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

2024-06-02

教育观(精选十篇)

教育观 篇1

在现代教育模式下, 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是青少年的生理机能与运动素质却出现持续下滑趋势,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因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 并针对提升青少年体质制定了一系列意见, 如, 积极开展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 坚持每天户外互动一小时, 举办运动会以及冬季长跑活动, 努力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这些举措对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有重要作用, 各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以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 制定的量化的指标,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努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基本生活能力。

三生教育要以体育教育为载体, 在社会生活中, 体育教育能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所遇到挫折, 如何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去度过困境, 这种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 能使人受益终生。以2012年北京洪灾为例, 无情的洪水淹没了房屋, 冲毁的家园, 在汪洋的洪水中只有大树耸立, 在洪水中挣扎的人面对救命的大树却无力去攀爬只能让洪水吞噬自己的生命。如果深陷这样逆境的人是一个接受良好体育教育的人, 他会用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在洪水中挣扎去寻找大树, 并努力攀爬在大树上, 挽救自己的生命, 甚至救助他人。

现代体育教育实现了运动技能向运动心理的延伸, 其目标逐渐向追求生命和谐靠拢。体育锻炼不仅给人到来健康的身心, 而且还能彰显运动之美。现代体育运动响应和平的时代主题, 实现体育运动与现代美学的结合, 让人们在运动中感受技术美、精神美等生命和谐因子。

二、体育教育与三生教育的关系

三生教育是现代教学的产物, 其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 通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自主提升运动技能的内驱力, 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快乐, 并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圈。

1、体育教育的本质集中体现为三生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健康成为优质生活水平的保障, 个体取得成功的基础。提升健康水平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改善学生的新陈代谢、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应激性, 还能刺激神经系统的发展, 进而使得整个机体获得良性的发展。

2、体育运动对个体生活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对于个体而言是生命延续的依赖和保障,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运动为基础, 没有运动的生命将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体育技能的学习对个体一生有重要作用, 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的个体能在短时间内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 在体育技能的支撑下, 个体将会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供给, 进而有更多的力量去挖掘自身潜能, 实现自己的梦想, 铸就属于自己的辉煌事业, 生命价值也在追求的梦想的道路中得以实现。

3、体育运动是个体生存的必然选择

随着现代体育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体育的认知程度也实现了新的突破, 体育运动的作用实现了生理健康向心理健康的转变, 着力点也实现了增强身体素质向提升个体心理健康以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方向拓展。以长跑运动为例, 长期坚持长跑有利于提升个体身体机能的耐受力, 培养个体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时练就个体顽强的意志力。意志力是顽强的精神动力, 其有助于缓解个体在逆境中紧张的心理, 提升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增强个体的团队合作能力, 进而全面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

三、“三生教育”教育理念渗透入体育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三生教育”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以学生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以及珍爱生命, 使得学生在认识生命的本真基础上, 懂得生命的内涵和价值, 并发自内心的珍爱生命, 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在现代教育体制中, 体育教育是三生教育的载体, 体育教育要以“三生教育”理念为理论出发点, 实现体育运动与生存、生活和生命的完美对接, 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 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基础上懂得生存技巧, 认真对待生活, 享受生命的馈赠。

1、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 是学生的心理塑造者, 教师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素质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高校应高度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选拔和培养教师中要注意一下两点, 第一, 加强教育业务培训, 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对生命教育的概念、本质有充分的了解, 并能将其合理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第二, 教师要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课程研究, 从理论层次提升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在提升学校软件的同时, 学校也要重视硬件的提升, 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大对学校的财政投资, 在资金方面保障学校的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只有多方面通力合作, 高校体育教育才能最大限度达到预计目标。

2、从战略层面实现三生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

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教育改革, 在政府与资金方面辅助学校实现三生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 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应从时代发展的战略角度看待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高度重视学生身体综合素质, 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练就强健体魄, 感受体育文化, 学习体育精神, 并将体育精神融入生活学习中, 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三生教育”教育观逐渐被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并逐渐向教育活动中渗透, 在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三生教育”教育观为根本立足点, 结合体育教育, 深入探讨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三生教育,实施方法,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罗明东.“三生教育”本质论——关于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本质的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 2009 (1) .

[2]罗崇敏.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昆明学院学报, 2009 (1) .

生态教育观 篇2

生态教育观:我园的生态教育是一种全面素质的培养,人格品质锻造,民族精神的冶炼、国际情怀的陶冶的教育,是一种立足现在落脚未来的教育,是一种激扬生命的教育,它的核心是“生命观”基本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受教育的人、尊重教育、从尊重命,到尊重人,到尊重心,是递进关系的生命观,最后落脚于尊重每个人内心的发展要求。

生态教育分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教育生态自然生态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然的种植区、沙池、戏水池、养殖区等,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社会生态是:让幼儿参与实践社会、社区、家庭中,让幼儿从实践中获得更多了解社会、社区、家庭的知识与角色。教育生态是:我们站在幼儿的角度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具有时代性、具有逻辑性,发现生活之美建立积极人生态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教育应该树立“大教育观” 篇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空间。

我们要以纲要精神为准绳,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为幼儿健康成长搭建平台。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优化教育环境。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误以为幼儿教育即幼儿园教育,幼儿的受教育环境局限于幼儿园的活动室。素质教育不仅把幼儿园生活的一切空间都当作幼儿受教育的环境,而且也让幼儿知道,生活的一切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蕴藏在大环境中的教学资源,变自发、偶然的环境影响为环境教育,切实避免社会上一些暴力现象等不良因素对幼儿人格的扭曲作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二是要实现家园共育。许多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所以,家园共育理应成为推动幼儿园素质教育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幼儿园过去的家长工作往往是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完成教学计划。中央明确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园共育的必要性。应将家长视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教师要与家庭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切实将家、园共育作为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三是要发挥社区作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密切同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宣传幼儿教育知识,支持社区开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争取社区支持与参与幼儿园的建设。”这说明利用社区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已具有了法规上的意义。因此,在研究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因素时,需要考虑到社区大环境的作用;在研究幼儿教育问题时,需要考虑社区、幼儿园、家庭的通力合作,协调社区各有关方面的力量,要用比以往更为开阔的视野来看待幼儿教育,研究幼儿教育。

(作者单位:湖北省来凤县绿水中心幼儿园)

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创新 篇4

关键词:教育,观念,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教育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教育改革也轰轰烈烈地在各级各类学校展开, 在许多领域结下丰硕成果。但现行的教育改革似与社会要求相去甚远, 受到的非议也越来越多, 教育的滞后成为制约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瓶颈。教育工作者应转换观念, 用前瞻性的眼光, 在不断创新中推动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内容是教育创新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内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育文本的创新。现行教育文本, 比如人文教育文本, 虽经一再变革, 但文本核心内容沿用了几十年, 有的甚至几百年上千年。

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 不可否认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精粹, 但也应注意到, 有许多东西可以供我们选作教育的蓝本。

现行教育文本, 尤其是义务教育文本, 所有的东西已经被咀嚼殆尽, 形成了成熟的认识与见解, 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太小。后学者思维很容易受到束缚, 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一篇文章, 祖父读了父亲读, 父亲读了儿子读, 甚至孙子读, 真如《愚公移山》中所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中国先贤辈出, 优秀传统文化如浩瀚星河, 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宝藏, 可供选择的教育文本很多。

新鲜的教育文本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教育最原始的动力。教育文本因袭传统, 不敢创新, 是教育的怯懦与懒惰。教育文本, 应吸收人类最前沿科技成果, 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此方能符合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教育手段的创新

教育手段是教育工作者最广阔的舞台。同样的内容, 采取这种方式让人乐意接受并消化吸收, 而另外的方式让人不能理解甚至作用适得其反。对于一些内容上没有新意而又必须让受教育者接受并且消化吸收的内容与观点, 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 转换切入的角度, 进行适度的整合与包装, 使他们更易于理解与消化, 这是对教育工作者教学艺术的挑战。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致力于教育方法创新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生活于春秋时期的孔子, 深感礼崩乐坏, 加强并普及教育, 他将春秋以前的诗歌进行删节整理, 辑成《诗三百》, 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 至今奉为儒家经典。唐代诗歌近五万首, 除了专业人士之外, 很少有人能够全面地了解。蘅塘退士孙洙为了方便人们学习, 将其精华部分辑成《唐诗三百首》, 以至于后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佳话, 至今还是启蒙教育与人们课外阅读的首选。到了现代, 借助科技的进步与传媒的先进, 教育手段更加丰富。中央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推出易中天品《三国》, 王立群读《史记》, 于丹品《论语》等, 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文化知识的普及就是教育手段创新的典型。

三、教育思想的创新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旧有事物不断退出历史舞台, 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教育问题的认识与把握能够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 当代教育中出现的独生子女问题以及留守儿童问题, 不仅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如高等教育都必须直面。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与确立, 这是对中国传统师道之尊的引申与拓展。文学表现由文言转为白话, 推动了文学的大众化, 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国教育由贵族教育转向精英教育, 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无不是教育观念创新的成果。在实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 我们应注意:

(1) 创新与继承。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中国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可谓浩如烟海, 博大精深。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吸收并大力弘扬这些优秀文化, 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光大作出积极贡献。

(2) 创新与创造。

前者是量的积累, 后者是质的升华。创新到创造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牵一发而动全身, 采用渐进而非突进方式, 对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举足轻重。

(3) 创新与求奇。

创新并不是标新立异, 也非哗众取宠, 需要实实在在的内涵支撑。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魏晋时期的骈体文, 其因为过分注重形式的华丽浮靡, 不追求内在质的支撑, 最终黯然退出文坛。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是检验教育创新效果的试金石。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观念 篇5

――对“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思考

近来,在一些大城市引发了一场“来自‘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冲击波。”①那么“英特尔未来教育”(以下简称“未来教育”)到底是什么?它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又有什么启示呢?

一、“未来教育”培训简介

(一)培训的方式

“未来教育”培训(Teach to the Future)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委托美国加利福尼亚计算机技术学院设计的一个全球性师资培训项目。该培训要求参训教师选择一个目前在教的或将来要教的学科单元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整合各个模块,最终制作出一个有效利用技术并与国家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完整的单元计划。所以,“未来教育”培训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学习(Task-and-Project-Based-Learning),即任务驱动式的学习。②

“未来教育”培训中每一位学科教师(同时作为学生)都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整个培训都基于微软公司的Office软件套件,主要有Word(字处理软件)、IE(因特网浏览器)、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软件)和FrontPage(网页设计软件),此外还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资料光盘。学员48小时的培训时间,从进行自我介绍、合作学习,到制定为实施研究性课程使用的单元计划,以及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电子作品、制作网站等,都在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综观整个培训过程,学员体验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以后学习和教学的情境(“未来教育”的情境),学员所使用的工具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未来教育”培训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开放性资源的,把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放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全新培训理念。

(二)培训结果与特点

一位接受过“未来教育”培训的教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主讲教师的耐心辅导下,学科教师们精心地创建自己的单元计划,不知疲倦地在互联网上遨游,真切地感受现代教育技术给当代教育带来的挑战以及来自‘英特尔未来教育’新理念的强大冲击波。”③可见,培训不仅使学员们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学员们的教育理念受到了一次大的冲击,并对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有了亲身的感受。这些新理念包括:“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观、重过程的知识教学观、合作学习的理念、基于开放性资源的学习理念以及教育评价、反思性教学新理念等。需要指出的是,“未来教育”培训对教师所带来的教育理念冲击远比其所传授的知识本身要大得多。有教师讲到,这种培训“有利于学员挖掘和发现隐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从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本身更有意义”④。

二、对“未来教育”培训的思考

要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借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国外成功教育经验的借鉴。“未来教育”培训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培训方式,其蕴涵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操作程序无疑对我们是有很多参考价值的。这里只就教师继续教育中所涉及的几个问题作一番探讨,以供参考。

(一)教师继续教育要特别注重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特别依赖于教师们的积极推进,这就需要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自觉性来自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责任心问题)和对教育的认识(教育观念的`问题)。人的认识与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师的责任心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教师的教育观又影响着教师的责任心。一般而言,责任心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培养,要想在短期内增强教师改进教育现实的自觉性,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先改变教师对传统教育的看法,促使教师形成现代的教育理念。

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又有教育内部体制的问题,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显然也是个重要原因。许多教师已习惯于沿袭过去的一套做法,对新的思想和观念缺乏足够的敏感性。让教师接受现代教育理念熏陶,增强教师改进教育现实的自觉性,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过去的师资培训往往采用的是应试教育的一套做法,教育理论的学习以讲、听、记、考为主,教师们记住的是一些条条框框,学到的是一些很难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的空洞理论。这样的学习不仅不会引起教师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而且也难以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经验告诉我们,现代教育理念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影响教师的学习行为,凡是能够激起教师对教育现实产生思考的学习,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果也好。在整个教育的发展链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改进教师继续教育,首先应该从改进教育理念做起。

(二)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即硬件建设,还需要软件建设,更要有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陈至立)”⑤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看,教师如果不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就有可能成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障碍;如果用旧的观念去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技术就有可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不良作用甚至反作用。⑥观念与技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面对新技术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任何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都会引起教师观念的变化。从“未来教育”培训这个案例看,要使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有效途径,必须做到:

1.技术的学习要以应用为目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为了掌握一门应用技术,掌握一门可以改进我们的教育和学习的先进技术。眼下的一些计算机培训和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就是太过于注重考试,结果收效不大。

2.要完整理解技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技术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于人的工具系统;另一方面是人使用工具的技能”⑦,技能又包括智慧技能和操作技能。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既要把它理解为一种新的传播工具在教育中的运用,又要把它理解为一种新的智慧手段和思路的加入,并意识到可能蕴涵着的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3.要将技术的学习整合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为了使技术革新有意义和有效果,我们必须在整个教育体系的联系中去考虑运用技术的涵义。”⑧技术学习与教育实践的脱节所造成的后果是:(1)学了以后不会运用;(2)不能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3)使学习缺乏驱动力。

4.认识和实际体验结合。首先,要让教师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引发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这种认识有利于教师重新思考教育现实,有利于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其次,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创造条件让教师去体验并感受新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体验并感受新的教育与学习方式所具有的魅力。“未来教育”培训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使教师亲身感受了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使他们对“未来教育”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如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这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最为现实的问题。我们从“未来教育”培训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任务驱动式的学习。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把大目标细化为小目标,教师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有明确的目标,每走一步都在为大目标作准备,也向总目标更靠近了一步。这种学习既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规律,又能充分调动教师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培训尤其要采用这种方式。

(2)以解决教师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任务驱动式的学习中的总任务是教师感兴趣的,也是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就能抓住教师们的兴奋点,往往会收到好的效果。

(3)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⑨。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我们现在的教育,对低段学生学习环境的建构相对较重视,但对教师学习环境的建构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学习便利条件;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使之成为激励教师们学习的启动器。⑩

德国儿童教育观 篇6

德国的幼儿教育

德国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系统著称。可是对于儿童,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多了些宽容,他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甚至于对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问题”儿童,他们也能找出孩子闪光的一面。

下面是2个儿童教育科研工作者考察德国时看到的德国教育片断,也许能作为一个例证,帮助大家了解一种优秀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是如何深入地渗入到教育各个环节的。

注重孩子的探索性

在德国大部分的幼稚园只提供半天班。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更加充分,使孩子真正体会到亲子的乐趣。德国幼教界非常强调亲职教育,并认为它是无法通过幼稚园教育来取代的。鉴于此,幼稚园尽量只提供半天班,只有少数的幼稚园提供全天班,帮助那些因是单亲家庭、或双亲均为大学生、亦或父母正在接受职业训练家庭照顾和教育幼儿。一般家中有0~3岁幼儿的父亲或母亲可以向所属工作单位申请长达三年的教育假,留职停薪,而政府在此段时间内每月发给父母教育津贴,因此在德国收0~3岁幼儿的托儿所数量并不多。有3~6岁幼儿的家庭通常父母亲中会有一方只上半天班,所以读半天班的幼儿下午可以在家中接受家庭教育。在这种福利体系下,德国的幼稚园只要提供半天班即可满足大部分家长的需要。

德国的幼稚园把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作为出发点,根据孩子直线思维、重复思维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园内以角落主题布置为主,便于孩子通过情境更好的认识大自然、接触事物。德国的幼稚园还特别注重幼儿的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如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互助合作的能力的等等。

随意进出的安静角

在德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室里,都有一个独立的区域,称为安静角。

幼儿园的安静角是半开放和安全的,里面有柔软的垫子和抱枕,还有洋娃娃,3~6岁的孩子可以在里面翻跟头,也可以在里面与洋娃娃相拥,满足自己肌肤贴近的要求。

小学的安静角倾向于封闭,一般三面是柜子,一面是布帘,里面有沙发、桌子和书籍。在上课期间,如果哪个孩子想独处,可以自行进入这个区域,老师不会干涉他,但老师会格外关注这个学生,因为他的行为暴露了他心理上的需求。

我们曾经与在安静角独处的学生聊天,他们的回答是——“只想一个人呆一会儿。”其他学生也是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

这种制度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这种设计至少起到帮助孩子们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同时也给老师提供了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为进一步的支持性帮助提供了可能。记得在一本关于德国大学精神的书中,提到了寂寞,作者认为德国大学的杰出成就与耐得寂寞有关系,而基础教育安静角的设计,其实已经把对独处的需求合理化了。独处是精神的放飞,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圣诞节的小马

在一个特殊的小班里,10个可爱的孩子围着一位老师上泥塑课。因为圣诞节马上要来到了,老师正神采飞扬地给孩子讲耶稣在马槽里诞生的故事。桌面上摆满了各种不同造型的小马玩具,这堂课的主题就是用泥巴做一只小马。一个可爱的金发小男孩吸引了我们,他专注地摆弄着泥巴,其他孩子的嬉戏一点也干扰不了他,完全沉醉于自我世界之中。我坐在他旁边,静静地观察他的制作过程:揉、搓、拍、捏……手法熟练且很有激情。这过程显然使这个男孩快乐。半个小时过去了,小马终于做好了,小男孩笑了,得意地举起它,让我给他的小马拍照。“还有。”小男孩自言自语,又迅速地捏了一只像直升飞机般的翅膀安在小马身上。“小马又会飞了!”我不由伸出大拇指,给小男孩一个无言的赞美。

课后,这个班级的老师告诉我,这些孩子都是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经过心理医生的测试作出判断后而组成这样一个需要特殊辅导的班。这些孩子并无智力问题,他们甚至是智力超常的儿童,他们专注某样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天分,但面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大脑便会出现一片空白,无法正常听老师讲课,德国教师称这种现象为“黑箱现象”。

这种教学班除了有正常教学的老师以外,还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这些孩子经过一到两个学期有效的训练后,百分之百都可以进入正常班级学习,而做圣诞小马的那个金发小男孩便是一个很有绘画天分的孩子。积极鼓励孩子天分的张扬,而又采取措施极早纠正我们称之为“偏科”的学习行为,这是德国教育中人性化感人的一面。

1岁读书不算早

由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与阅读基金会联合实施的“阅读起点阅读的三个里程碑”项目日前在德国正式启动。这是德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儿童早期读书促进项目。该项目将运行8年,惠及100万1岁及3岁的儿童以及全部200万的6岁学龄儿童。

阅读的三个里程碑

“阅读起点阅读的三个里程碑”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动员孩子的父母从孩子1岁起便开始带领孩子阅读。所谓“三个里程碑”,指的是政府分别在孩子1岁、3岁和6岁时为其免费发放阅读礼包,内容包括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儿童书籍以及指导家长在不同阶段为孩子科学朗读的材料。第一类1岁幼儿的阅读礼包已经开始在全德范围内发放,在孩子进行例行体检的时候,家长可以在诊所领取。

据阅读基金会负责该项目的波纳维茨女士介绍,该项目借鉴了上世纪90年代在英国发起的“图书起点”项目的成功经验,并从2006年起在德国萨克森州和汉堡市进行过试点运行,获得了巨大成功。鉴于此,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决定投入2600万欧元在全国推广。

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的发言人科芬称,该项目聘请了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1岁、3岁和6岁儿童的特点进行阅读礼包的科学设计,同时他们还委托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对该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科芬表示,儿童从1岁开始阅读并不算早。1岁是孩子开始学习说话、词汇量迅速扩大的年龄,阅读绘本图书、家长为孩子朗读等辅助手段将大大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到了6岁上学的年龄便不再需要为其朗读,其实不然,和父母一同朗读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到更多的读书乐趣;此外,家长也可以选择情节更加复杂的故事增加孩子的认知能力。

从小朗读受益一生

柏林的布鲁诺—略施图书馆也即将加入该项目,今后图书馆内会举行更多的儿童阅读活动。

在这里,记者遇见了8年来坚持为儿童们义务朗读的班泽莫女士,她正在带领孩子们轮流朗读绘本图书。班泽莫不时地纠正孩子们的发音,孩子们遇到不认识的字时会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意思?”有时班泽莫还会突然问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来考验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书中的意思。

班泽莫每个星期都会和另外两位同事一起来图书馆为儿童朗读。到这里来学习的孩子们年龄在4~12岁之间,其中很多是长期坚持来参加朗读会的。11岁的克劳斯已经开始阅读纯文字书籍。他骄傲地宣布自己已经读了3卷《哈利·波特》。记者看到,克劳斯在图书馆里自如地查找想要的书籍,俨然已经是图书馆的熟客。另一位志愿者说,来参加朗读会的孩子阅读能力提高非常快。

班泽莫告诉记者,近年来,到布鲁诺—略施图书馆参加朗读会的外国裔儿童比例越来越高,目前数量已经多于德国本国儿童。8岁的土耳其裔女孩舍玛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读书,朗读会快结束的时候,她还依依不舍地要求班泽莫带着大家再读一个小公主的故事。

据有关统计,德国外来移民子女的受教育水平要低于该国的平均水平,因此加强移民子女的阅读更有必要。波纳维茨表示,考虑到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阅读礼包中专门针对家长的指导性内容附有波兰语、土耳其语和俄语版本。“未来‘阅读起点阅读的三个里程碑’项目的网站上将有15个语言版本的家长指导。”波纳维茨说。

浅论“三爱”教育观 篇7

一、教育观与“三爱”教育观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 “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观, 就是对于“教育”总的认识、基本看法、基本主张, 也可以说是教育观念和理念。教育观人人皆而有之,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观是由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决定。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和谐家庭教育观等。

“三爱”教育观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 树立和实践“爱校如家, 爱岗如命, 爱生如子”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二、“三爱教育观”的实践和探索

(一) 爱校如家

学校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殿堂和根据地, 是教师增长才干、展示才华的沃土;是学生播洒希望、幸福成长的乐园。爱校如家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包括:爱护公物、爱护环境、珍惜荣誉。

1、爱护公物。

爱护公物是教师履行《宪法》义务的具体体现。我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保守国家秘密, 爱护公共财产, 遵守劳动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 尊重社会公德。教师应正确、合法使用学校的公物, 不人为损坏、破坏, 妥善保管好教学设备设施。

2、爱护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教师应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教育学生爱护学校一草一木, 不乱丢生活垃圾, 搞好教室、寝室等场所环境卫生。

3、珍惜荣誉。教师须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 立足岗位做贡献, 敬业奉献做榜样, 对学校已经取得的文明校园、先进集体等荣誉要增光添彩、锦上添花。

(二) 爱岗如命

教师视教师岗位如生命, 包括:忠教、敬教。

1、忠教, 即爱岗。

满腔热情育桃李, 鞠躬尽瘁教书育人。一丝不苟搞好教学工作, 做到教学“六”认真, 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组织学生课外活动、认真考核和评定。

2、敬教, 即敬业。

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爱一行, 干一行, 钻一行, 精一行, 切忌见异思迁, 烦躁漂浮。

(三) 爱生如子

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夏丏尊曾经说过,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 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 就成了无水的池, 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 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爱生如子包括:关心和帮助学生、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和保护学生等。

1、关心和帮助学生。教师应关心和帮助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方面面, 关心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吃饱、穿暖;学生困难时雪中送炭;加强学生青春期和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2、鼓励学生。

常言道,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对待优等生要鞭策, 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对待后进生要鼓劲, 鼓励力争上游;对待差生要激励, 培养其学习欲望和兴趣。大胆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积极探索形成“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研讨”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 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和自由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充满诗意, 让学生领略风光旖旎的人文景观和五彩缤纷的艺术殿堂, 把差生心中的智慧和信念点燃, 表扬闪光点, 增强差生的自信心, 发挥差生的特长。

3、尊重学生。

要尊重儿童, 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尊重差生, 不歧视、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尊重学生人格, 不羞辱和侮辱学生;尊重学生隐私, 严守学生隐私秘密。

4、保护学生。

教师应弘扬牺牲精神, 保护学生, 充当学生“保护伞”。当学生生命和健康受到侵犯和处于危险境地时, 教师要象谭千秋老师那样敢于“亮剑”, 敢于牺牲, 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如:2008年5月14日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 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 身下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 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参考文献

[1]楼羡青.《热爱学生是师德的底线》[J].《四川教育》.2007.06

我的教育观 篇8

关键词:道德早餐,认真写字,道德长跑

道德早餐, 是指学校利用每天第一节课前十分钟, 由学生自己组织, 采取讲述道德故事、畅谈个人感受、互相论辩观点、演出文艺小品、老师最后点评等形式进行的活动, 让学生在感悟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认真写字, 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是写字教学的重点。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 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 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 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 容易集中意志, 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 粗枝大叶, 独断专行, 是容易误事的, 练习写字可逐渐免除这些毛病的。写字对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力、行为习惯、个性及道德情操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作用, 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长跑, 即在道德实践中指导学生写日记。我们把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我们认为那些年复一年地坚持长跑的人, 大多变得身体健康、强壮有力。一个人如果长期坚持不懈地写日记, 就可以使人的心灵健康、强壮、开阔, 使人的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在学生的日记里, 可以看到他们在心灵的田野上向着真善美奔跑的足迹。

鉴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形势发展的要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教会学生“会学习”。转移重心, 以学为主, 大胆放手, 激情点燃, 激活课堂,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 活动促进, 均衡推动, 师生互动, 积极探究, 激励竞争, 注重合作, 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融汇于我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创造性地构建适合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 凝集体智慧, 开校本教研之花, 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促成学生在课堂上的三动: 动脑、动口、动手, 激发学生的潜能, 张扬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种种本领。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我提出“学案先行、自学辅导、变式练习、因材施教”十六字高效课教学方法。

“十六字”高效教学法, 以学案为载体, 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案现行, 那么编制学案时, 怎样让知识问题化, 怎样让知识变成高质量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的学习, 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能力, 成为目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问题确立了, 学习的目的就明确了, 只有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从不会发现问题到无疑而问, 到有疑而问, 再到有侧重地问, 按思维发展规律有序地问, 最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这正是“十六字”高效教学法实行初期学习过程中的特点。

在学案中,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知识; 在自学辅导中主要任务是寻找问题、探究问题; 在变式练习中问题的“变脸”是核心; 因材施教中个人的问题、小组内的问题、老师点拨的问题是学习的着力点。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由浅而深, 逐步加深提问的难度, 这样才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让学生有兴趣。问题是按照由浅而深的规律提出的, 完全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所以学生很容易理解, 设计得合理。“十六字”高效教学法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辅导在小组合作中进行, 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要求学生在组内完成独学, 完成群学, 合作探究。通过变式练习, 有助于联系新旧知识, 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我们以数学学习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变式练习, 有助于体会相关知识的关系。

对变式练习的研究是为了能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优化教学结构, 促进学生学习。这就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变式练习的优势, 精心设计练习, 促进课堂结构优化。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要根据学生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进行安排, 认真组织教学。根据“示例—一般练习—变式练习”的模式精心安排习题, 设计一般练习和变式练习, 以利于学生知识获得、巩固和应用。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老师看似清闲了, 其实老师在设置合作学习点时, 要下很大功夫, 学生自学时, 老师巡视学生的读书与交流, 老师把这个过程作为进一步了解学情的机会, 把这个过程作为“二次备课”, 把这个过程当做触发教学灵感的平台, 为下一步的点拨寻找切入点。我们把老师的点拨称作华龙点睛, “点睛”点得是否是恰到好处, 就看老师的点拨的艺术了。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恰当的学法指导是合作学习的保护神, 是合作学习运行的生命线, 是合作学习的指南针, 是合作学习道路上的坚实路基。在班级学习小组中, 让同学们建立互助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但这种关系一旦确立, 这个班级的学情就会非常好。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是智者之间形成“大智慧”的过程, 在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的学会彼此互助、彼此欣赏、彼此尊重、彼此纠错, 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形成的“智场”, 会绽放出无比夺目的光芒。

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 我对体育工作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 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体育资源, 发挥课外体育资源的教育优势, 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是开发课外体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是校内课程资源和课外体育资源相结合的活动, 也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达成学校培养目标的手段。现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我校体育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校大课间主要采取: 列队有序进场→学生宣誓主持道德早餐→学校特色操→分班跑操→放松活动→有序退场的模式进行。

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观 篇9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观,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国际教育思想,在各国学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指导下,终身教育思想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对全人类的教育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终身教育思想对全球教师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人们对教师教育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师范教育,而是通过终身教育的理念认识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终身性。笔者通过对终身教育思想视野下教师教育观的解读,让我们对教师教育有深刻本质的认识,并能有所启示。

一、终身教育思想评析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20年代英国最早在一份成人教育的报告中提出“人人终身受教育”的说法,随后在1994年该国的法令里便有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经过20年后,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才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朗格朗在1965年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首次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原则,这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的诞生。自终身教育思想诞生至今已有40多年,40年中终身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思潮。纵观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这种思想从最初的理念构想走向了教育实践,并最终转向政策性与法制化的探索与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广终身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在教育工作方面的一大重要思想,并出版了有关终身教育思想的一些文献。教科文组织并多次召开有关终身教育的研讨会使世界各国的人们深化了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今天,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且通过立法手段加以实施。各国也在不断探索终身教育的多种模式,终身教育已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特点

毋庸置疑,终身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的突破,并且改写了传统教育的定义,使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传统教育把教育局限于学校教育之中,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受传统教育所排斥,学校教育的完结也就意味着个人教育的终结。而终身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狭隘理解,指出教育是一个连续性,不间断的完整过程,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思想有四个全新的教育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在终身教育看来,教育应该是从认知到做事,再到与他人协作,最终学会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环境来生存。我们也可以从以下这个表中看出传统教育与终身教育比较之后的特点见表1:

由此看出,终身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才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终身教育的思想拓展了人们的教育视野,冲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促使人们认识到了教育终身化和构建个人终身学习体系的必需。

二、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教育观

(一)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教师作为施教人员,自身的专业发展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专业发展也是教师适应时代进步与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教师教育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从终身教育思想的视角来看,教师教育必须贯穿教师人生的各个阶段,并提供教师一生各阶段的生存发展的多方面教育服务,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终身教育思想破除了传统的教师教育观,不再把教师教育局限于教师职前的培养与教育,而是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教育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于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强调了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出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在一生中持续不断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专业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就是要实现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提供渠道,创造平台,使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个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促使教师自觉地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在这样的内在驱动下,教师不断学习,钻研教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无疑是终身教育视野下教师教育观的一个集中体现,明确了教师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促使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从而保证了教育的总体质量也使教师不断进步。

(二)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

终身教育理念倡导的教师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在终身教育思想看来,只有具备这三个环节才是完整的教师教育,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师教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强调的是教师职前的师范教育,从而割裂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观则着眼于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强调教师教育只有具备这种特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和满足教师的自身教育需求。在这样的教师教育体系下,教师的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个阶段的教育成为一个整体,贯穿教师一生的职业生涯,尤其是把教师的在职教育视为教师教育的重心。教师从这种连续性和一体性的教师教育中不仅稳步提高了专业素质,还发展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促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毋庸置疑,实施连续性和一体性的教师教育,使教师内在地构建了自己终身学习的体系,顺应了当代教育发展潮流。

(三)激励教师积极主动自我地完善自我

终身教育思想倡导下的教师教育观注重对教师的自我完善,即教师教育必须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自发地完善自我。作为终身教育的主体,教师已深刻认识到,由于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个人凭借某种固定知识和技能就能生存的观念已成过去,人只有通过终身教育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才具有存在的价值。而教师教育作为教师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必须得满足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传统教师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却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使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后劲,难以成为优秀的专家型教师。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教育则要激励教师主动自发地完善自我,并朝着终身学习的目标迈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能否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教师能否不断取得进步的一个前提,那些没有树立起终身学习观念的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势必要被淘汰。因此,教师要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教师教育就必须是一个能激励教师成长和调动教师学习主动性的过程,并且教师在这一过程之中,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与人格。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就是要促使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

三、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终身教育的理念尚未深入到教师教育中

我国的教师教育中缺乏理论的引导,特别是终身教育的理论尚未深入到教师教育实践中。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终身教育思想中的终身学习理论与教师教育相结合。很多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缺乏对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的理解。这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对终身教育理论没有本质地把握,他们只是把教师教育视作一种形式化的东西,没有把自己作为终身学习的主体去接受教育。此外,实施教师教育的机构和施教者也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教师教育。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教师教育还是过多地着眼于教学技能与基本教育理论的灌输。教师始终处于被动的状况之下,很难认同自己作为终身教育主体的身份。因此,终身教育的思想尚未深入到教师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中,使教师难以以终身学习者的身份来参与,自然成效并不明显。如何使终身教育思想深入到我国的教师教育中,这是一个关键,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教师教育实践才可出成效。

(二) 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缺失

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如前所述指的是教师教育中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的连续性和同一性,整个教师教育呈现为一个开放和一体化的体系。之所以说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缺失,主要是针对整个教师教育体系而言,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缺乏衔接,相互分割,没有成为一个一体化的体系。我国现今的教师教育还是注重学校教育,即教师教育几乎成了职前培养的“终结性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都得不到足够重视,尤其是在职教育。许多教师在工作多年之后都没有机会去接受在职教育,而随着自身专业水平的停滞甚至是退化,对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也愈发明显。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问题就很突出,许多地方没有针对农村教师在职教育的机制,许多农村教师的职后教育就已经中断,这对农村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可以想象的。其次,我国教师教育中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负责,这些部门与机构相互隔离,缺乏衔接与沟通,发挥不了教师教育的整体系统功能,导致了教师教育体系的滞后与一体化程度低。如何解决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同样也至关重要。

(三)教师教育偏重技能,总体质量不高

特别在我国教师的在职教育中,偏重技能与效率优先就已明显。虽然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我国的教育领域,但教师的专业化往往以效率与技能相连。尤其在中等教育中,为了提升学校的升学率,教师往往就要强化教学技能,以应试为导向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而对教育的真正目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却没有深刻认识。单以强调技能与效率的教师教育模式不可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这样的教师教育模式没有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是作为终身学习者来受教育,使教师缺乏对专业发展终极目标的理解与认同。以强化技能和注重效率的教师教育注定不能使教师实现专业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教育的实施部门和个人,不应在工作中急功近利,唯独强调成效,而忽视教师教育的终极目的。

(四)教师教育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体系,其运行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机制作为保障。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为了确保终身教育的实施,通过立法或制定政策来保障。如美国有《终身教育法》,日本也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法国作为终身教育思想的发源地,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该国的教育指导思想。因此,这些国家的教师教育有了法律和政策的外部保障,确保了教师教育的良好运行和总体质量。但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保障机制还处于初步建设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关法律来保障教师享有教师教育的权利,也没有一整套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的机制和教师教育的标准。因而无法保障教师终身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健全发展。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建立起教师教育的保障机制,即制定相应的教师教育法规和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此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尽快完善对教师教育的管理,逐步形成对教师教育的行政监督机制。

结语

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观注重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强调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一体性,并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但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审视我国的教师教育,发现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在长期内阻碍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致使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不高和发展滞后。因此,要逐步解决我国教师教育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教师教育,群策群力,力求使我国的教师教育更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罗明东等主编.教育学:当代教育一般性问题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509-512.

[2]郑金州.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3.

[3]雷丹.终身教育思想对教师教育内涵及发展模式的要求[J].中国成人教育,2006,(6)6.

[4]李军.终身教育视角下的教师教育体系[J].教师教育研究,2008,(3)9.

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 篇10

一、社会教育,铸就健全的人格教育

如今,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教育功利化的阴影下,人们的观念被应试教育所绑架,家长给孩子头脑里灌输的是:只要学习好,啥都不重要;只要你愿意学习,我砸锅卖铁,卖房卖血都会送你去上学。看来许多家长还凭着自己的老眼光和盲目的热情教育孩子。 这种观念最明显的问题是,孩子现在所处的时代与父母童年所处的年代有着天壤之别:首先,孩子生长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社会,情感的、俗世的审美需求代替了理想世界的合唱,很多人觉得梁生宝、甚至孙少平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多家长太在乎身份、地位、金钱、权力这些世俗的物质的东西, 于是定眼盯在升学、就业这些方面,急功近利,为目的而颤抖;他们急着让孩子提前“成熟”,使孩子从小就失去了青少年时期应有的快乐。 其次,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很多家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共同守望着一个独苗,溺爱之情空前绝后;加之寄养家庭、打工家庭、下岗家庭、离异家庭的大量出现,无疑给我们的教育制造了困难。再次,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局限于书本的传授,与家长、教师的言传身教———计算机和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在网络空间中成长的这一代孩子, 人格与性格、行为与表现都在发生变异,常常有着特殊的让教师和家长都难以理解的举动,比如,顶撞师长的行为频繁出现———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格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铸就一个健全的人格教育,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也是未来社会的正常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学校教育,给孩子一片净土

学校应该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一片净土,要把培养一个健康、向上和成熟的合格公民作为培养孩子的目标。要认识到中小学阶段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 知识并不丰富,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如果强迫他们离开学校,从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可能是雪上加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位置。有时候,教师不能把自己固有的思想和主观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站在成人的角度看问题,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如果忽视孩子的天性,就像要求一个十岁小孩举起65公斤的杠铃,力不从心。 自古以来,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应该树立多样化的正确人才观, 鼓励孩子个性发展,充分重视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心理需求,选择不同的教育途径,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个性特长发展,只要孩子努力,即使是最平凡的职业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三、家庭教育,当好第一任教师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第一任教师,一个好学生,一个走上社会后品格高尚的人,大多数与他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而学校中的问题学生以及走上社会后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以色列有句名言,一个好母亲胜过100所学校,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开始,研究家庭教育是时代的需求,是国民素质的需求。新形势,新情况,带给家长的是新任务,呼唤着新思路,更需要新理念。从学校方面来说,原来那种严师出高徒,棍棒式、命令式的教育已应淘汰,要用爱心,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充分利用语言艺术呼唤真情,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有意无意通过语言向外流露出来的。在班集体活动中, 班主任要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比如赞许的点头、 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严肃的手势等都可以表达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班主任只有把爱心奉献给全体学生,才能更好地管理这个班级。

摘要:思想统治世界,观念先行,精神可以变物质,这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必须遵循的圭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律。因此,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上一篇:提问要点下一篇:需求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