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让课堂更精彩

2024-07-06

生活让课堂更精彩(精选十篇)

生活让课堂更精彩 篇1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生活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地理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这就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 彻底打破“简单地将枯燥、复杂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堂新模式, 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的良好习惯。

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 开放地组织地理课堂教学, 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 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 是当前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作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组织课堂教学。

一、用生活知识解读地理问题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地理教学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与地理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融汇起来, 学生就会感到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就会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价值, 进而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

例如, 在教学“地球是不规则球体”时, 课前教师先让同学们在海滨遥望远方驶来的轮船, 观察轮船由远而近时所见到船身变化的次序, 后让学生画出此情景, 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遥望远处驶来的轮船, 先看到船的桅杆, 而不是看到船的全部?让学生质疑、讨论, 由此推断出大地呈球形曲面、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又如教学“地球的自转”时, 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从而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地理教师将抽象的地理问题与生动可感的生活事物或现象相衔接, 不仅能引发学生从记忆中提取相应的知识储备,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还能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将抽象化的地理问题进行创造提炼, 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既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拓展地理课堂教学的时空, 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理解和感悟。

如在教学“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 教师先给学生出示一些图片:南方的尖顶房屋、北方的平顶房屋;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云南傣族的竹楼、爱斯基摩人的冰屋等。然后让学生比较其不同并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 从而说明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等都深深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实现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因素探究聚落成因的教学目的。

再如, 讲述“影响气温的因素”时, 我设置问题“暑假时, 你选择哪些地方去避暑?理由是什么?”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去海边、有的去山上, 还有的去哈尔滨或承德避暑山庄等。在分析理由时, 学生就很自然地把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分析的非常全面、具体。

这样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会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 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 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内在需求。如此, 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技能。

三、角色扮演, 构建多元地理课堂

现实生活是立体多元、丰富多彩的,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点, 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 营造更广阔的地理学习空间, 让学生体会地理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

例如, 在教学“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时, 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 先让学生表演北方地区的生活片断:一人表演马拉大车, 一人表演溜冰或堆雪人, 一人吃面或吆喝“山东馒头”。接着表演南方地区生活片断:一人表演划船, 一人表演游泳, 一人吆喝“卖烧肉粽”。最后, 师生共同分析和比较自然地理环境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民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重复,让生活更精彩 篇2

——记我的英语学习

生活有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是在重复中度过的,就是因为重复,我们才会记住,我的英语学习也是这样。

例如,每天电视上播放的广告,每当我们看的电视情节过去了之后,都会插播一些广告,有些广告不仅播出一次,有好多都嫌插播的不过瘾,一遍又一遍的播出,而我们只能期待那些电视情节中听这些播出的广告,而这些广告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播放中“印”在我们脑子中的。现在,我们随口就能说出几句广告的经典语句:爱玛电动车:爱就马上行动;德芙巧克力:牛奶香浓,丝般感受……等等一系列的广告。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重复,因为重复,我们才能记得那么多的广告词,能不费时间来背诵都能顺口说出来。

我的英语学习亦是如此,对于我来说,英语的学习最最重要的两个步骤就是记单词和背课文。当然,记住一些短语也亦然重要。下面,就来说说我的英语学习。

提到英语单词,大多学生都很苦恼。这么多的单词,单词又长,而且有许许多多的单词看的相似,但却因为一个字母,或者字母的位置不同,也有的是读音相同,但意思却又不相同了,例如wish and wash,quite and quiet。这一个一个的单词都让我们苦恼至极,其实,不用担心。你只要把英语书翻到单词表放在桌子上,下课了,看两眼,一天下来,你可以看7、8次,当这个时候,你不用再去刻意的默写了,其实,你已经八九分熟了,这样,对于你记单词又有了一种好方法。

另外是背课文,就要我们背诵了,背诵下来其实很简单,就需要我们熟读。写完作业有时间就要打开书本读书,要背诵,我们常见的.方法就是要多读,读上它十几遍。其实,我不是这样。首先是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我会按照意思分出来意群,根据平常积累的短语就能将这篇文章大致背下来。其余的,就是加一些感叹词啊,注意一些小细节的,就这样,一篇文章就能让我们背的滚瓜烂熟了。

学好英语还有一点,扩充知识量。我会做些有点超纲的英语题,上面有很多不认识的单词和短语。当我每次见到不认识的单词,就会找出来它的意思,标注在上面。以后每次见到不认识的单词都会标注,久而久之,看到这个单词就知道它相应的意思,这就是重复带给我们的好处。

对于重复的事情,我们不必害怕。有时候懒惰的我们,不愿费时间费精力来做一件重复的事情。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有了重复的事情,我们才可以仔细揣摩,之前那些还有遗憾的事情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做到更加完美。

走进生活,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3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但如果我们能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和理解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课件出示三幅色彩鲜艳的分别用正方形、椭圆形、圆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喜欢这些自行车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我再用多媒体演示三只小动物分别骑着这三辆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同学们兴奋地看着三辆自行车的运动轨迹,开怀大笑,在笑声中,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直观而形象地体会到了圆滚动起来的平稳性,达成了共识。在这鲜活的生活化情境中,学生们得出圆的中心就是圆心。

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学习的快乐

生活是数学的发源地,是数学的根。所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细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的大课堂,让学生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时,我结合生活实际,引出数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上课开始,我问学生:“当我们乘车时,遇到的乘客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行车途中,乘客有下车的,也有上车的。”有的学生说:“有时候只有上车的或只有下车的。”这时教师适时放课件,屏幕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车上有5位乘客,到了一站,来2人,还有3人正要上车。师说:“谁能把刚才的情景说一说?”“要想知道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然后又让学生想象一下,到了下一站还会遇到什么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关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本节课把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环境,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能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寓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和统计资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适时渗透品德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热爱生活,优化生活的目的。

如通过四则运算、各类应用题、各类统计知识中的数据介绍我国国土面积大小、人口多少、长江黄河等河流长短来说明祖国的幅员辽阔。通过“圆周率的历史”教学,我鼓励学生收集人类有关研究圆周率的资料,并进行整理,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了解祖冲之所做贡献;通过“小数的意义”等教学,介绍小数产生的历史让学生知道我国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勤奋学习。

同时,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引领孩子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如在教学 “圆的欣赏与设计”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分析图案和设计图案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不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图形的神奇和美丽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图形的对称性、三角形的稳定性、一个个公式的演绎、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这都是数学独有的魅力和美。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生活化”,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4

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 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如何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呢?那就是, 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寻找生活原型、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生活化”,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处是数学, 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理解和感受数学,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实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呈现有趣的数学问题。

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其中, 以激起学生思考, 主动地提出问题, 为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内容, 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这在新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引用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数据、图片, 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编排, 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大大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另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合理地重组教材, 选用一些生活化的学习素材, 真正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 教师可以这样呈现学习内容:“话说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 又累又渴, 遇见一片瓜地, 唐僧前去化缘, 得了一个大西瓜。师徒四人非常高兴, 准备分着吃。孙悟空提议平均分成四块, 每人吃一块。猪八戒不同意:‘师傅化缘辛苦, 应该多分一块, 俺老猪食量大, 猴哥, 能不能也多分一块呢?’孙悟空想了想, 说:‘八戒说得有道理。这样吧, 我和沙师弟各得, 师傅得, 八戒, 就多照顾你一点, 分给你, 你得三块, 行了吧?’八戒听了, 喜笑颜开, 抱着三块大西瓜吃了起来。”故事讲到这里, 已经有几位同学会心地笑了 (因为已有“分数的意义”知识基础, 不难理解故事中出现的三个分数) 。此时, 教师及时点题:“到底孙悟空有没有把西瓜多分一点给猪八戒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相信所有的同学都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孩子们都爱看《西游记》, 也熟悉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西瓜对孩子们来说也有生活体验, 这样重组, 呈现出的学习材料易于理解、接受。在这样的学习中, 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感受到分数千变万化的美, 从而很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问题, 即分数的基本性质。也为后续的学习, 如分数的通分、约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现象,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融入课堂教学, 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 获得一些体验,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并且通过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在教学“搭配的学问”时,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给娃娃换装”的游戏情境:“同学们, 你们看这个可爱的洋娃娃还没有穿好外衣呢, 我们来帮帮她吧!她有3件上衣、2条短裙 (下装) 和2条长裤, 如果把1件上衣与1件下装搭配在一起, 你会选择怎样来打扮她呢?”

学生立即进入到情境中, 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畅所欲言,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谁能够清楚地说一说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接下来, 我们借助教具、学具, 动手摆一摆,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1.固定上装, 搭配下装。如1号上衣分别与4件下装可以产生4种搭配方法, 另2件上衣同样也分别与4件下装各产生4种搭配方法, 一共就会有4×3=12 (种) 搭配方法。2固定下装, 搭配上装。反之亦然。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再一次验证结果, 教师强调“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方能得到全面、正确的答案。

拓展练习, 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思考:假如我们再为娃娃提供2顶帽子, 或3双鞋子, 将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谁能用一种简单的办法把不同的搭配方法表示出来呢? (引导学生用图形、文字、数字或字母等表示出来, 并进行展示、交流、评议。)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生活化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层思考。教师从“生活化”入手,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数学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 并引导学生用符号取代实物思考数学问题, 适时地建立起数学模型, 为上升到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

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有这样一个例子:雯雯跟妈妈去商场购物, 妈妈看中了一件标价420元的羽绒服, 商场在搞促销活动, 九折之后满一百减五十元, 420元的羽绒服打九折是378元, 满一百减五十元还可以减去一百五十元, 就是228元。妈妈觉得挺划算的。聪明的雯雯想了一会儿, 说:“妈妈, 别以为你占了多大便宜, 其实你多花了8元钱呢!”刚开始妈妈还不相信, 认为打折后再减价已经很划算了, 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多花了钱。雯雯说:“妈妈, 我们不该让他们打折, 420元直接满一百减五十元可以减去二百元, 这件衣服只要220元。你看, 是不是多花了8元钱?”多聪明的孩子,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轻易就识破了商场的促销花招, 成功地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了数学知识思考问题。

数学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后的思维模型,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是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科学。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 学生学得的知识只有应用于生活实践, 解决实际问题时, 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 很多教师都喜欢设计“铺地砖”的拓展练习。因为这样的练习, 不仅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 又能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例:小明的卧室需要铺地砖, 卧室地面长4米, 宽3米。小明比较喜欢以下两种地砖:

妈妈准备了600元钱, 应该选择哪一种地砖呢?

在这道题中, 既要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又要让学生弄明白题目当中存在着相互关联的数量关系:1不同规格的地砖, 需要的数量是不一样的;2.单价的不同, 影响着购买地砖的总价。另外, 还有一个实际条件, 总价不能超过600元。

在实际教学中, 可能会有学生仅凭直觉认为应该选择单价较为便宜的一种地砖, 然而, 经过一番演算、比较、讨论之后, 正确答案才会浮现出来。 (1.选择第一种地砖需要的数量为: (4×3) ÷ (0.3×0.3) =133.3 (块) , 总价为:134×5=670 (元) ;2选择第二种地砖需要的数量为: (4×3) ÷ (0.4×0.4) =75 (块) , 总价为:75×8=600 (元) 。所以, 应购买第二种地砖。)

这样的习题, 既拓展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 又富有生活的气息。学生在解答了这道题目之后, 不仅能够得到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训练, 还能够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明白了遇到问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还是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都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的手段, 都是为了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让学生不断增强数学意识, 增强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知识的训练,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如今倡导的教学“生活化”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实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呈现有趣的数学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思考;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音乐让生活更精彩作文 篇5

do re mi fa so la si这最基本的七个音符,组成了无数的动人的篇章,流芳百世,世代相传。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理查德·克莱德的童年的`回忆。这些音乐都是从这7个最基本的音符加以发展演变而来的。音乐,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表达人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有一次我走在路上,看见两个老人在下棋,只见一个老人嘴里唱着日本电影“追捕”主题曲改编的“車---没啦,你的車---没啦”另一位明显着急了,哼哼声不断。他说“将,将,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将死你……”。

音乐的妙用令人不可思议,在草原上,人们给奶牛听音乐,可以增加奶牛的产奶量,给植物听音乐可以加速它的生长,给自闭症的儿童听海豚音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健康。音乐对人类的生活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我的家中,也有一个小型的音乐圈。我爸喜欢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歌曲,他时常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音乐,一边舞动着他手中的锅铲,不一会儿,一道美味的菜肴就炒好了。我妈更喜欢“国产货”(即指中文歌)有事没事就嘴里哼哼。例如,我的祖国,一条大河,珊瑚颂等。而我,却与他们截然不同,我喜欢欧美的流行歌曲。偶尔也听一些上世纪的经典欧美歌曲。每天早上去上学的路上,我总会听一些欢快的曲目。Selena Gomez的甜美欢快的旋律,让我一整天都有好心情。放学路上听一首Maily Cyrus的The Climb让我明白了人生,给我鼓舞,给我信心,给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坦然地面对困难。做作业疲倦时,听一首westlife的Seasons in the sun放松我的神经,让我能有加倍的信心。我也常常会利用我的业余时间,去编辑一些音乐,让音乐充实我的生活。

生活化的教学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6

一、生活化教学环境的布置

学校是学生们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张贴学生的书画作品、古诗文、名言警句等等。在教室里布置黑板报、悬挂名人字画,开辟阅读角、科技角等等。让学生们在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语文氛围之中,让他们可以和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更加亲近,与班级里的同学成为学习伙伴。让学生们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大显身手,让他们觉得生活和语文是密不可分的,生活即语文,语文及生活。

二、生活化语文课堂的构建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甚至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可以说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我们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才能引导学生们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1.生活与语文相融合

我们要巧妙地把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可以感受生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想办法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觉得语文就是他们最熟悉的,是他们生活的影子。例如:课文《掌声》,写的是残疾女孩小英通过同学们给她鼓励的掌声,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这篇课文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能有些感受。所以,在上课时我对学生们说:“今天是公开课,老师有些紧张,同学们,你们能给老师一些掌声吗?”孩子们开始鼓掌,然后我笑着说:“听到你们的掌声,老师自信了许多。那么,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我们继续来学习21课《掌声》吧。”通过这一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们初步领悟到掌声的内涵,也让他们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2.生活再现语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本,都与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学生们在学习语文时,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生活化教学就是在生活背景下的学习。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借助情景,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我让学生们进行课本剧表演,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这样的场景会让学生们觉得生活化的气息特别浓,也有利于顺畅地理解全文的重点。在表演完之后,学生们意犹未尽。于是,我让他们再评价一下表演的效果。这时,有个孩子举手说:“老师,大家台词说得还行,但是表演不到位,没有表情的变化,看起来木木的。”我点头赞许到:“你说的有道理,我们应该揣摩人物的个性特点,要表演的惟妙惟肖,还需要下功夫的。”之后学生们从神情、动作又去加工,这样的表演对于他们课文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为学生们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走入真实的世界,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寻找生活化的活动资源

生活就是一个大的语文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比在课堂中学习更加有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语文课堂向社会生活进行延伸,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1.语文化的校园生活

我们可以定期的组织一些校园活动,给学生们搭建平台,创造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机会,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可以运用语文知识。比如:每天我们可以让学生们用半小时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每周用大约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佳作欣赏;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漂流活动,让学生们沐浴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中,让他们充分享受文化大餐,并养成良好的读书、爱书的习惯;我们还可以组织语文文化周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参加各项比赛,这样更可以激发他们学语文、爱语文的兴趣。

2.语文化的家庭生活

学生们除了在校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多数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们在家庭中可以品尝到成长的苦乐酸甜,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把语文运用到家庭生活中去。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时,我给学生们提出要求:“不要买鲜花,不要送礼,你们可以写封书信去表达一下自己的真情”。学生们听了都特别感兴趣,他们都精心地去写,当信写好以后,我还让他们读给妈妈听,并观察妈妈的情绪变化。之后,把读信的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是学生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他们感到十分新鲜,一个个都特有兴趣,作文也写得特别真切和细腻。

3.语文化的社会活动

我们还可以把语文教学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们走上不同的岗位,去了解一下各行各业工作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们浏览家乡的风景名胜,参观家乡的著名景点,了解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可以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们在社会活动中,懂得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生活让课堂更精彩 篇7

1. 阅读环境营造

每学期开学初, 学生会习惯性地从家里带来三、四本他们近期最爱读的书籍, 共同打造班级的图书角, 与同学分享他们最爱的书籍, 已经成为班里孩子的一大乐事。所以我们班的图书角拥有近百本图书, 而且每学期的图书都会更新。我很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很多孩子都养成了爱书、读书的好习惯。

班级中还有一块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的阵地, 那就是读书角。我们会将学生的读书心得、手抄报、书签, 绘画、书法等作品粘贴在上面进行展示, 既是对这些同学的奖励也是对其他同学的激励, 当然读书角的作品是要定期更换, 争取让更多同学有展示的机会, 这也大大激励了学生阅读兴趣。班级外的墙壁上有经典的“弟子规”, 下课了, 同学们会三五成群的、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 处处充满了读书的气息。

结合区科学认读活动, 我校以“秦淮文化”打造了一系列活动, 班级后的黑板报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班的“锦绣秦淮”美不胜收:那一幅幅“国宝”级的锦绣不仅让学生大饱眼福, 还认识了不少字呢!

2. 保证每天的阅读时间

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 应该给孩子充分的阅读时间。孩子们在校一天时间中, 有很多小块的时间是不被重视的, 如果能够合理的安排的话, 将会为孩子们规划出很好的阅读时间。早上可以安排10分钟左右的阅读分享时间;午间餐后可以设置20分钟的快乐阅读时间。每周一、三下午都有一节校本课, 留给孩子阅读。此外, 我们还要用好课程表中的阅读课时间, 结合校本课程和班级实际情况, 开展系列化的阅读和交流, 如蒙学经典《弟子规》等。另外, 我觉得每一位老师都应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安排孩子们的家庭作业, 为孩子们留出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 让每个孩子都能畅游书海, 涉猎各方面的书籍, 用阅读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和思维。

3. 老师读书给你听

故事人人都爱听, 尤其是孩子, 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 个个精神抖擞。我会利用晨会课、班会课, 甚至是课间, 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读故事, 读美文, 读我喜欢的文章。一方面是调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另一方面, 这些文章中往往包含了一些小道理, 一些美好的情感, 这都是良好的契机, 以此来教育孩子, 很容易便能处理班上的小矛盾, 小事件。同时我会进行“引诱”阅读, 故意读一个精彩的片段, 不说结局, 引得孩子们自己亲自去看。有时, 我会特意拿学生买来的课外书来读, 让那些买了好书的孩子有一种成就感, 并认真读下去。

二、提供在生活中识字的舞台

汉字在现实生活中可谓是处处可见其身影, 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阅读的机会和识字的舞台, 不但让学生学得轻松, 而且体验也特别真切, 也是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的重要路径。

1. 让生活走进课堂

脱离生活的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如何记字形、结构、字义上, 这样, 尽管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 但学生记得慢, 学得苦, 语文能力提高也很缓慢。把枯燥的识字教学融入生活中,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一些本来少见、复杂的字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让课堂走向生活。生活可以走进课堂, 同样课堂也可以回到生活中去。如让学生每周收集一个主题的资料粘贴在剪贴本上并认识所收集的所有的字, 利用校本课学生把认识的字都高兴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实际上就已学会了这个字。这样的生字教学轻松愉快, 效果又好。也可以在猜猜演演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游戏活动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时, 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会更高涨, 学习过程所留下的印记也会更深刻。如课上可以采用“找朋友”、“摘果子”等游戏形式, 在游戏活动中加强对汉字的理解掌握。

2. 设计创造性的生活作业

(1) 大量阅读, 熟悉汉字。每天布置一定量课外阅读。

(2) 在看电视、电影中识字。动画片是颇受孩子欢迎的电视节目, 而有些老师却一味的阻止学生学习期间不准看电视。其实, 这是不可能的, 学生还是偷着在看的, 我们何不化弊为利, 有意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注意认读字幕, 学生不仅看得开心, 还认识了不少字。

(3) 在购物、逛街、旅游中识字。利用家长带他们上街、旅游的机会识字。比如逛公园时认认花木名称;在游玩动物园时认认各种动物的名称;在候车时认认站台的站牌;在逛街时认认街道两旁的招牌;购物时认认包袋上的商标……这些随处可见的文字都能成为学生生活识字的“学习库”, 从而满足儿童对识字的渴望, 继续保持识字的热情。

3. 进行生活化的评价

生活化的识字教学也就要我们以生活化的语言去评价, 我们要把学生当成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好朋友来对待。低年级学生识字特点是学得快, 忘记得也快, 遗忘是存在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 知识总是遗忘得先快后慢。正确对待学生识字的态度和成效, 相信每个学生求知的愿望、成功的能力。我们可以换一种语言方式:“你已经很不错了, 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记得更牢, 更多。”这样从心理上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 满足感, 维护识字的动力。

让生活作文更精彩 篇8

毕业班的一次作文训练, 要求学生写一篇生活作文, 用具体事例反映父母的关爱。结果, 三分之二的学生叙述:自己突然生病发热, 爸妈雨夜护送去医院……深受感动。

[反思]

为什么那么多学生首选这个事例?为什么基本情节相似?参加批阅的教师们认为:1.多数学生选写这类事情, 说怪不怪。孩子从小长大, 头疼发热, 心急如焚……孩子的感受是难忘的。习作以生活为源, 应该肯定。2.不少学生描写事情的经过大同小异, 甚至感恩的心声也相像, 这就有些奇怪。我们的调查表明:这是因为在学生中流行的范文模式相似, 浏览的作文选也相似。这些孩子写的是生活, 却缺少生活浪花, 缺少生活情趣, 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失去了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个性。

这个案例, 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能让生活作文更精彩?

一、观察生活: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学生作文缺少材料, 根源是不善于观察, 不善于发现。世界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发现美, 不能一蹴而就。例如, 教师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是提示学生直接观察生活的有效做法。当学生越写越感到“流水账”日复一日平淡乏味时, 有经验的教师善于给学生提供交流平台, 定期评述日记中的“亮点”。这些“亮点”正是生活中的美丽“浪花”。这样坚持下来, 学生观察生活就有眼光, 有方法, 写生活作文时就充满情趣。

在现有条件下, 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间接观察, 即通过影视、报刊、书画等传媒观察生活。不可否认, 间接观察生活是直接观察生活的重要补充和有效拓展, 而且间接观察可以更广阔, 更深远, 更鲜亮, 更精彩。因为这些内容是经过别人认真选择, 精心加工, 甚至艺术美化的。例如, 有位教师认为自己学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 就要求学生观看少儿频道开办的《到校园去》专题节目内容, 间接观察他校学生生动有趣的校园活动。一学期下来, 叙写校园生活的作文, 没有一位学生觉得难写。这是因为, 学生们运用间接观察到的大量信息启发且丰富了校园生活。

二、体验生活:实境体验和模拟体验

小学生习作, 需要观察生活, 更需要体验生活, 包括实境体验和模拟体验。

实境体验, 即让学生在真实生活境界里体验, 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体验, 还包含交往休闲体验、独自生活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等。

怎样指导学生参与实境体验才有利于他们的习作?这需要进行“目标”和“方法”两方面的预设:1.有了写作目标的预设, 学生会在心里关注生活价值, 用心感受生活经历中的每一丝积极体验。2.有了写作思路的预设, 在体验过程中, 学生会有序地安排生活内容, 用心地投入生活并在过程中记下独特的随感。3.有了作前的生活提示, 学生习作就有备而来, 有序而叙, 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可以杜绝“无米之炊”, 避免模式化的凭空编造, 有效减轻作文情节刻板化。4.指导小学生的作前实境体验, 需要经历由“搀扶”到“放手”的过程。随着作文能力的提高, 作前“预设”可以逐步减少, 自然状态下自主作文的能力逐步上升为可以终身受用的写作功力。

事实上, 不少教师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有时找不到理想的生活场景怎么办?这时, 有必要在教室里、黑板上, 巧用演示或实物、影像、音响等方式, 创设某种生活背景, 渲染某种生活氛围。虽然, 模拟的生活环境, 不如实际生活那样真切, 但有其便捷的优点, 还能穿越时空, 让学生在假想中受到难得的体验, 为生活作文提供更广阔的素材。

三、创造生活:作文与生活一起进步

要让生活作文写得精彩, 需要学会观察生活, 学会体验生活, 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作文与生活一起进步”的境界。正如全国生活作文现场研讨会上专家所述:“生活即作文”“过有意思的生活, 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文章”;“作文即生活”“精彩的生活作文, 能真实地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创造”。

5G时代让生活更精彩 篇9

速度100倍于4G网络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 想必大家都知道, 5G就是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我们先后经历了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1代以“大哥大”为代表, 仅能提供质量不怎么高的语音通话;第2代包括所谓2.5代是指可提供清晰的数字语音通话和极慢数据传输业务的网络。目前, 我们手机的语音通话业务还多由这一代网络承担;第3代就是指以CDMA技术为主, 能同时提供语音和数据业务的通信系统, 其特征就是可以提供勉强可接受的网速。但这一代网络因其技术缺陷及4G的快速崛起, 还没发展完善就迅速被4G取代;第4代就是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TD-LTE和FDD-LTE网络, 网速实现飞跃, 可在线流畅观看1K高清视频节目。

按照规划, 5G步入实际应用的时间已越来越近, 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及大型企业都在开展5G研究, 各方方案不一,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所有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 那就是高速。根据现有实验结果, 业界普遍认为, 5G的速率将达到10-50Gbps甚至更高。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4G网络的速率在100-150Mbps之间, 也就是说, 5G网络的速率大概是4G网络速率的100倍以上。速率单位“bps”指的是“bit per second”, 即每秒多少个比特, 我们常见的英文字母或0-9这十个数字每个需要8个bit来表示。而5G网络的下载速度可达每秒1-10G, 在5G网络下, 一部4G左右的高清电影, 1秒钟左右即可下载完成。

沟通从人与人的通信到万物互联

从第1代到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 围绕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 而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 不仅仅是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升, 更在容量及时延方面有根本性的改变。简单的说, 5G网络能承载更多的设备连接、拥有更快的反应、传输更大的流量。

当前, 在4G网络的支撑下, 一些民众已经开始享受智能家居。汽车、空调、电视、空气净化器、电子秤甚至家里的开关都已经连接上了互联网, 通过手机终端可方便地对这些设备进行控制。但是, 这只是一种初级阶段的智慧生活。我们的智慧生活, 将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可以这么说, 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生活, 需要实现“万物互联”, 不仅仅是人与这些设备的相连, 还包括这些设备之间相连。目前的4G网络虽然可以提供较为理想的网速, 但因其容量有限, 并不足以支撑万物互联。5G网络容量的大幅度提升为实现“万物互联”提供了条件。

时延方面, 目前3G的时延是100毫秒, 4G的时延是20-30毫秒, 未来5G则将是1毫秒。表面上看, 4G网络20-30毫秒的时延对多数网络活动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但对于汽车自动驾驶、网络手术、急救等方面的应用, 则需要接近0时延。

应用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生活

当万物互联成为现实, 未来的终端将不仅仅是手机, 手表、眼镜、汽车后视镜、电脑等都可以成为终端。007系列电影中的各种炫酷技术, 将并非邦德独享, 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享有。

当家里的所有电器和生活用品均互联之后, 借助大数据自动分析, 你将享有更为轻松的生活。早上, 你或许不会再需要忍受闹钟的刺耳声音, 你的床, 或者你的被子, 或者家里的音响设备, 会用一种更自然的方式, 在你需要起床之前让你自然醒来并为你开启窗帘和灯光;而当你走向洗脸台的过程中, 家里的智能系统已为你调好了水温静待你使用;当你洗脸、刷牙、上厕所之后, 你的基本体检数据已经上传至数据中心, 如有进一步检查的必要, 将提醒你到医院进行检查。在上班途中, 由于已经实现万物互联, 你的自动驾驶的汽车会根据实时交通数据选择不太拥堵的路线, 你只需要坐在车上享受音乐或通过虚拟现实眼镜和你刚起床的家人道早安和再见。

这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 在医疗领域,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 当前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场景将不再。绝大多数的检查、诊断将远程完成。而在急救方面, 由于5G网络近乎0时延的特征, 未来对于一些特别紧急的急救, 可能采取无人机送设备或药直接到家里的方式来挽救生命。

电视传统电视将转型

炒了多年的三网融合, 由于利益作祟, 目前进展缓慢, 广电与电信业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4G高速网络的支撑下, 通过机顶盒等设备, 手机端的高清视频可以轻松投射到电视端, 互联网海量的视频信息及互联网的交互性远比有线电视那有限的单向推送的节目源更吸引人。而在5G时代, 由于5G网络能支撑高得多的速率, 网络视频的分辨率理所当然会做得更高, 我们将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体验到更快更清晰的视频享受。

由于5G的网速远比目前家庭光纤的网速高, 因此如今我们在家中的各种上网应用, 在5G时代的移动终端上均可轻松实现且体验更佳。比如随时随地看4K高清视频, 随时随地进行4K视频会议。而且, 我们现在要看4K高清视频, 通常需要先把视频下载到本地, 而到5G时代, 视频下载将变得没有意义, 因为我们可以轻松在线观看4K高清视频。

在这样的条件下, 如果有线电视还坚守目前那可怜的清晰度标准和有限的节目源, 将会被用户无情的抛弃。或许到那时, 各方都会自动“融合”了。

资费网络将不再昂贵

2G、3G时代, 人们数着流量过日子, 到了4G时代, 单位流量的费用大幅度下降, 但由于4G的高速率和高清视频等应用的兴起, 用户对流量的需求呈几何级增长, 因此, 单位流量费用的大幅度下降并未使用户的流量总支出减少, 一些用户喜欢的应用对流量的要求反而刺激了用户流量总支出的大幅度增长。那么到5G时代, 按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 网速增长了100余倍, 用户对流量的需求也将再次呈几何级增长。

虽然流量需求呈几何级增加, 但用户实际支出的流量总费用却不一定比4G时代多。这是因为, 一方面, 5G的速率是4G的100余倍, 但运营商建设5G网络的成本未必会比4G网络多, 因此, 单位流量的费用必然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 随着网络的不断完善和用户的增多, 不论是语音还是数据通信, 其资费水平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的。

终端不再眼花缭乱

在3G、4G时代, 我们在购买手机终端的时候, 总会面临WCDMA、TD-SCDMA、CDMA2000、TD-LTE、FDD-LTE等各种制式的选择, 一不小心可能出现买到的手机无法使用自己的手机号的问题。也直到最近一年, 所谓“全网通”手机才开始大量出现, 但其价格普遍较高。而到了5G时代, 由于现有各参与方均力推统一制式, 未来5G技术标准将有望实现单一制式的标准, 一部手机打天下的时代将来临。单一制式也必然使手机终端及网络设备成本大幅度下降, 从而进一步促进资费的下降。

走进生活,让数学更精彩 篇10

一 用生活事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说明课题内容意义和重要性, 还可以通过事例, 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例如, 笔者在教学一年级的“连加”时就用这样的生活情景描述并加以表演:“讲台前本来有4个学生, 过来了3个, 又走来了2个, 现在有几个学生?”通过情景描述来解决“4+3+2=?”学生很容易掌握运算过程。

二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热情

每当教师新授计算题时, 只注重教会方法, 然后让学生反复地练, 以求计算正确。这样不仅枯燥乏味, 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 模仿现实生活, 使学生身临其境。我在教学“万以内的数字, 笔算不进位加”一课时, 创设了小猴、小狗做题的情境:有4113只小鸡, 又来了654只母鸡, 一共有多少只鸡?小猴、小狗认为太简单了, 于是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说怎样做?被情景吸引的学生都能列出加法算式4213+654。可是等于几呢?这时不仅把小猴、小狗愣住了, 也给所有的学生设了个悬念, 揭示了主题也进入第二个情境过程。于是大家和两只小动物一起交流、讨论、争辩并终于找到答案。这样富有情趣的模拟生活情景, 走入数学课堂, 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了兴趣, 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保持积极的态度。

三 加强实践活动, 体会数学生活的乐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 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那么就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 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例如, 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 把准备好的一千克盐、一千克米、一千克豆、一千克沙等给学生掂一掂, 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 把带来的橘子、香蕉、梨、黄豆、米等称一称。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动手能力, 达到教学的目标。

四 加强动手操作, 培养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首先是要在课堂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条件,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主动探索, 形成知识技能, 发现数学的规律。它不仅有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培养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意义。例如, 我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我不是把“底乘高再除以二”这一现成结论告诉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先复习旧知识, 了解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学具, 能否从已经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学生通过摆、拼、移, 通过观察思考, 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联系, 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五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以生活为原型, 数学教学的内容应体现学生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教师走出课本,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书本中的有些知识学生实际上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 只是没有从数学的角度上来认识掌握罢了。例如, 解释数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的例子来认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对于商标中“酒精含量42%”, 学生完全可以理解是“酒精的含量占酒的42%”, 羊毛衫的羊毛含量100%是指“羊毛衫中的羊毛的重量占羊毛衫总重量的100% (纯羊毛) ”。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这些材料充分认识和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

作为教师, 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源自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随处可得。例如圆周率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圆进行观察比较;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的比值, 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大约是多少 (3倍多一些, 为什么几位同学的比值会不一样?完全是测量时有误差) 。猜一猜看这个比值会不会是一个固定的值?也许知识面广的同学知道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叫圆周率, 圆周率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首先推算出的一个当时最精确的3.1415926~3.1415927之间的值。这样对学生又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真可谓一举多得!

六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 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中, 自觉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因此, 在新知引入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让儿童产生兴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他们参与实践的愿望, 诱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数学世界, 在实际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 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唤醒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参与实践的愿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别发以下操作材料:12粒圆棋子、一根1米长的绳子、一张长方形纸片、一个小猫图 (6只) 等, 让学生4人一组合作、讨论、研究, 从以上这些材料中, 选择手中的一种或几种材料, 分别说出几个“1”的含义, 通过这些操作, 让学生体会许多“1”的实际意义, 再顺水推舟, 举几个其他的分数的意义, 使学生彻底掌握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七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

让课堂生活化,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能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体验知识的价值, 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当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 运用数学思想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 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统计图表后, 可以组织学生对全校各班的学生人数按要求进行统计, 首先让学生4人一组到各班主任处去调查收集各班的原始人数。继而让学生把全校人数按性别进行统计,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设计统计图表。

最后把各组的统计图表在班级或学校报板中展览并进行评比, 看一看哪一组的统计图表设计最为合理, 这些教学要求既能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理解理念和建议的内涵把教学根植于生活, 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例如, 元旦快到了, 玩具店为了搞促销, 开展大减价活动 (试卷中有各种各样玩具图片并有标价) , 请解答:如果给你20元钱, 你能买几个玩具, 用算式表示出来;小明想买8元钱的小狗玩具, 可以怎样付钱?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再例:我市解放路上有“好日子”和“好心情”两家餐厅, 右图是除夕之夜两家餐厅的年夜饭的营业情况你能根据图示判断出哪家餐厅比较拥挤吗?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命题, 既可促进学生把知识学活, 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领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并从中体验到:数学真有用, 学好数学大有作为。

上一篇:“能力开发”内涵下一篇:黔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