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2024-07-25

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精选十篇)

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篇1

关键词:现代儿童文学,《哈利·波特》,翻译

1 引言

儿童文学是一种文学形式, 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陈子典, 2003) 汉译儿童文学丰富了汉语文学作品, 为少年儿童提供看国外生活文化的视角。此外, 少年儿童可从汉译儿童文学中吸取知识, 发展想象思维能力。儿童文学不同于其他类型文学, 而现代儿童文学又有新特点, 其汉译原则和方法总是耐人寻味。现代儿童文学的经典《哈利·波特》系列由英国作家J.K.罗琳所创, 共有七本, 描写主角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七年学习生活中的冒险故事。其简体中文版由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 曹苏玲、马爱新、郑须弥、马爱农、蔡文和张红六位译者先后参与了翻译工作。

2 从《哈利·波特》看现代儿童文学的特点

毋庸置疑, 现代儿童文学具有儿童文学的根本特点, 同时还蕴含语言幽默、内容新颖的特点, 得到当代儿童的追捧。从《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经验来看, 优秀现代儿童文学作品有其在语言、内容、思想上等多方面特点。

(1) 语言生动有趣

生动有趣的语言能激起儿童读者的兴趣, 此外, 只有生动的语言才能刻画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形象。《哈利·波特》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魔法世界和各类魔法人物形象, 作者运用语言生动描绘出各个形象, 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2) 内容新颖独创

现代儿童文学还具有新颖性、独创性, 即用丰富的想象力充实现代儿童文学作品。想象力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 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 作者创造了会说话的分院帽、会动的照片、有三个脑袋的大狗等各种神奇的事物, 成就了《哈利·波特》在世界出版史的奇迹。

(3) 具有教育意义

儿童文学针对还未形成独立价值观念的少年儿童来说, 在思想上还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意义。《哈利·波特》虽然描写的是魔法世界, 但是哈利最后的胜利不是依靠神奇的魔法, 而是自我成长所获得的力量以及朋友的帮助。这些思想都具有现实意义, 现代儿童可从中感受到内在的精神力量。

(4) 读者大众化

现代儿童文学还具有其最显著的新特点——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哈利·波特》系列凭借其惊心动魄的故事内容, 深远的教育意义, 阅读快乐与感动, 赢得了儿童读者甚至中老年读者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 其开启了面向各个年龄阶段读者的现代儿童文学时代。

3 从《哈利·波特》看现代儿童文学的汉译方法原则

众所周知, 《哈利·波特》系列的汉语版已在中国大陆图书销售市场取得巨大成功, 这首先反映出译者的成功。通过结合《哈利·波特》揭示的现代儿童文学特点, 可以发现其以直译为主, 增加解释的翻译方法和保留原文语言生动性、趣味性的翻译原则。

直译是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 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 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的翻译方法。作为儿童文学, 《哈利·波特》的语言简洁易懂, 不涉及复杂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法, 多用常用词和简单句, 因此, 以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足以准确译出原文内容和思想。

例1:Once, he thought he saw a burst of fi re at the end of a passage and twisted around to see if it was a dragon, but too late—they plunged even deeper, passing an underground lake where huge stalactites and stalagmites grew from the ceiling and fl oor.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译文:一次, 他似乎看到甬道尽头有一团火, 便转过身去, 想看看那里是不是有一条龙。但是, 已经来不及了, 他们已经冲到地底下更深的地方, 经过一片地下湖, 上面挂满了巨大的钟乳石和石笋, 一直垂到地上。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该例的英文原文都是看似很长的一个句子, 但是都是由多个简单句复合而成, 因此在翻译时, 只需理清原文结构, 按原文顺序进行直译, 并且译者为减短句子长度, 将译文分为了两句话, 但并不改变原文顺序和结构。

此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外国儿童文学必然涉及外国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等文化因素。汉译过程就不仅需要消除语言障碍, 还需克服文化差异。《哈利·波特》系列的汉译常用脚注的形式增加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解释。

例2:While the Prime Minister surreptitiously touched the wood of his desk, …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译文:首相偷偷地敲了一下木头桌子 (1)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例2是以脚注形式补充文化背景知识的例子, 否则在阅读时读者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要敲一下木头桌子?

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儿童文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在汉译现代儿童文学时, 要遵守保留原文语言生动性、趣味性的翻译原则。《哈利·波特》汉译本也是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3:Aunt Petunia burst into tears and said she couldn’t believe it was her Ickle Dudleykins, he looked so handsome and grown-up…He thought two of his ribs might already have cracked from trying not to laugh.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译文:佩妮姨妈突然哭起来, 她说她的宝贝疙瘩已经长大了, 长得这么帅, 简直让她不能相信。……为了强忍住不笑, 他的两条肋骨都快折断了。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儿童文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通常是通过对比、夸张、讽刺、拟人、幽默等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方式体现出来。例3中“looked so handsome and grown-up”用了讽刺的手法, “two of his ribs might already have cracked from trying not to laugh”用了夸张的手法, 使原文内容生动有趣, 译文对应部分“长大了, 长得这么帅”、“为了强忍住不笑, 他的两条肋骨都快折断了”也很好得表现了这一特点。

4 总结

《哈利·波特》系列是现代儿童文学成功的代表性作品, 通过对其阅读研究, 可以观察出现代儿童文学语言生动有趣、内容新颖独创, 具有教育意义及适读人群广泛等特点。继而, 根据《哈利·波特》原作及汉译版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其翻译采取了以直译为主, 增加解释的翻译方法和保留原文语言生动性、趣味性的翻译原则。

优秀的儿童文学是儿童思想的启蒙, 给儿童提供乐趣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优秀的儿童文学汉译作品也是这个开放的时代所呼吁的。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 儿童文学的汉译也掀起了阵阵高潮。对于译者来说, 前人优秀的翻译是最好的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J.K., 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M].London:Bloomsbury Books, 1997.

[2]J.K., 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M].London:Bloomsbury Books, 2005.

[3]J.K.罗琳.哈里·波特与魔法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4]J.K.罗琳.哈里·波特与混血王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篇2

外国部分:

1、《鲁宾逊漂流记》 笛福外文出版社

2、《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

3、《金河王》 罗斯金上海商务印书馆

4、《水孩子》查尔斯·金斯利天津教育出版社

5、《爱丽思漫游奇境记》 卡洛尔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宝岛》 史蒂文生湖北人民出版社

7、《快乐王子集》王尔德文化生活出版社

8、《柳林风声》 格雷厄姆辽宁教育出版社

9、《格林童话全集(三册)》格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0、《豪夫童话》 威廉豪夫接力出版社

11、《狐狸列娜的故事》 阿希季诺夫人接力出版社

12、《小熊温尼.普》 米尔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3、《彼得.潘》 巴里接力出版社

14、《鹅妈妈的故事》 贝洛上海译文出版社

15、《洋葱头历险记》贾尼·罗大里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6、《安徒生童话故事集》安徒生人民文学出版社

17、《长袜子皮皮的故事》林格伦福建少儿出版社

18、《小飞人卡尔松》林格伦中国少年出版社

19、《淘气包埃米尔》林格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假话国历险记》 罗大里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版

21、《玛丽·波平斯阿姨回来了》特拉弗斯大众文艺出版社

22、《小鹿班比》察尔滕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23、《夏洛的网》怀特人民文学出版社

24、《狗来了》涅斯特林格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5、《精灵鼠小弟 吹小号的天鹅》 怀特上海译文出版社

26、《青鸟》 莱勃伦克中国妇女出版社

27、《时代广场的蟋蟀》塞尔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8、《椋鸠十动物小说全集》椋鸠十21世纪出版社

29、《爱的教育》 亚米契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0、《普希金童话诗》普希金新文艺出版社

31、《伊索寓言全集》伊索译林出版社

32、《拉封丹寓言诗》拉封丹上海译文出版社

33、《克雷洛夫寓言精选》 克雷洛夫人民日报出版社

34、《木偶奇遇记》科洛迪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5、《王子与贫儿》(美)马克·吐温黄山书社

36、《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37、《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温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38、《海底两万里》 儒尔·凡尔纳著译林出版社

39、《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儒尔·凡尔纳著译林出版社

40、《神秘岛》儒尔·凡尔纳著译林出版社

41、《长腿叔叔》(美)简·韦伯斯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2、《一千零一夜全集》(全6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43、《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苏)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译林出版社

44、《丁丁历险记》(美)埃尔热 编绘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45、《小淘气尼古拉》(法)戈西尼编文,(法)桑贝绘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46、《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编著华文出版社

47、《小王子》圣·埃克絮佩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8、《好兵帅克》(捷克)哈谢克译林出版社

49、《海蒂》(瑞士)施皮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建议 篇3

首先面临的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尊重国外多元的文化。文学欣赏是一种自由的心理状态,在享受中体验,在体验中享受,在学生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努力摆脱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等与标准化评价一脉相传的教育理念。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不能只从中国传统的思维入手去考虑问题,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例如必修五选取了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在这篇文章中罗素阐述他“为什么而活着”的第一个原因是“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这个内容,对于在相对保守国度中成长起来的视爱情为私物的处于青春期的中国高中生来说,如此大胆的表述并不顾一切的追求,他们是惊讶不已的而又内心向往。

这里面存在着较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应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指导学生解读。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论道:“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也可以说,中国社会注重群体生存的价值观念由来已久。”而西方人的祖先则发源于贫瘠的岛国,以渔牧业为生,大多以个体的方式应对种种艰险的生存环境,群体观念相对淡薄。到了十八世纪,源自启蒙运动在欧洲大地上迅速掀起了一场彻底的思想大革命,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处世态度使得西方人不依附家庭和他人,完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他们张扬个性,赞美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将维护个人利益作为建立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这一切都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成为文学作品阅读的巨大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创作背景和西方的人本思想及个性解放作相关的阐释,引领学生个性化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解读,对文章的解读不拘泥于单一的主题。在以往的外国文学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带有很多政治色彩,如今,时代变了,许多外国作品有更多的内涵需要我们挖掘和解读。

其次是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对马丁·路德·金梦想的解读可以带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马丁·路德·金的角色中去,更好地去理解一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的梦想。通过对文本的了解,学生可以预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建议学生进入作者本人的角色,那么他针对自己同胞的处境会有怎样的梦想。教师和学生的对话,除了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深入到当今时事的探讨,奥巴马再次担任美国总统是否意味着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能够彻底地实现呢?美国黑人的地位是否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呢?这些问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对话的方法使教师和文本之间交流,教师能够更好地深入文本之中,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和挖掘深层的内涵,有利于实现多元的解读;开展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其积极地思考问题,并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问题的前提下,共同探究合作,并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也能够提高学生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再次是对中外作品进行比较。思维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都证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联想和对比认知高度发达,常常显现出从单一到综合,从一个事物到其他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从旧的境界步人新境界的思考倾向。”在中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在对比和比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外国文化,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必修一教材中的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谈到“(青年人)应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因为“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这样的表述,在我们国家是很难弄懂的,尤其对于涉世之初的青年学生来说。在我国,什么是“最有尊严的职业”呢?很难回答。普通民众当然认为是公务员、大学教授等,而如果不从事这样有尊严的职业就可能沦落为马克思所说的“奴隶般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将中外职业选择的价值观进行对比讲解,在我国,劳动者是光荣的,职业是平等的,所谓“尊严”完全来自于从业者的内心,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怀有崇高的自豪感。这种价值选择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我们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奴隶工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篇文本中,作者其实想要表达的是对职业的一种态度,这也是中外文化的差异值所在。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要加强对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鲁迅也曾言“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任何读者都带有局限于自己生活阅历的不足,在解读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也表现得十分充分。为了纠正这种阅读状况,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解读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文艺理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再也不是简单地认识生字、理解新词、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而是要能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讨。因此,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文艺理论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文艺理论强调对于文本的分析,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项链》这一文本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文艺理论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来解构文本要表达的深刻的内涵,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和合作性的学习,来理解文本需要表达的内容。

总之,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阅读外国文学著作,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理论素养,从而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把握。

教学外国文学作品的处理策略 篇4

一、发挥多媒体网络的强大功能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 多媒体网络技术逐渐走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集图片音频视频文字等为一身,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网络学习资源。多媒体网络技术作为一门新兴高科技教学技术, 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多媒体网络技术满足了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 辅助学习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对于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知识点或者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学习,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近五十年来, 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 而研究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 我在巴黎大学, 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我在生活中, 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 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渲染。”这篇文章介绍了居里夫人作为一名科学家几十年来专注于科学研究。她就像孩子一样对未知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能够痴迷于科学世界的探索。尽管在探索的过程中遭遇无数次的失败, 但她从未放弃, 坚韧不拔、信心百倍。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居里夫人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放映电影《居里夫人》, 通过视频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到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生平, 对学生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

二、利用好作品背景材料

教师在讲述外国文学作品时要立足于文学作品的背景, 让学生通过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的人物生平从而能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在讲课文前先让学生课下去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 在查阅的过程中会逐渐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 从而感悟外国文化厚重的底蕴和外国独特的文化气息。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室内设置外国文化学习园地, 将外国文化如:外国建筑物、外国著名人物、外国历史大事件、外国风俗习惯等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外国文化学习园地中, 学生可以抽取课余时间观赏外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学生在外国文化的熏陶下会逐渐爱上外国的文学作品, 从而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摆脱了枯燥严肃的语文课堂, 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才华, 寻找语文学习的快乐。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玩是儿童的天性, 在玩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释放自己的天性,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让学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交流, 师生间的互动增加, 教师在游戏中不再是一个学生望而生畏的领导而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大孩子, 学生在游戏中与老师的距离拉近, 交流和互动也变多。教师将游戏带入课堂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同时有趣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如:人教版七年级的《皇帝的新装》讲述了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 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衣服去游行大典。街上的童真、单纯的小孩子告诉皇帝他自己没穿衣服, 气急败坏的皇帝匆忙返回宫殿。这篇童话的结尾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对这篇文章进行续写。在击鼓传花游戏中当鼓声停下来花传到哪位同学手中这位同学就要说出自己的续写内容。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准备游戏时要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前提, 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游戏设计的合理性和趣味性。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大纲 篇5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文系新闻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不仅对学习中国文学和其他中文学科的课程有影响,而且对学生的文化视野与良好的素质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目的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学发展的过程及规律;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正确评价外国文学思潮、流派与作家创作;运用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去解读、鉴赏外国文学作品。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获得开放性的眼光与胸襟,使学生灵活掌握现代思维方式,以树立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意识。教学内容

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上下数千年、纵横五大洲,包括作家、作品、思潮、流派、背景知识等,知识点异常丰富。既是一部外国文学史、同时也是外国文化史、甚至还是外国文学理论史。立足外国文学,融汇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突出素质教育特色。由于目前的课时量很难涵盖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课程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在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将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以克服教学时数不足所带来的困难。教学时数

每周3学时,共48学时。教学方式

学生有备而来,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为辅。考核方式

多样化的平时作业成绩占60%比例。期末考试为开卷,占40%比例。

第一章 古代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学发展概况及所涉及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古希腊、罗马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掌握古希腊神话和悲剧的特征,深入分析《荷马史诗》的思想艺术价值,了解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教学内容 : 概述:

古希腊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成就;古希腊神话的内容特点和意义、古希腊抒情诗、寓言、散文及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思想。第一节 荷马史诗

一、《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

二、《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与主要人物。

三、《荷马史诗》的思想与艺术成就。第二节 索福克勒斯及《俄狄浦斯王》

一、悲剧与喜剧的起源;戏剧的繁荣与奴隶主民主制的关系及戏剧的发展概况。

二、索福克勒斯及《俄狄浦斯王》。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掌握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四种主要类型,辩证地认识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价值;了解但丁的生平与创作情况,掌握《神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教学内容 : 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与市民戏剧。第一节 但丁

一、生平与创作。《新生》、《飨宴》、《论俗语》、《帝制论》。

二、《神曲》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其思想与艺术上的两重性。

三、但丁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拉伯雷及其代表作品《巨人传》;了解塞万提斯的生平与创作,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与艺术成就;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分期,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教学内容: 概述: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谈》;阿里奥斯托与塔索。

三、德国文学概况;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民间文学与《浮士德博士传》。

四、法国文艺复兴的特点及人文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拉伯雷的《巨人传》

五、西班牙文艺复兴的特点;维加及《羊泉村》;流浪汉小说。

六、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乔叟、托马斯·莫尔、斯宾塞;“大学才子”。第一节 塞万提斯

一、生平与创作。

二、《堂吉诃德》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第二节 莎士比亚

一、生平与创作;戏剧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时期的重要作品。

二、《哈姆莱特》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三、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莎士比亚化”。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十七世纪英、法两国文学发展概况及重要作家的创作情况,掌握弥尔顿《失乐园》的思想内容和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掌握莫里哀的创作分期,分析《伪君子》中答尔丢夫形象及该剧的艺术成就。教学内容: 概述: 一、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政治、思想、文化背景;古典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二、英国的清文学;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弥尔顿的《失乐园》。

三、法国古典主义的产生和两种不同的倾向;古典主义悲剧: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昂朵马格》;拉封丹的《寓言诗》;布瓦洛的《诗的艺术》。第二节 莫里哀

一、生平与创作:早期的《夫人学堂》,中期的《伪君子》、《唐·璜》、《悭吝人》、《恨世者》、《乔治·唐丹》,后期的《史嘉本的诡计》等。

二、《伪君子》中答尔丢夫的形象;剧本的民主倾向;艺术成就。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1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特点和影响,理解启蒙主义文学和狂飙突进运动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了解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法国启蒙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了解歌德的生平、思想、创作,掌握《浮士德》的思想内容,分析其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教学内容: 概述:

一、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笛福与《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菲尔丁的“散文滑稽史诗”及《汤姆·琼斯》;感伤主义。

三、法国启蒙文学。四大启蒙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的创作;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

四、德国文学。莱辛与德国启蒙文学;“狂飙突进运动”;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派。

五、意大利文学。哥尔多尼的《女店主》。第一节 歌德

一、生平与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迈斯特》。

二、《浮士德》的基本内容;浮士德精神;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形象分析;《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及重点作家的生平、创作;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把握《唐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雨果作品的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特色;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教学内容: 概述:

一、浪漫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德国浪漫派前期与后期的不同特点。

三、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湖畔派诗人、雪莱的诗、济慈的诗、司各特的历史小说。

四、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与《勒内》

五、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 雨果

一、生平与创作:《克伦威尔》序言;《艾尔那尼》之役;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其他长篇小说。

二、《悲惨世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三、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第二节 普希金

一、生平与创作: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叙事诗;历史剧;小说。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形象。

三、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全面把握法国、英国、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概况和各自的主要特点,了解德国、东欧和美国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深入地理解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海涅、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惠特曼等的生平及创作的基本状况,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他们在欧美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教学内容: 概述: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征。

二、法国文学概况。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梅里美的《高龙巴》和《嘉尔曼》;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三、英国文学概况。萨克雷《名利场》;勃朗特姐妹的创作;乔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房》。

四、德国文学。东欧和北欧文学概况;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创作。

五、美国文学概况。前期浪漫主义的欧文与库珀,后期浪漫主义的爱默生与霍桑、朗费罗;象征主义文学鼻祖爱伦·坡。

六、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概况。早期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三四十年代的“自然派”;五十年代起繁荣,“多余人”形象为“新人”形象所取代;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

第一节 斯丹达尔

一、生平与创作。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小说《阿尔芒斯》、《巴马修道院》、《意大利遗事》;《法尼娜·法尼尼》。

二、《红与黑》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意义;于连的形象;小说的艺术成就。第二节 巴尔扎克

一、生平与思想。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

二、《人间喜剧》的总体结构、基本内容、艺术成就。

三、《高老头》的思想内容;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伏脱冷、高老头形象;艺术特点。第三节 狄更斯

一、生平与创作。创作分期;重要作品与特点;《双城记》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大卫科波菲尔》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第四节 果戈理

一、生平与创作。成名作《狄康卡近乡夜话》;《彼得堡故事集》;《外套》;《钦差大臣》。

二、《死魂灵》(第一部)情节结构;五个地主及乞乞科夫形象;小说的思想意义;“含泪的笑”的艺术特色。第五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生平与创作。《穷人》中的小人物形象;作者的思想变化;《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

二、《罪与罚》的思想内容与意义;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小说艺术上的创新,独特的心理描写与“复调小说”。

第八章 19世纪后期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本时期欧美各国文学的发展及其各种新的变化,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所产生的新特点,特别是在俄罗斯和北欧所达到的繁荣;深入地理解左拉、莫泊桑、哈代、易卜生、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马克·吐温等作家的生平及创作的基本状况,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以及在欧美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教学内容: 概述:

一、本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新的变化、新特点。

二、英国文学的特点,吉卜林等人的创作。

三、北欧挪威文学异军突起,比昂逊的社会问题剧,瑞典斯特林堡的创作。

四、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

五、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欧·享利的短篇小说创作,杰克·伦敦的创作。

六、自然主义文学。左拉的创作理论,龚古尔兄弟的创作。第一节 哈代

一、生平与创作。“威塞克斯小说”,《无名的裘德》,史诗剧《列王》。

二、《德伯家的苔丝》思想内容,苔丝的悲剧命运。第二节 易卜生

一、生平与创作。易卜生在欧洲戏剧史上的地位。

二、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和《人民公敌》。

三、《玩偶之家》的思想内容,娜拉形象形象分析,作品的结构艺术和对话艺术。第三节 托尔斯泰

一、生平与创作。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托尔斯泰主义。

三、《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成就。安娜悲剧的根源。

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掌握各主要流派的创作特点与代表作家、作品;了解重要作家的生平与创作概况,分析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教学内容:

概述:

一、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三、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第一节 卡夫卡

一、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

二、卡夫卡短篇小说的分类,《判决》与《变形记》。

三、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和多层次的隐喻。

四、卡夫卡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第二节 贝克特

一、生平与创作。

二、《等待戈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三节 海明威

一、生平与创作。海明威创作思想的变化。

二、《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三、“冰山原则”、“硬汉性格”;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

参考书目

《外国文学史》(上、下),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修订二版),朱维之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外国文学史·亚非卷》,朱维之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欧洲文学史》(共3卷),李赋宁主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东方文学史》,郁龙余、孟昭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刘象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杨慧林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插图本外国文学史》,陈建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作人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眼光 篇6

周作人博学强识, 具有超凡的语言天赋, 借以后天努力, 精通英、日、德、拉丁、希腊、梵六种语言, 再加上高超的文学造诣, 与六十年辛勤的编译工作, 周氏为后世贡献了二百余万字的译作, 体裁涉及小说神话、诗歌徘句、散文随笔、狂言间剧等各类文题, 实在蔚为大观。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他译作的“档次”, 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周氏翻译的作品大多在经典文学史关注的视野之外, 其日本文学的译作《浮世澡堂》、《浮世理发馆》、《狂言选》, 希腊文学的译作《黄蔷薇》、《希腊拟曲》、《路吉阿诺斯对话集》, 乃至与鲁迅合译的《域外小说集》, 这些翻译对象在权威文学史的评价都不甚高。而周作人在翻译对象前, 往往是有自主选择权的, 他不是轻易选译这些作品的, 周作人有自己的文学趣味与评判标准。本文试结合周作人所处的各个时代的文学思潮与时代特征, 简要分析周氏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时为什么会有游离于主流外的标准与趣味。

周作人和鲁迅的文学创作, 都开始于译介外国文学, 翻译便成了寄托他们文学观点的载体, 周氏翻译的作品自然也与新文化运动鼓吹的西方文化思潮有极大关系。在西方反封建思想洪流中, 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利器, 这两股思潮从文艺复兴奋起, 经过几百年发展, 成为西方列强社会的主流思想, 这一思潮当然引起了五四作家们的注意, 成为现代文学先驱反对封建旧文化, 建构新文学理论体系的依据之一。周作人据此写成的《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哀弦简》就是高扬“人的文学”, 反对“非人的文学”的理论作品。周氏兄弟引介的《域外小说集》, 就是这一理论在翻译实践上的成果。平心而论, 《域外小说集》所选文章, 大多不是当代世界文学视野里一流水平线上的的作品, 也非英法德美之类“主流文学”, 这固然与新文学起步初期对西方文学经典定位尚不明晰有关, 但更多是与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挽救民族危亡, 避免亡国灭种有关。《域外小说集》收小说16篇, 其中3篇 (安德烈夫的《谩》和《默》、迦尔询的《四日》) 是鲁迅所译, 其余13篇均出自周作人之手, 像波兰的显克微支, 波思尼亚的穆拉淑微支等, 这显然是受了人道主义与为人生的文学的影响。与鲁迅写《摩罗诗力说》相似, 周作人在《论文章》一文中说道:“盖世运衰弱之际, 所有藉于文人者, 在能暴露时世精神, 谴责群众以谋改造, 无取乎漠然坐视或务一世之民遂以自足也。”在《哀弦简》一文中, 他热情颂扬了波兰等国诗人在国土沦丧后, 坚持反抗, 以诗歌激励民心的行为, “ (诗人) 其所以为诗, 即所以达民情, 振民气, 用尽其先觉之任已”。显然, 在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作为文学研究会的骨干会员, 周作人肯定文学干预现实生活, 极力提倡作家的社会责任。在再版《小说集》序里, 周作人写道:“我们在日本留学时候, 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 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 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绍外国新文学这一件事。”因而《小说集》中收录的多为俄国及东欧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作品, 这些小说, 均有一种苦难的意识, 作品深处是底层的痛感, 以及由此带来的悲悯精神与强烈的反抗意识。在北欧被压迫诸国诗人的反抗中, 周氏看到了国人取法的榜样。稍后两人翻译的《现代小说译丛》, 仍以介绍“弱小民族文学”为宗旨, 序言很能说明问题:“而且我们生活的传奇时代——青年期——很受了本国的革命思想的冲激;……但那种同情于‘被侮辱与损害’的人与民族的心情, 却已经沁进精神里去:我们当时希望波兰及东欧诸小国的复兴, ……直到现在, 这种影响大约还很深, 终于使我们有了一国传奇的异域趣味;因此历来所译的便大半是偏僻的国度的作品。”由于小说既异于传统文学的价值观, 又超越了林纾才子佳人式的译著眼光, 正是这种紧随西方思潮影响, 立足民族现实的翻译态度, 才使得“异域文术新宗, 自此始入华土。”

周作人关注的另一类作品是希腊文学, 除了《欧里庇德斯悲剧集》、《阿里斯托芬喜剧集》、《希腊神话故事》外, 其它如《黄蔷薇》、《希腊拟曲》、《萨福传》、《伊索寓言》、《财神》等多数体裁比较边缘化, 不是希腊文学史上的史诗、神话、悲剧为主流的重要作品。但这些非主流作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译者眼光、用心, 尤其是翻译蕴含的思想文化意图, 大有可玩味之处。周氏在《希腊之余光·苦口甘口》中追述他为何钟情希腊文学时说到:“……对于普通称为文明之源的古希腊非详细考察不可, 况且它的文学哲学自有其独特的价值, 据愚见说来其思想更有与中国很相接近的地方……”在《希腊闲话》一文中, 周作人总结了自己翻译希腊文学的几点原因:

希腊文明是西洋文明的源流, 欲了解现代的西洋文明不可不先了解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比较接近, 在二者之间求其异同, 是值得研究的事情。于人生最适用, 地位在各种文明中比较适中。以希腊文训练文法较繁的构思。 (转引杨英颖《周作人的民俗教化译介观》) 。致可分两类:从本质和源头上把握西方文明为一, 从神话戏剧入手研究民俗、人类学为二。周氏翻译的那一部分边缘化的作品, 就主要体现了后者。

“拟曲者, 亦诗之一种, 仿传奇之体, 而甚简短, 多写日常琐事, 妙能穿人情之微” (周作人《希腊拟曲二首》) , 是一种活泼的街头剧, 抒写世俗人生, 描述市井生活, 表现风俗习惯与民族心理, 对人情人性保持旷达而乐观的态度, 而周氏自幼受故乡目连戏的熏染, 在《谈“目连戏”》里, 他就有意无意地把目连戏与日本狂言希腊间剧相比, 对这类体现民间风俗, 表现健康民心的戏剧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周说拟曲具有一种“中庸普遍的性质”, 指的是拟曲有民间文学特有的健壮平和, 立足现实, 自然而无矫饰, 对人生采取了一种类似《论语》中曾点言志的狷介旷达的态度。而这一点, 又可以与上面所说的“平民的文学”相照应。也可以说, 是周作人自身对民间文化的喜爱与欣赏, 以及希腊拟曲显现的健康乐观的人生观, 促使周氏翻译了大量非主流的希腊文学作品。

说周作人自然离不开日本, 日本文学是周氏染指最多的外文作品, 除了《平家物语》、《枕草子》、《古事记》及部分徘句外, 周氏翻译的大多数作品仍游离于主流文学史视野之外。周译《浮世澡堂》、《浮世理发馆》、《狂言选》、《石川啄木诗歌集》等, 在人大版《外国文学史·亚非卷》中, 都是一笔带过。然而周氏在考虑译介这些作品时, 是有着自己的立场的。

《石川啄木诗歌集》, 以及谢野晶子等人的短歌徘句, 译于新文化运动前后, 周氏的引译显然与时代有关, 周的日译小诗, 将诗作为触媒, 有效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对于徘句, 他引介的目的是“现在我们没有做绝句的兴致, 这样徘句式的小诗恰好补这个缺”, 周并不满足仅仅译介一种日本的新文学样式, 而“更希望把自己的翻译汇入中国刚刚兴起的新诗运动, 为中国新诗引进类乎徘句的新的一型” (王中忱《定型诗式与自由句法之间》) 。如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说道:“周启明氏翻译日本的短歌和徘句, 说这种体裁适于写一地景色, 一时情调, 是真实简练的诗, 河》、散文《鸟声》, 废名的短诗, 都带有明显的徘句特色。周抱着“补这个缺的”主观期望的译作确实带动了五四小诗的创作与兴盛。

《浮世澡堂》、《浮世理发馆》、《狂言选》译于1949年之后, 此时离五四去日多矣, 中文的体例已经发展成熟, 文类的引进早已不必了。周氏的趣味又转到了对民风民俗上面。《浮世系列》是日人式亭三马所著的滑稽小说, 反映的是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 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平民的沐浴、理发等日常生活, 其中以对话为主, 语言幽默隽永, 其悠游旷达之处与希腊拟曲极为相似。狂言是日本中古时期的民间喜剧, 形式上非常简短, 而且结尾一般也都是演员们互相追逐打闹顺势退场;在内容上, 狂言通常以讽刺挖苦神灵、侯爷、武士之类的上层阶级为题材, 或者是揭示侯爷的管家之流的奸诈, 还有就是平头小百姓的愚蠢无能。周氏自述翻译这些作品的动机:“不过我有一种偏好, 喜欢搞不是正统的关于滑稽讽刺的东西, 有些正经的大作反而没有兴趣, 所以日本的《古事记》虽有名, 我觉得《狂言选》和那《浮世澡堂》与《浮世理发馆》更有精彩。”由于周作人一以贯之的闲适人生观, 以及对民风民俗的执著喜爱, 于是他翻译了这三部富有趣味的作品。

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篇7

一、多向度的比较与分析

语文教学中,老师经常会把相关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与鉴别,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弄清某个知识点,或获得某个方面的感悟,这就是比较教学法。由于外国文学作品与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其语言习惯和语言风格也与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差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如果能在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构思技巧及语言特点等方面多向度地引入比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如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就可以将桑提亚哥的形象与沈从文《边城》中老船夫的形象作比较。从作品的美学价值向度来看, 这两个人物形象都体现了人格之美和人性之美,但又各不相同。桑提亚哥是一位“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毁灭”的硬汉形象,他虽然84天连续出海两手空空,但是仍然要在第85天坚持出海,他先与大鱼斗,再与群鲨斗,哪怕疲惫不堪,哪怕遍体鳞伤,也不放弃。《边城》中的老船夫是一位热心尽责、好客重义、善良隐忍的老祖父形象,他守着渡船,不收渡客分文;他疼爱外孙女,为其亲事操心并被所有人误解迁怒;他怕外孙女走母亲的老路,却又不能说出,只能在心里纠结,最终在绝望中死去。两位老人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西方文化在审美方面的不同,西方文化更欣赏坚忍顽强、永不屈服的精神;而中国文化则更喜欢充满温馨的人情味, 欣赏人性的淳朴、温厚和善良。两部作品都是悲剧, 但《老人与海》在悲剧中有抗争,显得壮烈;而《边城》的悲剧则显得不能自主和无奈。

从作品的社会价值向度来看,《老人与海》是想通过老人的形象表现人类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征服一切充满信心的强者品质,意在突出人的自我存在;《边城》是想通过老船夫的悲剧,向读者展示单纯简朴、恬淡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意在反思人性的迷失,呼唤传统的回归。

再如,教学《罗密欧与朱利叶》(苏教版高中必修五)这篇课文时,可与同一专题的《长亭送别》作艺术手法向度的比较。同样是诗的形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多用大胆直白的语言、长短错落的句式、排比对比的手法来赞美伟大的爱情,表现对爱情炽烈的追求。王实甫的词曲则选择暮秋时节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意象,与人物的离愁别恨融合在一起,通过景物的描写,营造凄美的意境,渲染烘托出更加沉重的离情。这一向度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明白中西方文学作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差异。

语文课堂上比较分析法的运用,能启发帮助学生打开文本理解的大门。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设计时,教师先于学生寻找可比较的对象和比较点,并运用于教学中,便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各个向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的效率。

二、多元化的理解与生成

文学作品一般都具有多义性,这个多义性,或来自于作品本身,或来自于时代的发展,或来自于读者的体验。因此,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有见仁见智的解读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一点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选入课本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域文化的差异而生发出新的含义。因此,我们不能只守住一种理解,并将其奉为经典,而应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融入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多元化地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生成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对《项链》这篇课文的教学,一直以来“揭露资产阶级的丑恶,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一结论像标签一样贴在这篇课文上,很明显,这种固化的理解已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虚荣心谁没有呢?当有些思维“另类” 的学生提出这样疑问的时候,就在提醒我们老师, 文学作品的理解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定论的,单一的主题解释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即使作者莫伯桑当时真的是想通过作品告诉我们这一观点,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的文字去读出自己的理解,毕竟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是允许读者进行二度创作的。

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先生在《项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问题:

1.小说开头叙述了玛蒂尔德的许多梦想。有人认为,这表现了她的虚荣心,表现了她向上爬的思想。你同意吗?

2.玛蒂尔德在晚会获得成功后,小说写她“陶醉在妇女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这样说,是赞美还是讽刺?

3.玛蒂尔德决心艰苦奋斗偿还债务,小说写她 “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英雄”一词与她舞会前后的形象是否矛盾?有人认为,这正表现了她诚信、 勇敢、勇于面对现实的品质,这才是小说的主题。你同意吗?

4.小说写道:“人生多么变幻无常,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有人认为这才是小说的主题,你同意吗?[1]

多元开放的问题最能生成多元的理解,我们可以想象出陈老师的四个问题一定会引起课堂上激烈的争论甚至争吵,学生们给出的答案也一定会千差万别。谁对谁错、谁优谁劣的评判似乎显得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已能真正走进文本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跟作者、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他们深入思考,关注莫泊桑对小职员的生活状况及精神境界的认识,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并作出自己的理解,这才是重要的,才是语文学习的本真。萨特说:“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对象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之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2]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长期以来,在外国文学作品文本之上建立起来的一套权威而固化的解释体系一直束缚着师生的个性与灵气,它的不容置疑和居高临下打压着学生思维的自信,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完全隔开,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像陈日亮先生这样多设计一些能够让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去生成学生自己的多元化的理解。

三、多层面的切入与调动

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关键是解读文本,如何引导并调动学生去解读文本,这很有一番讲究。黄厚江老师指出:“不同的人解读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习惯方式,解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也各有一些基本的途径。这样的习惯方式和基本途径可以提高我们文本解读的效率,但长期采用这样固定不变的方式也会僵化我们的阅读方式和解读文本的思维,使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很难有新的突破。”[3]因此他主张要寻求解读文本的新途径,采用新的切入方式解读文本。新的切入方式离不开眼光独到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也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

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苏教版高中必修四)这篇课文,只要学生认真读一遍文本就会发现问题:敲钟人伽西莫多渴得实在是不行了,他用“像动物的咆哮的声音”、“令人心碎的声音”喊着“给水喝”,可是,“人群中是找不出哪个好心的男人或女人敢于送给那受苦受难的人一杯水”,因为“那刑台的可恶的石级被当做十分可耻和丑恶的东西,善人们是不愿意上去的”,人们不但不给他一滴水喝,反而不停地用脏物和石块瓦片扔他,用恶毒的语言骂他。只有波希米亚姑娘一言不发地走近他,从胸前取出盛水的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的嘴边”。这时,敲钟人“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明明是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换来了伽西莫多的一滴泪,为什么题目偏偏说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标题与内容的矛盾肯定会引起学生的疑问,而学生的疑问必将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如果能把这个矛盾点作为切入点的话,就一定能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的更深刻内涵。文本的最后一句是: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从结尾可以看出,爱斯梅拉达的善行让敲钟人感动流泪,而敲钟人的这滴泪水也唤醒了观众如水一样的善性,这不正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吗。

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经典文章, 多次入选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中很容易落入既定的模式和套路。如何将传统课文上得有新意,这就须要在寻找切入点上下功夫。作为一篇悼词,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哀悼,二是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出评价。对于第一方面的内容,文章第一节介绍逝世的时间、地点及情景,行文中饱含深情,最后一节直接表达悼念之情,这是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的。至于第二方面,由于内容较多,句子较长,文字表达与母语文学作品相比有明显不同,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从两个代词“这样”入手,让学生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则很容易弄清这部分所写的马克思的功绩。第一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指代“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剩余价值”这两个发现,是对文章3、4段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第二处“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这样”指代上文马克思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其中理论创造主要是两个发现,即3、4段内容;革命实践在文章的第7节,包括宣传和组织革命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文章第6段是过渡段。这两个“这样”指代内容的确认, 不仅帮助学生弄清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还帮助他们理清了文章的层次。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切入点有很多,它分布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各个层面上,语文老师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之前,一定要把文本来来回回多读几遍,反复推敲,认真分析,去寻找可以扩展开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设计点,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多资源的融汇与整合

对于我国中学生而言,外国文学作品无论是其产生的背景、展示的生活,还是要表现的思想,与他们都有很大的一段距离。为了让他们真正想读并读懂这些异域的佳作,教学设计时可多在学习资源的融汇与整合上下功夫,尽量让学生入其境,知其心, 明其理,悟其趣。

首先,可在背景知识上作出必要的介绍。在对母语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我们也强调背景知识, 但基本上限于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如果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时仍然仅仅引入这些资源,肯定是不够的,它还不能完全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给教学带来的困难,因此还必须补充文学流派与风格、文化思想与传统、宗教信仰与习惯等更加丰富的资源。如入选多种版本教材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设计就要考虑多种资源的融汇:其一,可补充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状况,亚历山大三世为加强专制恐怖统治,暴力镇压思想异端,查封进步刊物, 限制言论自由,一时间,大街小巷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这样的介绍可让学生充分了解小说创作的背景,进而走进作品生活,与作品及人物进行深度对话。其二,可补充作者的创作风格,契诃夫被称为 “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主义”,他喜欢写小人物,并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他擅长心理刻画,喜欢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用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造成特殊的幽默讽刺效果。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些,那么他们也就能接受作品中夸张的人和事,也会用心去赏析这貌似“荒唐而遥远” 的作品了。再如外国文学作品的异域色彩很大程度上来自不一样的宗教情结,因为《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是基督徒,所以他借钱给朋友不为取利, 面对苦难能默默承受,在学生阅读文本前补充链接这些资源,无疑会减少学生阅读的心理障碍,更方便他们理解文本内容。

其次,可整合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书本上的文字是静态的信息,相对而言,学生更乐意接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这些动态的信息,这些信息以其直观性和生动性刺激着学生的耳目。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向来就兴趣不大,而多媒体资源的融入,必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使他们更有兴趣随着这些资源去体会作品的意蕴。中学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现成的影视资源, 它们中有些与教材文本内容相近,有些就是教材文本的同名作品,这些影视作品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更灵活的整合空间。例如在学习《辛德勒的名单》一文时,就可以先播放同名影视作品中与课文节选内容重复的片断,学生观看时一定会被深深地震撼,结束放映后,他们沉浸在剧情中,沉浸在场景中,也沉浸在人物的命运中,其学习热情也一下子处于被激发状态,他们会更认真地对照着文本,更深入地理解文字,这样的学习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影像资源引入课堂只是作为辅助,决不能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而代替文本阅读,不然,就是喧宾夺主了。

摘要: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须从多向度的比较与分析、多元化的理解与生成、多层面的切入与调动、多资源的融汇与整合等四个维度着力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日亮《.项链》“文本多元解读”的整合[J].新语文学习,2010(6).

[2][法]萨特.为什么写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外国文学 篇8

日本文坛以“门类齐全”著称的第60届读卖文学奖日前揭晓, 小说奖颁给了现年47岁的作家黑川创, 其获奖作品《海鸥之日》描写了主人公在东京调频广播电台度过的一天。在广播所特有的时空交错的氛围中, 前苏联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从300公里上空向地球发出的呼唤“我是海鸥……”与契诃夫名剧《海鸥》中的经典台词交织、回响, 将读者带入亦真亦幻的境地。荣膺本届戏剧奖的是小山薰堂的电影剧本《为逝者送行的人》。现年78岁的女诗人白石数子以诗歌、随笔合集《诗的风景·诗人的肖像》摘得了本届随笔纪行奖, 书中不仅荟萃了金斯堡、田村隆一、理查德·布罗提根等15位现代诗人的杰作, 还追忆了作者与这些诗人愉快的交友经历。引人注目的是, 这15位诗人中包括中国的芒克。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冈田温司的评传《弗洛伊德的意大利》荣获本届评论传记奖。诗歌俳句奖颁给了时田则雄的短歌集《博罗悉里》 (阿伊努语, 意为“大山”) 。 (舒坦摘编)

●塞林格新作出中文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美国文学大师J·D·塞林格作品《抬高房梁, 木匠们/西摩:小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出版, 据称这是该书首次在中国内地出版。至此, 由塞林格本人认可出版的四部作品全部与中国读者见面, 另外三部作品分别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弗兰妮和祖伊》。《抬高房梁, 木匠们/西摩:小传》由两个中篇小说组成。以短篇小说集《九故事》中的“神童”西摩的二弟作为叙述者, 回顾西摩生前的种种往事, 譬如西摩在婚礼当天作为新郎居然没有出现, 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据悉, 年近九十岁的塞林格是美国目前在世资格最老的大师级作家。 (舒坦摘编)

●《巨塔杀机》中文简体版问世

被誉为“9·11”第一书、并获得2007年普利策最佳纪实类图书奖的《巨塔杀机》中文简体版, 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本书作者、《纽约客》记者劳伦斯·赖特历时5年, 数百次深入埃及、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 采访了将近700个与“9·1 1”密切相关的对象。在《巨塔杀机》中, 他以扣人心弦的文学手法, 讲述了“9·11”这一震惊全球的恐怖事件背后的图景, 叙述的主线是四个人相互交织的生活:基地组织的两名领导人本·拉登和艾曼·扎瓦希里;美国联邦调查局反恐部门主管约翰·奥尼尔, 以及沙特阿拉伯情报事务首脑图尔基·费萨尔王子。《纽约时报》评论本书用犯罪小说大师般的紧张感, 详尽叙述了一系列最终导致“9·1 1”的事件。“《巨塔杀机》是一本惊悚小说。同时, 也是一出悲剧。” (舒坦摘编)

●丹·布朗完成新作《所罗门钥匙》

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篇9

一、站在时代的背景下品评作品

文学作品的价值需要经受读者的检验, 而每个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就是见仁见智的过程了。以高尔基的《母亲》为例, 它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母亲从胆小懦弱的家庭妇女到坚定的革命工作者的蜕变过程。作品中的母亲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 相反, 她成为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的典型人物代表, 是那个时代群众的革命意识被唤醒的表现;再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 它立意于研究社会被金钱征服的全过程, 用典型的人物刻画出了时代的本质。虽然它汇总了多部文学作品, 但这些都无一例外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发家史的黑暗,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

二、以中国文学为参照欣赏外国文学

以欣赏神话故事为例, 中国神话故事和希腊神话都诞生于人类社会较初始的阶段, 当时虽然受空间隔离的阻碍各国之间难以交流, 但各国社会发展水平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神话故事多数带有浓厚的历史与政治色彩, 故事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活的形象与性格, 多有象征意义;而希腊神话的人物就显得较为单一了, 他们代表了希腊人对美的追求, 人物与普通人在形象上并无差异, 但因自身拥有独特的超能力而成为了万民崇拜的对象, 他们成为了希腊人的精神支柱。此外, 在阅读译著时, 还应注意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由于翻译水平参差不齐, 译著所传达出的情感或多或少会与作者本身的情感表达存在差异, 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将中文译著和原版作品对照阅读, 或许能读出全新的感悟。

三、探寻悲喜剧的美感

1. 发掘悲剧作品的美感

悲剧往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以剧中正面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主脉络, 向人们诉说着人性的辉煌。虽然悲剧以人物的不幸、苦难和死亡等作为题材, 它容易引发人们的负面情绪, 但这种文学表达形式却能被理解和接受, 这是因为悲剧的情节发展是由美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能令人产生精神上的愉悦, 这是悲剧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悲剧的苦难并不等同于现实中的苦难, 正是这种艺术形象与实际生活的差距才能令人产生发掘悲剧之美的欲望。悲剧往往与崇高紧密相连, 并不是所有人物的苦难经历都能引发读者的同情与共鸣。在阅读此类文学作品时, 不应仅仅着眼于人物的悲惨命运, 他们面对不幸与恐惧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与正义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情操的陶冶。如《哈姆雷特》《悲惨世界》《茶花女》此类文学作品, 主人公虽然遭受着极大的不幸, 但读者所产生的主观情感中, 赞美应该能比同情占更大的比重。悲剧的艺术表现方式与喜剧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这并不代表悲剧只能传达出负面的情感。如果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寻找出悲剧中传递的“正能量”, 那么对于作品欣赏水平就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 走出喜剧故事情节感受作品美感

喜剧是与悲剧截然相反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在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描述故事情节的发展。以著名喜剧作品《钦差大臣》为例, 果戈里用戏剧性的情节描述了俄国官僚阶层谄媚钻营、愚昧贪婪的本质特征。但当我们跳出故事情节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 这反应的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现状, 果戈里巧妙地运用了幽默的手法对丑恶和不公正的事物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四、以作者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

一般而言,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灵感会源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或是直接成为了作者自身的写照。以名著《飘》为例, 斯嘉丽不惜以自己三次婚姻为代价, 只因为自己承担着振兴家业的使命, 最后, 她的真爱也离她而去。在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斯嘉丽骨子里充满了叛逆, 她敢于反抗长辈的传统婚姻观, 坚持自己的爱情理念, 是那个时代上层社会中离经叛道者的典型。而本书的作者米切尔年轻时学医, 因为母亲的离世她被迫回乡照顾家庭和生意。后来, 米切尔顶着巨大的压力与不务正业的丈夫离婚, 后来与马什再婚才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在某种意义上, 无论是斯嘉丽还是米切尔, 她们都是新时代追求真我的女性的代表, 米切尔塑造了斯嘉丽这个人物形象, 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追求宁静淡泊名利的情感。

五、结论

因此, 在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不能单单停留在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之上, 还应该放弃约定俗成的套路, 以全新的视角来鉴赏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作为读者而言, 更多的应该联系社会现实并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将外国文学与国内文学进行比较并且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学作品表达出的丰富情感。要重视自己的主观判断, 用独特的眼光去发掘作者无意中传达出的或许连自身也未曾预料到的内容。只有真正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 才能更好地感受外国文学作品所传达的艺术魅力。

摘要:文学作为一种综合艺术, 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往今来, 文学作品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一直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但在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读者往往更关注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最终命运, 但却很少去发掘作品的精神层面的内容, 这是国内对于外国文学作品鉴赏水平有限的结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不同的文化之间已碰擦出激烈的火花, 应以新视野和新角度去发掘外国文学作品更深层次的内容。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化,新角度

参考文献

[1]方汉文.多元文化的中外文学比较:新辩证观念[J].外国文学评论, 2000, 03:137-145.

[2]朱建宏.对外国文学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09:51-52.

试论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篇10

初中是学生学习知识、丰富知识的最佳时期,初中语文作为一门比较基础性的学科,有利于为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起到关键作用。 而外国文学作品是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直接途径,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学生对外国文化作品的学习与解读,不仅能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

2.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新形势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加强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为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挑战。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比较感兴趣,但由于语文阅读资料有限,导致中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较低:一方面,部分老师对外国文学作品认识不足,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比较粗略,采用与国内相同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很难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和中学生年龄的偏好有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学习具有研究性、戏剧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这与中学生的思想和个性相关。

例如,中学生在学习外国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说》这两篇文章时,会产生不同的兴趣,对《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中故事性的文化作品学习学习,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对像《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说》这类演讲稿之类的学习,需要学生静下心学习, 仔细揣摩作品的意思,这会导致学生缺乏耐心学习。

3.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3.1合理讲解外国文学作品

教师对中学生的培养,不应该只是灌溉学生知识,更多的是培养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优秀的文化的文化遗产,尽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只占据一小部分, 但同样担负着文学作品教学的任务,老师不能因为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内容少、考试分量少就忽视它。经济全球化时代下,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学习与阅读更多、更好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这是让中学生了解、 认识世界和文化时代发展的窗口,有助于开拓中学生的文化眼界,增强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外国文学作品。

例如,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战争与和平》、《荒岛余生》、 《悲惨世界》三篇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的重点,对前两篇作品进行讲解,让中学生充分认识,并了解外国先贤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学生的正确爱国意识,激发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欲望与学习热情;进而让学生自行预习第三篇文章,并利用开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情感的认同,而且还能促进中学生更有效的理解作品内容,切实提高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效率。

3.2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调整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借助有效的奖励与惩罚的方式,这样一来,能够促进中学生从“害怕失败”上升到“获取成功”的转折。此外,科学、合适的学习动机是中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中学生学习稳定的表现所在。 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巩固中学生对于外国文化学习的动机,端正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协助中学生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使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实际上,无论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外国文学作品,从作品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都是以人为的书写为核心。因此,从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角度出发,中学生应该降低功利性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体现文学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并以此来看待外国文学作品学习,使中学生深入的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促进中学生主动投身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来,更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

3.3提升老师的外国文学素养

老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以适应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语文教学课程有十分明显的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接触外国文学作品教育。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的引导中学生把握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使用规律,培养中学生的文学语感,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把握力。例如,老师在为学生讲解《威尼斯商人》这一篇外国作品时,老师可以上网先收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作者莎士比亚生平的一些经历与写作意图,关注如何展开戏剧中的冲突变化,感受作者戏剧作品中的语言魅力,并以此来提升老师自身的外国文学素养,进而丰富课堂内容,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4.总结

上一篇:问题学生之问题下一篇:生态美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