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 提高能力

2024-08-15

搭建平台 提高能力(精选十篇)

搭建平台 提高能力 篇1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既然是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就要使高职毕业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 以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能力和构成能力的要素见表1。

二、构建实践环节的三个平台,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点和突破口是实践环节, 为此, 学院为学生搭建了实践环节训练的三个平台, 每个平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各有侧重。

1. 实训/实习平台——实践教学需改革, 专业基础要夯实

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最终要通过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来实现,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必须从基本做起, 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规范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模式, 现以数控机床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设计为例, 简要说明一个课题的实践教学安排。 (见表2)

2. 技能比赛平台——校内竞赛练真兵, 社会竞赛显实力

学院在每年的10月~11月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全院性的技能大赛, 利用学院的实习实训场地, 通过宣传动员、培训辅导、初赛决赛、评分点评、表彰奖励等过程, 开设20多个竞赛项目。有50%以上的教师参与到项目设计、辅导、比赛各环节, 有60%以上的学生积极投身到各种竞赛中去。

每次大赛广大教师都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 精心选择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 设计比赛项目, 如:操作类的车工、钳工比赛;设计类的“EDA”设计、物流方案设计比赛;综合性的收音机装调、数控加工与仿真比赛;比赛有集体合作项目, 也有个人独立完成的项目;有现场操作完成的, 也有提交设计成果的。这种多形式、多类型的项目安排总能使每一个同学的某种才能得到展示, 提升其专业信心, 使得学生有很高的参与热情。除一年级新生进校不久, 只能参与几个有限的项目外, 高年级学生都能参与到竞赛项目中, 展示自我, 交流学习, 提高技能, 争当第一。

学院明确提出, 技能展示、技能大赛要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收益, 达到课程有考试, 技能有比赛;学习有标兵, 竞赛有状元的效果。引导学生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同时, 技能比赛的每个项目都有一批选手成绩突出, 成为参加省、市比赛的好苗子, 成为体现学院教学水平的代表, 他们的示范作用, 带动了广大同学在日常学习中重专业、重技能、勤钻研、多练习的好风气。

通过技能比赛, 使学生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有了深刻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大局观、竞争意识, 为适应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见表3)

3. 培训鉴定取证平台——课外培训靠引导, 职业鉴定提层次

学院现在是美国Auto CAD软件和清华大学Pro/E软件资格培训认证单位, 是教育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NCRE) 考点,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 (NIT) 考点和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 (PETS) 考点, 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 (OSTA) 考试站, 数控工艺员、制图员资格培训与考点等。

为落实“双证书”制度, 学院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配有专人负责职业资格鉴定和考试工作, 培训中心和机电实训中心负责各类培训工作, 开办各类培训项目已近20种, 在校学生占参与培训的60%左右, 获得各类国家级考试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约占在校学生的70%左右 (部分同学只参加证书考试或职业资格鉴定而不参加培训) 。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详见表4。

三、参加国家大赛成绩斐然, 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

在国家六部委举办的2004年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我院选手获得陕西省学生组数控铣第一名、数控加工中心第一名, 在全国总决赛中, 获得学生组数控铣第七名。在2006年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 我院选手包揽陕西地区选拔赛学生组三个工种第一名, 在全国总决赛中, 获得高职学生组数控铣第五名、数控车第八名、加工中心第八名, 教师组数控加工中心第十一名。在2008年“毕昇杯”第三届全国电子创新设计大赛中我院选手获得二等奖。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我院获二等奖两项, 优秀奖一项。

由于学生基础扎实, 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有些学生还跨出国门, 在新加坡等国就业。参加全国数控大赛取得名次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被西安交大和法士特集团录用。学院连续四年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被评为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四、构建“三个平台”联动机制, 优化了学生的成长环境

搭建“五个平台” 提升服务能力 篇2

提升服务能力

一、2013年的工作成绩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广东省城镇集体企业联社积极探索深化改革的实现形式,与时俱进打造“五个平台”,提升为基层联社和成员企业的服务能力,取得较好效果。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搭建政策交流平台,强化政策宣传和解读,助推各地联社和成员企业的改革

一是办好《联社动态》,以此为窗口传达、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解读国家的相关法规,解答成员企业的咨询,开辟专栏介绍各地改革的动态和经验教训,为成员企业改革发展服务。二是抓好全国总社有关决议、意见的贯彻实施,2013年重点是传达贯彻全国总社制定的《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妥善处理好集体资产等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指导3个地级市和17个县、区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深入解读通知精神,结合实际探讨深化改革的实现形式,维护集体企业及其员工的合法权益。例如,高州市以贯彻全国总社通知精神为契机,争取地方党政的支持,制定集体企业改革与破产、清盘解散职工补偿安置实施办法,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统筹解决职工权益的历史遗留问题,广受基层好评。三是建立与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政策交流机制。2013年,省联社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先后与阳江、惠州、深圳等6个市、县政府及主管部门商讨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的措施,协调处理各地在深化改革中涉及的集体资产权益问题,有效维护了联社组织的相对稳定和资产权益不受侵犯。四是开设网络政策信箱,为成员企业及职工开辟一站式的政策、信息咨询服务。2013年省联社开通网络信箱以来,先后受理基层联社各类政策咨询42件,成员企业职工各类政策咨询 27件(次),回复率达到100%,办结率达到56%。例如,2013年省联社接受惠阳县集体企业员工关于企业清算后剩余资产分配问题的咨询,及时向主管部门和企业员工提供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指导企业依法依规运作,规避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二)搭建对标管理平台,通过引领各地联社对标管理充分发挥属地指导改革和发展的主导作用

2013年,省联社通过组织对标管理搭建指导平台,花大力气指导各市抓好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全省城镇集体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省联社先后组织参与第二批改革试点的九个地级市,与第一批改革试点先行的七个地级市对接,指导和协调市与市、县与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对标管理,鼓励企业树立标杆、学习先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积极探索和创新改革与发展的实现形式。2013年,全省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局,列入计划的300家集体企业如期启动改革方案,其中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和资源优化组合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企业25家,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放开搞活的企业79家,通过处置剩余资产有效安置职工实现退市企业的196家。广州市联社巩固和发展第一批改革试点的成果,以打造广州市二轻集体经济总部为新目标组织实施了市属二轻集体资产的重组整合,全面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幅均达到 20%以上。汕头市潮安区以广州、阳江、江门市联社为标杆,结合实际制订第二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其中纳入地方政府改革方案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3家,由联社主导转换经营机制的企业4家,由企业结合实际实施内部改制的企业8家,从而基本完成全区正常营运的集体企业的深化改革,为以混合经济为主体的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

(三)搭建联合发展平台,通过引导跨地区、跨所有制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促进企业共同发展

根据全国总社的倡导,2013年省联社将搭建联合发展平台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发挥上传下达和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和协助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鼓励集体产权流动和多种经济形式的融合,引入战略合作者,助推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广东实施“三旧”改造的政策为契机,省联社先后组织了广州、江门、阳江、肇庆、珠海、茂名等七个市联社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对接,探索共同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联合招商引资的可行性,取得初步成效。珠海市斗门区联社通过联合开发,推进了海珠实业公司、斗门家具厂、机电排灌管理总站三块旧工业区的“三旧”改造。项目完成后,联社资产总额、经营收入和利润可望实现翻番。高州市联社通过跨地区的经济联合,为三家关停企业引入新的战略合作者,有效盘活了企业残存资产,在妥善保障员工权益的同时,每年为联社增收30万元。

(四)搭建权益保障平台,通过上下联动维护集体企业的合法资产权益和员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重点是向全省推广普及广州市联社设立管区统一经营管理退出企业剩余资产、统筹解决员工安置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以管区为平台维护集体企业资产权益和员工的劳动经济权益。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省目前已经有60%的市县全面或部分实施了管区模式,绝大部分管区集体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员工权益基本上得到保障,其中广州市、江门市、肇庆、高州等市管区通过有效营运,已经将不良资产“变废为宝”,成为二轻集体经济的再生基地。江门市联社2013年通过资产营运,全年实现资产收益1876万元,下属电镀厂、纸箱厂、不锈钢器皿厂、自行车零件厂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实施升级改造,展观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五)搭建行业协会平台,借助行业协会提升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对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关注、支持力度

省联社坚持“联社搭台、协会唱戏”,在省的层面重点支持各专业协会开展活动,提升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地方则通过行业协会这一平台,扶持和支持优势行业、特色产品和企业集群的发展,活跃地方经济、打造城市名片,在造福地方、服务行业的同时,带动联社直属经济的振兴和发展。经过悉心培育,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服装服饰协会、家具协会、家电商会等协会、商会,基本确立了在行业中的龙头位置,所主办的工艺品博览会、广东时装周、大学生时装周、广东国际家具博览会等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省家电商会与慧聪网联合打造中国慧聪家电城和中国家电知名品牌馆,努力构建中国家电国际采购中心。广州、佛山、江门、肇庆、汕头、潮州等市联社则通过行业协会的辐射、彰显了联社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和作用,反过来也赢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推进了联社的建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江门市联社以工艺美术协会为平台,创新联社为地方、为企业服务的形式,2013年成功举办了中国(江门)工艺美术精品文化博览会、台山玉雕创作大赛、江门市学生工艺美术作品创作大赛、侨乡工艺美术大讲堂、世宝杯珠宝首饰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夯实了工艺美术行业作为江门的支柱行业、工艺美术品作为江门城市名片的重要位置,在振兴地方经济的同时,带动了联社直属经济的快速发展。

过去的一年,广东省联社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省联社职能转换后,指导成员企业改革和发展以属地为主,为基层和企业服务的方式有待调整和创新;二是各地目前正常营运的联社只占六成左右,经费不足、人手紧缺且日趋老化,制约了联社作用的发挥,一些地区管理已出现断层;三是成员企业困难较大,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解决员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的压力巨大。

二、2014年的工作部署

新的一年,省城镇集体企业联社根据全国总社的工作部署,将继续在筑牢“五个平台”上狠下功夫,提升为基层联社和成员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开创联社工作的新局面。主要采取以下五个措施。

(一)以推进各级联社新一轮机构改革为重点,加强联社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增添联社组织的发展活力

主要思路是因势利导,加强对联社改革的分类指导。需要联社继续发挥辅助管理作用的地区,以江门、茂名、肇庆三市为示范,明确市、县、区联社的法人定位,落实联社机构的职责、编制和人员经费,在机构改革中强化联社的管理性和服务性。属地集体企业改革、调整基本完成的地区,则以广州市、阳江市为示范,以强化经济性为重点推进联社自身的转型,发展社有经济,壮大经济实力,通过经济辐射服务于新形式的合作经济事业。

(二)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政策交流平台,更好地为基层、为企业服务

2014年省联社将筹措信息化专项资金,用于网络系统和自动化办公体系的升级改造,在政策交流平台应用OA软件,加快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构建远程办公平台,加强与各地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协商和合作。逐步建立联社系统的信息交流和处理体系、数据统计体系、网上公文处理体系、维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等,进一步提高联社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三)以推进对标管理为重点,继续指导各地级市抓好全省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在促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

2014年省联社将继续牵头组织做好第二批改革试点地区与第一批改革先行地区的对接工作,协调在对标管理中的合作关系,协助各地做好改革试点的分类指导工作,总结交流各地在改革中经验教训,确保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效果。下半年,参照全省第一批改革试点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省联社将会同相关市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改革试点中期成果剖析,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向地方提出改革建议,协助试点企业解决改革中出观的实际问题,通过以点带面,力争在2015年全面完成全省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

(四)以推进管区资源优化整合为重点,巩固和完善集体企业员工权益保障平台,逐步将现有管区建设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再生基地

重点是向全省推介广州、江门两市管区模式改革的经验,在统一营运退出企业剩余资产的情况下,进一步实施资源整合,通过资本营运将被抵押的资产盘活,捆绑债权债务,统筹解决员工的安置和补充社保问题。借助城市改造、“三旧”改造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逐步完成现有管区由“守业人”向“创业人”转变的角色置换。

(五)以充分发挥联社上承政府、下联企业的传统优势为重点,强化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以协会为平台为活跃地方经济服务,进一步彰显新时期联社组织的价值和作用

搭建平台 提高能力 篇3

关键词:观察生活 激发兴趣 练习写作

一、走进大自然,指导观察生活

走进大自然、认真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是学生打开写作之门的金钥匙。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如在白雪皑皑的冬天,教师一定要抓住这大好时机,带领学生观察雪景,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观察,指导他们进行动态、静态描写,使其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丰富学校生活,激发写作热情

艾青说:“生活是所有艺术的最肥沃的土壤。”小学校园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校生活情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组织学生参与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皮亚杰曾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能诱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启迪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教师节前,我特意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为教师做礼物,并练习写以“我为教师做礼物”为题的作文。在节日前几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礼物。节日那天,学生高高兴兴地献礼,且每一份礼物下都附有一篇作文。在文中,学生将自己准备、制作及完成礼物后的心情描写得生动感人。学生因为亲自参与了整个过程,为写作积累了材料,所以写出的文章真实感人。

(二)注重生活中的阅读与积累,丰富语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以丰富生活积累。学生通过读书可以从书中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积累语言。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生要有一定的课内外阅读量,为了使小学生能大量阅读与积累,教师可以在班里设立“小小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书带来供其他学生阅读。此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其积累写作材料。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读书与积累,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三、享受家庭生活,感受成功喜悦

教师要结合家庭生活不断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让他们多动笔。如写以“学做饭”为题作文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家中动手做一两顿饭,让他们感悟做饭时的苦与乐,并将做饭时的情景及过程写出来。通过动手,学生发展了智力,培养了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父母是孩子最熟悉的人,孩子最了解父母的所作所为。因此,在写人或记事为主的作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对父母进行一周的观察,并让学生及时写出观察日记。正是因通过对亲人的观察,学生们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艰辛,在写作时就能很好地写出内。在作文评讲课上,我选出优秀的作品以鼓励学生,写作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四、体验社会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社会生活环境适时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典型意义的画面纳入生活作文范畴,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描绘、体验。如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环境的变化、感受生活的美好,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清洗街道上的公共设施,以此感受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情感有了积蓄,从而产生了写作的动机,进入描绘社会生活情境作文中去。

五、引领重返生活,激励自由倾吐

在作文起步训练中,只要学生有一颗真挚的童心,教师就要予以支持、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由倾吐。记得曾辅导一名三年级学生写题为“踢毽子”的作文,这名学生在文中只三言两语地写道:“我星期天与同学踢毽子。我踢了二十下,她踢了二十五下。我们踢了一会儿就回家吃饭了。”看着作文,我很着急。于是,我就让她约一名同学一起毽子。我先让她的同学踢毽子,让她在一边观察。我说:“你看毽子踢起来时像什么?”她说:“像彩色的小燕子。”我说:“你观察得真仔细,表达得真形象。”这名学生听到我的夸奖,脸上露出笑容。接着我又问:“同学是如何踢的?”经过我不断地引导,她开始仔细观察同学踢毽子时的神态、动作和毽子起来或落下时的样子等,最后她写出了一篇近300字的作文。可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让主观想法代替学生的习作实践,而要引导学生重返生活,享受生活,认识生活,丰富情感。语文教师要时时发现小学生写作文时的困难,不断给予其帮助与指导,不断发现小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其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们放飞想象,言有童真。

搭建平台 提高能力 篇4

高等学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特别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功效, 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由环境专业的特点决定其正是一门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而我国研究性大学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现象, 而这些硬件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相应的工程能力培养中的工程实践活动所需的教学设施、设备等基础资源。如在校内工程实践方面, 过去大多强调对专业实践室和实训基地的利用, 没有很好利用其他校内教育教学设施。因为对于在校内资源的利用, 能够依托学校现有的设备和设施, 以及所形成的良好的技术资源贮备, 使学生反复认识、提高对工程实际认识的针对性理解, 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及提高工程能力水平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随着对培养人才要求的提高, 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地方工科院校在培养人才时, 实践教学就要求要充分建立和利用校内资源平台, 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以上问题, 笔者在借鉴其他院校教学实践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对目前我校校内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 以提出如何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来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1 校内实验设备、仪器、设施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1 校内相对大型实验设备、仪器基本由各部门自行维护管理。

所以对实验设备的采购计划、安置、应用、维护通常实行“一条龙”管理。久而久之, 这些资源所属部门也就习惯地把它们当成“自家”的财产。结果导致了这些资源基本上变成了能够满足本部门内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应用。而当其他单位或部门需要使用时, 由于各种原因, 特别是怕出现故障时, 维修出资没有保障, 于是他们被拒之门外的情况也便时常发生。

1.2 校内各部门的实验设备、仪器大多数实行的是“无偿”“共享”

基于资源“共有”“共享”的原则, 所以大部分资源对校内师生及科研人员的使用上采用的是“无偿”使用原则。因此, 从需要使用者的角度看, 设备所属部门应义务为他们服务, 这就造成有时, 有的需用者抓住“机会”尽量多做, 甚至对不须要做的也可能因为有这个条件而做了, 而不考虑仪器、设备的使用成本, 这也是设备、仪器出现故障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而对资源所属单位及维护管理者来说, 多做少做甚至不做对他们来说结果都一样, 所以他们也不愿给做或给用, 也往往分情况给予拒绝了。

1.3 校内个别大型仪器在实行“有偿”使用时, 手续难

由于原则上校内各部门之间的资金流动不能以“现金”的形式交易, 而财务处目前又没有出台有效的“转帐”制度。当有此情况发生时, 往往有几种结果产生:一方面阻碍了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使教学、科研等环节受限, 影响其质量;再者使校内一部分资金外流, 而校内设备、仪器又没有维护、维修费用;最后还打消了部分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及使各部门之间发生矛盾、产生误解, 不利于和谐。

鉴于以上主要几个方面的原因, 使在实现仪器、设备的“共享”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大多情况下只是实现了院系内部的资源“共有”和“共享”, 而院系间只是资源“共有”和名誉上的“共享”。由此会导致两种不良结果:a.某些设备的利用率低, 甚至闲置, 不能很好地发挥使用价值;b.教学、科研形式单一, 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科研人员科研实力的提高。为了提高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等, 首先要优化整合配置校内各种实验教学资源, 使其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可采取以下途径:

2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2.1 建立学校资源公共平台。

由以往实践教学经验知, 利用学校公共资源平台是解决资源共享最有效的途径。如基础实验、实习基地;我校新建成的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以及刚投入使用的现代分析测试研究中心。由于这些部门都是独立的机构, 有较明确的岗位职责制度及完整、规范的管理体制, 能较容易实现统一规划使用。依此, 学生不但可以了解一些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规程, 还可以接触、使用一些设备, 从而使他们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物及实践结合, 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所以今后要继续加大对公共资源的投入, 建好建全学校资源共享平台。

2.2 把原来部分仪器、设备与相关单位分开独立, 纳入统一管理体系

把学校原有重复购置性不高的一些设备、仪器重新归类, 统一管理。纳入学校的资源公共平台之中与上述资源一同标准管理。

2.3 开放实验课程

打破各个院系条块分割的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 根据学科大类进行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 使所有可利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形成统一整体, 面对不同专业不同要求的学生, 开放实验室和工程实训中心等。由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场地和设施利用, 实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场所、设施资源的共享。[单槟, 张敏建立开放运行机制, 探索创新教育途径实验室科学2008, 18-10]

总之, 实验室开发是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也是教育部门评估学校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无论从学校培养人才角度和教育部的要求来讲, 都必须要做好实验室开发工作。

3 实现资源的“有偿”共享。

由现状分析说明, 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费用出资难是导致“共享”难最主要。可通过对各台仪器、设备进行评估的方法, 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由此, 一方面可提高设备的有效利用, 同时对使用者有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可做到以机养机, 从而保障了一定的维修费用, 而不致使其成为“一次性”的或大多时间处于“休病”状态;最后也有利于提高使用者的积极性, 有利于各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样可实现“共享”资源有人管、有人用、有钱修, 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高效运行。

4 转变观念意识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培养方案的确立中, 还处于理论课程的从属部分。必须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

首先是学校领导、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环节的教学;另外教师及其他人员也要走出自身认识的误区, 达成统一共识, 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多上一份心, 多出一份力。

5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资源“共享”的完整、规范的管理机制

首先是学校领导特别是学校设备处、教务处、财务处、实验管理科等要重视目前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 根据具体情况, 重新对各类资源在不同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从而制定出明确的管理机制, 使过程进行有章可循。如可通过设立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金, 本科生科研基金、实验室创新基金等来筹集维修费用;另外还可以从收费中拨出一部分资金来建立一些基金, 使资金实现良性循环, 做到以机养机。另外还要加大资源共享过程中的监督机制及考评机制;加强激励机制建设等。

总之, 在进行对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校内资源是可用的资源, 也是进行实践教学最直接和廉价的资源, 特别是在利用过程中, 学生可以反复认识和多次实践, 从而达到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结果。但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又是一个艰巨任务。需要全校师生的参与, 献言献策, 共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

摘要:结合我校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情况, 分析了我校实践教学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实现资源共享的具体措施:即如何通过资源优化配置, 来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同时, 资源共享也将有效地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及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搭建平台 提高能力 篇5

搭建平台

提高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水平

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是统一战线的和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具体体现,是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近年来,XX县从精心培养、加强管理、注重使用、扩大影响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加大了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党外干部脱颖而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目前,XX县配备市级党外干部X名,科级党外干部X名,同时建立了一支“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群众评议好”共XX人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

一、精心培养,为党外干部的选拔打好基础

一直以来,XX县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一是XX县常委会每年至少有1-2次专门研究党外干部培养选拔等统战工作,如2011年,有X名副科级领导被提拔为正科级,有X名党外干部被提拔为副科级。二是XX县统战部与组织部门共同制定了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建设的工作规划,把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长期规划和近期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建设了一支素质较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党外

— 1 — 代表人士队伍。三是建立了党外干部工作量化考核制度,把对党外干部的培养使用工作,列入党建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四是加强教育培训,每年组织脱岗学习,不定期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授课。

二、健全机制,为党外干部的选拔提供保证

XX县组织部和统战部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把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明确责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确保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一是健全完善组织部、统战部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需要时随时召开,对上级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及培养重要问题进行研究磋商,形成意见,向XX县建议。将党外干部培训统一纳入XX县干部理论培训的总体规划,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互相配合,共同抓好落实。二是健全完善党外干部考察工作机制。对作实职安排的党外干部人选,事先组织部门与统战部门共同酝酿,经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后,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共同做好考察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党外干部入党劝留工作制度。根据需要,做好党外干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劝留工作,正确处理吸收优秀分子入党和有意识保留一批先进人物在党外的工作关系,使党外优秀人才合理向党内、党外两方面分流。对担任XX县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确定的党外后备干部和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原则上在届内或在职期间不吸收他们加入中共党组织。

— 2 —

三、搭建平台,拓宽党外干部的交流和任职层面 牢固树立“培养为使用,使用促培养”的指导思想,扩大党外干部工作的选人面、用人面、交流面,不断加大对党外后备干部的使用力度。一是创新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方式。实行定向培养机制,同时通过平时观察、定向培养、考察、考核等环节,选拔出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的优秀党外后备干部,并建立党外后备干部档案。二是放宽使用党外干部的条件。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党外干部的选拔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党外后备干部,成熟一个提拔一个,进一步调动全市党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放宽交流党外干部的层面。党外干部从在基层乡镇或一般政府部门任职,拓展到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消除区域、部门、行业、身份的限制,选派党外干部到纪委监察局、维稳办等任务较重的岗位任职,从而提高党外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水平。

四、选准载体,扩大党外干部的社会影响

为了使党外干部及党外代表人士的形象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展示、取得社会的认可,2011年,XX县开展了“优秀党外人士”评选活动,严格按照政治坚定、实绩显著、具有一定影响力、模范遵章守纪等原则,评选出“优秀党外人士”进行表彰奖励。把各民主党派纳入“四群”教育工作,引导民主党派成员走访一批群众、办好一件实事、解决一个困难、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多年来,XX县委统战部支持、帮助、引导各民主党

— 3 — 派组织科技、法律、农业、卫生方面有特长的党外干部以及担任州、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务的党外知识分子、专家开展“送技术、送法律、送健康”三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现场服务,现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近年来,XX县委统战部组织实施“同心工程”,组织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党同心同行,结合实际建立“同心工程”示范点或社会服务点,积极开展扶贫济困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党外干部围绕“打造绿色强县”、“发展地方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使其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和优势,有力畅通表达诉求和意见的渠道,受到了党外干部欢迎,也充分提升了党外干部的良好形象,扩大了党外干部的社会影响力。

中共XX县委统战部 2012年10月13日

搭建活动平台,提高教学实效 篇6

一、活动——展示学生生活的意义世界

学生生活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里既有平凡的生活琐事,又有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还有无法回避的矛盾、难以破解的困惑等等,它承载着学生成长中所有的快乐与烦恼。活动设计,就是要将其中能够反映某一个教学主题的学生生活片断,进行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筛选、剪裁或提炼,使之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组织,以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一个既来自于学生生活,又符合学生品德形成规律,还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生活的意义世界。不言而喻,就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而言,这里所说的意义世界,是指教学活动应呈现对学生品德形成有意义的学生生活。这是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须给予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问题。

因为,一个人的品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其教学活动就要彻底改变以往政治课教学仅限于运用某一观点(原理)解释(分析)具体问题(案例)的做法(即理论加例子),要呈现给学生一个他们熟悉的自己生活的意义世界,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去发现其中潜藏的问题、蕴含的道理,使他们满怀兴趣地去探究原委,并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品德。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活动不再只是把知识由外向内地单向“输入”,而是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学活动自内而外地“提升”。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既能够依托不断扩展的知识,澄清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又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后者对学生进行由外而内的品德教育,而前者则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内而外的品德学习。因此,设计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活动,其核心就是要引导学生把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变成自主进行品德学习的过程。

二、内容——追求生活活动化的教学意义

四年来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以生活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若不能将学生生活的线索与学科知识的线索进行有机整合,学生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对教学活动安排若仅停留在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很少甚至不去关注启迪学生的心智,其结果也难以实现培养目标。因而,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作为发展个体,无论是认识的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得,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而多样的活动中、在自主的实践中实现。所以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活动教学,那么开展活动应注意什么呢?

(一)要充分开展教材活动。主题探究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它是安排在单元的引言中,是一种前置的小课题长作业的实践活动。这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科能力,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基本上按照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开展活动就可以了。此外,我们要积极开展教材中各种情境活动,避免完全置教材于不顾,自搞一套活动,甚至不开展活动的做法。

(二)要整合教材活动。教材中的活动很多,如果面面俱到,这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是相矛盾的;而且逐一讨论每个问题,也使课堂教学太松散,教学重点不突出,不益于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新课程的知识性淡化,但是教材的编写和知识的呈现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活动与活动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至少要站在一课教材的全局角度,整体把握和梳理这课的各种活动,挖掘出活动之间的关联,并且针对活动之间的不同关系,规划出正确的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操作策略。

活动之间是并列关系,我们要对活动进行筛选,选择并开展核心活动。例如:《爱在屋檐下》中“大人讲我小时候”和“爱洒人间”的两个活动,可整合为“夸夸我的好父母”的活动。第一步,请每个学生说说在自己与父母相处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第二步,结合这段经历,请学生说一说:从父母的行动中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父母这样做应该吗?

活动之间是递进关系的,可以将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活动能够有机的整合。例如:第三课《同携手共进》第二框《男生女生》中“把握青春把握情感”设计的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结合所给情境讨论:“你能帮他分析这是怎么回事吗?”第二个活动讨论:这种情感可以发展吗?这两个活动之间就是递进关系,是对青春期心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在操作时,可以将这两个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

活动之间是延伸关系的,我们要将活动串联起来,设计成主题活动,给学生一个完整体验过程。在《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中,“对老师的访谈”、“我爱我的老师”的讨论,“夸夸我们的老师”三个活动,分散在教材的不同位置,它们之间具有紧密地联系,这是一个从知到情到行的学习体验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三个活动设计成主题活动,分步进行。第一步,引导学生课前分小组开展对教师的访谈活动;第二步,课堂上,各小组汇报访谈结果,夸夸我们的老师,畅谈教师对于我们成长的意义;第三步,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尊师行动。这种教育活动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助于我们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要创造活动。创造精神是新课程关注和倡导的一种品质。创造性的拓展活动,使活动更完美和精致;更加联系学生实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创造的智慧,在课堂中流动,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

创造活动就是不拘泥于书本上现成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我爱我家》中,有“给父母寄言”活动,我将它设计成“给家长一封信”活动。学生们对这种活动很有兴趣,参与率达到100%。家长的反馈也很积极,他们说:“我已经收到孩子的信,我十分欣慰,孩子已经懂事了,这个活动开展得确实让孩子懂得家的含义,希望学校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体验性的活动,如游戏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使学生学得更为积极主动。在《竞争与合作》学习中,我们可以开展两人配合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传接篮球,让学生感受合作的积极意义,体会竞争的乐趣。

(四)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开放的外部教育环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在使用教学资源方面,我们除了教材、师生的生活经验外,还有积极丰富的课外资源,还有大量的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如故事《苹果树和孩子》;笑话《东西方文化差异》;歌曲《打月饼》;录像《任长霞》等。

搭建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篇7

一、资源激趣平台

教育学原理认为: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科学课教学离不开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又离不开师生共同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与材料亲密地接触, 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对此, 我结合农村教育实际, 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 因为这些材料是与教材配套的, 非常适合分组实验;在上一个单元前, 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 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液体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 他们每天和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液体打着交道, 但他们对此只是被动地关心和接受, 很少有学生去有意识地关注和研究, 更少有人意识到液体还有很多奇妙而有趣的用途。在《认识液体》的教学中, 我就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潜在的求知欲, 尝试让他们用多种方式来研究身边熟悉的事物。同时, 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用了学生熟悉的水、食用油、蜂蜜、豆浆四种液体来研究;学生兴趣盎然地利用器材来研究液体, 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从而对液体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轻重、流动速度等各种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充满创造力的生成者。由此可见, 只有教师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才能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及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探究起来特别地起劲, 探究出来的结果也更有价值。

二、情境问题平台

教师应学会利用情境激趣。课一开始, 我便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调动其情感因素, 使其兴趣指数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升。比如, 创设一个游戏活动、课件动画、谜语、辩论、魔术表演等形式的情境。俗话说:好的开始预示着成功的一半, 让情感先动起来, 以活跃课堂。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我设计, 自由选择地进行探究活动。这样他们始终处在活动中心, 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合作交流平台

实验教学倡导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消除学生之间能力方面的差异, 合理搭配,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锻炼与提高。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如, 在研究“摆”的实验中, 各小组学生共同选择感兴趣的材料, 然后合作制成一个摆。在数“摆”一分钟摆动次数的活动中, 让每个小组内的材料员、记录员、计时员分工合作, 整个活动进行得井然有序。与此同时, 学生开展小组比赛, 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四、课堂延伸平台

课外做实验是科学教学的必要补充。用一些简单易得的器材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 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 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科学课中的有些实验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40分钟内完成, 比如, 《观察种子发芽》的实验, 《研究菜豆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的实验、种凤仙花、养蚕、记录月相、观察星座等等, 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 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 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同时, 学生能够利用几节废电池和几节导线、小灯泡, 借助所学的科学知识制成一个简单的交通指挥灯等。做这些实验, 不仅补充了课堂实验教学, 而且在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课外实验过程中,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搭建课外阅读平台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篇8

课内训练, 人人会读: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要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中, 以教材为依托, 强化基本读法的训练, “授人以渔”, 做到“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

1. 教给学生精读的方法, 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去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课文大都语言隽永、文质兼美、运用典范:《再见了, 亲人》、《五彩池》、《荔枝》等, 以这些作品为凭借, 指导学生精读, 引导学生抓住精要, 进行圈点批画地读, 要求学生全身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思、边注, 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教给学生“一目十行”的读书法, 即浏览法。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 得其要领。如《小英雄雨来》一文, 这是一篇长文, 只有一课时, 要逐词逐句去解决是不现实, 也是不必要的。于是我围绕一个问题, “雨来是个什么样的人”展未学生很快就知道了, “雨来是个会游泳的人”、“雨来是个爱学习的人”、“雨来是个不怕牺牲的人”、“雨来是个机智的人”, 长文短教。因此, 学生学会了抓住关键性词句, 抓线索, 抓文眼, 拨冗去繁、提钢挈领, 搜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广开书源, 有书可读: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 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谈话。”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学生来说, 选择合适的书籍十分重要。我们教师有责任向他们推荐好书。

推荐的读物首先要注意有趣和广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同年龄段选择读物要不同。例如低年级学生最爱读图文结合的材料, 因此为他们选择的课外读物, 就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与发展。为他们要选择类似连环画、儿童画报等图文结合的寓言故事, 让学生阅读, 使学生一开始进入阅读就品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 儿歌、童话、寓言、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多种文体, 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 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均任歙张”的境界。

其次要合适。选择课外读物, 必须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 让学生“读自己喜爱的书”。如《故事大王》、《十万个为什么》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 均是孩子们爱吃的“零食”;还有《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香港》等有思想性的书籍也是他们必吃的“精神食粮”;《今天我是升旗手》、《五·三班的坏小子》等反映孩子们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是学生的最爱。

此外, 还有必要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 在课内学习语文教材的基础上, 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相关的书, 向课外扩展延伸、触类旁通。如学了《狱中联欢》、《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两篇课文后, 向学生推荐《红岩》;学了《鲸》、《海底的世界》后, 推荐科普读物《海洋的秘密》、《动物世界奇谈》;学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后, 介绍读《三国演义》等。这样, 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 使学生“课内精耕细作, 课外跃马平川”。

创设氛围, 人人乐读:为了把逐渐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 发扬开去, 我经常开展一些学生所喜爱的活动, 从“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我乐读”。

1.组织比赛和评比。学生阅读, 既渴望读有所得, 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 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认可与赞许, 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心理特征, 阅读课上组织“阅读大王知识竞赛”、“走进三国城”、“读书笔记展览会”、“成语接龙”、“优秀读书家庭”、“朗读比赛”、等活动, 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以赛促读, 激发阅读的兴趣。

2. 开展游戏和表演。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具体形式有相声、小品、猜谜打擂、童话表演、话剧、填写对联等。如学生阅读了《语文补充阅读》中的《不动脑筋的小白兔》一文, 改编成了小剧本, 学生按人物角色化妆进行表演, 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 辅之以表情、动作, 创造性地重现了原文的语言美、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通过情景再现, 提高学生审美情操, 让学生感受美、评价美、鉴赏美、创造美, 以演促读, 调动了学生自读文章的兴趣。

3. 设立小灵通讲台。

学生通过阅读报刊、收听广播、观看电视、网络查询搜集资料, 在“小灵通讲台”上各抒己见, 其内容包括国际新闻、时事热点、科技知识等。“中美撞机事件”、“北京申奥”等, 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 观点鲜明, 兴趣盎然, “语言成为儿童思维和表达的工具, 供他们自由地驱使和使用”。这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吸收积极——转化创造”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

以身作则, 与生同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 他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读书生活去影响学生”。

“染于青则青, 染于黄则黄”, 情感方面的学习主要靠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要让学生爱读书, 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但要读经典性作品, 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 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 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其次, 我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与学生一起交流。第三, 我经常读书给孩子们听, 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促进情感发育, 培养读书的兴趣。第四, 邀家长一道读书, 开通“家校通”, 回家让学生在家中也处于读书的氛围之中。从而使孩子们都去自愿地读书, 读书风气高涨。

搭建平台 提高能力 篇9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习作目标有这样的表述:“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我们从“乐于”“自信心”“愿意”“分享快乐”等词中, 看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应该说, 达到了这些要求, 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最理想的境界。

一、网络,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浓厚兴趣和写作的欲望, 就能从心理上积极投入到作文训练中去。

在作文课堂中, 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 创设写作情境, 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例如:教学写小动物的作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各种有关猫、狗等动物的声音、图像、视频, 并运用多媒体网络向学生展示各种顽皮可爱的小动物, 它们时而嬉戏、时而吃食、时而睡觉的真实情景让学生高兴得欢呼雀跃。多媒体声图色光相融的特点, 不仅使学生进入情境, 还激发他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欲望, 在不知不觉中, 情境教学就把“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运用多媒体网络光、声、象有力的冲击, 能使言、情、景融为一体, 极大地渲染了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 确保学生进入角色, “我”手写“我”心, 流泻出心中最自然而真切的情感体验。在辅导作文《一起走过的日子》时, 随着《同一首歌》缓缓响起, 伴着悠扬的旋律, 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扫描进去的照片和编辑过的录像, 那是班上学生一张张天真稚气的面孔、一串串爽朗无邪的笑声、一次次小大人似的举动、一幕幕我们共同经历的有喜有忧的日子。优美的旋律、感人的画面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 教室里鸦雀无声, 只有激情在学生胸中回荡。望着他们无语凝重的表情和轻快飞移的笔尖, 我相信那笔尖下流泻的定然是此生不泯的真情。

二、网络, 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网络, 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库, 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了较好的条件。网络是一个庞大而开放的系统, 其中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开发享用, 这些信息资料包括文字、图片, 有声的、无声的、真实的、虚拟的等, 学生根据写作的需要可以随意查阅、下载、引用, 而且来得快捷迅速, 点击一下, 马上就到, 可供参考、比较、选择、借鉴。在作文选材上可以打破时空界限, 任意选用自己写作所需的材料。可以说, 储备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 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方便, 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难。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没有想象力的作文是没有生气的。小学生的作文源泉在于生活, 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周围生活注意不够, 更不要说抓住生活的本质了。因此, 可以使用网络提供的巨大资源, 创设情境, 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比如:写《菊花》, 先让学生从网上下载菊花的图片、录像片, 欣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菊花, 然后播放花朵的特写镜头, 让学生展开想象, 描述花儿的不同姿态:有的全开了, 像……有的半开, 像……还有的是花骨朵儿, 像……借助栩栩如生的画面,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作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描述。再引导观察花的颜色, 最后写作就水到渠成了。由于网络资源丰富且很多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能够触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使学生加深对画面内在实质的理解, 从而更能诱发、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三、网络, 搭建了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交互式的网络环境为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作文提供了方便。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交流手段, 过去, 学生的作文能够发表的很少, 读者一般只局限在自己的语文教师和本班的同学之间。而且语文教师对学生文章的评价注意点往往集中在技术分析上。例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逻辑修辞等,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的反复刺激下, 学生作文形成了条件反射, 宁愿抑制自己海阔天空的思绪, 也要符合教师的写作规则, 进入教师传授的写作套路。网络这一交互平台的出现, 为学生作文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网络文章写好以后, 不仅师生自己可以建立作文博客, 予以发表, 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以发电子邮件的形式把文章发表在其他作文网站或电子刊物上, 让成千上万的网友赏读。这一特点, 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发表欲望, 增强了他们创作的成功感, 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 从而促进网络作文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网络写作环境中, 由于没有了规则意识的反复强化, 作者对自己文章内容的情趣等有了更多的关注, 在写文章时就会任思绪飞扬。在网络环境下, 作文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同学、教师的狭小圈子, 作文教学成了一个开放的体系, 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交互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网络环境下, 学生学习作文就能以自己的探索为主, 把交互性、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融为一体, 学生获取信息不仅仅依靠教师, 也可通过网络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量, 为他们独立自主的发展创造条件, 使他们能利用自身优势, 发挥自身潜能, 优化自身素质结构, 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四、网络, 点燃了学生的创作灵感

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 平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 再加上生活经历有限,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平淡无味, 言之无物了。如果在作文课堂中采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 克服小学生观察的局限性, 挖掘他们平时视而不见的生活内容, 使之有序化后再呈现出来,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信息, 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 扩大视野, 积累素材, 并能跨越时空, 随时随地地再现多种风俗画面和风景画面, 从人生百态到自然万象, 无所不包。这些被忽略的司空见惯的东西都是可以运用的写作素材, 都可能点燃学生创作的灵感。

当我们用各种途径充分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后, 我们会发现, 原来小学生作文的天地也可以这样的广阔, 这样的丰富, 这样的精彩。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明显增加, 不再把作文当作一种压力或难耐的苦差事, 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写, 愉快地去记录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把作文当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感到快乐, 增加兴趣。如果你去问网上发了几十篇作文的小学生:“你不感到累吗?你不觉得苦吗?”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告诉你:“我喜欢!”只要是在网上已经有十来篇文章的学生, 绝大部分都会觉得写作文不是一件痛苦的事, 而是一种享受。二是强辐射, 以点带面。当学生有了一篇文章发在网上时, 他开始有了成功的感觉, 同学间有效仿和攀比的心理, 当同学中有人在网上作文很多时, 一大批同学都会行动起来。这样一来, 几乎每个星期, 哪怕是家里还没电脑的学生, 也总会抽时间上网查看彼此的文章发表情况, 有时看到别人的文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还会发现自己的文章的不足。三是见效快, 不限时空。学生有一种即时实现的欲望, 网络作文的高速高效也满足了他们这一需求。当作文完全形成电子文稿的时候, 只需很短的时间, 他的作文就会出现在互联网的作文投稿箱里, 就会有很多同学通过网络对它品评, 或言好, 或言不足, 一种成功的感觉油然而生, 而写下一个作品的冲动就开始酝酿起来。

五、网络, 转变了学生的习作观念

网络, 改变了学生的习作态度。网络使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较大提高, 因兴趣提高而更喜欢习作的学生增加了, 他们把习作当作一件乐事, 能够主动参与习作的学生越来越多, 有的学生还自发地把所见所闻写成文章, 请老师批阅、提意见。

网络, 改变了学生的习作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产生了因兴趣而作文的习作观念。他们懂得作文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因而作文应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感, 不必为迎合别人的需要无病呻吟, 空喊口号, 从而摒弃了作文假、大、空的弊端, 写实、写真、写口、写心的自由习作, 朴素动人, 常常充满真情实感。

网络, 提升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学生在习作兴趣提高以后, 兴趣成为最佳的动力, 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 并且致力于习作锻炼, 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我校六五班学生冀麒豫, 从去年6月至今, 利用暑假和双休日写出了16万字的童话《丛林密语》。目前, 该童话已在新浪网读书频道获得连载授权。童话讲述的是猫咪“百合”从学徒逐渐成长为真正的武士, 并领导自己的族群走向强盛的故事。在小麒豫的博客里, 她写的作文《我的理想》被“少儿与科幻”博客推选为精华博文。博文的第一段, 麒豫这样写道:“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都有一个采梦的篮子, 里面有无限的童真, 无限的快乐。我的采梦的篮子里有一个最美丽的梦想, 那也是我的理想:成为一名作家。”学生通过网络作文的发表、阅读、交流、评点, 达到了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效果, 提高了对写作的兴趣, 养成了定时上网发表文章的习惯。学生在兴趣驱动下, 以写促读, 用心去阅读、学习, 并利用网上作文的学习资料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从而扩大了积累, 增强了表达能力。

搭建对话平台 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篇10

一、与文本对话

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文章是人写的, 教材是人编写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阅历, 由于人的差异, 他们对文本就有不同的理解。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去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没有“对话”的教学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要想让学生快速地走进文本, 懂得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性, 教师就要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指点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门径, 帮助学生克服对话中的困难。

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关键在于让语文回归生活,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 教师要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 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对话意识。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编电视连续剧, 把教材拍成“沿街叫卖”、“擦亮火柴”、“含笑而死”三个短集。可以师生一起试着编,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自读、旁批“镜头”。这样学生就会一句一句地品味、咀嚼, 他们不但学得津津有味, 而且还全神贯注, 将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与教材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思想与文本相融合, 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当然, 阅读毕竟不是和作者面对面的对话, 学生面对文本这个特殊的对话者, 往往会“有话不知从哪里说起”, 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体察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 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哪一条线、哪一个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 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从而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热切愿望。

例如, 在教学《海底世界》时, 该文的第四自然段介绍了五种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学习时, 教师不问学生课文写了海底哪几种动物的活动方式, 而是让学生阅读了课文后, 谈谈哪一种活动方式最吸引他们。两种问法确实有天壤之别:前者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记诵、复述课文的内容, 后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叩问、质疑、肯定、否定、批评、赞许。学生要回答后面这个问题, 就不可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 而必须以对话者的身份去积极参与。

二、与生活“对话”

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 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语文教学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深入生活、与生活“对话”, 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小学语文课文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就是学生的“社会实践”, 课堂就在社区、街道、厂矿、公园、乡村、田野以及其它的自然与人文景点, 所以, 我们要还课堂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与生活环境进行“对话”,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例如, 在教学《可爱的小蜜蜂》这一课时, 我提出:“蜜蜂明明是在为人类酿蜜的, 可课文怎么说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呢?它到底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呢?”一石激起千重浪, 学生立刻联系生活实际, 与生活进行了“对话”。

生1:蜂蜜可以消炎止痛。

生2:蜂蜜可以美容。

生3:养蜂人收获蜂蜜, 卖了蜂蜜后, 可以为其带来财富, 让其生活幸福。

生4:蜜蜂釆了花粉, 让花儿开放得更加美丽, 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生5:群蜂釆花粉, 翩翩起舞于百花之间, 为大地增添了生趣。

生6:蜂蜜能入药, 在小孩的药中一般都加有蜂蜜。

生7:在便秘或拉肚子时, 可以温喝或冷喝蜂蜜, 治便秘或拉肚子。

生8:喝蜂蜜是解除酒后头痛的最好办法。因为蜂蜜中含有果糖, 它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 能够快速醒酒, 并解除饮酒后的头痛。

生9:蜂蜜的作用可真不少!经常喝蜂蜜的人可以强身健体。

生10:蜜蜂那么勤苦, 用自己的一生去为人类酿蜜, 带给人类很多好处, 它也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不能懒惰, 要用勤劳和智慧来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

在走向生活对话中, 我们的孩子可以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 一种乐趣;在走向生活的对话中, 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教师自己反思自己;在走向生活的对话中, 教育不应只是往桶里注水的过程, 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的过程。

三、结语

上一篇:剖宫产围术期整体护理下一篇:校本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