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缺失儿童

2024-07-04

情感缺失儿童(精选十篇)

情感缺失儿童 篇1

(一) 农村留守儿童与人伦情感

严格定义留守儿童需要确定三方面主要因素:外出父母数量、父母外出时间、子女年龄界定。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上述三方面因素的界定标准尚不统一:一是大部分学者针对外出父母数量, 认为父母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 其子女就被界定为留守儿童;二是针对父母外出打工时间, 大多数学者认为以半年为界限;三是针对子女年龄的界定, 认为应该限定于义务教育年龄段[1]。综合现有文献, 笔者采用上述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界定标准, 对农村留守儿童人伦情感缺失导致的家庭疏离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

人伦情感主要是指子女与父母及其他长辈之间与生俱来的亲情。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或其中一方长期在外打工, 无法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体会父母的疼爱与家庭的温暖, 在父母长期缺位的生活环境中, 其人伦情感明显缺失。

(二) 独特的家庭结构分析

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共分为“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属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五类。调查数据显示:隔代监护最为普遍, 所占比例为55.7%, 子女大多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其次是单亲监护 (父母一方在家中照顾子女) , 所占比例为23.1%, 且留在家中的大多为母亲;亲属监护占比例为17.7%, 同辈监护与自我监护比较少见[2]。与正常家庭相比较,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无疑是比较特殊的, 父母缺位造成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家庭结构方面, 还表现在儿童人伦情感缺失导致的家庭疏离问题方面。

二、农村留守儿童人伦情感缺失导致的家庭疏离问题

(一) 人伦情感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出现差异

在家庭里, 父母扮演着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角色, 子女从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非常强的,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文化教养、行为方式、观念态度”都将给子女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子女也是通过对父母的观察模仿逐步形成与之类似的基本价值观与行为态度[3]。而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 多数情况下是从身边个体或群体的模仿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法完整、系统地将自身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子女, 更无法教化子女认同其价值观与行为方式。随着子女的成长, 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已经基本形成, 但这些贯穿于子女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思想理念却是在人伦情感缺失的状况下产生并形成的, 子女通过模仿其他人所形成的社会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必然会与父母产生强烈的冲突。

个案: (小张, 13岁, 父母外出打工) 我从小学习成绩就好, 在班级里担任班长, 我很重视这个职务, 同学们都巴结我, 因为我是老师眼前的红人, 像我村的人都巴结村干部小刘哥哥一样。刚入初三时, 我外出打工的妈妈怕这个职务影响我学习, 就找班主任撤销我班长的职务, 因此, 我特烦她, 就算她是为我成绩着想, 可是她都不知道同学现在都很势力, 我自从不当班长后再也没有人巴结、奉承我了, 真讨厌我妈妈什么都不懂还瞎操心[4]。

从上述个案中明显看出, 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人伦情感缺失所形成的价值观与父母不同, 行为处事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尽管碍于家长的权威听从了父母的安排, 但这种接受是被迫的, 孩子“口服心不服”, 对父母产生强烈反感。

(二) 人伦情感缺失导致亲子关系的失谐与道德情感的变异

良好的人伦情感关系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彼此的亲切接触”, 子女感受父母的爱能够产生安全感与责任感。良好的人伦情感关系还能够保障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和谐。在子女成长过程中, 父母的行为是子女模仿的对象, 父母会以直接的形式向子女传递道德知识与价值观, 在社会交往中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与良好的同伴关系, 最终促成子女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内化。家庭是个互动群体, 家庭中每个成员既是施动者也是受动者, 子女在互动中“身心的发展、品德、个性”都得以完成。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 父母外出打工无法陪伴在子女身旁, 不可能有这种互动。

个案: (一个外出打工的父亲, 39岁) 我在外打工, 妻子已经过世, 有一个儿子在上初中, 我把儿子寄养在父母那, 因为是男孩子, 父母都比较疼他。我平时因忙碌工作很少给他打电话, 现在孩子和我也不像以前那么亲了。过年回家的时候看到儿子吃饭挑食就说了他几句, 他就很不耐烦。看到儿子总是看电视却不学习, 我就让他好好学习, 他却说:“你谁啊, 有什么资格管我?”我听了很伤心, 长时间不与儿子在一起生活, 我们之间感情越来越冷淡了, 儿子对我外出打工一点都不理解。我也想好好与儿子相处, 但是没办法啊, 我总得出来赚钱养活他啊![5]

从上述个案中能够明显看出, 该父亲长期在外打工, 子女因人伦情感缺失导致亲子关系的失谐与道德情感的变异。农村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而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 子女因父母外出打工、人伦情感缺失而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 从而很难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调查发现, 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人伦情感缺失仅仅片面接受爱却不施爱, 缺乏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 一些孩子表现出“冷漠、自负”等情感障碍, 甚至具有严重的攻击性行为。

(三) 人伦情感缺失导致隔代抚养中的教育偏离

父母外出打工后, 隔代监护是最为普遍的抚养方式。调查发现, 目前我国60岁左右的人口中有40%没有受过教育, 而且这部分人中95%都聚集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因自身成长环境、经历、受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价值观与时代相去甚远, 祖辈的受教育程度从客观上决定了对孙辈的监护抚养只能停留在温饱式抚育的水平上。

个案:据新华网报道, 小王, 14岁, 在上初中,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将其寄养在孩子的祖父母家中。小王花钱大手大脚并迷恋网络游戏, 两位老人对其劝说, 小王不仅不听, 并威胁说“再管我, 我就离家出走”。两位老人在与其父母通电话时总是报喜不报忧, 对小王的变化遮遮掩掩, 无形中纵容了小王的堕落。最后小王因没钱去抢劫同校学生, 最终落入法网[6]。

祖辈对孙辈因天然的血缘关系对孙辈相对溺爱, 在相处中对孙辈听之任之, 有的甚至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监护和施教时偏重于对孩子物质生活上的满足, 缺乏道德与精神上的管束和引导。由于文化层次的差异, 祖辈对孙辈不能科学合理辅导其功课并对其学习进行有效监督。这就容易使孩子的道德心理发展出现偏差, 即以自我为中心, 在道德认知上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观点, 而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协调。在农村, 大多数祖辈的观念与教育方式相对比较陈旧, 祖孙之间的隔阂比较严重, 话题大多是唠叨生活琐事, 当孩子遇到一些情况时, 在家庭中往往缺乏具有共同语言的交流对象 (与祖辈交流困难且又无法及时与父母沟通) , 这就无法有效满足子女成长中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加之老年人因身心的衰老与退化, 在情绪上通常表现出明显的“空虚感、孤独感、焦虑感、怀旧感”等消极特征, 这些消极特征通过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传染给儿童, 并使之形成“沮丧、孤独、焦虑” 等不良情绪情感特征。

三、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疏离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 父母应为孩子提供相对熟悉、稳定的家庭环境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 一旦父母离开子女, 很容易导致子女对“父母角色认同”出现疑问, 让子女很难对父母产生依恋, 加之叛逆期与父母意见不同, 出现矛盾时因缺乏交流一时得不到解决会使其隔阂不断加深, 可以说任何抚养方式都无法完全替代父母对子女的抚养。笔者认为, 除非家庭发生重大突然变故等情况, 否则父母应尽量在子女身边进行抚养并为之提供相对熟悉、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选择外出打工并将子女留在家中, 这本身对子女的成长就是不利的。父母外出打工应尽量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 或者父母双方留一方在家中陪伴子女, 外出的另一方则需要经常与子女联系, 最大限度地减少一方外出对子女的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这种陪伴, 能够有效帮助子女建立稳定的“家庭认同意识”, 避免子女因感情投向过于单一而将原本家庭中“父、母、子”三方共同分享的“家庭之爱”将外出打工的父母排除在子女的“家庭认同意识”之外, 让孩子出现“恋母”、“恋父”或对父母双方都不依赖的情况。

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说, 孩子去适应不断变动的生活环境能够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 但是,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一个缺乏稳定的家庭中,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孩子被频繁寄养于不同的家庭中, 很难建立稳定的“家庭认同意识”且家庭社会化功能也无法有效实现。农村一些父母外出打工时, 选择将子女寄养在亲戚家中, 这就要求父母尽量选择让孩子在相对熟悉、稳定且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家庭中 (曾经共同生活过且保持着密切的交往的祖辈家庭或亲戚家庭) , 家庭是子女“过渡时间最长、建立最持久、最有影响力关系”的环境, 稳定且适当的环境对于子女的成长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子女对被寄养家庭的“生活习惯、成员间相处方式、管教期望值”比较熟悉, 能够保证子女较快融入并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且寄养家庭也能较快适应其加入, 可以有效防止与避免子女出现“寄人篱下”、“局外人”的不良情感感受。

(二) 父母应增加与孩子生活家庭的交流机会

1.父母应增加与子女的交流

子女被寄养后, 出于对父母的依恋与思念, 使其对寄养家庭中的抚养者产生一定逆反心理, 寄养儿童往往性格中存在“疑惑、过敏、世故” [7]。一些父母外出打工后将孩子托付给父母或亲戚照顾就不再理会, 认为子女有人照顾就万事大吉了, 这类潜意识中将子女视为一种负担并将与子女分离的期限模糊化将给子女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 让子女产生一种“被抛弃”的心理且亲子之间极易产生隔阂。一旦子女在被托付的家庭中无法很好地适应, 子女会很容易产生凄苦的感受。父母外出打工后, 其家庭中与子女交流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互动频率极低” [8]四大特点, 这就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影响功效降低到最弱, 也是形成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其家庭社会化不足的主要原因。对此, 笔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应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并加强与子女的沟通 (例如电话) , 以帮助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且能够有助于子女克服“寄人篱下”的心理, 有条件的父母应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与子女相处的时间 (例如孩子放假时把孩子接到父母打工的地方或者回家看望孩子) , 通过与子女多沟通、多联系, 尽量缩短亲子分离的时间并将亲子分离的期限明确化。

2.父母应增加与子女寄养家庭的交流

父母外出打工一般会选择将子女寄养在祖辈家庭或亲戚家庭中, 当子女在与父母相处或回到自己原本的家庭生活时, 已经不再适应父母对自己的管教方式。寄养在祖辈家庭中, 祖辈对孙辈太过溺爱。寄养在亲戚家庭中, 寄养家长往往考虑到与孩子父母的关系, 对其管教时存在多方面顾虑, 毕竟管教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担心管教太严格孩子会有可能误解并向其父母“告状”, 于是在管教过程中因无原则地迁就、顺从而导致监管不力。对此, 笔者认为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寄养子女时应与寄养家庭的家长对子女的“管教、期望、教养方式”等多方面尽量达成一致,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子女面对新家庭的生活形态时产生心理冲突, 还能让子女在寄养家庭中较快地去融入、适应, 保证子女在不同家庭生活中的前后一致性, 避免子女对当前家庭生活与管理人因存在不满情绪难以建立认同问题[9]。父母在与子女寄养家庭的交流中要多关注子女的心理需要与情感需求, 将子女的思想动态及其前因后果都了解清楚后, 与寄养家庭家长进行沟通, 帮助子女与寄养家庭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并进行最大限度的交流与理解, 让子女在新的家庭中感受家庭的温暖。

(三) 构建学校监护体系, 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辅导

学校在留守儿童入校时应对其情况进行全面普查, 并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库。作为留守儿童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校, 应为留守儿童构建学校监护体系, 通过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与健全相应配套措施, 安排农村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设立“代管家长制”, 实施“一对一”的帮扶机制, 以保障“代管家长”真正有效担负临时家长的相应责任。强化教师的责任心, 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进行及时有效的相关辅导, 以促进其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电话、信件等联系方式, 加强与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沟通, 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

(四) 改革教育体制, 有效加强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重要的生活场所——农村社区, 应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在农村社区建立“健康服务中心、抚养人支持小组、被抚养儿童心理治疗小组、信息公告服务中心”等机构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各类心理与健康问题, 让被抚养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同时应在社区中建立相应的“社会互助网络、农村留守家庭互助组织”, 呼吁社区各界志愿者结对帮助留守儿童,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以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10]。

参考文献

[1]徐爱东.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 (4) .

[2]周洁, 钱金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发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9, (35) .

[3]李孜, 李燕.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实践性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4]陈蓉.需要理论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

[5]刘宾, 欧阳文珍.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报告[J].陇东学院学报, 2010, (3) .

[6]董士昙, 李梅.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与犯罪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

[7]贾婀娜, 毕经华, 贾潇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钦州学院学报, 2010, (4) .

[8]王新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社会化功能弱化的问题探析[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10, (4) .

[9]赵景欣, 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与教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 2010, (7) .

有声语言中情感的形成和缺失 篇2

有声语言中情感的形成和缺失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人有说话的欲望才会开口说话,这个说话的欲望就是情绪.人的`语言之所以感动别人、吸引别人,其核心就是语言中承载着喜怒哀乐.人的感情能带来千姿百态的身体变化和各种各样的呼吸律动,形成不同的气势,进而激发出五彩缤纷的声音来.

作 者:柳晓  作者单位:南阳电视台 刊 名: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英文刊名:JOURNALISM LOVER 年,卷(期): “”(12) 分类号:G22 关键词: 

情感缺失儿童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策略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就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父母的长期缺位,在孩子的道德成长过程中,外在的道德认知不能很好地化为内在的主观态度,即道德情感需求,就很难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伦理学者何怀宏曾说:“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怜悯之情作为人类最原始和最纯正的一种道德情感,对于人们履行最起码和最基本的道德义务,使社会不致长久堕入野蛮的巨大意义。所以,不仅现代社会的底线伦理,甚至我们的整个生活都需要这种道德情感‘垫底。”本研究就是根据本校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现状,通过问卷法、文献法等方式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下的学校策略研究。

一、本校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现状

2014年9月,学校对224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家庭、学校以及他们的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经过对问卷的汇总分析,概括出了三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道德情感引领缺乏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虽然较为频繁,但仅仅是交流学习、生活和家中琐事。调查还发现留守儿童不合群现象,要么脾气暴躁、任性、冲动易怒。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交往或暗恋异性的行为,这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引领缺乏。

(二)自我封闭现象严重

调查显示,多数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人生活在一起,68.6%的留守儿童偶尔会和他们产生矛盾,61.4%选择闷不吭声,大多选择独自承受。还发现遇到困难或心里有事,47.3%的留守儿童不太愿意告诉教师,愿意透露心声的只是少数。家长和教师就很难触及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领域。

(三)归属感缺失,有强烈的情感期待

本次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情感上较为孤单、寂寞的占38.6%,情感上能得到安抚、慰藉的仅占14.5%。还发现留守儿童都喜欢交朋友(很喜欢占52.7%,一般占38.6%),不喜欢的仅占5.9%。但在学校里,和留守儿童玩得好的同学却很少,仅占12.7%。两组数据的对比,正说明留守儿童归属感缺失,有强烈的情感期待。

二、对策与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缺失问题,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

(一)构建温馨校园的文化环境,增进归属感

温馨的校园文化环境会使留守儿童有家的归属感,使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成长。要形成温馨的校园文化环境,笔者认为要抓好常态校园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学校构建核心的校园文化理念,通过班级文化、寝室文化、走廊文化、交际文化等多个方面加以熔炼和提升,形成一种感染氛围,使留守儿童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抓好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建设,帮助留守儿童走出自闭的道德情感大门

道德情感体验和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成长过程。文化活动是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最容易接受的载体之一,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所感受的道德情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学校文化活动中获得的。学校要尽可能地多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的参与度才会高,在参与中才能触动他们内心的需求,使他们走出自闭的情感大门。

(三)建立“互动模式”,搭建培养道德情感的平台

“互动模式”要求注重通过教师尊重关心、启发诱导、讨论对话等形式及学生思考、体验、反省等机制,使教育活动成为“互动”的双向交流与影响的过程,转变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关系。当然,此模式中必须做到情感的渗透,对学生表达出真诚、关心,才能使受教育者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中敢于畅所欲言,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沟通才会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这就为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搭建了较好的平台。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形成引领效应,满足情感期待

教师作为学生接触的主要对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尤为必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而不是仅仅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也不要只注重升学而忽视情感教育。教育家斯卡特金所言:“未经人的积极情绪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才有激情和干劲,才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激励。

2.提高教师的道德情感修养,形成道德情感引领效应

我们知道,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上产生的,并随着道德认知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情感具有感染性,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其他人,使其具有同样的情感,并与自己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升教师自身道德情感修养,丰富教师的情感体验,会提升学生道德情感认知度并受其感染,从而以正直,善良、诚实等良好情感质量引领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3.增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情感付出,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期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出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要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不得以学生成绩好坏来区别对待。(2)善于尊重信任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敏感的角落,一旦触及,教师的每个眼神、每句话、每个手势、每个动作,都会给他们带来无限的安慰和鼓舞。(3)还要善于将教师的情感付出融入学生生活。教师在生活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发现道德情感问题及时疏通,并以愉快、幽默、亲切和蔼的方式,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进行热情鼓励及鞭策,使他们深深感受到教师的爱。缩短师生的情感距离,学生才愿意和教师推心置腹地交流。那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迎刃而解呢?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问题,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升,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以及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固然,学校是主要阵地,但要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情感缺失儿童 篇4

关键词:情感缺失儿童,PHP,MySQL,O2O

1核心技术应用

1.1网站的运行环境由PHP、Apache和My SQL建立

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内建了IISWeb服务器, PHP可以在IIS上运行, 大部分PHP网页都是在Apache Web服务器上执行。

1.2 My SQL的管理工具选用的是php My Admin

通过php My Admin可以完全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例如建立、复制和删除数据等等。如果使用合适的工具, My SQL数据库的管理就会变得相当简单。应用My SQL命令行方式需要对My SQL知识非常熟悉, 对SQL语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1.3在网站中使用的图片大部分是经过Photo Shop处理的

图像编辑是图像处理的基础, 可以对图像做各种变换如放大、缩小透视等;也可进行复制、去除斑点、修补、修饰图像的残损等。有的图片也是用PHP的GD扩充功能进行绘图。

1.4会员管理系统

当用户浏览网站时, 可以申请成为网站的会员, 登录之后, 修改资料, 享受会员待遇。制作会员管理系统要求熟悉html、Java Script和SQL的语法, 了解表单的制作方式以及如何读取表单数据, 了解使用mail () 函数发送邮件, 知道如何存取Cookie。这样系统稳定性高, 并发性好。

1.5 Cookie存放在客户端的内存或磁盘中, 记录浏览者的信息

Cookie存放在客户端的内存或磁盘中, 记录浏览者的信息, 何时访问过该网站, 从事过哪些活动, 购物车里有哪些商品等, 等到下次用户再浏览网站时, 只需要查询Cookie的记录就能知道浏览者是谁了。可以根据Cookie中的记录, 为每一个用户设计出独特的网页, 虽然存放在客户端, 但是不会占用Web服务器的资源。

1.6 Session的用途是记录客户端的信息

Session的用途是记录客户端的信息, 而且每个客户端拥有各自的Session。为了考虑到不支持Cookie的浏览器及浏览者禁止Web服务器在客户端写入Cookie的情况, 在服务器中设置了Session。

2总体功能设计

平台采用一种在互联网中实现的新型公益行为, 与传统的以物质为主导的爱心公益行为不同, 以免费互动的形式在平台上切实帮助到情感缺失儿童。平台共有新闻动态, 关爱一对一, 陪伴面对面, 呵护心连心, 爱心捐赠, 志愿者招聘, 会员中心等功能。

新闻动态展现情感缺失儿童现实情况, 儿童对亲人, 学业, 社会关爱的期盼。展现留守儿童的日记, 更新每周儿童新闻, 发表媒体关注信息。让更多的人们关注儿童动向和了解儿童所需。

关爱一对一展现爱心志愿者对留守儿童的爱心奉送, 爱心志愿者可以购买爱心车票, 爱心水果, 爱心玩具, 爱心礼物和爱心书籍, 平台直接实现购买功能, 填写儿童收货地址, 儿童就可以收到爱心礼物。以实际行动展现了用户对儿童的关心。

陪伴面对面展现了用户和志愿者们为那些情感缺失及留守儿童开展各种公益活动,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宣传起到了大力的推广作用。让孩子们真心体验到关爱, 带给孩子们欢乐, 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呵护心连心平台, 爱心志愿者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为孩子送去祝福, 帮助孩子们回答一些他们的日常问题。也可以通过留言平台进行交流, 以达到对儿童们的关心和呵护。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尽可能多的帮助情感缺失及留守孩子们, 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爱心捐赠平台, 爱心志愿者可以通过提供的捐赠地址或者银行卡号, 捐赠自己想要捐赠的财物。更加贴切的帮助这些情感缺失及留守儿童, 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这里有西北五省以及其他省份的信息, 捐赠者可以针对性的对某一地区进行捐赠。

志愿者招聘平台, 用户或者游客们可以通过报名志愿者, 并参加志愿者活动来帮助留守及情感缺失儿童, 与他们面对面交流, 更加贴切的了解他们的生活条件及他们的情况。提供各个省份以及地区的志愿者招聘情况, 用户和游客们可以了解并选择自己满足条件和自己想去的地方进行报名。

会员中心平台, 建立会员制度, 免费开放网站, 开放志愿者注册会员, 完成捐赠后会员会增加相应的积分。使更多的游客变成专门的爱心志愿者, 便于爱心公益活动的开展和记录。

3网站实现

3.1首页

系统平台共分为新闻动态, 关爱一对一, 陪伴面对面, 呵护心连心, 爱心捐赠, 志愿者招聘, 会员中心等模块。

3.2关爱一对一平台

用户以及会员可以通过购买一些物品或者礼物送给情感缺失儿童, 使孩子们更加贴切的感觉到的爱心人士对他们的关爱。

4结语

关爱西北地区情感缺失儿童支援公益平台是一个目的性强的公益网站, 人们可以用微小的行动进行公益, 切实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公益没有富人与穷人的区别, 只有爱心和需要爱心帮助的人, 可以实现人人皆可公益。平台有利地推动了爱心公益事业的推广和普及, 是爱心人士和情感缺失儿童之间有力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美) 赞德斯彻, 陈浩, 吴孙滨, 胡丹.深入PHP[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2] (美) 内格里诺, (美) 史密斯.Java Script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缺失性情感的诗性表现 篇5

关键词:《小雅》 诗群 诗学

创立于1936年的《小雅》诗刊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期刊,《小雅》诗群无论是在诗歌形象的塑造、思想情感的抒发,还是在诗歌意境开拓方面,其诗学取向大致是“驮着人世的悲哀”(沈圣时《李白》,见《小雅》第4期,下注只标明刊期)寂寞的歌唱,在悲天悯人的缺失性情感抒写中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派诗学特征。

从身体直接感知的物质形态与特征而言,诗歌形象包括味觉形象、听觉形象、视觉形象、嗅觉形象和触觉形象等方面,《小雅》诗群多借助这些形象将内在抑郁的情感喷涌而出。李章伯的《望儿归》(第1期)借“南归的雁声”“哀鸣的蟋蟀”和“永不回来的足音”等听觉形象突出母亲渴望亲人归来的殷切期盼与无望的等待。林丁的《酒》(第3期)借“酒”之味觉形象拓展诗歌的诗性空间,化抽象为具体,“把悲愤掷出胸腔”,将复杂的心理体验化为可触可感、充满力量的动作行为,抒发诗人失意状态下的理性认知与自我安慰。佚名的《除夕》(第5、6合期)借“炮竹”“冲霄的烟火”之视听形象抒写孩童纯真无邪的快乐,反衬“众人皆欢我独愁”的失落及其对时光飞逝的悲鸣……

另一方面《小雅》诗人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来传达普遍性的人类情感体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吴奔星的《行云》(第1期)中“疲倦的泪遂潸然下洒”抒发出“异邦的放逐者”的漂泊惆怅,展现出孤苦无依、思家恋家、怅然若失的游子形象。李长之的《北海夜游》(第3期)夜晚冥思“人事多苟苟,令湖山蒙羞”“见人间之藐小,思天地之悠悠”“想永恒之常住,悲人性之脆薄”,诗歌将绘景与写人结合在一起,讴歌了自然之永恒,慨叹着人世之沧桑,饱含阅尽世态炎凉后的淡泊与从容,彰显出一个理性而又冷静的智者形象。林庚《夜》(第3期)显示出夜越深、情越真的怅惘,在“清白的夜之灯下安慰了别情”中,展现出“人生如一曲哀愁”的深层次孤独意识的“过客”形象。

就思想感情的表达而言,《小雅》诗群的诗歌创作涉及爱情、亲情、友情、故乡情等,其基调多为悲伤、愁苦、郁闷、遗憾、哀怨等缺失性情感。

在抒写缺失性亲情方面,《小雅》诗刊第2期中路易士的系列诗歌较有代表性,诗人的《黄昏小景》没有勾勒出常见的家的温馨,而是写尽了诗人的颓废与感伤:“倚着颓败的家门/默默地,我们遥看西天”;家庭氛围是凄凉冷落的:“晚饭时妻的琐碎的话——/几年前的旧事已如烟了/而在青菜汤的淡味里/我觉出了一些生的凄凉”(《傍晚的家》);夫妻之间也没有应有的默契,而是“纵有温情已迢迢了/妻的眼睛是寂寞的”(《二月之雪》)情绪状态尽是灰色虚无,这是诗人心情苦闷的内在表征。

在复杂情感的抒情言志上,李章伯的《寄》(第1期)堪称典范之作:

离弦之箭是无法挽回的,/我能挽得住你吗?/今朝你是决定走了,/走了,永不回来!//我只好/在月光清冷的坟头,/为你开一朵向阳花。

小诗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由留恋到哀悼的情感起伏。“离弦之箭”的比喻形象恰当,以极强的客观速度来彰显生者渴望挽留逝者的极度无助,蕴含着生命流逝的无限感伤。“挽回”而不是“收回”似乎有些突兀,语义上的矛盾形成情感上的丰富性,一个“能”字反映出诗人的无奈,蕴含着生死离别已成事实的惆怅。“你是决定走了”,这种化死亡的被动无助为逝者的自觉主动似乎不合情理,但这种埋怨式表述更能反衬出诗人所受的巨大打击与彼此的真挚情感。两个“走了”的回环往复构成低沉徘徊的缅怀基调,表现出一种绝望悲怆的柔性情感。

第二小节诗人的情感由自然情感的激越回归到心绪平复后的缓冲,写出了不得不接受友人亡故的哀痛与缅怀。“坟头”直接点明生离死别,“向阳花”这一诗意而又显得浪漫的暖色调使得诗歌瞬间产生了鲜明的画面感,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它与“月光清冷的坟头”孤寂黯然的冷色调形成鲜明的对照,前者代表着白昼阳光下的旺盛生命力,后者代表着黑夜笼罩下死一般的寂静冷清,冷暖意象的矛盾对立使得小诗具有了无限的张力,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意境。

诗人用“开一朵向阳花”而不是“栽”,是化实为虚,省略了向阳花由“栽”到“开”的漫长等待,而直接进入“开”的繁盛艳丽,更能突出一份温暖与诗性。

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本诗能够呈现出直观的情感走向,一个反问句,一个祈使句,显示出强烈的感情流向,正如吴奔星所言:“标点符号在诗里,不仅是形式问题,它也与诗的内容所带来的感情色彩和语气有关。”[1]这首诗构思精巧,用语朴实无华,却能于平淡之中见波澜,令人回味悠长。

在诗歌意境拓展方面,《小雅》诗群在写景抒情及其意象的组合上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沈绿蒂《春夜雨》(第5、6合期)题目中涉及的三个意象构成了情感跃动的多重转折:“春”寓意喜庆温暖,但时间却是在黑暗寂寞的“夜”里;“夜”让人怀想家的温馨,而雨水却弥漫了归途的心情;虽然雨水打湿了“破浪的帆篷”,但诗人还是有所希冀的等待,“待明日之太阳吧,迎风送来杨花”。几重跌宕起伏将诗人恋春又伤春的复杂矛盾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李白凤《无题》(第5、6合期)以质朴无华的语言表现出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复杂:“我之来/没有得罪过谁/然而/默默地——/你像冬风/我像花。”当如花一般的纯洁友善与真诚遭遇人性卑劣的暗流涌动时,诗人没有换来相应的温馨回馈,反而迎来了对方那寒风般刺骨的冷漠,情感丰富,集委屈、倾诉、谴责、不解于一体,“默默地”突出了不经意间关系淡化乃至恶化的出乎意料,平静中彰显的是内心深处巨大的心理波澜,在莫名其妙受到伤害的痛苦思索中蕴含着无可奈何的对于人情冷暖的感喟。

诗歌创作中最能体现诗人创作意旨与思想感情的莫过于意象的准确运用,《小雅》诗群的缺失性情感表现多借助于生动表意的“梦”意象展示出来。

“在梦的空间/有一首神秘的诗——/是我写不出,/你也看不懂”(邓梅诗《我从》,第5、6合期)。梦的隐密性与不可言说性利于传达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细腻的情感轨迹,揭示出人物感性与理性碰撞下取舍的纠结与矛盾,梦的虚幻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抒情主人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愤懑。

李章伯的《蒲公英》(第1期)托物言志,轻盈飘逸但命运短暂的蒲公英,“她的梦深藏在露珠里”,而露珠同样是无法控制自己命运的弱者,突出了梦想的脆弱与无助。路易士《归来吟》(第2期)看到“初恋的街”“十年来我的梦的摇篮”没有一丝甜蜜的感觉,映入眼帘的只有“黯然的脸”和“幽灵似的三五行人的彳亍”。吴奔星笔下的梦是“银色的”,如同“荷叶上银色的珠”,在清婉中透出好梦易醒、佳境易逝的感伤(《人生小唱之二银色的珠》)(第2期)。李佛波将“梦的轻盈”与“幽森的古寺梵钟”作了对比,衬托出失意人的“心的颤动”与无限哀怨《薄印》(第3期)。李章伯《无题》(第3期)“梦之舟道寄泊于孤星”传达出诗人漂泊的黯然神伤和对居无定所的寂寥惆怅。

《小雅》诗群笔下的梦意象看似诗人自由意识的诗性挥洒,更多的是诗人潜意识的流露,寄寓着诗人独特的心路历程,在似梦还真的艺术情境中阐述着诗人对人事的敏锐认知。

从庄周梦蝶开始,中国文学作品中虚幻的梦境常带给文学的是富有浪漫情调的想象空间,催生作家的创作灵感与艺术直觉,揭示抒情主人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成为诗人抒情的有效手段,“梦与其说是一个事实性判断,不如说是一个价值与意义的询问。”[2]

《小雅》诗群的诗歌主题及其形式体现出现代派诗歌的典型特色,缺失性情感与蓝棣之概括的“青春的病态”是相通的,这是由于1930年代特殊的时局与诗人普遍的困顿有关,“有个人的郁结和民族的郁结,有对政治者的绝望,以及青年们在畸形的大都市文明中的失落感”[3]。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小雅》诗刊及其诗群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5000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吴奔星:《人生口哨》,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57页。

[2]张曙光:《梦与觉:一个典型的存在论论题》,学术研究,2004年,第1期。

浅析歌唱情感的缺失 篇6

人声与乐器的声音明显的区别是人的声音有感情, 而乐器的声音则没有感情, 在展示音乐作品中这种不同就更为明显。在歌唱中“以情带声”的“情”是歌唱者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 如果说乐器在演奏中也有情感的表达, 那么这里的情感是演奏者附加给乐器的, 并不是乐器本身所与生俱来的。在歌唱中, 歌者无论技巧有多熟练, 音色有多优美, 如果歌唱时没有情感的投入, 那他的歌声也是空洞的, 无法触动听众心灵的。听众与歌者通过歌声中情感的运用来进行交流, 如果歌者运用不同的语言演唱, 我们虽然从歌词中不能直接听懂歌者要表达的具体内容, 但是从他歌声里或温柔或愤怒的情绪中, 听众也能大致理解歌曲的内涵。古人曾说过:“声者发乎情”“情动而辞发”, 只有用“情”歌唱才能真正的打动听众, 这是歌者与听者建立情感的桥梁。歌唱家仲伟在《用心去唱歌》经验谈中也告诉我们唱歌不唱情观众不欢迎。她说“演唱《王贵是个好后生》这首歌时仅仅关心自己的声音, 对歌曲的思考、风格和语言等全然不顾, 当然就唱不好这首歌了”。可见, 歌唱中的情感要求歌唱家与观众都有情感的共鸣。歌唱家自己不动情, 不可能创作出好的歌曲艺术形象, 也不能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那么, 以下用几点去分析歌唱者缺乏情感体现的原因:

一、过多的注重声音技巧而忽略了情感的表现

在歌唱中, 技巧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二者存在歌唱这个统一体中, 有时互相对立, 有时又互相统一, 它们相互依存, 形影相随, 相辅相成。歌者是歌曲与听者之间的桥梁, 情感是歌中的内涵和意境的认识, 技巧是传达情感的支撑和表达方式。有很多人认为, 歌唱是声音与技巧的完美结合, 如果自身有很好的嗓音条件, 再加上后天声乐技巧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把声乐作品在演出中发挥出极致。因此, 过多的表现技巧和声音反而会在演唱中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由于太注重声音和过分的炫技, 往往使自己的声音紧张, 高音也不稳定, 而最终很难得到想要的结果, 从而拉远了和听众的距离。记得在CCTV音乐节目中尹文华唱的《疼爱妈妈》那首歌, 她整整哭了全场, 以至于节目都无法录了。她是想着她那满头白发的母亲的背影一辈子为了一个家, 是带着感激的心情演唱的, 录完节目眼泪还没有停止, 她索性就哭个痛快来发泄心中的情感, 最后节目非常成功。对于歌唱者来说, 想完整的演唱好一首作品, 就应该声情并用, 即声中带情, 情中带声, 纯粹卖弄技巧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 没有生命力。情感表达依靠演唱技巧支撑, 演唱技巧是更好的表达情感的工具, 但技巧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我们也不应被它所驾驭。总之, 我们在掌握及运用二者的时候, 就要从利弊两方面考虑, 将其结合的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所以“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是每位歌者应达到的高度。

二、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够深入

对于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而言, 歌唱者要想把感情融入其中又能准确表达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就应该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和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每一个好的音乐作品, 作者都是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表达的。歌唱者要想把这一音乐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动鲜活, 就应在演唱之前去充分的了解各时期作品的风格以及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 把各时期的风格和思想内涵通过演唱来深刻的刻画出来。因此我们作为歌唱者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去收集各时期作者当时的心态以及历史背景, 只有弄清这些细节才能用情准确, 更完美的演绎作品, 赢得听众的喜爱。

三、歌者不够深入生活

歌唱是人们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 用歌唱来表现生活、抒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才是重点。歌唱家演唱的作品, 都是通过有各种变化的声音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 有变化才会有个性, 有个性才是独立的。在歌唱时, 要想了解歌曲的内涵并用自己的方式更好的去表现它, 就需要用心去体验生活。歌唱者经过对生活的深入了解, 演唱时根据作品的需要把积累的对作品有帮助的内容从大脑中提取出来, 此时那些已经融入歌唱者血液的各种技巧, 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从歌者唇边流淌出来的旋律和音符, 才会是生动的、细腻的、自然的、直入人心的。我们都知道歌词的内容既精炼又概括, 但是歌者不应该用歌词浅表的意思去表达它。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形成比歌词表面所体现的更真实、更丰富、更细致生动的生活画面。不然, 就是对歌曲的理解不完整, 歌唱中的表达就会空洞。所以说, 如果不深入生活就产生不了好的灵感和激情, 表达的作品就不够准确和生动。因此, 歌者必须在歌唱中和生活的实践中, 努力锻炼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深刻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 还有演唱中自如的表现, 这样才能在演唱时达到最完美的表演。

四、过多的模仿, 丧失了好声音的本质

在歌唱领域, 有很多歌唱者习惯于模仿, 这样就会丧失了原本已经拥有的个性化的声音。在初学阶段, 模仿一些歌唱家的演唱和发声技巧, 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如果已经熟练的掌握发声技巧, 这时就需要从已经掌握的技巧中把自己的声音特色延伸出去, 并将自己对歌曲的感悟和理解全部倾注在演唱中, 形成自己的个性, 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别人, 不然就会失去自己声音的闪光点。同样, 在歌唱中如果过度的模仿某些歌唱家的演唱技巧和声音, 听众就会认为歌唱毫无新意, 千篇一律, 也无法真正的打动听众。现在, 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发展, 一些好的音乐作品也迅速的流行起来, 这时, 模仿也大范围的兴起。我们一方面强调要有自己的演唱风格和个性, 但往往为了演出的现场效果, 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 又会或多或少的在表演中流露出原唱歌手的一些特点, 让听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说没有个性独立的歌唱家永远不会有惊人的成就。那么我们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欣赏一些知名歌唱家的歌唱精华, 吸取歌唱家的演唱经验, 从而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好声音。好的歌曲是上佳的作品, 技巧是方法, 声音是工具, 而个性却是歌唱的原动力。我们应该允许演唱者标新立异, 有创新, 有突破, 而不应视异为祸。

作为一个优秀的歌唱者, 应善于在歌唱中有夸张的情绪情感, 但又能在歌唱中适度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在歌唱中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 有适度的控制力才是艺术。因为歌唱是声乐的艺术, 好的歌唱应该是声音美好动听, 技巧细腻多元化, 感情真挚动人, 语言形象准确。演唱者若想把声乐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充分而又完美的体现出来, 使歌唱者心灵深处的音乐感染到每一位听众, 就必须懂得“以声传情, 寓情于声”的道理。俄国著名歌唱家夏里亚宾说过:“歌唱最重要的是心弦的振动”。因此, “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是所有歌唱者的至高追求, 我们应

论舒曼钢琴曲《为什么》是如何表现其标题性特点的

狄佳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舒曼是德国最具浪漫主义精神的作曲家, 音乐家及音乐评论家。他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 被后人认为是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最卓越, 最有个性的作曲家之一。舒曼出生于一个出版商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很爱好文学的人, 从小舒曼就在他父亲的影响下学习和研究文学。这使他扎下了很深的文学功底。舒曼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音乐, 少年时由于父亲去世, 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舒曼迫于无奈学习了法律。后来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又从事了音乐的事业。就在这个崭新的阶段他刻苦练习钢琴, 右手的无名指受伤了, 不能再弹琴了。这是他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舒曼的一生中涉足了钢琴音乐, 艺术歌曲, 交响乐, 室内乐等领域。其中钢琴音乐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其中标题性的钢琴套曲是舒曼最独特的标志。《为什么》是舒曼钢琴套曲《幻想曲集》中的一首, 这首乐曲无论是从形式和内容上看, 无不体现着标题性的特点。

舒曼一生的钢琴音乐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儿童和少年时代, 他模仿古典时期的作品, 创作了一百多首钢琴作品。第二阶段是青年时代, 是他创作的盛期。第三阶段, 是他步入了管弦乐, 室内乐的创作天地。这期间唯一的一首钢琴作品是《a小调钢琴协奏曲》。钢琴曲《为什么》是舒曼第二阶段。创作盛期中钢琴套曲《幻想曲集》中的一首。同时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还有《狂欢节》《阿贝格变奏曲》《蝴蝶》《间奏曲》《交响练习曲》《三首奏鸣曲》《儿童情景》《音乐册》等作品。《幻想曲集》是由八个生动的画面组成的, 即有八首小品组成的分别是《夜晚》《冲动》《为什么》《奇想》《夜》《寓言》《奇幻的梦境》《最后的歌曲》。音乐既富有大自然的幻想, 又有细腻的心理描写。单看这些标题就能让人联想翩翩。《为什么》这首作品写于1837年的夏天。这是他在维也纳的时候所写的。是他由于与克拉拉的关系和新杂志的有关问题而大伤脑筋的作品。该作品献给了他的好友英国女钢琴家雷杜拉夫。这首小品的篇幅虽然不大, 但是它标题具体, 表现形象鲜明, 结构精炼, 常被认为是舒曼展开个人独特风格的第一部曲集。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标题性在这首作品中得到了很大的揭示作用。“标题性”的提示, 往往是通过内容的进行, 用来深刻的表达细致入微的感情体验的重要手段。标题具体的揭示音乐形象, 和思想内容。来折射出音乐中的诗意和文学意味。

钢琴曲《为什么》是通过怎样的乐曲形式来表达其标题性特点的呢?乐曲的和声分析:《为什么》是一个三段体的曲式结构。是A-B-A是16+14+12一共是42小节。呈示段, 调性是降D大调。第一乐句是1-4小节, 和声进行是DD-V-I, 在其中I极和弦持续两小节。第二乐句是5-12小节, 和声进行是II-V-I-VI.这一句音符比较密集, 运用了复调的写法, 情绪看有些波动。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 旋律及和声进行都是一样的, 由DD-V-I结束了呈示段。中段, 17-20小节, 转到f小调, 和声进行是DD-V-I。从21-24小节又转入到降E大调。和声进行是V-II, 这4小节旋律演奏是一个V7和弦。接下来是前4小节的扩展是25-30小节。和声是DD+6-V-DD+6-V.这6小节是全曲的高潮, 也是最紧张的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进一步的研究它、实践它, 使我们的歌唱事业流光溢彩, 新颖迎人。

部分。中段就是在这种不稳定的和声中结束了。再现段, 几乎是呈示段的完全再现, 开始也是由DD-V-I这种和声进行, 不同的是这段不管是在和声上还是旋律上都更加的稳定。最后的6小节一直持续在主音上。最后以完全终止结束全曲。从主题句的和声上看, 旋律是往上走的, 是疑问形的, 是上扬的疑问式旋法。主音是DD7的七音, 担任的是呈示段的表现任务, 提出问题, 和声则预示了最后结论, 问题将得到解决。从节奏上看, 切分的节奏在乐曲中本应该是具有动力性的, 但是在速度缓慢的乐曲运用中, 却能够表现出一种思考的状态, 能够表现出犹豫不觉, 踌躇不前的形象。从和弦的延时上说, 是有紧张到宽松, 由动到静的。和声的节奏也是由短到长, 从紧张到松弛的。这也暗示了乐曲的主题。

从全曲来看, 主题句的DD-V-I, 这个主导动机经常成贯穿的出现在很多结构部位并有规律的出现在每一段的开始, 不仅使的同类和声连接所表达的音乐形象被保持下来, 而且还可以使音乐的三个段落会更加清晰的划分出来。以下是全曲中出现的疑问式的和弦原形和变形的进行。1-4小节, DD-V-I, 4-8小节I-V/II-II, 13-16小节, DD-V-I.17-20小节, DD-V-I, 21-30小节, V-II-V-DD+6-V-DD+6-V.30-42小节, DD-V-I-DD-I-DD+6-I-V-I.分析全曲的和声进行, 几乎都是疑问式的和声进行。从全曲的调性来看, 呈示段是降D大调, 到了中段, 调性开始转入f小调接着又转入了降E大调。到了再现段, 又转回到降D大调上。这也是个疑问式的调性开始时提出疑问, 中段是思考, 再现段找到了答案。从曲式结构上看, 呈示部就是在提出问题, 中段运用复调写法和不稳定的和声进行以及不稳定的调性都是对问题的思考, 再现段非常的稳定预示着对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标题行和逻辑性, 在线段的和声接在表现思考的中段的后面, 标明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得出了结论。再现段的前4小节的完全再现和声是为了曲式完整性方面的考虑。此后的和声也截然不同, 进入主持续音, 和声处于静止状态。这不仅仅是为了走向乐曲的结束, 而是为了揭示标题, 与呈示段形成了有力的呼应。

在整个乐曲中还有一点令人惊叹的部分, 就是26小节处的增六和弦是全曲中最紧张的地方,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这个最紧张的点正好是全曲的黄金分割点。在倒数26小节的地方是全曲最安静的地方, 是逆黄金分割点。还有就是在整个乐曲的正中间也就是第21-23小节, 也就是全曲最亮的地方。从这样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 舒曼对乐曲的创作是这么的严谨。鲜明的体现出了德国人严谨的逻辑思维。

就是这样一个结构短小的曲子中却有着这么严谨的安排, 钢琴曲《为什么》这一标题性贯穿着整个乐曲, 无论是从他的背景, 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 都和这个乐曲的标题仅仅相扣。这首曲子深刻的表现出了舒曼个性和情感, 他的一生始终在思考着, 在疑问着。但是他一直都不气馁, 不服输, 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作品。它的标题性创作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 在浪漫主义时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让后人永远的记住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美]伦纳德.迈尔著、何乾三译.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邪恶的躯体》——情感的缺失 篇7

一、小说简介

《邪恶的躯体》是伊夫林·沃的成名作, 作品以其简洁, 含蓄, 幽默, 微冷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情感的缺失。这部小说诙谐地讽刺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生活, 标志着沃告别了一代对个人和社会均是浪费的“聪明的年轻人”。这部小说有许多荒诞幽默的因素, 但是作品中的人物所遭遇的罪恶与悲惨的结局也会唤起读者的深思。小说开始时, 所有重要的人物都在一艘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船上。由于天气恶劣, 船颠簸的厉害, 人人都因为晕船而吃尽了苦头, 这也预示着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整部小说以主人公亚当和她未婚妻的婚姻为线索。亚当经历了海上剧烈颠簸带来的折磨, 在多福港海外遭遇了自传手稿的被销毁, 然后去找他的未婚妻尼娜, 告诉她因为没有钱, 他们不能结婚了。小说就是在这样一种轻喜剧的调子里轻快而简练的展开的。亚当始终都处在想弄到一笔钱以具备跟尼娜结婚的条件这一目的造成的种种可笑和尴尬的境遇里。他意外地得到了钱, 但又意外地失去了, 经历了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 甚至还当了一段时间以胡编乱造为主业的小报专栏作者———话匣子先生, 又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这个给他带来经济保障的职位, 再以金杰的名义与尼娜一起回她父亲那里住下一段时间, 享受到了短促的“事实婚姻”生活之后, 亚当被孤零零地抛到了战场上。故事结束时, 正在打一场世界大战, 只是参与战争的国家作者并没有过多的说明, 只用高明的并列的方法描写了主要的情节, 结果是有效地引起了读者对那个动荡的社会的批评以及无限遐想。

虽然亚当始终在为与尼娜结婚而做着某种无望的努力, 但事实上, 在他与她之间的感情上, 并没有恋人的热度, 也没有那种灵光一闪的灵肉合一的渴望与交流, 他们之间的言辞与行为无时不刻不在透露一种冷冷的距离感。这或许恰恰反应了当时的英国社会逐渐走向衰落。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和平而稳定的时代, 工业经济繁荣, 科技和哲学获得发展, 文学创作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然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这一和平的时代走向终结, 使英国第一次丧失了自信, 人们普遍感受到了战争所带来的严重的创伤。到了30年代, 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欧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沃认为, 他崇尚的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 (包括婚姻, 家庭关系) , 他希冀维护的基本的道德准则已经荡然无存。和敏感的知识分子一样, 沃感到他所能见的只是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沦丧, 人际间的倾轧, 家庭的不幸, 此外别无他物。沃在这部小说中也向我们展示了战后的英国社会一片衰象,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严重缺失。

二、情感的缺失

情感的缺失一般也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是一种我行我素式的冷漠。从人与社会方面来看, 当一个人过于沉浸在不顾一切追求自己的利益之中时, 其他事物如自然, 政治, 宗教, 传统习俗等等, 对他而言都是毫无用处的;在与他个人利益无关的事物面前, 他只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他所经历的都没有什么意义, 也没有什么是重要的, 除非那些能使他获得利益的手段。那些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 不再重视甚至有意反抗那些在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事物。从自身方面来看, 当一个人不知道他的人生到底想要追求什么的时候, 这种情感的缺失也就产生了。在这种情况下, 情感的缺少常常产生于这个迷茫的人与他真实的自我之间, 就如同战后的英国青年, 陷入了迷茫。而在《邪恶的躯体》中, 年轻一代便正在经历这种迷茫的缺失。

1. 爱情的缺失

《邪恶的躯体》是围绕亚当向尼娜求婚的情节展开的, 几次接近婚姻的殿堂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在亚当几次的获得又令人费解的失去财产的时候, 他把尼娜卖给了另一个男人, 并在尼娜结婚后又与之发生感情。表面上, 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 但是在这个故事背后, 却引发读者思考, 在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中, 显然爱情和婚姻并不稳固, 一击即碎。

亚当, 小说的主人公, 就像大多数现代人那样, 认为追求到了金钱, 也就拥有了婚姻的稳定, 便可以和未婚妻尼娜订婚。在故事的开始是以亚当在从法国回英国的船上开始的, 他认为只要到达英国, 靠卖手稿的钱便能与尼娜结婚。但是, 不幸的是, 亚当准备借以安身立命的书稿在海关却被当成了黄色下流之作而被付之一炬。尽管亚当极力辩解, 但是书稿还是被毁了。没有了书稿, 也就没有了稿费, 他与尼娜的婚礼也就遥遥无期。这个看似荒诞的理由却使他们婚姻化为泡影。不久, 亚当又错失了第二次机会。他跟人打赌, 很快便赢得了一千英镑, 而随后立即将钱给了一个醉醺醺的陆军少校, 而那个陆军少校拿着钱立刻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亚当再一次与尼娜的婚姻近在咫尺, 但最终仍未实现。这时亚当就向尼娜健忘的父亲求助, 却在拿到尼娜父亲签字的支票后发现那是一个天大的玩笑。因为尼娜的父亲竟把自己的名字签成了查理;在一次摩托车赛车会上, 亚当又见到了那个陆军少校, 并且了解到自己给的一千英镑已经升值成三万五千英镑, 可还没有等他回过神来, 那个陆军少校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最后, 亚当在战场上再次遇到了已经升为将军的陆军少校, 他那三万五千英镑只够买几杯小酒和一份报纸而已。亚当与金钱的关系很微妙, 金钱是尼娜嫁给亚当的唯一条件, 但是它却像个淘气的孩子一次次戏弄亚当。而尼娜与亚当之间的爱情则是维系在金钱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亚当失业后, 他甚至以78磅16先令2便士的价格把尼娜卖给了他的情敌, 而这笔钱正好够付他所拖欠的旅馆费。对于这两个男人来说, 尼娜更像在商店中等待被交易的商品。他们的爱情则不再神圣, 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廉价商品。而在尼娜的世界里, 爱情似乎也没那么重要。当亚当打电话告诉尼娜他们结不了婚了, 因为那个陆军少校是个大骗子, 使他没有钱结婚, 尼娜“嗯”了一声就挂断了电话。然后尼娜又拨电话告诉亚当, 她与金杰订婚了, 似乎这只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更可笑的是对话中有许多不断重复或断断续续的问与答, 诸如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嗯”“哦”“我明白”“好”“就这样吗?”“是, 就这样”等等。就好像他们所谈论的事情和自己无关一样, 可见爱情早已被金钱的欲望所取代。

2. 亲情的缺失

家庭, 亲情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深远的情感。对大多数人来说, 家是安全的避风港, 可以给我们关心, 支持, 温暖。但是小说中, 家庭的分裂, 亲情的缺失无不震撼着每一位读者。

尼娜的家庭, 她的母亲从未在小说中出现, 可以认为她早逝;而他的父亲, 是一个居住在城郊的退役上校, 但是尼娜很少回家探望他的父亲。在亚当被陆军少校骗得身无分文时, 尼娜让亚当向她的父亲求助时, 她却以身体不舒服而让亚当独自前往。尽管那时, 尼娜和亚当马上就要结婚了, 但是亚当还是独自去拜见尼娜的父亲。可见尼娜的家庭中存在着很深裂痕。也可看出, 尼娜的父亲并不关心他唯一的女儿。在尼娜嫁给金杰之后, 尼娜让亚当做替身, 回到老父亲那, 过个快乐的圣诞节。令人吃惊的是, 尼娜的父亲并没有发现任何的破绽, 并完全把亚当当作了金杰, 没有丝毫怀疑。可见这对父女的关系很是冷漠。家庭的四分五裂使年轻一代和老一代之间的亲情也疏远得令人惊讶。布拉克沃特太太认不出自己的亲生儿子迈尔斯, 而儿子也从来不回家探望母亲;因为母亲帕拉斯特太太曾经两次离婚, 儿子保尔肯勋爵就在众人面前骂她丢人现眼;公爵夫人斯戴尔不与女儿厄苏拉交流, 女儿明确表示不想嫁给母亲安排的对象, 母亲却装聋作哑, 一味的假装事事太平, 毫不顾忌女儿的意愿。可见在那个混乱的世界里, 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的隔阂越来越深, 而亲情则变得虚无缥缈。

伊夫林·沃通过《邪恶的躯体》这部小说, 认为现代的战争是人类情感缺失产生的重要原因, 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社会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一个陌生的现代社会, 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 以至于对那个世界以及人们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感到非常困惑, 因而也就产生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情感缺失。

摘要:伊夫林·沃在英国20世纪的文坛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具有摧毁力和最有成果的讽刺小说家之一”。《邪恶的躯体》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末, 当时世界正处于一战结束后的恐惧和绝望之中。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缺失, 并揭示了现代战争是造成人们情感缺失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伊夫林·沃,邪恶的躯体,情感缺失

参考文献

[1]高继海.论伊夫林.沃小说创作发展的二个阶段[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 1995.

影视配音中艺术情感缺失的探究 篇8

1 影视配音情感缺失概述

一部高质量的配音作品, 仅局限于让观众听懂人物对话是不行的, 这不仅不能满足观众对影视的需要, 也不能够做到影视艺术的完整性。而现在影视剧作品的配音质量差,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情感的缺失。

1.1 艺术情感的内涵

“情感是人们对与之发展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反应。”配音艺术的源泉来自真实情感, 艺术的情感可以由想象引发出来, 丰富合理的想象最能调动配音演员在创作中的情感变化。因此, 在创作时, 配音演员应将自己的感情带到规定的情境中, 把自己当作为影片中人物, 然后通过真情流露表达出想要的艺术感情效果, 做到与观众产生共鸣。

1.2 影视配音的特点

影视配音是三度创作, 具有很强的制约性、整体适应性及技术依赖性, 当然在这么强的制约下, 一旦做出完美作品, 其魅力与成就将是不可估量的。

1.2.1 规定制约性

影视配音艺术创作具有强烈的规定制约性, 是一种多度创作的艺术。在影视创作中, 配音演员从创作这一个环节就开始严格地受原片的制约, 他们只能在原片提供的语境中, 诉说屏幕中角色“正在”讲的话,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迅速与角色融为一体。

1.2.2 整体适应性

影视配音艺术创作具有很强的整体适应性, 这是规定制约性的前提。第一, 影视配音创作与时代的整体适应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时代的表达在语法、词汇和发音上有着不同的要求, 甚至连呼吸的状态频率都有着细微的差异。第二, 影视配音创作与影视作品各要素的整体适应性。配音与片中内容风格相贴合, 与人物整体视觉形象统一, 与画面气氛语境融合, 与音乐的情绪节奏融合。第三, 影视配音创作者的整体适应性。为了把握角色和演员的表演风格, 在同一时间的配音创作中, 他们还要注意与对手的配合。

1.2.3 技术依赖性

不同的情况下, 声音的实际变化是不一样的, 配音演员不仅要有良好的和丰富的表现力, 还要注意使用的麦克风。

1.3 配音情感的缺失

影视配音事业的潮起潮落都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虽然外界因素有很多, 但影响配音作品质量的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情感的缺失, 而情感的缺失的现状有以下几点。

1.3.1 创作前准备不足

影视配音的剧本通常较长, 反复研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而许多配音演员轻视创作前期的准备工作, 不对剧本作深入的分析, 导致虽拍摄完美, 做工精致, 但声音黯然失色。

1.3.2 艺术情感缺失

在电影配音中, 有声语言的表达有许多, 人物的形象千姿百态, 知识不深的配音演员是难以迅速地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来赋予与人物性格相符合的音色。一切艺术表现都是以情感为支撑的。无论是表演还是创作, 都要有真切的以物为我的真情体验感受。缺失情感的创作是无法成为完美的配音作品的。

1.3.3 无保障低待遇

相对于演员片酬高备受关注, 配音演员知名度低收入也低, 且水平参差不齐。因此, 配音演员的门槛降低, 从业人员越来越多, 竞争大、业务少, 收入也相对低。

2 影视配音情感缺失的原因

2.1 配音员演员素养问题

配音演员需要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专业水准。配音演员的工作不只是为了与原片对上口型就结束了, 他是需要专业理论学习和长期的实践磨练。达到合格的配音水平, 具有难度的技术, 是要学习对应的配音理论和技巧。

2.1.1 语言技巧基本功不扎实

一是随着配音演员的门槛降低, 从业人员越来越多, 导致配音演员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士也来担任配音工作。二是不少有过专业基础训练的配音演员, 工作时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无法不断学习, 没有不断进行自我提高, 基础不扎实。

2.1.2 配音演员声音缺乏弹性

声音的弹性就是对声音随着情感改变而改变的那种力度。声音缺乏弹性会导致情感的变化不明显, 无法更好的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但现今有部分配音演员的声音缺乏弹性。

2.1.3 规定情节不会幻化人物

配音是一个工作量巨大的工作, 让配音演员去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角色也成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奢望, 所以角色的感知要根据配音员自己的揣摩和配音导演的引导。使我国许多配音作品只能采用流水线作业式的配音。配音演员缺乏对剧本的渗透, 就无法对剧中人物进行准确的定位幻化人物。

2.2 团队合作和人才问题

配音不是独角戏, 他是有对手戏, 要有合作精神, 要有合作伙伴之间的默契。但随着老一辈配音演员退出舞台, 新人才得不到挖掘, 也会导致配音事业黯淡无光。

2.2.1 缺乏空间意识

唯有依靠各种声音与环境声搭配, 树立空间意识, 才可以在平面的荧幕上虚拟出影片的空间感。后期配音时各种各样的声音元素多采集, 才能搭建起一个可信的空间环境, 让观众信服。经费不足和制作水平低下会影响到配音的质量, 很多制作团队和配音演员缺乏空间意识。

2.2.2 人才缺乏

据统计, 我国从事配音工作的约有150人, 专门开设影视配音专业的院校、配音专业培训机构更是凤毛麟角。而已开办配音专业的院校机构, 教学条件多半又达不到市场所需求的标准, 无法培养出满足实际配音需要的人才。

3 影视配音情感必备的要素

配音演员要想完整地表情达意, 塑造贴切的人物性格, 就必须掌握配音的专业功底, 贴合剧情中人物的特点, 与对手匹对;同时, 与现代技术进行完美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塑造完美的声音形象。

3.1 专业功底的掌握

配音演员要有气息控制能力, 要具有特色的声音, 在工作时, 要始终保持着充沛的情感状态。因为配音演员的工作地点在室内, 且持续工作时间较强, 无论有多少剧本都要始终保持专业的水平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因此配音演员的专业功底一定要硬。

3.1.1 掌握材料感知角色语言

了解原片的时代背景, 掌握原片的思想内容, 认识原片的风格体裁, 分析原片的语言特征, 找准剧情发展的脉络, 理解剧中人物的感情, 摸清人物的气质音色, 知道人物的地位作用。

配音演员, 如同电影演员备稿一样, 在进行艺术创作前, 要进行充分准备。了解原片的时代背景, 理解原片的思想内容, 分析原片的语言特点, 认识原片的题材风格, 理清原片的发展脉络与线索, 找准剧情发展的脉络, 理解剧中人物的感情, 摸清人物的气质音色, 知道人物的地位作用。这样才能准确生动地再现原片人物形象。

3.1.2 掌握气息注重声音作用

配音时情感与气息控制是相通的, 且会对声音产生影响。因此, 再给影视人物配音时要掌握气息控制, 还要与情感运用、声音变化紧密相连。影视剧配音是需要连贯性的, 想要做到一气呵成就要必须将感情贯穿其中。所以, 情感运用与气息控制和声音变化是有巧妙的联系, 不仅互相影响, 还能互相促进。

3.2 贴合人物的背景特点

人物的背景包括原片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人物的生活习俗、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风土人情等。声音的造型因人物关系不同、规定情境不同、情感不同而受到影响。剧中人物年龄、性格、感情、信仰和社会认知, 以及社会地位发生改变时, 配音演员在其配音中都要有相应的变化。例如, 《甄嬛传》故事所处的时代是清朝的宫中, 语言有半白半文言的感觉, 给甄嬛配音的季冠霖在甄嬛痛失孩子的戏中, 将一个虽知仇人是谁却不得不忍隐的妃子形象与孙俪的表演完美统一起来。

3.3 贴合人物性格的特点

一部影视剧作品中, 每个人物性格各异, 配音演员不仅要贴合人物性格特点, 要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 要通过语速的快慢来调节情感的表述。通常, 语速较快声音尖利、性格开朗的人声音饱满富有感染力、性格胆怯的人气短声弱语气迟缓。这样既符合观众的审美, 也达到塑造角色时声音与形象的统一。例如, 电影《黑郁金香》中, 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对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表演的配音极为成功。一个英俊富有正义感, 另一个毫无心机软弱善良。

3.4 幻化人物的特征

在理解深入原片的过程中, 先从角色的行为模仿入手, 走进片中角色, 从角色的思想行动换位思考, 由表及里、由内及外地进行推敲, 把握行为逻辑和语言特征, 使其加工成形神兼备的, 有语言生命的角色。

3.4.1 以原片表演为基础抓特点贴合人物

配音演员工作就像演员演戏一样, 在片中的表演为基准进行创作。要把握原片演员的表演特点, 才能更好地还魂。只要把自己当作戏中的演员, 才能实现形似, 但这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有时配音演员要利用自己的声音、语言去弥补原片角色的演员在表演上被会有公认不妥当的地方, 尽可能地用声音弥补他的表演缺陷,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形神兼备, 才能塑造出有生命、有性格的形象。

3.4.2 以规定情境为依据幻化人物

配音演员在进入配音创作时, 应该以规定情境为依据幻化人物。配音演员始终要用内心感受并完全投入到剧中去, 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电影《追捕》中, 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把女主角在受到狗熊威胁爬到树上尖叫声配得让观众惊讶不已。谈到自己这段配音时说就感觉到一只凶恶的熊扑向自己, 她在配音中, 真切地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 不仅还原了原片人物, 还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4 结语

影视配音不应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配音员本身的语言技巧方面, 忽略了艺术情感方面。配音演员也是演员, 影视配音创作接近表演的范畴, 同时接近播音的范畴。相对来说, 影视配音艺术更接近表演。配音演员要充分的调动自己的心理各种功能, 才能创作出让观众铭记于心的声音形象。

影视配音是熔技术、艺术于一炉;导演、表演合一体, 声音, 表情成一统的综合技巧。只有真切地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 还原剧中的人物形象, 才可以得到广大观众的赞誉。

摘要:配音艺术中情感缺失的原因是无严格的专业培训、配音演员语言技巧参差不齐、情感运用不到位、缺乏合作精神等。并据此提出人物配音必备情感要素:基本功与技巧的掌握、幻化人物的特征、贴合剧情的特点、丰富生活积累经验等。配音演员只有将自己幻化成剧中人物, 全身心地投入到配音角色当中, 与团队默契合作, 才能情感充沛地创作出完美地角色与配音作品。

关键词:配音,情感,技巧,幻化人物

参考文献

[1]陈雅丽.实用播音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2.

[2]段鸿欣.外国影视剧翻译的心理学解释[J].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3]富润生.声音造型和语言艺术——译制片演员艺术的探讨[J].电影通, 1980 (15) .

浅析老舍《月牙儿》中的情感缺失 篇9

一、月牙儿蕴含的情感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浅金。”作者开篇写到主人公在狱中看到的月牙儿,月牙儿已不在是自然界中的那个自然物象,而是被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情感所浸染了的,具有人的情感的形象。

(一)父爱的缺失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月牙儿的出现跟父亲的病危连接到一起,满屋的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和爸爸的病交织在一起,没人陪着这个七岁的小女孩,她独自在台阶上看着孤独、残缺、阴冷的月牙儿出神,没人跟她说话,没人照顾她,更没有人给她做饭吃。这次的月牙儿的是在父亲去世前看到的,所以主人公觉得自己凄惨、冷、饿、无比的孤独。她把自己的这种情感融化到了遥不可及的月牙身上,透过月牙只在黑夜出现和微弱的亮光的视觉性特征,用月牙儿形体的残缺来演绎着自己残缺不全的亲情。

(二)友情的迷离

有的同学告诉她,谁做了姨太太;谁谁当了暗门子。她和同学们在学校里谈论的最多的就是女性的最终归宿,这就是最纯情的少女交流的话题。她开始不依靠任何人自己找事情做,终于当了小饭馆的第二号女招待。但饭馆的女招待仍然是依靠男人吃饭,第一号女招待说出了女人要通过“卖肉”这样的方式挣钱时。她不依靠男人,想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时,她显得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最后她回家了。

(三)爱情的背叛

她去找胖校长帮忙,结果遇见了一个很体面、和气的男人。平日很怕男人的她却不怕这个男人。少女的懵懂的心开始发芽,情感的潮水汹涌而至,她恋爱了,不久他们就住到了一起。可好景不长,他是个有妇之夫,当像个磁人儿一样的女人跑到她面前求她离开那个男人的时候,她带着受伤的心离开了。当人一生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她便放下了一切,不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寻,而是为了如何能生存下去走上了她母亲的道路。

二、性格的孤僻

父亲去世以后,她从来不跟母亲进行情感交流。她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情感变化都是通过月牙儿的形态来体现,如带着寒气、斜挂着、被云遮住的月牙儿都是她内心情感的体现,她也只和月亮进行内心的交流。她和同学们在一起,更多的是她们告诉了“我”什么,而不是讨论了什么或者“我”说了什么,基本没有对话交流。当“我”跟第一个男人交往的时候,也很少有交流的描写。性格的高傲和残酷的现实使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愿意走母亲的老路但又找不到出路。主人公在跟亲人、朋友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把自己封存了起来,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对方,所以她的情感世界很匮乏。

三、社会的残酷

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些反抗在社会的压制下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永远无法取得和男人同样的生存权利,要想通过劳动养活自己是根本不可能的。父亲死后,先是当东西,后来给人洗衣服,母亲也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和“我”,但微薄的收入无法填饱肚子时,母亲选择了依靠男人———嫁人。当继父突然离开之后,她们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在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做起了暗娼,这也许是男权社会下女性生活的唯一出路。她在小磁人要求她离开她的丈夫之后,她决心不找妈妈,不依靠任何人,要自己找事情做养活自己,整整两天抱着希望出去,带着尘土和眼泪回来。没有事情给我做她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养活自己的活,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没有给女性任何生存的机会。从此她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对的,要生存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出卖自己的身体,除此之外女性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在文章最后“我”感觉到狱里是个好地方。对从小经历了无数磨难的人来说,与其在黑暗的社会中苦苦挣扎不如在狱中度过余生。残酷的现实使月牙儿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因素,也使具有美好思想情感的她只能是残缺的。

浅析老舍《月牙儿》中的情感缺失 篇10

关键词:月牙儿 意象 情感 缺失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当代作家。《月牙儿》叙述了当时黑暗社会环境的逼迫之下,母女两代人沦为娼妓的故事。月牙儿一直伴随着主人公,成为她生活经历的见证,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无处诉说的感情。

一、月牙儿蕴含的情感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浅金。”作者开篇写到主人公在狱中看到的月牙儿,月牙儿已不在是自然界中的那个自然物象,而是被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情感所浸染了的,具有人的情感的形象。

(一)父愛的缺失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月牙儿的出现跟父亲的病危连接到一起,满屋的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和爸爸的病交织在一起,没人陪着这个七岁的小女孩,她独自在台阶上看着孤独、残缺、阴冷的月牙儿出神,没人跟她说话,没人照顾她,更没有人给她做饭吃。这次的月牙儿的是在父亲去世前看到的,所以主人公觉得自己凄惨、冷、饿、无比的孤独。她把自己的这种情感融化到了遥不可及的月牙身上,透过月牙只在黑夜出现和微弱的亮光的视觉性特征,用月牙儿形体的残缺来演绎着自己残缺不全的亲情。

(二)友情的迷离

有的同学告诉她,谁做了姨太太;谁谁当了暗门子。她和同学们在学校里谈论的最多的就是女性的最终归宿,这就是最纯情的少女交流的话题。她开始不依靠任何人自己找事情做,终于当了小饭馆的第二号女招待。但饭馆的女招待仍然是依靠男人吃饭,第一号女招待说出了女人要通过“卖肉”这样的方式挣钱时。她不依靠男人,想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时,她显得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最后她回家了。

(三)爱情的背叛

她去找胖校长帮忙,结果遇见了一个很体面、和气的男人。平日很怕男人的她却不怕这个男人。少女的懵懂的心开始发芽,情感的潮水汹涌而至,她恋爱了,不久他们就住到了一起。可好景不长,他是个有妇之夫,当像个磁人儿一样的女人跑到她面前求她离开那个男人的时候,她带着受伤的心离开了。当人一生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她便放下了一切,不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寻,而是为了如何能生存下去走上了她母亲的道路。

二、性格的孤僻

父亲去世以后,她从来不跟母亲进行情感交流。她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情感变化都是通过月牙儿的形态来体现,如带着寒气、斜挂着、被云遮住的月牙儿都是她内心情感的体现,她也只和月亮进行内心的交流。她和同学们在一起,更多的是她们告诉了“我”什么,而不是讨论了什么或者“我”说了什么,基本没有对话交流。当“我”跟第一个男人交往的时候,也很少有交流的描写。性格的高傲和残酷的现实使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愿意走母亲的老路但又找不到出路。主人公在跟亲人、朋友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把自己封存了起来,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对方,所以她的情感世界很匮乏。

三、社会的残酷

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些反抗在社会的压制下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永远无法取得和男人同样的生存权利,要想通过劳动养活自己是根本不可能的。父亲死后,先是当东西,后来给人洗衣服,母亲也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和“我”,但微薄的收入无法填饱肚子时,母亲选择了依靠男人——嫁人。当继父突然离开之后,她们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在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做起了暗娼,这也许是男权社会下女性生活的唯一出路。她在小磁人要求她离开她的丈夫之后,她决心不找妈妈,不依靠任何人,要自己找事情做养活自己,整整两天抱着希望出去,带着尘土和眼泪回来。没有事情给我做她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养活自己的活,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没有给女性任何生存的机会。从此她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对的,要生存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出卖自己的身体,除此之外女性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在文章最后“我”感觉到狱里是个好地方。对从小经历了无数磨难的人来说,与其在黑暗的社会中苦苦挣扎不如在狱中度过余生。残酷的现实使月牙儿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因素,也使具有美好思想情感的她只能是残缺的。

综上所述,主人公在亲情、友情和爱情方面的缺失,除了自身性格的孤僻,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而月牙儿是“我”唯一可以真心面对的,悬挂在黑夜中的月牙儿能看透社会的黑暗,洞察人生百态和我内心的孤独。在黑夜的苍穹下,只有月牙儿能体会我以它自身的残缺诠释着我缺失的情感。

上一篇:规划有效性下一篇:引导学生感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