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贫困林场

2024-08-26

国有贫困林场(精选九篇)

国有贫困林场 篇1

加快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开发已成为发展现代林业, 推动国有林场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萍乡国有林场所在的县 (区) 属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范围, 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1]。通过对萍乡国有贫困林场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以及林场发展现状的综合分析研究, 确定把改善贫困林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林场扶贫攻坚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林业重点项目工程的实施, 改善萍乡的生态状况, 并充分利用林业的多种资源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 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优质产业, 加快林场脱贫致富的步伐。

2 林场现状

(1) 萍乡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老化, 经营机制落后, 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 甚至, 还停留在过去的计划经济年代上, 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2) 林场资源少, 并仍然处于林业单独支撑的局面, 非林行业发展过于缓慢, 没有可直接利用来发展后续产业的经济条件。

(3) 人员虽然少, 但负担比较重, 林场为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压力大, 负担重, 经常出现缴纳滞后的问题, 影响了离退休人员工资按时发放。

(4) 林场在职职工部分上岗, 上岗率为55.4%, 主要是管护重点公益林, 工资不高, 萍乡国有林场在职职工年人均工资为9910.91元, 其中年人均工资低于当地农民人年均纯收入的国有林场有10个, 占萍乡国有林场的62.5%;低于当地城镇居民人年均可支配收入的国有林场有16个, 占萍乡国有林场的100.0%。其他未上岗的职工更是无从谈起, 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林场职工与当地农民相比, 生活差距越来越大。

(5) 林场发展多种经营门路缺乏必要的启动扶持资金, 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收困难, 林场可谓是捉襟见肘;六是林场缺乏良好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后备力量严重不足[2]。

3 取得成效

(1) 理思路, 多措并举, 提升林场综合实力。萍乡有17个国有林场, 其中16个国有贫困林场, 根据我国现行的林场管理制度尚不能完全满足林场发展需求, 仅靠单一的林业经济收入无法提升林场的综合实力。为此, 萍乡提出转变经营观念, 发挥各自资源、地理和人员优势, 抓特色促发展, 进一步拉长林业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增强林场经济实力。

(2) 细管理, 遵章守制, 用好各项资金。近年来, 萍乡制定和规范各类规章制度, 严格按照退耕还林、长防林工程、森林抚育、封山育林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采取专人专账, 专户管理, 集中报账, 财政直拨等措施, 用好管好专项资金, 保证各项工程顺利进展, 资金安全运行。

(3) 保民生, 全方位改善职工生活条件。近年来, 萍乡切实解决国有林场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让各项改革的政策惠及到每个职工身上, 充分调动职工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场场通电视工程和危旧房改造工程, 截至2012年底, 萍乡国有林场做到了场场通电视, 同时危旧房改造已完成新建286户, 维修加固危旧房62户, 让888人受惠, 真正解决了职工住房难、买房难的实际问题。

4 发展对策

(1) 科学规划, 明确扶贫思路。立足萍乡自然气候条件、森林资源现状和林业产业基础, 因地制宜确立萍乡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开发规划, 明确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 并纳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要把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开发与林场基础设施、森林经营、产业发展等工程项目及发展林下经济等有机结合, 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

(2) 组织保障, 建立监测评估。一是各级成立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确保林场扶贫攻坚规划的顺利实施。二是加强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和预警工作。三是建立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规划中期评估制度, 提出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规划调整意见。四是建立定期公告制度[3]。对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规划实施情况, 开展定期公告, 广泛听取职工意见, 接受社会对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规划实施力度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督促, 保证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规划的实施。在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规划实施期满时, 组织开展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

(3) 抓好示范, 以点带面推进。积极引进、繁育适宜林业种植、林下养殖的动植物新品种, 开展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开发建设新模式及配套生产技术的研究, 探索适合符合实际的林业复合经营模式。根据森林资源不同类型, 实施分类经营, 培育一批林业产业示范点, 树立典型样板, 以点带面, 全面推广。

(4) 多元投入, 加强资金扶持。要广泛动员林场、社会团体参与扶贫开发, 切实发挥基层组织在扶贫开发中动员职工、发动职工、组织职工的作用, 充分发挥贫困林场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面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定点扶贫、对口帮扶、社会参与、群众自力更生”的格局。完善林场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协调统一的林场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建议国家通过特别税或特殊资金投入支持加大国有贫困林场减贫力度, 一律取消对各类扶贫林业建设项目的配套要求。同时大力发展林场扶贫小额信贷, 完善国家林场扶贫贴息贷款政策, 加大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

(5) 转型升级, 搞好制度改革。以市场为导向, 进一步加强林场产业结构调整, 扩大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的林果药种植面积。同时, 要加快国有林场发展, 必须充分认识国有林场的地位和作用, 全面推进分类经营改革, 尽快界定经营类型, 理顺管理体制, 调整布局结构, 探索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落实综合配套改革措施, 从而促进国有林场持续健康发展[4]。应对萍乡国有林场进行整合重组, 分别组建生态公益性林场和商品经营性林场, 实现林场数量、事业编制、富余人员减少, 发展活力增强的“三减一增”目标, 进一步明晰国有林场产权, 强化国有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保障国有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全面建立以企业单位劳动合同制度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为基础的新型劳动聘用关系。采取多种方式转换经营机制, 切实解决林场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 对拖欠的养老保险费本金和利息应予以一次性清欠, 免收滞纳金。规范处置国有资产, 妥善化解债务负担。

摘要:据调查统计, 萍乡16个国有林场中, 贫困林场16个, 占100%。其中, 职工年人均工资低于当地农民人年均纯收入的国有林场有10个, 占萍乡国有林场的62.5%;低于当地城镇居民人年均可支配收入的国有林场有16个, 占萍乡国有林场的100.0%。这些贫困林场的存在, 削弱了国有林场在整个林业改革和建设中的骨干和先锋作用, 对于萍乡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构成了当前创建“五个萍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摸清贫困林场现状, 找准致贫根源, 探索脱贫途径, 对于加速国有林场脱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有贫困林场,发展对策,萍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R].北京: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2.

[2]江西省萍乡市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江西省萍乡市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规划 (2014-2020年) [R].萍乡:江西省萍乡市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2013.

[3]江西省萍乡市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江西省莲花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 (2012-2020年) [R].萍乡:江西省萍乡市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2012.

国有贫困林场 篇2

第一章基本情况

一、国有林场(站)现状

二、国有贫困林场(站)的贫困原因

(一)自然条件

(二)生产条件

(三)人员素质

(四)体制机制

(五)生产力水平

三、贫困状况。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职工工资、参加社会保障、富余职工安置等。

第二章“十一五”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基础设施情况

二、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生产、带动经济增长、解决人员安置情况。

三、提高职工素质和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情况

四、主要经验和做法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国有贫困林场扶贫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

四、具体目标

第四章脱贫内容

一、建设内容

二、扶贫重点:改善林场民生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管护所站的通讯、断头路、用电、饮水等),林场(站)办公室的新建、维修,供暖设施建设,科技推广和职工技能培训,有市场前景的经营性项目。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投资需求(包括资金来源结构)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三、争取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强化项目管理

四、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提高林场职工素质

国有贫困林场 篇3

国有林场是我国森林资源发展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仓区目前共有坪头、凤阁岭、潘家湾、八里庄、冯家河五个国有林场, 经营总面积149.95 万亩, 其中林业用地145.69 万亩, 有林地面积113.02万亩, 森林蓄积量441.68 万立方米, 分别占陈仓区林地总面积、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54.5%、59.4%、67.5%。共有林业职工355人, 其中在职221 人, 离退休134 人。1986 年以前, 全区国有林场全部为事业性质的造林林场, 86 年后, 由于事改企, 国有林场被确定为以营林为主造林为辅, 自收自支的差额事业单位。

2 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

2.1 国有林场职工逐步成为社会弱势群体

近年来国有林场人员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据调查目前林场停薪留职人员占林场在职职工的15%。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国有林场职工工资收入与社会平均工资差距日益增大。实际在岗职工领到的就是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中基础性部分, 奖励性部分根本无从谈起。

2.2 管理体制不顺, 国有林场被地方政府边缘化

国有林场建场初期, 均被确定为造林林场, 属事业单位, 基建经费、人员经费均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86 年改制后, 国有林场通过林木采伐销售收入, 维持林场生产经营及职工待遇保障。天保工程实施后, 国有林场失去了自营收入, 完全依靠中央财政的森林资源管护费及公益林建设资金开展造林和资源管护工作。职工工资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2.3 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僵化, 林场发展缺乏活力

2.3.1 国有林地经营权未放开

目前, 集体林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已全部落实了林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有效调动了山区林农的积极性, 处处呈现出一片造林、护林的可喜景象, 而国有林场仍然遵循旧的国有林场管理办法, 将林地经营权牢牢控制在国有林场, 职工没有发展林业产业的生产资料和物质基础。

2.3.2 利益分配采取平均主义

由于国有林场在职工工资、五险方面资金不足, 便实行工资预算、“五险”补助采取平均主义。国家核定的我区享受五险补助人数为208 人, 实际人数为208 人, 多出34 人, 这34 人在天保二期不享受中央财政拨付的人均6226 元/年的五险补助经费。

2.3.3 奖励机制不完善

对于为国有林场在招商引资、技术革新、产业发展、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缺乏有效直接的奖励办法。

2.3.4 国有林场基层管理松懈

近年来, 基层管护站似乎仅仅维持在“留好人看好门”的状态, 导致日常的巡山护林、林区防火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3.5 国有林场技术人才短缺

由于林业行业工作条件差、待遇低, 对林业大中专院校学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同时林场内部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所以国有林场严重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知识和各方面能力都具备的大学生人才。

2.4 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小

近年, 虽然通过有关部门的争取, 国有林场职工五险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 缴纳逐步走上了规范化, 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住房公积金均无力缴纳;国有林场职工大多为“一头沉”家庭, 许多家庭收入依靠职工工资收入, 家庭无法纳入当地低保, 家属就业困难;因工资连续上调和资金短缺, 国有林场普遍在一期拖欠职工工资, 全区累计504 万元, 这成为了国有林场沉重的负担。

3 陈仓区国有林场改革思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 并结合陈仓区实际, 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3.1 争取地方政府对改革工作的大力支持

通过及时向地方政府领导反映国有林场实际困难, 争取地方政府和财政对改革工作的支持。

3.2 加强投资争取和资金监管力度

在天保二期实施过程中争取将中央投资设置为动态投资, 在各类投资中重点加强人员管护经费及五险补助经费投入力度, 确保各项涉及林场职工利益的资金足额、准时、快速地拨付至国有林场, 严格按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区财政、审计、林业进行定期进行督查, 确保专款专用。

3.3 结合国有林场改革, 理顺国有林场的体制问题

国有林场改革主体思路为将国有林场按照生态区位及区划界定情况实行分类经营。即将属于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国家和地方级公益林比例高的国有林场划分为公益型林场, 转变为由财政供养的全额事业单位。对生态区位一般, 国家和地方级公益林比例低, 而商品林面积较大的国有林场划分为经营型林场, 实行财政差额补贴。

3.4 整合国有林场, 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 依据实际情况可以对我区的4 个国有林场进行全面整合, 可以将国有凤阁岭林场与坪头林场进行整合, 将国有冯家河林场与国有八里庄林场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资源整体优化, 有利于资源管理和项目、资金分配。

3.5 加强内部管理, 努力营造创业干事的好氛围

一是要建立健全用人制度, 形成干部职工能上能下机制, 实行全员聘任制, 将管护及公益林建设任务分解承包到职工或管护站进行完成, 逐步形成贡献和创造价值与待遇挂钩的利益分配体系。二是要制定出台各类奖励办法, 与人力资源部门协调, 积极吸引高学历、知识全面的大学生进入林场工作, 全面提升国有林场职工文化水平, 努力改变职工知识层次结构。三是要加强财务管理, 开源节流。对于天保二期未享受中央财政五险补助人员, 可通过协调地方财政予以解决。四是依据改革方案对国有林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特殊岗位人员进行定编, 争取财政供养, 其余人员则一律由国家通过森林抚育、森管护等社会化购买劳务方式予以解决就业。

3.6 完善国有林场职工保障体系, 解决林场职工后顾之忧

对国有林场职工住房公积金拖欠问题要及时向上反映, 积极与地方财政协调争取补助, 通过职工拿一点, 单位挤一点, 上级补助一点的办法予以解决;对于国有林场职工家庭符合低保条件的, 要与当地民政部门协调, 纳入当地低保;对于林场“一头沉”家庭, 职工家属的就业可采取以下形式解决。一是可以组织成立国有林场专业造林绿化施工队, 对外承揽绿化工程, 解决部分职工家属就业;二是发展森林旅游, 开办农家乐安置部分职工家属;三是成立国有林场育苗合作社, 安置一部分职工家属。四是由地方财政对一期拖欠职工工资进行补助发放, 切实保障绝大多数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工资收入。

3.7 转变森林资源管护形式, 提高资源管护质量

国有林场改革 篇4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刘羊旸)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5日透露,继2008年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我国林业重大改革又出新举,国有林场改革2011年将在部分省启动试点,“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推开。

贾治邦是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作上述表示的。据介绍,目前我国共有国有林场4507处,分布在31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经营面积9.3亿亩,其中森林面积6.7亿亩,国家级公益林面积4亿亩,分别占全国森林面积和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23%和26%,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主要生态屏障和重要后备森林资源基地。

由于多种原因,国有林场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发展后劲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不仅使林场发展陷入困境,林区民生问题突出,而且严重影响国家生态建设大局。贾治邦说,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国有林场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改革思路基本形成。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从深化改革、根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入手。国有林场改革矛盾多、涉及面广,各地要先行先试,创新经营机制,重点解决好职工养老、医疗、就业等问题,分离国有林场办社会职能。

据介绍,过去5年,我国林业重大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全面推开以来,目前已有18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任务,解决林权纠纷80余万起,确权集体林地22.36亿亩,占总面积的81.69%。6825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3亿农民直接受益。配套改革正深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193个县展开。

贾治邦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1年要全力打好明晰产权攻坚战,确保年底全面完成集体林地确权任务,2012年全面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

资料图片:郁郁葱葱的洪田村毛竹林(2007年7月1日摄)。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从1998年起,率先在省内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村9019亩商品林按人口平均分山到户,在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交给农民,走出了一条林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刘羊旸)“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保持强劲势头,2010年全国林业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

这是记者从5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获悉的。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干鲜果品和花卉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由“十五”期末的400多亿美元增加到900亿美元。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52∶41∶7调整为目前的38∶53∶9,林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经济林产品产量突破1.27亿吨。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未来5年,我国将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富民产业,着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

林业十大主导产业是: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产业、林产工业、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森林旅游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业生物产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和沙产业。

“这十大主导产业,涵盖了林业一二三产业,是林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是农民增收的希望和出路所在。要通过培育林业主导产业,在全国建立起一大批布局科学合理、主导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用材林基地县、油茶县和林业产业集群等,真正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做出突出贡献。”贾治邦说。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刘羊旸)未来5年,我国将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为有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这是记者从5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获悉的。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会上表示,力争到2015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3.09亿公顷,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

这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包括: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和城市森林生态屏障。

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范围覆盖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内容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着力建设好这十大生态屏障,是全国生态建设的主要抓手和战略重点。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防范和减轻风沙、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为重点,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贾治邦说。贾治邦指出,实现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双增”目标,是“十二五”时期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是实现“双增”目标的重要举措。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我国林业紧紧围绕森林、湿地、荒漠三个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基本形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框架。

全国人大代表刘志新谈国有林场改革

全国两会临近,我开始打电话联系河北有关林业方面的两会代表和委员,想知道他们有什么好的提案、议案带上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志新的一份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的提案让记者最感兴趣。

作为林业行业的老兵,刘志新在任何场合都从不掩饰他对林业的深厚感情。

“我一毕业就接触国有林场。我们的国有林场多少年来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但在实际管理中却是非企非事,体制机制不顺,自身发展遇到许多困难,债务负担沉重,职工生活没有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些林场水、电、路、讯四不通,发展举步维艰。这与新时期国家生态建设形势极不适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形成强烈反差,国有林场被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今年就是想好好呼吁这件事。”

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采取国家财政投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经过几代职工50多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国有林场已发展到4507处,现有职工总人数66万人,经营总面积

9.3亿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2亿亩,森林面积6.7亿亩,森林蓄积量23.4亿立方米,是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科技兴林的中坚力量,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发挥着重大作用。

刘志新在提案中列举了国有林场今天陷入危困局面的主客观原因。

一是在地理位置上,先天不足。大多数国有林场,都处在高山远山、交通不便、偏僻荒凉或省、市(地、州)、县交界地段,远离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场的发展。建场之初,只抓生产,不重视生活设施建设,造林面积不断扩大,木材产量不断攀升,居住条件、交通状况却没有随之改善;改革开放后,国家支持的人畜饮水、道路建设、网络通信、电网改造、电视工程等相关优惠政策,国有林场都享受不到。地理位置上的先天不足,后天发展的鞭长莫及,使林场成了国家政策“阳光照耀不到的盲区”。二是在单位定性上,出现错位。国有林场承担着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林业特别是生态林业完全是社会公益性质。但是,一直以来,国家把以造林经营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定性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列编制、不给事业费,职工也不享受国家事业单位的劳保福利待遇,林场的生产管理费用,也要由林场自己创收解决。

三是在资源产权上,主体不明。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法定为国家所有,实行省、市(地、州)、县三级政府分管,由林场管护和经营利用,生产的木材由计划部门统一调拨,所获利润上缴政府主管部门。但森林资源的产权主体一直不明确,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乃至林场都认为自己可以代表国家,有权管理和处置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资产,因此,不断出现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被划拨、撤并、占用、甚至破坏等事件,使国有森林资源遭受重大损失。对于这些行为和现象,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由于不是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的法定出资人代表,无权干预;林场是当地政府隶属的单位,更是无能为力。国有林场资源产权管理混乱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有林场的发展。

四是在角色转换上,准备不足。在国家林业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新形势下,林场的经营形式也发生了转变,各地对林场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在角色转换上,林场和各级政府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表现为: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天然林的限伐、禁伐靠行政命令很容易就实现了,达到了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但禁伐后,林场的配套产业如何发展、富余人员如何分流、资源资产如何管理、企业办社会的压力如何减轻等难以解决的问题,林场和各级政府都没有认真思考,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林场如何实现转型,转型后内部的“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如何改革,还没有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程,林场今后的路到底怎样走?大家茫然!

五是在财政投入上,严重不足。国有林场建设初期,实行以省为主,中央、省、市(地、州)、县分级管理的办法,林场的生产建设投资和管理费用,主要由中央和省两级承担。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后,原由中央掌握的国有林场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切块下放,改为省、市、县财政管理,逐步形成了现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随着森林分类经营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国有林场的绝大部分森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木材生产收入几乎为零,由于国有林场多数处在老少边穷地区,当地财政也无力为林场投入。林场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无资金,造林经营无经费,职工工资无来源的“三无”状态,使林场处于无力发展的境地,且呈现日益萎缩的趋势。此外,国有林场是最基层的组织机构,除承担着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等基本任务外,很多林场还设有公安、卫生、学校等社会职能单位,林区管理具有部分行政事务职能,使林场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刘志新说,国家将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他想就这一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是将国有林场明确为国家事业单位性质,职工享受国家事业单位工资和福利待遇。资金来源以国家和省级财政为主,市、县配套为辅。在此项制度落实之前,可将国有林场的生态公益林补贴标准提高到每年100元/亩,并以此为基数视物价水平的变化而调整,以解燃眉之急。

二是完善相关政策,国有林场林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包括人畜饮水、道路交通、电力通讯、危旧改房造等由国家统一规划和建设,造林绿化、森林经营等所需费用纳入国家基本建设预算。国家要支持国有林场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旅游、度假、康复、文化创意等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喜德国有林场发展建议 篇5

1998年, 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三条江中上游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重大英民决策, 全面启动天保工程。1999年9月, 朱镕基总理到四川视察时提出:岷江变黄的时间不远了, 要把森老虎请下山, 对于穿皮鞋的森老虎森工企业实施天保工程, 对穿草鞋的森老虎群众实施退耕还林, 就是要把砍树人变为种树人, 把林子造起来。这样, 四川当年就率先全面实施了天保工程。

2 喜德林场

2.1 实施天保工程前

喜德林场始建于1958年, 属于全民所有制正科级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喜德县四个区22个乡的造林、育林、护林工作。林场人员经费由县财政全额拨付。1993年喜德县进行机构改革, 将喜德林场改为自收自支型事业单位, 实际上就是企业化管理, 县财政对林场进行“断奶”, 靠采伐小径材销售给纸厂和所谓的多种经营艰难度日。短短3 a后, 因可采伐的森林资源枯竭, 经营艰难, 负债累累, 单位面临倒闭。另外, 因过度采伐森林资源, 导致喜德县水土流失加剧, 生态恶化。因此, 1996年喜德县政府又对林场进行了一次改革, 全面停止采伐, 全力保护森林资源, 人员定编为30名, 把30岁以下的富余人员38名分流到当时效益较好的企业中去, 林场经费由县财政每年补助8万元。这点补助款也只能够发基本生活费.到了1999年林场的各种负债已累计达270.3万元。

2.2 实施天保工程后

1996年, 四川省率先实施天保工程, 林场职工经分流后保留下来的30名全部转移到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和森林管护上来, 每月能如期领到工资或管护费。职工欢天喜地, 如大地久逢甘淋。原分流出去的38名职工因其所在企业相继破产, 又遭遇下岗, 恰在省上有个规定, 每3 800 hm2森林要求有个人管护。这样, 林场在保留下来的人员不够的情况下, 把原分流人员返聘到森林管护上。同时, 结合实际聘请了乡 (镇) 林业员和当地部分农民到森林管护上来, 聘用合同期限以天保森林管护期限为限。这样不仅有效保护了现有的森林资源, 而且每年新造林木几百公顷。

林场实施了天保工程后, 国家切实考虑到林场的具体困难, 所以, 通过长城资产公司核销了林场的负债银行贷款部分170多万元。还将林场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等五险, 另有14名森林管护人员待缴。林场还为18名正式工建立了住房公积金。近期国家还启动了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 国家及省政府的补助资金早到位。目前, 林场正在运筹原址重建, 在不久的将来林场职工就喜迁新居。实施天保工程后, 喜德林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3 面临的困难

3.1 人员困难

因林场被划定为自收自支型事业单位, 所以, 林场原有职工调不出去, 紧缺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校毕业生不愿意进来, 现有人员文化素质偏低, 较难胜任专业技术工作。

3.2 工作困难

这几年, 国家惠农政策比较多, 如三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 本来就是修房造屋的项目, 需要大量的木材, 乱砍滥伐比较严重, 对林政管理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村村通公路建设, 因没有通公路的村都处于山区, 特此, 占用林地及破坏植被情况非常严重。老百姓还认为这是国家的惠农项目, 去查时“理直气壮”。

3.3 资金困难

天保一期工程喜德林场森林管护面积为5.07万hm2, 包括集体林2.47万hm2, 而天保二期工程只管护了国有林部分2.6万hm2, 因此, 虽然二期管护费标准提高了, 但是要扣除集体林部分, 所以, 喜德林场二期与与一期总的管护费基本持平。林场2013年来总职工人数为90人, 其中:正式职工18人, 聘用72人 (14人未纳入五项保险) , 全年职工总工资147.4万元, 五项保险74.8万元, 住房公积金10.5万元, 其他如:护林防火费、车辆修理及燃油费、房屋修缮费、公务接待费等等支出62万元, 全年共计支出294.7万元。而按管护面积林场应得的中央补助管护费是195万元, 按管护人员数应得的五项保险中央补助费是52.7万元,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20万元, 县财政补助8万元, 全年共收入275.7万元, 收支缺口19万元。职工工资部分, 目前, 聘用的72人月均工资仅654元, 2014年, 按照凉山州最低工资1 200元计, 每年新增47.2万元, 把未纳入五项保险的14人纳入则需要12.5万元, 新增资金缺口达59.7万元。人员工作连年上涨, 特别是正式职工的工资涨幅很大, 而管护费10 a不变, 县财政给林场的补助从1996年开始就是每年8万元, 到2013年已经是18a, 还仍然是8万元, 根本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所有困难中资金困难是最大的难题。

4 今后发展的机遇

4.1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 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发出了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力号召;十八大三中全会切实规定资源有偿使用, 划定生态红线。

4.2 全省林业发展新思路

结合省委省政府“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总体部署和我省林业实际, 首次提出了“162”林业发展新思路。

4.3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目前, 全国正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国有林场迎来进一步深化改革, 条件优越主要从事经营商品林的林场, 或将改为经营型林场, 即企业单位;而条件比较差主要从事经营生态公益林的林场, 或将改为公益型林场, 即事业单位。

4.5 对林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出钱买生态, 将国有林场改为生态公益型林场, 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 同级政府无力承担的, 纳入上一级政府财政预算, 直至纳入省级政府财政预算。

二是建立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道路交通建设、电站建设、乡村及城市建设, 凡是涉及到林地林木的建设项目, 都要先勘验设计, 并缴纳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让全社会有共识, 并共同来兴建林业。

三是五险保险由省级统筹。每项保险由森林管护实施单位核报, 需要多少统一划拨给社保部门。全部森林管护人员按照四川城乡养老全可自由转移接续的办法缴纳养老金, 以解除森林管护人员后顾之忧, 稳定人心。

四是人员经费与管护经费分开。喜德县是个农业小县, 而且是国家贫困县, 无力承担人员经费, 管护费实际上就成了人员经费, 所以, 核定人员及经费是很必要的, 并随着工资的变化而变化。

五是预算林业工作经费。县级林业主管部门, 因缺乏工作经费, 而林业工作中无法避免产生一些费用, 所以, 难免会打森林管护费的主意, 所以, 在下达林业建设项目时, 预算合理的工作经费最好。

摘要:通过分析比较喜德国有林场实施天保工程前后的差异, 找出目前喜德国有林场面临的困境, 及林场发展的机遇, 对林场今后的发展给出合理性的建议。

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的思考 篇6

福建省的省属国有林场共有106个, 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木材出材量少的防护型林场和贫困林场, 如: 三明市郊国有林场属出材量少的生态公益型林场, 建宁国有林场属贫困林场。第二类为承担高校教学研基地任务的教学林场, 如:南平西芹教学林场和三明莘口教学林场等。第三类是产材量较大, 木材经营收入较多, 财务状况较好的林场, 如: 漳平五一国有林场、邵武卫闽国有林场、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等。目前有人提出了以下林场改革思路: 将出材量少的防护型林场、教学林场及贫困林场定位为生态公益型林场, 纳入全额财政预算管理; 将资源条件较好、木材销售收入较多的林场改为企业单位, 从木材销售收入中弥补林场生产经营所需的经费。但笔者通过对福建省省属国有林场的调研后认为, 不管是哪一类型的省属国有林场都应定位为生态公益型林场, 纳入全额财政预算管理。

一、将省属国有林场纳入全额预算管理有利于理顺管理体制, 确保林场实现长期快速稳定发展

我国国有林场的管理模式各不相同, 而福建省省属国有林场目前实行“省办、市管、县监督”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国有林场的资产处置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批准, 林场生产经营由省国有林场管理局监督指导, 对保护林场国有资产和森林资源的安全完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这种“事不事、企不企、工不工、农不农”的模式下, 大多数林场属财政差额拨补的事业单位, 省财政只能核拨给林场少量的林业事业经费, 财政资金对国有林场林业事业的投入不足, 国有林场主要靠生产和销售木材收入维持造林和森林管护工作, 林场的事业属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这种模式与林场所承担的建设任务不相称, 造成了国有林场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将国有林场确定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后, 财政部门按林场事业发展需要将财政资金充分投入到国有林场, 确保了林场发展事业的资金需求, 使国有林场轻装上阵, 全力保护森林资源, 将促使国有林场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现有模式下, 由于林场资产管理权与业务管理权分别归属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和省国有林场管理局, 事业编制、人事、工资均归属市编办和市林业局, 财权与人事权分开, 导致省国有林场管理局在林场的管理上存在诸多困难。国有林场改革后, 一级财政预算对应一级管理部门的管理, 管理体制将会得到理顺。由于财政资金的全额投入, 国有林场资产、资金管理也将会更加规范和有效。

二、省属国有林场纳入全额预算管理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国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2014年2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 公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 全国森林面积2. 08亿hm2, 森林覆盖率21. 63% 。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 /3, 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4。从数据上看, 我国属森林资源较缺乏的国家, 保护森林资源刻不容缓。我国目前共有国有林场4855家, 经营管理的林地面积0. 58亿hm2, 其中省属国有林场仅占10% , 经营面积0. 058亿hm2, 占全国森林面积的2. 79% 。由于省属国有林场属事业单位, 财政差额预算资金投入后, 财政部门及省市主管部门对其资金使用进行了严格的监督管理, 促使其经营管理比较规范, 森林资源保护较好,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用显著。经过长期的发展, 省属国有林场已成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功能完善、森林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区域, 成为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重要产地。资源条件较好的国有林场还承担着国家战略储备林建设任务等各种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如: 三明地区资源条件好的林场近几年承担着大量的国家战略储备林建设任务, 大田桃源国有林场2012年承建2. 5万亩, 大田梅林国有林场2012年承建1. 5万亩、2013年承建0. 4万亩, 尤溪国有林场2012年承建1. 77万亩, 将乐国有林场2013年承建3. 09万亩。这些林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 越来越突显国有林场在国土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

要继续发挥国有林场在国土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就必须有着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单纯依靠林场木材销售收入, 就算资源较好的林场也仅能满足其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求, 所以有必要将国有林场纳入全额财政预算管理。

三、省属国有林场纳入全额预算管理有利于林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省属国有林场是林业科研的排头兵, 承担了许多重要的林业科研任务, 扮演着林业科技推广者的角色, 为我国林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科研需投入大量资金, 没有全面财政预算支持, 国有林场无法筹措到足够的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林业科研和林业推广工作无法长期有效推进。如: 漳平五一国有林场、南平邵武卫闽国有林场和顺昌洋口国有林场、三明尤溪国有林场、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及将乐国有林场等都承担着优质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种业创新及其他林业科技攻关任务, 三明莘口教学林场、南平西芹教学林场和将乐国有林场均承担着林业高校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基地任务等。这些科研项目耗资巨大, 没有财政资金的支撑, 林场根本没有财力投入这么大量的科研资金。

四、省属国有林场纳入全额财政预算, 财政支出负担压力较小

1. 木材出材量少的林场、教学林场和贫困林场应纳入全额财政预算管理。这类林场由于经济收入少, 财务收支无法通过木材销售收入实现平衡, 若无财政资金的支持, 根本无法维持林场正常生产经营和森林管护工作。所以只有将编制内人员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解决好职工的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问题, 让林场没有后顾之忧后, 林场才能将精力全部投入到造林和森林管护上,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国有林场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生态保护功能, 深入抓好林业科研任务。目前, 省国有林场管理局将省财政核拨给国有林场的林业事业费大多调剂给了这一类型的林场, 将其纳入全额财政预算后, 所需增加的经费预算不多, 财政支出压力不是太大。

2. 木材销售收入较多的国有林场也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将此类林场纳入生态公益型林场, 由于木材销售收入足以满足日常生产经营和造林、森林管护的资金需求, 实行收支两条线后, 不会给财政支出造成压力, 而财政资金的投入却可以避免林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过度砍伐林木和缩减营林投资, 有利于林场规范资金管理和将工作重心用于植树造林和森林管护, 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造福世人。现以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近五年的经济收入和财务收支情况等方面的经济数据为例, 分析将此类林场纳入全面财政预算管理是否会给财政造成较大负担。

将乐国有林场现有经营面积7173. 40 hm2, 有林地面积6072 hm2, 2013年底森林蓄积量达110. 86万m3。按十二五森林经营方案, 2011年至2015年期间该场可产销木材总量为13. 43万m3, 年均可产销木材数量为26 854. 8 m3。而该场在“十二五”期间年采伐木材数量控制在26 800 m3以下, 可以实现伐区轮伐, 永续利用。

单位: m3、万元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像将乐国有林场这样资源条件较好的林场, 按照中长期森林经营方案合理安排木材生产伐区, 是能够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和从木材销售收入中获取利润的。

单位: 万元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在有经营利润的前提下, 资源条件较好的国有林场能够实现财务收支平衡。如果将这类林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 不会加大财政支出压力, 还会因财政资金的投入, 确保了林场人员经费和必要的管理费用的投入, 促进林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注重资金管理实效, 稳定营林生产和森林管护支出, 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防止林场为了眼前经济利益而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大量采伐好的林子和为了节省成本而减少营林投入, 造成重采伐轻造林和管护的不良状况出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连维良曾说过, 正在深入推进的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将有四大目标, 其中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加强生态林建设和保护, 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统筹改革试点其他三个重要目标: 一是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改变林场基础设施落后面貌; 二是增强林场的自我发展活力; 三是建立既保证林场发展、又使财政负担处于合理水平的林场管理机制, 形成政府投入可持续、林业监管高效率、林场发展有后劲的新局面。将省属国有林场纳入全额财政预算管理, 正符合上述改革目标。

摘要:分析国有林场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对福建省省属国有林场现状调研, 提出对省属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

国有民权林场改革发展探讨 篇7

1 在改革和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民权林场作为豫东地区生态建设的前沿阵地, 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 坚持加快发展抓项目、促进增收抓产业、资源管护抓执法、造林绿化抓质量、机制创新抓改革的工作思路, 林场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好的发展。长期以来, 我场在全区造林绿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推广、支援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 我场抢抓机遇, 对全场森林资源进行了区划, 界定国家生态公益林2万亩, 划定国家储备林3.5万亩。在人员管理上, 实行定岗定员, 建立目标责任制, 实行绩效考核, 年底根据考勤考核完成情况兑现, 调动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在森林资源管护上, 建立总场、分场、护林员三级管理体制, 实行承包管护。先后制定完善了造林管理办法、造林承包合同、幼林管护协议等制度。在营林生产上, 推广了杨+刺混交 (6×9) 米、 (5×6) 米、杨纯 (3×4) 米、 (5×6) 米、 (3×8) 米等7个林分类型模式。多树种配置, 主要营造以杨树、刺槐为主的混交林, 重点培育一些珍稀乡土树种, 如榆树、椿树、楝树等。在林业产业发展上, 整合现有土地资源, 着力发展苗木产业, 目前已建成绿化苗木繁育基地5 000亩, 林下种植喜荫类药材丹参、党参、板蓝根、药菊花、草决明等药材20多种, 面积3 000亩。我场林下资源丰富, 适宜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鹅等畜禽。林场与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林下肉牛养殖, 分别建设2万头优质母牛繁育基地和年出栏2万头优质育肥牛基地, 并建设屠宰规模10万头的牛肉加工厂和肉牛饲料加工厂各一处。我场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 宜人气候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共生, 是生态旅游、休闲、避暑的理想胜地, 现已修建旅游公路28公里。林场存在负担重, 收入少, 经济困难的局面, 而森林旅游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基础设施不健全、市场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森林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近年来不断的探索和改革, 全场各项事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二是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明显加强;三是林业产业开发初见成效;四是林区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

2 金融债务问题的处理对策

民权林场在改革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林场发展资金缺口很大, 负债20多年。为改善林场贫困状况, 应积极争取国有林场扶贫资金, 适时进行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林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 有利于增加林场收入, 有利于林产品开发, 使林下种养业协调健康发展, 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更好地促进林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为加快林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巨额的负债对国有林场发展的影响

3.1 严重制约林业事业的发展

林场财务包袱大, 经营动力弱, 发展没后劲, 应该上的林业项目, 因资金不能支持, 只能是纸上谈兵。应该达到的事业目标, 也不得不打些折扣。

3.2 对调动职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非常不利

对职工工资的大量拖欠, 给职工生活造成了很多困难。基本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子女上学、老人看病、婚丧嫁娶等好多事情上精神压力都很大, 林场职工与周边村民相比都很感不如, 曾有多次上访, 多次出现不稳定情绪。这就很难发挥出人的积极性, 使职工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 做出应有的贡献。

3.3 与国有林业应有的形象和信誉度不相匹配

国有林场尤其是国有生态公益型林场, 其经营目标所追求的是生态效益, 而经济效益相对弱化。经济实力与其他行业的国有单位相差甚远, 生产和办公设备简陋, 成为林场多年来的“名片”。现在的办公用房还多是60年代初期建造的砖木结构。职工生活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差别更是明显, 职工们生活与林场周边村民相比都自愧不如。林场想发展多种经营, 在银行贷不到款。职工想上致富项目, 也只能托朋求友四处筹措, 困难重重。所以, 国有林场的形象和信誉关系着林场事业的发展和职工生活的改善。

4 林场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4.1 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林场的交通、水利、通电、通信等基础建设十分落后, 相当一部分输电线路老化, 隐患增加, 林场无力更新。目前, 全场有2个分场不通油路, 7个分场不通固定电话, 7个分场职工安全饮水有困难。林地缺少灌溉条件, 几百亩地一眼井, 林地虽有井却不通电, 林地干旱浇不上水。建议国家和地方将国有林场的公路、供水、用电、通讯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规划, 增加资金投入, 统一组织实施, 让林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4.2 林地保护问题

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林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建设基本用地, 依法确立的林权必须得到有效保护。国有林场拥有的丰富的林地资源, 既是生态建设的需要, 又是潜在价值所在, 也是国有林场建场根本和发展基础。林场周边部分村民在利益驱动下, 不时进行毁林开荒, 蚕食侵占林地, 破坏了林地资源管理的安全秩序, 严重影响着防护林正常的经营秩序和生产活动, 林场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 林地完整性仍得不到有效保证。

4.3 职工子女受教育程度低, 就业十分艰难

林区职工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林区, 受条件限制, 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 社会就业竞争力不强, 只能在家帮助父母种地, 靠父母养活。即使他们外出打工, 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收入低, 造成职工家庭更加贫困, 同时也容易形成林区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建议省、市出台优惠政策, 适度解决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

4.4 培育森林资源方面资金投入不够

造林是扩大森林资源, 提高森林覆被率的主要途径。生态公益型林场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块大力植树造林, 通过扩大绿化面积来提高生态功能, 目的是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 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形成最佳的森林生态环境。建议省、市加大营林投资, 大力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 努力提高森林的生态效能, 兼顾经济效益。

4.5 管理体制方面

国有林场林木采伐及管理 篇8

关键词:国有林场,林木采伐,管理

国有林场能够很好地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 促进我们的生活环境的不断好转, 对于加强对国有林场林木的采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森林采伐管理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 我国通过实施采伐限额的制度, 建立了一系列的采伐管理之地, 对于我国的森林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目前依然采用以前的采伐管理, 特别是当采伐手续繁琐和指标的分配不够及时合理等, 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的经营。因此, 迫切需要了解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2]。

1 国有林场林木采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1 林木的限额总量不足

林木的限额总量不足, 不仅在广西境内, 在其他省份中也存在这个问题。根据相关机构的调查分析得知, 有51.6%的人员认为林木的采伐限额总量不足, 其中的38%认为自己单位的限额总量严重不足。由此可见, 我国广西的林场采伐限额不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3]。

1.2 采伐类型过多

目前, 广西境内的林木采伐限额往往是按照采伐类型主伐、更新采伐和下达限额指标等, 对于林木的采伐类型过多, 直接限制了林场林木采伐管理工作。调查显示, 有46%的被调查者认为对于林木的采伐类型过多;同时, 经营计划和方式的各不相同, 直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限额不同程度上的剩余, 在采伐类型中, 抚育间伐限额存在的剩余量是最多的[4]。由于相应的管理人员对于林场中的幼林抚育采伐工作不够重视, 且投入大产出少, 受到经费的限制, 造成了很少进行抚育采伐。

1.3 采伐审批和检查效率低下

通过对国有林场林木采伐的审批和检查, 能够很好地保障采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5]。但在广西境内的国有林场中, 不少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比较低, 责任心不强, 导致在林场林木采伐审批和检查的过程中, 审批手续繁琐, 效率十分低下;同时, 对于国家所制定的相应措施往往是流于形式, 不能够起到很好的监督和检查作业。

1.4 采伐指标分配滞后

针对广西国有林场, 采伐审批程序往往比较繁琐;同时, 针对采伐的指标分配具有滞后性。据相关调查显示, 约69%的人员认为针对林场林木的采伐限额指标下达时间往往比较晚, 在一些基层林场特别严重, 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复杂的审批流程、手续和指标的逐级下达等, 造成了林木的采伐指标分配滞后。同时, 采伐指标的分配还不够公平公正, 往往存在着暗箱操作, 不利于国有林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1.5 抚育采伐难度大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往往对林木的采伐控制较严, 十分不利于国有林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可持续经营。即使政策和采伐的限额允许, 经营林场的单位往往也不愿意进行抚育采伐。由于抚育采伐往往投入较大, 产出较少, 因此会给经营单位造成很大的压力。对于国有林场的抚育采伐, 往往是因为相应的抚育采伐指标不足, 且目前的政策也不允许随意进行采伐, 对于一些已经到了抚育期的林木, 往往没有指标, 造成了抚育采伐不能够获取相应的经济收益, 造成了相应的经营单位积极性较低, 缺乏长远的经营理念, 经营单位不想也不愿意进行抚育采伐。

2 解决林场林木采伐管理的对策

针对广西国有林场在林木的采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结合当前的采伐管理现状,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力争解决在采伐林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不断促进国有林场的健康发展。

2.1 要不断完善经营方案, 控制采伐限额

要不断完善广西国有林场的经营方案, 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 并严格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 要根据国有林场的统筹规划, 对林场的采伐进行科学的管理。按照林场的经营要求, 对待不同种类的林木, 要分别制定出采伐的规划, 通过对采伐林木的年龄进行规定;同时, 制定出科学可行的采伐方式和采伐量。针对国有林场已经制定经营方案的, 要根据经营的方案来确定采伐的限额量;针对那些还没有制定和编制经营方案的, 来严格按照林才的消耗量要低于生长量的原则, 通过对国有林场的林木进行测算来确定采伐的限额。国有林场的经营方案编制来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检查, 确定其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力争确保国有林场林木的采伐管理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2.2 不断简化林场的采伐类型, 取消消耗结构

在国有林场林木的经营采伐过程中, 要不断的简化林场林木的采伐类型;同时, 要不断的取消那些具有高消耗的结构类型。在经营的过程中, 要以国有林场的林木可持续经营作为主线;同时, 结合国有林场的现状, 将采伐林木作为一个主导目标, 将林木的采伐限额指标分为多种采伐类型, 即商品性和培育性采伐类型, 取消那些具有高消耗的类型, 通过对国有林场简化采伐类型, 控制采伐方式, 采取蓄积和面积的控制方式, 促进国有林场林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科学采伐管理。

2.3 不断的吸收和引进专业的人才

国有林场的采伐管理, 必然离不开专业的人才。因此, 要不断引进和吸收各种优秀的专业人才来为我所用, 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解决国有林场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采伐管理, 要由具有资质的上级部门和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检查和监督;同时, 要严格的检查采伐林木之后的效果, 要针对林场林木的伐前和伐后检查进行备案, 取消那些繁琐的分配指标, 根据国有林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一个科学可行的采伐量, 并报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只有不断吸纳和引进专业人才, 才能够提高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水平。

2.4 优化抚育采伐

针对广西国有林场林木在采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要引进资金来解决抚育采伐的成本问题。同时, 还要加大针对林木的采伐检查力度, 通过检查和监督, 不断的杜绝抚育采伐中存在的问题, 要严禁采大留小和抚育采伐期不能够进行抚育的各种各样问题。要吸收和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来为我所用, 结合国有林场的采伐管理现状, 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抚育采伐方案, 力争让抚育采伐更加的规范、科学和合理。

2.5 加大采伐监管

在对林场林木采伐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加大对于采伐的监管力度。据相关调查。目前, 广西国有林场大部分所采取的采伐监管是伐前、伐中和伐后的三步监管, 通过此三步的监管是十分有效的, 但有部分国有林场认为伐后检查是最为重要的。因此, 越来越倾向于采伐的自主管理。在2009年, 我国就已经明文规定, 林业主管部门将伐前拨交、伐中检查和伐后验收的管理方式, 更改为经营管理者的自主管理, 而相应的主观部门则要提供相应的服务指导和管理监督。

3 结语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要想加强对于国有林场林木的采伐管理, 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要采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要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来为我所用, 要加强对于他们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 根据国有农场的现状,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 控制林木的采伐种类的采伐限额, 通过对抚育采伐的优化和对国有林场采伐监管的加大, 促进国有林场采伐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可行。

参考文献

[1]陈悦.有关国有林场的采伐管理研究[J].绿色科技, 2011 (5) .

[2]刘赟尧.互助县国有林场林木采伐及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0) .

[3]朱艳伟.红石国有林区林木采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 2011 (5) .

[4]李建锋.从严管理林场林地加强林木采伐管理[J].中国绿色时报, 2012 (11) .

加强国有林场资金管理的思考 篇9

资金是国有林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国有林场生产经营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 还是国有林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资金管理贯穿于国有林场整个生产经营管理及经济业务活动的始末,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加强国有林场资金管理及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有林场的资金来源于按林业法规提取的专项资金 (如育林基金) 、财政主管部门补助资金 (如汽油补贴) 、林业主管部门补助资金 (如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 和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自有资金 (如净利润) , 有的国有林场计提的专项资金和经营所得的自有资金多一些, 有的国有林场从各级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获得的补助资金多一些, 资金积累也因各国有林场自身规模与资源实力大小而有多有少。由于国有林场长期受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影响, 导致国有林场的资金管理始终没有规范过, 有资金的国有林场不知如何投放与使用资金, 造成盲目投资、重复投资、随意浪费、挥霍损失资金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 规范国有林场资金运作, 加强资金风险控制, 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发挥资金规模效益,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资金管理成为国有林场刻不容缓的中心工作。

一、 国有林场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 在国有林场财务监管和审计监督过程中发现资金管理方面存在资金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随意浪费或流失等突出问题。

1.资金管理意识较淡薄。

许多国有林场对资金没有管理的概念, 往往是资金用了就用了, 资金投了就投了, 没有人去管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投资成效, 造成一些资金无人管理、去向不明的结果。

2.资金管理机构不明确。

有些国有林场把资金管理工作放在财务部门, 有些国有林场把资金管理放在办公室, 有些国有林场甚至把一些资金管理工作放在业务部门, 造成资金管理分散零乱、难以监督的局面。

3.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国有林场主管部门没有出台资金管理办法, 许多国有林场自身也没有制定资金管理制度, 造成资金管理无章可循、乱象丛生的状况。

4.资金使用管理不民主。

由于没有明确的资金管理机构和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 加上资金管理意识淡薄, 许多国有林场资金的投向与去向是场长一个人说了算的, 资金的使用状况和成效也只有场长和财务科长两个人清楚, 造成资金使用无序、管理无法的现象。

5.资金使用管理无计划。

许多国有林场的资金使用都是临时性的、随意性的, 往往是需要用时就用、想要用时就用, 造成资金使用拍脑袋定决策、擅自改变资金投向的情况时有发生。

6.资金使用效益较低下。

有些国有林场不顾自身资金的实力与发展目标, 随意盲目投资, 资金损失严重;还有些国有林场资金沉淀严重, 现金库存占用比例过高, 资金使用周转缓慢, 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与盈利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7.资金使用监控无力度。

由于没有建立资金使用管理监控体系与监管制度, 资金使用缺乏集体决策与民主管理程序, 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与监督机制, 使得资金使用管理缺乏科学合理性, 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普遍存在, 资金的运作流向、使用管理与控制环节常常脱节, 监督检查也往往是流于形式, 事前控制乏力、事中监督落后, 事后控制审计走过场, 对发现的一些问题处理不够有力, 有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造成不按制度规定乱借款、乱担保、乱投资、乱开支等随意浪费资金的现象有增无减。

二、加强国有林场资金管理的对策

为有效管理好、运用好、控制好国有林场资金, 确保资金安全, 达到资金增值目的, 要以资金预算管理为抓手、以资金管理信息化为载体、以资金管理制度为保障、以资金监督评价为手段, 建立资金管理模式, 实行资金集中管理, 增强资金保障能力, 降低资金风险, 提高资金效益。

1.树立资金管理意识。

要求资金管理人员要有“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的观念, 树立“资金流到哪, 管理管到哪”的思想, 关注资金时间价值, 注重资金使用管理的合法合规性、安全流动性、成本效益性, 先从思想意识上来重视管好用活资金。

2.明确资金管理机构。

在国有林场设立计划财务科, 并明确资金管理职能放在计划财务科, 由计划财务科根据“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统一借贷”的原则,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 明确资金集体决策程序和审批权限, 实现资金良性循环, 为管好用好资金打下坚实基础。

3.制定资金管理制度。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国有林场自身资金管理需要, 出台资金管理制度, 明确资金内部控制流程, 完善资金内控管理, 确保资金运作规范、合法、安全、有序。资金管理制度应包括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岗位分工、付款审批权限、现金管理、银行存款管理、资金使用及投向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容。计划财务科要强化对资金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各项资金业务应在授权范围内操作, 任何岗位和个人不得超越操作权限, 禁止资金账外循环, 保证资金处于制度监管范围之内。

4.建立资金管理体系。

建立以财务为主体, 生产、销售、采购等部门有机结合的资金管理保证体系。计划财务部门要起纽带作用, 但不能唱独角戏, 因为资金运动涉及到国有林场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只有各方面共同参加, 齐抓共管, 才能消除阻隔, 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因此, 必须采取相对集中、统一调控的方法, 由计划财务科统一管理资金, 对重点项目需要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在资金支出上实行集体决策、一支笔审批的办法, 严格资金结算纪律, 严格资金收支计划, 严格资金审批权限, 做到资金管理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评价。

5.实行资金预算管理。

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 细化资金预算安排, 高效配置资金资源, 提高资金运行的预见性和可控性。一是规范资金预算编制与审核。以国有林场年度生产和经济计划作为资金预算编制依据, 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资金预算和月份资金使用计划。年度资金预算应通过场务会或职代会审核, 并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然后实施。二是严格执行资金预算与考核。根据年度资金预算和月份资金使用计划投放与使用资金, 未列入资金预算或改变资金预算内容的项目, 原则上不予实施, 如确应实施必须补报计划, 经审核批准后实施。应出台资金预算考核办法, 把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列入国有林场工作考核范围内, 每年度终了, 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兑现奖惩。三是认真做好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建立资金预算执行分析制度, 定期对资金预算执行的效果、差异、问题等进行跟踪检查, 并分析具体原因, 针对存在的差距进行及时弥补, 限期整改, 不断强化资金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6.推行资金管理信息化。

为更好地做到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控制, 由计划财务科建立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范围全面涵盖资金管理业务流程和资金内部控制各环节, 将资金预算管理与资金实时监控相结合, 及时准确反映资金的运行状态和风险, 实现对资金的全范围、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 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保证资金安全、及时、有效地运行。

7.挖掘资金价值潜力。

衡量资金管理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资金利用率的高低, 资金占用少、周转快、效益高, 是资金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因此, 国有林场在开展经济业务活动中, 要增强资金风险意识, 及时有效地消除影响收款的因素, 尽量避免因被拖欠所占用资金。对已形成的应收款, 要根据不同情况, 落实清欠责任人, 明确责任, 采取电函、人催等不同的方法, 尽快进行有效的清欠。此外, 还要树立现代资金管理意识, 注重资金时间价值, 尽量盘活沉淀资金。通过市场调研积极寻找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的项目进行投资, 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利用率, 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 达到资金价值最大化。

8.做好资金管理评价。

计划财务科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资金管理情况, 定期开展资金管理评价工作, 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资金运行情况、资金使用效率、资金管理效果、资金决策程序、资金风险防范等进行客观评价, 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在场务会或职代会上通报。针对资金管理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风险隐患, 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促进资金管理动态化和长效化, 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转, 不断提高资金管理成效。

9.加大资金监管力度。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 监察、财政、审计、国有林场主管部门应当相互配合,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形成合力, 共同把好国有林场资金管理关口。审计、监察机关要对投入资金数量大、违规问题多的国有林场实行定期审计监察, 对有的项目要进行跟踪审计, 对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客观评价, 对严重违规问题要依法严肃处理处罚, 触犯法律的按程序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同时, 对审计人员和有关主管部门监督不力而形成的违规问题, 应当依照《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规, 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10.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通过定期组织领导与管理人员学习《银行法》、《票据法》、《会计法》等财经法规, 定期举办资金管理培训班与讲座, 邀请知名专家进行授课, 不断吸收当今先进的资金管理知识, 掌握资金管理能力, 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提升整体素质, 从而达到强化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上一篇:拟合曲面下一篇:说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