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课堂教学法

2024-05-30

德国课堂教学法(精选十篇)

德国课堂教学法 篇1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学流程设计上, 通常会采用问题导向教学程序。课程流程从提出问题、分析讲解、实际操作、老师点评, 再到提出新的问题、引出新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螺旋形的课程流程中自然地升高和增长, 应用和理论两条主线就像DNA一样螺旋式的交织在一起, 自然而流畅。整个课程教学从观察现象到引发挖掘本质, 从实践应用到牵出理论分析。

教学设计从整体到局部, 再从局部到整体。一个复杂的项目包含许多个任务,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不断提出新问题、新任务, 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强化旧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将难度一点儿一点儿地增加, 任务设计巧妙, 既复习旧知识, 又引入新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了个个任务后, 也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项目。

在我国, 职业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大多不够扎实, 大量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会使学生不能理解所学知识。然而, 在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学中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 教师在授课时除了复习、提问, 就是长时间的讲授。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设计教学流程, 导致学生听课时没有任何目标和兴趣, 根本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由此看来, 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师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 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将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二、教学情境创建

1. 整体性的课程载体

德国的职业学校精心选择课程载体, 这些载体有的是来源于企业实际应用, 有的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所购置的教学设备, 无论何种设备都应该涵盖基本知识点、能力点, 按学生接受事物的规律从大到小, 从外到内。知识按矩阵布局分散到载体中的, 知识的搭接有层次感、梯度性。

2. 创建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

在授课过程中,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会通过学习情境的创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授课的案例大都来自于实际工业现场,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过程, 问题解决后, 学生会很有成就感。这种学习方式, 目的明确,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一个学习情境里重点学习一两个知识点, 学生反复练习, 容易做到熟练掌握。以往我们在讲授程序设计的课程时, 存在着为讲程序而讲程序的现象, 脱离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 学生无法理解在所编写的程序在实际中如何应用, 学习起来枯燥无味, 效果不佳。通过创设与他们今后工作岗位相关的学习情境来讲授编程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在授课时每次都结合一个学习情境, 下一学习情境都是在前一学习情境的基础上, 增加一些新的任务或难度, 为解决情境中的新问题, 逐步引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此引出新的知识点, 学生总是带着问题学习, 层层深入,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整个学习过程循序渐进, 一环扣一环。这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必须每堂课都认真听讲, 亲自动手练习, 掌握每一个环节, 一旦某一环节没有认真学习, 后面的课程就很难跟上, 会越学越吃力, 导致最后完成不了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都要很扎实地学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 最终才能通过全国的统一考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讲解上一个学习情境中存在的问题, 和下一个学习情境会用到的新知识点。重点教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多数时间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 在做的过程中逐渐理解、领会所学的知识点、掌握专业技能。

教师在教学时, 提出的任务可以有难度变化。例如在讲授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时, 可以先创建一个学习情境, 完成第一个任务。当提出第二个任务时, 教师可以将流程图告诉给学生, 由学生根据流程图来编写程序。以后的任务将由学生自己绘制流程图并编写程序。通过这样的训练, 今后更加复杂的任务, 学生将会独立完成。下面是德国教师Wellenreuther先生授课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向的教学流程。

(1) 回顾、复习

检查作业, 同时也复习了上一次的讲授内容, 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具体做法是首先请一位学生将作业在现场全部操作完成一遍, 学生自己演示作业结果, 教师进行点评。复习后, 教师回顾目前所学的知识。

(2) 新课讲授

(1) 提出问题

首先, 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时间控制问题, 从而引出了定时指令S-PUCSE、S-PEXT、S-ODT、S-ODTS、S-OFFDT。指令的学习是学生通过帮助文件自学完成的, 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自学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学绘制出指令时序图, 然后进行展示, 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

(2) 任务下达

任务一:电机启动时会有很大的启动电流, 其启动电流可达额定电流的10倍。为此, 在电机启动时应加限流电阻R1~R3。启动时首先串入全部电阻, 5秒钟后切除第一个电阻, 再过5秒后切除第二个电阻, 再经过5秒后切除第三个电阻。这样三个电阻完全切除后, 就完成了电机的启动过程。在这个任务中就要使用定时器指令, 由学生根据定时器指令的功能选择使用哪个定时器, 然后编程实现控制要求。

在完成了这一任务后, 教师进行了归纳总结。由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没有人提出在OB1中调用两次FB子程序会出现什么问题, 因而由教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演示。从而讲授了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的使用方法。

(3) 提出问题

上述任务中使用了3个定时器指令, 如果仅使用一个定时器指令能否解决这一问题。

(4) 任务下达

任务二:使用一个定时器指令完成电机串电阻降压启动控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新编写程序, 实现任务要求。在任务完成后, 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归纳。

(5) 提出问题

问题:若有故障出现时, 如一个传感器出现故障, 但是在程序中却无法显示出来, 这种新的方案可以提供一个诊断功能, 这就引出了流程图编程方法这一教学内容。

教师对流程图编程方法进行讲解, 用流程图编程方法编写顺序程序, 讲解并演示了一种调试程序的方法。

至此, 教师完成了一次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方法选用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应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合理运用。根据知识的特点, 教学可以采用讲授、讨论、问答等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演示、讲授、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 还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总之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多样、灵活、新颖, 可以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分组学习是德国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 锻炼与人交往、表达和沟通能力、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提高学生自信心, 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自主学习、捕获知识, 甚至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 为其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种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增强其责任心。德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通常采用的分组办法如表1。

分组教学后, 德国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小组展示法和教师询问法。

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会有分组学习的教学方法, 但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即每个组中会有一名学生代劳而其他学生无事可做。这样的分组学习显然无法达到上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采用分组学习的教学方法时, 要给每个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例如:有负责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的, 有负责进行记录的, 有负责做汇报的等等。只有通过这样的分组学习, 才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责任心。

四、教学媒体运用

在德国, 教师授课时会选用多种媒体, 如黑板、幻灯、实物、模型、计算机多媒体等。PPT的画面非常简洁, 主要进行提纲讲解、展现学习任务内容、编程软件讲解、演示编程过程;借助动画模拟学习情境所要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 难点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原理图、电路图、元器件的结构图等各种图形、表格;需要学生分析、思考、推导的环节, 采用板书的形式, 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推导。总之, 德国的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灵活采用各种媒体方式, 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在我们教学中, 一提到采用多媒体教学, 就是PPT、动画等用计算机来展现教学信息的方式。实际上, 黑板、实物、幻灯等等都是展现教学信息的媒体。

将各种有效媒体充分利用,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应根据每一教学环节的需要, 灵活运用, 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时间管理

德国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 因学习情境而异。一般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具体时间分配如表2。

注:教师讲授的时间约占总时间的1/3, 学生活动的时间2/3。

加入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学生活动的时间要多很多。这种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具体时间分配如表3。

注:教师讲授时间占1/9, 学生活动时间占8/9

由于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加入了学生活动, 这就要求学校给教师在教学组织上留有缓冲的时间, 不要规定过死, 给教师更大的灵活性, 教师备课时原计划2.5学时完成的教学任务, 在实际中应安排3学时的授课时间, 课程课时在安排时应预留出小组讨论、小组工作所用的时间。

六、结束语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这需要我们不断潜心研究, 更加深入地思考, 取其精华, 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实践中。

摘要:从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情境创建、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运用、教学时间管理几方面论述了德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指出了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教学情境,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德国职业教学法学习心得 篇2

一、“一个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都不流于形式,不是老师一个人自说自话,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如,动手制作产品、团队协商策略、角色分配、代表演说等无不体现了这次教学是围绕职业岗位来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培养学员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每个模块的教学都强调学员最快最好完成任务。因此,老师便给于相应团队奖励以示鼓励;否则,老师予以带有负面激励的简易惩罚。

二、“两个基本点”——以“行动”及“团队”为基本点

首先,这次培训使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何为“行动”二字,从任务下达之后,整个人就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动脑、动手、动嘴、动耳、动眼等。这样的教学真正让学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打破沉闷、枯燥及乏味的教学气氛。同时,这样的行动是被任务所驱动,而非乱动。这是一种有目标、有组织、有秩序、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性行动。其次,团队的作用真正体现无遗。正如徐教授当日而言“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每个团队都是优秀的。团队成员各取所长、各施其职,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定能完成好任务。

这正如当今社会,每个成员进入社会都会与不同的人在某一时期处于一团队之中。这种“行动导向教学”就是高职院校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工作演练,同时也强调高效快速的执行力。作为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师,本人还深深体会老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一定要做到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的合理控制。在学生行动之前,老师是一个制定规则的裁判员;在学生行动过程之中,老师则是一个监察员;在学生行动之后,老师是一个讲解员。总之,老师要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的理论知识、多变的教学方法,全程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

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德国课堂教学法 篇3

关键词:德语教学;小班教学;对比法;情景法;生生互动

自2002年我校开设了德语专业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尽可能地从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对象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学习德语的目的不是哑巴德语,不仅仅是通过语言考试,而是在实际生活中交流运用,进而完成更长远的目标。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赴德观摩德国的高中课堂和在语言班进行德语进修,对此有一些体会,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德国的教学方法来教好德语。本文将试图从中职课堂的特点出发,探讨和分析德语的课堂教学方法,并把它有效地融入到我们的课堂当中。

一、教学对象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分析

一定的教学对象和目标不仅决定着教学的层次和水平,而且决定其性质和方向,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方法前必须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客观的分析。首先,我们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应届毕业生,已经学习了几年的英语,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外语学习方法。其次,他们学习德语的目标比较接近和具体。在三年的学习中通过一定的语言等级水平考试,并升入高校继续学习。

二、我校教学现状

1.文化课占的比重大。与大学阶段德语专业不同的是,我校学生文化课也占相当的比例,学生不可能只专注于一门外语的学习。语文、数学特别是英语的同时学习会使学生专注度不够高,不太利于学一门新的语言。

2.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强。这批学生的中考分数到达普通高中有一定差距,平时属于班级中等水平的学生。这类学生有学习的动力,但遇到挫折容易放弃,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

3.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我们已经开始实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等,但是实际来说,国内的孩子学外语,离不开背单词,套语法,练句型,教学大纲范围内的知识倒背如流,但实际生活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却较弱。

4.教师倾向于采取传统的教学法。为了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等级考试,课堂教学突出语言形式的使用,高度重视语言的准确性。教学内容往往以语法句型为纲,以语言能力为目的。重视语法分析,词汇讲解和翻译手段的应用。

三、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融入课堂

1.小班教学。小班授课能增进师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点中没有学好的部分,同时及时修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让他们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保持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新鲜感,并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可避免对学生造成偏见。当然,此等规模对于中国课堂来说,有点不切实际。针对我校40人左右学生的一个班级可以采取大班成型、小班授课的方式:文化课(比如语、数、英)可以采取传统的大班授课,德语专业课由德语教师和外教共同合作,分小班交替上课。

2.交际教学法。笔者在德国学习语言的时候,教师经常采用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非常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会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学会在实际交际中如何使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重在启发,如教师给出一个话题,引导和组织学生围绕此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答案,学生的观点甚至可以和教师对立,但重要的是每个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并能把他表达出口。

3.“对比”法。“对比”法是短期外语强化教学中提高“优化率”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任何语言都有其特点,但也有共同点。近百年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会对新的学习产生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迁移。当母语或已经学过的外语与正在学习的外语比较相近时,可以借助迁移的正向作用,加快学习进度。英语和德语都是同属日耳曼语系,其中不乏很多相似点。比如,我们在讲解德语的语法宾语从句时,用英语的“that”“whether”來说明引起从句的连词“dass”和“ob”的区别和用法,简单明了,学生更容易理解。

4.情境法教学。此教学法建立在视听基础上,所以也叫作视听法。古布里纳于1954年最早在法国提出了对成人进行短期外语速成教学可以采用视听法。情境法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化,自然化。比如在学习如何在德国与人约时间的常用句型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录音,让学生设想出可能的语言环境,然后通过录像或幻灯的形式展示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他们使用的语言完全不同,最后让学生设想出特定的情境,分角色练习对话。还可以以放录像的方式,把一段故事分为几个部分,在停顿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表达出故事发展的可能性。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除了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的作用。生生互动是我们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结构,让他们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对话,相互传递信息,将有助于他们接受新的知识。

其实,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教学组织者的个体行为,如同人的个性,应该具有特色。但是,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笔者认为,适当地总结、概括及相互学习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秀英.对比在短期强化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3):

38-39.

德国课堂教学法 篇4

关键词:超文本化,德国文学,文学教学

1 什么是超文本?

文本这种表示方式是我们最熟悉的。文章、书、文件、程序等都以文本出现,通常以字、句、段落、节、章作为文本内容的逻辑单位,而以字节、行、页、册、卷为物理单位。文本在组织上是线性的和顺序的。这种线性结构体现在学生读文本时只能按固定的线性顺序一字一字、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不同于普通文本Ben Schneiderman将超文本定义为"a database that has active cross-references and allows the reader to"jump"to other parts of the database as desired"。这个定义本身给出了超文本的几个侧面:

一个超文本是一个数据库。信息是有结构性及广阔性的。

使用一个超文本常常是在数据库部分和部分之间“跳动”。

这个数据库的基本信息块或组成部分叫做节点(Node),节点与节点间的连接(cross-references)被称作链接(links)。它们共同组成了超文件(Hyperdocument)。节点及链接可能以或简单或繁琐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形式出现。一个很小的超文本,它包括5个节点和7条链接。链接是捆绑在某个特定的“点上(词或区域)”。

超文本结构类似于人类的联想记忆结构,它采用的是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块状信息,没有固定的顺序,也不要求阅读者必须按照某个顺序来阅读。阅读者可以主动地决定阅读节点的顺序。假如阅读者从B的文本块开始阅读,有三条阅读途径可供选择,可以从B链接至C、D、E,以此类推。在传统的文章当中常常也会出现几类形式的链接。比如,书籍的索引,参考书目及脚注说明则是链接(links)的较为“古老”的例子。

2 实际应用

下面笔者以格林童话中《捕鼠人的故事》为例,示范超文本的使用。

在上面例子中,我们的目的是在让学生在寻找疑问、划出疑问、并用链接连至相关的历史典故、参考材料时,对文章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深度的了解(例子中链接用箭头代替)。学生们一旦找到作品中事件与历史事件的相似点,那么,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就能够看到作者写作的社会环境,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方法等等。同样道理,也可以链接至能够让学生对文章涉及的地域状况、地区习俗有更多了解的地理信息。超文本化文学课程教学使线性阅读转化为网状阅读;由单维思考转变为多维思考。

3 作为学习单词的辅助工具

目前,德国文学课上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集中讲解课文中所出现的生单词,然后分析文学作品。但是,很多老师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如果某篇文学作品中包含很多新单词,学生很快就灰心甚至绝望了,而失去了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而当文章包含的是学生所熟悉的或比较熟悉的单词时,学生主观上就会很愿意继续阅读任务。

超文本技术使快速而且准确的破译词义成为可能,并且这种方法是一种互动的解决方案,它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更有趣、更有效的讲解单词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超文本链接至可以提供更多信息的网络字典,如维基百科(wipipedia).这种网络字典或百科全书的优势在于,它常常可以提供词的出处、背景材料,以及使用规律方法、代表性例句等。研究表明,图像阅读可直接调动读者的感性经验和视知觉思维,使接受者易读易感。与此同时,也就降低了仅由任课教师讲解单词的枯燥性和单一性。换句话说,阅读网络词典会比教师单纯的口头解释单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国外研究证实,在寻找词义的过程中,花费的工作和时间越多,对单词的记忆也就越深。因此,建议在外语文学课堂上将文章中比较难记的单词以链接的方式进行解析,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easy come easy go"的现象。笔者认为,在学习德国文学的时候,学生对单词的熟练及理解程度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深度,过多的陌生单词或不熟悉的单词会使学生的阅读流于表面,会使他们满足于看懂故事情节,而无暇顾及作品的写作方法、修辞、历史社会意义等等。因此,在德国文学课堂上,学生大量的记忆单词一定是必要的,而引入新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地记忆单词更是必要的。

4 超文本在教学中使用可能存在的问题

使用超文本教学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迷路”。所谓迷路,是指在游览信息网络时,游览时因多次跳转而偏离学习主题。例如,当学生对某个文档内容不清楚或需要获得更全面的资料时,就会在教师的指引下跳转到参考文档,在上文的《捕鼠人的故事》例子中,学生对1284年这个历史时间没有概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超文本引入一些德国发生在这个时间的历史事件,以提高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德国历史背景的认知,但在跳转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被其它的事件所吸引而耗费一定时间,甚至偏离主题。

使用超文本教学中注意焦点的频繁跳转,不仅容易导致迷路,而且会给学生产生很大的认知负荷。在跳转过程中,学生要学习与保持各种主题信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又要抑制有趣但与主题无关的信息干扰,认知负荷非常高。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学习效果将因而受到影响。所以,在超文本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加以观察,及时引导,避免出现上面的状况。

5 教学方法思考

在传统的德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常常扮演着主要角色。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我们不妨换一种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由教师指出要学习的文学作品,而学生则自发使用超文本工具对文章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进行分析。教师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的要求写在黑板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由一个口授者变为了组织者和评估员。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者变为了主动地学习者。在超文本化教学中,一个小组的成员将共同探究未知的领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及协作能力将不断的提升。在具体操作中,可能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对师生来说都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因为,很多学生还不是十分熟悉超文本的制作方法。笔者建议,可以在引入超文本化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一次制作超链接的小培训。而花费大量时间教学生超文本制作也是没有必要的,学生可以在以后的操作中自己摸索,逐渐掌握。

6 结语

将超文本技术应用在德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中,提供了一种新的课文阐述与分析方法。它改变了作者与学生的关系,改变了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

超文本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愿望,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势必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超文本教学理念所提供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的,它同时为教学者及学习者提供了按照需要任意结合不同链接的可能。

参考文献

[1]Ben Schneiderman,Greg Kearsley."Hypertext Hands-On!",1989.

[2]Margit Grüner,Timm Hassert.Computer im Deutschunterricht,Langenscheidt,Berlin,2000.

[3]Gebrüder Grimm,Deutsche Sagen,1816-1818.

[4]Internet:http://www.hameln.de/tourismus/rattenfaenger/rf_sage_deutsch.htm http.//www.gutenberg.spiegel.de/grimm/sagen/grmsgihv.htm.

[5]Gerhard Neuner.Hans Hunfeld.Methoden des fremdsprachlichenDeutschunterrichts,Langenscheidt,Berlin,1993.

[6]Thomas Armstrong.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7]阎国立.阅读研究方法综述[J].心理科学,1997(20).

德国职业学校教学法的启示 篇5

德国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主要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对学生提出任务、指导分组。学生先要围绕任务分析问题、找出问题,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或借助教学资料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然后制订行动计划,由小组讨论或经老师指导后,确定实施方案。接下来,由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大家共同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根据任务书的具体要求进行测试检查,制订汇报方案。最后根据工作过程和实际产品(汇报资料)进行评估打分。

比如,我们在德国上的“自动化技术”教学项目的课。这个项目的教学任务是学习用LOGO控制电动机的正反转,该课程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设计,在上课之前老师精心准备了实施方案:

一是信息收集:设计典型工作任务(通过LOGO控制通风电机正反转),让学生围绕解决这个任务,明白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CBT-WBT进行自我学习,获取相关知识。二是计划:学生要根据工作任务制订出完整的工作流程,列出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三是决策:通过小组讨论、与教师交流、用LAD或者FBD编程、仿真,对设计方案检验,并制订出最佳的方案。四是执行:通过安装、连线、编程进行装配。五是检查:离线测试、在线测试、错误查询,检查装配后能否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并符合专业技术规范。六是评估:对工作任务完成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用PPT的方式汇报,重点说明工作过程中差错的解决方法和学习收获。

上课后,教师亲切与我们交流、沟通,叙述本节课的工作任务(接到一个订单):为了车间的通风和换气,需要通过LOGO操纵控制一台可换向工作的通风机,按键操纵请参考工艺简图。请您把接线图补充完整,请您制作完成接线图,请您测试控制系统的功能。

后续订单:一个客户希望通过修改前面的控制电路来完成更大型号通风机旋转方向的转换。过载时会出现一个故障指示灯H1发出亮光。请您对电路图做出改动,请您对接线图做出补充,请您制作完成一个新的接线图,请您进行功能测试,请您起草一份说明文件。

三人一组,老师提供完成该项目所需的各种器材、设备,各组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完成工作任务。

我们每人一个工作台,配有电脑、电源、LOGO实验箱。老师一点也不讲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完全由学生利用电脑进入相应的教学资源网站或查找资料手册,收集相关知识。遇到问题可以问老师,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小组成员积极行动,查找信息,设计电路。经小组讨论,反复修改方案,确定后在电脑上进行编程、仿真。

仿真成功后,按照电路要求,大家分工合作,组装连线,用万用表检测实际电路,判断连接正常后,通电试机。

接下来小组演示,老师观摩点评,最后各个小组制作汇报PPT,每组选取一人在教室前面给大家讲解和展示,教师逐一点评。

实践证明,以行动导向方式组织电动机正反转控制教学,以实际工作为情景,选取工作任务组织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中德两国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区别为:德国职业学校班级学生人数少,一般在16人以下;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小组活动方式,围绕项目情境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做中学、做中教,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表达能力。我国职业学校班级学生人数多,通常在30人以上;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学习,课堂秩序安静,在老师的掌控下,听我教、跟我学,传授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德国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我要学”,我国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你要学”。两种方法的结果不言而喻。

行动导向教学是在一种具体情境中的小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它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行为导向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达到了教学做合一,全面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和智力结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符合企业职业实践的现实需要,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德国课堂教学法 篇6

一、德国文化教育学倡导的教学价值观

诞生于德国的文化教育学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教育哲学流派之一。作为一个教育流派, 文化教育学的思想先导为狄尔泰, 而在狄尔泰之后, 李特、斯普朗格、诺尔、福利特纳、鲍勒诺夫也都是这一教育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国文化教育学的理论深邃、系统, 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视野。其中, 对体验、表达、理解、唤醒、陶冶等问题的探讨尤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体验。“体验”是狄尔泰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狄尔泰的“体验观”超越了“经验”的局限性, 破除了教育场域里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外在关系, 使人真正回归到自身发展完善的道路上, 开拓了人向自身探索的新途径。狄尔泰的“体验观”在其教育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一观念的核心思想与独特之处给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2. 表达。狄尔泰所倡导的“表达”是人类探索外部世界, 建构自身生命体系的重要出路。表达“使得个人能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走向广漠的人的生活世界, 并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 也使得人的教育成为可能。”在表达中, 个体不仅可以把握当下, 更能对话过去, 展望未来。而在这种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整合中, 个体的内在体验世界与人类广袤的表达世界豁然贯通, 个体生活被赋予历史性的本质和深度。而这, 正是教育的核心与本质之所在。

3. 理解。狄尔泰认为, 所谓“理解”, 即是“我们理解体现在一个物质符号中的精神现象的活动”。而福利特纳作为解释学教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提出了自己对“理解”的看法。福利特纳认为, 学生的学习是以“理解视界”为出发点, 所谓“视界”即指人的前判断, 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 就已经带着从家庭和周围环境中所得到的零散知识参与学习, 这就构成了他们的前判断体系和理解视界。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种“理解视界”, 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 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4. 唤醒。斯普朗格通过对人的本体结构重要特征的揭示, 提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此外, 鲍勒诺夫从生命哲学上也赋予了唤醒本体论的含义, 在鲍勒诺夫看来, 只有当教师以其恰当的方法和时机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 才会空前增加学生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

5. 陶冶。“陶冶”是李特提出的文化教育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李特看来, 正是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 才构成生动的陶冶过程。而被教育者是陶冶的目标, 是陶冶全过程的重心所在。同时, 被教育者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境况的不同, 以及性格、气质的差异, 又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陶冶可能性”。因此, 就要求教育者注意被教育者的“陶冶可能性”, 因材施教, 方可收到满意的陶冶效果。

二、德国文化教育学对我国当前课堂教学价值观改革的启示

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重理性认知, 轻生活体验; 重理智训练, 轻精神世界的建构; 重知识灌输, 轻主体意识的培养。德国文化教育学所倡导的“体验”“表达”“理解”“唤醒”“陶冶”等教学观, 恰恰与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理论观点对改革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体验性———在体验中深化课堂教学的意蕴。首先, 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其次, 要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性体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最后, 要深化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

2. 表达性———在表达中焕发课堂教学的生机。“表达”教学观蕴含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 把表达的权力还给学生, 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从而唤醒学生多样化的表达。

3. 理解性———在理解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整合。第一, 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上。理解意味着一种视界的融合, 个体通过视界融合从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原有的视界, 并形成一个全新的视界。第二,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理解意味着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第三, 在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上。理解意味着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以上三种“理解”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 学生只有真正地走进教材、走向他人、走入自我, 才能实现个体潜能的最大发展。

4. 唤醒性———在唤醒中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唤醒”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它的载体便是言语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更好地践行“唤醒观”, 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更要注重情感的投入, 把“爱”作为唤醒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因此, 教师要不时地对学生给予称赞和鼓励, 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发展的可能。

5. 陶冶性———在陶冶中升华课堂教学的内涵。“陶冶”是对人的心灵加以影响和塑造, 因而它与情感是分不开的。由此, 实施陶冶的最佳策略便是“以情动人”。一方面, 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能够用体贴入微的情感来感染学生, 使其受到精神上的陶冶, 获得强烈的内心体验。另一方面, 教师要有正向的意志品质, 对学生产生榜样的力量。

三、结语

当前, 我国的课堂教学价值观过度强调知识传授和理智训练, 忽视对学生的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僵化的、死气沉沉的状态, 阻碍了育人目标的实现。德国文化教育学倡导的教学价值观对我国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体验”“表达”“理解”“唤醒”“陶冶”等教学价值观的指导下, 教师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性特质, 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陶冶、人格培养和心灵唤醒; 学生则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不断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而建构起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为美好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 2002, (5) :3.

[2]李琼华.狄尔泰教育观初探[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9, (03) :89.

[3]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43.73.126.142.

德国课堂教学法 篇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为满足一线技术工人在生产全过程中参与管理和产品创新的实际需要,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 (Mertens) 首次提出“关键能力”概念。90年代,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针对企业界和经济界对生产第一线技能型人才提出的“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 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的新要求, 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著名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

从“关键能力”到“基于工作过程”, 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催生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法, 形成了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的教学法体系, 主要代表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教学法、小组工作法、角色扮演法、实验探索法、参观考察法、问卷调查法、头脑风暴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参与其中, 主要起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其更注重职业过程的行动性, 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间的合作协调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 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德国学习期间, 德国老师们将行动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比如对“汽车电工电子”课程, 就是先讲解电流、电压、电阻和功率等电工基础, 再通过电子积木给予验证, 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讲解欧姆定律时, 则是先采用电子积木实施探索性教学, 再讲解欧姆定律的基本内容。这样,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 将理论和实验融合在一起, 体现了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也培养了动手能力。

二、完整人格的培养思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可追溯到16世纪末意大利兴起的建筑和工程运动, 在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中得到推广, 以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开发的“蒸汽机项目”为成熟标志。经过多年的发展, 现在项目教学法已经相当完善, 成为行动导向教学法体系中的重要代表。

项目教学法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实施探索性学习, 在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解决途径, 最终形成项目成果。项目实施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为一体, 加深理解, 提升技能, 寻求创新, 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各项关键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项目实施的关键是项目任务的选取, 在项目选取上, 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 因材施教, 在项目实施中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项目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某些能产生结果的项目中去, 然而教学过程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效果而不是项目产出的结果。项目教学法是将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境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采用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驱动, 融合职业过程各种关键能力的培养为一体, 是德国职业教育中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是基于完整人格的培养思路, 通过信息提取、决策、执行、检查、文档记录和演示讲解评估六个项目工作阶段, 使现代职业高技能人才所需具有的职业素养得以培养。在小组工作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熟悉企业工作情景, 并熟练提取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将工作任务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 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 开展项目教学。

在德国学习期间, 培训班成员也在郭克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汽车车窗玻璃升降器信号传输控制盒的项目制作, 整个项目过程完全按照项目工作要求实施,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郭克先生也将“小组工作法”融合其中。郭克先生让我们制作信号传输控制盒是其教学课题“中央集线控制系统———CAN BUS”中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 在项目实施中选取了信号控制盒这一典型工作任务,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制作过程涉及到了信号传输电路设计、控制盒版面的设计、信号传输电路图的绘制、电子元器件的安装焊接、印刷电路板的裁剪安装、信号电路的调试和控制盒的联机演示项目内容。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项目启动阶段

选取了汽车车窗玻璃升降器信号传输控制电路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为完成这个项目, 必须具有CAN BUS信号传输的基础和明确汽车车窗玻璃升降器的信号传输特点, 启动阶段就根据AUDI A8CAN BUS的相关信息, 对电路进行了改进设计, 使其更适合教学实际。

2. 项目准备阶段

主要是根据重新设计的电路, 准备了相应印刷电路板、芯片U6050B和U6052B、三极管IC7805和其他电子元件, 还准备了控制盒和切割、焊接器材。同时根据我们这次赴德学习八名成员各自的特长, 分成两组, 小组中每个人既各自独立完成控制盒的制作任务, 又相互协作, 发挥各自的特长。比如绘图软件CorelDRAW的使用、电路板切割、元器件焊装等技术各有所长, 大家相互帮忙,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3. 项目实施阶段

首先根据改进后的AUDI A8 CAN BUS车窗玻璃升降器控制电路设计控制盒面板电路图, 利用绘图软件CorelDRAW绘制控制盒的面板图和内部电路原理图。接着根据原理图, 在试验电路板上安装相应的芯片、三极管、电容和电阻等元器件, 安装完毕之后先小组间相互检查, 确定无安装错误后交给郭克先生检查, 通过检查之后才可以通电试验。然后是根据控制盒的尺寸绘制控制盒的实际电路原理图, 裁剪印刷电路板, 并将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 同样先小组间相互检查, 再交由郭克先生检查, 确定无安装错误后通电试验。最后焊接已经安装的电子元器件, 再次试验是否存在元器件虚焊等故障, 检查无故障后, 连接电路, 组装控制盒。这样就基本上完成了信号控制盒的制作。

4. 成果展示阶段

信号控制盒制作完成之后, 必须能够利用汽车专用示波器读取正弦波信号。可以通过示波器检查其工作性能是否正常, 制作完成之后能否用于实际教学。在该项目的最后, 赴德汽车培训师资组团成员发挥各自特长, 另外制作了一套控制盒留存于曼海姆国际教育学院成果展示厅。

5. 项目的评估阶段

项目完成后, 每人对各自的作品自评, 小组互评, 郭克先生也对我们的作品做了中肯的评价。从评估结果可以看出,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同时书面记录项目实施全过程, 获取了不少经验, 掌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法代表———项目导向教学法、小组工作法的实施要领。

三、“项目教学法”对我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法理论研究, 构建适合职业教育方法论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职业教育迎来大发展机遇期。但是, 纵观十几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法的理论成果, 基本上是以引进西方现代教学法为主, 缺乏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论, 西方“行动导向”指引下的教学法与我国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矛盾。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学科本位、注重学科系统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教学法的实施效果。项目教学法作为德国职业教育最成功的教学方法, 是建立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之下, 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 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浅谈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篇8

关键词:新课改,范例教学,教学论

一、产生背景

范例教学与前苏联赞可夫的新教学体系和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并称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流派。本世纪五六十年代, 联邦德国学校教育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创, 而此时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正在蓬勃兴起, 德国高速发展的社会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来参与国家建设。破败落后的学校教育远远跟不上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形势。于是, 联邦德国政府提出改革学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目标, 并于1951 年召开了 《蒂宾根决议》。这次会议的参与者主要是高级中学和高等院校的教师代表, 主要探讨了如何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的问题, 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最终形成了 《蒂宾根决议》。这次会议提出了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主张要打破按完整的体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原则, 精选出那些具有示范性的典型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 《蒂宾根决议》是范例教学理论的雏形, 它成为联邦德国广泛议论与探讨范例教学的开始。后来, 著名教育家克拉夫基和瓦根舍因对范例教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使范例教学最终登上学校教育的舞台, 成为一个独树一帜的教学论流派。

二、基本理论观点

范例教学主要是将精心挑选出的典型性知识作为教学案例, 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对事物普遍的规律认识, 这个学习过程也被称作“教养性的学习”。范例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 一) 教学内容的示范性。范例教学不提倡将某一学科的全部知识或所有学科的全部知识如数施教于学生。正如范例教学的发起者所认为的那样, 宇宙间的知识和事物规律无穷无尽, 我们不可能将其全部学习到并加以掌握。教师应该认真斟酌教学内容, 将那些基础性的知识通过典型性的范例在有限的时间里教会于学生, 让他们通过范例的示范学习,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 二) 教学目的的双重性。范例教学首先突出强调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二者不能有所偏颇。学习者在范例的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基础知识, 还要掌握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独立思考, 培养善于解决难题的能力, 鼓励他们勇敢地创造和创新。知识和能力是范例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最终归宿。

此外, 范例教学还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换言之, 学校教育中的智育须与德育并行, 二者相辅相成, 这就是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 三) 教师备课的多维度分析。 “范例教学”认为, 教师应从“教材编写者”和 “教材学习者”这两个角度去备课, 对教学内容作多维度的分析研究: 分析哪些是基础知识、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哪些是能开发或强化学生智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重要作用的; 哪些是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知识、通过哪些合适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吸纳接受。吴近昕将教师备课的多维度分析概括为五个方面: 分析基本原理、分析智力作用、分析未来意义、分析内容结构和分析内容特点。这五个方面的分析还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内容项目, 范例教学将其总称为 “教学论分析”。

( 四) 教学程序的阶段性。范例教学旨在通过 “个别”事物的讲解, 教会学生其他 “同类”的知识与规律, 课题是其极力提倡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对范例进行充分的讲解, 让学生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关于范例的全部基本事实, 然后归纳出与范例具有同样本质特征的一类事物的知识。在这两个教学步骤的基础上, 教师再总结出这一类存在相同特征的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本质的规律, 并引导学生获得这一类事物的生活经验, 正确理解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范例教学家们对课题式的教学方式极为推崇, 并提出了许多设想来完成这些作为范例的课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施滕策尔提出的“四阶段说”: 范例性地阐明 “个” 的阶段、范例性地阐明 “类”的阶段、范例性地掌握规律的阶段、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三、意义与启示

范例教学理论为战后联邦德国的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强的支撑。虽然它兴起于五六十年的德国, 但对我国当下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示作用。

首先, 范例教学论提出在有限的时间里教会学生关于 “范例”的基本知识, 让 “范例”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为我国新课改就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教材要精选,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范例性的教学克服了我国以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弊端, 为我国新课改作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其次, 范例教学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除了掌握基本知识, 学生还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国学校教育中, 对基础知识的过分强调非常明显, 往往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力等方面都出现了缺憾。范例教学理论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能力, 积极引导他们去感受周围的事物、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对我国新课改具有前瞻性, 非常值得我国学校教育加以借鉴的。

最后, 范例教学提出的课题教学模式与我国中学教育中广泛开展的研究性学习非常一致, 二者都强调将课题作为学习的载体, 通过研究一些典型性的课题, 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范例教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论基础, 对我国学校教育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孟繁华.范例教学:举一隅以三隅反[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5) .

[2]王璐, 马爱莲.范例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时代观照[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2) .

[3]吴近昕.范例教学法之多维浅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3) .

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20世纪德国制造业称雄世界的强力支撑, 行动导向法则是德国在21世纪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拓展的一个新领域。德国“行动导向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挣脱了学科体系内容循序讲授的桎梏, 而将职业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组织的参照系。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行动导向法”, 是指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 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 设置学习情境, 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一般通过解决接近实际工作过程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教学组织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只起到咨询和辅导作用, 一般多以小组学习形式进行, 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模式, 它是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发展

行动导向教学法由英国教授瑞恩斯在20世纪八十年代首次提出, 随后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德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讨论, 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1996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 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 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 因此, 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 行动导向教学法分三个层次开发, 即: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德国联邦文教机构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大纲, 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情境的设定由各个学校的职业 (专业) 组通过讨论确定。

行动领域的开发从三个方面考虑, 即:职业方面, 从社会上现有职业的状况和需要出发研究确定;个人生活方面, 可从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生活的需要方面考虑;社会方面, 可从年轻人的现状、行业需要等方面获取信息。

学习领域根据行动领域中涉及的有关内容, 结合学校教学过程的可行性, 确定能够涵盖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 具备典型工作特征的、能够发展学生的行动能力的学习论题。

学习情境是学校根据联邦文教机构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大纲进行具体化的学习论题, 可由各个学校的职业 (专业) 组通过讨论同时吸收学生的意见, 经过认真筛选而确定。

三、德国职业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下面是德国职业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来自职业中的实践工作任务, 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承担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项目教学可使学生学习如何独立学习并理解综合复杂的工作情境。共分为五个阶段实施:

1、项目起草与目标制定。

由老师提出并制定项目任务, 学生们共同制定该项目的目标, 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

2、计划。

学生独立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并确定工作步骤。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计划提出意见。

3、实施。

学生在实践中实施由他们共同开发的项目计划, 同时完成项目产品。

4、成果展示报告。

项目结束以后学生要作项目产品展示报告。

5、评估。

学生参考之前制定的评估标准对项目的成果及团队合作过程进行评估。先由学生自评, 再由老师做总结性评价。在此过程中, 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并评价学生制定的解决问题方案。

(二) 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是职业培训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借助引导文完成工作任务, 能够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实施步骤分为:

1、信息。

学生按照引导文中的引导问题和引言, 收集并加工重要信息。

2、计划。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工作步骤, 以及所需的辅助材料和工具, 以便制定工作计划。

3、决策。

小组讨论, 并与老师进行专业谈话, 以便修改并优化已经制定好的工作计划。

4、实施。

学生应用自己制定的工作计划实施工作任务, 通过实施学生可获得知识与能力。

5、控制。

学生使用控制单来检测已完成的工作任务。通过与之前工作计划中制定的工作步骤与要求对比, 学生可对其工作结果进行反馈与评价。

6、评价。

老师应在专业谈话中指出学生的不足, 这样学生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 以便今后避免不足。

(三)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的机会。角色扮演法的特点是学生作为演员扮演一个真实的社会角色。演员要确定他所扮演人物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同时, 角色扮演的参与者还要观察反馈自己或别人所扮演的角色。具体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角色扮演的基本规则和目标。

2、引导。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们介绍主题及剧本的情境, 然后给学生分配角色。不需做演员的学生们将作观察者从戏外观察演员表演及整个角色扮演。

3、加工准备。

演员和观察者要借助老师所给的信息来加工角色间的关系和任务, 与此同时他们逐渐进入角色。

4、扮演。

在教师或一位学生做了开场介绍之后, 所有参与者正式进入角色开始演出。

5、走出角色。

参与者在扮演完他的角色后能够完全走出角色, 客观地分析演出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作出客观的评价, 避免将个人感情带入评价中。

6、讨论。

老师、演员与观察者一起客观讨论角色扮演的过程与经验。

四、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启示

(一)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以具体的工作任务或行动来引导学生学习, 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从执教者转变为学习的陪同者或辅导者,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帮助学生构思学习途径, 给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指导他们的学习过程。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职业行为为导向, 与职业工作过程紧密相关;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先知其然, 然后知其所以然,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使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 通过学习逐步培养所需的职业能力。

(三) 极大地提高教师自身能力。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始终全方位地处于学习行动的优先地位, 教师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但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能力, 还要精通相关的职业技能, 在教学中要巧妙的创设职业情境, 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统一,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德国课堂教学法 篇10

提升教学质量的新尝试

今年学校关于提升教学质量做了一些新的尝试,首先教学效果的反馈非常重要,两次从学生那里反馈,两次从同事那里反馈,教师之间的反馈是今年进行的一项新尝试,通过反馈来改善教学质量,教师之间的第一次反馈是同专业之间的反馈,第二次是非同专业的反馈。第一次反馈是教师自己选择,第二次是学校分配。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其他教师那里学到东西,第一次由自己选的同事来交流听课是巴符州的一个创新。教师自己也会进行反馈评估。

双元制学校对教师的授课要求

胡格先生从四个角度讲授了对教师授课的要求。一是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二是要求教师、学生要团队合作、学习;三是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四是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要保证高年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当一个学生刚来学校时,可能厌学,对未来没有展望,学校教师会问学生三个问题:我是谁?擅长什么?我应该发展哪个领域?以优点定位,多鼓励、激励学生,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让学生向好的方向改进,让学生自我发展,有发展空间。教师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一是在校外让学生找到自己擅长的东西;二是目标会谈,每年4次的学生会谈,会谈是一个系统化的。会谈的基本原理就是如果你要教育个性化的孩子,需要给学生明确规范。在这里,每个学生要填一个表格,分几个维度:团队能力、遵规守纪等,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都会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当出现较大差异时(师生之间的),就需要会谈了,因为这个工作量非常大,就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在标准化的教学中,教师团队非常重要,每个教师所做的工作其他教师可以共享。教师团队工作的流程是:“体验—思考—讨论—自我发展与改善—再执行”的过程,在对教师组织教学中,首先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让他们被感化。

在这里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学生,所以他们致力于把理论通过实例来展示给大家,胡格先生给我们示范的教学案例是金属机加工—手动冲压机。第一年学生把不同的手动冲压机的零件做出来,学生通过制作,学会加工不同材质的金属,学会不同的加工工艺与技能,并学会了组装,这是一个完整项目。

当16岁的孩子进入学校时,教师就会与学生进行单独谈话,第一步问学生的愿望。第二步与学生商定一个个性化发展目标,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估。教师从来不问你为什么没做好,而是问你有什么困难,怎么才能实现目标。正常的教学,每周有2课时的辅导,注意针对学生不会的知识或进行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的作业都是不一样的,目的是让好的做得更好,差的需要提高并赶上来。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呢?让学生每天记录今天自己干了什么,记录自己干的好不好,达到目标了吗?教师和家长都要签字,然后交给学校,教师负责检查。最后一步是希望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让学生自我组织、合作性学习、自我管理。

教师要制定个性化学习培养的作业(形式上吸引学生,内容上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能看到自己的学习结果和任务,通过这种作业可以达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项目教学的魅力

胡格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学校开展项目教学的情况。新的课程方案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以项目为载体。

他拿出一个粘贴板,上面画出了一个项目——“手动冲压机的实现”,大家听了许多关于“双元制”的内容,重要的是企业在项目中如何教学,企业如何围绕着项目进行培养。他拿出在企业里“手动冲压机”的制作资料,学生需要在企业里加工出冲压机的零部件,过去的教学模式是师傅演示,徒弟跟着做。现在培养目标变了,学习任务就包含着自主学习。学生得到学习材料,学生按照材料的“引导”自己制作出来。先把冲压机分解为若干学习任务和一系列工作程序,每一个零件都被清晰的描述,要让学生读懂,最后让学生完成项目。学生在企业里最开始就培养阅读资料的能力,培养这种通用能力是基础。学生每天领到工作单,比如测量技术等各种文本材料,依据工作单完成项目学习任务。学生在企业里培养阅读能力、方法能力、自学能力。那么学校如何实施项目教学?如何教学生读图纸?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每个教师都参与教学材料的制定。在学校里如何训练学生读图呢?他们是这样做的,上课的时候,不会让学生先去发言,不会让学生直接说出答案,先让学生相互讨论,需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后再进行展示。

案例一:对于一个学习小组中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呢?胡格讲,传统教师的做法就会直接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而现在课堂的管理方式是,教师发现问题后,先观察学生,下次再布置任务时走到那个学生身边,不是批评学生,而是给他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学习过程中教师深入下去,听学生讨论,了解谁理解得快,谁理解得慢,谁在团队里合作得好,掌握学生动态。在下一次学习中,重点关注学生团队合作不好的。如果第二次有的学生还不会,就重新分组,让差的到最好的学生组内,或让差的学生代表小组汇报小组学习成果(调动积极性),好学生带差一点的学生是一种方式,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好学生的需求,给他们一些其他的工作任务。

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完全自己设计、构思,直至任务完成,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建议,中间发现问题教师也不指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那么都让学生做了,教师干什么呢?胡格回答,教师的任务之一是组建团队,教师主要开发学习工作页和教学资源,制定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之二是观察与控制,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参与的深度,思维的过程,根据学情来决定教学组织与控制,教师观察后引导学生做的更好。这实现了教师身份的转变,由传授知识变成咨询师。学习任务结束后,学生进行自评、教师也会对学生进行评价(测评系统用图的方式),往往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而教师评价不好,那怎么办呢?和学生谈话。注意在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对象与方法的应用。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前,训练学生基本的阅读文档和读图的能力。

胡格先生带领大家又到了刚才授课的教室,之前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应该有结果了。胡格先生让他们把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在黑板上进行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为大家介绍小组设计思路。个性化的学习结果,很有意思。

听完各组的汇报,胡格先生对学生的汇报给予了表扬,并继续布置了作业,我们又回到了会议室,继续听胡格先生的讲座。

案例二:给出12条引导文,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来完成(让学生学会用工具书),不讲要求,写在纸上,每个人按照要求一条条做,教师仔细观察每个人,做好后两人组成小组核对答案,然后小组间开展研讨,每个小组拿出答案,教师把任务一个个系统的连接起来。专业知识是教师在学生不理解时再提供出来(不是一开始就急于给出),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应用工具的能力,让学生的能力系统自主的发展。

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与发展的教学法课程改革是胡格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与实践的。教师的合作学习,整个课程体系由项目组成,每个课程都是项目。

当有人问到这种改革是不是使得学生通过双元制考核的成绩好于其他的学校?他说,其实分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企业反馈给学生的责任感、自主完成工作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考试成绩的好坏。

课程的设置到底是学科,还是项目,或是课程?他以冲压机底座为例来说明,不专门设置数学课,但将数学知识融入在项目中进行讲解,又如专业英语也融入了进来。课程改革最艰难的是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养的过程。学校在进行改革时,应积极看待每一个人的特长。

接下来,胡格先生讲了人的记忆规律。我们的大脑能记住的:所读到的占10%,所听到的占20%,所看到的占30%,所看到和听到的占50%,自己讲述的占70%,自己所做的占90%。看来让学生记得住的知识,一定是动手做出来的。

上一篇:工程产品外观设计管理下一篇:社会主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