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信评估

2024-06-15

企业资信评估(精选十篇)

企业资信评估 篇1

一、企业资信评估的作用

资信评估体系是一个企业履约状况和偿债能力综合反映。资信评估公司开展的企业资信评估, 是一种依据企业历史、预测企业未来的综合性评价活动, 这种评价活动包括企业基本素质、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多方面的考核。在上述诸方面没有突出表现的企业是不可能获得高等级的资信评价的, 而低等级的企业较难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在融资的难易程度和融资成本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步。由于这种结果的出现, 将对评级企业、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产生不同的作用。

1. 对被评企业而言, 评估结果将成为能否进入资金市场的“通行证”

资信评估通过对企业的资信等级的评定, 是揭示和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帮助信誉记录良好的企业较方便地取得银行和投资者的信任。企业信用等级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 甚至关系到企业能否进入资金市场。高等级的信用, 可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优先支持, 在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等方面可以得到优惠的待遇, 企业通过资信评估, 就取得了进入资金市场的“通行证”。

2. 资信评级是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的工具

高等级的信用可以帮助企业较方便的取得有关方面的支持, 尤其是银行的支持, 在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方面享受一定程度的优惠。人民银行可以规定对获得高等级信用证的企业, 各金融机构可优先贴现, 人民银行优先办理再贴现。特别是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未来几年内实行后, 资信等级高的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会大幅降低。

3. 资信等级能为市场的参与各方共享, 节约社会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无论是银行提供的银行信用, 或民间提供的民间信用, 均存在有风险, 即存在信用投资不能收回或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可能性。为了降低或避免风险, 信用投资者向企业及其他客户提供信用资金时需要作出决策。决策较为复杂, 对企业等客户一一做出信用决策, 既费时又费事, 很不经济。如果企业等信用资金的使用者由专门的信用评估机构进行资信评估, 那么, 这不仅对信用投资者开展信用决策十分便捷, 而且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均可以节约社会资源。

二、我国资信评估业的发展对策

1. 加强政府引导

一般认为, 资信评估可以有效地提高市场效率和防范金融危机, 因而各个国家都对其发展持积极态度。法国政府规定, 绝大多数的证券发行都要经过资信评估的程序才能进行交易。所有两年期以上的未上市公司的债券发行都必须由被认可的资信评估机构评估。资信评估行业在管理当局的直接推动下发展起来, 利用资信评估、发展资本市场已成为政府战略的一部分内容。

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建立资信评估体系, 政府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法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政府应利用其强制性和公共性的优势, 组建和扶持权威资信评估机构, 积极为之创造市场, 如规定哪些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活动必须经过资信评估, 哪些可自愿参与;不同类型和等级的企业应由不同级别的机构评估, 以保证信贷标准的统一性和适用性。当然, 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评估机构应转化为评估公司, 与各行政部门脱离关系, 实现商业化经营, 以避免各利益方的寻租行为的出现。

2. 完善行业法规政策

我国金融市场中仍有许多要改革的地方, 这些制度若不加以完善, 则资信评估业将很难得到发展。2003年9月, 中国证监会出台《资信评级机构出具证券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准则》,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部专门规范资信评估活动的规章制度, 但由于它的范围过于狭窄, 而且立法层次偏低, 所以它对规范整个资信评估行业的规范发展有促进作用, 但没有实质意义。

3. 扩大资信评估市场需求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我国的资信评估市场比较狭窄, 主要侧重于对债券发行的评级、贷款的评级等。实际上, 我国企业资信评估市场潜力巨大。根据国际资信评级的经验, 评估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 其必要前提是具有活跃的金融市场。如果没有各种投资或融资活动, 评估信息将缺乏实用性, 评估机构也就不可能有足够的业务维持生计。从这个意义上讲资信评级的发展受到我国金融改革进程的制约。因此, 政府除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外, 更重要的是培育相关市场。

4. 确保资信评估机构运营的独立性。

资信评估的立足之本是客观、公正, 要实现这一点, 评估机构必须做到独立运作, 不受评估对象和政府机构的牵制, 也就是要具有超脱性。在现阶段, 由于市场自身的不完善, 政府不得不对这一行业参与和扶持。但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政府不应参与这一行业的发展, 而应以引导为主, 同时评估机构应转化为评估公司, 与各行政部门脱离关系, 实现商业化经营, 以避免各利益方寻租行为的出现。评估协会应成为监督和管理各个专业资信评估机构的唯一组织。评估机构之间独立竞争, 优胜劣汰, 促进其良性循环。

5. 构建完善的评估方法

企业资信评估 篇2

我国传统的征税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了,传统纳税模式的缺陷导致我国的税收在逐年增长的同时也流失严重。在这种形式下,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在对税收制度进行积极的探索之后,提出了纳税评估制度。当前,纳税评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项热门的征税手段,我国的纳税评估工作在当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已经在逐步完善了。那么企业要如何从容的应对纳税评估呢?

一、纳税评估的概念简介

纳税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税务级机关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等方法的运用,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包括减税、免税、退税、缓税、抵税等情况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判断,然后采取进一步的征管措施。

纳税评估是一个中间环节,介于税务机关的税务稽查和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之间。纳税评估是纳税机关对纳税服务进行优化和对税源监控能力的提高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纳税申报之后才会展开纳税评估工作,主要是检查纳税人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因此,可以说纳税评估中对纳税人申报数据的分析结果会直接决定其是否会成为相关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对象。

纳税评估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设定预警值和指标、对选定的对象审核分析、进行税务约谈以及对结果进行处理等几个步骤。其中,对评估结果的处理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于有故意偷税、逃税行为的纳税人,可以直接移交给税务稽查部门依法进行处理;二是,对于那些由于缺乏财务知识、对财务政策的理解不全面而造成的非故意漏税的纳税人,税务部门要约谈相关负责人,并提出建议,避免这样的纳税人直接进入稽查部门。由此可见,纳税评估既可以对纳税人进行保护,又能够为税收稽查筛选对象,减少税收稽查的工作量。

纳税评估系统设立的各项指标主要依据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各方面信息的掌握,这些信息包

括纳税人的财务状况、纳税能力、纳税历史等等,在对纳税人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之后,利用纳税能力和财务指标的逻辑联系计算预警值并对纳税人申报的数据判断分析,检查是否合理。

二、企业如何应对纳税评估?

由上文可知,纳税评估的结果对纳税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没有从严谨的纳税评估的角度进行考虑,只是将数据进行简单的汇总,调整数据也只是针对单个科目,因此常常成为纳税评估的对象,很多企业在应对纳税评估时也显得力不从心、手忙脚乱。下面将就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纳税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一)要注意主要营业收入和纳税申报税额之间的相关关系

主要营业收入和纳税申报税额之间的相关性主要是通过税收负担率来反映,税收负担率这一指标也是税务部门对纳税评估对象进行选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

通过税收负担率的的计算公式,企业可以根据申报的数据计算本的税负率,不仅要与同行业中同类型的企业税收负担率情况进行横向比较,还要在企业内部同往年的税收负担率进行纵向比较,有效避免申报税额的异变情况的出现。

(二)对主要营业收入的变动幅度要加以注意

在应纳税所得额中,主要营业额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主要营业额的变动幅度也是纳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主要营业额要定期进行检查,将指标的变动情况同往年该数据的变动情况和纳税人的申报数据进行比对,看结果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就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检查。企业主要营业收入还要和同行业内整体经营状况相比较,如果差距过大,就会引起财务机关的注意,可能会认为该企业的主要营业数据有问题,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甚至是纳税稽查。

(三)对成本费用的变动幅度要注意

成本费用是纳税申报中要扣除的项目,企业中的财务人员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要对成本费用进

行实时监察,成本费用这一指标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往年该数据的变动情况和同行业中这一数据的变动情况,对成本费用的监察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果企业成本费用存在突出增长的现象,就要针对相关的价格进行调整。

(四)对主要营业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配比关系要注意

上述三种指标主要针对的是单一种类项目的变动情况,但是在纳税评估中,还会对各个单一指标之间的配比关系进行运用和分析。其中,主要停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之间的配比关系就是纳税评估时的一个重要的分析内容。所以,企业不仅要考虑单项指标的合理性,还要对收入和成本数据在逻辑关系上的相关性进行考虑。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指标应该保持同步增长,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考虑它们之间的配比关系是否正常,如果出现不正常的现象,就要及时进行改正,以免企业遭到纳税评估。

(五)对收账款和主营业收入变动率之间的配比关系也要注意

在纳税评估工作中,税务机关还要结合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应收账款的变动率就是要考察的重中之重。现在很多纳税评估工作中常常将主要营业收入的数据同应收账款进行配比分析。因此,企业相关人员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检查时,还要注意主营业收入的数据变动和收账款的数据变动是否一致,避免出现主要营业收入一个大幅增加,应收账款却大幅减少的状况。

一个企业要想从容应对纳税评估,甚至是纳税稽查,必须在平时的财务工作中遵循真实、稳健的原则,对不同会计科目中的内在逻辑关系要弄清楚,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也要进行全面的理解,并贯彻落实。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和严谨的管理制度,增强应对税收风险的能力。

企业资信评估 篇3

为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行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总结《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制定了《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以下简称“企业价值评估准则” 或“准则”),并于2012年7月1日起施行。企业价值评估是目前资产评估行业的一项重要业务,准则的出台必将对整个行业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随着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企业价值评估执业行为,促进企业价值评估执业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提升整个评估行业的公信力,并对巩固拓展企业价值评估市场和服务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将指导意见修订上升为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指导意见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以来,为广大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提供了操作指南,为委托方和监管部门评价评估工作成果提供了客观标准,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评估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已经由原先的资产基础法为主、收益法简单验证逐步过渡到目前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两种评估方法并重的格局,而且市场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可以说,指导意见实施7年来,绝大部分内容经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

七年来,我国评估准则体系基本建立,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国内证券市场和产权市场逐步完善,评估实践对企业价值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指导意见的修订十分必要。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基本准则为导向,并注重与已颁布的其他评估准则的相互衔接。修订后,准则的整体框架、相关术语、披露内容等方面实现了与其他评估准则的协调。准则起草过程中也十分注意借鉴国际经验,力求使一些基本名词、概念、术语、方法与国际接轨,以利于促进资产评估行业的国际化。同时考虑我国评估准则体系是规范我国评估行业的,应立足于我国的经济与法律环境,准则的制定必须要考虑我国评估实践,兼顾稳健性与适度超前性,不能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国外的条款。

如何有效地协调好操作性和原则性,是准则起草过程中一直在平衡的一个重要问题。准则起草过程遵循了“粗细结合”原则。修订后的企业价值评估准则,对市场法和收益法的具体运用提出了细化要求,对资产基础法进行了调整,对流动性溢折价的考虑、评估结论的形成方式等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对具有多种业务类型涉及多种行业的企业价值评估明确了技术路径,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对评估报告披露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

本次修订,对指导和规范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促进评估行业更好地服务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总结和固化了企业价值评估中通行有效的执业实践,有助于巩固评估行业的传统核心业务,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对评估专业服务的要求,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提升了对企业价值评估的要求,为评估师提供了较为超前的实践指引,有助于提升行业专业性;三是促进了评估理念和评估方法的国际接轨,增强了准则的国际趋同。

二、主要修订内容

(一)引导和规范市场法和收益法的运用

企业价值评估准则在条款数量和内容详细程度方面,加强了对运用市场法和收益法的指导。在第三章“操作要求”中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调整,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和溢余资产的识别、分析和评估进行了规范,在第四章“评估方法”中丰富了两种方法的相关条款。在第五章“披露要求”中专门就运用收益法和市场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应当在评估报告中重点披露的内容进行了规范。

(二)对收益法的具体运用提出了细化要求

准则第四章“评估方法”中收益法共有10条。第二十三条主要讲收益法的定义及其适用性,第二十四、三十二条明确了收益法的具体方法。根据国外准则及我国评估界的执业实践,明确提出了股利折现法(DDM)和现金流量折现法(DCF)两种常用的具体方法。第二十五条对股利折现法的定义和应用范围做出规定,“通常适用于缺乏控制权的股东部分权益价值的评估”。现金流量折现法明确提出“通常包括企业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和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在准则第二十六条,对如何恰当选择两个现金流折现模型进行了规范。为了使准则具有可操作性,在准则第二十七至三十一条,对预期收益、收益期、预测期、折现率、预测期后的价值逐条进行了规范。

关于未来收益的预测,为明确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责任,提高评估行业公信力,将指导意见中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从委托方或相关当事方获取被评估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和收益状况的预测,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确信相关预测的合理性”调整为“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充分分析被评估企业的资本结构、经营状况、历史业绩、发展前景,考虑宏观和区域经济因素、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对委托方或者相关当事方提供的企业未来收益预测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在考虑未来各种可能性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评估假设,形成未来收益预测”,此外,对未来收益预测中的关注点在准则第二十七条第二款专门进行了提示。

(三)对市场法的具体运用提出了细化要求

准则第四章“评估方法”中市场法共有6条。准则在第三十五、三十六条对上市公司比较法和交易案例比较法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了规范。鉴于目前国有资产评估中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股权比例变动不需要评估,评估实务操作中的评估对象基本为非上市公司,为提高上市公司比较法的可用性,在准则第三十五条,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比较法的评估结论应当考虑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

市场法运用的关键在于可比企业的选择和价值比率的选择、计算和应用。准则第三十七条对可比企业的选择提出了标准和关注点,第三十八条将价值比率分成四类,并对价值比率的选择、计算和应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对资产基础法进行了调整,规避潜在的执业风险

准则第四章“评估方法”中资产基础法共有4条。第三十九条主要讲资产基础法的定义。为避免歧义并与基本准则相衔接,准则除在第二十二条中出现成本法的提法外,将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成本法统一称为资产基础法,并对资产基础法的定义进行了调整。指导意见中资产基础法“是指在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成本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当考虑被评估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应当承担的负债。”从评估实践看,注册资产评估师很难考虑被评估企业所拥有的所有资产以及应当承担的负债,这导致准则条文与实际应用存在显著差异,为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埋下风险隐患。为此,准则提出“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资产基础法,是指以被评估企业评估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合理评估企业表内及表外各项资产、负债价值,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方法。”虽然从方法的内涵上看没有变化,但是操作上更为清晰。准则第四十条对注册资产评估师如何识别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的各项资产、负债进行了规范,并且明确提出“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知晓并非每项资产和负债都可以被识别并用适当的方法单独评估。”

此外,运用资产基础法评估各项资产时,如机器设备、不动产、无形资产等,除应遵守相应的具体准则外,第四十一条特别强调“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知晓,在对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单项资产或者资产组合作为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其价值通常受其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影响。”

(五)进一步强调三种方法的适用性

目前的评估实践,出现了不考虑评估方法的适用性,机械强调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运用的情况,以及简单、片面强调方法适用性而投机取巧选择性使用评估方法的情况。准则在指导意见收益法适用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法和资产基础法的适用性条款。准则对指导意见第二十五条收益法的适用性条款进行了调整,对市场法的适用性规定为“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所获取可比企业经营和财务数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可收集到的可比企业数量,恰当考虑市场法的适用性。”对资产基础法的适用性规定为“当存在对评估对象价值有重大影响且难以识别和评估的资产或者负债时,应当考虑资产基础法的适用性。”“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资产基础法一般不应当作为惟一使用的评估方法。”

(六)进一步明确评估结论的形成方式

指导意见第三十八条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对同一评估对象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时,应当对形成的各种初步价值结论进行分析,在综合考虑不同评估方法和初步价值结论的合理性及所使用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的基础上,形成合理评估结论。”这一规定,是对采用两种方法时确定评估结论依据的规范,并没有规范形成合理评估结论的具体方法。准则给出了确定方法,即定性和定量分析方式。评估实践中,既可以在两个评估结论中选其一作为最终评估结论,同时也允许采用定量分析方式形成最终评估结论。

(七)适度提高对流动性溢折价的考虑

准则第二十一条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结合所选择的评估方法关注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无论采用何种评估方法,评估师都应尽到关注义务,关注的目的是要判断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当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有重大影响时,则应当予以恰当考虑。在准则第三十五条明确提出,上市公司比较法“形成的评估结论应当考虑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彼此遥相呼应。

(八)对具有多种业务类型涉及多种行业的企业价值评估明确了技术路径

对具有多种经营业务、涉及多种行业的企业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准则第十九条提出“业务单元”的概念,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业务关联性合理界定业务单元,并根据被评估企业和业务单元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财务数据口径进行评估。”在准则第四十二条还明确提出,“对专门从长期股权投资获取收益的控股型企业进行评估时,应当考虑控股型企业总部的成本和效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九)对评估报告披露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

准则对评估报告的披露要求,除与《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衔接外,重点就采用收益法和市场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需要重点披露的内容做出了规范要求。在第四十七条至第五十一条逐条对“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区域经济因素、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企业的业务分析情况、企业的资产、财务分析和调整情况、评估方法的运用实施过程”进行了规范。同时,考虑到评估机构目前的执业现状,允许注册资产评估师根据评估对象的复杂程度、委托方要求,合理确定评估报告披露的详略程度。

三、认真学习,把握实质,提升企业价值评估执业水平

(一)加大宏观、区域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企业业务分析的力度,不再拘泥于简单的财务报表分析,跳出评估看评估

指导意见施行以来,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呈现多样化特征,运用多种评估方法的比例逐年提升,而且以收益法和市场法评估结果作为最终评估结论的比例也有所提升。但从现有企业价值评估执业实践看,广大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执业过程中过分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缺乏对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区域经济因素、企业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企业业务的分析。

准则特别强调了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区域经济因素的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企业业务的分析。任何被评估企业的价值必然受到其所处宏观、区域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其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对被评估企业的价值影响更为明显。当然,无论宏观、区域经济因素,还是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最终要通过被评估企业自身的业务情况体现,因此,注册资产评估师应特别注重企业业务的分析,包括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管理状况、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竞争优势及劣势、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经营策略等,企业业务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我们要加大这三方面分析的力度,真正理解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遵循价值规律的本质特征,从评估结论为评估目的服务的角度去开展评估,充分维护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评估行业的公信力和专业性。

(二)加大对证券市场和产权市场的研究,提升方法应用的市场化程度

证券市场和产权市场是当前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服务市场。在指导意见颁布后的7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产权市场、PE市场的快速发展,为资产评估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对资产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市场真实需求为导向,提升方法应用过程中的市场化程度,是企业价值评估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是从不同的价值衡量角度出发,反映不同的价值驱动因素。每种评估方法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和假设前提,也有各自的优劣势。不同评估方法为交易方定价提供了全方位的价值尺度和定价依据。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信息积累逐渐丰富和收益法应用的技术手段渐趋完善、各项主要模型的应用和参数的确定方法逐步成熟,收益法广泛应用的条件逐步完善。特别在指导意见出台后,对于收益法大部分参数的确定,特别是通用性参数的确定已逐渐达成共识。评估机构对于预测假设、收益预测及各项参数的确定操作方法也与国际同行的主流做法一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30余年,经济领域有效数据积累逐渐丰富;证券市场发展20余年,信息披露机制逐渐完善,这些都为市场法的运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场法运用的外部条件正渐趋成熟。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交易更加市场化,市场化交易需求的本质决定了服务于最终定价的评估方法应用全过程必须市场化。除了评估方法的市场化外,还要求参数的选取必须市场化。而现阶段服务于证券市场的数据服务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市场法的推广应用和收益法的准确应用。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上市公司、交易案例的信息数据库,为收益法和市场法应用过程中可比公司的选择、通用性参数的确定、流动性溢折价、评估结论的合理性判断等提供依据。从评估行业而言,应加大两大方法研究的深度和力度,引导和规范两大方法的进一步应用,提高其市场化程度。

企业资信评估 篇4

企业资信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定量财务分析。财务比率分析法是将影响财务状况的两个相关因素联系起来,通过计算比率,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借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财务比率分析法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比率是相对数,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把某些条件下不可比指标变为可以比较的指标,以利于进行分析。对企业资信状况进行评估在财务的角度主要是对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进行分析。

1. 盈利能力。

较强的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是企业获得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债务的关键因素。充足而稳定的收益往往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管理素质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同时增强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再融资的能力,从而使企业资产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较高的财务灵活性和资产流动性又反过来强化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2. 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它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营运能力通常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反映出来。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的周转速度越快,则表明企业资金利用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

3. 偿债能力。

公司出于维持日常经营活动和进行长期发展的需要,以及对财务杠杆的运用方面的考虑,一般会采用向外举债的方式筹集资金,从而形成公司的负债。通常一年以内需要偿还的债务称为短期负债;一年以上需要偿还的债务称为长期负债。短期偿债能力是指公司以流动资产支付一年内即将到期的流动负债的能力。公司有无短期偿债能力,对公司的经营、发展和生存至关重要,公司的所有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对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十分关心。长期偿债能力是指公司以其资产或劳务支付长期债务的能力。公司长期偿债能力不仅受其短期偿债能力的制约,还受获利能力的影响。现金流量充足性。现金流量及其相关比率是衡量借款人偿付能力的最重要指标,其中企业从正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净现金流量是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来源。

4. 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通常是指企业未来生产经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水平,包括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收益等方面的增长趋势和增长速度。企业的发展能力即企业的成长性,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

二、企业资信评估实务中财务指标使用频率分析

在信用评价方面财务比率分析法是利用对比重要财务比率高低进行信用评价的方法。主要财务比率有很多,那么在资信评估实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财务指标有哪些呢?美国使用频率最高的四项指标分别是:税前经利润率、流动比率、债务/资本率,税后净利率,所占比重分别是100%、86%、86%、86%,美国使用频率较高的其次为每股收益、税后权益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使用频率均为57%;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项指标分别是:存货周转率、销售毛利率、资产负债率,使用频率均为75%,第四位的是并列的几项指标,包括流动比率、税后权益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税后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速动比率,使用频率均为50%。可见,不同的分析目的将会使用不同的财务比率,而且,不同国家对财务比率也有不同的偏好。

2002年2月22日,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计委制订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标志着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建立。这是目前我国最权威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财务效益状况的基本指标主要是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修正指标主要是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评价资产营运状况的主要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修正指标主要是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评价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修正指标主要是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评价发展能力的主要指标是销售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修正指标主要是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

三、对企业资信评估财务指标使用效果的调查

为了深入研究企业资信评估的财务指标使用频率,深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本人对影响企业资信评估的财务指标做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设计如下:

1. 从以下指标中分别选择4个你认为最能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并在相应后面栏内写上1,同时也可以写上你认为重要的但是没有在下面表中体现的指标。

2. 从以下指标中分别选择4个你认为最能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并在相应后面栏内写上1,同时也可以写上你认为重要的但是没有在下面表中体现的指标。

3. 从以下指标中分别选择4个你认为最能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并在相应后面栏内写上1,同时也可以写上你认为重要的但是没有在下面表中体现的指标。

4. 从以下指标中分别选择4个你认为最能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并在相应后面栏内写上1,同时也可以写上你认为重要的但是没有在下面表中体现的指标。

四、结论

通过调研最后研究出分别反映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使用频率及效果最好的四项指标:

1. 盈利能力

(1),反映企业所有者通过投入资本经营所取得的利润的能力,既反映资本的增值能力,又影响着企业股东价值的大小。

(2),反映企业运营资产所产生利润的能力。

(3),反映企业的主要盈利能力。

(4),反映企业盈余的收现能力。

2. 营运能力

(1),衡量企业运用资产的效果,即每元资产能创造多少销售收入。

(2),衡量企业运用流动资产的效果,即每元流动资产能创造多少销售收入。

(3),用来说明报告期内存货周转次数,考核存货的流动性。

(4),此指标表示应收账款的次数,考核企业变现速度和催收工作。

3. 偿债能力

(1),此指标为负债总额与资本总额的比例,用以说明资本总额中负债所占的比重。

(2),反映企业获取利润用于偿付利息能力。

(3),反映企业可用迅速变现的短期资产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体现财务弹性。

(4),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收现用于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

企业资信证明 篇5

签发日期:2010年 月 日 接受人全称:

单位名称 因投标项目名称 需要,委托我行对其资信状况出具证明书,经确认具体情况如下: 单位名称 在我行开立有基本结算账户。自xx-xx年2月18日开始,到xx-xx年2月18月止,被证明人在我行(部)办理的各项信贷业务无逾期(垫款)和欠息纪录,资金结算方面无不良纪录,执行结算纪律良好。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某支行客户部 编 号: 年 号

签发日期: 年 月 日

资信证明是由银行出具的文件,用来证明**公司或个人银行账户资金来往正常,在银行没有不良记录的文件。

由于是银行出具的文件,可信度较高。

资信证明,目前尚无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定义。理论普遍认为,资信证明是指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出具的足以证明他人资产、信用状况的各种文件、凭证等。此类证明 文件不论以何种名义、形式出具,核心是证明他人拥有某项资产、债权或具有何种程度经济实力等等。(证明书接受人):

(被证明人)因(资信证明用途)委托我行(部)对其资信状况出具证明书,经确认具体情况如下:

(被证明人)在我行(部)开立有结算帐户。自 年 月 日开始,到 年 月 日止,(被证明人)在我行(部)办理的各项信贷业务(有/无)逾期(垫款)和欠息记录,资金结算方面(有/无)不良记录,执行结算纪律情况(良好/不好)。证明人声明:

1.我行(部)只对本证明书所指明期间内,被证明人在我行(部)偿还贷款及利息、资金结算和执行结算纪律情况的真实性负责。我行(部)对本证明书所指明期间之前或之后上述情况发生的任何变化不承担责任。

2.本证明书只用于前款特定用途,不得转让,不得作为担保、融资等其他事项的证明。3.本证明书为正本,只限送往证明接受人,涂改、复印无效。我行(部)对被证明人、证明书接受人运用本资信证明书产生的后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国有企业整体改制评估 篇6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个阶段。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型国企一般采取“局部改制、合资经营”或者“局部改制、分拆上市”的改制模式,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到1994年以前,由于发行审核采用的是股份配额制,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由集团公司的资产分拆而来,因此大都属于分拆上市。从1995至2000年,由于额度制从股份配额改为家数配额,开始出现分拆与捆绑相结合的股份改制方式,实质仍属于分拆上市或部分上市。从2001年至今,随着证券市场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和发行保荐人制度的建立,证监会、国资委等政府部门开始大力宣传和推动企业整体上市。

二、推进国企整体改制是深化国企改制的战略举措

在国有企业改制的初期,部分改制的模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衍生出上市公司独立性差、与控股公司关联交易频繁、违规为控股股东提供担保或抵押、控股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严重问题,甚至导致某些企业还要进行二次改制。因此,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整体改制、整体上市”已势在必行,并且已然成为近年来大中型企业改制的方向。

2011年上半年,国资委对央企改制定下了整体改制的主基调。2月份,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公开对媒体表示“未来央企将以主营业务上市为主,不再鼓励分拆优质资产的上市行为”,并提出希望:未来10-15年,所有央企都成为“彻底多元化,彻底资本化”、“不附带任何存续公司和母公司”的上市企业。

所谓整体改制,就是指集团公司或母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革,在集团层面或母公司层面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或产权多元化,集团公司或母公司的资产全部进入股份公司。整体改制其实是相对于部分改制而言的,它将逐渐取代部分改制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制的主流模式。因为,采取整体改制模式,拟改制企业与拟上市公司为同一主体,可以彻底避免其他改制模式下可能存在的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问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此外,整体改制模式的程序相对简单,资产和业务完全由股份公司承继,不存在债权债务转移等问题。

如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整体改制已全面铺开,这将有利于国家战略性的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据统计:从2003-2007年,通过联合重组、股份制改革,央企数量从国资委成立之初的196家调整为149家。截止到2007年底,有19家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成立了国有独资公司,成立了董事会;有6家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实现了母公司的股权多元化。2007年后,国资委积极推进中央企业母公司的整体改制上市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工作,公司股份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央企及其所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已从2005年的40%提高到2010年的70%,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央企有43家,央企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达336家,央企资产总额的52.88%、净资产的68.05%、营业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根据2011年11月的最新报导,央企数量已从2007年的149家减少到117家,央企整体改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三、为国企整体改制服务业已成为资产评估传统市场的新亮点

国有企业整体改制的过程,实质上是国有资产在动态中加以重组的过程。在这一流动中能否保持国有资产不流失,是衡量企业产权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的难度非常大,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因此,为了防止和制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需要掌握资产持有单位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和产权变动状况,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管理。资产评估是维护国有产权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评估结果是国有资产交易作价的基础依据。通过资产评估管理,可以把住关口,有利于保证国家在企业改组、改制、兼并、拍卖、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过程中的合法权益。2011年6月份,财政部下发通知要求,金融国企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分立、清算或产权转让的,应对企业进行整体资产评估。所以说,资产评估已经成为国企整体改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资产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必须紧跟这一新市场的发展动态

与传统的国有企业资产评估业务相比,国有企业整体改制评估又呈现出新的情况,我把它归纳总结如下:

(1)国有企业整体改制,特别是央企的整体改制,通常会呈现体量大、分布广、行业跨度宽的特点;

(2)资产结构复杂,集团层面下既有境内外上市公司,又有非上市公司,既有控股公司又有参股公司;

(3)财务结构上,既有账内资产,又有账外资产(如商标,特许经营资质等);既有大量内部往来,又有许多盘根错节的关联交易。

(4)从改制目的和改制过程看,既有大改制又伴随有小改制,既有资产出资又伴随资产处置,既有设立公司目的,又伴随有引进战略投资人目的和发行上市目的等。

上述新呈现出来的特点,对资产评估的理论和实务、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

(1)用于出资改制设立有限公司的目的的评估,其价值类型是我们传统的公开市场价值类型,还是某种特殊的价值类型?

(2)资产评估的对象是全部股东权益,还是某种特定的净资产价值或特定的全部股东权益价值?(通常不含表外资产,如商标,特许经营资质等)

(3)对类似资产采用不同评估方法的问题:如对同样是集团所拥有的资产,如果是上市公司股权,则不采用市场法,而更多地采用收益法或成本法定价,而对同样是集团的资产,如房地产,却大多采用市场法进行评估,这种处理方式从理论上和准则上如何认识?如何解释?如何规范?

(4)对于整体改制国有企业在集团层面上的收益法评估,由于涉及多个子公司,这些子公司行业不同、大小不同、盈利模式不同、筹资能力和流动性不同,行业周期不同、甚至所得税、营运资金、折现率等都不同,合并口径收益法是否合适?如何从理论上和实务上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解决办法?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摆在评估行业、每个评估机构和每个评估师面前的问题。

五、从服务于国有企业整体改制角度来看市场建设和品牌建设

国有企业整体改制为资产评估市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机遇永远伴随着挑战。上面所谈到的问题,均是我们在面对这个新市场时回避不了的,也不能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越早解决,解决的越彻底,越干净,我们越会得到市场的接受,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我们的市场建设也就越发稳固。

然而要真正做好这一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需要从理论层面上突破,从准则层面上规范,从技术层面上跟进,最后还要在制度层面上落实。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全体评估人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中评协的正确引领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市场上真正树立起我们行业的品牌。有了行业的大品牌,才有我们机构和评估师施展拳脚的舞台,才能为我们打造一个个百花齐放的小品牌奠定基础。

所以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次国企整体改制的新机遇,与时俱进,把深化评估理论研究,创新评估操作实务作为树立行业市场品牌的抓手,把优质服务主题年、评估机构做优做强做大作为推进评估机构品牌建设的具体措施。

企业绩效评估探析 篇7

关键词:企业,绩效评估,对策措施

一、绩效评估的定义

绩效评估, 也称绩效考评、绩效评价、员工考核, 是一种员工评估制度, 也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绩效评估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绩效评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随经营管理需要而变。从内涵上说, 就是对人与事的评价, 它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二是对人的工作结果, 即人在组织中的相当价值或贡献程度进行评价。

从外延上说, 就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对日常工作中的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它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从企业经营目标出发进行评价, 并使评价以及评价之后的人事待遇管理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二是作为人事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运用一套系统的制度性规范、程序和方法进行评价;三是对组织成员在日常工作中所显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 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

二、企业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1. 绩效评估制度简陋。

许多公司在成立之初, 只是随手采用传统的绩效管理办法, 这种传统的办法通常与企业组织和战略、组织文化、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等相脱节, 而这些背景因素对于成功地实施绩效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等到公司成长到某种规模时, 即使发生问题也仍然沿用, 或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同时这种传统的绩效管理办法也会导致对员工的评估表面上和私下里不一致。

2. 绩效评估标准模糊。

企业主管缺少对员工过去业绩和行为实例的记录, 对员工的绩效评分非常主管。同时, 主管没能在评估中就员工的优点和缺点给予明确的反馈信息, 没能传递公司的期望, 没有为员工晋升、调动、加薪提供决策依据, 而只是作为一个应付上级检查的手段。没有客观具体的衡量标准, 则考核结果不能代表真实的绩效成果, 甚至还会破坏主管与同仁间的信任关系。

3. 缺乏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在组织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组织绩效, 而且有利于创立一种组织文化, 形成全企业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风气和努力进取, 奋发向上的氛围。许多的国有企业的制度规定中对请病假或事假、迟到、工作中导致的差错等都有很详细的处罚规定, 而对工作表现积极、出色的员工相应的奖励措施却涉及很少, 如果员工得不到应有的激励, 他就不可能有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就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得过且过, 而且牢骚满腹, 不仅不能发挥正常的业务水平, 而且还会成为组织中的不稳定因素, 扰乱组织的正常秩序, 影响他人的工作绩效。

4. 绩效管理过于重视过去的表现, 忽略了前瞻性的发展。

各个公司的评估考核频率不同, 大多数集中在一年一次, 一年两次, 或每季一次。即使是每季一次, 每逢考核作业时都是以过去的表现为基准, 打考绩, 等于是算旧账。这导致很多员工在考核时都愁眉苦脸。事实上, 绩效管理的重点不应在于考核过去业绩, 而要重视怎样才能达到目标, 怎样才能使绩效良好, 分析做得好的和做的不成功的工作, 以及应如何改善以使其做的得更好。

三、企业绩效评估的完善措施

1. 企业绩效评估体系要与企业的发展和目标相一致。

绩效评估体系必须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企业的管理应随着外部和企业本身的成熟度相适应, 既不能超前, 也不能滞后。

企业绩效评估体系还要于企业的管理及战略目标相适应。在制度具体的评估内容时, 需要根据企业的特征, 如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的发展成长历程、企业的管理基础、信息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来设计符合自己企业的指标体系, 并根据科学预测、经验和横向比较来进行量化。应该说绩效评估的理念时共性的, 但它的具体内容时个性化的。

2. 确定评估的标准。

绩效评估必须有标准, 作为分析和考查员工的尺度。一般可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绝对标准如出勤率、废品率、文化程度等以客观现实为依据, 而不以考核者或被考核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标准。所谓相对标准, 如在评选先进时, 规定10%的员工可选为各级先进, 于是采取相互比较的方法, 此时每个人既是被比较的对象, 又是比较的尺度, 因而标准在不同群体中往往就有区别, 而且不能对每个员工单独作出“行”与“不行”的评价。

3. 设计有效的薪酬体系。

薪酬是对员工贡献的承认和回报, 还是把企业战略的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的计划, 促使形成对企业目标上下一致的局面, 激励员工对企业责任心和对企业的贡献的努力程度。薪酬对企业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因此, 在设计薪酬时, 应对员工的利益给予考虑, 采取利润分享和风险共担的薪酬分配特点。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 体现公司的市场战略和管理要求, 并提供基于绩效的激励, 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比如增加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季度奖金, 并在企业的销售利润中, 在达到了企业的销售目标前提下, 设置一个激励的基金, 根据绩效进行分配, 形成与企业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另外, 薪酬体系作为一种管理工具, 应随着企业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的战略和价值观、目标进行相应的检视和改变。

总之, 一个有效的薪酬体系的设立, 关键在于把握设计的原则, 从企业的目标出发, 从绩效考核的指标和结果的设计细节中来体现战略和价值观, 有效地实施推广和不断的完善思考。

4. 企业成员进行有效的绩效沟通。

有了完善的考核制度, 还需要企业主管和员工间有效的沟通, 良好的绩效沟通可以形成高效的企业团队, 及时排除障碍, 最大限度地提高绩效评估的成效。

员工的理解是绩效评估体系推行的关键, 这就既需要单向的说明, 如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目的、内容、操作方法的培训, 也需要双向的沟通, 采用主管与员工双方共同讨论的模式, 让员工高度参与, 了解员工的想法, 评估指标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具体来说可通过定期的书面报告、面谈、有经理参加的定期的团队会等。

5. 及时调整绩效评估指标。

绩效指标每年需要根据经营目标的调整和管理重点的不同而进行调整。指标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由于市场瞬息万变, 企业的外部环境不是由哪一家企业来控制的, 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管理重点将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为这些服务的绩效指标也需要随之变化。

另外, 企业经过绩效评估得到评估结果后, 还应对评估结果进行及时的跟踪和反馈, 以加快调整企业的行为和决策。单纯地记录数字和分析数字是没有意义的, 最关键的是将分析的结果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通过行为的改变、决策的改变才能改变最终结果。这一步是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行动, 少了这一步, 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参考文献

[1].吴泽英, 陈系琰.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2007 (12)

[2].梁钧平.人力资源管理.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企业资信评估 篇8

(一)加强资金风险防范的原因

加强资金风险防范, 是为了确保医药商业企业更好加强对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链的完整性,实现医药商业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客户评估必要性

1、控制资金风险

最近国家对医药企业的行业管理方面逐渐趋于规范, 一些小型的医药商业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存在严重的逃票、逃税的现象,对类似这样的一些小医药公司,必须加以全面、正确的估计,避免出现资金风险。

2、控制风险底线

对客户展开的评估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授信,一方面是赊销天数, 另一方面是赊销的具体资金数额。 评估赊销天数是为了有效控制资金风险,而赊销金额是为了做好风险底线控制工作。 一般情况下,会按照客户日常的信用积累和自身持有的资金规模等相关指标来进行评定, 根据一定的时间做好估计调整工作。

二、医药商业资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做好客户资信调研

1、把握资信调研时机

当客户出现交易额突然扩大时, 应该明白客户由于业务方面扩大出现提升交易额的情况,还应该考察客户是否具备这一能力。 当客户要求变更交易方式,需要延长付款期限时,应该明白是否是因为运营资金的其缺失而故意拖延。

2、采取恰当的调研内容与方法

采取恰当的调研内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特别关注客户的个人信息。二是,侧重客户的财务方面的信息。三是,关注客户主要产品的信息。 四是,关心客户实际信用信息。

此外,还需要选取恰当的调研方法。 具体来说,调研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可以要求客户直接来进行提供。 二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来搜集。 三是,通过税务、工商等政府部门,资产评估公司、行业协会等渠道来搜集客户信息。 四是,对客户可以进行实地调研。 五是,从客户和医药商业公司间的交易记录中来获得客户对具体交易环节的做法,尤其是对偿付货款的具体做法。

(二)做好客户资信评估

医药商业企业在充分搜集客户资信的基础上, 按照收集到的客户信息, 来使用特征模型的方式来对客户的非财务以及财务因素展开全面分析。 在分析前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客户具体的信用要素,具体包含客户自身因素;客户优先要素;客户财务要素与信用要素等。 企业按照客户信用等级的差异,来对客户采取不同的信用政策。

(三)做好客户资信档案管理

1、集中管理客户资信档案

医药商业企业可以对客户档案展开集中式管理, 这是为了商业企业更好对客户展开统一管理,统一进行授信,全方位就跟踪并在第一时间内抑制出现的问题。

2、对客户资信档案采取分类整理

医药商业企业按照客户规模的实际大小, 将商业企业销售的贡献分成不同的类型,分别是普通客户、高级客户与核心客户。 对核心客户来说,可以开展特别管理,进行更深一层的资信管理。 而对那些普通客户来讲,按照评分开展群体性管理,对客户分类主要是对管理成本进行全面的考虑,并将现有资源发挥高效作用。

3、创建客户资信档案数据库

医药商业企业充分利用好计算机技术, 使用特定的管理软件来创建客户数据群,及时更新已经掌握的档案,这便于进对客户信息讲行维护、更新与查检,与此同时,还能将提前设计好的分析模型,进一步提升客户信用分析以及评级效能, 让医药商业企业管理人员能动态掌握客户信用情况,提升医药商业企业展开信用决策的准确性、效率性。

(四)对客户信用管理实现专业化

1、对信用风险加以客观预测

经过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 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展开客观、准确的预测,并且在企业内可以设定专门的信用管理方面的职能,来开展专业化的技术操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2、便于对客户资信加以管理

医药商业企业的信用管理职能的核心就是对客户展开资信上的管理。 特别是在处理和客户的多项业务关系的时候,有些企业都是从其内部的利益与目标出发。 所以企业对客户实行资信管理,如果只是简单的依靠兼职性或者是非专业性质的工作,就难以达到具体要求,甚至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 比如,商业企业的销售部门负责来进行评级工作, 一般是通过关于注重客户的信用上的风险。 此外,假如不能很专业的对客户信用信息展开全面、综合性的分析的话,决策人员就会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片面的或者是经验性的判断, 这样就会容易导致决策上的失误。

总之,医药商业企业进行的资信管理是为了控制资金风险,控制风险底线,为此,必须采取做好客户资信调研,做好客户资信评估,做好客户资信档案管理,对客户信用管理实现专业化等方面的措施,提升企业资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玲玲,马杰.浅议我国企业资信评估[J].科技广场.2009(04)

[2]徐凯.浅析企业建立客户资信管理防范信用风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2)

企业资信评估 篇9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中提出了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不动产评估,并把不动产评估分为单独的不动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不动产评估。无论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不动产评估还是上述关于不动产评估的分类,在国内外都还是首次提出。本文这样理解《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中关于不动产评估的分类:单独的不动产评估,是指处于独立使用状态下的不动产价值评估;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不动产评估是与企业其他资产处于共同使用状态下的不动产的价值评估。这是一种狭义上的评估分类,从广义上看,不动产与其他资产共同使用的状态不仅发生在企业中,而且还发生在包括事业单位的整体资产中。

笔者认为,该分类的提出对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引导新一轮对不动产价值评估的研究。比如,作为企业资产一部分的不动产,在面临与单独的不动产评估不同的外部环境时,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不动产评估对象有哪些新的内容?它的价值影响因素有哪些新的变化?目前,理论界在这些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还很不清晰,需要进一步讨论。

在讨论上述这些问题之前,本文先给定关于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不动产评估这个概念的基本界定,即不动产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不动产评估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一部分,以便使讨论建立在一个概念明确的基础上。

二、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不动产评估的对象

企业中的不动产通常并入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及无形资产中进行核算,其中,在无形资产中核算的不动产一般是土地使用权。按照此核算方式,企业中的不动产可相应地分为五类:存货类不动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类不动产、在建不动产和土地使用权。在这五类不动产中,投资性房地产具有独立的获利能力,其他的都不具有。

存货类不动产一般常见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其存货也一般为房地产。企业中存货类房地产的增减变化与房地产的市场周期有关。如果房地产市场处于销售旺季,房地产开发企业不会有太多的存货,但是房地产价格一直处于涨价预期中,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存货会因为囤房囤地的行为而大幅度增加;如果房地产市场处于销售淡季,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会有较多的存货,但是房地产价格处于较长的降价预期中,存货会因为降价促销而大幅度减少。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的房地产。一般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

固定资产类不动产是以固定资产方式核算的不动产,或称自用不动产,其中最常见的是自用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自用不动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不动产。

在建不动产是以在建工程方式核算的不动产,可以分为产品性质的在建工程和生产资料性质的在建工程,前者一般出现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相当于企业的在产品,其评估方法与存货类不动产的评估方法相同;后者则在一切企业中都可能出现。

土地使用权是以无形资产方式核算的不动产。

三、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不动产评估价值影响因素

企业中的不动产也属于不动产众多权属关系中的一种,因此不动产的一般价值影响因素也会成为企业中不动产的价值影响因素。除此之外,从评估假设的角度来看,企业中不动产的价值影响因素还包括以下内容:市场价值、转用续用价值、清算价值。这三类价值都与不动产是否属于企业资产的一部分无关,因此这里主要讨论企业价值评估中不动产的在用续用价值的影响因素。

1.企业资产管理方式。

企业是众多资产的组合体,其中包括机器设备、不动产、资源资产、金融资产、可确指无形资产等。如果无形资产中包括商誉,那么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应该精确等于各个单项资产价值之和,即:

其中:Vm表示机器设备价值;Vr表示不动产价值;Vre表示资源资产价值;Vf表示金融资产价值;Vin表示可确指无形资产价值;Vg表示商誉价值。

作为企业整体资产组成部分的单项资产的价值,评估界可能存在理解误区,即认为各个单项资产作为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发挥作用的时候,由于总体价值大于或小于其组成部分的价值之和,于是认为单项资产的价值实现了增值或减值。其实这种观点不一定能成立,因为各个单项资产协同发挥作用的时候,如果各个单项资产的资产使用方式并没有变化,而是各单项资产之间的组合方式发生变化,那么企业价值的增减就完全体现在商誉中,而与单项资产的价值增减无关。商誉与其他单项资产的关系如图1所示。

商誉是一种不能独立存在的无形资产,严格地说不应该属于单项资产,但为了表述方便,本文也称其为单项资产。商誉是由各单项资产的组合方式决定的,这种组合也可称为资产的管理或企业经营方式。资产管理得好,企业就会产生较好的收益。在图1中,各单项资产之间的连接线代表资产的管理,资产管理的效果能够通过企业的商誉体现出来。

图2是某企业的某种资产管理方式。由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各单项资产和企业的价值都小于市场价值。实际上,按照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教材给出的定义,市场价值是资产实现了最佳使用方式后达到的价值,因此市场价值是资产价值的极值。但是,企业价值达到极值的时候,除了商誉,其他单项资产的价值不一定能达到极值。从理论上来说,也有各个单项资产同时达到极值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可以说,单项资产的组合方式影响着它们的资产使用方式,在不同的资产使用方式下,资产的工作负荷也是不同的,因此资产的组合方式最终也影响了资产的在用续用价值。

2.不动产的财务核算方式。

不动产的财务核算方式源于不动产的使用方式,不同的用途决定了其财务核算方式。如果用于出售,其财务核算方式是存货;如果是自用,其财务核算方式是固定资产;如果是自用的未完工不动产,其财务核算方式是在建工程等。因为不同的财务核算方式涉及不动产的不同使用方式,所以它也影响不动产的在用续用价值。

3.不动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

根据企业整体资产价值计算公式和图2不难看出,各单项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体现在各单项资产的价值中。除商誉外,各单项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都不会大于其自身的市场价值。但无论如何,不动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都是不动产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具有在用续用价值的根本原因。

4.其他因素。

不动产价值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不动产的担保情况、租赁情况以及是否存在不动产未结合同和尚未支付款项等。当待估不动产存在担保情况且担保责任不可分离时,有面临快速变现的风险,因此不动产的在用续用价值比没有担保责任的相同资产的价值低,实际操作中以一定的折扣率体现;当待估不动产存在未到期的租赁情况时,其在用续用价值应该等于正常的在用续用价值减去还未到期的租赁权价值;当待估不动产被承租人损坏,其价值应该在正常评估值基数上减去被损坏部分的价值;当待估不动产还存在尚未支付的款项时,其价值应该等于正常评估值乘以已经支付的款项占应该支付款项的比率。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订, 财政部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探析 篇10

一、企业价值评估传统方法的缺陷

成本加和法是从投入角度, 即资产购建的角度, 未考虑资产的实际效能和企业运行效率。同类企业只要原始投资额相同, 无论效益好坏, 其评估值都相同, 甚至效益差的企业估值高于效益好的企业。同时, 该方法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项目逐个考察得出企业的总价值, 容易忽略商誉等组织资本。

市场法是利用产权市场上与被估企业相同或相似企业的交易及市场成交价作为参照, 通过被估企业与参照企业之间的对比分析, 进行必要的差异调整, 修正市场交易价格, 从而确定被估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的方法。市场法应用的主要困难是可比企业的选择, 而且市盈率、市净值率等评价指标要求具备活跃、成熟、规范的证券交易市场条件。目前国内企业整体评估还不宜采用市盈率乘数法, 只能作为辅助方法或粗略估算方法。

从投资人及企业的角度看, 收益法是企业估值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为企业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未来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 而不是现存资产的多少。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是折现现金流量 (Discounted Cash Flow, DCF) 法。该方法应用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经营持续稳定, 未来现金流序列可预期且为正值。使用WACC法确定折现率还必须具备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资本结构不变及股利分配制度稳定等严格假设。这些假设条件限制了DCF法在评估实践中的运用。首先, 对于当前存在经营困难的企业或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而言, 企业当前现金流或收益往往为负, 而且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为负;其次, DCF法只能估算已经公开的投资机会和现有业务未来的增长所能产生的现金流, 没有考虑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各种投资机会, 而这种投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企业的价值;第三, 对于拥有某种无形资产, 但目前尚未利用, 预期现金流量难以估计, 往往会低估企业价值。

二、企业价值评估经济增加值模型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EVA) 是由Stern Stewart于1991年提出的用于评价企业财务经营业绩的指标。其为企业净经营利润减去所有资本成本的差额。如果差额为正, 说明企业创造了财富;反之, 则表示企业发生损失。如果差额为零, 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EVA指标的特点是从股东角度重新定义企业的利润, 考虑了企业投入的所有资本 (包括权益资本) 的成本, 因此能全面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的真正盈利或创造的价值, 对全面准确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经济增加值EVA=息前税后净利润-全部资本成本

=投资资本× (投资资本报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从上述EVA的计算公式可知, 当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超过资本成本时, EVA大于零, 表明企业的经营收入在扣除所有的成本和费用后仍然有剩余, 该剩余收入归股东所有, 股东价值增大;反之, 表明企业经营所得不足以弥补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在内的成本和费用, 股东价值降低。可见, EVA与股东价值成同方向变化, 追求EVA最大化即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企业价值应等于投资资本加上未来年份EVA的现值, 即:企业价值=投资资本+预期EVA的现值。

EVA模型与DCF模型本质上是一致的。假定企业初始投资为I0, 第t期税后营业净利润为NOPATt;第t期新增投资资本为△It,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WACC, 则企业价值计算公式为:

EVA模型能有效衡量公司任何单一年份的经营情况, 而DCF模型难以通过对实际和预计现金流量的比较来跟踪企业经营期投资资本的情况。任何一年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的随意投资, 都会影响现金流量及折现值, 管理者容易为了改善某一年的现金流量而推迟投资, 使企业长期价值创造受损。而EVA模型不考虑前后年度资本随意投资额的大小, 仅确定单一时期的预计EVA, 并同实际产生的EVA对比分析, 真正从“创值”而不是“创利”出发评估公司价值, 因而有利于更真实完整地评估公司价值。

三、企业价值评估期权模型

在评估具有较高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创业企业, 传统的估价模型往往会低估其价值。这类企业处于创业阶段, 产品和技术单一, 没有取得销售收入或销售收入比例很小, 净现金流为负, 而且可比公司甚少或者说很难从公开市场上获得可比信息, DCF模型和市盈率模型使用困难。但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具有及时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 同时也具备充分运用这种机遇的实力, 这种获得未来巨大现金流的机会才是创业企业的价值所在。

期权定价模型 (Option Pricing Model, OPM) 认为, 应将传统估价理论所忽略的“管理弹性”和“策略弹性”纳入考虑范畴, 同时考虑评估对象“不可逆性”和投资决策“可延迟性”。当净资产大于零时, 应在采用净现值法的基础上考虑评估对象的不确定性所蕴藏的机会。即如果企业经理人能有效管理投资计划的不确定性, 将大大提高企业价值。OPM融合了净现值法和决策法的优点, 从净现值法中借用了估计风险值的观点, 从决策法中借用了决策节点 (允许在接到信息后和开始进入下步之前作出决策) 的模拟灵活性。因此, OPM较好地体现对象资产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期权是一种选择权, 是赋予其所有者在特定时间或特定时间以前, 按照特定价格买进或卖出某种资产权利的一份契约。期权只包含权利而不包含义务, 其持有者可自由行使买进或卖出的权利。为取得该权利, 期权购买者需在购买期权时向其卖方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金, 称其为期权价格。在企业价值评估中, 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和负债方都可能拥有期权。资产方期权包括推出、扩大、缩小、放弃、开办和关闭项目的抉择权, 在期权成本低于其提供利润时, 资产期权增加了管理决策的灵活性, 为投资创造了按低成本选择的能力;负债方期权包括可赎回债务和可转换债务, 直接影响公司的资本成本。1973年, 布莱克 (Black) 和斯科尔斯 (Scholes) 在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 (The Binomial Model) 基础上, 运用无风险完全套期保值和复制资产组合 (Replicating Portfolio) , 提出了Black-Scholes期权评估模型。该公式为:

式中, C为买方期权价值, S为标的资产的现行价格, E为期权的执行价格, r为无风险利率, δ为标的资产年投资回报率标准差, t为距到期日的剩余年数, N (d) 为标准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小于或等于d的概率。

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是一个机会的价值, 相当于期权总价值中的“时间价值”。对于有一定的获利能力、又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其价值是其现有获利能力和潜在的获利机会价值之和。因此, 可以将折现现金流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结合起来, 用折现现金流模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现有的经营业务所产生的预期现金流进行折现, 评估出高新技术企业现有经营业务的价值, 即现实获利能力的价值;用期权定价模型对其潜在获利机会价值进行评估, 评估其潜在获利机会的价值, 两者相加得到企业价值的评估值V, 即V=企业的现金流折现值S+期权价值C。

EVA估价模型克服了传统利润指标忽视企业资产价值会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以及忽略所有者权益机会成本等弊端, 但是EVA估价模型仅仅关注企业当期的经营情况, 没有反映出市场对企业整个未来经营收益的预期。OPM估价模型也是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 (如标的资产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标的资产投资回报的波动性在期权有效期内保持不变、无风险利率固定等) 对现实问题的一种简化和抽象, 而该模型计算过程和公式较复杂, 缺乏可操作性。因此, 无论是传统的企业估值方法, 还是本文介绍的两种新模型, 并没有哪种方法有绝对优势, 评估师应根据不同的评估对象和评估环境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为:《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价值工程》2005第3期。

[2]王少豪:《企业价值评估观点、方法与实务》,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上一篇:目标平衡下一篇:基于标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