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阻断

2024-08-13

母婴阻断(精选十篇)

母婴阻断 篇1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母婴阻断,乙肝免疫球蛋白

母婴传播是我国HBV传播的主要途径。近年来, HBV母婴间传播的阻断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宫内感染仍是目前母婴阻断中较为严峻的问题。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及乙型肝炎病毒DNA双阳性 (HBV-DNA定量在1×104~1×108) 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进行血清学监测及研究, 旨在探讨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阻断策略, 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5月-2011年10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及石家庄市第六医院分娩的HBsAg及HBV-DNA双阳性的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95例作为研究对象, 孕妇中位年龄27.5岁, 孕周37~42周, 所有病例肝功能正常, 无妊娠期合并症, 产前6个月及孕期无抗病毒药物使用史, 排除了疱疹、梅毒、弓形体、艾滋病、丙肝等病毒感染。新生儿均为单胎, 男婴54例, 女婴61例, 平均体质量 (3050±725) g, 无窒息史, 无畸形儿。分为阻断组65例和对照组30例, 2组孕妇的年龄、孕周、产前检查、分娩方式、HBV-DNA 定量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阻断组:孕妇于孕28、32、36、39周分别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成都蓉生制药生产) 400U;对照组:无任何治疗 (均为拒绝应用阻断者, 并签协议) 。2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h 内肌内注射HBIG 200U, 并于生后常规接受乙肝疫苗主动免疫, 即分别于出生后24 h内、1个月、6个月分别肌内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5μg (北京市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 。

1.3 血清学检测方法

所有孕妇于孕28 周 (被动免疫注射前) 采集肘静脉血3ml, 新生儿于出生2h内采集股静脉血2ml, 并于1月和6月龄直接采集静脉血2ml。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ELISA) 检测HBsAg、HBsAb、HBeAg、HBcAb、HBeAb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清HBsAg分析

阻断组新生儿HBsAg 6h、1月龄及6月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血清HBsAb分析

阻断组新生儿HBsAb阳性检出率, 生后6h内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阻断组在生后1月龄、6月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血清HBV-DNA分析

阻断组新生儿HBV-DNA 6h、1月龄、6月龄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HBV宫内传播是慢性乙肝患者及HBV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目前较为统一的诊断标准[1]是指新生儿出生时从其外周静脉采血测到HBsAg和 (或) HBV-DNA 的存在, 且持续阳性至少3个月以上, 及尽管同样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 但近期无免疫效果。母婴传播是HBV慢性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HBV主要感染胎盘的滋养细胞、Hofbauer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尤其是Hofbauer细胞在HBV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关注。因此, 通过产前、产时、产后采取一系列母婴阻断措施对新生儿进行保护以减少感染机会是控制乙型肝炎的关键。在使用乙肝疫苗以前, HBsAg和HBV-DNA双阳性的母亲新生儿感染乙肝的可能性为85%~90%, 虽然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作用已经被肯定, 但随着母亲HBsAg滴度和母亲HBV-DNA浓度的增高,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发生免疫失败的危险性也增高。

本文通过对HBsAg和HBV-DNA双阳性孕妇进行孕晚期的干预, 观察新生儿不同月龄血清HbsAg、HbsAb及血清HBV-DNA的变化, 结果表明阻断组胎儿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IG系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制剂, 属被动抗体, 其中的抗-HBV可与HBsAg结合, 使整个Dana颗粒被机体清除, 激活补体系统, 增强体液免疫, 清除HBV, 降低母血中病毒含量, 可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感染[2]。新生儿体液免疫的主要成分为IgG, 胎盘有转运IgG型抗体的能力, 有助于增强新生儿的免疫功能, 降低宫内感染率。因为宫内感染率与母亲的病毒水平成正相关, 降低母亲的病毒水平将有效降低宫内感染率[3,4], 加强了对新生儿的保护作用。这说明对HBV-DNA阳性孕妇有必要采用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方案阻断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1]许传露, 韩国荣.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研究进展[J].江苏医药, 2012, 38 (16) :1938-1940.

[2]周芬, 孙玉梅, 杨丽翠.HBV母婴传播及其阻断的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8, 11 (1) :55-57.

[3]韩国荣, 赵伟, 余敏敏, 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不同阻断方法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6, 41 (12) :837.

母婴阻断督导方案通知 篇2

豫卫艾防〔2011〕15号

各省辖市卫生局,有关扩权县(市)卫生局,省直管试点县(市)卫生局:

2011年我省按照卫生部安排部署,启动实施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预防艾滋病、乙肝和梅毒母婴传播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为全面掌握全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开展情况,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母婴传播的措施,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省卫生厅定于9月20-28日组织开展全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督导检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督导内容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开展情况,包括组织领导、技术培训、专家指导、措施落实和信息管理等各项工作情况。

二、督导方式

本次督导采取听取汇报和实地察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导组将听取预防母婴传播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查阅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档案资料(包括文件、记录、照片、各种报表等);并到现场访问感染者和病人,与各类目标人群进行访谈,了解防治工作落实情况。

三、督导地区

全省18个省辖市。每个省辖市随机抽取1个县(区),省直管试点县(市)、扩权县、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所在县(区)为必查县(区),具体县(区)由督导组确定。

四、其他事项

各省辖市要在9月20日前组织开展一次督导自查,并将督导自查报告报省卫生厅艾防办。省卫生厅督导组督导结束后,要将情况及时反馈当地卫生局,并将督导报告于督导结束后10日内上报省卫生厅艾防办。

联系人:李东方 杜三涛 电话:0371-65897966 传真:0371-65897908 E-mail: hnafb@hncdc.com.cn

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督导分组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主题词:艾滋病 督导 通知

抄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妇幼保健院 附件: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督导分组

第一组:督导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含巩义市、兰考县、永城市)

组长:刘心想

成员:杜三涛 徐晓辉

第二组:督导洛阳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含汝州市)

组长:吴玉瑞

成员:陈 卫 崔为国

第三组:督导驻马店市、漯河市、许昌市(含新蔡县)

组长:王 哲

成员:马彦民 崔世红

第四组:督导南阳市、信阳市、周口市(含邓州市、固始县、鹿邑县)

组长:姚梅玲

成员:冯红旗 梁 妍

第五组:督导新乡市、焦作市、济源市(含长垣县)

组长:孙定勇

成员:聂玉刚 赵悦舒

第六组: 督导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含滑县)

组长:胡孟彩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探讨 篇3

[关键词] 艾滋病;艾滋病毒HIV;母婴阻断;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R512.91;R7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82-02

云南是艾滋病(AIDS)流行的重灾区,艾滋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显示其HIV感染人数居中国第一。艾滋病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孕产妇HIV感染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HIV感染儿童在逐年增加,有效地进行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是必不可少的。自艾滋病流行至今,全球约有400万15岁以下儿童死于艾滋病,存活的HIV感染儿童估计有250多万,目前仍以每年80多万、每天2 000多例新生儿HIV感染者的速度递增,其中90%是因HIV感染母亲经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追踪随防HIV感染产妇44例,年龄20~37岁;第1胎41例,第2胎3例;剖宫产35例,占79.55%,阴道顺产9例,占20.45%,给综合抗病毒药物治疗40例,随访30例,随访时间:孕产妇、初筛阻断到产后满月,婴儿出生至18个月。HIV感染孕妇出生婴儿44例,其中男婴23例,占52.27%;女婴21例,占47.73%,出生体重2 100~3 750 g,早产儿9例,孕周37周,占10.7%,低体重儿19例占,15.8%,人工喂养43例,纯母婴喂养1例,急诊剖宫产16例,占13.1%,择期剖宫产19例,占55.7%。

1.2 治疗方案

感染孕产妇根据感染认证的孕周和自愿的原则选择病毒治疗方案,孕妇妊娠28~32周前感染认证者,提供两个月用药方案供选择。方案①: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NVP)联合用药(简称为AZT+NVP联合用药),孕妇妊娠28~32周开始口服AZT 300 mg至分娩结束。孕产妇临产后口服HVP 200 mg,若孕妇服药24 h后仍未分娩。则给予重复剂量NVP 200 mg。若选择性剖宫产,则在手术前2 h口服NVP 200 mg,婴儿出生后72 h内一次性口服NVP 2 mg/kg,最多不超过6 mg。新生儿出生后服用AZT每6小时1次,2 mg/kg,如果母亲口服AZT时间满4周或4周以上,婴儿用药1周,如果孕妇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持续6周。方案②:分娩期+产后新生儿NVP方案(简称为单一NVP方案),即孕产妇临产后口服NVP 200 mg,若孕妇服药24 h后仍未分娩,则给予重复剂量NVP 200mg,若选择性剖宫产,则在手术前2 h服用NVP 200 mg,婴儿出生后72 h内一次性口服HVP2 mg/kg,最多不超過6mg,若新生儿服用NVP1 h内呕吐,则重复服用NVP一次。孕妇姓娠32周后感染认证者,或边远山区不能按照疗程选择AZT+NVP联合用药方案者,提供方案2供选择。目前新的用药方案已经应用于临床,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1.3 母乳喂养与艾滋病母婴阻断

母乳喂养,天经地义,近十几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推行母乳喂养,它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笔者调查绝大部分产妇已接受并采取了母乳喂养,然而实施人工喂养是艾滋病母婴阻断一项重要措施,能否使感染艾滋病的母亲抛弃母乳喂养采取人工喂养,一直是笔者关注的问题,因为研究发现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与是否母乳喂养及母乳喂养的时间长短有关,非母乳喂养的传播率为20%~25%,母乳喂养6个月增加到25%~30%,母乳喂养到18~24个月增加到30%~35%[2],令人欣喜的是本组6个月以内婴儿的人工喂养率达99.2%(43/44),只有1例纯母乳喂养,原因是产妇居住在山区,不接受喂养指导。

2 结果

HIV感染孕妇抗病毒用药分组,随访管理和住院分娩情况,住院分娩率达98.4%,2例未经住院分娩原因,分别是因早产、急产未来到医院。分娩地点主要是在县级医院,55.7%的分娩是择期剖宫产。所有出生均为单胎顺产,早产2例,低体重发生率为15.8%,共阻断成功36例,阻断成功率达到95.5%,AZT+NVP联合方案母婴传播率降到1.8%,NVP方案母婴传播率降至7.0%,阻断结果判定对艾滋病毒感染孕产妇新生婴儿分别于产后12个月及18个月时进行艾滋病毒抗体追踪检测,采用两种抗体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者,或PCR则定婴儿3个月时静脉血HIV病毒载量,结果<400 cp/mL者,均判定为阻断成功[3]。

3 讨论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方案成功实施不仅取决于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同时也取决于人群对阻断方案的认识和接受状况。本研究接受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服务的44例中,43例孕产妇及婴儿做到了规范服药,规范服药率为91.9%,其中NVP方案规范服药率为98.4%,AZT+NVP联合方案规范服药率达85.6%,其中大多数为漏服一次AZT,结果提示,在农村采用AZT+NVP联合方案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可行的,并且是可以接受的。

云南省2006年农村住院分娩率为64.13%,城市为85.85%,44例阻断孕产妇中90.0%是农民和无业者,但其住院分娩率却远远高于云南省农村和城市水平,这得益于:①笔者所在科室孕产妇专职管理医生均接受过多次专业和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知识培训,且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过硬的咨询能力,使HIV感染孕产妇通过其咨询懂得了住院分娩的重要性,愿意接受住院分娩;②助产机构产科医务人员均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知识、技能、职业暴露防护的培训,消除了医务人员的恐惧心理,认真负责接待每一名产妇;③HIV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经费得到多渠道的补助。在项目执行中,云南省政府提供了HIV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经费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为部分HIV感染孕产妇提供住院分娩补助,保证了农村住院分娩经费,充分发挥医务人员三级保健作用,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服务与常规医疗保健服务的结合,为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服务提供平台与载体,促进了艾滋病孕产妇对保健服务的利用,医务人员与HIV感染产妇一对一服务,强化了自愿知情选择,提高了保密性和服务的可及性,促进了服务人性化和满意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58.

[2] 王临虹,王爱玲,万利文,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与预防[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3):350-352.

[3] 李关汉,程向荷,何云,等.中国产分地区艾滋病毒型母婴传播回顾性追踪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4):204-207.

母婴阻断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2007年1月开始对定州地区分娩的新生儿采集脐带血, 2008年1月将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进行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 第1组为HBsAg阳性孕妇使用HBIG200IU产前3个月每月1次, 其新生儿联合使用了HBIG200IU和乙肝疫苗10μg0、1、6月程序;第2组为HBsAg阳性孕妇没有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 (新生儿免疫方案同第1组) ;第3组为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单用了乙肝疫苗10μg0、1、6月程序, 第4组为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单独使用乙肝疫苗10μg0、1、6月程序。各组HBsAg阳性母亲的HBeAg阳性比例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采血及检测方法

孕妇产前用ELISA法常规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孕妇分娩时采脐血, 新生儿全程免疫后1个月采微量血0.5mL, 分离血清后, 置-25℃冷冻保存, 统一由定州市人民医院用ELISA法检测抗-HBs、HBsAg。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不同免疫策略脐血HBsAg阳性率, 免疫后婴儿抗-HBs阳转率、HBsAg阳性率, 率的显著性检验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HBIG

使用组与未使用组免疫效果比较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使用HBIG组免疫效果优于HB-sAg阳性孕妇不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 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3, P<0.05) , 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95, P<0.01) ;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使用HBIG组抗-HBs阳性率低于母亲HBsAg阴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8, P<0.05) (表1) 。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使用H B I G组其儿童H B s A g阳性率低于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未使用HBIG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6, P<0.01) 。HBsAg阳性孕妇未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与未使用HBIG组其儿童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 P<0.05) 。

2.2 新生儿脐带血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情况

新生儿脐带血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 见表2。

2.3 血清学免疫效果追踪观察

新生儿脐带血乙肝病毒标志物12个月随访情况, 见表3。

新生儿脐带血乙肝病毒标志物12个月随访情况 (×10-2) 。

对15名HBsAg阳性儿童于12个月追踪观察HBsAg变化情况, 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使用HBIG组4名HBsAg阳性儿童追踪观察时, 4名儿童HBsAg阴转。HBsAg阳性孕妇不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5名HBsAg阳性儿童追踪观察时HBsAg均阴转, 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未使用HBIG组5名HBsAg阳性儿童追踪观察时, 5名儿童HBsAg仍阳性。HBsAg阴性母亲组1名HBsAg阳性儿童追踪观察时HBsAg已阴转。

3 讨论

我国孕妇HBsAg的携带率大约为2%~7%。母婴传播率约为20%~70%。HBsAg阳性无症状母亲所生婴儿受HBV感染的事实已被广泛证实[1]。资料报道, 乙肝疫苗和HBIG对高危新生儿的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但是对出生时宫内已感染HBV的婴儿常见免疫失败[2]。研究表明分娩过程中子宫的强烈收缩有可能将母血挤到新生儿的血液中[3]。国外报道, HBIG联合乙肝疫苗不仅不影响主动免疫的建立, 且其保护性抗体持续时间更长[4], 国外也多要求婴儿出生12h内注射HBIG至少100IU, 同时注射乙肝疫苗。由于HBV侵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增殖, 而HBIG只能在体液中而不能进入肝细胞内, 它只能在HBV进入肝细胞之前与病毒中和而发挥作用[5]。因此, 婴儿出生后尽快 (24h内越早越好) 和4周内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目的是使孕妇分娩时经软产道接触母血、羊水及哺乳等, 母体内HBV进入婴儿肝细胞之前与病毒中和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从而能使婴儿得到更好地保护作用, 且保护性抗体持续时间能更长由于病毒刚刚进入新生儿的血液中, 如果这时能立刻注射HBIG, 就可以马上把新生儿血液中的HBV中和掉, 新生儿就一般不会被感染了。但如果注射的时间太晚 (如数小时, 甚至20h以后) , 新生儿血液中的病毒, 已经进入肝细胞内, 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没用了[6]。本次观察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使用HBIG组抗-HBs阳性率显著低于母亲HBsAg阴性组, 表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200IU0、15d程序和乙肝疫苗5μg0、1、6月程序对抗-HBs阳转率有一定影响。建议其新生儿出生6h内使用100IU的HBIG, 0、1、6个月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子宫内感染的时间, 主要是妊娠的最后3个月, 这涉及什么时候开始预防的问题。本次研究HBsAg阳性孕妇使用HBIG200IU产前3个月每月1次的免疫方法是可行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国内学者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有减少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效果, 而有人则认为无效。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HBsAg阳性率低于HBsAg阳性孕妇不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 抗-HB阳性率高于HBsAg阳性孕妇不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证实HBsAg阳性孕妇产前3个月每月1次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其新生儿联合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减少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HBsAg阳性孕妇使用HBIG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 (9.09%) 低于未使用组 (55.56%) , 由于观察例数较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脐带血HBsAg检出情况可提示宫内HBV感染情况。4名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者, 经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 12个月追踪观察均阴转。HBsAg阳性孕妇不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5名HBsAg阳性儿童追踪观察时HBsAg均阴转, 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未使用HBIG组5名HBsAg阳性儿童追踪观察时, 5名儿童HBsAg仍阳性。进一步表明HBsAg阳性孕妇使用HBIG及其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 对阻断HBV母婴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克洲.有关乙肝疫苗临床应用的几个问题[J].实用内科杂志, 1992, 12 (9) :485~487.

[2]孙长民.HBsAg阳性无症状母亲及所生婴儿五年前瞻性观察[J].天津医药, 1986 (5) :279~281.

[3]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

[4]Goncales FL Jr, Strcchi RS, Pavan MH, et al.Hepatitis C vires in monozy~gotic twins[J].Rev Inst MedTrop SaoPaulo, 2000, 42 (3) :163.

[5]Li XM, Yang YB, Hou H, et al.Inter~ruption of HBVintrauterine transmisssion A clinical study[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3, 9 (7) :1501.

2011年乙肝母婴阻断工作总结 篇5

工作总结

为提高广大群众对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为孕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的减少因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我院严格按照《河北省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效果,先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组织机构,领导管理到位

为了切实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管理,我院成立由分管院长任组长,妇科相关人员任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考核内容,并与公共卫生科共同每季度对乡镇进行督导检查,并召调度会议下发通报,对各单位得分情况予以通报。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我院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对辖区内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艾滋病、梅毒、乙肝防治及相关政策、职业暴露防护;通过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服务能力,规范了相应的医疗行为。

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

为增强我辖区广大群众对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认识,提高知晓率,我院通过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深入村民家中广泛宣传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知识,有利提高群众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知晓率。经统计,有625人接受了艾滋病咨询服务,孕期接受咨询率为78%。

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成效

1、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加大工作开展力度,辖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网络日益完善。

2、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信息渠道进一步规范、畅通。

3、全辖区广大群众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自觉规避风险一时增强。

4、主动寻求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自愿咨询与检测的人员逐渐增多。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强宣传,提高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知晓率,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良好氛围。

2、要加强职业暴漏防护,做好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切实加强人员培训。

讲武乡卫生院

母婴阻断 篇6

【关键词】艾滋病;孕产妇;母婴阻断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84-02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孕产妇艾滋病感染率也不断上升,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儿童感染艾滋病已成为妇幼保健的重要工作。艾滋病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重要途经之一,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HIV 病毒的主要原因。据文献报道,HIV 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如果规范性抗病毒药物治疗及母婴保健综合管理,母婴传播率仅为1.31%,而未经母婴阻断治疗干预的孕产妇所生儿童被HIV感染的机率可达25-40%。并有资料报道,HIV 感染的婴幼儿中,约50%在小于2周岁内死亡【1】。因此,及时对HIV 感染孕产妇实施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措施,可极大限度的降低婴幼儿HIV 感染,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资料来源

1.1 我院自2012-2015年间在妇产科门诊及孕产妇保健管理中诊治HIV 感染孕产妇8例10人次,孕产妇年龄20-29岁;文化程度为1人大专,其余均为初中以下;发现孕妇的孕周在10周以下9例次,1人为孕24周;10人次中,1人为艾滋病病人,其余为HIV 病毒感染者。

1.2 健康宣教 经对HIV感染的10人次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宣教,详细介绍HIV感染对孕妇及胎儿、婴幼儿、儿童成长的影响,告知母婴传播风险,目前可实施母婴阻断的方法,孕产妇保健中跟踪监测孕产妇及胎儿情况及母婴随访要求,说明服用抗病毒药物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等【2】。经咨询及知情选择,4人选择了希望继续妊娠,6人次选择了终止妊娠。

2.方法

2.1 对要求终止妊娠的6人次,经签署自愿终止妊娠知情同意书后,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2人早孕者实施了药物流产术、2人孕7周多者实施了人工流产手术、1例孕24周者实施了孕中期羊膜腔引产术、1例宫外孕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

2.2 对要求继续妊娠的4例孕产妇,经签署希望继续妊娠知情同意书,为其提供孕产妇保健相关服务,并按照HIV 感染孕产妇母婴阻断相关要求,及时按期开展血液分析、尿液分析、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测定,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监测,签署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药物服用及采取相关措施知情同意书,综合评估病情,4人均于孕14周开始服用高效抗病毒药物母婴阻断治疗,治疗方案为齐多夫定(AZT)300mg1日2次+拉米夫定(3TC)300mg1日1次+克力芝(LPV、r)2片1日2次。要求孕产妇服用至产后42天。用药期间做好药品发放管理及药物毒副作用监测随访工作。

2.3 对4例孕产妇孕37周后,根据孕产妇及胎儿成熟度情况,实施计划分娩,未出现宫缩前实施了择期剖宫产术。术前充分与孕产妇及家属沟通交流,做好婴幼儿药物、人工喂养物资准备等,签署好儿童抗病毒药物及抗体监测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及时服用第一次抗病毒药物。4例新生儿体重均大于2500克,用药方案:2例选择奈韦拉平(NVP)混悬液1.5ml1日1次,2例选择齐多夫定(AZT)混悬液1.5ml1日2次。发放婴儿奶粉,选择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教会家属按时给予儿童口服抗病毒药物至出生后42天。

3.结果

3.1 母婴阻断结果:儿童出生后均实施HIV抗体早期诊断检测,目前无1例感染。母婴阻断成功率达100%。儿童体检提示生长发育良好。

3.2 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 孕产妇服用抗病毒药物有2人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厌食、腹泻,症状不重,经食用健胃消食片等对症处理后好转,1人出现全血细胞下降,经服用盐酸利可君片好转,1人出现肝功能轻微损伤,未做特殊处理,严密监测下仍按疗程完成母婴阻断治疗。儿童服用抗病毒药物中,1-4天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3 母婴阻断中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孕产妇母婴阻断综合干预中,对孕产妇的关爱,耐心细致解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时提供相关孕产期保健等服务,专管医师保持畅通的联系方式,专业、规范的医疗服务,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了孕产妇及家属接受治疗及相关检查的依从性,促进母婴阻断取得成功。

4.讨论

4.1艾滋病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妊娠、分娩和哺乳三个阶段。90%的儿童感染艾滋病来源于母亲,因此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主要来源,做好母婴阻断是降低儿童感染HIV的重要工作。通过本文所述,发现病例及时规范干预可望母婴阻断成功。

4.2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的分娩方式,如果选择剖宫产术,建议未临产前实施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有文献报道,临产后的紧急剖宫产没有减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作用,反而可能发生较高比例的剖宫产并发症【3】。因此在孕产妇规范应用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艾滋病感染不是剖宫产的指征,尽量实施阴道自然分娩。

4.3 做好产后保健及阻断,严防婴幼儿HIV感染。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应尽早口服抗病毒药物,要求在2小时内给予第1次药物,并教会家属按时按量喂药。指导人工喂养,提前安排好奶粉、奶瓶等必需品,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并指导新生儿护理及预防知识,严把出生后感染关。

参考文献:

[1]李云霞 ,张旭东,昆明市2011-2013年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母婴阻断病例回顾分析,卫生软科学,第29卷第3期,2015年3月。

[2]张燕,倪俊学,云南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指导手册,2013年12月,113-122.

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概率的阻断途径 篇7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 估计目前已有存活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84万有余, 艾滋病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并正在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1]。预防艾滋病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医务工作者, 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义不容辞, 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国内, 艾滋病越来越被人们认识, 有的孩子很小, 却患上了这种病, 人们觉得奇怪:艾滋病属于性病之一, 主要是由性行为传染的, 孩子怎么能患病呢?其实, 所谓的性病或性传播疾病主要指经过性行为传染的疾病, 其传播途径并不仅仅局限于患病者发生直接的性行为。

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性传播病疾病之一——艾滋病的传播方式除了性行为传播、血源传播、医源性等几种感染途径外, 还包括母婴途径传播。其中对婴幼儿和儿童威胁最大的就要数这种间接传播。

孩子患病可能多渠道:不少间接传播都是由于通过和患者共用浴巾、浴盆、毛巾, 睡觉时在一张床上, 或者同用一个盆洗内衣裤, 那么孩子就有患病的危险。特别是患病成人污染过的东西, 孩子用手摸过后, 手上就有病原体, 如果再用手抓生殖器, 也有被传染的可能。除此之外, 医源性感染也可能导致孩子患上性传播疾病。

女性在怀孕期间患有艾滋病, 孩子在胎儿时期就可能受到传染, 或者在孩子出生时, 可能在通过阴道的过程中受到感染。目前在医学上对这种母婴传播的方式十分重视。除了宫内感染和分娩时经产道感染外, 产后的母乳喂养感染也是艾滋病母婴感染的一个主要渠道。其中产程越长感染的危险越大。

这一系列事实证明, 孩子患性传播疾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家长不要认为孩子不会患病而放松警惕。如果怀疑孩子患有性病, 或出现生殖器异常表现等, 应该及时带孩子就诊, 心免延误治疗时机。

为了更好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临床上采取了相关的阻断途径。

1 药物可以减少母婴传播率

近年来, 人们开始尝试用药物干预的方法来阻断母婴传染。如果患有艾滋病的母亲已经怀孕, 并且准备把孩子生下来, 则要在医师的监护下, 服用一些药物以降低新生儿的HIV感染率。

2 避免高危操作

在孕期, 一些侵入性的操作, 比如羊水穿刺检查、胎儿镜检查、人工破膜、胎儿头皮电吸、会阴侧切、产钳、吸引器等, 这些检查和手术都很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3 采用选择性剖宫产术

如果患者已经被证实感染了HIV病毒, 那么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 尽量减少胎儿通过产道的时间。比如采用剖宫产手术, 或者在分娩前进行产道清洁。

4 不用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的方式, 也可以有效减少HIV母婴传播。但值得注意的是, 千万不能采用混合喂养的方式。据调查显示, 混合喂养反而比纯粹的母乳喂养更具有感染的危险性。

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预防和减少母婴传播工作刻不容缓, 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战胜艾滋病母婴传播。只有大家相互关爱我们的社会, 关注婴幼儿和儿童的健康成长, 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和谐奋进。

摘要:艾滋病母婴传播一直困扰着有关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人类, 减少母婴之间的传播概率, 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蔓延, 为造福人类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母婴阻断 篇8

关键词:乙肝,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其亦是导致乙型肝炎传播与高危妊娠的主要因素[1,2]。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乙肝孕妇60例通过免疫方法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乙肝母婴传播予以阻断, 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乙肝孕妇120例临床资料, 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分为两组, 各60例;对照组年龄21~34岁, 平均年龄 (24.27±2.34) 岁;孕周36~40周, 平均孕周 (38.32±1.78) 周;研究组21~34岁, 平均年龄 (24.78±2.52) 岁;孕周36~40周, 平均孕周 (37.25±1.35) 周;两组患者的上述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安排专职护理人员实施有针对性、有步骤、有计划的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研究组则于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健康教育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 精心设计好孕妇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案, 拟定电子化的教育、文字教育及语言教育等对乙肝病毒孕妇予以指导。 (2) 针对性的做好孕妇的心理教育, 护理人员需耐心向其讲解乙肝传播途径, 以消除孕妇心理负担, 并减轻其心理压力;此外, 加强与其家属间的沟通并予以健康教育, 积极鼓励孕妇丈夫给予更多的陪伴与呵护, 同时给予一定的安慰与关心。 (3) 向孕妇耐心讲解关于乙肝传播途径与消毒隔离等知识, 指导其关于喂养婴儿正确方法及相关注意事宜, 以减少感染概率。 (4) 护理人员向孕妇着重介绍母婴阻断方法与新生儿免疫接种必要性, 嘱咐孕妇及时予以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不同时间段静脉血HBV标志物检测中的中HBs Ag与抗-HBs阳性率。观察两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知识知晓情况, 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护理满意度, 评分越高, 护理效果越满意[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百分数 (%)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HBs Ag与抗-HBs阳性率对比

研究组新生儿于0月龄与6月龄时HBs Ag阳性率1.67%、1.67%, 均比对照组16.67%、15.00%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知识知晓情况

研究组孕妇各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知识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研究对已选定的乙肝孕妇60例通过免疫方法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乙肝母婴传播予以阻断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显示:两组不同时间段抗-HBs阳性率比较未显示高度差, 但研究组新生儿于0月龄与6月龄时HBs Ag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提示健康教育干可有效降低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分析原因可能为孕妇分娩的过程中每一次宫缩均增加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产妇产道与婴儿的皮肤表民均极易发生破损, 从而使得分泌物、血液及羊水等带有感染性物质均污染到新生儿[4]。护理人员针对性的对产生不同心理特点的患者实施相对应的健康教育干预, 并对孕妇及其家属予以相关知识宣教, 促使其能够掌握更多的预防乙型肝炎的知识, 有效改善乙肝孕妇不良情绪, 降低因不良因素对婴儿与孕妇健康带来的影响, 从而达到阻断母婴传播的良好效果[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孕妇乙肝传播途径、消毒隔离知识及母婴阻断方法等各项知识的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健康教育干预可有效提高孕妇对乙肝阻断传播的相关知识。护理人员向孕妇耐心讲解关于乙肝传播途径与消毒隔离等知识, 指导其关于喂养婴儿正确方法及相关注意事宜。此外, 还向孕妇着重介绍母婴阻断方法与新生儿免疫接种必要性, 嘱咐孕妇及时予以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 并严格遵循免疫接种的计划为婴儿予以接种乙肝疫苗。

综上所述, 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于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良好, 可有效提高孕妇疾病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燕虹, 李十月.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项目的思考[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4, 25 (04) :1-3.

[2]刘东芳, 杨登幸.宝塔区农村育龄妇女乙型肝炎防治健康教育项目效果观察[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2, 23 (04) :286-287.

[3]于梅.健康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9) :263.

[4]周李敏, 廖晓伟.瑞安市孕妇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 2013, 25 (11) :610-612.

母婴阻断 篇9

1 资料分析

2005年至2009年龙陵县HIV母婴阻断例数、医务人员暴露例数和医务人员HIV感染例数见表1。

2 2005年至2009年实施HIV阳性孕产妇母婴阻断情况

2005年至2007年实施HIV阳性孕产妇母婴阻断13例,发生职业暴露3例。暴露发生后及时紧急处理、上报、暴露级别评估、根据评估级别,24h内尽早服抗病毒药,抗体检测、药物反应处理、监测追踪6月,抗体检测评估3名医务人员无HIV感染发生。2008至2009年实施HIV孕产妇阳性母婴阻断24例,无职业暴露发生。

3 讨论

2005至2007年医务人员对艾滋病防治、母婴阻断工作认识不足,阻断技术规范培训不到位,防护用具不齐备加之医务人员有恐惧艾滋病的思想,在具体实施工作中过度紧张导致职业暴露的发生。2008至2009年总结前3年工作中的不足,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各级培训逐步规范,医务人员全面接受培训次数增加,相关医务人员都进行了培训、考试,全面掌握了艾滋病母婴阻断有关知识。 (2) 制定正常分娩、剖宫产流程,要求产科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流程。 (3) 按项目实施要求配备标准防护用具。 (4) 医院配备专用HIV产房、手术间。 (5) 由心里素质好、技术熟练的医务人员实施操作。 (6)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发生医院内感染[1]。

由于龙陵县人民医院加强了专业技能的培训,注重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做到忙而不乱、沉着稳重,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防范意识,防止了职业暴露的发生。在阻断工作中无医务人员感染从而推进和提高了母婴阻断工作的深度和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HIV阳性孕产妇母婴阻断工作中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探讨预防措施, 增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尽可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推进和提高母婴阻断工作的深度和质量。方法 依据龙陵县人民医院2005年至2009年开展母婴阻断工作以来,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统计数, 暴露后采取的处理措施。研讨采取的方案, 修改完善安全防护规程。结果 阻断37例医务人员无HIV感染。结论 增强防止职业暴露的意识, 良好的防护措施对推进HIV阳性孕产妇母婴阻断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关键词:HIV,母婴阻断,职业暴露,防护

参考文献

母婴阻断 篇10

齐多夫定 (AZT) 是核甘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能选择性与HIV逆转录酶结合, 并掺入正在延长的DNA链中, 使DNA链中止, 从而抑制HIV复制和转录。对人体的a-DNA聚合酶的影响小而不抑制人体细胞增殖。口服吸收迅速, 生物利用度为52%-75%, 本品主要在肝脏内葡萄酸化为非活性物GAZT, 口服半衰期1/2h, 约有14%药物通过肾脏排泄入尿, 代谢物有74%也有尿排出。

奈韦拉平 (NVP) 是非核甘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是HIV-IRT的竞争性抑制剂, 它直接与逆转录酶紧密结合, 从而阻止病毒RNA转化为DNA。奈韦拉平口服后生物利用度高, 吸收不受饮食, 抗酸药物或其他碱性药物的影响。它具有高度亲腺性, 广泛分布在人体中, 易通过胎盘而且进入乳汁。

1 临床资料

7例孕产妇均是采用快速检测法 (试纸条) 检测发现, 经省地州疾控中心确认, HIV抗体阳性孕产妇。年龄20~30岁5人, 30岁以上2人, 平均年龄28岁, 职业均为农民;民族傈僳族4人, 汉族1人, 彝族1人, 景颇族1人;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4人, 小学1人, 初中1人, 高中1人。婚姻情况:未婚1人, 再婚1人, 初婚5人;HIV首次确诊6人 (孕期3人, 产时3人) , 既往确诊1人, 孕产妇用药情况:孕期用药4人, 产时用药3人。孕产妇胎次, 第一胎3人, 第2胎1人, 第三胎2人, 第5胎1人。孕周均在39~41周结束妊娠, 剖宫产4人, 阴道产3人, 胎儿性别女4人, 男3人, 均为单胎活产。

2 母婴传播阻断方法

2.1 孕产妇孕期被确诊4例, 要求继续妊娠者, 给予AZT+NVP联合用药方案, 于孕28~32周开始口服AZT300mg每天二次至临产, 分娩过程中每3h口服300mg至分娩结束, 孕妇临产后口服NVP200mg, 若服用24h后仍未分娩, 则给重复剂量NVP200mg, 若选择手术者, 在术前2h口服NVP200mg;产时才确诊的3例产妇, 用单一NVP方案。

2.2 产科干预是母婴传播阻断措施之一, 我院7例中剖宫产术4例, 阴道产3例。剖宫产术结束分娩降低婴儿HIV感染率。在阴道分娩中为降低新生儿感染率, 做到"四避免"避免会阴侧切、人工破膜, 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娩, 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

2.3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清理皮肤、鼻腔、口腔、耳内、眼内、气管、胃内分泌物, 降低新生儿对阴道分娩物的暴露。婴儿出生后72h内一次性口服NVP2mg/kg, 最多不超过6mg, 若新生儿服药后1h呕吐, 应重复服用一次, 婴儿均给予人工喂养。

3 结果

7例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 定期按时进行预防接种、体检、领取奶粉, 满12个月及18个月分别进行HIV检测均为阴性, 阻断成功。

4 讨论

4.1 通过7例HIV阳性孕产妇的母婴传播阻断工作, 已获得成功的结果。母婴阻断干预措施是可行的, 可接受的, 是有效和最简单的方法, 也是可以预防的, 但开展母婴阻断工作才起步, 因此病例少, 说明不了更多问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母婴阻断, HIV阳性孕产妇所生的婴儿, HI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这是给我们工作带来的一线希望, 也达到了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目的。

4.2 在这7例HIV阳性孕产妇中, 1例是既往确诊的, 其中6例是在本此妊娠的孕期和产时发现的, 自己何时感染HIV也不知道, 也不相信, 已感染HIV病毒。因为7例患者均来自农村, 并且邻近缅甸的少数民族, 文化程度低, 对艾滋病知识认识不够。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 必须建议制定婚检时进行HIV抗体初筛检测, 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健康教育, 提高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知晓率, 加强孕期保健工作, 在孕早期进行自愿咨询与检测及早发现HIV感染的孕产妇, 早期采取母婴阻断措施。

4.3 在未干预情况下, 我国母婴传播率为25~35%, 通过对孕产妇的自愿咨询与检测的服务, 对检测阳性孕产妇作出妊娠的选择, 对继续妊娠者进行母婴传播阻断的金标准, 抗病毒药物治疗+产科干预+人工喂养。母婴传播率可小于2%。在不采取任何干预情况下, 孕期和产时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率为15~30%, 婴儿母乳喂养再增加10-20%的传播危险。近十余年中艾滋病母婴传播人数逐渐增加, 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 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母婴阻断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我们的一个艰巨任务。

上一篇:鉴别反应下一篇:传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