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体态语言

2024-08-05

教师的课堂体态语言(精选十篇)

教师的课堂体态语言 篇1

1、教师立于讲台之前, 双手分撑在讲台上, 45分钟自始自终保持同一个上课姿势;

2、在教室内呆板地、机械地移动讲课位置;

3、教师的头、手、下肢、躯体等部位的变化, 不能和谐地表现出综合效用, 显得僵硬;

4、少数教师头发离奇, 穿着打扮怪异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协调氛围。

以上四种类型的教师体态语言,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来讲, 是不可取的。因此,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 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师体态语言对教学作用的研究,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度“更上一层楼”。

笔者以为, 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师体态语言对课堂教学有以下作用, 提出来与同仁探讨。

▲温和的体态语言可以帮助组织教学

上课铃响, 教师步入教室在讲台站定后, 用目光扫视一下全班, 喧闹沸腾的教室即可安定下来;讲课过程中, 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讲课的同时用目光注视一下那个学生, 既不影响正常上课的进程, 又不会“语惊四座”;在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 教师在倾听学生意见, 启发学生发言时, 以“姿势助说话”一个恰到好处的手势点拨问题, 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节约教学时间, 维护教学常规, 提高教学效率。

▲得体的体态语言能反映教师的气质和人格

有声语言可以修饰, 有时并不一定反映教师的真实心理和人格特点。行为动作则不然, 由于它受大脑的直接支配, 是教师喜、怒、哀、惧各种情绪和内心活动的直接显示, 因而学生能通过教师的人体语言看到教师其人的气质、性格和品行涵养。正如《吕氏春秋》所说的那样:“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 反己以教, 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 必可行于己, 若此则师徒同体。”得体的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也是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导向。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加强自己的角色意识, 规范自己的行为动作, 从而提高体态语言的表达效果。

▲善意的体态语言可以增进师生情感

当学生向教师质疑问题时, 或者当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时, 如果每个教师都带着善意、真诚的微笑, 注视学生的提问或回答, 待提问或回答完毕, 教师亲切、赞许地点点头, 然后面带微笑地答疑或纠正学生的回答, 这无疑会给学生鼓舞和安慰;特别是遭受极大挫折打击的学生如果教师随时给其温暖的关注, 比如用和蔼的目光与其交流, 课间巡视时用手轻轻地指点所学内容, 这必然会增加师生之间理解和情感, 师生关系更能和谐, 学生就会:“融你情, 亲其师, 信其道, 跟你行。”

▲鼓励的体态语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面, 在教师提问后, 有的学生正处于想说而又不敢说的矛盾之中, 如果教师见机行事, 用手势往上一比划, 配合有声语言“请你……”, 那位学生就会大胆地站起来回答, 如果有条件的地方, 再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来展示有关教学问题, 或者教师以简短、扼要的启发性语言的点拨, 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刹时会活跃起来。

▲恰当的体态语言更能够进行有效地教学

系统论告诉我们, 教与学是相互反馈的系统。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信息流的接受主要是通过语言听觉器官和语言视觉器官来实现的。而语言视觉器官的职能主要是感知教师的体态语言。课堂教学时, 只有两条渠道都保持畅通, 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 体态语言的恰当运用, 可增加有声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标准的体态语言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紧紧扣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来进行教学, 这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功, 也是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当讲到和点拨到教材中重点、难点知识时, 如果教师配合加重处理的手势, 慷慨激昂的情绪或者恰当贴切的动作, 就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使重点、难点知识在学生印象中刻下深深的痕迹。

▲适时的体态语言能强化学生理解知识

探究式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如何指点学生自己梳理归纳学习过的知识, 也是教师的一个基本功。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 有的教师运用表格等方式引导学生梳理、归纳知识时, 只是将表格等方式静态地写在黑板上或用投影表述出来, 而没有配合适时的体态语言, 效果不太好, 这是课堂教学的败笔。如果用手势等体态语言加以强调, 加以区分, 加以突出, 加以点拨等, 能对学生理解知识起到强化的作用。

▲精彩的体态语言对教学结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人对写文章有三要求:凤头 (文章的开头) , 猪肚 (文章的内容) , 豹尾 (文章的结尾) 。一堂课也应该有生动的开端, 充实的过程, 精彩的结尾。精彩的结尾应该是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 (无声语言) 的有机结合, 精彩的结尾重要作用之一, 会重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一节课临近结束时, 学生已显得疲劳, 精神不振, 思维也常常处于抑制状态。尤其学习差、意志弱、自制力不强的学生, 对学习更有一种排斥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任课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精彩的体态语言, 动作配合有声语言, 会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例如:我校某老师在讲授《法律维序强有力》这一课结尾时, 在阐述了道德、法律、纪律等规则的实施保障后, 用手在讲台抽出一支红色粉笔, 在“法律实施的保障:靠国家强制力”句子下面加上着重号, 并辅以强有力的手势加重语气强调:法律维护社会强有力, 就强在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 这就是“法律”这一规则的特殊性所在, 因而法律就是一种特殊的规则。这一强调, 唤起了学生对本课重点、难点知识的重新注意, 画龙点睛, 激活了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再度兴奋起来, 振奋精神, 主动钻研, 攻克难关。

教师运用体态语言的论文 篇2

一、体态语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体态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非有声语言来传递知识信息、情感信息的一种语言。言语行为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手段,体态语言是言语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只有将两者和谐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使课堂更具有活力。我的理解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态语,就是教师放得开,大胆,落落大方。

(一)体态语言的正确运用可以丰富言语行为,更准确地表达教师情感 教师的体态语言,大部分是伴随着言语行为同时出现的。体态语的使用可以辅助或补充说明言语的确切含义,是语言表达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特别在小学阶段,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较差,认识事物需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性,而体态语言所具有的形象性特点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使用恰当的体态语辅助言语行为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学会在情境中传授知识。如听过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在讲述诗歌《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时,她结合意境,边描述边用动作渲染“举、低、望、思”四字的含义,配合眼神自然情感的流露,使学生融入其情景中,品味诗的意境,使得教学效果倍增。

(二)体态语言在部分情况下可以代替言语行为

小学阶段,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上课会出现分心或做小动作的情况。此时若使用生硬的言语行为进行制止,一方面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其自尊心。有经验的教师若用亲切的注视目光会让学生自觉收敛错误行为,可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迟到,为不影响讲课,教师可一边讲课,一边用眼神或手势示意学生到座位上去。

体态语在小学中的重要作用,与小学阶段学生特定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的开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大转折期。此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未成熟,特别是意志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而且,此阶段的儿童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儿童关注着教师的一言一行,从教师那里获得的不仅仅是老师的言语所传授的信息,还从老师的体态语中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信息。另外,此时的儿童模仿力较强,对老师的模仿和学习将直接影响其身心发展及各种情感意志的培养。因此,教师体态语的运用是否得当,会给学生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运用得体的体态语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是课堂教学更富有艺术魅力。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会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情绪的高涨;课堂上教师注视的目光会给予儿童莫大的鼓舞。反之,教师的一个消极的手势语,也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和苦闷。

二、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运用策略

(一)手势语的运用策略

小学教学中的手势语主要包括指势语和手、臂结合语。

1. 充分发挥指势语的表意作用

指势语是指教师利用手指表达意图、传递信息的体态语。

在小学低年级课堂特别是一年级中,教师在教儿童识字、数数时可采用这种手势来表意数字。由于数字手势的形象性,儿童更容易理解,如教师在教儿童数“1”时,常用食指代表“1”,用食指和中指组成“V”型时代表“2 ”。但在教学中老师也应尽量避免使用带有轻蔑性的指势手势,如教师伸出小指对学生的行为表示轻蔑等。

2. 使用合适的抬手动作表“起立”

所谓手、臂结合语,即是利用手、臂结合来传递信息,如描摹复杂的事物状貌,传递丰富的内部情感信息,表达特定的涵义等。手、臂结合语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有抬手、招手、鼓掌、丁字手势及单双手下按等动作。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使用“单食指指点学生起立”,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命令、强制之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疏远。而使用单双手上抬表起立则更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从中让学生体会出教师的坦率与真诚,再加上亲切的微笑,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更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多使用单、双手上抬来代表“起立”。

3.恰当地运用“鼓掌”

鼓掌一般代表着教师的赞许、欢迎之情,是课堂中学生有了出众的表现,教师给予学生的较高奖赏。在掌声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赏,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但对学生进行鼓掌次数不宜过频。过频使用会使学生产生轻易就能得到的感觉,而不利于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教师在用掌声对学生表示赞扬、欢迎以外,还应注意另一种情况,即学生在付出很大努力后仍未取得满意的成绩时,特别是在课堂比赛中,教师可及时地使用掌声对学生的努力予以肯定,号召全班同学学习其努力精神,用掌声给他以动力,使他感到付出努力的价值,重塑信心。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手、臂结合描述物体,表示形状、大小等;将手放于嘴边示意“不要出声”;用手托下巴表示“思索回忆”;形象的“丁”字手势示意“请安静”等。

(二)面势语的运用策略

面势语能把各种复杂变化的情感信息最充分、最迅速、最敏捷地反映出来。罗曼罗兰说过:“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出的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课堂上,学生听课时总是认真注视教师的面部,教师的面势语对学生直接获取教师的情感信息很重要。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运用得体的眼神,会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到教师的授课中。

小学教学中,面势语主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等。

1.发挥环视、注视等面势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注重师生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同的眼神也融入了老师不同的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眼神主要包括环视、注视、怒视等。

环视是指教师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环状观察,主要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监督等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维护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环视的作用不可忽视。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由于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上课后,学生一般不能立即进入课堂角色,使用命令语言可以使学生停止吵闹,初次使用命令语言会起到较好效果。但多次使用不仅达不到效果,而且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逆反情绪。此时若教师走上讲台使用环视目光,可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师身上,以便教师正常授课,也可避免使用命令语言。课堂中存在“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给予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也可以使用环视目光以鼓励、监督学生认真思考。但使用时应注意避免小范围的环视,应尽量注意到每个学生,以激发每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专心听讲。

另外,课堂教学中,老师在一定教学情境下直接亲切注视学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亲切的目光注视会给予学生鼓励和自信;学生偶尔出现的分心现象和小动作,可以在教师无声的注视中停止。

教学中不恰当的眼神的使用,如瞪视、怒视等,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刺伤学生自尊心,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用微笑走进学生,创造和谐课堂气氛

面部表情的正确运用,有利于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灵默契,使学生进入丰富的情感世界,创造和谐课堂气氛。

面部表情使用最多的是微笑。教师的微笑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扉,沟通师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将微笑带入课堂”,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亲切感,学生喜爱的事血肉丰满、情趣盎然的老师,而不是表情呆滞、凶神恶煞的老师。一直紧皱眉头的老师,容易在儿童心目中形成威慑感。小学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威慑感的形成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和个性发展。教师应学会在微笑中表达自己满意、赞扬等情感。

3.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是很丰富的。教师能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将对课文的美学价值的体会充分的表现出来,以弥补那些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微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知识和情感信息。

教学中,不同的情绪应使用不同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满面春风显高兴,面若冰霜显冷傲,愁眉苦脸显烦恼,苦丧着脸显伤心,瞠目结舌显惊讶,双目圆瞪显生气。并且,教师面势语的使用应真正发自内心,让真挚的情感自然流入在脸上,使得学生能获得准确的信息。有血有肉有情趣的老师才会深得学生的爱戴。

(三)身势语的运用策略

身势语主要指头部、肢体以及躯干各个部位体态语的运用。

1.使用身势语配合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可合理使用头部的体态语配合对学生的评价。如“点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老师在对学生回答问题表示满意时会使用“点头”,课堂教学中尽量少用“摇头”,在学生回答错误时,应用微笑和适当的语言加以启示,引导学生的思维。

2.形成良好的教态

浅谈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言 篇3

关键词:教师 课堂教学 体态语言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山东省“十二五”语言文字应用科研项目—《体态语言在师生沟通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编号3006)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2.421

一、教师体态语言

课堂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和体态语。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双向沟通交流活动,而语言则是维系这一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纽带。和我们如影随形,对人际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还有我们的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从始至终参与渗透到我们所有的交流活动中,我们通过体态语言赋予有声语言不同的色彩,我们用它们传达各種言语难以充分表达的情感。课堂上,教师无意间的优雅举动,会给学生美妙的感觉,这就是体态语言的魅力。教师体态语言应包括:动态的体态语言和静态的体态语言。所谓教师体态语言,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①

二、课堂教学教师体态语言的重要性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它能促进师生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衡量一个教师授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非语言交际形式的教师体态语言能使教师的授课增光添彩,巧妙借助体态语言能深化教师授课内容,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身体语言是会说话的,而且比口头表达更有效。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感觉印象的77%来自眼睛,14%来自耳朵,视觉印象在头脑中保持时间超过其他器官。③这说明了教师教学中体态语言表达非常重要。由此可见,教师巧用体态语言进行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功,它对展示教师素质涵养、增进师生沟通交流、调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节省组织课堂教学的时间、弥补课堂教学中口头语言的某些不足等大有益处。

1.教师体态语言可以展示教师的整体素质涵养,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调控课堂气氛。

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系统的教育理论三者合一构成教师完整的知识体系,“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挥洒自如、举止得体。教师纯洁、善良、正直的心灵外化于教师的体态语言,教师外在的体态语言反映其内在的道德、文化、气质等素质涵养,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与爱戴。教师体态语言在师生沟通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一种爱的表达,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活的运用教师体态语言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紧凑高效的课堂气氛。没有协调自如的教师体态语言,就不可能有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尊重的手势、一个会心的微笑胜过千言万语。学生可以从教师亲切自然的微笑里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理解,从而欣然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教诲,营造一个令人舒适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

2.教师体态语言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的体态语言用视听两方面的刺激作用于学生的感观,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恰到好处的教师体态语言可以增加教师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同时强化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收量,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说:“人的感情表达由三个方面组成:55%的体态,38%的声调,及7%的语气词。”④教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学生在接受口头语言信息的同时,又看到了教师展示的生动的非语言形象,从而便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倘能做到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协调一致的运用,让学生声形并茂地感知教师传授的知识,会使他们在相同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教学内容。因此,优秀的教师都很重视体态语言的灵活运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体态语言还可以节省用于组织课堂教学的时间,弥补课堂教学中口头语言的某些不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有时无需详细的语言讲解,而只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即可让学生心领神会。当课堂教学中出现违反纪律的行为时,教师也无须停止讲课,花过多精力、过长时间专门处理类似事件,教师一个简单的体态语言或许就能解决问题。对于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眼神的暗示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又不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些都节省了课堂管理时间,相对延长了学生学习时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体态语言来配合口语教学,能更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和交流师生情感,弥补了课堂教学中口头语言的某些不足。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展示自己的体态语言

作为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教师体态语言,时时刻刻都给教学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关注研究教师体态语言,提升教师体态语言的素养,是当下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言教学时,要用体现自己身份的体态语言,以为人师表。李振村《教师的体态语言》,教我们如何妙用体态语言,怎样做到恰到好处,不粉饰,不雕琢,顺性达情。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和谐、得体、自然、适度地运用多种体态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一)和谐

人类的信息传递如果单凭言辞,就会变得枯燥乏味。⑤教师的体态语言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不能完全取代言语教学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更准确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体态语言应始终伴随整个课堂,始终为教学内容的表达起着辅助作用。缺乏了这种辅助手段,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课堂就会变成波澜不惊的死水,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恰当有效地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的和谐统一,会使教师课堂教学的魅力无穷。只有和谐、协调的教师体态语言,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才能发挥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体态语言应注意与特定的课堂气氛、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相协调,否则,教师的体态语言就可能是狗尾续貂。endprint

(二)得体

仪容仪表是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与涵养的外在显现。教师应具有举止得体的教态,面部表情是人心情的晴雨表,教师的面部表情变化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要温和、亲切、准确、得体。课堂上,教师的仪表要整洁大方、朴素自然,力求做到清新而不失淡雅、简约而不失庄重,在言谈举止中显现出为人师表的稳重与高雅。

(三)自然

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展现出优美、自然的站姿,给學生一种正直挺拔的感受,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手语时应注意手势与表达内容的有机结合,要轻松自然,不要给人以做作的感觉。教师真诚亲切的目光、自然大方的微笑、优雅的举止、协调的姿态、丰富的表情等体态语言的运用,高雅而不矫,自然而不拙,这需要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基础上反复实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体态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适度

眼睛具有神奇的表情达意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目光进行心灵的沟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使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沟通交流,既不要长时间直视某个学生,也不要忽视、冷落其他任何一个学生。教师要控制在课堂上走动的次数与频率,稍有不慎便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可在个人区和公共区域内与学生接触。

四、避免教师不良的体态语言习惯

一个行为举止较差的教师形象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相反的作用,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教师的体态语言也并不都是积极的,有一些体态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应尽量避免。比如,斥责性食指点动、蔑视性的伸出小指并配合蔑视性的表情、背手、双臂交叉于胸前、恼怒地拍桌子叫嚣、习惯性地来回走动、面无表情的机械授课等。这些消极性的体态语言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较易出现的不当体态语言,它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疏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也就很难实现教师课堂教学教与学的目标。有些教师使用体态语言过于频繁,手势、动作太多,给人眼花缭乱的错觉,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与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同样是不可取的。

小结:教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它立体形象的表达效果远超过语言教学。教师体态语言作为教师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师生之间教与学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作为语言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师体态语言在教学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罗树华《教师课堂体态语言浅论》【J】教育教学 1991(1)

②《一眼看穿人心,破解身体语言密码》周永辉编著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5

③④《演讲态势表达技巧》谢伦浩主编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

⑤《体语之谜》高慎盈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2

教师的课堂体态语言 篇4

(一) 主要功能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初始阶段, 他们的心理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 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与向师性特征, 这使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言行举止, 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体态语言的合理使用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具有积极的教学功能。通常来说,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体态语言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榜样功能:“身教胜于言传”, 初中生较强的模仿性与向师性使得教师的体态语言具有较强的榜样功能。二是激励功能:教师适时的体态语言能够传达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都会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三是辅助功能:合理的体态语言能够有效补充教学语言;四是暗示功能:帮助学生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五是信息互递功能:能够通过师生双方的体态语言实现信息的交流, 这样既能够有效地传达意思, 又能够不干扰正常的上课秩序。

(二) 主要原则

教师体态语言作为重要的教学语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补充。但是教师的体态语言往往因教师个体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 进而产生的教学效果亦不同, 此外教学内容、学生状况的不同也会对教师体态语言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使用体态语言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通常来说, 教师体态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辅助性原则、因人而异的原则、因材施教与因材调整的原则、自我调整的原则、协调性原则、自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尊重性原则等。

二、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分类应用

(一) 头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头语又称首语, 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头部的活动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一种头部姿势, 比如点头、侧头、摇头等。通常来说, 点头表达赞同的意思, 侧头表达微笑与皱眉等, 微笑表达兴趣的意思、皱眉表达疑问或怀疑的意思, 摇头通常表达不赞同的意思。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中, 头语作为辅助手段一般需配合表情、声音一起使用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效应。一般来说教师使用点头的体态语言时, 需配合微笑的面部表情, 这样能够给学生信心,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侧头则可配合针对性的语言, 比如表示怀疑时可搭配“真的这样?”“不对吧?”等语言。对于摇头来说, 在课堂上通常有不赞同与拒绝两种意思, 对于摇头的运用需谨慎, 不然容易对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造成伤害。

(二) 面部表情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

面部表情语通常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 由面部器官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姿态, 比如眼、眉、嘴等活动引起的表情变化。面部表情附带着丰富的信息, 是交流情感的主要体态语言,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常用的面部表情语通常包括标准面部表情语与变化面部表情语两种。在实际的运用中, 教师必须具备敏感的观察力, 善于根据客观情境的变化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 使用不同的面部表情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控制和运用面部表情语来教育学生的能力, 做到稳中有变化, 尽可能通过表情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与紧张感, 让学生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 目光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通过眼睛可以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有些情境下, 眼睛所传达的信息要比语言更具有穿透力、感染力与诱惑力, 因此目光语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常目光语是指眼睛通过眼睑的开合、瞳孔的扩大与缩小、眼珠的转动来传递信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目光语运用作为频繁的形式就是与学生进行眼神的接触, 这种眼神接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交流, 既包括赞赏、鼓励, 又包括期待与暗示, 此外还可表示责备与制止。温柔可亲的眼神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充满信息、精神焕发的眼神能够感染学生,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此外, 教师的目光语要覆盖到班级内的每一位同学, 避免学生因不被重视而产生厌学、自暴自弃的思想。

(四) 手势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中, 教师的所有体态语言中手势语的表达效果仅次于面部表情语, 手势语言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与反馈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手势语通常是指为了表达出信息的意义, 手与手臂的变化姿态。教学过程中, 口语表达在手势的协助下能够表达更加明确、简洁、可感的意义, 进而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与感染力。通常来说手势语包括评价性手势语、会意性手势语与象形性手势语三种。手势语运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手势语言要自然得体、动作灵活, 要使用恰到好处的手势突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给学生传递出不一样的信息。

(五) 身姿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身教胜于言传”, 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不仅仅是教学水平, 还包括教师的谈吐、举止, 站立有相、举止文雅、稳重洒脱的身姿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 培养学生审美观。身姿语是指为了更好地表达某种信息而有意识地使躯体不断变化的姿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站立姿势要自然平稳大方, 还要适时走动以拉近师生距离, 有利于打破课堂沉闷与单调的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是一种艺术,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这门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 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言的功能与原则分析, 从分类应用的视角详细分析体态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体态语言

参考文献

[1]卢巧云.谈教师的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J].语文教学之友, 2013 (12) .

[2]宫瑞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 .

[3]姚舒.民主平等师生关系中体态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5.

教师的体态语言 读后感 篇5

为了充实自己,在假期,我看完了李振村老师的《教师的体态语言》,一边看着书中的文字介绍,一边对照图片,深入浅出的表达让我学到了很多。明白了教师的体态语言在教育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在熟练地运用准确生动的有声语言教学的同时,能恰当地运用无声的体态语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我不禁想起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内容,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出现,而我们又常忽略之处。

依稀记得应彩云老师的课《猜猜我有多爱你》,她的课堂生动活泼,不但孩子们喜欢,就连老师听课都听得入了神。她的体态,她的语言,她的眼神,无不在诠释着“爱”这个词。恰如其分地用她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把孩子引领在文本所表达的情感王国里。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合理运用体态语言的神奇力量。上课前老师通过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聊天方式,一下子拉进了小朋友与她的距离,小朋友自然跟随着她的思路而走。在表示“我爱你有这么多”,用量身高、比手臂长短等让小朋友与老师比较,是兔妈妈爱的多,还是兔宝宝爱的多,通过动作的比较知道谁爱的多。在整个故事中,应老师非常注重通过体态语辅助细节处理,尤其是一再的强调幼儿大声的说话,提示小同学用完整的话来说一句话,并用具体的动作引领孩子全身心的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故事优美的意境,运用比较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大胆的创编,知道了那浓浓的爱意。整堂课下来,我也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应老师那富有灵性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让人身临其境的进入小朋友那充满童趣的世界之中。

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们其实很多时候也用到体态语,经常用到的有眼神暗示。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传递丰富的信息。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及时用鼓励的眼神配以亲切的语言加以肯定,让师生在目光中情感相融。例如,小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时,教师可走到他身边,向他投去关切的目光,示意他:“在想什么呢?现在在上课哦!”当孩子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向他投去鼓励的目光:“别着急,慢慢来!”“好好想一想!”

在教学中,教师除运用眼神暗示外,还可运用神态、体态等行为暗示。行为暗示是沟通师生感情的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能体现暗示的委婉特点。教师的一举一动、一愠一嗔都能引起学生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课堂言语交际的效果。俗话说身教大于言传,所以我也经常用动作来暗示学生。上课时,发现有的坐姿不正,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斜靠在椅子上,没精打采。我便对他们做了几个昂首挺胸的动

作,学生接受了这个暗示,并立即做出反应,坐得端端正正听我讲课。校本选修活动时,教室地上很多无意掉下来的废纸,我走过去弯腰捡起来,这无声的语言教育了全班学生,他们都主动检查自己脚边有无纸屑,发现有的立即动手捡起来。在恰当的环境下,给学生以恰当的行为暗示能够起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学生会心领神会。

教师的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6

一、教师的几种主要体态语言浅析

1.教师课堂站姿

教师在课堂上通常是站着给学生授课,因此,教师的整个身体形象全部印入学生的眼帘,教师上课时的身体正直、挺拔、自然、轻松、收腹,能给学生自信和有力的印象。仪态端庄,稳重大方,干净整洁,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还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感,同时,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2.教师的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状况。教师在课堂上应艺术地用眼睛传达各种感情,有时鼓励学生,有时适当责备,有时抚慰。眼神能表达出许多言语不易表达的复杂微妙的意义,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3.教师的手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运用手势可以帮助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手势,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助说明教学内容。

4.教师的面部表情

教师的面部表情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当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学生就会感觉到教师的亲切,就会轻松走进教师的课堂;如果教师上课板着脸,就会给学生带来怯意,学生内心容易产生压力,不利于学习,无形间就会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课堂毫无生气。

二、教师体态语言的作用

1.有助于沟通师生感情

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面带鼓励地注视着学生,亲切地微笑,这无疑会给学生鼓励和安慰,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信任教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帮助组织教学

上课铃响后,学生还沉浸在课间欢乐的气氛当中,很难自动地安静下来,这时,教师走向课堂,用目光扫视一下全班,班上就会安静下来,教师不用说话,他严厉的眼光就告诉大家要“保持安静”。

3.有效突出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应紧紧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当教学到重点或难点时,教师不仅要加大讲课的声音,而且可以配合运用一定的手势或者做一些恰当的动作,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把自己耳朵听到的和眼睛看到的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脑海里留下表象。

4.提高教学效果

体态语言是人类内心思想的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高速运转,它把书本知识、学生情况、教学氛围等结合起来用大脑加工,然后把加工的成品通过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向学生传递。这时,教师的体态语言不单是教师个人在自然条件下自发的动作、自然的神情、平淡的目光,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性格、气质和素养,更体现了所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教师是讲台上的“演员”,而学生通过“观看表演、听说白”获得了深厚的内心體验,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师的言语和体态是一个整体,体态语言应与有声语言很好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巧用体态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篇7

一用体态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老师的含义

很多教师都感到:小学英语第一课不好上, 因为学生没有英语基础, 难以用英语交际。如果教师通过手势、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来教学就容易多了。教学“Good morning, Class”时,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 一边说英语, 一边向学生招手。说“Stand up, please”时, 教师可将双手展开平伸, 手心朝上并向上摆动, 示意学生起立。待学生起立后, 接着说“Good”, 并将双手手心朝下, 向下摆动, 说“Sit down, please”示意学生坐下。重复地做几遍, 让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然后, 教师用手指自己, 亲切地向学生作自我介绍:“My name is…I’m your teacher.”……当说到Nice to meet you的时候, 与学生握手学生就可以理解老师的意思了。

二用体态语言来创设相关的情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在牛津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9 What’s the matter?中, 教学单词hungry, tired, ill, hot, cold时, 教师可以做不同的表情来让学生理解每个单词的不同含义, 之后教师再问:What’s the matter?其中一名学生做动作和表情, 其他的学生来猜:He’s/She’s hungry/tired/hot/ill.就这样, 教师利用体态语言, 一个手势、一个表情便把枯燥的英语学习变成了一幕幕鲜活的生活情境。以致后来学生经常会调皮地模仿我那天夸张的问话和表情。这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教师的体态语言可以赋予句型教学活的灵魂。教师用丰富而恰当的体态语言给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语境, 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了语言, 这对他们使用语言交流有很大的好处。

三用体态语言进行句型和语法教学

句型操练与情境创造不能分开, 否则会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任何语言的语法运用也存于一定的具体的情境中。体态语言对句型和语法情境的创造起着一定的作用。如牛津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Time中, 要求学生能询问时间, 那么老师在课前可以先准备一个钟表, 将时间拨好, 指着钟表对学生进行提问:What’s the time now?反复几遍, 学生就会理解老师的意思。另外, 在同册书的第10单元Do you play…?中, 当老师教授play the piano, play the violin, play football, play basketball等时, 可以通过做不同的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从而加深对句型和语法的记忆。

四用体态语言来调控课堂

小学生总是比较难以掌控的, 常常是上课几分钟就开始讲话、丢东西、告状……弄得我狼狈不堪, 课堂教学难以继续。其实, 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让学生围着你转, 而非你命令、约束他做什么。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种约束和要求过不了几分钟就会被他们忘到九霄云外了。后来我利用体态语言和学生形成默契,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很夸张地表现出来让他们知道老师什么时候不高兴, 什么时候高兴。我们的小学课堂常常要求学生能够表演出所学的对话, 但是学生常常情绪过分高涨而无法平静下来。于是我和学生约定, 我的三次击掌就表示活动停止, 就请回到座位。当我流露出非常高兴的样子, 就给每个组加一面红旗。这一招果然效果好, 一段时间后, 学生和我已很默契了, 他们也习惯了这样的方式。运用无声的语言既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和学生形成较为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时也可让教师轻松地驾驭课堂。

总之,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非语言交流手段不可忽视, 体态语言可以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充分地表现自己, 激活学生学习情绪,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增进师生感情, 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 也可促进教师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 而不再是“Teacher talks all the time and students listen”的状态。课堂不应仅仅只是学会多少个单词、多少个句子, 而是通过仿真语言环境,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做一个语言的驾驭者, 而非语言知识的口袋。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好非语言的交流手段——体态语言, 使英语课堂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契。

参考文献

[1]晋继勇.浅谈非语言交际的中美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D].广西师范大学, 2010

[2]周鹏生.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量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1

[3]徐冬梅.体态语与中学英语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教师的课堂体态语言 篇8

关键词:教师体态语,数学课堂,感染作用,注意事项

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则表明,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 且注意力尚不具备必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为此, 教师就要尽量避免重复性的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刺激, 而以动的、新奇的刺激来替代静的、枯燥的刺激。也就是说, 为达到较好的课堂控制效果, 教师要尽量以形象的、生动的体态语来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那么, 针对各种不同的、细化了的教学目的, 教师为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而实施的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体态语, 具体应该怎样呈现呢?

一、带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时, 要精神抖擞、体态积极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知识与学生“学”知识的过程, 它还是一个教师、学生及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彼此相互感染的过程。以教师走进教室的姿态为例, 教师以面带微笑、面容舒展、目光亲切的姿态轻松走进教室, 与教师以面带怒气、神色严厉、眉宇紧皱的姿态疾速走进教室, 两者带给学生的心理影响以及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的感受是截然相反的, 前者积极、轻松, 后者胆怯、畏缩。所以, 教师在进入教室之前, 应在教室外停留片刻, 不管自己遇到了什么样的烦心事, 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以良好的心境、轻松的步伐、饱满的精神和大方的举止, 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与学生见面, 开始一节课的学习。教师这种积极的体态语言所传达出的给予学生的精神感受, 也是积极的, 能够与其他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积极因素一起, 于无形之中即营造出一种轻松而热烈的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积极学习, 更能激发、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舞学习的信心, 进而可以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心理学的研究与真实的生活感受已经证明, 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因此, 很难想象, 在课堂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积极的体态语言所传达出的积极情绪的影响下, 学生那里会表现得无动于衷;在讲台上精神抖擞的教师的注目下, 学生仍可保持满是瞌睡的状态。所以说教师的积极的体态语是好课中重要的一环。

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时, 要快乐、饱满、振奋

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是一个师生双方的和谐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胸无城府”、“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的小学生, 他们极易为教师微笑的和蔼、动作的趣味、热情的饱满等所打动, 从而可以与教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亲密互动。所以, 教师欲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首先就要把课堂当成一个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平台。抛却教师课堂活动主导者与施教者的身份, 在情感交流上, 师生双方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为学生表现出来的快乐而快乐、难过而难过;学生也才会采取与教师完全一致的立场, 去帮助自己的同学, 去教、去做, 为他们学习的顺利而高兴, 为他们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而出谋划策。其次,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 以一个平等的学习者角色, 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以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这样, 才会使学生们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做。否则, 忘记了保持这一情感活动的平等交流者与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的角色, 就会消极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降低学习效率。现实的学校生活中, 有班主任老师同时教授两个班的数学课, 而担任班主任角色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多有低于非担任班主任角色的班级。个中原因, 即是该教师在担任班主任角色班级中展开教学时, 往往混淆了自己的角色认识, 以班主任的管理者角色而非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参与者的角色来参与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在多数情况下保持一种紧张、惧怕的心理, 而这种消极心理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

三、维护课堂秩序时, 要动作轻柔、点到即止

与小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相适应, 正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出现一些与学生有关的课堂偶发事件是很常见的。如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走神、偷偷玩小具、私下乱讲话、打瞌睡, 甚至动手打闹等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在教学活动正常进行过程中, 如果出现这些行为时, 教师以自己的语言去制止, 即会因“语惊四座”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而致教学活动被打断, 降低教学效果;也可能会引发当事学生的不当反应, “扩大”对教学活动干扰的负效果。这种情况下, 教师即可以无声的体态语言去代替有声语言, 同样可起到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目的。

这样的行为可以分类管理: (1) 对那些不注意听讲并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与教师产生目光交汇可能的学生, 教师可稍作等待, 抓住师生目光交汇的时机以严厉的目光注视, 给予对方以警醒。例如, 对于窃窃私语者。 (2) 对那些已经完全沉浸于自我小状态, 教师不给予直接提醒, 即不会停止的行为, 教师要在不停止正常教学活动的情况下, 想办法以自己的体态语言给予学生以提醒。例如, 对那些打瞌睡的学生, 老师可在似乎漫不经心的状态下走到该学生身边, 以手指轻轻敲击该生的头部或桌面, 以提醒学生———“别睡了!听课”。这种来自于教师的小动作是极易为学生理解其含义的, 不用明说。 (3) 对课堂活动过程中一些学生的表现, 教师可当众采取一些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如学生回答精彩, 教师可翘起大拇指并轻轻点头示意, 以示肯定和赞扬;学生回答问题前表现出不自信时, 教师可轻轻头部上扬, 眉毛上挑, 以示鼓励, 等等。教师的这些与学生直接发生关系的体态语言, 一方面, 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平易近人, 既为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默契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 教师体态语言的视觉形象刺激, 会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警醒, 于特定的环境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既可避免师生之间直接发生大的“冲突”或扩大其负效果, 又可不致打断教学活动, 减轻教师的语言工作量。

教师的课堂体态语言 篇9

语文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 也会用自己的表情、手势和姿态来补充教学, 这些表情、手势就是教师在教学时的体态语言。

语文教师不仅要用思想和语言跟学生交流, 还要用体态和感情跟学生交流, 这种交流有时可以使学生完全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文章的艺术魅力。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通常借助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姿态的变化来强化自己的情感表达, 学生也会调动各种感官来强化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而笔者认为, “情动于中, 亦形于体”, “声”与“体”互为补充, 互为依存, 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就成了语文教师表情达意的最佳方式。

二、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师的体态语言自始至终都是在跟学生进行交流, 朗读中的手势, 提问中的微笑, 预习时的巡视……都是在向学生传递某种信息, 这些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默契配合, 向学生表达教师的思想感情, 而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的体态语言常常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变化, 如魏巍在回忆童年时代的语文老师时, 有一段感人的描述:“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 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我用石板一迎, 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 大伙笑了, 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 她爱我们, 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作者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女教师和学生的体态语言, 写出了这种体态语言流露出的复杂、细腻的师生感情和他们之间的默契。女教师无声的动作和有声而无固定语义的“笑”, 不仅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认真负责, 更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无限关爱。难怪几十年过去了, 作者依旧认为这个镜头是他“记忆中的珍宝之一”。教师体态语言的力量及其产生的效果有时甚至不是有声语言可以比拟的。

语文教学中常常需要教师运用体态语言, 如解释某些词语“请安”、“冷笑”、“扭”、“轻蔑”等, 虽然也可以用语言描述, 但远不如用手势或姿态模仿表演那样生动形象。《藤野先生》一文中清朝留学生“将脖子扭几扭”的动作,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将其讽刺为“标致”, 学生可能较难体会, 如果教师讲到这儿能来个扭扭脖子的动作, 不仅能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意图, 还能为课堂增添几分情趣。

三、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师体态语言的特殊要求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形象性以及感情特点, 决定了它对教师体态语言的特殊要求。从表情达意的需要看, 语文教师的体态语言应该满足以下三点要求:1.体态语言要生动、简单, 与有声语言配合默契;2.体态语言要丰富多样, 不拘一格;3.体态语言要符合美的标准。

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运用体态语言表达各种不同思想感情的能力。不论有声语言多么富有表现力, 这在情感表达上都是远远不够的, 有时一个无声的动作, 就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 将重点放在了鲁提辖的三拳上。当时笔者站在讲台上, 两眼大睁, 两手紧握成拳, 全身使力, 大跨步走向站在教室最后面装扮成镇关西的学生, 第一拳“打”在了他的太阳穴上, 第二拳“打”在了眼棱上, 第三拳“打”在了鼻子上……开始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而当“镇关西”被打成一团“死尸”时, 学生们哄堂大笑起来。体态语言点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一系列的表演将鲁提辖嫉恶如仇, 打抱不平的狭义气概表露无遗。

形态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语文教师的体态语言更应该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 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语言美的模范, 也要成为体态美的表率。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感情的真, 也需要语言和体态的美, 他的体态语言应该是真和美的结合。

体态语言是语文教师传递信息的特殊媒介, 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体态语言建立在美的基础之上, 用举止风度感染学生,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态语言的文雅与否, 取决于教师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陶冶情操, 不断完善自我, 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教师的课堂体态语言 篇10

倘若将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和课堂教学相联系,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非言语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谈及如何培养优秀教师时强调:高等师范学校应该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等等“细枝末节”。这些“细枝末节”正是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或称之为“体态语”。教师体态语是21世纪70年代在举止神态学理论下提出的概念,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身体部分的变化,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非言语形式,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除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外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一、教师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跨文化交流活动,教学对象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是初学者,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汉语交际能力都十分有限,此时,教师适当地运用体态语,就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直观而高效地将汉语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这个角度而言,跨文化交际下的教师体态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体态语,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初级阶段的汉语课堂教学,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十分重要。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系统培训,教师体态语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随意性大

一些教师在备课时确实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但对在授课课程中怎样使用体态语、哪些环节使用、使用什么样的体态语等问题,缺乏必要的认知,体态语的使用比较随意,想到就用,没想到就不用,也不考虑是否合适、得体,甚至出现一些消极性体态语。还有些教师将个人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与教学相关的非言语类辅助手段自然被忽视,从而影响了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二)专业性不强

1. 综合能力差

表现为授课过程中过多使用同一种体态语。如对学生表示肯定、赞扬、鼓励,可以是微笑,可以是点头,也可以是竖大拇指,还可以鼓掌,或者叠加使用这些动作。但有些教师缺乏综合运用各种体态语的能力,要么一直点头,要么一直竖大拇指,十分单调。

2. 表里不一致

教师体态语是言语教学的辅助工具,应与教师的有声语言紧密配合,做到声情并茂。有些教师不善于感情的有效传递,嘴上说着“非常好”“不错”,却神情严肃,也没有相应的手势语、表情语配合,虽然这样的赞扬和鼓励是出于真心的,但还是会让学生感到你的表扬并非发自内心,不够真诚。

3. 前后不统一

同一堂课上,教师的解说性或指示性的动作应符合教学目的和内容,做到准确且前后一致。例如,用手势语表示“十”这个数字,可以是单手握紧拳头的形式,也可以是双手食指交叉呈十字形。初次教学时只需呈现其中一种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但教师过于性急,第一次就将两种手势语同时运用,且交替使用,给初学者造成了困惑。

(三)缺乏灵活性

非言语交际具有文化归约性,中外文化的差异使不同国家在非言语交际上的表现各不相同。例如中国人交谈时喜欢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以示友好或关系紧密,但西方人认为这是在侵犯其私人领地。不同于已经具有一定汉语交际能力的外国留学生,汉语初学者对中国文化还不甚了解,无法理解这样的友善之举。如果教师没有把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区别,缺乏体态语的使用该因人而异的意识和灵活性,就会发生过于靠近学生身体的行为,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

随着人们对非言语交际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者正逐渐转向实证研究,将非言语行为与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对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影响联系起来,以指导和规范课堂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一些探讨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考察指标正运用于教学研究中,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其中,亓华编制的《国际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功能类型观察统计表》,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开展课堂教学的“细枝末节”,该表将教师常用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分为七大类,并分别对应五大功能类型。详见下图:

课堂教学中汉语教师应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体态语呢?我们不妨通过对以上这张关系图的解读展开具体的讨论。

(一)指示性动作

指示性动作往往带有指令、示意等具体含义,这类动作可以由人的手臂、手掌和手指发出,也可以是头、腿和脚发出的,甚至还可以借助眼睛、眉毛、嘴巴和表情。当教师手掌平伸,做出各种“请看”的动作,或用食指指向板书中某一项语言知识点时,都是对教学中言语行为的辅助、修饰和补充。如果用点头表示肯定或赞许,用两手臂交叉于胸前并伴有摇头表示否定或禁止,这样的体态语则具有替代言语的功能。指示性动作丰富多样,能增进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气氛,是汉语教师须认真修行的非言语行为。

(二)解说性动作

解说性动作同样是对教学中言语行为的辅助、修饰和补充,通过手势、面部表情或身体动作解释、说明和描述某项事物或某个内容。例如,词语解释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词意,教师有意识地模仿打太极拳、跑步、喝水、睡觉等动作,或者模拟表示高兴、惊讶、愤怒、沮丧等情绪的各种表情。

(三)表露性动作

表露性动作的功能最多,是教师非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这类动作与人的感情和情绪有关,多为面部表情的动作,主要指人的眼睛、眉毛、嘴和脸部的变化,直接表达人的情感态度。例如,高兴时扬眉、疑惑时蹙眉、惊讶时睁大眼睛等。授课中,汉语教师可以通过微笑并借助点头、翘大拇指等指示性动作表示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当提出问题,希望学生能够踊跃回答时,教师可以环视周围,发出征询的目光。如果想邀请某位学生回答,教师则一边说出“请你回答”这样的指令,一边用注视的目光停留在该学生身上,以示鼓励。这些表露性动作既是对言语行为的辅佐修饰,也可以直接取代言语表达。此外,表露性动作也包含能够传递信息的声音,当教师为帮助学生纠正发音或记住某一单词时,可以有意拖长声音或拉高声调。

(四)工具性动作

工具性动作是指教师为调控和组织言语教学,借助教学用具如板书、PPT、图片、实物等发出的动作。为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可适当地运用板书或PPT的形式显示出来。展示图片或实物也是较直观的手段,一来调动学生的感官意识,加深印象。二来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控制课堂气氛。

(五)体适性动作

体适性动作是教师为适应自身某种生理、心理或者客观环境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动作。例如,身体疲乏时单手支撑课桌或身体倚靠讲桌,新手教师将书本抱于胸前以缓解紧张情绪等等。由于大部分体适性动作不能给实际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应尽量避免。

(六)体调性动作

体调性动作大多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的关联性,通常是教师内心情绪或某种不适的外在表现或调整。体调性动作分为指向自身的动作和指向物体的动作两类。前者表现为撸头发、揉眼睛、拉衣角等;后者有转粉笔、玩板擦或教具等等。这类动作往往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教师应认真审视自身的教学体态语,如果经常出现类似的习惯性动作,应努力改掉。

(七)距离性动作

距离性动作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身体相对于教学对象的位置移动。师生之间空间距离的大小对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学生说话声音太轻,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面带微笑并伴随着用手兜住耳朵的动作,示意其听不清楚,能否再大声点儿。学生收到来自教师的鼓励、信任的信息,自然会提高声音,大胆说话,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作为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教师体态语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交流工具和辅助手段。况且人际交往中的非言语行为往往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教师体态语虽然具有职业特征,但也反映出中国人日常交往中常用的非言语交际手段,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无论哪个教学层次,也无论哪种课型,教师体态语都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文化传播功能。因此,国际汉语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体态语的运用,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操练,规范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2):18-22.

[2][苏]A.C.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杨慕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汪永刚.教师的体态语与课堂教学[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5.

上一篇:面向服务框架下一篇: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