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化运行模式

2024-08-13

场馆化运行模式(精选三篇)

场馆化运行模式 篇1

虚拟经营概念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经营与信息、网络联系到一起, 于是便形成了虚拟经济, 也导致了虚拟经营的存在。虚拟经营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规模扩张目的和效益最大化, 通过相互协作方式, 将外部经营资源和资金与本企业经营资金和资源相结合所进行的跨越时间、空间的功能整合式的经营。

1. 可行性分析

某种程度上来说, 高校场馆设备虚拟经营只是一种理念, 并不需要组建一套组织完整的职能机构, 它是由体育消费者、同行业、投资方等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联成的临时组织, 目的是达到共享场地资源、分摊成本与风险, 满足锻炼消费市场需求, 同时使效益最大化。换句话说, 虚拟经营就是对学校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联结形成的一个虚拟组织, 把现行的一个学校场馆单独承担的功能分散化, 同时又将场馆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虚拟经营不仅提高场地设备使用范围, 更重要的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提升竞争力, 彻底体现虚拟经营“有限场馆, 无限空间”的经营目标。

2. 场馆硬件分析

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显示, 西安各类体育场地总数为4827个, 其中教育系统3566个, 占73.9%, 但目前学校的体育设施还是封闭管理, 非特定的学生和老师不能使用,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范围过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多以教学、运动训练为主, 用以比赛的训练场地的比例分别为47.5%和27.5%, 未充分重视大众对体育场馆的需要。没有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资源开拓筹措资金渠道, 很大程度上使部分场地设备闲置。

3. 社会资金和力量及网络技术的支持

闲散资金和一定的社会力量也为虚拟经营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的层面积累了相应的资金和管理能力, 但是因为某些条件的限制, 这部分资金不能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 却为高校体育场馆实现虚拟经营提供了一种资金可能。随着网络的普及, 高校不但拥有高速快捷的教育网络资源, 更有现代虚拟网络和3G网络, 可以做到随时随地便捷上网, 为虚拟经营提供了一定的硬件支持。

4. 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时间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和锻炼环境, 但是由于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和社区配套设施的不完善, 很多群众无法实现自己的锻炼要求, 于是一方面群众体育锻炼需求迅速增长和社区体育的蓬勃导致了体育设施不足, 一方面体育爱好者想消费却苦于无法满足场地、专门人员服务。如何把两者协调解决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5. 组织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分析

体育活动的管理和参与是项系统工程, 它包含着体育锻炼的指导和体育设施的管理。身体锻炼是一门科学, 有它自身的规律, 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教育系统基本都有比较完善的组织体育活动的办法、有完备的体质测试评价仪器。人力资源对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和现实作用, 也是进行科学化健身的人力资源保证。教育系统中基本都配备了相应的体育专门人才, 特别是高校具有大量的研究性人才, 但目前仅仅满足于基本教学和训练需要, 没有充分调动体育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没有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实现虚拟经营可以有效利用现有人员, 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优质服务。

结论和建议

1.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具有较大的潜力。实现虚拟经营能够最大限度地对资源进行利用, 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市场的无限性的矛盾。

2.高校体育设施经营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但如何在经营“盈利”和“促进发展”之间找到一个理想的结合点, 成为高校体育设施的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3.虚拟经营的方式可以突破传统场馆管理经营的实体界限, 能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 实现场馆资源使用最大化。

摘要:为了促进陕西省高校场馆建设使用健康发展, 更好地为学生和体育爱好者服务, 并为阳光体育活动提供场地保障, 在调查的基础上尝试了虚拟经营等运作模式, 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最终, 为解决目前高校体育设施使用、建设、维护、发展经费短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促进了高校体育场馆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体育场馆,虚拟经营,场馆资源

参考文献

[1]胡立君等.体育场馆的虚拟经营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 1:10-13.

[2]顾雪兰.学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构思[J].体育学刊, 2003, 4:98-100.

场馆化运行模式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 运行模式 创新分析

1前言

高校体育馆的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我国有数以万计所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为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各个学校均要建设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体育场馆,因此,高校体育馆的建设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和投入巨额的资金,造成土地资源和国家投资的严重浪费。因此,在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进程中,应统筹规划、节约利用体育场馆所占用的土地资源,积极推进高校体育馆与公共体育馆资源的共建、共用、共享,依托高校体育馆,建设区域性体育活动中心,既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又满足周边群众的健身需要,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并可节省大量国家投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以高校体育馆的运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

3.郑州市高校体育馆运营开发优、劣分析

通过对郑州市高校体育场馆的调查并了解后得出,进行优、劣分析是开展高校体育场馆如何社会化是非常必要的,面对如何运营问题是一个全面性的内容,其存在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我们通过了解用内部,外部,以及机会和威胁来分析未来经营的状况。

通过对调查郑州市省10所高校与10个大型综合体育馆的调查,经过社会走访,以及访谈调查后得出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几个基本要素,体育场馆当中包括价格、运营的项目、体育场馆的管理、体育场馆人员的服务、陪练人员、教练人员、各高校周边的环境状况、通过访谈和调研,对各高校的管理人员以及基层的工作人员进行访问,得出影响高校发展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其一,管理方面缺少人才、其二,高校场馆的服务质量,其三,场馆设施不健全。这三点一直是前來健身人员所担心和顾及的。

3.1优势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郑州市各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无论是在馆内的设施上还是体育场馆的舒适度上,以及场馆周边社区居民上,都有很大的优势。通过对郑州市30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得出,高校周边的健身消费人员层次较高,大多都是在校老师,和白领,以及公务员等。而体育场馆内大多都有羽毛球,篮球,瑜伽练习馆,力量训练房。而且环境好,停车也非常的方便。而且在大学里都是学生和老师,相对社会上安全性要高出很多,这些优势都是开展高校体育馆的有利条件。

3.2机会

在如今市场化的社会,竞争力非常激烈,我们既要顾及市场,又要关心学生训练和学习的状况,如何将体育场馆的声誉提高我们首要目的则是开展更多的新项目,举办大型活动开展群众们喜闻乐见的运动形式,这样既能吸引外来人员也能提高学校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内有很多爱健身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给专业训练的学生培训,成为专业的陪练人员,既能解决体育场馆专业教练的问题,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同时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这样两全的目的正是高校发展的有利机遇。

3.3劣势

虽然高校体育场馆的内部条件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是通过调查得出,很多体育场馆在黄金时段(晚上6:00—9:00)一直都是闲置的,虽然其中有学校内部的问题,但是管理人才的缺乏和管理系统的不完善是主要的目的。其中缺乏宣传和真正的运用社会运营的模式上有所欠缺是有必然联系的。

4创新分析

4.1研究视角创新分析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切入点,在理论研究、制度构建与对策研究中将充分贯彻国家有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和要求,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高校体育馆的集约化建设与利用。本研究对于郑州市高校体育馆建设与运营管理创新模式与典型经验的梳理、归纳与理论升华,可为高校体育馆建设与运营模式的创新提供丰富的经验借鉴与理论支持。

4.2拟解决关键问题

4.2.1 筹备资金,改造和建设配套设施

现在国内的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几乎都是由国家的资金支持来健身,由于来源渠道是由国家投资建设,其受到的各种约束也非常的多,由于体育场馆是个消耗品,只要在就会不断的耗损,在进行相关的维修和更新上,每次环节都非常长繁琐,效率也很低下,从而在更新和创新上一直都制约在高校体育场馆的实际运营。从目前郑州市以及全国各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实施情况来看,学校的体育场馆出去一些健身的培训的场地外,在配套设施上还是非常的落后,如淋浴间,休息放松室,专业人员指导方面,这些都是非常的缺乏,我们可以通过招商的方式,把部分的场地和空间给外部人员来做,我们将应有的设施和器材给承包商,让他们来运营。高校体育馆作为一个学校学生锻炼学习的地方,流动人口非常的大,这些位置作为广告租赁位置是商家长期以来一直青睐的地方。

4.2.2合理设置,统筹开放,提高运营效益

合理的开展高校体育场馆旨在为国家的财政减轻压力,通过以上的各种提议和方法,我们可以在统筹时间和利用率上进行改造,有部分院校在黄金时段人员非常的多,而有些学校的黄金时段排队人员时常能看到,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或是合作的方法,将部分人员介绍给其他院校,这样相互帮助达到相互联系上,这样闲置率就大大降低,而且参加的人员越来越多,高校内也可以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项目。或是开展创新的健身活动,也可以举办会员联谊活动,只为提高人性化的发展。

4.2.3管评机制的制定

在目前的高校管理机制当中,很多的管理人员都是年龄较大或是教师职工来担任。这样的安置使得工作人员只是在完成日常的工作。没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对于服务质量而言那更是低下,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如何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首要目的。我们可以采取考评机制,在馆内的工作人员除了日常工作的工资外,我们可以讲馆内对外开放程度的好坏来评定这些工作人员的其他收入。而在管理部门我们也要细分化,将财务细分和建立一些工资的考评制度,也可以通过这样来作为考评教师的态度和人,为他们评优,评先进作为一个基本要素。

5建议

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前期,从场馆的设计,选址,以及资金筹集等方面要于周边社区机构人员进行沟通商议,形成共识、便于双方的使用,达到双赢的局面;根据新时期学校体育场地的功能定位与特点,努力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合资金筹集,加大对学校体育场馆的改造、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的投入度。实现集约化建设与利用。实现集约化建设与运营,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率;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承接大型赛事,实现体育场馆的集约化。

【参考文献】

[1]杜学工,熊米娜. 我国社区与学校体育场地共享的模式构建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

场馆化运行模式 篇3

1 建筑施工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运行机制分析

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实行中网格化安全监管模式是保障其安全的基础。网格化安全监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4种机制[1]。

(1) 触发机制。触发机制可使安全监管网格体系的正常运作得到有效保障, 对于安全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主动发现并及时解决;

(2) 统一监督机制。往往在建筑施工过程发生安全事故属于偶然事件, 通常机率较低, 导致在安全问题上多数安全监督人员没有引起重视, 从而对于某些安全隐患无法预见。而通过实行统一监督机制, 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能够使建筑施工管理的主动性增强, 有利于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差异化监督机制。差异化安全监管是指根据监督者的不同责任和任务, 实现分类监管建筑项目, 从而合理应用监督资料, 以促进整个网格化管理模式的顺利运作;

(4) 闭环监督机制。在施工过程中, 闭环监督机制是是保证监督工作人员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实现信息共享, 并对危险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2 建筑施工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构建措施

建筑施工安全网格化监督模式主要针对建筑工程项目, 利用网络监控平台、参照相关标准将不同施工部门、监督对象划分为不同网络结构, 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确保各个网格之间能够协调工作, 保证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的质量与效率。目前, 网格化监管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安全监督组织网络;二是安全监督信息平台;三是安全监督任务。不同的建筑施工项目可根据监督任务灵活分为不同层次, 同时根据不同任务层次对监督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2.1 安监组织网格设计

目前, 建筑施工安监网格均属于三级网格, 即:一是市县政府级网格;二是施工项目级网格;三是建筑安监企业级网格。其中, 市县政府级网格中包括了质监机构、安监机构等,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安监机构主要通过执法、监督等职能来保障安全。施工项目级网络包括各安装单位、分包单位等, 是建筑工程的施工者, 直接关系和保障着建筑施工安全。安监企业级网格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 虽然在工程项目中这些机构的定位不同, 但在安全问题中, 都负有相应的安全监管责任, 对于项目中的危险源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重点监督。

2.2 安监任务网格设计

为建筑施工过程中提供一种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模式是网格化监督模式的主要目的, 因此对于整个网格监督模式是否成功会直接受到安监任务网格设计的影响, 而整个模式的价值也由任务完成的质量所决定。其中工程设备、材料等是安全监督的主要对象, 同时也包括监督安全管理工作, 可通过采取任务分配的形式对工程设备、材料进行监督, 尤其是重点监督危险性较大的部分, 将其安全隐患降至最低。

3 网格化安监模式运行的难点

网格中各个系统如何有效运作起来是网格化安监模式运行的主要问题, 并确保在网格内各安监主体能协调工作并完成各自的任务。目前, 我国网格化安监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配套专用网络及设备才能实现网格化的监管模式。除此之外, 我国尚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因而要有一定的法律基础才能保证整个模式的正常运转[2]。同时, 在网格的各个主体收集到信息后, 不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科学分析, 且人员的职业及知识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在建筑施工中网格化安全监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 能够保障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并能使我国安监资源的现状得到有效解决, 从而使安全监管的力度得到有效提高。在网格化管理中通过网格化管理整体框架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并且在网格化安监管理模式中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使其运行得到保障, 使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岭, 何厚全, 丁小虎, 等.网格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模式的协同机制研究[J].建筑经济, 2013, (3) :13-16.

上一篇:区域节能减排效果下一篇:太阳能辅助加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