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专题复习

2024-07-12

电化学专题复习(精选十篇)

电化学专题复习 篇1

【高考命题分析】

从高考试题来看, 电化学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试题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 主要考查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构成及原理、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电极和电池反应式的书写、简单计算等, 常联系化学实验现象的判断与分析、定量实验的操作要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问题分析、化学计算等进行学科内综合命题, 体现高考对学科内知识综合应用层次的要求。近几年, 高考化学试题对电化学的考查, 在命题形式、问题的设置方式、能力层次要求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创新, 将电解原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试题新颖, 重在考查考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1.形成条件的比较

2.电极的比较

3.反应类型的比较

4.能量转化方式的比较

5.粒子移动方向的比较

6.工作原理的比较

二、原电池中电极的判断和反应式的书写

1.原电池中电极的判断

(1) 根据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情况下, 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 较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例如, 锌、铜和稀H2SO4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 由于锌比铜活泼, 所以锌为负极, 铜为正极。但是, 要特别注意电解质溶液对正负极的影响。

(2) 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 电子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 根据电解质溶液里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里, 阳离子移向的极是正极, 阴离子移向的极是负极。

(4) 根据两极发生反应的类型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总是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 根据电极产生的现象判断。

(1) 电极质量的变化。

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 若某电极的质量增加, 说明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在该电极上放电, 该电极活泼性较弱, 为正极。反之, 若某电极的质量减小, 说明该极金属溶解, 该电极活泼性较强, 为负极。

(2) 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原电池工作时, 若某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是因为该电极上有H2析出, 说明该极为正极, 活泼性较弱。

(3) 电极附近pH的变化。

析氢或吸氧的电极反应发生后, 均能使该电极附近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 若某电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了, 说明该电极活泼性较弱, 为正极。

2.原电池中反应式的书写

一般来说, 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一般来说, 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 为原电池的负极, 但不是绝对的。例如, Mg、Al插入NaOH溶液中组成原电池, Mg比Al更活泼, 但由于Al和NaOH溶液反应失去电子被氧化, 因而Al是负极。此时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2Al+8OH--6e-═2AlO2-+4H2O, 正极:6H2O+6e-═6OH-+3H2↑。

(2) 注意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

在正、负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不是孤立的, 它往往与电解质溶液紧密联系。例如, 氢氧燃料电池就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两种。 (1) 在酸性溶液中, 负极:2H2-4e-═4H+, 正极:O2+4H++4e-═2H2O。 (2) 若在碱性溶液中, 则不可能有H+出现, 同样在酸性溶液中, 也不能出现OH-。

(3) 注意电子转移的数目。

在同一个原电池中, 负极失去电子的总数一定等于正极得到电子的总数, 所以, 在书写电极反应式时, 要注意电荷守恒。

(4) 抓住总反应方程式。

两个电极的反应式相加即得总反应方程式, 所以, 对于一个陌生的原电池, 只要知道总的反应方程式和其中的一个电极反应式, 就可写出另一个电极反应式。

三、电解产物的判断与计算

1.电解产物的判断

(1) 阳极产物的判断。

(1) 活性电极:若阳极材料为金属活动顺序表中Ag之前的金属, 则金属在阳极失电子被氧化, 生成相应的阳离子进入溶液, 阴离子不容易在阳极上放电。

(2) 惰性电极:若阳极为Pt、Au、石墨等材料, 此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 发生氧化反应。溶液中阴离子的放电顺序为:

电解含上述阴离子的溶液时, 离子的还原性越强越容易在阳极上失电子。

(2) 阴极产物的判断。

在阴极上, 无论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 都不参与电极反应, 均为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阳离子在阴极上的放电顺序为:

活泼金属阳离子 (如K+、Ca2+、Na+等) 一般在水溶液中不会放电。

2.电解时溶液pH的变化

(1) 电极附近溶液的pH变化。

(1) 若阳极周围生成O2, 则消耗OH-, 阳极附近溶液的pH减小。

(2) 若阴极周围生成H2, 则消耗H+, 阴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

(2) 电解质溶液的pH变化。

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过程中, 溶液的pH可能会发生变化。判断电解质溶液的pH变化, 有时可以从电解产物上去看。

(1) 若电解时阴极上产生H2, 阳极上无O2产生, 电解后溶液的pH增大。

(2) 若阴极上无H2产生, 阳极上产生O2, 则电解后溶液的pH减小。

(3) 若阴极上有H2产生, 阳极上有O2产生, 且V (H2) =2V (O2) , 则有三种情况:a.如果原溶液为中性溶液, 则电解后pH不变;b.如果原溶液是酸溶液, 则pH变小;c.如果原溶液为碱溶液, 则pH变大。

(4) 若阴极上无H2产生, 阳极上无O2产生, 电解后溶液的pH可能发生变化。如电解CuCl2溶液 (CuCl2溶液因Cu2+水解显酸性) , 一旦CuCl2全部电解完, pH会变大, 成为中性溶液。

3.用惰性电极进行溶液中的电解时的各种变化情况

4.电解产物的计算

有关电解的计算问题常涉及求电解后某产物的质量、气体的体积、某元素的化合价以及溶液的pH、物质的量浓度等, 常用的方法如下。

(1) 电子守恒法。

电解过程中通过每一电极的电子总数均相等, 适用于串联电路、阴阳极产物、相同电荷量等类型的计算。

(2) 总反应式法。

根据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 写出电解总反应式, 根据电解总反应式列式计算。

(3) 关系式法。

借助得失电子守恒关系, 建立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桥梁, 确定计算所需的关系式。例如, 4e-~4Ag~2Cu~2Cl2~2H2~O2~4H+~4OH-。

四、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金属的腐蚀是指金属或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 进行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其本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

1.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

2.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以钢铁腐蚀为例)

3.金属防护的重要方法

(1) 改变金属内部的组成结构, 将金属制成合金, 增强抗腐蚀能力。

(2) 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 使金属与周围物质隔离开来。

(3) 电化学保护法:利用电化学反应使金属钝化而受到保护, 或者利用原电池反应将需要保护的金属作为电池的正极而受到保护。

【高考热点例析】

热点1考查燃料电池及其工作原理

【例1】 (2012·四川高考) 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 负极上的反应为:CH3CH2OH+H2O-4e-═CH3COOH+4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检测时, 电解质溶液中的H+向负极移动

B.若有0.4mol电子转移, 则在标准状况下消耗4.48L氧气

C.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O2═CH3COOH+H2O

D.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O2+2H2O+4e-═4OH-

【解析】该酒精检测仪中, 电解质溶液呈酸性, 酒精 (CH3CH2OH) 通入负极, 发生的反应为:CH3CH2OH+H2O-4e-═CH3COOH+4H+, O2通入正极, 发生的反应为:O2+4H++4e-═2H2O,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CH3CH2OH+O2═CH3COOH+H2O。电解质溶液中的H+向正极移动, 当有0.4mol电子转移, 消耗0.1molO2, 则在标准状况下O2的体积为2.24L。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燃料电池及其工作原理, 题目的难度中等。在燃料电池中, 可燃性气体一般通入原电池的负极, 氧气 (或空气) 通入正极。正确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应注意: (1)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2) 要注意溶液的酸碱性, 适当的在电极方程式两边添加H+、OH-、H2O, 以遵循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 (3) 要注意电极反应产物是否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

热点2考查电解池的构成及原理

【例2】 (2012·浙江高考) 以铬酸钾为原料, 电化学法制备重铬酸钾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阴极室, 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O+2e-═2OH-+H2↑

B.在阳极室, 通电后溶液逐渐由黄色变为橙色, 是因为阳极区H+浓度增大, 使平衡2CrO42-+2H+Cr2O72-+H2O向右移动

C.该制备过程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测定阳极液中K和Cr的含量, 若K与Cr的物质的量之比 (nK/nCr) 为d, 则此时铬酸钾的转化率为1-d/2

【解析】由实验装置图可知, 不锈钢为阴极, 惰性电极为阳极, 该实验实质上是电解水。在阴极室, H2O得电子被还原生成H2:2H2O+2e-═2OH-+H2↑;在阳极室, OH-失电子被氧化, 导致阳极附近区域溶液中c (H+) 增大, 平衡2CrO42-+2H+Cr2O72-+H2O向右移动, 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

D项, 设铬酸钾的转化率为ɑ, 则: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题目的难度较大,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电解原理, 正确分析电化学法制备重铬酸钾的实验装置。解答有关电解问题时, 要先看阳极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 再结合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进行综合分析。

热点3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串联问题

【例3】 (2012·福建高考) 将下图所示实验装置的K闭合,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u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电子沿Zn→a→b→Cu路径流动

C.片刻后甲池中c (SO42-) 增大

D.片刻后可观察到滤纸b点变红色

【解析】K闭合时, 甲、乙两池构成原电池, Zn作负极, Cu作正极;浸湿的滤纸则为电解池, a为阴极, b为阳极, 电解饱和硫酸钠溶液。A项, Cu电极上Cu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Cu2++2e-═Cu;B项, 在电解池中电子不能流入电解质溶液中, 则电子的流动分为Zn→a和b→Cu两部分;C项, 甲池中SO42-没有放电, 则c (SO42-) 不变;D项, b为阳极, OH-在该电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4OH--4e-═2H2O+O2↑, 使得b附近溶液显酸性, 不能使试纸变红。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问题,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装置, 原电池能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电解池需要电才能发生反应, 一般先确定原电池及其正负极, 再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处理电解池问题必须明确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 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并用电极反应式来分析、解决问题。

热点4考查金属的腐蚀及其防护

【例4】 (2012·山东高考) 下列与金属腐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 插入海水中的铁棒, 越靠近低端腐蚀越严重

B.图b中开关由M改置于N时, Cu-Zn合金的腐蚀速率小

C.图c中, 接通开关时Zn腐蚀速率增大, Zn上放出气体的速率也增大

D.图d中, Zn-MnO2干电池自放电腐蚀主要是由MnO2的氧化作用引起的

【解析】插入海水中的铁棒, 越靠近液面, 其中溶解的O2的浓度越大, 腐蚀越严重, A选项错误;开关由M改置于N时, 形成原电池, Zn为负极, CuZn合金作正极, 被保护, B选项正确;接通开关时, 形成原电池, Zn作负极, 被腐蚀, Pt作正极, 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C项错误;Zn-MnO2干电池中, Zn作负极, 干电池自放电腐蚀主要是由于干电池中含有杂质, 电池内部形成腐蚀微电池, 导致Zn发生氧化反应而引起的。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金属的腐蚀及防护问题, 题目的综合性较强, 难度较大。金属发生何种腐蚀要根据环境条件来确定, 在有电解质溶液存在的情况下, 金属比较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 可先确定所形成原电池的正、负极, 然后根据原电池原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巩固针对练习】

1. (2012·株洲市模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 铁作负极

B.电解精炼铜时, 粗铜作阳极, 纯铜作阴极

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与氯气时, 以铁作阴极, 石墨作阳极

D.铜锌原电池中, 铜浸入硫酸锌溶液, 锌浸入硫酸铜溶液, 中间用盐桥连接

2. (2012·上海奉贤区模拟) 某课外活动小组, 为研究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原理, 做了以下实验:将剪下的一块生铁片, 放入锥形瓶中, 并滴入少量食盐水将其浸湿, 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生铁被液封, 与外界隔绝不易生锈

B.锥形瓶中有白色的沉淀

C.实验过程中, 铁作为阳极, 发生腐蚀

D.B中导气管里形成一段水柱

3. (2012·上海市黄浦区模拟) 某化学课外学习小组设计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简易装置见右图 (蛋壳内及壳外容器均充满饱和食盐水)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通电一段时间后, 往蛋壳内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 呈红色

B.蛋壳表面缠绕的铁丝发生氧化反应

C.碳棒上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D.电解一段时间后, 蛋壳外溶液的pH下降

4. (2012·日照市模拟) 据报道, 以硼氢化合物NaBH4 (B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和H2O2作原料的燃料电池, 负极材料采用Pt/C, 正极材料采用MnO2, 可用作空军通信卫星电源, 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池放电时, Na+从b极区移向a极区

B.每消耗3molH2O2, 转移的电子为3mol

C.电极a采用MnO2, MnO2既作电极材料又有催化作用

D.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BH4-+8OH--8e═-BO-2+6H2O

5. (2012·北京市西城区模拟) 铅蓄电池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电时, N为负极, 其电极反应式为:PbO2+SO42-+4H++2e-═PbSO4+2H2O

B.放电时, c (H2SO4) 不变, 两极的质量增加

C.充电时, 阳极反应式为:PbSO4+2e-═Pb+SO2-4

D.充电时, 若N连电源正极, 则该极生成PbO2

6. (2012·上饶市模拟) 某校化学实验小组学生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通电5min时, 铜电极的质量增加2.16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电源电极X名称为______ (填“正极”或“负极”) 。

(2) 电解池中溶液的pH变化:B_____, C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3) B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4)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若A中KCl溶液的体积为200mL, 电解后溶液的pH=_______。

(5) 若将C装置单独取出, 导线连接铜、银后, 请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

7. (2012·蚌埠市质检) 下图所示的装置中, 甲池的总反应式为:2CH3OH+3O2+4KOH═2K2CO3+6H2O。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甲池的装置是_______;乙池A电极的名称是________。

(2) 写出通入CH3OH的电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

(3) 乙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 当乙池中B (Ag) 极的质量增加5.40g时, 甲池中理论上消耗O2___________mL (标准状况) ;此时丙池某电极析出1.60g某金属, 则丙中盐溶液可能是_____ (填序号) 。

A.MgSO4 B.CuSO4 C.NaCl D.AgNO3

8. (2012·株洲市模拟) 下图是一种以某燃料电池为电源, 对氯化钠溶液进行电解的装置。该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 (Y2O3) 的氧化锆 (ZrO2) , 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

(1) 下列对该燃料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池工作时, 在熔融电解质中, O2-定向移向负极

B.a处通入空气, 发生氧化反应:O2-4e-═2O2-

C.b处通入丁烷, 电极反应式为:C4H10+26e-+13O═2-4CO2+5H2O

D.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2C4H10+13O2═8CO2+10H2O

(2) 若X电极为铁, Y电极为石墨, 则在石墨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

(3) 若X电极为铁, Y电极为石墨, U形管中装有200mL浓度为3.5mol/L的NaCl溶液。

(1) 检验Y电极上生成的物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

(2) 若消耗燃料丁烷0.02mol, 则电解装置中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共为_________L。

参考答案:1.D 2.D 3.C 4.D 5.D 6. (1) 负极 (2) 减小不变 (3) 4OH--4e-═2H2O+O2↑ (4) 2KCl+2H2O2KOH+H2↑+Cl2↑13 (5) Cu-2e-═Cu2+7. (1) 原电池阳极 (2) CH3OH+8OH--6e-═CO32-+6H2O (3) 4AgNO3+2H2O4Ag+O2↑+4HNO3 (4) 280 BD 8. (1) AD (2) 2Cl--2e-═Cl2↑ (3) (1) 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电极Y的气体出口处, 若试纸变蓝, 则说明生成了氯气 (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2) 11.65

电化学专题复习 篇2

第五部分 化学实验

第十五单元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一、常见仪器的使用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三、试剂保存与实验室安全

第十六单元 物质的制备

四、常见气体的制备

五、重要无机物的制备

六、重要有机物的制备

第十七单元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鉴别

七、物质的分离

八、物质的提纯

九、物质的鉴别

第十八单元 化学定量实验

十、化学定量实验

十一、实验数据的处理

第十九单元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综合实验

十二、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十三、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十四、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高中化学专题复习模式探讨 篇3

关键字:化学;自主学习;高考;专题复习

学生进入高三阶段后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复习可分为基础复习、综合复习和专题复习三种方式。三种方式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化学专题复习的成效对于高考这种选拔性的考试来说至关重要,化学专题复习模式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一、强化基础

专题复习的过程仍然是强化基础知识的过程,应注意把各种化学知识进行完整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网络,解决学生知识的凌乱、残缺、模糊问题,而把握这些知识的深度、广度的依据和支撑点是课本。高考是用知识考能力。教师讲评不能平均用力,要选择出现问题较多的试题,讲快速准确的审题方法和审题思路,从培养能力上着手,如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知识点归类

专题复习过程中,高考试题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历年来对知识点、题型及能力的要求非常接近。这些知识点包括:

1.阿伏伽德罗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定律。2.溶解度、溶液组成的方法及其计算。3.反应热和热化学反应方程式。4.氧化还原反应。5.原子结构基础知识。6.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7.化学键和晶体结构基础知识。8.化学平衡的含义和勒沙特列原理的运用。9.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的计算。10.电离平衡和电离度。11.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值。12.盐类的水解。1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4.溶液中的离子共存问题。15.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问题。16.电化学基本原理。17.元素化合物知识。18.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及其与分子组成间的关系。19.有机反应原理,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和有机合成。20.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2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药品的存放。22.物质的制备、鉴别和提纯。23.综合实验。24.有关化学式和混合物组成的计算。25.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以上25点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应分别以专题复习的形式逐一复习和练习,并进行系统的研究。

三、趣味性学习

趣味性学习也可以用于中学化学专题复习过程中。在此,以载人宇宙飞船中的能源问题为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面和相关科技新闻报道,明白“神舟九号”的能源是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无污染和高效能的新型能源,该电池是氢气做负极活性物质,氧气做负极活性物质,用KOH做电解质的代表性的燃料电池。

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总反应:2H2+O2=2H2O

产物水经过处理成为宇航员的饮用水。学生可讨论交流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可同时围绕H2和O2的获取方法,展开元素化合物知识、气体制备原理和装置等旧知识的反思。

四、查缺补漏

在专题复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查缺补漏。查漏的办法之一是使用练习题,即用做练习的方式来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下面的元素推断题:

W、X、Y和Z都是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已知:①W的阳离子和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且能形成组成为WY的化合物;②Y和Z属同族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③X和Z属同一周期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④W和X能形成组成为WX2的化合物;⑤X和Y不在同一周期,它们能形成组成为XY2的化合物。

请回答:

(1)W元素是钙;Z元素是氧。

(2)化合物WY和WX2化学式分别是CaS和CaC2。

(3)Y和Z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的分子式是SO2和SO3。

(4)写出X和Z形成的一种气态化合物跟W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CaCO3。

在解答中,同学们最常出现的错误是,将W元素误推为镁,将Z元素误推为硫,由此造成全题的推断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周期表中隐含的各种关系理解不到位,应用不熟练,对于“W的阳离子和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隐含义“W在Z的下一周期”没有理解,同时没有抓住和用好“X和Z属同一周期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的信息。显然,出现这种错误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将题中各信息结合起来,也没有进行这种检验,使初期推断的失误延伸到了最后,形成了错误解答。

还有一种错误,在第一问正确推断出钙和氧元素后,在二、三、四问中出现其他错误,如将CaS答为CaO,将SO2、SO3答为CO、CO2,第四问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O+CaO=CO2+Ca,3NO2+CaO=Ca(NO3)2+NO,这些错误的出现,既有对题目信息理解不透,错误应用,也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做题不够仔细造成元素对应出现错误的原因。

查找漏洞的另一个办法是使用错题记录本,这种方法查找漏洞往往效率很高,因为错题本上的题目是自己最可能存在问题的题目。如,有同学将下题列在了错题本中:

1mol过氧化钠与2 mol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后,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A)

A.Na2CO3 B.Na2O2 Na2CO3

C.NaOH Na2CO3 D.Na2O2 NaOH Na2CO3

在查漏的再次练习中,该同学误选了B作为答案。分析该题,这是一道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关计算的考题,涉及到的反应式有:2NaHCO3=Na2CO3+CO2+H2O,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根据计量关系,可知2 molNaHCO3生成CO2和H2O各1mol,Na2O2只有1mol,故其恰好和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气体排出后,只剩余Na2CO3。同时,该题还可这样思考:由于题目要求已确定了Na2O2和Na2CO3的量,故此要根据反应特点,假设出反应的先后顺序能帮助我们快速解答,比如此题中我们看做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首先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后发生。这样看来,该同学还存在对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的掌握问题。

查到了漏洞,就一定要设法弥补。对于纯粹的化学知识点,掌握不牢问题,同学一定要回到课本中去,将相关内容梳理清楚;对于解题技巧问题,多问一问教师或其他同学,搜索类似题目多加训练。

五、横向联系,纵向挖掘

专题复习的知识点要做到横向联系、纵向挖掘。以离子反应方程式为例,离子反应知识是一条贯穿高中化学始终的“动脉”,是重点也是难点,在高考题中经常出现。专题复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全面有效:

1.离子反应及其实质、离子方程式及其意义。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3.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及反应类型。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5.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

6.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比较题例析。

本文不对上述六点详细叙述。一个有效的专题复习应把握要点,使知识形成网络。再加以适量的练习题,把课本读薄,再把课本读厚。

化学知识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学,但要真要掌握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比较困难。因此,在系统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而要解决这些困难关键还是要巩固双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要掌握好引导的方向,要自己跳入书山题海,把最有价值的知识和题目找出来,还要加工成极具针对性和检测性的内容来训练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张永久.关于化学高考复习的思考及应对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8).

[3]王志中,李红杰.化学高考复习策略[J].科教文汇,2007(11).

中考化学探究专题复习策略 篇4

关键词:化学探究,对比实验,控制变量,反思

新课程倡导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改革以来, 中考题一直保持了较大比例的探究性试题, 并且在题目的不断演变中, 探究性和开放性越来越明显。这无形中增加了探究题的解答难度, 不少学生在总复习阶段产生了对探究题“望而却步”的情绪,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通过对历年中考题中探究题的研究, 我认为探究题有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只要找准思路和方法, 探究题也会成为取得好成绩的助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就探究题的复习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相当一部分学生做探究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 这一方面是因为探究题确实具有一定的解题难度,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对探究题的分类不清楚, 不能将每类探究题与相应的解题方法对应起来。在复习整理探究题的解题方法之前, 对探究题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从探究题型产生开始, 对其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有根据所考查知识的特点进行分类的, 也有根据探究过程中所用方法进行分类的, 还有依据题目中所采取的探究形式进行分类的。我则更倾向于根据探究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 因为这种分类方法可以使学生较容易的通过审题而确定探究题类别并进一步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而能较快找到相应的解题思路, 再结合具体的探究情景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下面就结合探究过程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 对探究题的解题思路、方法进行归纳和整理。

一、探究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一) 验证性探究

1.验证物质或微粒的存在

这类探究题往往通过情景创设引出一种不确定成分的物质, 要求通过化学方法确定该物质的成分。而不确定物质的得来可能是物质的变质产生的, 也可能是化学实验后的剩余物, 还可能是生活中有某种特殊功用的物质 (其中含有初中化学常见物质) 。此类探究题的解题难点一般常在猜想环节和实验环节中出现。在猜想环节中除考虑物质的化学性质 (如易与何种物质反应生成何种物质) 和物理特性 (如典型的颜色、状态等) 外, 还应结合质量守恒定律 (即元素守恒) 进行排查。而在实验环节中则应考虑与被验证物质或微粒性质相似的物质, 并设法将其排除 (即排除可能存在的干扰物质) , 使现象与被验证物质之间的联系具有唯一性。

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物质或微粒的验证是依据现象的有无, 而有些验证则是依据现象的明显程度。对于后者, 在方案设计时则应考虑进行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 比如“硬水、软水的区分”。

例 (2013·广州) 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 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一瓶未密闭的KOH固体, 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 并完成了实验探究。

假设1:只含KOH;假设2:含KOH和K2CO3;假设3:只含K2CO3

(1) 成分中可能含有K2CO3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 加入足量稀盐酸, 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假设2或假设3成立。

(3) 进一步探究的过程如下:

①“操作1”的名称是 ___________。

②“固体A”的化学式是 ___________。

③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

(4) 变质试剂也有利用价值, 从KOH和K2CO3的组成和性质看, 这瓶变质试剂的用途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写出一条) 。

答案 (1) 2KOH+CO2=K2CO3+H2O (2) 有气泡产生

(3) ①过滤②CaCO3③使碳酸钾完全反应, 防止对接下来的实验干扰

(4) 作钾肥 (其他答案合理则可)

2.验证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或条件

此类探究题中, 往往是多种因素对某一反应或事物产生影响, 要想确定真正的影响因素, 需要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探究中首先确定可能的影响因素, 然后逐一进行探究, 在探究某一可能的影响因素时, 需要将其它的影响因素控制为相同, 而将被探究因素控制为不同, 再通过对比实验验证该因素是否对化学反应产生影响。如探究“燃烧的条件”和“铁锈蚀的条件”。

例 (2013·安徽) “五一”假期, 小兵对“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硫酸的质量分数有关;b.可能与锌的形状有关。

【设计并实验】小兵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和不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

(1) 写出稀硫酸与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 小兵用下图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 其中量筒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气应从 ________ (填e或f或g) 管通入。

【收集证据】 (3) 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 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 (4)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5) 下表是小兵第①组实验的详细数据。

请描述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的变化, 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可能还受哪些因素影响?设计实验验证。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 (2) 根据进入量筒中水的体积, 判断生成氢气的体积;f

(3) ①③或②④

(4) 硫酸的质量分数越大, 反应速率越快, 锌与硫酸的接触面积越大, 反应速率越快

(5) 由慢到快然后逐渐减慢;随着反应的进行, 硫酸被消耗, 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6) 温度;取质量相等的锌粒分别放入两只试管中, 然后分别加入温度不同、体积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测量收集等体积的氢气所需要的时间 (只要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即可)

3.验证物质的组成

此类探究题主要是依据元素守恒进行探究, 比较常用的有燃烧法、电解法等。一般都是先思考被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然后实验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并验证生成物的存在, 再依据生成物的元素组成推导出被验证物质的组成。

例 (2013·连云港)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电解水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后, 提出问题:“测定水的组成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经过讨论后, 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邀请你一起对此展开探究。

[设计方案]甲同学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和下图装置及药品进行实验 (操作规范)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洗气瓶B中浓硫酸的作用为。

[实验探究]当玻璃管中固体由黑色转变为红色时, 实验测得:①装置C的玻璃管和其中固体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减少了1.6 g;②装置D的干燥管和其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增加了1.82 g, 用此数据算得水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而由水的化学式算得H、O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

[分析交流]针对上述结果与理论值有偏差, 乙同学认为:该装置存在缺陷, 此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你对此改进的方法是_____ (假设生成的水完全被D中碱石灰吸收, 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 。小组同学用改进后的装置重新实验得到了正确结果。

[意外发现]丙同学不小心将反应后的少量红色固体a洒落到较多量的稀硫酸中了, 发现除了有红色固体b以外, 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提出问题]铜与稀硫酸是不反应的, 这里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变蓝呢?

[查阅资料]①CuO被还原的过程中会有Cu2O生成, Cu2O也能被还原出Cu;

②Cu2O固体是红色的, 它与稀硫酸的反应为:

学科王

[得出结论]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

[分析交流]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是否会影响水组成的测定结果_____ (填“影响”或“不影响”) 。

[提出猜想]针对红色固体a的成分, 小组同学提出猜想①是:Cu2O和Cu;

猜想②是:_____。

[拓展探究]丁同学利用改进后的装置及药品重新实验, 通过测量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方法确定哪种猜想成立, 他已称得:①玻璃管的质量;②反应前红色固体a和玻璃管的总质量, 完全反应后, 你认为他还需要称量_____的质量。

[教师点拨]称取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a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 经过滤、洗涤、干燥后再称量红色固体b的质量, 也可以确定哪种猜想成立。

[定量分析]小组同学再次实验, 他们开始称取质量为3.6g的红色固体a, 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得到红色固体b为2g。假如3.6g红色固体a都是Cu2O, 请你计算出生成铜的质量 (利用Cu2O+H2SO4=CuSO4+Cu+H2O进行计算, 写出计算过程) ;然后, 通过与实际得到的固体2 g进行比较, 判断猜想成立_____ (填①或②) 。

答案 [设计方案]吸收水蒸气或干燥氢气

[实验探究]11:80 1:8

[分析交流]在D装置后再连接一个盛碱石灰的干燥管,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D装置

[分析交流]不影响

[提出猜想]Cu2O

[拓展探究]反应后红色固体和玻璃管的总质量

[定量分析]①

解:设生成铜的质量为x

4.验证反应的发生与否

某些化学反应往往没有明显的现象, 需要借助以下方法制造现象以证明反应的发生。 (1) 证明反应物减少了, 如用稀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中借助酚酞试液证明氢氧化钠被消耗, 又如通过气压变化证明气体的减少; (2) 证明生成物出现了, 如向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的剩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来说明碳酸钠的生成等。

例 (2013·北京) 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实验方案如下:

(1) 步骤①中气球鼓起的原因可能是_____。

(2) 步骤②中的操作是_____ , 其目的是_____。

(3) 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 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

答案 (1)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瓶内气压变小 (2) 向外拉注射器3, 证明步骤①装置中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3) CO2+Ca (OH) 2=CaCO3↓+H2O (4)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5.验证金属活动性

金属活动性的验证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该探究基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熟练记忆, 然后再选择适当的金属单质与酸溶液或盐溶液进行反应, 并根据以下现象判断金属的活动性。

(1) 金属与稀盐酸 (或稀硫酸) 反应, 有气泡产生的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的前面, 反之排在氢后;都有气泡产生的, 反应越剧烈, 则金属活动性越强。需要注意的是, 如需要借助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动性, 还应注意其它可能影响的反应剧烈程度的变量的控制。

(2)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有固体析出则单质中金属的活动性强于盐中金属, 反之盐中金属的活动性强于单质中金属。

例 (2013·娄底) 小聪同学家新换了水龙头, 从说明书上了解到该水龙头是铜质镀铬。好奇的小聪想探究铬 (Cr) 与常见金属铁、铜的活动性强弱, 邀请你一同参加。

【知识回放】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Sn Pb (H) - Hg Ag Pt Au, 请你在横线上填写对应金属的元素符号。

【作出猜想】

猜想1.Cr > Fe > Cu;猜想2.Fe > Cu > Cr;猜想3.你的猜想是。

【查阅资料】

(1) 铬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 在空气中其表面能生成抗腐蚀的致密的氧化膜。

(2) 铬能与稀硫酸反应, 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 (CrSO4) 溶液。

【设计与实验】

小聪同学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 用砂纸打磨光亮;再取三支试管, 分别放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

【结论与解释】

(1) 小聪得到的结论是猜想_____正确。

(2) 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_____。

【知识运用】

将铬片投入FeSO4溶液中, 反应 (填“能”或“不能”) 进行。若能进行, 请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Fe Cu Fe>Cr>Cu无明显现象发生 (或无气泡生成, 溶液也不变色)

1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利于反应能Cr+FeSO4=Fe+CrSO4

(二) 气体制备探究

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是课标要求的必做实验, 因此, 与气体制备相关的探究题也就时常出现在各省市的中考题中。该类问题中, 往往是依托气体制备, 对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或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在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应注意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方法的运用;而在探究实验装置时则应积极回忆和再现自己完成实验时的情形, 将实验与题目联系起来, 寻找做过的实验与题中实验的相似点, 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

例 (2013·厦门) 某化学兴趣小组回收利用废旧干电池。

实验1回收填料中的二氧化锰和氯化铵

查阅资料:废旧干电池填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炭粉、氯化铵和氯化锌等, 其中氯化铵、氯化锌可溶于水。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回收物质的流程如上图所示。

(1) 操作1和操作2的名称都是 ____________, 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

(2) 灼烧滤渣l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己知滤液1中氯化铵和氯化锌的浓度相近。在某温度下蒸发滤液1时, 大量的氯化铵晶体先析出, 说明该温度下氯化铵溶解度 ___ 氯化锌的溶解度 (填“<”、“=”或“>”) 。

实验2利用外壳回收物锌制取氢气及相关探究

(4) 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己知氢气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 提供装置如下图。

①应选择:发生装置为_____ (填编号) , 排空气法收集装置为_____ (填编号) 。

②若用排水法收集并测定气体的体积, 气体从装置B导管口 ____ (填“a”或“b”) 进;选用仪器F测量排出水的体积, 仪器F名称是 ________。

(5) 探究影响锌与稀硫酸反应快慢的因素。反应过程中, 用前10min内收集的氢气体积比较反应的快慢。控制其他条件相同, 进行下表四组实验, 获得数据如下表。

①比较实验a和实验b,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

②为了研究硫酸浓度对反应快慢的影响, 需比较实验 _____ 和实验 _____ (填编号) 。

③控制其他条件相同, 需控制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举一种条件即可) 。

答案 (1) 过滤, 搅拌 (2) 除去炭粉 (3) < (4) ①B, D②b, 量筒

(5) ①与同体积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含杂质的锌比纯锌反应速率要快

②a和d③温度 (或锌粒形状大小)

(三) 物质提纯探究

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见下表。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主要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 不论选择哪一种化学除杂方法, 一般都应保证只有杂质参与反应, 且将杂质转化为与被提纯物存在状态不同的物质 (为了便于分离) , 同时不能引入新杂质。

例 (2013·福州) 四氧化三铁可用于医疗器械、电子等工业。某实验兴趣小组从工厂采集废液 (含FeSO4和少量ZnSO4、MgSO4) , 进行四氧化三铁的制备实验。

【阅读资料】

(1) 25℃时, 去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表。

(2) 25℃时, Zn (OH) 2可溶于pH>10.5的碱溶液。

(3) 制备Fe3O4的实验流程如下:

【回答问题】

(1) 往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写一个即可) 。

(2) 操作a的名称为_____。该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等。玻璃棒在此操作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

(3) 溶液1所含溶质有_____ (至少写两种) ;溶液3所含溶质的主要成分为_____。

(4) 该实验取废液100g, 最终得到产品四氧化三铁质量为3.48g, 则原废液中硫酸亚铁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低于_____ (精确到0.01%) 。

(2) 过滤、漏斗、引流 (搅拌)

(3) 硫酸镁、硫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镁 (两种即可) 硫酸 (4) 6.84%

二、探究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多次运用“科学探究”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 并在探究中初步了解了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复习中, 还应再次关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实验、探究活动, 进行如下整理, 以提升自身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 关注探究过程, 理清各步骤间的因果关系

总有同学认为, 探究题太难, 答题时不知从何说起。其实, 只要基础知识牢固掌握, 答题时尽可能将问题放到整个探究过程中去思考,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是因为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且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如问题与假设对应、假设与方案对应、方案与现象对应、现象与结论对应、结论又与问题 (或假设) 相呼应。复习中, 回顾进行过的探究活动, 认真整理探究过程中各环节的思考重点 (如假设环节需结合元素守恒、物质性质进行思考) 以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通过适当联系整理内容, 探究难题也就不会再“无从说起”了。

(二) 反思探究过程, 寻找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学习新课时, 由于知识所限, 探究方案往往比较单一, 对问题的思考也不够全面。复习阶段, 对原有活动进行反思不仅可以找到更多更好地解决方案, 还可以提高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 研读教材, 巩固拓宽思路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专题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寻找指示剂,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4.通过酸和碱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知道溶液导电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寻找指示剂的探究,认识身边的物质,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物质。

教学难点:为什么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课 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引入

播放课件:常见的酸和碱01

实验引入:

①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紫色石蕊试液。

②小心的用饮料管向试管中呼气。

③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讲解: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我们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紫色石蕊试液遇碳酸变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酸和碱。

二、新课学习

(一)酸碱指示剂

阅读:教材P48第一段和“资料”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通过阅读教材,你对酸、对碱有了哪些进一步了解?

②你所知道的酸和碱有哪些?

通过刚才的呼气比赛我们发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现的问题,提出猜想,并用事先准备好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探究,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

教师适当的引导,可能出现的猜想有:

其它酸(如盐酸、硫酸、醋酸等)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碱类(如氢氧化钠、石灰水等)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若能变成什么颜色?

其它物质的溶液遇到酸或碱是否也会发生颜色的改变?

猜想式探究报告:

将各组猜想及验证的结果进行交流总结:

1.其它酸(如盐酸、硫酸、醋酸等)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碱类(如氢氧化钠、石灰水等)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实验演示,继续播放课件。

讲解: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酸红碱蓝),说明它对酸或碱起到一种指示作用,这种能和酸或碱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如:紫色石蕊试液就是一种常用的指示剂)。

通过大家的实验探究我们还发现:

3.无色酚酞试液及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的酒精浸出液遇到酸或碱溶液,也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如下表所示):

随堂练习:

1.上表列出的五种物质中,不能作为酸碱指示剂的有(填名称)。

2.小明在厨房中取少量白醋滴入大红花的花汁中,他看到的现象为。

3.各小组桌上都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请对该无色溶液的酸碱性提出猜想,并根据本节课探究出的酸碱指示剂对你组的猜想进行验证。

(二)常见的酸

1.几种常见的酸

我们知道了一些常见的酸,现在我这儿有一瓶盐酸和一瓶硫酸,接下来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常见酸的性质。

展示:盐酸和硫酸

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投影的内容进行观察分析。

演示:分别在两个已调零的天平上放上敞口的浓盐酸和浓硫酸,称出起始质量,久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并让学生完成表格。

投影: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我们就会发现: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挥发出的氯化氢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瓶口形成白雾;因此,敞口久置后质量会减轻。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无挥发性,所以打开瓶盖瓶口没有白雾,但敞口久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质量增加。因此,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硫酸和盐酸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2.浓硫酸的腐蚀性

继续播放课件:点击画面播放视频:浓硫酸的脱水性

讲解:从试剂店购得的硫酸一般是98%的浓硫酸,而平时使用的硫酸通常是稀硫酸,那怎样把浓硫酸变成稀硫酸呢?

回答:许多同学可能会说“容易,加点水不就行了吗?是这样吗?

继续播放课件:点击画面播放视频:浓硫酸的稀释

讲解:通过实验大家不难发现,简单的向浓硫酸中加点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浓硫酸在稀释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使水沸腾,带动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危及人身安全。那么,正确的稀释方法应该怎样呢?这两个实验在装置上和操作顺序上有哪些不同?你能将正确的操作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出来吗?

小结:稀释浓硫酸时应该:酸入水(或大入小),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

强调: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热量的散发,防止液体暴沸,发生危险。

提问: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万一不慎将浓硫酸弄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结论: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在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提问:(1)用大量水冲洗的目的是什么呢?(使浓硫酸稀释且带走稀释时放出的热量。)

(2)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目的又是什么呢?

引导实验: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再逐滴滴入5%的碳酸氢钠溶液,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稀硫酸和碳酸氢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下面各小组就以盐酸、硫酸为例,按照投影的内容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3.酸的化学性质

讲解:通过同学们的实验,我们就会发现:

(1)盐酸、硫酸等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酸能与指示剂反应。

(2)镁、锌、铁等活泼金属都能与盐酸、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酸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以前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学案导学模式 篇6

关键词:化学 高考 学案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高考是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能力品质、旨在选拔人才的考试。化学高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以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总结出一种方法后,学生随着套用,教师再讲,这种模式(讲—练—讲)使学生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检索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采用的是“题海战术”,训练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其存在的问题是:

1.教与学相脱节:只有教师的“教案”,无学生的“学案”;只写教师要讲的,少写学生要练的,上课抄题或投影,一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2.题海战术:所选习题量大、难度高,课上教师只讲题,课后学生再做题,未能充分发挥例题的总结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开发学生能力的功能。

3.教学活动:教师不是当好“导演”而是充当“演员”,学生则当“听长”,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思独立考活动,没有生动的竞争学习和快乐的协作学习。

4.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地讲,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至于学生掌握如何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 ——粉笔+黑板,未能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投影、电脑和直观教具的教学功能,课堂容量小,教学节奏慢,效率低下。

二、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专题的划分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按课本顺序复习,学生做题往往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因此,我们根据二纲要求和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对复习内容作了重组,通过专题形式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①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可将高中化学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大专题,同时每个专题又可划为若干个小专题,一般一个小专题用1至2个课时进行复习。

②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

2.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这样用于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能力,提高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给学生。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3.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包括以下内容:(1)高考复习要求;(2)基础知识回顾;(3)知识要点;(4)样板题。

4.学案实施

(1)课前准备

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了解复习要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课堂小结

在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3)课后反馈

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一是要求学生练习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二是完成跟踪练习并于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三、教学感悟

“专题复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但由于教师知识面不宽,最新科技成果了解甚少,故在开发问题的应用性、开放性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深深感到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适应力。

电化学专题复习 篇7

一、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使用仪器的技能和基本操作技能两方面。复习的要求是: (1) 能叫出常见仪器的名称, 初步学会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 (2) 能熟练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仪器装置气密性检查、气体收集、过滤、蒸发、溶液配制等基本操作, 懂得操作的原理。 (3) 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O2、H2、CO2, 盐酸与硫酸、碳酸盐;初步学会用指示剂鉴别酸溶液和碱溶液。 (4) 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会填写实验报告。复习时, 首先应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在此基础上采取如下方法。

1.逐一认识常见仪器的名称、图形, 掌握它们的用途及操作原理。

2.对基本操作技能要掌握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对操作中需要使用的仪器做到心中有数, 至少进行一轮基本操作训练。

3.在临考前观看有关基本技能操作录像, 进行再巩固。

二、全面掌握基本实验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个方面, 即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中的性质验证性实验和概念、定律形成性实验。掌握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初中化学中最基本的知识, 而且在进行一系列实验过程中, 还可以培养其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复习时, 我采取以下方法。

1.分章节按教材复习, 对各基本实验逐一进行阅读, 弄清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 (名称) 、实验装置 (图) 、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做到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

2.通过回忆当时的实验情景和根据自己对有关实验的认识, 对每一个实验的操作要点进行简单的总结概括。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要点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3.在复习后期, 要对有关的基本实验加以简单组合, 进行简单的综合实验, 在组合时, 要明确各装置间连接方式、从实验开始到实验结束时的注意事项等。例如, 将实验室制取氢气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组合在一起, 就可实现用锌粒、稀硫酸、氧化铜为原料来制取金属铜的综合性实验。

4.对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实验, 最好再写一次实验报告, 特别要注意实验报告中对问题的讨论与解答。

三、注重综合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所谓综合实验设计能力, 就是指对实验仪器的应用能力、实验原理的迁移能力和实验方案的选择能力等。

1.以教材为本, 培养和训练实验原理的迁移能力。

有这样一道实验题:FeS是一种黑色块状难溶性固体, 实验室常用它与稀盐酸反应制取H2S气体, 请选择一种制备H2S气体的实验装置。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 需要迁移课本中有关实验原理才能求解。显然, 通过迁移实验室制备CO2的实验原理可知, 用制取CO2的装置产生H2S气体, 用向上排空气所法收集H2S气体。中考化学实验题不可能照搬课本中的实验题, 也不会直接考查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 都需要迁移课本中实验原理来加以解答。因此, 在实验复习中, 必须以教材为主, 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认真复习好实验原理迁移的信息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

(2) 多进行实验原理迁移的尝试, 有选择地做一些实验题, 通过做题学会迁移方法, 积累迁移经验。

2.培养和训练实验选择能力

中考试题考查化学实验选择能力, 主要包括实验的选择能力和实验用品的选择能力两种。 (1) 实验方案的选择, 主要是要求同学们在比较题给实验方案后, 选择最佳实验方案, 包括操作步骤是否简单、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操作顺序是否正确等。 (2) 实验用品选择, 主要考查能否正确选择使用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在复习时, 可采用如下方法: (1) 复习到位。无论是实验基本技能, 还是学生实验、演示实验, 从实验原理、实验步聚、实验仪器、药品使用到实验注意事项, 包括装置连接、气流方向等都要复习到位, 明确道理。 (2) 复习中要多思多想, 多问“为什么”。如用石灰石制取CO2气体, 为什么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用浓盐酸又有什么不好?这样做, 不仅能巩固知识, 而且能提高实验选择能力。 (3) 必须做一定量的以训练实验选择为目的的实验题, 通过训练, 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以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3.注意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1) 明确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a.审清题意, 明确实验要求;b.根据实验要求, 确定实验原理;c.结合实验原理选择需要的仪器与药品;d.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e.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正确结论。

(2) 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原理正确、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药品经济、安全可靠。

四、精心选择训练试题

习题训练是检验复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以精选试题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 我以近几年来中考中的典型性习题为主。

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小红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 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的液质只有CaCl2。你认为可能含有的溶质是%HCl% (填化学式) 。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1.小红取少量CaCl2溶液和废液分别加入到2支试管中, 并向其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作对比实验, 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 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你认为小红的实验%不能% (填“能”或“不能”) 证明她的猜想, 理由是酚酞遇盐酸也不变色, 故无法确定是否含HCl (答案合理均应给分) 。

3.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你选择的试剂是紫色石蕊试液 (或碳酸盐, 或较活泼的金属) (答案合理均应给分) , 实验中可能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 (或产生气泡) (答案合理均应给分, 试剂与现象必须对应) 。

[拓展与应用]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 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Ca%或%CaCO3, 反应完成后过滤。

这些精选试题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是全方位的, 如:它涉及化学原理的迁移, 实验的选择设计, 等等。

高三化学复习中随堂微专题的作用 篇8

一、设计微专题有利于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随堂微专题立足于学情、教情、考情, 可以即时反馈和解决复习课中的一些真问题、小问题和实问题。我们可以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 摸清学生知识、能力等基本情况后“对症下药”, 设计一些随堂微专题, 采用“集中练习”和“穿插练习”相结合的办法, 做好高中化学复习的查漏补缺工作。微专题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专门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 因此微专题的主题虽然确定, 但形式不拘, 可以是知识点专题, 也可以是题型专题, 还可以是作业中的易错题专题……如泰州市期末联考中我校选择题比较差, 我们结合2014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和近三年江苏省高考考试特点, 总结出二十个常考热点, 先后设计了“化学用语”、“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十五个微专题, 通过周末的限时训练, 大幅度提高了学生选择题的得分率。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量变促进质变, 当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获得化学学习中的哪怕小小成功时, 那份学习的激情与快乐定会油然而生。

二、设计微专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新课程要求我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播, 基本技能的培养, 还要注重学生的基本方法、基本观念的发展。古语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化学中很多知识点都有相同之处, 理解一点, 学会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就会触类旁通, 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三、设计微专题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生成的。同一个知识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对问题的分析角度也不尽相同。所以, 不如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把一些化学知识化整为零, 通过设置典型性、有效性的微专题,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从而有效地学, 高效地学。

四、设计微专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微专题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寻求课堂教学的不足。微专题是教师为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具体的、微观的、现实的问题而构建和确立的研究课题, 它由“我的问题”引发, 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行为相融、相促, 更具实用性。通过及时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 可以帮助老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 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 增强师生交流, 改善教学方式, 确保知识的有效传授, 使“精讲巧练”成为可能。另外, 微专题的设计又是教师学习的过程, 它需要教师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 在实践中研究, 在研究中实践, 通过研究、实践、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

五、设计微专题有利于学科组建设, 促进校本教研

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 校本微专题的编写与使用, 可以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成功案例, 解决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时不足”的矛盾。通过微专题的设计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 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 还能促进教师整合教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在立足校本, 解决本土问题的基础上, 带来“微发展”、“微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微专题的研究使得人人都是校本微专题的研究者、实践者、改革者和创新者。设计微专题可以促进教研组教师实现观念和行为的改变, 促进教师积极学习和借鉴成功教学经验,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地反思, 加强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从而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 实现由“经验型”转向“教研型”。

总之, 微专题的实施, 不是标新立异, 不是对传统经典的否定和颠覆, 而是将以往的“基础回顾”与“随堂训练”有机穿插, 旨在一改以往复习课的沉闷、枯燥和低效, 力求把学生带进复习的“场”中, 促使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廖唐斌.构建高效课堂有力杠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1

[3]李忠元.浅谈新高考方案下高三化学复习的应对策略[J].化学教与学.2009.6

电化学专题复习 篇9

一、专题归类, 触类旁通

分析近年高考理综化学综合实验试题, 发现试题牵涉的知识零碎, 需要关注的实验细节较多。这一“多”是导致实验题“难”的原因之一。在解题时, 学生往往不能灵活运用实验基础知识, 更谈不上发挥综合实验能力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笔者采用的是围绕主题, 归类收集的复习方法。

以“量气装置”小专题复习为例, 复习时, 将分散在不同实验中的“量气装置”整理收集, 主要有如下几种:

a b c d

并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比。

1. 量气装置的内在原理。各套量气装置的原理均是依据排液体法收集气体, 采用的液体应为难溶解被收集气体的液体。如收集CO2气体, 可选择饱和Na HCO3溶液或饱和Ca Cl2溶液; 若收集NH3, 在高中难以找到合适的液体, 可在液面上加上一层隔绝层, 防止气体与液体接触, 如苯层或其他液体, 也能达到排液收集的目的。

2. 精确实验数据, 减小误差。误差主要有: 1外界条件的误差 ( 温度、压强) 。在读数前要保证温度、压强与当前室内一样, 所以要恢复至室温, 调节液面使得内部液面与外部液面相平后才能读数。2装置本身的误差。如b装置导管内残留的液体会引起体积误差; 气体的发生装置中加入的液体体积会引起误差。

3. 实验装置的改进。为了减少误差, 建议使用a、c装置, 不用b装置。同时为了减少加入的液体体积造成的误差, 需将分液漏斗改为d中的恒压漏斗。

从试题考查的方向和内容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以小专题形式整理“实验细节”, 将零碎知识串联梳理, 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本质与联系, 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触类旁通, 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这种小专题整理复习形式, 是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法宝。

二、掌握方法, 轻巧得分

储备相关实验知识是解综合实验试题的基础, 解题方法是轻巧得分的关键。下面以2013年山东卷第30题 ( 节选改编) 为例说明综合实验题的解题方法。

【例1】实验室利用反应Ti O2 ( s) + 2CCl4 ( g) =Ti Cl4 ( g) + CO2 ( g) , 在无水无氧条件下制取Ti Cl4。实验装置如下图, 有关物质性质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细审题提信息, 析装置明作用。细心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综合实验试题审题时需要明确: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提供的信息、装置作用。审题时, 围绕实验目的和原理, 结合题中的图文, 挖掘题给信息, 观察分析装置, 确定它们在实验中的作用, 为解题迈出一大步。

本题实验目的和原理题目明确给出“利用反应制取Ti Cl4”。从题设中提取到的关键信息除了表格中各物质的部分性质外, 还隐含有“Ti Cl4要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制取”的关键信息。正是因为需要无水、无氧条件, 结合实验目的和原理, 观察分析各实验装置特点, 不难找到C是发生主反应的装置, D是收集产物装置, E是保证D装置内Ti Cl4处于无水状态的装置, 所装的试剂是干燥剂, 根据装置仪器特点, 试剂选择浓硫酸。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容易联想到装置B的作用是加热促使CCl4挥发, 产生CCl4气体。Ti Cl4沸点低, D是一套冷却装置。

2. 围目的理过程, 细分析明答案。综合实验试题是围绕实验目的、原理、装置三方面提出问题的, 要在审题基础上, 围绕实验目的, 抓住气体流向及装置特征, 理清实验操作流程 ( 如气体流向、操作顺序等) , 在解题时要注意问题中所隐含的信息以及问题之间的相互提示与启发的内容。

本题实验过程需要装置气密性完好, 所以反应前, 需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由于装置中导管均为长进短出, 易引起倒吸, 所以终止实验前, 应先熄灭酒精灯, 冷却到室温后再停止通N2。联系提供的信息, 反应要“在无水无氧条件下”, 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不难得出通入N2的目的除了驱赶生成的Ti Cl4气体外, 还有排O2的目的。

三、把握方向, 巧妙评价

综合实验题中的实验评价难度较大, 区分度较高, 解答实验评价试题需要建立在仔细分析实验目的、原理、装置、实验现象或数据的基础上, 找出影响实验的因素, 找到评价的方向, 把握方向, 巧妙评价。

【例2】 ( 2011年福建高考—25, 节选)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 进行牙膏样品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实验。充分反应后, 测定C中生成的Ba CO3沉淀质量, 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有人认为不必测定C中生成的Ba CO3质量, 只要测定装置C在吸收CO2前后的质量差, 一样可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本题是一个定量实验, 定量实验的目标是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 一般从三个方向考虑:

1. 原理。本题的测定原理是:, 通过测定所得Ba CO3或CO2的质量求出牙膏中Ca CO3的质量。

2. 操作。本题采用气体吸收法测定气体质量, 操作上存在的典型误差有“气体少吸收或者多吸收”两种。会造成“少吸收”的操作有: 反应完, 装置内部有气体残留; 实验过程滴加盐酸过快, 气体产生过快导致CO2未完全吸收。会造成“多吸收”的操作有: 装置内部原有的空气没有驱赶完全; HCl易挥发, 进入C装置同时被吸收。

3. 装置。气体吸收法在装置上存在的主要误差为“是否完全排除干扰”, 通过Ba CO3质量求Ca CO3的量, 因Ba ( OH) 2足量, 盐酸挥发不造成影响; 若直接测定装置C在吸收前后的质量差, 造成测定结果偏高, 需在B、C之间增添盛有饱和氯化钙溶液的洗气装置。

进行实验评价时, 应将化学观融入评价中, 如绿色化学观、精确测定观、简约经济观等。从反应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装置三个方向进行分析, 巧妙评价。

电化学专题复习 篇10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2)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与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难点: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教学流程】

●游戏激趣, 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游戏课引课。 (学生比赛:在多种未贴标签的试剂中找到Fe Cl3溶液。)

师:请问你是怎么找到Fe Cl3溶液的?

生:溶液颜色为黄色。

师:很好!抓住物质的特征是我们对物质进行鉴别的关键, 本节课我们就根据物质的特征重点学习有关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设计说明: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板书: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温故知新, 理清思路

师:通常我们依据物质的哪些性质完成对物质的鉴别?

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师:上面的环节, 应用到了Fe Cl3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颜色为黄色。在我们学习过的酸、碱、盐类物质的水溶液中, 还有哪些溶液是有颜色的, 溶液有颜色的原因?

生: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溶液显色的原因是其中包含的金属离子导致的。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1:溶液的颜色。蓝色:含Cu2+的溶液黄色:含Fe3+的溶液浅绿色:含Fe2+的溶液。)

师:根据溶液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鉴别物质, 这是根据物理性质鉴别的优点———简单、快捷。

(课件展示:鉴别下列各种物质, 并说明理由。)

1.CuSO4溶液和水;2.水和酒精;3.锌和汞;4.Na2CO3粉末和Ca CO3粉末;5.浓盐酸和浓硫酸。

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进行说明。

师:在鉴别物质时, 优先考虑的是物理性质。但如果物理性质相似, 不易鉴别时, 怎么办?

生: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师:酸、碱、盐类物质因涉及内容较多, 相互间反应错综复杂, 在根据化学性质鉴别时, 关键要抓住明显的实验现象, 通常酸、碱、盐类物质的反应中有哪些明显的现象?

生: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2:酸碱盐中常见产生气体的反应。)

1.活泼金属和酸反应产生氢气;

2.碳酸盐 (碳酸氢盐) 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铵盐和碱反应产生氨气。

师:明确酸、碱、盐类物质反应生成物中一些典型的沉淀是我们鉴别物质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沉淀有以下几种。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3:酸、碱、盐反应中常见沉淀。)

白色沉淀:Ag Cl、Ba SO4、Ca CO3、Ba CO3、Mg (OH) 2、Al (OH) 3;

蓝色沉淀:Cu (OH) 2红褐色沉淀:Fe (OH) 3。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疏理, 巩固基础知识, 为下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设计实验, 活动探究

师:桌面上有两瓶没贴标签的无色液体, 它们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课件展示:活动探究一: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可供选择试剂———无色酚酞、Na2CO3、铜丝、Fe Cl3溶液、锌粒、KOH溶液、Ba Cl2溶液、CuO、CuSO4溶液、镁带。

师:请同学们就亲自动手完成鉴别, 每小组汇报时请说明所选择试剂并描述实验现象。

生:第一小组:锌粒, 产生气泡;第二小组:Ba 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第三小组:铜丝、失败;第四小组:CuSO4溶液、生成蓝色沉淀;第五小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第六小组:KOH溶液、失败;第七小组:镁带、产生气泡;第八小组:Fe 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第九小组:Na2CO3、产生气泡:第十小组:CuO、黑色粉末消失, 溶液变蓝。

师:请第三小组和第六小组分析失败的原因。

生:所用药品为铜丝, 为何无现象解释不清。

生:所用试剂为KOH溶液, 估计KOH溶液加多了, 所以无现象。

师:请其他小组帮助这两个小组分析原因, 总结一下鉴别物质时的注意事项。

生: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 K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无现象。

师:鉴别物质要根据物质的性质, 根据性质选择物质时还要看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请各小组将鉴别过程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 依据记录总结鉴别的一般步骤。

生: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亲自动手, 体验物质鉴别的一般过程, 体验成功, 反思失败。通过设计与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师:如果待鉴别物质增加为3种, 你们能完成鉴别吗?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一:选用一种试剂鉴别:Ba Cl2、Na2CO3、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设计方案———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加以鉴别。

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生:还可以选择可溶性的碳酸盐。

师: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注重启发式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分析思考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通过以上练习, 我们掌握了选用合适的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 如果不选用任何试剂, 能否完成鉴别呢?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二: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能否鉴别Ba Cl2、Na2CO3、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论。

师:根据学生描述总结解题方法, 取样编号、两两混合、记录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三:不用其他试剂鉴别稀盐酸、Na2CO3、KCl和Ca (NO3) 2四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后, 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 分析、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 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小结

师:抓住易于观察的现象及一些典型离子间的反应, 我们能确定物质鉴别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 勇于探索, 善于总结, 坚持不懈, 成功就会属于你。

【教学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课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渗透化学方法的复习课, 它不再局限于对旧知识的简单回忆和概括, 注重启发式教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 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在选用试剂完成物质鉴别的过程中, 设置实验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等环节,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 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类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体会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汇报展示和书写鉴别过程的实验报告,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提高学生使用化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汇报结论中的两个失败小组, 我并没有及时加以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不仅激励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而且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在学生掌握选择试剂完成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后, 拓展思维———不用任何试剂来完成鉴别, 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上一篇:企业实践教学管理下一篇:环境影响技术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