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国际竞争力

2024-07-19

绿色国际竞争力(精选八篇)

绿色国际竞争力 篇1

一、绿色物流的含义

在人们的心目中,绿色代表希望,绿色象征生命。人们渴望回到天蓝地绿、宁静美好的生活中去。于是,人们发动了一系列追求天人合一的绿色化运动,并正在向各领域渗透。绿色物流正是其中之一。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也称环保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它要求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同时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绿色供给主体和绿色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

二、物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紧迫性思考

绿色物流作为一种新的物流管理方式,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利益,因而必然成为21世纪物流管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中国企业应该把握绿色物流的主旋律,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绿色壁垒的兴起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为此,ISO14000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加入WTO后,我国将于三年内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分销限制,外国商人可以分销进口产品及我国产品。绿色产品出口比例日益增加,对于以“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我国来说,无疑会处于不利地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绿色壁垒的挑战,这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其理性选择。

(二)绿色物流在国外蓬勃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关注绿色物流的国家。几年前,美国就明确要求其运输系统达到“智能性”、“环境友善”,并因此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对企业运输、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的绿色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产业保障。欧洲是提高物流绿色化的先锋,重视绿色物流的推进和发展,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订出相应的绿色标准,同时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来经营物流活动,加大对绿色物流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日本自1956年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后,就非常重视物流绿色化的重要意义,还特别出台了一些实施绿色物流的具体目标值,其重点之一就是要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加强地球环境保护,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我国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物流绿色化对我们来说,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途。

三、建立全新的绿色物流系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现代企业要在当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的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全新的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的、信息流与物质流循环化的绿色物流系统。未来必将是一个“绿色经济”的时代,到处洋溢着绿色的消费观念,没有绿色形象的企业将很难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应尽快在企业中融入绿色物流的观念,把我国的物流业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一)优化物流企业的绿色物流管理

物流企业要实行全面的绿色化管理、科学化管理,应在组织结构体系中增加绿色物流管理部门,赋予特殊的权限,负责对绿色物流实施的规划设计、协调、管理、监督等任务。同时应遵循“5R”,原则。研究(Research)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本企业的环保对物流的减量化(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搞好“二废”的治理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再开发(rediscover),变普通商品为“绿色商品”,积极争取“绿色标志”;保护(revers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治,加强对员工和公众的环保宣传,树立国际化的“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建立一些大型的绿色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全球性绿色物流网络或绿色物流联盟,对于绿色物流供应链中的企业的核心企业牵头组建跨企业的绿色物流管理机构,对整个供应链的绿色物流活动进行全方面的管理。从而增强我国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竞争的能力。

(二)推行绿色营销的国际竞争策略

所谓绿色营销,是以常规营销为基础,强调把消费需求、企业利益及环保责任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其主要内容是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营销渠道等。实施绿色营销,一方面,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在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提高产品的环保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物流企业本身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要对公众的消费行为发挥引导和强化作用,促进国内绿色产品的海外市场开拓。

(三)搞好物流企业流程的绿色再造

绿色国际竞争力 篇2

1 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纺织品的影响

1.1 绿色贸易壁垒的涵义及现状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 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 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 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 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 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 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相比,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 形式上的合法性, 保护内容的广泛性, 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征。绿色贸易壁垒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 却被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它作为限制他国产品进入的借口, 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它把环保要求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 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国际公约、法规、标准为依据, 以进口国 (地区) 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为准绳, 在国际贸易中对不符合国际和进口国国内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的商品实行限制或拒绝进口, 以保护环境为由进行市场保护。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贸易壁垒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国际贸易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纺织品及其消费将主导国际纺织品贸易的新潮流, 发达国家有关法令规定, 销售和进口纺织品需通过有害物质检测, 这给纺织品输出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国际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的重大问题, 而环境保护则是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环境保护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所产生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以服装为例, 过去对中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的纺织品配额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不再成为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 取而代之的则是以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和安全认证等绿色贸易壁垒。

在纺织品服装领域, 主要存在着两类技术壁垒: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 主要指要求企业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及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和声明;另一类壁垒则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所引发的, 即要求纺织品和服装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如生态纺织品的生产。有些经济发达国家专门立法, 规定进入本国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必须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ISO14000体系认证) 和产品安全认证。

1.2 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的影响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 “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生态纺织品”等概念也大范围地进入了国际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领域, 人们对纺织品和服装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欧盟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美国的《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要求对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过程中甲醛的使用作出评估。而欧盟以保护环境和生存安全为最终目标, 已经正式实施的《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方法》即“REACH法规”, 这对化工染料生产以及采用化工原料染色后整理加工的纺织服装产品, 在今后出口到欧盟国家时, 会受到极为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的限制。

综观各国制定的要求, 有一个共同点, 即纺织品服装中不得含有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有毒有害的物质, 不得存在潜在的、可能对人体或其他物体造成伤害的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 “产品对环境无害”的概念已成为指导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趋势。由于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绿色消费的普及, 使得这种技术标准和环境贸易政策在名义上更具合理性, 形式上更具合法性。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服装和纺织品, 如果达不到环保要求, 将会被禁止进口。

各国制定的环境标准, 出口到发达国家的纺织品要求如下:

纺织用的棉花在种植中不能使用含有毒金属锑、砷、铬、铜、铅、汞、镍、锡、锌等的杀虫剂和灭草剂;

使用的化学纤维在聚合过程中的动态有机化合物的释放量不能超过0.12%;

使用的合成纤维中锑的含量不能超过限量规定;

纺织印染时不能使用动态有机化合物, 不能使用五氯苯酚, 禁止使用含有氯的载体、含氯或氯化物的漂白剂, 禁止使用有锑、砷、铬、汞、镍、锌、锡的染料, 禁止使用偶氮染料, 排放废水必须符合氧化需要的最高水平, 排放废水的温度及p H值应在规定范围内;

纺织品加工过程中不能使用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所消耗的能源和水要符合有关要求;

纺织品中不能含有铜、铬、镍等有毒金属和芳香胺等致癌物质, 不同的国家对纺织品中残留甲醛的限量也做了严格的规定。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国家对睡衣等服装的阻燃性能、羽绒制品的残脂率等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由上述各项要求可见, 绿色贸易壁垒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 二是竞争力。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了不符合保护生态要求的纺织品与服装进入市场, 特别是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优势, 通过国内立法或制定区域性环境标准, 限制别国产品的进入。但绿色贸易壁垒在很多场合下, 并不表现为对产品市场准入的直接限制, 而是通过环境标准的设置或提高原有环境标准, 从而提高产品成本, 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准入相比, 绿色贸易壁垒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过去人们衡量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指纺织品的价格、面料、款式、品牌、质量等方面, 随着环保事业的全球化发展, 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开始成为国际贸易的新主流, 绿色国际竞争力在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因素中日趋占据主导地位。绿色纺织品国际竞争力是指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它的产品表征就是“生态纺织”, 即在纺织生产过程中, 采用先进的、具有环保性能的设备、原材料、技术、工艺、浆料、染料和助剂等生产出的对环境无污染的、对人体无害且有益身心健康的、符合各类国际环保标准或标签的纺织品。因此, 有些产品尽管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都有竞争力, 但因不利于环境保护要求, 最终还是失去竞争力。

2 制约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因素

2.1 环保意识和观念不强

面对已经到来的“绿色浪潮”, 我国纺织业缺乏足够的敏锐性, 对于生态标准和生态纺织品的概念, 很多企业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从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产品绝大部分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生产出的非生态纺织品, 已不能完全满足国际市场的新需求。另外, 我国天然纤维在栽种、生产和收获过程中较多地使用化肥、农药、植物保护剂、生长调节剂和落叶剂等;合成纤维在生产过程中有许多聚合工艺都使用金属催化剂 (锑、钴等) , 粘胶纤维生产中使用有毒二硫化碳和大量酸碱等多种化学物质, 致使其制品在废弃后不能降解;织物后处理过程中使用各种染料、助剂等;织物上酸碱残留量过大, 卤化染料载体的大量使用也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伤害。环保技术和措施不健全。现在我国纺织品从原料到制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及废弃物的处理, 没有考虑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印染行业的设备和技术落后, 导致环境污染更为严重。

2.2 产品本身不符合国际市场强制性环保标准

一些发达国家设置了强制性环保标准, 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 其海关亦执行严格而繁琐的绿色检验、检疫程序。目前欧盟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S100纺织品环保标准, 已对进口服装的甲醛、重金属、防腐剂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 欧盟已禁止进口服装纺织品使用含镍在0.5mg以上与人体接触的辅料和附件, 如钮扣、拉链、服饰等金属物, 我国纺织品的“非绿色”生产现状使产品本身较难达到其要求, 因而出口频遭限制。

2.3 纺织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目前, 我国属于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仍有2/3。在纺纱、织布、印染和制衣各环节, 电脑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较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 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 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也决定了目前我国的纺织品生产不能满足世界对绿色纺织品的需求。

2.4 绿色开发能力较低, 绿色营销渠道不畅

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较高, 处于技术垄断地位, 能开发和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绿色纺织品, 在其完善的信息网络的支撑下逐渐扩大其在国际纺织品市场的占有率。而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本、技术和专业人员去研制、设计和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政府和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绿色纺织品生产、销售、消费者偏好等市场信息网络, 使绿色营销活动严重滞后。这些都制约了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 提升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面对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不断出现和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 我国的纺织品生产企业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抓住机遇, 巩固和提高我国作为全球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地位。

3.1 立法

要通过立法、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标准和建立各种规范化运作的符合性评定程序以建立我国自己的“绿色”保障机制。在全面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同时, 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绿色”安全保障。制定环保法规和标准, 加大对纺织品环保方面的监控力度。

3.2 信息

建立公共信息系统, 该系统需提供国际国内最新绿色纺织品 (包括绿色原料、成品及其生产程序) 的科研动态和市场信息, 使企业能紧跟科技前沿, 研制和开发绿色产品, 并有的放矢地展开营销活动, 抢占市场。

3.3 宣传

加大宣传力度, 树立我国纺织企业的良好形象。应在纺织类企业中广泛宣传绿色纺织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国内标准, 并组织力量, 以点带面, 在纺织行业逐渐推行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对外, 应把我国在绿色纺织品方面已有成就和已达到国际认证标准的名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广泛宣传, 树立我国纺织企业的良好形象, 以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3.4 引导

积极引导绿色消费, 大力推广绿色纺织品。引导绿色消费, 普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健康观念, 让消费者自觉抵制不安全、不健康纺织品。资料表明, 由于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日益博得消费者青睐, 目前世界绿色消费的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以上。在一些发达国家, 绿色生态服饰已开始成为消费的首选, 喜欢购买绿色产品的人超过50%。

3.5 管理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环保管理体系, 提高纺织品的环保附加值, 提高产品绿色科技含金量。提高自身环保意识, 树立绿色经营观念。企业应从市场的需求出发, 制订绿色生产和经营方案, 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3.6 合作

要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 积极研究应对各种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包括积极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扩大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近年来, 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陆续在中国的香港和上海、日本、韩国设立办事处, 以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业更快地加入到生态纺织品标签计划中来, 积极申请获得生态纺织品的国际认证。

3.7 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为了更好地履行我们入世的承诺, 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协助我们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国家技术部门应攻克国际上有关纺织品服装的“绿色贸易壁垒”, 同时也应该按照世贸的游戏规则努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贸易壁垒”。

4 结语

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对进口产品的环境要求日益严格, 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不是静止的, 环保法规的标准将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提高。毫无疑问, 在国际纺织品贸易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必须重视环境对产品的影响, 把提升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当作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来对待, 及时采取对策, 把环境要求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员工培训及产品的促销中去。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 生态纺织品不仅成为国际纺织竞争的新热点, 也成为21世纪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应在新一轮绿色消费的浪潮中, 积极参与, 奋勇争先, 争取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颜芳华.纺织业如何应对绿色壁垒[J].引进与咨询, 2002, (6) :27.

[2]施用海.“绿色壁垒”与纺织品贸易[J].宏观经济研究, 2002, (1) :49-54.

[3]傅纯恒等.增强我国纺织品环境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00, (2) .

[4]梁香青.纺织品呼唤“绿色”[J].经济师, 2002, (10) :49-50.

[5]王建华.生态纺织品认证不可忽视[J].中国纺织, 2002, (1) :25-27.

国际绿色营销应对策略论文 篇3

摘要:在我国企业进占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不免遇到诸如绿色壁垒、贸易歧视、反倾销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这些不利因素中,绿色壁垒的不良影响是最为显著。因此,树立国际绿色营销理念、确定国际绿色营销策略、开展国际绿色营销竞争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占国际市场的战略选择,对于我国企业融入国际行列、开展跨越式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国际绿色营销;企业;国际市场;战略选择

目前,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在向着绿色战略、环保时代的方向大步迈进。作为经济发展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过程中也在逐步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而靠近。因此,实现企业绿色发展、开展国际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今后我国企业进占国际市场的不二抉择。

一、我国企业开展国际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第一,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下,我国多数企业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对象。企业必须认识到绿色发展和环保需求的重要性,在绿色和环保标准的规定下做好自身发展,实现不断跨越,通过自身绿色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奠基铺路。第二,树立我国企业良好国际形象的坚实保证。一个企业的国际形象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作为优质国际企业象征的绿色企业将是今后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追求。我国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点以提升其生态效益、环保效益为基础,在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发展,通过环保和经济的双向互促,力争实现发展共赢,为塑造良好国际企业形象提供保证。第三,打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必然选择。在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隐藏于国际贸易体系各个层面最为致命的贸易障碍也随之不断涌现。其中,绿色壁垒当数最为棘手、最难应付的障碍之一。我国企业应该从选材、生产、加工、包装、认证、销售、营销等各个方面,始终秉承绿色理念,以绿色和环保的各项要求作为发展标准,才能在绿色壁垒的突围中全身而进,突围发展。

二、我国企业进占国际市场过程中所面临的营销瓶颈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绿色营销的博弈中依然处于被动境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自身方面诸多问题的影响居多。比如绿色消费观念难以提升、绿色消费水平持续低下、绿色加工无法普及、绿色认证不能达标、绿色包装不够广泛等。这些来自营销方面的瓶颈问题,在制约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整体企业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带来诸多不便。第一,监管体制的缺陷使得企业绿色营销意识比较淡漠。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监管政策和监管力度总是行进于问题之后,以致我国多数企业在自身起步发展阶段,一般都不会顾及环境现状,总是在由于自身发展之后所引发的环境问题难以控制的情况下,才会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治理。这种类似于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严重破坏了我国现有的生态现状。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更多是政府政策导向和监管力度方面的缺失所造成的。因此,要实现国际绿色营销,做好政府监管,在对应监管中提升企业自觉性,应该是目前我国企业实现国际绿色营销急需解决的瓶颈性问题。第二,法律制度的.不够完善。由于法制的不够完善、健全,使得一些自我意识不强的企业总会抱着钻法律空缺的幻想,打着环保、绿色的幌子,做着法律要求之外的违法勾当。目前,我国在企业绿色营销、绿色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很多,但由于执法主体过多、法律权利过于分散,使得很多法律规定总是难以在同一尺度、同一标准、同一规定下实现管理。同时,由于诸多环保法规并未赋予环保监管部门对应的执行权利,以致环保违法制裁难以有效落实,一些企业总在尝试着和对应法律法规打擦边球,总认为环保违法成本比较低廉,即时面对制裁也会不以为然。法律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企业实现国际绿色营销的又一重大问题。第三,思想认识理念单薄缺失。其实,我国企业在国际绿色营销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依然是思想、认识和观念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认识的落实,观念的固封,导致很多大型企业,总会在经济和环保的选择中取前舍后,一切以经济和发展为主,从而忽视了环保的作用。长此以往,这种认知观念方面的问题,便会在企业发展过程总不断蔓延,使得企业在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信息披露等方面缺少必要的制度和行为支撑,对于自身环保绩效、环保支出、环保业绩、环保风险等也难以形成客观明确的审计规划。这些,也是制约我国企业国际绿色营销发展的核心因素。第四,技术落后和消费受限的逐步凸显。对于一个有着坚实绿色发展根基的企业来说,其技术构架应该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和能力所限,技术革新总是难以紧跟时代发展,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通过技术、设备的更新来求得环保和利益的共赢。由此也引发了高污染、高浪费现象的出现。同时,来之我国消费者认知理念、购买能力方面的限制,也使得我国企业所生产的绿色产品由于价格较高而难以获得足额的市场认可,这也为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制造了很大障碍。

三、我国企业国际绿色营销的应对策略

为了确保我国企业在进占国际市场征程中稳步发展,就必须以国际绿色营销为主要抓手,在尽力提升企业自身发展潜能的基础上,一切以绿色发展为衡量标准和最终追求。在实现绿色营销的过程中,求得企业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全面突破。

(一)强化环保意识,落实绿色理念,培植绿色文化。首先,作为企业,应该从自身发展理念的重新审定出发,以国际绿色营销理念为基本定位。从企业管理者到每一个员工开始,加强绿色和环保知识培训,制定绿色和环保制度,将绿色和环保渗透至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切实改变整个企业来自环保思想认识方面的不利干扰。其次,企业应该以国际市场中的绿色商机为动向,顺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不断收集与之相关的绿色信息,结合自身实情、采取针对措施,寻求与自身发展最匹配的信息,通过更新理念,实现全面发展。最后,企业应该通过以身作则的执行和宣传,在整个社会不断培植绿色文化。通过推行绿色发展公益广告,制作绿色文化专栏,刊印绿色消费书籍,打造绿色品牌等方式,从改变文化生态出发,将绿色文化推广至社会的各个角落,为企业自身绿色发展提供帮助。比如,政府有关部门应与企业联手合作,利用各种广告媒体,联合专业协会(如营销协会、农经协会、消费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对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对大学生、中小学生的环保、绿色消费教育应形成制度化,鼓励高校设立“环保协会”“营销协会”等社团;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绿色消费氛围,呼唤消费者树立绿色价值观,创建绿色消费模式。

(二)不断革新企业技术,潜心研发绿色产品对于志在融入国际市场的国内企业来说,要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改良自身设备和技术,是刻不容缓的现实。因此,作为企业,应该在国际绿色营销方面,先从自身实际出发,更新企业设备的方式,将企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然后再尝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除此之外,对于绿色产品的研发,也是企业发展必须重视的关键,因为产品本省就是企业的生命。唯有能够满足国际竞争的绿色产品,才会帮助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实现长效发展。比如,在某个行业具有贸易龙头的企业,可以通过上连国际市场趋势,下连绿色资源基地的形式,采用产销一体化的形式,开展一条龙式绿色研发,将绿色产品衍射至与企业自身相关的各个层面,带动整个行业的绿色发展,为进占国际市场提供保证。

(三)加强绿色营销策略研究,提升企业营销内涵一个企业的营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决定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未来走向。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国际绿色营销,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获得立足之地,就必须在营销策略方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用最适合市场竞争、最符合大众需求的方式提升自身价值。鉴于此,企业在自身产品需求与发展方面,应该将绿色价格、绿色促销、绿色服务、栗色资源、质量检测、环保标识、废物处理等融入产品供给之中,利用消费者求新、求异、尚美的心理,不断扩大绿色产品的形象树立,进而提升企业的营销内涵,帮助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四)执行环保标准,开发绿色产品,制定绿色价格,将绿色营销贯通于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之中企业的绿色管理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进占国际市场战略抉择之中的重点企业,首先必须在绿色管理上下功夫。在产品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处理、销售服务等各个方面,严格执行国家和国际环保标准,在环保标准的约束下,全力提升产品质量,强化绿色引领。其次,企业要不断尝试开发绿色产品,对自身已有的绿色产品不断更新完善,让产品功能不断强大,产品服务更加周到,用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打开市场发展通道。再次,企业可以通过减少产品流通环节,缩减产品不必要的成本开支等方式,为产品打造绿色价格,用绿色价格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将国际绿色营销渗透至企业国际发展、国际竞争的方方面面。总之,国际绿色营销对于企业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企业,应该抓住绿色营销所带来的基于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我国经济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董力维.浅析添柏岚(Timberland)的绿色营销[J].价值工程,2018,37(03):36-39.

[2]司马小.浅析青海省藏医药产业的绿色营销战略[J].青海科技,2015(04):26-28.

[3]张绚怡.生态经济背景下企业创新营销模式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04):72-74.

[4]鞠昕昱,蔺冰.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J].工业经济论坛,2017,04(06):32-37.

[5]吴自爱,雷红霞,王剑程,柳思维,郭淑娟.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绿色营销6R路径分析——基于“千禧一代”消费特征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7,31(04):51-55.

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研究综述 篇4

关于绿色竞争力概念的产生及定义, 具体内容如下。

(一) 绿色竞争力概念提出的背景

首先, 绿色竞争力概念的产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1972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环境宣言——《人类环境宣言》, 指出关注环境问题的必要性。自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来, 许多国家和政府出台改变资源利用方式的政策和行动计划, 以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使企业在生产决策中开始考虑环境因素。 1992年《21世纪议程》发布后, 世界各国纷纷认识到, 只有改变传统工业模式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因此,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国际社会、 各国政府和环境保护组织的共同参与和促进下, 经济发展的“绿色化”逐渐渗透到各国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 全球绿色意识不断高涨。

其次, 绿色竞争力概念的产生是竞争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从1776年亚当. 斯密提出“绝对优势” 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力理论的相关研究还在不断发展演变。随着环境、资源等问题的日益凸显, 绿色消费需求的不断高涨以及对外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 学术界和企业界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竞争力的范畴之内。 Porter[1] (1991) 首次提出“绿色竞争力”对于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基于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绿色经济模式能够有利于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

(二) 绿色竞争力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绿色竞争力的定义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绿色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如洪小瑛[2] (2002) 认为绿色竞争力是由绿色资源、 绿色技术、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等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系统的概念。孟晓飞, 刘洪[3] (2003) 认为, 绿色竞争力是企业整合了企业、消费者、环境三方利益而形成的价值创造系统。另一种观点与波特的观点相类似, 认为绿色竞争力是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如王建明[4] (2004) 、杨代友[5] (2004) 等学者认为绿色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创新以改变资源利用模式, 以满足保护环境的需求, 并且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能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符合绿色要求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在实现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

二、国外绿色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绿色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从环境管制是否能促进相关行业或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进而形成绿色竞争力这一问题入手, 主要形成了两个派别:乐观派和悲观派。

乐观派以波特为代表, 认为企业把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在长期意义上将有助于形成绿色竞争力。波特 (1991) 提出著名的“波特假说”, 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被规制企业创新, 产生效率收益, 相对于不受规制的企业, 会导致绝对竞争优势。”一些赞成 “波特假说”的学者以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一观点。 如乔恩·普罗特[6] (1998) 认为企业采取超越现有环境标准和法规的管理方法能够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艾默里·洛文斯[7] (1999) 等提出企业提高绿色竞争力的“自然资本主义”之路, 即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 采用“封闭环式”的生产流程, 转变经营模式, 进而增强竞争力。

悲观派认为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会增加成本, 也就不会取得绿色竞争力。如泰尔瑞[8] (2005) 等人认为, 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将显著地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率及竞争力。以钢铁企业为例, 环境保护带来可见成本上升1美元的同时, 还会引起9到10美元的隐藏成本上升。

三、国内绿色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对于国内绿色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具体分析如下:

(一) 环境管制与绿色竞争力关系

国内学者对于环境管制与绿色竞争力关系的研究大多采用省级面板数据, 以行业或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思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 “环境管制→技术创新→竞争力”的思路, 即如果环境管制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就证明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如黄德春和刘志彪[9]发现环境管制在给一些企业增加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定的创新, 并促使相关专利数量的增加, 因此中长期内加强环境管制可以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种是“环境管制→企业生产率→企业竞争力”的思路, 即如果环境管制可以促进企业的生产率, 就证明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如白雪洁和宋莹[10]对2004年环境管制对火电行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 发现环境管制可以提升我国火电行业整体的效率水平, 进而对我国火电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二) 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国内的研究大都从企业的层面探索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并将其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影响绿色竞争力的内部重要因素包括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绿色技术、绿色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等, 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企业的绿色核心能力。赵领娣 (2005) 从外部规制因素、市场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三个方面考虑环境因素对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 并分析指出外部规制因素和市场因素是企业的不可控因素, 内部因素才属于可控因素。袁泉 (2007) 认为外部环境因素除了公众压力、技术发展、市场力量外, 还应包括政府法规、权利要求者集团;内部环境因素除了企业领导的意识和观念、组织文化外, 亦应包括组织结构与管理。袁瑜等人 (2007) 认为影响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发展模式、政府制度安排等;内部因素包括内部资源 (绿色管理、绿色文化等软资源和资本、人力、设施等硬资源) 和内部能力 (绿色价值创造、绿色创新、绿色管理和绿色营销能力) 两个方面。陈红喜基于低碳价值链的角度得出影响企业绿色竞争力的五个重要因素:绿色技术开发能力、绿色供应能力、绿色生产能力、绿色营销能力、绿色处理能力[11]。

(三) 绿色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现有的关于绿色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主要从行业层面展开。陈红喜教授等人以相关行业的部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如选取34家建材行业[4]、25家长三角地区石化行业[12]及纺织行业[13]的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绿色竞争力的研究, 结果表明建材行业的出口增长在短期内难以弥补“高耗能、高污染、 资源性”商品减量化增长产生的差额, 可能会导致出口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石化行业在节约资源、 提高效率、提升绿色竞争力、增强绿色竞争优势方面还有待加强;纺织行业应从发展观念、绿色创新能力、清洁生产技术等切入点提升其绿色竞争力。

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本文按性质和内容对相关学者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归纳梳理。按性质划分是指反映绿色竞争力的指标可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多为显性, 可通过财务报表、统计资料、抽样调查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获得; 定性指标则可以分析绿色竞争力的具体成因与决定因素。按内容划分是指将构成绿色竞争力的不同内容作为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 在此基础上对一级指标作进一步细分, 如将“经济绩效” 作为一级指标, 其下设置“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绿色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等二级指标。

绿色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 但仍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某个指标体系将“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设置为一级指标, 而在另一个指标体系中将其设置为“环境绩效”的次级指标; 又如一个指标体系中同时出现 “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再利用率”和“工厂废弃物处理能力利用率”等关联性较大的指标, 降低了新指标带来的边际信息, 进而影响指标独立性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 在构建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 既要保证指标的设定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绿色竞争力, 又要充分考虑分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避免相关指标的重复设置。

指标的权重体现了单项指标在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 确定其权重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如下 (见表1) :

第一, 主观赋权法可以应用于数据材料不全面的情况下, 目标值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陈瑶 (2006) 基于材料行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数据收集困难的情况, 在对我国材料行业上市公司的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时, 先采用德尔菲法集成专家的经验设计出绿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排序判断, 确立多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修正了专家的学识、兴趣和心理状态等主观因素对绿色竞争力的评价结果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二, 在客观赋权法的应用方面, 陈红喜等人考虑到数据包络法可以通过数学规划确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无人为主观性造成的偏差, 并且样本数据可以是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 不需要对其做归一化处理, 因此采用DEA法以建材行业上市公司为案例进行绿色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但是, DEA法的局限在于, 各指标间不能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性, 否则会降低结果的准确性。 王建明 (2008) 等人利用熵值法对绿色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差别大的指标数据十分敏感的特点, 采用该方法对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的同类型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另外, 有学者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 减少了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对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其缺点是只能科学的求得组合后的综合指标的权重, 而不能给出单个指标的权重, 决策人仍然不能得到影响绿色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与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三, 在主客观赋权法的应用方面, 邢新朋 (2011) 在评价我国发电行业的绿色竞争力时, 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所搜集数据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进行有效处理, 以减少评价绿色竞争力时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准确性。曹伟 (2012) 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我国石化行业的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 该方法对样本的数量要求不高, 但却要求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 并且不能解决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 因此他还同时结合熵值法进行评价。

(四) 绿色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我国学者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绿色贸易壁垒、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等不同角度对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途径进行探索。归结起来, 大部分学者认为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五个方面: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营销、绿色管理、绿色文化。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 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是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第一步。开发绿色产品包括三个环节: 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同时, 绿色技术是生产绿色产品的关键。通过绿色技术可以实现能源和资源的持续与高效率利用, 并在最大程度上回收利用废旧物质和副产品;另外, 企业要积极开展绿色营销, 大力宣传企业的绿色管理理念, 实施绿色认证等活动, 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将“绿色” 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创造并树立绿色品牌, 把绿色环保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努力形成自己的绿色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观目前我国有关绿色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理论界对于绿色竞争力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对环境管制和绿色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大部分采用省级面板数据, 针对具体行业或企业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同时, 绿色竞争力的各个评价指标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如所涵盖的指标不够全面或某些具体指标关联性较强, 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另外, 虽然用于评价绿色竞争力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很多, 但各方法处理问题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采用多种方法对同一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这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绿色施工竞争力要素排序分析 篇5

建设项目绿色施工由于具有“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征,适应了当今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通过对建筑企业绿色施工竞争力评价,可以解决施工各阶段“绿色”的配置问题。对建筑企业绿色施工竞争力评价,既是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新进展,又为基于生态环保的企业战略制定和绿色施工方案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对企业竞争力研究较多,对建设项目竞争力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建设项目竞争力主要围绕建设项目竞争力的含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展开[1,2]。施工阶段是建设项目竞争力形成的重要阶段,研究绿色施工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绿色施工竞争力

1.1 绿色施工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是市场主体在竞争中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更多地创造价值和积聚财富的能力。工程项目的竞争力是工程项目内部蕴涵的、可以在未来时期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获取胜利、创造更大价值的能力。工程项目的竞争力是在工程项目决策、设计、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投资控制、施工工期等,是影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

可见,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竞争力形成重要的阶段,研究绿色施工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施工竞争力是指在满足质量、成本、工期基本目标的基础上,以符合生态环保、人员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和专长。绿色施工竞争力是与传统施工相比较的生产力,强调与竞争对手相互比较的意义;绿色施工竞争力的强弱突出反映在施工过程是否更加符合“绿色”的要求;绿色施工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关系,如在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方面比传统施工方式具有差异化绿色优势[4]。

绿色施工竞争力产生于施工系统之中,来源于施工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两个方面。其中,施工内部系统通过材料采购、项目管理规划、实施、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有机结合使绿色施工形成与传统施工模式或竞争对手的能力差异,内部是根本性因素,是决定绿色施工竞争力能否形成的主体变量;外部环境因素如绿色施工政策法规、环境政策、业主的要求等是辅助性因素,是影响绿色施工竞争优势形成的保障变量[5]。

1.2企业竞争力、项目竞争力和绿色施工竞争力关系分析

项目竞争力构成了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要依靠项目竞争力来表现和延续。项目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项目竞争力通过企业要素市场竞争力及产品市场竞争力最终影响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竞争力,但只有项目所需核心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核心能力时,项目才最终具有竞争力[6]。

绿色施工竞争力是项目施工阶段施工企业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构成了项目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是项目竞争力的来源。绿色施工竞争力通过项目的选择、施工企业要素的集合影响施工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项目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施工竞争力,只有业主所需竞争力要素是项目竞争力、施工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核心要素时,绿色施工才具有竞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3 目标与要素影响关系

绿色施工竞争力评价面向施工整个过程,与竞争力有关的指标(生态环境、安全、质量、成本和进度)对竞争力影响的大小产生于施工的各个阶段,取项目管理规划、实施、竣工验收三个主要阶段为例,可以建立如图2所示的目标与绿色产品竞争力大小的影响关系图。

2 竞争力要素排序的方法

建筑企业希望找出竞争力诸要素中对绿色施工竞争力影响最大的要素,并按照各要素对绿色施工竞争力的影响大小,对它们排序,以确定后续施工工作的重点及采取的措施。

2.1 函数表示

设绿色施工竞争力指数M是绿色施工竞争力五个要素的函数,记为:

M=f(E,S,Q,C,T) (1)

2.2 确定各竞争要素的现有水平

可设计如表1,表中的数据可以通过收集市场上同行业优秀施工项目的相关资料,结合德尔菲法、模糊数学、灰色聚类等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描述。优选出竞争力靠前的w个样本,计算待评工程与w个样本对于同一要素得分比值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反映了待评工程各要素与行业先进水平相比,所处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靠前的w个优秀项目的评分集Vij可表示为:

Vij=[V11V12V1qV21V22V2qVw1Vw2Vwq]i=(1,2,,q)j=(1,2,,w)(2)

式中:Vij—项目i对于要素j的评价得分;

q—绿色施工竞争力要素的个数;

w—优秀项目的个数。

w个项目的五个要素的评分记入表1,再求出w个优秀项目与本项目对于同一要素的得分之比ξij:

ξij=Vij0()Vij()(3)

再求出比值之和的平均值ξi:

ξi=j=1wξijwi=(1,2,,q)(4)

2.3 确定冲击曲线与费用曲线

进行目标因素排序时,必须结合本项目各要素的现有竞争水平。按照传统的水桶模型理论,ξi越大,则该因素在施工中竞争力处于有利地位;ξi越小,则该因素与优秀级别的差距越大,应重点关注。但是传统水桶模型理论忽视业主对竞争要素的偏好;同时,各竞争要素保持在同一水平,是不可能,也不实际的。借鉴日本学者小野桂之介、根来龙之提出的冲击曲线和费用曲线理论,如图3、图4所示,以此为依据进行竞争力要素排序及制定策略[7]。

从投标竞争角度看,特定的竞争要素(如进度)如果能比竞争对手具有竞争优势的话,会增加中标的机会,如果与竞争对手相比处于劣势地位的话会起负作用。但其作用的冲击程度与该要素的差异水平并非呈线性关系,呈现如图3所示的非线性关系[7]。如果竞争要素与竞争对手相比差得太多,就会大大降低中标的机会。以至靠其他竞争要素如成本、质量等正冲击都难以弥补,该差异水平称为回避区域。如果与竞争对手在竞争要素上的差异水平仅在小范围之内,不管是优势还是劣势,只起轻微的冲击作用,该区域称为允许区域。但与竞争对手相比,超出一定的范围,该正冲击作用程度是非常大且是加速性的,该区域称为有效区域。若进一步扩大竞争要素上的优势,该要素给招标者选择决定的追加冲击就会逐渐消失,达到了其饱和水平,这一区域称为无意义区域。

为了在上述竞争要素方面取得竞争优势,建筑企业必须付出代价,所需的费用也不是线性曲线,如图4所示的非线性曲线。随着竞争能力的逐渐提高,所需的费用几乎是指数级函数状态连续上升。所以,有效的竞争所开发的竞争优势应是增加中标的几率,不应该花太大代价得不偿失,即成本要素必须落在允许范围或有效范围内[8]。

因此,有效的竞争力,因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避免竞争要素出现,即与对手的差异程度在回避区域,需要很大的费用来弥补这些能力;竞争要素处于允许区域范围内,即使有几个要素比对手差一点也无太大关系;至少比竞争对手在一个要素上达到有效区域,可通过该要素的先动优势来带动其余要素水平的提高;避免竞争优势出现在无意义区域。

2.4 竞争力要素的排序方法

首先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由专家确定各区域的阀值δ1,δ2,δ3,如图3所示。一般情况下各要素的优先序遵循以下原则[8]。

(1)冲击曲线各区域的优先级顺序为:回避区域>有效区域>允许区域>无意义区域。

(2)如ξiΩ1,ξiΩ4,则ξi值越小,优先级越高。

(3)业主要求的竞争要素优先于企业自身的竞争要素。但是,如果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足以弥补业主要求的竞争要素,可考虑企业自身的要素优先于业主要求的要素。

(4)如ξiΩ2,ξiΩ3,此时,各要素的优先级顺序要视它们各自的比值点的微小变化对总体竞争力的贡献而定,即对函数(1)求微分,有:

fE,fS,fQ,fC,fΤ(5)

根据各要素在该点的偏导数的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决定各要素的优先级,偏导数的值越大,则该要素的优先级越高。以上原则的优先解释顺序为(1)>(2)>(3)>(4)。

3 竞争力优先级分析

下面以某施工企业选择投标方案为评价对象,采用以上提出的评价模型和方法,确定绿色施工竞争力水平,并对其竞争要素进行优先级排序,为建筑企业合理确定投标方案、提高中标几率提供有益的参考[9]。

在投标决策中,投标企业要与标杆企业相比较,找出竞争力要素中对绿色施工竞争力最大的要素,发现自身薄弱环节,并对其进行排序[10]。

3.1 建立竞争力要素评分统计表

将待评项目各个要素指标的评价分数填入表2,通过与本行业标杆企业的资料统计,优选出两个类似项目,确定它们的竞争力要素评价分数,按照(3)和(4)计算待评项目和两个优秀项目对于同一要素得分比值和的平均值,填入表2中最后一行。

3.2 蛛网表示

把计算结果用蛛网形象表示,如图5所示。设S,T属于企业内部竞争要素,Q,C,E属于业主要求竞争要素,取δ1=0.9,δ2=1.1,δ3=1.3。

3.3 进行竞争力要素排序

在蛛网中,以一个圆点为中心,各竞争要素为辐射线,每一个圆圈代表ξi的一定水平,代表与竞争对手(或优秀方案)比较,本项目绿色施工竞争力五个要素上所处的优劣势。从图中可知ξCΩ1,所以费用要素的优先级最高;ξEΩ3,所以环境要素优先级低于费用而高于其余几个要素。由于ξT,ξS,ξQΩ2,Q属于业主要求竞争要素,S,T属于企业内部竞争要素,则Q的优先级高于T,S

对于S,T要素,如果某要素的提高,能使ξi>δ2(对手同一要素保持不变),则该要素的优先级高;如同时要素的提高都能导致ξi>δ2,则根据新的ξi的大小来决定各要素的优先级,ξi越大,优先级越高;如此区间内各个要素的提高都不能使ξi>δ2,则对函数(1)求微分。

fΤ>fS,则进度要素T的优先级高于安全要素S

因此,可得出各竞争要素改善的优先序为:C,E,Q,T,S

由以上排序结果,可以为企业制定投标策略、进行施工方案优化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4 结论

(1)分析了绿色施工竞争力的内涵,明确了其与企业竞争力、项目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指出绿色施工竞争力指标通过项目三阶段的“四节一环保”来体现,便于企业在竞争中准确把握自身的竞争要素。

(2)构建了绿色施工竞争力和要素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待评工程与行业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得出待评工程现有竞争力要素的水平,按照水桶模型理论,竞争力水平是由要素与行业先进水平差距最大值决定的。

(3)借鉴冲击曲线和费用曲线理论,根据竞争力水平明确所处的竞争区域(回避区域、允许区域、有效区域或无意义区域),指出竞争要素应落在允许范围或有效范围内才具有竞争力。遵循竞争力要素排序原则进行优势排序,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从而增加中标的几率。

把绿色施工竞争力要素分析与排序列为施工项目评估的重要内容,利于建筑企业集中优势资源,采取有针对的竞争策略。研究绿色施工竞争力,是提高施工企业建设水平、避免决策失误和资金浪费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程广坤.建设项目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2]闫志刚,杜立峰,王雪丽.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7):103-107YAN Zhi-gang,DU Li-feng,WANG,Xue-li.Study on e-valuation criter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green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8(7):103-107

[3]李云龙.工程项目评估必须研究项目的竞争力[J].中国工程咨询,2002,(2):13-15LI Yun-long.The evaluation on engineering must researchthe competitiveness on project[J].Chinese ConsultingEngineers,2002,(2):13-15

[4]郭庆军,赛云秀.生态视角下绿色施工系统研究[J].建筑经济,2012,(10):93-96GUO Qing-jun,SAI Yun-xiu.Green constuction system in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J].Constuction and Econo-my,2012,(10):93-96

[5]吴晓玲,纪超.企业绿色竞争力的五个直接来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2):14-15WU Xiao-ling,JI Chao.Five sources about green compet-itiveness on enterprise[J].Enterprise Reform and Man-agement,2005,(2):14-15

[6]李钢.企业竞争力与项目竞争力互动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7]小野桂之介,根来龙之.経営戦略と企业革新[M].東京:朝仓书店,2001

[8]张青山.制造业绿色产品评价体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9]郭庆军.生态视角下建设项目绿色施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绿色国际竞争力 篇6

一、电子商务概念

1. 电子商务概念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商务贸易模式, 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电子数据的交换EDI、进行Internet网上交易。

2. 国际电子商务概念

国际电子商务指通过数字化技术, 实现跨国、跨地区进行虚拟国际贸易活动, 主要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及互联网来实现贸易活动。电子商务的本质就是跨国跨区域性的贸易活动, 国内电子商务终将与国际电子商务同化, 真正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 全球经济发展成为网络信息化经济, 电子商务贸易逐渐网络化、高效化, 国家界限越来越模糊。全球电子商务贸易总额不断增大, 占总贸易总额的比重急剧增大。2002~2011年全球电子商务贸易额及其增长率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 具体数据见表1:

美国最早发展电子商务贸易, 也是电子商务贸易体系最完善、成熟的国家, 引领这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方向。欧盟国家电子商务较晚于美国, 但是发展迅速, 成为全球电子商务贸易领头者之一。而亚洲大部分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电子商务贸易市场发掘较晚, 但是潜力巨大, 是未来国际电子商务的新兴地区。当前国际上美国、欧盟、亚洲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态势最为明朗。

2. 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相较于欧美、日本等国家高度发达的电子商务贸易, 我国电子商务起点低、起步晚, 但是发展势头依然强劲。近年来, 我国电子商务贸易环境逐渐改善, 电子商务贸易总额不断增大, 增长速度比较平稳。2007年~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及增长率情况见表2:

三、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 加快进行电子商务基础建设

我国必须加强对电子商务核心技术的研发, 加快构建信息基础设备, 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布置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新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通信设备, 建设高速化、智能化干线通信网络, 同时加大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

2.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国际贸易竞争极其激烈, 国际电子商务浪潮席卷了国内市场, 我姑要想在国际贸易中提高竞争力, 就必须要不断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转变传统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积极研发高新科技, 促进产业升级, 电子商务正是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我国应当改变传统对外贸易模式, 结合新时代贸易特点, 发展自身条件, 合理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关键性产业, 例如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 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促进我国产业链结构的转型与进一步发展。

3. 推动国内电子商务平台与国际贸易平台接轨

国际贸易平台为国际贸易过程提供服务, 我国必须加快电子贸易平台国际化发展。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协同作业平台如图1所示。

(1) 建立统一化的数据交换国际出口

在这个贸易平台中, 各个国家可以根据本国实际设立本国国际贸易数据交换标准, 同时该国成员方可以只遵循该国内的数据交换标准。这种标准化的国际数据交换标准不但能保证对国内外数据交换实施实时检测, 保证国际贸易合法性, 还能极大的降低各成员国对外贸易的成本, 降低谈判交易难度。

(2) 逐渐整合国际间贸易协同作业同台

整合国际间贸易协同作业平台具体指的是促进企业协同作业数据交换平台、政府监管数据交换平台、银行单证交换平台以及物流单证交换平台的整合。

(3) 构建多元化协同作业平台

立足于国际数据交换出口以及国际贸易协同作业平台, 构建多个行业协同作业平台, 促进协同作业平台多元化发展。构建符合各行业标准的数据交换体系, 整合各行业协同作业平台, 加快国际贸易协同作业平台与国内政府部门、银行已经企业的数据交换, 促进国际贸易数据交换的国际化发展。

4. 完善贸易保护制度

我国需要制定完善的贸易保护体系, 从而提高抵抗贸易壁垒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稳定的关税水平, 优化关税结构

当前我国关税结构相对合理, 基本建成了从原材料到制成品、从优势产品到优势不明显的产品的梯形关税税率结构。

(2) 构建完善技术壁垒, 采取灵活的非关税保护措施

我国必须充分利用技术壁垒形成完善的壁垒体系, 同时构建贸易认证体系和标准, 促进双边合作及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建设, 使本国标准像国际化标准靠近, 增强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适当的技术壁垒保护机制不仅能保证出口贸易安全, 还能降低国外贸易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并减少歧视性技术贸易壁垒。

四、结束语

当代是信息化的时代, 与国际电子商务进行接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虚拟的电子商务贸易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 极大地降低了商品运输成本, 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难度, 信息成为当前的主要生产要素。我国电子商务贸易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际竞争力, 我国必须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探究在国际电子商务下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方法。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推动了国际电子商务贸易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并且国际电子商务逐渐取代传统贸易方式成为新世纪国际贸易主流方式, 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尽管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态势良好, 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为短暂, 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范围内不占优势。本人介绍了国际电子商务的概念和发展状况, 探讨了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以提高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电子商务,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楠楠.外贸电子商务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6) :31-36.

绿色国际竞争力 篇7

区别于传统的行业大而全的展会,江苏国际绿色建筑展的暖通空调展区更加专注于“可持续建筑的暖通解决方案”,以更好服务江苏建筑市场。同期举办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论坛暨南京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年会”、“江苏省制冷学会青年会员日”将业内人士汇聚一堂,高质量的观众及高质量的参与品牌使展会的暖通空调技术展区初具江苏制冷展的雏形。

“数”说展会

5大板块

本届展会选择了绿色建筑中最重要的5个板块,划分出5大主题展区,即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设计、暖通空调技术、门窗遮阳技术、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与绿色论坛活动相辅相成,将产品展示与技术探讨进行了有效结合。

20年建交

第七届江苏国际绿色建筑论坛暨江苏国际绿色建筑展览会时值德国巴符州与江苏省建立正式友好关系20年,江苏省绿色建筑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政府、协会等权威部门的鼎立支持为论坛及展览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前提。

200余参展商

2014江苏国际绿色建筑展览会展展出面积约13 000 m2,同比增长30%;共吸引国内外展商200余家,同比增长25%。展出内容包含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筑工业化及集成建筑、暖通空调、LED节能照明、光伏及相应配件、节能门窗遮阳、幕墙、空气净化及智能化家居等绿色建筑相关产品及服务。

168条规定

《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新闻发布会在展会期间举行。据悉《标准》共11章、核心内容168条,包括8条“强制性条文”和160条“应条文”,并在通风、采光、降噪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如空调通风系统必须安装空气过滤装置;电梯并不应与卧室紧邻;居住建筑绿地每百平方米配植乔木数量不应少于3株等等。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2008年江苏省要求12层以下住宅楼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但是对高层建筑没有要求,而从2015年起,12层以上的住宅楼也得安装太阳能了,太阳能热水供应的户数比例不得低于60%。该标准将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现场直击

本届展会与江苏制冷学会合作,共同打造暖通空调技术展区。江苏省制冷学会组织了空调配套系统、主机系统厂家、自控、阀门、施工单位等30余个知名暖通空调企业参加,如大金、三星、海尔、海林节能、南京优能、风神空调、丰盛新能源、施耐德、鸿源热能、意利法、好享家、永高股份等暖通空调供应商,带来了从暖通空调的主机设备到配套的生产管道配件产品,从毛细管网到太阳能集成产品的最新技术、产品,既可为单个家庭解决生活采暖、热水方案,也可为整体建筑设计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在此,我们选取了几家在展会中人气爆棚的参展企业进行刊登。

爆眼球之大金

作为主机厂家的代表,大金展台夺人眼球,搭建出创意十足的“大金屋”,全系列展出了大金最新的家用中央空调和商用多联机,成为展区的亮点。此次,大金带来了今年新研发的产品室外新风系统。在一个模拟的室内室外环境中,2个PM测试仪器正在工作。经过1 min的测试,2个测试仪上显示,室外的PM值为421,而室内的空气,经过新风系统过滤之后,PM值只有29。大金的工作人员介绍:“洁净空气的标准是PM35以下,所以经过我们新风系统过滤的空气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在论坛环节中,业内人士纷纷交流分享各自关于可持续发展、能源管理等社会关注热点的想法。大金在本次论坛发表的主题是“绿色建筑的生命,科技大金的支持”,获得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此外,江苏省副省长张雷、住建部副部长王宁等省级领导莅临大金空调展区视察指导,江苏卫视电视台在展会现场采访大金展区,一时间大金展区人气爆棚,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

爆眼球之鸿源

大连鸿源热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于2009年成立,公司主要的产品和系统包括热泵产品、光热与热泵结合的供暖空调系统、光电风电热泵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主动节能系统。在市场销售方面,公司扎根于北方市场,并逐渐向南方区域市场进行扩张。大连鸿源热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央空调市场》采访时表示,水源热泵作为锅炉的替代品,未来的前景相当广阔,因为它能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尤其是在京津冀地区。大连鸿源未来计划通过公司主打的水源热泵产品及此次展出的螺杆机产品继续稳固其在北方的市场地位,并针对南方的商铺、住宅、别墅等市场领域,重点推广小型涡旋机组。

爆眼球之意利法

上海意利法暖通公司是爱康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意利法专攻暖通系统。我们不生产暖通主机产品,而是提供系统方面的服务。主机厂家是我们的一个合作对象,但是更多的是在渠道上的一个合作。据上海意利法暖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静介绍,2014年是意利法成立的第三个年头,前三季度意利法已经实现了8 000多万元的销售业绩,在接下来的第四季度,将会冲刺全年1.2亿元的全年目标。目前,公司与一同参展的丰盛新能源、海林、好享家都是很好的合作伙伴。我们的系统是MACS,即模块式空调系统。MACS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目前,意利法在全国有30多个经销商。作为第一次参加南京此类绿色建筑展会的参展商,冯静认为,展会和论坛主题明确以绿色建筑为主题,展商都是绿色建筑相关企业,还有很多绿色建筑设计院,意利法非常希望与这些设计院合作。

爆眼球之温格

杭州温格科技有限公司此次除了带来了新产品,最主要的是向观众展示他们的安装工艺,温格科技分为“温格工艺”和“温格标准材料”,满足不同高端品牌空调公司的安装要求,品牌注重标准化,旨在打造高品质,高效率,零缺陷的工程质量。据温格工艺的总经理刘军华介绍,温格的产品都是标准材料,标准工具,位子定好只需要按个键就可完成操作,检测过程也只需要一个键,保压、查漏都是一键到位,将安装做到最简。温格工艺现与国内外许多高端品牌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包括格力、大金、约克、开利、美的等,为这些品牌的安装售后做坚实的后盾,并且正在积极筹划与更多品牌的合作。

爆眼球之海林

作为此次展会的主要参展企业之一,海林拿出来大概十几套针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案,其中包含了海林的中央空调,采暖还有热水锅炉这些绿色节能的具体系统解决方案。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林的蜂巢系统可实现的功能包括室内空调、采暖温度监测与调节、室内湿度检测与调节、室内空气质量VOCs、CO2、PM2.5检测、自动新风系统、空气净化等,同时还可以实现灯光、窗帘的控制和饮用水质监测、煤气泄漏报警、烟雾报警、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联动、红外移动感应等多种功能。海林蜂巢系统的所有功能都可以通过手机监测和控制,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绿色生活理念。与此同时,其创造性的开发出太阳能阳台、太阳能幕墙、太阳能屋顶,将太阳能真正融入建筑中,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得到客户特别是发展商、建筑设计院的普遍的关注和认可。

江苏省上市公司绿色竞争力评价研究 篇8

一、江苏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基本现状

(一) 样本选取情况

选取江苏省上市公司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之前在沪、深两市上市的8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具体名称和上市时间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证券之星网站:http://finance.stockstar.com/ar/nbzy.asp

(二) 在招股说明书中环境信息披露项目的现状分析

从横向来看, 江苏省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的环境信息披露多集中于以下几个项目: (1) 在“风险因素及对策”中披露。有41家企业选择在该项目中进行披露, 各企业在分别在“风险因素及对策”项目下的经营风险、行业风险、政策风险等栏目中进行披露; (2) 在“募集资金运用”中披露。有16家企业在此项目中进行披露; (3) “发行人情况”中披露。有13家企业在此项目中进行披露; (4) 在“企业发展规划”中披露。4家企业在此项目中进行披露。

从纵向来看, 近年来江苏省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范围逐步扩大, 披露内容日趋详尽。1993年仅在行业风险中进行披露;1996年披露范围扩展到行业风险、环保风险、发行人情况;1997-1998年在此基础之上逐步涉及经营风险、政策风险、募集资金运用以及发展规划中的相关披露;1999-2004年的上市公司已经完善到在董事会报告的经营情况、投资情况及发展规划中进行有关环境信息的描述;2005年4月中材国际 (600970) 上市, 尚未披露环境信息。

(三) 在年度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项目的现状分析

横向分析江苏省上市公司2003-2005年的年报, 各企业主要在三个项目中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1) 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主要在投资情况中对企业的环保投资项目进行阐述, 包括投入资金数额、累计投资、完工程度等。 (2) 在“重要事项”中披露。仅华芳纺织 (600273) 和华东科技 (000727) 在“重要事项”中进行披露。 (3) 在“财务报表注释”中披露。通过分析看出, 在“财务报表注释”中进行披露的企业, 多数选择同时在“在建工程”这一项目中进行披露。

纵向分析江苏省上市公司2003-2005年的年报。 (1) 2003年有10家企业同时在2-3个项目中进行披露, 17家企业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 华芳纺织 (600273) 在“重要事项”中披露, 25家企业在“财务报表注释”中披露。 (2) 2004年有12家企业同时在2-3个项目中进行披露, 19家企业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 华东科技 (000727) 在“重要事项”中披露, 37家企业在“财务报表注释”中披露。 (3) 2005年有18家企业同时在2-4个项目中进行披露, 有8家企业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 36家企业在“财务报表注释”中披露。

二、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在课题组陈瑶的构建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的基础上[4], 笔者按照从一、二级指标拓展到详细观测点的思路进行了完善。别外在根据设置观测点时考虑到运用该指标体系评价企业绿色竞争力包含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企业环境绩效等多元目标, 因此, 评价指标应从这些目标出发, 按公认性和可行性、定量和定性等原则设置若干观测点。完善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三、江苏省上市公司绿色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

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观测点涉及到较多无法定量描述的因素, 因此笔者引入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研究[5]。

(一) 企业绿色竞争力模糊评价模型简述

1. 选定评价因素集

第一级指标集U={U1, U2, U3, U4}, 第二级指标集对第一级指标集分别为Ui={Ui1, Ui2, ……, Uij}, (i=1, 2, 3, 4;j为第i个子集中指标的个数) 。

2. 建立评价等级集

由10位专家组成评审小组, 评价等级分4级, 即V={V1, V2, V3, V4}={很好, 较好, 一般, 差}, 对应的评语加权系数矩阵为F=[9 7 5 3]T。

3. 确立权重关系矩阵

用AHP法得出一、二级指标的权重:W= (0.16350.1045 0.2558 0.4762)

W1= (0.0687 0.3600 0.0687 0.1248 0.1889 0.1889)

W2= (0.1411 0.4551 0.2627 0.1411)

W3= (0.0906 0.4401 0.0576 0.1557 0.2560) W4= (0.1221 0.2274 0.4231 0.2274)

4. 进行单因素评价

(1) 首先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Ai={Aij}。由于指标Uij的模糊性可以通过特尔菲法得到Uij隶属于第i价评语Vj的程度, 据此构造评判矩阵。

(2) 单因素评价Qi=Wi·Ai (i=1, 2, 3, 4) 。

5. 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

由Q构成更高一级的矩阵R, 求得综合评价矩阵M。

最后, 计算综合评价值E=M·F, E表示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分值。

(二) 应用实例

以模糊综合评价丝绸股份 (000301) 的绿色竞争力为例, 步骤如下:

第一, 对专家组评分进行数学处理得到模糊评判矩阵。

对专家的打分进行了模糊修正后得到模糊评判矩阵, 矩阵中的数值代表的是专家在四个评价等级中评分的人数/10得到的数值。

第二, 进行单因素评价Qi=Wi·Ai (i=1, 2, 3, 4) 得到

第三, 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得出最终评价结果M

(三) 江苏省上市公司绿色竞争力排名

在排名分析中将11家未披露任何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剔除, 分别是:小天鹅A (000418) 、如意集团 (000626) 、S*ST炎黄 (000805) 、宏图高科 (600122) 、弘业股份 (600128) 、国电南自 (600268) 、大厦股份 (600327) 、中天科技 (600522) 、S宁新百 (600682) 、综艺股份 (600770) 、悦达投资 (600805) 。根据上述模型对其余69家上市公司的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 排名结果如表3所示:

四、江苏省上市公司绿色竞争力排名结果评述

排名结果显示, 江苏省上市公司的绿色竞争力整体水平趋于中等, 但是不同企业间的分值差距较大, 其中评估值最高的江山股份 (600389) 为8.2423分, 评估值最低的南京熊猫 (600862) 仅3.4144分。

从整体情况看, 绿色竞争力评估值居于“很好”与“好”之间的企业有13家, 占参评企业总数的18.57%;居于“好”与“一般”之间的企业有34家, 占参评企业总数的48.57%;居于“一般”与“差”之间的企业有23家, 占参评企业总数的32.86%, 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从不同行业看, 绿色竞争力评估分值位居前10名的上市公司分属医药、化工、材料、机械等行业, 这样的分布情况较好地说明了:选择区域内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绿色竞争力水平比较是具有可比性的。其中, 材料行业9家上市公司间的分值差别较大, 有3家上市公司的分值在“很好”与“好”之间, 有4家上市公司的分值在“差”与“一般”之间, 行业整体水平尚可。纺织行业14家上市公司的分值分布于各个层次, 有4家上市公司的分值在“很好”与“好”之间, 有2家上市公司的分值在“差”与“一般”之间, 行业整体水平中等偏上。医药行业9家上市公司的分值差异比较明显, 该行业有2家上市公司的分值在“很好”与“好”之间, 有2家上市公司的分值在“差”与“一般”之间。

综上所述, 江苏省上市公司的绿色竞争力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 由于部分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 环境行为不佳, 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时披露的有效信息不足, 于是对照指标评分体系的观测点, 不能获得较高的评估值, 导致绿色竞争力水平平均值不高。

五、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 对照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

将绿色竞争力作为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能够有效的改变企业重开发、轻节约, 片面追求经济利润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平衡的倾向, 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各企业应仔细对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观测点, 针对得分较低的指标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对策, 切实提升绿色竞争力水平。

(二) 从战略高度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意识

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意识, 有助于化解企业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诸多矛盾。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涉及因素多, 链接部门广, 见效周期长, 是一项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庞大系统工程, 各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实现绿色竞争力水平的飞跃。

(三) 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政府必须详细制定提升绿色竞争力的战略规划, 构建与绿色竞争力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制。同时, 政府在通过环境政策推动企业提升绿色竞争力时, 应当尽可能利用市场机制, 通过建立绿色招商选资机制, 逐步加大政府对清洁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投入, 实现资金投入多元化。

(四) 构建绿色生产技术研发服务公共平台

通过构建绿色生产技术研发服务公共平台, 促进企业绿色竞争力的跨越式发展。将研发重点从重污染行业辐射到各行各业, 不断挖掘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发明资源节约型的新材料和新能源。重点将化工、冶金、轻工、纺织行业企业作为提升绿色竞争力的试点产业, 在其他行业推广公共绿色技术研发, 推行ISO 14000环境认证体系。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 Van der Linde, Claas.Toward aNew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9) :97-118

[2]陈红喜, 王建明, 袁瑜.长三角地区化工和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绿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3) :143-148.

[3]陈瑶.基于环境信息披露的材料行业上市公司绿色竞争力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 2006

上一篇:集成监测系统下一篇:血标本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