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一堂化学课

2024-07-16

怎样上好一堂化学课(精选十篇)

怎样上好一堂化学课 篇1

一、情感体验在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教师必须运用音乐的各种要素巧妙地引导, 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让学生在听赏、表现、游戏、律动、创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与音乐释放的情感发生心灵的共振。比如说在课堂教学中她让学生视唱不同的音乐主题来感受不同的音乐意境, 在“与学生分别走男女舞步”的教学环节中让生对比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等;教学中, 将学生分组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视唱主旋律来表现不同的角色, 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 是不可造型的艺术, 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 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 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 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 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 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换言之, 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 二者不谋而合, 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 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 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在目前, 课时少, 内容多的情况下, 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 音乐大门的开启, 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 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 将学生队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运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 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 丰富教学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如实的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 并使各种信息类型的转换和过度变的自然、平稳, 从而避免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因信息传递的中断和音像资料的质量低劣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的同时, 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 提高教学效率。比如, 我在上《飘逸的南国风》这一节课中, 我在导入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美丽的云南风光, 使学生很快就进入到本节课所创设的音乐教学情境中, 让学生很快就走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神奇的课堂, 学生也在我努力创设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我国南方民歌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索、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同学们纷纷表示为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 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如在欣赏“梁祝”一课英台抗婚一段中, 先是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主题, 那如泣如诉的大提琴和小提琴的二重奏时, 我把故事片〈梁祝〉中剪辑了英台抗婚中的部分情节给他们播放, 学生在听与看的同时也就自然的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重压下那欲爱不能, 欲罢不能的情景, 表现的淋漓尽致, 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音乐欣赏课运用多媒体教学, 就可以结合画面讲解, 欣赏音乐节目, 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效果。例如, 在欣赏歌曲《十送红军》时, 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不同, 原来教学时只是给学生播放完录音, 然后再由教师介绍歌曲, 学生很难想象军民深厚的鱼水之情, 也体会不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与人民群众的支持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教学时, 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万里长征艰难险阻, 老百姓送子参军, 与红军依依离别的感人片段后, 再欣赏这首歌的MTV, 这样一来学生就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战争年代血与火的峥嵘岁月和军民鱼水情谊之深。从而使学生深受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在上器乐欣赏课时, 过去只让学生看图片, 听录音和教师的讲解, 一节课过后, 学生还不能把某种乐器一一认出来。现在运用多媒体把各种乐器的图片、音色、演奏技法及其分类很直观, 很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在介绍某种乐器时, 不仅从屏幕上直观的看到这种乐器, 还可以听到这种乐器的演奏, 了解它性能和音色。通过形象直观的对比, 学生很轻松的就辨别出了各种乐器, 归纳出它们的种类, 并且记忆深刻。

总之, 多媒体的运用, 不仅极大的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音乐鉴赏体验紧密结合, 使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拓宽了学生视野, 提高了教学效率,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是为音乐, 其他教学, 以及其他领域服务, 将我们的教育发展推向一个全面的高度。

三、用心灵去感悟音乐

学生不喜欢空洞地鉴赏音乐, 因为他们对音乐的结构、调性、配器、和声等其实是非常陌生的。与其给学生讲解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的艰深的乐理知识, 不如让他们学会用深情去感悟音乐, 去体会音乐中的喜怒哀乐。比如在讲授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鉴赏课时, 与其高谈阔论地讲着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的调式结构是怎样来表现“含着眼泪的微笑”的, 不如讲讲莫扎特在创作《第四十交响曲》时难以想象的生活困境。由于当时妻子患病却没有钱买药, 饥饿的孩子没有面包, 莫扎特被迫在纸上写的首先不是乐谱, 而是借债的信件。他在给他的富商朋友普赫贝格的信中写道:“我坚信您是我真正的朋友, 也因为您了解我是个正直的人, 我才会向您倾吐我心中的曲折, 并请您给予帮助。”但普赫贝格在读完这封信后, 却只给了他极少的钱。正是在这种困窘悲愤的情况下, 天才作曲家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 于1788年7月25日完成。莫扎特将曲调定为他很少使用的象征伤感和痛苦的g小调, 同时在交响曲的开始部分没有使用慢速度的引子。这是一部最阴沉, 但也是莫扎特写过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曲子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 其基调就是抒情风格加上悲怆气氛, 同时又充满着愤懑激昂的精神。这部作品倾诉了作曲家的哀怨之情, 但又不仅仅是作曲家当时贫寒生活的直接反映, 而是深深地凝聚了一个穷困作曲家的生活体验, 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 是莫扎特“含着眼泪的微笑”。学生其实是很善良的群体, 在听到莫扎特的窘迫后他们便会自觉地带着深深的感情去体会“含着眼泪的微笑”, 这既是音乐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教育。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课学会感悟音乐之美, 了解音乐所要传达的讯息, 辨别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 正确比较和评价音乐, 并以音乐为载体, 了解其所表现的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 并最终在音乐的启发下学会爱、懂得爱。只要我们广大音乐教师都能够用心与学生沟通, 从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学生爱好等角度来精心设计每一堂音乐鉴赏课, 那么就会发现, 让学生由单纯的喜欢音乐转变为了解音乐, 并发自内心地爱上音乐, 其实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怎样上好一堂课 篇2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五有待完善。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毋庸置疑,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机械化、模式化、概念化的评价标准会束缚教学的创新与个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那些面面俱到而又刻意追求完美的评价标准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不少学校的教研组和众多地方的教研员评课时凭借一张经过量化的评价标准表,一张表若干项,包括教材处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思路、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每一项还可分为若干小项,这项多少分,那项多少分,或以A、B、C划等次,评一节课竟有十几项甚至几十项之多。许多教师为了达到教学表情、语速、板书、时间安排等细节标准而在课堂上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展开,使得教师的教学精力牵扯很大。这样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出现误判的现象,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各项得分较高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而有些很有特色、效果也不错而且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可能由于某项指标的缺失而得了低分,这样一堂有意义的课可能就被否定了。

我们一直提倡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允许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然在评课时也不能用那些死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去束缚教师的教学个性,不能使教师的备课、上课围绕着过于细化的评价标准这个指挥棒转,这只会导致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束缚和压制。为了能够得高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一个细节遗落了,担心哪个知识点忘记了,因为听课的教师仿佛都在拿着放大镜来听,都想鸡蛋里挑骨头,以在评课时能说说授课者的缺点。有一位教师上完公开课,被指出的缺点整整记满了三张纸。这些意见固然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但同时又有多少是应景之作呢?或者简直可以说有很多是废话,因为如果听了每个人的发言才来备课、上课,根本没办法上公开课。道理很简单,一节课40分钟,能把大家的观点都整合吗?

我们应更多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和发展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而对那些琐碎的标准尽量简化。评价标准宜粗而不宜细。当然评价一堂课也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而这基本的要求,我以为以上五条基本要求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讲,好课的具体标准应包括:

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慧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其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2.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

3.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基本参照;运用上要强调科学化、艺术化、个性化地运用。

4.教学评价要完善。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要予评价;评价的方法与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选择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安排好课堂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般可分为复习旧知识,告知教学目标,呈现新知识和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一、复习旧知识:目的在于激活原有知识。

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或进行小测验等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利于新知识的接受。检查复习的方法有:口头问答、黑板演示、默写单词、公式或事件发生的年份、检查课外作业、纠正作业错误等。检查后一般要给予评定,运用五级记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并指出优缺点,给予解释和说明。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次课上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和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尽力创设新颖的情景和有趣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

二、告知教学目标:目的在于指引注意,激发兴趣。

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通过讲述,板书或提出问题引入教学

内容。比如在内容上,可以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或者也可以提供学生平时并不一定了解、却能很快激发学习热情的新领域信息,使学生迅速集中对新课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三、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后,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授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现给学生。当触及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或者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运用恰当的形式(朗读、讨论、简笔画等),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知觉器官真正参与和探究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觉地领会所听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清楚:讲授新知,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提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启发点拨要适度,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当堂理解,当堂进行巩固。此外,教师也可以使学生初步练习和运用新知识,并使学生及时了解练习的效果,及时反馈,巩固和纠正,从而形成正确的、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智能;或者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和阅读教科书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讲授新教材的过程中课堂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我们的课堂活动一般可以分成课堂教学、课堂评价和课堂管理三个主要的活动模式。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课堂教学和课堂评价的有效进行,因此,不仅在上课开始时,而且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一堂课的结束,教师都要注意调节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的过度紧张和焦虑,缓和和解决各种冲突,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维活动,实现教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的能力。作业有课内的和课外的,口头的和书面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作业,都是为了使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熟练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产品,产品是否合格表明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时还需提示和示范,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的检查,批改和评定,通过检查了解教与学双方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改进教学,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对于课内作业,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让大脑处于高度专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思维最佳时刻,进行指点,引出新授内容。这时再提出新问题,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启发引导他们分析归纳,使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和应用。至于课外作业,教师要注意督促学生养成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检查作业时要区分合作完成和抄袭作业两种不同性质的表现,前者值得表扬,后者要予以说服教育。同时,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注意学生的用脑卫生,练习要少而精,不要搞题海战术折磨学生。作业的形式也应多样化,让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发展个性。

六、反思:这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课”,为使每一堂课上得更好,每一节课课后我们都要静心沉思。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智以及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的同时,我们应该及时记下得失,重新设计教案,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才能把教育手段与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以上内容简单描述了关于课堂教学步骤的安排工作。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任何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同时也不能用一种结构模式否定另一种结构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世界上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普遍适用的,因为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由于教学工作者选择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论上的倾向不同,其操作的式样也会不同。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灵活地、恰当地选择和应用教学课堂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那么学生们上课时,要认真听课,开动脑筋,和老师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要知道一个学生学习质量好坏,一般地说,很重要的是取决于课堂学习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呢?要抓住以下五个要领。

第一,要做好课前学习准备。

首先,要复习上一堂课学过的旧课。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有严密的体系,好像一条锁链,一环套一环,前面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透彻,要想学好新的知识,就会遇到“拦路虎”。所以,要顺利地学好一堂新课,一定要把旧课复习好。其次,要预习新课。预习新课可以了解新课和旧课的关系,明确这一堂课的具体目的,上课的时候,可以主动地学习。同时,通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学习的难点,带着不懂的问题,听老师讲课,印象深,记得牢。

还有,上课前要准备好书本文具。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把第二天上课用的书、本、笔、尺,准备齐全。就连一块小小的橡皮,也不要疏忽。如果上课的时候找这找那,向同桌借书、借笔,不仅自己听不好课,还影响别人听课。

课前要保证上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前一天晚上要有充分的睡眠时间,要休息好。如果看电视看到十一点,捧着一本爱看的书,看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来,迷迷糊糊的,上课打哈欠、伸懒腰,这怎么能听好课呢?二是课间十分钟要充分休息。最好上了一堂课以后,到教室外面活动活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消除上堂课紧张学习造成的疲劳。课间千万不要继续看书做题,搞得头昏脑胀的。头昏脑胀就听不进新课,特别是老师讲到费脑筋的难点,那你的大脑机器,就转动不灵,思维滞涩。但也不要进行剧烈活动,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老师已经在讲课了,同学们都静下心来专心听讲,你还在那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大喘气,兴奋点怎么能集中到老师讲的课上?等你安静下来,老师已经讲了许多内容了,你却没听清。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顺利地进行下一堂课的学习。

第二,上课要专心听讲。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传说,古代有两个人跟老师学下棋,其中一个人,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话,丝毫也不分心。另一个人精神不集中,虽然坐在那儿听老师讲,心里却想着:“天鹅飞来吧,飞来我就拿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这个人就不如那个精神集中的人学得好。

这个小故事说明,精神集中,专心致志地学习,就会收到良好效果。要上好一堂课,学生应该自始至终专心致志听老师讲课。

为什么有的同学上课的时候精神不集中呢?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自身的原因,眼睛虽然盯着老师,但是心不在焉,脑子里还在演昨天晚上看的电视呢。一种是外在的原因,教室外面传来干扰,比如窗外树枝上飞来一只喳喳乱叫的小鸟,分散了注意力。不论哪种情况,都使思想开小差了。思想开小差,即使是只开了一会儿,你再把思想集中起来,听老师讲课,就接不上碴,瞪着眼睛干着急。所以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不去想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去注意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东西。

也许有的同学会这样讲:如果老师讲课生动,故事多,事例丰富,我爱听,注意力就十分集中;如果老师讲课干巴巴的,不具体,枯燥无味,引不起兴趣,我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呢?

年级低的小同学,年龄小,缺乏自制力,对于一堂四十五分钟课的学习活动,不能坚持到底。所以,老师常常用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自制力,学习的课程增多了,课程内容也相应加深了,老师就不能再用教幼儿园小朋友或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的方法来教你们这些少年了。当然,老师在讲解比较抽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时候,也要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力求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但是,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比起听故事、做游戏,就要枯燥一点,这正是高年级小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难度提高了的标志。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不然,学习方法就不能适应更高的学习要求了。

所以,同学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那些似乎是枯燥、干巴巴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应努力抑制自己,精神集中,听进去,钻进去,慢慢尝到了甜头,就会对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产生兴趣。

培养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强克制能力、自觉磨练意志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年轻的时候有意蹲在车马往来的城门洞看书,在嘈杂喧闹的环境,锻炼自己集中注意力的意志。周恩来同志在中小学读书的时候,数学作业总是比别人做得快,同学们羡慕他记忆力好,他说:主要是上课专心听课,注意力集中。

是的,自觉磨练意志,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有人说:注意是智慧之母,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要动脑筋积极思考。

上课不仅要全神贯注地听,还要聚精会神地思考。

在课堂上怎样动脑筋呢?这要遵循课堂学习的规律。首先,要顺着老师讲课的步骤思考,积极地跟着老师一块活动,主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培养能力。而不是消极地等待。例如,上数学课,老师正在讲解一个新的公式的证明方法,善于动脑筋的同学,不仅用耳朵听老师讲,用眼睛看老师的板书,而且还在心里用过去学的知识主动地去证明,一边默默地思考,一边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想得对,哪些想得不对。

其次,要十分注意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掌握这堂课老师讲授内容的关键。这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是老师根据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在备课的时候精心考虑的。我们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些问题,并且要主动举手,大胆发言。如果老师没有叫到自己,脑子也不要松

弛,也要思考,在心里默默地回答这个问题。并要注意听别人回答,听老师总结。对照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和老师讲的正确答案一样。上课能坚持这样动脑筋,我想那就一定能顺利掌握老师在一节课里所传授的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脑筋要有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对老师讲的每一个结论,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是自己回答不出来,那就说明还没有听懂。等老师讲课告一段落、允许大家提问题的时候,要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老师解答。尽量做到当堂学习的功课当堂掌握。如果在课堂上没有时间提问,也可以在课下找老师或和同学研究讨论。总之,上完一堂课,脑子里不要留疙瘩,一定要追根究底,彻底搞懂。俗话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才有学问。

第四,要做课堂学习笔记。

上课,除了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笔记抄下来,还应该自己学着记笔记。对于记笔记,在同学中有两种想法。一些同学认为反正书上都有何必费事呢。一些同学认为笔记记详细点,复习的时候就不用看书了。这两种想法都不对。为什么呢?

记笔记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自己回忆课堂上老师讲述的内容,更好地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老师对教材的分析讲解,有的教科书上并没有写。所以那种认为书上都有何必费事的想法是不对的。另一方面,老师讲课又都是紧紧扣住教科书进行分析讲解,以便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所以,那种认为有了笔记,就不用看书的想法也是不对的。

那么应该怎样记笔记呢?

听课笔记要记重要的内容。老师反复强调的问题一般都是这节课讲述的重点,把重点记下来,对于回忆掌握这节课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听课笔记要记自己学习最困难的地方。教科书上最难理解的内容,经老师讲解懂了,为了帮助回忆,可以把老师分析这个难点的观点和事例扼要地记下来。听课笔记要把教材上没有的记下来。有时候,老师为了深入讲解某一个基本理论,补充了一些材料,这是教科书上没有的,为了以后复习方便,也应该把它记下来。

写听课笔记要注意做到:语言要简明不罗嗦,不然,写得太多,因为记笔记影响了听讲,那就舍本逐末了。写听课笔记的速度,当然要比平素写字快一点。记笔记的能力要有一个培养过程,刚刚升入中学的同学,最初记得不太好,写得慢,不知道该记哪些、不该记哪些,不要着急,在老师辅导下,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慢慢就会记得熟练准确了。

第五,在课堂上要抓住机会复习记忆老师讲的知识。

怎样上好一堂化学课 篇3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方法

化学是九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也是中学化学的启蒙和基

础。上好第一课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课起着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调动和学习兴趣的启发作用。力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唤起浓厚的求知欲。现从自己教学实践中谈谈怎样上好九年级化学第一堂课的教学体会。

一、教学过程要有趣味性

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第一课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把兴趣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做好实验。例如,在绪言教学时,先不要讲课本,做几个有趣实验:白纸显字、不怕烧的手帕、魔棒点灯等,这些趣味性实验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把兴趣转化成内动力,从而使学生产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行为要尊重学生

新课改教学理念要求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些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还具有一些生活常识。所以,在九年级化学开堂课一定注意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学生感到自己存在的必要,教师要放弃自己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权威性。如,在化学绪言课教学中,提出问题: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有、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化学知识,教师再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增,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结构要推陈出新

化学是九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从教学结构不走其他学科的路,要改变激发。在教学中注重实验,以实验导出新课、以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分析综合力,变“灌”为“引”,用实验引引导学生去想、去思考、去探究。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不能包办代替,在教学上要变“教”为“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上好化学第一堂课,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化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使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方法,体验和获得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志平.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第一课.新课程学习,2009(6).

[2]丁晓健.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一位初三化学教师的实践与思考.化学教与学,2011(11).

怎样上好一堂化学课 篇4

1 用心做好每一环节

(1) “剧本”的写作: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 其具有知识点多、题型多、概念难理解等特点。如果在讲解过程中, 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抠得很细, 学时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在了解教学大纲的前提下, 教师要将每一学时的内容进行精炼, 使其层次分明。每一个定义定理, 要配有例题以加深理解。每一章节结束, 都要总结, 不仅仅要总结知识要点, 更要列举本章节可能出现的题型及其相应的解法。如有多解情况, 要予以说明。高等数学也是考研的重点学科, 所以每讲到一个重要知识点时, 要设有“考研园地”, 将近5年的考研真题进行整理、分类, 穿插到每一章节中, 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提示, 以思考题的形式留给学生课后完成。这样能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内容的有效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导演”的设计:当要讲解的内容都确定好后, 就是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了, 整个过程要“顺理成章”, 过渡衔接恰当, 让学生明白,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此内容, 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 这样才能将知识点掌握牢靠。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感兴趣, 就要以“问题”为起点, 以“问题”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生活中、生产中或科研中常常碰到的比较简单易懂的问题 (如农村为了平均分配土地, 就必须要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 但是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又解决不了 (目前只能求解规则图形的面积, 如矩形、三角形、梯形等) ;那么怎么办呢?回顾已有的经验 (刘徽的“割圆术”) , 然后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 ;引导学生思考, 还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应用这种方法 (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等) ;最后将方法加以总结, 给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定积分的概念) ;最后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引例中提出的问题。由此, 学生就感觉一堂课学会了一个“技能”, 即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从而使其有充实感, 激发了学习兴趣。

(3) “演员”的表演:所有的设计理念、深刻内涵都要靠教师的“课堂表现”展现出来, 否则, 无论设计多么巧妙都是徒劳。首先, 教师要投入。只有用心投入到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其次, 教师要富有表现力。只有愿意表现, 迫切地想把自己知道的、掌握的知识告诉学生, 并使学生能够跟自己一样喜欢这部分知识, 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再次, 教师要富有感染力。课堂上一定要有激情, 要有跟学生一起学习的感觉, 每当“学会”一个知识点后, 都会有比较兴奋的情绪, 每当遇到一个难解决的问题时, 都要“深思”, 努力把学生带到一个情境中去, 抓住学生的内心, 这样的课才算精彩。最后, 教师要有思想。谁都不喜欢“花架子”, 尤其是学生。学生总是对说话有哲理, 在自己困惑时能给予正确指点的老师留有深刻的印象。因此, 课上讲解到有寓意的知识点时要渗透给学生, 课下更要与学生多接触, 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学生, 这样既帮助了他们, 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

2 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思维的培养

(1) 渗透数学思想: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中, 还是教师在讲台上的讲解过程中, 都要不断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不要让学生认为高等数学就是“知识点的累积”, 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内在美”的, 即便是“工具”, 也是有“思想”、有“内涵”、有“深意”的“工具”。如导数的几何意义、微分的几何意义、积分的概念、泰勒定理、级数理论等等体现了“逼近”、“以直代曲”、“以平代曲”和“以曲代曲”等数学思想。这些思想常用来解决数学建模或科学研究等实际问题。

(2) 培养数学思维方法:管理学、理学和工学的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科研领域的研究, 其核心理论都离不开数学。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是学生必须拥有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来源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猜想的数学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推理能力的培养等。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当中掌握这些思维方法, 并适当引导学生应用这些思维方式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 调查与反馈

教学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整体把控, 教学思想的启发与渗透都是老师的任务, 是“教”的过程。但是, 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 所以教学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是否“学”好了。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得到反馈意见。调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问卷调查, 制作一份问卷并发给学生, 让学生反馈听课后的感触和意见;另一种是开设“意见课堂”, 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当面提出听课的意见和谈论授课效果。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教”与“学”不断进步, 取得理想的效果。

4 总结

根据以上“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我们可以将它总结成下面的一个“闭环”式的课堂教学 (见图1) 。

5 结束语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当代大学生已经不是能够“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乖宝宝”了, 他们面临着巨大的诱惑和挑战, 枯燥无味的课堂已经不能被他们所接受了。所以当代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之外, 还要更加努力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状态。除了要把知识讲解透彻之外, 还要更加努力地让自己的课程更具吸引力, 使学习具有学习的主动性。除了教学生科学知识之外, 更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做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摘要:新时代的大学生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他们不再愿意接受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为了能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保证学习效果,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本文以高等数学为例, 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剖析, 并针对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给出自己的观点。

怎样上好一堂作文修改课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学生写完作文后,须给他们一些时间,一是让他们多读一读,多想一想,多查一查,多问一问,多改一改;二是让他们把自己的习作读给老师、同学或父母听,请他们提修改意见,然后自觉的调整修改。文章经过多次修改,就自然地改通顺了。倘若我们把“读改”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下来,坚持不懈,使学生养成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学生的习作是写和改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先写然后讲,在实践的基础上老师点拨和指导(放手让学生去写,写作是个性化的过程,老师的指导是不一样的,应先写后导)。所以,教师应特别重视修改,把它看做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还要引导学生重视修改,学习修改的方法,养成修改的习惯。要想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上好作文修改课是一个重要途径。那么,怎样上好一堂作文修改课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堂指导学生的习作自主修改的课可分三步进行:

一、自读、自改:1.读,教师要围绕本次习作的训练要求,提出本次习作修改的建议,让学生当自己的第一读者。自由朗读,对那些错别字,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进行修改;找出表达不准确或文理不清的地方;增补漏掉的字词;删去多余的字、词、句;调换一些字词的顺序;改换不恰当的词句,让学生在自读中进行自主修改。

2、看,重点是否突出,中心是否明确,详略是否得当,该详写的要大加渲染,该略写的要惜墨如金;

3、想,文章的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语言特色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只有把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自己的意思在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个性才得到表露,情感才得到升华。在自读自改这个环节,老师要交给必要的修改符号和修改方法。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交给学生的增加号、删减号和圈去错别字。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又交给学生练习删减段落、调整段落顺序。关于修改符号,教学时要注意应统一,全班人统一,每个人自己前后统一。还要注意根据年段特点提高要求,做到循序渐进。

二、互读、互改

1.读同学的佳作片断,欣赏同学的佳作。在老师对学生的习作了解的基础上,选优秀的片段、习作,大家欣赏学习。评评他们的习作好在哪里?让学生能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进行评议,提高学生的习作欣赏水平。2.再把自己的习作和同桌或小组内交换,照老师教的批改方法和批改符号对同学的习作进行修改,教师巡回指导答疑。3.写出自己对同学的表扬和建议。(评语)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认真观察生活,选一个像修鞋姑娘这样真诚的人,写一写。”就要求学生结合《修鞋姑娘》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表达人物的真诚。在初稿后要求学生修改:抓住“有情有意“有详有略”进行自改——互改——自改。为习作写评语要求:(1).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2)“看看有没有独到之处”,写下自己的深刻印象。(在互读互改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提醒学生修改时,注意字、词、标点、好词、好句,用红笔勾画出作者的佳词妙句,增强作者的自信心。

2、眉批、总批要写清。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充分肯定优点,坦诚提出修改意见。眉批主要指出局部优缺点。总批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或书信式,“给某同学的一封短信”;或谈话式,“我对你作文的一点意见”;或画龙点睛式。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总批的模式,至少三至五条,供学生选择。

3、在一节课内作文修改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的放失。教师一定要先浏览学生作文,了解作文初稿情况,根据训练重点和普遍问题确定重点指导评改的方面。我们这套教材在四年级提出了四条修改标准——有条有理、有血有肉、有根有据、有声有色,到了五年上册又补充了一条——有详有略。教师要根据每一次习作训练的重点,有意识地进行指导。例如在完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手”这篇习作时,就要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一双手》的写法,从手的大小、颜色、形状、皮肤粗细等方面描写。在评价别人的作文时,就要着重看看作者是否做到了“有血有肉”这一标准。)

三、再读、再自改

学生再次拿到自己的文章后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根据自己新的认识和别人给你提的建议进行“删、增、调、改”,润色加工,最后完成自己的本次习作。

四、教师复查

怎样上好一堂思政课 篇6

一、教师的语言形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真听讲,是课堂“活”的标志之一。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曾有位教育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并不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很有才华和灵气,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的语言是否优美,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的“催眠曲”。那么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我认为应具备以下特点:

富有性: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或收获;

简洁性:语言精炼,优美,清晰;

系统性:逻辑性较强,条目清晰,不混沌不清;

生动性:语言多变且生动,绘声绘色,吸引学生注意力;

趣味性:要使语言有趣,就必须注意语言的幽默感,幽默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最后,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富有感情,注意跟学生进行情感沟通,让学生时刻觉得老师在关注他们。

二、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也是课堂活跃的一个标志。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提问题的质量。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一般有吸引力的问题应该具备如下的基本条件:

第一,难易程度适中。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一般是学生能稍微思考就知道的题。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所提出的问题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还应考虑较好和较差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尽量让他们也能思考后回答。

第二,富有启迪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性,使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值得思考,愿意主动思考。尽量少提一些直接读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回答的问题,最好提一些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问题;不能只简单提“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而应多提“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等需要思考后方能回答的问题。

三、教师课堂活动的设计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动口、动脑,是课堂活跃的主要标志。那么如何使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给学生提供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设计学生动口、动脑的环节。特别是那些能让学生说的内容,教师决不能代劳。应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机会。一般在课堂上有这样几个内容是需要学生说的: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不同见解或感想等。

第二,必须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清楚这节课要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的说、有的做,会说、能做。

第三,采取鼓励教学。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让学生感兴趣以外,作为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有成就感,使课堂“活”起来。

怎样上好一堂化学课 篇7

第一, 课堂过程有没有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英语课程标准》的原则 (教育部2003) 。 (1) 有没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 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 有没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第二, 课堂有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第三, 课堂准备是否充足, 内容是否充分, 节奏感是否强, 是否高效轻松。第四, 教学与应试是否达到和谐统一, 即学生专业上是否有收获, 能力上是否有提高。第五, 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流利的口语, 先进的教学理念, 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 成立精英团队, 共同研究, 集体备课

精选本学科优秀老师及课件高手, 各抒己见, 共同研究所选课题, 然后对各教师的教学建议做出适当的筛选和整合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 共同搜集素材

《高中英语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 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教育部2003) 。因此, 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素材信息搜集能力, 在课前广泛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动画、录音、视频等资料, 以便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

(三) 确定目标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目标要求包括: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四) 精心设计课件, 准备教具

在课件设计时要遵循有针对性、交互性、简洁性、艺术性四大原则。

(五) 反复试讲, 及时调整

反复试讲, 让团队成员挑毛病、找不足, 并及时调整。只有反复实践, 才能发现所设计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是否相符, 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协调一致。

三、课堂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展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景

语言学习讲求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 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应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 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 感悟语言的功能。

(二) 给学生创造参与交际的机会

语言习得研究的规律表明:学生参与程度与提高语言熟练程度成正比, 当学生用英语积极地参与交际时, 语言也被掌握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 促进学生参与, 巩固学生参与, 并保证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行主动参与, 进而达到激发其主体意识, 发挥其主体作用, 发展其主体能力, 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三) 教师上课要有激情, 要有跌宕起伏的节奏

教学节奏就是教的节奏与学的节奏有机整合而成的一种组织节奏。教师如果能出色地把握好课堂节奏, 必定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 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 教师的嗓音要做到抑扬顿挫以外, 教学活动节奏还应达到动静相生。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因此要做到动静结合、动静有致, 这样既可以提高节奏感, 又可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魅力。

四、如何上好优质课 (以一堂市级公开课一等奖的教学设计为例)

本节课为英语外研版必修五模块二新授课, 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

(一) 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

(二) 教学流程设计

文章导入→结构速读→故事深读→归纳拓展→指导定位

Step 1:Pre-reading

1. Warm-up

导入阶段是师生之间建立情感, 为新课做铺垫, 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和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阶段。视频导入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Watch a video about the Devil’s Bend and lead students to the passage about the unusual human traffic signal.

2. Brainstorm

头脑风暴的投入是为了迎合阅读中考查学生的猜测能力。

When the students see the title, what will be talked about?

Step 2:Focus-on

1.Fast reading

把握文章主题, 了解文章大意

Read the passage and match the headings with the Paragraphs.

(Tip:Don’t need to read every sentence.J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beginning or ending of each paragraph)

2.Careful reading

获取文本主要信息, 并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充分理解课文。

Paragraph 1:The road

A table (from four aspects:location, life, road, fact) is designed to focus on the detail information.

过渡:正是由于手举标志的志愿者, 事故和死亡率大大下降。以“What kind of man is he?What does he do?”转入第二段。

Paragraph 2:The man

(1) What does he usually do as a traffic signal?

(2) Does the job bring him much money?Why?

过渡:Timoteo并没有得到很多钱, 但是依然坚持工作。为什么?接着转入第三段。

Paragraph 3:The reason why he does it?

His two experiences: (1) ... (2) ...

3. Consolidation

板书总结。

4. 情感升华

升华道德意识, 为正确的职业选择打基础。

Step 3:Sum-up

Task 1:Retelling

Retell the story of Timoteo according to the key words.

In La Paz...in bad condition...one road...dangerous...But thanks to...the death toll...a human traffic signal...a volunteer...Why does he do it?...encounter...was called out...mission...every morning...takes up...and directs...

【设计意图】本活动为读后的巩固性篇章输出部分, 旨在引导学生回顾所读文章, 同时对所学语言进行巩固、内化、综合、运用, 为下一步的读后活动做铺垫。给出关键词, 降低了难度,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 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Task 2:Discussion (Group work)

Compare the jobs of Timoteo and Xiao Yonglu, and find out what they have in common.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m?

【设计意图】本活动为读后深层次的输出, 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及评价能力。通过从课文阅读延伸到课外生活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树立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Homework (choose one)

A.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write a summary within 100 words.

B.Write a passage describing an experience of getting help or helping others.

【设计意图】作业A紧密结合本节课所学, 适合所有学生;作业B是迁移运用, 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分层次布置作业,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

五、结论与反思

纵观本节课, 教师的教学思路缜密, 教学步骤合理紧凑, 课堂活动内容丰富,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 并受到了启迪和教育。所以, 作为一线英语教师, 应该与时俱进,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怎样上好初中化学概念课 篇8

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 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

例如, 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 除了镁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两个实验外, 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 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 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 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1.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 但纸还是纸, 没有变;2.纸燃烧过程中, 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 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 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 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 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 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 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 讲解化合价概念时, 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 并板书形成过程, 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 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指出 (结构决定性质) 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 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 (化合) 时才表现出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 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 指出每个原子有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 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 (化合) 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 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化合表现出的性质, 此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又如, 在分析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不同, 反映出各种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怎样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当然要用溶解的质量, 老师分析引导, 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三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溶解溶质的质量才能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 此时的质量叫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 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 也是一个个地形成, 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例如, 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 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 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 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 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 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 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 列出下列混合物, 让学生区分:1.石灰乳;2.牛奶;3.敌敌畏乳油;4.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5.敌敌畏的酒精溶液;6.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7.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8.食醋;9.石灰沙浆;10.爆鸣气;11.尘土飞扬的空气;12.清新的空气;⒀液氧。学生回答后, 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 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 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五、注意概念的深入和发展

学生在形成化学概念时, 虽然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但有些概念受知识面的局限, 一开始认识得可能不全面。比如, 燃烧的概念突出“通常讲的燃烧”及“空气中的氧气”这两点, 提出了燃烧不是非得有氧气参加的悬念, 指出的这个要点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

六、通过综合复习及对习题的讲解、分析、改编来巩固概念

综合复习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检查巩固很重要, 一定要形成概念网络系统, 学生是否形成网络系统, 应用概念题组检查。例如, 元素的种类是由 () 决定的, 元素间本质差别是由 () 决定的, 原子量的大小是由 () 决定的,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 () 决定的。

考查后讲评不仅仅讲答案, 而应从化学基本概念出发, 讲审题方法、原理、思路, 进一步巩固元素概念。

怎样上好一堂英语课 篇9

一、学案预设要精

首先, 每一堂课的课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备课一定要充分, 它将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要以学生为主体, 精心设计教案, 做到备课、备人、备教材。首先要钻研教材, 抓住重点难点, 让学生一目了然;其次, 教师不能满足于只懂教材, 还要查阅相关资料充实教学内容, 且使用的素材要符合当代学生关心的人或物 (如他们熟悉的明星或运动员等) , 这样学生会增加学习的兴趣, 课堂效果也能事半功倍;第三, 课前设计的课堂活动和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以便每个人参与后都会有成就感。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才艺和授课技能, 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要巧

常言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这也就是说, 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 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一堂优秀的的英语课课前需要热身, 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堂英语课教师往往会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 设计出不同的引入内容。而设计要求语言简单、精炼, 能够与学生产生互动, 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或为他们所熟知, 从而产生共鸣。

教学中应充分考虑面向大部分学生, 教学设计应多样化, 体现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 并有活跃点。英语教学要面向大部分学生, 这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 主动积极地说英语。练习的设计体现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性, 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说英语, 甚至让其获得更多的口头练习。还是用八年级说第五单元来举例。由于是日常交际用语, 请朋友参加派对, 我就设计了讨论, 二人练习吗, 听力、填空练习和竞赛。讨论时, 我先举例, 再让每一位同学思考并说出自己不能来的原因, 随机抽问学生吗, 并用一句话模式I have to do sth来口头表达自己的理由。二人练习时, 我让优生先做示范, 中等生跟上, 差生模仿, 几乎人人都能够脱口而出。听力练习时, 在全班放一遍录音, 然后抽同学订正答案, 如cstudy for a test, 将答案和短语口头复述了一遍, 而不是简单地说答案啊ABC或D。这样, 兼顾了优、中, 照顾了差生, 还将所学短语熟悉了一遍。教学设计中, 竞赛是这一节课的亮点。根据这一节课内容, 我采用了和一个同学进行比赛, 比一比看谁的人气更好, 将一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反复练习Can you come to my party?并配以肢体语言, 被邀请的同学也得到了练习, 愿意来的同学Yes, Id love to.不能来的同学Sorry, I have to说明理由并婉言拒绝, 实践证明, 学生对此竞赛非常感兴趣。

根据教材,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始终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对所传授的知识, 尽可能地利用实物、手势, 配以图片、简笔画等手段进行实际操练, 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抓住时机, 培养兴趣也很重要。

三、资源巧用培能力

《课标》对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阅读量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 还要求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达到15万词以上。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有效延伸, 学生通过阅读训练来提高阅读能力。那么, 用活阅读资料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当前所学课文, 精选阅读材料。精选课文后, 选择与当前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训练,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读内容, 并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2、注重阅读材料的趣味性和体裁的多样性。教师在选材时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或与他们学习生活相关的话题内容, 如体育类, 电影类、时尚健康类等, 力求形式灵活多样, 耳目一新。绝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 而在现实生活中缺少语言交际的环境和场所。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提供情景操练的机会, 尽可能地将真实生活搬进课堂, 注意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 双方地位是不断发生变化, 互相转换的。所以, 尝试着将上课开始教师问、学生答的Free talk模式改为放手让学生互相问答, 自由对话。

四、体验成功快乐

一位善于用表扬、鼓励之词的教师往往深得学生的爱戴, 学生的积极性就高。我们也常常发现:当学生尤其是差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 他们会激动不已, 整堂课都会昂着头, 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 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课。因此,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对待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时, 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 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产生愉悦的心情。在课堂上, 我们应多用Cood.Very good.Not bad.Youll do better nex time.Never mind, just think over.Please等, 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同时也达到了英语口语的利用要求。批改作业时亦然, 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批上good, better, best.等。让学生知道你对他的重视, 对他的希望, 让他知道老师已经肯定了他那些点滴的成功。一旦他的内在价值得到外界的承认, 学业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这对学生既是一种肯定, 又是一种鞭策。任何时候, 作为老师都应多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激励他们向上, 培养自信心。

怎样上好一堂小学数学课 篇10

一、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 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

如今,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由过去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 要在师生之间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而引导者不是教师拖着学生走, 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而参与者就是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要打破过去的“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只有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那么你才能真正上好一堂小学数学课.

二、备好课

对于备课, 则是教师们经常做的工作, 但要真正备好《数学课程标准》下的一堂小学数学课, 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工作.备课既要备学生, 又要备教材.备学生就是要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要备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及学生的能力;还要备学生的情感因素及学生的身心特征,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备教材就是要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查阅相关资料, 以了解教材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 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前后章节的关系, 明确教材的重点, 并借助有关参考书弄清疑难之处和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 抓住以上这些你才能备好课.

三、创设快乐和谐的课堂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上好课的基础.课堂教学任务是通过课堂活动来完成的, 而课堂活动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也取决于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快乐积极的课堂气氛下, 学生才能够畅所欲言, 表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才能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与人交流.但要有这样的氛围, 教师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不要有“唯师独尊, 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 整天板着脸, 给孩子们紧张的气氛.使孩子们想说, 但又不敢说, 更不要说学会与人合作, 与人交流.可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教师还应记住以下几点:

1. 把我们的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我们教师职业的需要, 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带去轻松快乐的心理环境, 也会给学生带去勇往直前的学习精神.

2. 把爱带进课堂.

作为老师应多给学生宽容与理解, 同时还应把学生当做自己孩子那样的关心和爱护, 这样学生也会把你对他们的爱看得很重.你所付出的爱也会得到千倍、万倍的回报.

3. 把赞美带进课堂.

人需要赞美, 没有赞美你就会产生精神上的失落, 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 他们更需要赞美与表扬.赞美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激励, 赞美还会是让学生喜欢你的秘诀.

4. 把鼓励带进课堂.

作为老师, 对学生不要一味地批评他们的不足, 要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哪怕是他出了错误, 也要用相信和鼓励的眼光去看待, 他会从你的眼神中看到自己的希望, 这样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同时还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的精神.

5. 面对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社会环境, 有着不同的认知差异.作为教师应看到每名学生的亮点, 看到每名学生的希望.给每名学生一个合理的学习空间.

上一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下一篇: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