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修学旅行

2024-08-22

境外修学旅行(精选三篇)

境外修学旅行 篇1

一、修学旅行的现状

修学旅行亦称教育旅游、修学旅游、游学、修学游等, 是指在校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旅行活动, 其目的主要是提高修养, 其次是满足受教育、扩大知识面和交际等的需要。修学旅行是以提高学习能力、增长知识为目的的一种专项教育活动。修学旅行活动的主题多样, 例如:了解一门学科、学习一门语言、考察风俗民情、研究文化艺术、参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修学旅行的形式主要有参观考察、学习观摩、科学实验、生活体验和劳动锻炼等[2]。修学旅行突出学、游一体的特点, 要求参加者游有所学, 学有所游[3]。除了一般“旅游”的属性外, 修学旅行还具有自己的特性, 例如教育与旅游的统一、体验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等。修学旅行的组织机构通常是学校、各类语言培训机构以及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等。时间一般为2~3周, 通常在寒暑假进行。修学旅行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旅游史上的“壮游”。现代意义上的修学旅行始于日本, 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3]。按旅游目的地划分, 可分为境内修学旅行和境外修学旅行两种;按行为模式可分为团体修学旅行和个人修学旅行;按学科分类可分为自然科学修学旅行和人文社科修学旅行;按体验程度可分为单向体验修学旅行 (听讲、观光等) 和双向体验修学旅行 (互动和参与) 等。在日本, 每学期2~3次的修学旅行被学校列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 并计入学生的成绩单。小学生的修学旅行一般在本地区进行, 初中生可以在国内选择地方, 高中生和大学生则可以出国修学旅行[3]。在欧洲和美洲, 修学旅行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性活动。例如, 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对修学旅行的课程、方式、时间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并将修学旅行写入当地的教育法[3]。目前, 我国的修学旅行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江苏省教育厅与旅游局联合发文, 推出了修学旅行计划, 打破了长期以来“学生旅游不准出城”的禁令, 在全省高校和中学开展跨地区、国界的修学旅行[2]。2003年12月30日上海成立了第一个“修学旅行中心”。中国国家旅游局于2009年推出了一项全面推进旅游、拉动国民旅游消费的“国民休闲计划”, 其中就包括针对学生群体的修学旅行。

二、南农大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基本情况

南农大于2005年组织第一批大学生赴日本宫崎大学旅游和学习, 自此拉开了该校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序幕。到目前为止, 该校已开展了14次修学旅行活动, 共有210名学生参加。这些学生分别被派往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接待单位有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英国帮尼大学、日本宫崎大学、台湾嘉义大学、中州科技大学等。在参加的学生中, 本科生居多, 研究生相对较少。修学旅行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 其主题每次不尽相同, 包括农业、经济、教育和环境保护等。南农大组织的境外修学旅行活动内容一般包括对方国情和校情介绍、专题讲座、居家体验 (Home-stay) 、师生互动研讨会、文艺或体育联谊及观光考察等。学生回国后, 要从活动内容中选择一个专题, 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及体会撰写一篇社会实践论文, 发表在学校校报或网站上。

三、南农大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人员组成特征

参加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学生选派工作由国际教育学院负责, 选派程序是:网上公布信息→学生报名→初筛→面试。2005年仅派出10人, 2006年因故未派出, 2007年猛增至66人。2008年因日本地震而未派出。近3年 (2009~2011) 的数字显示, 参加修学旅行的学生数基本保持稳定, 大致在30~50人左右 (2009、2010和2011年分别为47、34和53人) 。以下从性别分布、年级分布以及学科分布三个方面对学生组成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

1. 性别分布特征。

从图1可以看出, 参加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女生数每年都远大于男生数。其原因可能包含在以下各个环节之中: (1) 从报名的结果来看, 女生数几乎总是多于男生数, 可能是女生出国开阔眼界的愿望比男生强烈之故。 (2) 在选拔过程中, 学校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英语的听、说能力。通常情况下, 女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优于男生, 因而更易胜出。 (3) 学生能否最终参加修学旅行活动, 最后的关键是家长是否提供经费支持。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比较认可“女孩子要富养, 男孩子要穷养”的传统教育理念。因此, 在家庭经济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女生的家长同意参加活动的可能性要大于男生的家长。

2. 年级分布特征。

从图2可以看出, 参加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中, 本科生远远多于研究生。在本科生中, 从大一到大三, 学生数逐渐增加, 大三达到最高峰, 而大四学生最少。究其原因, 可能是:大部分一年级的学生还未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还未顾得上考虑修学旅行之事甚至还没有听说此事。大二时有所了解并参与修学旅行活动。大三时课程相对较少, 有充足的精力关心并参与修学旅行活动。大四学生面临考研或找工作的巨大压力, 因而对出国修学旅行活动已不再感兴趣或无暇顾及。研究生则需要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实验上而没有多余的精力参加修学旅行活动。

3. 学科分布特征。

除2010年以外, 其他年份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数多于自然科学的人数 (图3)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1) 自然学科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总体上不如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 (2) 文科学生出国开阔视野甚至定居海外的愿望比自然科学的学生强烈、比例也高。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主要来自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 自然科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农学院、园艺学院、植保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

四、对进一步开展和引导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建议

修学旅行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 修学旅行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宽容精神, 增进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在体验异国文化和生活的同时, 可以逐渐培养国际化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另外, 在语言强化训练、文化知识学习和世界和平教育等方面, 修学旅行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搞好境外修学旅行活动,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大邻近国家的修学旅行之学生比例。

空间距离是旅游需求实现的客观障碍之一, 较大尺度的空间移动势必带来过高的旅游费用, 使很多学生无法承受。从近年来参与境外修学旅行的学生构成来看, 许多学生对活动感兴趣, 但因无法解决费用问题而放弃, 最终导致参与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学生数较少而变成“富人的游戏”。赴临近国家 (如韩国、马来西亚、朝鲜、日本等) 进行修学旅行则可以大大降低国际旅费, 使参与的学生数量增加、便于学校从中选拔条件更好的学生, 也更能体现教育公平性原则。

2. 加强行前教育。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文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球化。因此, 在出国前应该加强学生的教育工作, 使他们明白:既不能“崇洋媚外”, 也不能以祖国具有灿烂的东方文明而自居甚至不尊重异国文化。

3. 规范修学旅行活动的管理机制, 使其更行之有效。

将组织修学旅行目的地国家 (包括学校) 、具体时间、名额以及活动的主题提前公布于网上, 便于学生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果境外修学旅行变成一种制度, 即每年要去的国家 (包括学校) 、时间等保持基本不变,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比例。

参考文献

[1]董红梅, 程伟华, 姚红, 等.海外修学旅行对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作用[J].中国农业教育, 2010, (1) :30-32.

[2]锦绣文“.主题旅游”新境界[M].企业活力, 2001, (7) :14-17.、

日本:部活动和修学旅行 篇2

日本学校的假期一般为每年3次:寒假、署假和春假。公立学校一般暑假比较长,但是东北地区降雪多的地方则寒假最长。

假期活动

平时,日本学校的课外活动就丰富多彩,称为“部活动”,其中又以体育类的“部活动”为多。主要开展的项目有田径、棒球、排球、足球、网球、游泳、弓道、剑道等项目。

日本中小学有各种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俱乐部,包括网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类俱乐部,以及舞蹈、音乐等文艺类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俱乐部。还有一些学生到海边和山间“台宿”,在一周的时间里,他们将吃住在一起,共同参加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参加俱乐部活动和“合宿”,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集体合作精神都能够得到锻炼。

到了放假的时候。初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们还会继续参加“部活动”。对于初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般会从5月开始主要集中精力为考高中和大学做准备。

除了“部活动”以外,日本学生在假期还喜欢去修学旅行。修学旅行以学习为目的,学生更容易从旅行中学到知识。日本的修学旅行因学习的内容不同被细分成若干类别。比如历史学习,主要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学习历史知识。这种旅行多去京都、奈良和东京等地,这些地方古迹多。还有体验大自然的森林修学旅行和农业修学旅行等。

境外修学旅行 篇3

一、发现“中国制造”, 增强学生无上光荣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是对当代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 在学校,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怎样的教育形式更深入人心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

“中国制造”这四个字, 对于每一个出国的人来说, 绝对不会陌生, 因为有时千里迢迢买回来的却是国内的产品, 成为“笑柄”。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 崇尚名牌, 喜欢进口货的热情真的难以抵挡, 正如有人笑谈:“国外的月亮也比中国圆!”2013年暑期, 我们顺利抵达第一站———东京迪斯尼乐园。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迪斯尼的奇妙有趣, 我们分成多个小组, 约定集合时间与地点, 分头行动。穿行在迪斯尼的建筑之间, 就像走进了充满梦幻色彩的童话世界, 我和孩子们欣赏着琳琅满目、奇特好玩的商品, 惊讶地发现:每一种商品包装袋上几乎都印有一行醒目的字样:“MADE IN CHI-NA”, 如果不是热情的日本服务员的存在, 简直感觉不是在日本而是在中国。学生拿起精美的商品, 议论纷纷, 内心不由地升腾起一种自豪感———我们的祖国如此伟大。最后大家集结在一起交流买的礼品时, 我故意对所有同学说:“看看你们买的东西哪样不是中国制造的?”大家在寻找“证据”的同时感到无上的激动与光荣, 原来中国的产品这么优质, 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是中国人制造的, 出口到国外, 让全世界人挑选。随后在车里导游围绕此话题进行了一番讲解, 激起了所有学子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崇敬之情。拿破仑说过, 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相信经历了这次游园, 学生的爱国之心会更赤诚。

二、感受“差距”, 树立学生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

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从多角度进行国情教育, 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 可以促使学生从小树立长大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和信心。无锡处在国内发达的沿海地区, 许多家庭的生活水准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孩子不愁吃、不愁穿, 家长的观念就是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半点委屈。外出参加修学旅游的孩子更是家庭经济阔绰。然而, 在事实面前, 学生慨叹:差距必须正视。

1. 先进发达的技术———使学生涌起迎头赶上的热情。

早年就耳闻“亚洲四小龙”的美名, 想到中国近年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 令世界瞩目。可是只有学生走出国门, 才意识到差距如此明显。在服务人员的引领下, 学生走进葡萄园的大棚, 这哪里是大棚?如此宽敞明亮、凉爽舒服, 一点都没有憋闷的感觉。仔细一瞧, 整个大棚里整洁而有序, 只有在葡萄根部能看到些许泥土, 整个大棚内的地面几乎都铺上了水泥地, 还开着空调。一行行葡萄架整齐有序地排列着, 一串串紫色、紧实、圆润、小巧的葡萄高高地悬挂着, 煞是诱人。每一行葡萄边都排着一列架子, 分上下两层, 架子上整齐地排列着一张张圆凳, 估计是用来采摘葡萄的。而参观的乳制品工厂, 全自动的流水线, “杀菌、保温、营养……”这又岂是国内某些假冒伪劣的生产厂家所能相比的。在这里, 我们跟随厂方代表参观并听取了制作酸奶的流程, 观看了明治牛奶严格而卫生的制作工艺, 虽然整个过程都不允许拍照, 但那锃亮的厂房与设备, 兢兢业业的工作人员却早已深深地镌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看着一辆辆装载车驶向世界各地, 内心真的佩服他们精湛的工艺, 发达先进的技术。我们中国需要加快步伐迎头赶上啊!”学生在游学日记中写道。

2. 整洁优美的环境———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

回味几天的旅程, 虽然没有欣赏到迷人的樱花, 但满眼翠绿的精致、整洁的街道却更令人心旷神怡。在日本, 无论在哪里俯身看水, 都清澈见底, 河中鱼儿安闲畅游, 信步走在日本街头, 地面处处光洁如镜, 脚踏无痕。路面上行驶的车辆总是一尘不染。畅游日本, 从古朴雅致的皇居到简单朴素的民居, 从香火缭绕的浅草寺到箱根迷人的群山美景, 从白雪皑皑的富士山到绿荫如画的大阪城公园, 无论走到哪里, 学生都会由衷地赞美日本环境的清洁与优美, 钦佩日本举国上下对环境保护倾注的努力和热情。

前车之鉴, 后世之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新加坡、日本之行, 令我们内心无限忧虑, 又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既是垃圾的制造者, 又是垃圾的受害者, 更应是垃圾污染的治理者。政府和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保护生态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每一个参与修学的学生都表示, 要树立保意识, 呼吁更多的人保护环境。

3. 敬业友善的态度———促学生继承中华文明传统。

赴日之前, 除了从一些电视报道和报纸杂志评论了解到日本的经济科技先进外, 大多数师生对日本没太多印象, 尤其是因为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对日本也没好感。走进日本, 我们在某些方面有了新的感觉。一踏进日本国际机场, 日本机场所有的工作人员都静静地在自己岗位上等候, 远远地看到我们到来, 立即弯腰向我们微笑问好, 更有协调人员主动过来亲切关心地问我们需要什么帮助, 带我们排队, 托运行李, 全程负责我们完成机场事务, 始终保持认真与亲切, 并时常鞠躬向你微笑, 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贵宾的礼遇。我们到达的学校、宾馆及餐厅, 总有工作人员在门口亲切地、鞠躬微笑地欢迎我们的到来, 离开时送我们上车, 与我们挥手道别……在后来的交流讨论中, 我们做了反思, 大家一致认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提升全民的文明素养势在必行。

三、交流实践, 培养学生融入世界的开放意识

当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传播手段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当全球合作共同繁荣的进程越来越快时, 当改革开放使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时, 我们意识到自己正面临新千年激烈的世界竞争和挑战。因此, 必须从小培养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强国意识, 并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 运用国际交流语言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这样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1. 学生活动, 进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

世界是个地球村, 要想在这个地球村占有一席之地, 了解多元文化、异域风情是一堂必修课。那日, 我们一行来到了安城市明和小学, 车还未挺稳, 就听到从教学楼传来并不熟练的中国话:“你好!”“你好!”循声望去, 每个窗户都探出一个个脑袋, 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同学们一下子被他们感染了, 热情地挥舞着手。校长等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并举办了简短的欢迎仪式。让人称奇的是担任欢迎任务的是一个家族表演的大鼓, 全家老老少少、男男女女, 每一个人都表演得非常投入, 经校长介绍我们才知道这竟然是学生家长自愿来校表演的, 他们的热情和富有朝气与特色的鼓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我们的学生与该校六年级学生玩一个需要技巧和定力的游戏。孩子们玩得饶有兴致, 想不到一个课间游戏都蕴含这么多的深意, 后来他们把这个玩具作为礼物送给了我们。我们也回赠了礼物, 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惠山泥人、中国结等。不管是欢迎礼仪这样的活动, 还是共同参与的游戏, 折射出的都是两国不同的文化元素, 浸润其间, 必然受益匪浅。

2. 参观实践, 感受异域教育的前瞻理念。

“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 剩下的才是教育。”爱因斯坦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过这句话, 虽说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 但细细想来, 意义颇深。在我国美丽的宝岛台湾, 我们来到了台湾大学门口, 竟看不到显赫宏伟的校门和高高的围墙, 这里可以随便出入, 校名也掩映在不起眼的一堵墙上, 大学就是开放的, 它与社会紧密相连, 早已融入每个人的血液里。只要你想学习进修, 大学的门随时向你敞开。而在地震参观所在地, 我们竟然看到了一所学校遭受地震后保留的原貌, 那裂开的断层, 扭曲的钢筋, 那当年学生出的墙报和奔跑的操场, 一幕幕非常触目惊心……在这里, 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地理科学知识, 并且亲身体验到了地震来临时的恐惧, 就地说法, 亲眼目睹, 活生生的现实是一本无与伦比的教科书。教育理念决定教学形式, 境外一些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3. 集体生活, 培养自理合作的生存能力。

陶行知说:“集体生活是儿童自我向社会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需。”学生外出修学, 必然远离父母, 每天的饮食起居都要自己负责。在几次的外出修学过程中, 带队老师一一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和蜕变, 他们自己洗漱, 整理衣服、房间, 打理外出一天的行头, 保管自己的贵重物品, 俨然“小大人”的模样, 让人感觉甚是欣喜。当有那么一天, 真正需要孩子们展翅飞翔时, 这些能力, 不就是他们融入世界实现自我理想的最宝贵财富吗?

既要埋头拉车, 又要抬头赏景。丰厚自己的生命, 比任何研究、思想都重要。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一个走出国门, 拓展视野的途径。一个干涸的生命, 不可能成为一个智慧的源头, 要为我们的孩子引入源头活水, 要为我们的孩子开辟美好的视界, 领略走出去的“别有洞天”。只有这样, 学生的生命才会日渐丰盈, 拥有迈向成功的大智慧。

境外修学旅游确实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所幸, 我们已在路上。

摘要:我校响应教育局号召, 每年暑期组织学生分别赴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修学旅行。这样的形式能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了解, 增长学生的见识, 开阔他们的眼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正所谓走出去, “别有洞天”。

上一篇:美丽的惩罚下一篇:收集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