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

2024-07-30

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精选十篇)

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 篇1

一、创设和谐课堂情境, 让不同学生自由学习

学讲计划必须从学生的历史学习认知需要来创设和谐课堂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动性。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是尊重学生历史学习差异性和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前提。

和谐课堂情境既能活化课程学习资源, 便于学生认知感悟;又能激活学生学习认知思维, 便于主动思考质疑。教师要多走进学生学习过程, 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要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享有更多自由权, 激活学习潜能;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来制定相应的策略方法, 帮助他们深化认知。

和谐课堂情境, 为学生历史学习差异性提供学习平台, 使其愿意参与课堂教学, 乐于做课堂主人, 敢于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例如, 在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中, 在突破“郡县制设立”知识点时, 我采取角色扮演、辩论争鸣来达成教学目标, 设立秦始皇、郡县制主张派、分封制主张派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举派等角色, 让学生作自由演讲、辩论阐述各自主张, 这样在充满激辩、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激活他们的学习动力潜能, 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同时深刻认识到秦朝设立郡县制是历史必然趋势, 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创新, 顺利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二、运用开放合作方式, 为学生差异性发展创设条件

将历史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呈现, 能使学生更好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能动作用。活化课程教学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需要, 能使学生对历史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感悟。活化开放合作过程, 就是在尊重学生学习发展需要基础上为他们搭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团队, 帮助他们相互交流, 形成有效的学习载体;设计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学习任务, 帮助他们在自由选择中探究问题;注重合作探究形式多元化, 例如合理运用同伴讨论、小组交流、组间竞赛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相互合作, 鼓励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予以呈现。学生在这样开放化合作过程中主动学习, 更能够满足他们差异性发展需要, 增强学习认知体验。

通过开放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能使学生在相互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交流, 在富有情趣化的讨论课、辩论课、历史沙龙、历史情境课、历史阅读等多种课堂组织形式中更好地探究问题。例如,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天平天国运动”教学中, 可搜集一些有关太平天国的影视资料片段, 鼓励学生围绕“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根源和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影响”进行小组交流, 要求学生从课程知识提示过程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要素, 以增强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在引导过程中, 可鼓励学生针对各自的学习疑难和问题, 进行自由组合, 帮助他们在主动认知体验的过程中强化理解感知。

三、利用实践活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了解历史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强化理解记忆, 增强有意识记忆能力。学讲计划倡导学进去、讲出来, 重在会学活用、活学活用, 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融入实践活动过程中, 不仅能使他们有效转化课程学习内容, 还能够使他们在实践运用中提高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 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引导性和感知性, 通过亲身参与的形式来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可以有效利用专题史、乡土史、人文景观等载体, 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 撰写科研论文。针对实践活动中事件原因调查、案例举证、社会价值等, 让不同学生从中筛选出有效的信息内容, 帮助他们在自我实践运用中强化理解记忆。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成果, 多为他们提供可展示的平台, 让他们在主动展示的过程中给其他同学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学习思维方法, 以此来激活他们的认知感悟和主动探究激情, 满足他们多元化的不同发展需求。

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学生需求 能力状况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教学进度,更要关心学生的感受。教师要把关切的目光投放到学生的需求上,要在教学设计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一、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不能跟最近发展区理论相违背

传统教学观念对一些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致使他们仍然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来设计课堂教学。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时,完全凭借自己的意愿走,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了解,甚至不把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眼里。如,教学“Integrated skills”这一单元某一内容,教师用各种电视节目进行导入。T:Shall we start with a game?You will see several pictures of TV programmes in the middle.What are they?教师在屏幕上快速闪现各种电视节目,然后,呈现这些图片,并反复解释和朗读这些电视节目。其实,教师出示的各种电视节目的名称学生在本单元的词汇章节已经学习过并掌握。这些内容学生已经很熟悉,没有学习了解的迫切需求,这位教师还是把它作为重点内容看待和处理,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种设计的主导思想,跟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相违背的。当然,教材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比较枯燥、乏味,或者难度较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激情,很难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此时,教师就要设计有效的措施,创设情境或搭建“脚手架”,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降低难度,鼓起学生的学习的信心与激情,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只有这样,学生的学科知识才能日渐丰富,能力才能日渐提高,品格才能越来越好。

二、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要分析与关注学习需求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必要的方法、技能,更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得到情感的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和人格。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除了分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外,还要对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养成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当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时,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才会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乐此不疲的学习劲头,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活力的课堂,才能赢得学生的青睐。譬如,一教师教学八年级上册 Unit 4 Reading部分时,让学生通过听、读和各种操练(回答问题、概括段意、判断对错、句子释意)来疏通、理解文章,之后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第一项活动的内容是播放了一段关于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濒临灭绝的视频;第二项活动的内容是教师让学生作为“环保小卫士”发出倡议,呼吁全人类来保护野生动物,并且进行小组讨论,制定倡议。又如,笔者执教九年级上册 Unit 3 Reading部分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听、读、进行各种操练(回答问题、概括段落大意、判断对错、句子释意)来疏通、理解文章。接下来,开展了如下活动:第一项活动是让学生扮演心理医生,对文中两个青少年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判断;第二项活动是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提出的问题寻求解决方式,并且提出建议。审视以上两个教学片断,教师不仅考虑了知识、技能的操练,而且还注重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满足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养成需求。可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能够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与人格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认真的、全面的分析。

三、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要全面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例如,可以采用问卷、测试、面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所教学生的学习个性有了全面清楚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尽力满足每位学生的不同需求,让每位学生对课堂真正感兴趣,使每位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笔者曾执教八年级下册Unit 2 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部分,在导入环节,笔者一边播放“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the Statue of Liberty”,“the Little Mermaid”,“the Great Wall”,“Mount Fuji”,“the Tower Bridge”的视频,一边用英文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接下来进行操练:①播放一段“埃及之旅”的录音,请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②阅读一篇“新加坡之旅”的文章,请学生回答问题;③呈现一组名胜的图片,让学生自编对话。S1:What 's this?/S2:It's…in…/S1:What can people do there?/S2:They can…there./S1:Do you like the place?Why or why not?/S2:Because…

在此案例中,笔者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有的放矢,各有侧重,通过多种手段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现状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来设计层次性的目标和有效的教学活动,让优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学情要了然于胸,通过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实施,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所进步,并获得成功体验与自信。

参考文献:

[1]马玉荣.激情在课堂中点燃[J].中国农村教育.2010(09).

尊重学生个性关爱学生发展 篇3

1. 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师生平等对话, 学生才能充分地弘扬个性, 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意志、信念、动机、需要等;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才保持着“童真无邪”的本性, 心灵得到解放, 学习自然地转化为一种乐趣,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刚进初中时, 还会保持小学时那种对老师的敬畏之心, 对我们“敬而远之”。我就利用年轻的优势, 和学生第一次见面着一身休闲装, T恤配牛仔裤, 一根高高束起的马尾, 一双运动鞋, 这身极具亲和力的打扮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后来学生写作文时多次提到我这身打扮, 说我就像他们的姐姐, 觉得特别亲切。课堂上, 我也会和学生开些小玩笑, 用他们熟悉的网络语言调整氛围, 比如“XXX, 你怎么看?”和学生熟悉后, 经常会有学生对我说:“老师, 我们一点也不怕您。”我回答:“我不需要你们怕我。只要你们尊重我, 这就够了。”

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下, 学生读得开心, 想得开阔, 说得畅快, 问得自在, 议得尽兴。学生充分享受心灵自由, 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和文句的意蕴, 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2. 给学生独立真实的感悟空间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所谓“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因为, 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 有着各自的焦点, 每一位学生的理解, 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 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 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 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

《新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读书中出现学生独立自主的不同的感悟, 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 我们要引导、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的。这种个性差异的阅读感悟, 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堂中, 我总是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 允许学生独树一帜, 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 允许学生随时质疑, 允许学生自由表达, 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 使每一节课在每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成为施展才华的舞台。

记得上《吆喝》一文, 课文收尾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怎么看待渐渐远去的吆喝声?”我原以为学生会对消失的吆喝声表示遗憾和惋惜, 哪知道学生竟然都认为这是大势所趋, 还列举了种种理由。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只要他们说的合情合理, 我尊重他们的理解和认知。

3. 针对不同个性因材施教

莱布尼兹认为:“世界上绝无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个性表现也比较明显。有些学生喜欢鼓励, 我就给他“戴高帽”;有些学生容易得意忘形, 我就适时“打压”下;有些学生羞于表现, 我营造氛围尽量让他们放松……

班上有个学生很调皮, 不爱学习, 但是特别好面子, 还有些爱出风头, 老师们看到他很是头疼。我发现只要有学生在回答一些的问题, 他总要在下面插上几句。观察到这点后, 上课时我会故意点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他回答正确了我就大力表扬, 其他学生也明白我的意图, 对他精彩的回答不吝掌声, 如是几次之后, 再上我的语文课时他就不好意思捣乱了, 时不时还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不管学生个性多么不同, 他们也还是有一些共性, 比如怕丢面子, 对犯错的学生我一直尽量私下谈话, 保存他们的面子。

4. 分享

我班上大部分是寄宿生, 平时都在学校里, 对外面的信息接触比较少。上课时, 我会把一些重大新闻讲给学生听, 遇到比较好的电视节目就下载给他们看, 或者讲一些我的生活经历。时间一长, 学生自然而然也向我敞开了心扉, 有的写纸条讲他们的烦恼, 有的在作业本上留言, 当然, 我都会耐心回复。

记得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一封信》时, 里面谈到了爱情, 我那时刚刚结婚, 学生起哄让我讲讲我的爱情, 我早有心理准备, 便给他们讲起了我和老公的爱情之路。之后我反问学生, 他们理解的爱情是什么, 学生也大大方方谈了他们的想法。之后的作文, 我特意选了个很有诗意的题目:《那一刻, 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果然, 学生在作文里都幻想着他们的爱情故事, 但是我注意到, 学生的预设年龄都是成年后。有些我们家长、老师“谈虎色变”的事情, 如果都尽量以一种平和心来对待, 学生反而会淡下他们的好奇心。

和学生几年相处下来, 学生一直把我当成他们的姐姐, 有什么也愿意和我说。师生间的情谊在这种尊重、关爱的氛围中延续。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只有我们真正地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人平等看待, 我们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空间时, 学生才能放飞个性的翅膀, 翱翔天际。

摘要:在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正是要培养具有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 提倡尊重主体、发展个性。我们的校本课程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为最优的观念, 引导学生大胆地标新立异, 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 弘扬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个性,尊重,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3]叶运生著.《素质教育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

满足孩子尊重的需求 篇4

我这么说,你一定觉得言过其实,可现实中,下面这些事你可能做过。

孩子在玩玩具,该吃饭了,你走过去,先把孩子手里的玩具“拿”掉(温和地说是拿,可其实是夺),然后,就把他抱起来说:“宝贝,走,我们吃饭去咯!”试问:如果是你在上网,朋友走过来,把你拖走,你作何感想?

出门、回家见到孩子没有打招呼的习惯,大人之间的对话比跟孩子打招呼似乎更重要;给孩子洗脸、洗澡,抱着孩子就擦脸、脱衣服,洗也得洗,不洗也得洗;带孩子外出,想带去哪就带去哪,不用告知、不用商量,还反问有什么好商量的呢?他什么也不懂。

亲爱的家长们,孩子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不是附属品,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才能为其建构优秀的品格!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对尊重的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那么,从现在开始,从细节开始尊重孩子的需求吧!

满足孩子尊重需求的三部曲:

1.事前—“明确提示”尊重法。明确提示孩子主动终止手上的工作。“宝贝儿,把汽车给妈妈吧!让汽车休息一会,我们吃饱饭再来跟它玩吧!”

2.事后—“还事于民”幽默处理法。多提问向他请教,“亲爱的,妈妈想请你先吃完饭,再继续玩的,可是我们家宝贝的屁股像是粘在凳子上了,怎么办呢?妈妈要怎样才能让小屁股不粘住啊!要知道玩具是会在那里等着你的,可饭菜一等就凉了。帮妈妈想想办法,以后你玩玩具时我要怎么叫你,你才会像弹簧一样跳到餐桌边来啊!”

3.“嗯、哦”—爱意尊重法。当他述说自己在幼儿园或在其他地方的经历时,多倾听少评价,多听他说,少进行“我”的主观评价,如不要说“啊,他打你?你怎么不还手啊!”这个时候,只需要充满爱意地看着他,用“嗯”或“哦”回应即可。

相互尊重的二十字方针

每个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家人都请记住并遵照二十字方针:出门勤告知,遇人勤介绍,行事勤征求,脸上勤微笑。不管是你自己一个人出门还是带着孩子一起出门,都得让他知道,要去哪,要做什么,比如:见面问好、打招呼:“宝贝!爸爸上班去了,来跟爸爸说再见!”遇到朋友得跟孩子介绍:他是谁,姓什么,可以怎么称呼。而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只要是跟孩子直接相关的,可以征求他的意见或意思,再加以引导。不管遇到多紧急的事,别忘了脸带微笑,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家长的一惊一乍吓到了孩子。当我们微笑时,孩子就会放松,放松才能探索,在探索中得到自信!

当每个成人都会用孩子需求的心和语言来生活时,就能轻松地统一每一个人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黄绎霖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专家,婴幼儿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主体地位 篇5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中, 教育价值主体性缺失, 首先表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上。由于教师以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目标, 因而课堂上教师自然把重点放在包括考试内容的练习, 并下意识地排除对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等有帮助的训练。尽管学生学得很苦, 但他们头脑里塞满的实际上是零碎的知识, 而没有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 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显然, 以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标的当今, 教学现实恰恰反映了马里坦所批评的背离了教育真理的两个方面。其次, 对学生主体个性培养不够重视, 教师在教学中最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师无关,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 就是传授书本知识, 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特长的培养不是任课教师的任务。这种教学任务观完全忽略了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受教育者的许多兴趣爱好等个性特长被忽略甚至扼杀了, 表现了对学生主体人格的极度轻视。

二、对策建议

“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是教育家们一直倡导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善于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尽量使学生敢于开口, 乐于开口, 一定要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法, 一味地使学生被动学习, 压抑他们的潜能, 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一定要多给学生机会, 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英语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对于课堂教学要有独特的理解与准确的把握, 一切要以促进课堂效率为标准, 不能一味地放任学生在课堂上为所欲为, 该放则放, 该收则收, 以体现教师作为“导演”的主导“作用”。那么, 如何才能做好这一点呢?我想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1、建立协调、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我们在上英语课时, 常会遇到这样的局面:课堂上, 老师精心设计了语言交际的模拟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对话操练, 但总有学生羞于开口, 特别是叫他们站在教室前面演示对话时, 众目睽睽之下, 不远处还站着老师监督着, 他们更显得局促不安, 英语说得语无伦次。老师们免不了感叹:这可怎么办才好, 让他说, 他不说, 时间倒是浪费了不少。的确,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 他们努力为学生创造说和练的机会, 模拟各种情境, 力图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但苦恼的是:学生不参与!其实, 课堂情境仅仅靠模拟是不够的, 它毕竟是在课堂中, 所以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从心理上分析学生的愿望,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建立起一种协调、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

首先, 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在学生面前往往以一种权威的形象出现的, 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 这不免拉开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尤其在课堂上, 学生担心回答问题出错, 更造成了一种心理紧张。要解开这个结, 还得先从教师做起。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 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生间无心理距离。

其次, 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做到因人施教, 面向全体。在教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 同样的学习内容, 有的学生掌握快一些, 有的学生就慢一些;有的善于口头表达, 有的善于书面表达;有的善于逻辑思维, 有的善于形象思维, 如此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课堂中学习, 倘若教师对所有学生施以千篇一律的教学, 强求他们齐步前进, 这是不符合学生的客观需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应仔细琢磨学生的个性, 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人施教和面向全体相结合。比如, 课堂提问时, 简单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 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回答, 力争使全班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这样, 学生们也会感到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从而也树立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自信。

2、尝试探究性教学, 发展学生主体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 以个人或团体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探究性教学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 应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怎么样”。

结语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 我们提倡师生互动, 以课上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结果, 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在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玉梅:《语言学习中的自主学习》, 《外语学刊》, 2007 (05) 。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6

一、尊重个性差异, 激发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一种资源, 教师就应该承认差异, 建立正确的观念, 端正思想.一名学生是一面镜子, 有多少学生就应有多少面镜子, 每面镜子里所照出的是精彩活泼的人性, 当教师在感情上接纳了个体, 才会激起学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学生才能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 教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开放的情节,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一个橡皮1元, 一支圆珠笔3元, 一支钢笔5元, 文具盒7元, 一副三角尺2元, 妈妈给你10元, 你可以买哪几样?再追问:你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学生个个踊跃发言, 争着回答.最终学生还发现最多可以买哪几样的方法是应当先选择价格尽可能便宜的物品.这样处理, 学生既展示了个性, 又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新知, 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较快地学会了数学的学习方法.

二、善待个性差异, 发展学生潜能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面对这些差异, 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 正确对待差异, 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提出不同的要求, 发展学生潜能,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发展, 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 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 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 有所提高, 让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加强”.

1. 低层次的学生知识水平较低, 分析解决问题主要靠教师“扶着走”.

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教”重于“学”, 即以教师的“教”为主, 通过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获得知识, 再适当加以学法指导.

2. 中等层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

习上主要靠教师“领着走”.对这一层次的学生, “教”和“学”应并行, 但应更注重学法上的指导, 尽量缩减“教”的时间, 增加“学”的时间.

3. 高层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强, 学习上可“放开走”.

对这一层次的学生, “学”重于“教”, 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 多进行学法指导, 讲课时要突出重点, 画龙点睛, 重点向他们讲解掌握知识的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以及实验、创新的能力, 在能力方面达到“综合运用”的层次.

三、正视个性差异, 引导正确思维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 尊重这种差异, 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认识和理解数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允许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 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如教者在教学“小明从左数排第8个, 从右数排第5个, 这个队伍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道应用题时, 先引导学生用画圆圈的办法来进行思考, 而后, 请学生到黑板板演, 有这样几种解答: (1) 8+5=13, (2) 8+5-1=12, (3) 8-1+5=12, (4) 5-1+8=12, (5) 8-1=7, 5-1=4, 7+4+1=12.虽然有部分学生做的是第 (1) 种错误的做法, 但是把这种错误的做法和第 (2) 种进行比较后, 学生反而更容易理解为什么8+5以后还要再减去1.为此, 教师应善于宽容学生的错误, 努力寻找学生个性思维错误中的“闪光点”, 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 使其成为教学中宝贵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关注个性差异, 增强学习自信心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是这种差异, 丰富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使世界五彩缤纷.在作业的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 设计有层次的作业, 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 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 使每名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可以设计开放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地进行选择,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这样的作业设计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笔者出示了一道开放题:一本故事书共有200页, 已经看了全书的40%, ?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大胆地提出合理的问题, 并根据问题想法解决.这样的设计能直面学生的差异,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改变课堂结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篇7

一、以学生为本, 开放课堂教学。

请看《将相和》一文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学习了《将相和》一文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选一个题目排练成课本剧呢?

(各小组做短暂的商讨)

小组1表演“完璧归赵”这一个故事。

生评议。生1:“李剑雄的表演很精彩, 把蔺相如在强敌面前机智、勇敢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2:“战国时期对国王称呼‘万岁’似乎与历史不符, 且当时不知是否有跪拜的礼节。”

师:“这个同学听得认真, 观察得仔细, 想得也很深入。”

生3:“吴俊荣的表演似乎不是很到位, 他演的秦王应很威严, 可他却显得有点害怕的样子。”

师小结:“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刻, 能大胆地表演出来, 观察也非常细致, 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这一点非常可贵。”

小组2表演“渑池之会”, 小组3表演“负荆请罪”后, 全班15个小组都选择其一表演课本剧。

从以上教学片断不难体会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 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只有让学生都参与了, 才能谈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和精神品格的发展。课本剧的表演从小组的惟妙惟肖的示范表演到全班同学的自我展示,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实践性学习。评议中, 老师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又展示了学生表演课本剧的才能。这样的教学充分显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体现了人文精神。

二、以合作学习为辅, 相互启发促进。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而众人的智慧是无限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知识、智慧就是在互相质疑、探讨中产生、形成并发展的。课堂上留点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 进行合作学习, 可以使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得到解决、受到启发。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图示法学习了第一次赛马的内容后, 采用此法自学第二次赛马的内容, 把自己画的第二次赛马情况的图示在小组中交流修改, 然后让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同样的马, 两次比赛结果为什么不一样?”通过讨论, 让学生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和善于观察。在小组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都能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学习中优差互补, 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三、倡导创新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对现有状况的超越, 是人的自主性发展的最高层次的表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根据不同的课文, 适时抓住创新的火花,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 文中描写人物神态、表情、动作的语句准确、生动、形象, 你准备怎么用?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两道智力题。教完《将相和》, 续写将、相如何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不要认为创新高不可攀, 其实创新的火花就在学生的脑中闪耀。

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 篇8

语文阅读课个性色彩鲜明, 语文教师要对持不同见解的学生予以理解、宽容, 并指导学生追求个性阅读, 这是个性化语文教学的要求, 也是改革语文教学的需要。

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长期以来, 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的解释权,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于是, 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 那简直是太愚蠢了。”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 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 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

阅读是学生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展示, 即学生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来品味读物, 并基于自己的个性而展开思维。由于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文学修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认识。因此, 语文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尊重学生的观察和体验, 让学生有个性阅读的机会, 留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阅读时空。课堂上, 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阅读和思考, 学生的个性思维才会有用武之地。

语言文字的包容性极大, 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所以,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 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悟”和“练”。课内, 可放手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让学生直抒胸臆, 大胆发言, 学生的阅读个性才能得到发展。课外, 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 多提供富有时代气息、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努力为他们打开一扇扇文学审美的窗口, 增强他们的阅读求知欲, 使他们实现最自由、最愉悦、最幸福的阅读旅游。

例如, 我在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快结束时, 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亮是不幸的还是幸运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充分阅读这篇文章后, 联系生活实际, 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认为:“小亮是不幸的, 因为他饱受后妈的虐待。”也有的认为:“小亮是幸运的, 他同时得到了妈妈的爱、老师和同学的关爱, 以及传达室老爷爷的关心。”由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不同, 他们就有了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应抱乐于接纳的态度, 而不能以僵化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 这扼杀了他们十分可贵的富有灵性的发现, 而要使他们个性化阅读真正成为其“点亮智慧火炬”的过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个性异常的学生切不可一味压制, 也不宜放任自流, 而应积极引导、扬长避短, 使其个性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二、阅读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 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教学过程, 只有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有所感”的愉悦, 才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转变观念, 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 鼓励学生独立思维, 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语文课程标准》应大力提倡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阅读。实施探究和创造性阅读, 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这就关系到首先要改变教师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 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可设置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探、合作交流。以这样一两个“探究专题”来取代多达数十个的“繁琐问题”, 目的在于突出重点, 以学为主, 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真正还给学生。

例如, 我教《阿里山纪行》一文时, 播放歌曲《高山青》以渲染气氛,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异质疑。一位男生独立思考后提出质疑:“为什么说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真是一“疑”激起千层浪。女生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引用歌曲《高山青》和《大海啊, 故乡》?”等等, 同学们提出很多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像这样引起学生质疑的提问,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 还培养了其创新思维。经过交流讨论, 阅读成果因人而异, 却也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达到了共享成果。

学生从课文的“叩问”开始, 让学生带着期待走进阅读, 然后经历“体验”阶段, 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走进文本的深处, “倾听”文本的声音, “触摸”作者的心灵, 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 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语言。

三、设计语文个性化学习的作业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素质教育, 那就必须面向全体, 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人而异设计作业与练习, 安排好练习的层次, 拓展联系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充分选择作业练习的机会, 使作业练习适合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个性的学生, 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例如, 可以设计能按需而做的练习, 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 A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C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B类作业界于两者之间。这样,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 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给我设计的作业, 我一定能完成好!”学生有了这份信心和决心, 作业的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同时, 练习的内容要丰富多彩, 体现知识性、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作业来源于课本, 但不局限于课本, 可以与其它学科相联系, 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 还可以向课外延伸。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书面作业, 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动手操作的作业, 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帮助学习;表演性作业,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社会实践性作业, 如参观、调查, 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A:创作一首描写早春景象的小诗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所描写的美丽画面。

B:课外收集白居易的诗读一读, 全面了解白居易。

C:背诵这首诗。

总之, 语文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 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 他们的学习必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辉。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努力引导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尊重学生发展个性 篇9

首先尊重学生。教师不仅要把学生作为平等、独立的主体,更要转变落后的人才观、教育观,变应试教育的“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为素质教育的“适合学生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唯有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权利,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避免专制,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即尊重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感受力,独特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其个性化的思維方式。在“求异”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进而完善学生的个性特长,最终走向全面发展。

其次,要发展和重视学生的创造力。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多义性、模糊性,每篇课文又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是千姿百态,所以对文章的理解角度和感受程度就各不相同。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不足为奇的。教师完全可以摒弃“时代背景、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的阅读模式,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个人视角去捕捉个人的感受,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仔细倾听学生角度不同、深浅不一的阅读理解之后,教师不要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衡量,而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各角度的优劣之处,并给予鼓励和肯定,最后,在多角度的分析、多层次的比较后,总结出比较深刻的“共性”之处,对个别仍需“存异”。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重视并得以展露,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发挥。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在创造性蓬勃发展和主动学习的激情中真正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并在总结讨论中得到整体性的提高,使个人全面发展。

最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当今世界,竞争非常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的创造力的竞争。而个性是发展创造力的首要前提,因而“尊重学生,发展个性”就成为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彻底转变思想观念,遵循新课程的观念。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积极适应学生,改变常规教法,做到尊重学生、发展个性。

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 篇10

一、尊重学生, 才能尊重差异

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 才能做到充分认识学生个性, 尊重学生想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生活需要阳光和空气, 教育需要真诚和爱心。 爱是老师的天职, 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 面向全体、有教无类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 关注每一个个体, 让所有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潜质, 获得最大进步, 这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其前提是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 同时,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注定了我们必须成为爱的化身。因为我们知道, 一个孩子对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只是几十分之一或几百分之一, 但对于一个家庭就是百分之百, 是整个家庭的希望。 所以我们要无条件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没有选择性, 没有阶段性。 它是一种具体行为, 更是一种良好习惯。

2.把爱定格为现在时。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爱学生不在于轰轰烈烈, 而在于真爱无痕。 它不是过去时, 也不是将来时, 而是现在进行时。

(1) 蹲下来, 了解学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放学后, 值日老师在检查某个教室时, 发现一个学生站在桌子上, 踮起脚尖往窗户上看。 老师非常生气地说:“你这个学生太贪玩了, 怎么跑到桌子上去了? 班级分数扣一分! ”这位学生委屈地说:“老师, 我没有贪玩, 我是想看看窗户上的插销是否插上了, 免得风吹来把窗户给打开了……”这时值日老师走到该生的身边, 也踮起脚尖往上看, 果然看到了插销的位置。 这时, 值日老师面红耳赤, 对他说:“对不起! 老师错怪你了! ”有时, 我们真该蹲下来, 从孩子的高度和角度看问题。

教育存在于心灵距离最短的一刻, 努力了解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 使教育有针对性与时效性, 使师爱在教学中得到升华。 老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 得到学生感情上的认可, 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老师要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2) 静下来, 理解学生。爱学生, 就要理解学生, 如果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理解, 不懂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往往会事半功倍。 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尊重, 没有理解, 爱也是盲目的, 理解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的关键。

中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 他们随时都有可能犯错误。在学生犯错的时候, 应该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自己的教育, 不是斥责他们, 而是对他们给予更多宽容。爱学生, 不是一味地关爱、爱护, 还要严格要求他们, 培养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承认差异, 才能尊重差异

1.善待差异, 关注个体。 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 花开的季节不同, 颜色各异、形态万千, 这才有了纷繁美丽的世界。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教育的百花园当然也允许花儿形态有大小, 气味有浓淡, 颜色有雅俗;允许花儿开放有迟早, 花期有长短。 作为园丁的老师, 又何必强求月季的种子开出玫瑰的花朵, 何必强求含羞草也像菊花一样傲霜斗雪?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予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 用知识的甘泉去浇灌, 用爱心的阳光去温暖, 用春风般的双手去呵护, 让每一朵花都绽放生命本真的色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由衷的关怀, 是教育的血和肉。”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情感具有感染性, 它不仅吸引、影响和感染着学生, 而且能获得一种“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的效果。 行为偏差生平时受到老师的关爱相对较少, 受到的批评甚至训斥较多。 如果老师能发自内心地对他们多关心一点, 那么他们一定会非常感动, 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2.不言放弃, 学会等待。 上个月, 一位老师跟我分享了她的一段教学经历:这学期她任教三年级的英语课, 一切都是新的, 她也在心里暗暗播下一颗爱的种子: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她要让每个学生明白:英语并不难学, 只要你愿意学, 就能学得很好。 她期待着她的种子能生根发芽……正当她踌躇满志时, 一个学生引起了她的注意。 他的脸很脏, 头发很乱, 个头小, 却坐在教室的最后桌。 每当她上课时, 他就旁若无人地摆弄着自己的书本, 书本从不打开, 却已显出破旧的样子, 她知道这肯定是一个“潜能生”了。 为了唤醒他的潜能, 她总在上课时走到他身旁, 用语言和动作吸引他, 他也渐渐地对英语课堂产生兴趣, 第一次单元测试他竟考了82分, 用班主任的话说:“真是不可思议! ”

这位老师以为他从此就能跟上她的课堂了, 她可以专注于别的学生了。 但好景不长, 一段时间后, 她发现他的状态急剧下降, 总是在座位上站起来, 而且经常动手打他前面的同学, 成绩也一下子降到48分。 有一句俗语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 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对于这种“难看”的孩子, 该如何去爱?在研究了他的举止后, 她作出了一个决定:每当上英语课时, 就把他的桌子搬到前面来, 让他坐在自己旁边。 即使就在她的眼皮底下, 他还做着各种小动作。 可她没有气馁, 只要他一举手, 她就让他回答问题, 还不断地肯定他的优点, 如声音很好听, 咬字很清晰, 等等。 班主任老师曾不止一次地提醒该她:“没用的, 我以前还把他带回家吃饭, 可就是不会进步……”

她有过动摇, 也有打退堂鼓的冲动, 可每一次总是情感占了上风。 每次英语课, 依然搬他的桌子, 依然叫他坐在自己的旁边。 在期末的口语考试中, 她惊喜地发现:他对答如流, 她抛出的问题只有一个能难倒他……她顿时精神振奋, 为自己之前些许的无奈和动摇而感到羞愧。 期末考88分的答卷令她激动万分, 同时坚定了她的信念:这些孩子不是“弱智”, 他们是人类万紫千红的花圃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 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挽救这些孩子, 领着他们以完全够格的、幸福的人生步伐步入精神生活和美的世界。

三、利用差异, 才是尊重差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每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 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 ”那么, 教师就该正视这种差异, 合理利用和开发这种差异资源, 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 看看某些老师的一些做法。

1.设立领读“小老师”制度。 在英语学习中, 教师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音能力。在一个50多人的班级里, 我们总能找到几个发音比较标准, 咬字特别清晰的孩子, 对于这种“优质资源”, 我们务必牢牢地抓在手心。 一则为了激励他们, 叫他们在前面跑, 以发出标准、流利的英语语音为自豪;二则为了引导后进的学生, 让他们跟着模仿听音, 以求他们的发音渐渐变得标准、流畅起来。

2.推行课前检查制度。 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就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 为了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 老师对学生的听音、跟读、完成作业的签名都作了具体要求。 让习惯好的学生做“检察官”, 这样既可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又可保证这项制度的落实实施, 可谓一举两得。 假以时日, 学生的学习习惯日渐好转, 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也越发高涨起来。

3.建立“师徒”结对制度。 班级的后10%永远都是我们最关注的对象。 为了鼓励和激发他们, 让他们在班级里挑“师傅”。 “师傅”的条件是:乐于助人、成绩优异、能力较强。 而且一个“徒弟”可以挑选两个“师傅”。 凡是被选中的“师傅”, 只要能帮助“徒弟”, 就能获得老师的一个盖章。这样一来, 学生和学生之间充满良性竞争。 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多了, 学习氛围浓厚了;既增进了友谊, 又提高了成绩。

四、发展差异, 才是尊重差异

差异是无法消除的, 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存在。 如果我们忽略它, 漠视它, 淡化它, 则只能让差异变得愈发明显, 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会拉大。 此时, 发展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什么是差生, 就是优点还没有被发现的学生”。 “半杯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每个学生如同或多或少的半杯水, 教师不能只盯着“空”的部分———缺点, 而要看到杯中的“水”———优点, 也就是说看到学生积极的一面, 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充满活力的个体, 就会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面对学习困难或表现不好的学生, 首先应当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情感和道德发展的规律, 找出原因, 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自尊与偏好的教育措施。 越是那些内心脆弱、没有突出优点的孩子, 老师越是需要给予敏感的关照, 对他们需要特别耐心与爱心, 甚至不要有一句话、一个手势使得这些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前途不抱希望。 当您难以克制自己对于“差生”的不满情绪时, 请您想想陶行知先生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做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 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不抛弃, 不放弃, 这是我们的准则。

2.以变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有时, 对于一些学生, 在忍耐、包容、制止、拒绝后不见起色, 反复肯定、鼓励、熏陶、赞扬后也没有效果, 教师就需要变换教育方法, 让自己的施教方式具备“变频特征”, 努力让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成长节律合拍, 及时为其拨开头顶的云雾。

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今天, 教师只有多一些变频意识, 活学活用书本上学到的育人模式, 悉心研究活生生的教育对象, 以“变频”的方式方法尊重、适应他们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 才会让棵棵“草儿”绽放出美丽的花蕾, 才会让粒粒“泥土”聚变成惊艳的美瓷。

文章到此, 我忽然有了这样的顿悟———所有的耕耘, 大地知道。 我看到别人耕耘的土地总是一茬又一茬春种秋收繁花似锦, 我的土地远没有那么热闹, 可是在这片土地上, 也伫立着葱翠的小苗, 盛开着美丽的小花, 也能收获甜甜的果实。 所以, 我愿依然这样耕耘着, 清风明月相依, 阳光雨露为伴, 守候每一株苗的成长、每一朵花的盛放。

参考文献

[1]张凤玲.快乐地牵起孩子的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下半月刊) , 2010.

[2]钱志亮.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晓春.困难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晓楠.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优化与运行下一篇: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