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药专业中药学

2024-07-11

非医药专业中药学(精选八篇)

非医药专业中药学 篇1

(一) 职教政策

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地位。我国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每一次挑战和机遇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6〕16号) 进一步明确“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苏政发〔2006〕26 号) 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视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又好又快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通政发〔2006〕50 号) 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市, 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通办发〔2006〕63 号) 也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职教政策方面, 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层面, 均推出相应的鼓励发展政策, 所有这些都为南通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与政策环境。

(二) 医药行业规划及政策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 年) 》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 正式出台。《纲要》明确了“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竞争实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作为我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壮大自主创新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医药外包和药品物流产业、建设研发创新支撑平台”四大重点任务。同时, 为推进医药产业发展, 江苏省科技厅牵头制定了《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专项推进方案》, 建立和完善了产业推进工作体系和统计监测体系, 落实各项推进措施, 加大各类科技计划支持力度, 全力推动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至2012 年, 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 亿元, 至2015 年,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江苏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南通市政府在 《南通市服务外包发展战略与产业规划》中, 第 (六) 条中“医药研发外包”中对于南通的医药外包服务有一定的规划和说明。《南通市“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规划》中第四个方面“产业发展重点”中的第 (四) 条“生物和新医药产业”也提及相关要求及发展规划。但是, 南通市暂未出台整体的生物和新医药产业规划政策, 包括园区规划、相应的产业政策和配套的人才引进及培养政策, 等等;同时, 因为南通医药产业发展变化太快, 新入驻医药企业或整合企业早已超过原有企业规模, 这些发展和变化也要求南通市政府层面尽快调研和出台单独的产业发展政策, 为全市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和政策支持。

(三) 政策分析小结

行业的合理规划和强力推进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支撑整个医药行业发展规划及企业的研究开发和内部管理, 同时, 更多地需要扎根一线和基层的技术应用人才, 这也为省内和南通的医药职业教育创造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同时, 企业层级的提升, 对于一线和基层技术应用人才要求的种类及质量都发生了变化, 对于医药职业教育也是需要面对的新的教研课题及任务。作为本地最早的医药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有使命去挑战这个任务, 完成新的课题, 调研分析行业发展趋势, 及早提出行业发展相关建议、研究职业教学新课题和新方法。

二、行业企业规模、分布及行业发展情况

(一) 研发和生产型企业等专业技术方向

南通原有的企业, 如南通制药总厂及其他各厂, 相对与省内及国内其他药厂, 在改革开放后, 因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综合原因, 发展相对滞后, 规模也相对较小;近年来, 随着南通交通发展, 区位优势提升, 南通市原有企业吸引大量资本, 被并购重整, 如制药总厂和中药厂并购后成立的精华制药, 现已挂牌上市;二厂被东英药业收购, 现被上药集团再次收购, 等等。企业在并购后获得大量资本的同时, 也获得了更多新产品和技术转移, 更大的市场空间及推动力。另外, 南通还承接了大量的上海医药产业转移、国际大型医药企业中国区落户或归国医药精英人才的创业安家。海外医药精英也纷纷在南通设立创业基地。南通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也为南通引来了国际医药产业的“凤凰”。

南通的区位优势及发展, 给南通的医药产业带来飞速提升, 也必将促进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伴随南通地区整体的医药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 企业对于研发及生产技术人员需求的量发生了变化, 大量医药企业进驻南通, 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显著增加, 显著的表现为基层技术工人短缺, 企业不得不跑到安徽、江西及湖南等地职业技术学校大批量的招收职业技术学生。其次, 对于技术人员的需求的种类及质量也发生了变化, 南通原有医药企业多为单纯的生产型企业, 品种多为引进, 对于企业技术人员的要求相对低一点, 现情况是, 多数企业均为研发生产一体化企业, 原创性研发及生产放大一条龙, 加上新版GMP和新的药品注册法规的实施, 使得企业的人员需求在高中低都出现了技术要求不同程度的提升, 对于高级研发和生产管理人员, 在较强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下, 还需要很强的项目管理能力, 去适应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同样的要求也适用于中层人员及基础技术人员, 不再是根据简单的工艺规程去生产一个成熟的产品, 而是要不断地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和试生产放大研究等系列研究工作, 同时, 在正常的生产管理过程中, 还需结合新的GMP要求做好全方面的生产质量管理和把控。对于职业教学来讲, 需要分析以上情况,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思路。

对于基层及中层技术人员短缺和人员需求种类及质量变化的新课题, 通过调研分析可知:一方面本地的快速发展, 考虑工资待遇及工作环境等因素, 本地生源对于医药行业接受程度在下降;另一方面, 企业和行业的快速发展, 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提升, 企业培训未及时跟进, 让企业觉得合适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再者, 企业发展过程中追求发展速度, 牺牲了一定的工作环境, 降低企业及行业的吸引力, 需要提升行业和企业意识, 提高效率, 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层级。因此, 扩大生源范围, 或者如何将职业教学与企业培训结合起来;及时跟进行业和企业发展, 调整教学方向, 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多种类的技术人员;借力更大的平台或院校提供高层次企业培训, 提升行业和企业意识都是职业技术教学为地方经济发展可努力的方向。

(二) 医院、门诊、医药商业、零售和连锁药店等药学服务需求方向

原地方性商业企业经全国性大的商业公司整合并购, 如南京医药对南通剑桥的收购整合, 南通医药股份和上海市医药股份旗下上海华氏大药房连锁联合成立的南通华氏佳源;包括省内大的地方性连锁企业礼安医药进驻南通, 都极大地改变和提升了原来的南通医药商业企业规模及素质, 规范商业企业经营行为, 提升服务质量等, 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企业人员, 并提供良好的地方政策做后盾。

伴随国家对于零售及商业公司GSP管理要求的提升, 以及患者或消费者素质的提升, 这块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在提升, 在满足国家相关要求的同时, 还需满足消费者和患者的不同需求而保证企业不被市场淘汰。

在调研采访过程中, 关于药学服务方向, 总结了一些采访发言。总结如下:药学服务专业的教学应研究和解决药学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包括转变传统的药学教育思想、调整传统的药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

转变传统药学教育思想。传统的药学教育思想, 是以药物为中心, 只单纯关注药学知识及技术的教育, 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在传统药学教育思想指导下, 学生往往缺乏人文关怀及临床实践技能, 这种片面的药学教育思想, 必然会造成药学领域从业人员的药学服务意识薄弱, 安全用药问题增多, 药源性疾病比例增加等问题。

调整药学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我国传统药学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表现在专业设置偏重于药物的理论专业知识, 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制剂学等课程, 而关于药学服务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少, 关于临床药学、国家执业药师的课程就更少之又少。因此, 必须建立更完善的社会药学服务体系。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解放思想, 冲破阻力, 与时俱进, 敢于创新, 以对社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负责的态度,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 在所规范的权限内, 认真思考、论证乃至建立培养药师型人才的专业与模式,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药学服务专门人才, 推动南通乃至江苏建立社会药学服务体系的进程。

三、企业人员情况调研结果

(一) 关于企业学历构成

结合企业性质和规模, 全市企业中高学历占比情况为事业单位高于生产及研发型企业, 生产及研发型企业高于销售零售类企业;南通原有国有生产及研发型企业、零售药店低学历人员 (初中及中专) 占比相对较高, 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企业或外资及创业新型企业的高学历人员占比相对前者高, 高于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大专本科以上人员占比30%要求。

(二) 关于企业职称构成

多数企业人员均为初级及以下, 中级职称占比也较低, 高级职称评定者除医院等事业单位外, 企业占比很少超过3%。

(三) 关于企业内部培训及院校合作联合培养

几乎所有企业都认为企业内部培训可提升企业运转效率和高质量产品保障力度, 且建立健全企业职工继续教育政府补偿机制,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四) 关于企业对于药学从业人员素质要求

高低顺序如下:医药销售类企业中, 职业道德及忠诚度和团队协作优先于其他素质要求;而生产及研发型企业更认定理论知识及扎实的专业技能更为重要;而药学类专业毕业生从业时, 企业多数认为其专业技能不够扎实, 实际操作能力偏弱, 且职业精神和态度欠缺。

(五) 关于企业从业人员从自身发展角度所提出的素质要求

大多数人认为一定的理论基础结合实训最能提升专业素质和技能, 顶岗实习和工厂的传帮带结合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和途径;同时, 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会加强其提升自身素质的意愿, 同时还需要在职业教育过程, 让其掌握自我学习能力, 真正地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四、结语

总的来说, 企业在招聘和引荐本科及以上技术人员方面, 在国家大学扩招等背景及地方人才引进政策的支持下, 基本能满足企业对这一层次人员的需求;但是企业基层技术工人缺乏, 特别是具有新版GMP意识, 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一线技工匮乏。企业愿意进行校企合作, 但是合作的主题更多是考虑技术引进或者科技申报需要等, 未将职工培养及培训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向。企业自身对提升职工职称、定岗定级的意愿并不比事业或政府机关单位更主动积极, 企业更看重员工的贡献度。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一线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多样的, 同一个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员工的职业素质也不一样。员工个人的性格特征、选择成长路线对员工最初的职业素质要求都不一样。但是企业发展的主题不变, 要求员工不断自主学习进步的要求不变, 这就给职业教学指出了一定的方向和重点。企业人员的学历分布及岗位需求也一定程度上给学校指明了职业教学的发展方向。

摘要:南通市地处上海医药产业乃至全球医药产业发展转移的承接带, 独特的区位优势加上省内良好的医药产业发展政策, 使南通医药产业近年来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实现了飞速发展和提升。同时, 行业及企业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 对于医药职业技术教学来讲, 也提出新的教学课题, 使命使然亦必须完成地方医药行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特别是一线技术工人的职教任务。

关键词:南通市,医药,调查报告,药学,教学

参考文献

医药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2

工资待遇

截止到 12月24日,35857位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3108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082元,0-2年工资4090元,3-5年工资4293元,8-工资6000元。

招聘要求

针对药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90%;0-2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34%;大专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47%。

就业方向

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到制药厂和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药学专业就业方向也有很多人从事药品销售代理。

就业岗位

医药代表、医药销售代表、销售代表、医院代表、招商经理、产品经理、地区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理、学术专员、销售经理、地区经理、省区经理等。

城市就业指数

药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厦门。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3860个]、广州[2525个]、上海[2385个]、武汉[1355个]、杭州[1246个]、成都[1164个]、南京[1077个]、重庆[886个]、深圳[788个]、西安[722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厦门[6999元]、宁波[5249元]、重庆[4499元]、上海[4043元]、南昌[3999元]、乌鲁木齐[3749元]、郑州[3333元]、北京[3194元]、广州[3099元]、杭州[3000元]、百色[2999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药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医学类中的药学类,其中药学类共10个专业,药学专业在药学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医学大类中排名第2位。

在药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应用药学,药物制剂,药事管理,中药资源与开发,藏药学,海洋药学,蒙药学等。

非医药专业中药学 篇3

【关键词】专业;教育;中医药

ZHANG Zhi-bing2,LIU Yang2, ZHAO Zhen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 The Graduate of 2010 i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Wuhan43006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relevant numbers concerning non medical bachelor degrees, study places, student enrollments and graduates from 23 national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ring a decade from 2001 to 2012,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proced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non medical majors in TCM colleges. Another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as a reference to further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non medical degrees from medical universities, with balanced multi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nd a reliance upon medicine and pharmacy studies.

Keywords: Specialized Field; Edu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为满足社会需求,适应时代的迅速发展,2001年卫生部、教育部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中对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提出进一步调整和减少医学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1]。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紧紧围绕中医药专业,结合本校办学资源优势,设置与医药学紧密相关的非医药专业或专业方向,陆续开展了非医药专业教育。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专业或专业方向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及院校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基于2001年至2011年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年鉴》[2]及各院校网站公布的非中医药本科专业设置及其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等相关数据,分析高等中医药院校非中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现状。

1 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初期

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招生35人,学制五年,授医学学士学位。随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学校结合本校办学资源优势,从专科层次的非医药专业教育开始起步,开展非医药专业教育,如表1所示。

表1 早期开展非医药专业专科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年份院校专业招生人数

199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科39

1996年贵阳中医学院市场营销专科50

1996年云南中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专科35

199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科40

200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下,以设置非医药专业方向的形式开展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全国共有8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对照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3],涉及6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基本为管理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如表2所示。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较少。

表2 早期开展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年份院校专业所属学科门类

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管理学

199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1998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

199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

1999年江西中医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

200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计算机工程方向)医学

2000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

2000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管理学

2 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

2000年后,随着全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2001年,全国共有1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已涉及7个学科门类12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本科生人数63042人,其非医药专业本科生2282人,占比为3.62%。

2001年,高等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人数占非医药专业在校本科生总人数比例达到46.54%,其次是工学门类占19.17和经济学占14.17%。

2001年,浙江中医药大学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数占本校当年总招生数的16.84%,为最高,其次是江西中医学院为15.78%,如图1所示。

图1 200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当年招生总数比

从2001年至2010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生总人数始终保持增长态势,平均增长率11.52%,2004年增长最快,增长率高达21.54%。2001年至2010年,非医药专业在校生人数增长更加迅速,平均增长率39.80%,远远高于在校生总人数的平均增长率11.52%。其中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达到145.59,63.92%,33.24%,50.99%的增长率。 2005年后,非医药专业在校生人数年增长率与在校生总人数年增长率的差距逐步减小。如图2所示。

图2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在校生与在校生总数年增长率

非医药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占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十年一直是持续增长,尤其是2001年至2006年增长最快。从最初的2001年的3.62%增长到2008年的16.33%,随后2年增长相对平缓,2009年和2010年基本稳定在16%左右。如图3所示。

图3 非医药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比趋势

非醫药专业本科生招生数占当年学校招生总数的比例也逐年增长,从2001年的6.59%到2005年的17.8%,从2006年后基本保持在18%左右的相对稳定。如图4所示。

图4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招生人数占总招生人数比趋势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10年已设置的非医药专业及专业方向涉及8个学科门类30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相对2000年的3个学科门类6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如表3。

表3 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专业学科分类表

学科门类管理学文学工学教育学理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

专业名称电子商务对外汉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体育生物技术法学保险音乐学

工商管理古典文献学生物工程体育教育生物科学医事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应用化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汉语言文学医学信息工程运动人体科学

人力资源管理日语

市场营销英语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表4 2010年非医药专业本科生在校人数占在校生总人数的比

学科医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法学艺术学

比例(%)83.746.523.081.941.891.160.930.640.10

表5 2010年各非医学学科在校生总人数占非医学专业在校生总人数的比

学科管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法学艺术学

比例(%)40.0918.9711.9211.617.195.743.960.59

201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校从2000年的8所增加到2010年的22所,各非医药专业在校生人数相对2001年有大幅增加。如表6所示。

表6 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2001年与2010年非医药专业在校生统计表

专业类别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文学艺术学医学

2001年在校生人数6043710619332321492060762

2010年在校生人数11545534116963388208016743476171150242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2010年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2010年招生总数的比例,相对2001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占比最高,达到当年招生总人数的33.6%。见图5。

图5 2010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各自当年招生总数比

3 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

2011年,山西中医学院恢复非医药专业教育,2012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全部开设了非医药专业。开设非医药专业涉及管理学,文学,工学三个学科门类最多,开设管理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校共有22所。其中江西中医药大学涉及到8个学科门类,湖北中医药大学涉及7个学科门类;成都中医药大学所开设的非医药专业或专业方向最多,达到13个,贵阳中医学院1个为最少。如表7所示。

表7 201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设置情况

学科门类

学校名称管理学文学工学教育学理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专业

计数学科

计数

安徽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外汉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85

人力资源管理 医疗器械工程

公共事业管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 法学 43

工商管理

长春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英语 42

公共事业管理日语

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对外汉语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心理学生物科学 135

工商管理英语 医学信息工程社会体育生物技术

市场营销 日语 体育教育

福建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 医事法律保险 6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市场营销

甘肃中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医学信息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 33

广西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 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 5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公共事业管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75

医学信息工程体育教育

贵阳中医学院 法学 11

河南中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保险 95

市场营销 对外汉语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古典文献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生物技术 65

市场营销

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医学信息工程应用心理学生物技术医事法律保险 107

市场营销 国际经济与贸易

公共事业管理

湖南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英语生物工程应用心理学 74

公共事业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江西中医学院市场营销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应用化学医事法律保险音乐学108

公共事业管理 生物工程

辽宁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英语食品科学与工程 73

公共事业管理 医学信息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5

电子商务 食品质量与安全 保险

市场营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药事管理

山东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法学 95

市场营销 运动人体科学

公共事业管理 社会体育

山西中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1

市场营销

陕西中医学院市场营销汉语言文学 应用心里学生物技术 64

公共事业管理英语

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 11

天津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汉语言 应用心理学 63

公共事业管理对外汉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

云南中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 53

市场营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科学 84

市场营销 生物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医学信息工程

201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各校当年招生总数比如图6,其中浙江中医药大学招收非医药专业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为36.27%;贵阳中医学院占比最低,为5.55%;其平均占比为20.8%,比2010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图6 201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各校当年招生总数比

2012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共计47200人,其中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共计10887人,如图7,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非医药专业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为43.40%;贵阳中医学院占比最低,为4.08%;其平均占比为21.06%。

4 开展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背景

2001年—2012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非医药专业教育发展迅速,主要基于下列社会背景:

(1)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具有医药学知识背景的高质量各类非医药专业复合人才的需求逐步提高,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多种选择和继续发展的空间

(2)进入2000年,我国高等院校进入以扩大招生规模、扩大校区为主要标志的高速发展期,高等中医药院校由于医学教育的特点使得在校学生总数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须调整专业结构,发展非医药专业教育就成为一种选择。

(3)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为公共课、基础课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平台与空间及职称评定创造条件,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逐步增设非医药本科专业。

(4)中医药院校医学单学科的特点,学科门类不全。高等中医药院校为达到更名大学对学科门类的要求,促使学校开办非医药专业,以完善学科门类,逐步向以中医、中药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向迈进。

在上述社会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一方面为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基于自身特有的学科特性和资源结构,利用公共课、基础课教学资源,结合医学、药学优势,增设非医药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逐步开展以医药知识为背景的非医药专业教育。

5 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非医药专业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相互渗透融合,具有很强的跨专业特征,在其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需解决问题,主要表示为:

(1)少数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培养缺乏创新性,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显现,还没形成系统的专业教育体系及专业教育评价体系。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还处于探索阶段,非医药专业教育系统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2)非医药专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不高,大部分教师的基础来源是学校公用课、基础课、图书馆或计算机网络中心等,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数量总体上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较低,在国内相应专业领域的学术影响小,缺乏学科带头人,这在相当程度上也影响了非医药专业教育。

(3)招生规模的发展速度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极不相适应,必要的教学软、硬件条件得不到保障。规模、效益与质量的矛盾逐渐显现。

(4)学生对非医药专业认同度不高,专业思想不稳定,中途转专业现象突出。主要原因是学生报考高等中医药院校,绝大多数期望是就读医药学专业,由于种种原因,被调剂到非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持有“每样学一点、样样不精通,四不像”的专业认识,不存在好感,学生对今后发展的目标缺乏明确性。虽然近年有所好转,但该现象仍较突出。

6 结语

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非医药专业教育,经过2000年前的探索阶段,2001年—201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已走过了近15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非医药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 毕业生逐步得到了经济社会的认可,现已初步显现医药专业支撑非医药专业的发展,非医药专业为医药专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中医药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正逐步深入,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从以往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非医药本科专业教育是创新,为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具有医药学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必将与日俱增。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立足本校实际,建立校际之间有效的交流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实验(实践)体系及教学模式,形成专业优势与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本科专业教育在今后稳步发展时期的中心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 [2001-7-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9/200107/295.html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年鉴[G].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011

非医药专业中药学 篇4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药行业是一个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特殊行业。医药工业是宜春市的传统工业也是支柱产业之一, 2015年医药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 成为全省60家重点产业集群之一。我市医药产业主要分布在樟树和袁州两地, 樟树是传统的中药材集散地。目前, 袁州医药工业园已建设成为江西省省级医药工业园、省级医药产业基地、省级民营科技工业园, 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 拥有济民可信、百神药业、海尔思、远大生物等医药类企业45家。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社会愈来愈重视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与合理性, 对药学专业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药学专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 培养了大量的药学技术人员, 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的需求。

2 我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我校药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 实施了校企 (院) 合作、工学结合的“12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主线, “2”结合, “4”递进) , 即围绕医药产业人才培养这一条主线, 实施两个结合 (专业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获取相结合) , 按照四层阶梯式实施职业技能培养 (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药学专业在服务于地方医药产业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 企业尚未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订单培养未成规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等深化。

(2) 课程体系岗位针对性不强, 教学内容改革不够深入, 药学人文素养不够凸显, 课程建设有所滞后。

(3) 教学团队现有职称、年龄、“双师”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校内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需提升, 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需加强。

(4) 社会服务的范围较窄, 产生的影响较小, 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

(5) 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 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职业发展能力需要提高。

3 对目前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3.1 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对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体, 二结合, 三交叉”的模式, 一体即“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二结合即“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三交叉即“药学与医学交叉、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交叉”, 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药学专业以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复合型的高技能应用性药学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 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将人文品位与药学专业知识相互融合, 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相互渗透, 使学生的内涵与素养都得到提升[2]。

在课程建设中,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 明确专业定位, 使学生获得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将职业技能考核的要求融入专业教学。

3.2 优化实践教学平台

需要转变实践教学是辅助理论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 打破各学科之间、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界线。把握职业能力需求以及根据学科间的内在本质联系, 把现有以学科分类而设置的各门实训课程 (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鉴定技术、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实验) 进行重组、交叉、融汇、整合, 以实验技能掌握为主线, 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深入研究药学专业必备的实训技能 (含基础实验技能、专业实训技能和综合实践技能) 的基础上, 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构建“综合化、多层次”的药学实训教学新体系[3]。其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比重为50%以上, 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 编写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及实践考核标准, 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3.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

构建顶岗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根据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药学服务三大领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求, 把专业教师分别派往宜春市药厂、宜春市食品药品药检所、宜春市人民医院以及连锁药店进行定期的顶岗培训, 即提高了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水平, 又缩短了教学与一线生产的距离[4]。药学教研室还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教学观摩、实践技术培训和实践技能竞赛等教学活动, 加强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交流, 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课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教学等多种竞赛, 提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符合地区医药产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职业人才对我市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深入探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加快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 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是我校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它不仅关系到药学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也是此类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需要不断探索, 从实践中积累经验, 从经验中提升理论。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必将为本市药学行业输送出实用型技能人才, 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 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1]。从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出发, 结合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特点, 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为例, 从培养药学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深化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优化实践教学平台设计,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这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培养药学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药学教育,问卷调查,实验实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姚文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4) .

[3]张秋荣, 可钰, 孙默然, 等.药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海峡药学, 2011, 8 (2) :201-202.

非医药专业中药学 篇5

1 课程开发理念

高职专业课程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以提高学生执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进行开发与建设[2]。一直以来, 我们将课程教学与职业要求相结合, 根据高职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不断转变教学理念。课程立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从使学生获得与实际工作岗位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出发, 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 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形成学生能力从单项技能、基本技能、岗位能力、职业领域能力逐渐提升的以任务引领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2 课程设计与建设

课程的开发经历了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课程设计三个阶段, 通过头脑风暴、分析开发、研讨确认和决策计划四个环节, 以达到岗位知识实践化的职业教育要求。课程整体设计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截然不同, 主要体现为:课程内容从围绕理论教材转变为围绕岗位工作任务来选取;课程组织形式由传统学科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岗位工作流程;教学方法的运用更为丰富多样;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转变为专兼结合;教学场所由课堂转变为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一致的实训基地;教学评价由单纯的理论考核转变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通过全方位的建设开发, 满足医药行业相关岗位的执业要求。

2.1 课程标准的开发

在课程标准的开发过程中, 专业教师先到相关医药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市场调研, 获取药品流通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和职业能力要求。然后, 在医药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调研结果进行论证, 分析药学服务、药品流通等相关药学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结合职业标准, 选取并确定四大教学项目:药品分类, 药品陈列和保管养护, 处方调配, 常见药品的用药指导。之后, 根据确定的项目模块, 结合“医药商品购销员”考核要求, 并充分考虑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需要, 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 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建立了本课程的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具备从事药品流通、药学服务岗位的核心技能和必备知识, 并建立和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及职业素养, 还可达到获得“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相应模块考核的基本要求。

2.2 教学团队的培养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也是高职院校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3]。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理念, 课程组与行业紧密合作, 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技术优势, 由“双师型”[4]专职教师与来自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一线的专家共建创新型优秀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 秉承“走出去, 请进来”的理念, 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职业能力培训、兼职考评员和培训师等方式不断锤炼本课程组的专职教师, 提高双师素质, 另一方面聘请了行、企业的技术骨干组成兼职教师队伍, 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 学缘方向广泛, 教学思想活跃, 积极进行教学创新, 满足工学结合要求, 确保了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引入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 也助推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与课程单元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紧密结合, 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通常根据学习目标的需要选用范例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配合多媒体教学完成, 具有探究性的教学内容则选用“基于问题式学习”的PBL教学法[5], 操作性较强的实训教学则以项目教学为基础,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做中学、学中做, 达到“做学教合一”[6]。

以课程实训教学为例, 我们采用德国职业教育广为推崇的行动导向教学法[7],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载体,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 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药品入库验收》的实训项目, 通过“学生获得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投入实施训练→教师检查控制→评估反馈”的教学步骤完成行动导向教学过程。首先, 教师将本次实训的工作任务布置给学生, 并引导学生结合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思考“药品验收的验收依据是什么?”“应该验收哪些内容?”从而解决“应该做什么”的问题。然后, 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 通过网络、教材、文献等方式进行资料的查询、汇总和整合, 分解和分析工作任务, 确定药品验收依据, 梳理工作流程。之后, 实训小组统一思路, 完成工作计划, 确定最终的药品验收流程, 解决“应该怎么干”的问题。此后, 学生按照制定的计划完成药品入库验收工作任务, 培养独立实操能力, 树立质量安全观念。教师在实操中承担引导监督角色, 适时记录和修正错误, 确保实操过程有序进行。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训结果进行评价, 整理实训记录, 归纳总结药品验收的正确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将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估反馈有机结合, 分层次逐步消化知识点, 实现了学做一体的教学。

2.4 教学场所的使用

2.4.1 校内教学场所

药学实训基地具有集技能实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功能, 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职业场所[8]。建于我校药学系的上海现代药学公共实训中心承担了校内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功能, 实训基地配置先进的设备、企业化的管理, 使其科学规范、运作高效、规章制度健全。《医药商品实务》课程的实训项目主要在仿真教室和模拟药房中完成, 模拟药房基本按照社会药房模式建造, 软、硬件齐全, 制度规范均按照企业要求制定, 以达到渲染企业氛围, 体现企业文化的效果, 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身临其境,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4.2 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也是高职院校标志性内涵的体现[9]。为实现工学结合、校企联动的递进式培养模式, 为课程实施开辟良好的现场教学场所, 使学生早日适应职场环境, 我校药学系先后建立了校外基地二十多个, 包括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上海第一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中的药品流通企业均通过GSP认证, 课程的部分实训项目及后续的顶岗实习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教学,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 学生学习态度、实训态度更加认真和端正, 责任心、质量意识、诚信意识等都在逐渐增强, 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促进作用。

2.5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针对课程考核中存在“重知识考核, 轻能力和素质考核”的现象, 我们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 改革了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和形式, 建立了更加全面和完善的考核评价模式, 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10]。

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理论考核、实训操作考核、综合项目考核及技能比赛考核, 在评价结果上既有校内评价、顶岗实习时的岗位考核也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 其中综合项目考核最能体现课程评价特色。在每学期的课程中我们均会安排2~3次综合课题项目, 有助于学生学会合理运用知识与技能, 又可达到考核的目的。以“社区药店中常用药品用药调查”的综合项目为例, 将学生分成若干课题小组, 每组6人左右, 根据分配的常用药品的类别进入社会药店进行走访和调查, 考察药师问病给药的实际操作和社区居民用药情况, 要求学生将项目成果以报告和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每位成员需完成1份2 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 每个小组将所搜集到的图片、数据、影音素材汇总共同完成1个多媒体课件, 并在课堂上进行10分钟的汇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首先要对所要考查的药品信息比较熟悉, 这是对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考验;其次, 药师的荐药流程是学生实训学习的重点, 将模拟药房中的操作与实际岗位上的情况进行比较并归纳异同点是对学生实训技能的考核;此外, 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则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态度的考量。通过项目汇报和课题报告的完成情况, 给予学生综合的评价结果。完善的考核体系对课程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衡量, 能更为合理的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水平。

2.6 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库是提供资源共享服务, 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的窗口[11]。在医药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 课程组成员建设了内容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包括《医药商品实务》课程网站、药学专业资源平台、药品资料库等。这些开放性、共享型的教学资源, 不仅为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而且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课程的教材资源也很丰富。理论教学选取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作为主讲教材, 实训教学则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岗位技能要求, 编写了《医药商品实务实训指导》、《医药商品实务实训手册》等系列校本教材。此外, 在校图书馆和药学系书库配备有与课程相关的多种参考书、“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相关资料, 以及药学领域的期刊杂志, 供学生拓展知识层次之用。

3 成效

《医药商品实务》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强, 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率高, 参加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通过率为99%以上。课程受到了职教专家、校内外督导、师生及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于2012年获得了市级精品课程的荣誉称号。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 对培养高职学生今后在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成为从事药学相关岗位工作的药学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高职药学专业《医药商品实务》课程的开发与构建。方法:通过课程标准、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改革, 全面建设《医药商品实务》课程。结果:《医药商品实务》课程成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为其他高职院校药学类课程建设提供成功经验。结论:课程建设与实践中取得了优良成果, 能够满足药学服务相关岗位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精品课程,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 宋卉, 赖满香.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高职实用药学服务课程开发.职教通讯, 2011; (4) :1~4

[2] 刘建新.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初探.教育与职业, 2011; (3) :139~140

[3] 胡翠柏, 周德强, 周良才.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职业教育研究, 2011;32 (11) :62~65

[4] 刘俊.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构建与实践.职教通讯, 2011; (4) :72~74

[5] 于红艳.基于高职PBL的《医药商品学》课程开发与能力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研究, 2010;12 (2) :78~79

[6] 张健.论“做学教合一”课程模式的整合.职教论坛, 2014; (3) :15~18

[7] 黎冬明, 上官新晨, 徐明生, 等.行动导向教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运用.职教论坛, 2013; (26) :34~36

[8] 周淑琴.高职药学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6) :710~711

[9] 周蓝菊, 顾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4) :26~28

[10] 田芳, 方建超.基于发展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评价模式探究.职业技术教育, 2013; (4) :36~40

非医药专业中药学 篇6

1 实践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桂林医学院是广西最早设置药学专业的高等学校,自1987年招收第一届药学本科生以来,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自办学初发展到今天,学校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桂林医学院药学院于2000年申报并获教育部批准的“世行贷款——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在全院掀起了实验教学改革的热潮。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建立和实施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整合药学实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配置,成立了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室;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实现从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实验转变;建立多媒体网络中心辅助教学,供学生模拟相关专业课实验或模拟新技术、新方法实验;建立教学GMP模拟制药车间和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药学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学校通过“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药学教育体系,引领着全区药学高等教育的建设与改革,在全区的药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声誉。

2 药学实践教学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新增药学专业逐步增多,而就业难度增加,目前学生所掌握的药学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是今后我校药学高等教育的导向,我校要根据广西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1]。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朝着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科技创新也主要发生在学科交叉地带。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是当前药学学科发展的显著特征,将药学类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多学科横向与纵向的渗透交叉融合点转化为实践教学的创新点,以现行的药学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对教学内容与方法、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设计和建立一个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覆盖药学教育实践教学各个层面,多元化的、立体的药学实践教学新体系,是顺应时代科技发展潮流的,也是培养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型药学创新人才的需要。

3 构建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3.1 构建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随着教改工程的实施,我们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室,整合传统的按课程设置的学生实验室,将原来隶属于不同教研室的学生实验室重新组合。中心下设无机物化实验室、分析药分实验室、有机药化实验室、天然药化实验室、药剂药动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仪器室。药学院实验室还包括生药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教学GMP模拟制药车间、药理实验室。以当代药学类大学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的,围绕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注意协调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融合[2],我们重新审视药学院所有的实验室,按照学科的关联性和学科优势,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组后的药学实验中心应分为三大块:基础化学实验中心、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用资源实验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室、仪器室,承担四门基础课的实验教学,药学实验示范中心包括药剂学、教学GMP模拟制药车间、药代动力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实验室,承担药学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药用资源实验中心包括生药实验室、药用植物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承担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鉴定、中药分析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建立包括药物合成、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效学与安全性等内容的一体化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整合后的实验教学模式使教学人员、实验室结构都会发生较大变化,为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与其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实验中心建制,实行校、院两级领导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学校直接任命的中心主任全面负责中心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实验室场地资源的安排,实验仪器设备资源的调配,实验技术人力资源的配备,实验设备经费的预算,实验材料购置等,实现院内资源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3.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药学类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设置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内容。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要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有实实在在的体现,突破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授课的传统概念,独立开设实验课,并设实验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实验课保证学生的基本培养规格与培养质量,选修实验课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在药学、药物制剂专业设置方向选修课,通过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自主性实验四个层次的锻炼,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一至大二学年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在实验内容安排上,以基础单元操作实验为主,综合实验技能训练为辅;主要开设基础化学实验,并结合我们基础化学的学科优势——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开设2-3周的设计性或自主性实验。第二阶段,大二至大三学年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和创新思维,辅之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训练,实验技能和综合训练并重;围绕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的实践过程,开设6-7周的包括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等内容的综合性实验,设定部分基本技能训练实验,让学生从实验方法学的角度,理解新药研究的全过程。第三阶段,大三至大四学年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该阶段设实验选修课,以综合性能力培养实验为主,实验技能训练为辅,结合学科优势和教师科研课题,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选做,为学有余力的拔尖人才成长提供科研训练平台。

在整合与重组药学类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后,应更新实验教学大纲,新编符合药学专业教育特点的《药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并编写系列实验教材,我们已经着手编写《大学化学实验》教材,即将出版。实验教材应强化实验设计原理和规范化实验操作的实验教学,提高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补充双语教学的内容,补充反映学科发展的实验项目,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放性思维。鼓励有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有关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实验指导教材。

3.3 建设与引进先进教学手段,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我们自行研制了分析天平、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虚拟软件[3],并用于实验教学中,深受师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开展药物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实验人机互动实验教学平台,所有实验教学课程与教学过程全部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保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的示范手法、实验手段、实验过程及结果观察等通过屏幕实时展示,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验需要反复播放,使复杂的实验仪器原理、操作步骤简单化、图像化、形象化;结合动画制作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流程和设备结构原理,较好地再现了药品生产的过程;大幅度增加现代科研仪器在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比例,淘汰落后的教学仪器和手段。建设虚拟实验室及模拟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先实施虚拟和测试,再进行模拟各种环境下的实验,采用虚-模结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效果。

3.4 继续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探索药学专业专题实习的创新模式

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种新专业及方向急速增长,学生实习的人次也逐年攀升,按教育部规定本科毕业论文“一人一题”的规定,毕业实习的难度增加,相应地对教学实习基地的要求也提高了。省内外同类院校众多,基地的竞争在所难免;实习类型多且复杂,实习安排相当困难。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与广西、广东、北京、湖南、湖北等地的近60家科研机构、制药企业、医疗机构、医药公司建立了学生实习联系,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实习基地的需要。拓展新专业的教学基地,保证专题实习质量,创建教学地位稳固、管理严格规范、环境条件优越的实习教学基地,形成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

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习学生作为实习单位将要选用的人才,作为实习单位的准员工,单位从培养自身人才的角度出发,由消极的参与变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在这种模式下,实习单位与学校找到了培养人才的共同切入点,寻找到双赢的机会,我们在这方面已经进行探索,初显成效。2005级药学本科部分学生与盈天医药企业签订相关协议,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我们本着“互补合作,双利双赢,构建和谐校企关系”的原则,尽可能地为实习基地服务,帮助解决相应的技术难题,参与实习基地的论文带教等,与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药学专业后期分流,实施产学研结合培养,推行定向毕业实习。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提供学生对专业课的选修依据,专业课学习前,增设医药公司、药厂、医院药房、临床科室等见习环节[4],学生根据意愿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药学专业方向。与实习基地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完成校内外专业技能训练,实行定向毕业实习阶段,全过程实习时间需要九个月。目的是全面检验所学的专业知识及锻炼工作能力,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帮助确定就业方向。我们正在探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药学专业社会药房药学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药学专业后期分流为社会药房方向,为社会培养药学服务的人才。

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管理体制、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条件的投入与利用等方方面面,整合药学专业多学科实践教学,拓展学生实践空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一个与原有的实验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大区别的新型实践教育模式的诞生,培养新一代创新药学人才,促进21世纪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教高(2005)1号).

[2]姜远英,柴逸峰,舒丽芯,等.构建有军事特色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8(4):241-242.

[3]罗朝晖,陈旭,欧贤红,等.大型分析仪器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156-157.

[4]吴丽贤,许建华.药学综合实践课程模块的设置[J].药学教育,2007,23(5):22-24.

非医药专业中药学 篇7

1 建立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 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实现资源共享

对医药学专业研究生而言, 课题的实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阶段, 而在这一阶段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是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关键。从高等教育角度看, 目前制约我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是:缺乏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部分临床专业存在实验场地有限、带教教师匮乏、经费不足等问题;研究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为此, 我校于2009年启动了“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建设工作, 在校研究生院的支持下, 依托药学院生化药学教研室现有的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蛋白质功能室等多个实验平台, 建立了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该中心每年可吸纳10名左右研究生开展多为一年期的实验项目研究, 特别优秀的项目可申请延期一年。

2 以自主管理为主, 探索并完善实验中心运行模式

在创新实验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中, 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2], 依托教研室运行及日常管理制度, 在研究生院的协调及经费支持下, 每年公开发布招标指南, 面向全校基础学科及临床医院公开招标课题, 任何具有创新性想法的研究生都可通过项目遴选的方式进入创新实验中心开展课题研究。在这样一个具有开放、共享、自主创新特点的实验中心里, 多学科交叉融合, 使基础研究和临床专业学科有直接交流的平台, 能共享实验室资源和中心导师组的指导, 解决了部分研究生开展实验研究困难的实际问题。

在定位上, 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3], 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一个适于学科交叉融合, 支持其自主创新的实践平台;在模式上, 真正实现开放, 打破一人或一组人专用实验室的模式;在目标上, 定位于高层次人才的孵化, 以激发研究生的自我创造力为目标;在运行中, 以启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方式, 全面训练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带动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等相关活动的开展, 实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 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和规范的实践能力培养内容、过程与环境, 促进了研究生特别是跨学科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逐步形成以研究生专业课程实验室、教学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中心、科研设计与实验数据中心为主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培养体系。

3 以“转化医学”为导向, 实践多学科交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科研能力为目标, 以“转化医学”为导向[4], 依托基础学科的专业特色, 建设“新药发现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 以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基础研究与临床专业的优势学科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 从而推动研究生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创新实验中心的日常运行中, 突出对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创新实验中心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吸收相关专业的优秀研究生组成创新团队, 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以创新中心为平台, 进行深入的学习交流与科研协作, 自主开展创新研究, 拓宽了科研思路, 碰撞了创新思维, 形成了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研究生学术群体, 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意识与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研究生培养中也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此外, 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导师组成中心带教导师组, 为研究生提供相关学科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和技术支持;鼓励研究生跨学科合作, 通过文献分析、课题汇报等开放式学术交流活动, 有效地促进了不同学科 (尤其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 间的交融合作, 研究项目涵盖了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以及消化内科等学科。

多学科交叉的医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深化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质量,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形成此有彼无、此无彼有的联合效应,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行健, 许放, 周东.浅谈构建研究生创新文化环境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1) :47-48.

[2]许放, 蔡行健, 周东.医学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1) :56-57.

[3]王悦, 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4 (3) :113-115.

非医药专业中药学 篇8

一、有助于促进教师理论水平提高

全国中药传统技能竞赛(中职组)项目包含: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中药调剂(含审方)和中药炮制4个子项目,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凝练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案,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我校大赛指导教师团队针对国赛项目编制的教学大纲在中药专业教学中切实提高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率,起到了“教赛结合,教学相长”的作用,使技能大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

二、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操作能力

全国中药传统技能竞赛的各个子赛项,内容和要求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的特点。我们在校级技能大赛中采取“师生同赛,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指导教师,要想成为国赛指导教师,必须通过校赛选拔,并在此基础上安排市、省、国家级教师专业培训,以达到指导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通过校赛选拔,各单项前2名的教师组成项目指导小组,由教务处成立国赛指导教师团队,全面负责参赛学生的训练工作。

三、有助于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随着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等医药卫生类学校的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这让各学校面临着教师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招聘青年教师又让学校面临如何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并达到教学要求的问题。我校的做法是:根据青年教师的技能特长和个人意愿,安排其跟随国赛选手一同参加训练,在国赛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强化训练。这样青年教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一个项目的相关理论、技能操作,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将在训练过程中学到的教学方法,沟通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以达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目的。

四、有助于推动教学观念转变

以往中等医药卫生类学校一直存在着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问题,学校也往往很少将资金投入到实验、实训设备的购置和更新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技能竞赛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求参赛选手既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这促使我们对以往教学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活力课堂”和“高效课堂”活动,并建立了“知识+技能”的考核模式,实现了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向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教学观念转变,真正让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变革

技能大赛的竞赛方式是以职业岗位评价方式对参赛选手的竞赛成绩进行评定,并按工作任务中所包含的各个知识与技能评价点制定评分细则。根据职业教育“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我们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投入巨资新建、改(扩)建中药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区)”,使中药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了100%“理实一体化”教学,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方法。同时,教学团队率先在全校实行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学业评价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六、有助于完善教学团队建设

技能大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指导教师,因此,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尤为重要。我校在校赛选拔的基础上,组建指导教师的团队成员均具备“双师型”教师资质。团队以国赛项目为核心,分工协作,共同开发了《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中药审方与调剂技术》四门“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和《中药炮制技术》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质量和训练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最终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竞赛指导团队.同时也建设出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摘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检验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成果、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以曲阜中医药学校中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从六个方面浅论技能大赛对中等医药卫生类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下一篇:宏观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