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共生

2024-07-24

社会共生(精选十篇)

社会共生 篇1

“室内设计, 反映的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聊起设计, 聆海设计的设计总监朱凯放有着自己的心得, 设计要给客户一种归属感, 温暖归巢。有些东西是需要慢慢积累的, 对工作的认真和达观的心态让他在作品中收放自如, 在每个作品里上演着自己的设计精彩。

做对选择, 才有从量到质的改变

每一个走在设计路上的设计师, 说起为何选择这个行业, 总会有一些故事。

凯放的少年时期, 家境贫寒, 却一直深受热爱书法的父亲影响, 从小他就爱上了书法且在小学时期就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我选择了美术。”朱凯放回忆说, 他从初中时就沉浸入美术的色彩殿堂, 这个选择也引领他一路前行, 接受了系统的室内设计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而踏上设计之路的朱凯放一直痴迷至今, 十几年的设计生涯, 让他收获了对于设计的积累和沉淀, 也对设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删减过多的选择, 留下纯粹的追求。在各种选择中, 在各个作品里, 他也学到了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和理念, 他和团队一起协作, 有寂寞、有艰辛, 但也有成就。

给客户归属感, 是我们的“职责”

“在我看来, 设计的整体感觉依赖于空间各个部分的组合与和谐, 通过材质、色调、及灯光的运用来渲染出一种氛围, 从而达到自然融合, 这是我所要营造的那份对家的归属感。”朱凯放说, 家是承载爱情与亲情的容器, 是最能凝系人类情感的温暖归巢。

设计师就是要给客户创造这种归属感, 让人美梦成真。

而且, 设计师设计的初衷不是简单地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功能, 也是一种属于自己个性归属的文化和存在方式。

他认为, 如果物质实力能支持一个人的虚荣心, 设计师把空间做得华丽漂亮是最容易的;但能用普通的材料把空间做得既简约又富有文化内涵, 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个性的差异, 从而使他们的艺术风格形成多姿多彩, 设计流派林林总总, 当然对“家”概念的理解以及“家”该是怎样一种形象也因其独特价值观与审美观不同而不同。

“做为一名设计师, 除了专业知识, 也要有文化艺术修养。”他一直把自己的目光瞄准到国际最前沿, 了解国内装饰设计行业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用自己的作品去影响人、感染人, 树立一个专业性强, 水准高的设计导向, 才能让人的生活品质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与提升。

项目名称:企业会所

什么样的思想可以传承?都市生活是否能与自然人文完美连结?本案提供了一个居住与社会共生的构想。设计师以现代人文精神作为出发点, 透过内敛沉稳手法塑造出简约丰美的空间。时光意象转化为串联全案的笔触, 从大处植入自然题旨, 至细部经营赏玩元素, 点明了东方文人咀嚼生活况味的趣味, 表达泰然璞真隐身繁华的生活美学。

本案为突出空间尺度特色, 设计上采用轻巧穿透的手法铺陈格局, 为全案建立层次丰富的连贯感。空间使用极简中式书架界定场域, 建构延伸性的视感, 让开放式对话的空间, 得以透过不同的使用需求产生相应的想象与沟通。同时, 所有光线并不采用直射照明, 而是掌握聚焦性与层次感, 巧妙地点亮视觉重点。为维持天花板与地面的连贯性, 设计师将房屋结构视为美学元素之一, 并不特地遮掩, 而是利用天花板的线性造型淡化原有梁体的存在感。

社会共生论劳资关系经济学论文 篇2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的劳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劳资关系类型的多元化。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状况相适应,我国的劳资关系有国有经济的劳资关系、集体经济的劳资关系、混合经济的劳资关系、私营经济的劳资关系等多种类型。二是在众多劳资关系类型中,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成为主要焦点。私营企业部门是问题突出的两大部门之一。

2.目前私营企业较为普遍地存在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从三年劳动争议的发展情况看,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村集体企业、机关社团、事业单位的案件数和劳动者当事人数都保持基本稳定,而民营企业的争议案和当事人数都大幅增长,其中私营企业案件数增长最快20为的2.22倍。可见,正确处理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意义重大。共生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不同的人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劳资关系作为劳方与资方基于各自的生存和发展所建立的一种关系,是种共生关系。受胡守钧教授社会共生论及劳资共生论的启发,对劳资关系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3.互补性与互斥性是劳资关系的两大属性

劳资关系既有互斥性又有互补性。首先劳资关系具有互斥性。假定参与生产的各种要素不限在这样的前提下,价值和成本也是不变的,由此可推导出工资(x)与利润(y)的总和也是不变的:x+y=k(常量)。可见,x增加,y必减少,反之亦然。所以劳资双方利益互相排斥。其次,劳资关系又具有互补性,因为只有劳动力与资本相结合才能生产价值。无论工人还是老板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彼此合作。

4.劳资关系按照两大要素――资源与约束条件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劳资关系是一种以劳方、资方为主体,资源为纽带,政府等三方机构为约束条件,以合作与冲突为现象的社会共生关系。对于劳方而言,资源主要指工资及一切与劳动有关的报酬以及社会资本,对于资方而占资源主要指利润及员工为企业带来的社会资本。约束条件主要指劳资双方共同遵守的共生规范,如法律、道德、政府政策等。对于约束条件的具体分类,可以参考国际上通用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SA8000(第四章会有专门论述),它包含了9个方面的内容:童工、强迫劳动、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对企业在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薪酬、工会权利等的具体责任。以劳方获取的资源及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为分类条件,按照资源与约束条件的多少,劳资关系可以分成四类:

1、福利型劳资关系

1)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劳方获得的资源更多,同时由于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多使得劳方的工作条件更舒适,我把这种关系称为福利型劳资关系。

2)该关系主体要素特点:劳动力市场一般是处于求大于供的状况,劳动力拥有一定的稀缺能力或资源;资方遵纪守法,且企业责任感很强,在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工会权利等方面担负起了很高的责任。

3)福利型劳资关系集中的单位:垄断型企业(如电信)、政府、大型现代化私营企业(如本文所调查M公司)、一些世界500强公司(如强生、陶氏)、新兴高新技术公司(如google)

2、利益型劳资关系

1)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劳方获得的资源更多,但由于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少使得劳方的工作条件不怎么舒适,由于在这种关系中劳方主要为了报酬而选择与资方共生,因此我把这种关系成为利益型劳资关系。

2)该关系主体要素特点:劳动力市场一般是处于求大于供的状况,劳动力拥有一定的稀缺能力或资源;资方缺乏很强的企业责任感,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工会权利中的某一或某几方面担负的责任不够。

3)利益型劳资关系集中的单位:一些对工作时间要求严格的公司(如投行、咨询公司、四大、软件公司等)

3、保障型劳资关系

1)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劳方多的资源较少,但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多使得工作条件比较舒适,劳动者比较看重这类工作有保障,因此我把这类报酬少但工作较舒适的劳资关系称作保障型劳资关系。

2)该关系主体要素特点:劳动力市场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劳动力并不拥有稀缺能力或资源,因此获得的报酬不高;但是资方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企业责任感,在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工会权利等方面担负起了很高的责任。

3)保障型劳资关系集中的单位:大多数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如银行)、工作强度不高的外资企业。

4、剥削型劳资关系

1)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劳方多的资源较少,同时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也很少,使得工作条件也不舒适,我把这类劳方待遇不好、工作条件不好的劳资关系称为剥削型劳资关系。

2)该关系主体要素特点:劳动力市场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劳动力并不拥有稀缺能力或资源,因此获得的报酬不高;同时资方缺乏很强的企业责任感,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工会权利中的某一或某几方面担负的责任不够。

3)剥削型劳资关系集中的单位:很多中小型私营企业、一些小型外资企业。总的来说,剥削型劳资关系属于单向度共生,利益型劳资关系及保障型劳资关系都属于偏正共生,福利型劳资关系属于均衡共生。

5.资源与约束条件是影响劳资关系的主要因素

由于整个共生系统由资源及约束条件构成,因此资源与约束条件是影响劳资关系的主要因素,资源和约束条件的优劣必然影响劳资关系的优劣。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假设。一方面,劳动者通过劳动换取报酬,资方通过支付报酬雇用劳动从而获得利润,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这些资源的多少都将直接影响到劳资双方关系的和谐度。若一方很少必将引起矛盾甚至冲突。另一方面,劳动者与资方的雇用关系必须在世界公认的约束条件的规定之下。资方遵守的约束条件越多,标准越高,则劳资关系越好,资方遵守的约束条件越少,标准越低,必将引起矛盾甚至冲突。以上是从理论上对该命题所做的论证,那在中国的私营企业中,资源与约束条件哪个影响更大,约束条件中究竟又有哪些因素影响更大?

6.斗争和妥协是劳资共生的方式

这里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共生论所认为的共生方式――斗争与妥协的互动。那在中国的私营企业中,究竟劳方更愿意斗争呢还是妥协呢?这里我认为是:

1、在私营企业中,劳方更倾向于妥协的方式。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隐忍、坚强的民族,这造就了国民的个性更偏向于忍耐与坚持。因此我认为劳方更倾向于通过妥协的方式解决劳资冲突。

2、职位的高低影响着劳方对斗争及妥协方式的选择。职位越高的员工由于对占有着一定的资源,与资方关系近,可能会偏向于斗争的应对措施,而职位较低的员工由于缺乏对资源的占有,与资方关系远,可能会偏向于妥协的应对措施。

3、在私营企业中,员工通过工会进行斗争的积极性并不高。

7.我国的劳资关系是不对称的关系,资方拥有着资本霸权

社会共生 篇3

关键词:非物质设计;共享;循环;共生

1 非物质社会

“非物质”并不是否定物质,而是基于物质的,是脱离了物质的层面向精神层面靠拢,并且有强大的物质支持。非物质社会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基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社会,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社会。

2 非物质设计的产生及特征

在非物质社会大量信息化的过程中,设计的重心从传统物质的创造中转移出来,从一个讲究良好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转向一个非物质的和多元再现的服务式设计。同时,设计的意义也发生着改变,工业设计正在进入一个以非物质的虚拟设计、数字化设计为主要特征的设计新领域,设计的功能、存在形式乃至设计本质都不同于物质设计。工业社会中的设计指的是具体“物”的设计,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信息社会的非物质设计并不意味着某种物的形态,而是从可持续的角度发现和改变人们生活中的不合理,创造更加舒适,美好的生活。

非物质设计是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是以信息设计为主的设计,是基于服务的设计。例如:汽车设计过去仅仅设计物质的汽车本身,现在则要求更多地考虑非物质的交通和环境等问题;洗衣机设计师,不仅考虑洗衣机本身的设计,还要更多地考虑一种洗衣服务的方式和可能。日本一家生产吸尘器的公司,设计了一种吸尘器的租赁服务体系;日本GR 地铁公司设计了一种快速地铁+出租+自行车的交通服务方式。为乘客提供了人性化的、灵活快捷的交通条件。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反映了设计价值和社会存在的一种变迁,即从功能主义的满足需求到商业主义的刺激需求,进而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合理需求、人性化需求)。

3 非物质社会的可持续性

在物质社会产品消费的流程是:生产者生产和销售产品,用户购买从而占有产品,用户使用产品、在产品损坏或报废将其废弃。而在非物质社会:生产者承担生产、维护、更新换代和回收产品的全过程,用户只需选择产品种类、使用产品,并按服务量付费。

(1)共享——物质社会的产品消费以占有为使用前提,但占有意味着不同程度的排它和闲置浪费,而非物质主义使单个产品的共享成为可能;资源共享成为可能,非物质设计可以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群。

(2)循环——生产者以服务量价值为中心后,将逐步弱化“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生产者关注的目光将更多地从更新换代逐渐转向减少消耗。

以下从共享和循环两个方面分析非物质设计的可持续性——“共生”原则。

3.1 共享式“共生”

德国“mo”自行车租赁系统。这是一个云租赁式的体系,只要你拥有一辆自行车和“mo”会员身份,那么你就可以在慕尼黑租赁区任选自行车骑行。

“mo”是为了解决临时交通需求而诞生的自行车租赁系统,任何有身份证明的人都可以申请加入。申请获批后,就可以获得一个能记录里程和时间的小环,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记录卡或者车钥匙吊牌。把小环绑在自行车上,你就可以把它放在指定的自行车停放区供其他“mo”人租借使用。

为了更方便大家使用,MO官方发布了三套记录系统,分别是传统的会员卡片、带芯片的车钥匙吊牌,还有更为方便的手机终端软件(只要在“mo”的官方网站进行下载便可以使用)。

租车时,将以上三种记录系统贴近自行车的小环,类似刷卡,这样就将自己的账户和车上的小环所对应的计程系统连接在一起,每行驶一段路程卡中的积分便会扣除一部分到车主的账下。

在连接上“mo”系统后,就算是自己使用自己的车也一样可以收获积分。让你占点便宜也无妨,因为“mo”的存在意义便在于发展忠实的长期用户,同时让他们明白,肯于付出是种充满智慧的投资。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通过租赁形式实现的资源共享,租赁服务使共享成为可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服务的用户,充分利用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这种服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极为常见,人们无须再将某种商品占为己有,而是与人共享,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共生。

3.2 循环式“共生”

香港白鸽再生资源贸易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经营二手衣物的原料选择、整理、包装、报关海运等一站式服务,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收购二手衣物及原材料,经过整理和分类,一部分比较新的直接通过海关出口非洲地区,成为活跃非洲二手市场的主要元素;另一部分较为破旧的,送入加工工厂,作为原材料,加工成抹布织物等,再次循环回市场。(如图1)

该旧衣循环服务系统的优点如下:(1)减少了资源浪费,减少了紡织行业对环境的污染。(2)降低物料成本,增加企业效益,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3)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减缓资源紧缺的压力。(4)给非洲等国家带去了廉价的二手衣物,繁荣了非洲等地的二手市场,给当地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英国慈善组织也从旧货商人那里得到支付筹集资金。

4 总结

非物质社会的到来,带给我们的是对设计更深入的思考,设计并不是对一类或一种产品的物的研究,而是对“人与非物”的关系的探讨。非物质社会下产生的设计,其最高境界是通过设计方式、模式、服务等,可持续化的改善人们生活方式,使生活更加美好,人与人交流更加融洽,人与自然之间相处更加和谐,最终达到“共生”。

参考文献:

[1] 马莉.非物质设计的人性化内涵[J].设计,2008(5).

[2] 王晶.非物质社会中的现代设计[J].现代,2005(7).

作者简介:赵雅鹏(1988—),女,山西太原人,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产品系统设计。

社会共生 篇4

一、立足于当地区域社会经济,转型高职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是一种符合性、全方面的教育形式。不但能够有效的促进当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同时具备高等教育的特点,能够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方面人才。因此,要想实现高职院校和当地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首先高职院校要学会立足于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和当地紧缺的岗位部门进行互通融合,将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进行转型,更好的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专门的人才。

在这一过程当中,高职院校要学会将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相融合,让高职学生能够在当地获得足够的锻炼,使他们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充分的融合起来,成为新时代全新的专业素质的综合人才。高职院校要学会将当地的经济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努力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素养,让高职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反过来也才能够更加促进当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

二、完善对当地社会的服务功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对当地社会的服务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在当地和企业、社区、部门甚至是乡村之间的合作,在拓展自身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对当地社会的服务。由此我们也可看出,高职院校实现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也需要从强化社会服务入手。

在现实生活当中,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也获得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而社会服务的功能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建设,从建设角度上来看,高职院校对当地社会的服务功能不能像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结合模式一样对当地的经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能够在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社区中有效的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维持更加长远的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道路。从人才质量上来看,高职院校必将会走上和其他高校所不同的道路,从各个方面强化对社会服务的功能,完成与当地社会经济的融合也就能更好的实现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

三、和当地企业进行联合,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从上文所述中我们可以得知,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还能从校企合作的方面入手,让高职学生在接受高职院校教育的同时进入到当地的企业中进行实践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还能有效的让企业提前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提前吸纳到企业当中,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此外,校企合作的全新高职院校教育模式还能让高职院校掌握到现下最先进的生产科学技术。现下各个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的速度比以往快了很多,高职院校如果不能紧抓机会,对自己教学的内容进行及时的革新,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难以实现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因此,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已经是必然的选择。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和现代教育事业的双方面限制,因此要想实现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首先要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和现代教育事业之间的矛盾,发展出全新的高职教育和区域社会经济关系,找到适合自身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使其既能达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效果,又维持自身高职教育教学的事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针对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强和区域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且将现阶段先进的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到高职教育当中,使高职学生受到更加先进的教育,实现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只有完成这些工作才能真正做到高职院校教育结构和当地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同时,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沿部门一直以来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当中,将现阶段高新稀缺的技术直接纳入到专业的学科技术教育当中,培养了许多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普通高校教育相比,高职院校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更加显著的贡献,成为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有力推动器。因此,高职院校也应该立足于实际,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本文论述了在现阶段如何实现高职院校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以求使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成效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职院校,区域社会经济,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美国“共生”农场如何共生 篇5

其实,美国有机农产品市场近年蓬勃兴起,但与转基因农业发展却有着一定关系。

美国农业部规定,有机农产品不能使用转基因成分。在美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到耕地总面积近半、80%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情况下,有机农产品成了一些消费者回避转基因农产品的最佳选择。

目前,美国有机农产品和转基因农产品争夺市场的战争已进入白热化,“有机派”和“转基派”水火不容。然而,在加州中部农业产区,一位62岁的农民丹·卡麦隆却认为,有机作物可以和转基因作物共生。

种植转基因玉米15年

丹·卡麦隆,大学生物专业毕业,已在农业领域工作了将近40年。

目前,卡麦隆在美国加州中部经营一个面积5500英亩(大约3.3万亩)的农场。这家农场名为“特拉诺瓦农场”,卡麦隆担任总经理。

特拉诺瓦农场以多样化種植在加州小有名气。农场在耕地上种植了二十几种粮食作物、果蔬、牧草和种子作物,其中既有转基因作物,也有有机作物。农场的年产值大约2000万美元(1美元约合6.12元人民币)。

据了解,农场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天爷”眷顾。遭遇旱情、作物病虫害或某种农产品价格暴跌年份,就可能亏损。不过,卡麦隆凭借近40年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努力使农场能够平安地度过那些不好的年份。而他的决窍是灵活、多样化的种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对农场最有利的选择,包括在对转基因作物和有机作物的选择上。

特拉诺瓦农场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包括作为饲料的玉米和苜蓿,其中种植转基因玉米已有15年,种植转基因苜蓿12年。

近年来,农场种的转基因玉米是具有抗虫害和抗草甘膦除草剂两种特性的“抗农达”品种。同样,转基因苜蓿也是抗草甘膦除草剂的“抗农达”品种。卡麦隆告诉记者,对于农民来说,“抗农达”等转基因作物在耕种方面的优点很明显。

种植转基因作物减少了可能发生的虫害损失,而且免于除草。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地里,由于没有杂草吸收水分和养分,用肥量和用水量都少于种植非转基因作物的田地,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劳动力和成本。特别是在加州连续第四年大旱情况下,节水对农民尤为重要。此外,卡麦隆相信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科学家的说法,认为种植抗虫害作物的田里使用的杀虫剂较少,可减少地下水污染,也对维护田间劳作的农民健康有利。

不仅如此,美国绝大多数农地采用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方式,特拉诺瓦农场的作物基本上也都采用机器播种收获,特别是像玉米和苜蓿这样的大面积种植作物。所以,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方式决定了农场不可能人工除草,只能用化学除草剂。对于依赖机器的美国农民,不种植这些抗虫害、抗草甘膦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可能意味着虫害风险,意味着增加杀虫剂成本,意味着收成比不过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其他农民,意味着有可能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因此,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等明显优势的转基因作物,自然受到很多农民欢迎。

多年来,“抗农达”等抗草甘膦除草剂的转基因农作物被广泛应用。

据美国农业部2014年发布《美国转基因作物》报告,从1996年美国开始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到2013年,90%的玉米、93%的大豆、90%的棉花种植面积已被转基因作物所“占领”。

并未放松有机作物种植

尽管特拉诺瓦农场在种植转基因作物方面成为业界佼佼者,但其并未因此放松对有机作物的研究与种植。他们还从1993年开始种植有机作物,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约4200亩。

那为什么还要种植有机玉米、苜蓿、西红柿等作物呢?卡麦隆说,因为有市场。

近年来,更多美国消费者青睐自然生长的有机食品,其中包括不少因担心转基因作物造成环境危害、不知道转基因食品对健康是否绝对安全而转向不含转基因成分的有机食品的消费者。

据了解,美国有机食品市场近十多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年增长率。美国农业部2014年的《有机市场概览》写道:“有机消费渐成主流……有机产品已从少数消费者的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变成大多数美国人至少偶尔要消费的产品。”而且,有机农产品价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高于普通作物和转基因作物产品,如有机西红柿价格比非有机西红柿平均高1.5倍左右。这使一部分美国农民选择种植有机作物。

卡麦隆的农场种植了多种有机作物,种植量比较大的是玉米、西红柿和苜蓿。农场种的有机玉米是专门做爆米花的品种,有机西红柿主要供应有机罐装食品公司。农场还种有机苜蓿,虽然苜蓿不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农产品,但生产有机牛奶和牛肉制品的企业需要。

种有机苜蓿主要是因有机西红柿种植三年后地里长了太多杂草,又不能用化学除草剂,没法再种西红柿。为解决这个问题,卡麦隆说可以种苜蓿这种一年收割多次的牧草。虽然第一茬收割的苜蓿中有70%的杂草,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卖出,但收割几茬后,就可得到非常纯净的有机苜蓿,价格比普通苜蓿和转基因苜蓿高出20%。

不过,种植有机作物不能使用化学农药,面临杂草和病虫害问题,有时候也会因成本高于售价而赔钱,去年种的有机西兰花就赔了钱。因此,种植有机作物风险相对较高。而同时种植有机作物和非有机作物的好处在于,有机作物赔钱时非有机作物的收入可弥补损失。“不能都种有机作物,那样风险太大。”卡麦隆说。

“共生”农场的最大挑战

据悉,转基因和有机作物同时种植,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花粉污染。即转基因作物的花粉随风飘散或被昆虫传播,使非转基因作物授粉发生性状改变。

nlc202309030646

美国已有一些农民因作物花粉污染而被转基因种业公司起诉侵权种植含有该公司专利性作物的例子。像特拉诺瓦农场这种同时种植转基因作物和有机作物的农场,如不能有效解决花粉污染问题,有机作物尽管用有机方式种植,受到转基因作物的花粉污染也只能卖非有机产品价钱。对此,花粉污染问题研究转基因育种的科学家和转基因种业公司都不能帮农民解决,农民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大多数农民会采取远距离间隔或不同时间种植等办法。而且田地邻近的农民之间,也必须能够协调解决。

卡麦隆告訴记者,特拉诺瓦农场的转基因苜蓿地和有机苜蓿地只隔几米远,“避免两种苜蓿花粉污染的办法是不等开花就收割,苜蓿通常45天开花,我们每30天收割一次就不会产生花粉污染。”

以前同时种植转基因玉米和有机玉米时,卡麦隆说采用远距离间隔方法避免花粉污染。在收获种子的普通作物和有机作物之间,也会采取类似办法避免花粉污染。此外,种植转基因作物不等于农田里就一点杂草不长,一只害虫都没有。在长期单一种植转基因玉米、大豆和棉花的农田里,抗草甘膦除草剂的杂草、抗Bt转基因作物的害虫都会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大学生物专业背景的卡麦隆采取了轮作方式保养土地。轮作可使土壤养分更均衡,也能解决害虫和杂草产生抗药性问题。除了作物轮作,他也轮换使用不同除草剂和杀虫剂。

“我们总是在和大自然进行斗争,病虫害、干旱、降雨时节不对、市场价格不好……都会成问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周七天工作,夏季田间气温高达40摄氏度,很多年轻人都受不了。”卡麦隆说每年都希望农场获得更好利润,而且非常注意和周围农场的沟通与协调。“因为大家面临同样的境况,农民们总是能够协调好,要么都种某种转基因作物,要么都不种,或不在邻近田地里同时种,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

据了解,特拉诺瓦农场种过转基因棉花和有机棉花,并连续多年是全加州唯一种植有机棉花的农场。卡麦隆本人也曾担任Supima棉花协会主席。但由于市场价格不好,农场已多年不再种棉花。在卡麦隆眼里,对农民来说“转基因棉花和有机棉花并不是敌人,它们共同的敌人是聚酯纤维,因为聚酯纤维在抢夺棉花市场”。

或许,正像卡麦隆所说,转基因作物与有机作物并非敌人,合适的方法的确可令二者“共生”,一同为农场创造价值。

事实上,卡麦隆的想法也正与美国官方机构不谋而合。美国农业部生物技术咨询委员会在《21世纪农业》报告中就表示,鼓励传统作物、有机作物和转基因作物并存发展,共同为美国和全球市场提供产品。

社会共生 篇6

关键词:昆山,台商,社会融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在大陆招商引资的大背景和战略机遇下, 台商群体大规模地涌入, 在大陆投资、经商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了当地的社会发展中———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以江苏昆山为例, 如今已有数万台商家眷移居昆山, 融入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成为昆山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体。而众所周知的是, 在改革开放之初, 昆山还是一个被江苏和上海都不愿意“收养”的贫困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 昆山充分利用江苏“东大门”, 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的优越区位优势, 抢占先机, 锐意改革, 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取得了骄人成就 (自2003年以来,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排序中, 昆山一直位列前三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 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短短30余年的时间里, 奇迹般地创造了“昆山模式”, 闯出了一条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率先发展的“昆山之路”) , “裂变”成了一块投资创业的热土, 在台湾公布的2008年祖国大陆环境与风险调查中, 综合实力排第二, 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缔造了一部与数万台商共同书写的城市传奇 (在昆山, 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台企近4家, 是大陆台资最密集的县市———截至2006年第二季度, 累计批准台商投资企业2649多家, 投资总额227亿美元, 注册台资103亿美元, 分别占全国的1/9、江苏的1/4、苏州的半壁江山。) 。客观讲, 昆山的经济腾飞, 台商绝对功不可没, 这也是世人皆知的事实。

但如今, 台商群体在昆山的社会融入的现状如何?台商群体融入昆山的核心影响因子是什么?台商经济融入与社会融入的关联性有多大?昆山本地居民对台商融入的态度如何?当前的融入出现了哪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和应对?等等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昆山的发展得益于台商, 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台商。因此, 站在分析昆山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因子, 出于为昆山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的期望考虑, 我们展开了一项关于昆山台商群体社会融入的调研。

二、调研视角与方法

目前, 学界关于社会融入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移民、城市流动人口、城市外来人口以及新市民等社会主体, 直接研究台商群体社会融入的文献非常少———国内代表性就是《上海台湾人的社会融入分析》 (胡苏云, 2006) ———其他有借鉴价值的就是关于中国商人在国外或国外商人在中国的社会融入方面的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温州人在巴黎: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入模式》 (王春光, 1999) 一文。此外, 还有《试比较印尼与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程度》 (温北炎, 2003) 与《印尼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现状、挑战和发展趋势》 (温北炎, 2008) 两篇文献。这三篇文献因为扩跨越了国界而使融入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环境变得复杂而不具有直接可比性。

通过解读现有文献, 我们发现, 学界没有给“社会融入”做统一界定, 因此, 本研究如此界定, 即台商群体对所投资、居住地区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及水平、日常经济生活、社会交往、业余时间安排、对当地人文环境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的感知状况、适应程度、满意度评价以及与本地人之间相处的和谐程度。这里的社会融入是相对于经济融入而言的, 不是指包括经济融入在内的广义社会融入。关于台商群体界定为:在昆山 (三年及以上) 投资, 家庭成员大部分相对稳定生活在昆山, 享受昆山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 来自台湾的商界人士所形成的社会群体。采用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结合的抽样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小组座谈、实地参观、考察等方法深入。对于回收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16.0软件及其他方法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研, 从台商和本地市民两方面展开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其中“本地市民问卷”200份, “台商群体问卷”100份, 共回收到有效市民问卷116份, 有效台商群体问卷78份。我们挑选了台湾人居住相对集中的昆山某小区进行访谈, 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监理、经理, 还有经商人员开餐厅、咖啡厅及其家属, 学生等, 基本涵盖了在昆山长期居住的各类台湾人。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迁移过程、学历和职业、工作场所、大概工资收入, 与其在台湾时比较, 家庭构成、居住和日常生活支出、社会交往、闲暇时间安排, 家庭生活、社会关系、社会支持网络, 以及今后的打算等。通过以上调查, 主要得出如下结果:

(一) 台商与本地居民相处较为融洽

对于昆山台商群体与当地市民相处的分析, 本文采用了其与台商群体在昆山投资时间有关的分析, 这是基于一个常理假定:即认为台商在昆山的投资时间越长, 对自身与当地市民相处情况的了解越清楚。据调研结果显示, 被调查台商中, 认为自身与当地市民的相处情况均为很一般、比较融洽和很融洽, 没人选择“极不融洽”和“不融洽”, 由此, 可得出:“台商认为自身与当地居民的相处还过得去, 不好不坏”。这一点通过当地老百姓与昆山台商群体的相处的分析可得出, 认为两者相处比较融洽的比例在43.10%, 认为两者相处一般的比例在28.45%, 得出大多数市民认为与台商群体的相处还可以, 不是特别融洽, 但也不差。因此, 在当前“和谐昆山”的建设过程中,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政府而言也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举措, 有效地促进台商群体和当地市民的融合。

(二) 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成为台商投资昆山的重要前提

有70%的台商对在昆山的生活基本满意, 而有点不满或者很满意的分别占到15%。对于调查问卷中所列出的选项“强烈不满”和“不满”, 基本没人选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台商对在昆山生活的满意度还是挺高的。生活满意度对于台商而言无疑是建立在投资满意度基础之上的。这一点虽属常理, 但是也需要数据的支持。调查发现, 被调查的台商群体中, 有80%的人对在昆山投资基本满意, 认为有点不满或者很满意的分别占到15%和5%, 没有台商选“强烈不满”或者“不满”。这一数据不仅说明台商在昆山的投资满意度较高, 而且也可以反映出昆山的投资环境确实比较符合台商的需求。不仅如此, 这一推论也在调查中基本得到了数据支持和访谈认同。对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在昆山投资的政策环境, 40%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 50%的调查者认为比较好, 认为比较差和非常好的均占到5%, 没有被访者认为在昆山投资的政策环境感到很差。“投资时的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中的全方位服务、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 正是昆山引资的磁力所在。”昆山市台资企业协会原会长戚道阜这样说到。

(三) 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影响台商投资的最重要因素

投资环境的好坏对于吸引投资至关重要, 但为台商提供投资必需的良好基础设施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更加重要, 对投资者来讲也许更有吸引力。调查数据也支持了这一点。虽然影响台商选择来昆山进行投资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如“政策环境优越”、“基础设施条件好”、“当地人文氛围好”、“当地政府公共服务水平高”以及“有昆山台协的支持和帮助”等。但调查发现影响台商选择来昆投资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当地的基础设施良好”, 选择此选项的占到65%, 其次才是因为当地政策环境优越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高, 各占15%。

此外, 在受调查的台商中确实认为“在昆山投资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的也占60%, 认为一般的占35%, 认为非常好的占5%。可见, 基础设施的好坏不仅是影响台商投资的最重要因素, 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往往也最容易被认同, 这就有助于促进台商群体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增加与当地政府间的和谐程度。

(四) 优质的公共服务成为昆山台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 昆山政府为台商提供的公共服务多半受到了台商的好评。本调查也再次证实了这一点:受访台商对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基本满意的占到了65%, 认为很满意的占到10%, 认为有点不满的占到20%, 只有5%的人选择不满。难怪昆山台协原会长戚道阜曾在2002年接收记者采访时曾说“政府的厚道服务也帮台商解决了很多困难”、“昆山市不但提出‘亲商、富商、安商’等理念, 而且说到做到, 从没听官员说过‘问题不大’这样模棱两可的话”。说到昆山政府为台商提供的优质公共服务, 就不得不提昆山的社会治安状况了。被调查的台商群体中, 对昆山当地治安状况基本满意的占58.33%, 很满意的占31.67%, 有点不满的只占10%。这一点在全国很多地方类似昆山这样一个流动人口上百万的小城市是很罕见的。如果说昆山吸引台商的最大“秘诀”是昆山政府的诚信服务精神, 那么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秘诀”, 那就是“良好的社会治安”。

(五) 台商群体与当地百姓民间交往活动需继续加强

据问卷调查显示, 对于政府或民间组织的与当地市民的联谊活动, 台商的参与状况并不乐观。据问卷统计, 有45%的人从来没有过政府或者民间组织的与当地市民的联谊活动, 有30%的人也只是偶尔参加这种联谊活动, 还有10%的人不想参加, 经常参加的人只有10%。因此, 可以看出, 台商群体与当地市民的民间社会联谊活动方面的融入还是比较差的。另外, 被调查的本地居民中, 不管是在本地的居住时间为短期、中期还是长期, 均有50%左右的民众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种活动, 偶尔参加的比例集中在1/4至1/3中间, 经常参加的民众占到被调查者的极小比例, 最高不超过7%。其中也有小部分的被调查者表示并不想参加类似活动。这再次说明, 台商群体和市民的活动交往、融入不足非常明显。

事实上, 台协实际上在过去的岁月里一直很关心社会弱势群体, 奉献社会公益事业, 开展各类爱心慈善活动。这些活动客观讲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当地百姓, 引导了一部分台商群体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昆山当地的百姓生活、文化以及心理认同层面, 是一种非常好的社会人融入方式。

四、结论

第一, 台商群体对昆山的投资环境整体上比较满意, 对昆山市政府提供的投资政策、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公共服务等比较认可, 尤其是对昆山市政府提出的“亲商、富商、安商”理念赞不决口, 普遍认为这一点很好的吸引了他们来昆山进行 (长期) 投资、介绍亲朋好友来昆山进行投资, 并多数选择定居于此。

第二, 昆山本地居民对台商群体为当地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很高的认可度, 同时也对昆山台商的行为方式、道德水平基本认同, 并且对昆山政府对吸引台商投资的理念和政策比较满意, 说明台商在昆山的融入水平比较可观。

第三, 在民间社会交往方面,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需要昆山政府在促进台商与本地居民在日常社会交往方面探索出台一个更好的规划和指导意见, 积极促进台商与当地民众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引导台商群体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昆山当地的百姓生活、文化中去。

第四, 在当前两岸关系不能准确预测的政治背景下, 部分台商对在昆山的投资前景并不能看得很准确, 进一步投资昆山的决策并不确定, 但他们都表现出希望两岸尽快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可见, 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必将更好地推动台商更深入地融入昆山, 发展昆山。

参考文献

[1]、王春光.温州人在巴黎: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入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 1999 (6) .

[2]、胡苏云.上海台湾人的社会融入分析[J].社会科学, 2006 (8) .

[3]、温北炎.试比较印尼与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程度[J].东南亚纵横, 2003 (1) .

社会共生 篇7

对医药企业来说,医药产品质量的优劣、价格的高低和可获得性,直接影响民生和社会的稳定,也就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面临巨大挑战与更多的社会压力[1],同时,医药商业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2],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相比于其他行业企业显得尤为重要。自何建坤提出追求社会责任是医药企业的终极目标,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在我国初见端倪,尤其是2009年实施“新医改”以后, 该研究日趋深入。在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构成方面,学者们提出“新医改”赋予了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新的内涵,安全、 健康、公益是医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应该承担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保证基本药物的可及性、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等多项责任[3,4],也可以借助模型来构建包含质量安全责任、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公益责任在内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模型[5,6]。 在推进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方面,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如果社会责任的履行能较好提升企业绩效的话,企业则更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另一种则认为应该对现有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测量和评价,进而分析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7,8,9]。国际上较为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RADP衡量模式、问卷调查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等,而这些在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应用较少。考虑到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其构成涉及多个维度,并且不同维度对社会责任评价结果的贡献率不同。因此,如何构建对医药企业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确定单项指标权重,如何借助一定的衡量标准和方法对其做出合理的评价是本文研究的关键。

1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 基于共生理论的解释

1. 1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共生理论解释

“共生( Symbiosis) ”一词源于希腊语,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首次提出共生的概念,主要对不同物种生物体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随后,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论逐渐被人类学家、 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等初步应用,主要强调作为“社会人”,处在以人为基础的各种共生关系中,而共生关系是改善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备途径。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医药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股东、员工和患者等利益主体的责任,承担保护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责任,承担维持互惠共赢关系的责任,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共生理论之所以成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逻辑基础,是因为共生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医药企业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本质,从而营造一个完整的社会责任共生系统。

第一,在医药企业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本质是共生关系,企业若想在全球竞争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与各利益主体间存在存续性的物质关系,由此获取相应的价值回报; 同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降低交易成本是企业产生的本质,这就意味着各利益主体从企业中获取的利益必然超过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回报,在理论上这种方式的交易成本最低[10],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共生系统内部各生物单元间的共生关系特征;

第二,依据共生理论,医药企业与各利益主体作为共生单元,其外的所有要素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医药企业犹如共生系统中的一个生命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适应共生环境,接受共生环境的制约,这就意味着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将决定着能否维系各共生单元保持良好的共生关系,也影响着共生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共生效率的高低;

第三,以共生理论为指导的医药企业的理想目标是与各共生单元保持互惠共生关系,但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要求,偏利共生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就医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言,就是在共生系统的演进过程中重视并满足各共生单元的利益要求,尽可能降低互惠共生的非对称水平,逐步接近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实现共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 2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共生系统的构成

医药企业必须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逐步形成并且维持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的共生系统,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构成该共生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11]。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基础,从三个维度对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予以分析,进而构建了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共生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1. 3 “U-E-M”概念模型的构建

( 1) 共生单元( U)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的物质生产与能量交换的基本单位,每个共生单元均与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着密切关系。按照具体功能的不同,我们将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共生单元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股东作为医药企业的投资者,其所提供的资本是企业正常运转的经济保证。考虑到股东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也就意味着医药企业对于股东最主要的责任是要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企业只有认真地履行对股东的责任,才可以增大股东对企业的信心, 从而投入更多的资金,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第二,员工作为医药企业的人力资本,是医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为重要、活跃的单元。医药企业对员工最主要的责任是提供经济报酬,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并增强组织忠诚度,降低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人工成本; 第三,患者作为医药企业利润的来源,同时也是企业药品质量和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医药企业必须承担对患者的责任,消除或减少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医药企业对共生单元需要承担维护的社会责任,可以选取如下指标:

( 2) 共生环境( E) 。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是共生单元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对共生单元存在着正向作用和反向作用的双重关系。一方面,企业的发展最终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负责承担社会就业、社区建设、公共卫生等责任; 另一方面,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医药企业的高能耗、 高污染和高排放特征,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就可能对所在社区及周边地域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这就需要医药企业通过社会捐赠、文明纳税、环境保护等来承担对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责任。依据医药企业所需要承担对共生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可以选取如下指标:

( 3) 共生模式( M) 。共生模式反映了共生单元相互作用或相互结合的方式,同时反映了共生单元间的利益关系,主要分为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两类( 张旭,2004) ,本文侧重研究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共生行为模式。共生行为模式维系各共生单元保持共生关系,而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又取决于约束各共生单元的所有契约,包括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等。医药企业作为共生模式的选择者和影响者,能否遵守这些契约,则成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构成要素。依据医药企业对共生环境选择的社会责任,可以选取如下指标:

结合表1-3,本研究构建了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共生系统指标体系图,即U-E-M(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 概念模型。

2模型检验

2. 1模型检验方法的选择

由于U-E-M模型中指标涉及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各方面, 其数量级、量纲均有所不同,为了能得到科学的评价结果,笔者考虑了如下几个方面:

( 1) 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共生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同外界进行了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在系统与外界进行交流演化的时候,熵值的增减意味着各指标对于系统的贡献程度的高低;

( 2) 从信息的角度考虑,熵权大小与评价对象有直接关系, 但它并非该指标实际意义上的重要性系数,而是各指标间相对激烈程度的系数,代表该指标在该问题中所提供有用信息量的多寡程度;

( 3) 指标权重的确定通常采用AHP方法,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要使其更具科学性则需要考虑一些客观量化的方法来弥补,而熵权的应用为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权重分配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修正尺度;

( 4) 目前学术界尚没有统一认可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本研究中采用基期数据来研究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动态特征,从而判定时间推移状态下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共生系统的发展趋势。

2. 2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首先,以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总体目标A,设一级指标集为A = ( A1,A2,…,Am) ,二级指标集为Am= ( Am1,Am2,…, Amn) 。为了得到单项指标间两两比较量化的判断矩阵R = ( rij)m × n( i = 1,2,…,m; j = 1,2,…,n) ( 其中m为一级指标个数,n为二级指标个数) ,本研究采用AHP方法中的专家打分法。如果R为一致性矩阵,由矩阵理论知其最大特征根必为实数且对应单位特征向量为同号,则W = ( w1,…,w5) 就是我们要获得的一级指标权重。由于权重值具有主观性,本文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12],并采用C. R. = C. I. /R. I. 作为检验指标,其中C. I. = ( λmax- n') / ( n' - 1) ,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 为判断矩阵的阶数,R. I. 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若C. R. <0. 10,则检验合格,说明判断矩阵R赋值合理。相似地, 我们可以得到各指标的主观权重W' = ( w'ij)m × n( i = 1,2,…, m; j = 1,2…,n) 。

其次,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熵权是一种典型的确定客观权重的方法,它是利用待评价对象的原始信息,通过分析各指标间的联系程度或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根据传统的熵概念[13]可定义各指标的信息熵值为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相似地,我们可以得到各指标的客观

最后,将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相结合,从而得到U-E-M模型中各指标的最终权重

2. 3建立综合检验模型

在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值之后,得到了不同指标对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贡献程度,要想反映U-E-M模型构建的合理性还需要对该模型进行验证,为此,本研究根据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并结合图2,建立了综合检验模型:

式中,S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共生系统的综合测度值,Xj为单项指标Aij的实际值,X0为单项指标Aij的基期值,Qj为单项指标Aij的权重,Qi为指标Ai( 三个维度) 的权重。

3数据处理

3. 1样本采集与数据来源

由于2008年国家对企业年报的格式要求有所修订,同年,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的出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履行。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我国1999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医药企业JLYY( 股票代码000919) 2009年— 2012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象,样本数据主要来自新浪财经、 国泰安数据库( http: / /www. gtarsc. com/) 。

3. 2实证检验

3. 2. 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邀请6位专家和学者详细讨论之后,利用专家打分法对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进行评分并得到判断矩阵R,我们以指标A1= ( A11,A12,…,A15) 的权重计算过程为例,得到A1的判断矩阵:

按方根法求特征向量,得到:将 β11,β12,β13,β14归一化,并求得由于权重值具有主观性,本文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求得另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查故检验得说明判断矩阵赋值合理,同理,我们采用AHP方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W' 。然后,对矩阵R1作归一化处理,得到

则信息熵值为H1= ( 0. 981,0. 994,0. 983,0. 973,0. 976 ) ,熵权值为W1= ( 0. 209,0. 061,0. 178,0. 289,0. 263 ) 。同理,我们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W。最后,将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相结合,从而得到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Q( 见图3) 。

3. 2. 2综合测度

根据综合检验模型和已获得的各项数据,选取2008年数据为基期值,对U-E-M概念模型进行检验,得到二级指标的测度值( 表4) :

接下来,分别对JLYY社会责任共生系统的U、E、M三个维度分别进行测度,并得到2009 ~ 2012年四年共生系统及不同维度的数据测度结果( 见图4) :

3. 3数据分析

结合医药企业社会责任U-E-M概念模型各指标权重( 见图3) 、JLYY社会责任共生系统二级指标测度值( 见表4) 和共生系统综合测度值( 见图4) ,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 1) 在宏观层面上,自2009年至2012年四年间,JLYY社会责任共生系统综合测度值( S) 随时间推移呈递增趋势,说明JLYY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宗旨的一部分,并把这一理念贯穿到整个经营发展中,从而较好的促进了社会责任共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数据显明,JLYY在2011和2012年间综合测度值趋同,说明从长远发展战略来看,企业仍然有待提升其社会责任水平。根据各维度贡献度,可主要通过对共生环境的保护( Q2= 0. 443) 和对共生单元的维护( Q1= 0. 370) 来实现。

( 2) 在中观层面上,JLYY对共生单元所承担的维护责任逐年增强,至2012年,已相较于2009年增长了51. 54% ,主要在于JLYY加大了研发经费投入,较好地履行了对患者的责任; 对共生环境所承担的保护责任在2010年和2012年分别有所降低,至2012年达到最 低值0. 447,相较于2009年下降了42. 77% ,说明JLYY仍有待提高社会捐赠率和环保执行度,进而履行好对共生环境的保护责任; 对共生模式选择的社会责任趋于稳定,波动较小,至2012年,仅相较于2009年下降了6. 18% ,主要受到GMP跟踪检查情况有缺陷次数影响。

( 3) 在微观层面上,JLYY能够较好地履行对各共生单元的维护责任,各指标测度值均逐年呈递增趋势,其中能否向患者提供真实、全面的不良反应信息( Q15= 0. 542) 和R&D投入占销售额比重( Q14= 0. 368) 为主要影响指标; JLYY能够较好地履行对税费缴纳的责任,但环保执行度( Q23= 0. 391 ) 和社会捐赠率 ( Q22= 0. 266) 是影响JLYY履行共生环境保护责任的两项重要影响指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JLYY作为上市公司,能够较好地履行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责任,并且建立了规范的药品召回制度,实现与共生单元的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

4结论

社会共生 篇8

新闻媒体是塑造社会共识和引导舆论导向的工具, 对社会负有一份特殊而不可取代的责任。作为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 新闻媒体应大力支持和宣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事业, 作为社会文化认知、教育普及、艺术体验及娱乐消费的主要平台[1], 新闻媒体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的时代使命。新闻媒体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充分地发挥引导性、全局性和协调性作用, 将媒体责任与找准我国文化发展方位, 创造民族文化的新兴辉煌, 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伟大历史使命紧密联系起来。

二、传统媒体的局限性

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性使得传统媒体通常采用单向传播的方式传递信息, 即“新闻机构向受众传播信息时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 因缺少信息反馈环节而不能公开发表个人意见。”[2]传统媒体很少为受众提供公共话语的机会, 公众虽然收到了信息, 却无法与新闻媒体进行双向交流, 而媒体与受众之间双向互动, 或者个体之间或同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都可促使社会成员就公共事务做出理智的决定,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而这方面恰恰是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所在。传统媒体更多是进行正面的宣传报道, 涉及到复杂沉重、争议性强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多采取迂回躲避的态度, 这种粉饰太平的做法恰恰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此外, 传统新闻媒体“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模式, 决定了其同时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体作为意识形态, 追求的是社会效益, 新闻媒体作为产业, 追求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效益。[3]因此, 在实际操作中,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经常会发生矛盾。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内的事情, 实现的是媒体的社会效益, 由于受到报纸版面和广播、电视传播时段的制约, 传统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 会与其经济效益发生矛盾与冲突,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打消传统媒体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三、网络媒体的局限性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 它运用计算机技术并以互联网络为载体, 将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影像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内容综合起来, 实现与受众的互动交流。[4]此外, 网络媒体还具有开放性好、信息共享度高、传播面广、信息传播同步性与异步性、极强的时效性、融合信息及综合传播能力强等优势, 网络媒体迅捷、双向互动的特点突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单向、受众被动的局限, 充分利用立体化、双通道的传播优势, 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 网络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网络媒体使得信息的获取及传播都极为便捷, 主要归因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快捷性、双向性等传播特点;信息源的多样化、网络用户匿名性使得网络信息管理和控制都变得异常困难, 雪上加霜的是, 信息传播无序化导致信息的可信任度大大降低。[5]此外, 网络媒体由于无法建立严格的把关体系, 加之行业自律不够、国家法律不健全、行业恶性竞争, 导致网络传播信息管理无序化与虚假信息泛滥, 更有甚者, 部分网络媒体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盲目提高新闻点击率, 大量的花边新闻、有害信息、色情淫秽信息和反动信息在网络媒体上铺天盖地, 使网络媒体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为了降低运营成本, 网络媒体还经常从传统媒体上转载大量的新闻, 使得网络媒体同质新闻现象泛滥成灾。网络媒体不愿深入发现和挖掘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发表自己独到的新闻见解和社会评论, 因此原创性新闻非常匮乏, 网络媒体在新闻原创性方面的先天不足严重限制了网络媒体的发展空间。以上种种现象都制约了网络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公信力,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四、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生效应

共生效应是生物学术语, 指自然界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存在时生长非常缓慢, 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 则根深叶茂, 生机盎然”。人们将植物界这种同类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 称之为共生效应[6]。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作为不同的传播介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也存在着自然界这种共生效应。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属于不同类型的传播介质,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 网络技术的运用整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的内外部资源, 改变了传播介质的形式, 但无法改变传播的性质、流程以及新闻的特色要求。[7]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削弱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 对传统媒体产生巨大的冲击, 但网络媒体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 甚至网络媒体必须依赖于传统媒体才能生存和发展。[8]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通过借鉴网络媒体的成功经验, 牢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取长补短, 查缺补漏, 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 可以使自己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当今媒体以公信力取胜的时代, 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 必须实现与其他媒体之间更好的融合[9]。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应该长期坚持着“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共赢”的原则, 牢记竞争与融合、共存与共荣是二者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媒体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主力军, 应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积极宣传党的主张, 弘扬新风正气, 通达社情民意, 引导社会热点, 疏导公众情绪, 搞好舆论监督”[10],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传统媒体的积极态度和坚定的立场, 必然会激励网络媒体改善自身的问题, 促使其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 并且以崭新的姿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益事业中。网络媒体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也会激励传统媒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和积极性, 这样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竞争、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产生很好的“鲶鱼效益”, 共同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共生效应还体现在媒体间的议程互动上。媒体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媒体间的议程设置互动已经成为常态[11]。媒介间的议程互动就是“不同媒介在议题上双向交流与影响的过程”, 这种流动“不是从某种媒介单方面流向另一种媒介, 而是在两种媒介之间相互流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议程互动存在着两种基本方式:一是议程从传统媒体流向网络媒体, 传播学称之为“共鸣效果”;二是议程从网络媒体流向传统媒体, 传播学称之为“溢散效果”。不同新闻媒体在对同一新闻事件报道的时候可能存在某种领袖媒体意见, 通常由媒介公信力较高的传统媒体扮演这种领袖媒体角色, 因此媒体间议程互动通常从传统媒体流向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及新闻评论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舆论导向性, 而网络媒体需要从传统媒体上大量转载各种时事新闻, 这样传统媒体就为网络媒体设置议程。另一方面, 网络媒体也经常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网络媒体拥有庞大的网民群体, 一些能够引起网民极大关注的社会突发事件, 如“杨丽娟追星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华南虎事件”、“冒名顶替案”、“躲猫猫事件”、“凤姐事件”, 一旦经过网络媒体的大量转载与广泛传播, 就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传统媒体会对此类焦点事件进行后续报道, [12]这样网络媒体就为传统媒体设置议事日程。媒体间的议程互动能够形成强势传播, 将议题放置在人们的视野之内, 扩大信息传播渠道, 形成舆论合力, 积极推动了议题的发展, 并有利于现实事件的解决。同时,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媒体间的议程互动, 要清醒地看到媒体间议程互动中存在的问题[13]。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设置议题的局面, 但是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 网络媒体由于公信力不足导致其引导社会舆论作用较弱, 这就需要传统媒体的协助和领导。传统媒体应对网络媒体议题进行理性把关,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与网络媒体实现优势互补, 形成良性议程互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竞争的结果不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 而是相得益彰、优势互补, 两者的互动拓宽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回旋空间, 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加强正面典型报道, 宣传党的政策方针, 为和谐社会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榜样。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同时共存、相互激励、相得益彰、优势互补, 可以形成良性的共生效应,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事业。

五、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治国安邦的重大战略任务, 需要动用一切新闻媒体的力量, 在整个社会形成共识、相互影响、相互包容, 从内心最深处引起人们思想的共鸣。然而,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媒体在很多时候不能正确行使话语权, 这种粉饰太平的做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传统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历程中还要经常面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艰难抉择。网络媒体由于无法建立把关体系, 加之行业自律不够、国家法律不健全、行业恶性竞争, 导致信息管理无序化, 大量的花边新闻、有害信息等充斥网络媒体, 导致网络媒介公信力的缺失。

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削弱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 并对传统媒体产生巨大的冲击, 但网络媒体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 只能与传统媒体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共赢, 这种长期的竞争与融合、共存与共荣是二者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竞争的结果不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 而是相得益彰、优势互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形成良好的共生效应, 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丹彦:《和谐文化与媒体责任》[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年第1期。

[2][7]王庆礼:《竞争.合作.共赢——浅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依存》[J], 《新闻爱好者》, 2008年第7期。

[3]禹建强:《中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J], 《新闻与写作》, 2004年第12期。

[4]方敏:《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关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2期。

[5]杨剑虹:《网络媒体的局限性和对传统媒体冲击的有限性》[J], 《平原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6]百度百科:《共生效应》,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2062.htm

[8]闫丽:《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J], 《科学时代》, 2010年第11期。

[9]吕芳, 李志刚:《试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与融合》[J], 《佳木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2期。

[10]李倩晨:《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舆论引导作用》[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

[11]陶贤都, 隋明晓:《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议程互动——以杨丽娟事件为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2期。

[12]王睿, 隗辉:《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互动——以“冒名顶替案”为例》[J], 《新闻世界》, 2009年第9期。

社会共生 篇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学生应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人文素养的高层次是指依靠基础知识, 结合生活实际, 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文科课程, 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 十分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本人在研读情智教学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情智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实践做了初步的探索研究。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情智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灵动, 智慧的火花能不断闪现。尤其当人处在兴奋状态之下, 往往会灵感涌动, 妙思连翩, 奇思异想, 层迭不穷。相反, 人如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状态下, 往往思维之门禁闭, 大脑一片空白, 茫然不知所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是情智教学的土壤和空气。在新课程理念下,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 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 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情感和智慧的共生。只有在这种平和、融洽的氛围中, 教师才会积极投入自己高尚、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灵动的智慧;学生才会在教师带动下开启情感的闸门, 点燃智慧的火花, 师生共同营造情智和谐的教学氛围。

走近学生, 了解学生。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告诫教师:了解学生越多, 师生关系越和谐、融洽。要了解学生必须走近学生, 才能对学生实行一种心心相印的教育。那种上课来、下课走, 完不成任务怪学生, 学不好怨学生;那种受老师管制, 动辄训斥、责骂、盘问、追查、盛气凌人, 不顾学生心理感受;那种照着教科书、参考书备课, 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设计教案, 从不与学生谈心的老师, 怎么可能与学生沟通呢?又怎么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呢?

2、尊重学生。本人曾对我校师生关系状况做过一次调查, 调查中有30%的学生提到最怕老师当着同学的面或在其他公共场合批评他, 这说明学生有自尊心, 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 恰当的, 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 就会成为一种伤害, 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86%的学生表示:最不喜欢老师批评学生时挖苦、讽刺学生,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 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 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即使是“最差”的学生, 也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的见解, 特别是当学生突然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或者和老师“唱反调”, 教师千万不能大发脾气或严厉批评, 而是要勇于接受学生的“挑战”。如果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 教师应该静下心来, 把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讨论、辨别、分析, 并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如果是学生“唱反调”, 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因势利导, “化腐朽为神奇”, 使教学过程能在情智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二、巧设教学情境, 增强课堂活力, 打造情智课堂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这句话既肯定了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现代教学论认为,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 知识往往需要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内化。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热烈情感, 感到有需要甚至有迫切需要, 就会认真、主动地学。为了使学生“需之切”, 教师就要做到“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 (叶圣陶先生语) 。

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立足教材文本,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社会最新发展动态, 结合学生的兴趣点, 积极创设容易唤醒学生情智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情智“入境”, 应当特别注意选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 如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 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有效的辅助载体。

在导课时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封神榜》, 将学生的注意带到商周时期, 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了解决本课的重点之一分封制的内涵及作用, 我创设问题情境。因为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 是思维的火花, 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教师要以高尚、饱满的情感唤醒学生, 生成情智课堂

以情激情, 以情唤情是情智教学的重要原则, 因为无情的教师教不出有情的学生, 无情的教学创造不出情智的境界。所以,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要投入自己的热情、激情, 唤起学生的丰富情感和学习热情, 诱发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和本职工作。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冲击以及当前教师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教师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减退了, 责任感降低了, 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敬业精神萎缩了。尤其是任教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 因为中考制度的改革, 更失去对本学科的教学热情。据了解, 有些教师对待课堂十分消极, 随便应付, 课堂上闹哄哄的, 教师也不管不问。这样, 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情智发展, 也让教师痛苦不堪。

从教师的职业特点看, 他的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还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 感染学生。因此,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思想素质,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自己的专业, 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要感兴趣, 要有信心;不视教师的工作为平凡而琐碎的工作, 而要认真对待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每一小事, 于细微处显精神, 于小事上下功夫, 在简单却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体验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

热爱学生。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 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即使是最“差”的学生, 也要给予最大的、最多的爱心, 不讨厌、不鄙弃他。对学生要面带微笑, 老师的微笑是学生最大的快乐。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 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 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热爱学生, 才会尊重学生, 才会相信学生, 才会宽容学生, 才会赞美学生, 才能在教学中投入自己真挚的情感, 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语言、表情、举止, 把爱传递给学生, 拉近师生的距离, 促使教学中师生情感与智慧的沟通、交流, 构建情智共生的理想课堂。

四、教师要以灵动的智慧启迪学生, 构建情智课堂

在教学中仅仅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是不够的, 教师还要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以智启智, 这是情智教学的另一组成部分, 因为没有思想的老师教不出有思想的学生, 没有智慧的教师也撞击不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眼中的教师应当是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 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教师应该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 要达到这一点, 需要教师孜孜以求、不断学习, 多读书, 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英]培根) 作为教师, 只熟悉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懂得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甚至包括一些时代前沿的、综合的知识。教师要用自己广博的学识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 教育智慧的源头, 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读书会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 更加远离浮躁, 从而让我们更加有教育智慧, 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摘自朱永新《读书与教师成长》)

《历史与社会》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综合课程, 它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 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国际社会等领域的内容。新课程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储备、课前预见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学习提高, 更新自己的知识, 拓宽知识视野, 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这样才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时,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 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要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自主开发生活资源、社会资源等, 补充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构建情智课堂。

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智为学生营造一个多情、开放的学习和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的兴趣更浓厚, 让学生的智慧更灵动。让学生在充满情智的课堂中享受思考、享受对话、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情智教学的探索》.《情智双金专辑》.baidu.com/gczhanghao2008/blog/item/427[1]《情智教学的探索》.《情智双金专辑》.baidu.com/gczhanghao2008/blog/item/427

[2]《点燃思维火花, 激发思想政治课的活力》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第1期P17-18[2]《点燃思维火花, 激发思想政治课的活力》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第1期P17-18

[3]《让语文充满情感和智慧的——我的教学反思》, 《听名师讲课》 (语文卷) [3]《让语文充满情感和智慧的——我的教学反思》, 《听名师讲课》 (语文卷)

共生和为贵 篇10

雪山有一只共命鸟,一个身体两个头,一个叫迦喽茶,一个叫忧波。两头鸟共用身体,思想各自分开;白天一起进食,夜晚轮流守护。

轮到迦喽茶看守,它看萤虫飞舞,听蛙叫虫鸣,感叹幸运无比。一朵香花飘落,迦喽茶正觉口渴,心想:忧波睡得正甜,我不叫它了,单独或一起吃都能解渴!天亮忧波醒来,发现他神清气爽,询问并知悉原委,心里责怪迦喽茶不与自己共享美味,顿生恨意。

晚上,忧波吃了毒花,毒性发作,迦喽茶痛醒,忧波说:“我要毒死你,谁叫你吃香花不叫醒我?”迦喽茶说:“我吃香花是为了你我的利益,你反生出猜疑和仇恨。今天害死我的不是有毒的花,而是你有毒的心!”说完两头鸟一起死去。

請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主确定立意,拟写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哲人说:我们都是一个翅膀的天使,我们只有互相拥抱着,才能飞翔。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世界,共生共存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和规律。

自然界中的两种生物,一种不能独立生存,需要另一种相伴,才能存活——这种和谐共生现象,并不鲜见。

非洲有一种鳄鱼,吃完食物就把嘴张开,有一种鸟就飞进它的嘴里,替它清理牙齿,啄食齿缝间的残渣。鳄鱼获得了舒适,鸟也填饱肚子——这样的合作是很愉快的。这类自然现象,用生物术语来说是互利共存,而以哲学的眼光来看何尝不是一种和谐相生。美国著名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说:“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

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也是这样,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存。

韩国北部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采摘结束后,有些熟透的柿子也不会被摘下来。当地果农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原来,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一夜之间都被冻死了。次年,柿子树吐绿发芽,开花结果,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那年柿子几乎绝产。从那以后,每年秋天收获柿子时,人们都会留下一些柿子。而留在树上的柿子吸引了许多喜鹊到这里度过冬天,喜鹊春天也不飞走,忙着捕捉树上的虫子,保证了柿子的丰收。正是因为果农深知共生共存之道,才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利互惠。

人类社会更是一个共生共存的群体,“和”“合”二字,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梅兰芳和程砚秋都名列京剧“四大名旦”之中。程早年曾拜梅为师,作为师徒的梅和程,还曾经“打对台”。有趣的是,打对台之前,程砚秋特地到梅府和师傅沟通,希望能得到谅解。梅兰芳很大度地对他说:“放心去演。”两个人真的唱起了对台戏,形成了高潮。捧梅派与捧程派遂在各大报章“唇枪舌剑”,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真正占便宜的是听众与看客,他们大饱了耳福。梅、程深谙“和则共生”之道,作为“友谊竞赛”,并未损害他们的师生情谊;而且正是由于他们懂得竞争中有“和合”之道,才促进了不同流派的互相借鉴,从而从整体上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健康发展。

中国人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应该互相包容,以和为贵。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才幻想出共命鸟的故事,以迦喽茶和忧波的结局警示人们,要懂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始终不忘“共生和为贵”的道理。

【另辟蹊径】

这篇文章以“共生求和”作为立意角度,从自然界内部,说到人与自然,进而论及人类社会,思路清晰。

从立意的角度说,这篇材料作文还可以有如下立意:1. 合作创造双赢——偏重论述“合作”与“双赢”的逻辑关系。2. 要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侧重论及“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内涵或前提基础等。3. 人际交往中,猜疑仇恨,害人害己。文体选择方面,运用记叙文或小小说形象化诠释主旨亦未尝不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社会共生】相关文章:

社会共生论劳资关系经济学论文04-29

环境共生05-19

共生理论06-07

共生规划06-16

共生研究07-09

共生课堂07-16

共生系统07-24

共生思想08-15

合作共生08-19

共生共赢08-25

上一篇:充电原理下一篇:技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