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意志教育

2024-09-06

情感意志教育(精选九篇)

情感意志教育 篇1

1.调查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调查于2014年11至12月间在9所学校进行, 共发放问卷133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43份, 有效回收率为78.4%。

问卷分为四大部分:师范生教育伦理认知、师范生教育伦理情感、师范生教育伦理意志和师范生教育伦理行为。其中教育伦理认知方面包括知识、观念、理想和信念四个方面;教育伦理情感包括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对学生的热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对违反教育伦理言行的厌恶和憎恨四个方面;教育伦理意志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毅性和自制性四个方面;教育伦理行为包括教育伦理语言、教育伦理意志行为、教育伦理行为习惯三个方面。本文研究阐述的是教育伦理认知、情感、意志对行为的影响。数据处理利用SPSS17.0软件, 采用描述分析、相关分析和卡方检验等方法。

2.调查结果

2.1师范生的教育伦理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只有形成正确的伦理认知, 行为产生的可能性才会增大, 错误的认知将会导致错误的行为, 个体在无认知的情况下无法产生相应的行为。因此, 关于教育伦理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做出这样的假设:教育伦理认知是教育伦理行为产生的基础, 直接影响行为。

问卷通过四道题目测量师范生的教育伦理认知:“您同意教师应该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学生这一观点吗”、“您同意教师也是人, 可以把个人生活上的不良情绪带入学校这一观点吗”、“您同意同事之间可能成为朋友这一观点吗”、“假如您所教的科目突飞猛进, 其他教师向您取经, 您会同意告诉他们实话吗”, 采用五点计分, 分析中取这四道题目之和, 得分越高, 表明师范生的教育伦理认知水平越高。教育伦理行为的测量包括10道题目, 采用3点计分, 统计分析中取这10道题目之和, 得分越高, 就表明师范生的教育行为越是符合职业伦理要求。

所调查的师范生中, 教育伦理认知得分低且行为得分低的学生占总数的13.56%;教育伦理认知得分低但行为得分高的学生占总数的6.78%;教育伦理认知得分高但行为得分低的学生占总数的14.41%;教育伦理认知得分高且行为得分也高的学生占总数的65.25%。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可知, 教育伦理行为的得分随着教育伦理认知的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通过做教育伦理认知和教育伦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得出P值为0.468, 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为了进一步验证提出的假设, 对教育伦理认知和教育伦理行为进行卡方检验, 得出双侧p值小于0.05, 所以两者差异显著。

2.2师范生的教育伦理情感对行为的影响

教育伦理情感作为认知和行为的中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行为有增强、激励的作用。积极的情感, 如快乐、热爱等, 能明显驱动人们产生积极的行为, 然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缺乏自信心, 降低成功的可能性。因此, 关于教育伦理情感对行为的影响做出这样的假设:教育伦理情感强化激励教育伦理行为, 成为教育伦理认知与行为联结的纽带。

教育伦理情感通过五道题目测量:“您把从教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把跟学生相处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有一种要把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教给学生的强烈愿望”、“感到自己应当最所教的每位学生负责”、“一提到热爱教育事业、甘于奉献、为人师表等, 并没有感到空洞无聊”, 采用5点计分, 统计分析中取这五道题目之和, 得分越高, 说明教育伦理情感水平越高。

在所调查的师范生中, 教育伦理情感得分低且行为得分低的学生占总数的11.5%;教育伦理情感得分低但行为得分高的学生占总数的8.2%;教育伦理情感得分高但行为得分低的学生占总数的16.3%;教育伦理情感得分高且行为得分也高的学生占总数的64%。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可知, 教育伦理行为的得分随着教育伦理情感的得分增加而增加。通过做教育伦理情感和教育伦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得出P值为0.543, 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通过对教育伦理情感和教育伦理行为的卡方检验, 得出双侧p值小于0.05, 因此, 两者差异显著。

2.3师范生的教育伦理意志对行为的影响

道德意志的自觉性, 体现了个体的道德立场和道德信仰, 如果自觉性高, 那么道德立场就会很坚定, 根据自己的道德需求, 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 相反, 则容易受他人的暗示, 改变自己的道德追求, 最终影响行为。因此, 关于教育伦理意志对行为的影响做出这样的假设:教育伦理意志是教育伦理行为的内在动力, 确保教育伦理行为的产生。

教育伦理意志的测量包括四道题目“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 您认为自己能果断做出恰当的决策吗”、“有的教师身患绝症仍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 有的教师在物质待遇、教学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 培养出来大量优秀学生, 您能做到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您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吗”、“走上教师岗位后您感觉自己能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吗”, 采用5点计分, 统计分析中取这五到题目之和, 得分越高, 就表明师范生的教育伦理意志越坚定。

在所调查的师范生中, 教育伦理意志得分低且行为得分低的学生占总数的11%;教育伦理意志得分低但行为得分高的学生占总数的11.4%;教育伦理意志得分高但行为得分低的学生占总数的16.4%;教育伦理意志得分高且行为得分也高的学生占总数的61.2%。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可知, 教育伦理行为的得分随着教育伦理意志的得分增加而增加。通过做教育伦理意志和教育伦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得出P (小) 值为0.332, 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教育伦理意志和教育伦理行为的卡方分析结果显示, 双侧p值小于0.05, 两者差异显著。

3.结论与建议

关于教育伦理认知、情感、意志对行为的影响, 通过调查结果的显示和数据分析的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 教育伦理认知影响教育伦理行为, 是伦理行为产生的前提。只有形成正确的认知才能激发正确行为的产生, 对一件事物没有认知, 就会出现无法预料的行为, 这种行为或许就是错误的、危险的, 老师如果无法区分可为与不可为, 那么, 行为结果一定会受到社会的谴责。第二, 教育伦理情感影响教育伦理行为, 是伦理认知联结伦理行为的桥梁。当一个人在情感上愿意完成一项任务, 那么这个过程就会是高效的, 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教师拥有正确的认知, 通过情感的促进, 认知才能转化为行为, 只有真正对教育产生热爱,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行为才会是合理的、真诚的。第三, 教育伦理意志影响教育伦理行为, 是伦理行为的内驱力。正确的教育伦理行为的产生离不开教育伦理意志的锻炼。在教育领域, 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并不能保持高尚的行为, 需要意志的驱动, 不断督促教师进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未来教师培养中, 应该注重教育伦理认知的提高, 教育伦理情感的培养, 教育伦理意志的锻炼, 从而养成良好的教育伦理行为习惯;在教育伦理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 应强调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性, 并且可以多端开始, 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学生的伦理水平, 从教育伦理认知或者教育伦理情感或者教育伦理意志开始, 最终达到较高的教育伦理行为水平;当然, 更应该重视未来教师和教师的终身教育和专业发展, 使其持续保持较高的教育伦理和社会责任感。当这些未来教师走向社会后, 能够恪守教师的道德伦理原则, 严格要求自己, 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发挥很好的示范性。

参考文献

[1]邵琪.师范生教育伦理素养的培养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2:25-29.

[2]李颖.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7 (6) :75-76.

[3]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沈永福, 张国友.论道德意志的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11 (6) :135-141.

[5]万宗杰.试论道德意志品质差异对道德行为的影响[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2, 27 (6) .

[6]吴荣先.道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 2006, 20 (3) .

[7]李海霞.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分析与德育时效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学习兴趣中的“情感与意志” 篇2

关键词:化学兴趣;情感;意志

一般来说,初中生兴趣面广,常常在寻找新的兴趣活动,学习自觉性不高,对兴趣的依赖性较强。但由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深度不够,稳定性差,持久力短,因而要使他们形成高水平、高质量、持久、恒远的学习兴趣,需要我们老师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兴趣、巩固兴趣,让他们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而其他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性格等也对学习动机起着维持、调节、内化和升华的作用,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时,教师要注意跟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充分发挥各个因素的积极作用,使它们相互整合,共同发展。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而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可以“以情生情”。因此“情感教育”十分重视情感环境的作用。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情绪怎么能鼓舞人呢?”因而情感和意志在强化学习化学兴趣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

一、用情感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创造和谐、良好的情感环境

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营造愉快的教学和学习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给学生以科学美的享受,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师个人情感的流露特别是对学生爱的流露,对自己所教学科热爱的流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学习习惯加以关注和引导,学生往往会引起强烈的反应。同时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景,丰富的表情、生动的形象、精彩的点评或描绘会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及美的震撼,起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水资源与环境关系时,随着知识的深入,可加入录像:1972年日本水俣湾含汞的废水排入河海,汞以食物链逐级从浮游生物→鱼→人的逐级富集,引起有机甲基汞化合物导致中枢神经损伤为主的中毒,导致中毒者达283人,死亡60人。其间教师表情的焦虑意识也牵引学生置身于忧患的意境中。这样学生不仅从书本知道淡水的宝贵,还从水质污染事例明确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在化学教学中,一些化学趣闻或实验现象也较能以它的纪实性和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

初三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可先让学生观察“盐酸和硝酸銀溶液接触产生乳状白色沉淀”“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液变红”这两个实验,并故意说“牛奶、果汁来了”,学生势必对此“牛奶、果汁”产生疑问,又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就给学生的思想里种下了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才能解释上述现象的种子。

2.适当运用教学幽默

知识的掌握需要严谨的态度,但课堂45分钟严肃有余,学习效果反不得要领。若课堂气氛适当活跃,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故教师适当运用教学幽默是必要的。诚然,教学幽默要切合教学目的和内容,符合学生实际的理解力和接受水平。只有师生双方心灵沟通,幽默才会使学生领略其妙趣,也只有切合教学目的和内容的幽默,才会有助于展示学科的魅力。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和尺度,要杜绝华而不实、喧宾夺主的做法。如,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学生对正负两极产生氧气和氢气记不住,经常记反了,此时教师故意用生气的口吻说“父亲(负氢)是不能忘的”,结果学生马上会过意来了。还有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通氢气和点燃酒精灯的顺序可解读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这样学生在日常口语中轻轻松松就把容易颠倒的内容牢牢记住了。因此,教学幽默需要以良好的课堂作烘托,以融洽的师生情感为前提,离开了合适的气氛和情感,教学幽默是难以奏效的。

3.让学生有成就感

学习兴趣的形成与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密切联系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兴趣形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时,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推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尤其渴望教师的关爱。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优生备受青睐和表扬,学困生常遭冷眼和批评的现象。不管怎样,人的潜意识里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的爱。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均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期学生在努力之后获得满足,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在提问时都应以“跳一跳,够得着”作为标准,让成绩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当众给予肯定和赏识,表扬他们的成功和努力,使他们树立信心,在批阅作业时也把个人的进步作为评定指标,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证明,学生成绩不好,作业错误多,被老师批评等等,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会躲着化学老师,并且对这个老师教的课程感到厌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弃学心理。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哪怕是微小的,也应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4.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识活动。

一般说来,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不稳定。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情绪高涨了,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老师应着学生积极的配合,讲课也越显得精彩了。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换言之,教师有了饱满的热情、愉快的情绪、亲切的教态,学生就会感到你的可亲可爱。

从教师的言行、表情中,学生得到了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学生未上课就先进入愉快的情景中,当然学习也就不再认为是件苦差事了。反之,若教師与学生间交流不够又会怎样呢?某班的一名学生这样描述他们不认同的一位老师:上课面无表情,下课漠不关心。可以说,这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失败的,那其教学实绩怎么会理想呢?

如,一个学生的反馈:“老师,今天早上,您在我的家校联系本上讲的一些话,让我记忆犹新,特别是那一句‘你的作业质量已有了显著的提高,老师真为你高兴,让我感动的是,你从未因我是别人眼中的差生而放弃对我的关心。在你身上,我发现原来老师也可以和学生如此信任。以前我总觉得学习实在是件累人的事,我真得好累,但我现在不会放弃!因为你说过:放弃自己是最大的失败,或许进步就是成功!”

这段话摘自某学生在平时家校联系本上的一段话,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很平淡、很普通的一句话,竟然引起他那么强烈的反应!我们会发现,学生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啊!由此也可以说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多么重要。

二、用意志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这个过程的经历或许并不会“心想事成”。而兴趣也只是人才成长的起点,路漫漫更需要的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是高水平学习兴趣得以形成、巩固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水平,使之进入稳定阶段,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根据目前初中生的意志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

1.培养学生执着的精神

执着的精神是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包括学习)具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初中生在决定和行动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或距离,常常是只有美好的愿望,而行动上迟迟不能落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等,其实学生若要使自己有长久的、优异的学习效果,那么顽强的进取精神、专注的注意、坚韧不拔的毅力、严谨的科学态度都是不可忽略的。

2.让学生明白,兴趣要跟努力相结合

古往今来,凡有大成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惊人的耐心和巨大的努力。学要有所得,只有热情,没有踏踏实实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那往往会半途而废。只有兴趣和努力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说,否定兴趣的意义,不重视兴趣的培养是错误的,但若只强调兴趣,不注意引导学生做出必要的努力也是片面的、肤浅的。

3.适当让学生经受挫折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碰到难题不轻易放弃,这样一方面可以打造学生果断的作风和坚强的忍耐力,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自信心和意志力。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启动思维的闸门。而情感的强化和意志的巩固必然会使兴趣更稳定、更优质,因而会是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自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青少年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培养 篇3

1. 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思想、需要是否符合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并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 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当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思想、需要符合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时, 就会产生满意、愉快、赞美、钦佩等肯定情感;当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思想、需要不符合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时, 就产生不满意、讨厌、蔑视、羞耻等否定情感。道德情感是受历史等条件制约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 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 我们必须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感, 即爱国情感、集体情感、责任感、正义感、理智感等。

1.1 爱国情感。

爱国情感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或热爱态度, 它有鲜明的阶级性。我们当代的爱国情感, 主要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发展生产力, 维护世界和平, 它是全国人民和青少年应具备的最基本品德。在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时, 首先要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要引导学生从热爱故乡、锦绣河山等周围的事物入手, 逐步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光荣历史、灿烂文化、杰出英雄, 并进一步发展到热爱经过无数先烈流血牺牲、艰苦奋斗得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其次要激发青少年为振兴祖国而奋斗。每个青少年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要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为祖国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学习。最后还要发扬国际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

1.2 集体情感。

人与集体的关系, 从来都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情感, 包括对个人所属的集体的关怀和爱护, 对为集体作出贡献及对集体有所成就而自豪。青少年有了集体感, 他们的学习、工作就会创一流成绩。因此要引导青少年热爱集体, 关心集体, 加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集体中要互相尊重, 团结互助, 相互谅解。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时, 应从集体利益出发, 注重调动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培养集体情感时, 首先要关心热爱集体, 成为集体的积极成员;其次要用集体精神调节和指导成员言行, 同时要尊重群众。

1.3 责任感。

这是从个人所肩负的对国家或集体的责任所产生的情感, 尽到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就会产生满意、喜悦、自豪等情感;没有尽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就会产生不满意、廉耻等情感。所以责任感, 既是一个人的安慰、希望和目标, 又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迫使你不得不发愤而为。培养人的责任感, 对于学习和工作, 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对于他所属集体的利益的认识, 及决心履行对集体的责任, 是责任感的基础。但仅仅有这些认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改变这种认识为强有力的和深刻的体验。一个人体验到集体的意义, 就与它有了血肉相连的情感, 就能心甘情愿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1.4 正义感。

这是对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自觉趋近和维护的内在情感。它的特征是爱憎分明, 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内在的自觉性。整体表现为对符合道德准则的正义行为则拥戴, 尽心尽力;对背离道德准则的不正义行为则憎恨、反对。不同社会和时代, 不同阶级归属的人具有不同的正义感, 因而正义感也有不同的倾向性和道德内涵。支持正义, 富有正义感是具有共产主义道德觉悟的重要标志。

1.5 理智情感。

理智情感是与一个人客观实际的探索以及对某种信念的辩护相联系着的各种情感。理智情感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人在认识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时, 会产生愉快或喜悦的情感;在突然遇到与某种规律相矛盾的事实时, 就会产生疑惑或惊讶的情感;在不能做出判断犹豫不决时, 会产生疑虑的情感, 这些都属于理智情感。理智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又反过来推动着人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动力。理智情感在理智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真理的追求, 对一切黑暗的偏见与迷信的厌弃, 对新事物的敏感。同时, 理智情感可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 青少年有了理想和目标, 就会增强事业心, 产生责任感, 激发出空前的热情, 鼓舞他们的信心和斗志, 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就敢于向命运、困难和失败挑战, 就能有顽强的战斗意志, 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永远进取的精神, 无论遇到什么风浪, 遇到什么挫折, 碰到什么困难, 都会毫不动摇地朝着目标和理想前进。云南大学“马家爵事件”与河南高三学生“马娟泼硫酸事件”, 正说明他们因为缺乏理智感, 毁灭了别人, 最终也毁了自己。

2. 道德意志教育主要包括自觉性、自制性两方面的教育

2.1 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对行为的目标及其社会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 并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 使之符合该目标的心理倾向。自觉性不仅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积极性和计划性, 还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人虽然确立了行动的目标, 也订了不少美妙的计划, 但是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 结果目标、计划也会落空, 不能成就事业, 这是自觉性不强的原因。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盲目性, 它表现为缺乏主见, 行动易受到别人影响和发生动摇, 这是不良道德心理, 是青少年需要克服的。增强青少年的自觉性, 关键在于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理想。高度的自觉性来源于伟大的目标, 而伟大的目标来源于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自觉性的思想基础。

2.2 自制性。

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力。一个富于自制的人, 在采取决定时总能使个人的需要服从整体的利益, 一旦决定就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执行, 并尽力地克服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困难和障碍, 诸如担心、忧虑、羞涩、委屈、恐惧等情绪的冲动和干扰, 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困难。即使遇到失败和挫折, 也能忍受各种痛苦折磨, 冷静地分析挫折原因, 并坚强地对待挫折。自制性差的人, 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 易兴奋, 不冷静, 处理问题轻率, 不顾后果。在教育时, 要注意引导人们克服这种不良品质, 特别是要经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参考文献

[1]周冠生.个人心理学.知识出版社, 1957.

[2]宋书文.心理学词典.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

注重感恩教育,锻炼意志品格 篇4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方面强调“施恩不图报”,另一方面则强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使施予与承受双方都体现出一种美好的情操与道德。但是对于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的现代中国独生子女来说,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这样一种情商与德商的缺失。他们能够对外国的“情人节”、“愚人节”万分追捧,却不屑于理会“感恩节”的温情。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对自己自伤自怜,总觉得周边的一切对不起自己,却不能换位思考,对身边的所有心存感激。可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甚至是生存状态的窘迫,社会公德的滑坡与沦丧,所以,每个人都应学会“感恩”,这对于“90后”的学生们显得尤为重要。

感恩,是每一个存在个体生命由于他人的关爱而自然萌发的最早的情感体现。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感恩之情的油然而生具有格外重大的意义,它直接地、自然地启蒙着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回报意识。身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高中阶段班主任,面对即将跨入社会的莘莘学子,尤其应看到这一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育实践中,帮助受教育者自觉地巩固强化这一心理情感,使之贯穿于生命的现在和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这也正是对于这些十七、八岁,即将或正在成为公民的教育的起点,因为作为社会的人的责任感、义务感也正是建立在感恩这一情感基础之上的。

身为一名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问题,我深感面对的形势之严峻与这一任务的刻不容缓。我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与重视,必须采取行之有效且有力的措施。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并未发现这种现象有大的改观。我利用担任语文老师之便,多次在自己学生的日记里发现了大量的此类心理问题,其折射出的社会、家庭、班级在这方面教育的缺失令人心惊,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爱”的缺失。于是,在沉重而又渐趋明朗的思索中,我确立了“学会感恩”这一教育主题并着手付诸实践。以下是我展开的一些具体做法,其效果虽与我的理想目标相距甚远,但也颇见进步,同时也从自私的角度聊慰我作为一名班主任的职业良心。

措施一:“他(她或它)对我的影响”

让同学们自己组织材料,讲述自身的成长经历,突出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要强调细节的真实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亲自帮助学生选材把关,最后还要求他们说出自己怎样认识这些影响,现在对他(她)的情感或态度如何。我在动员时对同学们说:“这是一个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也是一个证明自我、完善自我的崭新的开始。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你们来说,这更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关爱、适应生活、适应未来的非常有意义的开始。”

同学们真挚而朴素的讲述,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同学,尽管大多数同学谈的是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但正是这些生活中天天接触的普通人物,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平时忽视的太多,淡漠的太多,值得自己反思的太多。如贫困生郭小慧同学的《父亲的叹息》,写残疾的父亲在对生活的一声声的沉重叹息中无奈而又执著地承担着家庭的重任,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性格,那就是活着再难,牢骚再多,也要朝自己的目标不懈迈进。仅这一点,自己将终生感谢父亲。他的发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其他同学有谈老师的,有谈母亲的,也有的谈到动物,甚至阳光、空气、花、鸟。之后,我在充分肯定全班同学热情投入的基础上,突出地谈到对生活的态度问题。生活之路很长,恰恰因为有曲折、坎坷的存在,生活中的爱与真情才愈发显得珍贵,我们的奋斗也会有更大的动力。

措施二:“爱在身边”

这次活动,我要求同学们以随笔的形式介绍自己发现的、认真体现人间真爱的小事,并记录一件体现自己爱心的事件。我希望他们能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生活中其实充满爱,只是因为我们平时较少主动地爱别人,我们也就失去了许多美好的感受。要别人爱自己,首先就应该去爱别人,这样才能经常收获爱的甜美果实。只有以爱回报爱,自己才能活得高兴快乐。在后来的随笔里,我欣慰地看到同学们对生活的牢骚越来越少了,而在学习生活中体现关爱的小事越来越多了,其效果也日益显现。

一次,一名女生在下楼梯的时候扭伤了脚,在以后的一周里,每天都是同桌默默地将她扶到五楼上课,扶她洗漱,甚至上厕所,一日三餐为她从食堂打回热乎乎的饭菜。而这个同桌却是她一贯瞧不起的乡巴佬、小气包。望着依然默默的同桌,一句真诚的“谢谢”融化了她长久以来的冷漠。是的,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学会关爱他人,并把这种关爱形成习惯,每一个同学都心存感激,并且把这种感激变为一种自然的心理状态时,他走出高中校门后能不以感恩的心去面对他周围的一切吗?

措施三:“爱河永淌,感激长存”

也就是将“学会感恩”这一主题固定下来,形成一个系列,从生活实践和随笔写作两条途径开展如“母爱深深”、“自然与我”、“我的生命”、“衣食父母”、“家国天下”的针对性教育,不拘形式,但求实效。

一系列活动的有计划开展,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班同学开始形成互助的优良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我向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父母、亲人的血缘之亲这人生最初的爱和同学、朋友的彼此关系,推广到应当对自然充满感激、一切生命的养分都源于此;我们更应当对祖国、对人民充满感激,那是我们全部人生理想、全部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最深厚的支撑。

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篇5

现今学生大多不缺乏丰富的知识和足够的智慧, 却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这导致了他们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 还要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 当今大学生应具有的意志品质:

1.1 自觉力

指一个人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 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的意义。一个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产生自觉的行动, 在学习中从难从严要求自己, 刻苦进行训练, 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在心中, 便会产生巨大的内部动因, 激发强大的动力和责任感, 克服各种生理惰性和困难干扰, 始终保持增力性情绪, 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自觉性直接影响着顽强性、自制力、自信心等品质。如果自觉性不强, 这些品质就不可能表现出来。

1.2 自控力

自制性是指经常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及不良的心理状态。指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制力是自我控制的能力, 是排除干扰的重要品质。由于体育教学或比赛中运动员情绪体验较为深刻, 自制力便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比赛时, 学生会随着场上出现的复杂战况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需要用较强的自制力来调节、控制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 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1.3 意志力

指一个人为了达到既定目的, 不屈不挠, 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激烈的竞赛中, 顽强的战斗意志, 对夺取比赛的胜利, 具有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困境中 (如比分相持、落后、体力不佳等) 顽强的战斗意志显得更为重要。一个人对自己确定的目标意义及其社会价值认识得越深刻, 他在困境中的顽强性就表现得越突出。

1.4 主断性

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作战的工作能力。很多体育项目自主性特别重要。例如:乒乓球运动多是个人单独作战, 赛中所出现的一切变化, 都只能靠运动员根据临场情况, 独立思考, 作出判断, 加以解决。因而就特别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和独立作战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5 自信心

指在困难条件下, 确信自己的能力, 自强不息的品质。通过体育比赛提高自信心, 它是比赛中发挥自己竞技水平的重要心理动力。相信自己, 首先在气势上就能压倒对方。即使在机体疲惫、比分落后的情况下, 也能保持昂扬的斗志, 寻求积极主动的契机, 坚信自己一定能达到目的。自信心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 良好的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2 如何通过体育教育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困难, 实现目的的一种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须经过师生长时期的共同努力, 在体育教学和比赛实践中的反复磨练才能获得。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心理因素,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少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教会学生技术技能很容易, , 但意志品质的培养却不那么简单, 而是长期艰巨的。对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2.1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 增强体质, 将来成为建设的合格人才, 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而提高自觉性。在体育教学中, 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优良品质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精神。对达到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有着重大作用。

2.2 加强对学生遵纪守法的教育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 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 学生在履行各种规则、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中必须以学校和社会的要求作为行为准则, 这就可以使自觉性得以提高。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 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 让学生知道纪律是执行一切行动的保证, 逐渐养成懂法、守纪且有礼貌的人。

2.3 利用榜样示范教育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 要经常引入体育明星的成长经历教育学生, 激发学生主动练习的热情。另外, 还可以教师本身的行为对于学生也是一个榜样, 因此教师自己应该有着良好的意志品质, 用行动来影响学生。身先士卒, 要求学生做到的, 老师首先做到。

2.4 不同的体育项目可培养学生全面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则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本体感觉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调节因受场地器材的约束和周围环境的干扰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体育教育包括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如果说体育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勇敢顽强, 不怕苦和累的精神, 那体育比赛培养的则是全面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项目繁多, 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意志品质不同。如球类运动, 这是一种集体合作的项目, 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高度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敢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体操项目等难度大、技术性高、危险性大的运动项目, 则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以及机智勇敢, 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乒乓球运动的单打独斗,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作战、随机应变的能力。使学生在不利的条件下训练, 培养其勇敢顽强、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 不同的运动项目都能让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锻炼。

3 结论

体育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的身体能力, 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 技能和技术, 而且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是当今体育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体育教育中, 学生通过身体练习, 为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供的必要条件和丰富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社会责任感, 形促成了良好人生观的形成。这是每个人通向成功必须的素质, 因此, 意志品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极其重要, 不可忽视, 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芒.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 2005, 3.

[2]魏秋珍.体育师资培养与社会需求──江汉大学体育系毕业生综合素质情况调查[J].体育学刊, 2001, 5.

情感意志教育 篇6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对“自由意志”问题的探讨。同德谟克利特一样, 伊壁鸠鲁认为, 原子具有重量, 并且不断地向下坠落, 这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坠落。在某种程度上, 这是一种决定论的观点。但他同时认为, 一颗原子时常会受到类似于自由意志的某种东西的作用, 于是一直向下的轨道就会稍稍偏离。这样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偶然性, 原子的运动在伊壁鸠鲁那里就被赋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在这个时期, 自由意志主要是针对独立于先天的心理和生理条件的非决定论而言的。

中世纪经院哲学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将对上帝的信仰置于对本原问题的思索之上, 对理性的思索是为证明上帝的存在而服务的。在基督教神学看来, 上帝全知全能全善。这样看来, 是不是就不存在所谓的自由意志了呢?经院哲学并没有因此而否认自由意志的存在。奥古斯丁对此的解释是:人的自由选择和神的预见是一致的, 我们确实能够自由地选择去爱上帝, 就是因为注定的神恩惠的礼物首先推动我们的意志这样去做 (1) 。在这个时期, 自由意志的概念已经逐渐演变为个体在多种预设的可能性中做出选择的一种能力机制。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自由意志的概念更具灵活性, 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更有自主性和能动性, 也对必然性的感受更深刻。自主性和必然性成为一个相互拮抗的过程。某些西方学者开始认为, 人成为机器的奴役。法兰克福学派开启了对现代性的批判,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首先对启蒙思想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启蒙的纲领是通过知识来唤醒世界、祛除神话, 并用知识替代幻想” (2) 。因此, 启蒙在祛除了神话的同时, 自身也“倒退成为神话”, 成为另一种异化了的极权主义。

随着自由意志内涵的不断演变,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 自由意志的控制点渐渐地由外部控制逐渐移向内部控制。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辨别, 自由意志意识上的控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纯粹的唯心主义, 一种想要得到自由意志的美好愿景, 其结果恰恰表明自由意志在行为上的不可得。人类若想实现对自我的自由意志必须对外部环境作出妥协。

斯宾诺莎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 即“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这乍听似乎有些荒诞不经。斯宾诺莎认为:“人之被欺骗由于他们自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而唯一使他们作如是想的原因, 即由于他们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行为, 而不知道决定这些行为的原因。”他举例说, 一块石头的运动完全由外力决定, 是一种必然性, 但如果石头有灵, 它会认为自己是完全自由的。同样, 婴儿在追求奶水时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少年在愤怒中寻求报复时认为自己是自由的;胆怯者选择逃避时认为自己是自由的;醉汉相信自己说的话也是源于自由。实际上, 所有这些都是必然 (3) 。

二、“自由意志”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弊病

1. 外部控制根深蒂固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观念演变历史, 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从合规定性到合需要性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 高校院系调整, 用以补充国家对于工业建设人才的缺口, 综合大学的建设逐渐开始兴起, 高等教育成为经济建设的单一工具, 满足国家标准、得到政府满意成为高等教育自我定位、发展与评价的唯一法则。改革开放后, 高等教育为了服务社会发展, 越来越多地从综合考量多方利益角度定位自身目标, 用以满足社会多方利益群体的需求, 市场经济兴起, 大众化教育起步, 院校间重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建设进入空前“提速”时期。在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中, 社会生态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掣肘高等教育发展的唯一准则, 高等教育自身的能动性缺失。

试图摆脱外部控制的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受“行政化”影响, 政府管制职能较宽泛, 高校在试图重树教育发展规律、高杨学术旗帜及处理好与政府之间关系方面一时难以调适, “去行政化”的努力常常流于形式。脱离行政化的设想和纯粹研究型大学的定位, 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市场发展的指引, 加之科研型毕业生走入市场后的后续教育乏力, 很难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对口就业和充分施展, 相当多的毕业生最终选择出国留学。从某种程度上看,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外部控制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高等教育的“自我解放”。

从微观上看, 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 教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 是知识的传播者。虽然在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上有过一次次深刻的变革, 但“教学为主”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教师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水平、知识储备及人格魅力某种程度上成为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参照和标准。从教师的角度看, 目前有海外教育经历的越来越多, 但不乏某些教师是在我国传统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 汲取传统教育养分并施教于人, 故教育方法、方式及课堂设计和西方还有重大差异。教师的主导作用因学校、地区、个体之间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会导致教师事业心、责任心及教学效果的不同。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受考试制度的限制, 必须系统地完成教科书及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任务。

2. 学生自主性严重缺席

与社会主导和教师本位相对应的结果, 自然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让步。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看, 在传统意义上的中国高等教育中, 学生一直是一种“客体”性的存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学校成为批量生产人的“工厂式学校”, 学习成绩成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忽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

长此以往, 在高等教育主客体的讨论中, 教师顺理成章地扮演主体的角色, 并且是受到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制约的限制性主体发挥。学生成为与教师对立性存在的角色, 通过教师的授课被动地接受知识, “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长时间霸占高等教育课堂。虽然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高等教育改革历次推崇自主学习,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多次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提到政策要求的高度, 但是盲目地以书为本和崇拜老师, 盲目追求成绩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实践严重影响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 学生的自主性缺席, 其发散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渐渐丧失。

三、“自由意志”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1. 回归“以生为本”

路应该是自己走的, 对未来的选择权应该在自己的手中。当这种自由意志的理念进入教育领域中时便造就一些国家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教育在造就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旨归。反观中国高等教育的突围, 教育理念上的变革扮演着“排头兵”的重要角色, “统一式传统教育”的人才观急需向“个性化教育理念”迁移, 上至教育政策“操盘手”, 下至教育教学引导者, 高等教育能够在多大范围内解放观念, 就意味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思路拓展。从马克思个性发展理论看, 作为一种个体存在, 学生理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高等教育观念解放的第一步自然落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上, 强调发展是人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 肯定“人是精神性的存在”, “人是自由性的存在”, “人是创造性的存在” (4) 。在教育实践上,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扮演好规划、引导的角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启发教学的方式, 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 兼顾教育生态

卢梭说:“上帝创造了我, 然后把模子打碎。”没有不受约束与规定的高等教育, 就像没有自成为全然独立和自由的个人一样, 高等教育发展必然受到来自教育内外生态的多方规约。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构成其生存发展的外部生态, 成为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发展走向的规律性制约。这不仅包括政策环境, 还包括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在发挥自身, 特别是学生自由意志的基础上, 遵循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 遵循教育发展必然的规律, 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步伐, 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

一方面, 教育生态环境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设定了框架, 指明了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高校自身的定位和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在社会发展的框架中进行, 始终围绕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目标, 在既定框架内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 教育生态环境的制约恰恰又给予了高等教育发展以新的契机, 谁把握住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谁就能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 变化发展着的社会需求形成一个新的风口, 只有识风向者才能在风口上长出翅膀。从某种程度上看, 这才是真正自主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与运用。例如,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 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形成新一轮高校改革发展的契机, 如何创新高校个性化人才培育模式, 成为高校改革发展新的热点和突破点。

注释

1 刘毅, 张掌然.自由意志概念的演变及其含义辨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1.

2 霍克海默·阿多诺, 著.曹卫东, 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

3 李超杰.哲学的精神.商务印书馆, 2004:332.

情感意志教育 篇7

一、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体体现。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意志具有重要作用。一名只具有良好的智力, 但缺乏坚强的意志的学生是很难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小学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重视对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将对其一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学生意志品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自身发展的成败。这一点在许多成功人士的身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回想一下那些有志者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成功之路上也曾坎坷曲折且布满了荆棘。然而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 用坚强的意志支配着自己的行动, 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可见,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 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应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小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积极的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和独立性。谈到意志的独立性, 眼前不禁浮现出一个个充满依赖性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他们一生下来就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 依赖感越来越强。缺少了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 意志的独立性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当他们步入校门面对要独立完成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时会感到无助, 逐渐产生了讨厌学习、学校的情绪。如果教师不积极正确地引导, 这种消极的意志品质就成了他们发展途中的绊脚石, 使学生不能沿着良好的人生轨迹去发展。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在极为优越的生活条件的惯宠下、在家长细心的呵护下, 他们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越来越浓。这使他们失去了意志的独立性和坚韧性。其主要表现为:遇到稍复杂的问题时就嫌麻烦, 做起事来没耐性、没长性, 随便应付了事;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时优柔寡断、懒于动脑;不能自己支配自己, 没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更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缺少自觉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因此, 在学习任务的重压下, 许多学生几经挣扎后还是选择了放弃学业, 暂求眼前的享乐。

另外, 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很薄弱。学生们每天完成的学习任务, 几乎很少是靠学生自觉来完成的, 也很少是自己设定的学习内容, 而都是由老师和家长牵着来完成的学习任务。设想一下:如果老师每天不检查作业, 家长也不督促, 又有多少学生能默默地完成作业呢?即使完成了作业又有多少学生能自觉地学习其他内容呢?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老师和家长的指挥棒下学习了。其实许多学生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可是他们缺少意志的自制性, 享乐主义在心里已占了上风。在享乐与勤奋的抉择中自己不能支配自己、控制自己, 更不能命令迫使自己做好该做的事情。结果, 有许多学生在父母面前披着学习的外衣, 做笔成样, 荒废了学习时光。

综上所述, 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 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只有学校携手家长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健康的发展。

三、培养小学生意志品质的策略

1. 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 促进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意志品质的坚韧性。 (1) 教师必须给学生做好榜样, 在课堂上把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比如, 教师带病上课、批改、辅导以及处理事情的方法、做事情的果断性、忍耐力、自控力都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 (2) 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常搜集有关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典型人物事例, 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讲故事活动。对感染力强的故事情节, 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 并组织学生讨论剖析人物的品质特点, 谈谈听故事后的感受、对照主人公找自己的差距。使学生从中认识到自身意志品质的薄弱性, 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

2. 给学生创设锻炼意志的机会

意志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期间要让学生通过许多复杂而艰辛的事例来磨炼自己的意志。比如, 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帮助老弱病残做善事、分角色管理班集体、扮演残疾人体验生活等, 以此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但是无论开展哪项活动, 都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达到自我锻炼意志的目的。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好自我反思、检查、监督、鼓励和自我验收, 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和自制性, 让学生学会迫使自己去做自己不情愿而又必须做的事情。

3. 对学生加强目的动机教育

许多学生做事一贯茫然顺从, 没有明确的目的, 只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做一些应付性工作。每天做什么事都是老师和家长预先计划好的, 至于做事的目的乃至于要达到的效果,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 也就是说有的学生学习动机根本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 构思自己的伟大理想, 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 制定自己的远期和近期的发展计划。教师同时要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实施,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情感意志教育 篇8

关键词:正确认识,磨练意志,战胜方法,心理辅导

为了使素质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 使现在的孩子有健全的人格, 将来成为二十一世纪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由今天开始, 我们就必须重视小学生的挫折教育。如何提高小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是我们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一、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 战胜挫折

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当自己设立的目标与实际目标产生差异时, 当尽了最大努力还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时, 当自己的合理要求不能满足时等等都会产生挫折。例如:鲁迅曾彷徨过, 贝多芬还曾想过自杀, 但他们都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 通过自己的努力, 最终坚定地走向成功。

其次, 要看到挫折并不可怕, 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 给人打击和悲伤, 但也能使人坚强和奋起。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 不遇着岛屿和暗礁, 难于激起美丽的水花。”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 被吴国打败后成了吴王的奴仆。他并不就此认命, 而是卧薪尝胆, 终于他率众如愿以偿地打败了吴国……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要你吸取教训, 不被困难吓倒, 就能重整旗鼓, 在新的起跑线上搏击, 去夺取新的胜利。

二、设置困难处境, 磨炼意志, 让他们“输得起”

“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无伟男。”要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 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创造艰苦磨炼和提高耐挫能力的条件, 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如开展晨跑, 军训等活动, 让学生在奔跑中磨砺意志, 提高竞争意识, 锻炼抗挫折的能力。如果学生喜欢下棋、打球、跳绳等活动, 教师也可以与学生比一比, 赛一赛, 若赢了, 就可以挫挫学生的锐气, 让学生明白“一山更比一山高”;若输了, 教师也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的良好榜样, 让学生明白我们要“越挫越勇”, 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只有让学生从温室中走出来, 敢于经受风雨, 自我锤炼, 自我适应, 自理生活, 他们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教会战胜挫折的方法, 调节好心态

1.自我疏导。学生遇到挫折, 往往会自责:“我为什么会这么蠢呀?我还有什么脸面见父母、老师、同学呢?”这种情绪对战胜挫折是很不利的。所以, 我教育学生遇到挫折, 要善于自我排解, 保持良好的心态, 打打球, 外出和同学玩玩等。这样一来, 挫折之后的心境便得到转移和调节。

2.请求帮助。遇到挫折请求帮助, 在有些人看来, 似乎是很丢脸的事, 所以不愿意请人帮助。楚霸王项羽骁勇善战, 但失败时拒绝他人的帮助, 最后只能在乌江自刎来逃避失败, 留下千古遗憾。其实, 人遇到挫折时往往无所适从, 最无主见, 这时“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亲人、好友、老师、同学的分析, 往往能对症下药, 抓住要害, 使人醒悟, 帮助其增强信心, 走出困境, 跨入成功的大门。所以我教育学生遇到挫折时要敢于请求帮助。

3.积累经验。“吃一堑, 长一智”这是摆脱困境, 战胜挫折, 变失败为成功和避免重蹈覆辙所不可缺少的。所以, 教育学生学会总结挫折的教训, 积累战胜挫折的经验, 使事情向积极方向发展。

四、运用激励策略, 树立自信心

运用期望激励、“闪光点”激励、榜样激励等策略, 能帮助学生在挫折中重建自信。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教师如能适时向小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 就能使小学生加深对挫折的认识, 激发内在的上进热情, 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教师可以向小学生讲述以下抗挫折的榜样:一是以中外名人为榜样, 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海伦;二是以同龄英雄为榜样, 如用7岁稚嫩的双肩支撑残破家庭的边荣唐;三是以身边同学为榜样, 如班级一位学生自幼丧父, 家境贫寒, 可她勤奋进取, 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数奥竞赛中还多次获奖。实践证明, 教师的激励, 能鞭策学生将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五、注重心理辅导, 排解心理压力

小学生在受到挫折时往往显得毫无准备, 茫然无助。对此, 教师要重视心理辅导的作用。可有计划地利用班会、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如设计问题讨论:考试失败了;没有被选为班干部;被老师和同学误解;被父母责怪……你应怎么办?通过这些讨论, 使学生明白挫折是难免的, 关键在于吸取教训, 才可能取得成功。有些学生之所以打架、违纪、破坏公物等, 采取攻击、破坏干扰行为, 实际上是他们心中的矛盾情境所产生的怨气、怨恨等找不到合理的发泄方式和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知心信箱、心理热线等, 使学生能自由地倾吐他们的抱怨, 表达他们受压抑的情感。让学生说出压在心底的怨情, 让他们感到轻松, 缓解心理紧张和冲突, 提高适应能力, 维护其身心健康。具体可以这样做:教给学生一些自我心理救护措施, 学会心理调节, 让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和分流。告诉学生可以通过跑步、听音乐、唱歌、做游戏、写日记等方式来宣泄和调节情绪, 以求心理平衡。

情感意志教育 篇9

一、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论能力大小都要积极地去“参与”去“竞争”。在参与和竞赛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的斗志;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无高不攀、无坚不摧、胜不骄、败不馁、坚韧不拔、敢于开拓进取的良好心态。我们应当根据这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国家观念 ,培養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品德。

二、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 ,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

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田径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枯燥无味,应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多数球类项目都是通过集体配合进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球类教学和比赛中努力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要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武术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三、体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四、体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使学生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教育者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贡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情感意志教育】相关文章:

意志教育06-03

中国教育发展的意志05-13

磨练意志还是磨练意志01-21

磨练意志战胜挫折——浅谈小学生挫折心理教育09-10

大学生意志及意志品质08-13

钢铁意志05-31

意志05-06

个人意志07-27

磨炼意志08-20

锤炼意志09-08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下一篇:高中语文趣味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