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试验

2024-07-24

D-试验(精选八篇)

D-试验 篇1

本试验于2011年7月24日至2011年9月6日在肉鸡养殖九场进行, 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Hy.D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的改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材料:

含有Hy.D肉鸡多维矿物预混料由DSM (中国) 动物营养有限公司提供。

1.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共设两个处理组, 一个对照组, 一个试验组。

1.1.3 试验动物及分组:

试验选择1日龄的健康的AA+雏鸡61 800只, 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 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 试验组每个重复7 750只鸡, 对照组每个重复7 700只鸡。具体分组和处理见表1。

1.1.4 试验日粮:

本试验所用饲料划分为四种, 即:育雏 (0~10日龄) , 育成前期 (11~24日龄) , 育成后期 (25~35日龄) , 育肥期 (36日龄~出栏) 。各阶段日粮配方及营养价值见表2。

注:两组日粮中VD3的含量均为4 000 IU/kg

1.2 饲养管理

采用公母混饲, 常规免疫、自由采食、饮水。每天观察鸡健康情况, 记录鸡舍温湿度。

1.3 试验周期

试验组Hy.D全程添加, 试验期为43 d。

1.4 测定指标

1.4.1 死亡率:

周死亡率, 出栏时全群的死亡率。

1.4.2 生产性能:

记录7、14、21、35日龄的采食量、日增重、体重、料肉比, 记录出栏时全群的体重、料肉比。

1.4.3 胴体性能指标:

腿肉率、胸肉 (大胸、小胸) 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日粮处理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见表3)

注:同行字母不同标识差异显著 (P<0.05)

数据分析表明:0~7日龄及0~14日龄两个阶段, Hy.D组与对照组在体重和料肉比方面差异显著 (<0.05) , 表明Hy.D日粮能够明显地改善肉鸡雏鸡的体重和料肉比。14日龄后的各阶段, Hy.D组与对照组在体重和料肉比方面差异不显著 (>0.05) , 表明随着肉鸡日龄的增加, Hy.D日粮对肉鸡体重和料肉比的改善幅度降低, 至43日龄时, Hy.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日粮处理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见表4)

注:同行字母不同标识差异显著 (P<0.05)

从表4可以看出:Hy.D与对照组相比, 能够显著地改善肉鸡胸肉率 (P<0.05) , 胸肉率的提高主要是大胸率显著地提高 (P<0.05) , 小胸率的变化两组无差异。Hy.D与对照组相比, 能够提高腿肉率, 但是统计学差异不显著 (P>0.05) 。

3 小结

3.1

从生产性能上说明Hy.D对肉鸡雏鸡的生产性能改善明显, 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在雏鸡阶段, 家禽对脂肪利用率较低, 而作为脂溶性维生素D3的利用与脂肪利用率呈正相关, 由于Hy.D的利用不受胆汁分泌和脂肪的影响, 其利用率较高, 因此在雏鸡阶段试验组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能。随着肉鸡日龄的增大, 对脂肪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因此维生素D3的利用率也会随之提高, 推测Hy.D的效应会逐渐减弱。从本次试验的结果来看Hy.D可以显著地提高雏鸡的增重及饲料转化效率。

3.2从肉鸡屠宰性能上说明, Hy.D可以有效提高肉鸡的出肉率, 主要表现在胸肉率和腿肉率上, 特别是对大胸出肉率的改善显著。

这表明在肉鸡日粮中使用Hy.D, 可以提高肉鸡的胸肉率。增加肉品的收益, 每只鸡约增加收益0.43元。 (见表5)

3.3

D-试验 篇2

【摘 要】人类Rh血型D抗原是临床输血引起红细胞同种免疫反应的重要抗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系统,仅次于ABO血型抗原。通常检测D抗原首先采用抗D血清或抗D单抗和多抗混合抗体盐水法,阴性结果再用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

【关键词】RhD抗原 抗人球蛋白试验 吸收放散试验 D基因

人类Rh血型D抗原是临床输血引起红细胞同种免疫反应的重要抗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系统,仅次于ABO血型抗原。通常检测D抗原首先采用抗D血清或抗D单抗和多抗混合抗体盐水法,阴性结果再用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笔者针对抗人球蛋白试验是否存在漏检某些D抗原弱表现型,进行了如下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样品筛选

采用 LgM、LgC 混合抗一D试剂(Immucor)筛 选(盐水法)随机筛无关供者获得60名RhD阴性,2名AHG(Immucor)试验鉴定为弱D或D变量,其余58名确认为RhD阴性。

2、吸收放散试验

①三氯乙烯-三氯甲烷放散法,红细胞经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取压积红细胞(3000rpm,离心2分钟)6一8滴,加等量人抗-D血清,置37℃水浴吸收,分别于吸收0.5小时、1小时、1.5小时、2小时取出少许红细胞进行AHG试验,其余红细胞用生理盐水充分洗涤后,配成50%悬液,与等量三氯乙烯-三氯甲烷(1:l临时配制)充分混合,2000rpm,离心3分钟,吸取下层红细胞抗体放散液,再用三份Rh(D)阳性、0型混合红细胞,结合间接AHG试验鉴定放散液。② 热放散法,同上紅细胞吸收抗D血清后,取压积红细胞与等量生理盐水混合,56℃轻摇放散7分钟,立即2000rpm,离心3分钟,吸取上层红细胞抗体放散液,间接AHG试验鉴定。

3、Rh血型D基因检测

亲和层析柱法(QIAGen,Gene Co.)提取DNA,DNA/RNA测定仪(Phamiacia Co.)测定其纯度和浓度。引物设计根据Arce作适当调整,SensePrimer:5’一AAC GAT ACC CAG TTT GTC TG3';Anti一Sense

Primer:5’一ATG ACC CTG AGA TGG CTG T一3'。50ul反应体积中,含模板DNA 50ng、引物各1OPmol,MgCL22.5mmol/L、KCL50 mmol/L、Tris10mmol/L、Trions l% 、Taq DNA聚合酶(Gene Company)1.5u,940C预变性5min,接940CImin、580C 30s,720C 2min,扩增(PE9600)35个循环。产物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GDS8000凝胶成像仪(Gene Company)成像处理。

二、结果

1、RhD表型测定

60名初筛 RhD阴性,AHG试验鉴定2名为D弱阳性,确认58名为阴性;吸收放散试验显示,8名能检出D抗原(表1),吸收过程中,不同时间进行的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全部为阴性(表2),说明延长吸收时间并没有提高AHG试验的敏感性。

2、 RhD基因检测

2名D弱表现型或D变量,及6名吸收放散试验检出D抗原的个体,基因检测为阳性,吸收放散试验鉴定为阴性的个体均未检出D基因,显示基因检测与吸收放散试验检测红细胞抗原的一致性。

三、讨论

D抗原多贯穿红细胞膜,膜外部分较短,其免疫原性主要依赖于在红细胞膜外的精细的表面结构相互作用,免疫原性较强。红细胞膜D抗原存在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数量变化指D抗原数目的改变,通常单个红细胞表面约有几百到几万个抗原数不等;质量变化指D抗原表位数的改变,现已确定D抗原表位数至少有30个。D抗原弱表现型一般均存在数量和/或质量的改变。常规RhD盐水检测法,可用于检测正常D抗原,AHG试验可以检出一部分D抗原弱表现型,但某些D抗原弱表现型需要进行吸收放散试验才可排解,或通过抗不同D抗原表位的组合单克隆抗体排除。

一直以来,AHG试验是Rh血型D抗原检测的重要手段,也是D抗原阴性确认的最终手段,然而本文发现58名经AHG试验确认的RhD阴性中,仍有6名(10.3%)采用吸收放散试验能检出D抗原,说明某些D抗原弱表现型,AHG试验尚不能检测出。常规AHG试验抗D血清与红细胞的孵育吸收时间为30分钟,本文在对58名AHG试验确认的RhD阴性样本吸收过程中,分别于1小时、1.5小时、2小时取出红细胞进行AHG试验,结果全部为阴性(表2),说明延长AHG试验抗。台湾作者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在230名D阴性个体中,检出75名为D抗原弱表现型。

AHG试验鉴定的D阴性中,部分有可能是D阳性,意味中国人群RhD阴性比率实际上低于根据AHG试验得出阴性比率3一5‰,同时由于AHG试验可能漏检某些D抗原弱表现型个体,是否也意味着在临床试验中,为了避免输血反应,AHG不能作为供者或受者D阴性的确认试验呢?事实上,AHG无法检测到的红细胞D抗原,由于其免疫原性大大降低,虽然也有人发现D弱表现型引起同种免疫反应,但此类报道较少,但作者认为临床也不能因此忽视弱D的检测,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某些RhD阴性慢性输血患者如血液病等,需长期进行输血治疗,供者必需进行吸收放散试验进行鉴定D抗原,以确认是否存在漏检的D抗原,提高输血安全性。

参考文献

D-试验 篇3

磨煤机是燃煤机组重要的辅机, 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锅炉安全、经济、高效运行。文献[1-6]用旋转分离器可以减少磨煤机出口各煤粉管的煤量偏差, 对于提高磨煤机出力、缓解燃烧器附近结渣问题、降低锅炉NOx的排放水平、加强磨煤机煤种适应性均有一定效果。与静态分离器相比, 旋转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从而可以灵活调节分离器出口煤粉细度, 有效提高磨煤机的最大出力。此外, 进行磨煤机旋转分离器改造后可使用哈氏可磨度更小的煤种, 增大了磨煤机的煤种适应性, 同时提高了煤粉的均匀性。

本文针对分离器整体节能提效优化改造, 进行了磨煤机制粉系统试验研究, 特别对整体优化前煤粉细度及煤粉均匀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对降低飞灰含碳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为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改造及运行提供指导。

1 研究对象

本文锅炉为东方锅炉厂引进Foster Wheeler公司“W”型火焰锅炉技术设计制造的DG1025/18.2-Ⅱ15型锅炉, 型式为亚临界压力、中间一次再热、自然循环汽包锅炉。锅炉为倒“U”型布置, 固态排渣, 全钢构架全悬吊结构, 平衡通风, 露天布置。锅炉为八角形双拱形单炉膛, 每台锅炉配24只双旋风燃烧器, 错列下行布置于前后炉拱上以形成“W”形火焰燃烧。每个燃烧器有2个消旋叶片和2个乏气挡板, 用以调整煤粉气流旋流强度、射流刚度和煤粉浓度。每个燃烧器配1支机械雾化油枪, 布置在紧挨着煤粉喷嘴的下方。锅炉采用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 配有4台D-11D双进双出磨煤机。锅炉的主要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设计燃料成分如表2所示, 磨煤机与燃烧器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2 动态分离器原理

配用于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的动态分离器是在离心式分离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分离器有一个由传动机构带动的转子, 转子是由多个叶片组成, 从磨煤机碾磨区上升的气粉混合物气流进入旋转的转子区, 在转子带动下作旋转运动, 其中的粗煤粉颗粒在离心力和叶片的撞击下被分离出来, 落入碾磨区重新碾磨, 其余的细粉随气流穿过叶片进入煤粉引出管。在同样的磨煤机通风量下, 采用动态分离器可得到更细的煤粉, 输出的煤粉中, 大颗粒的含量显著降低, 而且磨煤机的通风量的变化对煤粉的细度影响很小。

3 试验方法及内容

1) 煤粉取样。采用MFQ-I型等速取样器, 通过磨煤机出口每根煤粉管道上安装的取样点, 按等截面法在每点抽取相同的时间, 并调节抽气器负压, 使得在每一取样点取样器的内外静压平衡, 从而保证所取的煤粉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每根管道所取煤粉均用天平称量, 混合后用孔径分别为200 m、90 m的经过标定的分析筛进行筛分, 得到各粉样的细度指标R200、R90。

煤粉细度Rx和煤粉粒径之间的关系用RosinRammler方程表示为Rx=100e-bx″。

煤粉均匀性指数是反映煤粉粒度分布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2) 制粉系统出力试验。在保证煤粉细度的前提下考核制粉系统出力。进行磨煤机出力试验时, 记录磨煤机运行各相关参数, 并进行原煤取样, 以便进行工业分析、发热量及哈氏可磨性系数测定。

3) 磨煤单耗计算。磨煤单耗Em等于磨煤机功率P与磨煤机出力Bm之比, 即Em=P/Bm。

4) 一次风速调平。对已调整稳定的制粉系统进行测试, 试验采用靠背管配用微压计进行测量, 测量位置采用等面积法确定, 最后将测试得出的每一点速度平均后得出管道的平均流速, 如同一台分离器出口一次风速偏差较大, 则对一次风管上的插板进行调整, 以使同一台分离器出口一次风速保持平衡, 风速偏差在10%以内。

5) 原煤取样。试验开始后在给煤机落煤管处原煤取样, 所取原煤经缩分、密封后进行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制粉系统性能试验

本文机组进行整体优化改造, 在进行优化前进行了诊断试验, 在进行制粉系统摸底试验时, 发现制粉系统存在较大问题, 煤粉偏粗, A/B/C/D磨煤机磨R90平均值分别为9.64%、9.81%、9.34%、8.55%;煤粉均匀性指数低, 在0.9~1.0之间。该机组日常燃用煤质干燥无灰基挥发份在10%左右, 煤粉细度和均匀性不能满足现有煤质经济性燃烧的要求, 使得飞灰以及炉渣可燃物含量较高, 未完全燃烧损失较高, 锅炉热效率较差。

为了降低制粉系统煤粉细度, 提高煤粉均匀性, 以降低飞灰以及炉渣可燃物含量, 提高锅炉经济性, 该机组进行了大修, 在大修过程中将磨煤机的蜗壳式分离器改造成动态分离器。在磨煤机额定出力下 (B与C磨煤机只有4根管运行, 所以B与C磨煤机出力较小) , 根据分离器厂家与电厂协商所定的分离器转子转速, 进行了制粉系统试验, 测得的煤粉细度以及计算的煤粉均匀性结果见表3。

从表3可见, B与C磨煤机煤粉细度较A、D磨煤机低, 为了防止炉膛结焦, 锅炉四角的燃烧器没有运行, 所以B与C磨煤机只有4根粉管运行。B磨与C磨给煤量比A、D磨煤量要小, 所以B与C磨煤机煤粉细度偏低。

在上述工况下, 进行了磨煤单耗及制粉单耗试验, 各磨煤机磨煤单耗和制粉单耗计算结果见表4。

4.2 一次风粉管风量及粉量测量

在上述各台磨分离器转子转速下 (A磨分离器转速为125 r/min, B/C磨分离器转速为110 r/min, D磨分离器转速为115 r/min) , 进行了粉管风速测量, 结果见表5。对每台磨煤机而言, 其粉管风速偏差不大, 满足热态下粉管风速偏差10%以内的要求。

4.3 整体优化前后制粉系统主要参数对比

在进行优化前于2011年初进行了该机组的诊断试验, 在进行制粉系统摸底试验时, 当时的分离器为蜗壳式分离器, 煤粉细度和煤粉均匀性系数见表6。

对比分离器改造前后的煤粉细度和均匀性, 见表7。

说明:R90、R200为煤粉细度, n为煤粉均匀性指数。

改造后煤粉细度较改造前都有一定幅度下降。A、B、C、D四台磨煤机分离器改造后煤粉细度R90分别为4.5%、1.9%、1.5%、2.5%, 较改造前煤粉细度R90分别下降5.1%、7.9%、7.8%、6.1%。进行磨煤机动态分离器改造后制粉煤粉细度较改造前有所改善。

改造后煤粉均匀性较改造前都有一定幅度提高。A、B、C、D四台磨煤机分离器改造后煤粉均匀性分别为1.00%、0.96%、0.90%、0.99%, 较改造前煤粉均匀性分别提高0.25%、0.45%、0.24%、0.22%。进行磨煤机动态分离器改造后制粉煤粉均匀性较改造前有所改善。

进行磨煤机动态分离器改造后煤粉细度较改造前有所改善, 对于降低飞灰含碳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00 MW工况下, 该机组飞灰可燃物含量统计数据由整体优化前的8.5%左右下降到6.5%左右, 提高了锅炉效率。

5 结论

1) 磨煤机动态分离器改造后,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改造目标。A、B、C、D四台磨煤机分离器改造后煤粉细度R90分别为4.5%、1.9%、1.5%、2.5%, 较改造前煤粉细度R90分别下降5.1%、7.9%、7.8%、6.1%。A、B、C、D四台磨煤机分离器改造后煤粉均匀性分别为1.00%、0.96%、0.90%、0.99%, 较改造前煤粉均匀性分别提高0.25%、0.45%、0.24%、0.22%。

2) 进行磨煤机动态分离器改造后制粉煤粉细度和均匀性较改造前都有所改善。

3) 进行磨煤机动态分离器改造后煤粉细度较改造前有所改善, 对于降低飞灰含碳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00 MW工况下, 该机组飞灰可燃物含量统计数据由整体优化前的8.5%左右下降到6.5%左右, 提高了锅炉效率。

摘要:为研究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动态分离器改造后磨煤机性能问题, 对某厂锅炉的磨煤机进行了粉管调平试验、动态分离器转速特性试验、制粉单耗试验, 并与整体优化前煤粉细度及煤粉均匀性指标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台磨煤粉R90平均值分别为4.5%、1.9%、1.5%、2.5%, 较改造前煤粉细度R90分别下降5.1%、7.9%、7.8%、6.1%, 煤粉细度能达到燃烧所需要求, 磨煤机动态分离器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行磨煤机动态分离器改造后煤粉细度和煤粉均匀性较改造前有所改善, 对于降低飞灰含碳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00 M W工况下, 机组飞灰可燃物含量统计数据由整体优化前的8.5%左右下降到6.5%左右, 提高了锅炉效率。

关键词:磨煤机,分离器,煤粉细度,优化,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成永, 杨丽娜, 朱宪然, 等.中速磨煤机动态分离器特性研究及其对锅炉性能的影响[J].华北电力技术, 2014 (7) :46-49.

[2]何亚群, 周念鑫, 左蔚然, 等.不同磨煤粒度条件下煤粉分离器分离特性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 2012, 18 (1) :61-65.

[3]王祥薇, 宋振梁.MPS-89G型磨煤机动态分离器改造与性能试验分析[J].热力发电, 2011 (5) :50-52.

[4]冀秀贵.M PS89 K磨煤机静止分离器改造分析[J].河北电力技术, 2013 (增刊1) :41-43.

[5]蔡洁聪, 潘国清.MBF-23型磨煤机动态分离器的改造[J].浙江电力, 2012 (11) :27-30.

D-试验 篇4

富氧燃烧技术是指应用比通常空气含氧浓度高的富氧空气进行助燃的技术, 其可以显著提高火焰温度和燃烧效率, 具有明显的节能与环保效益[1]。然而, 对水泥行业而言, 由于富氧气体制备成本较高, 相关研究较少, 因此仅个别水泥企业采用了该技术。本研究以章丘华明水泥有限公司1 100t/d生产线为依托, 对正常生产和通入富氧空气并调整窑系统工艺参数后两种情况进行热工测试, 进行对比分析, 以期探讨富氧燃烧技术在水泥行业的应用效果, 为该技术在我国水泥行业的应用提供参考。

1 生产线概况

该生产线系由600t/d生产线技术改造而来, 实际运行能力在1 000t/d左右, 回转窑规格为Φ3.2m×52m, 采用五级旋风预热器、离线式流化床分解炉、四通道煤粉燃烧器和推动篦式冷却机等。生产线正常运行时主要参数如下:生料喂料量60~80t/h, 预热器C1出口温度300~320℃, 冷却机余风温度<200℃, 二次风温度950~1 050℃, 出冷却机熟料温度为环境温度+65℃, 窑头喂煤量2.2~2.8t/h, 分解炉喂煤量3.2~3.8t/h。所用煤工业分析见表1。

富氧制氧系统采用膜分离法, 产生的富氧空气氧浓度30%, 产量2 000m3/h (标态) , 运行情况良好。应用该技术时, 富氧空气直接通入一次空气的净风中, 测定其氧气浓度为25.0%。

2 试验内容和方法

本试验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空白试验, 即不打开富氧系统的正常生产情况;二是打开富氧系统并对窑系统工艺参数进行相关调整。试验时, 分别针对上述两种情况进行热工测试。

热工测试的平衡范围为:物料从预热器C1入口至熟料冷却机出口;气体由冷却风机入口至预热器C1出口。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料喂料量、熟料产量和燃料消耗量

表2为通入富氧并调整工艺参数之后生料喂料量、熟料产量和燃料消耗量变化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 通入富氧并调整窑系统工艺参数 (包括减少一次空气量, 提高二次风温等) 后, 生料喂料量和熟料产量比未通富氧提高约20%, 效果显著 (由于此窑炉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熟料产量提高20%是由富氧燃烧和窑系统工艺参数调整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同时, 通入富氧之后燃料消耗量提高, 但熟料产量提高使得吨熟料燃料消耗量降低, 热耗下降, 不过由于燃料消耗量采用螺旋输送机转速粗略表示, 此值仅供参考。

注:无富氧热工测试时间是2013年9月17日8:00至16:00;富氧试验期间为2013年9月18日8:00至16:00。

分析其原因在于, 通入富氧之后, 窑头火焰温度明显提高, 物料煅烧温度提高, 熟料形成反应速度加快。据文献[2], 熟料烧成阶段, C3S的形成主要以Ca O在高温液相中溶解, 并以Ca2+形式在液相中向C2S表面扩散, 进而发生反应的形式来完成。温度提高, Ca O的溶解速度加快, Ca2+的扩散速度也加快, 因此C3S形成速度加快, 熟料产量提高。

3.2 筒体温度

水泥窑筒体温度监测一般指对烧成带温度的测定, 因为烧成带温度变化快, 梯度大, 窑皮剥落和化学侵蚀等都很强, 窑内气体温度高达1 700℃左右, 物料温度也在1 450℃左右。窑内温度高, 通过耐火衬料传递给筒体的热量大, 温度高[3], 因此对通入富氧前后窑头烧成带筒体温度进行分析。

根据该燃烧器深入窑中的位置, 其窑头2m左右筒体的温度直接反映了火焰的温度。根据窑操人员的判断, 窑头2m左右并无窑皮脱落等, 试验采用德图红外热像仪 (testo 875i) 对窑头2m左右筒体表面温度进行测定。结果发现, 通入富氧空气后, 在距窑口2m左右的区域, 筒体温度平均值升高12℃ (通入富氧前后温度分别为268℃和280℃) 。其他部分 (4~10m处) 由于窑皮较厚, 筒体温度略有升高但变化不明显。筒体温度升高原因在于通入富氧后, 煤粉燃烧加速并提前, 火焰峰值温度提高且相对集中。

3.3 窑尾温度和压力

通入富氧前后窑尾温度和压力变化见表3。由表3可知, 通入富氧对各级预热器的温度和压力影响并不明显, 但窑尾烟室的温度和压力变化较大, 温度提高了近45℃。窑尾烟室温度提高是由于通入富氧之后, 窑内氧气浓度升高, 煤粉燃烧强度增大, 火焰温度升高, 进而整个窑内温度升高, 这与前述筒体温度升高一致。

3.4 窑尾气体成分

通入富氧前后窑尾各部分气体成分见表4。由表4可知, 通入富氧之后, 预热器C1出口和烟室的NOx浓度有所提高, 这可能是窑内的火焰峰值温度提高, 热力型NOx生成量增加所致。

3.5 热量平衡

根据有无富氧两种情况热工测试结果分别进行热平衡计算[4], 结果分别见表5和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 通入富氧并对窑系统工艺参数调整之后, 热耗下降约7.6%, 一次空气显热下降约19.1%, 预热器出口废气显热下降约8.1%。原因在于:回转窑内火焰向物料传热的主要方式是辐射传热, 而窑内气流对物料的辐射传热速率又主要取决于气流温度和黑度[5]。富氧空气加入并调整窑系统工艺参数之后, 火焰温度及黑度提高, 从而加大火焰对物料的辐射传热能力, 而且煤燃尽程度和燃烧效率提高, 降低燃料消耗和一次空气量, 同时, 因减少空气用量, 使得不参与燃烧的入窑N2量减少, 预热器出口废气量及废气显热下降, 热损失减少, 热效率提高, 达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目的。这与文献[5]理论计算结果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 通过前期试验发现富氧空气直接通入回转窑内效果不明显, 这也是目前业界对于富氧燃烧技术应用于水泥行业效果褒贬不一的原因所在。富氧空气通入窑改变了回转窑内燃烧状况, 需要对生产工艺参数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生产对火焰长度及温度场的要求, 真正发挥富氧燃烧技术的优势。

4 经济效益分析

关于应用富氧燃烧产生的经济效益, 从理论上计算, 以章丘华明水泥有限公司为例, 膜法富氧制氧电耗为0.075k Wh/m3 (标态) , 约合120元/h (按电价0.8元/k Wh计算) ;若应用富氧燃烧技术熟料产量提高8%, 节煤8%, 以熟料利润60元/t (吨熟料成本约170元, 售价约230元) , 进厂原煤成本500元/t计算, 则熟料增产产生效益约192元/h, 节煤产生的效益220元/h, 扣除制氧成本等, 富氧燃烧技术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约292元/h, 每年产生经济效益约210万元, 十分可观。

5 结论

章丘华明水泥有限公司1 100t/d生产线试验表明, 回转窑通入富氧并调整窑系统工艺参数后效果显著, 熟料产量提高约20%, 窑筒体温度升高, 预热器C1出口和烟室NOx浓度提高, 热损失减少, 热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苏俊林, 潘亮, 朱长明.富氧燃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J].工业锅炉, 2008 (3) :1-4.

[2]南京化工学院, 武汉建材学院, 同济大学, 等.水泥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0:53-54.

[3]孙孝.水泥窑筒体温度的监测[J].水泥, 1991 (3) :24-26.

[4]罗式辉, 陈红军.水泥工业窑热工标定[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5:61-67.

D-试验 篇5

关键词:2, 4-D丁酯,草坪草,敏感性

草坪是城市绿化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草坪业在我国迅速崛起。随着草坪面积的不断增加, 危害草坪的杂草问题日趋严重。由于田间杂草与草坪草生物学的相似性, 选择适合草坪除草剂、寻求安全有效的化学除草技术成为草坪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草坪草

优异 (Merit) 、巴林 (Balin) 、蓝宝石 (Sapphire) 、午夜 (Midnight) 、白三叶 (White clover) 、多年生黑麦 (Perennia Ryegrass) 。

1.2 供试药剂

72%的2, 4-D丁酯乳油, 产自大连松辽化工公司。

1.3 种子萌芽前处理

将2, 4-D丁酯配成0.7mg/L、3.6mg/L、7.2mg/L、36.0mg/L、72.0mg/L等5个浓度梯度药液, 分别进行供试杂草种子处理及茎叶处理。

种子处理于培养皿中进行, 每处理10m L药液、20粒杂草种子, 置于25℃恒温培养。每处理重复3次, 以清水作对照。处理后每天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幼苗生长情况, 计算发芽率。

茎叶处理将供试草种催芽露白, 播种于营养钵, 每钵20粒。苗高5cm左右时拔除多余草坪草, 每钵留10株生长量相同的幼苗。浇水后待土壤微干, 选晴天上午进行茎叶喷雾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 以清水作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72%的2, 4-D丁酯乳油对草坪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72%的2, 4-D丁酯乳油对草坪草种子萌发的影响见表1。不同梯度浓度的2, 4-D丁酯对各种草坪草的发芽率影响不同。白三叶、多年生黑麦和午夜在2, 4-D丁酯浓度低于7.2mg/L时, 种子发芽率均达到80%以上;优异、蓝宝石和巴林对2, 4-D丁酯较敏感, 即使是极低浓度处理发芽率也不到80%。药害症状多为植物根部肿胀、变色、加粗, 生长缓慢, 子叶黄化、扭曲。

2.2 茎叶处理草坪草对72%的2, 4-D丁酯乳油的敏感性

茎叶处理草坪草对72%的2, 4-D丁酯乳油的敏感性见表2。白三叶对2, 4-D丁酯非常敏感, 药后第2天几乎全部死亡;多年生黑麦对2, 4-D丁酯除高浓度 (72.0mg/L) 外表现出良好耐药性;优异和蓝宝石在0.7mg/L浓度下、午夜和巴林在0.7mg/L和3.6mg/L浓度下表现出较好的耐药性。

注:“+++”叶片枯萎, 整株死亡;“++”叶片扭曲, 后期恢复正常生长;“+”叶尖轻微卷曲, 很快恢复正常生长;“-”无药害。

3 结论与讨论

关于草坪杂草化学防除的研究, 国内外均有报道。Johnson B J.采用地乐胺[1]、恶草灵[2]等芽前处理能很好地防除草坪中的马唐。国内孟庆田[3]、于凤芝[4]等进行了2, 4-D丁酯在草坪上的应用研究, 但国内很少有对草坪安全性的系统性阐述。此次研究表明草坪草种子萌芽对2, 4-D丁酯的敏感性不同, 白三叶、多年生黑麦和午夜在2, 4-D丁酯浓度低于7.2mg/L时可基本正常发芽, 蓝宝石、优异和巴林对2, 4-D丁酯较敏感, 不宜进行芽前处理。茎叶处理试验表明, 白三叶对2, 4-D丁酯非常敏感, 不宜进行茎叶处理。在0.7mg/L浓度下除白三叶外对其余草坪草安全;在3.6mg/L浓度下对午夜和巴林安全。其余各浓度均应慎重使用。

参考文献

[1]JOHNSON B J.Postemergence control of large crabgrass and goosegrassin turf[J].Weed Sci, 1975 (23) :404-409.

[2]JOHNSON B J.Dates of herbicides application for summer weed controlin turf[J].Weed Sci, 1976 (23) :422-424.

[3]孟庆田, 刘津宁, 王淑荣.2, 4-D除草剂在草坪上的施用效果[J].天津农学院学报, 1994 (Z2) :66-68.

D-试验 篇6

1 无烟煤替代烟煤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无烟煤挥发分较低(Vad≤6%),固定碳含量高,燃烧温度高,与单一使用烟煤相比,技术参数发生变化,需要重新确定。

1.1 细度的确定

按化学反应控制机理,碳粒燃尽时间与其初始直径成正比,要提高煤粉燃烧速率,就要降低煤粉的细度,才能满足生产需要。我们翻阅大量文献,总结立窑烧结经验,研究决定煤粉细度(80μm方孔筛)<5.0%。

1.2 工艺参数的确定

由于分解炉内的煤粉为“无焰燃烧”,不会形成高温集中的“火焰”,因而煤只能靠迅速分散与炉内气流密切接触,得到所需要的氧和着火温度,才能较好地燃烧。挥发分含量高的煤,着火温度低,燃烧速率高,可带动固定碳的着火和燃烧,加快物料的反应速度。随着无烟煤的掺入,挥发分降低,燃烧速率低,火焰被拉长,容易结长窑皮、结圈,严重时分解炉内煤粉不能完全燃烧,造成预热器结皮、堵塞等工艺故障发生。合理工艺参数的确定能有效防止各种不正常工艺现象发生。

2 无烟煤替代部分烟煤的试验

为了避免大量无烟煤的掺入给生产造成损失,研究决定用30%的无烟煤替代烟煤进行试验。试验分20%无烟煤替代烟煤和30%无烟煤替代烟煤两个阶段进行。

2.1 用20%的无烟煤替代烟煤煅烧水泥熟料试验

用20%无烟煤的试验,具体数据见表1、2。

从表1、2中数据可以分析出,用20%的无烟煤,窑的投料量降低了10t,这是由于分解炉内煤粉的燃烧速率降低所致,烟煤燃烧时间大约是9s,现在掺20%的无烟煤燃烧时间大约为12s左右,导致物料的反应速度降低。窑头尾用煤总量减少0.2t,煤磨磨机产量16t,产量降低2t,降低幅度为11.1%,,维持生产还有富余。窑尾温度提高50℃,可以通过关小三次门开度,加强窑内通风,加快煤粉燃烧速度,窑尾温度基本控制在1050℃。窑尾烟室偶尔有点结皮发生,人工很快就可处理干净,对生产影响不大。

2.2 用30%的无烟煤替代烟煤煅烧水泥熟料试验

用30%无烟煤的试验,具体数据见表1、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窑投料量降到175t/h,分解炉煤粉燃烧时间由9s增加到12.4s左右,投料量减少15t。窑头尾总用煤量减少0.2t,分解炉出口温度达到890℃,结皮现象频繁,为了避免分解炉及上升烟室结皮、堵塞现象发生,决定采用加大分料的方法,分解炉、上升烟室按6:4比例进行分料(原为8:2比例),分解炉出口温度得到有效控制。

在试验过程中,窑内长厚窑皮频繁出现,严重时形成料圈。分析后认为,这是无烟煤在烧成带没有完全燃尽,小部分到过渡带继续燃烧,造成过渡带温度升高,液相提前出现,导致结长厚窑皮,严重时形成后圈。采取关小三次风门开度,进一步加强窑内通风,同时加大旋流风比例和减少轴流风比例,缩短火焰长度,使煤粉在烧成带完全燃尽,并且规定每班动一次燃烧器的位置,从而有效地控制住结长厚窑皮、结圈现象再次发生。

为加快无烟煤的燃烧速度,根据窑头尾用煤总量(15t/h),把煤粉细度控制在4%以下,磨机产量降到15.5t,磨机产量降幅为13.3%,既可满足生产需要,又进一步加快煤粉燃烧速度,从而有效地防止工艺事故发生。

我公司用30%的无烟煤替代烟煤生产以来一直都很稳定,偶尔出现结皮、结圈等工艺问题,都及时处理掉了,只要中控室操作员精心操作,并与现场工人紧密配合,不正常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3 经济效益

D-试验 篇7

1 试验条件

(1) 试验机具2台 (配套11 kW拖拉机, 并备有必要的配件和工具) , 麦茬地20.0 hm2、稻茬地13.3 hm2。

(2) 麦茬地。留茬高度150~250 mm, 全量秸秆切碎, 平均0.58 kg/m2, 均匀铺放。水田灭茬耕整作业放水浸泡48 h, 水深0.5~3 cm。土壤绝对含水率18%~22.5%, 土壤坚实度0.82~1.15 MPa。

(3) 稻茬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 茎秆切碎长度120~150 mm, 半量留草, 平均0.17 kg/m2, 均匀铺放。土壤绝对含水率21.7%~23.5%, 土壤坚实度0.91~1.22 MPa。

(4) 试验地具有代表性, 田块各处的试验条件基本相同, 测区长度100 m, 并留有适当的稳定区。

2 试验内容

(1) 耕深测定。耕深测定结果见表1。

(2) 耕深稳定性测定。耕深稳定性测定结果见表2。

(3) 秸秆覆盖率的测定。 (1) 耕前植被的测定。在测区内对角线上取5点, 每点按1 m2面积紧贴地面剪下露出地表的植物, 称其质量, 并算出5点的平均值。 (2) 耕后植被的测定。每个工况测定耕后地表秸秆质量5点, 方法同耕前植被测定相同。麦茬地测定结果见表3, 稻茬地测定结果见表4。

(4) 碎土质量的测定。在已耕地上测定0.5 m×0.5 m面积内的全耕层土块, 土块大小按其最长边分为小于4cm, 4~8 cm, 大于8 cm共3级。并以小于4 cm的土块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为碎土质量, 每一个行程测定1点, 同一工况测3点。麦茬地测定结果见表5, 稻茬地测定结果见表6。

(5) 耕前与耕后地表平整度。耕作前后, 用耕层断面测绘仪在垂直于机组前进方向的同一位置上先后画出未耕地表线、已耕地表线, 在画得的线上过最高点做一水平直线为基准线, 在其适当位置上取一定宽度 (与样机耕宽相当) , 分成10等分, 并在等分点上做垂线与基准线相交, 量出地表线上各交点至基准线的距离, 按耕深计算方法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 以标准差值表示其平整度。耕前与耕后地表平整度测定结果见表7。

(6) 功率消耗及经济性测定。 (1) 机器的功率消耗以拖拉机动力输出齿轮的输出功率表示, 采用电测法。拖拉机动力输出齿轮输出的扭矩和转速同时在全行程内测定。功率消耗及经济性测定结果见表8。 (2) 机组前进速度的测定。机组前进速度测定结果见表9。 (3) 机组打滑率测定 (驱动轮转50转数测量结果见表10) 。

(7) 生产试验及查定。主要考核样机的使用经济性、使用可靠性和性能稳定性等。生产试验中的性能测定在生产查定的测区内相继进行, 纯工作小时生产率测定结果见表11, 作业小时生产率测定结果见表12, 班次小时生产率测定结果见表13, 燃油消耗率测定结果见表14, 使用可靠性测定结果见表15, 时间利用率测定结果见表16。

注:1亩=1/15 hm2

注:1亩=1/15 hm2

注:1亩=1/15 hm2

注:1亩=1/15 hm2

3 综合评定

1GSH-100D型水旱秸秆还田耕整机能一次性完成切土、埋茬、整地及播种作业, 而且能水旱两用。反转灭茬麦茬田纯作业速度是, 壤土1.9~2.2亩/h (1亩=1/15 hm2, 下同) 、粘土1.5~1.8亩/h;麦茬水田灭茬耕整纯作业速度是, 壤土2.8~3亩/h、粘土2.4~2.6亩/h;稻茬田反转灭茬纯作业速度是, 壤土2.1~2.3亩/h、粘土1.6~1.8亩/h, 较一般旋耕机作业稍慢。播种总排量稳定性86.46%, 播种均匀性71.23%, 比普通条播机差, 露籽率比普通条播机高5%~7%。麦茬反转灭茬壤土燃油耗油量1.464 kg/亩、粘土燃油耗油量1.818 kg/亩;麦茬水田灭茬耕整壤土燃油耗油量1.039 kg/亩、粘土燃油耗油量1.254 kg/亩;稻茬反转灭茬壤土燃油耗油量1.432 kg/亩、粘土燃油耗油量1.724 kg/亩。因为灭茬, 1GSH-100D型水旱秸秆还田耕整机麦茬田耕深必须达到8 cm以上, 稻茬田必须达到6 cm以上 (因为水稻秸秆利用率高, 一般稻茬田秸秆较少) , 比一般旋耕机作业深2~3 cm (浅, 则灭茬效果差) , 耗油量多0.2~0.5 kg/亩;耕深稳定性85.1%~86.2%, 碎土率65.76%~83.73%, 秸秆覆盖率77.72%~81.20%, 耕后地面平整度1.33~1.43 cm, 机械故障少, 可靠性较好。

从2008年试验示范效果看, 1GSH-100D型水旱秸秆还田耕整机麦茬田单机作业180~220亩, 稻茬田单机作业120~150亩, 机手2季收入1万元左右, 机具基本无故障, 而且作业质量满足农户要求, 农户乐意接受。2008年, 实施麦茬秸秆还田的农户说, 水稻后期生长有劲, 不落黄, 每亩少施穗肥7.5~10 kg, 产量比别人高225~375kg/hm2;机手说, 麦茬秸秆还田后, 稻茬田耕作省劲, 耗油少。随着各级政府对秸秆还田重要意义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广大农民对秸秆还田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 1GSH-100D型水旱秸秆还田耕整机在手扶拖拉机拥有量较多的地区是可以大面积推广的。

D-试验 篇8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作物品种, 供试作物为玉米, 品种先玉698。

2.供试药剂。烟嘧磺隆40克/升油悬剂 (沈阳科创化学有限公司) , 2.4D丁脂570克/升乳油 (山东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 , 对照药剂:硝磺草酮·莠去津550克/升悬乳剂 (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 。

3.供试地点。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

4.防除对象。禾本科杂草、马唐、牛筋草、狗尾草, 阔叶杂草:藜、蒺藜、反齿苋、马齿苋。

5.环境条件。土壤p H8.2, 有机质含量0.6, 土质为风沙土、沙壤土, 所选试验地块地势平坦、肥水及栽培管理条件一致。播前未用除草剂, 4月28日播种。

6.试验设计。烟嘧磺隆40克/升油悬剂60、80、100、120毫升/亩, 2, 4-D丁脂570克/升乳油20、30、40、50毫升/亩, 对照药剂硝磺草酮·莠去津550克/升油悬剂100毫升/亩, 分别在玉米2叶期、4叶期、6叶期按上述用药量加水30千克/亩, 采用DHF1-16型背负或手动喷雾器进行茎叶喷雾, 以清水做空白对照, 各处理重复3次, 小区随机排列, 每区面积300平方米。

7.防效调查。施药后15、30天, 每处理区4点取样, 每点0.25平方米, 记录杂草种类、数量, 计算株防效。

株防效=对照区杂草数-效处理区杂草数/空白对照区杂草数×100%

8.安全性调查, 施药后第5、10、15、30、40天。观察春玉米的长势, 并在每次药效调查时, 观察药害变化情况和完全恢复的时间, 目测观察各处理区的玉米生长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1.杂草防效调查

由表中可知, 烟嘧磺隆40克/升油悬剂+2, 4-D丁脂570克/升乳油4个不同剂量处理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株数防除效果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 且对阔叶杂草的株数防除优于禾本科杂草。施药后30天各处理对玉米田禾本科杂草株数防除效果比施药后15天的株数防效均有所提高。玉米2叶期施药后15天, 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株数防除效果, 分别为44.6%~73.7%, 90.3%~97.4%。施药后30天株数防除效果分别提高到76.1%~91.4%, 95.5%~99.1%。玉米4叶期施药后15天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株数防除效果分别为65.9%~89.8%、93.7%~100%。施药后30天株数防除效果分别提高到72.7%~96.8%, 98.5%~100%。玉米6叶期施药后15天, 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株数防除效果, 分别为75.8%~100%, 95.8%~100%, 施药30天, 株数防除效果分别提高到86.0%~100.0%、100.0%。对照药剂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株数防除效果介于烟嘧磺隆40克/升油悬剂+2, 4-D丁脂570克/升乳油80~100米/亩处理之间。3个时期施药30天后, 各处理间对阔叶杂草的株数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2.安全性调查

在3个不同施药时期对春玉米均没有发生药害问题。

三、结论

烟嘧磺隆40克/升油悬剂+2.4D丁脂570克/升乳油。对春玉米田间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具有理想的防除效果, 具对玉米生长安全。6叶期以前施药除草效果均很好, 并且有一定的持效性。

上一篇:黄土高原区下一篇:太极拳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