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2024-05-08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精选十篇)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篇1

20多年来,我国设计教育正处于一个不断转型的过程中,随着艺术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后,国内的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开始了“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以“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由此而带来的学科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求大求全等一系列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深度不够,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存在严重脱节,设计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脱离实际的“理论设计”或“模拟式设计”的状态中,尤其是设计技能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实验室与设备,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设计大学的水平,也低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设计大学的水平。

“重艺轻技”的现象在艺术类院校比较普遍,尤其严重的是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许多学生设计的作品想法很好,但很难是一个完整的设计,设计产品的工具和科技辅助手段也不够,手工工艺与国外的学生比差距较大。这不能不说是设计教育的观念使然。

现代设计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开始起步,教学面对工业化大生产,提出了“技术与艺术新统一”的口号。当然,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并不是一个已臻完美的成熟模式,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与历史条件下,设计教育究竟该怎样将技术与艺术的教育实现有机的“统一”,其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包豪斯的“车间(作坊)”与“工厂学徒制”相结合的设计教育模式对于现代设计教育产生的地影响可谓深远,并进一步形成了20世纪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1比较而言,我们有理由提出培养工匠精神的设计教育对今天发展中的中国设计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工匠精神的回归不是回归到封闭的手工技艺传授,而是一种开放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二、“精工主义”思想的缺失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走出去的品牌依然寥寥无几。前些年,面对“非中国制造”的讨论,在中国设计界表现出普遍的失语。“NOT MADE IN CHINA”,至少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把中国制造的产品,归入到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落后的行列;二是使人联想到中国产品的质量低下,甚至粗制滥造。“非中国制造”显然是要把中国制造的产品排斥在品质优良的产品之外,引导消费者拒绝购买中国产品。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已经发展三十多年了,可中国产品仍然因为缺少设计含量而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排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设计教育的反思。2

美国、日本、欧洲的工艺极尽完美、精湛,都是内部精工主义精神的外在呈现。法国奢侈品、德国汽车、日本电器、美国电影等各国的精品代表,这些精品制作工艺追求精细,精益求精,甚至无可挑剔。骨子里都渗透着一种精工主义精神,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力求完美,它们实际上也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文化。

对于世界级的品牌产品而言,无不体现出精工精致的设计思想。如果说中国缺乏世界级的品牌,原因之一就是技术教育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长期缺失,这可以说是在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多年来,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导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虽然我们可以说在学校不可能培养出设计大师,但如何培养具备大师潜质的学生却是可以展望的。

三、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流于形式

中国的现代设计及设计教育源于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这种“引进”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教育体系和经济制度的深层,而只是浮在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比较一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地区)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模式依然是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典型案例”。3

设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尤其是产品设计专业,不可能只向学生讲解如何设计,而没有如何制造的课程。如果我们的设计还停留在实践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上,那将会与世界高水平设计拉开更大的差距。

“产品设计的创新不是存在于想象和概念中,而是一种在创意基础上运用工艺技术的造物活动。”4设计教育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当人怀着工匠之心做事时,出来的产品会融入创作者的人格魅力。这不仅是传统的工匠,也是当代的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质。

四、培养知行合一的专业设计人才

在国外,设计教育受包豪斯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大多是在车间里进行,在日本称为“工房”,培养的是既有先进的设计理念,更有手工制作的匠人精神,即使是空间设计,甚至机能设计等专业同样需要用手工完成作业,教学偏重于作坊式的手工技艺传授。比如空间设计,要求学生自己用木工工艺来完成传统的和式住宅,染织设计也是自己在织机上编织,甚至字体也要自己书写,以此体会日本汉字水墨手法与简约空灵的意境之美;美术字体笔画的粗细变化、方圆曲直、空间编排等,将字体设计推至另一至高境界,从而表达出高雅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情怀,此寻求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契合关系。

以前说到能工巧匠,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现在我们再提什么八级钳工、焊工之类的都觉得与今天的设计师没有关系,更没有人能静下心来做工匠了。因此,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一直不容乐观,不少院校又开始寻求精英教育的发展模式,比如“拔尖人才”计划的实施,导师工作室制等,以便积聚教学资源来培养10%不等的专业比较突出的学生。但这毕竟只是针对少数学生制定的教学计划,其重点只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采取加餐的方式来增加学习的内容,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设计与制造的紧密关系。

五、跨学科设计教育模式的思考

中国设计教育由于大工业生产造成的职业化分工,一般分为工科模式与艺术模式来培养设计师,即便是工科院校招收设计专业的本科生,也依然享受艺术类招生,文化课成绩偏低的条件下招收的,且大多数的培养目标与艺术类院校很接近。工学学科与艺术学科在不同的院校培养,即便是在同一个院校,也是各自为阵,并未体现技术与艺术统一的交叉学科属性,这一直是工业设计教育的短板,因而提出设计的跨学科教育成为一种共识。人们已意识到,大一统的设计教育显然不符合社会对设计人才多方面需求的发展趋势,因此,跨学科的教育模式近年来越来越被各大院校所认识和践行。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从包豪斯以来,欧美、日韩的设计教育十分重视手工的实践性教学呢,因为手工劳动所培养的学生所要解决的是脑与手的统一,做事的匠心独运,躬身行力。这点德国和日本的设计教育都秉承了本国历史上手工匠人的传统,却又在工业化进程中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并且很善于利用最先进的机器和工具来保证它的竞争力,同时拓展了新的手工职业范围,5以此寻求手工精做与大工业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即使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品,仍然可以看出精工精致的职业追求,也包括了技术与艺术始终不曾脱离设计师的整体思考。

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李厚霖认为:“成就一个民族精品品牌,至少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文化精粹的传承;第二,精工主义精神;第三,创造精品的人才。”6这不能不说是企业界,或者说产品市场对设计人才的期待。

结语

中国要想从制造走向创造,先从教育做起,没有精工精致的制造业,创造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而设计教育并非只是解决构思与图纸设计的问题,只有坚持与制作技术的统一才能使设计的根基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知行统一的工匠精神同样也应该贯彻于设计教育的全过程,使之技艺相通的人才培养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更为完整的诠释。

注释

11 .王受之.《设计教育批判》.新浪网:博客文章,2008.1.

22 .李其亮.“非中国制造”背后的中国设计缺失[J].美术观察,2006(06):24-25.

33 .骆军卫.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J].科学教育家,2009(2):89.

44 .潘鲁生.匠心独运[M].重庆出版社,2009.2:4.

55 .胡平.艺匠之美[M].澳门文星出版社,2003.10:101.

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 篇2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很多人在听到“工匠”两个字的时候,一定会颇为不齿。他们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是一种体力劳动者,仅仅靠体力和汗水获取收入。

事实上,工匠之所以为工匠,首先必须是一门技术的掌握者。从造纸术到打印机,从蒸汽机到航天卫星,从鲁班的锯子到现如今的各类仪器。技术,显然是社会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一个社会拥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通常都会在掌握着重要技术的工匠身上得到体现,刻下烙印。裁缝、厨师、药师、木工、修鞋匠、吹糖人、杂耍匠……组成了一个丰满多彩的社会。因此,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于: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当下,我们说起“工匠精神”总会首先想到瑞士,瑞士人以“工匠精神”制表,造就了誉满天下、畅销世界的瑞士手表;日本也不可小觑,日本人小野二郎倾其一生潜心研究寿司最好的味道,成为日本的“寿司之神”。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工匠”的渊源,其实,它是原原本本的中国创造。“工匠”一词最早源于“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也就与厨师有着必然的联系。故事里的厨师告诉后人: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诚然,烹小鲜若治大国,我想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经济发展对熟练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有相当距离。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更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市场需要要求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无缝对接面向工作岗位,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从学校时期就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以便能使学生养成对于学习、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一个人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技术人才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他们唯有脚踏实地、专注持久的锻炼技术,方能在所处领域成为专家和品牌。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篇3

【关键词】薛景石 古车工艺 工匠精神 工匠教育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作为拥有数千年技术成就辉煌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先人不仅给我们留下无数技术精湛、精美绝伦的工艺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工艺产品背后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西方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化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产品可以快速做到规模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然而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变化以及对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提高,大规模、快速化、批量化生产的物质产品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不同阶层的需求。这时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高品质物质产品便被提上议事日程,社会呼唤传统精益求精、个性化定制的“工匠精神”的回归。

一、工匠精神

在2016年3月份的“兩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一词首次进入政府高层的话语体系里,并很快成为祖国南北家喻户晓的高频词汇。不可否认“工匠精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元素。而这种精神在有着数千年工艺文明成就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不缺少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正蕴含在前人给我们留下的那些数不胜数的技术精湛、美轮美奂的工艺品里。传统的“工匠精神”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工匠教育密不可分的,只有正确地认识传统的工匠教育才能更好地认识传统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教育

(一)工匠教育的三个历史阶段

纵观数千年中华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工匠技艺文明发展史。笔者通过对工匠历史和教育史的考察认为,工匠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氏族血缘教育阶段——传统师承学徒式教育阶段——近代模式化学校教育阶段。春秋战国以前特别是孔子打破贵族教育以前的工匠教育,基本上都还是处于早期的氏族血缘教育阶段;而自春秋鲁国的孔子提倡私人办学,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以来,以拜师之礼所形成的学徒式师徒工匠教育逐渐取代传统早期社会的氏族血缘教育阶段,师承教育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工匠教育模式。这种师承教育正是从传统的氏族血缘教育演化而来,带有明显的氏族血缘教育踪迹,占据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两千多年。当然这种学徒式的师承教育在当代社会还在极为少数的地方存在,比如东亚的日本社会。但社会主流的工匠教育随着近代化西式教育的变革,已经被现代化、标准化的分科教育体制所取代,职业化学校式工匠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工匠教育的主流。

1.早期氏族血缘教育阶段

在进入封建王朝统治的社会以前,古代社会的组织方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关系,而早期的手工技艺对于古人的生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期的手工技艺都是掌握在传统的氏族大家庭之中,这种传承方式一直延续到晚商和西周时期。吉林大学的林森博士经过研究,提出“晚商及西周时期的手工业者的组织模式是家族式的,当时的‘百工一词除了指代百官以外,主要指手工业生产家族。”从古代典籍《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当时社会的各个分工皆以“筑氏”“冶氏”“凫氏”“段氏”“韦氏”等氏族名称来称呼。也可以看出,商周早期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由各大氏族所垄断的。由于氏族的血缘纽带关系以及手工技艺作为氏族大家庭的生存命脉的缘故,决定了早期手工技艺的传承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非血缘关系的人员是无法进入氏族内部的。这一时期的工匠传承还称不上工匠教育,但可以看作师承教育的早期阶段。

2.传统师承学徒式教育阶段

教育的变革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变革相适应的。西周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步建立起来,但这教育主要是贵族教育。到了春秋战国以后,社会生产的变化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底层社会地位的提高,私人办学之风开始盛行,特别是鲁国的教育家孔子提倡私人办学,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地位。无数平民阶层通过教育而成为社会的知识分子“士”。这一时期的手工技艺行业也出现了“工师”一词。“工师既是官吏,也是培养工匠的师傅。”虽然传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技艺传承方式依然是社会手工技艺的重要传承方法,但以拜师学艺为主的师承关系逐渐取代氏族血缘关系成为手工技艺传承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没有血缘关系的社会平民也可以通过拜师学艺的方式获得手工技艺的教育与传承。这种师承学徒制教育成为整个秦汉以降古代手工技艺的主要传承方式,并且占据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3.近代模式化学校教育阶段。

近代两次工业化革命以来,西方文明经过短短的几百年发展逐渐凸显其技术征服优势,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科学技术和现代政治制度进行对外扩张。中华民族经过鸦片战争的冲击也开始了近代化历程,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学习西方,兴起了洋务运动、创办实业,建立新式学校,培养现代化人才,现代化的模式化学校工匠教育也开始逐步出现。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专业技能。但近代模式化的学校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化的工人为目标,时间短、见效快,很快便可以投入到生产车间里去,不太注重工匠内德性精神的教育,工匠是被视为机器来培养的,在工厂中工匠只负责流水生产线的一个环节,缺乏人文关怀,工匠的创造精神无法释放出来。

(二)传统工匠教育的特点

以师徒为纽带的传统师承工匠教育是中国传统社会工匠精神传承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持续了两千多年,而传统的工匠教育又是与传统社会的文化教育密不可分的。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工匠教育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

1.师承性与延续性

传统工匠教育的首要特点是师承性与延续性。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氏族内部传承还是以拜师学艺为方式的学徒传承,都非常注重技艺的延续性,而这种延续性是具有师承关系的。通过师傅的亲自示范与口耳传授为特点,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与保密性。除了正式师徒之间,外人是无法得知技艺的精髓的。因为手工技艺的精髓更多的是经验性与体悟性的,而不是标准化、量化的。徒弟一旦继承了师傅的技艺精髓,那么终身就要以传承为己任。传承就是生命,传承就是己任。正是这种以生命为己任的传承精神,保证了传统技术的延续不断。

2.阶段性与终身性

传统工匠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终身性与阶段性。学徒一旦经过拜师之礼成为正式弟子之后,毕生的追求便以继承师傅的技艺和事业为己任。这种技艺学习和教育是一种终身性的学习,并且需要经过很多阶段。成为师徒关系之后,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学习技艺本身,而是做一些日常工作。通过日常的磨炼,在精神和意志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对其传授手工技艺。一般普通的学徒要想得到师傅的精髓传承都要在十年以上甚至更长。这将近十年的教育更多的是内在德性教育而非技艺本身的教育。古代社会器不离道,器中蕴道,只有在精神品格上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始技艺本身的传授活动。

3.创新性与发展性

传统工匠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创新性与发展性。古代学徒经过长期的學习教育以及师傅的指导和传授,会将技艺本身内化于心,并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进行损益创新。中国《易经系辞》中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代工匠在传承师傅的技艺精神的本身,会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工艺品的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古代工匠教育不是保守性的,其内在的“天人合一”道器观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而这种精神也促使工匠本身要创造形态各异的工艺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传统工匠教育的优势

与现代社会标准化职业化的工匠教育相比,传统工匠教育的优势体现在精湛的工艺产品和“道器合一”的“工匠精神”上。传统的工匠教育对技术要求非常的严格。工艺产品的制作是非常讲究时间和质量标准的,在没有得到师傅的肯定之前,工匠制作的工艺产品是无法得到市场认可的,况且,手工技艺本身包含的是经验性与体悟性的东西,其内在精髓是很难做到量化的。除了技艺精湛的工艺产品外,工匠本身的职业传承精神和社会责任也是“工匠精神”体现。传统工匠受“道器合一”精神的影响,在工艺产品的设计上非常注重工艺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而这些都是我们当下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的产品所不具备的。

三、薛景石的“工匠精神”

薛景石,河东万泉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留下手工技艺专著的工匠,作为蒙元之交木工技术的优秀代表,因其攻木技术专著《梓人遗制》的部分内容被保留在《永乐大典》之中而为后人所得知,笔者对薛景石的制车技艺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透过造型各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背后,在其身上所体现的精益求精、守正创新、传承己任的“工匠精神”更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模范。薛景石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传统的工匠教育,作为一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木工世家,传承木工技艺是其最高的责任和理想。

薛景石的“工匠精神”首先体现在其制作的元代坐车工艺产品上。薛景石所制作的元代坐车有着鲜明的造型风格和形制特色。从整体造型来看,设计典雅轻灵、精巧细腻、巧夺天工;样式丰富多样、简洁大方、特色鲜明。既不同于传统中原式样,又迥异于草原风格,但同时又兼具中原与草原古车之遗迹与影子。薛景石其人在继承前人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对车制技艺进行了损益和创新。正如当时的大儒段成己在其所著书的序言重所说,“其所制作不失古法,而间出新意。”

薛景石的“工匠精神”还体现在其对木工事业传承的生命己任上。当时的坐车制作工艺著作传承下来的只有先秦时期的《考工记》。而《考工记》的制车文本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文辞显得佶屈聱牙,并且与当时社会的古车制作有了很大的差异。作为一位世代以木工为职业的世家和有着高度传承己任的工匠来说,为了制车工艺的传承绵延,薛景石敢于打破常规,将制车技艺用文字的形式书写出来,以便当时及后世的工匠进行传承,这本身就打破了传统工匠教育的常规,在其身上体现了对于技艺传承的高度责任感。

四、结语

以精益求精、守正创新、传承己任为核心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当前社会所呼唤的重要精神元素。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匠精神是与传承的工匠教育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传统的那种德性培育、传承责任、技艺责任都是传统工匠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的同时,我们更要呼唤工匠教育精神的回归。

【参考文献】

[1]林森.商周时期“百工”研究 [J].史学集刊,吉林大学, 2014(1) :105-112

[2]闻人军.考工记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李光军.秦“工师”考[J].文博,1992(3):59-64.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篇4

据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克劳斯·比尔申克透露,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在于德国各行各业里的技师收入可观,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学士相等,同样受人尊重。比尔申克本人也是从学徒起步,然后通过重返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工程学士学位以及职业教育硕士学位,如今是汉诺威地区第六职业教育学校的一名高级教师。

比尔申克说,德国职业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从一开始就和企业建立关系、学习如何与顾客打交道、如何与同事打交道、如何融入团队,也逐渐开始学习技术。

比尔申克参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已有9年之久,他表示,与中国不同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企业和学校同时进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但主要内容在企业进行,学校只起到辅助作用。学生需要先向意向的企业提交申请,然后与企业签订合同并成为“学徒工”,之后凭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再开始申请学校,最终进入职业学校。

一切都从工厂开始。工厂是学习的起点,然后才是学校的学习。学校里学到的任何知识都是基于实际操作的,学校的教学任务都是针对工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再次在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案。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一丝不苟地按照操作规程办事,容不得一点“灵活性”。而正是早早接触企业和客户的经历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培养了严谨、负责的态度,为“德国制造”的质量作好了铺垫。

德国企业的负责人通常非常重视生产质量,因为企业和客户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质量方面不能保证,那么客户就会停止和这家企业的合作,转而寻找其他更好的合作伙伴。所以,质量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这一点是所有学生必须了解学习的。如果学生在企业表现欠佳,那么就会收到来自企业的警告,并承担相应后果。如果一次没做好,就可能会降薪;第二次再表现不好,就会失去这个工作机会。

工匠职业精神的作文800字 篇5

我们何曾注意过那默默无闻的工匠?那看似平凡的职业,我们可曾有过那般体会?那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工匠才会有确切的体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工匠精神的作文800字 关于工匠精神的作文800字高一作文(三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工匠精神的作文800字 关于工匠精神的作文800字高一作文(三篇) 关于工匠精神的作文800字 关于工匠精神的作文800字高一作文一

我们何曾注意过那默默无闻的工匠?那看似平凡的职业,我们可曾有过那般体会?那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工匠才会有确切的体会。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工匠就是个一直重复工作的工作者。甚至会认为工匠就是做苦力的,工作得辛苦,赚的钱还少得屈指可数。那就大错特错了。工匠是一种伟大的职业,虽然看起来平凡得扔进人群里找不出,但在他们的精神之中,工匠是比其他职业更加高尚的。

因为工匠乃精雕细琢之人,拥有着一颗细腻而质朴的心,两只粗糙而勤劳的手。他们只靠着这神奇却又普通的心与手,把有价值的事坚持下去,并且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极其精致,就算最挑剔的人也找不出一点瑕疵来。但是,做这些事的辛苦,与收获成果的甘甜,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体会不到,只有用心做一件事的人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从中的乐趣与甘甜。

那是一种极高的感受。通过辛苦而获得的成果,比世间万物都甜蜜,即便有一丝苦涩,但那一丝苦涩早已被甜蜜代替。这工匠魂,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这工匠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缺的吗?现在,我们何尝不是经常半途而废?做了开头就撒手逃跑?其实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你嫌累、嫌烦、没兴趣、上课走神,那么这不就只是个借口吗?但你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重新捧起书来,控制住自己拿贪玩的心,慢慢地,也许学习会好一点呢?所以,工匠魂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益,是无限的,无尽的,而我们为什么不学习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呢?

践行工匠精神 树立职业英雄 篇6

座谈会上,各系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与会代表从教学管理、技能传授、德育培养、实习就业、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师发展、技能学习等方面,对“如何有效践行工匠精神”进行了分享交流。同时,结合工作学习中的实例对“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不懈、专业敬业”等优秀工匠品质进行了佐证,进而从发展的角度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教学方向、教学内容等,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刘岳院长充分肯定了师生们的发言,他认为工匠是看得见的,精神是无形的。只有先成为技能精湛、业务熟练的工匠,才能渗透出坚持、坚守、耐心、创业的工匠精神;也只有具备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大国工匠。

刘岳院长指出,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参照的基准,身为教师要坚守职业道德,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优质就业”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率先成为践行工匠精神的典范,要身体力行,通过每一堂课、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将工匠精神影响并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做到“用工匠精神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

机电工程系主任王莉: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怀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怀,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工匠精神是一种素养,是认真、敬业、执著、创新的职业追求。培养工匠精神,要注重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让工匠精神扎根心中,提高教师们的思想认识和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追求以及执著的坚守,自动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播者;

其次,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优质课评比、技能比武、创新制作等形式,让乐于和善于专业技能学习并在专业方面有一技优势的教师脱颖而出,通过榜样和引导作用,带动师资技能不断的提高,促进技能工匠的形成。

再次,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通过赛前专项培训、赛事观摩、赛事淬炼,促进教师将工匠精神应用到实践中去。

最后,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用施教。可设立培优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因才培养,师生砥砺,让工匠精神普惠更多人;设立兴趣班,尝试让部分学生愿意学、喜欢学,让工匠精神渗透到更多人;设立学期教学研讨机制,实时、适时、及时根据教学、就业、专业实际,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让工匠精神体现在更多人。

机电工程系教师皇甫志远: “专、精”兼备的一技之长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之长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技术技能,只有“专”与“精”兼备才能称得上“长”。在世界技能大赛中,代表国家拿到金牌的,往往都是那些够专注、能坚守、有耐心、敢创新,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的人。

我认为,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大国工匠,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工匠精神,要够专注、能坚守、有耐心、敢创新。教书育人、传授技能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所以教师必须坚守在岗位上,专注做好本职工作,不被外物迷失本心。

其次,虽然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差,个人行为规范不够严谨,但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不抛弃、不放弃,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

最后,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技能更新的非常快,作为专业教师,更应该不断地接触新兴事物,不停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好就业,不失业”。

机电工程系学生姚尚尚:工匠精神指引我成长

我以个人为例浅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在初高中阶段,由于对文化课提不起兴趣,经过慎重考虑打算选择职业院校就读,进入了郑州商业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

最初,由于对学习内容不了解,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总是认为“差不多”就可以,实操课上也得过且过,认为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任务就可以。以硬线配盘为例,我就想着能把线接上,不乱能通电就好,结果配出来的线歪歪扭扭,甚至有交叉,简直就是一团乱麻。而老师配出来的线却都工工整整、横平竖直,完全不存在交叉。如此一来,老师就只能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教我,这让我发现自己不够专注、不能坚持,也让我看到老师的专业敬业和精益求精。

此后,我的学习态度开始改变,对自己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意识到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在将来才能有所建树。虽然我现在还有所不足,但我相信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的指引下,我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做一名合格的职业院校学生,做一名高技能技术人才,一名光荣的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国制造梦”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园林建筑系主任郭正恩:技能大赛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最佳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还有相当距离。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更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市场需要要求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从学生在校时期就注重对其注入工匠精神的理念,使学生养成对学习、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一个人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技能人才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他们唯有脚踏实地、专注持久的锻炼技术,方能在所处领域成为专家和品牌。

我认为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载体。

首先,大赛的初衷就是激励从业人员刻苦钻研、勤练技能,以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在各行业营造“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新风尚和“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其次,每一个赛场都是学生们的专业技术课堂,评委都是来自各个行业的顶级“匠人”,充分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

最后,赛前培训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在培训中的各项学习工作过程中做到精益求精,力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正是工匠精神的实质所在。

园林建筑系老师张庆新:把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实训

完美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工,而一流的技工必须具备高超的技能和优良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需要培育,技工院校是培养高级技工的主要阵地。我们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应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质培养,将工匠精神纳入思想教育、各类主题活动、社团建设、实习实训之中,融入职业素养课之中。同时,也要积极探索,铺设强化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

第一,教学是根本,改革教学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坚实一步,“心灵手巧”是创新者最本质的写照。为此,让实践教育贯穿中职教学中。

第二,将工匠精神文化有效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日积月累的熏陶,在学生身上积淀工匠精神的底蕴。

第三,将工匠精神充分地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中,通过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成长为技能大师的理想和信念。

第四,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工程,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文化,锻造工匠精神。

旅游烹饪系主任韩枫:树立优秀典型,培养大国工匠

为培养更好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我认为职业院校要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作为职校教师应具备的工匠精神。敬业,热爱本职工作,工作有主动性、有奉献精神、全身心投入;精业,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每一次实习,做到准确、完美。

其次,培养学生要从兴趣开始,培养出学生对职业的兴趣,是培养优秀工匠的基础。因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整体培养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从少而精开始,以点带面,以个别专业带动全系。

最后,打破局限性,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时间和场地,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要匹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相应考核办法。如选拔优秀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开设技能大师小课堂,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并培养他们参加各类比赛、竞赛活动,树立学生典型,形成学院学习技能、实践技能的良好氛围,进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旅游烹饪系老师李梦涵: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题中之意

弘扬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教育。我认为工匠精神尤其应该传达给即将实习的学生。目前学校分配出去的实习学生,能够完成实习阶段任务的少之又少,尤其是实习的第一个月,是辞职的高峰期。

“水土不服,辞职;跟同事闹矛盾,辞职;被经理指责,辞职;上班单位离住宿的地方远,辞职;宿舍住的人太多,辞职;好朋友没有分到一起工作,辞职……”这不仅给实习单位造成困扰,也会影响学校的品牌建设。这就是学生缺失工匠精神的现象级表现。

所以,对于即将实习的学生,应注重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工作质量,降低辞职率,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设一门课程——岗前培训,主要给学生传达工匠精神,教育学生爱岗敬业。例如学习面试技巧、着装礼仪;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学习社会生存常识;提前了解实习单位情况,做好思想准备等等。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五大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企业、热爱学校的崇高精神;积极乐观的工作精神;谦虚好学勇攀高峰的追求精神;团结互助,互帮互爱的团队精神;承担责任,全力以赴地执著精神。

商业贸易系副主任赵凌:工匠精神是深入钻研的务实精神

工匠精神是深入钻研、务实的精神,从教学管理到具体教学实践,从学院、教师到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每个层面都发挥出这种钻研、务实的精神,协同运作,教学效果才会更显著。

首先,做好教学管理注重提高学生与教师两个教学参与主体的内在驱动力,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工匠精神从来不是从外植入的,而是一个人的内在追求驱动。对教师而言,自我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辅助教师提升自己的内在驱动力。钻研教学、教研创新、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是教学发展的原动力。学院应注重营造以教学质量提高为导向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增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减轻不必要的额外工作,把教师的精力收拢到务实教学、静心教研,教学质量才会有质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深入备课、规范优质教学才能有效地收拢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做好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以及达成的技能等次的定位。技工院校培养的是职业化的基层劳动者,这是一个基本定位,各专业从人才就业需求入手,深度调研企业需求,倒推出技能培养的着力点;梳理课程体系,调整教学计划,创立特色技工教育,与其他各层次的培训、学历教育区别开来;定位精准,动态调整,与行业更新和发展相适应,教师也在确定的课程体系下,精钻2~3门课程,成为在某专业培养方向上的行家,定期入企业社会实践,才能使教学与企业用工需求真正接轨,才能为企业输送合格实用的劳动者。

商业贸易系教师黄银生:多渠道共促学生培养工匠精神

我认为培养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知晓学生学什么。具体来说,要先学做人,再学技能。要先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引导他们对职业技能要有不懈追求和执著的坚守,对职业要敬畏、对作品要负责,多注重细节与品质。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应以行业当前的主流应用为基础,进行改革,以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

二是指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目标。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正值15~16岁的年纪,对未来的概念较为模糊,毕业时又将面临工作,所以在校期间,让他们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是教师的必备课。要将本专业的社会发展现状和前沿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完善职业规划,从专业前景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培养职业兴趣,制定职业目标。

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专项技能的培养。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多与社会上的企业连接,研读他们的人次培养体系,和教学实践有效嫁接。

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创造平台,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专业间的合作、校与校的合作与交流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营造出学技术、练技术的育人氛围。

商业贸易系学生王朝阳:精益求精是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必备要求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都是从班主任吉老师身上学来的。入校二年来,在吉老师的带领下,我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班也拍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商院有个神奇牌》《影视男神女神嗨起来》《青春校园》《青春是什么》等一系列的作品。我们在创作中找到了学习的兴趣,明确了专业的发展方向,在学习中劲头越来越足。

通过拍摄作品,我发现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很多专业设备的支持,更离不开对作品付出心血的多少与认真的态度。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对我们学生来讲,就是在专业学习上克服苦难、用心钻研。我清楚地记得,在做《青春校园》这部片子时,剧本不停地改,拍摄不停地做,音乐听了不下千遍,剪辑点对了不下百遍,遇到很多困难,例如设备使用不当、学生演员不到位、资金困难等等,但班主任一直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也身先士卒陪着我们熬夜、加班,并不断鼓励我们要做得更好。重于经过多日的不懈努力,片子终于做了出来,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这部片子,我收获良多,也成长进步了很多,充分领悟了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做起事情要满怀激情、精益求精,我想这就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数控车焊系副主任王志明:执著专注,精益求精

我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包含以下几点。

一是精益求精。做技术的,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不断地学习才能用好技术。做服务的,要主动迎合用户的心理需求,努力把服务精细化。对教学而言,每一步骤都要认真筹备、组织和实施;对教师而言,要刻苦钻研、努力创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让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满意。

二是细心之外还要有耐心、专注和坚持。身为教师要静要稳,必须专注于教学和教育,然后全心全力地精雕细琢,不管什么艰难险阻,都要坚持下去,那才有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对待一位问题学生或者是没有班级管理经验的新任班主任,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有足够的耐心,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发挥其特长。

三是专业和敬业。只有专业才能打造卓越的产品,只有敬业才会让你出类拔萃。教师本职教书育人,不能仅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而且要时刻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激励自己,不断在实践教学中创新发展。特别是对于学生,除了培养其专业能力,更要加强德育教育和职业指导,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使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

数控车焊系学生鲁献伟:技能大赛开启“匠心”之门

2015年我参加了第一届国家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优异成绩,这个过程对我认知工匠精神的内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赛前,我一直犹豫是否参加,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果断报名。每天下课后到车间找老师进行辅导,反复练习,找同学陪着我一起练,在加快速度的同时提高质量。那些天,我真正体会到,只有辛苦付出,才有真正收获。那段时间是探索的过程、是付出的过程、是互助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更是收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了解团结互助的关键性,这会书本上没有的专业技能,用到平时接触不到的工具。我也发现即使你很出色,也不要认为自己每件事都比别人做得好。做事方法有多种,遇到困难不妨试试别人的建议。

我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有想法、有目标追求,有学好一门好手艺的工匠精神。对于职业学习来说,工匠精神除了要依靠职业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家长和学校要从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让学生从小认识到坚持、细心、严谨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实践。只有这样,在未来的职业教育中,学生才能更快地融入到“工匠”的角色中,更好地学习。

医药化工系主任王红心:工匠精神之职业敬畏

工匠精神包含的内容很多,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对职业的敬畏。敬畏职业,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遇有逾规,亦不出大格。”敬畏是一种态度,是对职业的一种信念。

首先,教师要对职业敬畏,要保持工作热情,把关爱学生作为主要职责。从情感上打动从制度上约束用行为引导,将教育教学中的各类小事、细节做实做好,争取在班级管理中行之有效。我认为不做好工作誓不罢休的精神就是源于对工作的敬畏,是应该在教师队伍中倡导的工匠精神。

其次,学生要对学业敬畏。敬畏身份,学生认清自己的身份,在穿衣打扮上就会注意,就会少有上课睡觉、迟到等情况;敬畏纪律,纪律是学习的保障,班级内有一个或者几个学生不遵守纪律,就会蔓延到整个班级;敬畏同学,尊重同学、互相学习,不会因为贫富、美丑而有差别,大家在人格上彼此平等,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解决同学之间的冲突和纠纷;敬畏老师,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学生应该对教师保持应有的尊重,见到老师要问好,要信任老师,不能从思想上与老师对立。

医药化工系老师杨海科:教职工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先行者

我认为,每一位教职工都要成为践行工匠精神的先行者,要立足岗位,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爱;在掌握技术技能中,养成严谨、细致、专注、负责、诚实、创新等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工作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逐步成长为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主力军。

一是要让工匠精神在学校扎根、开花、结果。比如,我们要搜集整理有关工匠精神、大国工匠等一系列宣传材料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成为他们在学校教育阶段自始至终的必修课。

二是在课程中,特别在德育、实操课中应加入工匠精神这方面内容,使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让它成为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爱岗敬业。建议学校加大对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教职工表彰和宣传力度。

在教学、招生、培训方面,一是学校要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的人才和工匠,需加强对高级工、高级技师的重点培养,打造一支饱含工匠精神的领军队伍。

二是随着新农村的建设,郑州市郊几个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失地农民的行列,还有一部分没考上高中,又错过技能教育的人,这部分人急需短期培训、尽快就业,职业院校应给予培养平台和空间。

三是学校应牵头建立技术交流的平台,把民间的能工巧匠,特别是有特殊技能,特色才艺的人吸引到学校来,给他们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与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技术交流的平台,进而与企业建立合作的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关和实际问题。

工匠精神渗透职业教育培养途径研究 篇7

1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构成

所谓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1]。

工匠精神的构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度的敬业意识。无论是过去的木工、石匠还是医师,他们在自己的师徒传承过程中,均具备高度的敬业意识,将这项工作视为养家糊口甚至光耀门庭的终身事业。他们热爱并忠诚于自身的职业,将职业视为事业,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专注于事业,不投机取巧,不向利益和干扰妥协,也很少中途转换工种,对这门手艺精益求精。

二是深厚的职业素养。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匠们怀着敬仰之情,对自己的所从事的工作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巧,有着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他们具备融类旁通的能力,具备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能力,能够想出办法利用大自然的力量来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比如巧夺天工的赵州桥,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职业素养。

三是高超的专业技能。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工匠们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在没有大型机械化和电气化生产与加工设备的年代,他们仅凭自己的手工劳作,就能打造出不朽的传世之作,这种作品体现了工匠们高超的专业技能。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改进技术与工艺,追求极致完美的细节与品质,对产品质量采取严苛的检测标准,反复雕琢产品,不惜一切代价提升产品品质,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不达要求绝不交付客户[2]。

四是发展的创新能力。工匠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本着对手艺和作品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劳动的工具、流程、工艺、选材和作品,他们具备一种创新和改良的冲动和本性。这种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创新能力,是工匠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

2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方式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作为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职业素养的养成,职业技能的获得以及职业发展的延伸。这三个方面,抽取了高职教育最本质的内核,强调突出了职业的特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熏陶、外化与内化,是职业素养的养成方式

职业素养,是在从事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这是高职教育最应追求的价值取向和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它的养成,主要是三个步骤,一是熏陶,二是外化,三是内化。

这种熏陶,主要是环境的影响,从学生一进校,他所得到的就是如何成为合格职业人方面的熏陶,包括着装、举止、职业方面的思想意识等,从而为三年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打下基础;外化的作用,体现的是一种教育和引导的力量,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比如课学教学的纪律要求、班会、社团活动等,使一些规范性的职业要求或礼仪,变成学生自身必须遵循的行为习惯;内化,就是在长久的教育过程中,将这些必须具备的职业行为规范和要求,变成学生自身的工作习惯和行为指南。

2.2 模仿、操作和定型,是学生职业技能获得的方式

技能不同于知识,它必须通过亲身的操作才能获得。因此技能的训练,一般要通过三个过程:模仿、操作和定型。模仿,学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即通过一些真实的项目或案例,在自已操作一遍后,给学生以模仿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对所操作的物体或项目获得自己的认识;经过这些步骤后,学生即可举一反三,将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这种技能即可在他的头脑中定型。

2.3 观察、训练和体验,辅助学生职业发展的延伸

高职生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并非一定要在原有的岗位干一辈子,有的可以走自主创业的道路,有的可以向技术或行政主管的岗位发展。笔者在进行一项课题调研时,发现企业用人时,对学生完成本职工作的意志坚定性及与人合作的亲和力方面更为关注。因此职业发展的延伸,立足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着力培养其今后职业的迁移能力,其方式主要是观察,训练和体验。观察就是学生通过了解以前毕业的学长们所从事的岗位,以及职业的发展趋向,给自己提供良好的人生或职业范例;训练就是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团及班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得到与人沟通、合作及相处的能力;体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通过顶岗实习等职业的扮演,获得对职业的认同,提早以职业人的身份进入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3 工匠精神渗透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工匠精神的欠缺,恰恰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提供了外部条件及内在驱动力,将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是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培养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工匠精神渗透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构建真实的企业文化环境,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真实的企业文化环境,一是在心理上促进学生的对自身职业人的身份认同;二是构建工业化的学习场景;三是构建企业化的生活环境。通过这三个方面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职业人的身份认同:职业的认同感,是高职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是要加强的。一是要搞好专业教育,在学生进校时,就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之明白自己的专业定位与专业面向,明白自己毕业后主要从事什么工作,所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从而使他们从内心树立学好专业和今后从事这个专业的信念。二是已毕业学生的回校教育,通过聘请一些已经毕业了的优秀学生回校,对新生进行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与工作职责教育,从而使这些在校生更明白今后的就业面向及工作职业,也会使这些在校生明白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三是安排专业顶岗实习,通过在企业现场的顶岗,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得到真实的职业锻炼,使他们进一步熟悉将来的工作环境,以准职业人的身份融入将来的工作中去。

工业化的学习场景:这要求高职院校的实训场地布局,完全参照真实企业的工业化的布局进行设计。一是教室的布局,要求能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具备理实一体的布局,教室前半部分上课,后半部分可进行实训;二是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应完全按企业的完整的生产流程进行设计和布局。设备的摆放与产品的生产流程,要全部与企业的真实生产流水线布局吻合;三是校园的布局,要引入企业文化,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使学生虽是身在学校,但更具身在企业的感觉。

企业化的生活环境:在学生宿舍引入6S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训课时,如电类及机加工一类的课程,要进行班前安全讲话;在着装上,实训课一律着正式的工装进行实训。

3.2 使用真实的实训项目,使用双师及学做合一的教材体系,培养职业技能

真实综合的实训项目:对高职学生的技能训练,真实综合的实训项目是前提,教师在组织实训项目时,一定要从企业的真实案例,将所教学的知识重点放进这些案例中。通过真实综合的实训项目,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案例中。

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拥有一支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条件。双师素质教师既具有理论知识功底,又具有在企业的工作经验,能对学生进行理论与技能的培养。

学做合一的教材体系:开发学做合一的教材休系,借鉴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体系来开发教材,按照工作过程、依据技术难度、成体系地进行开发。比如在开发“使用数控车床的零件加工”这门课时,一就按照对机械加工由易到难的程序进行安排,在章节上依次为“外圆柱面、阶台的数控车削加工”“锥面、成形面的数控车削加工”“沟槽、螺纹的数控车削加工”“内轮廓的数控车削加工”“异形面的数控车削加工”这五个单元来进行学习;二是在课程体系上进行重构,可以按照德国模式,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也可按照英国BTEC模式,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来进行课程开发。BETC的学习单元分为两类:职业单元和核心技能单元。职业单元又分为三种:必修单元、选修单元和补充单元。核心技能单元也分为两种:必修(包括交流、数字应用和信息技术应用)和选修(包括与人合作、改进自己的学习和和成绩、解决问题)[3]。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再是传授式的教学,而应采取案例式、项目式、工作室式、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教学,在知识的传授上把握“适度”“够用”,在技能的传授上把握技巧的训练。

3.3 加强顶岗实习与职业课的训练,促使职业发展的延伸

顶岗实习是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与职业技能训练的最好方式,通过顶岗实习,能让学生快速地对职业素质进行运用,包括职业人的心态树立、与人相处的能力、遵守纪律的能力、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能力等。这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非正式亮相,对于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起到重要作用。职业课的训练,能使学生在课堂的环境中,获得对职业角色的认同,加强训练的同时,能理论化地使学生获得对职业的认同。

开发职业训练课,如形体课、艺体课、演讲沟通课、通过学术讲座或选修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

摘要:工匠精神的提出,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渗透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需从构建真实的企业文化环境,使用真实的实训项目、双师及学做合一的教材体系,加强预岗实习与职业课的训练几个方面来进行,以求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培养质量,使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胡建雄.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径[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2).

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 篇8

一、古今中外工匠精神的传承

当我们提到“工匠”一词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想到以前的木匠、鞋匠、铁匠、银匠、剃头匠等等。古有干将莫邪历练三年,铸成世间第一剑;木匠祖师爷鲁班发明创造出锯、刨、伞、风箱、云梯等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中央电视台曾经推出专题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一系列当代顶尖技术工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高超的技术水准无法替代,职业道德意识是那么强烈而深厚。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凭借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对职业的专注和严谨,最终让世人瞩目。

再看看国外,瑞士的钟表、德国的刀具和汽车、法国的香水和葡萄酒等等,无不是以“工匠精神”造就了其精湛,从而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引领消费时尚的苹果产品其实就是天才的创意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每一样产品推出时都会让全世界为之疯狂。日本东京九十多岁的小野二郎倾其一生潜心研究寿司的制作,从食材选择、寿司制作到入口瞬间,每个步骤都经过缜密计算,最终获得日本“寿司之神”的美誉。

其实从他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工匠精神”主要在于:1.对待职业一丝不苟,从不投机取巧,确保每个产品的质量;2.耐心和专注,注重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3.使用的材料、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的程序,都在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产品工艺或服务的质量;4.对最新技术的不断钻研和创新,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塑造出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产品卓越性。

二、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

国家领导人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先要求我们掌握一门精湛的技术,同时要有一种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理念和追求,不断吸收最新的技术,创新出独特的产品、工艺和服务。职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其实是社会进步、企业生存、学校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求。

(一)工匠精神是社会转型进步的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与德国、日本、美国等世界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很多中国人到了德国都去抢购双立人刀具和炒锅,到日本买马桶盖和电饭煲,戴手表要选瑞士的,这应该足够刺激整个中国社会的神经。我国借鉴德国的“工业4.0”提出“中国制造2025”,最关键的恐怕不是简单的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而是脚踏实地,让工匠精神回归,提高产品的品质,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二)工匠精神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

曾经有一篇统计报道,世界上延续200年以上的企业,大多数集中在日本、德国、荷兰等国家,其实这些企业基业长青、在同行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法宝在于他们都秉承着一种工匠精神。企业管理者如果有工匠精神,会追求产品的卓越,尽力把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在中国目前人口红利和低成本等优势逐渐失去的时候,企业要保持自己原有的市场,在长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则更需要工匠精神。

(三)工匠精神是信息化时代的呼唤

传统产业时代,因为供需双方信息传递速度的不对称,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不会得到广泛传播。最近几年,互联网成为新的销售渠道,信息的不对称被打破,消费者从企业手里夺回了话语权,利用鼠标和键盘对其评价,让有瑕疵的产品和服务毫无生存的空间。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拥有工匠精神,将产品做到极致并加以创新,才能在信息化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四)工匠精神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其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市场希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无缝对接生产环节,因此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每一个人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这样培养出来的优质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良好的声誉,让学校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摆脱招生困难的窘境。

(五)工匠精神是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

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面对不同的职业岗位,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既要求他们有过硬的技能,同时也要求有一种严谨、耐心、专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因此在工匠精神的理念下训练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让他们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蕴含一种工匠精神,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三、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一)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弘扬工匠精神

为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方面进行职业化改造,将职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通过平面广告、新媒体等,介绍木匠祖师爷鲁班、厨师庖丁、中航工业沈飞钳工技师方文墨、巧手拼接航天之翼的金牌女工薛莹、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等古今中外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以及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工匠精神的传承。同时举办一些讨论、演讲等活动畅谈工匠精神的意义,让工匠精神弘扬,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就业创业教育纳入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人才、传承工艺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和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实施创业就业教育时,应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以培育生涯规划、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开拓创新精神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就业和积极创业,使其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兼顾专业的特点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评价等环节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专业技能训练体验工匠精神

在校的短短几年,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将来适应生产、服务的技能,不可能成为一位大国工匠。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长、专业方向等影响因素,在学生掌握专业综合技能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个性化的培养,突出个人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精通一门技艺,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给学生成长为未来的大国工匠提供有效支持。

(五)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传递工匠精神

夏奈尔首席鞋匠曾经说过:“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职业学校应该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企业高工、行业专家融合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教师间的互学互帮、取长补短,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通过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传递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成长为未来的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六)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塑造工匠精神

同样的材料,同种的生产线和管理,我们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却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缺乏“工匠精神”是其根本原因。因此采取校企融合的方式,在学生学习阶段进行工学交替实践很有必要。通过专业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真正做到边学边生产。既增加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工匠精神的塑造。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因为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既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更要注重职业精神的磨炼,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职业意识,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成为他们将来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工匠精神首先要求掌握一门精湛的技术,同时要有一种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理念和追求,不断吸收最新的技术,创新出独特的产品、工艺和服务。职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其实是社会进步、企业生存、学校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求。要从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就业创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等方面对学生渗透和塑造工匠精神,让他们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篇9

一、“工匠精神”的传统、新时代内涵

《辞海·工部》指出工匠是“有专门技术的某一类工人”, 而“精神”主要指人类的某种意志力。“工匠精神”植根于我国文化土壤, 儒家价值观强调衡量事物的首要标准就是道德, 然后才论及其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我国古代工匠身上无不体现着“先做人, 再做事”“以德为先”的文化特点, 自觉地把“德艺双馨”当做最高理想。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工匠精神”没有离我们远去, 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范围更加广泛, 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不谋而合, 同时还有“淡泊名利、热心奉献”“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等, 讲究的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中职教育目前的尴尬境遇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困难重重, 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首先, 社会对于中职学生和职业学校的认可度还很低下。大部分人喜欢把中职生与不上进的青年划上等号, 对中职学校避之唯恐不及。其次, 中职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 教师队伍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成败, 但受种种条件的限制, 多数中职教师外出培训与学习的机会较少。教师不了解新的职教精神, 缺乏现代的职业教育理念, 这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再次, 中职教育中的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中职教育和就业本该是良性互动的过程, 但目前中职教育和就业相互脱节, 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学校无法为企业输送大量符合要求的、稳定的人才。中职学校里不成熟的就业体系, 严重制约着中职生的发展, 更牵制着整个中职教育的发展。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工匠精神”是中职生树立自信心、坚定求学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推手

全国人大代表指出“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融合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 同时全社会也应该多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高级技工的社会地位。”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日常教育中, 一方面让学生有了直接而具体的学习目标, 求学之路便会更加坚定, 不会再因为迷茫而轻易放弃学业;另一方面, 让学生明白社会价值和人们的评判是多元化的, 受人尊重和爱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只要自己勤奋执着地学习, 扎实锻炼自己的技能, 一样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这样, 就很容易使中职学生树立自信心, 改善压抑、自卑的情况。同时, 中职生学习“工匠精神”, 就是学习那种严谨、耐心、坚持和精益求精的品格。一旦具备这种品质, 过去的不良习惯就会得到改进, 技能也能突飞猛进, 整体的专业素养也会形成,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 “工匠精神”是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提高师风师德, 朝专家型教师发展的一剂营养针

在中职教育中引入“工匠精神”, 首先就要求教师自身带头学习和实践。而追求卓越、至善至美的精神内核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朝专家型教师发展。“工匠精神”真正融入中职教育就要求中职教师把课程教学中的每个细节研究透彻, 把教学这件事情当做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去对待, 不断地琢磨, 不断地重塑和提高。其次, 教师以敬业、专业的工作精神去设计教学环节, 严格采用行业相关专业标准, 以创造出最优的产品为目标, 在培养学生专业、敬业的工作精神的同时, 也使教师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所以, 引入“工匠精神”无疑是提高中职教师职业预期、师风师德, 促使教师朝专业化发展的一剂营养针。

(三) “工匠精神”是学校德育教育落实到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适应就业形势的有效保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摆在教育的首位。”德育需要一个载体, 而“工匠精神”是一个绝佳选择。中职生动手能力强, 只是在思想上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中, 形成职业精神培育的长效化, 可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觉悟, 增强职业责任感, 同时, 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教结合、改良就业服务的需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精神相契合, 可以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还可以促使中职学校更多地与政府机构、相关企业紧密联系, 不断扩大合作规模, 推进产教融合, 加强实践性, 加快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脚步,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相关技能人才的培养, 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 适应就业形势,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真正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中职教育是现代教育中重要却薄弱的一环, 中职学校应抓住历史机遇, 引入“工匠精神”, 树立中职生的自信心, 增强师资力量, 做好德育工作,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 2013 (7) .

[2]徐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6) .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篇10

一、“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详解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 具体而言是从业人员, 尤其是工匠们, 对产品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理念, 是不断地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与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它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以及敬业。

二、新形势下, 对于高职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 中国的转型离不开“工匠精神”。

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离不开“工匠精神”。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技术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制造大国, 每年因出口和内销需求而生产的产品数量非常之大。但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尴尬局面一直是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媒体报道的“马桶盖”、“电饭煲”国外购物热潮的场景着实让人目瞪口呆。这都要引起大家的深思, 难道中国生产出来的这么多产品都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吗?一番思考之后, 不难看出,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从众、攀比的购买欲望之外, 更多的说明了我国制造的产品在在质量、性能等方面与国际水平和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 这一问题亟待解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广大的劳动者在实际生产、服务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 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业”的工作态度去踏踏实实地开展工作。将自己的荣辱与个人工作的成败相联系。

2.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和成才离不开“工匠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 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门技术人才。职业素质包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两大层面。而现在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更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教授和培养, 常常忽视了对于职业精神和素养的培养, 造成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录用困难、跳槽频繁、职业不适应等就业难的现象。因此,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企业的要求, 也是时代的要求。

三、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笔者已经阐述了高职院校在教育工作中, 着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因此, 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统筹利用学校多种资源, 做好课上课下的教育培养工作, 注重发挥学生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 营造适宜培养和打造“工匠精神”的整体校园氛围。

1. 多渠道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充分利用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等课堂教育主渠道,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等课堂教育模式仍承载着培养教育学生的主要作用, 因此对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也不例外。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资源, 将“工匠精神”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不断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使培养目标更贴近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开展好专业教育、思政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树立具有“工匠精神”的做事风格。同时, 也要利用好就业指导课的渠道, 在做好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 更多的加入和渗透对于“工匠精神”的养成。

2. 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第二课堂的教育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 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也应借助学生社团、班级活动等多项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生相应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学生这种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 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培养。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另一有利条件是, 对于活动的开展大多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的, 由于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均为学生本身, 因此对于培养“工匠精神”活动的宗旨和目的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辩论、演讲、征文、社会实践、优秀校友和企业名人讲座等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传播和弘扬了“工匠精神”。

3. 营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营造适合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引领作用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校园中、生活中时刻都会受到文化氛围的影响。因此, 在开展教育培养工作中, 要统筹多种资源来开展关于“工匠精神”的宣传、传播工作。例如:要利用校园网站、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将一些在此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的先进事迹及时的报道, 引领学生的思想。除此之外, 一些传统的宣传方式也应充分利用, 比如:宣传橱窗、宣传栏和电子屏等。

参考文献

[1]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 2013.

上一篇:数控程序优化下一篇:石榴新优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