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技巧的掌握

2024-05-02

采访技巧的掌握(精选七篇)

采访技巧的掌握 篇1

一、采访前的准备

(一)重视知识储备和资料收集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有一句名言:不打无准备之仗。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说,采访前准备充分,等于完成了采访工作的一半。如果采访的是一则新闻事件,还要搜集与事件有关的背景资料。与采访人物不同,新闻事件有发生的原因、背景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这些内容往往是现场目击者不会直接告诉记者的,需要记者在采访之前对相关事件的发生背景、产生原因等进行整理和分析。世界闻名的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每次采访前都会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资料,还要做详细的笔记和研究心得。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费。如果准备不充分,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例如,1939年,由名著改编的电影《飘》在美国放映,赫思嘉的扮演者费雯丽从英国飞抵美国,到达纽约机场后接受记者的采访,一位记者开口就问:“请问你在《飘》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费雯丽回答:“我不想同你这样无知的人交谈。”由于前期没能做好充分准备,这位记者不但错失了访问的机会,其拙劣的提问还被刊登在了当时的《美国时报》。由此可见,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随后的采访中取得主动。

(二)事先拟定好采访提纲

采访提问是记者的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文化素质的综合体现。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可以帮助记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准备采访问题的时候,记者最好能先换位思考,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事先检验准备的问题,考虑采访对象如何回答,是否有兴趣回答,回答的内容是否是记者想要及观众感兴趣的。记者在提问时,还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环境灵活应对。在时间充裕的状况下,最好事先将准备的问题列成文字提纲。采访提纲不仅要具体,还应该简明扼要,对于受众比较关心的重要问题,要多角度、多侧面地挖掘和提问。

二、关于采访提问

著名记者柯天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一文中曾经指出,提问是采访中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问题问得好会使整个采访活动顺利进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记者问的问题不知所云,东拉西扯,不仅会令被采访者无所适从,也不能获取受众的注意。卡耐基曾说过:受众感兴趣,是因为你的谈话内容与他们有关,与他们的兴趣有关,与他们的问题有关。可见,在提问过程中掌握技巧,是对话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通过第一个提问,激起采访对象谈话的欲望

万事开头难,现场采访的“第一句话”是关键。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问题选得巧妙,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使采访顺利进行。《中国青年报》就曾报道,2002年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活动时,有位记者问“:你认为人类下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会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早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这样的开头不但使被采访者尴尬,更无法让接下来的采访愉快进行。

(二)提问要紧扣主题,吸引采访对象

采访要求记者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记者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要在一些毫无意义、听众不感兴趣的问题上浪费时间。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多提切中要害、有深度、在情感上能触动被访者并且富有创新性的问题。如采访一位获奖的参赛者,记者如果总是问“拿了奖,你开心吗”这样的问题,不但毫无意义,也绝对吸引不了受众。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说,采访中应尽量避免问那些一两个字就能回答的问题,尽量不要提让采访对象只回答“是”与“不是”的问题。如果你问被采访者“你喜欢自己目前的工作吗”,很可能会得到一个“喜欢”或“不喜欢”的简单回答;但是,如果你问“你所向往的工作是什么样”,你就有可能得到一个比较丰富的答案。

(三)语言通俗,简洁明晰

如何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进行很好的交流与沟通,使被采访者敞开心扉,这是记者们终身要学的本事。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是整个采访活动的驾驭者,是话题的引导者,要通过语言逐步使被采访者进入状态,以便捕捉想要获得的讯息。记者要在采访语言上注意“修炼”。新闻采访语言要求做到简洁,尽量节约时间,用最简短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记者在提问时应尽量口语化,这样采访对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记者的问话,迅速把握语言的信息内容,给出记者想要获取的讯息。

三、注意倾听,善于观察

在采访对象叙述的过程中,记者要善于倾听,在倾听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闻,找到亮点。新闻采访的环境、对象千变万化,在采访中要真正取得预期效果,记者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不仅要专注于提出问题,更要善于观察现场环境,捕捉细节,把握整场气氛,通过一些细节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观察采访对象的情绪及状态,以便及时调整问题内容。就采访对象而言,有些人思路清晰,能说会道,只要记者提出问题,对方就能进行相应的回答;有些采访对象则比较拘谨,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只做简单几个字的回答。这时,记者就需要运用语言智慧,在采访过程中进行适时引导,创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使对方放松心情,敞开心扉,逐渐进入记者所营造的采访环境中。

掌握拼音拼读的技巧 篇2

摘要: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他们识字写字、阅读的基础。可是纵观学生的拼音学习情况却不尽人如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这不少问题。形成学生学习障碍的原因是什么?老师教学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关键词:汉语拼音 障碍 对策

汉语拼音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他们进入学校后学习时间最长(约一个半月时间)的内容,是他们识字的一块“敲门砖”,阅读的一把“金钥匙”。笔者在长期低段语文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学生读声调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调值不到位,如上声的特点是音高最低,音长最长,而有些学生却读得音长较短,读成比较高的调子。

2.平舌音、翘舌音的读法混淆,前后鼻音分辨不清,导致读不到位、不准确。

3.学生对形近的声母、韵母分辨力低,如b和d,t和f,p和q,ei和ie,iu和ui。

4.部分整体认读音节掌握有困难,如yuan、yue、yun、ye等当作一般音节来拼读。

5.学习j、q、x与u相拼省写u上两点的拼音规则后,学生干脆把n、l与u相拼也省去u上两点。

6.拼读韵母是ian的音节有困难,相拼时往往把介音去掉,直接与an拼,如l──i──an,学生错误地拼成lan。

7.韵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声母进行拼写的时候,应写成iu、ui、un,而很多学生却仍把中间的字母拼写上去。再如以“i”开头的韵母,如拼写时前面没有声母,应把“i”大写,如“业”应拼成“ye”而不是“yie”等等。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

1·拼音自身的影响

此类障碍主要有:

(1)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它难读、难记、易混淆、易忘却。一年级新生要在约一个半月时间里学会声母、韵母、声调,既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读准音调,拼读又要一定的速度,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发音部位,如“软腭”、“硬腭”、“齿龈”等名词术语比较深奥,对于初入学校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以理解。而有些发音部位学生又不易观察到,造成发音不准确。

(3)形近的声母、韵母比较多,给学生分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b、d、p和q这四个声母,仅因半圆位置不同而导致发音不同,而半圆的位置与声母本音之间又没有本质联系,给学生识记造成一些困难。

(4)为什么把yuan、yue、yun、ye等16个音节称为“整体认读音节”?这样编排到底有什么规律呢?这些对小学生来说都过于抽象和深奥,令他们难以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影响了记忆效果。

3.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

由于小学生是“直嗓子”,气息调控不够灵活,从而造成声调把握不准。而且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不够精细,容易出现对形近的声母、韵母分辨力低以及拼读时丢掉介母的情况。学生拼写困难也与视觉记忆缺陷有关,造成在记住单个字母以及字母在拼音中的次序时有困难,常把词中字母的次序颠倒,如把“hui”拼成“hiu”,把“tou”拼成“tuo”.4.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

有些教师自身普通话就不准,发音没到位,当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时以机械识记字母、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为主,教学手段单调,一本书讲到底,这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简直是煎熬,影响了他的听课注意力,这真是“学生学得被动,教师教得无奈”。

那么,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对策来提高拼音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心理,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据研究资料表明,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7—10岁儿童只能保持20分钟左右,注意力不能持久,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时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上。例如“编一编儿歌、猜一猜谜语、做一做游戏、演一演比一比”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来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拼音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复韵母“ai、ei、ui”时,设计“快乐大转盘”、“接力小火车”、“邮递员送信”这三个游戏。在教学生读拼音时我用“接力小火车”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对他们的掌握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及时矫正发音;接着在学生读会的情况下,笔者利用拼音卡片让学生玩“邮递员送信”的游戏;在复习巩固阶段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玩“快乐大转盘”的游戏。这样每当学生注意力要松懈的“关口”,笔者都设计了一个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刺激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下去,忘记了精神上的疲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这样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拼音教学任务,熟练掌握“ai、ei、ui”三个复韵母的正确发音。

在多年拼音教学中,我发现当拼音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因抽象学生识记存在一定的困难,可一旦把拼音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它与学生熟知的生活密切联系之后,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学得快快乐乐,记得轻轻松松。例如,在教“zhi chi shi ri”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读这些整体认读音节时总是分开拼,纠正几遍效果都不太理想。在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来一味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法难免单调枯燥,怪不得学习效果会打折扣。于是我另辟蹊径,抓住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编了一个故事: “zh是妈妈,i是他的宝宝。有一天妈妈带着宝宝去逛街,宝宝很调皮,被精彩的外面世界迷住了,悄悄地离开妈妈,结果迷路了。宝宝找不到妈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急得哭了。后来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妈妈,小i紧紧地抱着妈妈说,妈妈,我要永远和您在一起,再也不离开您了。”听了这个故事,学生们都知道整体认读音节不能分开拼,然后举一反三,自然记住了“chi shi ri zi ci si”。

整体认读音节表的最后九个音节(yi wu yu ye yue yun yuan yin ying)读起来没有什么规律,许多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今天好不容易记住了,默写正确了,可过了一段时间又把“知识还给了老师”,这种情况让笔者头痛不已。后来我试着把音节顺序改变并加上声调,突然惊喜地发现它可以变成一句有趣的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即“因一夜雨,无圆月云影”。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特意搜索到一幅与此句相配的图片,问学生:“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地上湿漉漉的,好像下过雨,夜空漆黑,连月亮和云朵都没有。”于是我趁机出示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让学生拼读记忆。就这样,通过“看看——拼拼——读读——背背”这几个环节,学生轻松记住所编的这句话,自然就牢牢记住那9个整体认读音节。由此可见,教师根据拼音教学的需要,合理地将有关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巧妙地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强化拼音教学。

二、巧放手,引导参与,让课堂动起来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拼音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挖掘,孩子们的表现欲就会得到完美的体现。拼音字母中形近的比较多,如f—tb—dp—qn—ml—i—j等。为了让学生分清这些字母,记准记牢,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字母形状自己编歌诀来辅助记忆。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智慧的火花四溅,例如:“伞柄朝上fff,伞柄朝下ttt,一扇小门nnn,两扇小门mmm,一根小棍lll,小棍带点iii,i带尾巴jjj。”这样就赋予字母以意义,使抽象的符号化为具体的语言,分清了并记牢容易混淆的字母。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低年级小学生特别活泼好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手势或课堂上的实物进行“手舞足蹈”,充分让他们展示自我。笔者在教学拼音时就启发学生自己编“汉语拼音手指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表示“o”;用蜷曲食指和弯曲大拇指表示“e”„„在教学“b—dp—q”这两对最容易混淆的形近声母时,笔者让学生动动脑筋,怎样用手指来区分它们的不同,从而帮助自己记忆?没想到学生的小小的脑袋里竟然闪现着那么多智慧的火花,小小的躯体里竟然蕴藏着那么丰富的表现力!他们用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与左右手掌配合,根据的圆形的不同位置表示“bdpq”。4 这些活动既使学生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从而提高了拼音教学的效率。

三、教方法,举一反三,培养拼读能力

拼音教学以掌握音节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生掌握声韵成音的规律,熟练掌握拼音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学法、举一反三的目的。整体的音节是由声韵母这些零件组成的,因此,既要从整体的音节入手,又要进行零件的分析与教授,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课文中最早出现音节拼读的是第3课“ba”,因此这一课也可以称为“拼读音节起始课”。笔者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看懂拼音方法图(小姑娘在推卡片),最后演示声母“b”和单韵母“a”两音相碰成一个音节“ba”,接着听老师范读,感悟两拼音音节拼音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然后让学生练习拼读,体会拼读方法。教三拼音节时,采用“三拼音,要记牢,中间介音别丢掉”的歌诀引路方法,就能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同时教师要巧妙合理地应用课本,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画教学生掌握拼音要领,采用连读、对比类推掌握直呼技巧,加快拼读速度,提高拼音效率。同时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短语、句子和儿歌的拼读练习,形成拼读音节的能力。

四、创氛围,巩固应用,提高拼写能力

掌握喂孩子吃药的技巧 篇3

儿科常用的药物剂型有:糖浆剂、干糖浆散剂、栓剂、灌肠剂、滴耳剂、滴眼剂和眼膏、滴鼻剂和喷鼻剂、吸入剂、皮肤涂剂等。

在给儿童用药这个问题上,其他一些国家的医生和家长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美国人很规矩,日本人很严谨,法国人很重视药物的口感和儿童的感受......儿童口服药物的剂型选择可参考美国,美国的临床医生通常按照年龄将孩子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2周岁以下儿童,不允许自行使用非处方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口服药物使用水剂。

第二阶段:2~5周岁儿童,口服药物也基本使用水剂。

第三阶段:6~12周岁儿童,口服药物除了水剂,也可以是一些丸剂或片剂。

无论哪一阶段均不建议给儿童实施不必要的打针或输液治疗。需要提醒的是,所有的药物都需要放置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并且有固定的地方存放。

不同剂型药物的给药技巧

糖浆剂和干糖浆散剂:

糖浆是装在瓶子里的液体药物。每次使用需要缓慢摇动药瓶,将药物成分充分混匀,一旦开封后最好冷藏保存。干糖浆散剂是每次使用时必须用水溶解的药物。

喂糖浆:给药者清洗双手。先缓慢摇动药瓶,将药物成分充分混匀。视线与药物液面保持水平,利用容器或者瓶盖上的刻度正确量取准确的剂量,再用滴管、给药器、小勺或量杯喂给宝宝。

喂干糖浆:给药者清洗双手。如果宝宝喜欢这种干糖浆散剂的口味,就用温凉的开水稀释到合适的浓度,然后用滴管、给药器、量杯等方法给药。如果宝宝不喜欢这种干糖浆散剂的口味,就将粉末少量分次裹在某种食物中喂给孩子,或者大孩子也可以尽量用水冲淡一些。

提醒:

在宝宝心情好,并且不是很饱腹的情况下给药。口服药大部分可以与(温)水和香蕉混合,不能与开水和矿泉水混合,有些药物不适合与水果汁、牛奶、酸奶等混合(一些药物混合后会有异常的苦味);不要将药物混在宝宝的奶粉、粥等食物中,以免孩子因为讨厌药味而讨厌该种食物。

如果用滴管、给药器或小勺喂药,要插入宝宝口中适当深度,以免吐出药物。如果用量杯喂药,量杯底部的残留药物,可以加适量水,再让宝宝全部喝掉。如果宝宝觉得糖浆剂太甜,可以适当加温水冲淡一点。如果宝宝立即把药全部吐了出来,不宜立刻继续喂药,可以稍微间隔一段时间以后,尝试其他方式喂药,剂量按照原先规定的量即可,不需要加量或者减量。喂药后可以给予一些清水漱口。

对于稍微懂事的孩子,尝试耐心交流,清楚告诉孩子吃的是药物,以免孩子误服。

栓剂:

栓剂是插入肛门,经肠道吸收的药物。栓剂一般需要冷藏保存,并在药物使用期限内使用。

插栓剂:让宝宝采取平卧位,双腿抬高,露出肛门。把栓剂圆滑的一头作为前端,轻柔地插入肛门,如果涂上橄榄油加以润滑则更容易插入。当栓剂完全推入肛门以后,隔着卫生纸按压肛门一会,因为插入栓剂,刺激肠壁粘膜,容易泻出大便。

提醒:

尽量在宝宝排便后使用。栓剂插入后若是脱出,可以立即重新插入。栓剂插入后若是与大便一起排出,需重新插入。如果使用两种以上的栓剂,使用的间隔时间至少在5分钟以上。如果使用的是抗惊厥药和解热镇痛药的栓剂,使用的间隔时间至少为30分钟以上。

灌肠剂(开塞露):

灌肠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使大便变软的同时刺激肠壁排出大便。灌肠剂一般置于常温阴凉处保存,请在药物使用期限内使用。

灌肠剂:给药者清洗双手,让宝宝采取平卧位,双腿抬高,露出肛门。把灌肠剂打开,挤出一些液体润滑管口,轻柔地插入肛门,管口插入肛门约一半长度以后,挤出液体,隔着卫生纸按压肛门一会儿。

滴耳剂:

当发生中耳炎或外耳道炎时会使用某些滴耳液直接滴入外耳道中,也可用于软化耳垢。滴耳剂一般置于常温阴凉处保存,请在药物使用期限内使用。

滴耳药:给药者清洗双手,如果药物是刚从冰箱中取出会非常凉,立即使用可能导致头晕,应先用手把药瓶暖至体温。让宝宝采取侧卧位,轻拉耳垂,将药物滴入外耳道。为了避免药物流出来,滴完药物后要保持几分钟侧卧的姿势,即便不能坚持侧卧,只要不大幅度改变头部的姿势就行。

提醒:

如果耳药立即从耳中流出,就需要重新滴药。尽量挑宝宝心情不错时滴耳药,如果宝宝清醒时不能配合滴耳药,可以乘他熟睡时悄悄滴。

滴眼剂和眼膏:

滴眼剂和眼膏是直接将药物滴入眼内或者涂抹到眼内。滴眼剂和眼膏一般需要冷藏保存,若是需要避光保存的药物,可以放入遮光袋中,请在药物使用期限内使用。

滴眼药:给药者清洗双手,让宝宝采取舒适的坐位或仰卧位。用手指轻轻拨开宝宝的下眼睑,在下穹窿结膜囊内(下眼皮内侧)迅速滴入一滴药水——切勿滴在眼球上,因结膜囊容积有限,一滴足矣。用手指轻轻按压内眦半分钟左右,使药物充分接触眼睛,溢出的药液用一次性纸巾轻轻擦拭掉。

涂眼膏:给药者清洗双手,让宝宝采取舒适的坐位或仰卧位。将所需药量挤到消毒棉棒的前端,如需追加给药时要换洁净的消毒棉棒取药。用手指轻轻拨开宝宝的下眼睑,将药物点入下穹窿结膜囊内(下眼皮内侧)。药物会慢慢熔化,没必要过多涂抹。

nlc202309081700

提醒:

滴耳剂与滴眼剂的药瓶非常相似,使用前一定查对,千万不要弄错。眼药的瓶口不能与眼睛直接接触。溢出的眼药是多余的部分,所以没必要追加给药。

宝宝哭泣时不要点眼药,眼泪会冲出药物。眼药开封后一般只能保存一个月。如果在宝宝清醒时无法点眼药,可以乘他熟睡时,用手把药瓶暖一下,再悄悄点药。

滴鼻剂和喷鼻剂:

滴鼻剂和喷鼻剂是直接将药物滴入或者喷入鼻腔,经鼻粘膜吸收药物。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让宝宝头部轻轻后仰,向鼻腔内滴一滴或者喷一下药物。

提醒:

使用时,口鼻不要直接接触容器。过度使用滴鼻药,会引起鼻粘膜水肿,请务必遵医嘱使用。

吸入剂:

吸入剂是借助辅助工具使药物雾状喷出,经口吸入,经支气管和肺部,直接作用于气管、支气管等处的黏膜。有些药物易燃,所以保管时避免曝晒近火。

吸入给药: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每次使用前充分振动容器使药物摇匀,使用时把喷射口对准宝宝的嘴巴,按下喷射按钮。

提醒:

需要事先向医生详细咨询,并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如果药物长时间残留在口中,可能滋生细菌,使用后给宝宝用清水漱口和清洁口周。

皮肤涂剂:

皮肤涂剂主要分为油剂和乳剂。油剂一般不用于大面积涂抹,多用于局部患处;乳剂一般适用于大面积涂抹。一般置于常温阴凉处保存,请在药物使用期限内使用。

涂抹前,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头部涂抹时,梳开头发,露出头皮,用指腹将药物均匀涂抹于患处。其他部位涂抹时,如果涂抹范围较小,可以事先将药膏涂在指腹上,轻轻地进行扩散式涂抹。如果涂抹范围较大,可以事先把药膏在患部多点几处,再轻轻地均匀地涂抹开来。注意避开眼睛及眼睛周围。

提醒:

涂抹前先清洁局部皮肤。因为汗渍和污垢会影响药物作用的发挥,也可能导致感染和病情加重,所以涂抹之前,务必先擦拭或清洗局部皮肤。挤出或刮出需要的用量。因为涂抹过药物的手指或消毒棉棒不能再次接触药瓶的内部,否则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污染药物,所以每次使用时宜取出适量,或者追加给药时要换洁净的消毒棉棒取药。在局部患处薄薄地涂上一层。涂剂原则上都是薄薄地涂抹一层,万一宝宝舔到了涂抹药物的局部皮肤,进入体内的药物也是极其微量的,不必过于担心。

掌握方法,写好采访手记 篇4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学习四·我的小笔头”:学做采访手记。

采访结束后,我们有许多事情可做: 整理“采访记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

采访时间:2003.10.9

采访地点:马坊村村南蔬菜大棚旁

采访对象:张志刚叔叔

采访记录:

问:您喜欢读哪些书?

答:科技类的,尤其是蔬菜种植一类的。

…………

拓展思路

采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还能锻炼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不要把采访看得很神秘,其实采访就是“问”。比如, 你可以像张苗一样采访文化名人或市长、 县长等“大人物”,问他们一些“大问题”; 也可以采访校长,问他怎样管理一所学校; 还可以采访老师,问他怎样克服粗心的毛病;采访邻居家的学霸哥哥,问他有什么学习的秘诀;采访奶奶村子里的致富能人, 问他致富的方法。再不行,你就采访你的父母,问他们小时候都玩什 么游戏 …… 看,采访不神秘吧? 那就赶快行动吧!

习作提示

1. 采访前认真准备,先确定好采访对象,然后根据采访目的设计好采访的问题。 想了解什么,提问哪些内容,提前把自己想提问的问题写下来,这样采访时就重点突出,有条不紊。

2. 采访时要做好记录,问题已经拟好, 也可以随机加一些问题。对于被采访者回答的部分尽量用被采访者的原话,所以, 采访时的记录要快而准确。

3. 采访后整理成文,形成完整的采访手记。采访手记的格式如下:

(1)标题。要醒目、简练。

(2) 写清采访人、被采访人、采访地点、 采访时间等。

(3)采访过程记录。这是重点。采访内容需要详细写,要有重点。一般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对话都从采访者的角度来写, 不能出现“双引号”。

(拼音)掌握拼音拼读的技巧 篇5

汉语拼音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他们进入学校后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个内容,是他们识字的一块“敲门砖”,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要能够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并且能够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此时让学生打下扎实的拼音基础,对于之后的语文学习,以及更加快乐地在生活中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力。

一、摆一摆,巧记字母形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机械重复的读、写,会让人乏味,何况是生性好动的刚入学的儿童呢?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萌发求知欲望,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了记住“z、c、s”的字形,我们改变了死记硬背,抄抄写写的惯用方法,让孩子们用自己准备好的一段丝带来摆摆这三个字母,看谁摆得最漂亮。每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操作,真像个小小设计师。课堂上也出奇的安静,因为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设计中,都想成为最成功的设计师。孩子们在自我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z、c、s”的字形。“我的z是彩色的”平时不太善言的小王兴奋地叫道;小李举着摆好的s激动地说:“我的s是由红色和蓝色组成的,我设计得多美啊!”他们还发现用丝带能拼出好多字母时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异常,欲罢不能,这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而且挖掘了创造的潜能。

二、猜一猜,读准字母音

发音部位的正确是读准拼音学好普通话的关键。要读准字音,我们采用直观教学法,一遍一遍地演示给学生看,讲清发音要领,使学生掌握发音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发不同音时,舌尖或舌面各接触口腔内的哪一部分,如何送气,口形怎么变化。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发音技巧后,我们可以适当插入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发不同拼音时口形的变化,让学生模仿,相互检查,老师巡视。

三、画一画,理解音节词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也就有了真正的参与。为了培养、提高孩子们学拼音的兴趣,我们十分注意学科的联系兴趣的迁移。平时,小朋 友十分喜欢,我们就把画画渗透于拼音教学中,这增强了学生对拼音的兴趣,把画与学习语文结合在一起,孩子们想去画,就要把音节词读懂,在画画前必须把音节词与日常生活中所 见的事物联系起来,然后把脑子里产生的表象用笔勾画出来,使抽象的拼音字母变成实实在 在的生动有趣的一幅幅画。

六、玩一玩,增强趣味性

据研究资料表明,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7—10岁儿童只能保持20分钟左右,注意力不能持久,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时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上。例如“编一编儿歌、猜一猜谜语、做一做游戏、演一演比一比”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来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拼音的积极性。

在多年拼音教学中,我发现当拼音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因抽象学生识记存在一定的困难,可一旦把拼音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它与学生熟知的生活密切联系之后,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学得快快乐乐,记得轻轻松松。例如,在教“zhi chi shi ri”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读这些整体认读音节时总是分开拼,纠正几遍效果都不太理想。在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来一味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法难免单调枯燥,怪不得学习效果会打折扣。于是我另辟蹊径,抓住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编了一个故事:“zh是妈妈,i是他的宝宝。有一天妈妈带着宝宝去逛街,宝宝很调皮,被精彩的外面世界迷住了,悄悄地离开妈妈,结果迷路了。宝宝找不到妈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急得哭了。后来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妈妈,小i紧紧地抱着妈妈说,妈妈,我要永远和您在一起,再也不离开您了。”听了这个故事,学生们都知道整体认读音节不能分开拼,然后举一反三,自然记住了“chi shi ri zi ci si”。

音节词的教学、复习,以往教法都比较单调、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把声母、韵母音节词变成一个个图案。有的把声母韵母的拼读变成花瓣,组成大红花,会读的花瓣上涂上彩色,然后把小花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有的让学生会读就给苹果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回家后把苹果送给爸爸妈妈;有的把词粘在蘑菇上,让学生帮小白兔把蘑菇送到蘑菇房去·····复习字母表时,我们又找了一张只露出海豚头的彩图,印发给每位学生,老师告诉小朋友用26个字母为海豚添上身体。

这系列的变字母、音节词为游戏的操作活动,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在课堂中营造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为学好拼音、学好语文作了铺垫。这既培养了学拼音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果。学习拼音并不能立竿见影,必须经常练习,长期巩固。

小议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篇6

【关键词】采访准备;技巧;尊重;真诚;氛围

现代社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每天会带给你最真实的第一手的新闻材料,同时,他们的工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的。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做新闻采访时提前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并且在做新闻采访时要注意提问问题的技巧,能够准确有效的抓到自己想要的点,同时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要尊重对方,时刻要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和被采访对象交流,这样才能和被采访者更好的拉近距离,并且能够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从而让被采访者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新闻工作者才能在采访时得到自己想要的新闻材料。

一、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前要提前做好采访准备。

我们每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计划准备往往会进行的比较顺利,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前提前做好准备会给其在采访时解决不必要的困难。首先,在新闻采访前要明确将要采访的对象,然后对采访的对象做一下初步的了解,其次,要根据采访的对象设置采访的问题,在整体上要整理一下自己采访的思路以便在采访时能够进行的比较顺利,相比之下比在采访时随机应变要好很多。因为只有这样有目的的去做某一件事事往往会事半功倍,所以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前一定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这是采访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 新闻工作者要注意采访时的提问技巧

新闻工作者在从被采访者身上获得新闻材料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材料,这就要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要注意提问问题的技巧。首先,设定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和被采访对象息息相关的,提问的问题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精炼,提问问题的本身要以被采访者为主,争取用最少的问题获取最多的材料。其次,要提问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当問题具体时这样被采访的对象会更明白问题的意思,同时,问题的具体性也使得被采访者能够更全面的回答你提问的问题。最后,提问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前的准备一定要做好,对采访的对象能够深入的了解,这样在采访问题时才能更有针对性,提问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抓去被采访者身上的点,要时刻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采访者要设置不同的问题,同时,同一问题也可以在不同采访者身上做出不同的问法。新闻采访者只有能够在采访时运用有效的提问技巧才能获取重要的新闻材料。

三、 在新闻采访时要时刻尊重被采访者

新闻工作者的言谈举止,礼节礼貌往往会影响到采访的效果。首先,作为一个新闻采访者是社会的公民,在当下社会要遵守公民道德,同时要树立自己的职业道德,在做新闻采访时一定要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其次,当和采访的对象交流时,一定要抱着尊重的态度去采访他们,可以说你在采访他们时一定要以平等的姿态来进行采访,这样才能拉近你和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同时,在采访时要注意自己的礼节礼貌,这样可以让被采访者知道你是一个尊重人的人,才能形成彼此的尊重,有利于采访的进行和效果。再就是要对采访者提问的问题不能太唐突,不咄咄逼人,提问的问题要得体,不能让对方太难堪。所有问题的提出都是要以尊重采访对象出发,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最后,当被采访者回答你的问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的倾听,同时要认真的记录,不要去随意打断被采访者的思路,让采访者能够侃侃而谈。

四、 在新闻采访时一定要态度真诚

在现代社会态度真诚往往是和别人沟通的关键,新闻工作者要想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想要的材料,必须要以真诚的态度去沟通,这样才能得到被采访者的信任。只有得到他们的信任之后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从而,被采访者能够讲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采访者就能更好的进入到被采访者的心灵深处,随而能够更好的获取更真实的更具有价值的新闻材料。要相和采访者拉近彼此的距离就必须要在情感上真诚的沟通和交流,要自觉的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上想问题,同时,要在采访时不能缺少亲和力,这样被采访对象就能更好的配合你的采访。

五、 在采访时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记者在采访时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是采访成功的基本条件。 记者和被采访者可能不是一见如故,但是如果你能够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彼此的陌生才能够让被采访者更好的在一种和谐的提问环境中和你交心。所以,记者在和被采访者交流时一定要在良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这样记者才能获得很有价值的新闻材料。

结语:总之,本文通过对对新闻采访时的有效提问技巧的论述,让我们认识到新闻采访的提问本身是一门艺术,只有在新闻采访时做好准备,掌握提问的技巧,并能够在尊重被采访者的基础上真诚的去沟通,积极去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才能保证采访的顺利和成功,从而能够获取最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新闻材料。新闻采访掌握一定的技巧,必定能更好的适应当下新闻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立凤 等.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J].新闻传播.2009.11

[2] 牛翠翠.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打开采访对象心扉的技巧[J].魅力中国.2009.8

[3] 雷海涛.试析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2010.4

(作者单位:富锦市广播电视台)

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 篇7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技巧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尤其是刚入行的新记者,对当地的基本情况都不太熟悉,只有通过正确合理的采访,获得更大的信息,从而使稿子更加“丰满”。

在这方面,一百个记者,会有一百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个人体会,我们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心理上不要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于“记者”,也不要把采访对象定位于“采访对象”,而应该忘记彼此的“工作角色”,有意识地进入一种“生活角色”,把彼此的关系放在“朋友”甚至“家人”的位置上分析角色、进入角色和演绎角色,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从而完成采访任务。分析角色——判断采访对象,充分做好准备。

采访中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让对方开口。记者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访方案、报道意图能否顺利实现。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开掘新闻事实的价值,使其报道的思想观点得以具体化、深刻化。因此,提高记者提问的技巧,是新闻采访获取成功的关键。

那么记者在采访提问时应做到哪几点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的经验时,结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实践,认为可以将之归纳为“三要”

一、要收集资料,访前做足“功课”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指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可想而知,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因为,只有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总体情况,才能提出针对性强的有效问题,避免东打一枪西开一炮漫无目的碰运气的情况出现。并且,熟识采访对象的情况,在采访中往往能博得采访对象的好感,从而拉进彼此距离,增加采访的成功率。因此,积极充分地做好采访前的资料收集与其他采访准备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访的必不可少的过程。

新闻采访对象的范围广泛,往往包括不同的社会人群和阶级,涉及的是各种各样的领域。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从金融经济到“三农”工作,都可能成为采访的对象。针对这些不同知识水平和社会层次的人群,新闻采访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采访语言和技巧,适应被采访对象的心理与接受能力。同时,还要求记者收集充分的资料,并在出发采访前就对采访对象进行“判断”,在纸上草拟多个问题,使采访得到成功。但如果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也没拟好问题,出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回来后只好抄材料了事,结果是写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采访前准备工作也是重要的采访技巧之一,准备的问题还有几个原则:一是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你是公正的;二是要设法触发被采访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三是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他的意见对公众很重要,他不回答你的问题,有损于他的公众形象;三是在采访中要善于发现新的问题:发现更新的、更重要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发现错误或者被采访者试图掩藏的问题。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惊人的信息。被采访者不愿意同不熟悉情况的或愚笨的人讨论深奥的问题,或讲出可用作直接引语的连珠妙语来。

二、要抓住细节,当场“刨根问底”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

提问要具体,越是经验不足的记者,提的问题越容易笼统,含糊不清,越是笼统的问题越难回答。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样想的?那种不分场合、时机,见人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为了搞清一个事实,有许多必不可少的提问,但记者应当搞清楚问题,妥当地分配给不同的采访对象,说明采访目的,争取对方协肋。与采访对象第一次见面时,记者应当尽快说明采访目的,以求得到对方的信任。

既然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么有特点的提问,才能得到充满个性的材料。一问一答的采访方式容易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使采访人情更浓,生活更浓,往往效果更好。提问要有逻辑性,适应一般人的谈话思路,事先明确要谈什么题目,然后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依次谈下去。提问也有一定的顺序:先易后难。令采访者个人难堪的问题放在采访的最后,因为到这个阶段,记者与被采访者已经建立了某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且即使在这个时候,被采访者决定终止采访,记者也已经获得了所需要的基本重要信息。

要想问出新闻细节,采访时就应该特别注意考虑:读者会问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被采访者愿意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最新的事实、最重要的事实、公众最感兴趣的事实?问题要简短、直截了当、具体;不要提模糊、抽象、概念性的问题。问题越具体、越能获得具体的数字、事实;不问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问题;不问令被采访者难堪或显示他愚蠢的问题,不要问有成见或偏见的问题。

三、要控制节奏,主动引导“归位”

目的决定行动的方向,既然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采访时就必须紧紧围绕你所想要获取的新闻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进行采访,更不能毫无逻辑地进行提问。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能否始终保持主导地位,使采访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这是采访成败的关键。

记者要控制采访的全过程。如果被采访者笼统地回答问题,记者必须通过提具体的问题,让他回到正题上来。如果被采访对象紧张,就要营造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海伦·福斯特·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所用的媒介是斯诺珍藏的一张毛泽东的照片,她说这照片好比桥,把她与毛主席联系了起来,这也使得采访气氛活跃了起来。要使采访对象乐于提供信息,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新闻,这就必须在采访一开始就尽快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让对方把记者视为自己人,产生“认同效应”。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记者本身,必须能够通过自身的服饰打扮、仪态表情、行为举止等方面和采访中恰当的问题选择,语气语态向对方传达友好亲切的第一印象。比如,同贫困地区的农民接触,如果记者百般顾忌,说话居高临下,对方必然毫无好感。如果记者正常大方,对待农民亲切热情,对方自然愿意回答提问;同上层人物接触,如果记者衣冠不正,举止粗俗,也难免被人小看。如果记者举止优雅,问题妥当有内涵,对方积极相应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同时,采访时的气氛是否和谐合作,也同样对营造“认同效应”关系极大。因此,采访开始前往往要有点“跑题”的谈话。可以从采访对象的生活、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方面入手,提出几个轻松又讨巧的问题激发对方的回答兴趣,从而通过几分钟的题外闲聊,拉进双方距离,这样,再进入正题就相当顺利了。

上一篇:旅游导向型下一篇:市场调研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