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男人的较量

2024-07-17

两个男人的较量(精选五篇)

两个男人的较量 篇1

一.儿子———由脆弱到坚强的转变

文章开头先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 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 感人至深的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那年冬天, 祖母死了,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 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作者的第一次流泪, 这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作者还很脆弱, 他受不了眼前祸不单行的打击, 他觉得世界一片黑暗, 让他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未来, 他的泪水其实是他脆弱心灵的倾诉。在父亲面前这样“簌簌”地流泪, 不正是一个无助的孩子在寻求父爱的依靠吗?他肆无忌惮地让泪水流淌在父亲眼前, 因为他知道父亲会为他解决一切的, 父亲就是他的伟大的靠山。

第二次流泪是在看到父亲爬上站台的滑稽、笨拙的背影后,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 终于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慈爱的心, 这次是感动、感激的泪水。在此之前, 他对父亲的一些做法不以为然, 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岁,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 并没有懂得父亲的心思。所以, 父亲和脚夫讲价钱, 他“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车上的茶房, 他又暗笑他的“迂”。这次的泪水已经非常宝贵, 它显示了“背影”的感人的力量。但是, 这里的“我”还不足以让读者感动, 因为此处只是表现了作者对父爱的理解和从心里对父亲的怜惜。

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他随后的动作,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怕别人看见”, 是因为作者可能觉得难为情, 毕竟自己已经是二十岁的大小伙了。“怕他看见”, 就值得我们玩味了。我们不由得想起文章开头, 作者不是让泪水在父亲面前肆意流淌了吗?这儿又是为什么呢?深究原因不难发现, 此处作者已经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爱护, 并且不再满足于这一点, 已经开始懂得照顾、怜惜自己的父亲了。“到这边时, 我赶紧去搀他。”这一“搀”, 看似细小, 却蕴涵了真挚感人的力量, 它们让读者看到了儿子那颗淳朴而珍贵的心, 也看到了先前脆弱的“我”正在变得坚强、勇敢。此处作者才觉察到父亲掩藏在坚强背后的脆弱, 父亲对某些事已经力不从心了, 所以作者不肯再在父亲面前流泪, 想让父亲看到一个坚强的儿子, 让父亲不再为自己担心;更想通过搀扶的动作给予父亲力量和依靠。此处没有写父亲的反应, 可我们读者完全可以设想出来, 此时的父亲该是多么欣慰啊:儿子终于长大了。

作者“拭干了泪”不想让父亲为自己担心, 可是他却担心起了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次流泪是惜别之泪, 更是对父亲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担忧。爬月台买橘子已经力不从心的父亲, 还“要到南京谋事”, 这让作者感觉心痛, 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这次流泪也和前文暗有照应。此时父亲已经离开, 作者已不用担心流泪会被父亲看见, 可是车厢里还有其他人, 作者前文写到“也怕别人看见”, 怎么此处流泪就不怕别人看见了呢?因为此时作者已经沉浸在对父亲的依恋、担忧之中, 心中再也没有了自己, 他的整个身心全在他牵挂的父亲身上, 哪还会担心别人会笑话他呢?行文至此, 一个坚强、勇敢的儿子已经跃然纸上, 作者完满地完成了“我”由脆弱而坚强的转变过程。

文末, 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在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后, 对父亲怀念的泪水。此时父亲老境颓唐, 家中光景更是一日不如一日, 父亲的来信中依然惦记着儿子, 可是却暴露了内心的颓唐和脆弱。而作者此时也已经做了父亲, 所以才会对父亲的背影有着更深的理解:父亲, 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中, 都会对孩子无私付出自己的真挚的爱心。“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声叹息, 道出了离家在外不能对父亲尽孝心的儿子的无奈和担忧。人到中年, 有着儿子和父亲双重身份的作者, 必须得坚强、勇敢, 因为他是他们的依靠。这样看来, 文章的最后一段, 真是必不可少了。这次流泪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和担忧, 深化了背影的感人的力量, 加深了读者对文中“我”的印象。

二.父亲———由坚强到颓唐的转变

“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 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 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 当然无所不可, 儿子有话, 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 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 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 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 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 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节选自《〈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 正是这个父亲, 以他的一片爱心在几十年的时间长河中, 影响和启发了无数读者。的确, 在朴实的叙述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父亲在岁月和生活的蹉跎中怎样由坚强而脆弱的。

文章开头的父亲是个高大的形象, 在自己的差使交卸了、母亲又死了的祸不单行的情况下, 该是多么的辛酸和无奈。可是面对流泪的脆弱的儿子, 父亲却很坚强:“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掩藏了自己的伤心和难过, 安慰儿子, 并给儿子信心和希望。他让儿子相信:只要有父亲在, 什么都不怕。

他把对儿子的爱凝聚在了一件件小事上, 这些事并不是他非做不可的, 可是, 在他心目中, 那个哭泣的儿子还是个需要照顾的孩子, 哪怕自己再苦再累, 也要无微不至地呵护好儿子。他让自己无比忙碌, 忘记了灾祸、劳累, 这份逆境中的关爱感人至深。最让读者感动的是他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背影, 折射了父亲惨淡的家境和爬上月台的吃力, 更能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可是这个背影却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父亲已经不像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坚强了。作者“我”在感动之余也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我”才会有“拭”和“搀”两个动作。一个需要搀扶的父亲, 还在儿子面前“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 满含着对儿子的担心和牵挂, “他走了几步, 回过头看见我, 说, ‘进去吧, 里边没人。’”, 此时的父亲心中依然是没有自己惟有儿子的, 他依然想要做儿子坚强的后盾。

即便是在他老境颓唐的时刻, 他还在“惦记着我, 惦记着我的儿子”, 认真履行着一个父亲的职责。可是他的来信中絮叨的语言终于泄露了他的脆弱, “我身体平安, 惟膀子疼痛厉害, 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身体平安”可见父亲此时还是想让儿子安心, 不想成为儿子的拖累。但是由膀子疼痛想到“大去之期不远”, 表明父亲的心其实是很脆弱的, 他已经不知不觉地依靠了成年的儿子。他的叙说是一种倾诉, 更是一种依赖:儿子会说没事的, 有儿子还怕什么?这封渴望儿子安慰和鼓励的信完成了父亲的角色转换:由坚强而脆弱。这又是多么朴实的现实, 朱自清说:“我这篇文只是写实。”正是这种再现真实的朴实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由坚强而脆弱的父亲的形象非但没有受损, 反而因为真实更加感人。

两个男人的奋斗故事 篇2

这一冬天忙得没有时间正儿八经的读书了,好不容易春节7天长假,又漫天飞漫地跑的,就带了两本书旅途中消遣。

其中一本其实在网上都阅读得差不多了,写的是呼市草原上的一只牛,啥牛?蒙牛的已经退休的牛根生。因为工作的原因,牛根生、杨文俊还有郑俊怀、潘刚这些乳企老总的名字总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也曾经去过呼市蒙牛的全球样板工厂考察过,那真是我所见过的最漂亮的样板车间,走在宽敞的如跑道一般的参观通道,俯视生产现场,看不到人影,都是机器手在操作,人都坐在中控室里动动电脑就成。当时因为天气寒冷,没有去旁边的欧亚牧场参观,听说那里会更漂亮,还有给牛做massage的机器呢。

想说的是蒙牛做得很大,可是它的历史只有短短的,真的是一个横空出世的神话。想想12年前,我刚研究生毕业,拿着研究所的调令开始四平八稳的工作生活,而那一年在伊利工作了的牛根生则刚被郑俊怀扫地出门,拿着简历在人才市场找工作四处碰壁。如今的我依然四平八稳,人家老牛却已然退休,打理着自己的老牛基金。差距啊差距。看完《蒙牛内幕》,鲜活的老牛仿佛就在眼前,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没有优越的学习环境,长得不帅,没有学历,他有啥呢?

记得在呼市,连普通的出租车司机提起老牛,都是一脸敬佩,都能清晰地讲解当年老牛在伊利时掀起的苦咖啡营销风暴的故事,时隔十几年,那句“苦苦地追求,甜甜的享受”的广告词仍记忆犹新;跟蒙牛技术中心的办公室人员聊天,小姑娘内蒙大学专科毕业6年一直在蒙牛已做到技术中心办公室主任的位置,办事说话相当稳重,聊起家事,说能力小的呢,比如自己,只能帮助周围的人,想在呼市买两套不大的房子,把远在海拉尔农村的父母和公婆接过来养老,再凑份子给弟弟在呼市安个家,能力大的像牛总呢,就博爱社会,广散财富。想起书里写的老牛的财富观点“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看来蒙牛员工也深受此观点影响。

《蒙牛内幕》中老牛还有句话较长,大意是:误解和被误解的频率标志着一个人的素质。老牛离开伊利后从不说伊利和郑俊怀的坏话,总是说自己和郑总之间只是误解,蒙牛的广告语也是做内蒙古乳企的老二。这一点真是佩服,一般的人东山再起总是要雪耻的,老牛却站得更高,让出的是海阔天空,收获的是尊重。回想起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有那么一两个人曾经在自己的心里被划拉为老死不相往来,跟老牛比,真是狭隘,不管是误解还是被误解都要用实际行动去化解。后来老郑被投监危难之中还是老牛搭救了郑家母女,这才是胸怀。所以借着春节短信,也化解了和曾经的那么一两个人的误解,要不真是白读了这本《蒙牛内幕》!

尽管蒙牛也有过三聚氰胺和OMP造骨蛋白等的负面事件,但相信,有老牛的理念在,蒙牛就不会走错路。

另外一本书的老头子、而且是位远在美国的老头子已经仙逝,他的自传也很吸引人。当时在图书馆借书,《麦当劳教父雷.克洛克自传》跳进眼帘,一想毕竟现在麦当劳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拿来拜读一下也无妨,没想老头写得还挺好,从一个推销一次性纸杯的小销售到几十年后的麦当劳财团的教父,不得不承认,老头有一手,眼光独特,经营理念先进,而且敢于出手,敢于得罪人,真是不成功都不行啊。

两个男孩的较量 篇3

所以,两个人都开始彼此关注,没有理由地成为了好朋友。

课上,两个小伙子的眼睛瞪得滴溜圆,总是能和老师的节奏合上拍。课堂里一旦有哪个难点出现,同学们面面相觑的时候,他们俩中的一个,必是及时出现,三下五除二将其化解,如此,带动得整个课堂总是春天般的生机盎然。来上课的老师,都眉开眼笑着,遇到他们,真是幸福呢!

下课的铃声一响,两个小伙子争着跑向门口,去抢门后面的那根跳绳,两个人轮番地跳,笑着,叫着,会为谁多跳了几个,争得面红耳赤。要么,两个人直冲向校园超市,偷偷买上一包方便面,凑在一起,你一口,我一口,解馋呢!

即便如此,两个人的成绩都是响当当的,轮番地坐着头把交椅。

初三的时候,俩人的疯狂丝毫不减,老师们有点担心了。

王亮的性格相对比较安静一点,所以,无论做什么,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前面的肯定是王小亮。那时,大多数同学中午都不回家,在学校吃。很多的同学是边吃着自己带来的饭,边看书。王小亮说:“看,同学们都疯了啊,吃着饭还看书!咱用不着啊,平时就已经把它们拿下了!考试的时候,咱正常发挥就oK了!”

王亮听了就笑,跟着王小亮依旧疯狂地玩。

老师们发现他们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后,纷纷找他们谈心。王亮听了,点头称是,回来了,真的开始踏实地抓紧了学习。王小亮却不以为然,拉着王亮去玩,说:“没关系,你怕什么啊,别搞得自己那么累,该咋样还咋样!”

到底是青春年少,到底是贪玩啊,王亮禁不住王小亮“诱惑”,放松了自己,仅仅利用课堂的时间来学习。

可是,这哪里够啊,真的不够啊!

转眼,六月麦黄,一片金灿灿的丰收景象。从中考考场回来的王亮和王小亮,骑着单车,飞驰在家乡的小路上,他们知道,他们会是县重点中学的一员。

一个月后,成绩公布。

王小亮位列全校第一,超了县重点中学分数线二十一分。

王亮位列全校十一,距县重点中学分数线差六分。

王小亮去看王亮,安慰他。王亮笑笑:“没事儿,三年后咱还是_条好汉。”

九月。王小亮去了县重点中学。王亮去了县里那所普通的中学。

两个人都开始住校了,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每个月学校都是要放一次假的,可以回家一次。于是,每次回家,两个人都会凑到一起,聊个昏天暗地。而王小亮,总是会给王亮一叠厚厚的卷子,那是他一个月以来整理的复习资料。

日子就在这单调而紧张的一天天里缓缓地流过。

月考、期末考、摸底考的成绩,总在两个学校之间传递着。王亮知道,小亮第一啦,他笑笑,继续低头努力。小亮知道,王亮第一啦,他也笑笑,继续低头努力。

三年后,两个人迎来他们人生中的又一次大考。

考前,小亮问王亮:“怎么样,咱能考到一起吗?”

王亮笑:“咋不能啊?咱不是说好了嘛,一块儿去那个大学报到嘛!”

小亮看看他,想说什么,又闭了嘴。

七月过后,大学通知书翩然而至。两个亮堂堂的男孩,都如约收到了那所开满凤凰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开心过后,王小亮还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总好像有话要说似的。终于,他开口了:“嗨,知道吗?我一直在骗你呢!”

“咋了?”王亮眨着眼睛,很迷惑的样子。

“其实,初三的时候,你的踏实一直让我很害怕,我总担心你超过我,所以……所以我就拉拢你去玩,然……然后,回家我就拼命地学……”

“哈哈,这个啊!我就知道你小子没安好心!,,王亮笑得那么坦荡,顺手擂了他一拳。

“你不恨我啊?王小亮真的吃惊了。”

“恨啊,中考成绩一出来,我就知道你小子的心思了,和我较真呢。不过,也好,到了普通中学,我就更得加油追你了,就得和你好好较量较量……后来,就不恨你啦,知道你“良心”发现了,不然,你才不会把重点中学的复习资料给我的,那是多少人都想得到的啊……哈哈,‘功过’抵消了……”

王小亮一下子轻松了起来,使劲地擂着王亮。

两个小伙子一下子清凉起来,也许,他们的较量会依然继续。但青春里,那些好笑而纯洁的较量,却让他们彼此成了保底的好朋友,让生命,闪着灵动的光。

编辑 杨逸

两个男人的较量 篇4

Horn (2005) 指出, 人们在交谈过程中所要真正传达的意思往往比实际表达的含义丰富得多。事实上早在四十多年前, Grice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并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逻辑与会话的演讲时提出了会话含义学说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旨在研究说话者在交流中“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由于严格受到语言情境的制约, 通过会话含义来研究人们性格特征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题材下, 如文学作品 (Friedrich and Redfield, 1978, Chen, 1996) , 电影电视剧 (Hadiati2009) 和心理咨询 (Li, 2008) 等。而通过会话含义分析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仍十分少见。本文将通过对2001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拜见岳父大人”中两位个性相斥的男主角的对话分析, 探究会话含义和人物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首先, 我将简要总结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接下来, 我会逐一分析被社会科学领域所认可的七种人物性格特点 (Huang, 1999) 。最后, 我将利用会话含义理论来分析两位男主角的性格特点, 通过观察分析他们在会话中经常违背的几种会话准作原则来探究他们的性格特点。

二、会话含义理论

Grice (1975) 指出,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 这一原则确保人们的话语不至成为一串互不关联的胡言乱语。Grice称这一原则为会话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在不同的阶段, 谈话人需要朝一个目的或一组目的相互配合做出努力, 使交际得以成功。

合作原则包含四个范畴:量 (quantity) , 质 (quality) , 关系 (relevance) 方式 (manner) 。

1、量的准则 (Maxim of Quantity) :

指的是谈话时所给的信息量应该恰如其分, 既不能过多, 又不宜过少。

2、质的准则 (Maxim of Quality) :

指的是要努力使所讲的话是真实有据的, 既不能说自认为是虚假的话, 也不能说缺乏依据的话。

3、关系准则 (Maxim of Relevance) :

指的是所说内容要与话题和谈话目的相关。

4、方式准则 (Maxim of manner) :

指的是在交谈时要做到说清楚, 避免含糊, 晦涩和歧义等。

尽管人们在会话过程中尽量遵循会话合作原则, 但是有时候人们也会故意打破这些规则来达到某些目的, 这时候就产生了会话含义。

三、人物性格特征

确定了通过分析会话含义的使用来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那么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我们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感兴趣?以下是被社会科学界广泛认可的几类人类性格特点。

自我监测型 (Self-monitoring) :根据个体对自身言行举止以及非言语行为的监控程度, Synder (1974) 将自我监测型性格定义为“严格遵守社会规约, 对于别人的言行举止十分敏感, 并以此来参考并矫正自己的行为”。因此, 自我监控型会不断地根据当前情形调整自己的行为, 从而使自己在他人面前留有好印象。相比而言, 自我约束力较差的人总是以自己的态度, 价值观和情绪为主来指导言行。

社会期许型 (Social desirablity) :社会期许型倾向于以社会所认可的方式表达感受或行事, 避免分歧矛盾。这种性格特征明显的人们会迎合社会需求从而赢得社会认可和赞许。研究表明, 这类人群较之其他人更加适应来自社会和人际交往的压力 (Marlowe and Crowne, 1952) 。此外, 社会期许型性格被认为是少有主见并避免社会冲突。

控制欲望型 (Desirability of control) :控制欲望型是用来衡量人们意欲控制生活事件的程度 (Burger, 1986) 。根据Burger和cooper (1986) 研究证实, 控制欲望较强的人们通常特别自信、决绝而活跃。他们经常会在小组活动中寻求领导角色。控制欲较低的人则时常表现出缺乏自信, 消极和优柔寡断。

四、电影“拜见岳父大人”剧情简介

“拜见岳父大人” (Meet the Parents) 是2001年由Jay Roach导演的一部爱情喜剧影片。在影片中, 来自芝加哥的男护士Greg Focker与他未来的岳父大人Jack Byrnes展开对峙。Greg在同女友Pam回家参加姐姐的婚礼过程中试图讨好岳父以求向女友求婚。而岳父Jack作为一名退休的中情局探员, 把这次探访变成了对性格随和的犹太裔女婿的全方位侦查。尽管Pam和妈妈Dina极力调和, 这两个男人还是无可避免地陷入一场“战争”。Greg试图讨巧却不断地弄巧成拙, 而Jack与日升级的怨怒增加了剧情的喜剧成分, 使得这部影片区别于旧式的“岳父形象”的剧情。

五、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本文选用的对话主要集中在Greg和Jack身上, 因而所得到的会话含义使用频率比较小。考虑到电影场景变换多, 人物复杂, 这使得角色间的对话相对短小而分散, 因此本文旨在揭示语言现象与性格特点的相关性的趋势。

依据这个表格, 我们可以看出Greg经常使用数量和质量两种会话含义, 而Jack经常使用关系含义。那么这一现象说明他们的何种性格特质呢?为方便比较, 本文将就质量和数量含义来分析Greg的性格特点, 以关系含义来分析Jack的性格特点。

1、Greg与质量/数量含义分析

质量含义 (Quality implicature)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在餐桌上, Greg被要求再多讲讲有关他给动物挤奶的经历, 这其实是Greg之前为了缓解尴尬局面而想出的权宜之计, 实际上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给动物挤奶, 但是为了证实自己并未说谎, 避免给岳父留下不好的印象, 他只能硬着头皮编造起给猫咪挤奶的故事:

(1)

Jack:I had--I had no idea you could milk a cat.

Greg:Oh, yeah, you can milk anything with nipples.

Jack:I have nipples, Greg.Could you milk me?

很显然, Greg所说的并不属实。就像Jack毫不留情地揭穿他时所说的, 如果任何有奶头的生物都可以挤奶的话, Jack也同样可以挤出奶来。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根据Grice (1975) 指出的要努力使所讲的话是真实有据的, 既不能说自认为是虚假的话, 也不能说缺乏依据的话, 否则, 说话者就违背了质量准则而使用了会话含义。Greg为何要使用这个会话含义呢?首先, 在这个既挑剔又戒心极强的岳父面前他太紧张了, 以至于无法做到有逻辑。另外, 他试图用小猫的故事来取悦Jack, 因为他知道Jack很喜欢猫。不幸的是, 他的好意成了自相矛盾的荒唐故事。这个会话含义的使用揭示了Greg容易受控于人而又不善谎言的性格特点。但这也恰恰体现了他简单, 单纯而幽默的个性。

数量含义 (Quantity implicature)

除了在交流时经常违背质量准则, Greg还经常破坏数量准则。当他和Jack玩测谎游戏时, Jack提出一个令Greg尴尬的问题:

(2)

Jack:Have you ever watched pornographic videos?

Greg:No.I mean, well, I don’t——

Jack:Yes or no?

Jack的问题并非一个开放性问题, 所以不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解释, 是需要按照游戏规则回答“是”或“不是”, 而Greg却给出了多于要求的信息量, 因而违背了数量原则, 使用了数量含义。尽管Jack的问题的确是威胁到了面子, Greg却表现地犹豫不定而且胆小怕事。根据Weintraub (1986) 指出, 犹豫不决和含糊的表达方式都会削弱说话者话语的分量, 展现出说话者优柔寡断的个性。

质量和数量含义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implicatures)

有的时候Greg会同时打破质量和数量原则使一个对话出现两种会话含义。在开车去商店的路上, Jack问他为什么不喜欢猫时, Greg再次陷入难堪, 只得借助会话含义的使用来自我防范。

(3)

Jack:Greg, how come you don’t like cats?

Greg:I don’t not like cats.I-l just——I just prefer dogs.I mean, I’m just more of a dog kind of, you know——Come home, wagging their little tails, happy to see you kind.

电影中Greg根本不喜欢猫, 但是Jack却非常爱猫。为了迎合Jack, Greg宁愿暂时放弃自己的喜好, 然而Jack坚持认为Greg是个与家庭格格不入的骗子。当两人有机会独处时, Jack再一次提出了关于猫的问题, 这使得Greg感到威胁, 因此极力想要避免给出否定的回答而不至于使Jack失望。更喜欢狗这个回答暗示了他不喜欢猫的事实, 否则他一定会像Jack一样直抒其爱猫之意。Greg打破质量原则诉说了他认为虽不真实但很必要的谎话。同时, 他给出了过多的解释信息来维护自己, 以破坏数量原则来维持他与Jack的和睦。通过以上事例, 我们可以看出Greg是一个敏感而为人考虑的人, 尽管他会惹出事端, 但从他不断使用会话含义来挽回局面来看, 他是招人喜爱的角色。通过这一点, 我们认为质量和数量含义的使用在这部影片中塑造出一位犹豫不决但替他人着想的人物形象。

2、Jack和关系含义 (Jack and relation implicature)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Jack和关系含义的使用。

(4)

Greg:So what is it?What’s the new venture?

Jack:Let me ask you a question, Greg.Let’s just say you have kids and you wanna get out of the house, spend a night on the town…

Greg和Jack正在谈论他们的事业和生意, 当Greg向Jack询问他的生意时, Jack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而是展开了另一个他认为更有意义的话题。根据Grice (1975) 提出的要使所说的内容与当前讨论的话题相关, 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相关的, 违背了关系准则, 这里Jack故意使用关系含义重新控制了谈话并将个人意志强加于Greg。

我们可以理解Jack作为父亲在挑选未来女婿所表现出的挑剔和严格, 然而我们仍能感觉到他由于经常使用关系含义所表现的出的自负和强势。他忽视会话合作的原则, 并把关系含义的频繁使用作为其自我防御和表达个人意愿的工具。由此, 我们认为在这部电影中, 关系含义的使用是一种控制话题和交谈的表现。

六、讨论

回顾文中列举的人物性格类型, 我们发现影片中Greg通过使用质量和数量含义来迎合岳父Jack及其家人的认可, 他所表现出的敏感, 怯懦和犹豫不定恰恰体现了他为赢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因此, 我们认为质量和数量含义的使用在该影片中符合自我监控和社会认可型人物性格特征。相比之下, 关系含义的使用使说话者表现出自负, 决绝, 活跃和积极寻求领导地位, 这些特点符合控制欲望型性格。Jack在影片中的表现证明了关系含义与控制欲望型性格的相关性。

七、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影片“拜见岳父大人”中经常使用的三种会话含义, 即质量含义, 数量含义和关系含义。通过一系列对比研究, 我们发现会话含义与人物性格特点存在相关性。由于数据和视域比较有限, 这种相关性仍受到语境的制约。然而, 人们在交流中经常有意违背会话合作原则以达到某种目的, 通过这种现象来解读人物性格越来越具有说服力和研究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 我们应该努力使会话含义的使用和人物性格分析不仅局限在影视文学作品中, 使它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与性格的问题, 从而使人们更加了解自己, 完善自己。

摘要:会话含义的提出旨在研究会话者在谈话中违背会话合作原则制造出话外之音的语言现象。会话含义理论为我们通过语境来研究语言的真实含义提供了依据, 让人们看到语言与其使用者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孟, 2005) 。本文将通过对2001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拜见岳父大人”中两位个性相斥的男主角Greg和Jack的对话分析, 探究会话含义和人物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质量含义和数量含义的使用使得男主人公Greg表现出自我监测和社会期望型的性格特点, 而关系含义的使用使Jack表现出控制欲望型的性格特征。

贾珍贾蓉红楼梦中最奇怪的两个男人 篇5

贾珍和贾蓉是《红楼梦》中最奇怪的两个男人。说奇怪是因为十三回以前在对待秦可卿的态度上,他们不像是父子俩;而十三回以后的荒唐就更不像父子了,尤其是与尤二姐尤三姐的“聚麀之诮”,真的有那样不堪吗?

先说说十三回以前的事吧。

公公对于儿媳妇的态度向来应该是谨慎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我说的谨慎是指“过犹不及”,婆婆和儿子都会不高兴,而贾珍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可以说是不在乎别人说什么,肆无忌惮地“关心”着秦可卿。第十回贾珍和尤氏说到为秦可卿看病,一天三四个大夫轮流把脉,要换四五遍衣裳,贾珍心痛了,说道:“可是这孩子也糊涂,何必脱脱换换的,倘再着了凉,更添一层病,那还了得。衣裳任凭是什么好的,可又值什么,孩子的身子要紧,就是一天穿一套新的,也不值什么。”

这话如果是对女儿说的,那没什么;如果是婆婆尤氏说的,也没什么,但出自公公贾珍之口似乎有点别扭。

秦可卿最亲近的人应该是丈夫贾蓉,而贾蓉却形同陌路,对可卿的病情几乎不闻不问,不痛不痒的。第十回冯紫英推荐名医张大夫给秦可卿看病,贾蓉陪大夫进内室号脉,贾蓉道:“先生实在高明,如今恨相见之晚。就请先生看一看脉息,可治不可治,以便使家父母放心。”

“可治不可治,以便使家父母放心。”这句话哪里像是丈夫所说的,在贾蓉看来,为秦可卿看病,是受父母之命,与自己无关,难道没有一点夫妻之情吗?

而秦可卿死后,贾珍哭得泪人儿一般,和贾代儒等说道:“合家大小,远近亲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说着又哭起来。众人忙劝:“人已辞世,哭也无益,且商议如何料理要紧。”贾珍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这一哭、二哭、三拍手已经超出了公公对儿媳的情谊,恐怕尤氏死了贾珍也不过如此,之后又竭尽全力委托王熙凤大操大办丧事,甚至连禁忌也不顾了,要了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樯木棺材,贾珍恨不得代秦氏之死。

但是,从秦可卿死一直到出殡发丧都没有见到贾蓉的影子,贾蓉到哪里去了?妻子死了,丈夫似乎凭空消失了,这难道不值得奇怪吗?

初读《红楼梦》,这一切很容易受“爬灰说”的影响,从旧本“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中猜测贾珍与儿媳通奸,进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贾珍对秦可卿的好以及贾蓉的麻木不仁和性扭曲性变态均缘于这一切。

然而,再而三的细心研读会发现,先入为主的想法会产生误导和偏见。倘若真有“爬灰”一说,贾珍为何不知道遮掩和避讳呢?难道“偷”东西非得要敲锣打鼓地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吗?要知道,宁国府有个叫贾蔷的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跟贾珍生活,生得比贾蓉还风流俊俏,贾珍为了避嫌疑——搞基的嫌疑,让贾蔷搬出宁国府,分与房舍自立门户。其实与贾蔷的嫌疑并不大——与小辈亲密可以视为长辈疼爱,贾珍尚要避嫌,难道不明白要遮盖与秦可卿的关系,这样做岂不是授人以柄,落人口实,故意让别人骂自己“爬灰”?

倘若真有“爬灰”一说,贾蓉又岂能够心平气和地忍让,一点脾气都没有,只要他是个男人,美貌的妻子被别人霸占,绝不会一点感觉都没有,要知道贾蓉也是一个高明的人,给秦可卿看病的大夫曾经这样评价过。

因此,贾珍“爬灰”之说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尽管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被删除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到底写了什么,但从现存留下的文本来看,贾珍的行为并不符合常理,而贾蓉的更不是一个被戴绿帽子的应有表现。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也一再指出“爬灰”证据不足的疑点。第九十二回冯紫英与贾赦贾政交谈,说贾珍告诉他续娶的儿媳妇远不及秦氏。秦可卿已死多年,贾珍还对人夸奖她,可见并不心虚,爬灰并无其事。而在第一百一十一回鸳鸯死后秦可卿接引的时候,秦氏骂别人误解“情”字,“你还不知道呢,世人都把那淫欲之事当作‘情’字,所以作出伤风败化的事来,还自谓风月多情”。她骂别人“做出伤风败化之事”,也就是间接地否认爬灰的事。

那么,贾珍和贾蓉这两个最奇怪地男人所作所为――最奇怪的行为该如何解释呢?

窃以为贾珍和贾蓉在合作完成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那就是冒死收养了坏了事的皇族遗孤――秦可卿。

秦可卿的.出身大有来历。以前总是觉得秦氏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可能是神仙吧,而现在我比较赞同刘心武的说法,秦氏可能就是在争夺皇位中败阵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公主,亲王托孤贾珍,贾珍与亲王是至交,视秦氏如同己出亲生女儿一般。

贾珍并非是败家毁业、穷奢极侈、荒淫无度的不肖子孙。看官多是认为贾珍是坏男人,而我以为他是一个坏坏的男人,一字之差意义非凡,贾珍有勇、有谋、有担当,当然,也具有贵族的通病,奢侈、好色,但并不乱搞,与尤二姐、尤三姐的关系不算离奇――小姨子的屁股一半是姐夫的。与秦可卿的关系是清白的,从文本中看不出淫邪的蛛丝马迹,但如果看官喜欢意淫的话,可能会杜撰出无数个天香楼。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贾珍对秦可卿那样好,他是将秦氏当亲生女儿看待,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名义嫁与贾蓉作儿媳,贾蓉可能隐隐约约地知道一些,因此与秦氏只是名义上的夫妻,贾蓉知道秦氏的来头,所以不敢乱来――冒犯亵渎公主是要杀头的,所以相敬如宾。

这可以由秦氏的一段话为证据:秦氏拉着凤姐儿的手,强笑道:“这都是我没福。这样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倒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无不和我好的。”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淫”字何解,秦可卿为何悬梁自尽?这恐怕又是一个不解之迷,本文力不能及,待以后评说吧。

上一篇:资本驱动下一篇:交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