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

2024-07-08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精选十篇)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 篇1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

1 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1.1 教学的目的

通过经济法课程的学习, 使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理, 了解我国调整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法规,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经济法律问题。具体而言是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掌握经济法律关系分析法 (即主体、客体, 内容分析法) 和权利义务分析法。了解以公司法为核心市场主体法、以物权法和知识产权法为核心的财产法、以合同法为核心的市场交易行为法、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为核心的市场交易秩序法、税法为核心的市场调控法、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为核心的市场监督法、以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为核心的经济纠纷解决法。

1.2 教学的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 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 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立法活动, 2015年3月15日修改并实施的《立法法》第八条规定, 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六) 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七) 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八) 民事基本制度; (九) 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十) 诉讼和仲裁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的 (六) 到 (十) 项都是关于经济法的, 足见经济法教学的意义重大。

2 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的问题

首先, 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很多教师直接从这个大学到那个大学, 没有实际进行过立法、司法、执法等领域的法律操作, 举的案例都是从书本到课堂, 很不生动;其次, 教师教学没有针对性。很多教师不管下面坐的是那个专业的学生, 教学往往采用相同的案例轮流适用, 忽视了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最后, 教师教学不能与时俱进。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 经济立法也在不断完善, 司法领域出现很多新型案件, 但很多教师还是使用老案例旧思路教学, 不进行前沿理论的研究。

2.2 学生的问题

首先, 经管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经济法认识不足, 经济法是平台课或专业基础课, 不是经管类专业主干课程, 很多学生没有考虑为什么学经济法?学到了什么经济法知识?更不知道如何具体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经济法律问题?其次, 经管类专业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 对经济法的没有兴趣, 没有兴趣怎么学好经济法?最后, 经管类专业学生草率应付经济法考试, 学生为了通过考试, 使用要求老师考前划重点或者作弊等方式来应付考试。

2.3 教材的问题

经济法教材的滞后性。教材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 具有静态性。但是经济法顺应于国家立法、司法、执法等法治发展进程的, 经济生活也是日新月异, 不断会产生新问题、新案例, 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因此经济法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本落后的教材, 怎么给学生使用和老师教学?

2.4 课时的问题

由于经济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不是专业主干课, 很多学校往往只开设32学时到40学时, 导致很多内容没有时间讲解。对于没有法律基础的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么短的教学时间, 理解法律条文都存在很大难度, 更不谈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没有足够的学时, 怎么学好经济法课程?

3 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 针对教师的问题

首先,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比如每5年去律师事务所等企业、法院、检察院顶岗实习至少6个月或者每到寒假暑假去上述单位挂职学习。在那里可以得到大律师、大法官和检察官的指导, 可以认识很多优秀的法律界同事, 可以接触真实而鲜活的法律案件, 可以让自己的法学专业得到发挥的空间和境界的提升。其次, 要求教师制作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案。比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计划, 不同教案。比如工商管理专业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市场营销和物流专业就要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合同法;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税法、会计法和票据法;金融专业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金融法等。最后, 要求教师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 不断发表法学论文。在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中, 把自己论文中或别人论文中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在案例教学法中, 以律师事务所等企业、法院、检察院顶岗实习真实的活动情境或事件为题材, 或选择网上有目的性、时效性的热点事件为题材, 老师总结争议焦点, 提出思考问题, 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对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

3.2 针对学生的问题

首先, 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经济法认识。从法律案例讲解中强调经济法对每个人的意义。比如于润龙案前后经历13年, 当事人两次入狱, 四次受审, 几经反复, 终获无罪。于润龙案说明人治的时代, 个人生命随时可能被国家机关剥夺, 个人财产随时可能被国家机关以各种名义侵占。中国只有走法治, 个人生命和财产才能得到保障。说明经济法很重要。其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比如可以进行法律顾问式教学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法律顾问教学教师的指导下, 为处于纠纷中的法人、非法人企业和自然人提供法律咨询、解决他们经营中的法律困惑, 为他们提供解决法律问题的思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小组, 分别代表原告、原告的法律顾问, 被告、被告的法律顾问, 法官、仲裁员等对案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后, 改革成绩评定标准。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热点问题讨论题, 法律顾问教学角色扮演教学, 以学生在案例的处理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参考依据。期末考试一律闭卷考试, 考前不准划重点, 严查作弊, 倒逼学生学习经济法,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3.3 针对教材的问题

可以用电子教材和纸质教材结合方式解决经济法教材的滞后性的问题。电子教材是指数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将教材内容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展现出来的通过电子介质阅读的课本。电子教材形式多样, 比如PPT, WORD文档。教师定期发放PPT, WORD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电子教材上的案例和最新法律条文和法学理论。电子教材可以弥补纸质教材滞后性的缺陷, 可以加入书签、笔记和标注等功能, 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为传统教材模式向现代网络化教材转变提供了好的模式。

3.4 针对课时的问题

一种方案是先开设《法律基础》课程, 让经管类学生大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理学、宪法学、法制史, 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主干法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设置《经济法》, 两者课时合计60课时, 中间12课时实现实训。有了《法律基础》课程打的基础, 学生在理解《经济法》的时, 犹如掌握法学知识体系“地图”;而另一种方案是不延长课时, 可以进行专题讲座。每次课 (2节) 一个专题讲座, 是有限的搜索引擎的堆积。所以学生学了《法律基础》以后, 就有了体系的概念, 再学起经济法来就事半功倍40个课时里面, 可以有20个专题讲座。效仿研究生的教学模式, 不用面面俱到, 只要求掌握经典案例, 然后依据经典案例进行知识点延伸和问题探讨, 让学生在解决法律实践问题中学习法律条文, 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白云伟.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11, (05) .

[2]钟发霞, 马召伟.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9) .

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 篇2

[摘要]传统教学中,多数经管类专业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工作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经济管理学是—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因此,大力推进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经济管理 实践教学 改革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这与经济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趋势和国内环境格格不入。

随着实践教学的发展和教学改革活动的深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比如,由于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发展迅猛,许多学校在实验设备上的投入仍显得滞后,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方法手段落后等问题,不能较好地适应现阶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受学科师资和建设力度等方面条件限制,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程门数少、体系比较零散、专业发展不平衡和因人设课等现象,制约了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②不同专业各自为政,导致经济管理实验室追求小而全,同一学校在软件、硬件建设上重复购置,重复建设。

各专业的竞争逐渐集中于对学校有限投入的争夺上,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容易导致专业间出现人为壁垒,实验室资源共事困难,协同发展史是难以实现。

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将大量精力用于平衡专业利益,在某些单项投入较大的项目,虽然是教学急需,但由于在决策过程中难以确定花落谁家而难以落实。

应该说,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各专业自行进行的探索无疑是有益的,在起步的阶段也是必须的,但当实践教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这种建设模式又越来越显示出其固有的局限性,成为实践教学进—步发展的障碍。

本文就如何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改革思路试谈如下。

一、构建现代化的实验中心,整合教育资源。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仅仅依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系统地、科学地、自然地开设反映经济管理学科新发展内容的专业实践教学,而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则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

构建现代化的教学实验中心是推动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

构建现代化的实验中心,可以转变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专业服务的.观念,改变以往实验室分散管理的状况,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投资效益。

实验中心对人员集中统一管理使用,统一标准考核,通过双向选择。

竞争上岗,可以调动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素质,从而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实验中心建立后,对实验室统—管理,开放使用,利用开放的实验室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操作机会,为优秀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场所,可以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教师和实验中心技术人员应实行竞聘上岗,对实验教师实行流动管理,对实验技术人员实行固定管理。

在具体运行上,实验中心向学校公布实验项目和开课专业,要求教师竞选实践教学任务,并提前一个月向实验中心提交开课申请,由实验中心统一安排或在网上公开让学生选课,并要求实验教师积极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参与实验室建没。

在学校领导下,实验中心负责学校统一购置设备的分配、使用,对实验中心教学人员统—调配使用,对实验室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并承担全校的实践教学任务,负责全校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实验用房的管理与使用等。

为适应新的实践教学体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实验中心应在实验室管理上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

一是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实践教学工作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问题。

二是建立“固定+流动”的实验教学中心人员编制,以实验教学中心人员为基础,建立由中心固定人员、实验课任课教师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保障实践教学运行。

二是建立新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任课教师的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实验中心评价、学校评价,中心实验技术人员评价包括学生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学校评价。

四是建立具体的责任制,将实验室建设规划任务落实到各教研室,由各教研室落实到有关教师,并将实验室建设情况与院对教研室的考核和对教师的考核结合起来,激发和调动中心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大力开展实践教学,良好的现场条件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经济管理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大型的公司和相关企业,往往统一安排在毕业实习时进行。

但由于平时学生们课程多,教师又忙于上课和做科研,所以不可能带学生到—些公司和相关企业去进行现场实践,现场教学相对减少,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针对这种现象,及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打破以往只利用毕业实习时间进行实践教学的固定模式,充分利用暑假时间进行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教师带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实践,增加实践教学的次数和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总之,只有不断深化经管类实践教学改革,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速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造就新时期需要的经管类人才。

参考文献

[1] 晏同清,周建刚,运用实验项目卡推动实验室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 篇3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

笔者分析了在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特点。高职统计学课程是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一般开设在政治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经济数学之后。由于该课程主要是与数据、信息打交道,课程教学内容显得繁琐而枯燥,高职类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欠佳,一开始往往便对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

2.教学方法。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讲授理论、原理为主,忽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课时分配上,在统计定理,统计方法及数学证明上花大量的笔墨。在数据处理环节的教学中,沿袭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和方法,如沿用计算器进行手工计算,结果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沉埋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甚至导致学生对数据产生厌烦心理。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飞速发展,各类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经营管理环节中,统计工作更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据的热爱。高职教育,应该以“理论够用”为原则,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强调和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洞察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学内容上应该尽量地减少对数理统计定理和方法的证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问题,以社会经济的实际案例为引擎,引入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此外,经济管理类学生必须具备正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因此,统计学课程应引入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介绍相应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的软件,如SPSS、EXCEL等软件,并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运用统计软件来处理数据,得到规律,并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通过实验教学,增加统计软件的介绍和运用,代替了以往繁琐的计算过程,切合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也适应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软件的操作中获得了技能与成就感,甚至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据的热爱。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①丰富案例教学。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随时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自身积极地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统计调查活动,积累统计案例资料,将课堂教学贴近生活,甚至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如某公司不同地区销售额的统计分析及销售策略抉择问题呈现给学生,增强课程的情景性。②增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统计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養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统计原理方法掌握程度的验证。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讨论式学习融入其中。③多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统计学中较多概念和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擅于利用各个知识点的关系,采取环环相扣,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背后的事实。

3.教学资源的配套及优化。一是学校硬件和软件设备的大力配套。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缺乏统计学教学所需的实验室,教学软件以及统计软件,这成为统计课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二是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统计学课程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不仅教师要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深入广泛的统计知识,还要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对大部分年轻老师而言,统计实践经验缺乏,对统计原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和锻炼。而部分教师,在运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操作技能上还比较欠缺。学校还需要加大对教师知识结构、素质、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

总之,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必须改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各个环节相互衔接,才能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克俭.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6):242-243.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 篇4

关键词:经济管理基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经济管理基础》是我国多数大专院校艺术类专业重要的必修课, 是一门将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 使艺术专业学生正确理解社会经济运行和管理的基本理论, 掌握经济分析和市场营销的基本方法, 提高学生经济管理综合素质, 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 如何搞好艺术类专业《经济管理基础》影响到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意义

(一) 理论依据

艺术类专业《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市场竞争理论。市场竞争理论基本观点是: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质量高, 符合市场需要, 且价格低于竞争对手, 则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所以, 艺术类专业《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上不仅应该, 而且必须借鉴市场竞争理论, 即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现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 现实需要

目前, 我国的艺术产业结构处于不断重组、调整和升级的进程中。《经济管理基础》改革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高级艺术从业人才, 使得艺术专业的学生在经济管理能力和素质具备正确的经营思想 (包括竞争观念、信息观念、质量观念、人力资源开发观念、创新观念和资本运营观念等) , 具备深入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

按照国家优质课程体系及行业人才要求, 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建设的水平和层次。在教学过程中, 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加强现代经济管理知识与艺术专业的融合, 把提高经济学、管理学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素质培养作为重点, 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激发他们学习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兴趣。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对象客观矛盾分析

高校艺术类专业《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或市场需要, 教学针对性不强, 重点不突出。经济管理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普遍采用的模式与经济管理专业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别, 这不仅影响了有关课程教学的效果, 还影响到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 内容实用性、综合性很强

《经济管理基础》是艺术学院各专业重要的一门必修课, 如何设计好该门课程, 影响到设计艺术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课程实用强, 能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高级艺术从业人才。为了艺术学院的学生概括了解本学科的主干内容, 一般都将本学科的几门课程的内容集中于一门课程来讲述, 因此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可将《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几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合成一门课程。但这几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的课时数往往较少, 若讲深、讲透则困难较大。如给艺术类专业讲授的《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的学时数为48, 而其中的《经济学》内容在经济专业课程安排中就有60学时, 压缩学时不能影响教学内容和效果。

(二) 教材新颖性、互补性缺乏

由于《经济管理基础》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讲, 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学生对它有较强的新鲜感, 求知欲较强。同时, 该课程对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在讲授时只要处理好, 就可为讲好该课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 目前该课程对应教材不是过于浅显, 就是“高、大、全”, 能针对艺术类专业特点、通俗且内容难易度适合的不多, 所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了老师的授课难度。

(三) 学生能动性、思维性突出

熟悉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规律, 是教学工作的根本。艺术类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富于想象, 勇于求新, 希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个性的人才;形象思维丰富、不落俗套, 加之是经过单独招生、选优汰劣而录取的, 往往有一种优越感。同时, 他们的弱点也比较多, 阅历浅、知识少;生活散漫, 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自以为是, 盲目崇拜等等。只有认真分析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与学生加强交流, 传授课程知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人才专业知识的基本架构。因此, 如何搞好艺术类专业《经济管理基础》教学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四、教学改革思路

通过对此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使现代教育思想逐渐融入教学实践, 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 优化了教学内容, 夯实课程建设基础, 提高了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使课程教学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一) 采用适合艺术类专业的跨学科教学方法

根据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应将教学方法放在重要的位置, 以求复合发展。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有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调动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授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出发, 找到学习《经济管理基础》的乐趣, 这是教学工作者一直探索的目标。

1.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 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的情况下亲身感受、学习新知识, 并要求他们在下次课中提交自己的学习心得或提出遇到的问题,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主性。

2.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主要有教师讲授、师生讨论、专题演讲等多种形式,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将具有思考价值、富有创造性的经济与管理学问题向学生提问或交给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思维动力和参与意识。问题不宜很难和理论性过强, 但要紧密结合实际, 给予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 通过互动教学,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专题演讲这种方式是要让学生走上讲台, 就事先确定的主题, 综合运用各种技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这是一种让学生全方位展示和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3.对学生课堂上以及自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建立网上答疑系统。比如制作大量的答疑用资料片, 供学生方便迅速地观看、解疑;建立公开答疑室, 以方便学生网上即时讨论;设立电子信箱, 作滞后答疑, 在答疑的过程中也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正确引导,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

4.改革考核考试方法, 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考核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具有理论较为抽象而对象又十分具体的双重性, 它要求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外, 还应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可采用考勤、平时作业与笔记、理论考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这些方法的结合增大了考试成绩的可比性, 减少了不可比因素, 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获得检验和认可。

(二) 重视适合艺术类专业的跨学科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当前, 通讯技术和传媒手段迅猛发展, 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诸多变化。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周密的研究, 积极推进相关教学手段改革:处理好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保证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

1.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的互补是指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根据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特点和功能的不同来配合使用, 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经济管理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 如教师的言语、表情、手势和板书在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难以达到的, 但目前许多大学艺术类专业对《经济管理基础》教学均采用大班上课制, 几个班的同学听一位教师讲课, 越靠后面坐的学生越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听不清老师讲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力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辅助教学, 不断充实最新的教学内容成果, 提高教学效率, 拓展学生视野, 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不能达到的效率和效果, 最终使学生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技能。

2.加强实践环节。

配合课堂的理论教学, 布置与课程相关的实践作业, 如对艺术产品的市场供求调查, 消费者特点分析等, 通过设计题目的完成,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优化适合艺术类专业的跨学科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根据艺术类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1.承上启下, 适当降低起点。

根据学时合理安排教学, 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讲授时适当降低起点, 有所侧重地选取授课内容, 使学生能够从相对熟悉、比较容易接受的简单的、贴近社会企业实际需要的事例入手, 通过比较体会, 形成深刻的印象。

2.加强艺术专业类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讲授《经济管理基础》的时候, 注意把所学原理与当代实际, 尤其是艺术方面的应用结合起来, 与学生将来实际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以增进经济管理学和艺术学知识的融合。这样, 理论联系了实际, 内容也显得比较丰满。

(四) 形成适合艺术类专业的跨学科教学质量保证

1.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

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就要将重心转移到质量标准体系的制定与完善上, 一要设立适当的质量要素、质量监控点, 并完善相应的质量标准;二要制定配套的程序性和制度性规章。

2.建立教学质量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方面, 激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 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制定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的学生管理办法。

3.建设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是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的关键。该课程一般属艺术专业不可缺少、补充知识的必修课。为此, 教师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去组织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艺术专业最基本的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讲授。为此, 学校有关部门和领导应对这一问题有所重视, 为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安排在艺术相关系听课进修学习的机会, 以确保艺术专业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参考文献

[1]葛小燕.艺术设计课程适应性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1) :106.

[2]冯四东.高职陶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中国陶瓷, 2006 (7) .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 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 管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中国近3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加入世界国际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逐步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这就要求一大批懂进出口贸贸易的经济方面人才来适应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势下,许多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就是为了培养一批中高级的经济管理人才,让更多的人掌握经济贸易,营销管理等领域的

知识。

针对这种情况,学员应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针对一些具体事件,进行分析,提出见解解决问题,以培养学员的商学素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有国际头脑和创新精神与能力,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技能能力,知识面宽,并且能够快速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现代的工商创业经营管理人才。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思维去考虑问题。不宜简单结论对与错,是与非。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理论有实干精神,能经受住国际市场经济大潮考验的弄潮儿,这个考验是真实且残酷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出理论与技能于一体的特点,除了基础课以外,专业课如[创业管理][创业战略理论][市场经销学]等都与创业经济管理精密相关,为了使课程教学具有直观性,感染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应适当增加一些实践环节,让学员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的融为一体。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如让学员针对一批订单进行一次谈判,提高谈判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一些实践经验,使学员深刻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理好的理解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才能真正的做到学以治用。

在教学中,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需要,决定了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职人员,大多数学员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需要来深造学习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就想在以前理论和工作的基础上扎扎实实的学一些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國高等院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我国成人教育形势的教学方法,让知识“盘活孪现”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继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把学到的知识及时的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同时对新知识是一种很好的活学活用方式。所以根据电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电大学校在开设工商管理课程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工作情况,来讲授一些与实际工作相符的内容和知识点,这样学生才学的更加深入有用。这样也更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应有之义。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每门课程都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过程中由系主任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与学员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实现从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二次飞跃。比如[个人团队管理]我们就开设一些专题讨论会,让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这些都是薄弱环节靠教师组织和督促来完成。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员大多来自企业,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活动,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和活动小结来进行交流,交流会上学生们发言,有理论,有实践。针对当今创业一些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畅谈经验教训。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应该引导学生们关注社会,结合实际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员在工作中积累到一些经验,认真调查,分析思考,从创业文化,销售决策,公关促销,等多个方面提出看法。给企业管理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加以总结,丰富教学理论,在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采用图解化教学,深入浅出,更有直观性。

电大办学三十年来,输送的学生遍布各个行业,电大的学员就是办学资源,我们选择在一些校友担任领导的单位建立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学员到基地创业考察调研。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讲解知识,去解决问题。我们认为在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创业经济行业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最有效的经济形势,因为管理理论的本质特点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现代创业管理理论管理企业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不妨把他作为实践基地而且聘请他们的管理人员,同时我校毕业担任我校的实践教学课外指导教师请他们为学员们讲课,他的讲课有理论有实际有深入浅出,十分受学生欢迎,这样的教学活动由于与学员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紧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受到学院的欢迎。

通过几年的实际工作,我深深体会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它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避免了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增强了学习理论的理解能力,秉承教学的科学内涵,是作为将学生和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是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使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它着眼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将实践当作教学目标的教学极大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加深记忆,从而起到强化知识,深入浅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作用。

总之,在今后的电大成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层次提高的方式和方法有代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以便于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更为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从而用知识的力量和实践能力去武装每一位学员,让他们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 篇6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理论课程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农林经济管理是建立在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之上的涵盖面非常广泛的一个涉农专业, 目前国内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处境艰难, 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 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科学完善的理论课程体系是理论课程教学成功进行的必要基础,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构建科学的理论课程体系。

1.内容构成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确定三类课程, 即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 普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和“两课”等文化基础课程, 使学生掌握文化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修养, 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 给学生打下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功底。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课程,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 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

2.课程性质分类

按照课程性质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 所有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修读, 选修课则允许学生进行选择, 只要修满学分即可。

3.课程结构

一般地,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经本专业专家组的多轮研讨确定初稿, 再报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后才能最终确定。在教学过程中, 如发现问题可进行微调, 每隔四年经过一轮完整的教学周期后再重新进行修订。

二、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直接接受文化知识, 获得各种技能的主渠道, 是教师充分发挥自己才能,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主要途径。一般而言, 教学模式应根据学科专业、课程性质和教学对象素质与个性的不同来进行选择。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实践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 讲授式教学。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确实存在着种种弊端, 但它仍有其可取之处。讲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 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 比较符合我国国情。讲授式教学在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的教学中尤其适用, 此时, 教师的“讲”处在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的讲授将有关概念、原理讲清、讲透, 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扫清障碍。

(2) 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最最具效率的教学方法之一, 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其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逐步展开, 教师适时引导和评判, 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最后得出结论或启示的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 对管理学、国际贸易和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成功地采用了案例教学。

(3) 交流互动式教学。

交流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高度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关键在于教师放弃传统的权威, 改变传统的角色, 确立双主体关系和互动对话关系。师生关系的改善, 从根本上要求教师放弃传统的权威, 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

(4) 课题组式教学。

课题组式教学是指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热点难点问题联系紧密的课程内容, 可从中确定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课题题目, 然后组成多个课题组 (每5名左右同学组成一个课题组) 分别进行研究, 研究过程中尽可能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和规范进行。

(5) 项目驱动式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分工协作, 将教学、学习和项目开发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式教学要求围绕项目开发的规划与实施来设计课程体系, 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分工协作的项目团队, 项目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授的是项目开发中涉及的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知识, 考核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在项目开发中的应用, 将教学过程与项目科技开发合为一体, 师生合作, 即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既实现了教学目标, 又可获得项目开发效益。

(6) 学生主讲式教学。

学生主讲式教学是指选定一部分适宜的课程内容, 安排学生去轮流主讲, 并主要由学生去组织课堂教学, 老师作为辅助的教学模式。一方面, 该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必须进行充分地准备, 既要深刻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课程内容, 又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 需要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既要按照预先的设计很好地执行既定计划, 又要根据课堂的情势灵活调整设计与计划, 力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课外教学模式

理论课程的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它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 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涉农特点, 其课外教学尤其重要。目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有以下几种比较适用的课外教学模式。

(1) 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教师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完成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可以把与课程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典型案例等放到网上供学生阅览, 也可指导学生自己上网查阅学习资料。有条件的课程最好能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在平台中设计多个功能模块, 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 引导式教学。

目前, 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来说, 由于专业兴趣缺乏而导致的厌学现象更为严重。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实际的热点问题、事关亿万农民疾苦的问题等唤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可通过其他各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这是能够从根本上确保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3) 课外活动式教学。

采取适宜的形式开展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而课堂时间有限, 同时很多活动也无法在课堂时间进行, 只能在课外时间组织。

3.课程考核模式

在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教学实践中, 对传统的的以单一的期末考试来确定学生课程成绩的一次性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 采取贯穿课程学习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综合型考核模式, 旨在全面考查课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素质提高水平。

(1) 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相应的实践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三个部分。

第一, 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即对每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第二, 实践能力素质。

在辽宁师范大学刘磊的博士论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中, 将实践能力划分为八个方面, 即语言实践能力 (对词义特别敏感, 擅长有效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 音乐实践能力 (对乐曲、旋律、节奏特别敏感, 有很强的感知、鉴赏、表达和创作音乐的能力) , 数理逻辑实践能力 (有效利用数学和逻辑进行推理的能力) , 空间实践能力 (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 , 身体运动实践能力 (动作灵巧、敏捷, 在身体平衡、协调、力量、速度、灵活性等方面表现突出, 善于运用身体来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 , 人际交往实践能力 (善于觉察并区分他人动机、意图、情绪的能力) , 自我认识实践能力 (善于认知人的内心世界, 善于分辨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能力) 和自然实践能力 (善于观察和洞察生物界以及自然规律的能力) 。一般的, 每门课程所要求的多是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应在每门课程所对应的实践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三, 创新能力素质。

主要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创新意识并善于进行思想创新、观点创新、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的素质, 创新能力是每门课程教学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但又难以确切考核的一项素质。

(2) 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只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单一的考核方式, 这样无法有效考核学生的全面素质, 不能很好地满足考核内容的需要。根据考核内容多样化的要求, 应该采取课堂提问、随堂小考、命题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现场实践和期末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 当然, 考核方式也应因课程而异, 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可以选择与之相适宜的考核方式。

(3) 考核原则。

因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平等意识的存在, 课程考核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成绩评定。

首先, 是考核小组的建立。虽然, 由任课教师进行考核比较便捷, 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建立考核小组来进行考核, 一般是由具有某门课程授课经历的多个教师组成该门课程的考核小组, 同时也可尝试让学生加入探索学生的互评模式。考核小组可以共同参与考核的各个环节, 也可分工协作进行考核。其次, 我们设计多种考核方式来适应考核内容多样化的要求, 全面考核课程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生学习课程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那么, 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必然应该根据该课程各种方式的考核结果来综合确定, 一般是给各种方式考核结果赋予合理的权重, 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法确定课程的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雷海艳.浅谈现代案例教学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28.

[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 :89.

[3]黄瑛瑛.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97-98.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 篇7

1 依据专业特点, 界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1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指挥棒, 它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 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管理工作, 他们应该是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清华大学侯炳辉教授认为:“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有所侧重, 例如偏工、偏商、偏管等”[2], 所以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应该从管理和应用的视角开展这门课程的学习。从管理的视角, 应该理清MIS给企业带来的影响、MIS怎样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经营方式, 如何规划并设计一个能支持企业目标的卓有成效的MIS;从应用的视角, 需要理清MIS应用的组织问题、MIS应用的约束因素、MIS应用的劣势和优势以及MIS可能带来的冲击。结合以上的分析, 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为: (1) 使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能力; (2) 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战略性作用, 培养其在信息化环境下管理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参与意识, 使其掌握MIS开发步骤和方法, 能从战略角度进行规划和管理; (4) 能跟踪MIS发展的新动向, 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1.2 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了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展开要体现“管理是核心, 技术是工具, 应用是目的”。也就是说在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Web技术等MIS基础技术进行通式讲解之后, 将主要内容放在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MIS的基本原理和方法、MIS开发及管理上。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专题: (1) 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以及MIS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MIS技术基础; (3) MIS开发过程和方法; (4) MIS开发方式选择以及MIS的实施与运行管理; (5) MIS的典型应用与最新动态, 如ERP、CRM、电子商务等。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内容往往还受到所选用教材的制约。现在的教材种类很多并各有侧重[3], 教材出版时由于其通用性的考虑肯定会使其缺乏对特定对象的针对性, 所以在授课时应“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笔者在讲授该课程时将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的脉络进行展开, 方便同学预习与复习;然后注意把一些教材上没有深入和没有出现的内容引入课堂, 比如在讲解MIS典型应用时, 把教材上讲得比较简单的企业资源计划沿着其订货点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业资源计划到企业资源计划的发展沿革进行详细讲解, 再比如把教材上没有涉及的协同系统引入课堂。这样使同学构建起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既掌握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又了解典型应用知悉发展动向, 拓展了学生的学科视野。

2 提高学生认识, 促其主动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每一个体通过相对独立的建构活动来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 他们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而是刺激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4]。那么要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就应该提高其认识, 使他们在观念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使他们将学习作为一种自觉的理性行为。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就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认识的方法。文献[5]中用SAP管理软件在两个企业应用时使用效果的巨大差异来说明理解和掌握MIS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在现实管理中的重要性。阅读这篇文献能很好地消除管理类专业学生对MIS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他们认为MIS一个技术系统, 应该是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 同管理类专业关系不大;通过阅读之后就会发现MIS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 也是一个社会系统, 它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的交叉融合。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MIS不仅是他们将来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必备的技能, 更是他们未来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和突破的有力武器。这样通过提高学生对MIS的认识, 可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为达到教学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3 丰富教学方法, 加强实际能力培养

3.1 应用案例教学, 模拟现实教学情境

MIS是一门同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 它涉及企业管理实际, 但是对于尚处于求学阶段的管理专业学生来说, 他们对现实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缺乏了解, 也无实际管理经验。案例教学则较好弥补了这种欠缺。案例教学突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 进行开放式教学, 采取引导式、言谈式双向交流,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的案例, 学生可以观察到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 通过对各种业务流程的分析, 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管理的内涵, 进而对MIS有了感性的认识。

教学中选取的案例要尽可能是学生熟悉的, 可以大小案例、正反案例结合起来使用, 用案例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6,7]。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把课堂上要用的案例提前给学生, 并把案例的思考题一起给学生, 这样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讲解案例,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去, 促使学生将以前所学的内容应用于案例分析中,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比如笔者在用福特公司应付账款部流程重组的案例讲解企业流程重组时, 就先把旧流程给了学生, 让他们思考假如自己是部门经理会如何革新流程, 然后在课堂上把重组后的流程给出来, 让他们把新流程和自己设计的流程作比较, 接下来举一反三, 用学生熟悉的联想公司的产品报修流程和一般公司的报修流程进行比较, 看看信息技术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案例中, 避免了将“案例”变成“故事”, 拉近了课堂同现实、理论同实际的距离,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习兴趣, 锻炼了知识应用能力。

3.2 现代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实施立体式教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现代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丰富了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 能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从而较为生动形象地表达抽象而枯燥的内容, 尤其是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 有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表格分配图、数据流程图、功能结构图、信息系统流程图、决策表等, 这些内容用多媒体可以快速、清楚地展示给学生,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使用多媒体教学, 还使得课堂内传授的信息量增大, 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了由此带来的一个弊端, 就是由于信息量增大, 同学们更关注于把课堂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 没有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后来笔者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下, 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网站, 将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放到教学网站上, 从而把学生从记录中解放出来,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该课程教学网站仍在建设和完善之中。

在将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同时, 黑板书写、提问、讨论这些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仍然有大量用武之地, 这些教学手段在原理、概念等问题的讲解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可以做到条分缕析、层层深入, 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同步互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现代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融合, 发挥各自的优势, 使它们相得益彰, 形成立体式教学。

3.3 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MIS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 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 实践教学是MIS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部分。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其他学者的实践[8,9,10], 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可以由“一看二用三分析”3个部分构成。

一“看”是指组织学生到MIS应用比较成功的企业去参观系统的使用操作, 请企业的系统管理部门负责人对系统的构成、所发挥的作用等进行详细介绍, 使学生对MIS在企业中的应用形式和重要性形成一个直观认识。二“用”是指让学生到实验室实际操作管理软件, 笔者在此环节选用的是金蝶K/3和用友U8这两款国内使用较广泛的管理软件, 在对学生分组的基础上让其各自扮演销售、库存、采购等不同部门的角色进行软件操作, 并进行角色轮转, 使学生能体验不同角色所需完成的操作。这里让学生用两种不同软件完成相同操作是为了避免其对MIS形成一个单一的印象, 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比较两种软件在操作上、在完成同样功能的流程设置上的异同, 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三“分析”是指在完成前两个部分的基础上,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企业按照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的步骤进行MIS的分析与设计, 分析为主, 设计为辅,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管理需求的调查分析能力和将信息技术与需求相结合的能力。在验收各小组的设计报告时要让小组的每位同学谈谈他所做的那部分工作以及心得体会, 避免“搭车”现象, 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效。

4 结语

本文从界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企业提供合格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未来的学科, 其自身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跟踪学科发展, 及时进行教学改革, 使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它综合了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其教学要求较高。本文根据管理类专业特点, 从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认识、应用案例教学、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侯炳辉.试论工科院校管理信息系统 (MIS) 专业[J].管理工程学报, 1989, 3 (3) :86-89.

[3]刘晓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10 (2) :36-38.

[4]郑毓信, 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5]W Huang, K K Wei, R Watson, 管理信息系统 (MIS) :背景、核心课程、学术流派及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与刊物评介[J].管理科学学报, 2003, 6 (6) :85-91.

[6]孟庆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MIS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8 (5) :100-103.

[7]殷凯, 谢光前.基于案例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7, 20 (2) :81-85.

[8]梁妍, 王知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4) :19-21.

[9]张小川, 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7 (9) :164-166.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 篇8

(一) 施教学生专业背景的独特性

法学院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学习了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等专业基础课, 并具备了一定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法学思维方式后, 才开始经济法课程的学习。而经济与管理专业 (以下简称经管专业) 的学生则是以经管类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经管专业知识为基础运行的, 专业背景的不同使经管专业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 在刚开始学习经济法课程时会面临入门难、理解难、分析难等诸多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法律基础理论和术语, 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流畅性, 而且还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使得教与学都显得比较吃力。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受教学生知识背景的特点, 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同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融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思维特点提升学习能力。

(二) 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差异性

法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法学研究或从事法律实务, 而经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从事经济、管理岗位的职业, 两种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其教学目标和要求的较大差异性。笔者认为, 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以经管类知识为核心, 懂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应该达到三个目标: (1) 具有经济法律意识。经济法的教学首先定位于树立“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理念, 其次是提高学生的经济法律意识, 增强守法、用法意识和法律责任感。 (2) 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 增加宽度, 降低深度。经管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法的重点应该是“懂”而不是“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熟悉经济法的相关基础知识, 较全面地了解经济、管理领域的相关法律规范, 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法律解决简单的经济法律问题, 即可谓“懂”。 (3) 授之以“渔”。杜威曾指出, 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是, 当他需要的时候, 能寻求怎样获得知识, 而不是知识本身[1]。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善于变换教学方式, 开启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在我国, 经济法虽然已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 但它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 基本体系也还没有定型。目前出版的各级各类经济法教材, 不管是体系的编排还是经济法律内容的选用, 都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 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 而不能采取大一统的讲授方式。由于经济法律规范体系庞杂, 内容繁多,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做到全面讲授,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针对学生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专门领域的经济法知识进行深入讲解, 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例如, 会计法、审计法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是必须学习的知识, 而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 这些就不是必须具备的;同样, 对外贸易法也不一定是会计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内容, 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安排。

(四) 授课教师专业知识的复合性

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丰富, 不仅涉及到法律而且还涉及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法律理论基础, 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也要熟悉, 这样才能做到对法律法规的深入理解和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特别是需要对学生讲解最新颁布的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时, 教师对知识的准确把握至关重要。另外, 面对经管类的学生, 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利用好学生的多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维性。学生学科背景的复合性, 决定了其在解决法律问题时不仅要用到法律知识, 而且还可能利用经管方面的知识来增强说理, 论证观点。如果教师不了解这方面知识, 就很难教育学生, 更不可能做到教学相长。所以, 在经管专业经济法授课教师的选任和培养方面应注重教师知识背景的复合性, 教师应当构建以法律知识为核心, 懂经济、懂管理的较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略

(一) 授课教材的选择

首先, 所选教材应该适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知识构成, 勿盲目选择以法科学生为教学对象编写的教材, 避免出现学生看不懂教材的情况。其次, 选择的教材应注重对法律基础理论的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法律知识的实用性, 最好能选用有代表性和典型案例分析的教材,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 应及时更新教材。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变化较快, 教师应当把相关领域中最新的法律规定介绍给学生, 避免学生因为接受旧的法律知识而走弯路。最后, 关于经济法范畴的讨论在国内有很多不同观点, 而根据受教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需要, 教材的选取应当是以“大经济法”概念为主, 可能涉及民法、商法等相关知识, 而不宜纠缠于经济法学科本身对调整对象等的学术争论[2]。

(二) 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教师应当以经管专业学生的需要为原则安排课程的结构和内容。由于经管类学生对经济法的需要各有侧重, 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将课程体系分拆, 分为经济法基础导论和经济法专题讲座。经济法基础导论包括法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根据学生在大一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定) 、民商法及经济法的基础理论, 以及公司法、合同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等, 这一部分可以作为各专业的必修内容。而对于专题性更强的, 如会计法、财税法、国际贸易法等可以作为专业选修的内容, 以开设经济法专题讲座的形式, 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进行有选择的教授[3]。特别在经管专业经济法开设课时偏少的情况下,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掌握经济法的基础知识, 而且使教师的讲授更富针对性,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具实效性。

(三) 课后作业的布置

笔者认为, 一定量的课后作业可以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有利于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要点, 加深记忆, 增进理解。课后作业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不一定要拘泥于课本后的练习题。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做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为主的基础知识要点的综合练习, 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 (2) 推荐适合的书目, 让学生在阅读后做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扩大学生的法律知识面。 (3)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 以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增进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4) 结合专业背景, 开展一些调查研究, 让学生深入社会调研, 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3·15”时,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了解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状况。 (5) 通过课后观看视频或电视节目, 如典型案件的评讲视频, 《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节目, 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6) 有条件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到法庭观摩案件的审判, 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司法程序, 加深对法律实践的印象。

(四) 课程考核的优化

课程的考核是教学的最后步骤, 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 但考核必须符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 否则难以正确评价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优化课程考核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 考核形式要多样化。

比较普遍和具有代表性的考核方式就是试卷考核, 内容主要以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为主, 但不应该把这种方式作为唯一的选择, 更不应该作为确定学生最后成绩的唯一依据。学生最终成绩不仅应该反映其最终考试的水平, 也应该反映其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如作业的完成情况, 上课的认真程度, 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等, 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有利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全面评价。

2. 忌单纯以论文形式作为唯一考核手段。

对于经管类学生来说, 其法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撰写高质量的法学论文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面临相当大的困难, 而且现在学生论文抄袭现象也比较严重, 这种方式往往使考核流于形式, 难以达到考核的目的。但不要摒弃论文形式的考核, 论文的写作有其独特的作用, 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法律基础、法律理解、法律思维、法律应用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故建议授课教师采取以基础知识考核为主, 辅之以小论文写作的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可以把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程度。

3. 加强组织纪律性的考核。

法治就是规则之治, 学习法律首要的就是要培养法律意识, 遵守规则, 所以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且要注重平时点滴的生活习惯, 从平常处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如上课迟到、早退等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并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中予以体现, 以此激励学生更好地遵守规则。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05.

[2]宋文霞.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7, (8) .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 篇9

信息是除物料资源、人力资源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经济要素, 信息管理是管理决策过程中的基础和决策的依据, 在生产或服务中如何把大量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 怎么做好信息管理是现代企业甚至整个社会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 很多高等院校都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文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 探讨启发式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

二、启发式教学概述

( 一) 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启发式教学源于教育心理学中的正迁移理论。迁移理论视教育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策略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学生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之中, 就发生了学习迁移[1]。

( 二) 启发式教学的步骤。

1. 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兴趣。怎样从问题开始, 是运用好“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的第一步。其内容就是给学生设置一个能产生疑问的情境, 使学生发现情境中所涉及的知识, 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2. 从解决问题角度引起学生思考。首先设计案例并根据案例提出问题, 学生确认问题后查找资料主动分析思考。学生利用现有资料可以进行发散思维, 但因为学生对新知识还可能认识不是很全面, 教师在此时作用就是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点的逻辑关系。

3. 学生阅读资料,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展开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分析问题。教会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与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将管理学科、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 课程内容结构如图1, 具体内容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规划以及开发方法、系统的应用等。

课程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 认识到信息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信息管理的基本思路,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启发式教学的设计

( 一) 企业管理知识基础的教学环节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 而非技术类课程, 应具有两层字面含义: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管理, 两方面均表明了管理信息系统应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2]。这一块的内容是由教师搜集相关案例与企业管理理论相结合进行讲解。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 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础,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的业务流程, 以及对企业管理的支持作用, 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 更是一个社会系统。

( 二)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教学环节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主要涉及管理学、信息论、系统理论三个方面理论, 对于理论教学环节, 教师营造学习的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讲授各个知识点的框架体系或部分内容, 老师提出相关主题的问题, 学生自己预习并准备相关主题的案例资料, 重点针对教师提出问题收集资料, 之后学生可以以PPT课件的形式在课堂进行讲解和展示, 完成后教师总结每个同学关注点, 启发同学进行提问、讨论、思考, 最后由教师梳理重点, 强化每一个专题的学习内容[3]。在理论教学环节实施时还应该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根据教学实际从管理学、信息论、系统理论选取一些作为专题进行讨论, 如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安全、电子商务、决策支持、搜索引擎的盈利模式等问题。二是学生根据每班人数分成若干小组 ( 建议每组2~ 4 人) , 每个小组分工安排必须明确, 任务量必须合理。三是针对每个专题的内容, 选择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具体的新颖的事例、数据、视频、图片等。这些资料由教师指定, 也可以由由学生小组自行搜集查找。

( 三) 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实验环节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 实验和系统应用环节是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教学的基本原理, 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对于非信管专业的学生, 课程应该主要围绕经管领域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 比如ERP、SCM、CRM等[4]。具体的实验环节主要有应用性实验、演示性实验设计、验证性实验三大类型。

1. 应用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主要是指利用现有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操作型的实验, 学生以财务人员、生产经理、营销总监等7 种身份组建小组模拟企业的运营, 真实体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实验完成后,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提交一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结构、所扮演角色的业务内容有哪些, 业务流程是怎么样的; 二是分别从企业管理和系统技术两个方面对实验系统进行分析、评价,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论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不足点, 并提出可行的改进的解决方案。

2. 演示性实验。演示性实验包括网络传输演示、网上图书销售演示系统、工资管理演示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谈判系统等常见信息系统的演示, 使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感性的认识, 通过初步认识, 了解常见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运行流程, 理解信息技术和组织管理如何结合起来, 利用信息技术如何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的以及构建虚拟企业。

3. 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利用基本的编程尝试完成教材上列举的各种小型软件。比如利用Access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数据库系统, 首先进行需求分析,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完成数据库创建并输入或者导入相关数据, 应用SQL语言进行查询操作。通过验证性实验,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编程能力, 了解计算机的思维方式, 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各个学科, 不同专业课程侧重点不一样, 针对非信息管理专业, 从教学内容着手, 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教学内容由原来系统开发方法和分析过程为重点的内容变为针对企业管理和常见信息系统的应用。对教师而言, 可以更好地掌控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对学生而言, 学习内容不再枯燥, 提升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且满足学生未来职业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艳.启发式教学的理论来源及实践略论[J].现代语文, 2011, 4

[2]毛基业, 郭迅华, 朱岩.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应用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3]苗蕊.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9

[4]靳延安.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1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 篇10

关键词: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4;G712

一、引言

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是旨在以现代管理学原理为基础,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饭店服务与管理涉及的方方面面作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剖析。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酒店服务与管理的现状,系统掌握饭店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方法,为学习和研究饭店业务管理以及从事相关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内容要求做全面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饭店服务与管理涉及的内容大致了解,以扩大知识面,同时,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并能够准确应用。因此,如何在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管理理论教学与饭店实践操作方法相结合,是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课程讲解。这是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传授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课程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突出课程的教学重点,结合部分典型案例讲述所学课程的各章学习要点,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面授教学讲解、讨论案例或答疑等方式,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各课程任课教师应适当性地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模拟活动、安排社会调查、开展实际操作点评等环节。

(三)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因此,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一个评价,也是后续教学的一个重要总结。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技巧分析

(一)深入饭店进行调研课程教学需求。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饭店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是课程教学设置的基础和决策的依据。了解饭店的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及对员工能力、技术要求,既可以更好地优化课程设置,又为工作任务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毕业 (二)做好工作任务分析。通过进行饭店工作任务分析可以确定哪些课程应该整合、如何整合,哪些课程的边界应该重新划分,哪些饭店工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以及得出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等。可针对某门课程,邀请饭店业内人士、教学一线人员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工作。

(三)搞好课程结构和内容开发。立足饭店管理工作任务分析表,把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为课程体系,完成对课程的提取,按工作过程的顺序为依据并兼顾教学规律设置。此外,可对课程知识容量较小或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门课程。在课程学时的分配方面,要以工作任务模块的重要性和难度为依据。立足课程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课程内容开发,明确科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在项目下设置若干模块,项目和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

总 (四)认真组织教师全面落实课程教学实施。首先是提高教师素质能力。鼓励教师在企业顶岗进修;广泛开展内校外教师的学习交流活动等,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其次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建设。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设定,把教材的内容分为若干个大的项目,每个项目下再分为若干个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将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融为一体进行设计。再次是饭店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饭店的工作过程模式来组织实践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在饭店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性学习。最后是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教学手段应采用讲授教学、多媒体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教学、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

三.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策略的运用探讨

(一)改造学生的学习观念。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能够用传统的灌输方式去让学生吸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教学条件,去为学生创造条件,改造他们的学习观念,使他们能够对课程产生兴趣。

(二)利用实战经验打开话题。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不能够用空泛的理论去说服学生,应该要经常用自己的实战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引。这样不但使他们了解到,学习知识后绝对会有用武之处,同时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4.com

(三)培养独特教学习惯。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一些个人的风格和习惯是很有必要的,这或多或少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能够一想起某一个动作就很容易想到老师给他们讲授过的课程。

(四)制作漂亮的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应该是中职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应该经常去网站上去找一些 PPT 模板、PPT 素材、GIF 动画、 搞笑短语、优美图片、培训游戏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五)加强课后学习交流。课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可以专门建立相应的酒店管理系列 QQ 群、微信圈等,定期为学生投递饭店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并及时为大家推出交流话题,使学生能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拓宽视野。

(六)进行专业素养培训。专业素养是一个学生走上饭店工作岗位必备的条件, 因此, 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的整体素质。

(七)完善专业实习,改善学生的实习环境。饭店管理专业实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提前演习,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必须努力地去改善学生的实习环境。為学生提国际性饭店集团或有实力的高星级饭店实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课程与教材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9期

[2]徐锦屏.关于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构想.科教导刊,2009年第11期

[3]张启富.关于构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上一篇:军队继续教育下一篇:室内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