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

2024-07-15

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精选十篇)

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1

一、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中国中铁总公司(简称“中铁”)系统内,各业务部门先后研发了适合本部门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体系较弱,难以适应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迫切需要;各部门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很低、发展也不均衡,信息化没有完全覆盖主要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自身及业务流程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在主要业务流程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孤岛,不能实现实时数据共享。主要表现如下:

1. 业务融合不够。中铁系统内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信息系统的应用都能够提高企业局部应用领域中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但是,信息系统之间还是靠手工录入与比对来完成数据交换和共享,且每个信息系统针对项目管理中的同一类数据重复进行设计,有时因为统计口径、执行标准不一致,数据相互打架,造成大量的数据冗余,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集团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2. 业务核算与财务核算分离。资金运行、成本流转是项目经营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经营层关注项目管理的核心。从会计核算角度看,成本的流转(物流)必然伴随资金的运转(资金流):成本的发生,一方面意味着存货占用资金的增加,另一方面反映的是资金的减少或债务的增加。成本流转涉及项目部门的业务核算,如物资部门的材料核算、合约部门的劳务结算、财务部门的费用报销等,都会流转到财务核算系统,构成工程项目实际成本。目前中铁系统内针对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只强调各自系统内的业务核算,相互割裂,忽视了与财务部门的信息共享、数据集成,不能实时反映项目部的资金运转情况和成本流转动态。

国内财务软件设计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它们往往是从单一的财务核算角度,模仿手工核算的特点来进行设计的。作为一种以会计核算为主的财务软件,不可能将企业发生的所有原始经济业务数据全部纳入到财务核算范围。财务软件里的核算模块与其他部门业务模块完全脱节,或者只能通过“转账凭证”来连接,缺乏系统性,易造成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冗余和不一致。

3. 无法满足信息化管理需求。中铁系统内信息系统只是为了上一层次管理的需要,要求下一层次提供或读取下一层次相应的数据,与传统手工填报报表没有区别。系统设计的业务流程与项目管理脱节、流程太过复杂,可操作性不强;系统设计并没有综合考虑项目层次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只会加大项目部的工作量,让项目部疲于应付,并不能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企业资源分类和编码标准化有助于实现企业资源信息的共享和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操作,连接这些信息系统需要对企业资源进行分类和编码,比如施工企业常用的项目代码(工号)是进行数据分类汇总最重要的管理信息,而工号并没有在中铁各信息系统中体现,无法满足信息化管理要求。

中铁财务系统也能根据管理需要进行功能拓展,可以随时增加很多管理类报表,但由于系统只设置了一个表单——会计凭证,且“会计凭证”上的信息有限,只能依据凭证上的“会计科目”,进行相关的统计查询。由于表单和表单上的信息有限,所以我们后期拓展的很多报表都需要手工写入数据,无法自动生成这些报表需要的数据信息,还是走进了为报表而“报表”的老路,谈不上实时反映、监督,资金控制和预算管理也难有成效。

二、设计理念——四项原则

为贯彻落实国资发[2012]93号文件《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在信息化战略规划方面,在充分考虑中铁系统整体管理和决策的需求基础上,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进行业务整合、流程优化,建立起工程项目统一、全面、集成、实时共享的,面向集团全面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效整合;实现业务处理和信息处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核算与管理的集成;业务过程中涉及的各个职能部门实现紧密协同,进而推进研制满足跨区域、多层次集中管理的工程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为了构建先进、可行、实用的项目管理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我们遵循下面四个原则开展了系统分析与研究:

1. 基于业务实际,满足业务需求。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理念将是“业务驱动价值”,根据前端业务需求信息驱动实现业务流、实物流和财务价值流同步。对于会计信息化,其直接体现就是系统能够替代手工完成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提取。国内很多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时忽略的一个重点就是切合业务实际。当信息系统出现业务模块缺失、系统设计逻辑与现有业务流程存有差异时,会计核算人员会调整业务流程节点顺序迎合系统可实现功能,对缺失模块进行手工核算、系统外进行财务数据整理,自动化因此变成了半自动化。满足业务特性和业务诉求是信息化系统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2. 确保风险受控,有助效率提升。风险和效率平衡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博弈点,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时需对业务流程进行详细梳理。通过流程梳理,理清业务界面和会计界面关系,界定会计处理流程的输入、输出标准,明确会计系统的必要启动条件和输出结果;同类业务的会计流程必须标准化、规范化,基于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对不增值业务节点进行优化,对优化后流程的关键节点和风险控制点进行提示;系统开发实施时需结合公司管理制度文件和内部授权管理体系,对流程关键节点和风险控制点进行管理,确保业务风险受控。在确保风险受控基础上实现效率提升是会计信息系统价值所在。

3. 模块设置灵活,预留接口可拓。“模块设置灵活,预留接口可拓”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已实现上述两点后的战略目标,要求会计信息化建设时结合公司战略规划,信息化建设要有前瞻性。首先,系统模块设置灵活,强化不同模块之间可组合性、集团内跨主体间可复制性,关联系统模块间可对接、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其次,预留接口可拓展,需考虑企业快速增长和向多元化扩展后会计核算和管理信息需求,延展会计信息系统适用性,如费用管理系统实施时要考虑未来可能涉及的费用类型及与其匹配的预算类型,客户协助管理系统要考虑业务扩展或多元化后的客户类型及业务特性。

4. 促进管理提升,深化成果应用。原国资委王勇主任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中要求,中央企业要沉下心来,从细处着眼,苦练内功,持之以恒,将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做细做实,改变企业管理粗放的现状,为企业发展上水平奠定基础。

国资发[2012]93 号文件要求中央企业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目标,始终把促进管理提升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坚持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管理提升的促进作用。同时要求中央企业始终把推进深化应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坚持建设与应用并重,充分体现信息化效能,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实施方案

企业信息化要充分挖掘传统会计制度和传统管理制度忽视的新价值因素,探索以货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要素和以信息价值为基础的非会计要素相结合的新的管理方法,通过对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快速整合、数据的实时同步,实现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控一体化、经营层与决策层一体化。

1. 基本思路。

(1)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实现业务与会计信息的高度共享的基本前提。基于会计科目的基础开展数据融合,规范了数据的标准化和一致性,提高数据的可比性和对照性。业务部门通过与财务部门信息的查询和比对,可以查询财务部门是否及时入账,并做下一环节的处理;实现业务和会计数据资源关联、集成和有效共享;实现资金流与信息流、业务流的集成。

(2)业务处理关联。实现业务之间关联和集成的方式有很多,最完美的莫过于重新设计一套业务与财务共同应用的软件。但这种方法,要组织开发程序、测试软件,经过“运行→改进→运行”的过程,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太高、耗时太长,不适于应用。而针对现行软件所开发的接口程序,以低成本、时间短、应用性强成为首选。

接口软件被称为第三方软件,它从业务部门的中心数据库提取财务所需信息,以加密形式生成财务软件可以识别的会计记账凭证信息获取接口,与财务系统实现无缝对接。接口软件的应用,就像在不同管道之间加了“弯头”,东西虽小,但意义重大。它打破了软件之间的壁垒,使软件之间的“自循环”回归到“大循环”的监督之下,使数据的高度共享和无缝连接成为可能。

(3)系统的服务化构建。基于Web服务的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原有功能封装成Web服务,采用基于XML的接口和通信技术,可通过Web访问,并完成会计核算,提供组织管理和决策所需财务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这一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①采用开发的标准协议进行描述、传输和交换信息;②系统内部发生变更时,只要Web服务的接口不变,任何变更对调用者透明;③屏蔽了不同软件平台的差异,实现了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高效集成。

基于Web服务可满足企业的在线管理,打破地域的限制,使管理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及时了解企业最新财务动向,并在线进行决策;同时系统构建是开放化和电子化的,能从互联网中获取企业内外相关系统的大量数据,有利于后续会计系统的信息采集和集成。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在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基于SOA技术架构,采用Web服务的方式,将各部门采集原始经济业务核算数据与财务部门会计核算进行有机的结合,将原始数据与会计数据进行整合、关联,从而转化为会计核算的支撑数据,为项目财务管理提供分析与决策支持,构建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

2.技术方案。

系统采用SOA技术,基于企业ERP和Internet网络两大平台上,构建财务管理核心系统、财务协作处理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1+1+1”财务信息系统构架模式;将会计核算所需原始业务核算数据信息全部纳入到了系统中,涵盖了工程项目所有经济业务活动,通过对各类信息系统有机整合,技术上实现数据交换、流程优化、业务节点处理效率提升。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系统逻辑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包含的主要功能框架如图2所示。

系统提供了财务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的Web服务接口,实现财务单据数据和业务凭证数据的有效关联,提高了核算数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会计核算数据关联支撑管理提供与现在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的数据对接,能够为财务管理软件提供业务单据数据的查看和单据关联,实现对财务单据凭证的业务数据支撑。

3.实现功能。

作为会计工作现代化重要手段的会计电算化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会计核算手段的电算化,还需要适应组织加强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要求;适应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发展和软件管理功能扩展的要求。对企业来说,构建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系统涵盖了项目主要会计过程,信息化覆盖项目所有业务流程。包括合同结算与支付过程、材料采购与付款过程、物资机械及现场经费核算过程、成本核算与管理过程、统计查询与报表分析过程,以及预算管理等。结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各子系统模块增加了业务流程的主要控制环节和控制内容,将企业ERP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了业务流程控制、信息流程控制和会计核算相结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系统把相关的资金成本管理制度设计成对应的业务流程,引入内部控制理念,通过信息流程加以控制,减少了人为操作因素。系统通过业务流程的再造,设计出适合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把各职能部门业务核算全部纳入到了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轨道。

系统从项目内部控制体系、施工管理、合同管理、分包管理、物资管理、机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成本控制、资金收支及风险控制等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流程,以及工程项目经营管理业务中最基本的记录、数据、标准、制度和现场管理、日常管理等方面入手,经过对项目经济业务的整合、项目管理流程的优化,建立起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系统、科学、实用的标准和内部控制体系,达到了实时了解和掌握项目财务及经营信息的目的,提升了项目经营管理水平。

目前,中铁九局深圳地铁项目部正在使用该系统,取得了如下成效:①系统强制操作人员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不会额外增加项目部的工作量;②为项目部进行日常业务核算提供了平台,并加强了项目管理;实现了信息交流与数据共享;④体现了集成化管理模式;⑤建立了项目资金成本管理体系;⑥为项目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和对项目进行过程审计、完工审计服务提供了详实的核算资料;⑦为项目会计核算提供数据支撑;⑧实现了公司对项目过程管控和风险管理。

四、结束语

平台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汇报材料 篇2

按照省厅部署,我县财政平台一体化系统于今年4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全县所有财政性资金、所有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平台管理。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财政平台一体化系统实施概况

为推进平台一体化系统建设,我局重点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的平台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业务组和技术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切实搞好统筹安排和综合协调。二是加强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协调部门配合,和谐推进系统实施。三是排查更新硬件,规范完善网络,确保信息系统硬件、软件正常运行。四是规范财务扎账,及时完成新老系统数据切换。从而保障平台一体化系统在4月份全面上线运行。

我县平台一体化系统上线单位XXX个,涵盖目前所有预算拨款单位(包括乡镇学校和乡镇卫生院),资金包括预算内、预算外、政府性基金、义务教育专项、卫生院事业收费、单位往来资金等,实现了财政资金全覆盖和财政拨款单位全覆盖。随后又探索把“乡财县管”资金纳入平台进行实拨方式管理,在5月份财政总预算账务核算软件正式启用。截止到七月底,通过一体化平台下达指标1735笔,资金10.38亿;直接支付4291笔,资金9.21亿;乡财县管业务81笔,资金0.13亿。

(二)非税系统接入并实现对乡镇的延伸管理

为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提高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我县于7月份实施非税收入系统接入一体化平台和向乡镇延伸的工程。局党组高度 重视,认真组织局直机关和乡镇财政所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要求在全县范围实现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严格规定各乡镇非税收入从8月1日起,一律就地缴入当地邮储银行或信用合作社,全部实现乡镇非税收入通过非税信息系统自动汇缴县级非税收入专户,实现非税收入全过程监督。

为了顺利推进改革,7月20日财政局召开乡镇财政所长和财政结算员、征收单位会计培训会,相关业务股室和软件工程师对参会业务人员进行了业务讲解和上机培训,确保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听得懂、会操作。截至8月12日,乡镇财政通过平台汇缴非税收入23笔,资金81.6万元。至此,彻底改变了以前乡镇财政非税收入由征收单位缴入乡财“结算专户”,再由财政所划转到县国库或财政专户的方式,减少了缴库中间环节和资金在途时间,我县平台一体化实现了财政性资金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有机地整合了各类信息资源,为财政业务提供科学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进一步提高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我县财政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积极推进工资统发

用电信息一体化系统实现 篇3

【关键词】电力营销;电量采集;用电信息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M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187-02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日趋精细化、过程化和数字化,电网电能计量系统(简称TMR)、现场管理系统和低压集中抄表系统在不同的区域得到推广运用;但是由于各系统的建设是分阶段独立完成的,各自侧重点不同,系统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限制了已有功能的发挥,且配变终端和低压集抄在功能上存在配置重复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需要建设一个一体化的电能量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对输电、配电、用电各层次的电能量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和管理,实现自动抄表、用电监测、负荷管理以及全方位的线损分析。本文针对现状提出了用电信息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以供参考。

一、用电信息一体化系统分析

1、系统建设要求

整合TMR、低压集抄系统和现场管理系统的数据,实现各项数据信息的上传下达和储存,辅助好各项管理,系统具体要求如下:

1)对各项必要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收集,综合利用;

2)按照既定周期要求存贮各项数据和信息,以供随时取用和查询,便于管理。

3)自动传送所要上报的数据,减少手工工作量;自动产生必要的统计报表,让工作人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加强技术性指导工作。

4)与营销信息系统有效接口,达到“数字化”营销水平。

5)使用Web方式实现各功能模块,便于使用;人机交互对话方便,屏幕提示直观明了,画面整齐美观、操作简单。

6)系统具有实用性、高可靠性、开放性、兼容性、可扩展性。

2、系功能分析

系统具备强大的开放性、扩展性,能够对已有的计量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与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使用统一的界面,进行业务管理。如图所示,现场管理、电网电能计量系统(简称TMR)、配变监测系统、低压集中抄表系统四个业务应用系统通过各自提供的Web服务,与用电信息一体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从而实现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二、系统设计

整个系统由主站、现场终端(分站)和通信网络三大部分组成。现场终端主要负责电表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上传以及对用户用电的控制。主站系统负责对上传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存储、交换、发布,是一个高速的计算机局域网建立起来的应用平台。通信网络负责终端与主站之间的数据传输。

数据采集层以各种通信方式接入各种类型终端,按照规定的通信协议解析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监视通信质量,管理通信资源。它主要由通信接入设备、采集服务器、支持软件、通信协议解析软件等构成。数据采集层还可以通过数据接口接入其他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如TMR系统、配变监测系统等),对接入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

数据管理层对采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类存储,建立电能信息一体化数据平台,并与外部的营销信息系统等系统接口交换数据。主要由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存储和备份设备、接口设备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等构成。

根据应用需求,开发应用软件实现数据的综合应用,如有序用电管理、异常用电分析、汇总报表、客户增值服务、线损分析等应用功能。主要由应用服务器、应用工作站、WEB服务器等构成。

三、系统实现

整合系统的核心技术主要是建立统一的业务数据模型、基于Web Service的集成方案和共享数据视图的集成方案。整个系统的人机交互全部采用B/S架构,提供基于WEB模式的平台实现的各种应用以及管理功能,如图2所示。

1、业务数据模型

由于TMR、现场管理系统和低压集抄系统分别采用了各自的方式,来描述电能量数据对象和档案对象,因此,要整合它们就需要用统一的对象格式来描述电能量数据以及档案数据。根据这三个业务子系统处理的数据具有共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和抽象,建立统一的业务数据模型,用来描述电能量数据对象。

档案信息包括基础档案资料(如组织机构、变电站、线路、用户等)和终端、表计资料。档案数据分为公共对象数据、现场管理对象数据、厂站计量对象数据、配备检测系统数据、低压集抄系统数据五大类。如各系统共享档案对象的类型及其属性为。

计量一体化系统:供电公司、区县公司、供电所

现场管理(LAP);馈线、大客户、大客户表计

厂站计量系统(TMR):厂站、主变、站用变、母线、联络线、馈线、计量点、旁路配变计量监测系统(DMR):线路、台区、联络开关、计量终端低压集抄系统(LAM):台区、低压、客户电表。

2、基于Web Service的集成方案

集抄用户通过集中器接入集抄整合系统,由前置机数据采集程序進行规约解析、数据预处理,送入集抄整合系统数据库。现场管理系统、TMR和集抄系统通过Web服务接口接入用电信息一体化系统,由系统提供Web服务,分别部署在现场管理系统、TMR和集抄系统的Web服务器上。整合系统通过调用Web服务接口,从现场管理系统、TMR和集抄系统获取相关资料数据和电能量数据。该方案通过Web服务的方式从原系统主站获取数据,保证原系统的独立正常运行不受影响,同时对原系统所做的改动最小。

四、系统应用效果

用电信息一体化系统整合了原有的TMR、现场管理系统、配变监测系统和低压集中抄表系统中的数据,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把所有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了集中采集和分析,改变了以前不同用户用电数据分离割裂的局面,为企业实现电力营销—体化提供了平台。

五、不足与展望

本文设计的系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主要适用于前期建设了一些用户信息采集方案(如TMR、现场管理系统和低压集中抄表系统)的电力企业。要使本系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需通过局部调整和重新设计,扩展到一些从未使用过任何电量采集系统的电力企业。

参考文献

[1]李雅君·天津市电力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管理系统设计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0-06-30

[2]宇文肖娣·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硕士论文》-2011-06-01

构建装备一体化保障信息系统 篇4

装备一体化保障, 是指在战区范围内, 对所有装备保障机构、人员、设备、物资等各种保障资源进行综合配置, 对各种保障行动进行统一指挥、整体规划, 形成一个全系统的一体化装备保障格局。构建装备一体化维修保障信息系统, 就是依托地方资源加快装备维修保障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 把装备维修保障潜力转化为维修保障实力, 纳入国家、社会和部队的各项建设中, 逐步形成以军内维修保障为主、军外维修保障为辅, 系统化、多样性、开放式的装备维修保障新格局。

构建装备一体化维修保障信息系统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构建装备一体化维修保障信息系统是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战争的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特点有三:一是要快速。随着计算机、电子通信、卫星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 信息化战争节奏快、时间短。美军通过战场信息C4I S R系统, 使战场信息快速转化为精确打击的火力, 发现目标到摧毁目标的周期越来越短, 也就缩短了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时间, 减少了维修保障的时机。二是要全面。信息化战争已经不是单一武器和装备之间的对抗, 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武器装备群组与群组的对抗, 重视武器装备的组合方式, 以发挥武器系统整体作战效能, 这就要求武器装备的维修必须要全面、系统。三是要准确。精确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一大特点。信息化战争中, 单位时间内弹药和维修器材消耗急剧增加, 战损装备数量大, 维修保障任务艰巨, 这就要求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要准确领会部队作战意图和要求, 掌握重点作战部队的需求和状况, 准确分析战损情况。

构建装备一体化维修保障信息系统是武器装备体系发展“军民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新军事革命以前, 新工业技术和科研成果一般都是先应用于军事, 使军事技术在各领域领先于民用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当今的高技术阶段, 大部分技术已具有了军民两用性, 纯军事技术已经很少, 军用尖端技术原则上都可在民用领域获得应用, 军用与民用工业基础的结合成为必然。冷战后, 尖端技术研发费用剧升, 各国政府军事开支减少, 导致各国政府大力促进军用与民用工业基础的一体化。另外, 伴随技术复杂度的增加, 尖端技术的研发往往涉及众多的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 仅靠军事科研部门单独研发力量不够, 专业技术也够不全面, 这也促使了军方加强与民间企业的合作, 强化了军用与民用工业基础一体化的趋势。

外军装备维修保障主要做法

一是重视理论研究, 发展装备一体化维修保障。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提出了“利用外部人力资源”和“私有化”理论,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为军队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费用。为保持军队所需的社会化保障能力, 避免地方某些装备保障力量受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而处于不稳定状态, 美军平时拿出相当规模的装备保障任务交由地方完成。

二是完善配套措施, 规范社会资源的应用。为更好地做到装备保障军民一体化, 美军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一是建立完善制度。美国国会颁布法令, 规定至少35%的海军舰船改装和修理要在私营船厂进行, 陆军装备保障任务的40%必须交由地方完成。美军还设立相应机构, 规定其装备保障社会化方面的职责。二是签订保障合同。三是组织保障演练。

三是提升民力维修层次, 努力遂行全寿命保障。随着装备保障系统的日趋复杂, 全寿命保障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 多年全面装备保障合同、全寿命周期装备保障合同已经成为合同保障的必然趋势。当今, 美军装备管理的主流做法是应用“多年全面后勤保障合同”, 美军的下一步发展则是“从摇篮到棺材”的合同管理方法, 即全寿命周期合同,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充分保障装备的战备状态, 而且是执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途径。

四是运用利益驱动,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美军主要采取向承包商提供经济补偿、减免税费以及提供额外业务等方法激发其积极性。

我军装备维修保障的现状

一是装备维修保障的力量不足。目前我军各战区没有成建制的机动支援保障力量, 不具备战役机动支援保障能力。武器装备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武器装备, 出现坏损或故障以后维修周期较长, 严重影响了这些武器装备重复使用率和完好率。一些部队由于维修保障力量不足, 坏损武器装备排队等待维修是常见现象, 而在战时坏损率迅速增高的条件下, 这种现象势必会制约武器装备的重复参战率和持续参战率, 从而影响整修部队战斗力的发挥。此外, 当前部队维修保障技术骨干力量生成较慢但流失较快, 对装备维修保障战斗力的生成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是装备维修保障预案的编制不尽合理。当前各部队依据“立足自我、上级加强、地方支援”的原则, 一般都编有较为详细的装备维修保障预案,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部队实施装备维修保障提供了保证。但是关于战时装备维修保障预案的编制还存在一定问题, 如:我军没有经历过高技术条件下或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 没有直接的战争经验, 因此对战损的估计存在不足;在预案编制中, 保障力量有“地方支援”这一部分, 但对地方支援力量的数量、质量和参与时机都没有做出明确要求, 也没有和地方的预案建立合理衔接。

三是装备维修保障经费使用不经济。当前我国军费总量偏低, 部队经费普遍不足, 而且还存在使用不经济的现象。就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经费而言, 一方面由于主要依托军官和士官进行维修保障, 使得维持费用较高, 影响了直接投入在武器装备维修保障上经费的规模;另一方面是有些部队在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经费的分配上存在趋向平均、分散使用的现象, 没有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制约了装备经费使用经济效益的提高。

构建装备一体化维修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地方技术资源高精尖的优势。目前, 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维修保障装备的信息化程度低, 装备维修保障建设滞后于武器装备的发展。地方电子产业和装备制造维修业军民结合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在“为军服务”方面开发不够、整合不够、运用不够。要改变这一现状, 一方面, 必须重视维修保障装备与武器装备的同步发展, 另一方面, 要依托地方资源, 加快装备维修保障设备信息化的步伐。我们必须搞好资源整合, 充分发挥地方维修保障设施设备在装备维修保障机械化信息化建设中的“拳头”作用, 避免重复建设, 减少军费开支, 大幅度提高装备维修保障的整体效能。

二是充分利用地方技术资源研发快的优势。在军事斗争准备中, 必须重视加强信息技术的动员, 达到全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度。要充分利用地方技术资源研发的优势, 大力推进民用技术在装备维修领域的应用, 积极探索借助社会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虚拟技术以及传感、遥感、遥控等技术, 研究改进装备维修保障手段, 形成从供应源到需求地维修保障的无缝隙链接, 为战场提供适时、适地、适量、适配的精确化保障, 努力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5

各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处室,局属各单位:

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各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处室,局属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我局社会保险一体化信息系统已经设计研发和实施部署完成,具备了正式上线运行条件,将于2012年2月1日起正式启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社会保险一体化信息系统业务内容

(一)社会保险核心业务系统,包括征缴业务、养老待遇、医疗待遇、工伤待遇、生育待遇、财税库银等。

(二)定点医疗机构联网结算系统。

(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系统。

(四)互联网社会保险申报系统。

(五)互联网个人信息查询系统,包括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等查询系统等。

(六)社会保险自助服务大厅系统。

(七)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

(八)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系统。

(六)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登录地址为:http://15.72.12.58/qdyth/,登录名为:个人身份证号,登录密码为:登录名的后6位。

三、相关要求

(一)请各区市和职能单位,在2月1日上班前将新系统登录方式对口通知到每个经办机构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街道社区、学校、银行等。

(二)请所有操作人员登录后修改个人登录密码,以防他人盗用。

(三)各区市、处室单位要做好本部门、本系统上线组织工作,做好业务经办窗口秩序维持和现场咨询服务。

浅谈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 篇6

关键词: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网络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从内容上讲,应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会计信息处理流程,建立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从技术上讲,应建立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化模式,使会计信息系统向着网络信息时代发展。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简单概述

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将会计数据转换为信息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用计算机技术采集、存储、加工、传输会计数据,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用以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它的发展历程包括: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其中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会计恒等式、会计循环、会计科目表、分录和账簿,其缺点是:处理会计数据易出错、效率低、信息孤岛、丢掉了非财务信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之中,该模式正逐步化会计信息系统横向扩展,最后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纵向发展并按职能结构可分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而E化标志着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开始,它的核心是集成业务处理、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管理决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克服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弊端,因此称其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二、信息时代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思考

1.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的根本性思考

21世纪的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正急待于进行运行的转换,其中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在人们寻求改革方法的历程中,无论是优化会计核算和会计治理,还是精简会计的组织机构;无论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还是投资高水平的计算机系统,虽然也或多或少在实际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却并未能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只是利用技术将现有过程予以快速化或自动化,而并不更改过程本身。因此,要想使企业绩效大幅度的提高,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创建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2.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化的思考

在信息时代中,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信息进一步加工提炼成的系统知识,将作为21世纪的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最强有力的一种智力工具和克敌致胜的武器,企业利用它,可在电子计算机的模拟中,运用虚拟现实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求解企业所需的最优决策,这将大大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同时,信息时代使世界进入一个科技发展高新化、信息传递高速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经济决策科学化的崭新时代。企业对市场变化反应非常灵敏,要求能迅速、及时、正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又要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要求企业治理高度市场化、信息化、集成化,通过一个完整、高效、可靠的会计系统把企业内外部信息经过综合、提炼、创新、整理成系统的知识,由此提出科学的决策。

3.会计信息系统多元化构建的思考

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在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下,以会计事项为核心,会计原始信息以多重标准进行处理,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构建完成的,最终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这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事项会计为基础,数据库的构建处于核心地位。这要求构建的数据库基本元素能够面向对象,具有独立性、集约性、共享性和多维性,能够配合多元化会计理论体系。然而这一数据库的基本结构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之中,要将其变为现实,还需要会计事项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和数据库技术的完美结合。而且,会计事项是要挂接在不同的会计规范、会计政策基础上的,虽然可以让信息使用者自行组合和分析原始数据,但是大多数信息使用者并不是会计专家,因此要想按照不同的规范提供多维的数据,这就要求在统一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会计规范进行多维分类,同一会计数据可以按照不同的会计政策进行处理,即要求会计政策呈多元化体系。这是目前会计研究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构架将充分基于开放的网络,带给会计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将会使自身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泄密。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不授权人员非法入侵企业信息系统,窃取商业机密,从而侵吞企业财产或出卖商业秘密,造成信息滥用和信息流失。二是恶意攻击。网络黑客的蓄意破坏或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将使网络系统遭到攻击引起崩溃、陷于瘫痪。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复杂的,它涉及到技术、道德、立法等方面,需要系统的研究和多方面的配合。

三、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网络信息时代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以势不可挡之势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会计作为评价、反映、监督、管理企业经济活动的工具与手段,必然受到信息时代发展的深刻影响,为了使企业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使会计较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间交流和应用,并在系统的开放性方面给予全面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对原有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改造与创新,以满足信息时代对会计工作的需要。

1.网络信息时代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从事后转向适时

传统方式的会计核算,可以称之为“静态会计核算”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后,会计人员根据一定的会计核算程序,将经济活动转化为会计信息,并定期写出报表,会计部门和业务部门是以静态的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由于信息从业务部门传递到会计部门客观上需要经历一定时间,企业管理者根据这样的会计信息难以做出有效的管理决策。而网络信息时代,企业已经按新型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提供了适时的会计报告,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的每一项变动都可以适时反映。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以及互联网直接获得有关的数据信息,实现会计和业务一体化处理,企业的业务活动适时转化为会计的信息,有关部门能及时部署具体的经营活动和会计安排,实现各种经营和财务指令的在线管理。

2.网络信息时代促进企业之间会计信息传递与交流加强

随着网络及电子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是依托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通过内部网、外部网和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商务的同时,将网络技术应用到会计中,完全代替人工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原始凭证的录入、复式记账、算账与报账,以及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能够帮助企业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实现财务与业务的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适时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使企业会计信息工作走上无纸化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网络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并建立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设计信息时代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3.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复合型会计人才

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即要求有一批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重视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践锻炼、交流研讨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力度,多出、快出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会计审计专业,既掌握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又能适应国内经济技术环境与管理要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使会计工作者能够适应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

总之,信息时代的发展,使会计信息系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对目前的会计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信息时代可以让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随时构建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同时系统也会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日趋完善,向着企业管理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如何向管理层提供最新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分析、预测、决策,提高经营效率,将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更大挑战。

参考文献:

[1]试析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作者:张晚军.

天基信息系统一体化发展与启示 篇7

天基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自主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与分发及时空基准服务的多功能综合信息系统。以不同轨道、种类和功能的卫星、航天器、临近空间平台及地面基础设施等为信息承载平台,将空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分发能力综合,实现一体化全球信息网络的集成、信息的融合和高效利用。天基信息系统以其信息制高点,可为全球范围内的气象、资源勘探、深空探测和通信广播等综合应用提供通信、导航、测控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一体化服务,在信息应用及科技引领方面,成为推动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由传统范畴向海洋、太空和电磁空间延伸的重要手段。

目前,世界主要航天国家都在大力发展一体化的天基信息系统,相继展开概念研究、体系设计与技术验证等[1,2]。我国“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部等单位也在研究规划中,将天基综合信息网络研究作 为重要的 研究方向,提出了相 关成果[3,4,5,6],但对于体系的融合、技术发展路线等顶层研究尚需要深入开展。本文结合国外天基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特点,提出了发展我国一体化天基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

1 国外天基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目前,各国在轨运行的侦察、导航和通信等各类卫星达到1 000余颗,按功能体系划分,包含了天基侦察与监视系统、通信与数据中继系统、导航定位系统及气象测绘系统等。近年来,作为发展重点,各国天基预警侦察、通信和导航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天基侦察预警方面[7],美国第5代电子侦察卫星“入侵者”具有宽频谱、大范围的电子侦察能力和轨道机动能力,是目前最先进的电子侦察卫星。2013年3月,美国第2颗天基红外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升空,并于11月投入运行,增强了美军导弹预警能力。同年6月,俄罗斯首颗“秃鹰”雷达成像侦察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使俄罗斯初步具备了全天候地面目标侦察能力。日本也已基本形成由2颗光学加2颗雷达卫星组成的“四星体系”,能在任何气象条件下,每天对全球任何地点至少侦察一次。

在通信方面,美空军发射2颗“宽带全球通信卫星”,进一步扩大宽带卫星通信覆盖范围; 美空军还将第3颗“先进极高频通信卫星”发射入轨,并与之前发射的2颗“先进极高频”卫星组成星座,增强了美军“动中通”能力。同时,美海军发射第2颗移动用户目标系统卫星,提高了该系统的通信容量和安全性; 印度发射了首颗军事通信卫星,使其海军具备初步的卫星通信能力。

在导航方面,美国GPS 2F - 7卫星入轨运行,使得目前在轨的GPS 2卫星数量达到31颗。欧洲即将发射首批2颗全面作战能力的“伽利略”卫星,创建欧洲运行的天基导航系统。印度发射首颗区域导航卫星,该星座将由7颗卫星组成,计划在2015年前全面部署。

在气象与测绘方面,美国国防气象系列卫星DMSP经历了7代,共发射了40余颗,满足了国家对全球太空、陆地气象信息的需求。美国已经将其与“极轨业务环境卫星”( POES) 合并为“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 NPOESS) 。近年来,美国已经不再发展专用的测绘卫星,而是利用成像卫星或导航卫星等协同完成测绘任务。

2 天基信息系统一体化发展规划

从长远上看,国外天基信息系统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太空网络化、应用综合化、体系设计一体化、载荷设计模块化以及节点功能虚拟化等。建设一体化的天基信息系统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8,9,10,11],美国早已 提出了“全球 国防信息 网”( GDIN) 概念,并实施“一体 化空间指 挥控制”( ISC2) 现代化计划,旨在打造一个面向网络中心战、实现全域信息共享和综合应用的信息网络; 俄罗斯实施并完成了名为ROSTELESAT的多功能卫星系统和远程地球监视系统计划; 欧洲正在研发“一体化全球通信空间基础设施”( ISICOM)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项目规划及构想进行阐述和分析。

2. 1 太空卫星网络化

在规划未来天空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网络的同时,美军立足于对现有系统进行进一步的融合和发展,强化骨干星间链路和星上路由能力,构建太空卫星网络。其在建的系统如: Milstar、AEHF系统等已具备了空间组网能力;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未来网络中心战的需要,国防部、国家航空航天局等多个政府部门提出了新型卫星通信体系结构( TCA) ,目标是构建一个基于太空网络的可互操作的平台,在TCA的引导下,卫星通信系统从一套独立运行的系统转变成一个集成的网络中心,消除了在容量、控制、适应性、响应能力和覆盖率等方面的限制。

以转型卫星通信计划 ( TSAT) 系统设计为示例[12],TSAT将先进极高频( AEHF) 卫星系统、先进极地卫星系统( APS) 、宽带卫星系统( WGS) 和抗干扰系统( AEHF) 等交织在一起,通过采用激光通信、星载高速IP路由、按需提供服务等高新技术,实现在太空建立类似于互联网的高速骨干通信网,为地面用户、空中及太空武器平台的信息传输提供太空路由。

2. 2 通信、测控和导航多功能综合

随着星上载荷能力的提升和平台技术的发展,对通信、测控和导航等卫星系统的功能界定将不再分明,系统的网络管理、业务调度和平台测控等多方面将趋于融合,提供比单一分离体系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信息 服务模式。美 国国家航 空航天局( NASA) 在2007年提出了完整的综合空间通信体系结构( SCa N) 构想,用以开发空间通信和导航的统一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用于月球和火星表面的空间通信和导航服务等,以满足空间探索任务需求[13]。

SCa N是一种将天基、陆 ( 海) 基测控资源集成的一体化网络,其功能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主要由地球中继子系统、近地子系统和深空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采用统一的测控服务、业务调度、网络调度和监控以及网络资源管理,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SCa N项目采用了微波组阵、激光通信、空间网络 互联和新 导航能力 等新技术,到2025年,它将为人类的月球和火星探索活动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通信和导航业务。

2. 3 体系架构一体化设计

为实现空间信息的综合应用,需要构建包含通信、测控、导航和观测等在内的公共信息基础平台,以信息传输和分发作为基本功能,建立空间立体多维综合信息网络,实现信息的智能交换和共享。欧洲的一体化全球通信空间基础设施( ISICOM) 系统,其规划目标不仅要与未来的全球通信网络完全融合,还要通过对Galileo和GMES系统形成补充来提供增值服务。它包括了4项主要任务: 全球环境与安全监视( GMES) 卫星系统与Galileo卫星导航系统集成、安全、应急和电信服务。

ISICOM是一种灵活、可靠、逐步部署的全球卫星通信基础设施,从通过GEO卫星实现广播应用大范围覆盖到通过HAP/UAV星座实现Ad Hoc热点覆盖,可满足快速应急业务部署需求。从其系统架构来看,ISICOM把不同类型的网络节点综合在一起实现一种所谓的“物联网”形式,其本质是一个基于IP、结合微波和光链路的大容量空间通信网络,该网络将由下一代先进的卫星平台构成,卫星之间具备高速率的通信链路,卫星及各飞行节点既可配置简单的透明转发载荷,也可以是具有路由、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的复杂载荷,以实现星上路由和网络重配置。

2. 4 网络节点虚拟化

使用低成本小型模块替代现有的大型卫星,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和共享信息,实现卫星功能的虚拟化。凭借灵活的子系统组成,无需临时中断通信就可轻松替换或增加其他功能模块以实现空间资源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协同,这一设计理念在国外一些已经开展的天基卫星群组、F6等项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14,15,16]。

F6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 对分离模块概念进行的技术研发和演示验证项目,旨在实施“以信息交换为纽带的未来、快速、灵活、模块化和自由飞行航天器”计划。该项目将在太空中设立无线模块群,如图2所示,把传统的单个大卫星分成多个功能模块,采用各模块物理分离、星群自由飞行、无线信息交换和无线能量交换等技术,实现卫星群间的功能协同与资源共享,构建虚拟的大卫星来完成特定的任务,甚至发展成为支持多样化空间任务的天基信息基础保障设施。

2. 5 发展趋势

总的来看,国外天基系统的未来发展具备下列技术特点:

1打破天基信息系统的条块分割,由通信、中继及导航等单一功能体系独立,向多功能体系融合方向发展;

2由单颗卫星完成复杂功能,向多颗卫星构成的卫星群共同完成复杂功能发展;

3空间卫星网络由静态连接关系,向立体化的、可重构动态拓扑发展;

4基于骨干节点卫星或卫星群的骨干网络和多功能综合的战术小卫星技术同时发展,满足作战对天基信息系统的要求;

5地面网络技术得到充分借鉴,天地一体化的路由、服务和控制能力在各卫星节点分布协同实现。

3 天基信息系统融合技术分析

天基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包含了不同发展阶段,首先是在功能体系上强化各系统间的连接、业务互通与信息的融合; 其次,在技术上将天地一体的网络路由体系、协议体系、激光通信和星上处理等先进技术进行综合应用,以获得在空间资源与应用需求的最优利用与合理布置; 最终,将发展成为空间通信基础设施 + 网络基础设施 + 网络化应用的综合体系网络。

从技术需求上来看,构建一体化天基信息系统的关键在于各系统间以网络的方式互联实现天基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融合。从功能与实现程度上划分,可包括下列不同层次的融合。

1信息应用的融合,即是对天基信息系统的各功能体系进行信息的贯通与综合运用。美军在近些年提出了若干项重要计划,包括“2010年战场联合展望”计划、美国空军“空军2025”研究报告和“美国航天司令部2020构想”等,在其颁布的2020构想中明确提出了“空间控制、全面交战、全面力量集中和全球合作”4个概念,勾画了天基“全球防御信息网”( GDIN) 的蓝图,包括侦察、监视、预警和对地观测( 气象、陆地、海洋) 、导航定位和通信等各种功能的卫星星群,为作战应用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

2技术体系的融合,包括体系架构的融合、应用服务的融合、网络层的融合及链路层的融合上。美国的综合空间通信体系结构采用了统一的测控服务、业务调度、网络调度和监控、网络资源管理,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欧洲的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构想中飞行节点是由与导航和地球观测节点完全集成的通信单元组成,通过星间骨干互联、一体化的网络管理、空间多应用协议设计等技术体制的融合,实现了导航、通信和对地观测等功能的综合应用。

3天基信息网络节点或平台功能的融合。天基信息网络支撑了多类信息应用平台,测控、通信及导航等多类应用的设计的综合网络设计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通过采用软件定义的可重构、多功能载荷设计[17],只要加载相应的软件,卫星载荷可以实现满足不同任务需求的通信、侦察和导航等多样化功能,而且可以通过软件更新和升级来提升卫星载荷的技术能力和战术特性。

4 我国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发展建议

与国外先进的天基信息系统能力相比,我国天基信息系统还只是刚刚起步,信息基础实施相对落后,各信息系统基本上是独立发展,无论是在网络资源、信息应用还是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滞后于应用需求的快速发展。要想尽快缩小差距,需要从以下方面统筹规划。

适应国家战略、经济和军事全球化发展,首先考虑将各自分散的信息获取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现有基础上扩展平台能力,从任务规划、网络管理及业务调度等方面实现应用或功能的融合,提升我国空间资源利用的整体效能。

增强天地一体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对各种空间任务和地面应用提供通信、导航、测控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一体化服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气象、资源勘探、深空探测和通信广播等综合应用。

集成统一高效的网络体系,立足于建设快速接入、天地融合、灵活组网的立体化信息网络,实现网络灵活部署,提供即接即用、随遇接入的信息综合集成和服务保障能力。

引领新技术发展,健全完善天基信息系统技术体系。从设计天地一体化的体系架构、技术体制、载荷设计和天地网络融合等方面,形成能够指引我国新技术发展的标准体系,引导关键技术创新和关键设备研发,实现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能力整体提升。

5 结束语

天基信息系统以其制高点而有着地基、空基和海基等信息系统无可比拟的优势。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国家大力构建天基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了较强的天基数据获取、转发和传输能力,从而在未来能够继续掌握空间优势和信息优势,在未来战争中获得主动权。另一方面,在技术体系的发展上,天基信息系统在支持全球无缝的信息保障、天地融合和空间网络化等方面也已呈现出了鲜明的技术特征。

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8

泉州电业局作为福建省配电网自动化和配电GIS一体化应用的试点单位, 已取得一体化平台建设的初步成果, 本文介绍并分析了该项工作基本情况和经验。

1 一体化平台的总体设计

1.1 总体设计思想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和配电GIS一体化平台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以GIS为基础, 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库等信息技术为依托, 建设一个无缝衔接的数据信息管理交换平台。覆盖全部相关生产管理部门、生产单位、生产班组的配电网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不仅要实现配电GIS和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各项管理需求, 还要为将来其他系统 (如供电可靠性、营销系统) 的接入打下平台基础。

1.2 总体设计的技术路线

1) 依托已建成的各类系统 (配电GIS、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营销系统、供电可靠性系统等) , 实现相关信息的搜集。

2) 为配电GIS辅以具有配电网自动化实时信息的电网设备情况, 以进一步加强安全调度、及时处理事故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安全供电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设备和电网的运行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 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

3) 建立企业协同工作的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提高工作效率。

2 一体化平台设计原则

针对配电GIS、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管理和网络情况, 一体化平台的设计原则应使一体化平台有以下特性。

1) 伸缩性。

一体化平台既能处理小数据量的应用, 也能顺利地对付大数据量的应用。

2) 易用性。

一体化平台一方面要求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直观, 以保证使用者易学易用;另一方面要求做好各种文档的编写、维护工作以便于后期对系统的维护。

3) 可靠性。

一体化平台不仅在设计上要考虑系统稳定可靠、数据不易出错, 而且在开发时必需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和ISO 9000体系的标准, 保证应用软件的可靠和稳定。

4) 扩展性。

一体化平台功能扩展应能方便进行, 并能做到平滑扩展和升级。

5) 安全性。

一体化平台的安全性包括网络的安全、数据的安全、软件系统的安全等。

6) 先进性。

一体化平台采用的技术应是先进的技术, 不随着操作系统的升级而变化, 以最大限度保护用户的软件系统投资。

3 一体化平台的网络结构

由于配电网安全监控和数据采集 (SCADA) 系统与配电GIS系统位于不同的安全区内, 两个系统之间只能通过正反向物理隔离设备连接, 两个系统分别设立模型同步工作站, 负责两个系统之间的文件传递和实时数据传递。

一体化平台的网络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中,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主站位于生产区, 其WEB服务器位于管理区;配电GIS服务器和WEB服务器位于管理区。自动化主站通过正向物理隔离装置单向传输实时信息给WEB服务器, 配电GIS转换生成图形文件和模型描述文件, 通过物理隔离装置机访问反向物理隔离装置, 将文件传输给生产区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数据接收端。

4 一体化平台实现的技术难点分析

4.1 模型的转换与更新

模型转换是指从GIS建模工具录入的信息中, 选择必要的信息填入实时系统的描述库中, 主要包含电网描述信息和设备台帐信息。其中, 电网描述信息转换的正确性对于整个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模型转换方案采用配电GIS系统的全网设备数据模型转换生成配电网自动化数据模型, 以确保数据源的唯一性。在配电GIS端建立一个与自动化主站正式库一致的模拟数据库, 模型转换时将设备建模信息 (台帐信息和拓扑信息) 写入该模拟库。模型转换完毕之后, 直接导出Oracle数据库格式文件, 通过反向物理隔离装置传输给自动化主站进行建库。

模型更新则采用增量更新的方式, 即由自动化主站生产厂家提供格式要求, 由配电GIS生产厂家在每次GIS模型更新以后, 使用XML语言描述设备异动信息, 生成符合主站需求的模型变更描述文件, 通过通信程序传递到配电SCADA系统, 再由主站根据该文件自动更新SCADA模型。目前, 该技术难点已经解决并顺利测试完毕, 模型转换与更新的正确率达到100%。

4.2 图形的转换与更新

图形转换工作是根据建模形成的地理接线图生成电气原理图 (包括全网图、多线图和单线图) 。要确保图形转换的正确性, 还需要保证电气原理图能方便地进行更新, 以反映电网的最新变化。

图形的转换是和模型转换同步进行的, 通过图形的转换, 维护模型的信息。图形转换采用的方式是:直接生成自动化主站所需格式接线图, 着重考虑转换速度以及数据转换异常处理, 防止因程序报错而转换失败。

接线图的更新与模型更新类似, 也采用增量更新的方式, 即由主站生产厂家提供格式要求, 由配电GIS生产厂家每次在GIS模型更新以后, 生成主站需求的接线图变更描述文件, 通过通信程序传递到配电SCADA系统, 由主站根据该文件自动更新SCADA接线图。其中, 图形变更描述的XML格式文件需要包含有异动的时标、相应坐标、必要的相邻设备信息。

目前, 泉州电业局下属4个供电公司地理接线图已全部绘制完毕, 各站所内部电气主接线图也已录入, 而异动流程所涉及的模型更新及图形更新已投入使用, 经测试, 正确率达到100%。

4.3 通信模块

完成配电GIS与配电SCADA之间的数据 (主要包括模型信息、图形信息以及实时信息) 交互, 需要在配电GIS端和配电SCADA端分别完成。在通信介质中还增加了正、反向物理隔离设备, 以满足通信双方高效、可靠的要求。在数据传输异常时的处理方法, 主要是解决通信机制问题。泉州电业局解决数据传输异常的方法如下。

1) 在每次通过反射物理隔离装置向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发送数据后,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会自动返回一个占几字节的信息。双方可以利用这个信息定义数据传输结果, 获取此次的数据是否发送成功的信息。

2) 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数据接收端, 如果在规定的周期内没有收到配电GIS的异动数据描述, 那么通过正向物理隔离装置往管理区发送请求信息, 提醒配电GIS发送数据或通知数据接收情况。

4.4 实时信息

实时信息工作是指在配电GIS中可以实时显示配电自动化SCADA系统的“三遥”数据, 并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根据配电生产管理需要, 必须及时将设备状态的实时信息反馈给配电GIS。为了解决两个系统间的数据传输接口问题, 由自动化主站生产厂家编写实时信息转发接口, 双方系统对同一设备通过唯一标识符 (基于ISPG的电网标识码, 例如设备双重编号和系统ID号) 来确定对应关系, 即配电GIS可以通过该对应关系查询任意的实时信息, 并将其实时数据显示出来。

5 结语

1) 配电网自动化和配电GIS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实现了配电网生产管理业务的规范化、流程化、网络化、信息化、现代化, 提高了电网管理水平, 可为社会带来了优质服务和经济效益, 但这仅是配电网信息一体化的开始。

2) 配电领域的各种系统依然零散、独立, 这导致各系统间功能相互重叠、数据无法共享、通道不能借用、人员设备无法整合等多种问题的产生。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就是遵循“开放系统”最大限度保护用户原有软、硬件投资的原则, 走开放系统结构 (OSA) , 实现多应用系统开发厂家产品系统集成的道路。

3) 在配电网自动化与配电GIS一体化平台的基础上应制定出相应的各项接口标准, 原有的系统通过转换接入开放系统, 而新的系统则应符合制订的接口标准, 才能真正实现各厂家、各系统的集成, 才能真正实现配电领域的信息一体化。

摘要:各自独立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和配电地理信息系统不利于配电网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介绍了泉州电业局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和配电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思想、原则、技术线路, 阐述了一体化平台的结构体系和技术难点, 为将来其它系统的接入打下平台基础。

关键词: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刘健, 倪建立, 邓永辉.配电自动化系统[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2]伏玉琛, 周洞汝.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及其在配电管理中的应用[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 2000.

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 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 形成了用单个计算机核算的财务核算系统; 随着局域网的快速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到客户端/服务器版;广域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形成了浏览器/服务器版本, 进而发展到现在的以财务为核心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 这是企业集团集中管理需求的推动, 可以将企业集团的财务数据集中于总部进行统一维护和管理, 便于总部对下属企业财务的数据和业务的实时监督, 将会计的事后监督前移,为形成事前监督、集中管理企业的财权而提供基础保障和信息支持。 而会计基础工作是各单位会计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基础乃根底,离开根底,任何事物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目前用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范本是财政部于1996 年颁布并实施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该规范普遍适用于传统会计环境下的手工会计工作, 而在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环境下却逐渐暴露出很多不适用的问题,如不加以修整,不仅可能会限制、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 同时也会影响企业这一核心系统模块功能的发挥。

二、基于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议

(一) 会计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

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同样需要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 根据现行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所有从事会计工作、办理会计事项、 完成会计任务的会计人员均纳入会计机构管理, 同时明确了会计岗位的设置。 企业应设置会计机构负责人、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和档案管理等会计工作岗位的规定并不完全适合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运行环境和管理需要。一方面,上述分工多数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性质相似性和方便人工处理和监督来设计的, 是根据业务核算性质来分工的, 严格说就是业务核算岗位,而在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环境下的工作思路是业务流程固化后的完整执行,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外延得到扩展,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实施, 有效整合了企业的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实现了“产品统一销售、物资统一采购、资金统一管理”的三统一,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支持企业一级核算,使得原有会计工作打破了部门的界限。另一方面, 系统业务动态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由财会部门和涉及价值活动的业务部门共同完成, 如采购活动不仅涉及到财务,同时会涉及到供应商、仓管等多个部门数据的录入; 系统主数据的维护与电子档案的备份与保存由支持中心完成,因此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条件下办理会计事务的职能机构不仅包括财务部门, 也包括业务部门和支持中心。 会计岗位的设置不单纯以核算来分类, 更多是以业务流程来划分,在采购、仓管、销售等环节上通过权限控制来构造管理者所需要的岗位, 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较从前更为科学合理。 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可信及安全,应允许企业根据会计部门的管理需要增设其他岗位和职责。

因此,建议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核算的企业按照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的流程设置岗位和职责, 包括会计部门负责人、系统管理员岗(负责分配财务人员对应的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权限)、应用系统管理员岗(负责财务核算系统中增加科目及对应规则等财务核算基础信息的设置)、数据输入岗、数据输出岗、总账报表分析岗、系统内部审核岗等,每一岗位根据权责分离和内部控制原则设置相应人员和权限, 使得系统模块与岗位职责完整一致。

(二)会计工作交接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目前会计人员所遵守的会计工作交接制度, 主要还是关注实物形态资料保管和交接便于工作责任划分, 例如要求负责人在场、账簿、报表、印章等现场交接,交接人、被交接人和监交人签字等。 在基于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环境下各个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和权限已经设定, 要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过渡,除了传统会计资料、名章、实物资产等工作对象的交接外, 更重要的是信息资源和系统职责的切换、更替和转移,包括职责权限、电子文件及存储方式、系统控制要点等。因此笔者建议在完善常规交接手续的基础上增设如下交接程序:

1.流程完整性交接。 针对系统管理员或应用系统管理员进行交接时,应将完整的流程资料、流程控制点、流程管理信息及相关资料一并完整交接。

2.账户权限交接。 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下各操作岗位的账户、密码和权限应单独交接并明确限制性过渡期, 即对交接人员交接前后的账户权限等进行过渡期约束, 避免新的密码权限生效之前, 有人利用时间差进行越权操作或非法使用。

3.网上银行钥匙的交接。 随着电子签章技术的发展应用, 网上银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企业的日常银行付款业务之中, 对于保障企业正常的资金调度、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来说,网上银行付款钥匙的交接尤为重要, 建议先由相关权限的交接人员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进网上银行系统, 选择更改密码菜单,输入旧密码后,由被交接人员输入新更改后的密码, 密码更改成功重新登录成功后即交接成功。

4.电子数据的交接。 从手工核算发展到计算机辅助核算, 电子数据无可争议地成为会计档案和数据的一部分。 由交接人整理完成与自己岗位相关的必需电子数据后,例如台账、报表等, 由被交接人检查验证数据记录无误后, 同时拷贝监交人一份后即交接成功。

(三)会计记账凭证类型和编号

目前常规做法是将记账凭证划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也可以使用一种通用记账凭证。 这种做法比较符合手工会计和独立会计核算软件对记账凭证填制和处理的需要,也是为了分类、汇总和查询的方便。但是,目前企业上线的大型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程度很高的综合平台, 局部已将会计系统和业务系统协同起来, 许多会计凭证的源头向前延伸到业务发生时刻, 基本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记账凭证的应用只是整个信息处理流程的一个环节。 其除了受会计工作基本要求的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根据管理需要,将不同的业务信息记录为不同的格式和内容, 产生的会计凭证也是依据业务的性质和管理的需要而记录的。因此,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下的会计记账凭证往往有多种表现形式, 而不是简单的“收付转”三大类,因此,应改变目前对会计记账凭证的传统分类,可允许用户根据系统及企业管理的需要灵活设置凭证种类。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对于一个会计核算主体的会计凭证要求用一套连续编号。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凭证按照凭证类型编号, 独立装订成册,不再是一个会计主体只有一套编号。而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每一张凭证均有凭证日期和记账日期,当二者出现不一致时凭证以记账日期记账和显示, 而凭证编号依据凭证日期顺延,装订中会出现时间顺序的错位。

(四)会计凭证签章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中规定与填制记账凭证有关的人员,包括制单人、稽核人、记账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等应签名盖章以示负责, 收款和付款记账凭证还要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 该项制度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但在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环境下却无法做到, 或即使执行了也是形式上的, 而无法起到实质性控制作用。前面已经交代,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价值就在于实现了管理信息的高度集成,只要业务发生,会计子系统就会按照会计事项确认的标准和原则自动核算会计信息, 连同非财务信息提供给信息用户,因此,自动化是核算过程中的基本功能, 目前国内外的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中,近乎80%的会计记账凭证都是在管理过程中自动集成,而且数量庞大,在如此情况下要做到每张凭证均要签名和盖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使强制要求打印凭证和签章, 也将是一个成本昂贵而作用有限的举动。

笔者建议取消传统的签名盖章等控制手段,而将精力放在完善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执行上,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配套措施, 保证业务发生及信息记录流程和处理指令的正确、 合法和完整。同时,保证每张凭证可以方便快捷地向上追索到其业务发生的源头。 即使没有签名盖章, 同样有效地保证了职责的监督和牵制。

(五)会计记账凭证附件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 第51 条规定: 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 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 该规定在手工会计和单个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非常必要,而在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环境下无法做到。 原因有两点: 一是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往往用于大型企业集团, 许多企业是跨地区甚至跨国经营, 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分(子)公司和办事机构均通过庞大复杂的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连接起来, 以前还是独立核算单位的下属企业变成了目前的数据采集点, 所有的核算可能全部集中到总部一级,实现了集中核算和控制, 凭证由系统统一生成并编号。此时,如果要求将每张记账凭证的原始凭证(如领款单、入库单、发票等)从相距遥远(甚至是地球的另一端) 的下属分支机构传递到集团总部,然后附在记账凭证后面,不论从时间角度还是安全考虑都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建议对附属原始凭证的要求不做强求, 允许企业根据需要自由掌握。 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对应关系永远存在,只要建立会计凭证的快速溯源机制,对每一张记账凭证都可以迅速查找它的原始凭证, 进而确定责任主体和操作的规范性, 实质上起到了系统整体控制效果。

(六)会计差错更正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第五十一条第(五)项规定: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 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本项中如果涉及到银行付款凭证的更正、 就会产生一正一负的发生额记录, 在信息系统环境下与银行系统无法对上这两条有发生额的记录, 容易产生资金舞弊风险,笔者建议,只更正对应的分录, 在信息系统环境下既便于查找核对,又很清晰地知道更正的内容。

(七)会计档案管理

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内含的精细化管理思想使得后台信息系统的会计信息更加明细, 原来手工可以合并的凭证,实施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后必须提供详尽的核算和管理信息, 这要通过数量庞大的记账凭证来实现。 由于数据的电子化,查询起来非常方便,只要凭证、单据、账簿不打印出来, 用户便感觉不到大量凭证的存在。 但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在保存电子数据档案的同时打印记账凭证和账簿并装订保存, 这就暴露了此项规定的弊端, 因为打印数量相当于手工合并单据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打印成本和工作量相当惊人。 因此,笔者建议基于低碳经济的考虑,允许用户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确定会计档息案的格式和规模, 对于跨地理区域集成生化成的凭证和账簿可以用电子资料代替纸质数据, 对于数量庞大的基础数据资料无需打印保存, 只要有完善的电子介质和合理的安全措施即可。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 传统条件下长期形成的所谓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大多在表面上发挥某种形式的控制作用, 当这种常态规定无法持续运转甚至阻碍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和发展时, 则需要建立基于运行系统的内控机制, 从系统结构和功能逻辑上嵌入有效的控制手段来代替传统制度形式。条件成熟时,比如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与信息化环境的控制功能能有效发挥, 则完全可以放弃目前一些看似合理而实际无效的 “基础规范”托付给系统本身的控制体系,真正实现会计处理流程与业务控制流程的一体化和集成化。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倚重于信息管理系统,财务业务一体化集成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也逐渐成为大型企业集团管理的标配,本文基于大型企业集团较为认可的SAP信息管理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对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和传统做法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建议。

关键词:SAP财务业务一体化,会计基础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基础规范[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

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10

近年来, 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 财政部启动了“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 平台作为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业务规范、集中数据库存储的载体, 统一提供财政业务系统和公用资源的基础服务, 执行统一的权限管理、资源控制、数据交换、应用集成和工作流监控等功能。省、市级财政部门已经基本完成了财政一体化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 县级财政实施使用的财政信息化系统已经覆盖主要财政业务, 主要包括预算管理、集中支付 (地方版) 、工资统发、非税收入等, 有力地推进了县级财政改革和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建立, 并有了一定规模的数据积累。但是, 这些系统立足于局部性的业务需求, 加上在不同时期独立研发的因素, 系统间缺乏全局性的信息共享和互动的基础, 在横向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方面有先天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整体业务流程不是很通畅, 出现信息链断裂, 不利于信息的及时追溯、回溯和统一控制;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口径不一致, 预算刚性不能有效贯彻;业务处理自动化程度不高, 造成业务数据之间核对工作量大, 时常出现无法对应或发生不准确的情况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县级财政一体化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 促进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 逐步建立起科学、先进、完善的财政运行技术保障机制。

二、县级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及任务

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要坚持为财政改革和发展大局服务, 紧紧围绕财政工作中心, 以最佳的方式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财政管理实践中去。要按照财政部的规范与标准进行统一规划, 充分考虑财政业务应用管理要求, 围绕财政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 统筹核心业务系统与相关业务系统的关系, 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实施步骤, 以业务流程为主线, 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整合, 同时, 在保证一体化信息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设备, 保护已有投资, 节约建设成本。

县级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要围绕促进财政改革, 规范收支管理, 增加预算编制执行透明度, 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等目标, 整合现有财政核心业务系统资源, 建设财政核心业务系统统一应用支撑平台, 实现财政核心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建设, 提高财政管理的质量和信息化水平。

(一) 建立标准化数据库

将应用支撑平台作为财政核心业务数据平台, 将各核心业务系统 (部门预算、预算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 的公共数据和公共控制规则纳入应用支撑平台统一管理, 逐步将所有财政业务资金数据纳入平台统一管理, 建立财政统一的标准化数据库。

(二) 规范数据标准

对财政业务进行全面的梳理, 通过应用支撑平台的实施, 严格执行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和相关标准, 将财政业务数据规范 (即基础编码标准) 及其它相关规范和标准运用到财政业务和信息系统建设中, 达到财政系统数据标准的统一。

(三) 实现三通及综合查询

利用应用支撑平台的业务组件和技术组件, 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科学合理改造与整合。通过平台实现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同级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系统之间、财政部门与同级预算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最终实现对财政核心业务数据的综合查询与分析, 为财政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管理和决策数据。

(四) 统一门户

通过应用支撑平台的实施, 整合财政应用系统, 建立财政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系统, 实现财政应用统一门户管理, 与现有安全管理系统无缝衔接, 形成覆盖预算单位、财政、银行的安全管理体系。

三、加快推进县级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议

县级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设, 应当以财政部《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为基础, 扩展形成《XX (县) 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 建立业务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建设供内部用户使用的标准化和一体化的内部门户系统。整合财政部门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指标管理、集中支付管理、工资统一发放、总账管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等, 建立一体化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 实现应用系统数据衔接和资源共享机制, 管理范围覆盖财政核心业务和管理内容, 实现业务与综合查询分析的贯通。

(一) 加大投入力度, 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为各类应用系统运行、数据集中处理提供良好环境, 必须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 建设标准化的计算机房, 为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技术保障机制提供物质基础。

(二) 建设信息网络系统

全面改造、完善财政部门现有的网络系统, 进一步推进纵向和横向网络体系建设, 形成包括内网、外网在内, 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的网络体系, 以适应“金财工程”建设的需求。主要包括:

1. 对财政业务专网、外网局域网系统进行优化调整, 以适应业务应用系统对网络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

2. 完善连接上级财政的广域网建设, 完善连接财政、预算单位、银行等部门的各级财政城域接入网建设, 以适应各业务系统对网络系统的要求。

3. 建成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 保证整个网络系统从底层线路到上层关键应用都处于有效监控之中, 保证各业务应用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三) 建设安全体系

加强物理设备、网络、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数据等安全防护, 建立起包括安全技术、安全人员、安全管理等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体系。

1. 加快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防病毒、终端管理等产品, 全面提升财政专网和外网的安全防护能力。

2. 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运行机制, 为“金财工程”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四) 建设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财政部门进行数据运算、交换、存储备份和加工的中心。省、市 (地) 级财政部门已经建立了较大规模的数据中心, 县级财政部门可以建立较小规模的数据中心, 以实现各级财政部门业务数据的分级处理和统一管理。

(五) 建设运行维护体系

1. 按照IT服务管理理念与标准, 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营维护管理体系。同时, 通过培训、制定运维规章制度等手段, 提高运维人员的技术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制定网络及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协调机制, 规范突发事件处理程序,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四、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上一篇:小企业创业下一篇:煤田勘探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