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发展

2024-06-27

走出去发展(精选十篇)

走出去发展 篇1

一、坚定市场开拓信心

当前,油田要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国际油价缓慢上升,国际油气技术服务市场发展仍然迅速,国内推进天然气大发展,鼓励开发天然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给油田企业“走出去”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集团公司全面推进业务外包,鼓励优先使用系统内人员富余的单位,承揽业务外包工作量,有助于发挥老油田企业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第三,随着普光气田的安全高效开发,油田在天然气生产、集输、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有利于我们参与国内外天然气技术服务市场竞争。第四,油气储运中心、天然气产销厂等单位居安思危,率先走出外部市场开拓之路,实现了外部市场规模发展, 给其他单位树立了榜样,增强了外拓市场的信心。这些都说明,只要我们敢于直面困难、不惧风险,保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豪气和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锐气,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必将实现外部市场创收6亿元的目标。

二、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油田组建天然气技术服务中心、煤化工生产服务项目管理部和4个区域技术服务项目部,整合专业化技术力量,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目标市场分析,强化市场信息收集,力争实现市场规模连片发展。

一是做强采油作业技术服务。紧紧把握国内石油公司推进产能建设和业务外包的机遇,立足中石化西北、西南、华北、 东北等现有技术服务市场,发展中石油、延长油矿等周边技术服务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采油作业技术服务,以大修、小修、试油、带压作业等技术服务为先导,带动特车、准备等生产辅助队伍走向外部市场。力争全年实现收入1.5亿元。

二是做优天然气技术服务。围绕国家天然气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发挥高含硫气田开发、天然气集输处理、储气库建设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优势,打造“中原气服”一流品牌。立足文23储气库、西南元坝净化厂、川气东送等项目,大力开拓天然气净化、处理、管输和煤化工等技术服务市场,拓展天然气深加工、LNG等市场,提高天然气业务附加值。力争全年实现收入3亿元。

三是做大公用工程外部服务。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提高公用工程技术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实力。紧紧抓住上游板块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时机,突出普光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和运行优势,跟进元坝、焦石坝气田信息化建设,拓展江苏、西南、江汉、西北等信息化建设市场,力争实现突破。围绕濮阳市新区和城镇化建设,拓展供水工程施工业务。开发外部供电业务,承揽榆济管线变电站、涪陵变电站运行维护项目,突破四川元坝供电市场。力争全年实现收入1.5亿元。

三、培育技术服务能力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纵观国内外优秀的油气技术服务商,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油气生产单位、生产辅助和后勤服务单位纷纷走向外部市场,要借鉴吸收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走向外部市场的经验和教训,打造技术服务品牌,避免犯错误、走弯路。

一是扩大油田优势技术力量。油田经过40年的勘探开发,培育了一大批业务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在高含水油田后期管理、高含硫气田开发、增压气举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管理优势。由于传统用工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员工掌握的技能单一,无法胜任外部市场一专多能的岗位要求。因此,需要打破传统用工理念,鼓励员工接受多岗位培训,特别在油田优势技术方面,组织开展大规模培训,使员工掌握更多技能,提高外部市场竞争力。

二是围绕甲方要求开展技术培训。牢固树立甲方要求就是服务标准的理念,强化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提高现场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和班组标准化水平,提升基层执行力,引导和提升内部员工岗位操作能力。

三是抓好显现富余人员培训。针对天然气相关业务技术操作人员相对不足的现状,油田加大了转岗培训力度,重点培养天然气净化、集输、仪表维修等专业后备力量。各单位也要结合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显现富余人员培训,提高其技能操作能力,强化规范操作、应急处置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外部市场岗位适应能力。

四、强化考核激励约束

注重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和价值引导作用,加大对外部市场员工的激励力度,调动员工走向外部市场的积极性。

一是加大单位考核兑现力度。对在普光、内蒙古等内部单位创收的单位按收入额3%奖励,对在油田外部创收的单位按收入额10%奖励,对在国外创收的单位按收入额15%奖励,鼓励各单位立足中原、走出中原、走向国际。

二是加大市场开拓团队激励力度。油田设立外部市场开拓特殊贡献奖,用于奖励开辟新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和提供市场信息的团队,国内市场按创收额增量的2%奖励,国外市场按创收额增量的5%奖励。

三是加大外部市场员工激励力度。对外部市场开拓贡献大的员工,不仅在绩效工资方面给予奖励,还可在年度评优、晋级晋档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真正体现员工的价值创造能力。

四是加强外部市场运行管控。定期开展外部市场管理效能专项监察,对外部市场财务管理、合同管理、设备管理、物资采购供应与管理等进行检查,对查出问题督促整改,规范外部市场管理秩序,提高外部市场运行管理水平。

走出去发展 篇2

市招商局牢固树立“招大商、引大项目”的理念,以创新招商方式为重点,切实提高招商成效;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夯实招商引资载体;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全力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实现了招商工作的新发展、新跨越。

今年一季度,继随省长陈政高赴宁波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以后,市招商局跟踪产业转移的新动向,积极整合招商资源,主攻“长三角”地区,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使前来我市洽谈投资的客商再次出现考察投资的热潮。

在上海与“CX创新资本沙龙”联合举办了“()市经济发展合作交流会—项目推介”沙龙研讨活动,30余家实力强、层次高投资管理公司参加的会议。充分利用这种交流方式灵活,信息传达面对面,问题随时提出随时回应的活动方式,宣传了我市的市情,推介了重点项目,与参会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接的具体项目。

在“长三角”地区深入开展登门拜访和项目考察相结合的招商引资活动。先后赴上海登门拜访上海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上海浙江商会、上海台州商会,参观考察自在源农业生态基地;赴宁波考察宁波国际会展中心;赴杭州拜访浙江金都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赴嘉兴考察中国平湖服装城,与浙江平湖市科来华市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国华等人展开洽谈;赴常州实地参观考察了金刚网络技术公司,就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深入洽谈;赴南京考察南京润恒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与江苏中南集团、太平洋建设集团高层领导就在谈项目进行了深入洽谈。

与此同时,深商投(香港)商用置业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浙江商会等先后到我市参观考察,针对河东新城商业、商务地块、工业园区起步区、市政公路建设等项目进行深入洽谈。

走出去发展 篇3

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

《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的出炉,表明金融危机带来的生活压力使人们对文化娱乐有了更大的需求。在多种文化产业中,动漫的发展令人瞩目。从近两年的统计数据看,我国电视节目中电视剧制作有所下降,而动画制作却迅猛增长。目前我国动画电视一年制作324部,比上一年统计数字增加129部、1373集,部数增长比例高达66%。动漫类杂志在期刊市场中也快速崛起,有8种动漫和相关杂志在全国期刊零售市场单期发行量前30名,包括《幽默大师》 《小公主》《漫友》等。动漫产品本身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其衍生产品的市场空间更大。中国儿童食品每年的销售额为人民币350亿元左右,玩具的销售额为人民币200亿元左右,儿童服装的销售额达900亿元以上,儿童音像制品和各类儿童出版物的销售额达人民币100亿元。这些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动漫产业的带动,因此中国动漫产业将拥有超千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

虽然各种迹象都表明我们将迎来一个动漫时代,但是国家各部委于2006年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却强调“走出去”的发展方针,而对非常重要的“引进来”未见笔墨。近年以来,电视屏幕上的进口动画片突然少了许多,《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米老鼠》《海底总动员》等精彩的日美动漫几乎消失。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采取一定程度的政策保护,可能也是国产动漫发展阶段的必要措施,但简单地进口替代和抵制外国动漫却未必有利于中国动漫产业的长远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开放经济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既然如此,就应该让外国动漫与中国动漫一起走上荧屏,由消费者和市场决定它们的质量和发展。政府的职能应主要体现在判断外来动漫产业是否符合中华道德标准,是否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上。竞争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弱势企业在倒闭的压力下加强管理,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中国动漫产业相对于日美动漫来说是弱势的,一味的抵制和保护,会使中国动漫如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雨,只有适当地开展国际竞争,才能让中国动漫真正经历市场和消费者的考验,获得长远发展。

二、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发展

统计还显示,在当下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明显落后于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整个中国的动漫产业仅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笔者认为中国大陆动漫在内容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原创核心人才,如编剧、导演;在市场方面的最大问题是低水平竞争,喜欢打血淋淋的价格战。这些问题在封闭的产业环境中难以根本改变,通过引进外资动漫企业,帮助动漫产业发展创意、加速高素质人才流动、规范市场环境是必经之路。

三、大力引进国外动漫的先进技术与人才

这是发展“引进来,走出去”动漫产业的必要条件,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拥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但是在动漫产业创意和技术上却大大落后于国外。所以,我们要积极引进国外的技术和人才,实现互补,优势融合,把外国技术与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动漫作品。同时引进外国动漫,学习和借鉴外国动漫的技术和理念,打造具有本国特色的动漫产品,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市场。

四、引进外国动漫也是现今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民族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屹立于文化之林的根基,是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各民族合作发展的精神纽带。引进外国动漫,同时打造优秀的中国本土动漫作品,有利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在作品中博采众长、互相融合,能增强各民族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也有利于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弘扬。

企业走出去投资发展的理性思考 篇4

一、对外投资的机遇期

企业走出去投资, 即企业对外投资。企业对外投资是相对于对内投资而言的。企业对外投资就是企业在其本身经营的主要业务以外, 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方式, 或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对外投资。对外投资要有一个战略的思考, 形成对外投资战略。对外投资战略是对外投资国政府在认真分析本国情况, 国际投资市场状况和其他国家对外投资实力的基础上, 对本国在一个较长时间的对外投资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以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所作的总的规划和指导。对外投资战略主要包括投资区位战略、投资行业战略、投资方式战略等。区位战略主要考虑对外投资的地理分布, 选择资金先进入的国家或地区。一般而言, 资源丰富, 市场容量大或增长快、劳动力成本低廉、技术先进等都可以成为境外投资区位战略考虑的因素。行业战略首先要考虑投资对象的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等因素, 当然也能够发挥自己的行业优势。选择合理的投资方式, 决定了投资项目管理的难度和效率。一般说来取决于对外投资对象国制度的掌握, 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优惠政策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 党和政府特别注重保障和改进民生, 全面推进各领域里的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 已经有能力走出去在境外投资。中国加入世贸以来,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 使中国的产品不断遭遇贸易壁垒, 为了绕过这些贸易壁垒, 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境外投资是企业发展和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理性选择。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目前, 金融危机正在逐渐消退, 但这种影响还渗透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多个层面。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境外投资呈现较为谨慎的态度。

金融危机虽然还没彻底消除, 但目前对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正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逐渐恢复。中国贸促会2010年对企业境外投资的问卷调查中, 关于今后2~5年的投资计划, 61%的企业表示可将显著增加海外投资, 这表明了大多数企业走出去, 在海外投资的意愿。

从宏观经济战略的转变来看, 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 从某种程度上说, 已经造成了资源浪费。为此, 政府已开始鼓励我国企业依法而有序地走出去, 到海外去投资, 实际上这也是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 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况且, 法律和政策环境良好, 中国与大多数国家签定有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这些对企业走出去, 在海外投资发展创造了良好而有利的条件。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 我国的境外投资主要以服从政治需要的对外援助, 完全不考虑投资的效益, 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 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外投资完全是两回事。真正意义上的境外投资应该是市场化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早期的对外投资是以商贸为主, 这是因为制造业水平较低, 没有国际竞争力。后来逐渐向承包工程、咨询服务、资源开发等方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对外投资迅速增长, 投资企业的规模也开始扩大, 投资范围也从发展中国家扩展到发达国家, 投资领域也开始制造业扩展, 投资金额的规模也在逐年增加, 实力和经验也开始积累。

中国加入世贸后, 我国境外投资出现了新的跃升, 特别是要素投资在国际间转移更加自由, 为投资向境外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批较为有实力的大企业如海尔、TCL等企业开始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并取得成功, 有的企业已成功地建立起全球化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与此同时, 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成功在海外投资。应该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企业走出去壮大了实力, 积累了经验, 创造了环境, 企业就应该大胆地、勇敢地走出去, 到海外去投资, 去迎接国际挑战, 创造自己的辉煌。

二、对外投资可借鉴的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球第二, 但是中国仍是一个不发达国家, 走出去海外投资还得学习借鉴他国的经验, 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的经验。

美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经验。美国经济发达, 产业水平高, 早期美国的对外投资主要以利用不发达国家廉价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 直接投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 为美国提供能源和材料, 由于这些不发达国家资源价格便宜, 劳动力成本低廉, 市场发展空间大, 使美国的境外投资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利润。美国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以技术和服务为主, 制造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石油业是投资的重点。美国的境外投资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随时在进行战略调整, 但市场是美国境外投资的主要选择, 一个购买力强, 成熟和高质量的市场, 对于提高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是不发达国家的市场无法取代的。这正是美国坚持对发达国家的境外投资, 敢于面对国际竞争, 才有今天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日本企业境外投资的经验。日本境外投资战略是奉行“边际产业扩张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也就是把这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 本国却注重发展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 境外投资则有利于保持企业的生产规模。日本的境外投资主要以开发资源、金融服务和商贸为主, 其核心制造业很少转移到国外。境外投资的重心也开始向发达国家转移, 其比重已经超出不发达国家。

三、对外投资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 就会出现系统对外投资;达到1200美元, 将出现大规模对外投资。我国的人均GDP在2010年达到4000美元, 完全具备对外投资的条件。

1.我国对外投资的区位战略。

我国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应该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同时积极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 我们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也适合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 加上这些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低廉, 在这些国家投资收益一般较高。

发达国家具有技术和管理优势, 虽然我们没有比较优势, 但可以利用其成熟的市场检验产品和技术, 可以吸引先进的管理和营销经验, 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可以提高我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我国对外投资行业战略

境外投资的行业选择, 取决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经济环境。对外投资的行业重点应服从于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谋求长期战略性拥有等战略目标。根据现实和动态比较优势, 中国的境外投资应集中于加工制造业、重要资源开发、建筑与服务业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 要把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投资作为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向, 这是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所必需的。

3.我国的境外投资方式与规模战略

走出去战略 篇5

十六大已经确定了“走出去”战略。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走出去发展 篇6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外语期刊;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增强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力争“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着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换言之,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要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外语期刊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是扩展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为了对接国家战略,外语期刊有必要深化国际意识,突出多语种特色,提高编辑专业水平和办刊质量,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建构专家数据库,推动期刊研究,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一、树立国际办刊理念,深化国际合作意识

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一方面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为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另一方面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中国文化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工程项目等从学术出版角度向世界推介中华文化。作为沟通中西文化桥梁的外语期刊也应树立国际办刊理念,深化国际合作意识,既可以与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期刊、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期刊加强合作,熟悉国际学术规范,掌握国际研究动态,也可以探索在国际知名期刊(如Modern Language Journal, Perspectives,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开设专栏,介绍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还可以与国际出版社或研究机构合作,分析海外市场,了解他们对外语学术期刊的具体需求,并以此为根据确定办刊定位(学术类还是学习类)、语言(如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等)、栏目(高端学术论坛、英语学习或教学论坛等)、出版形式(电子版还是文字版)、出版频次(月刊、双月刊还是季刊)等,如学术类外语期刊定位于助力我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学习类外语期刊则定位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等。

外语期刊“走出去”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和发行推介渠道。在保障条件方面,期刊可以拓展为相关海外发展课题,申请文化“走出去”类型的项目,获得国家、省市或者学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或者争取获得海外出版社或研究机构的支持。在期刊推介方面,既可以借力于海外知名出版社或图书馆,也可以借力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球已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这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有助于推介我国外语期刊,特别是学习类期刊。当然,在推介过程中,也应该注重电子版与文字版、文摘版与学术版的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影响力。

二、突出多语种、多层次特色,提高办刊质量

为了推动文化“走出去”,外语期刊也应突出多语种、多层次的优势,采取不同举措提高办刊质量。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分类(2014~2015),外国语文CSSCI来源期刊包括11种,外国文学包括6种。此外,全国还有20余种一般期刊。各期刊尚存在一些同质化现象、缺乏名刊名栏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各期刊主办单位,特别是教育部所属的“985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或者“211工程”重点外语类院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应发挥所在院校传统的多语种优势,结合学术办刊特色,办好不同类型的通用语种或非通用语种期刊,推进理论、方法、研究机制等的创新,了解外国语言、文化、文学、翻译、教学或翻译学、商务英语等新兴学科的发展,把握专业方向,追踪学术前沿,推出特色名栏,如《外国语》强调突出国际化前沿特色,发表反映国际学科前沿的海外学者论文,而《外语界》则突出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的特色,探索外语专业教学、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最新动向和思路,发挥对外语教育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在突出特色和创新、提高内容质量的同时,外语期刊也应该遵循国际惯例,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编委会,实行国际国内同行匿名评审制度,同时在编辑体例等方面严格遵循学术规范。目前国内一般都遵循国家标准GB/T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范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有的期刊也会参考国际标准,如MLA(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APA(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hicago Manual Style等格式,然后结合期刊的学术传统自成一体。为了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外语期刊应严格把关,积极参与相关质量检查。如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每两年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及《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委托上海市出版物检测中心对上海所有出版期刊开展期刊编校质量检查,评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并进行通报,动态监控期刊质量。

三、鼓励跨学科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为了促进“走出去”,外语期刊应突破学科限制,鼓励跨学科研究,既刊登针对某一类外语语言学、文学、翻译的本体研究成果,也刊登跨方向、跨学科的研究。所谓跨方向,即二级学科下设的各研究方向,如英语语言文学下设的语言学、文学、翻译、教学、外语政策与战略等,语言学中的定性定量方法既可以应用到文学作品阐释中,也可以应用到翻译文本的对比分析中。所谓跨学科,不仅包括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等各二级学科的普遍性论题的研究,也包括对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各一级学科的交叉之处进行的研究,即同一问题,不同研究视角。

nlc202309011134

外语期刊还应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外语期刊可围绕某一专题(如认知语言学、生态文学等),依托高校、学术协会、出版社等的支持,汇聚英语、德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申报承办国际学术会议,特别是具有重大影响的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借助期刊及时刊载相关述评、纪要等,推介成果;另一方面,外语期刊可邀请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期刊某一栏目的组稿人,吸纳更多国内外学者发表文章,汇聚优势学术资源,介绍前沿研究成果,推动学术对话和争鸣,提高我国外语期刊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

四、提高编辑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编辑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至关重要。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明晰自己肩上的文化使命,包括文化传播、文化建设使命,增强文化担当意识,提升传播效果,扩展传播价值。外语期刊的编辑肩负着传承学术文化、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重任,不仅要熟悉编辑业务,工作严谨细致,更要具有外语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从而把握学术动态,评判选择优秀学术成果,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发挥期刊的导向作用。

为了加强编辑队伍建设,首先应吸纳更多高学历、高水平的年轻学者加入编辑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其次应制定严格的编辑流程、责任制度和客观公平的编辑考评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编辑的业务水平;再次,编辑自身要掌握语言学、文学、文化、翻译、教学、区域与国别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动态,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补充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向审稿专家学习和请教提高学术评价能力。此外,还应通过相应出版职业技术资格培训和考试,获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熟悉出版学、编辑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中外文信息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打字排版技术等,并将之应用于版面设计、栏目策划等具体工作中;最后,期刊应将提高编辑人员的国际化水平列入发展规划,为编辑提供各类专业进修和国内外访学机会,拓展其国际视野,提高其理论水平和编辑能力。

五、加强平台建设,丰富国际专家数据库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影响着期刊的出版理念、载体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外语类学术期刊应一方面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抓住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机遇,推出多语种特色网站,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国际专家数据库,密切与知名学者的交流,提高外语期刊的影响力。

目前,有一些外语期刊已经自建网站,并应用网络采编办公系统,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搭建了一个集采、编、审于一体的信息化办公平台,方便作者在线投稿、查稿,专家远程审稿,编辑和主编审稿等,增强了专家、编辑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性。同时这些平台提供论文下载、阅读等功能,方便统计论文下载次数、被引次数,并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其他期刊网等进行链接,有效提高了办刊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学术交流。外语期刊还可以同时建设外文网站,提供国际学术平台,传播我国的学术成果。建立国内外专家数据库时,应包括专家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不仅包括知名专家,还应包括海外学者、访问学者、留学生等,这将有助于期刊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互动扩大自身的辐射力。

六、建设外语期刊群,推动期刊编辑研究

为了进一步推介中华文化,外语类学术期刊应密切合作,建设外语期刊群,通过网络平台系统等推介学术成果,丰富信息资源。同时,有必要组建国际性的外语期刊研究会,定期探讨外语期刊的发展规划、办刊理念、现存问题、解决对策等。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成立于1989年,拥有30余个理事成员单位,会长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教授。该研究会每年均举行相关学术研讨活动,并取得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成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该研究会也可进一步与国际相关期刊合作,吸纳他们入会,通过互动咨询促进国际学术对话和交流。

同时,要进一步推动期刊编辑方面的研究。学术期刊的相关研究大致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及规范的研究;二是对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途径的研究;三是学术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四是关于学术期刊编辑主体的素质和责任研究;五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方向性研究。就外语期刊而言,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分析和发展对策上,且为数不多。应该鼓励更多外语专业编辑结合传播学、文献计量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国内外外语期刊的发展趋势,分析作者群、读者群、刊物影响力等因素,并针对办刊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接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提出具体对策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外语期刊应妥善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学术性与应用性、共性与个性、精品与普及等关系,鼓励多语种、跨学科、多层次研究,打造名刊名栏,传播前沿性成果,并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协调和对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介中国学术成果,提高其国际学术辐射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建设,提升国家形象。

(张逸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期刊编辑室主任)

参考文献:

[1] 王晚霞.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理想与期刊质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4,(1):100~106.

[2] 邬书林.期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新闻战线,2013,(10):33.

[3] 徐绍华.试论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使命[J].中国编辑,2012,(4):46~50.

[4] 张逸岗.外语期刊的生存现状和发展战略[J].编辑学刊,2012,(3):27~30.

走出去发展 篇7

(一)走进非洲。

1.南非曼巴水泥项目。曼巴项目之前,冀东只是单纯向南非开展产品出口业务。但是受交通条件限制,水泥运输的物流成本非常高,考虑到这一点,2008年,冀东发展集团和南非妇女投资基金公司与当地拥有石灰石资源的南非大陆水泥公司决定共同投资建设曼巴水泥项目。2010年1月,冀东与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设立中非冀东建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此来运作公司海外投资项目。2010年5月13日,中非冀东建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南非梅丽莎家族信托公司及南非妇女投资控股公司合资,在南非林波波(Limpopoo)省建设曼巴水泥项目。该项目包含日产2,500吨的水泥生产线及与之配套的辅助生产设施,中方控股该项目51%的股权。该项目采取了项目融资方式,南非莱利银行及中国银行组成的银团参与了曼巴水泥的项目融资。2014年6月项目正式开工。2015年10月竣工投产,产品投放市场。曼巴水泥项目开创了项目融资、人民币直接投资的先河,成为我国水泥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样板。

2.赞比亚水牛项目。赞比亚水牛水泥项目是冀东在非洲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完全参照了曼巴模式,在2015年4月获批,计划2017年底建成,日产3,0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4.5MW余热发电(一期)。该项目中冀东仍然选择了与中非发展基金合作,是二者在非洲水泥项目的又一次合作。该项目是它们与Suhails公司共同投资建设,银行贷款仍然采取了项目融资形式。冀东在非洲的布局并没有到此结束,它将继续走进非洲的莫桑比克、加纳、乌干达等地,计划在各地投资建厂,继续自己的海外布局之路。

(二)走进东南亚。冀东发展集团还联合东盟基金成功走进东南亚。在缅甸,它们与锁钠标公司合作成立了缅甸冀东水泥公司,该公司获得了德耶市缅甸工业部31号工厂以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增资扩建年产100万吨水泥厂项目;另外,该公司在克耶邦的水泥项目也正在协商。在马来西亚,它们收购宏朝公司80%股权扩建年产130万吨水泥项目;以及收购越南陆氏水泥厂100%股权年产280万吨水泥项目。冀东发展集团在非洲和东南亚的海外布局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预计在2017年之前,冀东发展集团在两大区域内的水泥产能将达到年产1,000万吨。

(三)其他地区。在欧洲,冀东并购匈牙利水泥厂项目正在进行中,中东欧的波兰、塞尔维亚同样在冀东发展集团的海外规划当中。在南美洲的巴西和秘鲁等地也同样将成为冀东发展集团的海外布局之地。

二、冀东发展集团走出去的具体做法

(一)投资目标国首选新兴市场。冀东发展集团“走出去”的目标国首选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原因是新兴市场发展迅速,对水泥需求旺盛,而且大多数国家正在通过改革创造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

(二)创新融资模式,防范投资风险。目前我国企业在海外项目中大多数都会采取“内保外贷”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对母公司产生的风险很大。冀东发展并没有采取这种传统投资理念,而是创新了融资模式,在“走出去”过程中采用了项目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模式的好处是既不需要母公司提供担保,在还完贷款之前,也不需要将负债计入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所以这自然会在在很大程度上来降低母公司的风险,同时也为母公司减少了财务压力。冀东发展集团在曼巴项目、赞比亚水牛项目和缅甸项目上都使用了这种融资模式。中国中投公司、世界银行下属国际金融公司、南非莱利银行、中国银行赞比亚分行等多家世界大型金融机构都参与了冀东海外项目股权投资及融资贷款。在防范投资风险方面,冀东发展集团为了有效规避汇率波动所产生的风险,经过反复工作终于使南非方同意在曼巴项目上采用人民币直接投资。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

(三)充分了解合作国的情况。冀东发展在“走出去”之前,都会对合作国进行充分的调研和了解,熟悉东道国的文化、法律,做到“入乡随俗”。比如曼巴项目启动之前,早在2009年就开始了调研工作,对南非情况做了全面详尽的了解,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冀东发展集团通过详细调研得知2014年南非极有可能发生钢铁行业大罢工,于是,冀东发展集团从2014年3月便启动了钢材储备方案,不仅大量储备钢材,还与供货商以固定价格签订了长期采购协议。冀东发展集团仅仅用2个月的时间储备的钢材数量就达到了项目需求总量的近50%。所以2014年南非钢铁行业的大罢工虽然是南非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也是规模最大的钢铁行业大罢工,但曼巴项目的进度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此外,随之而来的钢材价格上涨对曼巴项目的成本也没有太大影响。

(四)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冀东发展“走出去”过程中,因地制宜来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如曼巴项目就采取了合资新建的方式,中方控股该项目51%的股权,赞比亚水牛项目也选择了相同的方式;在缅甸,冀东集团联合东盟基金与当地企业合作成立了新的公司,再以BOT方式获得德耶市的31号水泥厂项目;马来西亚宏朝公司项目,是通过收购股权的方式获得的;在越南的陆氏水泥厂项目,同样采取了收购股权的方式获得。目前,冀东发展集团正在积极推动对匈牙利水泥厂项目的并购。

(五)把保护当地环境作为首要任务。水泥行业本身是高污染行业,冀东海外项目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对项目所在地环境的保护工作,通过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和先进环保技术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如曼巴项目设计的粉尘排放不超过30mg/标准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则不超过百万分之两百,完全达到甚至超过了南非标准。污水经过处理厂三重净化、两次沉淀,又经过了反渗透系统的中水可继续使用,而分离出的浓水则可用于降尘、喷淋和绿化。另外,曼巴项目运用了世界先进的余热发电技术,每年通过回收废热可发电3,300万千瓦时,可满足水泥生产所需30%的电能,每年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29,000吨。曼巴项目在废气排放、噪声治理、污水处理与再用、节能高效、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设计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曼巴项目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曼巴项目还获得了南非政府1.7亿元兰特的现金及税收减免奖励。

(六)深层次互惠互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冀东发展集团海外投资过程中,非常注重社会责任的承担。一是在海外项目的建设中,使用的都是最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比如南非绝大部分本地水泥厂因为使用年份已久,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设备老化和技术落后的问题。在曼巴项目中,冀东发展集团转移先进生产技术,在项目所在地成立水泥生产技术培训中心,在提高了项目所在地的水泥生产技术的同时还为将来实施项目的生产经营管理本地化做好了准备。二是大量使用当地劳动力,提高当地就业水平。在曼巴项目中,冀东发展集团还在当地开立学校,使当地孩子入学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受到当地居民的高度评价。

三、冀东发展集团“走出去”给其它水泥企业的启示

(一)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加快海外发展。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速放缓,水泥需求进入了平台期,水泥产能过剩,这些环境都正在倒逼我国水泥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我国水泥企业应该抓住“一带一路”这个历史发展机遇,抓紧海外布局,占领国际市场,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一带一路”连接亚欧经济圈,囊括了全球63%的人口,沿线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数基础设施不发达,对水泥的需求很旺盛,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水泥企业要把握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像冀东发展一样积极进行海外投资。

(二)“走出去”区位的选择。我国水泥企业“走出去”时,应该优先选择东南亚、中亚、非洲、南美洲等水泥发展潜力巨大、自然、社会、市场条件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发展迅速,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匮乏,对水泥需求巨大,而当地水泥技术偏低,所以正是我国水泥企业“走进去”的最好的区位选择。此外,为了使我国水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也可以找准时机投资欧洲、东亚等水泥工业相对成熟区域,只是在方式的选择上,更适合采取与当地企业发作的方式。

(三)处理好与当地关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水泥企业“走出去”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关系,争取到它们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则更要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是要注意保护当地资源环境。在投资中要使用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来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二是在投资过程将先进技术和经验带给当地,积极培训当地员工,使得他们的技术得以提高;三是要注意保护当地民众和雇员的利益,带动当地民众增收致富。四是要遵守当地法律和尊重当地的宗教以及民众的习俗,参与修建学校、医院和公路等公益事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从而实现和谐而长久的合作。

(四)加大科技投入和产品创新力度,打造中国知名品牌。持续不断的研发创新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培育持久创新能力成为企业能否在海外持续发展的根本,而其中技术创新又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国水泥企业一定要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创造自己的专利技术,始终坚持维护、推广、使用和拓展自己的品牌,坚持科学管理和诚信经营。要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提高水泥产品标准;同时加强服务管理,为自己的企业赢得良好的口碑,使自己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五)多管齐下,有效控制投资风险。我国水泥企业“走出去”,肯定会面临很多的风险,如政治、市场、法律法规、社会等等,水泥企业要想成功“走出去”,要始终把风险防范放在首位,多管齐下来构建完备的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应对策略。一是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实力、行业现状和东道国的政策环境和经营风险等各种因素,要深入细致研究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要高度重视与当地文化融合,熟悉东道国的法律、文化、宗教等,注意选用本土人才,防范政策法律风险。在投资中还可以选择在东道国有背景、有能力的企业作为战略合作方,借助合作伙伴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二是“走出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来有效防范投资风险。冀东选择的项目融资方式,就有效将投资风险与母公司隔离。三是我国水泥企业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所发生的变化,积极通过合适的金融工具来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还可以像冀东发展集团一样,在投资中尽量争取人民币直接投资,最大限度降低汇率风险。

(六)因地制宜选择合作方式。我国水泥企业要根据东道国水泥行业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合作方式。如对水泥行业落后的地区主要采取独资新建或者合资新建厂的发展方式;对水泥行业发展成熟的地区可以采用并购的发展方式。

(七)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专业人才。在水泥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必须着力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专业人才。水泥企业要想在走出去过程中取得成功并且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拥有高端技术人才,和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惯例和拥有全球管理能力,同时又能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政治和法律,并且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我国水泥企业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来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另外,还要采用“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将公司内部人才送出国学习同时引进国外合适的人才。同时还要在国外市场注重人才的本土化和当地化。

摘要:面对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必然成为我国水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选择。它不仅是我国水泥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水泥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冀东发展集团按照“国际资本、新兴市场、中国制造”的战略模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为我国建材产业“走出去”的先行者。本文介绍了冀东发展集团“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期为其他水泥企业出口提供相应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水泥行业,企业管理,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陈江涌.大型水泥企业国际经营发展战略浅析[J].中国建材,2013,3

[2]刘叶琳.水泥企业“走出去”须强化品牌[N].国际商报,2015,1

[3]闯出一片新天地---看冀东发展集团如何开展国际产能合作[EB/OL].中国经济网,2016,3

探索出版“走出去”的创新发展之道 篇8

1出版“走出去”的传统方式

1.1产品模式

这种模式比较直观,要么就是将出版物直接卖出去, 或者通过第三方平台,授权他人生产,或者通过合作, 双方共同开发编辑出版新产品。

1.2会展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通过参加国内外的大型书展,在书展上通过推广、营销产品,来开展版权贸易,实现“走出去”。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大型书展主要有: 北京国际书展、海峡两岸图书交易博览会、法兰克福书展和伦敦书展。

1.3渠道代理合作

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国外的销售平台来代卖国内的本版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通过国外的出版集团或大型发行机构,来扩大国内产品的海外市场占有率。

2目前出版“走出去”面临的难题

2.1如何突破语言的瓶颈和障碍

目前,中国出版“走出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难题, 就是人才的稀缺。即适合于出版行业的翻译编辑人才和版权贸易人才太少。据有关权威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能胜任出版行业需要的社科类的翻译总数不足200名,这严重的制约了我们“走出去”的进程。我们需要的人才, 不仅需要外语好、口语好、形象好,还要具有一定的出版业务能力,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市场,还要精准把握国外的市场。因为他们是在前线直接和国外的出版商洽谈业务。因此,我想,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批出版业务精湛的外语翻译人才,修炼好内功,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的提高我们在国外的话语权,更好地完成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宏伟大业。

2.2如何让“走出去”真正“走进去”

出版业“走出去”仍然存在明显的软肋。例如,中方热情高、决心大、投入多,版权输出的品种和数量也很大,但最终体现的市场反响却不成正比。这里似乎存在着一个盲区,这么多努力的“走出去”,究竟走向了哪里?走向了谁?

这直面了“走出去”的根本问题:“走出去”的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是“走进去”。要努力在“走进去” 上下功夫。“走出去”的目的是“走进去”,走进外籍读者的心灵。“走进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是,为外籍读者量身定制。提炼他们感兴趣的点切入,并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基础工作入手,即针对外籍读者的实际需要,从题材类型,展示形式、作者队伍、发行场所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和比较精准的把握。给他们提供真正想看、爱读、并方便购阅的读物。

3落实文化出版“走出去”,就必须创新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本源。文化贵在创新,文化特别需要创新,每一个时代都要留下创新成果。每一个时代都应该创造本时代独特的文化成果,服务本时代的人民, 惠赠后人。世界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

文化创新对整体创新体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等等)发挥着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催化功能。 因此,一个民族的创新,首先是文化的进步。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全面提高文化水平,才能有效地带动、促进文化“走出去”,使出版“走出去” 更加容易。实现创新,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在合作出版方面的改革。我们可以开拓思维, 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就多方考虑, 然后强强联合,在编辑加工、文字处理及设计营销方案上集思广益,汲取众家之长。我们要依靠外籍专家,从外国人的角度出发,为其量身定制,出版他们喜闻乐见的优秀出版物。

二是注重内容的创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我们的文化底蕴,怎么才能够抓住其精华,这就需要选择。要突出我们的精神、学术和理念。再就是内容上的新颖,给传统典籍注入新的内容。例如,我们最近策划的《孙子兵法与商战》,《孙子兵法》是传统的, 国内外有很多版本,但我们融入新的理念,请国学专家进行新的解读,以现代故事来讲述历史事件,这就如同给传统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讲求出版形式的创新。要深入海外市场做调研, 充分了解国外读者的需求,站在对方的角度,既不违背原意、准确地道的表达,又要符合外国人的思维方式, 满足国外读者的阅读需要,实现无障碍对接。装帧设计上要改变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变繁为简, 不要过分装饰,把握形式符合内容的原则,简洁大方环保的表现作品。

4推动出版“走出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挥作用是根本

出版单位要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做贡献,必须大力推进出版创新,并自觉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服务。编辑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4个方面:

1)增强为创新服务的职业自觉。就是要深刻认识编辑出版工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扬开拓创新、传承文明的精神,时刻牢记编辑的职业责任, 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把优秀成果集中展现,高效优质地完成出版任务;2)深入创新第一线。编辑人员要做到勤动脑、迈开腿,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去挖掘选题,发挥出版社的优势,并结合自身的特长,开拓创新,为出版服务; 3)大力推动原创出版工程。当前我国的出版物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就是原创的内容太少,跟风出版严重, 要不就是娱乐消遣类的产品占主导。编辑作为文化产品的直接策划者与参与者,要非常敏感地洞察热点话题, 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原则,选择优秀的作者, 共同策划一批能代表本时代特点和水平,并能够流传后世的精品力作;4)提高编辑自身的创新水平。由于编辑在整个出版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决定着出版工作的成败,所以出版要创新,关键是作为中心环节的编辑要创新。现在是新媒体时代,各种新技术冲击着传统出版业, 作为编辑一定要站在科技最前沿,学习各种新技术,应对数字出版大潮。例如,点读技术。就是通过在出版物上铺设二维码,然后用特定的点读笔进行点读,即可实现边学边听边读的全方位的学习体验。因此,作为电子音像出版社,要想在数字出版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加强人才培养,尽快培养出一批善动脑、爱创新、懂技术、懂市场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才是实现出版“走出去” 的第一要务。

5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今后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出去,让我们更多的文化产品进入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的主流渠道。只有走出去, 才能让国外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加有效地抵御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只有走出去,与强手合作和竞争,才能真正把中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作为小型出版社,我们有自己的使命, 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 并结合自己的优势特色。通过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 实现出版社的华丽蜕变。

摘要: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出版业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践行国家战略,实现出版“走出去”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本文首先对出版“走出去”的方式以及“走出去”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如何落实并推动出版“走出去”提出了有效对策,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出版,“走出去”,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振省.中国出版“走出去”,还得“走进去”[N].人民日报,2010-04-13.

[2]何克勇,刘立.中国文化走出去:对比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5-1.

[3]刘燕飞.中国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5-12-1.

走出去发展 篇9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 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 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我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初期, “引进来”战略实施了若干年, 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而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 党的十七大更深入地阐述了它的内涵。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 扩大开放领域, 优化开放结构, 提高开放质量, 完善内外联动, 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经济因遭受十年“文革”的重创, 国力正待增强。在这一阶段, 引资金、引人才、引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的“引进来”策略, 是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经济战略之一。其时, 吸引了大量外商和港澳台商来中国大陆投资, 使中国在经济、技术、管理上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和高速发展。经过这些年的积累, 外汇储备方面, 现在已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国力和财力大大增强。近年来, 一些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较强;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在其产品市场趋于饱和的状况下, 把眼睛瞄向境外, 到国外寻觅商机另辟战场。于是“走出去”便成了现阶段的重要经济战略, 既“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2“走出去”战略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要求我们把我国的经济发展放在世界的大环境中考量。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也必须放眼世界和全球了。也就是说要走出去!“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实施“走出去”战略, 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 但是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小国”。石油、天然气以及许多重要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蕴藏量不足, 人均占有量较低。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我国必须在国际市场上配置资源, 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 为我国获取重要资源提供相对稳定的来源, 实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实施“走出去”战略, 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经济结构调整如果仅在国内进行, 空间相对较小。应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这样才有更大发展空间。我们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以成熟技术和设备开展对外投资合作,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实施“走出去”战略, 是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我们要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 充分享受相应权利, 实现权利和义务平衡, 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带动货物、技术和服务出口, 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取得有利地位。

实施“走出去”战略, 是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趋利避害。实际上, 这也是在经济全球化中, 在世界范围内从资金、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分享效益。

实施“走出去”战略, 是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需要。作为于发展中大国, 不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 不走向国际市场, 我们就不可能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过去我们仅有中化等3家企业进入跨国公司500强, 现在已有11家。据最新报道显示, 我国对外投资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在新世纪, 中国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必须面向世界, “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 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 到国际市场求生存、谋发展。

3“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走出去”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 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 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 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 优化产业结构, 获取经济资源, 争取技术来源, 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 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它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首先, 在当今开放的、更加市场化的、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 我国必须考虑, 通过对外投资, 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地位。

其二, 现在, 中国早已经被誉为“世界工厂”, 这既有褒义也有贬义。在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 国家必须考虑驾驭好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 主动地在国际空间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既要保持制造业优势, 又要推进产业链高增值, 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分量。

其三, 在外资企业大举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 我们中国经济也必须考虑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 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各自发挥优势,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这才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模式。

其四, 中国企业走出去, 要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 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 壮大自己, 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

4“走出去”, 我国新时代的国家战略

我们讲的“走出去”战略主要是经济的对外投资和合作。众所周知, 我国实施对外投资合作已经有了将近30年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逐步在积累经验。到本世纪初, 我国把它上升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当然, 它不是一个新鲜事物, 但是, 它却是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国际政治舞台, 洞察世界经济风云后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国战略。

对于国家战略我们做如下分析:第一个层面是国家经济安全层面。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程, 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经济发展为世界所瞩目。然而, 不容置疑,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均衡, 仍是不可忽视的弊端;此外, 中国经济由于对环境的依赖, 其可持续性前景也还有一些不确定性。走出去,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选择;第二个层面是国家的资源安全。由于我国人口的众多, 导致资源人均数额过小, 走出去, 在世界范围内配置我国发展的资源需求也是必然的选择;第三个层面便是政治层面, 只有走出去, 才能平衡引进来带来的负面影响。既外资进来, 内资出去, 确立在世界政治与经济上的话语权, 才能确保我国作为大国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

今天的中国, 已经是世界上不可忽视的泱泱大国, 我们承诺不称霸, 但是我们也必须在世界上取得我们应有的、与大国相称的政治及经济地位。所以说, “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的国家战略。

5“引进来”与“走出去”必须互动交互发展

强调“走出去”战略, 不等于忽略“引进来”战略。不能孤立地贯彻任何一个方面, 而是要紧密结合“走出去”, 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来”:一是“取长补短”, 即通过吸收外资给我们的弱势产业注入营养, 使其快速成长壮大, 逐步拉近与国际水平的距离;二是“精挑细选”, 即不是盲目地引进外资, 而是甄别筛选, 将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能够迅速形成产业优势的项目吸纳进来。

“引进来”与“走出去”需要互动, 先出后进、先进后出交互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先“引进来”提升自身实力后“走出去”, 也可以先“走出去”通过增资扩股再将外资“引进来”, 尽量消除“引进来”与“走出去”泾渭分明的思维定势, 形成国内与国外整合式经营、既促进资本流入, 又促进资本流出, 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意义上的资本国际化运作的新局面。

走出去发展 篇10

一、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水平的重要方式,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高职教育就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性人才的重要方式。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 职业教育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 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对于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 为我国企业提供专业人才。

高职教育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自身修养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等都较高, 在我国广大企业的生产一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等都使得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 我国企业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逐渐增多, 面对这种形势, 我国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进行改革,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将各种国际企业生产标准和生产工艺等技术信息通过日常教学传授给学生, 提高学生对各类国际生产标准等的运用水平, 这些专业高职人才在企业国际化发展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积极作用。

3. 提高中国的国际吸引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中国速度”使得世界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关注度提高了, 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经济、社会等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兴趣。高职教育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更是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关注, 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更是加快了我国高职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速度, 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吸引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1. 外部因素分析。

(1) 经济因素。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并逐渐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尤其是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更是以独特的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巨大的贡献。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 对于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 对于专业的技术性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 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同时,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2) 需求因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技术性人才。然而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尚未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 急需大量职业人才, 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对于这些国家中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我国的许多境外企业对于技术性人才也有着很大的需求。这些都是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因素。

2. 内部因素分析。

(1) 自身因素。我国高职院校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模式, 面对一成不变的国内教育环境, 很难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而且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我国的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数量越来越多, 国内的职业教育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 不仅能够实现促进当地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也能够在不断的探索和交流中提升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增加学校的影响力。 (2) 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国外事物的接触也越来越多, 再加上我国国内人口数量非常多、竞争压力非常大, 许多年轻人都有着“走出去”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的需求。我国的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为这些人提供了较好的机会, 通过国际间职业教育的交流可以实现我国人才的交流和学习, 为专业性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1. 输出培训。

我国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成熟度和不同办学方式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走出去”方式。目前高职院校可以选择输出培训的方式来加强与国际之间的联系, 并为我国海外企业提供足够的人才。通过输出培训和异地招生来实现海外人才培养的目的, 这样既能够提高我国的教育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也能够为我国企业在国外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 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发展水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海外培训。

海外培训主要指的是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选择一些优秀的教师去国外进行培训学习, 通过教师的进修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和理念等, 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将国外先进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等与中国职业教育现状相结合, 找到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最佳方式。而且这些教师在海外培训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与国外教师的交流向他们宣传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情况, 提高中国高职教育在国际中的影响力, 以便我国的高职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国际化发展的目标。

3. 海外办学。

海外办学主要指的是一些优秀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可以利用其品牌影响力和强大的专业优势等来在国外开设分校。我国的政府部门对于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有着很大的支持, 积极鼓励各类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在国外办学。可以积极与国外的政府和教育机构等加强沟通和联系, 充分了解国外的教育形势和人才需求等, 并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职业院校建设, 并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 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 为当地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对于提高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走出去”海外办学方面可以借鉴我国海外孔子学院等的创立经验, 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4. 扩展“发展中国家管理官员研修班”建设。

“发展中国家管理官员研修班”是我国一项专门针对其他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计划, 既能够显示中国对于其他国家的关心, 也能够提高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影响力。通过“发展中国家管理官员研修班”建设, 可以将中国多年高等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和良好经验等传播给其他国家, 既能够提高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 也能够为我国的跨国企业提供更多的本土优秀人才, 对于促进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国高职院校在国际教育界的影响力。

四、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教育也逐渐形成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高职院校应该适应形势, 坚定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选择合适的“走出去”方式。通过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 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 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同时也要积极宣传中国职业教育理念, 在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中展示中国的实力, 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中的影响力。

摘要:“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 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频繁, 面对这种现状我国高职院校也需要积极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和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高职院校,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禹跃昆.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现状调查[J].青年教师, 2015, (02) .

[2]杨洁, 万大川.基于“走出去”发展视野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06) .

上一篇:蒜你狠下一篇:电子交易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