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患者的护理

2024-09-06

淋巴瘤患者的护理(精选八篇)

淋巴瘤患者的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化疗的80例淋巴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淋巴瘤诊断标准, 且均符合化疗适应证[3]。对照组中, 男性20例, 女性20例;平均年龄 (47.63±4.20) 岁;其中包括15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2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观察组中, 男性17例, 女性23例;平均年龄 (48.12±4.22) 岁;其中包括18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2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排除化疗禁忌证、心肺功能不全、合并肝肾功能障碍、精神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知晓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 本研究符合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 包括饮食、药物、活动、出院指导及健康宣教。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①完善护理人员有关淋巴瘤治疗及护理的相关培训, 以“优质护理服务”为理念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护理服务方案及步骤。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 缓解其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 以此取得患者的支持及配合;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尽量满足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需求;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强化家庭支持。③改善病房环境, 保持病房地面干燥、清洁, 室内定期通风, 调整温湿度适宜;确保病区走廊通畅, 卫生间设坐便器、扶手, 地面采用防滑地砖, 减少意外事件。④化疗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毒性反应, 应注意适当降低输注速度;采用紫杉醇类化疗药物进行治疗时, 应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 避免低血压的发生;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可导致患者出现腹泻症状, 应进一步完善毒副反应防范的健康宣教工作。⑤注意保暖, 告知患者住院期间所需注意的相关事项, 提高患者的保暖意识。⑥在给予患者注射化疗药物时, 需要选择患者的前臂位置输液, 但是不能多次穿刺患者的同一部位, 在对静脉位置进行调换时, 需要秉承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位置进行穿刺, 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应用中心静脉留置针, 或者采用外围插管的方式进行中心静脉导管插入, 在静脉注射药物时需要保证药物浓度适宜, 且给药速度不能过快, 避免刺激患者的静脉。在给予患者静脉注射前, 需要将喜疗妥软膏均匀地涂抹在患者的静脉位置处, 以避免患者出现化疗静脉炎疾病。当患者有静脉炎症状出现时, 就需要采用硫酸镁热敷, 或外敷金葵药, 保证化疗药物能够顺利注入到患者静脉内。在输液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巡视工作, 对患者的输液情况进行实时检测, 询问注射位置是否有疼痛感, 当出现疼痛感或者肿胀情况时, 需要及时拔除, 并重新进行穿刺。当情况较为严重时, 依据化疗外渗方式处理, 在注射药物前, 需要应用0.9%Na Cl溶液对管道进行冲洗, 而后再进行拔针, 保证化疗药物能够充分进入到患者体内, 最大限度避免药物刺激血管壁。

1.3 观察指标

采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4,5]。自制满意度量表 (百分制) 调查满意度;生活质量量表和满意度量表各50道题, 每题2分, 总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越高。同时, 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骨髓抑制、静脉炎等症状, 并对两组患者的药物毒副作用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17.0作为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 (79.65±4.30) 分, 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 (68.32±3.21) 分,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 (91.32±4.32) 分,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 (80.57±5.94) 分, 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无静脉炎, 2例恶心呕吐, 毒副作用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中2例静脉炎, 4例恶心呕吐, 2例骨髓抑制, 毒副作用发生率20.0%。观察组患者的毒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4.114,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 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根据瘤细胞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和霍奇金淋巴瘤 (HL) 两类。对淋巴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骨髓移植、手术治疗等, 临床以化疗较为多见。淋巴瘤患者在化疗治疗过程中, 因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心理及经济负担, 各方面的压力造成患者身心状况不断恶化[6,7]。淋巴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主要因为:①患者化疗的周期较长, 短期疗效不明显;②化疗后患者易出现食欲不振, 造成营养不良可导致身体功能出现障碍;③淋巴瘤转移对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较大;④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静脉炎、骨髓抑制等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受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 淋巴瘤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比较明显, 负面心理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对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产生影响。

优质护理要求始终以患者为护理中心, 将为患者提供舒适周到的护理服务作为最终目标。通过优质护理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由于疾病所致的心理压力, 提高依从性的同时树立治疗信心, 也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8]。在优质护理服务中,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的完善至关重要, 通过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帮助患者认识疾病, 做好心理准备, 可有效增强其治疗的依从性,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中, 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 通过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的认识, 通过改善病房环境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通过各种针对性的手段降低患者化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的毒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与唐惠等[9]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提示淋巴瘤患者化疗中优质护理的实施效果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 优质护理有利于提升化疗的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 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 需对此引起充分重视。

摘要:目的 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接受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化疗的80例淋巴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 和观察组 (优质护理) , 各40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毒副作用发生率为5.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 (P<0.05) 。结论 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接受化疗的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降低毒副作用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淋巴瘤,化疗

参考文献

[1]李康保.血清IGF-I及IGFBP-3在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D].广州医学院, 2012:3.

[2]张亚平, 常青.化疗间歇期随访路径表对淋巴瘤患者院外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5, 11 (12) :1063-1065.

[3]郭丽君.优质护理在淋巴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17 (24) :5759-5760.

[4]WARE JE.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 [J].Medical Care, 1992, 30 (6) :473-483.

[5]万崇华, 方积乾, 汤学良, 等.SF-36量表用于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的效果评价[J].肿瘤, 2005, 25 (5) :492-494.

[6]黄胜, 许容芳, 姚丹, 等.临床路径小组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10 (8) :1-3.

[7]崔扬, 苗华, 马筱慧, 等.淋巴瘤患者输注美罗华时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B5) :212.

[8]楼燕娜, 谢彩琴.1例淋巴瘤患者PICC置管肢体并发带状疱疹创面感染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z1) :119.

淋巴瘤患者的护理 篇2

方法:2007年5月至2011年8月的53例恶性淋巴瘤化疗并发静脉的患者,实施及时的防护措施,总结护理对策及结果。

结果:护理前,53例患者静脉炎为1级9例(17.0%)、2级29例(54.7%)、3级15例(28.3%),护理后,53例患者静脉炎的级别为0级34例(64.2%)、1级18例(33.9%)、2级1例(1.9%),护理后0级静脉炎的比例明显高于护理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发生静脉炎应尽早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通过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来提高本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有利于降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化疗静脉炎恶性淋巴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26-02

化疗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常见的给药途徑包括动脉灌注、静脉给药、温热灌注化疗、门静脉给药等方法,临床主张采用深静脉置管治疗,但是部分患者由于心理、经济等原因而不愿意采用深静脉置管治疗,目前静脉给药是最为普遍的一种途径。化疗药物致静脉炎是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探讨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并发静脉炎的护理措施,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5月至2011年8月的53例恶性淋巴瘤化疗并发静脉的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龄35~61岁,平均(48.7±4.5)岁;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用CHOP方案,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用ABVD方案。

1.2诊断标准。静脉炎诊断参考1990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指定的静脉炎诊断标准,将静脉炎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无静脉炎发生者为0级;静脉输液局部红肿或水肿、疼痛、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者为1级;输液局部红肿或水肿、疼痛、静脉发生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者为2级;局部红肿或水肿、疼痛、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者为3级静脉炎。

1.3护理措施。

1.3.1预防性护理。护理人员应以亲切热情的态度接近患者,增进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好健康教育及宣教工作,以合适的语言与方式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静脉输液有可能引起静脉炎,对于无深静脉留置管禁忌症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建议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或者外周静脉导管留置。

1.3.2静脉穿刺护理。熟练的静脉穿刺技巧是防治化疗所致静脉炎的重要措施之一,静脉注射尽可能选择前壁近心侧静脉,应避免手背、关节附近等部位穿刺,避免在同一个部位多次穿刺,穿刺成功后输液通畅无外渗方可静脉输入化疗药品。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或外周静脉中心导管置管可预防静脉炎,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静脉穿刺技巧,从根本上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1.3.3早期护理。化疗发生静脉炎应早期发现、早期护理,治疗过程中加强病房巡视,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输液,将输液针尖拔出,抬高患肢并制动,及时冰敷,并用氢化可松外敷,2次/d,连续5~6d,如果患者仍然感觉疼痛,可酌情使用溃疡贴、地塞米松和利多卡因混合液做局部封闭,以便保护血管。

1.3.4静脉炎的综合护理。确诊为静脉炎的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后,还应进行综合护理,如果拔除留置针,更换穿刺部位后,原穿刺部位的症状冷敷3d后仍无改善,应考虑是否发生细菌感染,及时通报医师进行处理,细菌性静脉炎者应做血液培养,护理人员协助医师从其他静脉及导管内抽取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化脓性静脉炎应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取样应按照规定操作,避免消毒皮肤对细菌培养产生影响。对疑为化学反应者,须参照静脉输液协会制定的记录方法进行及时记录,详细记录可供临床判断及治疗。如果局部肿胀严重,给予50%硫酸镁湿敷可帮助消除肿胀疼痛,20min/次,4次/d。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本组53例患者静脉炎的级别分别为:1级9例(17.0%)、2级29例(54.7%)、3级15例(28.3%)。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后,53例患者静脉炎的级别为0级34例(64.2%)、1级18例(33.9%)、2级1例(1.9%)。护理后,0级静脉炎的比例明显高于护理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化学药物静脉输液是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非恶性肿瘤疾病的输液患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恶性肿瘤容易出现继发性高凝状态;化疗中反复静脉穿刺容易对血管造成刺激、损伤;化疗药物大多为强酸、强碱、高渗性药物,可造成局部组织毒性,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而致使血管变硬、弹性变小;化疗药物造成组织因子释放及纤溶活性受到抑制。化疗并发静脉炎是恶性淋巴瘤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也增加了临床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严重影响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及时防治静脉炎引起了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为了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本科室加强对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的临床护理,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首先,加强对护士的工作技能的培训,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本科室的护理人员能够运用专业技能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正确评估,有计划地选择血管,交替使用左、右上肢静脉,对于老年患者、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应灵活选择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进行穿刺。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动作要求达到准、快、轻,降低患者的痛苦。化疗期间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肿胀、疼痛、色素沉着等异常情况,早发现、早治疗可避免静脉炎进一步发展。加强护理可以减少化疗过程中静脉炎的发生,同时降低了患者的痛苦,不断提高本科室的护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吕玉芳,林金香,王晓珍,等.湿敷在预防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5):1391

淋巴瘤患者的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期间淋巴瘤化疗患者96 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淋巴瘤的诊断标准[3], 具有化疗适应证, 自愿参加本研究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具有化疗禁忌证, 合并肝肾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与精神性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48 例, 其中男27 例, 女21 例, 年龄21~70 (52.36±8.69) 岁, 霍奇金淋巴瘤16 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32 例;对照组:48 例, 其中男26例, 女22 例, 年龄22~72 (52.41±8.72) 岁, 霍奇金淋巴瘤15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33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间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

1.2.1 常规护理全部患者入院时健康宣教, 饮食指导, 药物指导, 活动指导, 疾病治疗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等。

1.2.2 优质护理 (1) 护理管理人员需要完善淋巴瘤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技能培训, 树立优质护理服务意识, 采用培训与动员活动增加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加强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知识, 使护理人员深入掌握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 具体操作步骤与护理方案。 (2) 护理人员需加强患者化疗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 加强患者与患者间的和谐沟通, 缓解患者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 增强患者对环境的信赖感, 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同时, 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采用同情的心态面对患者的疼痛不适、紧张、恐惧与孤独等心理, 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最后, 护理人员应完善患者家属的言语沟通, 使患者家属明白家庭支持对患者疾病发生与发展的作用, 加强患者的家庭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或患者亲朋好友进行病房探视, 使患者感受社会支持的力量, 加强治疗配合度, 树立积极乐观的治疗态度。 (3) 改善病房环境, 彻底完善病房环境的清洁通风工作, 合理布局病房设备与病房病床, 确保病房地面干燥、地面无水渍、地面无异物、地面平坦。 病房卫生间均采用防滑地砖, 设坐便器、扶手, 减少病房卫生间内台阶高度与数量, 确保病区走廊通畅, 无杂物。 (4) 化疗期间, 采用奥沙利铂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毒性反应, 其可能与化疗药物的输注速度具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 需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应适当降低输注速度。 同时, 在采用紫杉醇类化疗药物时, 容易导致低血压, 因此, 化疗期间应严密监测血压改变, 对于低血压患者应及时采用对症支持处理。 采用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患者则可能导致腹泻。 因此, 护理人员需完善化疗相关毒副作用反应与防范措施等健康宣教。 注意保暖, 给予饮食营养指导, 详细告知患者于行走、站立、起床期间的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防范意识。

1.3 观察指标

1.3.1 健康知识知晓度采用本院自制的 《健康教育知识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淋巴瘤知识, 饮食、药物毒副反应及其处理、活动与休息注意事项, 共50 题, 每题2 分, 共100 分, 分数越高提示患者对淋巴瘤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越高, 一致性信度0.894, 内容效度0.901, 重复效度0.915。

1.3.2 药物毒副作用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的差异。

1.3.3 护理满意度采用 《护理满意度自拟调查问卷 》, 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情况, 病房环境, 护理态度, 护理操作技巧与健康宣教, 共5 项, 每项2 分, 其中90~100 分为非常满意, 70~89 分为基本满意, <70 分为不满意,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 (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为96.65±8.25 分, 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为83.69±7.02 分,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静脉炎、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淋巴瘤患者不仅负担着巨大的生理痛苦, 且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与经济负担。 化疗是淋巴瘤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 但需承受各方面的压力,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状况。 由于受疾病的负面影响,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 表现为绝望、孤独、悲观、恐惧与抑郁等负面心理, 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心态、治疗依从性与治疗疗效[4]。相关文献显示, 积极的心理护理是护理流程的重要环节, 是优质护理的良好开端[5]。同时, 淋巴瘤患者在化疗期间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不良心理: (1) 淋巴瘤患者治疗周期较长, 短期疗效无明显改善; (2) 淋巴瘤转移导致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3) 淋巴瘤由于化疗后食欲不振导致营养不良, 无法满足患者的身体功能; (4) 化疗期间容易出现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与静脉炎等药物毒副作用[6,7]。 因此, 对于淋巴瘤患者应完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使患者充分认识疾病与治疗的相关知识, 做好心理准备, 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降低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提高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 优质护理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患者。 淋巴瘤患者由于化疗期间需承受巨大的痛苦。 同时, 目前尚缺乏特效化疗药物用于淋巴瘤治疗, 患者在化疗期间可能出现多种药物不良反应[8]。 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者不良情绪的出现, 降低淋巴瘤化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优质护理要求强化护理人员的优质敷料服务意识, 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 强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让全部患者感受舒适的护理, 以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 降低化疗不良反应与提高护理质量[9]。因此, 优质护理有助于改善淋巴瘤化疗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度,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优质护理在淋巴瘤患者化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且有助于改善护理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海涛.rh G-CSF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分析[J].海峡药学, 2015, 27 (6) :153-154.

[2]孔兴美, 徐艳, 周丽丽.霍奇金淋巴瘤ABVD方案化疗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 (21) :3341-3342.

[3]胡舜.CXCR4表达可增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播散能力并降低患者生存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5, 31 (10) :1122.

[4]吴玉娟, 赵倩, 唐菊英.心理干预对淋巴瘤患者化疗后抑郁情绪的改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3, (5) :516-517.

[5]徐琪, 沈丽, 陈曦.护理干预对联合化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6 (19) :2252-2254.

[6]江小好, 蒋静婷, 刘立梅.心理护理对恶性淋巴瘤患者不良情绪及遵医行为干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1) :161-162.

[7]张冬娜.老年淋巴瘤患者人格特征及心理护理对策[J].广州医药, 2012, 43 (5) :9-11.

[8]陈思言, 杨丽华, 乔爱国.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 2015, 27 (10) :1555-1557.

淋巴瘤患者的护理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恶性淋巴瘤患者7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1~72岁,平均(51.3±7.1)岁;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1~73岁,平均(51.5±7.2)岁。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均给予化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病房、用药指导以及基础护理等多个方面。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认知干预: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往往容易产生恐慌心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册、播放视频以及一对一交流等方式给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效果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和了解疾病,消除患者的心理疑虑。同时,护理人员可以给患者讲解成功的病例,多关心和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为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②支持干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背景等进行全面了解,经常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对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病房巡视,热情地对待患者,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得到改善,并且叮嘱患者家属和朋友多陪伴和关心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安全感和依赖感,多支持患者,增强患者的信心;③行为干预:护理人员要给患者讲解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且心理处于抑郁、焦虑状态时,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让患者了解到保持乐观心态的重要性。护理人员要多观察患者,当患者产生过激行为时,要及时阻止和干预患者,并且引导患者做出正确的行为,帮助患者调整好心理状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使化疗效果提高,使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观察指标: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得分与患者的不良情绪呈现出正比关系,即得分越高,不良情绪越严重,同时观察两组的遵医行为。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两组的抑郁和焦虑评分对比:干预前,两组的抑郁和焦虑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抑郁和焦虑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的遵医行为对比:观察组35例患者均在医院接受治疗,遵医行为100%,而对照组的35例患者中,继续回医院治疗30例,遵医行为85.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通常情况下,临床上在对恶性淋巴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由于担心预后容易出现恐惧、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比较沮丧,对治疗的期望值较低,缺乏信心,对治疗效果会造成严重影响。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得到缓解,降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避免负面情绪影响治疗效果[2]。同时,给予恶性淋巴肿瘤患者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的错误认识得到纠正,通过行为干预和支持干预等方式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遵医行为,从而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遵医行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并且与对照组相比,焦虑和抑郁评分低,护理效果显著。因此,临床上给予恶性淋巴瘤患者心理护理,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确保治疗效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不良情绪和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收治恶性淋巴瘤患者7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遵医行为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恶性淋巴瘤患者心理护理,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确保治疗效果。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心理护理,不良情绪,遵医行为

参考文献

[1]马晓娟,卢娜.心理护理对恶性淋巴瘤患者不良情绪及遵医行为影响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3:206-207.

[2]江小好,蒋静婷,刘立梅.心理护理对恶性淋巴瘤患者不良情绪及遵医行为干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161-162.

淋巴瘤患者的护理 篇5

关键词:高龄患者,恶性淋巴瘤,美罗华,CHOP方案

淋巴瘤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 主要包括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其中以后者比较常见。近年来在高龄人口占比逐渐提高背景下, 高龄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受到了充分重视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可对恶性淋巴瘤发挥一定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1,2,3]。本次研究中, 本院对32例高龄恶性淋巴瘤患者行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同时给予综合护理, 患者均顺利完成10个疗程的治疗,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32例高龄恶性淋巴瘤患者, 男27例, 女5例, 年龄72~95岁, 平均年龄 (86.4±7.3) 岁;病程1~4年, 平均病程 (2.6±0.8) 年。患者疾病类型:脾淋巴瘤1例, 占3.1%;单克隆性B细胞型淋巴瘤2例, 占6.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例, 占15.6%;霍奇金淋巴瘤3例, 占9.4%;胃恶性淋巴瘤3例, 占9.4%;急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 占12.5%;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 占12.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 占12.5%;其他肿瘤6例, 占18.8%。患者合并症:合并高血压29例, 冠心病12例, 糖尿病6例, 心律失常5例。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美罗华加CHOP方案化疗:美罗华原液放在2~8℃冰箱内保存, 现配现用。由于美罗华无抗微生物添加剂, 在加药时注射器中应不含空气。将美罗华原液600 mg加至0.9%生理盐水600 ml, 针头深入到液面以下, 在给药后将输液瓶轻轻颠倒, 不可剧烈晃动。在首次给药时, 滴注速度50 mg/h, 每30分钟将滴注速度增加50 mg, 最大不可超过300 mg/h。同时给予CHOP化疗:环磷酰胺50 mg/m2, 在第1天与第8天给药;多柔比星50 mg/m2, 在第1天给药;长春新碱1.4 mg/m2, 在第1天给药;泼尼松100 mg/m2, 在第1~5天给药。以21 d为1个周期。

1.2.2护理方法 (1) 心理疏导:高龄恶性淋巴瘤患者有多种疾病, 病情十分复杂, 在治疗全程中, 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告知患者, 在用药期间会为其展开血压、心电监护, 并讲解美罗华加CHOP方案化疗可取得的效果, 告知在给药前后预防性用药的意义及目的, 获取患者配合。家属支持对高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 护士还需鼓励家属理解患者的苦闷、孤独、悲观等不良心理, 引导家属从生活上关怀患者, 从心理上慰藉患者, 让患者从家庭温暖中获得与病魔做斗争的勇气。同时, 可在病房内适当摆放一些绿植或其他充满生命力的摆设, 适当播放轻音乐, 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2) 病情监测:在治疗全程中, 均需对患者体征展开监测, 确保患者安全。尤其是用药期间, 特别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肝肾功能、心律失常、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 (3) 饮食护理:多数患者化疗之后胃口不佳, 口腔中易出现溃疡, 护士应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 饮食主要应为流质、低盐、高维生素、优质蛋白、易消化、高热量的食物, 并注意少量多餐, 不可进食可导致腹胀的食物。 (4) 给药速度调整:美罗华输注速度并非一成不变, 可根据患者心脏承受能力对给药速度加以调整。在输注开始之后的1~2 h部分患者可出现喘憋、心率加快、心慌等不良反应, 严重时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寒战、发热、呼吸困难等。当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 应停药1~2 h并给予对症处理, 患者症状缓解之后, 自25 ml/h的剂量开始给药。 (5) 不良反应护理:不良反应多出现于用药后的几分钟到2 h之内。对于高热、发抖患者可利用地塞米松治疗, 将输液暂停, 同时给予止吐药与糖皮质激素;对皮肤瘙痒患者给予25 mg非那根皮下注射;对于痔疮出血、痔疮水肿等给鱼杜密克口服, 并嘱咐患者加大粗纤维摄取量。

2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10个周期的治疗。在初期4例患者 (12.5%) 有畏寒表现, 无胸闷不适、恶心、呕吐症状。在给予患者相应保暖措施后患者畏寒症状消失。5例 (15.6%) 患者血压略微升高, 后自行消除。

3讨论

现阶段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化疗已发展为淋巴瘤治疗的一线方案。由于高龄患者通常有多种合并症, 疾病病情复杂且治疗、护理较为困难, 在为此类患者实施护理时, 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 给予有效心理疏导[4]。同时, 还应做好各方面护理工作, 重点加强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促使患者治疗效果得到提高。在输注美罗华过程中, 注意其输注速度并非一成不变[5], 若患者有严重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药, 在其病情缓解之后再开始从低剂量给药。整个护理过程中, 护士要重视患者的主诉, 做好用药期间患者体征的密切观察, 在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 并向医师上报。

总之, 美罗华加CHOP方案化疗高龄恶性淋巴瘤患者有显著地治疗效果, 而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综合护理, 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 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参考文献

[1]孙江洁.以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79例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4, 37 (8) :597.

[2]杨建良, 石远凯, 何小慧, 等.恶性淋巴瘤患者不同随访方式发现首次复发的效率.中华肿瘤杂志, 2014, 36 (12) 933.

[3]傅爱林.恶性淋巴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血液学指标检测.中国肿瘤临床, 2015, 42 (4) :226-230.

[4]彭晓琼, 蒲大容, 涂波, 等.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声像图特征及误诊分析.重庆医学, 2015 (16) :2260-2262.

淋巴瘤患者的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其中男81例, 女37例, 年龄9~61岁, 平均 (34±8) 岁, 病程2周至2年, 平均 (5.6±1.3) 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出现大小不等的无痛肿块, 质地中等, 29例可触及波动感, 73例胸部X线摄片或CT检查诊断为继发性结核;病变位于颈外侧81例, 锁骨上窝27例, 耳后10例;Ⅰ期69例, Ⅱ期37例, Ⅲ期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普外科常规护理, 包括备皮等术前准备、介绍病情、术后观察生命体征、抗炎对症处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

1.2.1 术前护理

(1) 术前宣教:发放我科编写的结核病防治手册, 并向患者介绍结核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等相关知识, 耐心讲解手术前后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化疗对结核病治疗的重要性, 以提高患者对化疗的依从性, 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2) 心理护理:由经过培训的责任护士负责, 通过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根据其年龄、性格及文化程度等采用宣传画册、文字、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使患者了解结核病相关知识, 耐心向患者介绍手术医师技术水平、手术注意事项及预后等情况, 以消除其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邀请术后恢复较好的结核病患者“现身说法”, 介绍手术效果和术后规则化疗的必要性, 解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 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沟通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态度应热情诚恳, 对患者的病情表示同情和理解, 给予其鼓励和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急于手术的患者, 应耐心解释并非手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手术时机选择和术前抗结核药物化疗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性, 以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3) 用药指导:详细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抗结核化疗药物的具体名称、用量、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告知其不规则用药极易导致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 影响疗效、延迟病程, 必须遵遗嘱按时、按量、规律、全程用药, 不可擅自停药或改药;密切注意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饮食指导:调整饮食结构, 以肉蛋类、奶和奶制品及蔬菜等富含高蛋白、高热量和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以增加患者的机体免疫力, 提高疗效;忌食葱、姜、蒜及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4]。

1.2.2 术后伤口护理

(1) 早期护理:术后定期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患者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 注意伤口渗出量并及时更换敷料, 确保创面干燥, 预防感染。若日引流量不超过5 ml, 即可拔除引流管。 (2) 中期护理:伤口拔除引流管后采用无菌棉垫进行加压包扎, 保持创面干燥, 若有渗出应及时换药并更换棉垫, 定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3) 晚期护理:手术切口如不能一期愈合, 可开放伤口并用刮匙清除坏死肉芽组织后应用异烟肼纱条填塞, 定期换药, 每日1次, 创面分泌物减少后可每2日换药1次, 伤口愈合后还应继续换药2~3次[5]。

1.2.3 术后疼痛护理

对于术后疼痛较轻的患者, 可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与患者聊其感兴趣的话题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以减轻疼痛;对于对疼痛耐受较差的患者, 可遵医嘱给予适量镇痛药物, 并与患者进行沟通, 耐心解释疼痛的原因, 告知其良好的心理状态可缓解疼痛。

1.2.4 出院指导

嘱患者认真读解“结核病防治手册”, 发放出院健康指导手册, 向患者强调规则化疗对结核病治疗的重要性, 嘱患者每天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完成全程化疗;嘱患者多食肉类、奶制品、蔬菜和水果;多休息, 不可从事重体力工作, 病情好转后可从事轻体力工作, 适量运动, 做到劳逸结合;注意保暖, 避免感冒;嘱患者出院后1年内每个月来院复查1次, 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了解结核病的转归及预后。

1.3 观察指标

(1) 入院后 (护理干预前) 和干预后均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估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 SAS分界值为50分, SDS分界值为53分, 均分数越低, 表明患者心理状态越佳。 (2) 出院前采用本研究小组自行设计的“结核知识调查表”评价患者对结核病的知晓情况, 满分100分, 按分数分为掌握 (≥80分) 、了解 (60~80分) 和不了解 (<60分) 。总知晓率 (%) = (掌握例数+了解例数) /总例数×100%。 (3) 出院后1年通过电话随访统计患者按时换药、按时服药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改善情况

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1。

2.2 结核知识知晓率、出院后按时换药率及按时服药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按时换药率及按时服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3 讨论

颈部淋巴结结核为结核病的局部表现之一, 化疗药物较难发挥疗效, 由于抗结核化疗的疗程较长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大, 多数患者常难以坚持规则化疗, 因而导致病变愈合难、易复发[1], 且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刘万兰[4]对188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75%患者存在焦虑恐惧情绪, 25%患者存在孤独抑郁心理。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SAS、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值, 证实颈淋巴结结核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心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于对照组, 与文献报道一致[4], 提示综合护理可有效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在规则抗结核化疗基础上手术是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有效手段, 可最大限度地清除病变淋巴结、缩短疗程[1], 但由于患者对结核病认知程度较差, 易出现不能按时换药、不按时服药及停药等现象, 影响治疗效果。陈晓君和蔡囡丽[5]对10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患者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本研究中, 观察组经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 患者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按时换药率及按时服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文献报道相似[5]。提示综合护理可明显增加患者对结核病的认知度, 提高治疗依从性, 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样本量较小, 在心理研究及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方面未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等进行分层研究, 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倚, 在今后的研究中, 需逐渐增大样本量, 对围术期护理措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 在颈部淋巴结结核围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能有效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提高结核病知识知晓率, 增加其治疗依从性。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在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1月在吉林省吉林市结核病医院行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普外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结核病知识掌握情况及按时换药、按时服药情况。结果 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均显著降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者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按时换药率及按时服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在颈部淋巴结结核围术期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能有效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提高结核病知识知晓率, 增加其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综合护理,颈部淋巴结结核,围术期

参考文献

[1]蒋志斌, 池景瑜, 郝智, 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104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10, 26 (11) :1213-1214.

[2]刘万兰.64例体表淋巴结结核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 :69-70.

[3]齐晓秋, 陈贤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2002.

[4]刘万兰.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美容医, 2012, 21 (1) :234-235.

淋巴瘤患者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本院自2009年1月1日-2009年2月28日住院患者的血常规化验结果, 从中筛选ALC≤0.5×109/L的结果共402人次, 根据住院号查出患者的基础疾病, 出现ALC≤0.5×109/L的时期有无出现感染及患者的最终预后。查出同期住院患者的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结果共2 076人次, 将同一患者结果合并为1个数据后为1 288人次, 抽取其中住院号尾数为1的结果共128个作为对照, 根据住院号查出患者的基础疾病, 住院期间有无出现感染及患者的最终预后。

1.2 方法

对402人次的血常规结果按ALC分成≤0.5×109/L、≤0.4×109/L、≤0.3×109/L、≤0.2×109/L、≤0.1×109/L5组。记录各组的病人数、发生感染的人数和死亡病人数, 与ALC在0.8~4.0×109/L组作对比;同时分析患者感染种类对预后的影响。

2 结果

2.1 把各组中同一患者合并为1个数据后, ALC减少的5组患者总计人次数为300, 各组的病人数、发生感染的人数和死亡病人数见表1。

2.2 合并ALC减少的5组数据后, 将分属于不同组的同一个患者资料合并为1个患者、1次感染、1个死亡病例, 然后统计出感染的发生部位及引起的死亡人数见表2。

3 讨论

3.1 患者感染与淋巴细胞计数密切相关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会引起患者发生严重感染这是临床医务工作者早已熟知的, 但对于淋巴细胞减少关注不多。本组资料显示, 随着患者血液中淋巴细胞数降低, 患者发生感染的机率也随之增高。从表1可以看出, 随着患者血常规中ALC的下降, 患者发生感染的机率也是逐步升高, ALC为0.5×109/L时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约为33.62%, 而当ALC为0.1×109/L时, 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约为66.67%。而且随着患者ALC的下降, 患者死亡的机率逐步升高, ALC为0.5×109/L时, 患者死亡率为0.86‰, 而当ALC为0.1×109/L时, 患者死亡率为2.22‰。以上说明, 患者感染、死亡的发生与淋巴细胞数减少有密切关系, ALC为<0.1×109/L最高, 因此, 临床医务工作者对淋巴细胞计数的正确认识是减少患者感染率、死亡率的保障。

3.2 淋巴细胞计数预测患者感染风险的可行性

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其生长发育过程, 细胞表面标志和功能不同, 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大类, T淋巴细胞介导特异性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介导体液免疫。T细胞是不均一的细胞群体, 根据T细胞表面某些CD分子表达情况分为不同亚群, 如CD3+T淋巴细胞 (即成熟T淋巴细胞) 、CD3+CD4+T淋巴细胞 (即T4淋巴细胞) 和 CD3+CD8+T淋巴细胞 (即T8淋巴细胞) 。从本组资料看, 对于HIV/AIDS患者淋巴细胞计数越低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淋巴细胞下降后,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受损, 免疫应答、细胞毒作用、杀伤靶细胞功能降低, 产生高亲和力抗体减少, 从而使感染的风险增加。因此可用淋巴细胞计数作为评估患者免疫状态受抑制的指标之一, 预测患者感染的风险。

3.3 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减少在院内感染的流行环节

从表2可以看出, 在各种感染中, 呼吸系统感染明显高于其他系统感染, 引起死亡事件最多的也是肺部感染。其可能原因有:①与病原体通过口腔和咽部的微生物侵入、含细菌的气溶胶吸入、其他部位的血源性播散三个途径侵入下呼吸道有关[2];②慢性、重症患者多为卧床病人, 如果翻身拍背不勤易引起呼吸道内分泌物在肺内的淤积而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③呼吸道疾病导致本身的固有屏障系统受损, 有可能使病原体通过呼吸过程入侵肺内;④某些侵入性操作, 如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严重损害呼吸道的天然屏障, 可导致致病菌直接侵入下呼吸道。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在对重危病人施行医疗措施时应高度关注对患呼吸系统的保护。

3.4 护理对策

3.4.1 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是控制医院感染的行动准则。国内外调查结果均显示, 医院感染中的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和管理有关[3]。应该严格按照医院管理要求, 健全医院感染控制的各项管理制度, 强化护理人员消毒隔离知识的学习及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感染控制意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定期对从事临床消毒隔离工作人员进行消毒知识与技能培训, 加大对护理操作常规的检查落实力度, 规范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

3.4.2 贯彻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

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4]。对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减少的患者应尽可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及时发现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医护人员严格掌握各项无菌操作原则, 晨间护理做到床单元1床1刷, 湿式扫床, 病房、治疗室、污洗室、医护人员办公室拖把专用, 病房内每日拖地2~3次, 病房每日通风2次, 每次至少半小时, 床头柜、门、窗、桌椅每日含氯消毒液擦拭1遍, 当患者ALC≤0.5×109/L时, 采取保护隔离措施, 病房进行常规消毒, 有条件可进层流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在进行每个操作前、后或诊疗前、后应进行洗手或用手消毒液消毒, 许多研究证实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 是医院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4,6], 对降低呼吸道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3.4.3 加强病房管理

病室日每天通风2次, 每次30 min, 保持病房空气清新, 或采用紫外线灯照射, 每天1次, 每次30~60 min。严格管理探视人员和陪护人员, 制定探视制度, 尽量减少探视和控制陪客, 规定探视时间, 避免人员流动大, 杜绝呼吸道感染者入内, 最大限度减少外源性细菌污染途径, 减少住院患者感染发生的机会, 每日1次探视, 每次不超过0.5h, 陪客率不超过10%。增加物理性预防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和腹式呼吸, 对危重患者及时翻身、拍背以减少肺不张和痰液积聚。

参考文献

[1]李秀英, 房伍磊.护理工作中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3) :1694-1695.

[2]刘碧翠.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7) :40.

[3]郭学恒.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 2001:312.

[4]陈火美.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 (6) :431-432.

[5]游建萍, 黄庆, 府伟灵, 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4) :426-438.

恶性淋巴瘤患者蛋白指标的分析 篇8

关键词:淋巴瘤,血清蛋白

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我们探讨淋巴瘤患者血清中蛋白指标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淋巴瘤组为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95例淋巴瘤患者(并无其他疾患),病理检查确诊(按WHO诊断标准并按AnnArbor分期标准[1]进行临床分期),其中I、II期56例,III期、IV期39例,男61例,女34例,男/女为1.79,年龄(47.55±17.09)岁。其病理诊断报道如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47例;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13例;鼻型结外NK/T细胞性淋巴瘤11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8例;弥漫小B细胞性淋巴瘤4例;黏膜相关淋巴瘤3例,滤泡性淋巴瘤2例;T小细胞淋巴瘤1例;淋巴结前驱T淋巴母细胞1例;霍奇金淋巴细胞为主型1例;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1例;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原发部位:发颈淋巴结20例,占21.7%;鼻、鼻咽15例,占16.3%;扁桃体8例,占8.7%。正常对照组65例,为健康献血者,男35例,女30例,年龄(48.5±11.3)岁。2组性别及年龄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检测指标与方法观察指标为PA、TP、A、G含量及A/G、LDH活力、淋巴瘤患者蛋白指标与病理类型的关系、蛋白指标与病理分期的关系。采用OlympusAU-2700自动生成化析仪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及q检验,数据均用x±s表示。

2 结果

2.1 淋巴瘤患者与对照组蛋白指标的比较见表1。

表1示淋巴瘤患者组与对照组在血清中PA、TP、A含量及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淋巴瘤患者蛋白指标与病理类型分期的关系

见表2、表3。表2显示在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患者中其血清中PA、TP、A、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说明淋巴瘤患者PA、TP、A与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蛋白指标与乳酸脱氢酶的关系

LDH与PA、TP、A、G、A/G的相关系数为-0.298(P=0.01)、-0.137(P=0.03)、-0.411(P=0.001)、0.08(P>0.05)、-0.283(P=0.01)。

3 讨论

淋巴瘤是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性增生。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多[2]。本文探讨淋巴瘤血清蛋白指标的变化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情况及LDH的相关关系。

表1示淋巴瘤患者组与对照组在PA、TP、A、A/G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G无显著性差异。即说明淋巴瘤患者的PA、TP、A、A/G有明显的降低,而G几乎不变。

表2示根据病理类型分为4组的淋巴瘤患者中其PA、TP、A、G经方差分析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将有差异的A/G比,经q检验示黏膜相关淋巴瘤与其余各组有差异,即说明各病理类型PA、TP、A、G差异不大,黏膜相关淋巴瘤的A/G不同于其他各组。本研究黏膜相关淋巴瘤发生于胃肠,可能与消化功能受损有关。

表3说明淋巴瘤患者PA、TP、A在不同的临床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G、A/G无显著性差异。即说明PA、TP、A随着不同临床分期而变化,但G、A/G与临床分期关系不大。

LDN与PA、TP、A、A/G均呈负相关,以A的相关性最好,但其相关关系并不密切。认为G与LDH无相关。

淋巴瘤可发生M蛋白血症,当发生时G增高[3],但本研究G增高并不显著。故认为淋巴瘤其发生M蛋白血证发生的概率并不高,G在预测和评估淋巴瘤的意义并不大。

PA由肝细胞合成,半衰期短(约2天),降低可见于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本研究PA降低可能与恶性肿瘤及营养不良相关。但由于其影响因素多,可能对了解淋巴瘤的病情有帮助。

Shipp[4]等提出了国际淋巴瘤预后指标,其中LDH值被认为是最具有独立性的重要预后因素之一,认为LDH值预计长期生存比Ann-rbor分期更精确。LDH水平增高提示恶性淋巴瘤患者负荷增大,肿瘤结外转移倾向大,恶性度高。本研究A与LDH值的相关性最好,但其相关关系并不密切,但对了解淋巴瘤的病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TP由于淋巴瘤患者G变化不大,TP随着A的变化而且变化,但其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不如A。最近Wstanabe[5]研究周围T/NK淋巴瘤标本后,认为低TP、胃肠道、病理类型是降低生存的重要因素。经多变量分析,仍示TP和病理类型是重要因素。我们认为需要确立TP的重要性及意义和在发展新的策略治疗PT/NKCL患者时需考虑到TP。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5-626.

[2]陈方平主编.血液学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2-184.

[3]陈文彬主编.诊断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5.

[4]Shipp M.Harringti D,Anderson J,et al.A Predictive model for aggre-sive lymphome:the International NHL prognostic facters project[J].NEngl J Med,1993,329:987-991.

上一篇:马铃薯的华丽转身下一篇:重组质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