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课前预习

2024-07-07

语文教学中的课前预习(精选九篇)

语文教学中的课前预习 篇1

下面我将分析学生和教师在预习方面各自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而对预习环节中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作了一些初步的探寻, 同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 就如何有效达到学生预习的效果, 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提出了一些可实际操作的观点与经验。

我先对本文所要论述的对象——预习作一个初浅的定义。我们通常说的预习实际上就是一种准备。孔子在《礼记·中庸》中说过:“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本文中, 我主要从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来作一些粗浅的论述, 探讨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 进而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预习作为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历来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也是一个不易实施的难题。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 认定哪一些着眼点, 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 给他们指导, 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

语文课的预习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读和浏览, 更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学习活动。整个预习过程学生要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 独立地去认识理解新的课文, 去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以达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 我在教学中还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者认为很精彩之处做些批注, 或者尝试概括段意, 有时还会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尝试编写全文提纲, 可见预习在教与学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课前预习的情况调查分析

许多不当的语文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的预习效果。比如一些教师缺乏经验, 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只重视生字词的识记, 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表达;一些教师教学过程单调, 学生处于被动的录音状态, 教和学没有互动, 没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来布置预习, 甚至对预习作业使用八股文章式的评语;还有一些教师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天性来进行合理引导而使用填鸭式的教学, 造成学生们寒窗苦读、题海无边, 结果仍然差强人意。

二、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的预习

学生具备一种良好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更广阔的语文课程空间, 可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预习习惯却非易事。必须了解学生在成长阶段所特有的天性并要善于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 要关注学生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学习爱好和特长, 以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去进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激励方式, 都要围绕如何有助于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和预习。

教学中要想能有效地促成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 我认为教师应认识到预习其实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互动活动。预习是为学生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教师则是了解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 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 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做准备。

预习内容最好包括规定的内容和开放性的问题两方面, 把教学中必须的规定性与选择性、独特性与差异性结合起来。要善于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学生, 从优美的形式、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透辟的论证、时空的展现还有内容上, 教学生学会领略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感情中的共鸣, 使学生把文章所体现的美和自身现实生活的体验联系起来。

预习中要重视阅读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 则其功至伟。”从古至今“读”一直就是用得最多而且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法。被我们不屑一顾的旧式私塾教育, 要求对《四书》、《五经》死记硬背, 反而培养出了许多学识扎实、才华横溢的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达到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三、正确的预习步骤和丰富的预习方法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一)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步骤是让学生能够受益终身的事。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的课前预习的步骤, 这里仅作为一种参考。

1.认真理解阅读教材中的“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

2.疏通教材中所要求掌握的课下注音和注解通常都是较难的生字词的障碍, 对生词的预习侧重理解要准确把握词义, 再结合文中的语言环境来加深理解;

3.通读并整体理解全文, 弄清课文的体裁, 明白课文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用了什么形式;

4.编写提炼出全文提纲, 写出结构层次提纲和内容要点,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查阅相关课外资料, 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 查询有关评论文章对自己理解很有帮助;

6.摘抄积累写作素材, 把文中优美的段落摘抄下来, 日积月累就会增加词汇量。

(二) 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预习方法能够使学生的预习变得更加有效生动。

我总结了几种比较通行的预习方法给学生参考:

1.审阅文题。正确理解题意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 这样就不会错误领会文章;

2.关键词引申理解。从文章里关键词中寻找文章的主题, 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写作脉络与写作意图, 很多关键词是全篇的文眼, 抓住文眼可以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

3.结构内容图解。学会以图示直观表达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解剖文章纵横关系, 从形象的感知中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弄清事物和环境的联系, 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4.分类摘录。阅读时把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摘录, 从分类角度理解课文, 抓住中心;

5.提纲阅读。教师先为学生作好预习阅读的提纲, 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思路, 使学生在提纲的指引下, 独立地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课文内容, 逐步形成较强的分析自学能力;

6.疑问阅读。给学生提供一些文中的矛盾与疑问, 学生学会自己提出疑问、辨别疑问、解答疑问, 从而增强发现事物的矛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预习作业的设计与分析是学生与教师互动的途径与桥梁

预习作业的设计是学生预习成功的关键。那么在给学生设计预习作业时就应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并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所学课文及教师的教学目标而定, 比如可以根据精读课与自读课设计预习。

对学生预习作业的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学生预习作业中往往能够反映出许多问题和对教学十分有用的各种信息。

预习作业的分析还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盲点, 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预习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思维中的亮点与智慧之光。这些经过自己的体验与思索提出来的问题会带着学生独有的思维和创意, 常常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设计资源。

摘要:本文作者以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视角, 简要地分析了学生和教师在语文学习中的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同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实践, 就如何有效达到学生预习的效果, 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提出了一些可实际操作的观点与经验。

关键词:有效的预习,预习的步骤,预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孔子著.礼记·中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第110页.

[2]叶圣陶.叶圣陶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1-25卷.

[3]刘勰著.比兴译.文心雕龙 (卷八)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1958.

[4]叶圣陶.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北京开明出版社, 1987年7月版, 第68页.

语文教学中的课前预习 篇2

新课改背景下的一支“奇兵劲旅”――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环节中的课前预习

文/张家林

摘 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品德课的课前预习是众多思想品德课堂教师所关注、所思考的,但实际上课前预习的开展并不是尽如人意。

关键词:现状;教学环节;完整性;课前预习;关注;有效性

任何课堂的教学,若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就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并能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其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旨在提高学生道德、法律及社会认识和判断能力,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更是如此。不过正像古语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品德课课前预习也是众多思想品德教师所关注、所思考的,但实际上课前预习的开展并不是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首先,部分教师认为由于思想品德课独特鲜明的思想性、典型性和情境性的个性特征,学生本身的层次不同,理解程度也不同,在布置预习以后众多学生并不会真正的执行,有的甚至连怎么预习也不清楚,里面的案例、漫画对他们而言有点像故事会,看看而已,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益,有浪费时间之嫌;其次,有些教师也不提倡课前预习,因为他们认为学生预习并不能有效促进教学互动,因而试图通过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鲜感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再次,有些教师并不反对课前预习的开展,但面对不少来自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的不重视压力,对布置课前预习失去必要的信心,因而只注重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并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精心授课。可一旦遇到本课教学内容重、难点多,或者由于活动形式太多不能有效控制,这些活动形式就会以匆匆收场结束,并不时出现这些类似的话语:“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到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这场辩论就到这里……”等。这样的结局,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那么,到底课前预习的魅力有多神奇呢?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

一、课前预习有助于促进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引导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整个课程编排中、课时少,这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时间链接上不足。另外,众多学生在思想上放松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不少学生因而缺乏学习热情。此时,如果能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正确引导,虽然学生不同的性格、气质、能力、习惯、爱好、兴趣以及学习基础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在课前预习中的效果差异,但学习心理的调整必然促进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充沛的精力对待每一节课。

二、课前预习有助于促进课堂导入的有效展开

有古诗这样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确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思想品德课导入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如果在课前能注重课前预习的有效开展,就能避免前面现状中所反映的匆匆过场的活动所造成的缺失,让课程知识更深、更长久地留在学生脑子里。正如市场上各类广告一样,当顾客对产品的`成分、功效、价格等的事先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就给这类产品销售减轻了压力、增加了潜在的客户群体。

三、课前预习有助于促进教师课堂有效设问和教学互动的顺利开展

受课程时间及学生自身能力限制,教师的教学互动过程极容易发生,由于学生事先并不理解其内容而产生无话可说、无法准确参与的尴尬局面,或者虽然有话可说却无法弄清教材真正的意图而随意发言造成混乱局面。比如说,如果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程中有这么一句古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事先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教师的设问和教学互动效果必然会遇到障碍,而单纯的讲解更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对尊老爱幼的深刻记忆。

显而易见,课前预习为思想品德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同时,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得到了有力的配合,促成思想品德课德育理念的实现。但课前预习的有效开展,不能离开对以下几个环节的关注:

一、教师从思想上应真正重视课前预习的地位与价值

新课改更加注重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关注课本知识,关心时政,参与时政,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从意识中主动摒弃像“课后有几个学生会去翻看课本?”“布置预习、布置作业又有几个学生会真正去做?”“课堂上都看他们没精打采,还指望课前?”等等无奈、自嘲言语,以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去战胜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面临的不利因素。

二、教师应灵活设计课前预习的内容和形式

教师要充分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学校实际,或最近的国内外时政,灵活给学生提出需要课前预习完成的任务。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关《防范侵害,保护自己》和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知识点时,笔者分别设计了一份表格,如下:

这类问题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前预习任务的提出应依据班级学生个性和心理特点、理解力强弱、记忆力强弱、兴趣范围而有所差异,题量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应有所不同,盲目的、千篇 一律的课前预习布置必然影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有效的课前预习,还应抓住预习反馈

课前预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并最终提高教学实效。课前预习是否能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教师及时收集和整理。通过预习反馈,教师能及时修正预习任务的情境创设、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必须正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存在,作为教师应正确引导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让他们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感知世界、理性地认识世界。而思想品德教学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即课前预习无疑是一支“奇兵劲旅”,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在富有个性色彩的自我感悟和过程体验中,有力地扫清了学习障碍,搭建起了新旧知识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培养了必要的学习能力,也促成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新课标理念目标的实践。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 篇3

教也茫茫,学茫茫是过去教育的普遍现象,然而课前预习却使之得以改变。因为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的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老师上课上什么内容,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去听课,效果明显会增加。课前预习目前符合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它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究,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不再感到学习很枯燥、很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做学习的小主人。

一、教给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

学生一旦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尝到了课前预习的甜头,他们自然就会喜欢上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不过,教师必须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而且在开始时要分类引导:如果课前预习的内容是数的运算,就教他们在预习的时候注重计算过程与法则,并注意验算。如果课前预习的内容是数学定义、性质,就教他们根据教材上的实例进行理解,并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用铅笔描出自己没有理解的地方。如果课前预习的内容是问题解决,就叫学生认真读题,获取数学信息,理清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有些问题有一题多解时,一定让学生尽量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哪种方法更简便易懂。如果课前预习的内容是几何图形,就得教学生该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的,就得让学生在家进行量、比、画、剪、拼、算,使他们的手、眼、脑都充分地动起来。

二、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书本上要新授的内容基本熟悉,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教师可直接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就能精讲多练,拓展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适当的拓展知识面。同时便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2、数学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

我们的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对一些数学问题的思考,有时还远远出乎老师的预料,对一些一题多解的方法又多又好,孩子们在课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教学“圆面积”求阴影部分面积的习题时,有的学生用数学书上的解法,有的学生是添加辅助线,有的学生是用割补法,有的学生是把原来图形进行旋转或平移等,每当这样的场景出现时,教室里会会不由自主地爆发出阵阵掌声。最后选择易懂又简便的方法完成作业。

三、课前预习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先学”是指学生在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前先进行自主的学习。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展示学习的目标、范围、要求和自学途径,而且要为他们制作出详细的导学方案,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于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给学生发放了预习方案,在其中罗列了课程内容、要求和注意的事项:进一步认识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渗透梯形方法、(你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需要用笔、直尺、画一画。)等腰、直角、每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有一般)、剪刀等,让学生在家里先阅读教材,再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感知我们是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形成形式多样的感性认识,教师要不断进行观察和指导,关注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差生的自学状况,整理及明白学生遇到的难题,从而使教师的“后教”做到精简和有的放矢。

四、后教是对课前预习释疑解惑的必要保证

教师的“后教”是针对学生“先学”的一种应对方案,重点在于解决和梳理学生在“先学”中遇到的难题,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后教”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讲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规范学生不准确的表达方式,纠正其对课程内容的错误理解;第二,教学方式不是流水式的讲授,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引,引导他们自己纠正错误,完善不足之处;第三,教学要求要与课程目标联系紧密,不能仅靠问题找寻答案,而是要寻找出事物的规律所在,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的推导过程中如下:

1、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交流课前预习成果,教师巡视了解。

(2)展示、汇报交流:把梯形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长方形。

(3)师汇总:课件演示学生汇报的情况并分析。

2、探究操作,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成果交流,质疑解难: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乘高除以2。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

梯形面积=底×高÷2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4.学习字母表达式:

谈话:谁能用字母表示?说说每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

师:S=(a+b)×h÷2(板书)

如何做好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前预习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新授课,复习课,预习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中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预习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课前预习, 教师可以减少课堂上不必要的重复。只有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理解教材, 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预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这样他的学习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才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投入到下一次的预习中去。

作为新课程的引领者,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预习。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预习的基本策略。

一、关于新授课的预习

(1) 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如何阅读课本。先泛读课本, 以领会教材的大意, 然后细读, 将课本中的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例题等逐条逐句认真理解。预习概念:不要死记硬背概念, 要对概念进行分析理解, 特别对一些关键的字词要反复推敲, 即想想去掉这些字词有什么后果。预习定义定理:要关注其中条件的变化对结论有何影响, 例如在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MF1│+│MF2│=2a和││MF1│-│MF2││=2a中, 当2a﹤2c时, 轨迹是什么?当2a=2c时, 轨迹是什么?当2a﹥2c时, 轨迹又是什么?预习公式时要分析其中的结构特点, 以便灵活运用和变形应用相关公式;预习例题:思考例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 解题的思想与步骤是否理解, 能否独立完成。遇到不同的问题, 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记, 以便上课时一一解决。

其实预习不只局限于课本, 要根据课型而定, 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 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预习时常常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应引导学生在旁边写出来。在预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亲自做一做以深化他们的预习工作。例如预习“圆锥曲线”这一章时, 难度大, 比较抽象, 但学生能根据课前思考拿绳子和拉链在硬纸板上尝试画画, 定义就能理解了, 围绕这个实验进行预习, 学生听课就有了目的性。

预习完, 可以先尝试做练习题, 用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有时教师事先准备些以基础为主的思考题, 让学生预习完定义、定理、公式后再尝试训练这类思考题。

二、关于复习课的预习

新授课的预习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而复习课的预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了, 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 归纳本章的知识网络。

第一步:阅读课本, 归纳所学章节的知识体系。以提纲的形式把所学知识罗列出来, 形成知识网络。仔细对照每一条知识点, 想想自己是否都掌握了;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就是接下来听课的重点。

第二步:动手实践——归类。搜集所学章节的典型例题和自己的错题, 再认真做一遍, 并把这些题目整理归类, 找到这一类问题最有效、最简单的解法, 争取做到考试不出错。

第三步:实践运用——编题。这一步的要求就比较高一些, 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预习方案。对基础好的学生, 要求他们尽可能多编一些题目, 题目的层次相对高一些;对基础薄弱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共同合作, 仿照例题、习题形式, 编一些基础题型。教师上课的任务就是交流学生的研究成果, 适当作出分析和评价。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肯定, 让他们一直保持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 教师要以鼓励为主, 增强他们预习的信心。经过这种形式的预习训练, 学生真正养成了学以致用, 不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好习惯。

一旦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1) 预习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预习的方法, 学会自主学习, 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 预习可以改变听课的被动局面。有些学生厌学, 跟不上上课的进度,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旧知识基础不扎实, 造成学习上的障碍;二是听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没有重点和难点, 对学什么和怎样学心中无底, 而预习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 篇5

听课时最关键的是能时刻跟上老师的速度,这点很重要,基础差的同学,最好提前预习。

2、上课尽量多与老师互动,这样记忆更深,学习效率更高。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方式,本来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

3、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上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用主动的辩证思维去学习是很有用处的。

4、上课抓重点、难点去听。

如果说上课45分钟,都专心去听,不太可能,我们可以提前预习,知道哪些重点,哪些是难点,上课45分钟抓重点听,就根本不会觉得很漫长。

5、专心听讲并注重与老师进行眼神和语言交流,不要只顾埋头记笔记。

6、一堂课的前几分钟和后几分钟最重要。

谈语文课的课前预习 篇6

随着高年级课文篇幅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多,内涵也越来越深,预习在高年级语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但我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待预习作业不是草草了之,就是应付了事,学生没有从预习中找到快乐,更没有认识到这条“最佳路径”在学习中所起到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滋润”效果。

一、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笔者感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1)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3)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4)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

二、多种形式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预习的浓厚氛围。

(1)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2)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设立竞争机制,让学生乐于预习

为了鼓励学生做好预习作业,使它制度化,要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诚如有竞争才有发展嘛。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挑出写得好的加以表扬,张贴,在班级博客上展览;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时,可开展小组朗诵比赛,看谁读得有感情;当然,更精彩的是“扮演小老师”。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在预习中的质疑问题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请学生讲解……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预习实践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也提高了自学能力,并获得成就感。

预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我想,只要教师正确引导,把握学生知识生长点,改进预习要求,课堂就会柳暗花明。让我们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物理教学中的课前小测的实施和效果 篇7

关键词:课前小测,实施过程,效果

“时间战、题海战、教师满堂灌”这一老套的教学模式已逐步被席卷全国的新课程改革所取代。我校作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在这一改革浪潮中, 紧跟步伐, 将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

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深切体会到“课前小测”这一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它的小而精、快而活, 对前后课堂、前后章节的衔接, 真正起到了“轻负高质”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课前小测”的概念界定

“课前小测”, 我们规定为每堂课授新课前, 先安排5~10分钟的小测试。这是教师在讲授知识前, 有目的地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进行的一种检测。通过课前小测, 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可检查本堂新课的预习效果;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 为当堂课知识的构建作好铺垫。小测快速、灵活、易操作, 极具实效。

二、操作过程

1. 命题。

“课前小测”的试题命题原则要体现明确的知识项目及每项知识所应达到的各层次学习水平, 又因测试时间较紧, 所以题型以选择、填空、简答为主。在采用此方法前反复向学生说明“小测”的目的是使师生准确、及时地了解教与学的情况, 即不仅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障碍, 而且更能反映教师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以利沟通信息, 教学相长, 而且测试结果并不影响学生期末总成绩。师生对此目的比较清楚, 在实施中能相应配合。

再有, “小测”试题应以简单题为主, 目的是检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本堂知识预习效果;同时也让成绩稍逊的学生亦能完成大部分题目, 增强学习自信心。

2. 实施方法。

“快速小测”的时间控制为5~10分钟。一般对上节课的内容测试在上课的前几分钟进行。测试形式有两种: (1) 印制一小张试卷; (2) 把试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 用时再拿出来, 条件成熟可用多媒体投影, 更加方便、节约。

3. 阅卷和小测后的调整措施。

阅卷方式:可教师课后评阅, 也可学生当堂互评。

阅卷以正误记录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多数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或进行补救性教学, 再补充针对性的练习题, 同时对重点知识在下一堂小测中也应有所体现。学生拿回练习以后根据教师的批阅进行订正并对有关知识进行针对性复习。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将自己做错的试题重新做一次。

三、课前小测的积极效果

1. 课前小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有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

我认为“小测”对重视和培养学生有意注意起到积极作用, 不少学生说:“以前上课较随便, 我爱听就听, 不爱听就不听, 反正回家可以重新看书, 而进行小测后, 上课非得集中注意, 下课还得好好复习, 否则就不能完成小测的试题。”这样久而久之, 上课效率大为提高, 随之我们的物理成绩也显著上升。

2. 课前小测有利于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达成度。

由于小测是带有诊断性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输出的物理知识信息有效程度如何, 要看学生对输入来的信息有效转化率怎样, 这种转化通常通过作业、课堂练习、考核反馈出来。课前小测是在教师指导组织下进行的, 有一定的课堂纪律约束, 因此所反馈出来的信息比较及时也比较真实。课前小测能诊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利于老师采取调节措施。

3. 课前小测有利于促进精讲的原则。

以本校为例:由于每节课要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作快速小测, 故实际教学时间由40分钟压缩为30~35分钟, 用较少的教学时间来完成相同教材的教学任务, 必然促使教师考虑精讲原则, 有意识对教材作精心处理, 使其繁简恰当, 每堂课哪些内容详讲, 哪些不讲, 都需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 如果仍按常规教学方法平铺直叙、面面俱到, 必将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精讲的关键是重点突出, 难点讲清, 凡是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内容尽量少讲或不讲,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就要重点讲, 反复讲, 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 把握学生的思维脉膊, 使学生处于对知识最优的吸收状态。

学生通过每次小测, 使教师讲授的新概念逐步转化为内在的并同化于已有的知识体系, 改组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 从而获得智力的发展。所以, 小测有利于实现课堂精讲的原则,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课前小测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和思维速度。

由于小测的时间不是很“充裕”, 我要求学生必须都“快速”完成。学生经常长期的训练, 就可以加快思维和反应速度。这样既可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对于学习其他东西也是很有利的。

5. 课前小测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由于学生平时对知识复习、掌握到位, 因此到正式考试时, 大部分学生不会太紧张, 心理压力较小, 能正常发挥, 也能考出较好成绩。

课前预习是教学环节中的基础环节 篇8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基础。“高楼万丈平地起”, 足见根基的重要性, 许多老师也有同感:一篇课文, 假如学生认真预习了, 那么这节课的教学, 你会感到非常轻松、自如, 也正是由于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中, 才能自主、合作、交流的去学习。反之, 则可能“举步维艰”, 整节课上, 是你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学生只能被你牵着鼻子走。由此可见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是, 据调查表明, 平时坚持课前预习或阶段预习的学生仅占20%, 大部分学生未进行课前预习,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 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或者不知道怎样去预习。具体的说, 预习有以下几个好处:

(1) 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中的一部分知识障碍, 提高听课效率。

(2) 预习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

(3) 预习还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减少他们对老师的依赖, 增强独立性。

(4) 预习可以加强课堂笔记的针对性, 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5) 预习还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么究竟怎样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呢?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密切相关,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必须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自觉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所以在最初阶段, 教师应该带有强制性的去指导学生预习, 使学生由“自发”阶段过渡到“自觉”阶段, 我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 归纳了以下五种方法:

扫除障碍法

扫除障碍法就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

方法。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应该认真阅读教材, 弄清重点、难点, 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但有些问题必须在预习中自行解决的, 最主要的就是扫除字词障碍。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 学生能自觉的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阅读朗诵法

俗语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体现了阅读对于理解文章的重要性。而课前的阅读, 不仅使学生攻克了字词难关, 而且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 特别是对一些散文、小说, 如果再要求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课前要求至少读五遍, 便能初步体会到作者对春天新、美、力的赞美。教学《变色龙》时, 如果学生课前有感情朗读, 就能领悟本文所使用的讽刺手法。

思考体会法

课前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 应设计一些与教学紧密相关的预习题, 让学生根据预习题去预习课文, 在预习中去思考、去体会。比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 设计了以下预习题: (1) 阅读课文提示,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复习有关小说这种体裁的知识 (小说的概念、三要素、故事情节、分类等) 。 (3) 根据小说情节发展为本文分段。 (4) 划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这样布置下去, 经学生思考以后, 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重点、难点便会迎刃而解。再如教学《范进中举》时设计的预习题: (1) 文章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几部分?以什么为界限? (2) 文章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中心事件着重刻画了哪些人物? (3) 运用讽刺手法描写最精彩的人物是谁?有些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作出回答, 但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阅读中思考、体会, 加深对文章中一些难点和重点的印象。

圈点勾画法

圈点勾画也称符号标注法。它是学生在预习时, 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的理解意义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来帮助阅读的一种方法, 步骤即读、想、记三个环节结合进行;好处是使用方便、促进理解、易于检查、增强记忆。在预习时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教给学生圈点勾画的符号:

(1) 生字、难词用“□”圈起来。

(2) 关键词语下面加点“.”。

(3) 用“——”划出中心句;用“﹏”划出精彩的语句。

(4) 在每一段前面标出“123……”;末尾标出“ (1) (2) (3) ……”。

(5) 有疑问的地方用“?”;需要注意的地方用“!”。

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 再要求学生写出预习笔记, 这样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习题试解法

前面已说过, 平时坚持课前预习或阶段预习的学生仅20%左右, 而进行预习的这部分学生, 较多的人又不看教材的思考题, 其实, 教材的思考练习题, 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教材中要点和难点的展示, 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内容时的具体指导, 通过试解, 哪些已知已会, 哪些难懂不会, 一下子就检查出来了, 这样做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对试解出来的问题, 通过听课以加深理解。对试解不出来的内容, 课堂上就会格外留心, 以求攻克, 为提高学习质量打下良好基础。例如鲁迅先生写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 研讨与练习一这样设计:熟读课文, 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 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于前两个问题, 学生通过多次阅读就可以理解, 但第三个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必须在吃透内容后才能做出回答, 带着这个问题, 学生在听课时便会格外认真了, 注意听老师怎么讲解, 怎么归纳。

以上就是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运用到的五种方法。除此以外, 我觉的还要让学生遵循以下八个预习步骤:第一步, 总览单元;第二步, 题目分析;第三步, 辨析体裁;第四步, 了解作者;第五步, 背景资料;第六步, 课文提示;第七步, 阅读课文;第八步, 思考联系。

通过以上八个步骤的预习, 学生对课文就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也就能更准确的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语文教学中的课前预习 篇9

关键词 课前预习 语文课堂 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许多小学语文老师,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有些学生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问去预习,学习懒散。有的学生虽然会在预习时读几遍课文,可是课堂上读课文仍然一点都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可以说不会预习的人是不会学习的人,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成为社会的淘汰者。所以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有效预习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预习指导,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例如: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课前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丌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可见,只有打好预习的根基,才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而作为学习重要环节的预习,它的动力源泉也必然是兴趣。不管教师怎么向学生灌输预习有多么重要的观念,如果学生对预习根本没有兴趣,一切都将成为一纸空谈。在口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个性特征,着重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情绪,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先,利用学生的比较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一个班级的学生除去一小部分尖子生以外,也有一部分的“后进生”。他们在听课时经常感到很吃力,这样长期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有的学生会发展到听课像听“天书”,哪里还有兴趣可言。教师可以适当地让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举行班上的讨论活动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小学生喜欢跟周围的同学进行比较,会自发地想,为什么别人能获得老师的表扬与同学的羡慕,而自己却没有呢?这样其就会重视预习环节,并经过一段时问的坚持,发现预习的重要性和优势,不知不觉问,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其次,要让班级里有一种预习的氛围,使学生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氛围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班级形成一种都有良好预习习惯的氛围,学生就会自觉地、享受地进行语文预习。最后,以激励为主,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预习不尽如人意的同学积极鼓励。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对于语文课前预习,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教师在预习前可给学生一点目标和探索空问,从而激起学生认真预习的欲望。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按照预习的基本步骤预习,进而提高预习效率。笔者将预习方法总结为以下6点。

1.以读为主,发现问题。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初读课文,从生字词人手,对于生字词,要求学生要读准其字音,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渎破句子,明白其含义,较为通达流畅地朗诵课文,并能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过去学生只是单纯地读书识字,不会去深究字词的含义与用法。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善用字典,对生字词不懂时,要去查字典,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并标注到书上或者笔记本上。这样,在课堂上教学效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孔圣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但能收获知识,还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问题,还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并把这些东西带进课堂,与同学分享,与老师交流,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着巨大的作用。

2.作好摘录式的读书笔记。课前预习课文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符号标出自己喜欢的词、成语或句子,把好词美句摘录在笔记本中,用不同的方式标出不理解的词句,课堂上先与同学交流看法,然后在请教老师,做到弄懂为止。长期如此,不但能积累大量的优美词汇,丰富语文如识,表达能力也会有大幅提高,达到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3.查阅和收集资料。在预习时,学生对于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运用字典、词典等T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现在,电脑已进人大多数家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阅资料,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问,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收获,交流自己的看法,发表白己的观点。

4.深讀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进行深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下来,并体会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作用,找出一些与文章中心有关联的句子或段落。在这点上,教师还得注意对学生分层次要求,不能一蹴而就。因为班级中的学生水平高低不一,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过高,可能适得其反。

5.细读课文,思考并标注疑惑的地方。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丌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预习题目和课后思考题再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并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积极感悟和思考文章的内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教学生用特殊的标注方式,比如用红笔或彩色笔把文章精彩的字、词、句以及段落画上波浪线条,并在相关的词、句子旁用简要明显的语言加以标注。这样就为学生在上课前的自学中所需的资料积累做好准备,以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学生在预习中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又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6.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有个别学生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问去预习,学习懒散。有的学生则是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要给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记在前置性作业单上,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三、检查反馈,维持学生预习的热度

1.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件“吃苦”的事,很多学生预习时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因此,对预习的完成情况做好监督检查T作,找个别同学谈谈话,检查笔记本,了解他的预习情况。同时,从侧面打听一下其他同学的预习情况,并顺便给其鼓励、纠正。这种方法对于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最具有积极意义。

2.课堂检查。每次上课,教师都可以设置“预习抢答”环节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这样的检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下次预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学生自行检查。学生可以自行检查,即学生个体对自己的预习行为进行及时反省。反省的内容包括“我是否认真预习了?”“预习的效果怎样?”“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等。在预习完某课之后,要求写下白评的等级及口期。当然,也可以让组长检查,让组长认真记载检查的情况。

上一篇:基层HSE培训下一篇:医院综合档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