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病例分析

2024-09-05

胎盘早剥病例分析(精选十篇)

胎盘早剥病例分析 篇1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依据第二版《中华妇产科学》的分类方法[1], 即根据胎盘剥离面积将胎盘早剥分为轻型和重型, 轻型:以显性出血为主, 胎盘剥离面积通常不超过1/3。重型:以隐性出血为主, 胎盘剥离面积超过1/3。

1.2 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

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共计分娩1266例, 发生胎盘早剥12例, 发生率0.95%;产妇平均年龄30.92岁 (27~41岁) ;初产妇10例, 经产妇2例, 双胎2例;平均孕次2.83次 (1~5次) ;平均孕周36.5周 (32+3周~39+6周) , 早产发生率58.33% (7/12) ;胎盘位置分别为前壁7例、后壁3例、侧壁1例、宫底部附着1例。

12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其中1例为完全性HELLP综合征, 1例为部分性HELLP综合征;3例有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 6例出现血性羊水。

1.3 分娩结局

1例于孕34+5周来院时已发生胎死宫内, 并且宫口已开全儿头已剥露, 即刻予以阴道助娩, 胎盘与胎儿同时娩出, 随后宫腔内清出670 g血块, 产后出血1600 ml, 产后检查胎盘可见整个胎盘约9/10的面积被压挤成片状。其余11例均于诊断后即刻行剖宫产。产前产后的平均总出血量544 ml (200~1600 ml) , 有3例出血超过1000 ml。12例中有4例为重型胎盘早剥。新生儿除1例死胎, 1例出生评8分, 1例出生评9分外, 其余出生评分均为10分。有3例产后检查发现脐带过短。

2 讨论

胎盘早剥主要是由于底蜕膜出血, 形成血肿并逐渐扩大, 使胎盘自附着处剥离与子宫壁分离, 严重者可发生子宫卒中、DIC等并发症。且不同程度的剥离其表现也不尽相同。目前, 国内报道胎盘早剥的发病率为0.46%~2.1%, 围产儿死亡率为20%~35%[2]。

多项临床资料显示, 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外伤、脐带过短以及吸烟等[3,4]。甚至长期卧床保胎亦可诱发胎盘早剥[4]。作者的病例中就有1例双胎自24周起即入院保胎, 长期卧床至34+6周时突然发生胎膜早破见血性羊水, 诊为胎盘早剥行急诊剖宫产, 术后检查胎盘剥离约3/5。另有一例为孕36+4周, 雨夜连续开车4 h后出现腹痛, 来院检查时发现胎心慢 (60~80次/min) , 子宫张力较大, 持续长时间不能很好缓解, 诊为胎盘早剥行急诊剖宫产后发现, 胎盘剥离面积约4/5, 仅脐带根部尚未剥离。以上结果说明:胎盘

早剥若能即刻行剖宫产, 即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减少围产儿死亡, 防止DIC与子宫卒中的发生。

作者认为注意了解病史及诱因, 重视临床症状及体征, 综合分析、动态观察、反复检查, 能提高早期诊断率。对诱因不明确、症状不典型、后壁胎盘、轻型胎盘早剥及B超检查阴性者更应有足够的警惕, 以免延误诊断。

同时, 建立健全孕产妇三级保健制度, 加强产前检查, 进行孕产妇系统管理, 及早发现高危孕妇, 对妊娠期高血压等孕期并发症给予早期积极治疗, 将有助于减少胎盘早剥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胎盘早剥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诱因, 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发生的胎盘早剥病例。结果 胎盘早剥发生率0.95%, 重型胎盘早剥33.33% (4/12) , 围产儿死亡8.33% (1/12) 。结论 了解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 综合分析病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将有助于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胎盘早剥,发病诱因,诊断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26-430.

[2]张华, 姚珍薇.胎盘早剥的发病因素及早期防范.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21 (11) :697-699.

[3]陈颖, 张建平.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 27 (6) :420-422.

胎盘早剥分娩方式论文 篇2

1.1一般资料从我院近两年临床处理胎盘早剥患者中选取5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产妇的年龄为22-45岁,平均年龄为(30.5±4.5)岁;孕周为17-42周;其中11例为经产妇,另45例均为初产妇;34例采取剖宫产,22例采取阴道分娩。

1.2诊断方法及标准根据《中华妇产科学》[1]相关标准,在完成分娩后,给予所有患者胎盘检查。检查结果可分为重型及轻型:

(1)重型:突然发生阴道出血,且伴随有持续性腹痛,患者的子宫无法放松,对其胎盘剥离面积进行检查,发现超过了1/3的胎盘剥离。按照Sher标准则属于Ⅱ、Ⅲ度。本组资料中,21例患者属于重型。

(2)轻型:通过胎盘剥离面积检查,剥离面积低于1/3,且通过腹部检查,可观察到患者的子宫较软,宫缩有间歇,胎儿存活。按照Sher标准则属于Ⅰ度。本组资料中,35例患者属于轻型。

1.3统计学处理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运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0.05,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引发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通过对导致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高危居首位的应属妊娠高血压,占总比例的30.36%,其次则应属胎膜早破,占总比例的25.00%。(见表1)

2.2分娩方式的选择与胎盘早剥类型的关系56例患者中,34例采取剖宫产,22例采取阴道分娩;21例患者属于重型,35例患者属于轻型;其中阴道分娩患者中,16例(72.73%)为轻型早剥,而剖宫产患者中,19例(55.88%)为轻型早剥,由此可知,经阴道分娩轻型早剥患者更多,P=0.03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分娩方式的选择与早剥发生时间的关系根据表2对比结果来看,可以发现采取剖宫产患者中,25例(73.53%)在未临产阶段发生胎盘早剥,而阴道分娩患者中,13例(59.10%)在第二产程发生胎盘早剥。P<0.05,两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

3讨论

胎盘早剥21例临床分析 篇3

【关键词】胎盘早剥;早期诊断;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33-01

胎盘早剥是严重威胁孕产妇及胎儿生命的妊娠晚期并发症,其预后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发生的胎盘早剥21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胎盘早剥21例,占同期分娩总数的0.23%;孕妇年龄22~36岁,平均27.3岁;发病时孕龄30+2~39+5周,其中孕龄<37周9例,孕龄≥37周12例;初产妇12例,经产妇9例。

1.2 临床表现及发病诱因

21例中12例为产前阴道出血,伴腹痛,其中9例为典型板状腹痛;4例无明显症状,产时人工破膜为血性羊水;3例自觉胎动减慢或消失;2例无任何症状,仅在产后发现有胎盘早剥。21例中14例均为B超确诊。发病诱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例,外伤3例,胎膜早破4例,脐带因素3例,不明原因2例。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阴道分娩6例,剖宫产15例。

2.2 并发症:产后出血9例,子宫卒中3例,DIC1例。

2.3 母儿预后:子宫切除1例,无孕产妇死亡。孕活新生儿16例,围产儿死亡5例(包括胎死宫内)。重并窒息3例,轻度窒息6例。

2.4 早剥面积:Ⅰ度10例、Ⅱ度8例、Ⅲ度3例。

3 讨论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胎盘早剥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阻截产妇血管病变、机械性因素、宫腔压力骤减、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有关{1}。本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2.85%占第一,胎膜早破19.04%为第二位。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未临床腹痛,阴道出血一定要警惕胎盘早剥的可能,及时行B超检查,明确诊断,及时终止妊娠,以免对母儿造成更大伤害。

典型的胎盘早剥容易诊断,B超出可对部分胎盘早剥患者做出诊断。本组资料B超检查阳性率66.67%,但B超检查阴性不能除外胎盘早剥,另外,可利用胎心监护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胎儿基线上升较平直无加速,甚至有轻度自然减退,是胎盘早剥早期胎心变化[2]。因此,对于高危因素如妊娠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外伤等病史要考虑胎盘早剥的可能性,对B超检查阴性者,应结合胎心异常,协助诊断胎盘早剥,避免误诊。

胎盘早剥一经确诊及时正确处理对发送母婴结局至关重要。若处理不及时将严重危及母兒生命。一旦确诊应尽快结束分娩。在分娩方式上,除对孕妇一般情况好,估计短时间内能迅速分娩者考虑阴道分娩,胎盘早剥一般选用剖宫产结束分娩。术中如发现子宫胎留卒中,配以按摩子宫,热趤水垫湿敷子宫,多数子宫收缩转佳;若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则果断行子宫切除术。

反之,对于 妊娠晚期孕妇应加强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避免外伤及长时间仰卧位。只有对胎盘早剥患者及早做出诊断,及时处理,才能减少产妇死亡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乐杰. 妇产科学. 第7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3.

胎盘早剥病例分析 篇4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我院2004-2009年间共有7 860例住院分娩产妇,发生胎盘早剥24例,发生率为0.30%。24例胎盘早剥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27.4岁,其中初产妇15例、经产妇9例;早剥发病时间均在怀孕32周以后。24例中14例为产前阴道流血,同时伴有腹痛或腰痛明显,其中9例腹部检查为板状腹,2例不规律下腹痛、子宫敏感不放松、压痛阳性,1例无明显症状,产时为人工破膜发现血性羊水;2例胎死宫内,B超检查提示胎盘后血肿,胎盘早剥,5例无任何症状仅在产后发现有胎盘早剥。24例中11例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7例,脐带缠绕2例,脐带过短2例,外伤所致2例。24例中15例未进行产前检查、占62.5%,其中包括11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占45.42%,2例胎膜早破患者,1例为外伤患者。

1.2分娩情况及结局

24例中阴道自然分娩9例,8例产后检查胎盘可见胎盘剥离面均小于1/3出血量小于300 mL,新生儿仅为轻度窒息,经吸痰等复苏处理后迅速恢复;1例为胎死宫内,分娩后阴道出血多不凝,胎盘剥离面大于50%,发生DIC,立即行次全子宫切除;剖宫产14例,其中重度胎盘早剥9例,均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轻度5例,14例中发生子宫卒中11例,剥离面积均大于50%,出血量约为1 000~1 200 mL,子宫卒中9例经温盐水纱布按摩后,子宫收缩良好,均保留子宫,2例重度卒中,术中出血多(也均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患者已DIC,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剖宫产14例中,5例胎死宫内行剖宫取胎术,7例新生儿重度窒息,2例新生儿轻度窒息。24例孕妇均痊愈出院。围产儿死亡7例,死亡率29.1%,其中胎死宫内6例,新生儿死亡1例。

2讨论

胎盘早剥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妊娠高血压疾病与胎盘早剥有密切关系[1]。重型胎盘早剥半数以上与母体高血压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由于胎盘绒毛发生出血、坏死、梗死,而易形成胎盘后血肿,继续出血会引起胎盘早剥,因此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未临产出现腹痛以及阴道流血,出血量多于平素月经量,一定要注意胎盘早剥,立即行B超检查以及凝血功能等方面的检查,一旦明确诊断立即终止妊娠。

胎膜早破与自然或人工破膜时羊水流出过快宫腔内压力骤减,子宫因突然收缩可致胎盘与附着处子宫壁发生错位而剥离,人工破膜时如果发现为血性羊水,一定要注意胎盘早剥的可能性。因脐带缠绕胎颈、胎体而相对过短或短于30 cm,则在分娩中,当胎儿逐渐下降尤其宫缩强致胎儿下降过快,由于脐带长度不够,可牵拉胎盘使胎盘自宫壁剥离。外伤主要是腹部直接受撞击或挤压所致胎盘早剥。

胎盘早剥多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腹痛及阴道流血,但部分患者无以上表现,仅表现为胎动的异常或胎死宫内,发现时已是重度胎盘早剥,阴道流血量的多少,不能反映胎盘早剥的程度。B超是诊断胎盘早剥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底蜕膜回声消失,为胎盘早剥的最早征象。如果胎盘与子宫之间出现液性暗区或界限不清时,其提示有胎盘后血肿,当底蜕膜血管破裂,在绒毛模板下形成血肿,B超图像为片状液性暗区,凸向羊膜腔为胎盘早剥的典型超声表现,但B超的图像须与许多疾病鉴别,当胎盘边缘与子宫壁剥离,出血为显性,胎盘后血肿未形成或血肿小易漏诊,B超有一定的局限性。

胎盘早剥一旦确诊,立即终止妊娠,争取胎儿存活。本文9例重度胎盘早剥均行剖宫产,新生儿虽窒息经抢救均存活。但如果产妇宫口已开全或近开全,产妇一般状况可,估计短时间内可进行阴道分娩,可以在阴道助产的情况下尽快分娩,胎盘早剥发生子宫卒中为6%~10%,本资料24例中11例卒中,其剥离面均大于50%,早期诊断胎盘早剥可降低其发生率,术中发生卒中可以用温盐水纱布按摩子宫,如果子宫收缩,色泽变红、出血不多可以保留子宫,本文9例经上述处理,术后无并发症,2例经上述处理无效,子宫仍紫黑色不好转,行子宫次全切术,因为此2例患者均为DIC,术后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

胎盘早剥为产科急症,对母婴危害极大,产科医生应密切观察每一名产妇,不是每一例患者都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早诊断、及早处理可减少母儿的危险,否则此病将严重危及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城乡结合部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差,不做孕前检查[2],本文15例患者未进行孕期检查,其中就有11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以至发生胎盘早剥,入院已为时较晚造成母儿的不良结局。因此临床上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应积极规范地治疗以减少此病的发生,提高产科的质量同时作为基层更应该加强对产妇的检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8.

胎盘早剥28例临床分析 篇5

关键词胎盘早剥预防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90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年间共收治分娩产妇5682例,发生胎盘早剥28例,发生率为0.48%,全部病例均在产后检查胎盘,发现血块及压迹而确诊。其中初产妇21例,经产妇7例,孕周28~40周。务工人员及无业人员23例(78%)。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1例(39%);外伤6例(22%);胎位不正院外行倒转术4例(14%);发病前有性生活史者1例;胎膜早破4例(14%);脐带过短及不明原因各1例。产前明确诊断胎盘早剥23例(82%),其中首次确诊者20例,观察中确诊者3例。误诊3例,其中诊断为先兆早产1例,诊断为急性肠胃炎2例。其余5例均在产后明确诊断。

分娩方式的选择:行剖宫产分娩者20例,其中2例胎盘早剥因未足月行保守治疗分别为6天和7天,1例误诊先兆早产保胎治疗4天后确诊手术治疗。阴道分娩8例,有3例产前明确诊断,但症状轻,胎心正常且宫口开大3cm以上,在严密监护下阴道分娩。其余5例均因症状不明显在产后确诊为胎盘早剥。

胎婴儿及孕产妇并发症:死胎3例,新生儿死亡2例,新生儿中、重度窒息6例,占活婴的26%。孕产妇并发子宫胎盘卒中7例,失血性休克6例,DIC3例,子宫切除2例,无1例孕产妇死亡。

发病到终止妊娠时间与母儿预后:本组病例中危及母儿安全的均在发病后2小时以上,3例保守治疗及保胎治疗者均>24小时,结果均发生子宫胎盘卒中,且1例行子宫切除。新生儿均呈中、重度窒息。

讨论

加强产前保健及孕产妇自我保护意识:胎盘早剥是基层特别是农村及打工族中常见的严重产科急症。据文献报道,胎盘血管病变是胎盘早剥的主要诱因。本组妊高征占39%,11例妊高征大多数因未行产前检查,未被诊断及治疗,因此妊娠20周以后应提供孕妇常规产前检查。孕期服用铁剂、钙剂可有效降低妊高征的发生率。应加强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性生活、外伤、劳累、乘车、负重及不适当的外倒转术,常规B超检查了解羊水量的多少,注意休息,胎盘早剥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作为产科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应建立系统的产前检查措施,加强围产保健及管理,并做好产前宣教,92.8%的胎盘早剥是可以避免或预防的。

诊断与鉴别:胎盘早剥一旦发生,起病急,进展快,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根据典型症状、体征不难诊断。临床症状不典型者易误诊,本组中1例因孕34周不规则腹痛及阴道少许出血而就诊,诊断先兆早产,另有2例因明显恶心、呕吐为主诉误诊为胃肠道疾患。因此对妊娠中晚期具有无明显原因的阴道出血、贫血、休克或原因不明的内外科疾患,应考虑到胎盘早剥的可能,对可疑的胎盘早剥应综合病史,特别是有上述好发因素,进一步做B超仍不能明确者,应严密监护胎心变化及产妇生命体征变化,尽快确诊,争取尽早处理。

胎盘早剥病例分析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初步诊断疑似胎盘早剥患者12例, 年龄22~42岁, 平均26.3岁, 孕期25~40周, 初产妇10例, 经产妇2例。

临床表现:妊娠高血压2例, 妊娠晚期阴道出血伴腹痛7例 (显性或混合性出血) , 腹痛不伴阴道出血2例 (隐性出血) , 中孕期外伤后腹痛1例。其中有1例患者有吸烟史。

检查仪器与方法:检查仪器GELOGIQ-E9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 探头频率3.5 MHz。患者均采取仰卧位, 多切面检查胎儿及其附属器, 重点观察胎盘及羊水情况。

结果

12例患者超声检查均于子宫与胎盘间可见血肿回声, 胎膜与宫壁间血肿2例, 胎盘边缘血肿4例, 胎盘后血肿6例。所有患者均可见胎盘增厚>5.5 cm, 1例胎盘剥离面>2/3;2例剥离面1/3~2/3;9例剥离面<1/3;重 (剥离面>2/3) 、中 (剥离面1/3~2/3) 、轻 (剥离面<1/3) 分别为8.3% (1/12) 、16.7% (2/12) 和75.0% (9/12) 。11例胎位清楚, 胎心正常;胎心消失1例, 自觉无胎动诊断为死胎。所有患者均经超声诊断后立即行手术治疗, 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胎盘早剥。超声诊断正确率100%。

讨论

胎盘早剥的产妇与胎儿的围产死亡率均较高, 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剥离区域的大小与严重度。胎盘早剥的临床处理的重要依据也是超声检查的结果。超声诊断胎盘早剥非常准确, 且快速方便, 无创伤, 可以反复进行, 动态观察。但须注意与胎盘静脉窦、胎盘附着处子宫肌瘤及胎盘附着处子宫肌肉收缩相鉴别。

根据血液外流情况, 可分为隐性、显性和混合性胎盘早剥:隐性胎盘早剥又分为2种类型: (1) 血液并未流出宫腔, 出血分离周围的胎膜或破入羊膜腔。 (2) 胎盘剥离发生在中央, 血液在胎盘和子宫壁间形成血肿, 宫腔无出血。如果胎盘剥离面达胎盘边缘, 血液沿胎盘和子宫壁间隙流出宫腔、阴道, 这种类型为显性胎盘早剥。混合性胎盘早剥兼有显性早剥和隐性早剥的特点[3]。大多数的胎盘早剥为轻型早剥, 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与血性羊水, 此时胎心正常, 胎位清楚;严重的胎盘早剥可表现为下腹疼痛、子宫局部张力增高伴压痛、胎心异常或消失[4]。通过动态超声检查可发现胎盘厚度增加, 厚度>5 cm, 平均厚度9.2 cm, 最厚可达14.5 cm。发生明显的单纯性胎盘增厚时, 超声下胎盘的轮廓不清, 并有不规则光团及暗区相间, 提示胎盘出现大部分或完全性的剥离, CDFI检测胎盘无血流信号。另外, 当超声检查胎膜与子宫壁间存在血肿, 胎盘厚度正常, 无胎盘后及边缘血肿, 这种声像图改变也要格外注意。发生胎盘后血肿时, 超声下胎盘与宫壁间回声区衰减, 出现液性暗区或中等回声光团。并且剥离面越大超声下显示出的暗区或光团越大, 剥离部位胎盘局部增厚, 血肿较大时绒毛向羊膜腔突起, 尤其是前壁胎盘最容易发现, 其次是侧壁胎盘, 后壁胎盘相对困难。正常胎盘基底部在彩色多普勒 (CDFI) 能够显示出血流信号, 但血肿内无血流信号[5]。胎盘边缘血肿表现为胎盘边缘见梭形肿物, 内部回声为液性或低回声区, CDFI检测其内无血流信号。如胎盘与宫壁间的低或强回声区扩大、羊水内出现强回声光点或光团[6], 提示为血液进入羊膜腔。对于严重的胎盘早剥还可出现胎心变异或胎心搏动消失。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对胎盘早剥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都很高, 且能迅速提示胎盘早剥的位置、范围大小和严重程度及胎儿状况,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胎盘早剥提供依据, 可作为胎盘早剥的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胎盘早剥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初步诊断疑似胎盘早剥患者12例, 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 所有患者采取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进行检查, 以探讨超声在胎盘早剥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超声诊断快速准确提示血肿位置、胎盘增厚数据、胎盘早剥面大小, 与术后病理检查符合率100%。结论:超声检查对胎盘早剥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都很高, 且能迅速提示胎盘早剥的位置、范围大小和严重程度以及胎儿状况, 可作为诊断胎盘早剥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超声诊断,胎盘早剥,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严英榴.产前超声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25.

[2]赫晓梅.超声检查对胎盘早剥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7 (10) :105-106.

[3]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61.

[4]池秀玲.胎盘早剥的超声特征与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5, 6 (4) :295.

[5]张爱红, 董凤群.超声动态观察胎盘早剥[J].中国超声杂志, 2004, 20 (10) :795.

胎盘早剥136例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1年6月—2006年5月间妊娠合并胎盘早剥患者136例,其中初产妇103例,经产妇33例,年龄21岁~34岁。发病时间:孕28周~36周65例(47.8%),孕37周~41+周71例(52.2%)。

1.2 诊断

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1]。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治疗[1]

一旦确诊应尽快结束分娩,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有:如 (1) 自然分娩:用于胎心正常,产妇出血少,估计短时间内能分娩者,或胎心不好,出血较多,但能很快自然分娩者。 (2) 产钳或胎吸助产:用于胎心异常,宫口开全,先露较低者。 (3) 剖宫产:用于诊断明确,估计胎儿存活或孕妇出血多危及生命者,应选择剖宫产结束妊娠。 (4) 有关子宫胎盘卒中保留子宫的指征及方法:根据经验,选择无创性保留子宫的治疗方法[2]。

1.3.2 期待疗法

主要是观察或保胎,用于胎龄小,无急性早剥征象者。在此期间应给予促胎肺成熟药,如:地塞米松;抑制宫缩药,如:利托君、舒喘灵、硫酸镁等;控制感染,并严密观察胎心音、阴道出血情况、子宫体征;B超随访。同时做好随时剖宫产准备,争取阴道分娩的机会。

1.4 治疗结果

136例患者中阴道分娩69例占50.74%(包括自然分娩、胎吸、产钳、臀牵引);剖宫产67例占49.26%(其中因子宫胎盘卒中行子宫切除3例)。其中有43例行期待疗法,延长孕周近足月或足月终止妊娠。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资料均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136例胎盘早剥患者发病诱因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中可以看出,妊娠高血压疾病是胎盘早剥发生的主要病因,其次为各种引产,创伤占第三位。

2.2 136例胎盘早剥患者孕周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调查结果见表2.

不同孕周的围生儿病死率比较,χ2=34.7, P<0.0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孕周在35周以下围生儿病死率明显高于35周及以上者。

2.3 136例胎盘早剥患者围生儿出生体重与病死率关系调查结果见表3.

出生体重小于2 000 g者与出生体重≥2 000 g者围生儿病死率比较,χ2=23.9, P<0.0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出生体重<2 000 g围生儿病死率明显高于出生体重≥2 000 g者。

3 讨论

胎盘早剥主要诱因是妊高征及慢性高血压,本组136例中有61例合并中度或重度妊高征,占44.85%,其中4例为胎盘完全剥离而胎死宫内,5例发生子宫胎盘卒中。 (2) 创伤也为发病诱因:任何外界损伤,如摔伤、压伤,或当纠正胎位时使腹部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均可造成胎盘剥离,本组创伤后12例,发生于性生活后5例,乘摩托车颠簸2例,纠正胎位后1例。 (3) 宫腔内压力骤减:本组羊水过多4例(2.94%),双胎1例(0.7%),均因宫腔内压力过大,突然破水及双胎中一个胎儿娩出过快,使宫腔内压力骤减而发生胎盘早剥。 (4) 脐带缠绕也是胎盘早剥的因素。本组脐带绕颈、绕身6例(4.41%),过短4例(2.94%),在分娩期胎儿下降或脐带长度不够而强力牵引导致胎盘早剥,对此不可忽视。

孕周相对较小,临床上易与先兆早产、足月临产、前置胎盘等混淆,所以产前诊断正确率不高,本组的诊断率为47.62%.本病发病早期不能引起孕妇的注意和医生的重视,导致病情发展,以至产生严重不良后果。究其原因可能与诱因不明确,症状不典型,产时宫缩过频、过强,早剥面积小,出血不多,胎盘附着子宫后壁等因素有关。故对疑为轻型早剥者,应注意如下几点: (1) 仔细询问病史,如创伤、阴道出血、性生活等; (2) 有无发病诱因存在,如妊高征、羊水过多、双胎等; (3) 难以解释又不缓解的间歇性腰酸背痛或子宫局部压痛; (4) 胎心变化、羊水粪染等; (5) 重视无原因的早产; (6) 原因不明的产前阴道流血、流血水; (7) 血性羊水者; (8) B超检查发现胎盘厚度增加,胎盘与宫壁间有液性暗区者。本组25例B超阳性检出率为64%,均为重型胎盘早剥,但轻型或不典型病例B超检出率仍不高,说明B超检查阴性结果,仍不能排除胎盘早剥可能性。因此,对临床不能排除胎盘早剥而B超报告阴性者,要追踪复查,有条件者行彩超检查,观察胎盘内部的血流回声[3]。做到早诊断,期待疗法是完全可行的。

本组结果说明,妊娠35周前发生胎盘早剥的围生儿病死学意义(P<0.01)。在胎盘早剥治疗中期待疗法可以延长孕周,增加出生体重,从而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可见严格掌握指征期待疗法的必要性。

随着近几年产科监护手段的提高,非急性胎盘早剥的期待疗法成为争取阴道分娩机会,增加早产儿孕龄,减少早产儿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依据临床工作以前的说法:一旦诊断尽快终止妊娠,达不到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的目的。当然不是一味地等待时机,仅就Ⅰ度胎盘早剥来看,本组70例,占51.47%,采取期待疗法,争取阴道分娩的机会,增加早产儿孕龄,减少早产儿病死率[4]。本组有42例行期待疗法,占Ⅰ度胎盘早剥的60.00%.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者认为对于胎盘早剥,胎死宫内,且宫口已开大者可在宫颈上注射阿托品0.5~1 mg,徒手进入宫腔取胎盘和胎儿,此法并不比剖宫产引起的出血多,同时可减少宫腔或腹腔感染机会,避免剖宫产对再次妊娠的影响。反之,若出血多,胎心变化,无法在短时间内分娩,应在防治并发症的同时行剖宫产[5]。

胎盘早剥的预防:这是产科医师和孕产妇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双方充分合作。建立健全孕产妇三级保健制度,积极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避免腹部创伤,孕期要按时行产前检查,有腹部创伤要及时就诊,按期行B超检查,观察胎儿、羊水、脐带情况。孕晚期活动要适当,避免劳累、受伤及早破水,孕晚期忌性生活。产科医师要严密观察产程,选择宫缩间歇时人工破膜,缓慢放出羊水,防止宫内压骤降。对妊高征患者要密切观察其临床表现,监测血压,胎心,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尽量延长孕周,如有异常,及时手术,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确保母儿生命安全。

总之,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围生儿病死率高,如何防治胎盘早剥,降低围生儿及产妇病死率是产科医师的重要责任,严密观察不同类型胎盘早剥,科学的分析及处理是关键。临床应对期待疗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并密切观察产妇临床表现,监测血压,胎心,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尽可能延长孕周,如有异常,及时手术,防止DIC发生,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确保母儿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4116.

[2]董金林, 费冲.胎盘早剥65例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2, 27 (2) :145.

[3]张敏, 肖晴.超声诊断胎盘早剥20例回顾性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1, 10 (1) :33.

[4]林亚.胎盘早剥的CT检查[J].实用妇科杂志, 1999, 15 (4) :182.

胎盘早剥27例临床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27例患者年龄20~28岁, 平均24岁。经产妇3例, 初产妇24例。

1.2 胎盘早剥发生的原因

妊娠高血压疾病12例, 胎膜早破6例,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3例, 无诱因6例。

1.3 发生的时间与程度

27例患者孕周:31+3~40+6周, 平均36+4周, 均发生于临产后。参考《中华妇产科学》第1版[2], 将胎盘早剥分为轻重两型:轻型胎盘剥离面积不超过1/3, 共 12例, 占44.4%;重型剥离面积超过1/3, 共15例, 占45.6%, 其中发生部分子宫胎盘卒中6例, DIC并全子宫胎盘卒中1例。

1.4 症状与体征

胎盘早剥的症状与体征, 见表1。

1.5 处理及预后

除3例无临床症状的患者经阴道自然分娩, 产后检查胎盘发现外, 其余24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急诊行剖宫产术。1例于剖宫产术中发现全子宫胎盘卒中, DIC, 宫缩乏力, 出血量多, 予促宫缩、温盐水纱敷子宫、宫腔填塞纱条无效, 行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 其余均在术中应用缩宫素、卡孕栓加强宫缩, 保全了子宫。27例患者无1例孕产妇死亡, 围产儿死亡5例, 其中3例为死胎, 2例为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无效死亡。围产儿死亡率18.5%。

注:除无征象的3例外, 患者至少出现上述一种症状或体征。undefined

2 讨论

2.1 胎盘早剥的病因

对于胎盘早剥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过去通常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血管病变:包括妊娠高血压疾病, 慢性高血压等;② 机械性因素:如外伤, 外倒转术等;③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近年, 通过对其病因学的研究, 发现了大量与胎盘早剥发生的相关因素[3], 如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子宫畸形、严重营养不良、吸烟[4]、创伤、使用可卡因、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绒毛膜羊膜炎等。本资料中妊娠高血压疾病为最常见原因。患者中有7例孕期未进行常规产前检查, 所以, 加强孕期保健, 重视对高危妊娠的筛查和管理, 是预防胎盘早剥的关键。

2.2 胎盘早剥的诊断

胎盘早剥典型症状是有疼痛阴道流血, 通常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 但最终证实为胎盘早剥的病例中大约80%有某种程度的阴道流血, 另外的20%为隐匿性早剥。轻型胎盘早剥临床上常无典型症状, 而重型胎盘早剥常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子宫胎盘卒中及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严重威胁母婴生命。所以, 要重视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要做到早期诊断, 一方面根据临床表现:①无原因的胎心率改变, 同时伴有临床先兆;②子宫张力高;③阴道持续少量流血。另一方面根据辅助检查:①B超检查发现胎盘厚度增高而无明显胎盘后液性暗区表现;② CA125测定:袁瑞等[5]发现, 胎盘早剥病例中, 血清CA125值增高。血清CA125测定是一种无创伤的诊断方法, 对可疑病例结合临床可作为胎盘早剥的诊断指标之一。

2.3 胎盘早剥的处理

胎盘早剥是孕晚期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往往起病急、发展快, 处理不当可危及母婴生命。所以, 一旦确诊就应该及时终止妊娠。有资料表明, 应争取至迟在剥离发生后6小时内完成。有时并发症发生时, 积极治疗并发症。本资料中, 因处理得当、及时, 无1例产妇死亡, 但因1例经产妇患者在家中分娩, 休克时方转我院, 终因DIC、全子宫胎盘卒中切除子宫, 再次证明孕期保健的重要性。

2.4 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孕产妇三级保健制度, 及时发现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病, 是降低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妊娠末期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避免精神和身体上的创伤。加强产前检查, 提高孕妇对本病的认识。积极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 、慢性肾病;孕晚期避免腹部外伤及长时间仰卧位 ;处理羊水过多或双胎时避免宫腔内压骤降;人工破膜时, 于宫缩间歇进行, 缓慢放羊水;行羊膜腔穿刺前做胎盘定位, 避开胎盘。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7例胎盘早剥的临床资料, 重点讨论胎盘早剥的诱因、危险性及早期诊断与积极处理的重要性。方法:对27例胎盘早剥的发病诱因、体征、分娩方式、母婴结局进行分析。结果:胎盘早剥诱因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主。胎盘早剥以阴道流血伴腰、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不典型病例胎盘早剥较隐匿, 早期易漏诊误诊。结论:胎盘早剥对母婴生命威胁大, 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及时准确的处理可降低母婴的危险性。

关键词:胎盘早剥,病因,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 (第1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94.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 (第1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95.

[3]李菏莲, 何津.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的病因学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 2001, 17 (2) :82.

[4]Ananth CV, Cnattingius S.Influence of Maternal Smoking on Pla-cental Abruptionin Successive Pregnancies: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Sweden[J].Am J Epidemiol, 2007, 166 (3) :289.

胎盘早剥19例临床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5年9月—2009年9月我院分娩数9 564例, 发生胎盘早剥19例, 占分娩总数的0.

20%.患者年龄22岁~32岁, 均为单胎, 经产妇3例, 初产妇16例。孕周34周~40+2周, 其中早产4例占21.05%.基层医院转诊3例。参考《妇产科学》第6版标准, 将胎盘早剥分为三度:Ⅰ度胎盘剥离面积小, 无明显症状, 共9例, 占43.37%;Ⅱ度剥离面积约1/3, 患者均出现持续性腹痛、腰酸、腰背痛等, 共6例, 占31.58%;Ⅲ度剥离超过胎盘面积1/2, 并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共4例, 占21.05%.

1.2 临床表现有胎膜早破8例 (42.

11%) , 检查提示子痫前期3例 (15.79%) , 已临产14例 (73.68%) , 死胎1例 (5.26%) , 孕妇均有不同程度阴道流血。Ⅰ度胎盘早剥, 患者无明显腹痛, 胎心音无明显改变;Ⅱ度早剥患者有不同程度腹痛、腰痛, 已临产者宫缩强、间隔短、持续时间长, 胎心音变慢3例, 最低94次/min;Ⅲ度早剥腹痛明显, 子宫拒按, 硬如板状, 死胎1例, 胎儿存活者胎心音均不同程度变慢, 最低30次/min, 出现休克症状2例。

1.3 辅助检查

1.3.1 B超:

提示胎盘与子宫壁间液性暗区13例, 1例患者因“后壁胎盘”未提示早剥;5例患者因病情紧急 (胎心音减慢或阴道出血多) 立即予剖宫产终止妊娠而未行B超检查。

1.3.2 血常规:

30 g/L<血色素<60 g/L 1例, 60 g/L<血色素<90 g/L 5例, 90 g/L<血色素<100 g/L 11例, 血色素>100 g/L2例。

1.3.3 凝血功能异常3P (+) 2例。

1.4 治疗方法

1.4.1 剖宫产17例 (89.

47%) , 阴道分娩2例 (12%) 。阴道分娩者均为Ⅰ度早剥, 产程进展顺利, 产时阴道流血不多, 胎心音无明显改变, 产后检查才发现胎盘边缘有小面积凝血块压迹。

1.4.2 行子宫全切除术1例。

合并子宫破裂、死胎, 立即行剖宫产取胎+子宫全切除术。

1.4.3 4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患者化验提示3P (+) , 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降至33×109~88×109/L, 术中失血1 500~3 000 m L.予输血、输血浆、补充纤维蛋白原等治疗。

2 结果

本组胎盘早剥发生率为0.20%;剖宫产17例 (89.47%) ;子宫全切除1例 (5.26%) ;围生儿死亡3例 (15.79%) , 其中1例为死胎, 2例为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无效死亡;新生儿轻度窒息10例 (52.63%) , 重度窒息4例 (21.05%) , 均转入儿科治疗;发生DIC 3例 (15.79%) ;术中发现脐带绕颈7例 (36.84%) ;子宫胎盘卒中2例 (10.53%) , 均为Ⅲ度早剥;无孕产妇死亡。

3 讨论

3.1 胎盘早剥的有关因素

3.1.1 血管病变孕妇并发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及慢性肾炎, 尤其是已有全身血管病变居多。

腹部直接受撞击或粗暴的外倒转术纠正胎位, 孕晚期性生活。

3.1.2 脐带因素脐带过短或脐带缠绕等, 分娩过程胎先露下降牵拉使胎盘早剥离。

3.1.3 宫腔压力骤降双胎妊娠第一胎儿娩出过快或羊

水过多, 破膜时羊水流出过快, 因宫腔压力骤降, 子宫突然收缩也导致胎盘早剥。

3.l.4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如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吸烟、滥用可卡因、孕妇代谢异常、孕妇有血栓形成倾向及子宫肿瘤。有胎盘早剥史的孕妇再次发生的危险性比无胎盘早剥史高10倍。

3.2 胎盘早剥对母儿的影响增高剖宫产率及早产率[2]。

严重时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DIC、产后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羊水栓塞等后果, Ⅱ度早剥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甚至围生儿死亡。研究表明:Ⅰ度胎盘早剥与Ⅱ度早剥在新生儿窒息、死胎、围生儿死亡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Ⅱ度早剥与Ⅲ度早剥在胎儿生长受限、围生儿死亡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P<0.01) [3]。

3.3 诊断及处理对本病应及早诊断, 及时处理。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及体征, 典型表现为:腹痛、腰痛、阴道流血及休克表现, 检查子宫板状变硬、压痛, 子宫比孕周大, 宫缩无间歇, 胎位触不清, 胎心有变化。症状体征不典型可借助B超确诊, 若有胎盘后血肿, B超提示胎盘与宫壁间有液性暗区, 重型患者可见到暗区内光点反射胎盘绒毛板向羊膜腔凸出, 重型者常伴胎心、胎动消失。但是B超检查也有局限性, 若症状体征典型, 即使B超未发现早剥面, 也应按胎盘早剥处理, 不可贻误时机, 一旦确诊应迅速终止妊娠。根据胎次、病情严重程度、胎儿宫内情况、宫口情况及生产进展情况选择分娩方式。若Ⅰ度早剥一般情况好, 出血量少, 胎心音正常, 估计短时间可分娩者可阴道试产, 分娩过程注意心率、血压、宫高、阴道流血及胎儿情况, 若病情加重或出现胎儿窘迫立即行剖宫产。及早剖宫产是抢救胎盘早剥母胎生命的有效措施, 及时手术可使孕产妇病死率下降, 也可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对怀疑或确诊胎盘早剥要随时做好剖宫产准备, 以下情况应立即行剖宫产: (1) Ⅱ度早剥, 短期内不能立即分娩; (2) Ⅰ度早剥, 胎儿窘迫需抢救胎儿; (3) 病情严重, 为抢救孕妇生命, 即使死胎、畸胎也应手术。

若发现子宫胎盘卒中, 在各种止血、促宫缩等措施无效, 同时大量应用宫缩剂、温盐水纱布按摩子宫、卒中区域浆肌层8字缝扎、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同时纠正凝血功能无效时, 子宫仍不断收缩, 应果断行子宫切除术[4]。手术同时进行抗休克、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防止产后出血, 预防肾衰竭及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4 预防

应加强产前检查, 提高孕妇对本病的认识。积极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病, 孕晚期避免腹部创伤及长时间仰卧位, 处理羊水过多或双胎时避免宫腔内压骤降, 人工破膜时, 于宫缩间歇进行, 缓慢放羊水, 行羊膜腔穿刺前做胎盘定位, 避开胎盘。

摘要:目的探讨胎盘早剥的相关因素、治疗方法及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2009年9月发生的19例胎盘早剥。结果无孕产妇死亡, 胎盘早剥发生率0.20%, 剖宫产17例 (89.47%) , 行子宫全切除术1例 (15%) , 围生儿死亡3例 (15.79%) , 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3例 (15.79%) 。结论积极预防治疗胎盘早剥的相关因素, 及时诊断及终止妊娠, 可改善围生期母婴结局。

关键词:胎盘早剥,相关因素,妊娠,母儿结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26.

[2]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8.

[3]郎秋英, 康静.胎盘早剥50例临床分析及围产儿结局[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3) :1738-1739.

胎盘早剥病例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共收治重度子痫前期患者983例,发生胎盘早剥20例。

1.2诊断方法:重度子痫前期的诊断依据⑴《妇产科学》第七版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标准:BP≥160/110mmHg;尿蛋白≥2.0g/24小時,或随机尿蛋白≥(++);血清肌酐》106umol/L,血小板<100×109/L;血LDH升高;血清ALT或AST升高;持续性头痛或其他脑神经或视觉障碍;持续性上腹部不适。

2 结果:

2.1一般情况:2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平均年龄27.3±3.2,其中初产妇11丽,经产妇9例,发病孕周26-37周,其中26-34周发生胎盘早剥16例,34-37周发生4例。

2.2临床表现:20例均有轻微或剧烈腹痛或腰酸,可触及不规律或规律宫缩;17例有阴道出血,3例阴道无出血;胎心消失10例,胎心异常2例,胎心正常2例;超声提示胎盘早剥15例。

2.3终止妊娠方法及新生儿情况:其中18例行剖宫产术,2例阴道分娩;新生儿死亡(包括宫内死胎)14例,存活6例。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不明,基本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灌流减少,子宫胎盘血液灌注不足,胎盘有血栓形成,组织缺血坏死;孕妇血压升高,底蜕膜基底膜的螺旋小动脉发生急性小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破裂、底蜕膜出血,胎盘产生局部缺血,形成血肿均可导致胎盘早剥⑵。胎盘早剥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且有起病急,发展快特点,对母儿预后影响极大,贫血、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DIC发生率均升高,新生儿窒息率、早产率、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升高。

本资料结果显示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6年时间重度子痫前期发生胎盘早剥发生率2.03%,发生胎盘早剥的患者中新生儿死亡率(包括宫内死胎)达70%,,且孕周越小,新生儿死亡率越高。剖宫产率高达90%,部分患者已发生宫内死胎但因重度胎盘早剥仍需剖宫产终止妊娠,对患者生理、心理及家庭造成极大的影响。虽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发生胎盘早剥,有时症状不典型,但本资料显示20例孕妇均有腹痛,可触及规律或不规律宫缩,多数有阴道出血,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仍有蜘丝马迹可寻。

鉴于胎盘早剥的发生对母儿预后影响极大,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故建议产科医务人员从以下几点做起:⑴加强孕期宣教,定期产前检查,建立健全的三级保荐制度。⑵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加强孕期监测,一旦重度子痫前期诊断明确,应及时住院治疗。⑶对于住院患者应严密监测血压、胎动、胎心、腹痛、阴道出血等情况,如有胎心异常、阴道出血或腹痛等情况,应提高警惕,有可能发生胎盘早剥,必要时行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⑷一旦确诊胎盘早剥,需根据孕妇病情轻重、孕周、胎儿宫内状况、产程进展、胎产式等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妊娠及终止妊娠的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产科医务人员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对胎盘早剥做到早诊断、早处理,就可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孕产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挽救母婴生命,提高我们产科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2.

上一篇:数字电视的维护下一篇:广电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