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鼻炎

2024-08-28

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鼻炎(精选十篇)

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鼻炎 篇1

慢性功能性便秘会对老年人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它可能引发痔疮、肛裂、浑身乏力、腹胀腹痛, 长期便秘还可能诱发直肠癌, 特别是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 严重的可导致猝死。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大大降低老年人晚年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笔者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 通过对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慢性功能性老年便秘患者行不同治疗手段, 验证穴位按摩是否对慢性功能性老年便秘具有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所收治的60例慢性功能性老年便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基础疾病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对比意义。采取1998年世界胃肠大会罗马会议制定的7项功能性便秘RomeⅡ作为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对两组患者都采取常规干预方法

首先,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让患者通过了解便秘的可治性、了解便秘的成因, 掌握便秘的危害, 从而树立配合医生治疗便秘的信心, 也通过自己对便秘知识的掌握, 提高自己意识, 从而主动改变某些不良生活习惯。

然后,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通过让患者填写焦虑自评量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焦虑程度,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耐心与患者交谈, 倾听患者的倾诉, 让患者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拉近患者于医护人员的关系, 为患者配合开展治疗打下基础。

同时, 通过耐心交谈, 告诉患者情绪焦虑、过分紧张也会引起便秘, 告诉老年患者学会进行自我调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缓解便秘。对老年便秘患者进行适当运动与锻炼方面的指导。叮嘱每位患者进食后半小时内尽量不要躺下或久坐, 而应该饭后进行慢节奏的散步或太极拳运动, 通过运动带动肠胃蠕动从而帮助食物消化。对于某些久卧床的患者, 在进食后护理人员则要在家属的配合下帮助他们翻身、抬腿, 以预防便秘。

此外, 对两组患者均应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每天晨起后, 饮一杯温开水以增加肠道水分, 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蜂蜜, 给肠道进行润滑。要让老年患者认识到晨起的第一杯水的重要性, 坚持每天早晨饮水一杯, 并保证每天饮水6~8杯, 这样就能使肠道内的粪便因水分而软化, 预防粪便干结。

此外, 还要给予患者必要的饮食指导, 在饮食结构方面, 每天坚持进食含有膳食纤维的水果、蔬菜以及主食, 让老年患者知道适量食用膳食纤维有助于粪便的排出。在饮食方面, 所有患者均禁食辛辣刺激类食物, 避免饮用酒类和咖啡。在用药方面指导两组患者尽量杜绝服用利尿剂等药物。

1.2.2 特殊方法

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上述常规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 分别对两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措施。给对照组的30例患者肛门内灌开塞露, 对观察组的30例患者则给予学位按摩,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对照组的30例患者进行开塞露纳肛, 稳卧床上, 以使开塞露充分吸收, 防止开塞露溢出。对观察组的30例患者则采取按摩的治疗方案。穴位按摩辨证选取耳穴大肠、直肠下端、交感、肺、肝、胆穴或脾、胃、肾、大肠、直肠下端、皮质点等。腹部选取穴位有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上巨虚穴。[2]

具体操作方法为, 通过耳穴上埋豆, 每天进行按摩, 一天刺激3~4次, 与此同时, 在手上抹适量按摩油后采取摩法和推法按照顺时针方向从中脘穴按摩到天枢穴, 再到气海穴和天枢穴, 最后回到中脘穴, 各顺时针按摩30次, 再对巨虚穴按摩3分钟, 之后进行30次的手揉。在按摩过程中, 必须受力均匀, 让患者能够接受, 不得使用猛劲, 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据此对手法和力度进行调整。

1.2.3 评价方法

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 评价两组疗效。标准如下:2日内顺畅排便一次, 便状正常的为痊愈;3日内排便一次, 患者没有腹痛腹胀、头晕乏力等便秘症状的为有效;症状未消甚至病情加重的为无效。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3.0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和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经汇总,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和54%,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引起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有多重原因, 老年人肠胃功能老化, 肠胃蠕动慢是肌体原因, 还有饮食结构不科学, 饮食习惯不好、缺乏运动, 用药不规范等因素。在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干预和护理指导的基础上, 采取穴位按摩的方法较之常规的将开塞露纳肛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由此不难看出, 通过进行穴位按摩的调理方法可以有效润肠, 缓解便秘, 是一种简单易学、无副作用, 经济实惠的物理疗法, 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以帮助老年患者减轻便秘痛苦, 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百齐.疏导汤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观察.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咋通过穴位按摩治疗牙痛 篇2

牙痛患者可取坐位或站位,全身放松,双眼平视前方或微闭,将呼吸调匀,静息1~2分钟。然后依次进行下列按摩:

1.指掐合谷穴:用左手的拇指稍稍用力地掐按右手的合谷穴(虎口处),可连续掐按1分钟左右。然后照此方法用右手掐按左手的合谷穴。这种按摩具有疏风解表、活络镇痛的功效。

2.按揉下关穴:将双手中指或食指的指腹放在同侧面部的下关穴(此穴位于耳屏前一横指的凹陷处)上,适当用力地按揉l分钟左右。此种按摩具有疏风清热、解痉止痛的功效。

3.按压颊车穴:将双手拇指的指腹放在同侧面部的颊车穴(此穴位于两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处,即用力咬牙时,咬肌的隆起处)上,由轻到重地按压l分钟左右。此种按摩具有解痉止痛、活血消肿的功效。

4.按揉风池穴:将双手拇指的指尖分别按在脑后两侧的风池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上,将其余手指叉开后自然地放在头的两侧,然后用双手的拇指适当用力地按揉此穴,可连续按揉1分钟左右。此种按摩具有祛风散寒、提神醒脑的功效。

5.掐按少海穴:将左手拇指的指尖放在右侧的少海穴(此穴位于人屈肘后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踝连线的中点处)上,适当用力地掐按1分钟左右。然后照此方法用右手掐按左侧的少海穴。此种按摩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

6.按揉阳溪穴:将左手拇指的指腹放在右侧的阳溪穴(此穴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上,适当用力地按揉l分钟左右。然后照此方法用右手按揉左侧的阳溪穴。此种按摩具有通腑泄热、清热止痛的功效。

7.掐揉牙痛穴:将左手拇指的指尖放在对侧的牙痛穴(此穴位于手掌面第3、4掌骨之间,距掌横纹约1横指处)上,适当用力地掐揉1分钟左右。然后照此方法用右手掐揉左手的牙痛穴。此种按摩具有活血止痛、通络解痉的功效。

8.揉按面颊部:将双手的掌心分别放在同侧的面颊部,适当用力地揉按l分钟左右,以面颊部有发热感为宜。此种按摩具有活络散寒、缓痉止痛的功效。

9.按揉行间穴:将左手拇指的指腹放在右脚的行间穴(位于足背第l、2趾间,趾蹼缘后方处)上,适当用力地按揉1分钟左右。然后照此方法用右手按揉左脚的行间穴。此种按摩具有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的功效。

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鼻炎 篇3

关键词:慢性心衰,便秘,穴位按摩,穴位贴敷,护理,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出现的临床综合症[1,2]。慢性心衰呈现多种症状[3],因心脏射血功能下降,患者均见不同程度的体循环、肺循环淤血,活动能力严重受限,被迫卧床休息,故常发生各种并发症,尤其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如便秘、腹胀,用力排便又易诱发急性心衰发作[4]。因此,及时对心衰合并便秘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我科室采取复方丁香开胃贴贴敷神阙穴联合腹部穴位按摩治疗心衰合并便秘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2月我科慢性心衰合并便秘患者48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57~83岁;所有入院时均腹胀、便秘,超过2日未解大便,大便干结。

1.2 方法

所有患者中医辨证施护: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志护理、用药护理、体液管理及辨证饮食指导。穴位贴敷护理:予丁香开胃贴贴敷神阙穴,药芯对准脐部神阙穴贴上即可,每日1贴,贴药后红外线照射20min促进药物吸收,连用5天,每天贴敷不超过12小时。腹部穴位按摩护理:腹部穴位按摩早晚各1次,持续5天,按同身寸法取中脘、天枢、关元,腹部涂石蜡油或按摩油,摩法和推法于中脘顺时针推至左侧天枢-关元-右侧天枢,再回到中脘,环形按摩约5min,以患者有感觉但不引起腹部肌肉移动为宜。揉法分别按摩中脘、两侧天枢及关元各30次。听诊肠鸣音减弱者可加揉双侧足三里5min。注意事项:患者急性心衰发作时避免穴位按摩;实施护理干预时协助患者适当床上翻身、抬臀;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协助患者坐位排便;排便后避免突然站起,避免眩晕、跌倒等不良事件;患者首次排便后,每日仍予穴位贴敷及穴位按摩,以保持大便通畅。

1.3 观察指标

治疗5天后观察患者排便情况,包括首次排便时间与大便性状,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疗效标准及临床实际情况,治愈:2天内自行排便,大便质软,此后未再便秘;好转:3天内自行排便,大便质软或稍硬,此后未再便秘;无效:便秘未改善。

2 结果

48例慢性心衰合并便秘患者治愈35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5%。

3讨论

慢性心衰患者便秘既是体循环淤血的病理过程,又是主要的消化道症状,可导致急性心衰发作,加重心脏负荷。临床治疗心衰大多注重原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未系统针对便秘进行护理干预。

中脘具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之效;关元培元固本、补益下焦;天枢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穴位按摩刺激中脘、关元、天枢可调理胃脾、通腑行气、润滑肠道,通过按揉腹部肌肉促使肠道分泌津液,软化大便,并增加肠蠕动,刺激排便反射,促使大便排出。复方丁香开胃贴是一种新型中药外敷剂,成分包括丁香、苍术、白术、豆蔻、砂仁、木香、冰片,具有健脾开胃、理气通腑的功效。丁香可促进消化酶分泌及药物透皮吸收[5];苍术与白术有促进胃肠运动、胃排空和肠蠕动,抑小肠推动的作用[6];豆蔻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抑制胃肠内容物异常发酵,驱除胃肠积气;冰片促进其他药物穿透皮肤吸收[7]。脐部皮下组织薄弱,腹膜血运丰富,药物吸收快速,脐部给药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迅速发挥疗效;且脐部给药简便快捷,无创伤,患者接受程度高,不良反应多见局部皮疹,停药后可自行消退。

综上所述,腹部穴位按摩联合丁香开胃贴贴敷神阙穴干预慢性心衰合并便秘患者能有效缩短排便时间,软化大便;且操作简单,护理人员容易掌握,患者无创无痛,乐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杰,黄桂宝,张小燕,等.复方丁香开胃贴贴敷神阙穴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腹胀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0,5:15-16.

[2]万洁.慢性心衰中西医疗效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3]郭金玉.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经历的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4]Rasmusson KD,Hall JA,Renlund DG.The intricacies of heart failure[J].Nurs Manage,2007,38(5):33-41.

[5]沈琦,蔡贞贞,徐莲英,等.中药丁香促进5-氟尿嘧啶透皮吸收的作用研究[J].中草药,1999,30(8):601.

[6]王金华,薛宝云,梁爱华,等.苍术有效成分β-桉叶酸对小鼠推进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4):266.

治疗头疼的按摩穴位好吗 篇4

印堂穴。位于眉心处,平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反复拔山根。

太阳穴。位于眉毛和外眼角的交线处,按摩太阳穴,有提神醒脑,止痛消疲的功效。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心,可以取双耳交线中点处。用手掌轻轻叩击,有通经活络之效,缓解头部胀痛很有效果。

合谷穴。俗称虎口,反复按揉可以镇静止痛。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旁开二横指处,艾灸此穴,可以治疗月经性头痛。

阳白穴。位于瞳孔正上方,眉骨上一寸。按压阳白,清头明目,缓解头痛。

神庭穴。位于发际线正中向上0.5寸微微凹陷处,长按神庭可以调节神经系统,有效缓解头痛,十分提神醒脑哦。

平时一定要放松心态,多多按摩上述穴位,令人烦恼的头痛症一定会大大缓解。

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效果观察 篇5

【关键词】 穴位按摩 便秘 中风

便秘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大便少,硬或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等。有国内研究显示,臨床有40%-65%的急性期患者伴有便秘症状[1].便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患者用力排便可导致颅内压升高,引发再次出血加重患者脑部损伤,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预后及转归产生影响。目前,临床上常通过使用缓泻剂、通便药等方法治疗和预防便秘,短期效果好,但长期使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我科近年使用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后便秘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56例,为2012年12月~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中风后便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55~82岁。中风诊断标准参照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便秘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1)排便时间延长,2天以上1次,粪便干燥坚硬。(2)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穴位按摩操作方法 根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选择大横、天枢、支沟为主穴进行按摩,按摩时患者取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在穴位处按揉,每穴2-3min,强度以患者产生酸胀感为宜,再按顺时针方向摩腹10min。按摩时间每日早晚各1次,定时进行。按摩前嘱患者排空膀胱,按摩过程中嘱患者全身放松,注意询问患者对手法的反应,按摩手法力求做到均匀、柔和、渗透、有力、持久,禁用暴力。操作者需修剪指甲,避免损伤患者的皮肤,在按摩的过程中需注意保暖。

1.3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1)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饮食,增加水分的摄入量。(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即每日不管有无便意,都定时予排便姿势。(3)调整日常活动,卧床者行床上运动,病情允许者辅助下床活动。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评定疗效。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有效:3天以内排便,便质先干后软,排便欠畅,伴随症状缓解;显效:2天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伴随症状缓解;痊愈:2天以内排便,便质转润,解时通畅,伴随症状消失。

2.2 治疗结果 56例患者痊愈8例,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后悲伤忧虑,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气血大亏,津枯肠道干涩,泻下功能减弱;气虚则大肠推助无力,糟粕滞留于肠中,使大肠传化功能失调形成便秘。中风便秘患者由于过分用力排便,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再次中风的危险,因此中风患者保持大便通畅显得尤为重要。

穴位按摩疗法是中医经络学内病外治原理的具体运用。大横穴属足太阴脾经,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募穴,具有调整阴阳升降之功,按之可升清降浊,调畅气机以通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恢复正常。支沟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既能梳理少阳之气,又为通便之特效穴,能直通三焦气机,通调水道,使三焦腑气得通,津液得下,大肠传导功能恢复正常,便秘得愈。通过按摩穴位,能通过经络循行速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润肠通便。

综上所述,采用穴位按摩,能有效治疗中风后便秘,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掌握,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思超.便秘在脑病发生学中的地位及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5):294

[2] 王新德.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穴位按摩对母乳性黄疸的治疗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科收治的母乳性黄疸患儿128例, 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对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78例, 女50例;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吃奶好, 少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孕周37~42w;出生时Apgar's 8~10分, 出生体重2.5~4.0kg, 入院时查血清胆红素215.2~382.5 mol/L。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组, 观察组为穴位按摩组。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予以常规治疗和护理并停止母乳喂养;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患儿住院后第1d即进行穴位按摩, 每日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1次/d。 (1) 按摩应在哺乳前30min或哺乳后60min并播放优美、轻松柔和的乐曲, 音量控制在45 d B, 使新生儿放松; (2) 要求手法轻柔, 定位准确, 力度合适; (3) 穴位按摩手法:根据中医临床辩证施治的方法, 按患儿的不同证型予以不同的治则与处方, 临床将新生儿黄疸分为湿热熏蒸型和寒湿郁滞型。湿热发黄 (阳黄) :治则清热利湿, 处方清补脾、平肝、清胃、天河水。平肝:肝穴位于食指掌面, 自指根推向指尖;清胃:胃穴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 外侧缘赤白肉际处, 自腕横纹推向拇指根部;天河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 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推天河水时, 食、中两指并拢, 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 (向心性推之) , 用力要匀, 向前推动不可歪斜[3]。寒湿发黄 (阴黄) :治则:温中健脾化湿;处方:清补脾、平肝、外劳宫、二马。每穴按摩各300~1000次 (2~5min) 。

1.3 观察指标

使用JH2O ̄1经皮黄疸仪进行测量, 测量人员在婴儿的前额正中部位进行测量三次, 记录数据取平均值, 每日上下午各测量一次。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

无效:5d后经皮胆红素>10mg/dl (171umol/L) , 且婴儿黄疸消退不明显;有效:5d后经皮胆红素在7~10mg/dl (119.7~171umol/L) 间, 且黄疸大部分消退;显效:5d后经皮胆红素<7mg/dl (119.7umol/L) , 且黄疸明显消退[3,4]。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7%, 低于观察组的91.89%, P<0.05, 具有统计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母乳喂养婴儿的广泛推广, 母乳性黄疸的病发率不断地增长。婴儿产生黄疸很大概率上都是由于母乳性黄疸造成的。现在广为被学者们所接受母乳性黄疸的说法是母乳之中存在葡萄糖醛酰苷酶, 使婴儿在充分吸收母乳中养分包括葡萄糖醛酰苷酶时, 婴儿的排泄物中该类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加且该物质的活性也增加, 高于不服用母乳的婴儿。又因为该种物质在肠道中由于整体环境为碱性的状况下, 从而能很迅速地与肠道中的胆红素结合, 然后分解为未结合的胆红素[5,6]。这种产生的未结合的胆红素又能被肠道充分吸收, 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 产生母乳性黄疸[7,8]。若婴儿大便排出较迟, 会导致肠道中葡萄糖醛酰苷酶不断的结合胆红素, 不断地产生未结合的胆红素, 使得婴儿不断吸收产生的未结合的胆红素, 加重了婴儿的病况。

母乳性黄疸是否会产生以及致使婴儿产生黄疸的多少实际上和产妇的生理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中医有言由于孕母素蕴湿热之毒, 遗于胎儿, 或因小儿禀赋不足, 脉络阻滞, 或湿热蕴结肝经日久, 气血郁阻, 脾运不健, 以致蕴生黄疸。

我科开展的穴位按摩法有如下几个优点。由于取穴较少, 所以会对婴儿产生较少甚至没有副作用: (1) 推拿时间长。能够针对母乳性黄疸有更好的治疗; (2) 手法熟练。不仅使婴儿不受伤害也能更好的减少黄疸; (3) 操作方便, 使患儿更易于接受。而这些穴位均分布在经络上,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 它“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遍布全身[9]。通过对新生儿进行清补脾、平肝、清胃、推天河水的经络穴位按摩, 刺激机体表面的感受器, 起健脾调中、消食滞、利小便、滋阴清热的作用。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 治疗效果明显,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穴位按摩可显著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 使患儿住院天数缩短并减少了住院费用, 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

总之, 对母乳性黄疸的婴儿进行穴位按摩, 不仅能使得黄疸病情得到很好的缓解, 同时还能解决婴儿腹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实施穴位按摩, 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与研究母乳性黄疸的治疗与穴位按摩之间的关系, 从而探究新的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方法。方法随机采取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样本128例, 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并停止母乳喂养。治疗组在保证与对照组一样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额外地增加了穴位按摩治疗, 观察并统计两组的有效率。结果在相同的治疗时间内, 观察组比对照组的黄疸消退例数多, 观察组总有效率 (91.89%) 高于对照组 (70.27%) , 且未有副作用,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取穴位按摩之后,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能得到治疗, 且疗效确切显著, 方法经济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穴位按摩,母乳性黄疸,治疗,观察

参考文献

[1]王海军.12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M].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7) :1626-1627.

[2]韦文华.50例黄疸婴儿病因分析及临床观察[M].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4) :297-298.

[3]Fishman WH, Kato K, Anstiss CL, et al.Human serumβ-glucuronidase:its measurement and some of its properties[J].Clin Chim Acta, 2010, 15 (2) :435-447.

[4]Gourley GR, Arend RA.β-Glucuronidase and hyperbilirubinaemia in breast-fed and formula-fed babies[J].Lancet, 2010, (1) :644-647.

[5]汤明旭, 王凤东.母乳性黄疸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4, 20 (16) :2968-2970.

[6]秦美云.母乳性黄疸的实验室检查与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10) :192-193.

[7]傅雯琳, 彭海燕.母乳性黄疸的护理干预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 2012, 11 (5) :51-54.

[8]肖红梅.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9) :58-59.

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鼻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04例, 全部患者均在我院确诊, 且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穴位按摩组、、穴穴位敷贴组和联合治疗组各68例。穴位按摩组患者中, 男性35例, 女性33例, 年龄50~78岁, 平均年龄 (65.7±2.5) 岁;穴位敷贴组患者中, 男性37例, 女性31例, 年龄53~76岁, 平均年龄 (66.3±2.8) 岁;联合治疗组患者中, 男性38例, 女性30例, 年龄55~77岁, 平均年龄 (69.2±2.1) 岁。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穴位按摩组:嘱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 保证屈膝60°, 操作者站在患者的患侧面, 将膝关节作为中心, 循经对患肢连续拍打60次以充分放松患肢。采用双手掌交替以髌骨为中心对膝部进行掌擦以致局部微红发热, 后采用拇指指腹对选定的穴位行连续揉按1min。取穴定位为:内外膝眼穴、阳陵泉穴、委中穴、承山穴、足三里穴、鹤顶穴、血海穴及膝阳穴[2]。

穴位敷贴组:将准备好的寒痹散穴位敷贴在选用的穴位上, 穴位的选择与穴位按摩组一致, 每日1次, 平均贴敷时间为5h, 连续使用10日。

联合治疗组:具体操作方法为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联合应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对比三组患者的膝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 (WOMAC) 及膝关节各项体征积分, 其中WOMAC评分指标包括膝关节疼痛程度 (0~20分) 、膝关节僵硬程度 (0~8分) 及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0~68分) , 分值越大, 说明病情越严重。膝关节各项体征积分指标包括膝周压痛 (0~2分) 、膝关节肿胀 (0~2分) 及关节活动度 (0~3分) , 分值越大, 说明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WOMAC评分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 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僵硬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联合治疗组的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僵硬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三组患者膝关节各项体征积分比较

经过治疗, 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膝周压痛、关节活动度及关节肿胀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联合治疗组的膝周压痛、关节活动度及关节肿胀评分均明显低于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穴位敷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特点

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穴位敷贴药物为寒痹散, 方中包括具有散寒、除湿、止痛功效的草乌、川乌、独活等;具有消肿止痛、温经通络功效的赤芍、姜黄;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红花、当归等[3]。在应用于膝骨性关节炎治疗过程中发挥祛瘀散寒、抗炎止痛的作用, 同时可有效改善与缓解微循环, 达到组织修复的目的。将此中药方贴敷于各个穴位上, 不仅可通过药物透过皮肤表面直接作用于局部位点发挥药物功效, 同时可对穴位产生刺激作用, 增强其临床治愈效果[4]。

3.2 穴位按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特点

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定点穴位进行拍打, 同时采用掌擦膝部, 将周围组织及关节发生的粘连及痉挛解除, 有效改善髌骨支持带的平衡, 同时增加关节的活动力度, 维持关节及肌力的稳定性, 有效恢复膝关节各部分张力及应力的平衡, 从而达到恢复膝关节功能的目的[5]。另外, 采用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从而在减轻关节疼痛的同时, 也可增加肌力, 进一步促进关节软骨及韧带功能的恢复[6]。

我院将穴位敷贴及穴位按摩联合应用于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过程中, 研究结果显示, 联合治疗组的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僵硬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联合治疗组的膝周压痛、关节活动度及关节肿胀评分均明显低于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联合治疗相较于单独治疗不仅可充分发挥穴位按摩的优势, 有效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僵硬度, 同时可通过二者联合应用加强对穴位的刺激效果, 提高临床疗效[7]。综上所述, 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可作为一种理想方法应用于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4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 随机分为穴位按摩组、穴位敷贴组和联合治疗组各68例, 比较三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的膝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 (WOMAC) 及膝关节各项体征积分。结果:经过治疗, 联合治疗组的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僵硬程度及日常生活力评分均明显低于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治疗组的膝周压痛、关节活动度及关节肿胀评分均明显低于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突出, 可显著缓解并改善各种症状与体征, 预后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穴位按摩,穴位敷贴,预后

参考文献

[1]周洪保, 张曦, 吕正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进展[J].中医药导报, 2012, 18 (2) :87-89.

[2]阳旭升, 靳嘉昌, 靳荷.中药外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 2010, 22 (2) :35-36.

[3]马德库, 武宏, 王增立, 等.骨关节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7, 13 (6) :583-584.

[4]郭欣宇, 马英, 曾燕, 等.绝经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浆性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10) :852-853.

[5]肖东亮, 赵劲民.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新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 :14-16.

[6]贺宪, 魏春山, 蔡智刚, 等.膝骨性关节炎的病机和防治机制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 2005, 24 (2) :73-74.

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鼻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小儿遗尿的诊断标准确定为遗尿的患儿186例,男105例,女81例;年龄3~12岁,尿常规正常者73例,尿潜血阳性者42例,尿蛋白阳性者71例,腰骶椎隐裂者63例。

1.2 治疗方法

运用中药遗尿方(黄芪、当归、乌药、益智仁、桑螵蛸、菖蒲、山药、升麻、甘草)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辨证用药,尿蛋白阳性者加用芡实、金樱子;尿潜血阳性者加白茅根、仙鹤草、大小蓟;腰骶椎隐裂者加补固纸,黄精。并要求患儿家属在患儿睡觉前2 h内不给水喝,每晚夜间定时唤醒患儿排尿,同时要求家长每晚按摩患儿的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及背部夹脊穴,每个穴位3~5 min。30 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可连用1~2个疗程。

1.3 注意事项

因本方含滋补之品,感冒发热及咽喉肿痛患者先停用本方,待以上症状消失后再服本方,以免闭门留寇,引邪入里,使表邪不宜透发,外感难于愈合。

2 结果

患儿通过上述方法治疗,夜间遗尿症状消失,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者94例,2个疗程症状消失者90例,另2例因无法服汤药而改用中成药治疗。运用中药遗尿方治疗小儿遗尿总有效率为98.9%。

3 讨论

遗尿,可以为一时性,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患儿遗尿若长期不治,不仅使患儿产生自卑感,而且患儿的智力、形体发育也会受影响。本病的病因多由肾与膀胱虚冷所致,治疗宜补肾缩尿,温化膀胱。遗尿方中黄芪、当归、山药、乌药,益气健脾温肾,温化膀胱,益智仁、桑螵蛸补肾益精缩尿止遗,菖蒲开窍醒神,升麻提升中气,甘草调和诸药;如尿常规中出现蛋白属肾虚不固,故加芡实、金樱子补肾涩精;如尿常规中出现潜血属阴虚内热,血热妄行,故加白茅根、仙鹤草、大小蓟凉血止血;如腰骶椎隐裂属肾虚加布固纸,黄精补肾壮骨。足三里、三阴交为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用补益的手法按摩这两个穴位,可以补益脾胃,脾胃足则肾精也足;关元属任脉用补法按摩此穴可调节气血,气血足则肾精也足;背部夹脊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按摩夹脊穴可补益五脏六俯。笔者在临床中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运用遗尿方同时配合穴位按摩治疗小儿遗尿,收到满意的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遗尿方配合穴位按摩对小儿遗尿的治疗及效果。方法 将186例小儿遗尿患者根据尿蛋白阳性、尿潜血阳性、尿常规阴性、腰骶椎有无隐裂给予遗尿方加味,同时配合穴位按摩治疗,观察遗尿方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结果 遗尿方治疗小儿遗尿总有效率可达98.9%。结论 遗尿方加味同时配合穴位按摩可以补肾健脾、温化膀胱、达到缩尿止遗的目的 。

关键词:遗尿方,穴位按摩,小儿

参考文献

[1]陶杰梅,田瑞振.小儿遗尿症的中医治疗.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9(3):168.

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鼻炎 篇9

关键词:混合痔,尿潴留,穴位按摩

尿潴留是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的症状[1], 是混合痔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达50%以上[2]。原因主要为手术刺激、麻醉药未完全消退、术后肛区伤口疼痛、肛门内纱布填塞压迫及病人精神紧张等, 传统的方法是给予诱导排尿, 即给予情志护理、听流水声、热敷膀胱区等, 大部分可解除尿潴留, 但仍有部分病人需要留置导尿, 给病人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而且直接影响病人的术后恢复。2011年10月—2013年1月我科对78例混合痔术后出现尿潴留的病人施行中极穴、水道穴和三阴交穴贴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 与传统的诱导排尿比较,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混合痔术后出现尿潴留78例, 均为我院肛肠科住院病人, 术前检查肝肾功能均正常, 无重大心肺疾病、泌尿系疾病, 无排尿困难史。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15例, 女23例;年龄18岁~68岁, 平均48岁。对照组男18例, 女22例;年龄20岁~68岁, 平均50岁。两组病人年龄、病种、麻醉剂、手术方式、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病人采用传统的方法, 给予诱导排尿, 提供隐蔽、安静的环境, 如拉好床帘, 避免不良环境的刺激;做好情志护理, 避免情绪紧张;利用已形成的条件反射, 让病人听流水声;麻醉作用消失后, 扶病人如厕;协助用温热毛巾敷小腹部膀胱区。 (2) 观察组病人参照中医推拿手法施行穴位按摩[3]。由相对固定的高年资护士执行, 操作者均经过正规中医培训、考核, 熟练掌握按摩的手法、力度、定穴方法及注意事项。穴位按摩治疗方法:给予情志护理, 放松心情, 取仰卧位, 两腿屈曲, 腹部放松, 根据中医经络俞穴理论, 选择中极穴、水道穴 (二穴) 和三阴交 (二穴) , 共5穴。中极穴定位:病人仰卧位, 脐下4寸。水道穴定穴:脐下3寸, 旁开2寸, 左右各一。三阴交穴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 胫骨后缘处, 左右各一。定穴后, 贴上穴位贴, 操作者站于病人右侧,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 每穴以点压、按揉、点放各100次, 由轻到重, 逐渐用力, 以病人局部感觉酸、麻、胀为度。1h治疗1遍, 直至病人能自解小便, 并顺畅。操作前告知病人穴位按摩的目的、操作过程及配合要点, 使病人积极配合。操作者修剪指甲, 避免损伤病人皮肤, 注意保暖及隐私的保护, 评估病人的病情, 局部皮肤情况及对疼痛的耐受性、心理状况等。操作时定穴准确, 力随形走, 用力均匀柔和, 注意观察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及对手法的反应, 如有不适, 及时调整手法及按摩力度。按摩后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局部皮肤情况, 观察并记录排尿时间。

1.2.2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效果。根据疗效评定标准结合临床症状评定[4]。显效:可自行排尿, 腹胀消失, 排尿不尽感消失;有效:可自行排尿, 腹胀减轻, 排尿不畅感较前好转;无效:下腹膨胀, 不能自行排尿。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 比较两组病人显效时间和有效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Mann-Whitney法) ,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Z=5.84, P<0.05。

3 讨论

3.1 穴位按摩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作用机制

混合痔术后尿潴留属中医学“癃闭”范畴。癃闭一症, 旨在膀胱。《素问.灵兰秘典》云:“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5]。病人术后由于膀胱气机受损、气机不顺、气化无权, 三焦气化功能失调而致水湿内困、排尿困难及尿闭。本组所选的穴位:中极穴是任脉上重要穴位, 膀胱的募穴, 三阴经脉由此和任脉交汇, 募穴为脏腑经气结聚之处, 可治本脏腑之病可助膀胱气化, 水道通畅, 故能调节膀胱功能;水道穴属于阳明胃经穴, 能疏利气机, 促进水液的运行及膀胱的气化, 当肾元已充, 气机已利, 小便自出;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三阴经交汇穴, 具有健脾化湿、通利下焦的作用, 促使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正常, 从而使小便通畅。

3.2 中极穴、水道穴和三阴交穴穴位按摩能有效解除混合痔术后尿潴留

近年来, 中医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的研究方法较多, 有穴位注射、耳穴埋籽及针灸等治疗, 多数为有创操作[6], 部分病人不愿接受, 本研究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 按摩三阴交、中极穴、水道穴, 可以达到通调下焦经气、促进膀胱的气化功能而通利小便之功[7]。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显效时间和有效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而且护士操作简便, 易于培训, 适用于任何年龄及不同程度的尿潴留, 未导致尿道、膀胱感染及其他副反应的产生, 说明中极穴、水道穴和三阴交穴穴位按摩能有效解除混合痔术后尿潴留。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10.

[2]张东铭.盆底与肛门病学[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82.

[4]许金琴.穴位按摩治疗妇科腹腔镜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 2012, 10 (5A) :1174-1176.

[5]魏润玲, 李小玲, 张冬纳, 等.中极穴位按摩治疗骨折后尿潴留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20) :2210-2220.

[6]邓得平, 王一征, 宁红秀.穴位和下腹部按摩治疗肛肠术后患者尿潴留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12, 19 (14) :64-66

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鼻炎 篇10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339-01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受精神心理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已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常由于消化系统功能的逐渐减退,肠蠕动减弱,体力活动减少,摄水不足,食物过于精细等原因引起便秘,日久影响到排便反射,导致习惯性便秘。有调查发现,20%的60岁以上人群常常受到便秘的困扰[1-2],而在住院的老年患者中约75%的患者依赖泻药帮助排便[3]。但泻药治标不治本,长时间服用还会导致排便功能丧失,产生严重的继发性便秘和典型的药物依赖性。因此,找到合理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方法有其重大的社会意义。我科自2012年3月至12月期间,运用穴位按摩结合电疗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取得较好的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我科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91岁,平均年龄74.6±6.5。最短病程16个月,最长72个月,平均病程32.9±13.8。

1.2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胃肠道学会的慢性便秘诊断标准[4]和2005中华消化学会胃肠动力学组的慢性便秘诊治指南[5],制订出简易的老年慢性习惯性便秘的临床分层分级诊断流程。首先纳入患者年龄≥60岁;其次排除可致便秘的相关胃肠道与肛门器质性疾病、全身性疾病及长期服用药物等因素;然后在过去12个月中连续或间断出现下列2个或2个以上症状,累计达3个月以上即诊断为老年习惯性便秘:①粪便硬结或团块状;②排便费力;③排便不尽感;④排便时直肠肛门阻塞感;⑤每周排便少于3次;⑥排便需要手法协助。

1.3 治疗方法

1.3.1 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下巨虚(双)、支沟(双);每日一次,每次15min,每个穴位按摩30次为宜,力度以感觉酸胀为佳。

1.3.2 电疗治疗:采用电脑中频电疗仪(K8832-1型),取电极片(15cm×20cm)一路于腹部前侧左右腹直肌对置,一路于腹部两侧对置,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留置30min。每日1次。

以上二种方法各10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随访观察1周。

1.4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标准规定。治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排便活动正常;显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95%,排便活动接近正常;有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70%,排便活动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减少不足30%,排便活动无变化。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10次治疗后,患者的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是便次和粪质的改善。无效4例,有效14例,显效30例,治愈12例。疗程结束后随访观察1周后,无效6例,有效18例,显效26例,治愈10例。

2.2安全性分析 治疗后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尿粪常规、EKG等检查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3 体会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多见于老年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6]。便秘时肠内的有害物质可能干扰大脑功能,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长期便秘还可导致食欲不振、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脾气焦躁、腹胀等临床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老人对排便的恐惧心理或精神异常。而且,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便秘常为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的诱因,因而对老年习惯性便秘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老年性便秘以“虚秘”多见,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津亏肠燥、阳气不足而导致,由于气、血、津液同源,因此正气亏虚、传导无力是导致老年习惯性便秘的主要因素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腑的下合穴,是治疗脾胃系疾病的要穴,对胃肠机能有着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 下巨虚为小肠下合穴, 可调理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恢复正常;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既能疏理少阳之气,又有行气输津、促进运化的功用,使三焦气机畅行,水道通调,津液得下,大肠传导功能恢复正常,便秘得愈,故为治疗便秘之效穴。诸穴合用,可健脾理胃,补益气血, 益气生津,理气通腑、通调大便。腹部电疗通过振动按摩腹部,有助于松驰紧张的肌肉和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粪块在直肠内上下移动,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加强便意,反射性增强直肠收缩力,增强结肠的推进性运动,缩短结肠转运时间,增加直肠敏感性,使蠕动活动增强,从而使粪便轻松排出体外。因此,通过实践证明穴位按摩和电疗治療老年习惯性便秘获得肯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Rouse M, Mahapatra M, Atkinson SM, Prescott P. An open randomised,parallel group study of lactulose versus ispaghula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constipation in adults. BrJClin Practice 1991;45:28-30.

[2] 柯美云,罗金燕,许国铭等. 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中华消化杂志2004;(24):39-40

[3] Primrose WR, Capewell RE, Simpson GR, Smith RG. Prescribing pattems observed in registered nursing homes and long stay geriatric wards.Age Ageing 1987;16:25-8.

[4] G. RICHARD LOCKE, JOHN H. PEMBERTON,etl.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Position Statement: Guidelines on Constipation. GASTROENTEROLOGY, 2000(119): 1761–1778

[5] 2005年中华消化学会胃肠动力学组慢性便秘诊治指南》,新医学[J] , 2007 (01):5-10

上一篇:测绘事业下一篇:环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