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趋势

2024-05-23

技术发展趋势(精选十篇)

技术发展趋势 篇1

1 我国在线监测技术现状

我国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覆盖区域也十分广阔。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后,其它类型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也在我国陆续推广应用。此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地推动了城市空气质量提高进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他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目前地下水自动监测技术、噪声控制自动监测技术、水污染自动监测技术等各种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已经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并且发展势头相当猛烈,对治理环境污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科技发达化、信息技术化,成为推进我国环境自动监测技术水平全面提高的催化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包括自动采样系统、自动监测仪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中心站数据收集与处理系统四大部分。随着我国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进步、仪表智能化发展及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新建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现已趋于日益完善的状态。

我国的自动监测系统规范化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环保总局已着手组织编制了新的空气自动监测技术规范、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规范、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却明显落后于环境自动监测应用的发展要求。国内仪器种类虽多,但是由于各地区差异太大,而导致对同一监测指标因方法不同而造成数据不同等问题相当严重。很多技术人员对仪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也表示怀疑,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就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对环境保护构成威胁。

系统方案不严密: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是一项较大规模的建设性工程项目,由于在经验和技术上的不足,较多的系统方案粗糙,不严密而匆匆上马,致使系统漏洞百出,给扩充和改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我国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系统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比如有些地区盲目的在乡镇,地级以上城市应用此技术,效率低,质量差;缺乏对此技术应用的理性思考。

2 我国在线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国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起步建设比国外要迟一些,现在正处在探索阶段,1988年天津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水质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测试点。结合国内外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历史、规律及特点,我国环境监测发展趋势有如下特点:

2.1 在环境污染物的监测中,将以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为主。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国家已充分重视和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但现在仍旧有很多企业随意偷排污水和排污不达标,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这都是环保意识单薄及诸多利益的驱使造成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先进的、适用的检测方法和监控手段。加强环境监测力度,建立污水在线监测系统,提高水质监测能力,势在必行。

2.2 从监控介质上,将对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生物界面整个体系的有毒有害的“三致”物质作全面监控。

基于多种有毒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某些重金属等在环境介质中能积累、迁移、转化的事实,要保障环境安全,不能局限在只对水质加以监测、保护,还要考虑与水体相关的环境介质 (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生物界面) 的综合作用。

2.3 采用GPRS无线监测系统对环境进行监测,加强环境参数的及时、准确、快捷。

由于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对于一些污染事故的现场和污染物排放源的监测,往往亟需回答的不是某种污染物浓度值,而是“是什么 (类) 污染物”,这就要求发展能在现场定性或快速定量的分析技术,可以利用基于GPRS网络环检测系统同样的原理,可以实现更多的应用。采用GPRS构建水质数据采集系统,能很好地满足水质信息采集监测的需求。同时该系统运行费用低,系统容易扩展,留有数据接口,通过配置或改变不同的传感器,系统也适用于大气和噪音监测,与有线MO-DEM、无线数传电台数据传输相比,该系统在技术上更具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吴邦灿.环境监测管理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2]吴邦灿.现代环境监测技术[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3]但德忠.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测试技术, 2005, 31.

[4]李国刚, 万本太.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 2004.20 (6) :5-8.

[5]HJ/T91-2002, 地表水及废水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以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2.

[6]吴美玲.基于GPRS的污水处理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6.

[7]葛爱欣.基于GPRS技术的污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2.

CAD技术发展趋势 篇2

CAD软件是产品创新的工具,既为工具,则务求易学好用、得心应手,形成一个友好的、具有某种智能化的工作环境。这样的工作环境可以开拓使用者的思路,解放其大脑,让其集中精力于设计创作,而并非软件的操作次序或使用规则。

1.智能化的图标菜单

多层次的弹出式或下拉式菜单已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良好的菜单结构可以使设计周期提前20%~50%。智能化的图标菜单结构是CAD软件今后的发展趋势。

好的菜单结构是:用户在图形操作区和菜单区之间移动光标的次数要尽量少,菜单层次要尽量少,菜单要直观、简洁、明了,菜单项排列要根据使用频率自动组合、调节位置,操作指令结构要十分简化。

2.“拖放式”造型

设计就是灵活的修改。直观地、实时地对三维实体进行“拖放式”的设计与修改一直是设计人员追求的目标。在变量化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形状约束和尺寸约束可以分开处理的灵活性,已经实现了对零件上的常见特征直接以拖动方式直观、实时地进行图示化编辑修改的功能。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智能化的、完全的“拖放式”造型。

3.动态导引器

目前在某些软件中,伴随光标而随时随地弹出菜单的操作模式已经越来越多,

随着光标的移动,动态导引器自动拾取、判断所有的模型元素的种类及空间相对位置,理解使用者的设计意图,记忆常用的步骤,并提示使用者下一步可能要做的工作。这是软件智能化的一个很好的应用范例。

应用功能改进

1.发展功能高度集成化的CAX体系

在CAD软件中,软件改进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改进整体性能,优化内部数据结构和算法,改进易用性;一是改进功能集成性,在一个软件体系结构下实现更多的应用功能集成。即用一个CAX软件来快捷地、一路畅通地开发出客户所需要的产品。预计在市场上形成完善、强大的CAX体系只需3~5年的时间。

例如,从工业设计到结构设计一体化,即CAID与CAD的集成,以确保设计人员可以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从产品外观到内部结构,来自由流畅地进行技术创新、性能或结构改进以及高级渲染着色。

2.知识融合技术

知识融合技术是能够进行自动化过程设计、管理可能性因素和实践性因素的一门技术。它让用户能够创建和保存自己的规则和过程,物理、化学或者在其它领域创建的工程规则都可以被集成,例如装配材料的花费、加工公差的极限、冲压的工序和模具注射过程等项目都可以保存和评估,并且大量实现自动化过程处理。用户可以方便地选择他们所需要的方案,就如同现在建造参数化特征一样简单。大量的过程自动化可以为工业界带来可重复利用过程的革命。

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重载铁路技术  技术创新  轴重

中图分类号:U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031-01

针对当前我国铁路运输缺口较大,运能增量又相对落后于运需增量的实际问题,发展重载运输成为了铁路事业的新方向之一。重载铁路运输在我国发展较为滞后、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其可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大,同样,也会对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前铁路事业的现状要求必须利用新技术对重载铁路进行创新和完善,进而不断增强我国铁路技术发展水平。

1 重载铁路技术创新原理

1.1 开放式原理

此种创新理念于20世纪90年末开始出现,在随后的时间内不断向前发展,逐渐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重载铁路技术要想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获得发展,就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不断创新改进和发展。与其有关的创新活动一般都是在企业当中完成,一般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各种技术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而且也会出现学科知识交叉的状况,其能够在现实因素的作用之下表现出很多的独特特性,因此某些类型技术之间的联系较少。重载铁路技术的客观情况要求其必须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原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且要想实现此方面的创新,就必须在各种技术部门的相互配合之下完成。

1.2 集成式创新

此种创新方式具有系统性,强调将原本不存在关联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使得重组之后的系统可以具备新的功能。同时,此理念更加注重个人的主动创新。重载铁路技术本身技术性较强,工程建设更是十分反复,需要各种高难技术的辅助下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其必须依靠企业本身力量实现新发展,还要利用集成式创新理念,将各种资源进行重新组合,让重载铁路技术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事实上,企业要想实现创新所需的技术设备资源以及人才已经难以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完成,需要在企业之外的各种条件辅助之下完成。

2 重载铁路关键技术

2.1 径向转向架技术

电力机车等交通运输工具采用径向转向架成为必然,已经在国际得到广泛认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此方面获得较多成就。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型机车生产厂家早已对其进行应用。在实际应用当中,其能够对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横向力进行缓冲,如此便能够减小车轮与轨道之间的过度摩擦,让机车的运转效率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其能够遇到的各种现实状况也能够在此项技术辅助之下完成。

2.2 增加车辆轴重

重载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车辆原本轴重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现实要求,必须在此种情况下对其不断进行必要的改进,如此便可以使其具备较高的运输能力。对国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各个先进国家已经将其轴重数值定位在30 t,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再增加10 t[1]。与此有关的研究仍在继续,轴重更多的货车正处于研发之中。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可知,我国必须在此方面加强研究,否则便会处于较为明显的落后状态。各个国家都已近在此项技术上获得现实成就,我国应该注重此项研究,正确让各个方面的技术能够符合重载铁路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2]。

2.3 重载铁路制动技术

计算机的应用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影响深刻,其在制动行业的应用造成制动方式发生变革,当前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对其进行应用,使得此项技术能够在机车制动的过程当中发挥较为明显的现实作用。此方面的制动系统研发时间较短,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将原本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进而能够确保其具备较强的现实应用功能,可以使用微机对制动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进而改进制动反应时间,让机车能够在行驶过程中顺利实现制动[3]。

2.4 发展高性能轨道技术

轨道对行车能够起到重要的现实作用,必须运用相关技术提高轨道性能。钢轨本身容易出现较为明显的侧磨或者掉块,如此的情况就会导致钢轨的使用性能受到影响。此方面已经在热处理技术的辅助之下得到改善,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接头受到损坏的情况一旦出现就会对轨道的使用寿命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改进原有的焊接技术,让此方面性能得到改进。

3 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发展展望

必须针对现实情况进行必要的考量,由于我国当前重载铁路网络相对较为紧密,使得相应的交通线路显得拥挤。对国外的重载铁路进行研究可知,其在重载铁路技术发展较高,使得其运输网络较为通畅。对于此种情况,我国必须利用各种创新理念发展重载铁路技术,缓解我国当前的重载铁路现实状况。

信息技术在重载铁路当中的运用已经开始,在今后的过程中,其运用必然更加深入。比如制动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制动过程进行改进,使得原本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題都能够在辅助之下实现。重载铁路技术本身便具备较强的复杂特性,必须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得到改善。

在运营管理方面也需要运用各种新技术促进其向前发展。因为传统的铁路管理模式需要花费较多人力、物力,造成工作效率相对低下。应该对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进行控制,将原本的技术流程进行优化,新的铁路建设便能够在其辅助直线实现较为明显的快速发展,原本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也能够在其辅助之下得到解决。必然会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将铁路建设、投资等部门之间联系在一起,让彼此实现协调互助,如此便能在建设的过程中提升办事效让原本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在轴重方面,现实状况必然要求我国在此方面作出进步,可按照国际标准对我国的重轨铁路技术进行改进,促使其能够为我国发展起到重要的现实作用。而且也应该在车体材料方面进行改善,确保其能够在满足现实状况的前提下对车辆的形势形成辅助作用。

4 结语

重载铁路技术载铁路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落后于先进国家,因此,利用创新理念对我国当前重载铁路运输事业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对各项技术实现新的发展,能够对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形成良好的辅助作用。因此,我国必须要对重载铁路关键技术进行分析,进而阐述此项技术的发展趋势。事实证明,我国在此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发展空间,必须应用各种创新理念让重载铁路技术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煜.大秦线重载铁路运输能力的提高措施[J].科技信息,2014,11(15):115-116.

[2] 吴首蓉,杜旭升,安迪.既有线发展重载运输的模式研究[J].中国铁路,2014,15(3):123-124.

国际热泵技术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国际热泵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0引言

笔者针对目前热泵技术的进展加以分析, 着重探究热泵技术和空气源热泵技术, 并对未来发展走向进行分析。

1热泵市场发展分析

纵观热泵技术的历史发展状况, 可以指导所有的热泵科技都与能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所以, 一些自然资源十分缺少的地区 ( 比如欧洲、日本) 十分看重热泵技术的发展和研制, 至今其技艺在世界仍旧数一数二。自1990年之后, 热泵技术的研制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 在21世纪时表现尤为明显, 众多国家因为能源不足所带来的压力和本国经济发展的最终水平, 成为研制热泵技术的最大动力,

在20世纪初期, 热泵技术位居前列的是德国和芬兰, 不过在后来的年份里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将结果保持到最佳的是瑞士, 但与历史最好记录依旧有较大差距。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全世界的经济大衰退, 众多国家政府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能源策略, 价格也随之发生变动。此时, 各种热泵体系的投资规格远远高于一般标准, 整体的经济大环境对热泵技术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在热泵市场不断拓展的同时, 与之相对应的热泵技术也处在主要的上升时期, 其实际使用范畴不断增大, 客观上为热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较高能效类的热泵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更有利于节约能源, 环保功效为其进一步开拓市场。目前热泵技术的发展处于稳定阶段。

2地源和空气源热泵技术发展分析

在这一部分主要针对地源热泵技术和空气源热泵技术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

1) 对地源热泵技术加以分析。在1970年至1979年间, 地源热泵的投入资金较大, 且当时能源丰富、价格低廉, 未能促进其有效发展。之后不久, 发生了能源危机事件, 由此引发人们对地源热泵技术的高度关注。步入21世纪, 地源热泵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经验, 同时众多国家不断拓展自身在这一方面的应用。总结来说, 地源热泵技术的分析关键点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对竖直类型的地埋管换热器的实际数据进行模拟操作, 并探究新类型的换热器。2对复合类型的地源热泵体系做具体分析。3研究并分析地源热泵体系中的SPF的具体性能系数, 并得出能效性分析。

2) 对低空气源热泵加以分析。这一热泵技术的覆盖面更广, 其本身供给的低温热源量多, 不论是进行安装亦或使用时, 都十分简便快捷, 运行操作也十分简单, 且对初期投入资金的要求不高。在发生能源危机后, 空气源热泵受到世界热捧, 多数市场对其加以认可。不过由于室外温度因素不可控, 当温度降低时, 空气源热泵的效用会受到极大冲击, 使得使用时会出现一些列问题, 所以目前对空气源热泵的相关研究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 1当外部环境处于低温时对其加以研究。2分析空气源热泵的除霜效应。3重点分析研究其能效作用。4对其噪声因素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3热泵技术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目前热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依旧处于提升阶段。在众多节能减排的科技中, 热泵技术拥有十分看好的未来市场, 将会有更多的区域将此类技术投入使用, 以此达到节能减排的环保作用, 据相关数据显示, 其未来发展态势良好。

2) 目前对地源和空气源热泵技术的探究发展拥有较大潜力。不同的国家及地区的许多状况有很大差异, 所以其在研究热泵技术时关注的焦点是不一样的, 具体的研究方面包括热泵机组的体系掌握、优化和低温环境中的使用。总之, 现今各国关注的焦点依旧是地源和空气源热泵, 同样的,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依旧是研究重点。

3) 加大对新型高效环保制冷剂的使用力度。因为各地气候因素的不同, 且现今对制冷剂的使用有明确规定, 所以加大对新型高效环保制冷剂的探索研制成为当务之急。

4) 复合式热泵体系的探究。在低位热源使热泵的整个体系中, 最受其影响的是可再生能源, 由于各个国家具体情况不同, 使用符合热泵技术能够促进最佳环保目标的实现。所以, 这一技术发展依旧拥有很大潜力。

5) 针对不同的建筑构造, 热泵技术的使用和研究也有所不同, 被列在重点范畴内。在国际工程中, 热泵技术的环保效果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挥, 所以大力推进热泵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对世界发展有正面推动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 热泵技术在现今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大力推动和发展, 不论是地源热泵技术还是空气源热泵技术, 在能源资源储量日益下降的情况下, 发挥了很好的替代和能动作用, 对环境保护产生正面效应, 受到多数国家的推崇。目前, 各国具体环境不同, 在研究热泵技术方面需要因地制宜, 尽量发挥本身的积极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更为合理地促进本国热泵技术道德应用, 并以此大力推动本国的总体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毛健全.发展城市地源和废热热泵的探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5) .

航空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篇5

航空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现代飞机和发动机进一步朝结构整体化、零件大型化方向发展.航空制造技术发展有以下趋势:数字化制造技术成为提升航空科技工业的重大关键制造技术;机械加工朝着高效数控加工方向发展;轻金属构件制造技术朝着制造大型化、整体化结构方向发展;复合材料整体结构制造技术迅速发展;冷却结构等新结构制造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高能束流加工、特种焊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飞机结构装配技术朝着柔性化方向发展;先进无损检测技术朝着可视化、非接触式快速检测方向发展.

作 者:郭恩明 Guo Enming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刊 名:航空制造技术 ISTIC英文刊名: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年,卷(期):“”(z1)分类号:V2关键词:航空工业 制造技术 发展趋势

信息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电信行业 交换 数据领域

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其实人们早已将交换概念的内涵扩展了,其外延一直延伸至广义的信息交换。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丰富了交换的概念,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困惑。所以我们说人类技术的进步已经进入了一个交换新世纪。这里交换的概念不仅涉及对延时敏感的话音,而且包含数据交换和视频交换。也就是说现在的交换概念不再是电路交换,也不完全是分组交换,而是信息交换。

由于分层概念是新通信基础设施的关键之一,所以信息传递也是分层的,这才有了分层交换的概念,才有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各种交换的新名词,如第二层(L2)交换、第三层(L3)交换、第四层(L4)交换。其实最基本的交换还是第一层,即物理层的交换,传统电话交换系统就是采用的这种交换。在其它层的交换实际上是一种软交换(Soft Switching)或虚拟交换(Virtual Switching)。

最初交换的概念是由硬件派生出来的,但是现在已经可以由软件和固件实现,如采用ASIC实现的第二层(L2)、第三层交换(L3),甚至是第四层交换(L4)。正是这种概念的革新,才常使一些墨守经典交换概念的人感到费解和困惑。

过去,交换的概念几乎是面向连接的服务的专利,但是现在交换的概念已将会晤(Session)过程分解为更多的子过程,只要其中一部分采用了交换,就对此技术冠以时髦的交换概念/名称。过去的交换概念主要在物理层,所以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譬如PSTN交换机、DDN和交叉连接设备,但是现在交换的概念已经扩展至协议推的各层,而且是从统计的角度来定义的。这里连接的概念已经让位给流(Flow/Stream)的概念,当然流是需要识别的,因此才有了标签(Tag/Label)技术。当然,不同的应用协议会带来不同的流特征和标签体系。

具体而言,新交换的概念可以应用在局域网和/或广域网。最早在局域网中的交换概念是第二层交换,它是为了解决以太网共享带宽瓶颈问题而提出的,采用了MAC地址作为识别交换端口的标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域网中早就采用了第二层交换,如帧中继和ATM交换。

在现代数据网中,路由器是网络的核心构件。但是由于它对每个分组都要进行第三层处理,所以速度受到限制。因此,路由器设备厂商便千方百计提高节点机的速率,当然采用硬件实现原来由软件实现的第二层,甚至第三层功能是一种方案,再者简化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处理功能也是一种方案。显然,将两者同时实现更是一种理想。交换技术相对于路由技术的好处就是快,当网络规模很大时,高速,大容量路由器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由于现代通信网络大都采用光纤技术,所以现在数据网络的主要瓶颈是节点/路由器。现在的L3交换、路由交换或其它名词都是这种思路的结果。虽然L3交换最初也是为LAN设计的,它采用目的IP地址进行交换,但是现在这种技术也已经开始在WAN中使用。

在网络边缘,由于服务器应用越来越多,出现了新的网络边缘瓶颈,因此第四层交换的概念开始在用户侧或局域网测产生。L4层能够基于端口地址实现交换,通常听到的基于策略的路由选择就是在L4层完成的、L4交换多用于分布式系统,以提高访问速度。显然,目前在广域网中还无法应用L4交换,但是未来的网络智能节点有可能在第四层实现某种形式的交换。

交换的概念固然很好,但是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硬件实现路由器的各层功能,就可以实现端口线速处理能力,消除路由器的处理瓶颈。挑战10Gb/S、100Gb/S、甚至1000Gb/S的交换式路由器将是新世纪初的艰卜仟务。但是这里的挑战实往太多,怎样才能在既提高速度,又不失灵活性的条件下实现高速路由器呢?未来的趋势将是软件硬件化(Hard Software),即用智能硬件实现传统的软件功能,以及硬件软件化(Soft Hardware),即可编程硬件。人们希望演过电路(Evolutionary Circuit)将在下一世纪为高速信息交换敞开大门。另外,协议的并行处理技术也将个新世纪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电梯技术发展及其趋势 篇7

1 智能化技术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与控制技术的发展为高楼大厦的智能化提供了条件。作为智能建筑物中的重要交通与运输工具, 电梯的技术和发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另一方面, 若电梯与智能大厦中的其他自动化系统形成联网, 如与楼宇控制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监控系统等, 这样智能电梯就能更好的为居民与用户提供更高效、更优质、更安全舒适的服务。

电梯的智能化主要是体现在其系统架构、系统控制与系统信息共享方面。所谓智能电梯, 是指利用身份识别技术 (如指纹电路、IC卡、密码、视网膜等) 使轿厢内管制人员出入特定楼层, 并且具有时间-空间分区管制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智能电梯应用何种身份识别技术手段, 应与该楼的管理水平与技术相结合综合考虑, 从而实现与整个建筑自动化管理系统相连接, 依托系统的整合进一步实现电梯的安全与智能化管理。

智能技术的高级应用还体现在电梯群控系统。随着大型、高层化建筑的兴起, 大厦内部配置多台电梯已是常态, 这样多台电梯局部/个体运行效率与电梯群的整体运行效率之间就涉及到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因此, 科学合理的电梯分配与调度在电梯群控制系统中必须考虑全局运行效率优化的科学问题, 兼顾系统服务质量和能耗。电梯智能群控系统, 与网格技术类似, 将电梯群与计算机作为系统节点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与扩充系统的软硬件资源的计算、存储、管理与控制能力。在智能电梯群控系统中, 常常被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基于黑箱理论的模糊控制、基于推理引擎的专家系统、智能优化算法 (粒子群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技术、模拟退火算法, 禁忌搜索等) 、网络化技术、电梯交通配置CAD、物联网技术等[1]。上述技术的发展必将推进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 而电梯的智能群控系统也必将在深度与广度上实现更高层次的系统协同与整合。

2 远程监控技术

电梯故障中, 困人故障一直是电梯使用与运行的一大安全隐患。在上世纪80年代, 便有在轿厢中安装摄像和通讯设备构件电梯监视系统, 从而便于被困人员与外界联系。但是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点对点的电梯与大楼通信。事实上, 在解除困人故障, 尤其是重大困人故障中, 与专业人士取得必要的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远程监控技术弥补了传统摄像头监控的不足与缺陷。电梯远程监控技术 (REMS) 是指某个空间/区域中安装多部电梯后, 对这些电梯实现集中式远程监控, 并通过后台系统对电梯的使用、运行与维护数据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更新、统计与分析、故障诊断及救援[2]。

当前, 国外一些大型电梯公司对自己的电梯系统, 都配套了相应了电梯远程监控系统, 如美国TLM奥的斯电梯的远程监控系统;德国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的TE-E (TELE-SERVICE) 型系统;日本日立公司的HERIOS&MAS系统等。国内也有许多公司重视电梯远程监控系统, 如前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Prospect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等。远程监控技术不仅服务于电梯乘客, 同时也为维修中心提供便利.通过远程监控与实时数据采集, 维修中心可以实时监控电梯的运行, 搜集电梯运行状态和故障数据, 从而减少了维修的成本和时间。

3 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目前应用的场合为电梯安装。电梯安装过程中放/对线耗时且费力。利用蓝牙技术可以使得电梯安装周期缩短30%以上, 并可降低安装成本;对于客户而言, 也可省时节流。此外, 还可以免去布电缆线的繁复。

4 绿色技术

绿色电梯是未来电梯发展的总趋势这也符合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规划以及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著名的电梯专家Peters将电梯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要素分为: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产生废弃物和为产生电力而排放的CO2以及电梯运行的噪声污染等[3]。Peters进一步阐述绿色电梯的发展应该综合考虑高效的能源驱动、有效的轿厢照明、无效力的减少以及优化调度与计划来进行研究。绿色电梯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节能/环保”。

4.1 环保

电梯的环保意味着对电梯进行设计的持续改进, 不断研发具有环保、无噪、无电磁干扰等特点的产品, 还应考虑无环境污染的轿厢装潢材料。例如西子奥的斯绿色环保Ge N2电梯。

4.2 节能

节能也是绿色产品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降低电梯能耗的措施是一项重大工程, 需要从系统论、方法论与控制论的视角来研究与解决。目前研究的主要电梯节能技术包括以下几点。

(1) 驱动系统的效率提升。

电梯的电动机驱动耗能占总耗电能7 0%以上, 研究不同的驱动方案以选择高效的电机驱动, 具有很大的节能效果。目前, 驱动系统的效率提升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选择高效率电机;二是采用变频器调速器。

(2) 能量反馈。

节能向“生能”的研究着眼点的转变, 不仅是对节能深层次的认识, 更是一项极具挑战的研究。在电梯运行过程中, 空载 (轻载) 上行或者满载下行时电动机由需要消耗电能转为发电状态, 将再生的电能反馈给电网可以大大降低电机能量消耗[4]。此外, 风能、太阳能向电能的转换也不失为电梯外部能源补充的既可行又经济的方案。

(3) 电梯构造的改进。

电梯的设计与制造成本也极大的制约着电梯的发展。研发低廉、高性能的电梯材料以及电梯设计的轻量化研究也将是电梯研发的一个重要趋势。

符合时代发展与需求的电梯不仅需要新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与通信技术, 还需要新型的设计方法学与材料。唯有电梯的设计与制造方、电梯使用方以及电梯运行相关监管机构共同努力探索, 才能使我国的电梯技术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文, 付国江.电梯群控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2]徐行健.多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9.

[3]http://www.chinajnzz.com/news/shownews_23721.htm (中国节能建筑网) .浅谈绿色电梯的含义及发展方向[EB/OL].2010.

光缆安装技术发展趋势 篇8

一、光缆安装的现状

就于目前而言,传统的传播网络线路介质已被人们所淘汰,普通家庭用户已大部分迁入光缆为家庭主要传输线路,通常的光缆维护方式如:传统维护方式闭、充气维护等,通过这些维护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相对于现代具有充气设备的新光缆线路等,传统线路的不足之处又被无限放大,时代在进步,随着而来的所有东西都在进步。根据光缆的特点,光缆不仅经济实惠,而且因为线路的原因地方面积小,但是其中技术问题也随着凸显出来,像气阻很大,导致线路不流畅,甚至还不通气,重而大大的加深了维护成本,之前最好用的光缆充气已经不能应付与现今的光缆线路情况,而其它光缆方式的效果无法让人满意。为此,开发出一种新的光缆安装方式已经成了现在社会比较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种境遇下,一些新的技术被开发出来,而相应的也是一些新的概念也随着而生。

二、光缆安装技术

1、技术维护。对于充气维护技术带来的不足,需要一种新的遥测方式对填充型光缆的故障预报。而当今先进的是湿度传感器件与淹水光钎传感器,正是因为由于在通常传统技术遥测的不足而发展起来的新装备型、技术,这应该而言也是一个实质性的技术突破,但美中不足的在其传感光钎的制造方面比较复杂,在运用上并不是非常方便,但是显然对于当今的技术而言已经是一个很大技术进步了,不仅解决了传感器等一些麻烦的问题,而且对于能简化传感结构器已经较为简单,这样已经的技术很符合当今的社会。

2、光缆技术。对于光缆的自动转接,现在实现的光缆通信系统中主备光缆,在主动新旧光缆的连接当中不再是中断的连接,对于一般的对干线、中继线线来说其是都是比较有利的,在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上会一定会有这广泛的运用的。这对于如今的技术而言已经是很难做到的了一点。在对于光缆的安全性而言,可以提高光缆系统的可靠性,而这也是我们对于光缆维护的主要目标。良好的设计如光缆支撑系统就是一个较好的保保证作用,其对于集中监控的维护也有着较好的引路作用,对于这一具有现代技术有着重大突破性,也是维护现在与将来光缆维护技术的重要理念。

3、遥测器。金属元件的的填充型光缆技术对于现在而言有着非同意义的观念,在加拿大贝尔研究所开发的SSU,极大的改善了现代技术对于遥测器问题的不足,新技术不仅能够利用新设计的湿度传感器件对于一些重大事故做到提前预报,还能有效的保障了线路的工作效益性,它有三种原理,同时也能确保三种原理中带来防御效果。

三、光缆发展趋势

光缆通信技术在上世纪开始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与目前的技术与发展状态而言,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更久都是一种新时代的标风。相对与传统性的光纤技术而言,在用于网络时传输率将提高到四倍以上,而相对成本与随着而降了,从而保证了企业的最大效益化,对于如何能够不断提升网络的传输率,通信集团在一定程度上是下了硬功夫的,特别是宽带业务方面,实现了传输率最大化的可能性,在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在新的网络方面有了更大的突破,就我们知道而言便已有了10gbp系统,而我国也探索中实验多次的网路传输率最大效率化实验,希望通过中外的技术的结合来改变我国网路技术落后的的问题。

结语:光钎通信一直是我国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世界来说更是重大革命,在这些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整个通信市场光纤已经逐步开放为全世面性,它的发展又得到了一次跨时代的进步,而它所带来的发展不仅仅是在原来技术加以突破改正,更大意义在于它能量下大量资源,方便长距离的传输和安全性,同时不但提高信息的质量的而且其中也方便人们的整体生活,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在世界科学世界发展期的一个高峰,光纤光缆技术会有更大的突破性,其工作效益必定会更大化,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收入,而我们可以想象在不断探索与研发光缆技术,将来的通信技术能够令我们多震撼。

参考文献

[1]何益丰.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J].机电信息,2013(6).115-119

车身焊装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9

在车身制造的传统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中, 车身焊装的决定性作用如下。

a.决定车身的外形轮廓及装配精度。

b.决定车身的刚度及安全性。

c.决定车身的内部空间、承载能力及舒适性。

d.决定车身自身质量及燃油经济性。

现代汽车生产的显著特点是总量大、品种多、单个品种批量减少、车型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为满足用户对安全、舒适、节能、环保和降成本而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现代车身焊装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为了实现优质、高效、柔性化、降成本、安全环保的车身焊装, 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方面不断探索,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 车身焊装发展趋势

(1) 优质的原则

a.镀层板、高强板、轻金属的焊接

近年来, 汽车产品在轻量化、安全性及防腐耐蚀等方面的需求, 促进了高强度钢板、镀层板和轻金属等新型材料的大量研制及推广应用, 国外AUDI公司已开发出ASF全铝车身, 这对焊材品种及相关焊接方法不断提出了新的课题。例如, 药芯焊丝、无镀铜实芯焊丝、铜铝焊丝等新型焊接材料开始在车身焊接领域大量推广应用。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焊接设备和控制设备的发展。具有多规范、多脉冲、多种检测及补偿功能的新型控制器已在国内主流厂家广泛应用;新型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合金、镀层电极已逐步推广应用;新型焊接设备, 例如三相次级整流焊机、中频焊机, 已在神龙公司开始采用。

b.激光焊的推广应用

激光焊具有单色性好、相干性强和亮度高的特点, 与传统车身焊接采用的搭接电阻焊相比, 具有以下优势。

焊接质量显著提高, 焊缝熔宽、熔高、热影响区均显著改善, 国产AL6车型采用激光拼焊技术的全新车身设计, 抗扭强度增加了34%,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乘客安全及舒适性。

减轻了整车质量和降低了制造成本, 降低了油耗。

减少了覆盖件、加强件的零件数量, 简化了装配步骤和焊接工艺。

激光焊接外覆盖件, 因免涂密封胶而带来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传统车身点焊和激光焊对比见表1。

未来车身焊装可根据产品的设计特点, 采用点焊+激光焊的组合以获得质量、效率和成本的最佳匹配。此外, 等离子拼焊板在国内也开始应用, 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汽车部件的激光焊接见图1。迈腾车身激光焊缝 (俯视图) 见图2。镀锌钢板车门的剪裁激光拼焊板见图3。激光焊的推广应用见表2。

c.车身焊装的几何尺寸精度控制

为了保证车身焊装的几何尺寸精度, 各大汽车厂纷纷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车身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标准, 如美国汽车联合会大力实施的“2mm工程”;日本丰田公司推行的“全球车身标准GBL”模式。在国内主流厂家中, 大众和通用在华合资厂推行“车身Audit”;重庆长安汽车公司推广的“汽车尺寸工程及公差分析技术”;神龙公司通过控制“几何尺寸质量水平IQG”和“几何尺寸合格率IQV”来控制车身几何尺寸精度。

d.电弧钎焊

传统汽车弧焊多采用CO2或混合气体保护MAG焊, 其加热温度高、焊接飞溅大、焊接质量较差, 为此国内主流厂家已普遍采用CU-AL、CU-SI、CU-MN焊丝的电弧钎焊, 见图4。

传统MAG焊与电弧钎焊比较见表3。

(2) 高效的原则

a.大量使用焊接机器人

现代车身焊装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广泛应用了各种机器人, 如焊接机器人、涂胶机器人和各种搬运机器人。国内主流汽车厂家, 如神龙公司一厂应用了各种机器人50多台 (套) 。零部件厂如广州YBM万宝井公司采用300台弧焊机器人, 实现全部MAG焊缝的自动焊接。国外有报道, 大众公司在欧洲已实现无人化的焊装车间, 整个焊装工艺流程完全由机器人实现。

b.激光在线检测

车身的焊装质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车质量水平。据1997年J·D·Power发布的全球汽车产品关键质量问题的调查评估报告 (Initial Quality Survey) 显示:41%的汽车产品质量问题是由于车身尺寸偏差所造成的, 而在批量生产中, 72%的车身尺寸问题与夹具偏差有关。

车身焊装的一个典型特征, 就是薄板冲压件的多工位焊接成形, 冲压来件问题和焊装夹具偏差是影响车身尺寸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为了保证车身焊装质量水平的一致性, 焊装检具投资和车身尺寸检查是各个汽车厂车身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汽车厂商已逐步推广激光车身在线检查技术取代传统的检具检测和3D检测。国内大众、奇瑞、神龙二厂和其他主流厂也开始应用这项新技术。车身激光在线检测与传统的检具检测和3D检测特性比较见表4。

c.滚边机器人技术在轿车开闭件 (四门两盖) 上的应用

包边工艺是一种将零件上冲压产生的翻边折弯压平, 使开闭件的内、外板连接在一起的装配工艺。

在传统工艺中, 开闭件的包边是通过电动或液力压机和翻边模的配合来实现的, 通过两个独立的压块将作用力施加在外板的折边上, 经过两个施压过程来完成最终产品, 包边一次成形, 工艺成熟, 但设备专用且投资大、成本高。

神龙公司开发B53车型采用了机器人滚压包边工艺, 这是一种全新的包边方式, 主要设备包括机器人、滚压头和凹模3个部分。其成形过程与传统的工艺方式不同, 通过机器人驱动滚压头, 在滚轮的滚动过程中将作用力施加在外板的折边上, 使其逐点变形后形成最终产品。根据外板的折边角度, 一般需要3次滚压。变换车型时, 只需要更换凹模, 机器人和滚轮均可重复使用。

传统包边与机器人滚边特性比较见表5。

d.车身焊装的模拟设计和模拟制造

为适应现代汽车快节奏的更新换代, 主流汽车厂越来越多地将“同步工程”引入车身焊装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来。推广模拟设计和模拟制造, 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 以期能尽早发现车身设计和制造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调动相关部门开展平行攻关, 有问题及早解决, 从而加快新车型的开发周期, 保证新车的投放质量, 同时降低开发成本。如神龙公司已普遍应用的“PCM图”, 重庆长安采用的RPS系统, 都是从新项目开始, 其产品在工艺、冲压、焊装和总装中均共用同一个基准, 为保证高水平按时投产新车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e.多品种柔性化焊装线

车身焊装柔性化包括传送线、夹具和焊接设备的柔性化。现代汽车的车型发展, 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 车型换代的时间间隔从几十年到十几年, 现在是三、五年甚至更短。自动传送技术和焊接机器人的广泛应用, 为车身焊装实现柔性化提供了现实可能。大量使用可编程序控制焊装机器人和作为车型更新的关键设备——多品种成形机, 为新车的快速换型提供了现实可能。如神龙公司T53/T51, B53/B51 4种车型, 可在同一工位通过多品种成形机实现快速换型, 见图5。

f.组合装焊夹具

随着车型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为实现多品种柔性化生产, 主流厂家已开始使用组合装焊夹具。如神龙公司206/C2的侧围成形夹具, 通过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组合而成, 可通过车型识别实现2种车型的快速转化。

g.伺服电机实现的柔性化装焊夹具

为实现多品种柔性化生产, 使用伺服电机实现的柔性化装焊夹具, 在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东风本田新投产的GW生产线, 据称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车身主焊设备, 该设备由控制系统、车身拼焊定位夹具、焊接机器人、平移滑台、车型切换装置、可换型移动台车及输送轨道等辅助装置构成。设备所有运动机构均采用交流伺服电机驱动以保证运动精度、生产效率和柔性。

GW生产线采用逆变焊接变压器和伺服驱动加压机构等最新技术。该线由4个工位组成, 年最大产能为24万辆份。工位1为地板就位;工位2为预拼装;工位3为成形定位焊接工位;工位4为车身交付。

(3) 降成本的原则

a.新型电阻焊机的应用

传统三相交流电阻焊机的功率因数较低, 能量损耗及电网容量需求较大。而采用三相次级整流焊机和中频焊机, 能有效提高焊机能量利用率, 显著降低焊机的输入功率, 提高焊接质量水平。例如, 神龙公司焊装车间已开始采用三相次级整流焊机、中频焊机。见图6。

b.群控技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控制焊装车间的初始安装容量, 提高焊接设备的利用率, 提高焊接质量水平, 采用电阻焊设备群控技术, 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国内陆华科技公司已研制出电阻焊机群控器并成功实现商业化。

奇瑞汽车焊装车间主要焊接设备——悬点焊机, 通过采用国内先进的群控技术, 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电网所谓集中控制。该系统能限制同时通电的焊机台数, 以保证电网平衡和限制最大使用容量。系统采集的数据包括点焊机的焊接电流、焊接时间、控制角、焊点数、电流超限、故障情况等, 可根据要求定时自动存储, 便于控制人员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系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对每台焊接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远程编制。

(4) 安全环保的原则

a.一体式点焊钳的推广应用

随着焊接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对安全、环保、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 一体式点焊钳已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焊装车间普遍采用的分体式悬挂点焊机, 如神龙公司新建项目已完全采用一体式焊钳。由于取消了次级主电缆, 焊机容量及电缆消耗均大幅降低, 操作灵活性增加, 对操作工的涡流辐射损伤也大幅降低。见图7。

b.焊装车间的通风排烟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传统车身焊装那种烟雾缭绕, 焊渣飞溅的景象已不符合目前要求。上海大众PASSAT车间已广泛应用工位抽烟装置, 神龙公司焊装车间除了应用大功率抽烟排风装置外, 还使用工位防护帘, 以有效防护焊接飞溅对过往行人的损伤。

c.伺服焊钳的推广应用

传统车身焊装广泛使用液压、气动焊钳, 其漏气、漏油、噪声较大, 且焊接质量不易保证, 目前国外主流汽车厂商和部分国内汽车厂已逐步开始推广应用电动伺服焊钳。由于这种焊钳的电气控制和机械精度要求较高, 且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厂家主要用于点焊机器人。

d.凸焊螺母的自动送料

1台完整的白车身焊装, 需完成相当数量的凸焊螺母焊接。传统的人工送进凸焊螺母, 不但费时费力, 而且操作工存在安全隐患。采用凸焊螺母的自动送料装置, 不但改善了操作安全环境,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提高了整机开动率。例如, 东风日产的花都工厂已普遍采用凸焊螺母自动送料技术, 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和安全环保效果。

3 结束语

我国汽车工业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近20多年以来合资引进和自主品牌的崛起, 大大加快了先进焊接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我国即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制造大国。但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严重滞后, 重要工艺装备主要依赖国外的局面迟迟得不到根本改观, 又将严重阻碍我国从汽车制造大国迈向汽车工业强国。

针对汽车产品“轻量化、更安全、性能更好且成本更低”的发展目标, 当代汽车焊装技术正从传统的材料连接概念与方法的基础上迅速延伸和拓展, 并向“精量化焊接制造”的方向发展, 从而实现优质、高效、柔性化、降成本和安全环保的车身焊装。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10

1. 高速化、高精度

提高生产率一直是数控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切削速度, 并减少辅助时间。目前, 高速主轴转速已达到15000~100000r/min, 而工件的加工精度主要取决于机床精度、编程精度、插补精度和伺服精度。微处理器芯片的迅速发展为数控系统的高速度、高精度提供了保障。CPU的频率由原来的5mhz、10mhz提高到几百兆mhz、上千兆mhz, 甚至更高。而且新型数控机床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达到0.01μm和0.001μm。

2. 高效能、高自动化、高可靠性

为了减少机床辅助时间, 提高机床效率, 除了在结构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外, 在数控技术上采用脱机编程、图形模拟等技术, 然后后台输入修改编程程序, 前台加工缩短新的加工程序在机调试时间, 使机床的高效能不断得到提高。自数控装置发展到以微处理器为主体组成CNC系统后, 系统的功能得到不断扩大, 因此数控机床的自动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新型数控系统大量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还采用专门芯片, 提高集成度以及使用表面封装技术等方法, 减少了元器件数量和它们之间的连线和焊点数目, 从而大大降低系统的故障, 使数控不断地向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3. 高复合化和多轴化方向发展

以减少工序, 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加工, 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多功能机床。核心是在一台机床上要完成车削、铣削、钻孔、镗孔、攻螺纹、铰孔和扩孔等多种操作工序, 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

4. 高柔性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虽然传统的非数控机床也具有一定的柔性, 但它不能获得高的效能和稳定的精度, 更不适应复杂型面的加工, 因此数控技术的高效柔性化制造设备及其制造系统需兼具下列特征:a.高度的灵活性和多品种生产的快速适应性;b.高效的生产能力, 高柔性化反映了制造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要求产品生产变换的灵活性和产品质量持续提高, 更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数控系统的网络化, 主要是指数控系统于外部的其他控制系统或上位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和网络控制。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最近业界又提出了数字制造的概念。数字制造又称“e—制造”, 是机械制造企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也是世界先进机床制造商当今标准配置的供货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大量采用, 越来越多的国内用户在进口数控机床时要求具有远程通讯服务等内容。

上一篇: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下一篇:维生素E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