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农业生态开发

2024-07-11

旅游农业生态开发(精选十篇)

旅游农业生态开发 篇1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旅游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乡村文化的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经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乡村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开发,为生态农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的旅游创意。故此提出生态农业租赁形式的深度旅游开发模式。

二、生态旅游发展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大,观光农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观光农业基地和项目不断出现[]。但是仅限于观光、采摘、购物、品尝等农业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所以基于国家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本文提出关于租赁形式的生态农业深度旅游开发模式。

三、生态农业租赁形式的深度旅游开发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1949年建国以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家。所以,可以这么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农耕民族的辉煌史。尤其是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在建国以前,中国的统治阶级一直是占有最重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地主仕绅阶层。读三千年书,无非功名利禄;行九万里路,终归诗酒田园。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土地的眷恋可谓是根深蒂固。

(二)现代人对绿色食品的强烈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吃的健康。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曝光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近年来,地沟油、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不断爆出,将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于食品安全问题上。一方面是人们的食品安全观念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是食品安全的生产现状堪忧,所以如果能有一个能从源头抓起,既保证食品安全,又能让游客体验田园之乐,满足其旅游休闲需求的租赁模式的生态旅游肯定有市场。

(三)虚拟体验与现实体验的结合的前景。

近年来,在网上的QQ农场、牧场以及偷菜种菜游戏火热异常,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现象。从文化上来说,这种农事游戏的火热正是对中国人思想的一种折射。因为这些游戏触动了中国人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山水田园的情怀。尤其是最近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很多城市人本身就是由农民迁居而来(表1)。发改委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报告显示,2013年,城镇化率预期达到53.3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这正奠定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城市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高,这也要求人们要有一个压力发泄点,一个休闲度假的去处。同时互联网上QQ农场牧场和偷菜种菜游戏的火爆,也为生态农业的租赁形式开发奠定了心里准备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游戏由网上搬带现实,将生态农业的开发与旅游也相结合。

四、开发构想

(一)选址。

考虑到城市与农村的经济距离,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地点最好选在大城市市郊,最好车程在1-3个小时之间,以方便游客当天往返为标准。其一,大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其二,在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观光农业,不仅有着较好的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区位优势,而且有着较好的电信通讯、报刊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基础配套条件优势。其三,农业项目和基地的前期建设和建成后的扩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边缘区毗邻城市,更容易让投资者了解到投资的前景,坚定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更容易获得多种渠道的资金投入,有更多的融资渠道[]

(二)项目开发。

在开发生态农业旅游时,可以将土地分成若干小份,分别卖给城市里想拥有土地的城市市民,颁发证书,即地主证。当然,游客得到的只是该份土地的一年或者几年内的土地经营权。此时拥有土地的城市游客就可以凭自己的意愿种植作物,体验农耕之乐。当然如果游客没有时间经常过来管理,农场主也可以代为耕种、管理和收割。

(三)市场营销。

打造自己的品牌,突出自己的特色,即“自给自足有机食品生产、回归传统中国山水田园的生活”。品牌价值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有机食品的种植与生产,提供安全无污染的有机食品;其二,传统中国诗酒田园的度假休闲生活。

其次可以采用会员制营销,让每个有地主证的游客都可以有自己的庄园。让每个拥有庄园的游客都能享受到尊贵服务。再次,建立良好的营销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团队或者公司集体拓展的庄园。

(四)种植管理。

以有机原生态为主打品牌,从源头控制,从种子的选取,肥料的选择,播种,病虫害管理一直到收割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把关,真正做到绿色无污染,有机原生态生产。

(五)在信息管理方面。

通过QQ、微信、MSN等现代通信手段,可以随时的把作物生长的态势,庄园种植方式、管理手段直观的反应给租地的游客。加强庄园与游客之间的联系。

(六)后期运作。

在作物成熟之后,则可以根据不同作物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如果游客种植的是粮食,则可以将这些绿色放心的粮食磨成的有机面粉一次性打包送到游客家中;如果种植的是蔬菜,则可以在蔬菜成熟期的1-3个月之间,定期将这些由游客亲手种植的放心的蔬菜分批送往游客家中。当然,应该积极鼓励游客以住宅小区或者亲戚朋友组团的方式租地种菜,这样既可以减轻送货的压力,又可以在蔬菜成熟期内,游客可以吃到自己种植的安全放心的蔬菜。

五、开发前景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主打品牌优势

中国当今堪忧的食品安全现状以及人们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给本行业提供了及其广阔的市场前景。以“提供有机安全食品,回归诗酒田园的生活”为主打品牌,则很好的迎合了人们当今的需求。

2成本低,收益高

田地被游客承包后,其田里产的蔬菜粮食可以自动被游客消费,因为游客相信自己的东西,品牌打开后,也可自己种粮食蔬菜,鼓励游客购买或者给游客送货上门。

3客源及潜在市场丰富

其一,中国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不断扩大,为该项目提供了大量的客源市场。其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快,压力大,常年奔波于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之间,十分渴望在节假日亲近自然、愉悦身心、放松心情和休闲度假。

(二)劣势

其一在于市场营销方面,前期打开市场的公关投入应该会比较大,如何让市场快速的了解并接受这个创意及产品。其二,如果蔬菜及粮食的送货上门,前期运输成本应该会比较大。

(三)机会

1市场上流行的观光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需求。现今旅游已经朝着更多的参与性的深度旅游方面发展。

2现今市场上大量的农家乐项目,都是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其二是农家乐的服务水平低,食品安全意识低,让游客在游玩的时不能尽兴。其三农家乐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自己的特色。

3度假村的物价水平很高,不适合大众游客的消费。本项目所倡导的就是为大众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而又价格合理性价比高的旅游度假产品。

(四)威胁

旅游农业生态开发 篇2

【摘 要】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休息时间的增加,一种生态农业旅游的形式为都市人提供清幽的绿色休憩环境的旅游新的休闲方式,这种成本低廉老少皆宜的休闲方式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并广泛为人们,尤其是都市人所倡导,但相继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合理开发利用好生态农业资源是关键。本文在分析辽阳市生态农业旅游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辽阳市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旅游现状 开发对策

城镇居民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不约而同地去寻找绿色空间和清新的娱乐场所,以领略、感受、体验田园和乡村的朴实生活,从而获得紧张工作之后的恬静和放松。另一方面,一些居民也渐渐厌倦了浏览名山大川后的旅途劳累,且常有“看景不如听景”的遗憾,于是就自然而然地瞄上了距离比较近的城郊或农村的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分为乡村农家体验旅游也是常说的“农家乐”;集播种、田间管理和采栽于一体的生态农家体验旅游;还有结合地方特色与生态农业于一体的旅游。而这些旅游目的地也非常乐意接纳游人,既可销售当地特产,有些地方还可获得一笔非常可观的门票收入,且可以借游人之口做活广告,传播既快又易为人接受,比在广播、电视上做广告更经济实惠。这样,农业、园林绿化与生态旅游很自然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类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这样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项目在各地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上涨态势,成为一方经济的增长点。辽阳市也呈现出了这样的地区,尤其是独天得后优势的弓长岭区更是打出了绿化生态农业旅游区的口号,吸引着大量的周边老百姓的光顾。生态农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1.1 生态农业旅游迎合了城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也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生态农业旅游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集约化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传统农业的一家一户分散、高耗、低效且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生产形式已渐渐不适合现代农业的要求,农民迫切希望有一种快速、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出现,农民也迫切需要在资金、信息、科技方面得到支持与引导。生态农业旅游的出现,不仅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示范,而且也吸引了城市居民到此一游。城市居民到农村乡间旅游观光,会带去大量的科技思想、市场信息和文明生活方式,既可促进农民素质提高,也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生态农业旅游中的高效农业也能吸引城镇居民到此投资,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此外,这还能促进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生态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创新的新形式

生态农业旅游是旅游事业朝向生态旅游发展的产物,是旅游业发展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它开辟了新的旅游景点,满足了人们对旅游的新追求。长期居住在现代化高密度、高层建筑区,整天为污染的城市空气和呆板且无情趣的城市景观所困扰的现代市民,为了缓解紧张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和抑郁,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多选择外出旅游放松一下自己。但各大主要景点一则是距城市较远,多为高地,不方便带老人或孩子;二则是人员暴满,影响清静放松的情趣;三则是门票也相对较高,使人望而却步。因此,他们(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多转向选择能亲近和感受的田园风景区。

1.3 生态农业旅游也是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

生态农业旅游也是21世纪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是一种新的园林形式。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是将园林和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即向生态园林方向发展。园林已开始从城市向城郊和乡村漫延,与农业紧密相结合,逐渐形成园林化的农业,农业化的园林。人们生活在园林化的环境中,耕作在农业化的园林中。这对改善生存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4 生态农业旅游也是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的一种结合是好的开发前景

生态农业旅游也可把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旅游、休闲娱乐和园林结合起来形成农业公园。这类公园在休闲、旅游、度假、食宿、购物(农产品)、会议、娱乐设施等方面比较完善,注重了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的开发,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态农业旅游方式,当前将红色旅游同生态农业旅游的有机结合更是好的的开发前景。

1.5 生态农业旅游也是农业科普教育的方式,是一种集寓教于乐于一体的方式

生态农业旅游中顾农业生产、农业科普教育,又兼顾园林和旅游的教育农园是当今新出现的旅游方式。其园内的植物类别、先进性、代表性及形态特征和造型特点等不仅能给游园者以科技、科普知识教育,而且能展示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实景;既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陶冶人们的性情,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而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尤其是深受孩子家长的欢迎。辽阳市生态农业旅游现状

(1)旅游资源丰富。以弓长岭雷锋纪念馆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以广佑寺、金刚山龙峰寺、金代白塔、汉代古墓壁画为代表的古文化旅游,以温泉为主打新产品的新型休闲旅游形成多姿多彩的旅游产品,它们与生态农业游融为一体,相映成趣,为生态农业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水资源丰富。不仅有地表水的两座水库,还有地下的冷热两大泉水,特别是热泉在亚洲数第二,水量和水温均属一流。现在温泉旅游与生态农业游的有机结合,使旅游产业形成了一条龙状况,在温泉周边的生态农业旅游结束后,到温泉里泡一泡已成为了一个时尚的旅游方式。

(3)林果资源丰富。辽阳市果品是近十年来逐步形成的辽南重要产区,不仅有原有的山楂、香水梨、苹果等已被人们熟知的品种,而且有现在的黄果梨、苹果梨、油桃、樱桃等新品种。这些果品深受各方面人士赞许,这也是生态农业旅游中采栽游中的重要产品,一些有机蔬菜也成为了采栽对象,这也是人们乐此不疲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兴趣所在。现在果品的深加工现在也是生态农业旅游的产品及重要收入来源。

(4)水产品丰富。辽阳市境内的汤河水库不仅是鞍山和辽阳两市的饮用水源地,而且在库内有着肉味鲜美的多种淡水鱼,这些也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另一特色,用农村方法制作的鱼宴已成为辽阳地区的美食主打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水库的养鱼一项收入就已达到数千万元。

(5)生态农业旅游初具规模。近年来,辽阳市生态农业旅游方兴未艾,全年稳定的客流量就代表着此项旅游模式已占到了旅游的主要收入。春季有着农村特有的山野菜的采挖,夏季有各种新鲜蔬菜水果的采摘,秋季更是收获的季节大量的游客带着自己摘的果实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冬季在具有国际标准雪道的滑雪场游玩更是另有乐趣,在露天的滑雪上洗着温泉更是特色之一的。现在辽阳市的弓长岭区也从原来的矿产资源转型到了以生态农业旅游为主的旅游新兴产业。辽阳市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1)生态农业旅游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辽阳市的生态农业旅游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资源优势,但是区域布局需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质量总体不高,缺少精品和名牌,果品采摘安全标准低,采后商品化处理手段落后,包装水平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综合要素需不断完善。

(2)生态农业旅游在发展阶段与环境保护还有一定的矛盾,例如在饮用水源地旁边建设的农家乐就没有安装污水处理设施,导致污水直接进入到了水源地现在已得到了各方面的注意,集中处理这些污水、垃圾等环境问题是应值得引起重视的。

(3)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生态农业旅游基地缺少实力强、辐射面广、联结果农与市场的龙头企业,生态农业旅游缺乏相应设施和服务;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中介组织发展缓慢、规模小、作用弱;缺少容量大、辐射面广、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市场。

(4)生态农业旅游科技含量低。辽阳市开展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大多是当地特色,传统产业较多,果品等旅游资源科技含量低,加工业滞后,缺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旅游产品。辽阳市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4.1 合理规划,优化布局

制定全市生态农业旅游规划,通过壮大特色基地、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市场、创建农业高科技园区、建立健全各类服务组织,形成较为发达的产业群体,培植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以水果蔬菜旅游为主题的生态农业园,利用成熟果园,通过观果、品果、摘果、买果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通过生态农业旅游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就像生态农业旅游与温泉相结合来吸引游客。

4.2 保持生态农业旅游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生态农业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生态景观。如何营造与保护好生态环境是这类项目成功的根本,因此,为确保这类项目的环境质量,旅游开发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杜绝开发性生态环境与景观的破坏。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应着力保持其“农”味、“土”味、“野”味,杜绝开发性生态环境与景观的破坏现象发生。严格控制生态农业周边地带工业化、城市化对生态农业的不利影响,以保持生态农业旅游保持在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的乡野氛围。可通过政府干预和城镇规划实施这一控制。

4.3 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浅析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 篇3

关键词:杨凌; 生态农业 ;科普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2-0102-04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目前仍然居住在农村。近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利用旅游行业的介入发展生态农业并借助科技手段推广生态农业科普旅游,通过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提高农业旅游的价值含量,增加农业发展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生态效益为先,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实现。

生态农业科普旅游是结合了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为一体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是以游览为主要目的,在游览过程中普及生态农业科学知识,使人们在游乐中了解生态农业,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科普旅游是把科普和旅游结合起来,让公众在旅游场所游玩、休闲、娱乐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生动地接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进行科学思想的传播、普及和教育。生态农业科普旅游不具有完全的盈利性质,它是以普及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收取少量的门票费以及相关的费用。它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于推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地的交通、住宿、饮食等相关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

二、杨凌发展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优势

杨凌地处陕西省关中腹地,位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面积9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6万,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杨凌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史和农业科技文明史。《史记•周本记》记载,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因此说我国农耕文明史由此发端,杨凌在发展生态农业科普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丰富的生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绿色、环保、农业文化宣传推广示范的宗旨,因此杨凌地区的所有旅游示范项目均以其为指导思想,注重绿色、环保,目前生态农业科普旅游主要有以下内容:

1.具有特色的公园景观。杨凌的水运中心是一所具有特色的水运公园,在此不仅可以欣赏湖光山色之美,而且可以体验快艇、越野卡丁车、跑马、射箭、沙滩、浴场的刺激之感。

2.现代化的科技园。(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农业主题博物馆组群,有动物、植物、土壤、昆虫和农史5个展馆,积累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动物、植物、土壤、昆虫标本(实物)和农史典藏。其中昆虫标本120万号,植物标本55万份;动物标本数10万号,其中富有农林专业特色的珍稀动物样本8 000余件;线装古籍5万余册,其中收藏全国现存农业古籍284种,善本文献20余种。通过极为丰富的标本、实物、文物、模型和室外植物以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科学知识。(2)中国克隆动物基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羊“阳阳”及其家族诞生于此。(3)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无土栽培技术和智能化温室大棚,为现代高科技农业作了生动而形象的定义,展示了现代农业文明的无穷魅力和绿色农业的高新技术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4)节水科技示范园和人工降雨大厅。

3.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如夏家沟的猕猴桃基地,五泉镇的万头牛场、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上川口村的锣鼓制造基地,南庄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大寨乡的万亩花卉苗木、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及食用菌基地等。

4.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崔西沟是杨凌当地著名的民俗村,该村经济正是在尊重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引入了当地特色农家饭振兴起来的。

5.花园式的大学。该区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两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在此不仅可以感受到优美宁静的大学环境,还可以看到各种具有特色和品种名贵珍稀树种和花草,又可以感受到有着历史底蕴沉积的大学文化气息。

(二)雄厚的科技实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示范区内两所国内著名院校,特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称西北农业大学),是于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原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高水平综合型大学,是国家“211”和“985”重点建设大学,其农业科技实力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所以,杨凌依托区内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林牧良种繁育、生物制药、环保农资、绿色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三)方向明确

示范区政府在建设初期就明确,在农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并联合科技部门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态条件,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各种现代农业示范村,实行“一村一品”;在工业方面欢迎无污染、环保、绿色企业在杨凌落户,现已形成农林牧良种繁育、生物制药、环保农资、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对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起到了带头作用,真正展现了示范区的农业示范作用。

三、目前杨凌发展农业生态科普旅游存在的问题

杨凌的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发展所依托的软硬件设施和环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旅游基础设施差

杨凌虽然旅游资源丰富,并且政府在大力推动,但是杨凌始终没有成为一个旅游城市的重要原因是旅游的基础设施差,道路不尽如意,住宿就餐条件也是参差不齐,缺少统一的收费标准;最重要的是旅游的线路设计不尽如人意,定位模糊,导致有些路线受欢迎,有些线路则无人问津。

(二)缺少专业的导游队伍

发展生态农业科普旅游最终需要能够向旅游者传授相关的科普生态农业知识,尽管农博园在导游讲解服务方面下了很大力气,要求导游必须具备相关农林专业学历,相对做到专业讲解,但实际中离专业还是有相当距离。而其他景点,大多数讲解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讲解能力,不能生动形象的向游客展示展馆的相关科普知识。杨凌整体还是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和管理办法。

(三)旅游收入过于依赖门票收入

科普旅游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旅游,目的在于使公众在享受旅游的同时了解相关的科普知识。青少年和广大农民应该是目标群体,但是,青少年和农民的经济承受力较差。以杨凌农业博览园为例,除了重大节日对部分学生的免费开放外,其他时候均要收取高达60元的门票费,导致人们对博览园的概念只限于庞大的外形,而极少涉足其中,从而造成资源极大地浪费。

(四)客源少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当地人的旅游需求相对小;由于宣传的不到位,杨凌并没有作为旅游城市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每年来杨凌旅游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客源少直接会影响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推广发展。

(五)缺少必要的行业协会组织

杨凌旅游整体发展滞后,各个景点零散无序。示范区成立10年来,至今未成立一个旅游行业协会组织,致使旅游行业缺乏自律性,各家自行其是,无法规范管理旅游市场,这是制约杨凌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发展对策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国外的科技旅游,在近些年来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发展。在西方国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已不是区分科技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说,科技旅游已不是少数旅游者特有的专项旅游活动,而是一种逐渐被主流市场接受并受到欢迎的大众旅游形式。杨凌要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在发展特色的生态农业科普旅游上寻找自己的出路。

1.政府重视,完善基础设施。政府应在政策和宣传上加大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目前杨凌要不断强化道路建设,完善道路标识系统,加强宾馆住宿的管理,改善旅游线路模糊不清的现状,完善旅游的硬件,并积极与西咸都市圈接轨,力求为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大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宣传力度,做旅游目的地城市。杨凌地区位置相对偏僻,因此很多游人对此并不是很熟悉。鉴于此,我们必须通过政府牵头,进行营销整合,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持续性媒体宣传及策划活动,提高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知名度。同时可以有效利用一年一度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借势宣传生态农业旅游,达到组合宣传目的。

3.充分挖掘杨凌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特色,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生态科技旅游产品。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开发要迎合市场的需求,不仅要在旅游形式上满足游客求新、探奇的心理,而且还要结合本地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特色,打造杨凌农业科技旅游特色品牌。比如利用现代农科城的农业示范效应,发展绿色瓜蔬餐饮、昆虫宴、特色工艺礼品等,吸引客源。

4.提升生态农业科普宣传人员的素质。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科普旅游产品质量的高低,杨凌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科普从业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导游人员的培训,不仅使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知识,还有具有相关的科普知识,因此从事科普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并进行相关知识方面的专业培训教育。

5.成立旅游行业管理协会,认真开展旅游市场调研,查找薄弱环节,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积极推进旅游行业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塑造旅游目的地城市整体形象,以期达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宁,吴高盛.我国应大力发展科普旅游产业[J].科协论坛,2008(7):39-40.

[2] 于洪贤,何卓,朱井丽.我国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94-96.

[3] 彭建良,龚勤.旅游城市发展科普旅游产业的探讨[J].科技和产业,2009 ,9(2):17-20.

[4] 沈恬.浅谈生态旅游[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22(2):29-31.

[5] 谢雨萍,耿文辉.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初探[J].大众科技,2009(3):127-128.

[6] 李绍刚,浅析吉林省科普旅游开发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320-322.

[7] 刘艳.沈阳科普旅游的现状及对策[J].沈阳干部学刊,2005(3):57-59.

[8] 曹军会,贾军战,海江波,等.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24-27.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al Popular Science Tourin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LEI He-tao1;LIAO Yong-cheng2*

(1.Museum Park,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

2.College of Agronomy,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Eco-agricultural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as a new tourism model,which integrate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together.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science eco-tourism of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and analyzes Yangling’s current tourism resources and potential resourc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and then it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eco-agricultural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in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初探 篇4

在国家跨世纪的发展战略中, 旅游业已被列为国民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的先导产业。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 科技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二者融合的程度与广度都越来越得到增强和提高, 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 旅游业实际上已经摆脱了所谓“劳动密集型”的原始面貌, 而迈进“科技密集型”产业的系列。科普旅游作为国内新兴的一种旅游方式, 目前成为了旅游市场的”新卖点”, 游客消费的“新热点”。科技与旅游相结合既是一个必然趋势, 又是一种双赢组合, 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其发展前景看好, 二者结合所衍生出来的经济增长点, 所产生的经济助推力不可小觑。科普旅游是科技文化与旅游边缘交叉的新型旅游项目, 是集旅游和科学知识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 它将科学知识的普及融入到旅游活动的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中, 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更多科学体验。科普旅游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是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进入高层次的表现。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休闲旅游、科普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这充分说明科普旅游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视, 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 桂林市按照“建设桂北旅游农林经济区”的定位,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开始步入持续、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 特别是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山水风光观光作为旅游产品核心的桂林旅游业, 是以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相融合的景观类型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为基础的。农业是桂北经济区的产业基础,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导下, 桂北地区的生态农业经济崭露头角, 恭城县、龙胜县均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桂冠。桂北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乡村旅游适应了当代旅游消费发展的趋势, 成为桂林旅游发展中前景最好的新增长点, 也成为桂北地区大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新的增长点。

如何依托桂北地区重点产业生态农业来发展科普旅游, 如何以生态农业振兴科普旅游、以科普旅游促进生态农业, 如何更好地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娱悦功能、文化功能, 如何开发桂北地区的生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成为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二) 生态农业科普旅游概述

科普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其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目前关于科普旅游的定义、内涵与本质均没有达成共识, 同时有关科普旅游的学术研究寥寥无几。《东北地区科普规划研究》一书对科普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该书认为, 定义科普旅游首先要明确科普与旅游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科普旅游活动中是以科普为主、以旅游为辅, 还是科普与旅游并重, 还是以旅游为主, 以科普为辅。科普旅游的定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它既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 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理念。从产品角度看, 科普旅游指的是集科普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品, 其目的在于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寓教于游, 寓教于乐, 是以旅游活动为载体, 在旅游产品中增加科普教育含量, 使游人在旅游过程中身心受到陶冶与熏陶, 提高游人素质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从发展理念上看, 科普旅游是指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科普教育作为一条重要的发展准则, 用以指导旅游地整体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生态农业”的概念, 最早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t于1970年提出。后经英国人M.K.Warthington于1981年进一步完善, 其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 经济上有生命力, 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系统。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于1981年在北京生态工程学术讨论会上首次提出, 其实质在于形成一个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高循环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 不断提高系统生产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旅游, 在不少学者看来, 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 发展农业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等旅游实体, 并围绕农产品采摘、加工等为游客提供广泛参与和体验活动的新型旅游。对于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 无论在我国, 还是西方国家, 都尚属一个较新的领域。

因此, 本文定义的生态农业科普旅游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农业科技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把科技建设、科学实验、科普知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农产品采摘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 使旅游者充分领略到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 并从中提高自身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三) 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由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以及随时代的延展性, 目前世界各国对旅游资源尚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分类额方法, 一般有根据旅游资源的存在方式、结构、功能等来进行划分。

生态农业科普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中的新生事物, 目前学术界对科普旅游资源的分类还是个空白, 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是从旅游资源自身特质出发的, 并没有科普旅游资源一类。根据国家旅游局原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起草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其中第五大类消闲求知健身类中提到了科学教育文化设施, 但这远不能涵盖丰富多样的科普旅游资源。根据郭来喜等拟的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 人文景系中的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中分类了科学教育设施景型、博物馆/展览馆景型、产业旅游地景型。这说明了科普旅游资源得到了承认和重视, 但还不够全面。本文从科普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 对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分类, 将其分为二个层次, 景系 (SERIAL) 、景类 (TYPE) 。景系为第一层次, 有自然景系、人文景系两大类。景类为第二层次, 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科技场馆、科技园及其它, 所划分的类型见表1。

(四) 桂北地区主要生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特色

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特色优势是以现代生态农业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优势。这类旅游资源主要是利用地方宜人气候, 发展地方土特产为主的现代生态农业, 并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依托发展起来, 重点突出的是生态农业特色。2002年, 我国农业部科技司向全国征集到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 经过专家的反复研讨, 选出具有代表性的l0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 在全国推广, 其中, 养殖 (猪) ——沼气——种植 (果) “三位一体”的“恭城模式”闻名全国, 成为农业部在南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时, 以现有的自然景观来传播生态环境方面的科普知识, 使游客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充分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一年四季瓜果菜飘香的桂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为全区十大农业示范区之一。园区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建设, 已打造成一个集现代农业展示、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观光园。主要资源点有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恭城的无公害月柿生产基地、兴安的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灵川毛洲岛、兴安大溶江、桂黄公路百里现代农业示范带、临桂刘三姐茶园、阳朔遇龙河、阳朔高田、葡萄杨梅岭——兴坪大坪——白沙龙潭门——蕉芭林——阳朔冲山等;二是以民族民俗和古民居文化为主要特色优势, 这类旅游资源主要是依托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古民居文化, 结合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 主要分布在龙胜龙脊梯田、金车、县城和温泉度假区的百里民族风情带、平等侗寨、彭祖坪以及灵川江头村古民居。灌阳月岭古民居、临桂蝴蝶谷瑶寨、柳州三江程阳风雨桥景区、融安大洲村、柳州三江丹洲村。此外, 各个民族在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下长期生存所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建筑、婚俗、节庆等也是很重要的科普旅游资源。近年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申报也体现了对这部分旅游资源的重视。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使游客认识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 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发展对策

在大桂林旅游圈建设过程中, 引入生态农业科普旅游这个全新的元素, 在概念上和实践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创新意义。开发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 能够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生态农业和科普旅游产业, 从而拉动旅游业的发展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上述分析表明, 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发展有自身的优势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旅游部门和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科技旅游的发展, 及时抓住机遇, 积极塑造自身的个性形象, 力创特色, 大力开发和建设旅游精品才能迎接挑战, 创造桂北地区旅游新的辉煌。在此, 笔者提以下建议。

1. 形成有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特色的精品科技旅游产品

生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开发, 要迎合现代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提高科技旅游活动的体验性与可参与性, 形式上要新颖独特, 以满足现代旅游者“求新、求奇、重体验”的旅游需求, 又要体现桂北地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 使之成为大桂林整体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科技旅游资源特色品牌, 从而来吸引客源。

2. 加强政府引导, 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首先, 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不仅旅游部门和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协调, 每一个经营单位之间都要加强协调, 才能更好的有利于科技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其次, 要有相应政策的推动。科技单位大多为事业单位,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政策支持, 关键在于如何培育市场机制。最后, 科普旅游资源开发, 要在政府引导下, 坚持市场导向发展战略, 要通过广泛利用社会的各类资金, 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3. 加大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宣传力度, 加强科技资源与市场的结合

首先就是要调整观念, 要有创新意识, 对科技部门来说, 就是要走出象牙塔, 要面向市场讲经营, 因为科技成果最终要转化成生产力。同时, “盘活”科普旅游资源也需要旅行社的介入。通过市场配置将科普旅游资源整合成数条有特色的旅游线路, 并且加大科普旅游的宣传力度, 形成旅游配套设施, 完成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学才.旅游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邹云, 经济、生态、文化、娱乐——桂林生态农业溅入佳境[J]当代广西, 2005, 10.

[3]李裕红, 陈怀宇.牛姆林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探讨[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0 (2) :79-83.

[4]王剑, 彭建.龙宫风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初探[J].中国岩溶, 2003, 22 (3) :236-241.

旅游农业生态开发 篇5

作者:郑光中 张敏 袁牧

阅读:2322 次

上传时间:2005-03-10

推荐人:yiming(已传论文 1137 套)

简介: 本论文首先概略地阐述了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原则,随后介绍了在以上原则指

导下的深圳西海岸生态农业旅游区的规划设计。

关键字:生态城市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一、绪言

1999年新年伊始,根据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由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向全国发布。该《规划》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在面临世纪交替的最后年头,该《规划》的颁布实施,表明了我国政府将环

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决心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早已有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的儒家学派,其自然保护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草木零落,再入山林”的保护森林资源的思想。

2.“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

3.“往来井井,涣其群吉”的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4.“得地则生,失地则死”的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正如太极八卦图案所形象地表示着的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哲理。

近些年来,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并得到各有关行业的大力提倡。这是因为在生态环境中,农业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不断向往和关注,也使得生态旅游成为当今最具活力和朝

气的旅游类型之一。

二、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

客观而论,人类建立城市的初衷是为了营造一个区别和独立于天然环境的人类聚居环境,以免受自然灾害、动物侵扰之苦。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城市变得愈来愈脱离自然,由人口和工业的聚集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空气与水体的污染、交通拥挤等愈来愈突出和严重。因此,早在一百年前,英国学者霍华德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他在其所著《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

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一书中,充分表达出要彻底改良资本主义城市、使城市与乡村相结合的思想。

从本世纪初开始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城市研究。但至今为止,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基本还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前苏联生态城市学家杨尼特斯基和美国生态建筑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都曾提出自己的生态城市概念。综合各方面观点,可以认为,所谓生态城市,即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以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指导,综合处理人、资源、自然的关系,以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一种

理想城市模式。

按照生态城市的观点,城市应该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自然与城市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而不是对应、隔离的关系。生态城市的观点特别推崇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模式,因为它体现了一种人类住区与自

然融合、区域一体化的思想。

实现生态城市的努力多种多样,主要有城市土地功能的综合布局,物质、信息的高效利用,绿地系统的建设,公共交通的提倡,风能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2.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原理,自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由于它回避和解决了现代农业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作为未来农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推崇。截至1998年底,仅我国就进行了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2000个生态农业示范点的建设。其中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更是于1987年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生态农业新村”的称号并被

评为全球环保500佳。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组合出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业系统模式,其主要

代表有:

(1)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系统。该系统是利用各生物物种的特性,通过合理组合,建立各种形式的立体结构,以达到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土地资源、提高生产力的目的。主要包括各

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

(2)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系统。该系统利用生物物种的食物链组合,使每一类资源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都达到最为充分和彻底。如“鸡吃菜叶—猪吃鸡粪—猪粪产沼气—沼气渣肥菜田”的物质能量多层分

级利用的小型循环系统。

(3)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如桑基鱼塘等。

(4)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该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把两种或三种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组合在一个系统内,使物种之间达到互利互惠关系。如稻田养鱼、禽鱼蚌共生,稻—鱼—草共生,苇—鱼—

禽共生等。

(5)渔业立体养殖系统,该系统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根据鱼类等各种水生生物的生活规律和食性以及在水体中的生态位,按照食物链的原理,进行立体养殖。如在立体养殖的池塘中草鱼、链鱼和镛鱼、鲮鱼

和鲤鱼分处上、中、下三层,上层鱼的粪便是下层鱼的饵料。

(6)多功能的污水自净工程系统。该系统是模拟微生物的解毒工艺过程,利用水葫芦地、细绿苹地、鱼蚌混养塘和水稻田等实行“三段净化、四步利用”,以达到对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效果。

(7)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这是立足于每家每户,自觉应用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建设院落“小天地”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实际上是一个生态城市的刍形。该模式把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每寸土地和空间,并利用沼气等工艺,将人、畜粪便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8)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系统。这种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多功能的整体。如河北深县某农户以前光种黄豆直接销售,效益不高,后来加工成豆腐销售,豆渣养猪,猪粪作肥返田用于提高黄豆单产。由此一来将单一的种植业转变为集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为

一体的联合生产系统,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

3.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生态类型和生态资源为主要旅游对象,以欣赏大自然风光、接受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或探索、研究生态科学为主要内容及目的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旅游类型。它与文化旅游一起是当

今旅游的两大热点。生态旅游不仅是消闲之旅,更是知性之旅,它有三大特点:

(1)生态旅游的对象主要是少受人类干扰的大自然。

(2)生态旅游是在合理规划前提下实行严格管理的旅游。

(3)生态旅游整个过程,都应贯穿着科学教育和生态学知识的辅导,使游客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提高

对大自然的鉴赏能力和认知自然环境的水平。

在生态旅游中,观光农业是近些年兴起的一个重要类型。该类型以生态农业及生态农村为旅游对象,通过观赏、劳作、娱乐、住宿等多种形式,将久居闹市的城市居民带入农村以使他们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并获得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体验。观光农业在日本已有50年的历史,包括采摘观光、自然休养村、农民投宿村、市民农艺园等多种形式。在我国,近几年也建起了深圳青青观光农场等观光农业旅游设施。北京等地也充分利用本身优势,组织市民和外籍人员到郊区参加采摘西瓜、种植果树等多种观光农业活动。

三、深圳西海岸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

1.背景条件

深圳西海岸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是市政府近些年重点主抓的260公里海岸线规划工作的一部分。按照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总体规划,深圳市旅游岸线主要分东、中、西三段。东段主要包括大、小梅沙等地区,是依托优美自然风光的滨海疗养度假区。中段包括目前的华侨城、欢乐谷游乐园、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景区及周边海域,是以开发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滨海旅游区。西段即本次规划所要探讨的地区,它位于宝安区沙井、福永两镇范围内,是以滨海田园风光为特点,体现环境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观点的面向

未来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按照区域整体化的生态学观点,考虑本地区特点与现状,整个规划工作划分为沙井、福永生态农业科学城建设、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示范区、滨海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起步区)三个层次,并进行了系统的规划

考虑。

2.生态城市—沙井、福永生态农业科学城建设。

福永、沙井两镇位于深圳市域西北端,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两大城市组团。在该两镇域范围内几乎集中了鱼塘水面、山林公园、田园农村、城镇组团等各类土地与景观资源,是进行生态农业科学城建设的理想区位。

按照规划构想,整个生态农业科学城的规划范围,东以凤凰山山脊为界,西缘珠江口伶仃洋,南北以两镇镇域边界为界,大致与沙井、福永两镇的行政范围吻合,总面积115平方公里。该范围地标明确,视

觉空间环境完整,城市组团相对独立。

在规划用地布局上,继续贯彻分散集团式的指导思想,建城区相对集中,同时与大地农田绿化相互穿插,融为一体。在城市建设区内应尽可能作到各类用地合理搭配,工作、生活相互配套,以减少对外人流、物流的出行,形成一种完全社区(Complete Community)和紧凑社区(Compact Community)。

在生态农业科学城的规划中,规划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于建城区本身,更放在大范围整体的土地利用上,实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特别重要的是结合山、水环境和各类城市、乡村绿化建立一套多功能、多层次的绿地系统。首先在全区东侧依托凤凰山森林公园,在浅山丘陵地带建设屋山热带植物园,同时在山脚的南北两侧分别建设白角石畜牧业养殖场和红天花卉基地。结合这些动、植物基地并对照有关的生态农业技术类型形成几大系统,如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山区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系统等,以在本区域形成一个综合性的陆上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区。在全区西部,依托伶仃洋和万亩桑基渔塘建设滨海田园风光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区。两大生态区之间通过全区北部的东宝河滨河绿化、中部的沙井—福永绿化隔离带、南部的立新水库近郊公园三大东西向的绿化走廊连接起来,将建成区围绕于各类绿化之中,形成完备的山、水、城、树一体的绿化体系。同时在城市社区之外形成一个与之紧密相关的集农

业生产、环境科研、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社区。深圳市滨海旅游区岸线规划深圳沙井、福永生态农业科学城总体规划深圳市西海岸桑基鱼塘示范农业区规划深圳西海岸滨海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起步区)详细规划

在道路交通方面,提倡使用公共交通。依托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贯穿沙井、福永的南北向轻轨干道,另在本区内建设环形高架小型轻轨线路,既作为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对外开展生态城市与生态农业

旅游的交通手段。

提倡使用各类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沼气能、潮汐能并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城市各类废弃物要从一排了之的“排”阶段,改进到综合治理的“治”阶段,并进一步上升到循环使用、资源化的“化”阶段。

3.生态农业—桑基鱼塘示范农业区

规划中的桑基鱼塘示范农业区,位于115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科学城的最西侧,紧临珠江口伶仃洋,规划面积3.5万亩(约计20余平方公里)。目前绝大部分的土地除个别村落外,均为大面积的桑基鱼塘,形

成了阡陌纵横、鱼塘万亩的田园风光。

桑基鱼塘是常见的生态农业技术类型之一,它属于典型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同时综合了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系统、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系统、渔业立体养殖系统、沿海滩涂和荡滩资源开发利用的湿地生态系统等多种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原理,在生态农业的具体应用中,具有非常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为可贵的是桑基鱼塘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为我国人民首创,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在广东、江

苏等地获得大规模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该系统由基面子系统和鱼塘子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为陆地系统,后者为水生生态系统。它是由基面种桑(或果、花)、桑叶喂蚕、蚕沙(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为桑施肥等多个生物链所构成的、完整的、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通过水陆物质交换,使桑、蚕、鱼、菜等各业协调发展,整个

系统没有废弃物,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最近10多年来,传统的基塘生产方式又进一步发展为桑基、鱼塘、农舍三结合的农村生态系统。通过引进沼气工艺,沼气渣既可作肥,又可进入鱼塘,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以作为鱼饲料,还可培育蘑菇,它

使基塘生产方式进入了新的阶段。

规划考虑利用本地区的传统优势,按照桑基鱼塘的技术要求,完善和规范本地区的生产模式,使之成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桑基渔塘生态农业示范区。

在规划中的该示范区内,主要由三种类型的功能区组成。一是旅游度假区,其中又分别包括东、西、南三块。西区是起步区,濒临大海;东区是未来建设的旅游中心区,正对沙井、福永组团隔离绿带的中轴线;南区地处最南端,临近深圳黄田机场和福永码头。第二类功能区是保留下来的村镇居民点,应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将它们改造成生态农业示范村,并为未来的生态旅游提供劳动服务人员和特色住宿设施。除以上外,剩余地区均为重新规整过的鱼塘,其中又根据不同区位,分别环绕三个旅游度假区形成桑基鱼塘区、花基鱼塘区、果基鱼塘区。

4.生态旅游—滨海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起步区)规划

按照20平方公里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构想,将在东、西、南建设三块旅游度假区,其中

西区为起步区,占地约2.3平方公里。

该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交通区位优良,依托近在咫尺的福永码头、黄田机场和广深高深公路可以方便地通达深圳、广州、香港、珠海、东莞、惠州等各大中城市,客源基数大,消费水平高。其次自然景观优良,站在海堤西望,只见波光粼粼、海天一色,回首陆上又见茂密的苇塘、桑树和各类果木。正如当地领导所言:“一边是海,一边是几万亩鱼塘,而且保护得很好,这样的自然风光,这样的生态环境,这样丰富的资源,不要说在广东,就在全国也很难找到”,并建议要“加快规划、开发、建设、发展,使之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和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本地区依托沙井、福永生态农业科学城和桑基鱼塘生

态农业示范基地,开展适度规模的以观光农业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必大为可观。

按照生态旅游的定性与特点,结合本地区条件,旅游度假区应尽力体现三大“基地”的功能:

(1)生态农、渔业生产的基地。

(2)生态景观观光、旅游度假的基地。

(3)生态科普、教育的基地。

按照以上规划指导思想,环绕新开挖的中心湖面规划了三大功能区:

(1)西北部的休闲度假接待区,包括北侧的度假别墅区和南侧的“水上街市”——服务娱乐区。

(2)东部的生态水产示范养殖区,其中又分为六边形水面的花基鱼塘区、果基鱼塘区和长方形水面的桑

基鱼塘区以及配套的水产科研中心。

(3)西南部的生态科普公园,在这里安排有可营造各种模似生态条件的大型温室、污水生态净化的处理

工艺过程、小型风能发电机组、模拟潮汐电站等各类既可观赏、又可参与的娱乐设施。

浅谈生态旅游的开发 篇6

但是,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旅游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的出现,甚至日益严重化在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被破坏日益严重,进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个词汇。它最早被提出是在1983年,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柯瑞最早提出的。在1992年,生态旅游协会明确指出:所谓生态旅游是指为了了解当地的环境文化与自然地理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而进行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是在不改变当地生态完整的同时,来创造经济效益,并且在自然资源的保护上使当地居民受益。从这个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包括三部分内容。

1.生态旅游主要以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为主,从而满足旅游者对于回归自然的需求。

2.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要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提出,与我们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那就是各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于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导致资源污染、破坏问题严重;而且部分游客缺乏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也影响了当地旅游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我国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状况

那么,我国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如何呢?就目前来看,生态旅游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

生态旅游的口号几乎在各地的旅游业中都频繁出现,但很多地方对于生态旅游的理解不全面,认识不足。很多地方都往往把生态旅游仅当成是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但却忽略了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从而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因为得不到保护和重视而恶化,进而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开发过程存在盲目性

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很多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就盲目地上马相关产业,缺乏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深入考察和论证,结果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缺乏专业人才的辅助和引导

生态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旅游开发者必须要细致、全面地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需要专业人才进行工作的,它既是涉及到了旅游业的开发,也与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必须有专业人才指导,这恰恰是很多地方都缺乏的。

(四)旅游景区环境破坏严重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地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是在发展粗放型经济,很多地区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发展目标,这就往往导致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受破坏严重的状况极为普遍。如大量宾馆、度假村的修建,各种娱乐设施的建造,大量污染性垃圾的存在。特别是在节假日,大量游客的涌入往往会造成景区的超负荷运转,而少数游客因为素质的问题,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这些问题就导致环境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相应对策

针对我国当前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虽然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为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解决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出现的问题,一定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生态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那么,针对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重视旅游收益,也要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重视生态旅游的宣传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地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

最为旅游景区来说,在做好自己的旅游服务的同时,一定要把绿色旅游、环保旅游的理念通过各种途径向游客进行引导和影响,使他们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是生态旅游,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提高游客的个人素质和水平。

(三)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生态旅游

首先,要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规划,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工作,将生态旅游纳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轨道。其次,制定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避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科学、规范和有序地进行。

略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篇7

1. 生态农业的内涵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高度物质和精神文明阶段后, 出现了能源短缺、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退化、生态失衡等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诸多问题。不少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发现这些问题的产生大都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手段和模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于是, 他们提出了各种农业发展的模式, 生态农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勒奇第一个提出了“生态农业”一词, 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新顿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自我维持, 低输入, 经济上有生命力, 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国外提出的这种生态农业与我国古代的传统农业有些相似, 即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合成产品, 施用有机肥, 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 利用轮作或间作方式种植。我国的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有别与西方国家倡导的强调低投入或绝对排斥使用农用化学品的“生态农业”, 而是一种典型的可持续农业。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进行生产经营, 可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体系。”

2. 生态旅游的内涵

1965年, 美国学者贺兹特 (Hetzer) 倡导生态的旅游 (Ecological Tourism) , 呼吁人们对文化、教育和旅游界应该重新思考, 提供一种旅游目的地文化和环境最小冲击下, 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和旅游者满意度最高的旅游行为。1983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Hector CeballosLascurain) 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 (Ecotourism) 一词, 原意是指那种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 其初衷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做出贡献。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02年被联合国定为“生态旅游年”, 此后, 生态旅游得以在全世界迅速传播, 并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特殊旅游方式, 它以求新、求知、求乐为心理基础, 以欣赏、研究、保护自然和资源为目的。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生态农业是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呼唤, 将农业推向了更高的发展空间, 而旅游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这种背景下, 为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资源开发者在开发生态农业时, 把目光瞄向了生态农业旅游, 以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依托, 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相结合的高效产业, 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 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但拓展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内涵, 而且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高效合理的双向利用。这种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 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模式, 实际上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的优化结合, 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 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 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 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 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结合模式探讨

1. 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 (观赏+学习+参与型)

对于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说, 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 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 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 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 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 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专业村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生态农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 市场需求旺盛;需要有带动者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的规模。

例如, 我们把以果园、育种种植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推向市场, 把果品作为核心, 关联带动果园的观光休闲、科技园区果苗培育种植的科技学习、农家的果品品尝节、工厂的加工包装参观等果旅消费, 这样不仅可以打通果品销售的呆滞环节, 也盘活了所有资源和资产, 带动了当地农副产业的快速发展。桂林永福县的罗汉果就可以借用其“罗汉果之乡”的美名, 打造一条“三高”生态农业与旅游相联动的模式。

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就开始起步了, 这20多年来, 通过抓沼气建设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通过科学探索找到了沼气与养殖、种植的内在联系, 最终建成了“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恭城瑶族自治县开展以“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为重点和核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 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要求, 对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2000年5月, 联合国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桂林召开, 37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专家到恭城参观, 称赞恭城县生态农业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近几年, 恭城县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 又被有关部门连续列为“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等。当地从生活到生产, 从种植到养殖, 从农业到副业都达到了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标准, 应该充分挖掘生态农业的观赏性、学习性、参与性, 让现有生态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这类农业资源占优势的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 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 发展更完善的生态农业, 在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的同时一定不能脱离了农业这一根基;并且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未来的生态农业, 使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游览区内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科学普及示范园, 应该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 展示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 让游客了解足够系统的农业生产进步的知识, 使游客与当地农业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

2. 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

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 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 如果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 (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 , 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应精心包装, 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 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机中享受回归自然的快感。

桂林阳朔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县城之一, “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 无水无山不入神”, 精辟地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特征。依托阳朔及周边各镇的自然田园风光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的需求, 如历村、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等, 都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要求, “住农家屋, 吃农家饭, 干农家活, 享农家乐”;体验农事活动, 组织游客与农民一同采摘品尝, 或参加四时农事活动;农家访问, 考察生态农业生态村等活动。

当地乡村的特色民居、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农事活动场所应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入乡村生活的空间, 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机具的使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 亲身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游览区内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销果园、农产品集市等, 既让游客有机会购买乡村旅游产品, 又充分体验收获的愉悦。

3. 人文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

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 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学习型的模式路线。例如桂北地区, 通过挖掘桂北悠久的历史, 发达的农业文化、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历史、乡镇“社日”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等民族活动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优的结合。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充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 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

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 它综合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 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 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与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 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 以生动的形式与充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 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农具的使用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 也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认识农具实际上就是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 如果进行适宜地开发, 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四、结语

目前, 中国农业大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 农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 农业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而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结合使得在传统的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和环保等要素, 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型支柱产业, 它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产业, 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有助于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新农业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放异彩, 是因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找到了结合点。生态农业旅游使得旅游资源日益拓宽, 囊括了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在内的一切来自大自然的、历史文化的或社会活动的资源。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更是拓宽农业的食物营养、就业增收、生态保障、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这必将推动生态农业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摘要:通过解析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研究两者间结合的可行性, 并以资源优势为出发点, 探讨了三种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旅游

参考文献

[1]李蕾丁汉风:德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农业, 2002.6 (总278) :35~42

[2]刘彦随吴传钧: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及其理论[J].经济地理, 2000, 20 (1) :63~68

[3]高中琪:《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4]CeballosL ascurain.Thef utureo fe cotourism[J].MexicoJ ournal, 1987, 1:13~14

[5]卞有生: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0年

[6]何煜: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探讨[J].学术论坛, 2000, (5) :42~46

旅游农业生态开发 篇8

一、农业旅游的经济特点

(一) 农业旅游经济基础薄弱

农业旅游发展的依据是比较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 广大的农村地区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的地区, 因此, 农业旅游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差。

(二) 农业旅游资金来源有限

在众多农业旅游的研究中, 一般都认为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 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 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 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养的场所, 增长知识, 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 再结合季节性的果、菜、花实地自采现尝, 趣味旅游活动以及参与传统项目, 观赏特色动植物和自娱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 其发展仍然是以农户为基础。

(三) 农业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不同地区发展农业旅游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也不同, 所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形式多种多样。以某乡生态旅游经济为例, 其发展的基础是以多样的民族民俗和人文资源为依托, 发展特色旅游, 因其当地四季温暖的气候特点, 使其景观特色以热带风情为主。在我国气候条件比较寒冷的大兴安岭地区, 因为人烟稀少, 农林业发达, 其农业旅游发展的重点为北方特色的林区淘金方式, 而田园式体验旅游发展较少。尽管不同地域发展方式存在不同的差异, 但是均取得了成功, 这也显示了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地域特点性强的特点。

二、农业旅游发展与旅游经济间的紧密关联

如果在生态旅游发展的比较好的地区, 农业生态旅游甚至成为了当地旅游产业的龙头旅游产品, 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进行经营。整体上来讲, 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 其经济效益的增加说明其在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升高, 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所促进。

(一) 农业旅游对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分析

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指的是在一定的人力以及财力的支持下, 如何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两大部分。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成本和宏观收益两个方面。农业旅游所依靠的是固定的农业生产资源, 相比较于较大的风景区建设来说, 其投资相对较小, 并且交通、水电投资仅是在原来农家舍基础上加以改造, 一般为体现原生态特点, 改造幅度有限, 这便会大大降低成本。微观旅游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不同, 它主要分析的是劳动耗用与经济效益的数量对比关系。在成本上, 微观经济效益主要分析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 由于农业旅游经营的个体性, 促使营业成本较低, 并且农业旅游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便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微观经营成本。

(二) 从农业生产角度看农业旅游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 无论是否开发农业生态旅游, 田地每年都是必须要耕种的, 农业生产必须要进行的, 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则是在固定投入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效益, 这样看来, 无论农业旅游经济收益的高低, 相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收入都是额外增加的, 增加的这部分收益对于旅游业来说, 是使用较少的投资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总体上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 农业旅游的地位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

对于不同区域而言, 农业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同, 造成对市场的影响也不同。大多数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 农业生态旅游区一般都会安排在最后一站, 作为游客的纪念品购买地, 成为旅游经济的有效补充。另外, 不同的旅游团或者游客对农业旅游的兴趣也不尽相同, 也会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发展。在大多数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 农业旅游区较少作为主要游览景点, 一般作为旅游商品消费地点, 或者农业生产体验区、游览休憩地点, 而且因为游客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与职业的不同, 对于这样的安排满意度差异较大, 旅行社在线路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风险, 所以除开特别的要求, 农业旅游市场仅作为地区旅游市场的附属或扩展区, 所以仅靠传统农业旅游的发展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

三、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传统的农业旅游对资金投入要求较少, 一般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原封不动地加入旅游观光这项功能, 收到的效益有限, 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甚微。因此, 要更好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还需要传统农业旅游的转型。

(一) 因地制宜地开发农业生态旅游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在加强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的同时, 积极争取多渠道的财力投入, 逐步推动其具有明显的规模化效益。通过必要的投资, 在原有农产品 (下转第196页) (上接第191页) 特色突出、农业密集区建立集风景游览、采摘、野餐、娱乐、体验农家生活等为一体的综合型观光场所, 同时利用生产某些农副产品可直接供游人品尝的特性及其邻近县城的趣味优势, 开展以品尝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活动, 如在休闲观光农业区内开辟水果、蔬菜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既有利于环境保护, 又能为游客提供新鲜、美味、无污染的各类食品, 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在选定农业生态旅游基地时, 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应将作为第一要素综合考虑的。在沿海滩涂和生态农业实施区优先发展, 并逐步扩大其面积与增加服务项目, 并要因势利导, 避免盲目开发。

(二) 推陈出新地培育多样化农业生态旅游内容

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拓宽了旅游业发展的广度, 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新景观, 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 使环境恢复魅力, 永保秀丽。人们在追求淳朴、原生态的自然的时候, 更希望自然能为其美丽的旅程带来一丝浪漫。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 这部分人群逐渐增多, 从年龄层上来说, 表现为年龄范围的扩大, 这些方面使得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态旅游内容有其依存的市场。类似日益发展壮大的油菜花花田, 已经成为人们春季踏青赏景的重要选择。仅仅油菜花花田未免单调, 有些地方自发地根据其地区栽种作物的特点, 开辟出樱花林、桃花源等等景观。这些景观在某些地方仅仅初具规模甚至不成规模就已经引得人们驻足流连, 由此可窥见多样化农业生态旅游内容的广阔发展前景了。

(三) 多方配合, 促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

要形成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 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一是力争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凡列入政府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 从而营造优越的生态观光产业发展环境。二是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生态观光农业是集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 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 要搞好基础性配套工作, 为生态观光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农业旅游经济从特点上来说, 与传统旅游业相比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的存在与农业生态旅游经营分散、未实现规模化有直接的关系。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是远大的, 通过政策的扶持、合理的规划、完善的配套实施, 农业生态旅游对旅游经济的贡献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丽水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研究 篇9

浙江丽水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主要开发了一些休闲山庄、乡村度假村和其他生态园等农业观光园,种类比较单一,形式简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形式居多。因此,迫切需要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农业结合起来,做到重点发展农业,同时又不忽视旅游业发展方针。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对提高丽水知名度、创造农业品牌、促进农业产品销售、减少宣传成本、树立企业形象、增加企业和农民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丽水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资源优势

1.1 生态自然资源

丽水保存着浙江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9.1%,具有生态环境优势,被誉为“华东最大的生态休闲旅游地”。境内地势高峻,跌宕起伏,有国家级凤阳山—百山祖及省级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各1处,国家、省级风景名胜4处,森林公园7处,还有古代、近代的人文景观,以及许多待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等。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山脉、地势的影响,全市气候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域性和垂直差异性,为发展多样性、多层次、多品种的生态立体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丽水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区,独特的生态优势形成了丽水特色农业。该地区物产丰富,主要名特优农产品有香菇、木耳、笋干、茶叶、柑桔、杨梅、雪梨、黄花菜、缙云麻鸭、处州白莲、青田田鱼、松阳晒红烟等。

1.2 区位优势

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东南与温州接壤,西南与福建宁德、南平毗邻,西北与衢州相接,北部与金华交界,东北与台州相连。丽水是浙西南的交通枢纽之一,属温州进入内陆省区的捷径通道。金温铁路贯穿市区,高速公路直通2.5h到杭州、4h到上海、1h到温州,至宁波、台州、衢州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金丽温铁路、金丽温高速、“两龙“高速、缙椒高速等已经开通,为丽水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创造了前提条件。

1.3 旅游市场优势

2007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863.42万人次,与2006年相比同比增长33.62%,旅游总收入49.19亿元,同比增长39.14%,其中入境旅游人数7.56万人次,增幅48.14%,旅游外汇收入1.64亿美元,增幅51.8%;国内旅游人数855.86万人次,增幅33.15%,国内旅游收入36.90亿元,增幅38.67%。近年来,随着丽水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利用双休日进行农业观光的本地游客也越来越多。

1.4 地方文化优势

丽水遗址古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农村有些地方保留着民间历史街区、民俗文化、婚嫁习俗、民间节庆、特色小吃、农耕文化、民间手工艺等民间文化,丰富了观光农业旅游的内涵。摄影文化、剑瓷文化、石雕文化、汤显祖文化、畲族风情、木制玩具文化、香菇文化等文化形式具有地方特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1.5 农业产业多样化优势

近年来,全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区域优势特色农业新格局逐渐形成,食用菌、水干果、名优茶、高山蔬菜、笋竹林、畜禽、水产养殖等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主导产业日益显现。通过“育新龙、扶大龙、引外龙”等办法,扶持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53家,其中竹木加工类33家、食用菌类29家、茶叶类25家、果蔬类16家、畜禽类15家、其他类35家。

2 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对策措施

2.1 政策扶持,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政府要把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规划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观光农业客源主要来自周围区域城市,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出游动机、心理需求、饮食习惯、民俗风情、行为特征等作详细的规划调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政府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牵涉的部门众多,需要政府出面做好领导和协调工作,对建立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资金上做一定的扶持,设立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观光园发展的资本。同时,对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个人或企业在资金上给予一定帮助,对项目建设困难的鼓励外商投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形式参与规划建设,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业资源整合、土地流转、工商注册等方面做好政策上的支持。在发展过程要将生态、农业、生活、文化等方面有机融合,对农村的从业人员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培训,制订一系列地方法规规范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突出乡村文化与生活风貌的内涵,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 建立完整基础数据库,大力宣传生态农业旅游

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建立餐饮住宿预约、土特产品购物、旅游观光的农村风貌网等,设定专门的部门管理,同时大力借助新闻媒体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对优秀的农家游、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村等进行对外旅游交流,形成具有价值的旅游品牌。

2.3 以农为本,强调生态旅游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的原则,把发展农业、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农村生活,品味农村。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科学发展,不能破坏农村土地资源、污染农村环境,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丘陵、河湖、山体、植物等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让纯朴的农村风貌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体现农村独特景观。

2.4 开发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较强的旅游项目

从目前丽水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来看,主要以休闲山庄、乡村度假村和其他生态园这些农业观光园形式居多,种类比较单一,形式简单,档次也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都市旅游者的需求。在开发过程中要完善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形成完整的休息、娱乐、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在娱乐方面要让游客体验更高的旅游享受,开发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较强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丽水当地的民俗文化,让游客参与有关的文化性表演,更多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可以利用和塑造地形或其他娱乐设施,让游客更多地参与健身项目,比较刺激地体验大自然的生活。

2.5 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培育品牌,举办多样式节日

农村农业资源优势独特,每县市都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应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的资源、气候环境多等自然和生态优势,构筑立体式、生态型的特色优势块状农业体系。培育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缙云蚕桑、稻田养鱼等区域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把全市培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举办多样式的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促进丽水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利用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通过种植业也可发展一定规模的时令花卉树木,办时令花卉节,如:桃花节、梨花节、樱花节等,促进农民增收。

2.6 强化服务,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实现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规范产业内部经营、优化产业环境、提升产业素质。规范行业竞争、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加强对休闲旅游业的质量控制,形成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重视对从业人员的人才培养,将人才培养纳入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组织有关专业人士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与服务、风土人情、诚信知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知识培训,提高整体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标准,同时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介机构等约束和管理机构,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使其真正体验到“在自己家”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刘春香.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6(2):97-98.

[2]徐斌,杨莉勤.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J].现代农业科技,2007(3):125-126.

[3]张建国,俞益武.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5):581-587.

[4]林秀琴.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2(1):39-41.

[5]孙钢.新世纪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大思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甘肃生态旅游区域开发探析 篇10

一、甘肃生态旅游区域划分

(一) 沙漠绿洲生态旅游区。

这一区域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等5市。石窟、古长城、沙漠、戈壁、野生动物和沙漠绿洲构成了这一区域的特色。有著名旅游城市敦煌、嘉峪关;有全国第一个沙漠森林公园———阳关沙漠森林公园等。

(二) 祁连冰雪生态旅游区。

这一区域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 包括张掖和武威两市。祁连山区丰富的原始森林、冰川、雪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这一区域的主要特点。有国家级历史名城——张掖市;有张掖、黑河、马蹄寺、海潮坝、焉支山等5个森林公园。

(三) 黄河风情生态旅游区。

这一区域分布在甘肃中部, 包括兰州、白银和定西地区。悠久的黄河文化、香甜的瓜果、金城的都市风光和黄河两岸的古树名木构成这一区域的特色。有地处中国地理版图几何中心的甘肃省会城市兰州;有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贵清山、兴隆山、莲峰山、铁木山、东山、寿鹿山、岳麓山、仁寿山、西岩山、二郎山、五一山、兰山、关山、石头坪等森林公园和黄河石林景区。

(四) 草原风光生态旅游区。

这一区域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高山森林、山地景观、草原景观和浓厚的民族风情成为这一区域的显著特点。有松鸣岩、则岔、合作、莲花山、南龙山、南阳山等6个森林公园;有黄河三峡、龙首山、炳灵寺石窟、拉卜楞寺、三角石、柏木沟、腊子口等景区和景点。

(五) 伏羲文化生态旅游区。

这一区域分布在天水市和陇南地区。天水是丝绸之路重镇、伏羲文化发源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有“小江南”之称;陇南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的美誉, 也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栖息地。有麦积山、鸡峰山、天池、大河坝、温泉、老君山、尖山寺等7个森林公园;有麦积山石窟、伏羲庙、万象洞、哈达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六) 黄土风情生态旅游区。

这一区域分布在平凉和庆阳两市。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黄土风情、浓郁的田园风光和黄土高原上的天然次生林构成了这一区域的特色。有云崖寺、太统、莲花谷、五龙山、北山、周祖陵、巴家嘴、老爷山等8个森林公园;有崆峒山、王母宫山、北石拱寺等景点。

二、甘肃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甘肃旅游虽然起步早, 但发展缓慢, 和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分析其原因,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生态旅游区的交通、住宿业等设施还不完善。

同全国一样, 甘肃大多数生态旅游区一般所处的位置远离城市, 虽然资源价值高, 但区位条件较差, 偏离交通干线, 交通设施滞后, 尤其是许多森林景点交通不便, 可进入性差, 一些景区的餐饮条件极差, 卫生质量难保, 饭菜价格昂贵, 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不能满足各类游客的要求, 这些问题均制约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 投入严重不足, 市场促销力度小。

旅游业是一个需要先期大投入的产业, 没有投入, 资源就转化不成产品, 进入不了市场, 接待不了游客, 资源优势就变不成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甘肃的好多资源品位很高, 就是因为投入不足, 开发程度太低而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区的同类产品。受资金制约严重, 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大, 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如小陇山曲溪森林公园有着极为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 自1999年开发以来到现在变化不大, 虽距天水市仅有30km, 但在旅游旺季仍显得比较冷清, 反差极大, 这与其资源开发中资金投入不足有极大的关系。

(三) 旅游产品单一、老化, 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多彩。

据甘肃省旅游局统计:青海、宁夏的游客一半来自甘肃。也就是说, 甘肃人民在支撑着青海、宁夏两省旅游产业的半壁江山。另一统计:甘肃居民旅游首选出省旅游。“白天看庙, 晚上睡觉”是外地旅游者在甘肃旅游常常发出的感慨, 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目前全省旅游产品的单一和老化。甘肃旅游经济发展与发达省区差距比较大, 与周边相邻省区差距也在扩大。大自然赐予了甘肃丰富、独特的旅游产品, 但甘肃人把这一产品看成了洋芋蛋, 没有很好地去包装。和宁夏相比, 说甘肃的旅游资源胜过其百倍都不为过, 一个沙湖, 40年前还是一片沼泽地, 蚊蝇满天飞;一个沙坡头, 风沙连铁路都能盖了, 可如今宁夏人把这两块地改造成为旅游景点, 开发出参与性、娱乐性、刺激性活动项目, 一举成为西部旅游热点地区, 吸引了众多甘肃游人, 这一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四) 缺乏精品产品, 市场知名度低。

甘肃除了敦煌莫高窟知名度高一些外, 其他旅游资源外人知之甚少, 明显缺乏旅游的“热度”。相比几年前, 甘肃旅游的基本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可是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就其现状来看, 并不乐观。“知道敦煌, 不一定知道在甘肃境内;看过《读者》, 不一定知道是甘肃出版的;吃过牛肉拉面, 却不一定知道源自兰州。”在不少地方, 我们都能听到这调侃性的“段子”。其潜台词是:甘肃省有好的资源, 有好的品牌, 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抱着金饭碗饿肚子”。就北京市民的旅游去向, 有关部门抽样统计, 结果发现有9成人认为甘肃没什么地方可去, 市场知名度低。

(五) 观念陈旧, 思想不解放, 严重影响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 甚至有一些地方已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 但这些工作只是刚刚起步。甘肃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旅游行业自身, 无论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旅游企业, 都存在一个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问题。

三、甘肃生态旅游发展若干对策

(一) 转变观念、树立信心, 创作性地开展工作。

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旅游资源, 首先肯定甘肃的旅游业大有可为。“反弹琵琶”战略曾为甘肃的经济带来过光明, 旅游也需要反弹琵琶, 旅游业不仅成为很多市、县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还成为通往小康的必由之路。甘肃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切实开展符合生态旅游要求的各种旅游项目。

(二) 以“丝绸之路”申遗为突破口, 实施精品战略。

从旅游和市场属性上来说, 资源不等于产品, 产品不等于品牌, 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之一, 就是对品牌的认同。申遗成功不断造就我国新的一批著名旅游目的地。在目前国内多处世界遗产中, 既有北京故宫这样传统的著名旅游景点;更有丽江、张家界、平遥、九寨沟这些新兴的旅游目的地, 这些十几年前在中国还非常陌生的地名, 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世界遗产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尽管申遗难度很大, 但并非不可能。

近期应以联合“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及相邻省区, 共同整体申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为工作重点和突破口, 实施精品战略, 带动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同时, 大力培育以沙漠、戈壁、森林、高山、草原、牧场、冰川、雪山独特地貌等甘肃特有的生态旅游产品, 使游客看有看头, 玩有玩头, 争取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用自己的特色旅游项目留住旅游者的脚步。

(三) 大力发展以敦煌舞蹈为龙头的甘肃文艺产业, 提升旅游形象和品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与旅游有着高度关联、强烈互动的关系。《云南印象》、《丽水金沙》、《难忘的泼水节》、《五朵金花》和《月光下的凤尾竹》……云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文化气息浓厚, 文化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使人在旅游中体验文化, 在领略文化中游山玩水, 感觉特别轻松、愉快、陶醉、流连忘返。同样, 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甘肃, 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世纪七十年代末甘肃省歌舞团曾创作出经典作品《丝路花雨》;之后, 也曾创作出《敦煌古乐》、《敦煌组舞》、《西出阳关》、《大梦敦煌》等敦煌舞蹈作品。然而, 这一品牌始终没有形成产业, 没能带动全省文艺产业的发展。因此, 甘肃旅游大发展, 首先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 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进行开发, 尤其是大力发展以敦煌歌舞为龙头的甘肃文化产业。使游客能够在白天游览甘肃现有的旅游景点, 晚上通过欣赏旅游歌舞晚会回味追寻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既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品位又带热了相关旅游产品, 以此提高甘肃旅游资源的产品竞争力。

(四)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扩大客源市场。

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 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就让全国人民家喻户晓地了解了云南的少数民族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电视台轮流热播的《一米阳光》又让更多的年轻人向往去丽江古城一游。甘肃应加强与国内外新闻媒体、旅游机构合作, 尤其是利用央视播放《大敦煌》、《最后一个冬日》、《美丽的大脚》、《西部热土》、《天下粮仓》、《汗血宝马》、《惊天传奇》、《雪花那个飘》等在甘肃大地上拍摄并上演影片的契机,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大力宣传甘肃, 提升知名度, 打造一个崭新的甘肃旅游形象。

(五) 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 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 吸引外资进入。

(六) 加强和周边省份的区域联合, 共谋旅游大发展。

借鉴华东“15+1”、珠江三角区“9+2”、西南“长江新三峡”等旅游联合体的成功经验。以“丝路之路”、“伏羲文化”为纽带, 加强与陕西、宁夏、青海、新疆、河南区域联合, 整合资源、资金、人才和环境, 形成“集团式作战”, “捆绑式销售”, 共谋旅游大发展。

摘要:本文对甘肃生态旅游区域划分为沙漠绿洲、祁连冰雪、黄河风情、草原风光、伏羲文化、黄土风情等六种类型。提出了开发甘肃生态旅游必须从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发展文艺产业、提升旅游形象和品位、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加强和周边省份的区域联合, 共谋旅游发展等策略。

关键词:生态旅游,区域划分,开发

参考文献

[1]马尚英, 游遍甘肃[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陈学林等, 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甘肃科学学报, 2004.2.

上一篇:施用叶面肥下一篇:文学批评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