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2024-09-02

引导学生爱上阅读(精选十篇)

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篇1

那么, 如何才能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使他们由畏惧、厌倦到热爱呢?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使学生写作有源头活水

说到最根本处,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 (张志公先生语) 。而班主任总是为学生看形形色色的课外书而头痛。其实, 只要我们引导得好, 又何必“谈书色变”呢?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 学生写作无话可说, 也是阅读量不够造成的, 这里虽然有客观的原因, 但是缺少老师的引导也是主要因素。所以, 我主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外书籍。为了使读书有效, 让学生写读后感, 每两周进行一次读书交流。读书使人丰富阅历, 扩展眼界, 在长期的读书积累中,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由写作, 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 老师先讲各种文体的写法, 然后命题, 学生作文, 再提出种种作文要求加以限制, 结果大大束缚了学生的灵性, 被迫“硬写”的作文没有创新, 更没有个性, 千人一面。学生越写越烦, 写来写去都不知所云, 不知“我”在哪里。老师渴望看到的那种文思泉涌、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写作状态一点都没有, 于是埋怨学生不肯下工夫, 结果学生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兴趣逐渐消失了。这归罪于谁?这归罪于老师的限制和束缚。如小孩子刚刚学步时, 不能要求他们学着去跑。写作一定要分阶段进行。刚开始的时候, 要让他们自由去写作, 少规范, 待他们学会“走”路了, 再规范他们如何“走”得更美, 甚至“跑”起来。我们都知道, 学生的随笔或周记要比他们的课堂作文鲜活得多, 写出了他们想说的话, 因为是自由状态下的写作, 因为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因为是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真实就会产生真情, 真实就有个性, 就有创新。所以, 我们要让他们在认识生活、积累素材的基础上, 随便去写, 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灵性, 充分体会写作的乐趣。老师的任务只是引领他们如何观察生活, 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思想境界。在实际教学中, 我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自由写作本, 每周写一篇不加任何限制的作文。每隔一个月, 让他们选一篇自己认为最好的文章, 在班级展读。一篇篇作品或情真意切, 或慷慨陈词, 或传达亲情、友情, 或关注时事, 针砭时弊, 或欣赏音乐或观看足球的心得等等, 当然这些作品还称不上很完美, 但他们勇敢地展示给同学们。因此, 我都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 不做否定评价, 渐渐地, 他们对写作就有了信心。长期坚持, 他们便养成了写作的习惯, 在不经意间他们就学会抒写自己了, 再也不用愁眉苦脸, 再也不把写作视为畏途。到这个时候, 我再引导他们写规范的应试作文, 接受应试训练, 比如, 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选用表达方式、如何开门见山、如何结尾点题等等。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相对来说, 他们在作文中就得心应手多了, 驾轻就熟。自由写作是学习写作的初步, 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三、作文教学应充满人性化

在学生自由写作的过程中, 老师不要随便指手画脚, 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思想观点、各种风格特点, 都应采取尊重、包容的态度。教学思想应充满人性化, 要用新的、民主的、开放的教学理念统领自己的教学行为, 不断地鼓励学生, 提醒他们把自己当成一个人才, 把作文当成作品, 要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保持旺盛的热情和信心。为了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我定期向校报《萌芽》推荐我班学生的作品。校报主编老师也采取宽容的态度, 我们共同扶持学生走上作文成功之路。

引导学生爱上日记的内容 篇2

在我认为写日记要想让学生写好,兴趣是第一,首先,要让他爱上日记,想写日记,不把日记当作是一种负担,这就要我们多想一些办法了。

在教了实验教材后,我开始打破以前的方法,开始想办法了。从学生进入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后期时,我开始让学生写话,用拼音试着写上一句话,每隔两天写一次自已想写什么写什么,写法和格式都不作要求,第二天收上来后将这些作品全贴在后黑板上进行展评,每天抽半节课时行评,找同学读自已写的句子,对写得通顺的大加表扬,写的不通顺的我总是找他的优点来表扬,因此学生是只要写了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表扬和奖励。

为防止学生不知如何来写的迷茫出现,我在评写话时从不说他的缺点,只是表扬让他明白别人的优点。后来学生开始喜欢写话,有的同学在老师没布置的情况下也主动地写,这使我很高兴。

到了一年级的下学期,我想得开始让学生写日记了。于是我和学生商量说:“每天早上都有那么多的同学,一见到老师就围着老师,要告诉老师在家和在学校又发现的‘新闻’,那么老师每次也只能听一两个同学说,很多小朋友呢都没有轮到,但你们也一定很想和老师谈谈。还有我们小朋友有时一回家,就想告诉爸爸妈妈一些自已身边发生的事或是想和他谈谈,那么就请小朋友把自已的本子当作信纸,把你要说的呢写下来,这样就不就可以让所有的人了解你想说的`话了吗?”学生听了以后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我告诉他们以后我们就不再每两天写一句话了。每人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开始把你每天最想告诉别人的话或事写在本子上,把事情写清楚了,别人看时就会感到像在听你说一样。

依然,每天讲评每天只表扬不批评,而且开始奖小红花,把学生写得有意思的日记打印下来做成报纸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又开始写一件事了。这样过了一个多月,我开始让学生每天写一次又告诉他因为我们是每天一次所以我们写的这个也叫“日记”,但有一天,一个学生跑到我跟着告诉我,他的姐姐上四年级整天不会写作文写个作文都要坐两个小时,问我我们写不写作文,我意识到学生虽然很小但大都了解到高年级的作文很难,他们好像觉得作文就会有很多条条框框似的。所以,我想一定不能让他们感到日记的难,所以我有意把日记与作文划清的界限,力求让他们感到日记就像说话的工具,发泄的对象想怎么写都成,对格式也不作过多要求,让他们感到日记是和高年级那令人头疼的作文是不一样的。

后来,偶然的机会,4月我发现了人教论坛,并在这里看到了嫣然老师的办法,让学生写绘画日记,学生兴趣又一次高涨,由于之前我专门开了家长会要求家长配合,学生在得到家长老师的关注后便爱上了写绘画日记,绘画日记记了一个月,日记内容就明显丰富了不少,接着我开始建立班级网页,把一部分写得可以的同学的日记发送上去,这里我比较注意普及即使最不好的同学,他也总有几篇语句通顺发自内心的文字,所以每个同学几乎都得到过赞赏。

他们爱上了写日记,有几个同学据家长说,有几次晚上都睡下了,又想起了绘画日记的内容又爬起来写,接着在临近放假时,我班一个小同学的日记在拼音报上发表了,这一事情在班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家都开始努力也想展示自已。感觉学生还是很能够很轻松地写出自已的感受的。这也是我让学生写日记的初衷。

现在,二年级了,学期初时,我让学生互相评了暑假的日记。评了暑假日记大王并颁了奖其实就是一张自已用腊笔绘制的奖状。学生看了很是羡慕,写日记的热情很高,而我在评时依然本着一条思想就是一定要写真实的自已真实的感受。在表扬时,对一些写了自已想法的同学也是大加赞赏。这样学生又开始了发现自已身边的小事并思考。

引导小学生爱上阅读 篇3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建设班级阅读文化,培养阅读氛围

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班级阅读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1)老师言传身教,带学生走进阅读。一般小学生由于自身阅历不足,在班级中具有明显的模仿老师的倾向。因而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爱上阅读,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即自身要热爱阅读。在课堂上为学生介绍自己阅读中看到的有趣篇章,在教学中引经据典。老师平时可以拿本书放在讲台上,一有空就读书。有些学生就会好奇老师带的是什么书,还会被老师的专注度所感染。学生往往会被老师的文化修养和气质而折服,从而跟随老师,走进阅读的世界;(2)完善图书角,实现图书流动。现在学校的班级一般都会建设图书角,但要落实图书角的作用,就要让图书角运转起来,实现图书的阅读和流动。从藏书来看,老师带头在图书角放上自己喜欢的书,请学生借阅,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藏书,老师还可以从图书馆挑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暂放在图书角。为了使图书角运转起来,请学生轮流担任“管理员”,负责图书的编号、整理以及借阅,并在图书角的记录本上做好记录,使读书互动能够有序地开展。(3)在早读中请学生朗读一些名著片段或者优秀文章等,让学生在朗读声中陶冶情操。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感,朗读童谣时与肢体动作相结合,或者进行晨诵比赛,使学生在晨诵的热烈气氛中,快乐晨诵。

二、培养阅读兴趣,激励学生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真正地投入阅读,才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比如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我们可以以此激励学生阅读。老师要挑选有趣的故事,模仿《一千零一夜》中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只讲故事的开头和中间部分,勾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故事结局的欲望,还有其他类别的课外读物,如《成语故事》《地球知识》《神话传说》和唐诗宋词等等,老师通过充满趣味的讲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请学生课下自己去寻找故事,并把故事带到课堂上来,与大家分享,并且每过一段时间就推荐一本新书;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辟“读书分享”,由老师挑选学生摘抄的比较好的句子,每天展示一条好文好句,并写上这段文字是哪位学生推荐的,来自于哪本书或哪篇文章等。这样不仅能激励学生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让学生保持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教会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才能保证他们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提升自己,进而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感和充实感。阅读的过程是有一定步骤的,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鲁滨逊曾为阅读活动设计了五个步骤,即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和复习。在学生阅读之前,先让学生在整体阅读前,浏览书名、序言和标题,猜一猜这本书会讲些什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抱着这份好奇心去阅读,阅读后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文章大意,最后还要时不时地回头再翻看这本书。这样保证了读书的有序性,在阅读前后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具体的阅读中,阅读又分为精读和泛读。精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文章精华,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泛读又是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常常需要泛读一些文章,来开阔自己的眼界,很多时候都需要快速阅读,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精读和泛读,让他们学会阅读。精读,主要是针对有代表性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书籍和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其中精华部分,要善于动脑,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领悟文章在选材、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将其中的用词和有益内容摘抄下来,在阅读中产生的体会和感想可以记录在册,写成读书笔记等。就泛读来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浏览全文,了解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即可,还有一种是浏览目录和标题,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泛读关键在于要做到一目十行,老师在学生泛读时,要及时纠正小学生逐字逐句念书的习惯,带领学生用默读的方式快速阅读。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后,才能更好地从阅读中获取有效的知识,进而沉浸在阅读中,享受阅读。

四、组织读书活动,巩固阅读习惯

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小学生在班级氛围中每天都在阅读,在语文课上抽出十分钟进行小组读书交流,每周一次全班阅读交流,大家展示自己制作的阅读卡片,分享阅读故事和体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上自由阅读课,给他们充分地选择图书的权利,再把每天最后一节自习课定为固定的读书时间。通过定期组织一系列读书活动,巩固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丰富阅读文化生活,让他们真正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管靖杰.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意义[J].上海: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

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篇4

一、家庭中如何开展“大声为孩子读书”的亲子阅读活动

本文中“读书”是指“大声为孩子读书”, 即家长有感情地大声为孩子朗读书本。它不同于“给孩子讲故事”, 也不同于“孩子自主阅读”。下文将就“大声为孩子读书”在家庭中如何开展对引导孩子爱上阅读, 最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更有成效进行探讨。

1.读书活动开展时间:

从胎儿开始, 一直到孩子识字量逐渐达到基本能阅读任意一本书的水平

“读书”活动可以从胎儿期开始。有观点认为, 婴儿月龄为2个月时, 即可以进行适宜的阅读教育。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心理学家安东尼·狄卡斯伯和他的同事对给胎儿读故事书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认为“婴儿可以辨认出一些出生前听到的声音”。他们的研究表明“婴儿在胚胎时期就能对某种特定的声音感到熟悉, 而且会将这些熟悉的语调与舒适感和安全感联系在一起。所以婴儿在出生前就开始学习力, 到他们可以看到和摸到书、了解字的意义和感觉到读书者的存在时, 他们所学习到的已经超过人们的想象了。”可见, “大声为孩子读书”的亲子阅读活动在胎儿期就可以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读书”活动越早开展越好, 在胎儿期就可以开始进行。

那孩子读书读到什么时候为止呢?“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把朗读描述为‘孩子小学毕业之前都应该保持的一种习惯’”。笔者认为, 可以读到孩子的识字量能达到阅读任意一本书的水平, 因为这个时候, 孩子已经成为了一个自主阅读者了。家长的引导也就基本告一段落。而这, 大概在12岁左右。

总之, 读书要从小开始, 越早越好, 一直到孩子有能力成为自主阅读者为止。“一点都不给孩子读故事书, 以及太早停止阅读, 都是大错特错的。”

2.读书活动开展方式:每天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

从小开始, 每天最好相对固定一个时间进行朗读活动。比如睡觉前是一个比较好固定的时间。这是因为, 阅读爱上阅读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工作, 需要耐心、需要坚持, 每天进行, 就是要让阅读成为习惯。

固定的时间可以由短到长, 考虑到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 小时候可以15分钟左右, 逐渐增加到每天半个小时。

至于固定时间以外的其他时候, 只要孩子愿意听、家长有时间都可以不计时地进行。把随时读书当成习惯、当成享受。

3.读书活动过程:重在享受阅读, 对孩子不附加任何条件

读书的时候, 愉悦的氛围、阅读带来的美好的感觉是最重要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有的规范。孩子喜欢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要端坐, 不必要求孩子回答问题、记住某个知识, 不必担心孩子没有认真听, 不必担心孩子没有固定的模式就会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 不必给孩子附加条件和期望, 要做的就是享受阅读的美好时光, 让孩子喜欢阅读, 在无损自己天性的同时受到熏陶。

有些家长会担心, 这样孩子会不会没有好习惯?会不会以后就会变得没有规矩?会不会漏掉关键的知识?会不会没有让孩子看到字因而未能增加识字量?

其实, 家长不必有这些担心。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如果我们利用阅读这一活动刻意去抑制这种天性, 反而让孩子把这种阅读活动与不愉快的体验结合在一起, 影响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反之, 如果我们顺应孩子的这一成长规律, 让孩子把阅读与美好的情感体验相联系, “阅读”就会有如一颗种子, 在孩子的心中悄悄地扎根萌芽。因为, 顺应了孩子的这一规律, 孩子就有了真正的主动性, 而“儿童学习语言的动机水平影响其语言学习水明。”家长也不必担心孩子没认真听, 或者漏掉知识或者没有提高识字量。实践证明, 孩子对所朗读的故事的专注度非常高。此外, 早期阅读不等同于识字, 目的也不是提升识字量, 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 它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爱上阅读, 造就成功阅读者。

这种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规范, 强调的愉快的氛围、美好的感觉的亲子阅读方式也是符合当代儿童教育和儿童语言教育的新观念的。因为它反映了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学前阶段的幼儿最需要的不是系统全面的知识, 而是渴望学习的兴趣、习惯和不断增长的学习感受力;它还反映了近年来在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界影响至深的全语言教育的思想观念。

4.读书活动的延伸:引导孩子将书本与现实生活结合

除了读书, 还需要将书本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让孩子体会到书本的奇妙。比如, 读了书上关于“螳螂”的内容, 可以带领孩子在生活中去观察真实的螳螂, 比如生活中看到蚯蚓, 可以找到书上关于蚯蚓的图片给孩子看, 让孩子体会到书本蕴含的无穷奥妙, 从而更加热爱阅读。

当然, 其实, 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 因为家长为孩子读书, 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是最容易观察到的。只要稍微多用一点心观察, 就会发现孩子的喜好与关注, 也会因此逐渐自己学会为孩子选择书籍。

总之, 在家庭中开展“读书”活动没有统一的模式和统一的规范, 各个家庭的经验可以借鉴, 但是最重要的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 只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多观察孩子, 坚持读书, 每个家长都可以做得很好。

二、“读书”时须注意的事项

“为孩子大声读书”须要遵循一条基本原则, 即:以孩子为中心、遵循孩子的意愿进行朗读。要遵循这一原则,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遵循孩子的意愿, 要反复

这一点最重要了。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意愿, 要反复。反复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理解力。可以说小孩子最喜欢反复了, 可能因为反复的时候他有“又见老朋友”的亲切感, 从而令他产生一种满足感和安全感。我记得我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 我给他讲《西游记》的画册, 200多页, 他听了又要听听了又要听, 说真的, 书那么厚, 我真的有些讲腻了不想讲了, 可是直到有个事情的发生, 使我改变了看法。我记得, 有一天, 我在给儿子念到“嫦娥”的时候, 儿子突然发问, 说:“妈妈, 原来‘嫦娥’不是‘鹅’, 嘎?”“怎么这么说呢?”我问他, 儿子说:“今天老师讲了后羿射日, 那上面有个嫦娥, 是不是一个嫦娥?”“是啊”, 我说。“那个嫦娥是个仙女。”儿子说。这个事情才让我意识到, 其实, 孩子不是随意地听, 其实他一直在揣摩一直在思考在努力去理解。他之所以要一遍一遍地听, 其实是因为他理解力有限, 所以他喜欢反复听反复咀嚼,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他不断地把这些信息储存进脑子里不断消化的过程, 等遇到类似这些信息的东西或是事件时他就会把这些提出来做比对……就这样, 促使他不断地思考, 从而使他 (她) 的综合理解力不断得到提高。可见, 反复对孩子多么重要。明白反复对孩子这么重要, 作为爱孩子的父母, 我们不应该拒绝他 (她) 的这个合理的请求。

事实上, “遵循孩子的意愿, 要反复”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储存、理解知识以备他日进行知识的联接从而有助于理解的融会贯通, 更重要的还在于:让孩子最终成为一个自主的阅读者, 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又尊重他人的完整的人。尽管是成年人给孩子大声朗读, 但是, 孩子始终是中心, 孩子的意愿十分重要, 遵循孩子的意思, 才会避免孩子成为“被动阅读者”, 才会使孩子始终是阅读活动的中心, 才能有助于孩子成为自主阅读者。遵循孩子的意愿为孩子大声读书, 这也是符合目前“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思潮的。全人教育是目前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它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 注重使幼儿成为完整的人、成为有尊严和价值的个体, 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强调“幼儿主动学习的幼儿教育过程”。

2.不随意发问

家长在给孩子亲子共读时往往会忍不住向孩子发问, 总是希望他/她能解释、能记住某些东西, 这其实是成年人的功利心在作祟, 是成年人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现。

那是不是就不需要发问了?是不是发问都不好了?当然不是。问什么、什么时候问, 这不应该以家长为主导, 而应该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以孩子为主导。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家长学会克制自己, 不要干预孩子的思维, 让孩子去欣赏文字的美、体会文字承载的情感、理解文字所传达的知识, 让孩子自己学会理解和思考, 引导孩子成为他自己。

这个我是有深切体会的。最开始我给儿子读书的时候, 总是希望他能记住、理解书中的内容或者是要点, 于是, 我常常会停下来, 自作主张地去问他的问题, 对这个做法我还很得意。总觉得这样儿子就有收获了。开始, 儿子对此没什么意见, 可是, 逐渐地, 儿子不是很耐烦了, 可是, 我还是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有一次, 儿子很不高兴地说:“妈妈, 你不要问了, 不要打断我, 我不喜欢回答。”我才开始反思我的这个行为。我在想,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才发现我太急切了, 我这样做其实给孩子带来压力了。

当然, 其实不要担心孩子没有问题, 事实上, 孩子在听的时候自然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 家长就可以停下来和孩子共同探讨。在讨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地传达给孩子, 就不用平时苦口婆心地去“教育”、“指正”他 (她) 了。事实证明, 这样的效果非常好。

3.朗读内容要循序渐进

给孩子读书一定要循序渐进, 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同阶段的孩子对不同的书比如版本比如内容等需求不一样。如果不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地为孩子读书, 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不是对阅读产生兴趣、爱上阅读, 而是反感阅读。

比如, 孩子小的时候对有图画的, 对简易的故事读本很感兴趣, 可是, 开始我没有明白这一点。因为我自己小时候看过《木偶奇遇记》, 当时被这本书迷住了, 觉得很有趣。于是, 我就想给儿子讲。我记得儿子在4~5岁的时候, 我就拿着《木偶奇遇记》的厚厚的译著跟他读, 可是, 因为叙述的文字太多, 儿子不是很喜欢。我当时暂停了一下, 可是, 始终不死心, 后来又给他朗读, 虽然儿子没有明显反对, 可是看得出来他对这种大部头的书不是很感兴趣。可是我一意孤行, 还是给他讲完了。可是, 我发现, 儿子后来一听到我说《木偶奇遇记》就比较烦, 我发现, 自己错了!我还是急切了, 只考虑到这本书好看, 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这以后, 我再也不干这种蠢事了。如果我要给儿子引荐什么作品, 我都会先给他看这个作品的简写本, 让他熟悉了, 再买文字逐渐增多的另一个版本, 然后再买更多文字的版本。给儿子读《西游记》是个最好的例子。当时不知在哪里买了基本《西游记》的小画册, 一本可能10多页的样子。买回来儿子还太小, 不感兴趣。后来, 不知道哪一天, 突然拿出来读给他听, 他一听就喜欢了, 于是, 就一遍又一遍地要听, 听得都可以一字不漏地讲出来了还要听, 看他喜欢, 我就给他买了绘册 (就是上面提到的) , 虽然有些文言文在里面, 一点不影响他听的兴趣, 看他喜欢, 于是又买了适合小学生看的版本, 他还是喜欢, 又听了好多遍。于是有一天, 我跟儿子说:“儿子, 我有一本更详细的《西游记》, 你要不要听?”儿子说要。我说有点不好懂哦, 儿子还是说要听。于是, 我拿出了原版的《西游记》讲给他听 (当然, 有些我是省略了的, 比如关于佛教的很多东西等, 因为这个如果他问起来很难给他解释的) 。说真的, 读得我头疼, 不认识的字简直太多了, 一般的作品我都是拿着就念, 从不做功课 (偶尔遇到不认识的, 现查字典就是) , 还可以声情并茂, 可是给他读这个原版, 我还要提前查字典。可是, 他居然不拒绝, 而且, 读这本书是从他随意翻到的一页开始的, 就这样, 听了一个多月, 900多页的大部头他总共听了600多页。后来他不想听了, 我就停止了。

从《西游记》的朗读过程和《木偶奇遇记》的朗读, 我很深刻地认识到给孩子朗读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和年龄发展规律, 要循序渐进, 同时也认识到, 不能以成年人的思维来判断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孩子的接受力有时候是家长意想不到的。因此, 不要成年人的想法去设定孩子需要看什么、应该看什么, 或者什么看得懂什么看不懂, 一切以孩子的意愿为主, 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4.坚持读书

要引导孩子爱上阅读, 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 而是一个过程。所以, 只有坚持为孩子读书, 天天为孩子读书, 才有效果。

首先, 我们前面说过读书是循序渐进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只有天天坚持才会有效果。这种效果在几年后会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 你会发现, 孩子的收获简直是你无法想象的。各种能力, 如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力、审美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其次, 不知不觉中帮助孩子养成天天离不开书的好习惯, 这个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的。其实, 我们做了这么多只是想以实际行动逐渐把孩子引上热爱阅读的这条路。因为我们不可能给他读一辈子, 最终目的还是要把这个习惯交过手。让孩子离不开书, 这样, 随着阅读量和阅读面的增加, 理解能力会随之增强, 对外部世界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会与日倍增, 这种情况下,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 孩子终有一天会走上自己广泛阅读的道路。

再次, 我们天天坚持, 这本身就给了孩子无穷的榜样力量——那就是“坚持”。其实, 真正成功的人不是聪明人, 往往是坚持的人有毅力的人, 还有什么比爸爸妈妈以实际行动告诉他 (她) 这个道理更好的方式呢?而天天坚持读书, 不仅在“欣赏书本”的过程中提升了综合理解力, 还无形中教会了孩子“坚持”和“耐心”。这么好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不去做呢?

总之, 家长遵循着孩子的成长规律, 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每天坚持大声为孩子读书, 是引导孩子走上热爱阅读的道路从而为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的有效途径。因为, 家长长期坚持大声为孩子读书, 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在温暖亲密的亲子关系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 体会到文字的美, 让书本与美好的东西紧密相连, 从而从心底里爱上书本、喜欢阅读, 使阅读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家长长期坚持大声为孩子读书, 在阅读中不知不觉逐日扩展孩子的认知面, 通过广博的阅读, 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 为孩子进一步探知世界、进一步更广泛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孩子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阅读者成为可能;在大声为孩子读书中, 家长始终坚持“遵循孩子的意愿和兴趣爱好”的原则, 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使孩子在长期的亲子阅读过程中, 逐渐成为一名会思考、有主见的自主阅读者, 使阅读与生活、与兴趣喜好相联系, 促使孩子逐渐明白阅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从而明白阅读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真心爱上阅读。

摘要:本文在实践经验及思考、研究的基础上, 就在家庭中如何开展“大声为孩子读书”的活动, 以及家长读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索总结, 以期给家长开展家庭亲子阅读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大声读书,家庭,亲子阅读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关于早期阅读的几点思索.学前教育研究, 2000, (4) .

[2][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沙永玲, 麦奇美, 麦倩宜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47.63.19.

[3]吴式颍, 李明德, 单中惠.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487.

[4]周兢.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评析.早期教育, 2002, (7) .

[5]刘晓东, 卢乐珍.学前教育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153.

[6]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兼谈当前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的走向.学前教育研究, 2005, (1) .

[7]冯增俊, 陈时见, 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340.343.344.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5

让学生爱上阅读

我始终坚信,书香弥漫,真的可以使俗人变得高雅。我真的希望读书能使我的孩子们终身受益!但是如何让孩子们喜爱阅读,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是我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通常是从以下五方面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和帮助的。

一、资源共享,营造阅读环境

毛泽东主席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在班级开辟了一个小小图书角。孩子们每人共享一本书,我还经常从学校的图书室借阅一些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鼓励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借阅并认真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及时记录下自己读书的感受。

二、推荐好书,阅读有益书籍

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我在教学中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如教学了《蟋蟀的住宅》后,我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极大地机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孩子们主动要求阅读。之后,孩子们纷纷谈论《昆虫记》的内容,孩子们似乎受到法布尔的影响,也对一些小昆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进行指导,教给阅读方法

读书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来源。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对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阅读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我经常告诫学生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读记结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中接受的信息是繁多的,是丰富多彩的。在孩子们的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引导他们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并储存进自己的采蜜集”中,以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

3、读用结合。

没有思考的阅读称不上真正的阅读。在平时的阅读指导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加强阅读思考,读用结合,将阅读过程中的随感、阅读过程中心灵上的感触随时写下来,把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迁移到练笔中来,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使读在写中不断迁移升华。

四、榜样示范,与生相伴读书

要想让学生喜欢阅读,我首先给学生做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鼓舞和感染学生。于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看课外书时,我也捧着自己喜欢的书静静地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是个爱读书的人,真正做到师生共读。我还会把我读到的好文章读给学生听,学生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儿,课后禁不住就会围着我要我的书看。我知道,只有学生有了“读”的欲望他才愿意去借、去品,我心中暗喜。后来,读书就成了班上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w w w . f w s i r . c o m)这种“同时阅读,相互影响”的做法,使班内的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渐渐地高涨起来。如今,我和孩子们每天都在享受着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五、搭建平台,展示阅读收获

我积极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每天,我利用晨读的时间,让一个孩子或两个孩子讲讲自己喜欢的故事或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这样“相互借鉴”的做法,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对书本不再排斥,不再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了,而是从心里面感到喜欢读了,爱恋上读了。我还建立了班级博客,鼓励孩子们把阅读体会和自己的小故事,发到班级博客圈中,我定期打开网站和学生一起欣赏。为了使学生的读书不流于形式,也为了使班级的书香气息更加的浓烈,我还不定期的进行“读书演讲比赛、读书之星评比及手抄报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手把手教您引导孩子爱上阅读 篇6

在介绍具体的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让家长明确一个主导思想,那就是在孩子还没有认字能力,无法自主阅读的阶段,每天为孩子朗读应该成为一个习惯。只有先把这个习惯建立起来,才能让孩子从听父母朗读慢慢转变成自己阅读。

什么时候开始建立这个习惯呢?越早越好,早到在妈妈怀孕的时候。每天抽点时间给肚子里的宝宝朗读精美诗歌,不仅可以把在朗读的过程中产生的愉悦传染给宝宝,最重要的是“培养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的习惯”。这样,当孩子出生后,父母不会因忙碌而忘记给他朗读,因为这件事已经如同刷牙洗脸一样成为了每日必做之事,一日不做便觉得少了些什么。

只有父母有这个习惯,孩子才会养成每天都要听读书的习惯。

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是自主阅读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不反感,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在书中挑出一些常见字指给孩子看(或者是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字),让孩子也指着字跟读,这种认字的方法并不需要太多的强迫,简单很随意,但是日积月累下来的效果是出乎意料的、每天挑出五、六个常用字,一年可以认识近2000个字。不要太急于求成,父母要清楚地明白认字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阅读,如果因为认字的压力导致孩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那就是拔苗助长了。

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习惯,下面的两大战术可以帮您实现这个愿望。

战术一: 精读怎么读?

目标:让孩子尝试自己将一本书从头到尾完整地读下来;体验自主读书的成就感,建立自主读书的自信心。

具体方法:

第一步:明确告诉孩子,随着他的长大,他必须学会无障碍读完一本书。可以举孩子小时候学会自己吃饭、学会独自睡觉等具体事例,让孩子感觉学会自主读书也是和其他事情一样,在父母的帮助下,只要去学,就可以实现。

第二步:和孩子共同挑选一本合适的书

★把挑书的权利交给孩子。要相信孩子的审美能力,不要怕孩子挑到“坏”书,当然,家长可以先选出一些,让孩子在选好的书里再挑。一般情况下,孩子愿意主动去读自己挑选的,对父母指定的多少有些反感。

★在开始阅读之前,父母要先给孩子朗读几遍,让孩子专注地听。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语言敏感期,而且记忆力非常好,读几遍下来,孩子基本就能正确“背出”书中的内容,很有可能一个字不落。

这样,当孩子开始自主阅读的时候,会根据记忆读出书中的句子,并猜出书中汉字,降低由于生字而带来的阅读困难。

在这里提供一个让孩子认字的小窍门:每次都让孩子读封面上的书名,因为书名一般比较简短,被孩子看到的机会也多,所以孩子很容易记住,书名里的汉字也就跟着记下来,一个个书名记下来,不知不觉中也会增加很多识字量,这比枯燥的反复认读效果更好。

★最先给孩子读的书应该以图画书为主,最好每页大约一、两个句子,而且生字的重复率高一些。这样父母在朗读三、四遍之后,孩子就很容易记住每页的内容。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书的难度再相应有所增加,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书的难度也相应的有所增加。

★父母要完全按照书上的文字朗读给孩子听,不要自己任意乱改文字,否则每次读的句子都不一样,孩子无法把听到的内容和书中的文字一一对应起来。这将给以后的自主阅读带来困难。

第三步:和孩子一起制定朗读的时间、地点以及奖励

看电视前?睡觉前?晚饭后?沙发上?书桌前?根据作息时间表和孩子的意愿,制定出每天固定朗读这本书的时间和地点,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喜欢的地点放松愉快地开始阅读。当然,读书的时候保持安静是必要条件。

根据孩子的年龄段以及专注力的不同,每次阅读的时间也要具体制定。一般来说三、四岁的孩子大约2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在30分钟左右。

第四步:和孩子一起制定阅读模式

阅读模式有很多种,比如父母读单页,孩子读双页;父母读一句,孩子读下一句;父母读一句,孩子重复跟读一句。让孩子选择喜欢的吧!选择好阅读模式后,家长就要和孩子开始每天实践了。

第一遍从头到尾的阅读,是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的。父母可以把孩子不认识的字单独挑出来,记在一个本子上,让孩子单独记忆。当孩子掌握所有生字之后,再让孩子自己把书从头到尾读一遍。让孩子感受到他完全可以自己把一本书完整地读下来,给他自信。第一本书可能有困难,但是按照这样的模式,有了第一本,就有了第二本、第三本……慢慢地,孩子就习惯自己看书了,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当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帮他耐心地认读并给他解释,目标是让孩子感受到每天的和父母在一起读书时光是美妙的享受,而不是被逼迫被斥责的事情。

等到孩子在小学学了大量汉字,完全没有识字障碍后,他阅读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每天都在家里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读书已经成为孩子每日生活中不缺少的一个习惯,想要割舍掉都很难了。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大书箱,把孩子独自完整阅读后的图书放进去,定期数一数,孩子自己读了多少书。一来积累成就感,二来,这些书可以隔断时间再拿出来翻翻巩固巩固。

第五步:奖励

奖励可以分成精神和物质两种。当孩子读完一本书,赞扬必不可少,赞扬的重点放在孩子的努力上,让孩子看到每天的一点努力累积起来就可以完成看似很难的事情。平时亲戚朋友以及孩子的小伙伴来访,都可以顺便提提孩子自己读过的书,其他人的赞扬和欣赏对孩子来说也是激励。

对于物质奖励,有几点要提醒:一、所有的奖励都要提前和孩子商议好,超出父母承受范围的奖励是不能接受的;二、提供的物质奖励要在一定范围内,书籍、运动器材、给孩子做他爱吃的饭菜、多些看动画片的时间以及价格不贵的有意义的玩具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奖励是电子游戏机,那么相当于把一个破坏阅读的家伙请回了家,家长最好一口回绝,没有商量的余地。

第六步:建立反馈机制

读完一本书,家长可以和孩子随意聊聊,比如让孩子想像如果自己是作者,会设计哪种造型、哪些故事情节,书中的结局是否合适?另外,书中词汇也可以应用在平时和孩子交流的话语中,吃透每本“精读”的书,让书中的词汇以及故事深刻地记忆在孩子的头脑中。大量的精读训练不但会让孩子的语言表达丰富而有深度,对将来写作文也大有帮助。

战术二:泛读怎么读

阅读是广泛的,书中精美图画所带来的视觉美感熏陶,精彩的图画故事带来的愉悦感受也都是阅读的重要一部分。所以家长千万不要把阅读定义在狭义的认字上。泛读就是让孩子尽可能接触到大量的图书,让孩子用自己的双眼去看到书的世界是如此博大有趣,亲身感受书给自己带来享受。

孩子随便翻翻看看就达到泛读的要求了。在泛读的过程中,家长逐渐会发现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素质天生就不一样,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阅读取向,根据孩子的兴趣给孩子选择一些图书。

可以这样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

★在孩子经常走动的地方,比如茶几旁,床头旁,书桌旁,玩具架旁放上一些书,这样孩子可以随手翻看。

★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书吧、读书会,环境塑造人。

★最好为孩子找到一些爱读书的伙伴。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看到伙伴们穿名牌衣,他也想有一件,但是如果看到伙伴在读一本书,他也会想去读读看。找到志同道合的家庭,几个家庭可以一起去书店,一起报名参加各种读书活动,这样孩子阅读更有兴趣。

★考虑到为孩子购买大量图书是不小的一笔开支,图书馆和书店也可能离家较远,那么几个家庭共同组建一个小型图书馆是非常好的选择。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7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大餐, 让你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 誓不休的求知欲望, 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时, 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有衣袋, 你们的衣袋里平时都装了什么呢?可是有个孩子他的衣袋里每天都装满的昆虫, 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知道他装的昆虫有什么用吗?”学生就会带着好奇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因此, 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 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 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 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 而且要准确地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 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 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 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 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 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 孩子必起逆反心理, 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我在讲课文时, 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 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以阅读课文为主要手段, 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 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 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渎,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 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 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 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 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 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 我在上每篇课文前, 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 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 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 既是一种欣赏, 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 陶冶了情操。

五.将阅读扩展到课外

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 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因此, 我注重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 让他们开拓视野, 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 汲取丰富的养料。

首先, 我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童话、散文、小说及科普读物, 利用晨读或阅读课时间向学生讲讲书中人物的先进事迹, 精彩片断, 当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之后, 就适可而止, 让他们去找原书来看。其次, 背诵、摘抄优秀诗文, 读练结合。从三年级起, 我每周就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诗歌、散文, 让他们摘抄在一本专门的好词佳句本里, 熟读成诵, 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8

一、读书方法引导。不管做什么事情, 方法很重要。掌握了良好的方法, 做起事情来就能事半功倍, 读书也一样。

1. 有选择的读书。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各种各样的图书浩如烟海, 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比如经典的文学作品, 如《朝花夕拾》、《西游记》、《三国演义》、《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帮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 培养坚强的意志,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读一些励志的书籍, 比如一些成功人士成长历程的书籍, 让学生从书中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走向成功。还可以读一些增加生存技能的书籍, 例如《关键时刻拯救生命的生存技能》、《生活兵法》等, 帮助学生懂得如何面对突发危险。还要读一些科学普及方面的书籍, 比如《十万个为什么》让学生们能够拓宽视野, 增长对于大自然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于自然, 对于宇宙探索的兴趣。还可以有选择的布置一些研究性的作业, 让学生去翻阅大量的书籍, 进行主题阅读。

2. 强化背诵。

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语段, 对于学生起教化作用的片段或者课文, 都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背诵。同样, 对于一些优美的诗文, 经典的文章, 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大声朗读, 甚至背诵, 大声朗读可以让读者和作者的思想跨越时空, 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们倡导读经典的书, 做有根的人。用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来滋养我们的心灵, 可以让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求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要熟读古诗文五十篇, 我将五十首文章按照难易、长短进行组合, 然后以每日一首的形式抄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日有所诵, 日有所清, 一周一小检查, 一月举行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一学期由学校组织一次朗诵表演和诗歌默写, 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进行背诵, 所起效果很好。

3. 引导学生品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选择的引导学生进行品读, 借助品读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渗透读书的知识, 以读代讲,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领悟。课伊始可以让学生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尔后选取经典, 反复品读;最后熟读背诵, 积累语言。例如我在教学《治水必躬亲》这篇课文的时候, 既重视引导学生诵读, 品味古文的特点, 又紧扣海瑞躬亲治水, 为民谋利, 不畏艰苦的形象,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蕴, 进而从中感悟做事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偏信人言, 而要重视调查实践;为官要关心民众疾苦, 不可盘剥百姓。语文活动课或者课外阅读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 在书上做记号, 感觉作者写得好的地方, 可以用波浪形标出, 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问号, 以便询问, 还可以写出质疑的理由。让读和写紧密结合, 让学生的思想在读写中变得丰盈起来。

二、拓展读书渠道

1. 利用早读课、活动课诵读。

早读的时候, 要给学生确定阅读的目标, 所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如果对于阅读的任务不加以约束, 少数学生因为自觉性差, 导致阅读的效率比较低, 甚至负效。如果确立了明确的阅读目标和任务就会让学生有紧迫感, 争分夺秒完成任务。每个语文早读课, 我都坚持和学生们一起度过, 在完成预定的诵读任务之后, 教师朗读自己喜爱的文章给学生听, 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喜爱的片段给同学听, 学生们享受到了朗读的乐趣, 从而促进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2. 利用好语文实践活动课。

利用实践课进行读书推介, 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介绍给同学, 资源共享;读书交流, 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阅读感悟, 所思所想表述出来, 让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 不必有顾虑, 让学生自由地思考, 自由地表达, 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中放飞, 他们的阅读兴趣就会更浓。

3. 引导用好课外时间。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9

关键词:阅读课,环境与气氛,阅读兴趣

孩子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对学生多加引导, 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 就能让学生热爱读书。那么,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示范朗读, 故事引路

阅读从倾听开始, 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享受和心灵慰藉。用耳朵倾听故事纯粹是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 是孩子最畅快的阅读享受, 所以最吸引他们。老师抑扬顿挫, 绘声绘色地朗读能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增强他们的语感。选择一些健康的, 学生喜欢的书籍, 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 内容丰富, 充满童趣, 让学生觉得读书是这么有趣的事, 渐渐地他们不再满足老师讲故事, 便会自己找些书来读。

二、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与气氛

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创设一种读书的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可以把教室布置得富有书香气, 在墙上贴上名人名言, 如“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等等, 意蕴深刻、催人深思。利用黑板报创立“每周一诗”“每周一个成语故事”等拦目。给学生推荐健康的适合学生年龄看的图书, 如《爱的教育》、《中外民间故事》等。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的有利资源, 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自己喜欢的书籍, 当学生看到满目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地阅读欲望。组织学生组建自己的班级图书角。然后每天抽30分钟师生共读, 让自己手不释卷, 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就会受到鼓舞, 也拿起书本阅读。并时常与学生讨论书籍的内容, 获取的信息, 久而久之, 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而孩子们这种表现欲望更为强烈。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 开展“故事会”活动。当学生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奇特见闻时, 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惊羡的目光, 引来伙伴的啧啧称赞, 而这时的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这就将成为他讲述的动力。我在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活动时, 小选手们在故事比赛中声情并茂, 入木三分, 有的叙事, 有的抒情, 有的甚至把自己和书的故事编成精彩的童话, 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 丰富了同学们的学校生活, 还让同学们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明白了读书的益处。其次, 开展“演一演”比赛活动。针对学生爱表现这一特点, 我让学生把书中的故事用小品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自己改写剧本, 找演员, 排练, 最后表演。通过这一活动, 不但加强了学生对读书内容的理解,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发现了一大批有表演特长的学生。再次, 开展文学创作活动, 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有用武之地。结合读书活动的开展, 我组织学生尝试进行文学创作, 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仿照所读的作品把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写下来, 仿照所读的诗词进行诗词创作, 并把好的作品装订成册, 做成优秀作品集, 在班上传阅, 并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 予以充分地肯定,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创作的兴趣。

“好玩”,让学生爱上了阅读 篇10

蜕变的惊喜———“毛虫与蝴蝶”阅读卡

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爱读绘本, 所以每带一届学生, 我都会在家长中发出“捐两本书的钱, 共读上百本经典绘本”的倡议。这样, 就能设立起存量较为丰富的班级书柜, 让经典绘本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流动起来。为记录孩子们的阅读成果, 我还设计制作了“毛虫卡”和诱人的“蝴蝶卡”。使用方法是这样的:在家长的协助下, 孩子只要读完一本从班级书柜借阅或者自己家里的经典书籍, 就可以在自己的毛虫卡上为黑白的毛毛虫涂上一格自己喜欢的颜色。当整条毛虫都被涂满颜色后, 就可以向老师换取一张漂亮的蝴蝶卡。蝴蝶卡为不同样式的一整套, 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这样的教学方式, 很受孩子的欢迎, 也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全班孩子不同的阅读状况, 使阅读教学的推动更有针对性。

我的书籍我作主———随心所欲的涂鸦本

保持书籍的整洁, 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之一。如果阅读的是公众或他人的书籍, 确实理应如此, 但如果阅读的是自己的书籍, 读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阅读习惯。记得有一年, 学校统一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本《读吧》。这是一本不错的选文集, 但印刷质量较差, 加上是全黑白的文字, 几乎没有插图, 这些外观上的问题似乎使《读吧》产生不了吸引力。如何用好这样的课外书籍?可以把外观的不足演变成课程的资源。我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涂”的“涂鸦本”, 读完一首小诗或一个故事, 你可以为自己的书籍充当画家,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上插图。由于有了“画插图”的活动, 没想到这本原先看起来枯燥的《读吧》竟然成了孩子们最愿意阅读的书籍之一。这样的“涂鸦”行为在中高年级仍应倡导, 方式可以不同, 可以是动手作批注、记心得、圈画喜欢的句段等等。如胡适所言:“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 或做提要, 或做说明, 或做讨论, 自己重新组织过, 申叙过 , 用自己的 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 思想方才 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没有语文 课本的语 文课———阅读周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也许因为要求读的书是“课外”的书, 所以, 很少有教师认为这也应该是语文课的作业。而没有教师的引领、引导, 没有集体的交流、碰撞, 没有一定平台给予展示、分享, 学生的阅读往往只会追逐情节, 一路小跑, 却不懂慢慢欣赏真正精彩的风景, 因此阅读的效果可想而知。于是, 我希望把读整本书纳入课内能成为每个语文老师的共识。其实, 只要我们努力在课堂上缩减无效的提问、对话、说教时间, 一学期省出一周的时间读好一整本书并不难。我曾以“绿野仙踪”为主题, 带领孩子经历了一周没有语文课本的语文课, 座位可以随意组合, 观众席还能共享美食, 课上阅读经典、表演课本剧、观看影片……孩子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争论……获得了更广泛的知识, 有文学的、科学的、哲学的……在这样的阅读周中, 孩子们还经历着一种生命的成长。

毛虫们的狂欢节———五花八门的COSPLAY

为营造阅读氛围, 展示阅读成果, 我还组织了五花八门的COSPLAY活动, 极受孩子们欢迎。COSPLAY, 是CostumePlay的简略写法, 意为角色扮演。比如结合儿童节、圣诞节、感恩节等, 在家长的配合下, 我让孩子们装扮成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角色形象, 和家长一起站在舞台上唱歌、跳舞、朗诵诗歌, 一起围坐着参与阅读知识竞赛游戏, 一起享受美食, 感受亲子游戏的温馨与甜蜜。于是, 阅读不知不觉地被融入各个活动中, 舞台也许简陋, 但学生的收获却很多。

阅读的财富积累———“足迹银行”阅读币

“足迹银行”阅读币的创意来自杭州“嘟嘟城”, 那是近年来很流行的让孩子进行职业体验的游戏场所。在那里, 孩子们每完成一项职业体验, 便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劳动领到相应的工资 (一种游戏纸币) 。这一做法带给了我灵感, 阅读“足迹银行”便应运而生。那些以“丑小鸭”“四大名著”为图案的从1元、10元、20元、50元到100元不等的“阅读币”, 为展现孩子的阅读成果起到了极好的肯定作用。在家长的配合下, 当孩子们看完一本书后, 我就会根据书籍内容的难易、字数的多少、阅读质量的好坏等方面, 分发给孩子一定面额的阅读工资。这种方式不仅本身能带给孩子一种新鲜的成就感, 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币值的多少, 直观有效地了解孩子的阅读状况。同时, 为进一步发挥“阅读币”的作用, 我还争取到了家长的配合, 在节假日, 请家长捐出一定数量的学习用品、小玩具等, 组织班级拍卖会, 让孩子用阅读币购买喜欢的物品, 或者根据每家孩子的不同情况, 由家长将“阅读币”换作购买家庭图书的费用等等。通过这样的外力, 孩子们体会到了阅读带来的快乐。

上一篇:教师绩效考核研究下一篇:星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