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振兴

2024-06-16

设计振兴(精选十篇)

设计振兴 篇1

中国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门类齐全、品种丰富,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些传统的工艺品既是文化艺术品, 又是日常生活用品, 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这一产业在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发展旅游事业、增进国际交流、丰富人民生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保护环境、开拓劳动市场、振兴经济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随着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传统工艺美术迎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 但也面临严峻挑战。为此, 必须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工艺产业的历史地位、特色和优势, 必须全面了解中国传统工艺产业的现状, 清醒地分析存在的问题, 以此来制定与时俱进的新的产业发展战略, 调整结构, 建立新的机制, 探求新的产业设计振兴方向, 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一、传统手工艺产业特点与振兴的背景

(一) 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特点

传统手工艺产业是大工业文明以前世界规模的产业, 历史悠久、特色鲜明, 是世界文化的宝库。这是由于传统手工艺有如下特点: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 是一个国家、地域、民族的象征;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利于保护环境, 就地取材, 取之自然, 回归自然。利用自然材料生产物质的生活用品,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很少产生污染, 这是与自然共生、循环型经济社会中代表性产业;充满智慧, 脑体结合;富于个性和感性;由于传统手工艺产品生产全过程都为手工制作, 因此有很强的人与物的亲和力及舒适性;传统手工艺产品具有“五和”的特点, 即:现代与古代的调和、匠心与技术的调和、文明与文化的调和、作者与消费者的调和、人与自然的调和;传统手工艺产业规模零星、投入少、上马快, 由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就业面宽, 历来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促进社会安定也有重要意义;传统手工艺是有形 (物) 与无形 (技艺) 相结合的个体劳动手工业, 因此, 人在艺在, 人亡艺绝, 一旦失传无法恢复, 且自身自我改造开发能力很差。

(二) 传统手工艺产业的振兴背景

随着整个世界大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世界各国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受到严重冲击, 加上如下因素, 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品产业尤其是民间艺术仍然面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1. 改革开放后我国由农业大国向现代工业化社会方向发展, 导入新技术、使用新材料使传统手工艺受到很大冲击;

2.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结构和在价格及批量生产竞争中, 传统手工艺产业市场占有率低下;

3. 产业结构重视现代制造工业, 传统手工艺产业原材料与后继者基地受到破坏;

4. 雇佣环境的变化, 大量农村劳力向城市和制造业转移, 随着高教大众化及经济高速发展, 就业机会增加, 传统手工艺产业工作环境条件和效益比较差, 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造成后继者不足, 产业发展没有后劲;

5. 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造成木材、竹、石、陶、金属等材料紧张, 成本上升;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的西化及城市化, 汽车、家电、日用塑料等制品的普及、住房的西化等因素,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及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7. 对生活用品的意识变化。亚洲地区过去人们对生活用品很节俭、珍惜, 由于西方文化、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工业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 用后即掷, 因此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关心日益淡薄。

8. 随着现代社会由过去的大家庭向小家庭方向发展, 传统继承的意识习惯崩溃, 传统工艺品的继承价值已渐渐淡化。

尽管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遇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及传统产业的衰亡,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的发展, 使人们对世界划一的工业产品生产方式进行反思, 对充满智慧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特色及个性的传统生活手工艺品之用和美, 加以再认识和新发现。同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国际市场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有增无减;我们国家有占世界1/4人口的巨大的内需市场, 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丰富的世界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国际交流的频繁, 中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节假日时间增多, 中国的旅游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据国际旅游业预测: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国之最, 旅游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 传统工艺美术的潜在市场和前景很广阔, 将迎来空前发展的机遇。

二、我国工艺美术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一) 中国传统工艺产业的概况

中国工艺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类、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 是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 在世界上享有声誉。早在旧石器时代,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便已以石、骨和兽牙、蛤壳等加工成串饰, 并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的玉器、隋唐的金银器皿和织锦、宋代的瓷器、元代的雕漆、明清的青花瓷器、象牙雕刻、鼻烟壶等, 都是闻名于世的手工艺品。素负盛名的中国传统工艺品、民间工艺品它涉及人们的衣、食、住、用等领域, 蕴含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 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修养, 是世界文明中的一颗颗闪光的明珠。

植根于中国劳动人民生活之中的民间工艺, 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又一宝库。它既有中国56个民族极其丰富多彩的日常服装服饰、床榻用品、日用器皿、生产用具等实用工艺品, 又有年画、剪纸、花灯、皮影、风筝、木偶、香包、龙舟等节日喜庆工艺品, 还有绣球、茼帕、背带、腰圈、花鞋、扇袋、口笛、花帽等用于叙事和抒情的工艺品。 (参照表1) 这些民间工艺, 是生动质朴、刚健清新的民族文化, 它饱含鲜明的民族情感和气质, 浓郁的生活气息, 具有独特的艺术技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中国的传统工艺产业, 其品类之盛, 风格之异, 手法之巧, 情趣之美, 犹如万花竞艳, 众彩纷呈。仅轻工业部门主管的行业, 就有13大类, 645小类, 品种数以万计, 涉及人们的衣、食、住、用等领域。当代工艺产业主要分布三大块:一是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的传统工艺美术企业, 拥有一万多个企业, 数十万专业职工和数百万人的厂外加工队伍, 是一支商品生产大军, 其产品多属世代相传的工艺品, 也有一部分新兴品类。二是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工艺品, 多属群众自制自用或街镇小卖的城乡家庭副业。据1997年不完全统计, 现有各种民族用品3000种, 民族用品定点企业1900家。三是从事美术设计和室内外装饰服务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

据轻工业的统计, 沿海的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河北省、四川省和上海市等十个省市工艺美术产品占全国产量的80%。

为了振兴我国传统工艺产业, 根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及有关文件精神, 从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历时一年多的调查研究, 现将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的现状情况介绍如下:

1. 企业数量

到2006年底, 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共有企业4.97万个, 其中, 私营企业24040个, 占总数的68.8%;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制合作企业3417个, 占总数的9.78%——全行业形成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格局。大多数工艺美术工业企业人数在100人以下。在11大品类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民族工艺及其它制品、雕塑工艺品和抽纱刺绣工艺品。

2. 行业从业人员

截止2006年底, 全行业从业人员共258万人。集中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占总数的91.64%;前8位的省份依次是:广东、浙江、山东、福建、江苏、河南、湖南和江西。

3. 行业产值

2006年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05亿元, 比2004年增加了2094亿元, 年均增长率54.45%, 加上零散的从业者合计数据是4013亿元。2006年, 全国工艺美术出口为1420亿元。总产值在200亿以上的行业是:珠宝首饰品、民族工艺品638.05亿元、抽纱刺绣、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地毯挂毯、金属工艺品、雕塑工艺品等。出口量最大的是民族工艺品, 其次为珠宝首饰品、抽纱刺绣、天然植物编织品、金属工艺品和陶瓷工艺品等。

4. 行业人才的基本情况

到2006年底, 全行业共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65人,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422人和302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 其中从事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有600多人, 约占行业总人数的20%。

5. 珍稀资源布局及开发利用情况

珍稀石材、木材分布在全国114个地市和区县, 目前大多数工艺美术原材料资源濒临枯竭状态。中国“四大名石”寿山石、青田石、鸡血石和巴林石中的巴林石已枯竭;海南的紫檀、鸡翅木、黄花梨树种已经罕见;云南的楠木、樟木、红椿木列入保护物种, 禁止开发;湖北和四川的阴沉木、重庆的生漆存量稀少。

6. 工艺美术品种和生存情况

我国工艺美术品种共有1865个。其中, 属于传统品种的764个、新兴品种472个;发展良好的959个, 占51.42%;生存困难的536个, 占28.74%;濒危的253个, 占13.57%, 停产的117个, 占6.27%。

7. 行业组织建设情况

截止2006年, 省级工艺美术学会有11个。行业社团248个, 其中国家级社团7个, 省级社团82个, 地市级社团159个。

8. 法规建设情况

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后, 有8个省市出台了本省的保护办法、规定和条例, 占全国省市总数的四分之一, 即:江苏、河北、浙江、上海、北京、四川、广东、重庆。

9. 教育、科研情况

截止2006年, 我国共有工艺美术相关院校483所, 其中大学262所、职业学院156所、职业学校56所;共有教师46703人, 其中高级职称者16935人;共有应届毕业生101422人, 在校生318868人。从地区分布看, 排名前5位的是:上海73所、浙江57所、河北有35所、四川30所、广东27所, 国家级的10所工艺美术及相关院校在北京。院校中, 有公立430所, 教师40616人, 其中高级职称14987人, 共有毕业生95447人, 在校生288557人。民办院校35所, 教师6005人, 高级职称1814人, 共有毕业生5885人, 在校生28604人。

截止2006年, 我国共有工艺美术科研机构95所, 职工3962人, 其中高级职称532人, 中级职称741人。地区分布前3位是:广东8个、福建7个、安徽6个。科研机构中, 国有50个, 股份制8个, 私营24个, 其它2个。从经费来源看, 国家全额拨款的12个, 占科研机构总数的12.6%;差额拨款的14个, 占总数的14.7%;自筹资金的有69个, 占总数的72.6%。

1 0. 馆藏设施

全国目前共有工艺美术藏馆265座, 其中专业藏馆90座, 综合藏馆175座。排名前5位的省区是:吉林41座、山西27座、黑龙江18座、福建16座, 云南15座。从所有制成分看, 国有藏馆168座, 占藏馆总数的63.4%;集体所有制藏馆20座, 占总数的7.5%;私营藏馆65座, 占总数的24.5%。有关这次普查工作的详细资料, 已通过《全国工艺美术普查报告》向全国人民公布。

(二)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传统工艺产业历史悠久、技艺高超、门类齐全、品种丰富,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漫长的历史中, 尤其近二百年里历尽坎坷。解放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 但文革中惨遭摧残, 改革开放后又迎来了新的春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传统工艺产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为此, 必须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历史地位、特色和优势, 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特殊产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1. 技艺失传, 后继乏人

由于对振兴传统工艺产业的意义认识不足, 因而各地对传统工艺产业保护不力, 不少地区的传统工艺企业倒闭, 人才改行外流, 不少产品面临人亡艺绝的境地。尤其是民间艺术, 由于普遍工作条件较差, 生活待遇不好, 前景令人担忧。据北京市工艺美术协会调查, 全市60个工艺美术门类, 已有近50%失传, 加上从业人员老龄化, 不少技艺逐步失传, 这是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2. 市场混乱导致市场萎缩

由于传统工艺品生产多为个体作坊式, 缺乏全行业的系统科学管理机制。 (1) 价格无序, 产品鱼目混珠, 没有形成定价机制, 漫天要价, 胡乱砍价的现象比较普遍, 致使很多人想买也不敢买。集市贸易和地摊式的经营方式, 导致高级技艺的产品价格低廉, 而且还无人问津。 (2) 缺乏质量标准, 市场没有监督机制。粗制滥造, 良莠不齐, 原材料浪费惊人, 廉价劣质品冲击市场。 (3) 赝品、假冒仿造产品泛滥, 侵权现象屡禁不止, 致使工艺美术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受到损害, 导致市场萎缩。 (4) 各地产品大同小异, 缺乏地域特色。

3. 缺乏创新, 开发设计落后, 各地的工艺品市场商品类同, 互相抄袭

由于工艺品生产多为个体作坊式或小企业, 普遍缺乏开发设计机制和人力财力, 普遍缺乏现代设计理念、方法和先进的设备、技术, 产品几十年一成不变, 无法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目前国际市场对我国工艺品的评价是:“优秀的文化传承, 顶尖的技术, 一流的产品, 中低档的市场, 末端的价位, 较差的效益。”专家们形容“登不上国际大雅之堂”。

4. 原材料无序开采, 浪费惊人, 有限资源没有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尤其是如玉石、稀有金属等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日趋枯竭, 一些传统工艺品将最终因无原料而消亡。

5. 产业队伍素质和科技水平都亟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 (1) 文化层次偏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造成产业队伍文化水平低, 艺术修养较差, 运用现代创作理念和能力不足。加上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影响,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近年来没有开发出震惊国际的艺术精品与大作。 (2) 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够, 高科技设备、技术的运用能力需要加强。

6. 设计教育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上个世纪80年代起, 国内的设计院系纷纷引进国外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改名换姓, 工艺美术学科也在1997年起改为“艺术设计”, 设计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都已无原有特色, 教育脱离生产和社会生活, 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设计教育发展迅速, 不少教师从学校到学校, 普遍缺乏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学生普遍过度依赖计算机, 不了解生产工艺, 不了解生活文化和消费市场需求, 普遍眼高手低, 动手能力、生存创业能力较差, 加上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 不少学生不愿苦练基本功, 不愿苦读、研究, 作品大多缺乏民族文化内涵而成为形态的游戏。传统工艺产业尽管有几千年灿烂的历史, 有无数举世瞩目的优秀作品, 但是, 始终停留在匠人的技能 (术) 和手工作坊式生产阶段, 没有总结出科学规律并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 致使整个产业缺乏科学理论的宏观战略指导和科学合理的传统文化生态系统, 造成产业大起大落, 危机重重。

7. 缺乏创新与品牌, 附加价值低下

尽管不少地域工艺品历史悠久, 名人辈出, 但普遍缺乏品牌, 不少工艺品企业满足来样加工、来料加工, 缺乏自主创新产品而附加价值低下, 企业效益普遍较差, 还有不少企业亏损。

8. 体制和政策不适应发展需要

(1) 特别是1998年国家实施新的体制转型以来, 由于原有的体制打破以后, 政出多门, 多方插手, 有的无端干涉, 管理体制混乱, 行业协会协调组织力量薄弱, 相应的行业管理制度、产业、产品标准没有建立起来, 没有形成系统的执法监督机制, 市场要素不配套。 (2) 国家的法制还未到位, 尽管1997年国务院就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但实施细则至今尚未出台。 (3) 国家政策需要调整, 税率偏高, 增值税抵扣问题至今很难解决。国外有些特殊品种免税保护的办法、旅游工艺品退税政策我国没有实施, 政府协调融资、国际推介、建立国家性的保护发展组织等等和国外比也有很大差距。政府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4) 行业间合作机制和产业链没有形成, 例如, 旅游工艺美术品的开发, 应该与旅游部门协调联动, 但是目前还是各自为政。

9. 腐败风气正在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蔓延

就像现在社会上的学术腐败一样在工艺美术领域中假冒名人、大师的伪劣产品到处可见, 伪造学历、经历、职称、证书、和名人合影、用不正当手段肆意进行宣传抄作等已屡见不鲜;极少数人不学无术、为了名利、投机取巧、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用各种非法手段来获取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职称和奖励, 以此来提高“身价”, 使得神圣的大师称号、学历、职称和奖励搞烂、贬值。无论什么领域和产业如果失去了应有的灵魂和精神, 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工艺美术市场配套体系, 即:价值认定体系、产品的品质、品位等认定体系、以及产品识别无体系不完善;投资市场尚未全面形成;缺少大型核心企业的带动, 优势企业较少, 行业整合能力薄弱, 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三、传统工艺产业设计振兴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传统工艺产业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象征, 传统产业必须继承与创新。基于地域传统工艺产业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国情, 建议如下:

(一) 重构工艺产业

我国的工艺美术品种类繁多, 在新的历史时代从产业发展来看, 应重新构筑。传统工艺产业建议分成如下六大领域:

1. 传统工艺

这是代表国家、民族, 在某一地域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数量稀少的传统工艺高端艺术精品, 一般应是大师的作品, 如苏绣、紫砂、玉器、漆器、云锦等。

2. 生活工艺

生活工艺是发挥地域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生产的、以手工加工为主、形成相当批量、主要服务于人们衣、食、住、行、艺 (娱) 等生活的工艺品, 如长毛绒玩具、竹制品、扇子、雨伞、灯笼等。这类产品应对地域经济振兴和解决社会就业作贡献。

3. 旅游工艺

这类工艺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是地域资源和文化的象征, 以手工加工为主, 应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领域。

4. 民间工艺

这是有别于“官方”、扎根于民间、由民间艺人创作传习的、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手工工艺品。如河南泥泥狗、民间年画、泥人等。这类工艺品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和拙朴大方的风格, 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心愿,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原生态”工艺品。

5. 少数民族工艺

这是具有鲜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工艺品。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有56个民族, 地域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同, 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特有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 因此, 各民族的生活、生产、文化等用品有一定差异, 各有特点。这类工艺品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加以抢救、整理、保护和创新开发。

6. 现代制造技术工艺

这一领域主要是指环境、建筑、各类装饰和高科技与手工工艺相结合的现代产品, 如高速车辆的车身加工、公交车车身、大型游乐设施等。

(二) 振兴工艺设计教育

1. 重建工艺设计教育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 随着西方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室内景观、媒体动画等学科的引进, 几乎所有大中专学校的工艺美术院系和专业都“改名换姓”。目前, 还保留“工艺美术”名称的学校和专业已寥寥无几。从此, 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科研项目和设备投入等都转向了现代设计, 原有的《中国工艺美术》等杂志都因难以维持而停刊。失去了高等教育和社会舆论支持的传统工艺产业危机重重, 为此, 建议振兴传统工艺设计教育。

2. 恢复和重构工艺设计教育学科

目前, 世界发达国家尽管现代设计教育很发达, 但仍保留工艺美术类学科, 例如, 日本在本科目录中, “工学”门类中有“工艺学部”、“艺术工学部”, 在“艺术”门类中有“美术工艺学部”、“造形学部”、“造形艺术学部” (“设计工学”和“设计学部”不算) 。在研究生学科目录中, 工学门类中有“工艺学研究科”、“艺术工学研究科”, 艺术门类中有“美术工艺研究科”、“造形研究科”和“造形艺术研究科”等。在工程学和艺术学两大门类中都有各自特点的工艺学专业, 反映了发达国家对传统工艺产业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视程度和社会及学术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工艺美术历史最悠久、品种齐全、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在任何情况下抛弃工艺美术学科, 而是应该因势利导、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进行重构和改革。建议在工艺美术学科创建“工业工艺”或“工艺设计”学科, 即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学相结合,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我们要根据国际发展趋势, 从国情出发创建现代意义的培养传统工艺人才的学科和教育模式。要产学研相结合, 多元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素养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一专多能的现代工艺人才。构建开放式社会工艺设计教育体系, 地域特色传统工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要把地域特色工艺产业纳入各地必修的技术课目, 造成男女老少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风气, 让传统工艺深深扎根于民众生活之中, 使广大民众成为地域特色工艺产业的主人。创建中国产业技能工艺大学, 紧密结合地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要建立传统工艺从业人员的研修、培训和创业孵化机制, 加强国内外行业的交流, 扩大视野, 不断创新。

(三) 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

1. 进一步完善振兴传统工艺产业的法律体系。

2. 创建传统工艺产品品牌及其管理体系。

按照工艺产业的实际情况, 逐步建立国家、地方的品牌和管理系统, 协调各方面力量, 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确保名人名材, 优质优价。

3. 建立传统工艺产业市场体系

在全国建立若干规模大、品种全、影响大、功能完备完善的国家级传统工艺产业展示交易基地, 并建立国际性市场网络销售体系。

4. 建立高端市场和“精品”交易体系

尽快建立有权威性的高端市场和“精品”交易体系, 以打击和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5. 建立原材料保障体系

杜绝无序开采和浪费原材料, 分类管理, 人尽其材, 材尽其用, 确保品牌产品的原材料供应, 加强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和再利用。

6. 建立人才保障体系

建立传统产业振兴基金, 用于教育、科研、开发和开拓市场。建立行业性和综合性培训基地, 组织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定期开展展示、评比、交流活动,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7. 建立“产、官、学、商”自主创新体系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生产企业为主体、商业为桥梁、学校为基础的集政策、生产、研发和市场开发为一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基础, 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的行业或综合性的自主创新设计研发机构, 充分发挥企业、院校科研系统各自优势并紧密合作, 确保科研成果转换生产力。

8. 建立传统工艺产业文化的宏观生态系统

现在, 环境的生态状况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文化的生态状况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为此, 必须加强传统工艺产业的系统研究, 建立科学的传统工艺产业的生态系统, 建立确保传统工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系统。传统工艺产业要融入到社会的生态中去, 要与生活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要与其它领域学科交叉、交流、交融, 建立共存、共荣的关系。

四、结语

历史告诉我们, 创造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现在和将来支撑我们民族灵魂的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象征和灵魂。我们决不能割断历史来发展, 我们的经济和文化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 绝不能人为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对立起来。当然振兴传统文化绝不是全面复古, 我们要从优秀的传统中汲取营养, 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我们一定要造就一批世界级的现代工艺人才, 使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产业继往开来。振兴传统工艺产业不只是解决数百万人生存发展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衰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不只是行业本身的问题, 每一个炎黄子孙和各个领域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关心和支持, 使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在21世纪再次成为辉煌的产业。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产业任重而道远!

传统工艺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人心之花, 是人类社会两个文明的宝库, 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展望未来, 我们深信振兴传统工艺产业是大有作为的产业。我呼吁传统工艺产业一定要加强行业之间、学科之间的国内外合作, 为各国传统工艺产业在全世界的复兴而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力群.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2]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7

[3]宫崎清.人心之华[M].台湾手工业研究所及宫崎清研究所, 1996

[4]陈士能.中国轻工业辉煌五十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5]江苏省轻工业厅.江苏省轻工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M].江苏省轻工业厅, 2000

[6]文化部中华文化信息网及浙江摄影出版社.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2

[7]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7

[8]张福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振兴传统工艺产业[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报, 2008 (03)

《振兴中华 我们的责任》教学设计 篇2

活动目标:

1、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他们振兴中华的遗志。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活动重难点:

1、如何把自己的爱国情感落实到实处,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2、总结历史教训,激励学生向革命先辈和爱国志士学习,牢记自己的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活动准备:教师制作幻灯片,学生收集先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国际歌》。听着这曲雄壮的国歌,你想起了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说:同学们,每当我们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当我们听见庄严雄壮的国歌声,每当我们看到一幕幕浸透着民族优秀精神的感人场景„ „我们都为之激动,为之肃然起敬。在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奋斗中,有许多仁人志士,革命先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

二、课中深究。

(活动一)感受振兴责任

1、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

教师:同学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面对纪念碑,你想说些什么?

3、回顾历史:(幻灯片出示受侵略的画面)问: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说说你所知道的原因。(活动二)寻找建设者的足迹

1、学生汇报,建国以来我们的先辈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汇报收集的人物以及故事(如袁隆平、时传祥、李四光等)。

2、出示有关名人的故事课件。

3、感悟,鼓励学生说说。

4、读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范仲淹

问:你对这些名言是怎样理解的?你想到了什么?

5、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收集的材料。

(活动三)揭示 “振兴中华”之内涵

1、指导学生读教材,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名人故事。

3、开故事会

(1)讲解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2)简介梁启超生平,阅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3)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的事迹。

6、制作一个纪念碑,把你知道的百年来中华英烈的名字写在上面,永世铭记。(活动四)“振兴中华”我先行

1、教师提出问题:

(1)现在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谈谈自己如何对振兴祖国作贡献。

2、小组活动,制作“振兴中华”卡片。

3、集体交流卡片内容。

4、启发学生谈本次活动的感想。

5、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应当尽自己的所能,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三、课后实践

1、为开展“21世纪抓我们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演讲会准备材料。

2、摘抄古今中外的爱国志士的名言。

3、读有关青少年刻苦学习的故事书。板书设计:

主题四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回顾过去------把握现在----开拓未来

孙淮滨:只靠振兴规划纺织业难振兴 篇3

2009年2月4日,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出台。《新财经》记者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他参与了规划初稿的拟定。在孙淮滨看来,振兴规划对行业摆脱困境、助推产业升级有积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振兴规划让纺织企业重燃信心。他同时表示,2008年纺织业的困境主要是由国际市场疲软造成的,如果2009年国内新增的市场空间可以抵消国外缩减的份额,纺织行业就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

规划摘掉了纺织业“夕阳产业”的帽子

《新财经》:金融危机的蔓延让许多产业受到了影响,国家因此针对重点产业出台了振兴规划。您参与了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初稿拟定,请简单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

孙淮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各个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应对政策。我国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重点产业进行扶持,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宏观目标。这十大产业是国家的财税支柱、就业支柱,也是社会的稳定支柱、安全支柱。

纺织业是一个传统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也是一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出台纺织工业振兴规划目的有两个:一方面,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促进这个产业完成由大到强的产业升级。

纺织企业对这个规划很关注。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业本身也面临产业升级,这需要国家给予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导向。

《新财经》:规划出台后,我们对一些纺织企业进行了采访。企业普遍认为是“重大利好,但不过瘾”,相比其他行业,国家对纺织业的扶持力度太弱。对此,您怎么看?

孙淮滨:一些企业对新规的期望值比较高,出台之后觉得与自己的想象有距离。事实上,国家的政策只要提供方向,就已经足够了。

纺织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光靠国家政策,很难推动产业发展。因为这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国家不去限制,就已经是在给它空间和释放内在动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纺织业似乎已经被定位为“夕阳产业”,被认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行业,很多政策对行业发展很不利,尤其是银行贷款方面,银行都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戳伤了企业信心。如今,振兴规划的出台给予了纺织业新的肯定,这着实令行业振奋。

《新财经》:结合纺织业自身的特点,您觉得现有政策还存在哪些不足?

孙淮滨:中小企业是纺织行业的主体,中小企业比例高达99.4%,这些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一些普惠性政策。扶优扶强对一些大企业而言是锦上添花,比如钢铁、汽车等行业的大企业,它们一扶就强、就大了。纺织企业,你说能扶几家?这个行业更需要阳光普照性的政策,要惠及更多的企业。扶优扶强有利于拉开行业层次,而普惠性政策则更利于保生存、保就业。

《新财经》:规划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从14%上调至15%。2008年国家已连续两次上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2008年8月1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3%;2008年11月1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上调至14%),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为什么出口退税率上调的数额每次都是1%?企业从出口退税中能得到多大实惠?

孙淮滨:上调出口退税率只是国家的一种应急方式。1%看似不多,但给企业留下了一个想象和上升的空间。如果出口形势继续下滑,不排除继续调整的可能。国家的政策都是这样,不可能一下子调整到头,都是一步步调。

另外,外商很精明,他们会密切关注中国的政策动向。这次调整1%,他们很可能会从中国企业那里分走0.5%。上调幅度不大,不排除国家有这方面的考虑,怕都让外商拿走了。

对企业而言,即便是上调1%,也肯定比不上调要好。具体到企业的受惠程度,因企业自身的出口状况和资金周转状况而不同,一个小规模的企业,一年可以节省约10万元。

不能笼统地说产能过剩

《新财经》:事实上,纺织行业的问题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孙淮滨:去年一季度,纺织行业就已经出现问题了,当时金融危机还没有爆发,仅是次贷危机,但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下滑趋势,加之国内的政策要素和成本要素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企业感到了生存压力。我们纺织工业协会当时进行了大面积调查,深入了解企业的困境,之后向国家提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新财经》:不少人认为纺织业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对此,您怎么看?

孙淮滨:竞争性行业存在产能过剩是普遍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纺织业的主要问题出在需求上,需求出了问题,产能过剩问题肯定会更加突出。

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是多层次的,不能一味要求企业都搞“高精尖”产品,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生产不同产品。比如农村市场,它需要“高精尖”产品吗?

对于纺织业而言,不能笼统地说产能过剩。纺织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链,细分为纤维、纺织、印染、成衣,等等,到底是哪块过剩?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总是强调产能过剩,会对纺织业产生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比如,银行就会盯着我们,既然是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他们就不愿贷款给纺织企业,纺织企业普遍感到贷款难。

产能是否过剩?过剩到什么程度?应该由市场说了算,由市场自行调节,淘汰落后的,留下发展的。

纺织业更应该“下乡”

《新财经》:为了拉动内需,许多行业开始“下乡”,比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纺织业有没有可能“下乡”?

孙淮滨:与家电和汽车相比,纺织业更应该“下乡”,原因有三:首先,纺织品属于“温饱型产品”,家电和汽车则是“享受型产品”,应该先温饱后享受。其次,纺织品下乡不需要那么多的配套设施。“家电下乡”需要电网等设施的配套,纺织品就不需要。再者,在中国的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还没解决,缺衣少被的现象仍很严重,推动纺织品下乡更具现实意义。

《新财经》:为什么“下乡”迟迟没有行动起来?

孙淮滨:纺织品下乡,首先要看国家政策层面怎么定。比如,是不是可以采取退税的方式鼓励企业下乡。其次,流通渠道要完善,渠道建设非常重要,不是说我开个大篷车下乡卖衣服就叫下乡了,这仅是短期行为。产品“下乡”不是白送给农民,因此,如何降低渠道成本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009年市场环境:“内松外紧”

《新财经》:金融危机尚未过去,2009年纺织行业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

孙淮滨:国际形势会比2008年更加严峻。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在扩大。因此,对纺织行业而言,面临的外部压力会更大。

国内市场还是有希望和空间的。国内的经济和整个政策环境要比2008年更宽松。纺织行业经过2008年的洗牌,2009年整体走势应该不错。但具体情况如何,还要看政策的落实情况和行业自身调整的力度是否会进一步加大。

纺织业2008年的困境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疲软。2009年纺织业能否复苏,关键要看国内松绑的这块市场能否抵消国外再次缩减的那块市场。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如果国内新增市场空间可以抵消国外被压缩的市场,我觉得纺织业是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的。

《新财经》:刚才您主要从宏观形势以及政策层面进行了分析,如果从市场供需方面来看,产业的基本面情况如何?

孙淮滨:行业基本面依旧稳定。虽然我们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和政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但产业优势依然存在,无论是规模优势,在产业布局上的集群优势,还是体制方面的一些优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尽管我们有些企业确实很困难,但是,仍然有30%的企业活得很好,它们是支撑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综合市场形势,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市场竞争格局没有变化。从市场层面来看,主要是外需市场萎缩,发达经济体对纺织品的需求量大幅减少,我们的出口损失严重。加之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销商融资困难,国内企业在和他们做生意时,结汇风险增加,很多企业做了生意拿不到钱,这也会带来国际贸易的减少。但这不是我们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是所有出口国家都面临的问题,而且其他国家的压力可能比我们还要大。毕竟,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累积起来的产品品质、价格、信誉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依旧在。在发达国家支付能力和有效需求下降的时候,他们更愿意购买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

第二,从前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服装出口量大幅增长,比如越南。这也是我们国家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出口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周边国家和地区分流了大量订单。但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产业链不完整,面料、辅料的供给主要还是依赖中国。尽管我们成衣出口量减少了,但我们对这些国家的面料、辅料出口量增长较快。我们与它们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这种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

第三,新兴市场对纺织品的基本需求还是存在的,比如俄罗斯、巴西、中东、拉美等国家。虽然它们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它们本国自身的供应能力和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对等,而这中间的空白要靠中国来填补。

所以说,纺织业市场的竞争格局和行业的基本面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因此,我们对国际市场不能完全丧失信心,尽管国际需求量下降了,但中国纺织品的所占的市场份额是不会减少的。

《新财经》:

2008年,沿海一带纺织企业大量倒闭,今年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

孙淮滨:2008年,纺织业的洗牌力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基本见底了。2009年,纺织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存下来的企业怎么利用扶持政策发展,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企业如何挺过来,好企业能否再带动一些中小企业走向复苏。

纺织业振兴规划核心内容

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二要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三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和完善准入条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给予优惠支持。

四要优化区域布局。东部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

五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蚕丝收购力度。

记者观察

设计振兴 篇4

一、东北三省振兴发展的成绩

1.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振兴战略实施十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1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7077亿元、12981亿元、14382亿元,是2002年的4.9倍、5.5倍、3.9倍 ;实现年均增长15.6%、16.8%、13.3%,地区生产总值明显增加。三省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3341亿元、1156亿元、1277亿元 ;比2002年增加2942亿元、1025亿元、1046亿元,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

2.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年来,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逐步形成了三次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0.8:47.8:41.4调整为2013年的8.6:52.7:38.7, 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0.3:43.0:36.7调整为2013年的11.6:52.8:35.6 ;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1.5:56.1:32.4调整为2013年的11.4:44.9:43.7。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非农产业比重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3. 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十年间,东北地区城乡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增强。截至201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铁路里程分别为0.50万公里、0.44万公里、0.60万公里,比2002年增加了0.12万公里、0.08万公里、0.05万公里 ;三省高速公路里程分别为0.38万公里,0.23万公里、0.41万公里,比2002年增加了0.22万公里、0.18万公里、0.37万公里。支线、通用机场建设稳步发展。水利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4. 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施振兴战略十年来,东北三省大部分国有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大型骨干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十年间,东北三省累计政策性破产企业320户,核销呆坏账超5900亿元,安置职工83.3万人,250多家企业共分离企业办社会1700多家。201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非公经济比重分别达64%、50.8%和51%,比2002年提高了17.7、21.1和19.3个百分点。历史遗留问题取得突破,老工业基地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状态得到改善,非公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5. 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沿海沿边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01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外贸进出口额分别为1142.8亿美元、258.5亿美元、388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925亿美元、221亿美元、345亿美元 ;三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290亿美元、67亿美元、46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247亿美元、62亿美元、33亿美元。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沿边经济带开放步伐加快。中俄毗邻地区合作实现历史性突破,企业“走出去”成效显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6.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十年来,振兴成果进一步惠及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3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578元和10523元,比2002年增加19054元和7772元,实现年均增长13.2%、12.9% ;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274元和9621元,比2002年增加16014元和7320元,年均实现增长12.2%、13.8%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597元和9634元,比2002年增加13497元和7229元,年均实现增长11.1%、13.4%。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保并轨,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保体系初步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棚户区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7.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得到扭转,保护区及湿地面积大幅提升,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生态屏障作用进一步增强。截至2012年底,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累计完成造林总面积分别为246.67千公顷、28.17千公顷、162.3千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35.1%、38.9%、42.4%。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水质明显好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稳步下降。

二、东北三省振兴发展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十年来,东北三省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过程中大胆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及做法。这些经验及做法对我区推进东部盟市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实施振兴东北地区工业基地以来,东北三省积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极大释放了发展活力。通过实施大规模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造,创新体制机制,创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实施政策性破产、核销呆坏账、豁免历史欠税、处置不良贷款等,多数企业卸下沉重历史包袱。率先开启了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的先河,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区民生得到了显著改善。积极探索医院等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方式,在森工系统中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建设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

2. 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结构性问题是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十年来,东北三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通过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实施信息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使传统优势产业得以改造升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制药、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努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十年来,东北三省立足国家开发开放大局,把对外开放作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发挥沿海沿边地缘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重点发展区域的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推动国有企业“走出去”,寻求多层次、多渠道战略合作。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沿海经济,努力构建沿海与内地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设立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动沿边国际合作。

4. 着力促进创新驱动。十年来,东北三省注重发挥科教与人力资源优势,通过促进创新能力提高和科研成果转化催生发展动力。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战略重组和搬迁改造,有效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给予政策扶持,使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升。加强技术引进和结构创新,以吉林长春轨道客车厂为代表的一批汽车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领跑全国汽车产业发展。发挥势科技和人才智力富集优势,使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明显加快。

5. 着力建设“两型社会”。十年间,东北三省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并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通过强化污染减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实施生态功能区保护与转型发展,全面推进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和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将生态环境转化为竞争资本和后发优势。

虽然振兴战略实施十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但在振兴进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如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 ;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调整仍然紧迫 ;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社会、生态问题突出 ;对外开放水平不高,贸易总量偏小且层次较低 ;城市化发展进程较慢,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待在新一轮振兴中得到有效解决。

三、推动蒙东地区振兴发展的几点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是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也是再造竞争优势、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内蒙古要紧紧抓住国家未来十年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认真审视内外部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努力把振兴工作推向新阶段。

1. 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全面推进国有林区和垦区制度改革,争取进入国家新十年东北振兴的改革试点范围。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创新多元的投融资体制,支持东部盟市新设地方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自治区地方银行与东北三省地方银行互设分支机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新36条”及我区的配套措施政策,支持民间资本扩大进入领域,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支持在东部盟市开展有关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相关政策举措,探索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有效途径。争取设立自治区东部振兴发展基金。

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乳、肉、绒、粮油、马铃薯等深加工产业,打造绿色品牌,实现设施农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提高农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国家光伏产业基地,大力推进煤化工产品深加工,构建褐煤提质、煤气化、液化等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推进有色金属采选冶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延伸加工产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依托大草原、大森林、大湿地等奇特壮美的自然风光,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依托重点口岸建设专业物流园区,构建联运物流体系。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 加强区域合作水平,促进开发开放。立足国家沿边开发开放大局,着力优化开放布局,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在资源开发、农牧业、房地产开发方面的合作,加快沿边地区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积极探索建立中俄、中蒙边境自由贸易区。完善重点边境口岸的通关、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与俄蒙连通的公路、铁路、航空通道,加快口岸信息化平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外向型龙头企业,提高对外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规模,逐步打造形成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外向型产业基地。

加强与东北三省的深度合作。围绕产业联动、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大力推进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的合作,在能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旅游、物流等领域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在交通、电力、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方面提升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能力与水平。完善与东北三省行政首长协商机制,推进与东北三省次区域合作,加快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沿边开放带建设,推进东部盟市和环渤海地区互动发展。

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经济发展支撑。不断完善交通设施,推进煤运通道、快速客运通道、口岸通道和内部的运输通道建设,扩大煤炭外运能力,畅通蒙东地区连接华北、东北和俄蒙的运输通道。重点实施公路出区通道扩能改造项目,加快蒙东地区与俄蒙连接的跨境通道和通往毗邻省区的通道建设 ;继续完善蒙东区域内机场布局,形成干支线及通勤通用结合的航线网络。推进管道建设,依据项目建设布局,配套实施产品输送管道。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

5. 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健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壮大城镇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完善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体系,推进农牧民市民化,推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牧区延伸,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6.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沙、草产业,走产业化生态建设之路。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推进碳汇林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沙地专项治理工程,加大沙地综合治理力度,建设防风固沙林带,防止沙化面积扩大。积极构建循环工业体系,加强脱硫脱硝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大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制度。

设计振兴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综合国力的内涵、综合国力所包含的要素、和平发展道路和和谐世界的内涵,理解综合国力的作用、我国国家地位的现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我国提倡和谐世界的原因;懂得振兴中华必须提高综合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举例、分析、归纳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振兴中华是全国各民族儿女的共同愿望以及振兴中华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情怀,初步树立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和长期奋斗的坚定信念。

二、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搜集我国近几年参与国际事务的资料。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北京奥运申办成功的照片和奥运会开幕式照片。(师)这些照片在告诉着我们什么?(生)中国申奥成功和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

(师)申奥成功地喜悦还历历在目,而今年我们真的把奥运带回了家,申奥成功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现,而我们所说的振兴中华,也正是指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课题)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板书)一

(一)振兴中华的内涵

(师)说到振兴中华,大家自然会想起了一位伟人:孙中山。请大家阅读教材上p22页的知识窗,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毛泽东则表达了振兴中华的决心。然而,为了振兴中华,我们的炎黄子孙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说一说:我们的炎黄子孙们在振兴中华的过程中都作了哪些事情吗?(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年代)(师)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近代处于内有外患,贫困落后境地时,振兴中华的口号曾令我们的民族奋起,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路。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振兴中华又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可以说,振兴中华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振兴中华的口号增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板书)一 振兴中华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一)振兴中华的内涵

(二)振兴中华的意义

振兴中华的口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那么,振兴中华应以什么为基础呢?还是让我们通过对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分析,不难来解答其中的缘由吧。

(师)大家都知道,奥运会的申办国家和城市是由国际奥委会决定的,那么你认为申办国家和城市必须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才会被奥委会所考虑呢?并说明你的理由。

(讨论)申办国家和城市必须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才会被奥委会所考虑呢?并说明你的理由。

(生)略

(师)出示基本条件并进行解释

第一,国家必须具备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第二,国家必须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政治力、军事实力)

第三,国家必须是一个体育大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

第四,国家必须具有举办国际大型运动会的经验,有能力办好这次盛会。(国际影响力)

第五,国家必须具备举办奥运会的设施条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

教师补充解释(也可穿插在学生的回答当中):中国2008北京奥运会共投资420亿美元。例如机场航站楼耗资30亿美元,花费了5亿美元建造了“鸟巢”国家体育场。政府花费3,000万美元对原先尘土飞扬的郊区京顺路进行形像改造,种植树木、花草并建了装饰墙。(经济力、科技力)

考虑到这是一个国际性的活动,到时世界各国的记者和运动员以及参观者都会云集到该城市,所以奥委会必然考虑到该国的社会治安问题,因为如果政局不稳定,社会治安较差,就无法保证运动会的顺利召开,甚至是危及运动员们的生命安全。当然要保证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则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政治力、国防力)奥运会作为一种世界体育盛事,除了要考虑这些因素以外,国际奥委会还必须考虑到这个国家应该有举办过国际大型运动会的经验,也就是说,这个国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另外,因为是体育盛事,而体育它也是一种文化,所以举办国应当是重视体育的发展,并且体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也就是说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感召力。(文化的感召力)(师)当时,满足这些条件,与我们一起申办奥运参与竞争的有这么几个城市:大阪,北京、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而其中多伦多,巴黎、北京这三个城市是最被人看好的。(师)在大家都满足申奥基本条件的情况下,为什么北京最终能够胜出,而且在第二轮投票中就以绝对优势胜出?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而我们从以下的一些材料中,可以分别总结出哪些原因?

出示(材料一)

在申奥的热潮中,北京围绕着“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奥口号以及“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扎实的推进着工作,北京体育场馆的改造工作也在稳步进行,纳米技术让老牌的首都体育馆焕发青春。而随着环境材料和太阳能技术的运用,工人体育场也焕然一新。2000年10月19日,国际棒球协会主席诺达里参观了五棵松体育馆和丰台体育中心。在五棵松,看到一排排刚被推倒不久的旧建筑物时,诺达里惊讶地说:“你们的动作也太快了,我在悉尼看到的还是图纸,说话这就开始动工啦?”

(生)略

(师)从诺塔里的话语中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中国的这样一句古话:言必行,行必果。北京围绕着“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奥口号以及“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以扎实的工作兑现自己的承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国家对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十分的到位。(国家发展战略的执行力)。

而从改造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了要实现绿色奥运,离不开科技力的支持。而我们想要办成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除了要借鉴别国的经验外,还离不开我们国家自己的创造力。(民族创造力)

(师)出示材料二

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就我国民众对奥运的支持率作过这样一份调查,结果如下:———94.9%的北京市民支持北京申奥,同时,94%的市民希望成为奥运会志愿者。

(生)略

(师)一个人无法决定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命运,但北京申奥的命运却依赖于一个个北京人聚集而成的集体。正是凭着对奥林匹克的向往与执著,正是依靠民众的广泛支持,正是依靠卓有成效的工作,北京终于从承诺走向了成功,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的凝聚力。(国民的凝聚力)同时,这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感召力。

(师)出示材料三

在申奥期间,与中国一贯保持友好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北京申奥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墨西哥《先驱报》发表署名文章,呼吁国际奥委会委员主持正义和公道,要充分考虑这个东方体育大国主办奥运会的整体形象和水平。而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第二轮投票中胜出,也离不开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

(师)中国近年来在国家事务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世界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国家关系,这也是胜出的原因之一。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国际影响力。

(师)通过刚才对我们伟大祖国申奥成功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奥运要申办成功绝不是简单的经济实力的较量,它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内容。而这方方面面的内容正是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内容。

(师)那么什么是综合国力呢?请结合教材回答。

(生)综合国力就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它包括了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

(板)二

(一)综合国力的内涵

(师)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些内容中,哪些属于软实力,哪些属于硬实力?

(生)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都属于硬实力,而国家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都属于软实力。

(板)二(一)综合国力的内涵

(二)硬实力和软实力(师)软实力和硬实力在申奥中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生)略。

(师)从北京申奥成功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硬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而软实力则是一种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申奥国家之间的较量实际上就是国家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申奥况且如此,而我们国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样也离不开国家总体力量中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板)硬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软实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师)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和举办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然而,又让我想起了一段有关奥运的往事:

(材料)据史料记载,早在1908年的《天津青年》杂志上曾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二、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三、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材料)

1932年短跑运动员刘长春第一个代表中国正式参加第10届奥运会比赛。但是刘长春却买不起跑步专用的鞋子,再加上由于旅途劳累、体力不支,无功而返。1936年,中国派出了第一支队伍共计69名运动员前往柏林参加第11届奥运会。结果又是无功而返。最让人难受的是,奥运会结束后,代表团回国的路费竞无着落,最后还是依靠当地爱国华侨的支援才走出困境。当时一家外国报纸刊登了一幅漫画:五环旗下,一群留长辫、身穿马褂、病病殃殃的中国运动员,扛着一个硕大的鸭蛋。这幅漫画的标题是“东亚病夫”。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没有参加第15——22届奥运会,那是因为在奥运会上还是出现了“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问题。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竟然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为此,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发出抗议。但是在他任职的20年,一直阻挠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思考)为什么当时中国的奥运运动员和我们的国家会在奥运会上受到如此的不公正的待遇?

(生)略

(师)因为当时的国力衰败,所以自己的国家无法为运动员提高良好的参赛条件,同时由于国力的衰败,才会遭受外国人的耻笑。而且由于国力的衰败,我们的抗议在国际社会就没有分量,所以,只有综合国力增强了,我们的国家才能在国际上更有威望,我们的民族尊严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中国人的腰杆才能更硬,才能更好的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今昔的对比,大家可以看出,申办奥运的成功意味着国家地位的提高,而奥运会一旦能够成功举办,这又将进一步提高国家地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综合国力的支持。因此,综合国力在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家地位。

(板)二(一)综合国力的内涵

(二)硬实力和软实力

(三)综合国力的作用1(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参与的国际事务也越来越多,你能举出一些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例子吗?(生)如在中国的提议下举办朝核会谈、派出维和部队成功完成维和任务、成功举办特奥会、即将举办世博会等等

(师)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综合国力提高了,国家地位就提高了,这个我懂,可是这和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就拿奥运会来说,虽然赚了国际声望,提高了国际地位,但是我们为了成功举办奥运会,大把大把的钱都花出去了,太不划算了。

对于这个问题,你将如何看待呢?(先请同学回答,边回答边补充资料)

材料:举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纪录地投入1800亿元人民币。其中900亿元用于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机场等,打造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网络;45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300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奠定“数字北京”的基础,初步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化社区和远程教育;其余150亿元将用于水电气热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奥运大规模建设创造3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资料显示,北京奥运会总投资高达2800亿元,带动其它投资达15000亿元,均创历届奥运投资之最,但是奥运会的直接收入、间接收入以及由此引发的投资收入等为北京、为中国带来的收入也是可观的,预计2008年奥运将对全国GDP 增长贡献0.3至0.5个百分点,对北京GDP 增长贡献2个百分点。

(师)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奥运的举办近一步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如就业、国民经济发展等问题。

(师)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综合国力与我们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吗?

(生)略。

(师)举例1:在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已基本完成”。这七年,国家投入了巨额扶贫资金,到2000年底“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累计达到1300亿元。可见,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的增长,“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难以实现的。

举例2: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国务院提出,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这一惠及百姓的举措实施后,全国农村中小学每年可取消学杂费达150亿元,分摊到每名中、小学生身上,分别为180元和140元。这是综合国力发挥普惠补益作用的又一典型实例,对实现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意义重大。

举例3:在我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表决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据统计,从2006年开始免征农业税、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500亿元左右。综合国力增强了,取消农业税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一个重大举措。国家还承诺,今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生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这也是综合国力提高的结果。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我们物质生活的改善还是文化生活的满足等等,都离不开综合国力的增强。、(板)二(一)综合国力的内涵

(二)硬实力和软实力

(三)综合国力的作用1、2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了解综合国力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竞争。

(板)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竞争。

(师)我们在新世纪还面临着三大任务,结合教材回答,是哪三大任务?(生)略

(师)实现新世纪三大任务,这一切的关键都在于增强综合国力(板)二 提高综合国力是振兴中华的基础

(一)综合国力的内涵

(二)硬实力和软实力

(三)综合国力的作用1、2(师)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大唱“中国威胁论”,可见,它们对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是根本不了解。

(师)中国的国家地位的现状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请举例说明。(生)略

(师)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是,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处于世界后列,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仍是发展中国家。

(板)二 提高综合国力是振兴中华的基础

(四)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的国家地位(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增强综合国力呢?(讨论)

(生)略

(师)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必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民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等,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而努力。(板)二 提高综合国力是振兴中华的基础

(五)提高综合国力需要长期奋斗 我们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改革开放政策,这使我们国家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讨论)请大家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举例说说我国与世界之间的交流。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中国参与世界的事务越来越多,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中国借助着世界在发展自己经济的同时,也使世界各国受惠。中国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世界。

那么中国建设又需要一个怎样的国际环境呢?为什么?

(教师)我们现在的建设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如果国际环境不稳定,必然会影响中国的发展。如伊拉克原本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国家,但是连年的战争,已经使这个国家弄得民不聊生。另外,国际环境不好,不稳定,也势必影响我国国内的经济,如今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世界,中国的发展步伐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那么作为老百姓来说,你又希望过上一种怎样的日子呢?(生)稳定、安逸、富裕。

(师)而这些目标也都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国家在国家上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引导同学看书上p28页知识窗。

我们所倡导的和谐世界就是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我国倡导的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这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板)和谐世界是指在国际上倡导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也正因为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环境,所以我们要走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那就是利用世界和平的有利时机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这是因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振兴中华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板)三 振兴中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和谐世界的内涵

(二)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三)振兴中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综合国力它包括了软实力和硬实力,了解了综合国力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还必须不断地增强综合国力和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而作为中国人应当义不容辞的肩负起增强综合国力,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的重任。

附:(板书)

一 振兴中华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一)振兴中华的内涵

(二)振兴中华的意义

二 提高综合国力是振兴中华的基础(一)综合国力的内涵

(二)硬实力和软实力

(三)综合国力的作用

(四)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的国家地位

(五)提高综合国力需要长期奋斗 三 振兴中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和谐世界的内涵

(二)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三)振兴中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1.学生的课前资料的搜集可进行评分,记录在平时成绩里。2.做好学生课堂上的发言记录,及时纠正错误的观点或看法。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有关综合国力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以我国申办奥运会作为线索,运用阅读相关材料、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从申奥的事例中理解综合国力的一系列知识点,把相关的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对于本课中较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举例分析归纳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点,例如通过让学生搜集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事例并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理解我国国家地位的提高;通过学生列举炎黄子孙振兴中华的事例,让学生懂得振兴中华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通过让学生运用以往所学的知识,来让学生分析我国国家地位的现状,从而得出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提高综合国力,通过举例分析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来说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性等。

教学设计: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山学校 高 珊

全面振兴 成效显著 篇6

建立学前教育发展新机制

2014年,我区深入推进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建立了学前教育多元发展新机制。

一是出台了多元普惠幼儿园管理办法、幼儿园看护点管理办法、集团化试点办法等多项新政策,深入探索民办公助、公建民营、集团办园等多元办园模式,促使全区的办园活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强。

二是出台了学前教育多元办园奖励和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包括:设立幼儿园建设补助经费,对各市县建设公办幼儿园进行奖补;设立生均补助经费,对多元普惠幼儿园按生均每学年200元进行补助;设立集团化办园奖补经费,对龙头示范园按每年10万元进行奖补;设立奖励经费,对多元普惠幼儿园升级进行奖励。

随着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我区的学前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是公办幼儿园数量不断增加,2014年全区新建公办幼儿园80多所,改扩建幼儿园2 600多所,新增学位18万多;二是小区配套幼儿园增加,2014年全区规划在建小区配套幼儿园35所;三是多元普惠幼儿园数量持续增加,2014年全区已公布认定1 000所多元普惠幼儿园,落实奖补资金5 600多万元,受益幼儿达23万余人;四是学前教育集团数量增加,全区共组建学前教育集团118个,落实奖补资金1 000多万元,带动近400所多元普惠幼儿园优质发展,预计能让16万幼儿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五是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2014年全区3—5岁在园幼儿达190多万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0.4%,比2013年提高4.4个百分点。

2014年,我区还以分片区的形式,召开了2次学前教育现场推进会议,举办了2次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学习培训活动,推广多元办园发展模式典型经验。目前,区内各市、县(市、区)、乡(镇)、村等均按实际情况设立了幼儿园,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办园逐渐规范化,办园活力空前高涨,多元办园模式成效凸显。

2014年,我区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启动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建立教育责任考核新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建设项目备案新机制,全面实施改善薄弱学校工程,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为广民群众提供更加均衡优质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新台阶

2014年,我区出台了系列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文件,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进一步规范各地农村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深化初中招生入学管理,确保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同时,我区启动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在柳州市柳北区等9个城区开展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通过科学划分学区、均衡配置学区学校办学资源和教学资源、探索实行学区学校管理一体化、构建学区教研和教学评价共同体等,促进学区内优质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对口交流,积极探索学区学校管理有效模式。

2014年,我区建立教育责任考核新机制和教育建设项目备案新机制,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奖惩制度,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的县(市、区)进行表彰奖励,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不单列或截留、挪用的,追究有关部门、学校和责任人的责任。2014年,我区启动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筹措下达各类项目资金60多亿元,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其中安排奖补资金4.48亿元,用于“双千计划”中新建义务教育学校。

此外,我区还深入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保障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14年,我区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特殊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 000元,继续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人口较多的区域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并通过示范校创建和评估,提升我区特殊教育水平。

2014年,我区的南宁市青秀区、兴宁区,贵港市覃塘区,来宾市忻城县4个县(区)通过了自治区的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全区迈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份逐渐增多。

2014年,我区启动实施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发展工程,筹集资金支持普通高中基础能力建设,打通高中学生与中职学生的相互转学渠道,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特色化发展。

普通高中规范办学、特色发展

2014年,我区出台《广西普通高中学校常规管理规定》和《广西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实施办法》,对普通高中学校各个方面的管理都作出规定,进一步规范高中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全区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工作,首次提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双向转学制度,有力促进了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融通教育的实施。

2014年,我区筹措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6亿元,新建普通高中12所、改扩建普通高中80所,新增校舍面积25万平方米,新增普通高中学位3.6万个。2014年,自治区财政首次设立普通高中贷款贴息资金5 000万元,补贴区内69所公办普通高中因建设校舍及购置学校器材设备项目等产生的银行贷款利息,带动各地投入普通高中学校建设9.5亿元,对扩大办学规模、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014年,我区扎实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治区教育厅组织了15个高中学科课改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全区共有3 000多名教师参加,展示典型示范课60节、典型课堂教学案例近200个。全区统筹投入近400万元,完成高中课改15个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期工程,启动校本课程建设、规范管理和优秀课程评选工作,高中课改资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我区全面完成普通高中招生计划,计划招生30万人,完成招生30.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比2013年增长4个百分点。此外,天峨高中、合山高中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实现了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县县全覆盖。

2014年,我区启动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工程,打通职业学校学生升学成长“立交桥”,扩大本科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试点,启动高职院校举办本科专业试点,扩大高职直接招收中职生、普通高中生,形成多层次学生升学新格局,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面启动县级中专学校综合改革。

职业教育改革取得新进展

2014年,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继续深化职教攻坚五年计划,扎实推进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职业教育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2014年筹措安排财政资金7.05亿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启动实施“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资金3.25亿元,重点建设65个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推荐申报2014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共获得18个建设项目、1.8亿元资金支持。

二是优化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2014年规划建设40个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已首批认定17个基地学校;调整设置202个中职专业和381个高职专业,覆盖了中高职19个专业大类和三大产业,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就业需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结构体系。

三是成功举办和承办职业院校比赛并在比赛中获佳绩。我区成功举办第九届全区中职学校技能比赛,并成功承办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动漫赛项。我区组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共获得一等奖4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35个。

四是深入推进职教普教沟通。区内本科对口招收中职毕业试点院校扩大到6所,招生范围由32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扩大至全区所有中职学校;启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初步确定4所整体转型学校和31个参与转型试点的专业群;启动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联合开展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安排6所高职院校开展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推进中高职贯通办学,组织15所高职高专院校采用文化考试成绩和技能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单独考试招生试点工作,安排12所职业院校开展注册入学试点工作。

五是启动实施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我区出台相关文件,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9个方面加快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推动每一个县份办好1所新型中等专业学校。2014年至2017年,自治区每年将安排县级中专综合改革奖补资金2亿元,实行奖补分开、分类奖补,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积极性。

2014年,我区启动实施高等教育特色化上水平工程。实施高校分类定位规划评议;建立高校分类扶持新机制,对高校进行分类支持;支持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启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

2014年,我区起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起草《广西高校定位发展分类评估办法》,建立高校分类扶持新机制,起草《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2014年,我区启动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特色高校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本科教学改革计划、本专普职衔接“立交桥”建设计划、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计划,其中较有亮点的项目有:

广西大学实施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目前累计到位建设经费5.82亿元;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中医药大学4所高校实施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目前已下达自治区配套资金9 000万元和中央财政资助经费1.3亿元,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实施特色高校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按照每所高校资助1 200万元的标准,补齐资助经费5 700万元,并指导有关高校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计划。整合相关项目经费,支持建设153个本科优势特色专业,69个高职高专专业,共计222个专业,每个专业至少支持100万元。

实施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安排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806个;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确定2014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2 351个,国家级项目669个;实施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下达经费2 200万元,支持获得教育部立项的1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实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下达经费1 800万元,资助36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项目,资助三所高校第三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8个本科专业开展项目建设。实施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改革项目,下达经费475万元,支持46个专业开展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改革。

实施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要求全区32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28所高等职业学校在学校网站和教育厅公众信息网上对社会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基本建立起质量报告发布制度。

目前,全区高校逐渐呈现特色化发展新格局。

2014年,我区启动实施教师队伍强质增量工程,在特岗教师招聘、小学全科教师招录、师德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年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9万余人,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振兴规划·购房落户 篇7

近期, 为了振兴重点产业,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制定10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 其中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9个重点行业振兴规划已经基本确定, 仅剩一个尚未确定。

在这种背景下, 今年1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房协以及一些企业代表召开会议, 商讨拟定欲申报的产业振兴规划。2月6日, 建设部相关负责人对外透露, 建设部已将房地产发展规划上报国务院, 3月份会有最终结果。为了避免刺激舆论并有助于行业长期发展, 在这份规划中刻意规避了“振兴”二字, 而以“房地产业发展和调整规划”出现。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表示:“不管是从企业来说, 还是从政府和消费者来说, 都希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新的发展。以‘长期规划’还是以‘振兴规划’出现, 只是形式问题, 并不重要。”

据媒体报道, 这个规划的总体原则是要以长期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改变目前房地产行业只有“短期调控”而无“长期发展”的单一现状。其主要内容包括金融产品创新、融资、信贷支持、商业地产选址规划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内容, 分为住宅和商业地产两大部分。商业地产进入政策视野实属首次, 过去国家政策关注较多的是住宅领域, 商业地产的发展一直被忽视。而就住房部分, 这份方案中包括对改善性需求予以税收、信贷、金融等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对此, 业界出现了不同意见。有观点认为, 房地产业应该位列十大振兴规划之中, 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宏观经济增长的龙头行业, 其产业链长、带动系数大, 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有人甚至提出, 没有房地产业的振兴, 宏观经济不可能真正走出底部。也有观点认为, 房地产业无需振兴计划。对于房地产这样一个自主产业, 国家出台扶植政策固然很好, 但最终能否良性发展, 依靠的仍是企业自身的经营。去年年底, 万科董事长王石曾经提到, 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根本上就是要形成有效、公平的市场秩序, 而不是政府各种各样的救市政策。而更多一部分人则认为, 沉寂一年有余的房地产行业非常有必要在此契机下重新审视行业发展, 不仅要解决当前问题, 更要考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在楼市陷入持续低迷的当下, 房地产行业如果能够搭上“产业振兴规划”的末班车, 无疑对扭转行业下行态势、尽快使市场回暖具有积极意义。首先, 这一规划的落实能够提振市场信心。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 出现价滞量跌的现象, 市场观望情绪浓郁, 消费信心严重受挫。虽然国家和地方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救市措施, 但收效欠佳。如果房地产业能够成为10大振兴产业之一, 必将极大地提振市场信心, 随着各项支持性政策的付诸实施, 房地产交易将会日趋活跃。其次, 9000亿住房保障计划的落实也会因此而使政策基础更加坚实。在振兴规划之下, 住房保障所需的各种政策支持会更好地执行;而9000亿计划的落实, 又会带动钢铁、水泥、建筑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再次, 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 房地产行业的确需要进行长期规划, 将调控政策与产业政策明确区分开来。

当然, 如果振兴规划花落别家, 对于房地产业而言, 也应深入思考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回望近几年来的行业发展, 房地产政策以短期政策为多, 很多行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出来,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势必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 不管是否被纳入振兴规划, 房地产市场仍将按照自身的经济规律运行, 在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 不可避免地会进入调整期。无论对于政府, 还是对于开发商来说, 都应该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房地产市场, 共同努力将行业引向健康持久之路。

由此可见, 比能否列入振兴规划行业更重要的, 是房地产行业如何在这个行业调整的关键时期, 尽快拨开迷雾、走出低谷, 明确行业发展路径, 担当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任。

●购房落户

最近一段时间, “购房落户”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一些城市颁布了“购房落户”政策的细则, 而此前一直推行“购房落户”的城市, 也纷纷重新调整该政策, 降低门槛, 旨在刺激楼市。比如:

2008年, 杭州市将“购房落户”政策实施范围, 由原先的特别区域扩大到主城区, 落户主城区的购房标准最低为80万元;

2009年1月19日, 武汉市发布“购房落户”新政的细则, 对购房范围、落户条件、新旧政策适用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了明确;

2009年1月20日, 重庆出台政策, 规定重庆新购房户, 在主城区购买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上商品房, 可将户口迁入主城区;

2009年2月4日, 天津市政府宣布申办天津市蓝印户口的购房款标准, 由原来统一的100万元调低为市内六区、塘沽区80万元, 环城四区和汉沽区、大港区60万元, 宝坻区、武清区和三县40万元;

2009年2月13日, 在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广东省建设厅提交给与会代表的参阅材料《2008年我省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及2009年工作思路》中提出, 拟在有条件的城市放宽购房入户政策, 这也使广东成为第一个拟推“购房落户”政策的省份。

有业内专家建议北京、上海也应采取购房落户的政策以提振市场。

去年以来, 针对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成交量锐减的状况, 中央密集出台房地产市场利好政策, 各地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救市行动:降息、减少首付成数、贷款利率优惠、降低契税税率、购房退税、购房补贴、延期付款, 可谓花样百出。可能是不满意市场对此的反应, 地方政府又打出了被有些媒体称之为“最后的王牌”的“购房落户”。

其实, “购房落户”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房改制度的实施, 为活跃房地产市场,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即曾推出购房落户政策。但是后来, 由于购房落户政策导致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并带来了教育、社保负担比较重等问题, 不少城市又纷纷取消了这项政策。如今实行购房落户政策, 也同样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

“购房落户”并不简简单单是一种商品房销售策略, 它是一个涉及重大社会生活的敏感问题, 处理不好, 后患无穷。其一, 附着在城市户口上的福利属于公共品, 而房产属于私人商品。在私人商品上面捆绑公共品进行搭售, 是一种公共权力和公共政策私用的做法, 违背了公共政策不能交易的基本原则。其二, 容易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与贫富分化。将户口与商品房捆绑在一起销售, 相当于用城市公共资源来为少数人或者说某一行业“埋单”, 在少数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大多数人却受到这种政策的“合法侵害”。而对于购房者来说, 只有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才可以因“购房”而“落户”, 这会导致资金和财富向城市集中, 加剧城乡贫富差距。而且在既有户籍不平等的基础上, 还会进一步对弱势农村户口居民造成社会排斥感。其三, 造成后期无比庞大的社会负担。购房落户会使城市人口机械性增长, 购房人的医疗、教育、交通、社保等资源都要纳入城市保障体系, 原本不够完善的体系资源将更加趋紧, 从长远看, 城市将面临巨大的社会负担。对那些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特大型城市来说尤是。其四, 与户籍制度改革相悖。

更何况, 作为当下房地产救市的工具性政策, “购房落户”未必具有“回天之力”。上世纪90年代, “购房落户”政策曾是拉动楼市的法宝, 那是因为彼时北京、上海等城市正值经济腾飞阶段, 需求旺盛。如今, 户口对外地人的诱惑力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大, 户口并不是决定消费者买房或不买房的主要因素。因此, 购房落户会释放一小部分需求, 但对整体楼市影响非常有限。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篇8

主要措施: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调整进出口税率,提高部分高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

主要影响:政策虽然无法改变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内外需下降的状态,但是淘汰落后产能和联合重组将会给行业周期性下滑的延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长期来看,大型优势钢企将成为钢铁行业的绝对龙头。

2. 汽车业:支持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措施: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使大型车企从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影响:减征购置税政策对大多数轿车企业构成利好。专项资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刺激了内需,扩大了小排量汽车销售;另一方面鼓励车企进行研发投入发展自主品牌,这将对我国的汽车企业发展构成长期利好。

3. 物流业:减轻金融危机冲击

主要措施:可能将仓储、配送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营业税税率与运输业统一,调低为3%;扩大营业税差额增收范围、对我国物流园区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等。

主要影响:物流业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规划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金融危机对物流体系的冲击。

4. 轻工业:惠及45个细分行业

主要措施:扩大城乡消费;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轻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增加糖、乳制品、盐、纸浆等产品的收储。

主要影响:轻工业总共涉及大约45个大小行业,预计食品、家电有望成为振兴重点,但是国家政策对于短期行业景气难以起到明显的支撑。“家电下乡”对大家电的需求有直接拉动作用,但是众多外向型经济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受国际经济恶化影响而返乡,农民购买力 (需求) 变化制约了“家电下乡”的效果。

5. 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联合重组

主要措施: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重大工程项目优先采购国内生产设备,国内采购率原则上不低于70%。

主要影响:国家明确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相关企业有望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实力,细分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受益最大。另外,规划中要求提高国产设备采购比例和鼓励采购首台首套国产设备的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意义重大,有助于其市场份额提升及推广。

6. 纺织工业:促进企业由大到强

主要措施: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改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担保机构优先向纺织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

主要影响:退税率上调短期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压力,但难以阻止纺织业出口增速的下降甚至绝对值的下滑。而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外需不足,在全球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规划很难直接和及时地刺激扩大出口。另外,信贷支持的执行仍存疑、专项资金的投资额度不明确,难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盈利能力的明显改善。

7. 电子信息业:集中实施六大工程

主要措施: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

主要影响:规划对于通讯设备行业(3G及宽带)、电子行业、彩电行业以及软件行业构成利好,同时,将推动国内服务外包需求的成长及对本土基础软件企业需求的增长。

8. 有色金属业:收储成为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收储”将是有色金属产业振兴规划的主要措施,具体可能包括落实及增加收储计划、推动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以及国外资源并购、落实直购电试点、降低电价、合理调整税费以及加强对重点企业技改的支持等。

主要影响:“收储”对于扭转国内有色金属骨干企业库存高企的困境有直接作用,而对于那些已经被收储的铝厂、锌厂等企业,他们面临的库存压力已经相对较小,现金压力减轻,由此可能使得市场抛售压力缓解,从而使得部分金属价格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撑。

9. 石化业:控制总量布局产业

主要措施: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完善税收政策,增加技改投入,加大对石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建产能,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扶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等。

主要影响:振兴计划旨在调整控制总量,进行产业布局,加快技术升级。由于目前很多大宗产品价格倒挂,出口退税和关税调整不会起到很大作用。振兴规划中,炼油、农业化肥与农药、化工新材料等子行业将得到有力扶持。

1 0. 船舶工业: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主要措施: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拟出台单壳油轮和化学品船以及老旧船舶的报废更新政策;提前实施进入中国水域的单壳油轮淘汰政策。

振兴之本 篇9

一说起教育, 总会有那么多无微不至的关切, 总会听到许多发自肺腑的感叹: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了, 为什么老百姓“上学难”的烦恼反而增加了?

加快建设、大学更多了, 为什么还有不少寒门子弟却被挡在了校门之外?

十年寒窗、学有所成了, 为什么莘莘学子却屡遭失业的困窘?

为什么GDP连年增长, 但教育经费却往往捉襟见肘?“再穷不能穷教育”还常常停留在口号上。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句“钱学森之问”仍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

…………

困惑也好、纠结也罢, 时时听之、每每思之, 教育这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永恒话题, 始终与各级党委政府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披阅历史, 放眼全球, 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大国, 崛起之路无不伴随着教育昌明。

人才决定实力, 科技引领发展, 教育奠定未来。“豫仁”的文章《中原崛起教育为基》, 数辉煌令人鼓舞, 说曲折发人深思, 析现状使人清醒, 明思路让人坚定, 展愿景催人奋进。心也拳拳, 意也浓浓, 情也切切, 志也铮铮, 读后顿生启示、警醒、教育、激励之感。

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教育任重道远。下定决心一定把教育搞上去, 下大力气一定让人才多起来, 这是亿万河南人民的强烈呼唤和殷切期盼。

为了这份光荣与梦想, 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尊重知识。知识是财富, 是源泉。尊重知识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创造, 就能实现伟大复兴, 走向更加辉煌。

为了这份光荣与梦想, 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尊重人才。人才是竞争的实力, 是胜利的保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 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快走向先进。

为了这份光荣与梦想, 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教育。昨天的教育已成为今天的生产力, 今天的教育一定是明天的创造力。重视教育就是重视经济、重视发展, 就应大力实施科教兴豫, 不断提高国民素质。

为了这份光荣与梦想, 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教师。教师是神圣高尚的职业, 是知识信息的载体。重视教师就是重视下一代、重视未来, 就要让尊师重教深入人心, 让感念师恩蔚然成风。

振兴之本在教育。教育快速发展之日, 正是中原崛起之时!

依靠科技振兴农机 篇10

刚刚结束的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 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更是将科技创新提上了首要位置。这一切都表明, 科技进步将重新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重视, 成为振兴农村经济、振兴农业、振兴农机化事业的热点。

展望今后一个时期, 农机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科技是关键。农机化的发展, 直接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规模化、标准化应用,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机化正深刻影响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特别是在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结构性下降的今天, 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使用, 必然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 要与轻简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匹配。

科技创新是农机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也是农机化适应农业生产要求、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所在。各级农机部门要站在新的高度, 以新的视角,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精心谋划、科学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 为我省加快实现农业全面机械化提供动力支持。

2012年是我省由粮食全程机械化向农业全面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一年。全省农机化工作要深入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及全国、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精神,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促发展为主线, 按照“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 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 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突出发展重点, 注重科技创新, 破解制约难题, 提升水平质量, 全面加快农机化科学发展步伐, 努力在“三化”同步发展进程中实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

面对新任务, 关键在落实。在新的一年里, 要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在进一步提升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 继续把玉米机收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来抓。要围绕推进农业全面机械化, 加快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注重把经济作物机械化置于农机化全面发展全局来谋划、作为农机化发展战略重点来推进。进一步瞄准主攻方向, 加大创新示范力度, 强化工作督导。要围绕普及先进农机化技术, 大力推广发展土地深松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机械化。要围绕提升农机服务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 努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稳步推进农机合作社总量增长, 加强对农机合作社建设发展的规范引导, 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围绕强机惠农富民, 深入实施以购机补贴为重点的农机化扶持政策。严格操作程序, 加强实施监管, 严肃工作纪律。要围绕严格依法行政, 切实加大依法管机工作力度。加强农机管理人员法制教育, 严格依法履行农机管理职责, 推行亲情化服务, 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效能,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上一篇:汽车前照系统下一篇:竞争合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