科技园协同校内外的教授、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 专家评审组对大学生创业者的项目可行性方案进行评选, 最终筛选出具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 吸引入园, 给予相关的政策优惠和手续减免等便利。这样严格的筛选制度, 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存活率以及大学生创业基金的利用率, 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良性发展。可以说, 大学科技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一) 大学科技园完善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仅仅依靠教学部门的创业教育课程, 难以搭建起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而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能够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个相关部门和要素整合起来, 协同创建一个完善的体系。

(二) 大学科技园变革了创业教育的教学机制。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不应该只是简单刻板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创业知识的灌输, 而应该涵盖经济、法律、工商税务、经营管理等市场活动的各个方面。创业教育的地点也应突破课堂, 让大学生创业者们走向企业、实习基地和市场。而大学科技园正是利用自身孵化平台的优势, 协同教学部门、科技部门、企业、工商税务、法律事务所、金融机构等等, 实现了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的变革。

(三) 大学科技园提供了实战式的创业过程教育。

在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器环境内, 依托“学校———科技园———企业”之间相互支撑服务体系, 以创新创业型企业为载体培育大学生创业人才, 使大学生创业者在实战中积累创业经验, 同时在创业过程中接受服务与辅导, 从而快速成长起来。

六、结语

在当今社会, 推动大学生创业, 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乃至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共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受到了各国政府和高校的重视, 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效地协同校内外部门和创新资源, 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其取得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对其工作中的实践与方法的研究, 也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和普遍的借鉴价值。

摘要: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 以创业带动就业, 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 大学科技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 剖析大学科技园如何有效地协同校内外部门和创新资源, 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业带动就业探讨 篇10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现实思考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人数大量增加的压力。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9年我国有611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经济学家认为,2009年如果实现8%的经济增长,可以创造出900万个就业机会。但2009年应届毕业生加上存量毕业生,就业人数达1 100万人,再加上城镇新生代的劳动力和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山西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6万人,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达到25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就业方式。如何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尤其是运用职能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探索新的创新途径,实现并放大“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效应,已成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

2 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特点

1)大学生是个特殊性的群体,掌握着一定的科技成果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并具备机会型创业条件。一旦机会型创业成功,将为社会带来倍增效应,可以激发更多的社会人员就业,形成创业的良性循环。

2)带动就业,培养人才。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具有高速发展和裂变增长的潜能,主要吸纳具有专业基础的大学毕业生,能够为进入企业的高素质员工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为培养团队的创业能力提供实践平台,同时为今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成功率和存活率较低。据有关报道,全世界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20%,中国的成功率为10%。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大学教育体系中缺乏创业引导,没有系统的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涉及的创业辅导、资金引导、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多种因素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也没有相应支持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二是大学生在开发项目时并不了解市场需求,难以得到需求的市场信息,对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无从分析。虽然多数大学生创办公司组成了自己的管理团队,但大多管理人员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缺乏社会磨炼和创业经历。因此,大多数公司的管理能力仍相当薄弱,运作的可持续能力较差,导致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存活率较低。

3 现阶段推动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成功做法

1)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从2002年起,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与国家科技风险中心、宁波市人民政府每年联合举办一届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经过7年的精心打造,大赛已成为大学生项目与资金、投资者交流的盛会。共青团山西省委举办了两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极大地激发了山西省内各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2)依托孵化器(大学园)帮助大学生科技创业。为了扶植大学生科技创业,一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或创业社区。孵化器为入园者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设施,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团队从创业项目的策划设计到市场运作顺利地“孵化”。

据了解,为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实现科学就业与创业,从2006年起,中国高新区协会和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等11家单位联合倡议,依托各级各类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创建大学生科学就业与创业示范基地,并计划截至2020年在全国创建1 500个此类基地,同时带动地方政府创建3 000个大学生科学就业与创业基地。

武汉华工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华中科技大学团委、华工创投公司合作,共同成立“武汉市华工大学生科技创业社区”,开辟了2 000 m2开放式共享服务型创业空间,采取“3+1”的服务模式(即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业实践和大学生创业基金)。大连、重庆、上海、北京、西安也都相继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3)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科技创业。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

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将大学生自主科技创业纳入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规划,启动了大学生创业引导行动。

西安市人民政府出资5 000万元扶持大学生创业,凡是经过创业培训的大学生,在创业项目通过评审后,最高可以获得50万元的银行贷款。

武汉市人民政府拿出5 000万元专项资助大学生创业,建立“武汉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天使基金”,资助在校大学生以其科研成果或专利发明创办企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为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活动”。

太原市科技局在科技三项费中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科技创业种子资金专项”,用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创新。

4 营造大学生以科技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环境

1)创建太原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一是研发创新。太原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通过项目选择、项目孵化,为研发创新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创新项目带到基地进一步研究开发,使创新成果以最快捷的方式产业化,形成创新的知识流和技术流。二是企业孵化。基地通过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整合服务资源,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创业平台。通过提供法律、税务、财务及其他服务,帮助初创企业避开创业风险,提高企业成活率,通过项目对接,强强联合,壮大创业企业。三是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创业者提供系统的创业培训,依托创业企业为创业者提供见习基地,进行创业实践,通过真实的创业活动,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地开发,这种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创业孵化基地成为创业人才和企业家的摇篮。

通过企业的成功孵化,带动相关行业的就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培养一批既懂科技知识,又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复合型创业人才,从而带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逐渐形成大学生的创业热潮。

上一篇:农村垃圾处理现状调研下一篇:武当山的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