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反馈

2024-07-03

政府反馈(精选五篇)

政府反馈 篇1

行政成本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向社会或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进行的行政投入或耗费的行政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行政成本的扩张速度尤为惊人。据资料显示,1978年的行政成本支出费用为52.9亿元,到了2006年,该数据攀升至7 488.68亿元,增幅高达140.56倍,年均增长率19.35%,而同期GDP、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家财政支出的增幅对应为58.34倍、33.23倍和35.02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7%、13.45%和13.66%。到2010年,行政成本的支出更是增长了282倍,年均增长率达19.3%,而同期GDP、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家财政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15.82%、14.37%和14.68%,可见行政成本的增速远高于国家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增速。行政成本增长过快、规模偏大,给国家带来的不仅仅是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危及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的和谐。

针对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反对铺张浪费,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早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领导同志就指出要“反对铺张浪费,坚决压缩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开支,保证重点支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2012年6月,我国通过了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机关运行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对行政成本的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可见,分析并研究如何有效地控制行政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行政成本控制的系统动力学基模构建

上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Forrester教授提出了系统动力学理论,该理论被应用于解决各种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笔者拟借鉴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法来构建行政成本控制的系统基模,为解决行政成本控制问题提供思路。

1. 解决“成长上限”问题,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价值追求之一,也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政府公共管理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提高行政效率是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要求。为提高行政效率,笔者建立基于行政成本控制的行政效率“成长上限”基模(见图1)。该基模的因果链是: (1) 行政效率→+公民满意度→+公民参与的有效性→+政府行为规范程度→+行政效率; (2) 行政效率→+行政能力→+行政成本意识→+节约行政成本的期望与降低行政成本难度的差距→+气馁→-行政效率。

图1显示,行政效率的“成长上限”基模由两部分构成:左边的正反馈环由公民满意度、公民参与的有效性、政府行为规范程度和行政效率四个变量组成,描绘了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率的效果;右边的负反馈环由行政能力、行政成本意识、节约行政成本的期望与降低行政成本难度的差距、气馁、行政效率五个变量组成,描绘了对行政效率的抑制效应。具体讲,政府的行政效率越高,公民的满意度就越高,就会吸引更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进而提高参与的有效性,促进政府包括公共支出等活动的规范化,促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而随着行政效率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成本意识也不断得到增强,这种不断增强的成本意识会受到现实中行政成本难以控制的冲击,使得心理落差加大,进而产生气馁或挫败感而无力去控制行政成本,最终导致行政效率降低,这便形成了行政效率的“成长上限”。而在政府和公众的不断努力下,政府的各种公共管理活动尤其是公共支出活动不断得以改善和规范,促使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但是,行政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降低行政成本的难度加大,这时就会出现行政效率增长的“成长上限”困境。数据验证了这一点,1978年创造每千亿元GDP耗费的行政成本为14.5亿元,这个数据到了2006年为34.6亿元,2010年为37.4亿元。

2. 解决公共支出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资金分配“富者越富”问题。

公共支出的结构、金额和范围既体现了政府介入公共福利的程度,也体现着公共财政在经济社会中的影响。然而现有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中,缺位和越位现象都比较明显,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的行政成本投入有着极大的裁量空间。毫无疑问,行政成本支出的不断攀升将相对挤占用于教育、社会保障与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使得行政成本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对此,笔者建立了公共支出结构的“富者越富”基模(见图2)。该基模的因果链: (1) 行政成本支出的比重→+行政管理费→+行政物质基础→+服务质量→+行政成本支出的比重; (2) 行政成本支出的比重→-教育与社保等支出→+社会保障与福利→-行政成本支出的比重。

图2中,公共支出结构的“富者越富”基模由两个正反馈环构成:左边的反馈环显示,行政成本支出比重相对处于高位,使得行政管理费不断上升,这种行政管理支出会带来行政物质基础的强化,有利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而为了保证这种服务质量,必然会推动行政成本支出继续攀升;右边的反馈环显示,行政成本支出比重相对较高,会挤占可能用于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不利于维护社会保障与福利,而相比服务质量的“显性政绩”而言,较弱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支出会带来“滞后的政绩”后果,在官员仕途前程与政绩导向紧密联系的当今时代,地方政府会尽量减少这种“滞后政绩”领域的支出。国家财政支出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尚未达到4%,更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另外,医疗支出、养老金支出等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3. 片面减少行政管理经费会导致行政成本控制的“目标侵蚀”。

行政支出过程中的浪费或寻租等不规范问题都可以将其界定为“腐败”,在惩治腐败的压力下,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减少行政管理经费,导致控制行政成本之目标日益模糊。对此,我们构建了行政成本控制的“目标侵蚀”基模(如图3所示)。该基模的因果链是: (1) 行政成本→+腐败的机会→+降低行政成本的压力→-行政管理经费→+行政成本; (2) 行政成本→+控制行政成本措施强度→+行政支出的规范程度→-行政成本。

图3行政成本控制的“目标侵蚀”基模由两个负反馈环构成:上边的反馈环表明,行政成本不断攀升,产生了行政支出的腐败行为,增加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压力,一些地方就会片面地强调减少行政管理经费,实现行政管理经费的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而降低行政成本;下边的反馈环表明,行政成本居高不下,会推出强化控制行政成本的措施,进而使行政支出更加规范化,降低行政成本。上述反馈环说明,减少行政管理经费和规范行政支出行为都能够促进行政成本的降低,但是在实现控制行政成本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减少行政管理经费的做法无疑会导致很多地方“为了减少而去减少”,殊不知,一定的行政经费及适当的增长不仅是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必要前提,而且是适应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合理要求。

4. 借鉴国外经验控制行政成本导致“舍本逐末”现象。

借鉴国外经验和进行中国制度化建设是控制行政成本的两种不同策略。选择不同的策略带来的后果不同,这种后果会直接影响行政成本问题的解决。为此,可以借助彼得·圣吉的“舍本逐末”基模对借鉴国外经验和进行中国化制度建设这两种不同的途径进行反馈基模分析(见图4)。该基模的因果链是: (1) 行政成本问题→+借鉴国外经验→-行政成本问题; (2) 行政成本问题→+制度建设与执行→-行政成本问题。

图4中,借鉴国外经验控制行政成本的“舍本逐末”基模由三部分构成:上面的负反馈环显示,随着行政成本问题的凸出与严重化,人们开始借鉴国外经验来控制行政成本,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政成本问题。下面的负反馈环显示,随着行政成本问题加重,人们不断寻求符合国情的制度建设并加强执行力度,通过强化符合国情的国内制度建设与执行来约束行政成本。右边的反馈环显示的则是,行政成本问题凸显,人们寻求“与国际惯例接轨”,形成国外经验依赖症,产生对别人经验的较高期望值,这种情况下就会忽视符合国情的制度建设与执行,从而难以根治行政成本问题。

产生这种“舍本逐末”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忽视本国或当地的实际情况,造成治标不治本。在公车改革实践中,有人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对西方国家的市场化改革理论和拍卖实践照搬照抄,催生了“白菜价卖公车”等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问题。例如,河南中牟县43辆超编公车,经拍卖只卖39.11万元,平均每辆才卖9 000元,其中一辆面包车只卖了1 600多元,部分车辆中拍价比评估价还低。这种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建设,监管执行不力,不仅不能降低行政成本,反而会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三、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及行政成本控制基模启示

系统动力学理论对问题的理解关键在于其把握住了系统结构与内在机制间相互紧密的依赖关系。我们通过构建以上四个系统基模,不难发现我国行政成本控制实际上就是一个内含了诸多子系统的复杂系统。比如图1中的行政效率问题就是一个包含了诸多子系统的复杂系统。行政效率能否得到改善,会出现“增长上限”,其实是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找出了行政效率系统的核心要素,包括公民参与、公民满意度、政府行为规范程度、行政能力、行政成本意识、节约行政成本的期望与降低行政成本难度的差距等,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符合复杂系统的特征。可见,我国行政成本控制符合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去揭示其中的难题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行的。

Forrester教授创造的系统动力学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的系统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尤其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面前,它不以抽象的假设为依据进行推演,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前提,不追求“最优解”,而是寻求改善系统结构的机会和途径。为此,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为每一种系统基模界定了“改善系统结构”的“管理方针”。对照前面构建的控制成本的四种基模,可以作如下阐析:

“成长上限”基模的管理方针:不要去推动增强(成长)环路,应该除去(或减弱)控制的障碍,即解决行政效率的“成长上限”问题,不片面去推动左边的正反馈环,而应致力于除去右边的负反馈环的限制,即缩小“节约行政成本的期望”与“降低行政成本难度”的差距,防止产生气馁或挫败感。

“富者越富”基模的管理方针:在决定两者之间的资源分配时,除了“成绩”表现这项标准外,更应重视整体均衡发展的更上层目标,创造公平的环境,统筹发展。因此,对于公共支出结构的“富者越富”问题,应该尽快解决行政成本快速增长的支出偏向,既要保证行政机关正常高效提供良好公共服务所必需的资金,又要增加教育、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促进社会公平和福利的发展。

“目标侵蚀”基模的管理方针:坚持目标、标准或愿景。要防止行政成本控制的“目标侵蚀”问题,必须坚定行政成本“可控”的目标。就是说,要正视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浪费与寻租等腐败现象,通过强化控制行政成本的措施,追求行政支出的规范化和行政成本增长的“理性回归”,而不是片面强调减少行政管理经费,迷失行政成本控制的方向。

“舍本逐末”基模的管理方针:将注意力集中在“根本解”,当然也可以暂时使用“症状解”来赢得时间。借鉴国外经验控制行政成本的“舍本逐末”基模揭示,行政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过于看重国外经验解决问题的现象,工作重心放在对付“症状解”的求解过程,而没有主动在“根本解”上想办法,导致“国外经验依赖症”,忽视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建设与执行。显然,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将改革重点放在符合国情的制度建设与执行上,达到降低行政成本之目的。

四、控制政府行政成本的政策建议

1.强化成本意识,缩小节约行政成本的期望与降低行政成本难度的差距。

首先,强化行政成本意识。一定的行政成本支出是政府实现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必要物质基础,但是这并不表明政府就可以不计成本地随意支出。按照科斯的说法,政府并非完全无成本地运行,政府行政机制本身需要合理成本。行政成本持续走高的背后,当然有公职人员的成本意识薄弱的原因,因此应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提高和强化他们的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构建廉洁、高效的政府。其次,要大力降低行政成本。最近,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以身作则,改进作风,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事业。而降低行政成本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不断创新,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实行必要的惩戒手段,并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做到“钱为民所用”,所有支出都要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让降低行政成本融入公职人员的日常工作,形成习惯,这样就能缩小节约行政成本的期望与降低行政成本难度的差距,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2. 合理分配资金,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首先,应该增加教育、社保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保证教育、社保等支出在政府公共支出结构中的比重。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仍然较低,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达到4%。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的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2%左右,远低于印度、泰国等国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30%~50%之间的水平。因此,必须增加教育、社保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保障其在公共支出结构中的比重,增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其次,合理确定行政成本支出的比重,避免行政成本增长过快。公共支出应该坚持“民本”的导向和原则,减少行政管理支出,这就要求适当控制行政成本的规模,比如规定行政成本支出分别相对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弹性系数都不得超过1。另外,还应该合理确定行政成本支出的占比,通过设定行政成本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这一指标,将该指标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之一,努力将行政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跳出“富者越富”的怪圈。

3. 坚持控制行政成本的目标,严惩腐败行为。

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坚定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与信念,稳步推进行政成本支出的合理化与公益化,着力在提高行政效率上下工夫,而不应该简单地大幅度削减行政管理经费,以应付当前所面临的“民声”压力;另一方面,要强化控制行政成本的措施,使行政支出规范化。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尽量避免利用一些柔性的措辞用词,增强制度的刚性和可操作性。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公务员法》提出“不得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等要求。这些法规往往因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而不利于具体操作执行。因此,必须坚持行政成本“可控”的目标,完善法制建设,关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浪费与寻租等腐败问题,一经发现,无论“老虎”、“苍蝇”都要“零容忍”地严加查处和严厉打击,通过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规范行政支出行为,降低行政成本。

4. 立足国情,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

笔者认为,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应该要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一要完善党内制度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监督和审议作用,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二要完善财政预算制度,细化预算科目,并及时公开财政预算和决算结果,让老百姓知道政府支出的具体去向。三要健全监督制度,整合各种监督力量,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的作用,实现人大代表专职化;同时加强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有效监督;鼓励媒体、社会公众积极进行监督。四要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将行政成本的支出与收益作为考核政府绩效、提拔任用官员的重要条件之一。五要建立政务信息公开与回应制度,构建透明度高和负责任的政府。政府应将不涉密的公共财政收支数据予以公开,并对不及时公开和回应相关数据的地方政府领导进行问责。

参考文献

[1].孔繁河, 蒋云根.转型时期我国行政成本的控制路径探微.中州学刊, 2006;11

[2].金笛.国外政府怎样节约行政成本.新财经, 2010;4

[3].魏雅华.中国行政管理成本全球最昂贵.金融经济, 2011;5

[4].李旭.社会系统动力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5].罗纳德.科斯等著.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政府反馈 篇2

根据中共**县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央依法治国办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的通知》(县依法治县委发〔2020〕1号)和省、市、县要求,对照中央依法治国办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反馈问题,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效做好中央依法治国办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切实提高法治政府建设质量和水平,制定本整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第三次、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充分认识中央依法治国办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反馈指出问题的严肃性和整改落实的极端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扛起问题整改的政治责任,坚持问题导向,主动认领,举一反三,认真整改,固基础、强弱项、补短板,认真整改解决我局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不断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二、整改原则

按照“照单全收,直指问题,靶向施策,靠实责任,深入整改”原则,本着“认真对待,认真整改,举一反三,完善工作”的要求,对反馈问题不打折扣,全面认领,逐项整改,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整改任务。

(一)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督察发现短板弱项的严肃性,充分认识认真开展整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扛起整改政治责任,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扎实整改,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二)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彻查整改。紧扣反馈问题,全面“对标对表”,制定完善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逐项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确保整改任务不漏项、不留死角、不拖“工期”,确保事事有整改、件件有落实。对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立行立改,对需长期整改的制定整改计划,倒排工期,逐项落实整改措施。同时坚持点面结合、举一反三,认真梳理各股室、各企业法治政府建设突出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切实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整体水平。

(三)压实整改责任,确保整改实效。严格落实党委、政府和部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责任,贯彻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强化责任督查考核,坚持以上率下抓好各股室、企业法治政府建设问题整改工作。各各股室、各企业主动认领问题,主动整改落实,对整改工作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相互推诿扯皮,决不允许在整改上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督办问责,对虚假整改、数字整改、纸上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

(四)坚持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机制。将整改工作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新部署,统筹做好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及各协调小组和办公室组织机构,强化组织保障。全方位审视和改进全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薄弱环节,推动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接放管服”改革,积极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建设创建,严格落实甘肃省法治政府建设重大责任事项约谈和挂牌督办办法、重大违法行政问题线索调查核实转交办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整改问题和措施

中央依法治国办实地督察甘肃省反馈问题五方面21个;

实地督察天水市反馈问题17个,其中天水市(含秦州区、麦积区)10个、秦安县7个。针对这38个问题,制定以下110项整改措施。

(一)实地督察甘肃省反馈问题

中央依法治国办从“对法治政府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需要继续深化”“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责任落实还不到位”“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和决策机制有待完善”“行政执法能力和规范化水平有待提升”“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五方面反馈21个问题。

问题1: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学习领会不够,对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建设法治政府目标任务缺乏责任感、急迫感。

整改措施:1.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特别是《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及省、市、县实施方案列入党政机关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内容,进行1次集中学习;

2.就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及省、市、县实施方案组织专题法治讲座;

3.将中央、省、市、县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列为党政机关政治理论学习必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学习。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局办公室。

整改时限:6月底。

问题2:有的领导认为法治政府建设只是政府的工作,甚至是法制部门的事,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不关心、不重视。有的地方把法治政府建设等同于一般性的常规工作,没有作为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去谋划和推进。

整改措施:1.局务会议和各股室每年至少专题研究法治政府建设工作3次;

2.县政府及部门按年度制定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计划或要点;

3.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纳入党委(党组)绩效考核和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加大考核权重。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局办公室。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问题3:少数地方对中央关于法治政府建设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不熟悉、不了解,对法治政府建设没有明确思路和计划。

整改措施:1.各股室、各企业对照《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及省、市、县实施方案进行全面自查整改;

2.组织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法治督察。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工业股。

整改时限:6月底。

问题4:一些业务部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没有把法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摆在同等位置,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

整改措施:1.各股室、各企业对照《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进行自查整改;2.开展1次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专项督察。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工业股。

整改时限:6月底。

问题5:少数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仍然习惯于凭主观、靠经验决策。

整改措施:1.严格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宪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组织开展专题学习;2.开展“七五”普法总结验收,谋划“八五”普法工作;

3.严格落实重大决策有关程序规定,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水平;4.落实重大决策目录制度,实行清单管理。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局办公室。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问题6:有的地方党政机关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思想认识、工作力度、责任传导层层递减,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

整改措施:1.严格按照《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建立健全压力责任传导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2.将法治政府建设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公务员年度考核内容。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局办公室。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问题7: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推进法治建设职责不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主动性不强,上级不督察检查就不过问、不研究法治政府建设工作。

整改措施:1.各乡镇、各部门对照《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进行自查整改;2.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职责情况专项督察。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综合股。

整改时限:6月底。

问题8:有的地方党委履行推进本地区法治政府建设领导职责落实不到位,对本地区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部署不细不实,对重大法治问题没有及时研究处理,没有按要求听取本地区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没有主动按规定对本地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开展督察检查;部分地方党委理论中心组没有严格落实集体学法制度,没有或很少学习国家法律法规。

整改措施:1.县委常委会每年至少专题研究法治政府建设工作2次,按要求听取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2.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纳入年度法治督察工作;3.严格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4.将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情况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局办公室。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问题9:有的地方政府履行本地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主体职责落实不到位,没有按要求把法治政府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按要求公开本地区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一些地方政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中法治政府建设比重偏低。

整改措施:1.县政府把法治政府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通过门户网站或其他政务公开渠道,公开县政府及部门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3.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在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比重;

4.持续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局办公室。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问题10: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履行本部门法治政府建设主体职责落实不到位,没有严格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有的甚至没有制订实施规划和年度计划:个别部门制订的法治政府建设年度计划、工作要点照搬照抄政府和上级部门文件,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落实。

整改措施:县政府部门按要求制定实施本部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部门实际,增强规划和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局办公室。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问题11:一些地方制定重要规范性文件没有遵循规定的程序,有的起草前没有进行充分评估论证;有的虽然进行了合法性审核,但存在“走过场”、“赶会”现象,甚至个别规范性文件在合法性审核后依然存在越权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问题;个别地方将应当主动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定为依申请公开文件。

整改措施:1.严格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有关规定,将评估论证、合法性审核作为必经程序,加大合法性审核力度,杜绝越权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问题;2.县政府及部门通过门户网或其他政务公开渠道,主动公开所有规范性文件;3.对现行有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1次自查清理。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综合股。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问题12:一些地方重大行政决策制度不健全,有的未依法制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清单,有的在制定相关制度时没有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本地区、本部门重大决策事项范围、内容和程序。一些地方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前未按规定进行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

整改措施:1.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机制;2.县政府及部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清单,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重大决策事项范围、内容和程序,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3.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有关规定,把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作为必经程序。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局办公室。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问题13:各地在制定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征求公众意见渠道不畅、范围不广问题,公众意见因缺乏有效的意见反馈机制和平台无法得到有效体现。

整改措施:1.县政府及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进行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拓宽和畅通征求公众意见渠道,扩大征求意见建议范围;2.涉及社会管理事项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起草过程中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不少于30日;

3.在制定对企业切实利益或者权利义务有重大影响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充分听取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以及律师的意见;

4.建立健全征求意见建议记录制度和采纳情况反馈机制。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局办公室。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问题14:行政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较为突出,存在不遵守法定期限、未保障当事人陈述申辩或听证等程序救济权利、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决定程序缺失、违规代收代缴罚款等问题。有的地方在征收土地、房屋时,征收范围不明确,或者不履行法定程序损害被征地农民权益。

整改措施:1.全县行政执法机关对照问题自查整改;2.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情况专项督察,将土地、房屋征收行为列为督查重点;3.按年度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不断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行为;

4.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加大对违法或不当执法行为纠错力度。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综合股。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问题15: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不够,一些地方行政执法信息公示不及时、不规范,一些执法部门在作出重大执法决定前未严格进行法制审核。

整改措施:1.全县行政执法机关对照问题自查整改;2.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情况专项督察。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局办公室。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问题16:“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监督抽查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跨部门联合开展随机检查在基层尚未完全落地。

整改措施:1.全县行政执法机关对照问题自查整改;2.对“双随机、一公开”和跨部门联合随机抽查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察。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综合股。

整改时限:6月底。

问题17:一些部门行政应诉能力不足,出庭应诉人员不能准确把握案件争议焦点,不能针对原告诉求提出合法合理的答辩意见。

整改措施:1.通过召开工作会议、通报典型案例、加强日常指导、开展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行政应诉人员应诉能力;2.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3.充分发挥行政机关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作用。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局办公室。

变换反馈策略 倡导有效反馈 篇3

【关键词】数学;反馈策略;有效

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一条结论:在不知道学习结果的情况下,重复的次数与学习的结果无关。因此,要想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及时得对课堂的活动做出反馈。关于反馈,从反馈来源看有提问反馈、活动反馈、练习反馈、作业反馈、测试反馈等;从反馈时间看有课前反馈、课中反馈、课后反馈等……从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谈如何倡导有效反馈。

变换一:正例反馈策略和反例反馈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正确的结果,正例;一种是错误的结果,反例。面对这样两种结果,就需要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合理的安排好两种反馈策略的时机。

正例反馈策略,通常安排在学生刚刚学完新知进行试一试练习的时候,通过正例反馈强化刚才学习的结果,使学生的认识更加的明显化。而反例反馈策略,则是在学生基本掌握的情况之下,适当的运用反例,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清晰对问题的认识。

如在教学三年级的“乘法练习课”。

课始,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景:A.有12排座位,每排可坐20人;B.有13排座位,每排可坐23人;C.每排可坐28人,有24排。算一算3个电影院分别可坐多少人?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就是在寻找学生正确的结果,并让做的正确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哪些已经忘记了或者还不会的同学,在正确做法的指导下进行一次学习和强化。

在后续的巩固练习时,教师让学生列竖式计算:43×22,69×82,34×53。这时,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就不是寻找正确的结果,而是寻找一些错题。

教师出示错题:

让学生观察,看看错在哪里?你觉得在计算乘法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通过这样一次学生找错误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计算,明确乘法计算过程中的注意点。

除了常用的正例反馈策略和反例反馈策略以外,我们有时还可以寻找到一些正确的变式结果,运用变式反馈策略。

变换二:整体反馈策略与选择反馈策略。

面对学生完成的练习,最忌讳的反馈策略就是从头到尾一题一题的按序反馈,这样一来很费时间,二来学生的参与性也不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整体反馈策略和选择反馈策略。

所谓整体反馈策略就是对练习进行整体出示,直接让学生进行校对,看看是否有异议,这种整体反馈策略比较适合于基本题的反馈。选择反馈策略,顾名思义就是对练习进行有选择的反馈,这里的关键就是选择。要尽量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存在异议的重点问题进行反馈。

如在探究出“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组基本题:

1.360÷90=

4800÷400=

8000÷2000=

2.350÷70=(350○□)÷(70÷10)

240÷60=(240×5)÷(60○□)

360×120=(360○□)÷(120○□)

在学生完成之后进行反馈的时候,教师就没有按序反馈,而是把结果整体出示,直接进行整体反馈,让学生看看,是否存在不同意见。学生马上就关注到:

360×120=(360○□)÷(120○□)

存在有不同的结果,这时,就对有异议的问题进行重点反馈。整个过程合理得运用了整体反馈和选择反馈两种策略。

又如在六年级复习平面图形这堂课上,在知识整理之后,进行了一组判断题练习,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存在有一定的困难,在反馈的时候,教师马上灵机一动,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些判断题当中哪几道需要老师或者同学帮帮忙的?一次打破常规的反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很好解决了学生感觉较困难的问题。

在进行选择反馈的时候,我们有时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反馈,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问题进行反馈,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

变换三:抓点反馈策略和拓展反馈策略。

抓点反馈中,这里要抓的“点”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除了在新知探究的环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在练习中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巩固应用。因此,练习的设计也总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展开的。如何高效的利用这些练习呢?有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在学生完成这样的练习后进行有效反馈。这时的教师反馈就要有所侧重: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反馈。

如在教学三年级“有0的乘法”时,学生完成了两道竖式:

在反馈的时候,教师问了这样两个问题:1206的0是怎么来得?2456的5又是怎么来得呢?通过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下子就抓住把这堂课的点:重点和难点,在反馈的过程中又一次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把抓点反馈策略利用的淋漓尽致。

数学课堂的反馈策略,除了上面提到了三对变换之外,还存在有很多其他的反馈策略。面对众多的反馈策略,教师需要根据反馈的实效性,合理的进行选择,减少和避免无效反馈,积极倡导有效反馈。

政府反馈 篇4

关键词:政府采购,委托代理,评价反馈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及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政府采购顾名思义就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采购行为, 采购的资金完全来自于政府的财政资金。实施政府采购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政府的采购行为, 进一步加强对于政府财政支出的管理, 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水平。随着当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其规模效益在干预经济、调控经济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政府采购的概念

国际上将政府采购定义为:“成员国的中央政府、次中央政府租赁、购买货物、服务、工程及公共设施的购买营造。”而在国内一般认为, 政府采购并不仅仅指具体的采购过程, 它是采购政策、采购过程和采购管理的总称, 是一种对公共采购进行管理的制度。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二条将政府采购表述为:本法所称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 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2.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现状

据相关资料显示, 实施政府采购改革七年来, 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年平均增长77.9%。1998年时政府采购支出金额为31亿元, 占GDP的比例仅为0.04%, 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0.29%。直到2001年, 政府采购支出实际金额才有了显著提高, 达到了653亿元, 占GDP的比例升至0.60%, 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3.46%。到2008年, 全国的政府采购规模已达到5 990.9亿元人民币, 占GDP的比重为2.81%, 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更是空前地达到9.57%。此后, 政府采购的规模逐年攀升 (见表1) 。

从上图中可以看1998~2009年, 政府采购从一项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制度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 而政府采购的规模更是从1998年的31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7413.2亿元, 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和突破。

而在此期间, 我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中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已经步入法治化轨道, 也意味着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

3.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所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规模已经非常庞大, 与其相配套的招标采购程序以及相关的法律均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完善,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依然会有一些问题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政府采购程序需要进一步规范。主要问题有:首先, 政府采购运作程序不规范。在项目审批过程中, 不能严格按照政府采购预算批复项目。其次, 政府采购信息发布不规范, 不能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 (2) 政府采购发展不均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 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采购监管与执行明显好于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 (3) 政府采购信息公开程度低。 (4) 政府采购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有的地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与采购代理机构没有单独设立, 或者虽然分设, 但职责界定不明确, 导致监管不到位。 (5) 政府采购队伍素质需全面提升。政府采购制度的成功建立和运转, 关键因素在于人。相对而言, 政府采购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程序严谨、要求高的工作,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而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政府采购专业化人才匿乏, 整体队伍素质高, 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有待加强。

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 使我国的政府采购在一定程度上沦落为某些人贪污腐败的温床, 而如何解决目前国内的贪污腐败问题, 已经成为决定中国共产党存亡与否的关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3月26日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中就指出: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 就会“人亡政息”。

二我国政府采购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要想解决我国政府采购中的问题就需要在多个方面同时入手, 即, 健全政府采购法律体系方面, 加大政府采购信息公开方面, 改进具体实施的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方面, 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和提高政府采购队伍素质。前两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地制订修改来完成, 但是对于后面几方面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评价的采购模式, 让真正使用这些政府采购产品的人来对其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付款, 从而在根本上杜绝腐败的温床。

1. 改进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

程序权益是实体权益的重要保障, 为此, 我们必须借鉴国际政府采购经验, 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程序。具体内容如下:

(1) 详细规定各政府采购方式的适用条件及程序。首先, 是要完善并细化公开招标的方式。最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方式就是公开招标, 这是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采购最为推崇的。其次, 规范邀请招标的方式。只有对适用条件进行全面的细化, 才能增强采购操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也才能真正从源头上规范好邀请招标方式的选择和使用行为。最后是严格限制单一来源方式和竞争性谈判方式的使用。较之于公开招标方式和邀请性招标方式, 单一来源方式和竞争性谈判方式的公开程度较低, 采购主体的自由裁量权较大, 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暗箱操作”行为, 损害政府采购的效益。所以在选择使用过程中必须慎之又慎, 只有遵守严格的条件才能适用。 (2) 完善供应商资格预审程序。供应商资格制度是限制自由裁量权、提高政府采购效益的一项重要制度, 世界各国均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在本国法制中做出详细规定。在我国政府采购实践中, 对供应商资格的预审程序已广泛存在, 关键是要以立法形式对预审程序做出详细的规定, 从而更好的实现政府采购的公正性与政府采购的最终目标。

2. 采用新的政府购买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要不断更新。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一些新的电子产品的发明, 原本一些无法实现的操作现在也可以运用起来。而且, 技术永远是在为资本打工, 只要有资本的需求, 技术也会将不完善的地方补齐。因此本文大胆提出了一种新的政府采购模式, 当然这种模式也是必须要满足符合国家采购法律及政府采购程序这样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图2是某市的政府采购的标准流程图及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流程图, 也是目前在我国各省市所比较通用的一个流程。表面上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 只要个相关部门能够各尽其责是不会出现什么不规范的现象的。但是就是在这看似标准的流程图中却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即没有反馈。整个流程只是一个单向流程, 而后一步的操作对前面没有任何影响即没有任何纠错机制。也就是说, 政府购买了产品之后并经过验收之后, 就没有人再去对这些产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验, 甚至这些产品即使买来后就直接堆在仓库烂掉也不会有人知道。这样的政府采购就非常有可能造成国家资产的浪费, 成为某些人权力兑现的方式。

因此, 需要在采购流程中加入反馈机制, 即由真正使用产品的人决定是否付款, 这就需要我们将采购验收通过后的一次性付款改为按使用次数, 以及使用评价而进行的多次付款。这种方法在政府采购电子服务类产品的时候尤为适用。

而实际上我国教育部在建设国家教育云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一种信贷机制:由教育云主管部门公开招投标, 中标企业按照教育云资源建设标准先行建设, 全面负责资源的提供、重组、维护更新等工作, 待教育云正式稳定运行之后, 国家再按照资金投入应承担比例分期拨付资金。而在分期拨付资金的过程中就依据各个企业建设资源的好坏及运用程度来进行划拨。以及后期的激励机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方式, 在社会范围内公开征集资源, 吸引个人积极在云平台建设或上传资源。建立统一的资源访问目录对汇聚的资源进行重组, 根据规范化的资源结构重新进行内容编目, 淘汰过时的和有问题资源, 生成统一的目录结构。在此基础上, 对资源进行重构, 提高资源检索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这无疑是我国政府采购的一大突破。其运行流程如图3所示:

运用这种流程就可以有效解决前文所提到的政府采购产品信息公开程度低, 政府采购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政府采购队伍素质需全面提升等问题。因为运用这种模式实际就是将采购的风险转嫁给招标企业本身。企业在招标时就必须考虑好自己的产品能否起到相应的作用, 能否得到产品使用者的认可。因此, 企业本身就会将自己的产品来进行推广, 让更多的人使用它, 从而得到回报。而且由于是分批按效果来进行的付费, 因此每一个政府采购产品的使用人都是他的监管者, 监管行为公开、透明、高效。没有人比企业自身更了解自己的产品, 也没有哪一个部门比企业自身更知道如何去推广和应用自己的产品。在招标的时候, 由于企业本身需要承担相当一部分的风险, 因此在应标时, 企业会仔细考虑是否要承标。这样就不会有因为政府采购队伍素质不高而买到不合适的产品的情况。

这实际上是将政府采购行为由一次性的购买产品转变为多次性的购买服务, 这样会减少国家资产的白白浪费, 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当然这种模式目前并不适合所有的政府采购行为, 但也是解决当前政府所面对的困境的一种思路。

三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科技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政府采购行为势必会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目前我们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将会的到化解, 但是未来新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政府采购工作和实践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 许多制度和政策需要脚踏实地去落实。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 目前只能对现有的政府采购流程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本人将会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继续加强自己提高自身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楼继伟.政府采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鲍先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3]张增田、唐诗倩、杨梁.基于三方决策模型的政府采购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4]谢媛媛、杨兰蓉.政府采购电子化对寻租行为的遏制浅探[J].经济与管理, 2005 (5)

政府反馈 篇5

尊敬的xx副秘书长、xx局长、各位专家、同志们:刚才,xx副秘书长作了重要讲话,对评估复核情况进行了反馈,客观的评价了我县“普九”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下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县长xxx和县委常委、教育局局长xxx两位同志分别做了表态性发言。会

后,我们一定按照市复核评估组的要求,积极工作,认真查缺补差,想尽一切办法,努力把各项工作做深、做实、做细,以良好的工作迎接省政府的评估验收,确保万无一失。下面,我结合目前的工作实际,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学习需要,提高劳动者总体素质,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xx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智力保证。近几年来,我们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普九”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大力提高普及程度,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全县教育稳步、协调发展。但是,从评估复核反馈的情况看,我县在“普九”工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偏慢;辍学现象在一定层面上还比较严重;地震灾害后,全县学校危房数量增加,改造工作任务繁重;各乡镇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偏远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依然较差;师资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全县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的“普九”工作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巩固提高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迎接省政府评估验收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一定要消除麻痹松懈、消极应付的思想,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好,决不能因一个学校、一个乡镇的“普九”工作搞不好而影响全县的“普九”验收;要消除推卸责任的思想,各乡镇、各部门都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普九”迎检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当前的首要工作抓紧抓好,要继续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作好“普九”迎检准备;要杜绝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行为,抓住机遇,查缺补差,认真扎实地抓好巩固提高,切实打好这场“普九”攻坚战。

当前,我们要针对市复核评估组各位领导和专家给我们查找出的差距和不足,明确迎接省政府评估验收工作的目标和重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措施不软,在思想上、组织上、机制上保证迎接省政府评估验收顺利开展。

二、传达好会议精神,切实抓住重点,确保查缺补差,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对一些具体的工作,刚才xxx县长和xxx局长讲得比较全面了,我不在重复,在此我只给各级各部门提几点要求。一是各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折不扣的把此次会议精神传达落实好,把全县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全县这个大局上来,让广大干部群众准确把握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找准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立足部门实际,全力以赴抓好当前工作。二是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这次评估复核反馈的情况,认真核对查找部门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严格按照省政府评估验收的相应要求抓好查缺补差工作,要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点,项项过关。三是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齐心协力抓落实。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确保评估验收工作顺利通过

确保我县教育“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的评估验收,是当前全县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各位领导和专家评估复核反馈的情况看,我们顺利通过此次评估验收有一定的优势,从我县各方面实际情况看,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应该势在必争,势在必得。目前,此项工作已进入最后的冲刺和攻坚阶段,任务十分艰巨,时间也十分有限,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工作保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拿出扎实有力的措施,把迎接省政府评估验收工作作为大事来抓,抓出成效。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县直相关部门尤其是县领导组成员单位,要主动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迎接省政府评估验收的各项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支教的良好氛围。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普九”工作营造有利的评估验收氛围。要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和国家、省、市、县有关基础教育工作的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社会、家庭、学校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法律责任,强化对违法案件的查处,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手段,巩固学额,控制流生,降低辍学率。三是进一步强化督促检查,确保查缺补差各项工作的落实。县四

套班子各位领导这段时间除指导好挂钩联系乡镇抓好日常工作外,重点要督促乡镇抓好“普九”查缺补差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加强领导、指导和督促检查,负好领导职责;人大、政协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全县教育“普九”各项工作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各乡镇党委、政府会后要立即派出工作组深入各校点,指导好各项查缺补差工作的开展,确保质量和

效益,严禁弄虚作假和敷衍塞责;教育督导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放眼全局,突出重点,找准难点,挖出死角,查处不足,切实加强对全县教育“普九”各项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时常派出工作组,到全县特别是存在问题较大的校点进行专项甚至蹲点督查,确保整个“普九”工作万无一失。

上一篇:童话剧的魅力下一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