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生的特点

2024-07-21

技校生的特点(精选六篇)

技校生的特点 篇1

老校友经验分享

“另类”的选择

人生路上总是面临着许多选择, 高考后的去向便是人生的重要选择之一。

高中毕业后, 由于高考失利, 邱利智并没有考上大学或是大专。家人们希望他能够复读一年, 争取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果敢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到技校学习。邱先生是1995年参加高考的, 对于那个时代来说, 高等教育还未像现在那么普及, 高中毕业的人也属于少数, 父母觉得高中毕业后去读技校不值得, 毕竟在那个年代, 高中毕业后不上大学 (大专) 选择读技校的是比较另类的。但是他和父母心平气和地分析了当时的就业形势, 他说当时心里是这么想的:“再花费一年的时间去复读也许还是没有考上, 还不如到技校学一门技术, 以后毕业了不怕没工作。”

就这样他做了“另类”的选择。高中时他是文科班毕业的, 然而在报技校专业的时候他选择了机械专业。刚到学校他曾后悔过, 觉得自己的这个选择可能是“错误”的, 于是有了落差, 让他一度想要放弃。但是技校的老师和同学给他的帮助与陪伴让他坚持了下来。他说:“在这里学习的三年, 老师同学对我都很好, 我们班的学习氛围也很好, 几乎班上的每一个人都拿了奖学金。在这里学习的不仅是技术, 还有为人处世与个人素质, 我相信从技校里走出出去去的的学学生生不不比比大大学学生生差差。”在在校校时时, , 他他积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 并且没有放弃自己曾经最拿手的写作, 他觉得这是对他帮助最大的, 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为他后来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小螺帽”也能大放异彩

他说:“在技校的这三年, 让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生蜕变为能够灵活应对工作职场的社会人。”

技校毕业后, 学校推荐了一份工作, 到一家电子配备公司的车间做车间工人。凭借学校里学习来的知识, 他很快就上手了, 一点都不比在车间工作好多年的老师傅差。相比较之下, 他还有许多优势和潜能, 技校里专业的实验课给他的动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也使得他对机械加工原理更加熟识, 而且工作时学校还不断地对他进行情况跟踪。“老师有付出, 学生有收获”, 在车间工作没多久, “小螺帽”便焕发出了他的异彩。公司老板对他十分赏识, 慢慢地将他调到了管理岗位。

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也是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工作。他把这个行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从社会面到自己岗位这个点, 不断地完善自己, 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对他来说, 既然没有更快捷的方式, 那么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打基础。这份工作也给他的创业赚来了第一桶金。在不断积累的经验中, 他在自己岗位工作的同时, 还创建了自己的公司, 在这个行业中争取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理清自己的择业观念

在选择工作的时候, 你是选择一个企业的名字, 还是选择一个岗位?

“一家大型企业, 名字很响亮, 说出去大家都知道, 但是你在里面做一名基层的普工, 想要脱颖而出得到晋升机会, 相对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而你选择一家中小型企业, 在相同的时间里, 基数较小, 晋升的空间也更大了。”他这么说道。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择业时往往都看重的是企业的品牌, 觉得进了大企业更加光鲜, 而他的择业观不这么认为, 对于现在的就业形势来说, 大企业晋升慢, 而小微企业更有发展空间。在小公司里上班, 自己的老板经常会下车间检验查看、了解情况, 只要自己每天都用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总会得到老板的肯定。

眼高手低是择业时应该避免的观念。应该要立足于实际, 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来进行择业。在选择一个工作时要考虑到它的就业前景、发展空间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盲目地去最求大品牌、大企业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不一定是好的选择。当初他虽然在入职时只是一个普工, 但是, 是金子总会发光, 做到了从劳力者到劳心者的技术型人才蜕变, 创造出了自己的价值。

校企对接不怕失业

技校毕生业不害怕失业。他说:“现在很多企业和技校都有合作, 像我们公司去年就在技校里预定了几名优秀的学生。今年一毕业就可以正式来公司上班了。”现在的企业对岗位要求都很严格, 一些特定的机器需要专门培训人才来操控, 技术性很强, 一般的普工不会做。为了能够满足这个条件, 在这之前企业就会和技校对接, 为机器培养人才, 使得岗位培养更具针对性;技校也会根据这些要求出发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 调整办学思路与教学方向。

邱利智先生已经从技校毕业出去了18年, 技校里的学习生活带给他的是一个年轻人由幼稚到成熟的蜕变, 由父母的庇荫到自己独立成长为一棵大树的历程。无论你的起点在哪, 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和脚踏实地的努力。

毕业生的幸福感与自信心

刘明铎是机电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读二年级时, 就被企业选中并且到其公司里进行实践学习。刚去实习时他是在车间里做普工的活, 很辛苦很累, 天天在车间里工作。但是在将近一年的实习期间, 他的表现让企业老板十分满意:“他很勤劳, 自己也很努力好学, 我已经把他调到办公室里来做技术了。有在技校里的理论知识做基础, 现在学着自己去设计这些图纸。也一下就上手了。我们要把他培养成高技术人才。”

笔者和刘同学聊到当初怎么会选择技校。刘同学告诉我:“初中毕业后, 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不想去上普通的高中, 就自己找了这个学校。父母也蛮支持我的决定的, 觉得学一个技术在手上也不错。”在学校里有很多学习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 而且学到的知识很实用。刘同学说:“我刚去实习的时候还担心, 怕自己做不来这些工作, 不过来了之后发现自己上手很快, 都是平常老师在实训课上有传授过的知识, 只要对机器再熟悉熟悉就马上能够熟练地操作了。”

不仅是车间里的工作, 刘同学在休息时间也常常去了解其他工友的工作内容, 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和眼界。在被调到管理岗位后, 他调用起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 开始学习自己设计画图。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 也加入了许多自己的创意和想象。

笔者向他咨询了他们班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他说:“班上的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工作, 而且都挺不错的, 和自己的专业也比较相符, 能够学以致用了。我也很满意现在这个工作, 虽然要自主设计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但是有挑战就会有动力, 这些动力使我不断努力学会更多的知识, 而且也找到了我的方向, 我想要不断地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 设计出好的产品, 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技校毕业生小刘身上, 笔者看到的是对未来的希望、是一个年轻人斗志昂扬的拼搏精神。在和笔者交谈中, 他的自信也使笔者深受感动与鼓舞, 即放低自己的姿态, 去迎接每一个挑战。

技校学生特点 篇2

一、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大部分技校生是当前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初中阶段他们学习不好,升学无望,游离于学校和老师的关注之外,进而学业加剧荒废。许多学生,错别字频频出现,有的学生课文读不下来,新的知识掌握不了,给继续学习带来严重障碍。

二、学生差异性大。学生差异性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差异大,最小的只有十二三岁,大的有三十多岁。

2、学历跨度大,学生中既有小学生毕业也有大学生毕业生。

3、社会阅历差异大,有的学生是打工多年回来再学习,有的学生则自我封闭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

三、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强。技校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希望能够摒弃文化知识基础差的硬伤,在技校学好一种或数种技能而立足社会。

四,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许多技校生在初中时就是“不受欢迎的人”,对学习没一点兴趣,长期遭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内心极度自卑。

五、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学生来到技校从初中阶段的应试教育解放出来,没有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学习的压力也没有了。

六、心理问题多。通过对许多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家庭存在问题,有的学生家庭遭遇不幸,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自幼养成倔强、孤僻的性格,爱走极端。

对正处于心理上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时期的中学生该怎样进行教育和管理?这对于中学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按照其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

可以说,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出种种特点。也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心理特点,在中学生身上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掌握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然后对症下药。

1.掌握中学生的过渡性心理

学生在中学以前处于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的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都较差。进入中学阶段后就进入了少年时期,而中学后期则处于青年初期,是个体逐步发展成熟的时期,它标志着个体真正开始逐步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反映出中学初期(少年期)和中学后期(青年初期)过渡状态的两种不同特点。前一时期,即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后一时期,即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的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前一时期,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后一时期,却包含着成熟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刚刚达到成熟时期,他们的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的,他们的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家长对其关怀和指导,以便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使其真正趋向成熟。

2.掌握中学生的闭锁性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必将引起情感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一般是不会轻易流露的。即使为此引起情感上的波动,由于这个时期相应的意志力的发展,他们也往往会控制住而不表现出来。这是闭锁性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基础。

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长辈说的。中学生的年龄越大,这个特点就越为明显,初二、三以后的中学生,自己放东西的抽屉总爱加锁,似乎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东西。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这个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如果只根据他们一时一事或某个举动就做出判断,或做出研究的结论,那常常是容易发生错误的。

中学生在闭锁性心理的同时还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容易对同龄、同性别的人,特别是知己暴露真正的思想,这就为我们老师教育管理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要生活在学生的中间,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学生尊敬师长,是理所当然的。但学生对老师敬若天神,势必造成师生间的距离感,久而久之,教师就会感到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越来越抓不住学生的心。解决的措施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到教师不仅可敬,而且可亲(但要注意“度”的问题,否则,学生就会由于跟教师太亲近而不服从教师的管理,家长感到孩子难管的道理就在于此)。

3.掌握中学生的自尊心理

中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自尊心强,爱面子。他们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一定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面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则教师对其行为严正指明是很有必要的,有时甚至需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不伤其自尊心的原则。可以在一个没有其他教师和同学的环境中,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及他的错误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因为避免了让在别人尤其是同学面前感到难堪,他就会较容易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批评,并且暗地里还会感激老师的,这能为教师以后管理班级创造更好的条件。

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刮脸前先涂肥皂”,即批评前先表扬。涂上肥皂刮胡子,自然干净,但最重要的还是舒服。如某个学生篮球打得很好,但学习成绩却很差。我们就可以先夸奖他在校篮球赛上的优秀表现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趁他自豪的时候,向他建议如果他在学习过程中也发扬如此顽强的拼搏精神,他的学习成绩一定能赶上去的。

值得我们教师注意的是,学生的自尊心更多地表现在要求别人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来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接受学生所犯的错误,学生毕竟是“人”而不是“神”,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切。

4.掌握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现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家庭的宠惯,可以说,在他们身上,几乎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时他们的自尊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此类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打一打,揉一揉”(软硬兼施)的方法。

对待学生,如果只是和风细雨,恐怕他会认为老师不过如此,很好对付:但如果一味疾风暴雨,又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两种做法,如果只用其一,长次下去,必定都会降低教师的威信,所以应该将其结合起来使用。

如对于某些学生的严重错误,我们就应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批评他们,并让他们做出书面检查。这样做,既能起到打击他们因娇生惯养而蓄积的嚣张气焰,也能起到了敲山镇虎的作用。但是,事后教师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去和这些同学谈谈心,交换一下意见,并且适当地安慰他们,即“打一打,揉一揉”。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不会疏远

师生关系。

5.掌握中学生的摇摆性心理

中学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当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他们思想单纯,很少有保守思想,敢想、敢说、敢做、敢为。但在他们心中,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和人生观、还都是个谜。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好斗好胜,但思维的片面性却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摇摆。他们热情,也重感情,但有极大的波动性,激情常常占有相当地位。他们的意志特征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他们的精力充沛,能力也在发展,但性格未最后定型,尚未找到正确的活动路径。总之,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个年龄段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

因此,我们常会看到发生在中学生身上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的现象。今天,他们可能因为心血来潮学习到深夜,明天就可能将学习抛到九霄云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时时为他们提醒,帮助他们在不断的摇摆中选择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6.掌握中学生的模仿心理

在教育与接受教育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教师的表现,教师的表现直接会对学生的做法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以教师为表率;去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的这种模仿心理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何为“垂范”?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也!教师就是学生的最好榜样,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并且要做好。

例如,我们要求学生要保持教室卫生,那我们自己就要注意,如果发现地面脏了,就要把它拖净,拖干;如果发现地面有纸屑,无论多不显眼,也要弯捡起来。诸如此类事情,教师做的时候,学生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此以往,就能起到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谈技校生的入学教育 篇3

一、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技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农村学生, 参加过中招考试升学无望, 有的甚至连初中都没毕业, 学生基础不太好。学生到校后, 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 对学校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不了解, 对学校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不清楚, 对自己来校学什么、将来要做什么等情况也不清楚, 有的甚至对自己为什么要来技校也不明白, 还有的学生还没有从中招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为使学生尽快转变观念, 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情绪, 尽快适应技校的学习和生活, 应当上好对技校新生入学以来的第一课———入学教育。

二、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 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和“三风”教育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每个学校都形成了各自的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 具有光荣的优良传统。我们学校在恢复办学的近三十年时间里, 形成了“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的优良教风, 确立了“勤学苦练, 尊师守纪”的优良学风, 养成了“严管, 深爱, 铸魂, 励教”的良好校风。在过去培养的学生中, 大多数已成为我市众多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 有的优秀毕业生甚至走上领导岗位, 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项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作为技校新成员的自豪感, 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 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军训也是入学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军训, 可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国防意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 对学生进行吃苦训练, 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 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3. 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教育

通过有组织地学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 让学生明确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 自觉地用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避免出现违纪现象, 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技校生。

4. 专业教育

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基本特点, 以及本专业在企业里的运用情况、学生将来的就业形势和发展前景。 (2) 课程设置介绍。要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以及不同的课程开设的大致时间, 开设每一门课程的目的、作用和学习要求。 (3) 师资力量和实习实验设备介绍。要向学生介绍学校老师的总体水平, 以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老师的学历、职称、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此外, 还应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实验实习设备, 介绍实习工厂的机床种类和数量, 介绍实习操作的时间。 (4) 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前景展望。可以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在本地、外地企业的需求状况, 介绍本专业有一定名气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 介绍本专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以及国内本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

5. 安全教育

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 对学校及周边环境不熟悉,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尤其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安全和实习安全教育。从生活方面来说, 向学生介绍学校周边环境, 加强交通、消防、治安等安全常识教育, 加强学生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实习过程中经常和电力、电器及实习设备打交道, 所以在实习期间必须牢记安全操作规程, 坚决杜绝在实习车间打闹的现象, 切实做到文明实习、安全实习, 确保安全第一。

三、结束语

关于激发技校生学习动机的思考 篇4

一、激发技校生学习动机

动机对行为的强化是通过需要的满足实现的。一个人的行为机制就是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在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各要素中,学习需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唯有具备较高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人,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同学们应当接受老师在专业学习方法上全面指导,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专业,选择与自身智力与能力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确定今后的学习方向,做好自我定位,明白当前所学与将来所用有紧密联系,产生深入学习的迫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把本专业学好。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学初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但中后期学习情绪比较低落。这时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是一种潜能,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兴奋,愉快的情感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了兴味,就肯投入全部精力去做事。其实同学们在选读技工学校时对所从事的专业都作了认真的考虑,也都初步确定了将来的职业方向。因此,只有在技校学习生活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特长与兴趣,才能顺利搭建一条通往自己心仪的岗位的桥梁。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课程和感兴趣的活动,以提高自身,对不喜欢的课程或活动,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尝试着参加,在尝试中发现快乐,积累知识。对于学生来讲鼓励、表扬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某位同学是模具专业,当他的操作技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赞扬后,就会进一步探究这种职业技术,使学习逐步变成自觉主动的行为。

三、学习目标合乎学生的实际

人的一切行为总是从一定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标,目标的重要性要求技校生确立目标,切勿好高骛远,树立长远的理想是必要的,但要注意脚踏实地,根据自己所长,确定合适自己的目标,目标定得太高不容易达到,情绪就会低落,失去信心。目标定得太低,会使学生讨厌和逃避学习,削弱学生的学习动力,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从现实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并不断完善自己实现目标的手段。例如:当学生的目标过高过大时,可以帮助学生把目标细化,即把一大目标分成许多细小的目标,使学生乐于面对每一个细小的目标,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一步步接近理想,不仅有利于总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时时刻刻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自发自觉地接近目标。

四、正确归因,增强自信心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研究表明:正确的归因很重要,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明白学习成绩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如果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内在的和可控因素(如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他对成功的期望就会较高,也就更加刻苦学习,并坚持克服困难,争取好成绩,这些学生叫内控型学生。而另一些学生则把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于外部的或不可控的因素(如别人的帮助,运气,任务难度,天生的能力等),对学习就会投入不足,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放弃努力,这些是外控型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好运气,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习能力差;而成就动机高或是成绩好的学生则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强,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前者因此对学习没有自信心,而后者则不论成败都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所以进行正确归因很重要,在教学中,老师应多强化学生的努力和坚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任务太难时,学生自己经一番努力仍不能完成,老师就应帮助,但学生也必须意识到,所有难易不等的学习任务都需要他们的努力,而把失败归结于运气不佳、能力不足或教学不好是错误的。

五、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技校的教学环境比普通教育复杂,对学生的影响也大得多,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做真正的产品的机会很少,不能做到零距离上岗,所以需重视校企合作的订单培训,有利于培养针对性技工人才,实用性大的效果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应加强外部的刺激和鼓励,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如榜样的影响,他人的期待、与同龄人竞争或远大理想的激励,等等。无论哪种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老师都要注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应尽量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期望要适当,不要给学生过大的压力,要学会多信任和鼓励。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凡为教目的在于到达不需教”的效果,重视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使之能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使每个同学都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热爱本职、立足本职的高尚情感,照亮未来的职业道路。

参考文献

[1]胡劲松,等.思想政治教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论技校生环境教育的实施 篇5

“环境教育”一词的正式提出是在1970年美国环境教育法案。1972年,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呼吁全球合力保护地球资源, 标志着全球环境教育的开始, 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正式将环境教育的名称确定下来。1977年, 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召开, 会议提出:“环境教育是一门属于教育范畴的跨学科课程, 其目的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和当地的环境现实, 它涉及普通的专业、校内的和校外的所有形式的教育过程”。该会议明确了环境教育的基本性质和教育对象, 最终确立了环境教育的目标。1987年4月,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 主席布伦特兰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环境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的环境教育的兴起是近20年的事情。《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宣传教育工作纲要》印发, 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 要采取多种方式, 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就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努力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技校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 教育功利性因素

满足市场需求是当前技校教育的特征, 市场导向教育往往会出现功利性的偏颇。人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条件, 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环境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教育的实施要以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应大力提倡技校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

(二) 教师信念因素

教师如何有效实施环境教育, 教师对于环境教育的信念。环境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实施时, 教师必须放弃和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 并且还得花费一定的代价如时间、精力去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当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并把自己看作是实施的主体, 课程实施的成败与他们的努力紧密相关。因此说, 教师关于环境教育的信念是在技工学校课程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 教师素养因素

实施环境教育, 首先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同时需要教师掌握适宜的开展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 能够从知识、技能、价值观三个层面结合实际开展环境教育。因为环境教育本身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 这样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而且还要有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理解所教的课程内容, 并加以融会贯通。

(四) 课程设置因素

在教育的课程改革中, 也要求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环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合理有效的实施环境教育的课程势在必行。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首先可以引起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视, 同时也有利于系统化地传授环境教育的内容, 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

三、有效实施技校环境教育的路径

(一) 环境教育的实施要实现教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教师要综合运用开放式、实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将环境教育融入课堂和户外。环境教育的实施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 环境教育的信息和元素要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通过以上方式为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做好知识储备和积累, 是教学性的要求。

根据环境教育的目标和特点, 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 在传授环境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环境意识、环境态度和环境价值观, 并使之内化为正确的环境行为, 这是教育性的要求。

环境教育要实现教学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就必须做到这两点。

(二) 加强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

教师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入职后培训三个方面。开展环境教育以来, 为了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界在环境教育的课程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除此之外, 对于实施环境教育的工作者而言, 提高他们自身的环境教育能力, 提高环境教育的素养也是必须的, 而且这也是环境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 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最早出现于英美等国, 是指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 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以校长为领导, 教师为主体, 课程专家作指导, 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开发, 经过开放、民主、科学的决策而自主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的一类课程。

当前我国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用新的课程观、课程资源观改造原来的乡土教材。同时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一草一木经过设计, 都可以变为乡土环境教育活动课程的资源, 从而节省经费和时间。二是做好挖潜工作, 充分利用原有设备, 就地取材, 不舍近求远和好高骛远。三是加强学校与工厂、农村、部队、社会服务部门的联系, 通过发挥社区优势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办法, 解决场地、师资等困难, 从而体现“低成本高效益原则”。

参考文献

[1]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如何调动技校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6

端正思想认识, 激发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技校生大都存在重专业、轻理论的思想, 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 才对学习语文缺乏动力。据有关调查, 我校有74%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比语文更有实用价值, 78%的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认识不到位, 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此,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加强对学科本身意义的了解和认识, 即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 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好语文与实现自己的理想结合起来, 树立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思想。教师在语文课上可先做好技校语文学习的启蒙与奠基教育, 重点分析技校语文与初中语文的不同之处;在日后的实际生活、工作中会运用到哪些语文知识;学习语文与所学专业、与未来就业有何联系等等。要让学生知道, 不学好语文就不能学好专业课, 今后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帮助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是未来发展的需要, 只有学好了语文, 才能有助于提高人文修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课中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为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只有思想认识端正了, 才会产生对学习语文的需要, 才会激起一种内在动力, 坚定信心, 愿意学习语文。

拓宽语文教学资源, 挖掘兴趣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上好课, 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由此可见, 材料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刺激学生的兴趣需求。技校语文教学素材不能完全局限于教科书, 应当树立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大语文教学观, 要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 挖掘兴趣因素, 提高语文能力。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创造学习氛围校园是学生的舞台, 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条件开展语文活动, 如学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等。要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推荐好读物, 鼓励学生积极写作投稿。要开展各种比赛活动, 如书法、写作、小报展、演讲以及黑板报、校报的比赛等。还可以组织各种兴趣小组, 如写作组、书法组、故事组、阅读讨论组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施展语文才华提供很好的平台, 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重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校, 家庭、社会也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广阔天地。家庭成员的文化、职业、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及观念,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孩子的具体指导、教养方式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 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 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活动, 让他们从更多的渠道获得信息, 如利用假期打工或实习, 把实习感受或调查结果写下来。通过与社会充分接触, 学生能更加了解社会分工合作, 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并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仅可锻炼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也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教学资源“90后”的技校生每天都被电视、电脑、mp5、PSP、手机等这些高科技电子产品包围着, 但他们大都把它们当成玩具使用, 其实这些电子产品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新闻直播、当天世界热点、广告节目的创意、主持人的语言技巧等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玩”与学习语文自然地结合起来。例如, 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媒体信息在班上进行相互学习, 讨论一下小新闻、名人趣事、广告语、人生哲理、热点体会、行业信息等等, 变“玩”为“学”, 既可以活跃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又能够学到知识。

寓教于乐, 激活课堂氛围

在寓教于乐中展开教学, 要体现出一个“乐”字, 使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轻松、有趣。所以,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选择。

把课堂“舞台”让给学生技校生文化底蕴较差, 课堂纪律、行为习惯也较差, 教师在教学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多。有的教师担心上课提问讨论和搞活动学生会借此开小差, 因组织管理不好学生而影响教学, 于是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者很累, 学者很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 要转变语文教学的主体, 把“舞台”还给学生, 让他们唱主角, 而教师更多的作用应该发挥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 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他们能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树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 我能自己解决问题。如《敲门》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学习如何通过对钱锺书夫妇的语言、行动、表情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因此, 在讲授本课时, 应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活动, 培养其分析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与就业现状分析、讨论, 各抒己见, 认识钱锺书夫妇淡泊名利, 对晚辈关心、奖掖提携的高尚品格, 同时也为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 并能联想到实际就业需要有作者这样谦虚好学、不怕困难的精神。教师只需对学生的活动做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充分地将行动导向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融入其中, 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精讲”, 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扩展学生的能力, 实现教学最优化。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刺激学生感官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可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技校生文化基础较差, 加之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其课堂容量小, 一节课下来, 学生所得并不多, 由于形式单调, 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要让学生将目光集中到讲台上, 可以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各种声音、图像、视频等, 对他们进行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官刺激, 改变他们对语文教学的固有印象,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营造情感教学氛围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教师的教学情感、语言是最有能力创造愉快教学氛围的。干巴巴的语言激不起学生的共鸣, 只能让学生晕晕欲睡。因此, 教师要用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及情感分析文章内容, 描绘场景画面, 阐释相关事物, 介绍语文知识, 解析疑难问题。教师的情感越浓烈, 教学便越富艺术魅力,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鼓励质疑, 激励教学技校生的自尊心、荣辱感、表现欲都很强,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讨论质疑, 发表自己的见解, 多从正面鼓励和表扬, 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千万不要对学生的答问和作业进行讽刺和挖苦, 这样会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古希腊的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 让他们敢想、敢问, 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 有激励才有劲头, 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 也应循循善诱, 以激发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对于学生微小的进步, 教师的及时表扬和鼓励, 都将成为激发他们语文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

此外, 教师也不能忽视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 学生才会喜欢教师, 对语文学习才会产生积极的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各种教学途径, 使语文学科在技工教育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小方.浅谈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改革[J].职业, 2009 (23) .

[2]潘定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新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6 (2) .

上一篇:电子电路实验下一篇:碗扣式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