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教学

2024-07-11

读写教学(精选十篇)

读写教学 篇1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读写能力的重要性

(一) 读写能力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的基本要素,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 良好的语文素养需要同时兼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共同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读写教学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加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读写能力, 不仅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 也是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 读写能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后, 便能够准确地表达自身情感, 进而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在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过程中,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并能够理性面对身边发生的各种事物现象, 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标志。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水平的措施

(一) 注重知识积累, 丰富读写材料

知识积累对于读写教学至关重要,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需要根据学生具体读写水平选取合适的读写材料, 教导学生注重积累, 吸取好文章中的精髓, 丰富读写材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需要认真学习教师所讲的内容, 对读写教学中的知识学以致用。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个人想法,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维进入读写教学中, 可结合实际生活内容, 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秋风瑟瑟, 流水潺潺, 这些都是生活中美的体现, 同时也作为语文读写内容存在于生活当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正如罗丹所说, 在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 更需要注重与生活内容相结合, 真正做到积累读写知识, 丰富读写材料。

在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中, 作者在对儿时故乡“摇花乐”和阵阵桂花雨的思念情感进行描述时。教师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展开对花的讨论, 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并组织学生上台讲述自己与花的故事,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发现身边的美。

(二) 加强师生交流, 提供读写指导

教师在语文读写教学过程中, 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所选阅读资料, 为学生提供读写指导, 并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读写学习计划。在读写教学中, 教师需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建立起写作源于生活的读写思维, 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寻找读写材料, 在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对生活的了解程度。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从小就对这个安徒生童话故事耳濡目染, 很自然地就会和教师建立交流。教师在教学中, 更应该作为一个童话故事的讲述者, 让学生体会到故事的真正含义。同时,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相关动画片段, 并请对故事很熟悉的学生向其他学生讲述故事, 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 懂得童话故事的真谛, 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观。

同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的童话故事, 并组织学生分别讲述不同的童话故事, 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空间, 甚至可以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童话故事改编成话剧,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表演中,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 还需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读后感, 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 加强课外阅读, 营造读写氛围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 有效结合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 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外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以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全面开放学校图书馆, 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进行阅读, 由教师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 并严格按照图书馆要求, 建立良好的读书环境, 营造读写氛围,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传统读写教学是比较单一和枯燥的, 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缺乏读写兴趣, 需要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身情况, 构建出一片内容饱满、情感丰富的文章,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私下收集关于草原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并请对草原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对草原的概况进行简单的介绍, 带动学生对草原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思维上漫步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中, 感受“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快感。完成教学后, 组织学生以草原为话题进行写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读写能力存在差异, 导致语文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开展多样化的语文读写教学活动, 注重阅读知识的积累, 以丰富学生读写材料;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并为学生读写提供适当的指导;教师组织开展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营造更好的读写氛围, 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读写能力, 使小学生真正做到学会读写, 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会斌.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J].新一代 (下半月) , 2015 (1) .

大数读写教学反思 篇2

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读亿以内的数时,我利用教材第2页中的数据,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大多数学生不会读。于是趁机问:怎么办呢?这时就有学生补充到,要先分级,并讲解了分级的方法,还选了一个数一级一级地读出来。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我稍作点拨,再让学生按着方法,先将数进行分级,然后先读万级,再读个级,结果,学生很快能顺利地读出来。在此基础上迁移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学生自然就想到也要先分级,然后从亿级到万级再到个级。

而对数的写法,学生也总结出:找“万”、“亿”是关键,相当于读数时分级,因为万以内数的读写是从高位到低位,因此,有两级数的读写先高级(万级)再低级(个级)。有三级的,从亿级到万级再到个级。学生一旦掌握、熟悉了“先分级,后读写”的方法以后,读写多位数的速度和效率就随之提高了。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我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明确:每级末尾的0不读;每级前面或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学生会借助以前学习的经验和基础,较快较好地掌握了关于“零”的读写。

读写互通: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摭见 篇3

【关 键 词】 阅读;作文;小学语文;教学

长期以来,困扰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大难题是:怎么才能更有效地教会孩子们阅读和写作呢?假如把这个问题在百度网上搜索一下,可得到超过500万条“相关结果”。然而,尽管大家都在思考,问题似乎仍未得到解决。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想对这个问题进行一次尝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效果,请更多有识之士批评。

一、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现状

为了提高区域内语文教学水平,多地教研机构采取了调查研究的方法,并写出了“调查报告”。调查的结论大同小异,普遍的情况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始终没有养成,语文教学研究不足,“差、慢、费”现象突出。在此状况下,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更是“八仙过海”——全部落水。从阅读教学看,每位教师所采取的方法和态度都不尽相同,教学效果却都差不多。讲得越多,给学生造成的困惑也越多;讲得很细,学生依旧不明白;讲得少,学生还是学不会。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就叹息起来,沮丧起来:“语文,怎么这么难教!”从另一个角度看,广大语文教师仍然在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在这里,把这些探索的结果也与同仁们分享。

(一)读写结合

以丁有宽老师为代表的“读写结合”派,探索总结出“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法,并于1988年10月出版了《五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全套10册。丁老师总结出一个很有警句意义的观点:“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丁老师既不主张读写结合的自然性(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又不主张读写结合的机械性(读什么写什么),也不赞同读写结合的随意性(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他的读写结合主张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取消每周专设的两节作文课,把读写训练有机地拧在一起,指导学生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丁老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杂、乱、华、死”的通病,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总结了“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乱中求序,分步训练”“华中求实,突出重点”“死中求活,交给规律”等四条基本经验。

(二)读写一体

为了纠正“读写结合”的乱而无序,有人提出了“读写一体”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逐渐有意识地进行各类体裁教学方式方法的收集、归纳与整理,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施各类体裁的系统的专项性学习,把它做成一个一个的系列,如议论文体的阅读,记叙类文体的阅读,说明文体的阅读,标点符号的使用,病句的修改……这些系统性的学习比笼统的或单项的孤立的教学效果要好,学生的印象和体会要深。于是,很多教师又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放在如何从整体上构建整个语文学习的系统性与专项性的教学环节体系上,“先使自己的知识构建成一个个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每一个点上的知识都能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或一盘散沙。”然而,由于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不足,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具体的教学与实施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的难题,有时甚至是困难重重”。可见,读写一体,也不过是一句漂亮的口号罢了。

二、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弊病

“读写结合”也好,“读写一体”也罢,都没有把读与写截然分开,因此,大家对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从方向上讲,是没有错的。不过,“读写结合”与“读写一体”都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和“按什么步骤学”,学生的主体性从来没得到发挥,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读写一体”所强调的“整个语文学习的系统性与专项性的教学体系”,或许不可能实现,而且完全是多此一举——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专项性”的体系。至于“50法”这类庞杂的知识,更是让学生莫名其妙,心生畏惧。因此,开展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弊病不除,不但漏洞百出,而且教与学都会陷入死胡同。

三、读写互通:彻底解决小学语文读写教学问题

进行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研究的人都发现了这个现象:阅读与写作互逆,换言之,阅读是写作的逆过程。古人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道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读与写,从来是相关联的。“读写互通”的教学法认为,通过阅读解决写作问题,通过写作解决阅读问题,是提高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一)读写互通的思维分析

从写作研究的角度,一个具体而完整的写作过程是这样的:

写作者有一个原始的想法(念头),用文字表达是:“我想写一个……”。基于这个想法的系统开始自发运作,人、事、物、情、理五个系统开始建构初步的问题串。写作过程就是回答问题。写作过程中,人、事、物、情、理五个系统所建构的意图指向或与最初设想一致,或有所改变。写作行为终止,写作过程完成。

在这里,我们把“写作的想法或念头”称为“写作意图”。一切表达,都是有意图性的。因此,阅读就是发现意图。这就是读写互通的思维基础。

(二)微观写作形态

如果把写作意图看成“A”,则最微观的写作形态是:A

因为a1(人)=A

a2(事)=A

a3(物)=A

a4(情)=A

a5(理)=A

所以“人、事、物、情、理”这五个方面,始终是围绕着A展开的。

(三)读写互通的教学

一个具体的写作过程就是围绕着“人、事、物、情、理”这五个方面提出问题,然后回答问题。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课为例——

《燕子》这篇课文,可以看成是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

燕子是怎样的?燕子是什么时候来的?燕子和春天是什么关系?燕子如何飞?

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发现文章的段落或句子在回答什么问题,是第一步的阅读理解了,而从问题的分析最后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读明白了。

《燕子》这篇课文不是写燕子的科普文章,而是写“春之喜悦”,燕子仿佛春之使者,春之化身,写燕子,也就是写春天。孩子可不需要理解到这一层,而教师必须理解到。进行读写互通的读写教学,总是在阅读教学中,让孩子发现问题,找到回答这一问题的语段或句子。如“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几句,是回答什么问题的呢?——回答了“春天是怎样的?”这个问题。

春天是怎样的?——光彩夺目的。

怎样光彩夺目的?——色彩丰富。

……

如果换成写作教学,也是先叫孩子提出问题,然后再回答问题,每个问题算一段。做这样的教学,如果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正平.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卫林. “读写互通式”语文课堂更灵智[J]. 小学教学研究,2014(23).

读写教学 篇4

【命名】趣味小练笔

【核心理念】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通过诵读课文来积累语文知识, 而写便是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在教学当中, 读写结合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崔峦先生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 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 做到读写渗透, 读写结合。”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各种饶有趣味的小练笔, 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是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操作方法】

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 在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到惧怕写作文, 写作时没有灵感, 缺乏素材, 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在教学的摸索中, 我觉得趣味小练笔可以解决“不爱写”和“不会写”的问题, 就是从课文中或课后安排的练习中精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 在每个训练点上组织有层次的一系列的读说写训练。趣味小练笔可以采用以下的操作程序:

(一) 感悟文本, 学习积累。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紧扣课文训练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 学习写作方法, 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写作乐趣。

(二) 趣味练笔, 学习运用。围绕阅读教学的目的要求, 以“训练点”作为切入口, 让学生进行先说后写的练笔, 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

(三) 交流反馈, 形成习惯。学生练笔结束后, 争取及时交流、讲评, 欣赏优点, 修改不足, 并逐步由教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 养成完成自我检查、自我修改的好习惯。

趣味小练笔的本质就是使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在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掌握语言的规律, 习得语言的技巧, 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质量, 在练笔的设计中, 我们可以围绕“趣”字去做文章:切入点一:抓住趣味点去练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学习中, 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学生喜欢写, 愿意写, 写得有趣。儿童最善于模仿, 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 让学生通过小练笔的形式, 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 不但能满足了学生好表现的需要, 还能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在六年级的上册中, 第一组的课文都是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在学习第3 课《草虫的村落》后, 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小昆虫, 学生兴趣极其浓厚, 不但说出了喜欢的小昆虫, 还滔滔不绝地说出小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看到学生积极发言的样子, 我抓住了课后小练笔的内容, 让学生写写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昆虫, 并向大家介绍, 学生非常感兴趣。第二天我看到了学生写的内容, 不但生动, 而且富有情感, 借此机会, 我将大家的练笔相互在四人小组内互相交流传阅, 大家兴致盎然, 发言热烈。看着孩子的笑脸, 听着孩子们兴奋的话语, 我感到由衷的高兴。阅读增进了学生的写作, 而写作又增加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

切入点二:抓住知识点去练笔

教材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不同年级的教材, 教学的要求及教学目标有所侧重, 读写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和练笔, 使小练笔更有针对性。如, 六年级上册的第五组教材安排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 这些文章都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 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这些文章生动感人, 特别是对闰土和鲁迅先生的形象刻画非常生动, 细节描写充分。学习本组课文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为了让学生能掌握高年级写人记事文章的写作方法, 借助学习这组课文的契机, 我特意以学生身边的人物做文章, 让他们说一说相处六年的同学, 由于是自己熟悉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 素材很多。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根据事情进行练笔, 并要求加上外貌、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描写, 学生都写得很好, 写出了真情实感, 描写到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 关键还是在课堂上恰当地安排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借助课文范例滋养学生的心灵, 充实学生的头脑, 使学生受益。

切入点三:探究性练笔

所谓探究性练笔, 就是学生平时不是很注意的素材, 需要收集一些资料才能进行写作练笔的方法。比如, 我们的春节、我们的家乡美食、我的课本、我的衣服等, 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查阅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这种练笔,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 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遨游汉字王国》, 里面的活动建议就有四项。为了增加趣味性, 我设计了一项练笔的内容, 就是《说说我的姓与名》, 学生非常感兴趣, 回家上网查阅资料、问家长、看书等, 写出很多生动的小练笔。通过展示, 学生对自己的姓氏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们纷纷说, 原来姓名是有那么多故事的。这次练笔, 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渊远历史, 可以说是寓乐于学, 学用结合。

当然, 趣味小练笔并不是随意而为, 而是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阅读的知识点进行设计, 既要“有趣”也要“有效”, 要让学生喜欢写, 愿意写, 言之有情, 言之有物。

1.练笔的设计要注意情感的渲染

学生在课文学习和阅读中获得很多的感悟和积累, 并积蓄着丰富的情感, 在这时, 我们要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把握练笔的时机, 让学生凝结成文字, 及时练笔, 要把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 逐步转化成学生的文学思想。

2.练笔的设计要紧扣课文的留白

在教材中, 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 言未尽而意犹在, 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地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 让学生植根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3.练笔的设计要注意技能的迁移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常会讲到以下的知识, 如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叙述方法等, 对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迁移, 让学生在练笔中模仿训练, 并创设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 让语言运用鲜活起来。

4.练笔的设计要注意经典的重现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 语感鲜明。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 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外, 还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经典进行练笔。

【成效与反思】

读写训练教学设计 篇5

山泉镇中心学校

陈伟华

【设计思路】

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篇幅较长,作为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明白下面几个问题:一是文章写的是谁?二是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她)?三是作者是怎样突出这一人物性格的?同时将写作方法应用于作文训练中。因此,教读本课至少需要三课时,熟读课文,感知人物需一课时;探究写法,明确主旨需一课时;片段展示,加工润色需一课时。

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阅读——感知——分析——归纳——探究——实践”的方式,逐层深入,目标检测,让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尽量体现教材在写作训练中的示范作用。

教学目标:

1.掌握快速阅读记人散文的方法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3.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阅读,了解阿长其人

一. 直接导入新课 二. 设疑导读

(一)初读思考 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为《阿长与<山海经>》,其中阿长是何许人也?(身份,地位,与本人的关系)山海经为何种书籍?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

(此环节,由题目切入,纲举目张,逐层深入,遵循写人记叙文的阅读规律,使阅读过程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徐徐展开。)

(二)成果汇报

1.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家里雇佣的女工,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2.《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3.《山海经》是儿时鲁迅渴慕已久的绘图宝书,是阿长为他买来的,正因如此,作者鲁迅对保姆阿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崇敬和怀念这位长妈妈。

(三)感知人物 问题设置:

作者眼中的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依据是什么?

(提示:可以用这样的句式:阿长是一个 的人,因为。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示例: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因为她睡觉时经常摆成一个“大”字。)

此环节从写人散文的特点入手,调动学生的阅读初体验围绕人物特点筛选主要信息,能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果预测: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因为我的饮食起居都由她来照顾。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因为作者说她生的黄胖而矮,“长”字也不是什么形容词。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因为家里人都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因为她总是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因为我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要告诉我母亲去。

„„ „„

三. 师生鉴定

通过刚才的阅读分析,你认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可以发现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四.学以致用

说说:我身边的“阿长”

同学们,在你的周围有没有类似阿长的人物,请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他的特点,可以模仿上面的句式。

(此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搜集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并能利用老师传授的评价人物的方法给心中的人物定性,可谓学以致用。)

五、方法探究

通过阅读,你觉得要想快速读懂记人散文的关键是什么? 分组合作,讨论探究 师提示:

记人散文,大多以刻画人物为中心。而刻画人物就离不开典型的事例,一般来说,一篇记叙文往往要选取一两个或者几个事例,每个事例都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而要想把事件说的生动形象就要突出细节,抓住了细节,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另外,无论是记人还是记事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小组代表发言:

师生归纳:

1.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2.从事件入手,归纳人物性格 3.从细节入手,透视人物形象

4.从抒情语句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课外拓展

运用所学的快速阅读方法,阅读几篇记人散文,写成百字左右的读后感。如:本单元的《背影》《老王》《台阶》等。

(要想做到学有所得,必须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情感追踪,写法探究(分析作者写此文的动机,即为什么写阿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的思想感情,怎样突出人物性格的?)

一. 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阿长这一人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大作家鲁迅会对她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去体会他的感情变化。二.速读课文,情感追踪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四.跳读课文,归纳事例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作者“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五.精读课文,写法探究 分小组,合作讨论:

七件事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这些事中哪件写得最细,最精彩。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七件事中的前四件都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一是长毛攻城时护城事件;一是为我买《山海经》一事。而最详细,最感人的事件就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因为“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因此,“山海经”是敬重长妈妈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经”代表的就是文章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正是欲扬先抑写作手法中“扬”的部分。也是作者鲁迅写此文的关键触发点。

而这两件事之间又夹杂了谋害我的隐鼠一事,作者在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

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就叫先抑后扬的写法。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这也是本文构思的主要特色。

六.纵观全文,浓缩主旨

齐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主旨归纳(先由学生自主回答,后教师明确)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文章通过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七、角色体验 写法再现 问题设置:

假如你是大作家鲁迅,你能毫不吝啬的告诉同学们你是用什么方法把文章写得如此精彩的吗?请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例如: 首先,我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因为,要写的事实在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事例,才能说明问题。请同学们接着说。(典型事例显性格)

回答预测:

第二,我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确定所叙事件的详略,因为都详细的写,也就没有重点了,那么要表达的中心也就不明确了。(详略得当突主旨)

第三,为了使文章跌宕起伏更有吸引力,我还欲擒故纵,欲扬先抑,先说人物不好的一面,再说好的一面,然后,突出我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欲扬先抑掀波澜)

第四,最关键的是,我在写作中有意刻画了一些细节,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处处细节,它可是你了解人物的一把金钥匙。(放大细节是关键)

八.手口合一 片段演练

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说说身边的阿长”选取一两个典型事例,突出其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片段展示,润色成文

一.导入 二.片段展示

1.学生朗读自己的片段习作

2.师生评价人物性格与事件本身是否相符

三.列出提纲

根据自己所写人物及情感的表达,合理安排事件顺序,列出简略的写作提纲 四.加工润色

1.运用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突出人物特征 2.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合理布局

3.详略得当,加工成文 五.习作心得

1.请写出你认为自己的作品中最得意的片段或用词造句最满意的地方。2.请说出本次习作过程中你感到最头疼的问题或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六.作业

搜集整理同学们的反馈信息,师生明确归纳学生提出的典型经验或问题,研究探讨解决方案,以备下次写作借鉴。

综上设计依据记人散文的特点:从感知人物性格入手,归纳其相应的典型事例,再到写作手法的探究。

逐层深入,分三课时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一堂,联系现实,为人物定性;第二课时,选取典型事例,突出性格特点;第三课时,列出提纲,布局谋篇。

2010.10.11 星期二 晴 教后记:

本篇文章我本想按照原计划的三课时进行讲授,但总体下来,还是感觉时间很紧张。实际用时将近四课时,当然如果没有课前提问,效果也许会更好,时间也会更充足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合理,既完整又能很好达成目标。尤其是感知人物和学以致用两个环节同学们配合表现都很出色。只是归纳方法时学生感到有些难度,这时我又进一步启发,师生合作明确归纳,最后的环节阅读方法实践,我让同学们把读后感写在了日记本里当作当天的日记,同学们没有感到增添了额外的负担,完成质量相当好。第二天上课,我让几位学生到前面朗读自己的读后感。写《背影》读后感的学生居多。但是其他几篇文章也都写得很到位。我觉得这次阅读实践非常成功,因为同学们真的把方法融入到阅读过程中了,还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做到了细致的预习。可谓一举两得。

相比之下,第二课时的课堂内容就显得有些多,对重点段落研读的不够详细,现在想来,最好的办法还是把第七环节和第八环节下移到第三课时,第三课时就是方法归纳和片段写作及展示,把第四课时安排成片段变成文训练。如果将写片段和成文放在课下来完成自然会减少一课时,但是,没有在课堂上完成的质量好。

总体感觉是学生在方法归纳探究时感觉有难度,即使,我在方法归纳前都给同学们展示范例,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入手,我想这就是平时训练不够,也就是平常的教学很少涉及方法的归纳,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作文水平才停滞不前,因为没有很好的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致使大部分教学时间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悄然流逝。

这是我最新的感悟,我也会以此为鉴,做好后续的教学工作。

(本篇教学设计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请张老师和各位同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课时 学生练笔节选

妈妈是一个时尚的人,因为他是一个购物狂; 妈妈是一个爱玩的人,因为她整天泡在麻场里;

妈妈是一个厨艺高超的人,因为她总是为我烹制出美味的菜肴。

《背影》读后感

2011.10.10 801班 顾佳

《背影》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朱老先生年轻之时,一次父亲送她回北京,原本打算不送的,但最后还是因为放心不下,而决定去送朱先生,在朱先生还未乘车离开之时,父亲为朱先生买橘子。

当朱老先生看见父亲胖重的身体翻过月台时,眼泪竟不争气的掉下来,但是并没有让父亲看见,而父亲翻过月台时的背影,成了朱老先生一生无法释怀的记忆。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真的要赞叹父爱的伟大,人们常说父爱如山,的确,父亲并没有母亲的细腻,所以,人们常常以为父爱不及母爱,但实际上父爱不比母爱逊色。相反,有时父爱比母爱还要更温暖。

但是,父亲的角色,却是一个冰山的形象,所以,那爱的熔浆无法冲破冰层,只好徘徊在出口,等待着有人去发现,但是却很少有人发现它,于是,他越来越寂寞,越来越退缩,但,退缩并不代表它不再存在,其实,它一直都在,从不曾放弃过,只是我们没有勇气冲破冰层去寻找。

请不要让爱寂寞,既然爱就要说出来。

本文部分语言虽然显得不够凝练,但却是小作者的真知灼见,是真实的阅读体验。

第一课时课后练笔节选 读《背影》有感

大多数人都喜欢歌颂母爱,但在朱自清的心中,父爱更为温馨。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但这篇课文却写父亲的背影,这是我感到很特别。(此处谈出阅读的兴奋点和阅读感悟)

写爱的文章,往往淋漓尽致的描写,但这篇文章的语言却很朴素。从朴素中我感觉到了父爱的伟大,如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虽然这

句话是生活中的小细节,而且也显得那么平常,但这却使我感到很贴心。像这样的话还有很多,我想作者也一定很满足,因为他有这么一位慈祥的父亲。在父亲离开作者的时候,作者看着他的背影流出了眼泪,因为父亲为他去买橘子了,他的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路自然很费事,但他宁愿费事也要让自己的儿子吃到橘子,这种精神实在太伟大了。

其实我也有一个像作者这样慈爱的父亲,(此句有歧义,应改为:我也有一个父亲和作者的父亲一样慈爱。)我很感激父亲对我的疼爱,虽然父亲不善表达,但我能感觉到,他是非常爱我的。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能抓住文章的与众不同之处。

建议:

此份设计思路清晰,重点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能够从文题切入文本的阅读,此问题设计的非常好,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设置有层次、有梯度,层层推进,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课时安排合理。

但应有几个问题需要与老师交流:

1、既然教学目标中确定的是“掌握快速阅读记人散文的方法”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那么训练中为什么没有进行加强“快速阅读方法”的训练,而进行了写作训练;如果是进行写作训练,为什么在教学中又没有写作方法的归纳?(方法:如,(1)、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性格,(2)、叙事之中有详有略,(3)、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等)

2、在第三课时,课堂教学程序安排的较好,有层次,形式多样。但在写作训练后,为什么又安排了阅读训练?我想这个阅读训练应该在学习了“快速阅读记人散文的方法”之后,进行训练。总体感觉是将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混淆在一起了,两项内容不是不能放在一起学习,但最好是一项一项地解决,这样比较清楚,学生也不能混淆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的区别。

读写教学应重视文体 篇6

一、阅读教学要重视文体

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方式、构成要素、语言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文体的文章各有特点。既然不同文体的文章各有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重视文体。

(一)文体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教师只有依体而教,才能抓住重点,深入文本

教学记叙文时,教师应紧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各个要素的呈现方式,欣赏事件发展过程的描写,品味细节的刻画;教学说明文,教师应该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着重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掌握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明白说明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教学议论文,教师应该依照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了解作者证明论点所呈现的论据,掌握论证方法。教学实用类文本如此,教学文艺类文本亦然。譬如,教学散文时,教师应当抓住散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文本丰富的联想、想象,把握文章的取材、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教学诗歌时,教师应扣住诗歌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意象,通过意象把握意境和主旨;教学小说时,教师应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欣赏环境描写。依体而教不仅是抓住教学重点的关键,还是准确解读文本的前提。比如,教学小说《竞选州长》,教师只有让学生知道《竞选州长》是一篇小说,明白小说与记叙文的联系与区别,才能理解小说中参加州长竞选的马克·吐温——“我”并非作者本人。假如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明确小说与记叙文的区别,那么学生就会误认为小说中参加州长竞选的马克·吐温——“我”就是作者本人。笔者曾多次教学这篇课文,对此深有体会。同理,只有依体而教,让学生明白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表达特点,学生才不会将同是出自鲁迅的《呐喊·自序》散文中的“我”与小说《一件小事》中的“我”混为一谈。

阅读教学要做到“依体而教”,就要以“文体”为抓手,找出文本重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准确解读文本。以教学《致橡树》为例,假如教师没有紧扣诗歌的文体特点,不顾诗歌对意象的塑造,只是泛泛地讨论“应该有怎样的爱情观”这个话题,教学就只能停留在表面。

(二)重视文体,依体而教,语文教学才会有“语文味”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有“人文泛化”“讨论泛滥”的趋势,特别是供人“观赏”的公开课,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我们在“观赏”公开课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无论教学什么文体的文章,执教老师总要提出几个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环节,有的学生说得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老师或不置可否,或一味肯定,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很热闹,学生发言也不乏新颖之见,但都没有扣住文体特点来开展教学,缺少了“语文味”。

笔者曾听过两节公开课,一节是《雷雨》,一节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雷雨》一课的讨论环节,学生谈到了周朴园发不义之财不应该,而应当靠劳动致富,也谈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还谈到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终究要靠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言行……整节课几乎不涉及戏剧的文体常识,只是一味地对社会话题进行讨论。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的讨论环节,学生谈到了作者海子应该留什么样的发型、穿什么样的衣服,还讨论了海子应不应该自杀,整节课基本没有涉及诗歌的文体知识。类似的教学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讨论了“父亲”翻越铁轨是否违反了交通规则这一问题;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讨论了孔乙己应该怎样打官司的话题;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讨论的是刘兰芝要怎样处理婆媳关系……不能说这些讨论毫无价值,但也不得不说学生的讨论并没有紧扣文体要素,导致教学缺乏“语文味”,其实,这些问题在政治课、历史课、班会课上都可以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新课改强调讨论、活动、体验,重视人文,淡化工具,而新教材的编排忽视了依据文体来组织单元,实际上,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师缺乏文体意识,没有做到“依体而教”,也不懂得文体对教学内容具有规定性的道理。

(三)文体是文本的表达范式,语文教学只有“依体而教”,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教材里文章众多,有的文章在表达形式及构成要素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和规律。比如:有一类文章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构成要素,这类文章属于记叙文;有一类文章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有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构成要素,这类文章是说明文;有一类文章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有论点、论据、论证等构成要素,我们将这类文章叫做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人们根据写作时的表达方式及文章的构成要素等得出的文体类别,尽管有的人对这种概括归纳有不同的看法,但这样的归类还是比较合乎理据的。同理,实用类文本中的各种应用文,文艺类文本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都是人们根据其形式特点及构成要素得出的文体类别,它们揭示和反映了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既然相同文体的文章具有规律性的东西,那么语文教学就要抓住文体,依体而教,让学生掌握规律,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依据文体,教师可以将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比如,将以人文组织单元转变为以文体来组织单元,突出规律性,落实知识点,上出“语文味”。

nlc202309081235

二、作文教学要重视文体训练

(一)作文教学重视文体训练的必要性

1.“言之有体”是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写文章有3项基本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体。“有物”是指内容要充实,“有序”是指条理要清晰,“有体”是指文体要规范。本文只就“有体”进行具体说明。写文章主要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认识,然而怎样表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的教师认为,认识深化了,见识增长了,自然能够写出好文章,因而没有必要进行文体训练。实际上,这并不符合中小学生的作文实际。认识深化了,见识增长了,学生在写作时能够解决“有物”的问题,但未必能够有效地解决“有序”“有体”等问题。写作时要做到“有序”“有体”,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体训练。学生写作文,首先要符合文体,做到文体规范。比如:学生对某一种生活现象有了想法,并且这种想法比较成熟,要将想法表达出来,可以用记叙文的形式,也可以用议论文的形式,还可以用散文的形式……然而,无论选择哪一种形式,写出来的文章都必须符合文体规范,这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现在的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虽然允许学生“自选文体”,但也要求“符合文体”,而要做到“符合文体”,学生必须懂得文体常识,进行文体训练。

2.学生作文存在问题与文体训练的关系。写符合文体的作文,这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然而,学生的作文不符合文体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尤其是中考作文、高考作文,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学生写作文喜欢写议论文,不爱写记叙文,按理来说,议论文总该写得还可以,可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写议论文的“范式”通常是:开头提出观点,中间堆砌事例,结尾总结呼应。这样的文章,首尾议论,中间叙述,半叙半议,纯粹的议论文套路,记叙文的表达,搞不清是什么文体。

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文体训练息息相关,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中考作文、高考作文允许学生“自选文体”,教师“掌握”了中考作文、高考作文的出题“规律”,教学上难免急功近利,因此不愿“浪费时间”进行文体训练。第二,中考、高考盲目“接轨”。如果中考、高考没有“接轨”,教师在初中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扎实的文体训练,那么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也许就不会那么严重。然而,中考、高考盲目“接轨”,导致初中作文教学“克隆”高中作文教学,也不进行文体训练。第三,多年不变的材料作文。相比无材料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大得多,它要求学生读懂给出的材料,并在材料范围内进行立意。为了避免写作时离题,学生往往选择表达直白的议论文体进行写作。第四,阅读教学欠缺文体意识。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原则,而教师的教学往往缺乏文体意识,导致学生文体常识的欠缺。

(二)作文教学应当进行扎实有效的文体训练

1.端正认识。开展文体训练,教师首先要端正认识,意识到进行文体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应该让学生知道写作不只是为了分数,而应具备扎实全面的写作能力。所以,作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只会写一种获得高分的作文,而应进行扎实全面的文体训练,使学生会写各种文体的作文,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再者,谁也不敢保证中考作文、高考作文永远都是“自选文体”,如果命题专家将“自选文体”变为指定文体,学生还能有效地应付考试吗?答案不言而喻。

2.依托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中的课文不仅按文体组织单元,而且在“表达交流”板块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系统的安排文体训练。比如:必修1教材至必修4教材围绕基本要求(相当于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要求),着重训练学生的记叙、描写(包括说明)、抒情、想象、议论等能力。其中,必修1教材侧重训练学生写人叙事的能力,安排有“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共4个训练点,每一个训练点又各有若干个题目;必修2教材着重训练学生描写、抒情、想象的能力,安排有“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共4个训练点,每一个训练点又各有若干题目;必修3教材与必修4教材训练学生议论分析的能力,安排有“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考,学习辩证分析”共8个训练点,每一个训练点又各有若干个题目;必修5教材围绕更高的要求(相当于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着重训练学生的综合表达、充实、深刻、新颖、有文采等能力,安排有“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共4个训练点,每一个训练点又各有若干个题目。从以上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的作文训练安排得具体而有序,每一个训练点都有若干个训练题目,使得训练内容更加具体化、序列化。教材具体而有序的作文训练安排,为教师依托教材进行文体训练提供了方便,故一般而言,只要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扎实而全面的文体训练,就能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当然,前提是教师必须有全面训练的意识与扎实训练的行动。

3.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原本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然而实际上,教师对读写该不该结合却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的教师认为“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阅读能力;有的教师主张“表现本位”,认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旨归;有的教师认为读写结合会导致“将阅读当作写作的附庸”,读写不能结合,结合后两败俱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当读写结合,因为读写结合是全面进行文体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

其实,读写结合不能机械地、面面俱到地结合,而应有目标、有选择地结合。语文教材涉及各类文体,不同文体各有其表达特点,就算是同一文体,不同的文章也有不同的表达特点。这些特点,有的浅显易学,有的深奥难懂,有的符合教学目标有必要学,有的偏离教学目标没有必要学。因此,学生不可能学一篇课文就照葫芦画瓢写一篇作文,而只能选择那些浅显易学且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读写练习。此外,读写结合教学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要具备文体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文体特点及表达特点,让学生在学习写作时学有依托、学有凭借;二是作文的布置、批改、讲评应尽可能地联系所学课文,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白差距,学有方向;三是借助写随笔、写日记等方式适当增加作文训练密度,保证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nlc202309081235

比较全面地进行文体训练,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认识到位了,办法总会有的。比如,教材按照文体组织单元并且有作文训练安排的(如人教版),教师可依托教材进行训练;教材没有按照文体组织单元(如苏教版)且没有作文训练安排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尽管教材没有按文体组织单元,教师应该知道每一篇课文的文体);教师也可以自己开发作文文体训练的校本教材。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认为,“一个人可以拙于叙事,但不能不精于议论”,因而主张中学生作文教学最应该进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潘教授提出的加强议论文写作训练的理论与主张自有其合理性,但笔者认为,“精于议论”还不够,“拙于叙事”更不行,中学生作文最好是“各体都会”,实用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能够熟练地进行写作,文艺类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指剧本)等也能略知一二,大致能写,因为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打基础的阶段是需要打下各种基础的。当然,“能”与“会”是没有止境的,对中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也不切实际,这里只要求“大致能写”,基本上做到“有物”“有序”“有体”就好。何以做到“各体都会”?何以做到“大致能写”?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扎实有效的文体训练。

参考文献:

[1]邓木辉.语文教学勿“无知”[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09(12).

[2]邓木辉.高考作文:莫让学生“猜哑谜”[j].中学语文教学,2009(6).

[3]李华平.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兼评潘新和“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5(5).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2004.

[5]杨吉元.读写结合:一种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j].现代语文(教研版),2007(1).

[6]潘新和.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重点——试论写作教学的文体次序[j].语文学习,2010(10).

(邓木辉,贵州省教育名师,在各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80余篇,多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其中《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对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改呼唤高考语文题型创新》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中学语文教学》全文转载,研究方向:课改理论、高考语文题型改革等。)

(责编 欧孔群)

语文读写教学实施策略 篇7

一、双向互动、有效迁移的策略

读写互动教学是建立在读和写的基础上, 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读写素质为目的。阅读的过程必然是写作过程的蓄势和准备, 写作的过程也将成为阅读过程的验证和实践。有阅读就要有表达, 有表达也就必然有阅读。无论是学习中的读和写, 还是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思考和表达, 都必然体现着读写互动的系统特征。在读写教学这一过程中, 教师务必指导学生利用有效的迁移方法, 达成互相促进和互相提高。把读中所学迁移为写中所用, 把写中所悟迁移到读中再悟。学会阅读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能力的提高, 事实上字、词、句的理解, 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方法, 文章的布局谋篇、表达技巧等的掌握和评价, 都会通过阅读, 达成目标的实现。而这一系列都必将应用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去, 不仅影响而且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反过来, 在写作实践中, 学生同样会去思考、选择、改造、创新, 从而又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只有做到深入书中仔细品味, 才能深入思考, 透过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 才能写出具有“生气、高雅”的文章来。

二、主体参与、激发动机的策略

读写互动教学, 必须关注学生本身, 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态度。学生不喜欢, 无动机, 态度不积极, 多好的教学也是无效的。因而, 在读写互动教学中, 务必把激发兴趣、培养动机放到首要位置。因为动机决定着学习的方向, 加强学生的努力程度;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 老师要通过鼓励、表扬、诱导、启发、参与等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使学生产生读写冲动, 唤起他们的读写热情, 强化他们的内在动机, 在动机中产生兴趣, 遵循兴趣活动的规律, 想方设法让他们觉得读写有趣, 并在读写中寻找乐趣, 体现志趣。当然, 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读写心理, 激发他们的读写热情, 培养他们的良好心境, 创设诱人情境,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博观约取、课外拓展的策略

在学生的所有语文素质中, 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课外。尤其是课外的阅读, 是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蕴积素养的有效途径。从一定程度上讲, 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浓于课内, 而且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思维更趋活跃, 心志更趋自由, 同时课文阅读还可以冲出大一统教材的限制,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更便于个性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 因而读写互动教学十分关注这一点。有效地利用这一点, 才能真正发挥以读促写的作用。为了能有效地检查课外阅读中以读促写的效果, 还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搞一些指导活动。比如, 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能单用眼睛看, 必须读想结合, 思疑并重, 熟读、精读、博览;要求学生记住古人的经验。在写作中, 要求学生务必悟想在前, 思考在前, “辞章”、“义理”并重, 这样给学生以良好的指导, 让学生既要写, 又会写, 并努力写好, 假以时日, 必有所获。只有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 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把技术转化为智能, 读写才能互动, 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使学生的读写能力螺旋式上升。

四、感悟体验、互动交流的策略

感悟体验, 互动交流, 它不仅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而且也充分地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协同学习的先进教学思想。唯有生活的体验, 才是最持久的教育。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真正的美, 往往蕴含在生活之中, 生活提供了教育最丰实的资源。因此, 抓住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体验, 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 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生活是思考写作的源泉, 世上最优秀的文章都是生活的写真。只有经常走进生活、观照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人, 才有写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摄取生活的方法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 但主要的就是观察、感受和联想。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读懂生活的内涵, 才写得最纯真、最投入, 质量也最好。当然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依然是书本, 是课堂, 只有扎扎实实、行之有效地落实读写互动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才有了根基, 有了质量。同时, 还要做好师生交流, 总结读写经验。交流经验, 这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要求, 也是写作教学的要求。因为经验是捷径, 经验是航标, 是成功者的解说词, 在交流中或引经据典, 或研精一理, 白短黑长, 彼是此非, 不仅形成了师生互动, 而且也营造了读写的良好氛围。读别人之书, 写自己之文, 一读一写之中, 互相促进, 互相完善, 互相提高。

读写教学 篇8

片段一 (课件出示:兵马俑宏观画面, 配上古典音乐, 听第二自然段的录音。)

师:同学们, 从你看的画面和听的录音中, 想一想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从课文圈画出有关的词句, 并读一读。

交流: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8000个……站在高处鸟瞰……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的大军。

师:“19120平方米、8000个……”这种说明方法叫列数字, 能使说明更准确, 更具说服力, 让人信服。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我们学校很大, 东西长 ( ) 米, 南北宽 ( ) 米, 大约 ( ) 平方米。

学生回答。

师:你们知道19120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吗?生:有两个半足球场大, 足球场很大, 两个半就更大了。师:说得很好, 作者把兵马俑的俑坑面积与足球场相比较, 我们就能很直观地感受到俑坑的“大”, 这种方法叫“作比较”。生:我刚才算了算, 19120平方米足有我们3000间教室大。师:计算得好, 你这也是作比较的方法。想想看, 我们的操场大约有600平方米你能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一下吗?生:足有大半个足球场大。生:和九九广场差不多大。师:这是作比较。同学们, 列数字、作比较能使别人一听就知道我校操场的大小, 这个方法同学们在以后作文中要学着运用。同学们再看看“站在高处鸟瞰……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的大军”一句, 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这支军队不但规模庞大, 而且战无不胜。生:这是支令敌人望而生畏的军队。师:一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秦兵的强大, 这种说明方法叫打比方。我校的操场很有特点, 红色的椭圆形塑胶跑道中是漏空的彩砖, 漏空中种植青青的小草, 你能用打比方的方法介绍一下吗?生:就像彩色的地毯镶上了红色的花边。生:像一幅精美的装饰画。师:想象很美。现在让我们一起精神饱满地读读这一自然段, 注意刚才我们一起讨论的地方, 把秦兵马俑的宏大气势读出来。

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课后让我们也模仿课文的说明方法, 介绍一下我校的操场, 注意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片段二

过渡:课文不但描写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而且写了它们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看看写了哪些类型的俑, 用笔画出来。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类型的兵马俑, 仔细读一读, 作者又是抓住什么来具体描写的?生:我喜欢将军俑, 他威风凛凛, 神态自若。作者抓住了将军俑的身材, 衣着, 姿势和神态的描写。生:我喜欢武士俑, 因为他英勇无威, 作者抓住了身材、衣着、手持兵器和神态来描写的。……师:同学们读得很仔细, 现在把你喜欢的兵马俑读出来, 注意强调出他的特点。生分别读。师:读得有气势, 也很有感情, 现在老师提醒同学们, 作者在具体描写各种类型兵马俑时, 不但写出了外貌, 而且能通过外貌写出兵马俑的内心世界,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各种类型的兵马俑的内心世界。

交流:

将军俑:昂首挺胸, 神态自若, 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武士俑:神态严峻, 正在准备一场大战。…… (出示数张兵马俑的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 选择一个仿照课文说一说他们的外貌和内心。生:武士俑身材魁梧, 怒瞪双目, 张口高呼, 高举铜戈, 正神勇无比地向敌人发起冲锋。生:武士俑凝神远望, 单腿跪地, 横握利剑, 似乎将要伏击敌人。……师:描写人物既抓住外貌, 又透过外貌探寻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使人物不但形象, 而且生动。我们班徐俊同学在县作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对于早晨徐俊同学上台领奖的情景, 同学们一定记忆犹新, 你能仿照课文来写一写领奖时的徐俊同学吗?注意抓住他的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生小练笔。

交流:在热烈的掌声中徐俊同学快步走上讲台, 激动地从校长手中接过大红奖状, 高高地举过头顶, 绽满笑容的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 他一定在想, 以后我要更加努力, 争取更大进步。

师:你们觉得这段话写得怎样?生:我觉得“骄傲”这个词用得不够好, 如果改成“自豪”更好一些。我们小学生应该谦虚, 不能骄傲。生:在最后如果加上“为学校争光, 为班级争光”, 会更好一些。师:同学们, 只要我们留心生活, 多读多练多修改, 也会写出很美的文章。现在, 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 结合自己对兵马俑的感悟, 把第4-10自然段有滋有味地读出来。……

读写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篇9

一、根据课文内容不同, 教学生不同的阅读和写作知识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要引导学生掌握表达中心思想的一般形式。记事的文章一般是说明某个道理, 中心思想表现形式是:文章记叙了……事, 说明了……道理。写人的文章一般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中心思想的表现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了 (赞扬了) ……品质 (精神) 。写景文章常常是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的表现形式是:文章描写了……抒发了……思想感情。写状物的文章, 一般是描述事物的形状等, 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是:文章通过描述…… (事物) , 反映了…… (事物) 特点。因此, 在教学生阅读文章时, 首先要明确文章是写人还是记事或是写景状物, 然后根据中心思想表现形式去分析文章, 理解文章, 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在教学生写作时, 首先要分析题目要求写人还是记事或是写景状物, 然后根据中心思想表达形式确定文章中心, 围绕中心选材。

二、课文结构与写作谋篇的对应

段的结构有:总分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概括与具体结构、承接结构等。课堂教学时, 分析段的结构, 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翠鸟》第三自然段是承接结构, 对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进行了描述。通过分析知道, 翠鸟眼睛锐利, 动作迅速、敏捷。

在进行段的写作时, 让学生模仿课文, 按段的结构去写。例如, 设计因果结构段作业:让学生写一件事作为原因, 结果得到老师在班上表扬, 说明他是一个关心集体的学生。又如, 设计承接结果段作业, 让学生把洗碗过程写出来:首先……接着……最后……

篇章结构是段的结构的扩展。例如,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 类似段的承接结构, 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 这样分析有助于学生分段。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 类似段的总分结构, 它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 再按四季分别讲小兴安岭的景色, 最后总结。抓住了总句, 学生明白, 不论写四季多少景物, 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说明小兴安岭美丽而富饶,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指导学生写事作文时, 让学生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果”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写, 例如《跳水》一课。写人的作文一般结构是总分结构或概括与具体结构, 例如《詹天佑》一课。写景状物作文的一般结构是总分结构和并列结构, 例如《太阳》一课。

三、品析文章精彩细节, 描叙情节画龙点睛

阅读课文的某些精彩片段要肯花精力分析, 让学生反复读, 逐词逐句逐层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所在, 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事的文章, 一般有连续动作的描写。例如《书的故事》有这么一个片段:“卖票工人感激地鞠了一个躬, 把刚刚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来的还带着体温的银元, 放到鲁迅先生手里。他两眼有点湿了, 但他好像不愿意让人看见他感情那么激动, 赶紧把书放进帆布袋, 道了声谢, 匆匆地走出店门。”这连续动作的描写, 表现了买票工人对鲁迅先生非常崇敬和感激。分析这一片段时, 可让学生注意表述动作的词, 分析这些词的运用顺序, 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之后, 可让学生描写扫地的过程,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表现同学们热爱劳动的精神, 认真负责的态度。并让学生写妈妈在“我”生病时精心护理“我”的情景, 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 表现母爱。

写人的文章, 往往都有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例如《在仙台》:“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 八字须, 戴着眼镜, 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分析“穿衣服”、“太模糊”、“忘记戴领结”等外貌描写知道:藤野先生是一个生活俭朴, 不讲究穿戴, 致力于教学工作和医学研究的人。又如, 《我的战友邱少云》:“我的心绷得紧紧的, 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跳起来, 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 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们的战友活活地被烧死, 但是忍不住不看, 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 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这是“我”在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的内心活动。通过分析学生明白:“我”焦急又矛盾的心理烘托了邱少云当时危险难忍的处境, 表现了邱少云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战士。

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 要对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作细致的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时, 也应该注意进行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的描写, 这样写出来的人物形象会栩栩如生。

四、阅读时品析字词, 作文时斟酌字词

课文《丰碑》描写冻僵了的军需处长的衣着:“单薄破旧”说明他穿的衣服既少又破, “紧紧地贴在他身上”跟“穿在他身上”比较, “紧紧地贴”说明他里面不仅没有棉衣, 而且连一件内衣也没有。想想一个掌管部队给养、被服的军需处长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活活冻死,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通过品析字词理解课文, 揭示中心。

阅读教学时, 经常品析重要的字词, 学生就会明白字词用得好, 对表情达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犹如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一样。因而, 学生在作文时也能斟酌字词。例如有一次作文练习, 题目是《我的妈妈》, 有个学生写妈妈非常关心他:“一个冬天晚上, 妈妈在灯下辅导我写数学, 妈妈见我双手通红, 不仅拿来衣服帮我穿上, 还用自己的双手握住我的双手, 让我缓和……”后来这位学生把“握住”改为“捂住”, 原句变为“还用自己的双手捂住我的双手”, 这样更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怜爱。

“读写知识”教学不容忽视 篇10

例如, 北师大教材六年级《荷塘旧事》, 学生读到荷塘美景的内容, 会获得自然知识, 受到美的熏陶;了解文中的“狗刨比赛”“打水仗”“溺水被救”, 会感悟到生活之乐趣、村民之淳朴, 积累了情感, 获得了文化知识。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 就只有“人文”感悟, 缺失了“语言”品味。如果让学生关注课题的“旧事”, 并联系文中三件“小事”的选择, 品读“打水仗”等“细节”描写, 学生就获得了更多的“读写知识”。

研究发现, 一些教师多在文本内容的简单复现 (教师设计若干问题“对话”, 把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从头到尾地复述了一次) 、位移 (把文章的结构或重点词句在黑板、屏幕中简单呈现, 不进行深入探究) 与盲目拓展延伸上做文章, 结果却走入了从“内容”到“内容”的死胡同。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 从阅读, 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 接触人家的心情。”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如果只“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 还只完成了内容的“吸收”, 真正的语文知识———如何领受、接触的“阅读知识”的学习还没有完成。例如, 是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触及人家的心情, 还是采取“诵读”的方法揣摩人家的心情。这里,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扣住关键词句进行诵读”就是如何“读”的知识。十分明显, 没有对某一词句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阅读知识就不会获得。另一方面, 阅读知识的学习需要在具体语言的理解过程中自然获得。必须强调的是:仅仅理解了文本语言是不够的,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确“如何理解文本语言”的知识, 即“读”的知识。语言理解的结果和理解的过程并存, “知识”和“方法”目标同达, 语文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每篇课文, 除了精彩的人文精神外, 还存在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在透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去挖掘。在课堂上, 教师要把如何“读”和如何“写”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哪怕只一点, 简单的语文课就有了深远的意义。在北师大教材《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教学中, 某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填表:

上一篇:斐波那契数下一篇:时代变迁与产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