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遗忘

2024-07-07

记忆与遗忘(精选十篇)

记忆与遗忘 篇1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记忆,遗忘,道德,道德观,道德体系

作为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现实主义作家, 简·奥斯丁 (Jane Austen, 1775—1817) 擅长运用尖锐有力的讽刺评判、细腻真实的人物刻画和严密逻辑的叙事技巧, 完美地诠释其女性视野之下的现实主义;特别是, 其“以讽刺幽默的笔法无比真实而细致地刻画出当时英国小镇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1。《曼斯菲尔德庄园》 (Mansfield Park, 1814, 以下简称《曼》) 被认为是奥斯丁小说中最具问题化的作品。而其问题化的实质性, 则体现于其赋予人物的道德判断标准。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有着各自专属的“记忆与遗忘”的能力, 而记忆与遗忘本身就是一个同时性的对立面, 可以将其看作是对奥斯丁反讽手法的另类演绎。在《曼》中, 人物之间关系的转换与人物本身心理变化的刻画, 是如何从记忆与遗忘的角度展开的呢?而这一对立面又是如何辅助整部小说重构起奥斯丁所期望的道德体系的呢?

一、道德重构的过程:记忆与遗忘之间平衡交替

记忆与遗忘是一组隶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术语。记忆是一个编码、转换、存储和重现的过程, 遗忘则是以记忆流失而存在, 这也正符合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对立统一双方之间核心的联结点, 记忆蕴含着必要时间量的控制和调节, 而遗忘又在时间维度下主动地或被动地发生。而记忆与遗忘又是远远胜于智力的, 如同某种游走于权利、失败和记忆不平等中晦涩难懂的能力, 亦或是一种具有神秘道德化的才能, 同时二者都兼具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特征。当选择或判断时, 两者同时产生效能, 相互转化地推动我们行为、言语、思想的运动, 有效记忆与适当遗忘引探出自我价值标准和道德判断标准。

长久以来, 《曼》中的伯特伦家族被视为是完美道德典范的象征。在小说的最后一句, 由于埃德蒙继承了曼斯菲尔德的牧师俸禄, 那座牧师住宅便自然而然地使范妮感到格外的亲切与完美, 她“觉得它变得亲切了, 完美无缺了, 就像曼斯菲尔德庄园视野内、掌管下的其他景物一样亲切, 一样完美无缺”。2尽管她在伯特伦家族中遭受了许多的苦痛, 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折磨, 但庄园在她的心目中依旧是“完美无缺的典范”。可见, 范妮道德融入的过程化反映了曼斯菲尔德庄园道德的完美性。

记忆与遗忘这一对立面, 与曼斯菲尔德庄园道德存在何种联系呢?在《曼》中, 记忆充满矛盾地与焦虑和谴责这两者相互关联, 而遗忘则与忽略和原谅相互联系。拉什·沃思先生和伯特伦夫人的遗忘是他们道德虚无的症候反应;埃德蒙对玛丽·克劳福德的注意完全使他忽视与忘记了范妮的存在, 这可被看成是一种应受道德责备的行为;托马斯爵士从安提瓜岛返回, 他竭尽所能地试图排除掉“那些不合意的印记或印象, 以及忘记那些曾经已经全然抹去的记忆”。3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尽力用记忆与遗忘的能力, 做出个人的道德选择和判断, 与曼斯菲尔德庄园最基本的部分——道德准则相适应和协调。

(一) 资本主义道德观

资本主义道德观, 通常被视为是一种以拜金主义为价值核心的道德膜拜, 换言之, 金钱与权力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或象征。事实上, 资本主义的道德观使得人们具有了自欺欺人的、有缺陷的特质。在《曼》中, 主要有三个人物较为全面地、完整地暗示着这种道德观, 并且他们用“记忆和遗忘”的方式成为重构曼斯菲尔德庄园道德体系中的一部分力量。

首先, 玛丽·克劳福德小姐, 作为范妮的情敌, 她的教育程度与道德标准都根源于资本主义道德观的判断准则。当她和她的弟弟一起住在庄园附近时, 她首先将托马斯爵士的大儿子汤姆作为首选的结婚对象。她的理性选择, 或是深思熟虑的婚姻安排, 足以说明她那伦敦大都市化般的记忆, 即所谓的“门当户对”或是“凡是单身的女子都应该有一个富有的丈夫”。小说情节与时间的推移, 使她她逐渐地、暂时性地遗忘了自己的道德身份, 转而爱上了爵士的二儿子埃德蒙。在小说的结尾, 她并未将根深蒂固于自身的资本主义道德观融入曼斯菲尔德庄园, 且她的记忆受到不可避免的谴责与批评。

其次, 亨利·克劳福德, 玛丽的弟弟, 是一个十足的花花公子, 隐沉于繁华大都市的纸醉金迷, 享受一切理所应当的诱惑。也因为他有着这样的特质, 才会第一眼被玛丽亚和朱莉娅的美丽外表与显赫家世所吸引着迷。但逐渐深入了解之后, 范妮的纯真无邪、聪慧可爱的品格促使亨利道德认知发生着莫名的改变, 他选择性地遗忘掉都市的道德准则, 示爱范妮并向其求婚。然而, 范妮的拒绝使得他理解到应该找回属于自己过往的记忆, 适合自身的道德本质的记忆。亨利的结局说明的是资本主义式的道德观, 应需要在平和的庄园中进行百般的历练。

最后, 汤姆·伯特伦,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顺位继承人, 由于与托马斯爵士一起前往安提瓜岛处理有关殖民地贸易事务的经历, 导致其根深的道德准则发生转变。殖民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政策, 目的在于促使资本实现最大化的积累。亲身经历与亲眼目睹殖民主义的残忍性, 汤姆带着庄园给予他的道德准则, 毅然地从安提瓜岛逃离回家, 选择用酒精与赌博麻醉自我, 强迫自我遗忘以获得内心真实的平静。无论遗忘的方式是怎样的, 但他的遗忘正好是一种原谅与自我救赎。最终, 他保留着深刻记忆般的资本主义道德观, 却放弃了资本主义道德观向曼斯菲尔德庄园道德准则转换的机会, 甚至放弃了曼斯菲尔德庄园本身。

(二) 范妮道德观的建构

范妮·普莱斯是《曼》中的女主人公, 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里逐渐出落为一位有着自我意识的、感情细腻的又具有自知之明的女性形象。范妮的记忆天赋总是能够出奇地帮助她从过往的一切中发现许多不一样的事物, 比如她找到克劳福德姐弟俩和伯特伦家族的道德特征。克劳福德兄妹的道德过失自然成为范妮关注的焦点, 而她那具有非凡的持续性的记忆力更是一把敏锐的刻刀, 记录下他们的一切, 包括他们对待感情的虚浮浅薄。然而, 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范妮在她自己的记忆库中不断地回忆起克劳福德兄妹俩的种种错误行为时, 她却自动又暂时地忘却掉了伯特伦家族的道德过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状况呢?其中一个原因大概为此做一个较好的解释。尽管她在庄园中受尽奚落嘲笑和冷漠忽视所带来的折磨与痛苦, 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的理解力受到不公地贬低, 可她却依然从记忆库中重现出那些值得慰藉的人、事、物, 以一定空间距离和谐地将其融为一体。因为她用记忆与遗忘的方式感受着这些折磨自身存在的价值与魅力, 有时遗忘的存在就是为了抚慰心灵, 也就使她心甘情愿地忍受着伯特伦家族带给她的伤害。并且, 她也从未想要得到更加明确的道德评价, 而记起或过分看待伯特伦家族的道德中的优良品格与瑕疵过失, 如她的大表哥和两个表姐的贪图享乐、轻视道德。

从记忆与遗忘的视角来看, 范妮做出三次不同的道德选择。首先, 她带着温暖而美好的记忆, 被动地选择离开普利茅斯。庄园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充满恐惧的, 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回忆过往。此时, 不同道德观之间明显的冲突, 是选择遗忘而融入新的道德体系之中, 还是普利茅斯的道德体系去改造新的体系呢?范妮选择遗忘, 遗忘曾经积淀的道德准则, 适应着庄园的道德准则, 她努力使自己成为举止恰当、行为得体的代表。其次, 当资本主义式道德观充斥着整座庄园时, 她选择遗忘新的道德观所带来的一切而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记忆。她主动接受爵士的要求, 回到普利茅斯不仅仅是为了拒绝亨利的示爱与求婚, 更是为了远离一种煎熬与折磨, 以温和而坚决的态度维护自己的信念和爱情。此时, 她俨然已成为庄园所期待的道德代表。最后, 她又主动选择回到庄园, 寻找真爱。促使的原因则是她从记忆库中将普利茅斯的家庭成员与庄园里的一切对照, 她发现自己难以融入充满着太多瑕疵的普利茅斯, 而回忆着庄园美好的一切。正如她对普利茅斯和曼斯菲尔德庄园对照的描绘中, 可以充分体现:

“对范妮这样身心柔弱的人说来, 在这种从不停息的喧哗声中生活简直是一种灾难……在曼斯菲尔德, 听不到一点争执和提高的嗓音, 听不到丝毫粗鲁的咆哮和猛烈的脚步声, 一切都按照令人愉快的常规秩序进行;每个人都有自己恰当的位置, 每个人的感情都受到顾及……在这里, 每一个人, 每一个声音都是喧闹的 (也许她母亲的声音除外, 她的声音与伯特伦太太柔和单调的声音相似, 只不过已被磨得只叫人一味发烦) 。人们不管需要什么都大喊大叫, 仆人们也从厨房里高喊着对不起, 房门砰砰作响, 楼梯上脚步声不断;没有一件事不是在混乱中完成, 没有一个人端坐不动, 没有一个人能集中精力地听他们讲话。”4

这三次选择意味着范妮道德观的树立, 而这份道德观又恰好与庄园所积淀秉承的道德观相一致。因此, 范妮道德观的形成最终为曼斯菲尔德庄园道德根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其道德体系的重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 曼斯菲尔德庄园道德根基的捍卫者——埃德蒙·伯特伦

埃德蒙·伯特伦与曼斯菲尔德庄园有着较深的纽带关系, 被视为是曼斯菲尔德庄园道德根基的最具新生力量的代表者、捍卫者。他将终生职业定为教区牧师, 正好表明他致力于向世人宣讲庄园完美的道德准则。当普利茅斯式道德观的闯入, 他的注意总是停留于她的身上, 使他关切于这一道德观会怎样促使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因此, 他以朋友的身份关心在乎着范妮的一切, 仔细揣摩着她内心细微的变化, 并向其灌输着美德与知识。然而, 随着玛丽的出现以及玛丽寻爱目标的转向, 都在迫使着他在时间的维度与刻度间遗忘了范妮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 他也遗忘着庄园所给予自己的道德准则。事实上, 玛丽的伦敦式道德观, 并不能与埃德蒙的道德观所契合, 他们两者间本质上的冲突早已决定着他们之间亲密关系的破裂, 两条存在结点的线条终将归于原初的平行。在小说的结尾, 埃德蒙从他与玛丽之间梦境般的幻想中苏醒, 与范妮之间缔结姻缘。他与范妮之间“记忆与遗忘”平衡交替、完美契合, 作为曼斯菲尔德庄园道德体系坚固的捍卫者, 正好共同重构着曼斯菲尔德庄园道德体系, 并促使其根基朝着更为稳固的方向发展。

二、结语

《曼》是简·奥斯丁创作的具有崭新道德观的化身, 即具有风雅、礼貌、规范、和谐的一种平静与安宁的载体。曼斯菲尔德庄园作为英国乡绅阶层道德体系中的核心, 受到来自伦敦都市化和海外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式道德观, 以及范妮的道德观的围绕。然而, 记忆与遗忘存在着两大明显特征:选择性与时效性。《曼》中人物有意地或无意地存储道德标准, 在不同阶段实施着不同的遗忘或是记忆的选择。记忆中固有的道德标准与其他的相冲突时, 记忆与遗忘自然地为适应发展而平衡交替、相互转换。根据小说的发展, 资本主义式道德观和范妮的道德观有着不同的结局意义。前者, 试图以中心人物的“记忆与遗忘”的相互更替, 实现从外围动摇、改变、取缔庄园所固有的道德根基, 却以失败告终。而后者, 由主人公范妮“记忆与遗忘”能力的整合, 顺利地成为了庄园道德道德根基中的新生力量, 使得其能不断地发展。因此, 庄园道德体系的重构过程中, 既有相互间的排斥性, 又有相互间的兼容性, 多重矛盾的存在共同推动着这一体系的构建。总之, 简·奥斯丁通过“记忆与遗忘”之间平衡地交替, 阐释着曼斯菲尔德庄园道德体系的重构, 从而使读者能够对现实产生一定的辨识力, 以及寻求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和道德判断。

参考文献

[1]Harold Bloom.Bloom’s Classic Critical Views:Jane Austen[M].Copyright?2008 Infobase Publishing, 2008.

[2]Southam.Criticism, 1870—1940[J].The Jane Austen Companion,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3]黄如敏.地点的隐喻:《曼斯菲尔德庄园》地点刍议[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Vol.23, No.3, 2005.

[4]张宇.《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三重对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Vol.22, No.3, 2003.

记忆与遗忘一样有规可循 篇2

假如,某天有人问你:“你能记得回家的路线吗?”

也许你会反驳道:“一只小狗都认得回家的路,难道我会不认得吗?”。

倘若又有人问你:“如果你想记住你爸爸的生日,能记得住吗?”

你可能回答说:“当然没问题啦,一次记不住,可以两次……一天记不住,可以两天……”

如果以上两个问题你都回答了“是的!”那么就表示你与我们达成了共识。从理论与实践上来说,每个人都可以记住任何他想要记住的东西,只有当大量记忆的时候,才会出现“部分遗忘”的情况。

记忆的对立面就是遗忘。

在认识遗忘之前,我们应对记忆有个大致了解。

记忆是大脑对于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情的反映,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记忆是智力活动的仓库。

简而言之,记忆就是把需要记忆的元素形成一种链接,是学习的过程。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记忆不断有新的认识,对记忆分类也不断出现新的方法。

经典的分类是将人类的记忆按照记忆发生和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分为即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即时记忆

即时记忆又称瞬间记忆,通常情况下,多数人并不会特别注意它。对即时记忆的最佳描述是:用它来记忆一些立即要做反应的信息。

即时记忆经常被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当你在通讯录上逐一打电话给自己朋友时,每个电话号码的记忆只维持到接通为止;比如读者在读书时,对每个字的记忆也只维持到能将下一个字的意思连贯起来为止。

但如果有人问,在这段文章中,“我”这个字出现了多少次,就多半答不出来。但是对上面这些字读者必须记住一段时间,否则就不能了解它们所在句子的意思。这种将信息维持到足以完成工作的时间,就是即时记忆的特性。

或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经历,走路时,看到沿途的建筑物、风景,奔驰而过的汽车,穿梭的行人,可爱的小狗,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都作为短时记忆进入脑海。

只要不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事情或事件,就会很快忘记。听见身后的汽车鸣笛便躲开,看见前面有水洼就绕着走,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没必要长时记忆,因此瞬间记忆在生活中是不可忽视的。

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一个中继站,等待记忆的内容在这里可以被有意识地保存着,并为进入长时记忆做好准备。不过,短期记忆的容量是很有限的。

有时,我们为了能够将某些材料记住长达几个小时,譬如一份简单的报吿、一部准备第二天演讲的稿子、一篇即将讨论的学习主题等,我们必须通过巩固程序,将即时记忆过渡到短期记忆的阶段。

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巩固进入大脑的东西,并让这部分信息的印象停留在脑海中超过30秒的时间。这种记忆被人们称为短期记忆。

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有个最显著的差别,就是信息容量非常大,而且信息可以在这里被长期保存。长期记忆所保存的信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各种信息在长期记忆系统中的俎织情况决定了从长期记忆中寻找信息的难易程度。组合信息的技巧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基本认识:组织信息远比取出信息时的工作重要。

有时你会觉得很难记起一天或一周前所学的东西,主要的原因便是没有系统地把学到的东西加以组织,再输人记忆系统。假如你这样做了,记忆时就不会那么难了。总而言之,要增进记忆,首先要改善对信息的姐织能力。

以上就是记忆的三种分类。

对记忆有所认识以后,我们继续回到遗忘上。我们把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则称为遗忘;如果既无法回忆又无法认知,则称为完全遗忘。

也可以说,遗忘是指记忆元素之间的链接淡化甚至消失,导致你对某东西再也不能回忆起来。

遗忘也分为暂时遗忘与完全遗忘。

记忆和遗忘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记忆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人过目不忘,有的人则相对弱些。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一个东西多次出现在眼前浮现在脑海,那么我们对它的印象就深一些,反之就会自然遗忘,记忆与遗忘就如同自由和约束的关系一样’如果没有遗忘,便无所谓记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原理”,对人类的记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举个学习中的小例子,如果你在记忆单词时,只记忆了一次,第二天或者第三天你肯定会忘记它的。所以,想要记住一样东西必须反复的复习记忆,以达到牢记状态。

而实践证明,遵循“艾宾浩斯遗忘原理”进行复习和记忆,耗时将会是最少的。或许你会说“有些东西很特别,我看过一次就永远牢记了”,事实上是由于它的特殊性,因此在后来你经常会回忆起它,那么,说明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它。

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总结出遗忘的一般规律:人们在记忆材料20分钟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2°/。,1小时后的遗忘率高达56%,到了9个小时之后达到64%。

由此可见,记忆内容在最初的时候最容易遗忘,时间愈久,则遗忘的速度越慢。掌握这个规律,我们便可以在记忆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在遗忘内容之前适时地加以复习。在不同的时间复习需要记忆的内容,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记忆效果,如果是抢在遗忘的高峰之前复习记忆内容,那么会达到强化记忆、加深印象的效果;如果是在遗忘了以后复习,那么这就意味着要重新学习,导致浪费。

这就是许多人学了忘,忘了学,再学了忘,忘了学,进入了一种魔鬼怪圈的原因。进入怪圈后,不断的遗忘成了恶性循环,所以就会产生害怕和厌恶学习的心理。

“创造性”遗忘与记忆力 篇3

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同学们经常反映记忆力不好,平常记得的东西到考试时差不多都忘光了,大家十分苦恼。不知这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办法解决。我和同学们都殷切地盼望着你的回答。

成都某中学初三一班李明

李明同学:

编辑部将您的信转给我,要我回答你们的问题。要弄清楚造成记不住教材的原因,本来必须调查一番,但条件不允许。我只好根据我所见到的情况来分析,不知道能不能解决你们的问题,仅供参考吧!

目前,教材难度较大,教学手段和方法跟不上,升学考试的压力也不小,所以,老师和同学们的负担都不轻。就同学们这方面讲,由于作业分量重,把消化和复习的时间挤掉了,对学到的知识,很难说掌握了和记住了。既然没有掌握和记住,那么,遗忘就必然会发生。所以,我认为要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应该从多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治理。

如果不管其他方面的问题,单就学生学习方法来看,有没有法子可想呢?我想向你们谈的主要就是这一点。在这方面,心理学知识会给你们提供一些帮助。

学习一段教材之后,要记住它,首要的关键在理解、在消化。理解加复习就等于牢记。这个公式是普遍适用的。所谓理解就是弄清楚这部分,教材,“是什么”和“为什么”?“这部分教材与其他部分有什么关系”?“学习它有什么用途”?等等。学习教材时,都需要弄清这样一些问题;弄清了就是理解了。理解的过程是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来的知识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被结合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去了。这些结合成为一个结构的知识是容易回忆起来的。就象用绳索结成组的登山队员一样,哪一个都不容易被丢掉。所以,在学习中,要时时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注意理解,这是帮助回忆的基本方法。

理解对记忆是很必要的,其原因还有一些。理解是一个创造性遗忘的过程。创造性遗忘,你们一定觉得新鲜,记忆就必须有创造性遗忘来帮助。一般来讲,在学习中不应该把教材中的全部东西丝毫不漏地记住。这是不可能的事,也不需要这么去记。什么都,想记住,就什么也记不住。如果什么都想记住,材料就成了记忆的枷锁,使记忆力无法施展了。在一定时间内,脑力是有限的,不停地学,不停地记,就象不停地吃食物一样,肠胃受不了,脑子也受不了,是会给大脑的健康带来损失的。这样看,为了记住就必须有意识地、主动地遗忘一些东:西。这是一条原则。理。解之所以有创造性遗忘的作用,是因为经过理解,教材的重要部分、本质部分、关键部分已经为我们特别注意到了。由于特别注意的结果,使我们对这部分教材的印象很深。相反,其他部分因为没有特别注意,印象淡薄,自然:而然被排斥在记忆之外。于是,我们就只记住一部分教材。而另一部分容易遗忘了。理解帮助我们记,帮助:我们忘,因此,理解具有创造性遗忘的作用。

同学们切不可以认为新学的知识进入知识结构之后,又经过创造性遗忘的过滤,就一定记得很巩固了。不能这样想,大多数知识要牢记下来都需要复习。由于作业多,一个劲地做新作业,不花一定的时间去复习旧功课,遗忘肯定是要发生的。为了巩固新知识一般都需要复习几次才能巩固。复习应该在还能进,行回忆时就抓紧进行,不要等已经忘了之后才去复,习,那样就会事倍功半,效率极差。

还要注意的是,记得了的不一定就能回忆出来。知识无论记得多还是记得少,到用时回忆不起来,也等于没有记住。所以要记忆力好,还要善于回忆。现代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已经记住了的东西如果想不起来,多数情况不是彻底忘光了,而是因为回忆受到了干扰。要回忆,就得尽力,去排除干扰。在回忆困难,时要保持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回忆起来。回忆时不要太激动,也不要无所谓,而要积极用脑,紧张思考。要学会从有关系的知识顺藤摸瓜地去想,经过努力往往就能把需要的知识回忆起来。

必须注意的是,体力和脑力是记忆力的基础,整个身体状况的好坏对记忆力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身体素质,在学习中记得好,及时复习巩固,回忆时讲究方式方法,只要满足这些条件,一般人的记忆效果都会很好的。只要记忆效果好,就不会说记忆力差了。

上面所说的方法,同学们不妨试一试,看有没有作用。就是在课程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抓住重点、关键部分加强复习巩固,也会收到一定效果,这比平均用力,死记硬背好得多。这次就谈到这里吧,今届,我们还可以继续讨论。

祝你们成功!

记忆物理 防止遗忘 篇4

怎样提高记忆减少遗忘, 教师起着主导和强化作用, 这个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达到目的, 防止遗忘的办法有:

一、消除学生思想顾虑, 指导学生跨上高中台阶

首先上好第一节绪论课, 帮助学生消除物理难学的顾虑, 讲清现行必修课特点和选修课关系,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可以通过身边比较简单易懂的例子走入物理, 切记教师讲课时人为地加深、抬高台阶, 使学生信心十足学好物理。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1. 努力做好实验或参观。 生动、鲜明直观的实验或参观学习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深刻的感性认识可增强记忆、减少遗忘。

2. 搞好识记教学。 众多的概念、定律、定理必须遵循记忆规律, 运用科学识记方法去记忆, 教师还应时刻培养学生积极的识记情绪, 这些科学的识记方法有: 名称、符号、单位等要重复背诵的机械识记法; 定理、定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即意义识记法; 记住公式后反过来去说明定理, 即公式记忆法; 讲知识“ 点”穿成“ 串”, 织成“ 网”的关联识记法; 概念、规律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识记法; 将知识归纳、总结、全面理解的系统识记法。

3.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 教师精神更饱满, 语言更生动, 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感情丰富多彩, 声音抑扬顿挫, 以姿势助说话, 时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学生印象深刻, 记忆痕迹的消退就会缓慢。

三、合理地组织复习

实践证明, 识记后没有复习巩固则记忆保持较少, 遗忘较多, 巩固复习即使有一次, 其保持效果比不复习好得多。

1. 要及时复习, 经常复习。 遗忘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 研究表明, 识记后的二、三天内遗忘较快, 一周后便缓慢下来, 为加强记忆, 复习要及时, 课前提问, 练习巩固都是必要的。

2. 采用分步复习方法。 复习在时间上的正确分配是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讲完一章或一单元后系统复习, 效果比学期终了一起复习好, 编写提纲有助于记忆, 复习方法要新颖, 尽量使学生“ 动”起来, 阶段测验及测后讲评也能加深学生记忆, 减少遗忘。

四、排除心理干扰

记忆,遗忘作文 篇5

我们再次相遇是在一个下大雨的午后,我清楚记得,那时刚放学,天下着雨,我没带伞,就冲进了雨中,伴随着雨滴的节奏,我被淋成了落汤鸡。不知什么时候,你一站在我身后,手里举着一把伞,你用关切的目光责备我为什么不带伞,几乎忘记了那时的感觉,只记得那时的雨下得不再那么大,那时的风不再那么大……那是我们都拥有一颗纯洁的心,可是在纯洁的心也有变浑浊的一天,我知道,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幸福。

记得那时是个冬天,天下着大雪,你带血淋淋的身体出现在我面前,我吓坏了,问你是怎么回事,可你却不告诉我,只用沾满鲜血的双手抚摸这我的脸说:你喜欢我,在遇见我的那一刻,你就喜欢上了我,再也放不下了。我流着泪听完了你的话,我伸出手抚摸你嘴角的血,感觉那最后的温度。你说:答应我,一定要幸福。我点点头,你含着笑躺在我怀里永远的睡着了。我知道,你累了,放心吧,我会幸福的。只因为有你的眷恋。

一年后的冬天,也下着大雪。我抬头望着天上的雪,想象它们的宿命,不知为何,我突然想到了你,当你的名字吧嗒吧嗒的跑过我的脑海时,那个频率震落了我手中的圆珠笔,当我捡笔的那一刻,我差点让眼泪掉下来。原来我还在乎你……

记得有种花叫彼岸花,它的花开一千年,叶子就枯死一千年。它的花凋谢一千年,叶子就茂盛一千年。他的花语是——悲伤的回忆。

轻松找回遗忘的“记忆” 篇6

轻松找回常用密码

“Protected Storage PassVlew”是个专门查看“自动完成”密码的软件,运行后,软件就会自动从注册表、IECookies等地方查找加密后的密码,很快就会在列表显示解密后的帐号和密码。现在,看看这里有没有你想要找回的密码?

在“资源名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找到的密码进行了分类,其中“Outlook Exp ress标识”是对应系统有使用Outlook Express才会有相关数据。如果显示的密码太多,想有针对性查找密码,可以点击菜单“查看”,取消不需要显示的类型菜单项,这样列表就不会显示这些项目的密码。

无名提示

自动完成密码指的是使用IE“自动完成”功能保存的密码,这一功能很多用户都在使用。比如第一次登录163邮箱,会提示是否保存密码,如果保存,则以后输入用户名后会自动完成输入密码的过程,使得整个操作简化了。自动完成功能主要适合于个人用户独立使用电脑的情况,千万不要在公用电脑上使用。

安全管理帐号密码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可以借助这个软件快速找回一些遗忘的密码。但是,别人也可以通过它偷窥电脑用户的相关密码。因此,我们在用这个软件找回密码的同时,别忘记了密码的安全管理。

首先,找到并记录下你的密码后,选中需要删除的密码,然后右击,在弹出的菜单里选择“删除”,从而避免自己的密码落入虎口。

记忆与遗忘 篇7

一、分析理论,把握记忆遗忘规律特点

英语词汇的学习与记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记忆是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储存所学英语词汇和灵活运用英语词汇的基础和必备能力,而且拥有良好的记忆能力和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对于所学英语词汇的记忆。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质量,就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记忆的重要性,并且教给学生正确的词汇记忆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词汇记忆的质量。记忆遗忘定律是针对人类记忆能力特点研究而得出的记忆规律,其主要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某一时间段的记忆,而一旦通过再次强化记忆,便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于该阶段记忆点内容的记忆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其记忆能力的规律亦是如此。

根据相关实验调查数据显示,普通情况下,学生对于某一英语词汇,如children的第一眼记忆时间为10-20秒,而当再次被提出记忆时,该英语词汇的记忆时间为30-40秒,往下亦是如此。因此,根据学生的这一记忆遗忘规律,教师可以发现,多次的强化记忆和规律性记忆可以有效地起到帮助学生打破英语词汇记忆遗忘问题,加强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效果。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学生的英语词汇教学时,应当科学地根据学生的记忆遗忘定律来开展教学手段的创新和优化,从而实现促进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质量的有效提高。

二、点燃兴趣,突出记忆遗忘规律应用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词汇学习质量,使其英语词汇记忆事半功倍。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非常大。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为学生创设活跃的、优质的、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情境,从而起到激发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词汇记忆质量的效果。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创设优质的英语课堂词汇教学情境:首先,活跃英语课堂学习气氛,辅助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小学生的英语词汇知识学习还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对小学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不是非常的灵活,所以其对于英语词汇的记忆深刻性也不是非常的高。因此,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在开始进行英语课堂的词汇教学之前,先通过讲一两个关于英语词汇的笑话或者其他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放松学生的心情,利用笑话这类语言工具将英语单词潜移默化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当中,从而有效地加深其记忆,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其次,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为小学英语课堂创设优质的词汇教学情境。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英语短篇对话视频、英语电影片段欣赏等方式。

三、丰富方法,优化记忆遗忘规律融合

基于记忆遗忘定律,小学英语教师要想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其英语词汇记忆效果,关键还在于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方法。小学英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以下英语词汇记忆技巧,从而有效地实现多元英语教学:第一种,绕口令记忆方法。绕口令记忆方法主要是指通过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抓住英语词汇当中的读音规律来编写绕口令的方式,让学生边读绕口令边学习词汇,从而既可以有效地实现帮助学生提高了英语词汇的记忆效果,同时还能够很好地起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效果。比如,对于学生英语二十六个英文字母的巩固记忆,教师可以编写以下绕口令:“AAA,say OK;BBB,touch your knees;CCC,look and see;DDD,make a“D”;EEE,drink some tea...”通过这种幽默风趣的绕口令,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第二种,音节记忆方法。音节记忆方法是指通过将英语词汇当中很多音节相似的单词集中在一起进行记忆,从而有效地提高记忆效率。比如,-ther类:father、mother、brother等。

记忆与遗忘 篇8

一、“铭文”的含义及其特征

《文心雕龙》新附字把“铭”字解释为:“铭, 记也。”[1]P299这里强调“铭”的记录性。《现代汉语词典》里“铭”的意义有两个词条, 一个是“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另一个是“在器物上刻字, 表示纪念;比喻深刻记住”。[2]P891吴纳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给“铭”下的定义为:“铭者, 名也, 名其器物以自警也。”刘勰《文心雕龙·铭箴》提到:“铭者, 名也, 观器必也正名, 审用贵乎盛德。”[3]P125所谓“正名”, 就是使器物和它的名称相应;所谓“审用”, 就是看器物的作用来作铭文。可见, 铭的原意是记载、镂刻, 也指刻在金属器具和碑等器物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或警戒性的文字,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我国, 铭文是一种古老文化, 我们可以在三四千年前的商汤时代找到它的踪影。现在我们看到最早的铭文, 是《礼记·大学》中所载的商汤时代的《盆铭》:“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铭文的样态也繁纷出现, 有的刻在石头上, 有的刻在器物上, 如刻在浴盆上的叫盆铭, 刻在砚台上的叫砚铭, 刻在剑上的叫剑铭等;也有书而不刻的, 那仅仅是作为文章的一体而写作罢了。根据勒刻或题写的处所不同, 不论是警戒性的还是祝颂性的, 大致都把铭文分为器物铭、居室铭、座右铭、山川铭、碑铭等。

铭文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它与其他文学样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时铭文以五言诗、七言诗、散文或骈文等样式出现, 可谓宜诗宜散, 宜散宜骈, 形式灵活自由, 用语简洁、精警, 内容涉及广泛复杂, 体式短小且句式整齐, 字数上也长短不一, 从几个字到上千字不等, 如刘禹锡《陋室铭》仅81字, 而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洋洋洒洒千余言, 整体形式上呈现不确定性。或许, 正是与其它文体密切的联系, 铭文产生了依赖性, 最终淡化了自己的主体性地位, 被其它文体淹没。铭文缺乏自己特有的文体形式, 因而束缚了自身的发展。但作为我国古代应用文大家族中的一员, 铭文丰富了古代文苑, 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 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二、“铭文”的文化价值

铭文最初是器物与文字符号的结合体, 这里器物就成为了载体, 铭文的内容也与这种器物密切相关, 呈现出一定的信息内含。当铭文成为一种文体后, 其本身就成为一种符号形式, 这里负载着很多的文化内含, 由此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不完整的记忆碎片, 探掘出无尽的文化宝藏来, 成为我们寻找历史和审视美的可贵的参照物。可以说, 作为记忆的符号, 铭文是我们心中一种珍贵的收藏品, 精神世界的无价之宝。

(一) “铭文”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

这里, 我们首先要谈及“符号”这个概念。符号学之父索绪尔说:“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 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4]P102在这里, “所指”和“能指”构成了统一的符号, 索绪尔最终建构成了他的封闭的“逻格斯中心主义”的符号论。把文化与符号联系起来的, 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卡西尔认为,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是充满了意义的, 人就是运用这种符号来把握世界, 进而解释世界的意义。符号的重要性不在于它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而在于它能够进入到意义的世界中去。在这里, 卡西尔把符号与意义密切联系在一起。具有创造意义的是, 卡西尔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 把人定义为创造符号的动物, 认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在于人借助于符号活动进入了文化世界, 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依赖符号化的思想和符号化的行为。正因如此, 人通过符号的媒介, 进入了自由的王国, 也就是一个精神文化世界。反过来说, 人类的精神意义在符号中得到表现。那么就艺术本质而言, 艺术是一种符号形式, 是一种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 也就是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后来苏珊·郎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可见, 情感性符号对艺术的生成影响很大。

铭文作为一种应用文体, 本身就是以语言材料为构成的符号形式, 其负载着丰富的内涵, 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入到其中广博的意义的世界, 来把握过去的历史, 追寻以往的记忆。由此可以认为, 铭文展示给我们一个充满魅力的精神文化世界, 铭文就是一种文化, 是一种由人类才能创造的艺术符号。我们正是通过这种符号来把握铭文里蕴涵的精神世界, 或者我们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 或者可以拥有美的享受, 或者可以让我们反观历史的现状, 等等。

(二) 铭文具有视觉冲击的艺术形式美

美是具体的, 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象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而美的事物是千姿百态、形象迥异的。人们可以用感官直接感知到美的具体物质形式的客观形象, 进而把握这个美的内在世界, 获得审美喜悦感。刻在金属器具和碑、石等物上的铭文, 本身就是文字符号与外在物质材料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构成了具体可感的外在形式, 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感。可以想见, 刻在盆上、砚上、鉴上、手杖上、毛笔上、碑上、剑上、车上与山川石头上的铭文, 一方面使这些器物工具载体增加了文化内涵, 使没有生命的客体活跃起来, 生辉起来 (作为装饰物更是给所处的空间增添雅趣) , 另一方面这些器物与文字符号有机地统一成一个整体, 在外在形式上给审美主体以视觉上的冲击感, 主体会以敏锐的把握力关注这个具有诱惑性的物象世界, 感悟事态人生, 构建美的意蕴空间。即使作为一种汲取其它文体营养的应用文体的文字符号, 铭文在形式技巧上因灵活自如, 或押韵工整, 或骈、散、诗兼有, 也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读来朗朗上口, 令人回味幽长。由此, 铭文这种“有意味的形式”, 是一种能唤起审美情感的形式, 也就是说, 这种各个部分构成一定关系的存在样式能刺激主体情感渗透到物象世界中去, 再与人生、社会等密切联系起来, 美感的底蕴也就更加深厚了。这里, 我们可以说铭文的世界就是“有意味的”世界, 就是美的世界, 它必然是万态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 铭文呈现主体渐趋自觉的精神诉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逐步走向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过程, 人本身在自觉的行为中建构着自己的精神品质, 进而在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完善自我, 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德尔斐神庙上的著名格言“认识你自己”就是指人要自觉地把握自己, 它后来成为哲学的一项核心任务。同样, 作为具有特殊外在美的铭文相当部分内蕴哲理的深味, 它启迪训诫人生就是人走向自觉倾向的一种确证。前文提到的“盆铭”就是典型的警戒铭, 它蕴涵着对浴盆主人立身处世的勉励, 除了要求自己每天保持卫生外, 还意指学习新知识每天要有长进。这类自警铭还很多, 主要都是着意于对自己的鞭策、警戒和劝勉的。这类铭文一般都是以物寓意, 从某些器物的性质、功用出发, 联想到人事活动, 而写出哲理性的短语, 从而起到规劝和警戒的作用, 正所谓“名其器物以自警也”。例如:《鉴铭》:“见尔前, 虑尔后。”意在强调我们要注重事物的两面性, 要全面地看问题;《杖铭》:“于乎危, 于忿;于乎矢道于嗜欲, 于乎相忘于富贵。”这里主要指出了手杖存在着很多素质上的危险, 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觞铭》:“乐极则悲, 沈湎制非, 社基为危。”意在提醒君王不可沉湎酒色, 纵情享乐, 而忘记国家的安危。至于居室铭和座右铭大体也以自规自戒和提高人生境界为主。居室铭是从器物铭演变而来, 是题写在居室墙壁上的。室铭有自题的, 也有请人代作的。自题室铭中以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为最有名:“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作者身居陋室, 却不为陋室所窘, 相反, 感受到的却是青绿的生意, 儒雅的风采, 调琴、阅经的自由, 这一切都是由于陋室主人拥有坦荡的胸襟和高洁的操守。作者强调陋室不陋, 并与古贤居室相比, 分明也是一种自勉:修德自好, 不必追慕荣华富贵。题写“座右铭”的用意也是为了规戒自己。有资料显示, “座右铭”的名称和最早的作品都来自东汉崔瑗, 崔瑗的《座右铭》影响深远, 后人多有模仿之作, 基本是戒勉自己或他人要有合理的处世原则和方法。

由以上诸多铭文可以看出, 这其中的诫劝勉是主体自我的觉醒, 是自我人生哲学的升华, 是一种内在本体的回归, 正因如此, 主体更能严格要求自己, 更能完善自我人格, 进而走向成功。很显然, 铭文的这种诫勉性体现了主体内在精神世界走向自觉的倾向, 是“认识你自己”的很好的实践。即使只是单纯的咏物、赞物而不带有针砭、警戒的铭文, 也是对自我内在心性情感的提升。或许, 铭文正是以蕴涵这种价值哲理思考, 才更彰显其魅力所在。

(四) 铭文给人类提供了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

随着铭文的发展, 铭文的题材也在有所扩大, 作者的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这些作品超越了个人道德规诫的局限, 开启了铭文关注社会、反映现实的创作倾向。从铭文的这面镜子中, 我们可以进入到深邃的历史中去, 探寻到丰富的历史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有的也可以领略到秀美的山川风光。从这方面来说, 铭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库, 这些主要体现在山川铭和墓志铭等铭文中。

山川铭是指那些勒刻于名山大川或名胜古迹的铭文。这些铭文都是镌刻在碑石上的, 从铭文的发展史上来看, 它们也都是碑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先后数次巡视各地, 东登泰山封禅, 并立石刻辞, 颂扬其功德, 这就是有名的《秦泰山刻石》铭文, 另外还留有《瑯琊台石》等多处铭文。东汉班固的《封燕然山铭》为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北平匈奴而作, “刻石勒功, 纪汉威德”, 写得气势恢宏。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也非常有名, 刘勰对这篇铭文大加赞美:“唯张载《剑阁》, 其才清采。迅足骎骎, 后发前至。”可谓骏马腾奔, 虽是后起之秀, 却远远超越前人。山川铭或颂赞, 或警诫, 或题咏, 或鞭挞社会, 内容复杂多样。山川铭是东晋山水文学兴起之后逐步发展的, 有的流露出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之感。但不论如何, 这些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产生的, 有诸多作品涉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宝库;有的对大自然的关注, 则反映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文心态, 同样是我们研究人文历史的宝贵资源。

相对于山川铭题材较广, 墓志铭则显得狭窄而专一, 是专门记述死者姓氏、籍贯、家世、生平简况并表达哀悼的一种铭文, 它在铭文中所占比重最大, 占半数以上。数目如此巨大的墓志铭给我们提供了研究人物传记等方面的重要资料。相对于山川铭而言, 墓志铭史料价值远重于文学价值。事实上, 山川铭和墓志铭有很多属于碑文, “碑”作为一种载体, 富含着丰富的信息, 就像一面镜子, 让我们窥到了诸多的历史人事种种, 这就是前人赐给后人的一种神圣礼物。

陆机在《文赋》中认为铭文风格“博约而温润”, “铭诔尚实”, 刘勰说得更为具体:“铭兼褒赞, 故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核以辨, 其文也必简而深。”就是说, 铭因为兼包歌颂和赞扬, 所以格局要宏大, 内容要丰润, 取材必须合理扼要, 修辞必须简洁深刻。加之铭文短小精悍, 适用性又广, 所以铭文理应有自己生存的理由,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开掘这座宝库, 享用其中的文化价值, 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它, 并为之正名和辩护, 使铭文生命永远常青, 这才是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7.

[3]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记忆与遗忘 篇9

针对学生学习词汇易忘的现状, 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遗忘与记忆的规律, 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巩固词汇记忆的策略。

一、遗忘的理论分析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现或错误地再现。在英语的词汇学习中, 我们的主要困扰在于忘得快。德国心理学家Ebbinghaus提出了众所周知的遗忘曲线: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 是“先快后慢”, 在识记的最初时段遗忘很快, 后来逐渐缓慢, 最后接近水平, 几乎不再遗忘了。那么遗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首先了解一下心理学家对遗忘形成的原因、机制和特点的研究成果。

1. 材料相互干扰造成遗忘。

由于记忆材料相互之间的干扰, 产生了相互抑制现象, 使人们不能提取所需材料而导致遗忘。德国学者Muller&Pilzecker于1900年首先发现:被试在识记无意义音节之后休息6分钟, 可以回忆起56%的音节;如在间隔时间内从事其他活动, 只能回忆起26%。

2. 情感因素造成遗忘。

有的遗忘是因为我们将不想记起的一些可怕、痛苦、有损于自我的事情推出意识之外, 即遗忘是因为记忆被压抑。

3. 自然消退造成遗忘。

遗忘是记忆痕迹因时间的推移而消退引起的, 保持的信息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那些受到深入分析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 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 并持续较短的时间。在Craik和Tulving的一个实验中, 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词, 同时对3组被试就该词提出分别涉及字词结构、语音和语义3种由低到高的不同加工水平的问题, 结果语义加工水平组的再认成绩最好论述了认知词汇的三个层次:仅重复词的读音是最浅层的认知, 记忆效果差;分析词在句中的语法结构, 认知效果较好;把词汇放在整个句子中去观察, 分析其意义和搭配是深层次的认知, 记忆效果最佳。

二、加深记忆的策略

遗忘和记忆这对矛盾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对需要记忆的重点内容要反复记忆, 对不需记的东西要善于忘记, 否则无用信息会影响有用信息的存取, 使得记忆模糊。但是, 进入记忆的东西被遗忘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遗忘呢?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合理安排记忆时间, 高效记忆。

在清晨起床后以及在睡觉前识记或回忆单词有利于单词的识记与保持。每天清晨是记忆单词最有效的时段。并且在英语词汇记忆后所安排的学习材料应与之尽量不同, 难度不能过大, 尽量有间隔时间, 并尽可能提高先前词汇记忆的巩固程度。

2. 加工词汇, 深度加深记忆。

在英语词汇记忆中, 应尽量对词汇作深入的分析与加工, 从而加深记忆的痕迹, 减慢遗忘的速度。如记忆aunt时, 除记住它的读音、拼写外, 还应对其进行语义加工。可针对它提出“我有几个aunt”, “aunt与我的爸爸或妈妈有什么关系”等问题。

3. 轻松愉快记忆词汇。

记忆英语词汇时, 不能将之视为负担, 有恐惧心理。而应调整心态, 积极地、自信地学习英语词汇。把词汇学习与生活周围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这种将词汇学习与愉快的心境和事件相联系的策略, 必将有利于我们对英语词汇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4. 循环反复记忆, 多次再现。

被遗忘的喧嚣,还是被铭刻的记忆? 篇10

首先让我们回到二十年前,从1992年的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谈起。将它的主题歌《巴塞罗那》称为近现代奥运会主题歌的一个里程碑应该并不为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流行音乐占据上风的奥运主题歌中,《巴塞罗那》是一个另类,不管是前面长长的、富于张力的交响乐队引子部分,还是女高音余音绕梁的飙高音技巧,都使所有人耳目一新。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墨丘利(Freddie Mercury)与女高音卡巴耶(Montserrat Caballé)联合担当了演唱,这是在1987年的原定计划。但谁也没有想到,1991年,墨丘利因为艾滋病离开了人世,这首歌曲就成为了他的绝唱。说起墨丘利的一生,的确让人唏嘘,除了在皇后乐队中担任主唱,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歌剧爱好者,1986年,他在一个西班牙电视频道中看到了女高音卡巴耶的演唱,惊为天人,就此开始了第一步的接触。同时,由他与好友麦克·莫兰(Mike Moran)共同谱写的《巴塞罗那》酝酿得差不多了,所以,卡巴耶成为了完善这首歌曲最后一步的关键人选。有趣的是,为了引起卡巴耶的兴趣,墨丘利在寄去的录音带中,自己把女高音声部也包办了下来,可见墨丘利在美声唱法上也有两把刷子。墨丘利和卡巴耶在接下来的两年间互相交流,探讨谱曲上的细节,最终决定将出炉的《巴塞罗那》提交给奥委会,所以,歌曲实际上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两年就已经问世。在1992年奥运会真正拉开帷幕的时候,由于墨丘利已经不在人世,卡巴耶拒绝再唱《巴塞罗那》,于是舞台上空无一人,只有大屏幕在播放着录像,让人不觉间心酸。

《巴塞罗那》就此成为了一个传奇,它开头交响乐团奏出的引子部分是那么的扣人心弦,让之后男女声袅绕而上的声线充满了戏剧效果,行内人士不无赞誉:“这简直就是一段新时代的优异二重唱!”评论界众口一辞:能将歌剧这种古典音乐形式与流行音乐交融起来,同时突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真不是随便哪首歌都能做到的——墨丘利的每个吐字都很清晰,而卡巴耶则更加侧重对于旋律线的把握。更加不简单的是:卡巴耶使用了英语和西班牙语两种语言。在高潮部分,墨丘利几乎用呐喊的方式吼出了对巴塞罗那的热爱,但是卡巴耶需要做的,是保持彻头彻尾的稳定感,没有表现出半分冲动与浮躁,这一点正是让墨丘利对她大为倾佩的地方。在声音淡去的部分,墨丘利为了使声音自然地消解,会从话筒前慢慢走开,而卡巴耶专业的声乐素养却能够保证不移动半步,就能将声音渐消于无形之间。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墨丘利完全有能力带领皇后乐队独自完成任何一首奥运性质歌曲的录制,这种邀请一位女高音参与进来的突发奇想被乐评人法拉(Troy Farah)称作“如果它不叫灵感,那么我就不知道什么是灵感了”。

《一生的朋友》(Amigos Para Siempre)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闭幕歌曲,作曲家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剧专家安德鲁·劳伊德·韦伯,歌词则出自布莱克(Don Black)之手。在闭幕式上,莎拉·布莱曼与男高音何塞·卡雷拉斯共同唱响了这首歌曲。与强调丰富音色和炫目技巧的《巴塞罗那》不同,《一生的朋友》更清新洒脱,旋律迷人,尤其是卡雷拉斯的歌喉在女声的衬托下显得温暖感十足,展现出西班牙人大海一般宽广的胸怀。其实,在西班牙国内,该曲的最佳版本被认为出自“Los Manolos”这个西班牙乐队组合。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上海特奥会也采用了这首歌作为主题歌。在巴塞罗那,开幕式、闭幕式这两首歌交相辉映,且都是男女声搭配,除了演唱难度略微高了一些之外,无论从音乐性,还是从宣传城市的角度上看,都应该算得上是一次上佳的尝试。

让我们往后四年,来到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这一届的主题歌《梦想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Dream)是由当红歌星席琳·迪昂演唱的。在现场超过十万名观众面前(另外还有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席琳·迪昂一展歌喉,伴奏乐队是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她那次演出最终的收入也全部捐赠给了加拿大代表队。实际上,相比上一届巴塞罗那的主题曲,《梦想的力量》在音乐上显得有点平白无奇,过于舒缓了,这也是被后人诟病最多的地方。换句话说,这首主题歌和一般的流行歌曲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异,批评家认为“略带发腻的甜味,并不能激励起任何水球或者羽毛球运动员的士气”。与之相对的是闭幕式歌曲《抵达》(Reach),它兼具了韧性和冲劲两种特质,就表现体育精神而言,内在的顽强力量就要比前一首充沛许多了。这首单曲曾经入选格莱美最佳女声的候选名单,可惜最终功亏一篑。《抵达》的创作者是格洛里亚·艾斯蒂芬(Gloria Estefan)和黛安娜·瓦伦(Diane Warren)。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开幕歌曲是《火焰》(The Flame),演唱者是澳大利亚炙手可热的女歌星蒂娜·阿瑞娜(Tina Arena),据说在澳大利亚,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拥有阿瑞娜的唱片专辑。阿瑞娜的父母是意大利的移民,她少女时期就显露了演唱天赋,二十来岁时成为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签约独唱歌手。但是从录音中听,《火焰》和大部分宣传性质的歌曲区别不大,独唱部分并不出彩,倒是其中的合唱声部有着比较强的感染力。悉尼的闭幕式歌曲《我们会在一起》(We Will Be One)是由年仅十三岁小姑娘尼基·韦伯斯特(Nikki Webster)演唱的,曲作者是福斯特(Kylie Foster)和图尔西奥(Philip Turcio)。该曲的内在涵义是所有国家将消除隔阂,融为一体,在奥运会这个舞台上不分肤色与民族。然而,苛刻的乐评人对这首歌曲完全不给颜面:“这位十三岁小姑娘的歌喉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古怪老人独居一隅,不与人交流,长时间隐藏着自己的面目,直到一个孤零零的小姑娘唱了首甜美的歌谣给他听,他才绽放出了微笑,听众被安慰时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题歌《海洋》的编曲和演唱者是冰岛歌手比约克(Bjork Gudmundsdottir),它无疑是继《巴塞罗那》之后奥运会主题歌的又一次成功。这首与主办城市环境非常贴切的歌曲,以海洋母亲的视角出发,抒发了对她子女、岛屿、沙滩、甚至盐腥味海风的热爱,唱出的是空灵和纯净。尽管有人会指责它失去了奥运主题歌一贯的通俗感,但不可否认,这种别具一格的尝试让人们意识到了:主题歌也可以走一条非纯流行的唯美路线。歌词作者是比约克的好朋友、冰岛诗人兼小说家肖恩,歌词中奇怪的隐喻众说纷纭:“每个男孩都是百合花里的一条蛇,每颗珍珠都是一头猞猁,是一个女孩。”当比约克出现在雅典开幕式的舞台上时,她穿着一袭巨大的裙子,这条裙子最终铺展开来,占据了整个舞台,并且用艺术的手段呈现出世界地图的模样。听觉与视觉的完美融合正是雅典主办方希望取得的效果之一。

正如大家所知晓的那样,2008年北京奥运会采用了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合唱的《我和你》,由陈其钢作词作曲,旋律优美,易懂易唱,凡听过的朋友都能哼上几句。关键是,《我和你》选择了中国传统民歌中常见的五声音阶,所以还具备了一定的中国民族风味。在讲究轻柔温馨的同时,陈其钢这位作曲大家传达出了一个理念:简单也可以很美。同样演唱过巴塞罗那闭幕式主题歌《一生的朋友》的莎拉·布莱曼毫不介意将它们两者对比一下:她认为《一生的朋友》需要较高的演唱技巧,而旋律简单的《我和你》需要用最放松和舒服的状态来唱,平实的东西不见得不好。

最后让我们来到2012年英国伦敦夏季奥运会。今年的伦敦可谓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在7月28日凌晨的开幕式上,中国的观众们从无数非职业演员和志愿者的精心努力中看到了久违的质朴田园风,以及英国人独有的、充满自信的幽默。自然,英国是摇滚音乐得以茁壮的摇篮之一,所以缪斯乐队主唱的摇滚单曲《幸存》(Survival)入选为首支伦敦奥运会主题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幸存》的歌词中这样写道:“生命是一场比赛,我准备赢。我选择幸存,我选择战斗。”虽然语句平白简单,但真实地反映出了一代又一代运动员的心声,尤其是在竞争残酷而激烈的奥运赛场上,“幸存”其实就是获胜的代名词。另外,这首歌曲将出现在缪斯乐队今年十月发行的第六张专辑中。

那么《幸存》的词曲作者是谁呢?正是缪斯乐队的吉他手、键盘手兼主唱马修·贝拉米(Matthew Bellamy)。贝拉米在接受采访时这么透露道:“这首歌被选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主题歌真是一种莫大的幽默。”他的语句中透出了一点揶揄,是因为去年,他还被官方指定创作一首适合奥运会的歌曲,却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特意谱写的歌曲没有合格。第二次,马修和乐队成员们一起找上门去,将《幸存》提交给了主办方。他当时是这么说的:“我想,这首歌足以表达人们必胜的信念。”

幸运的是,《幸存》在激烈的竞争下“幸存”了下来。今年6月27日,它已经首次在BBC广播电台播出了。在7月27日至8月12日的每一个比赛日,《幸存》将会伴随着每一位运动员入场以及奖牌颁发的全过程。美联社的相关报道这么评价:“它是一首非同寻常的摇滚圣歌。”但是英国最为权威的音乐杂志之一《新音乐快递》(The New Musical Express)的专栏作家马克·博蒙特(Mark Beaumont)却认为,它与奥运这个事件的联姻是不幸的,因为在音乐性上本来具有强大震撼力的《幸存》一旦被赋予了政治或者其他超出音乐本身的含义,那么就会渐渐地沦为一桩老生常谈。而英国《卫报》鲍尔特(Adam Boult)的批评则更加无情,讽刺这首歌是一场闹剧,让人捧腹的大呼小叫和上窜下跳充斥于这三分多钟内,“目的只不过是在疯狂地夸大伦敦自己所承办这届奥运会的意义罢了”。尽管西方评论界对这首摇滚单曲并无好感,笔者听下来却发现了一点不同寻常的意味。发布的歌曲是与视频搭配的,在击剑、跳高、赛艇、体操等运动员挥汗如雨的拼搏镜头下,《幸存》的强烈音效倒很能恰当地表现出竞技场上的疯狂与野性,隆隆的电贝司声像极了运动员挑战极限时强劲的心跳。其实,用摇滚来表现奥运精神在历史上并非头一次(比如之前的皇后乐队),但是,缪斯乐队这次的“英伦范儿”前所未有的浓郁,可以呐喊,但规矩不失,精神亢奋却不滥情,在歌曲中去注重那种自然(或者说来自本能)的律动感,而非去深究歌词的含义,或去细辨歌喉优美与否,我想这才是马修·贝拉米写出这首《幸存》的原意所在吧。

说了这么多,其实仍有很多歌曲被我们遗漏过去了,比如2006冬季奥运会的主题歌《有一天》(Someday),2010年冬季奥运会的主题歌《我相信》(I Believe)、《敲响这只鼓》(Bang the Drum)等等,但是我逐一听过之后发觉它们仍然跳不出单一宣传性质的老圈子,就音乐本身来说其实没有太多优秀的地方,单调的喧哗与骚动、苍白的情感宣泄往往很难避免。那么,在文终之处,我不得不这么问自己一句:奥运会主题歌真的是一件无法做到完美的任务吗?

记忆把我拉回到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那是一届特殊的奥运会,莫斯科这座城市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国际信任危机,因为苏军在1979年圣诞节前夕入侵阿富汗,大大影响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形象。试想,一个入侵他国的国家到底有没有资格承办象征着和平与友爱的奥林匹克呢?所以,抵制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参赛国家的数量也降到了历史最低,据说金牌成色因此大为贬值。可以说,无论是参赛方还是主办方,内心的酸楚与无奈唯有自知。可是,当闭幕式上《告别莫斯科》这首歌响起的时候,四下一片寂静,在男低音列夫·列什申科(Lev Leshchenko)忧郁的声线里,我们分明听到了对友谊与和平的迫切渴望,以及作为一个普通艺术家的伤感!当他与女歌手略带悲怆地唱出:“我们曾共同分享胜利欢喜,唯有爱和友谊无尽期……”时,泪水在人们的眼框里打转。无疑,苏联政府在决策上的确有错,但从另一方面看,从一首小小歌曲中折射出的俄罗斯民族的深厚音乐积淀已经博得了人们的敬意。是的,谁说奥运会主题歌一定要欢欣鼓舞,谁说《巴塞罗那》的热情、《海洋》的空灵与《幸存》的律动脉搏已经穷竭了奥运主题歌的创作风格?朋友,去听一听《告别莫斯科》吧,有没有大的排场和布景在这里早已无关宏旨,只需一腔对人类世界最诚挚的博爱,这样一首短小的歌曲能一直、一直唱到你的心底。

上一篇:电力电缆的选择原则下一篇: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