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管理的特点

2024-07-11

美国文化管理的特点(精选十篇)

美国文化管理的特点 篇1

一一、美国经济是典型的“市场经济”

美国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国有化成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比重很小, 除邮政铁路和1/4的电力为国营外, 其他企业皆为私营。

美国经济是典型的市场经济, 消费者通过市场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生产者通过市场按消费者需要进行生产, 政府只负责调解其中的纠纷和维持秩序。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点, 市场是企业竞争的舞台。商品价格、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是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调整的,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商品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得到平衡的。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求得生存和发展, 各个企业必须努力改进技术、改善经营, 力求生产出比别人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 资本多、实力强、经营得当的企业获得了成功和发展;资本少、实力弱、经营不善的企业则遭到失败而破产倒闭或被吞没。每天都有不少的企业倒闭破产, 同时又有许多企业注册开张, 这是美国经济中的正常现象。每当供求关系出现大的不平衡, 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出现严重失调时, 就会出现一次经济危机, 进行一次大的调整, 然后再逐渐复苏回升, 出现景气局面。整个美国经济就是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不断运行和发展的。

二二、重视制定战略性远期计划

美国的企业很注意制定远期计划。自20世纪

年代以来, 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 市场多变, 迫使企业着眼于长远目标, 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美国的很多大企业设有专门机构, 负责进行市场预测和制定战略性计划。在这种计划中, 不仅包括企业未来的目标, 还包括达到预定目标的战略, 同时对竞争对手状况, 企业本身的长处和短处, 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风险和威胁, 以及在管理方法上需要进行的改革, 都进行分析。这种战略性计划不仅有10年的、15年的, 还有20年的、30年的。例如, 美国海湾石油公司已对2025年的投资、资金来源、资金消耗以及产品供求平衡后的价格进行了预测, 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三三、尽量使计划具有较大的弹性

为使企业能应付客观环境的变化及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 美国的许多企业同时拟定有几套计划。如美国米德公司有A、B、C三套短期计划, A计划是“激进的”, B计划是“基本的”, C计划是“保守的”。美国塞罗克公司原来只有一套到1990年的长远计划, 后来制定了五套计划。还有的企业使用了“滚动式”的长远计划。如5年滚动计划, 即每年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原定计划中尚未实现的部分进行修改, 然后再加上4年后的新的一年, 形成新的5年计划。这种计划方式既可使企业看得比较长远, 又可增强企业计划的应变能力。

四四、重视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美国企业在管理上非常重视科学管理方法和科学工具的研究与应用。例如, 美国国防部采用系统分析方法, 7年节省经费7亿美元。又如, 美国海军特别计划局和洛克希德等公司在研制北极星导弹时创造的计划评审法, 由于在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工程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不仅在美国航天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政府还明文规定, 凡由政府进行的工程都要采用这种方法。电子计算机在美国企业的管理中应用得也十分普遍, 美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从信息储存到生产控制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美国还设立了许多电子计算中心, 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以解决企业自己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

五五、重视质量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

美国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管理, 起初也只依靠事后检验。1924年, 贝尔研究所的舒哈特博士绘制出第一张现代质量控制图, 引起人们的重视。1921年, 他又出版了《制造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一书, 提出了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 并很快风行于美国和西欧。其后, 通用电气公司的菲根鲍姆又于1960年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 正式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这个概念, 并很快得到国内外管理专家的承认。从此, 美国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求企业成员人人关心提高产品售后服务, 都要保证达到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要求。菲根鲍姆把全面质量管理分为八个方面: (1) 市场部门负责调查和判断什么样的质量标准是消费者所需要的; (2) 设计部门依据对市场的调查、判断和评价, 做出完整的产品设计说明; (3) 采购部门要购买合乎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和半成品; (4) 制造部门负责对生产工具及设备状况进行调查, 并进行修理、调整, 以保证满足加工质量的要求; (5) 现场生产人员在零部件、半成品的制造和产品装配过程中, 要注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6) 检验部门要依照产品规格要求对产品进行检验; (7) 运送部门在产品的包装和运送中, 要使产品不受到损害; (8) 安装部门要根据正确的程序进行安装, 保证出厂的产品能正常运转。这样, 就把质量管理工作贯彻到了整个生产过程中, 并形成了一个信息反馈系统, 使用户对产品质量的意见和要求能及时反馈给设计者和生产部门, 以不断改进产品的质量。

目前, 美国各大公司都设有质量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实验室。专门研究、改进、检验产品质量。有的公司还授予质量检验部门很大的权力, 如海因茨食品公司的检验员对原料、产品质量乃至包装材料, 都有发言权, 如果发现产品质量不符合公司烹调处方规定, 可以命令工厂立即停产。

在美国还有500家以上独立的科学实验室, 专门向没有实验条件的厂商提供质量管理方面的服务。

美国的企业普遍重视质量管理教育, 注意提高质量管理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 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测试手段, 并在职工中推行“自检”制度。为了保证产品质量, 企业还非常注意工厂环境的绿化和车内的清洁卫生。

六六、重视改进销售系统

在美国的企业中, 制造、销售、用户服务三个环节的关系非常密切。以销定产, 以销促产, 是处理产销关系的基本原则。他们的“顾客第一”思想十分明确。各企业都把不遗余力地“争取顾客”当作销售工作的头等任务。企业的销售系统有三种类型: (1) 独立个体的销售系统, 即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各自的所有权是独立的, 这种类型正在被逐渐淘汰; (2) 垂直销售系统, 既制造商零售结成一体, 这种系统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优于前一种, 目前采用得比较普遍; (3) 水平销售系统, 既由两个或更多的公司相互联合, 彼此利用对方的长处, 共同寻求销售机会。

为了做好销售工作, 各企业在负责销售工作的副总经理之下, 普遍设有产品经理, 负责一种或数种产品。产品经理的地位和销售部门平级, 专业负责制定所管产品的销售计划, 搜集顾客意见, 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提出改进意见等, 以利于产品的销售。

七七、注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关系到资本家的利润, 所以美国的企业主很重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工作。企业主认识到, 要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 必须从人的行为本性中激发出动力, 因而主张推行一种“合乎人情的管理。”如果管得太多太严, 反而会产生副作用, 引起工人的抵触, 导致控制和管理工作的僵化。

1.高工资, 高福利。美国工人的工资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是比较高的。除了高工资以外, 还给职工提供较高的福利。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为职工提供集体人寿保险, 代职工支付大部分医疗费, 发给公司的制服, 为职工提供日托中心, 提供住宅及网球场等娱乐设备, 发给退休金等。该公司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公开声称, 在这方面花些钱是一本万利, 职工对福利越满意, 干得就越出色。

2.“资本民主化”, “管理民主化”。美国的企业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的股票, 甚至向工长和贡献大的职工赠送股票以表示鼓励。由于有些企业许多职工都多少不等地拥有本企业的股票, 所以资本家就宣传职工也是老板, 是在为自己干活。美国的企业还鼓励职工参与管理, 采用的主要方式有:由职工和经理人员共同组成生产委员会, 讨论企业的生产问题;实行职工建议制度, 鼓励职工提建议, 被采纳者发给奖金;推行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初级董事会制度。初级董事会由不同职能部门的中层管理人员组成, 分别负责生产、管理和销售三个方面的业务, 有权调查公司的生产业务情况和查阅档案, 向公司提出各种建议。

3.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既让管理人员和职工亲自参加制定本人的生产 (工作) 目标, 在工作中用这种目标约束自己, 努力争取实现目标。目标管理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设立目标。整个企业设立总的目标, 每个部门根据企业总目标制定本单位目标, 然后再把单位目标进一步分解为个人目标, 这样形成了一个目标体系, 将总目标层层落实到每个职工。第二阶段是实现目标。在这一阶段中, 主要运用奖励、弹性工薪等措施, 促使职工实现既定目标。第三阶段是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定与评价, 并据此对各个单位的职工进行奖励。

八八、重视对职工的业务培训

美国企业主认识到, 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必须进行智力投资。只有有了第一流的工人, 第一流的技术人员, 第一流的管理人员, 才能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技术知识也在迅速地老化。美国曾经对知识的“废旧率”进行过调查, 发现1976年毕业的大学生在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到1980年将有一半陈旧过时, 到1988年将完全陈旧。为此, 美国社会及企业都接受终生受教育的观点。所以, 在美国把学习看作是工作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只在业余时间进行私人事务。美国企业培训职工基本上有三种形式:

1.企业自己培训。美国各大工业企业一般都没有职工技术学校, 服务行业的一些大公司也有自己的职工学校。如拥有2500多余家分店的“假日酒店”设有“假日酒店大学”, 每年可以培训职工数千名。企业培训职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职工可以到职工学校在职学习或离职学习;也可以轮流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多种工作的训练;还可以把某些管理人员派到经理身旁当副手, 以培养高级管理人员。美国公司培养人才, 特别强调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教员大多数是本公司实际经验较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同时也在外面聘请一些专家、教授。教材大部分是根据企业的需要自己编写的, 他们还强调进行案例教学, 例如美国的一家制药公司为了提高推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质量, 研究推销工作中的表达方式、表达能力和表情, 特地把推销员向医生推销新药品时的谈话及场景用录相机录下来, 在培训时放给推销人员看。美国的杰弗瑞发电站有两台70万千瓦发电组, 为使工人熟练地掌握其自动化控制系统, 专门制作了全套实物模型, 并用电子仪器控制表演24种常见事故, 以培养工人排除故障和处理特殊情况的能力。经过两年的训练, 使工人全面地掌握了操作技术。美国的大企业为了有效地推销自己的产品和保证产品质量, 还积极为用户和协作厂培训人才。例如, 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配方是严格保密的, 公司自己生产浓缩液, 然后由许多装瓶厂进行稀释、装瓶和推销, 这些装瓶厂在行政上和经济上是完全独立的, 但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可口可乐”在全世界的销售。因此, 可口可乐公司建设了一个10000平方米的设施完善的培训中心, 编了一套有关装瓶厂管理、推销和装瓶技术的教材, 用以培训分布在130个国家的700多个装瓶加工厂的有关人员, 对公司生产销售业务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 培训虽然要花不少代价, 但可以保证装瓶质量, 提高公司的信誉, 增加销售额, 所增的收入比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

2.社会业余教育。美国企业往往与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合办电视大学、函授大学、业余技术学校等, 以利于对职工进行培训。

美国文化管理的特点 篇2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整个企业管理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确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明确现代理财思想和建立现代理财方法措施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发展至今,财务制度严格上来说已经不能算是一种制度化管理措施,它早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之一。

制度向文化的质变

财务管理制度文化是指介于有形的财务物质文化和无形的财务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状态。财务物质文化,财务行为文化属于表层财务文化;财务精神文化属于深层财务文化,而财务制度属于中层财务文化。

其实每个国家、每个企业的财务管理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他们的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美国的财务管理制度文化正是他们国家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的产物,同样中国的财务制度文化是在我国财务管理实践中长期形成的,它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财务制度文化的特点

财务物质文化是影响财务制度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因素。由于财务物质文化在财务文化层面上具有易改变和易被接受的特点,从而导致财务制度文化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财务管理制度文化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财务文化中最难改变的是财务精神文化,这使得财务管理制度thldl.org.cn文化又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张宇先生,管理会计领域的金牌讲师,国资委下属企业CMA集训班特聘讲师,国内多家培训机构的特聘讲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法国国立桥路大学MB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会员。10年的职业讲师经验,前4年主要讲授营销以及质量和设备管理、最近6年主要讲授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成为职业讲师之前有10年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经验。目前致力于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咨询,推动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内的实践,提高国内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具有扎实而全面的企业管理理论素养。现任北京天下伐谋咨询财务领导力学院院长,高级合伙人,独家讲师。

财务行为文化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性。财务活动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是财务活动的主体。因此,财务与人的社会心理必然有一定的联系,而人的社会心理所包括的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它们对人们处理财务关系及财务活动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交织着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由于社会心理不同,反映到财务方面就会有不同的筹资、投资、分配心理以及不同的财务竞争观念和不同的财务管理意识。

作为财务文化中层结构的财务制度文化,相对于财务物质文化,财务行为文化和财务精神文化有其自身特点:

1、财务管理制度文化具有一定继承性。新社会文化环境下产生的财务制度文化,幷不意味着完全否定旧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财务制度文化;新的财务制度文化可以从旧的财务制度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养分,幷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使之发扬光大。

2、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先导性。财务制度有时相对于落后的经济形态,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可能是超前的。先进的财务制度有时大大超过了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经济基础,但是它却能强有力地推动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3、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改革性。财务制度作为一个组织的基本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下,财务制度文化变化的根本价值在于对其根植其中的财务制度进行改革。财务制度文化不是以破坏现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目标,而是使这一文化环境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4、财务管理制度文化具有具体与抽象的统一性。由于财务制度文化介于具体的财务物质文化和抽象的财务精神文化之间,因此具有具体与抽象的统一性。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物

质财务文化越来越丰富。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长期形成的财务制度文化却各有特点。这是由于价值观念、信仰、态度等不同的文化因素所造成的。

文化管理的控制方式与特点 篇3

摘要:文化管理是指管理者采用组织文化指导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和过程,是一种柔性的、内化的控制方式。它以“观念人”假设为理论基础,主张建立紧凑、高效、灵活、快速、富有弹性的管理组织,强调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注重文化的自觉积累及其对管理的持续支持。

关键词:文化管理;文化控制

文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管理学说和管理模式,是指管理者采用组织文化指导组织成员的行为的理念、方式和过程,而并非是对文化事业以及文化工作的管理,正如“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并不是指对科学事业和科学工作的管理一样。它是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一种新理论和新模式。不管是把管理分为古典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管理丛林和文化管理四个阶段,还是分为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它都是管理的高级阶段。它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人手,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通过组织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将组织的价值观灌输到组织成员的思想意识中,培养组织的共同情感,为组织成员提供宽松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热情、创造力和自觉行为,实现超越制度管理的飞跃(应焕红,2000)。

文化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思潮(Hammer M,1993),它有别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位,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文化执行力为驱动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二是一种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和建设有特色的文化进行管理的理论体系(高立胜,1991)。它在管理理论上,针对科学管理学的缺陷和不足,又立足于科学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成就之上:强调组织文化建设,重视发挥文化执行力,但是并不同于组织文化理论。三是一种管理模式或方式(张德,1993),是把文化管理思想、学说和理论在现代组织的管理实践方式,通过组织文化来治理组织,带动经营管理工作。

一、文化管理理论的沿革

“文化管理”(Cultural Management)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管理学家特伦斯·迪尔(T.E.Deal)和阿伦,肯尼迪(A.A.Kennedy)于1982年合著的《企业文化——公司生活的典礼和仪式》一书,书中指出:“本书的目的是为企业领导人提供有关文化管理的入门知识”(罗争玉,200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企业文化热的兴起,“文化管理”的提法开始被管理学界广为采用,并不断见诸学术期刊和专著(张德,2008)。20世纪80年代早期,威廉姆,乌奇(William Ouchi)的《z理论》(1981),理查德,帕斯科尔(Richard Pascale)和安东尼·阿索斯(Anthony Athos)的《日本管理的艺术》(1982),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和罗伯特·沃特曼(Roben Waterman)的《追求卓越》(1982)以及特立斯·迪尔(Terrenee Deal)和艾伦·肯尼迪(Allan Kennedy)的《公司文化》(1982)等四本书将文化管理理论逐渐推向管理前沿。20世纪末期。管理理论的发展开始出现明显的文化导向,管理控制方式出现从官僚控制向人性化控制转变的趋势。

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史的发展清晰地表明,存在一个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文化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转变(应焕红,2001年)。进入2l世纪,我国著名管理学家成思危先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由经验管理进化为科学管理的世纪,则可以说21世纪是由科学管理进化为文化管理的世纪。

近些年来。基于传统语境对管理科学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进行研究的代表及其成果主要有成思危提出的“复杂性系统管理”、席酉民提出的“和谐管理理论”、成中英的“C理论”、曾士强的“M理论”、苏东水的“东方管理理论”、黄光国的“人情一面子理论”、郑伯埙的“家长式领导理论”等等(周建波,2007)。2008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德教授和吴剑平博士著的《文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一书提出,文化管理学说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之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文化管理模式是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管理中心工作的管理模式(张德,2008)。

二、文化管理的控制方式

不同的管理模式中,组织的控制方式是不一样的。Carol Axef Ray等学者将组织控制分为官僚控制、人性化控制和文化控制三类,三者的控制方式和路径各不相同。

官僚控制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严格的监督、绩效评价和奖励来对组织成员从外部进行控制,人性化的控制方式主要通过提供令组织成员满意的工作任务或者让他们参与令人愉悦的工作团队来满足员工需要从而加强内部控制,文化控制在于将事实上的强制同从强迫措施下所感知的自由整合起来,使文化成为一种最强有力的控制方式,使得统治秩序获得合法性和正当性(PierreBourdieu,1997)。社会科学观认为,文化管理是试图内化管理控制的,被称为“内化的控制方式”。批判家威尔莫特(WiLlmott)认为文化管理方式是试图“克隆思想”或者“设计组织成员的灵魂”,从而鼓励组织成员内化组织期望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传统管理理论以分工理论和部门制为基础。其管理职能以分工和“管”为职能,采用以技术驱动的刚性管理模式。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并使组织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面对外界,管理层必须寻找一些控制并减少组织成员行为变数的方式,其中的一种方式就是文化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文化管理主张用机器来放大人的智能,并以智能机器为管理手段,把人的自然智能和机器的人工智力两者的潜力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各种管理现代化手段与人的聪明巧妙地结合。通过潜移默化形塑潜意识的心智图式。对客观条件和社会区域进行划分。产生相应的界限感、位置感(Sense ofPosition),使行动者自动地、自觉自愿地依照这种被形塑的心智图式呈现世界表象,做出反映(PierreBourdieu,1984)。

三、文化管理的特点

从对人的作用的重视来看,文化管理是对行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决不是行为科学发展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哲学的层面而言,这也是管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它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出发,牵系管理的所有层面,不仅仅关联到战略、组织、人力、流程和产销等职能序列面,也关联到组织上至最高决策层,下至普通员工的管理的等级序列面,还涉及组织各分支机构的地域序列面和产业序列面:不仅仅要看整体的同一性和统一性,还要考察每个序列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并通过有效的指导协助各个序列提升各自的价值,从而实现整体价值的提升(谭昆智,2008)。相对于传统管理理论而言,文

化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以“观念人”假设为理论基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综合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德教授综合“社会人”、“文化人”等理论。提出“观念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不仅仅接受欲望、本能和物质利益的驱动,而且还受到具体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生活环境、道德观念的制约。基于这一假设,文化管理理论与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人是机器和规章的附属物不同,强调人是组织管理的主体和目的所在。

2,主张建立紧凑、高效、灵活、快速、富有弹性的管理组织。传统理论下的管理组织是以等级为基础,以命令为特征,以设施、工具等物质资源为主体的“金字塔”结构,横向分工是一种以“直线组织”为支柱的框架结构,迟缓而缺乏灵活性。文化管理以文化为基础和载体,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重视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充分交流与沟通,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环节,压缩职能机构。因此,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趋势,具有灵活性、柔性、跳跃性等特点。

3,强调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所谓理性。是指以唯物的态度对事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发展成科学,形成逻辑:而非理性就是人的直觉、意志、欲望、本能、灵感等,这些同样也是管理的重要元素和人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各种著作以及许多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表明科学理论如同海上漂浮的冰山,有一个巨大的被淹埋的部分,这部分是“非科学”、非理性的,但对于科学的发展又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发展远远不是与理性主义的发展同一的,而是一个充满非理性化和重新理性化的不稳定的过程(龙跃君,2008)。文化管理既重视以唯物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同时又重视人身上的非理性因素,尊重其个性,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理性和非理性的耦合、促进组织成员自觉认同组织目标,并积极投人实践活动。

美国公路的特点及运营管理 篇4

1.1 美国公路网十分发达, 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是高速公路发展最迅速、路网最发达、设施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其高速公路建设起步早。1940年, 美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洛杉矶至帕萨迪纳的旅游公路建成通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 美国公路总里程约630万公里, 居世界首位, 高速公路近9万公里, 占全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 占本国公路总里程的1.4%, 承担着全美公路运输21%以上, 其中以十纵十横为主骨架, 总长7.3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公路交通网, 美国高速公路网的建成, 缩小了美国国内陆路交通的时空距离, 提高了运输效率, 促进了资源和商品的流通,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1.2 美国公路的特点

(1) 低路堤、缓边坡、宽中分带。美国土地资源辽阔, 因此公路建设多采用低路堤、缓边坡、宽中分带。路堤高度一般低于4m, 边坡坡比一般为1∶4~1∶3, 边坡很少砌护, 一般采用草皮防护。边沟一般采用浅碟型, 以草皮防护或抛填片石来防止水流冲刷。美国公路中分带一般较宽, 植草防护, 因中分带较宽, 不采取防眩措施。较宽的中分带也为公路扩建提供了很大方便, 可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开展公路扩建, 而不必向外侧征占私人土地, 降低了扩建工程建设难度。

(2) 强化施工质量控制, 注重预防性养护, 路面使用寿命长。美国有着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工作分工, 联邦公路局 (FHWA) 对各州高速路 (Interstate Highway) 的建造和维修有强制的监督权;在路面实施过程中, 通过有效的技术培训提高参建人员的技术水平;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制定严格的质量问题处罚措施, 承包商一旦被认定存在质量责任, 就会因此而倒闭, 使得承包商精心进行质量控制;保险公司对承包商资格进行审查并因此承担连带责任, 确保了承包商资质能力的有效性;通过严格科学的验收, 确保投入使用的项目品质完全满足要求。通过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 结合明确、规范的预防性养护工作程序, 使得路面使用寿命大大提高, 新建的SMA改性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可达21年, 水泥路面的使用寿命可达到28年, 大大减少了路面维修成本, 减少了频繁大修造成的环境破坏, 同时大幅度提高了路面的通行效率。

(3) 广泛开展施工与养护技术研究工作, 为公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以及部分高校均设有公路科研实验机构, 深入开展公路建设技术研究工作, 为公路建设研究和质量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我们参观过的机构有佐治亚州材料实验室、国家沥青技术中心 (NCAT) 、阿拉巴马州环道试验场、佛罗里达州交通厅材料实验室。所有科研机构都能独立、公正开展相关研究实验及数据收集、分析工作, 且研究成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 是美国公路建设水平始终保持在世界前列的重要保证。

(4) 重视环境保护。美国植被覆盖很好, 森林、林地和永久性草地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4%, 耕地面积仅在国土面积的20%。美国留给人们最直观且印象最深的就是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美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和各州都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公众对环境问题也十分关注。因此, 环境保护问题也始终贯穿美国公路建设的各个阶段。设计阶段路线线形迁就地形, 不刻意追求直与平, 力求与环境协调, 减少环境破坏;纵断面设计尽量避免高填深挖, 对于可能出现高填深挖的地段, 采用大纵坡减少开挖深度和填方高度, 或采用桥梁隧道跨越, 减少对地表生态的破坏;为保护环境, 公路路基横断面根据地形和环境条件灵活采用整体式或分离式路基, 灵活变化中央分隔带的型式和宽度。美国公路绿化以草皮为主, 边坡上基本都是修剪整齐的草坪, 并点缀种植一些乔灌木、花带, 形成自然和谐的景观氛围。此外, 通过科研支持, 大量采用的橡胶沥青路面和路面再生技术, 实现了废物利用, 减少了环境破坏。

(5) 采用开级配防水路面, 改善雨天使用性能。在传统上面层表面, 铺筑一层排水抗滑层, 具有减少雨水飞溅、防止发生水漂、提高道路标识能见度、增加路面磨擦力、减小噪音 (约3dB) 等良好的雨天使用性能, 路面安全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6) 管理制度完善且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美国公路普遍表现出的良好路况, 一方面是由于公路本身的品质过硬, 同时也与严格的超载控制管理密切相关, 美国超载运输的违法成本极高, 执法很严格, 使得所有的车辆都在规定的荷载范围内运行, 公路的使用寿命得到了有效保证。在防止交通违法行为的各个方面 (包括防止酒驾、安全带使用等) , 美国均设有专门的机构, 系统开展管理工作, 社会整体表现出来良好的守法意识, 整个交通运行显得高效、顺畅、有序。

1.3 美国公路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美国公路发展总体处于较高水准, 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 经济发展滑坡, 公路建设与维护也面临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公路规模过大、建设与养护经费紧张。为解决这一问题, 采用了收费公路、增加税收、引入社会投资等方式, 由于各种方式的采用均需通过投票表决, 资金筹措的周期较长, 影响了公路改造、维护的进程。

2 美国公路发展现状对我们工作的启示

(1) 着力加强公路路网建设, 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大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交通系统必须认识到肩负的重大责任, 合理规划, 快速发展, 建立畅达快速的交通网络,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2) 大力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 确保工程品质

加强设计工作, 确保设计方案安全、可行、经济;深入开展技术研究, 采用合理施工工艺;加强技术培训工作, 使参建人员掌握应有的技术能力;在合理造价基础上全面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严格质量责任追究, 加大违规施工成本;建立施工质量控制考核制度, 确保质量管理的力度和效果。

(3) 建议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

结合地形、地貌对低路基、大纵坡的设计方案予以深入论证, 尽量避免高填深挖的路线方案, 以减少土地占用;对有扩建规划的项目, 建议在中分带预留扩建空间, 减少二次扩建时征迁工作量;建议对排水抗滑路面开展研究试验工作。

(4) 加强超载管理工作, 避免路面早期破坏

建议运用综合手段, 通过良性市场竞争保证合理运价, 通过严格治超加大违法成本, 使路面荷载始终控制在设计范围之内, 并结合有效的预防性养护, 保证我们的路网始终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降低公路维修养护的成本, 提高路网综合运输效率。

(5) 坚持执行统贷统还的建设方针

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所限, 在公路大发展的阶段, 我们尚不具备取消收费公路的条件, 在现阶段仍需通过收益较高的项目补贴收益较低的公路项目建设, 以促进路网的全面均衡发展。只有在公路网络建设基本完成, 养护费用落实的情况下, 才能逐步取消高速公路收费方式。

摘要:详细介绍了美国高速公路的特点, 结合我国高速公路现状, 提出建议。

吉林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特点 篇5

《介绍我家乡吉林的文化特征

及文化性格》

论文目录

(一)(二)

(三)(四)

(五)(六)参考文献---------------------------页 民风淳朴,团结一心----------页 多民族相融合-------------------页 豪爽热情的东北味------------页 闲适自足的吉林人------------页 家乡简介------------------------页

介绍我家乡吉林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

我的家乡是吉林省吉林市,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吉林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女孩儿。因为对北国江城深深的热爱,所以很高兴能写这样一篇介绍吉林文化特征的文章。

(一)家乡简介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与省重名的城市。境内居住汉、满、蒙、回、朝鲜等35个民族。吉林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城市,原名“吉林乌拉”,古代满人居住地。满语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环绕的群山和回转的松花江水,使吉林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因康熙皇帝东巡所作《松花江放船歌》有“连墙接舰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有“江城”之称。

吉林是中国北方著名山水城市。城东“左青龙”,城西“右白虎”,城南“前朱雀”,城北“后玄武”,松花江似玉带,松花湖若明珠,正如清朝皇帝所咏“城临镜水沧烟上,地接屏山绿树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吉林市具备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吉林的冬季天下独秀,神奇造化的冰雪景观更令人心驰神往,吉林雾淞与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并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吉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还被评为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14至19世纪,吉林是东北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在清末、民国及解放初期,吉林是吉林省省会城市。吉林市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现有满族人口26万多人,约占全市人口的6%,至今在吉林市仍有许多建筑带有满清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传统民族色彩。

(二)闲适自足的吉林人

吉林市资源丰富,物产丰饶,更是全国少有的不缺水的城市之一。所以衣食不愁的吉林人生活自在随性,注重精神享受,自娱自乐也乐在其中。在吉林,不管遇到多大节日,男女老少都喜欢自发地组织到街上扭秧歌。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吉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那红红火火的场面也正是吉林人们欢颂对生活的热爱。

再说起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比起其他大城市,吉林的年味儿可以说是浓多了。古老的过年传统习俗被一辈一辈的老人完完整整的保留了下来,节前大家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旗、窗花和福字 ;除夕夜全家换上新装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接祖宗”回来后,由长及幼依次向老祖宗叩首,求个来年平安。吃年夜饭时,长辈们坐上桌,晚辈坐一桌,不能乱了次序,家家桌上都少不了排骨、鸡、鱼这几个东北菜,一年难得团聚一家人喝酒谈天,然后一起看春晚。跨年的这一天里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谓之“守岁”,大人围成一桌打打麻将,孩子们自寻欢乐。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 “压兜钱”。最后,全家吃一顿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据说吃到这个饺子的人来年事事顺利。

(三)豪爽热情的东北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家乡人注定是粗放豪爽大气的。吉林东有莽莽林海,西有辽阔草原,冬有狂风暴雪,地有高山大河,又加之开发较晚,空间广阔,养成了吉林人豪爽耿直,仗义直性的性格。吉林人吃的是大饼子,大葱蘸大酱,过的是大山大河,说话大嗓门,睡的是大炕,做起事来大手大脚。鬼子来了,吉林人不低头,杨靖宇战死不投降,魏拯民饿死不下山。老蒋来了,吉林人不后退,就是不让敌人过松花江。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战四平,一直把红旗插到五指山天涯海角。抗美援朝,吉林省出的志愿军烈士,在全国各省排第三,仅次于山东、四川,而吉林省人口仅居全国第21位!不肯低头的英雄主义,是吉林文化的骄傲。出生和成长在东北大地上的关东儿女,对东北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无比深厚的地域情结,吉林人们豁达豪放,刚毅勇敢,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不怕死,情义看得比命重,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优秀儿女中的一支。

(四)多民族相融合在漫长的历史中,各民族在吉林这片富饶美丽的黑土地上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了吉林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形成了吉林具有魅力的地域特色。吉林民族文化特色的鲜明性,主要表现在各地域、各种民族文化都以自己突出的特色形成代表性文化。吉林有35个民族,5个代表性民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和回族文化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展示,朝鲜族农乐舞和长白山满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发展。至今在吉林市仍有许多建筑带有满清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传统满族色彩。因为靠近延边,所以吉林也有着明显的朝鲜族风情,许多朝族人世世代代在吉林生活着,所以朝族风味的小吃一点也不少见,种种的这些都增加了吉林的民族特色。

吉林大地多民族交汇,多样式文明合流,作为主要居民的汉族又来自祖国各地。吉林人口的绝大多数来自移民人口。大量外来人口的移入使得人们不得不习惯于同各种不同的人群交往,大批离乡背井的人涌入陌生的土地,使人们无法原封不动地移植故里的文化,不得不接受、学习各种不同的文化。大量的人口要向满族学习渔猎,向蒙古族学习放牧,向朝鲜族学习种植水稻,向汉族农民学习种玉米,向城市里的工人学做工。久而久之,养成了吉林文化的不排外,不欺生,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善于交往的传统。

(五)民风淳朴,团结一心

吉林的经济水平并不算发达,而且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城市。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家乡有着宽厚质朴的民风。在吉林,民间文化土壤深厚,特色鲜明。由于长期处于生产方式不够先进的状况,人与人之间只有靠互助才能更好地谋生;待到抛家闯关的汉族人涌入,一方面,得到原居民热情接纳很快消除了孤单感,旧的家族观念淡化,新结下的乡情日浓;另一方面,带来了儒家“仁义”、“忠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吉林地域文化形成的这一历史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特点就是宽厚质朴、团结互助。

总听老一辈人讲过去的时候,采参、伐木的人在山里搭建小木屋或窝棚,离开时不仅不拆除,还要把粮米油盐留下来,以便后来人进屋就可以做饭、住宿;猎人、渔人有所捕获时,要是路人遇到也要分给一些“战利品”;路上遇到有人车翻了,要竭尽全力相帮,否则会被人耻笑。这些规俗的共同特点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相依相济,宽厚待人,并成为他们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浓厚的乡土文化深入人心,植根于吉林这片沃土。而这样淳朴的民风也是自古形成的,“前行柳条边外者,率不裹粮。遇人居,直入其室。主者则尽其所有享。或日暮,让南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马则煮豆麦莝草饲之,客去,不受一钱。乡民平素往来均系口头契约,恒数世不爽,贫民到处游食无拒者,盖是时俗固厚”。谦厚待人,勤俭守信,义重宗法,即已形成民风,它便成为民间的普遍价值观念和传之久远的习俗,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吉林宽宏大度、厚重质朴、扶危济困、知恩图报、豪爽仗义的品格。

当我去回顾自己家乡吉林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时更深刻的感觉到,比起物质层面的追求,更值得我去珍视的是吉林文化所蕴涵的精神财富。吉林各民族人民以其自己的生存方式、风俗习惯、情感样式、信念理想所创造的文化,反映了世代先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既有刻骨地悲怆,也有铭心地壮丽,凝结在其中的自强不息、坚韧刚健、宽厚质朴的人文精神沉

浸在民族的血脉中,传承在吉林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中,成为一种传统融入现代生活,是吉林文化持久的魅力所在。作为一个吉林人,我会加倍珍惜。

(六)参考文献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

美国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特点 篇6

一、政府重视高速公路的规划与建设

1916年,美国国会制定了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全美开始发展公路建设。1937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建成了第一条长11.2公里的高速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政府认识到国防对公路建设的依赖性,1944年美国国会又出台了联邦资助道路法案,确立了以联邦和州立法形式予以保障高速公路建设,规定凡列入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建设都能得到联邦政府的资金援助,由此加快了全美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

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美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平均每年建成3000公里。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美国政府很注重公路建设的走向和布局,既考虑与城市道路网的连接,又注意偏远、荒漠地区的建设发展需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目前,全美公路总长度达到630多万公里,是铁路运营里程的65倍,其中高速公路总长度已达88500多公里。现阶段的美国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可以满足国内交通运输、国防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建设的重点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建设的重点是完善高速公路与航空、铁路及水运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联运,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科学管理和维护,提高运力,降低交通事故。

二、城市高速公路发展迅速

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城市人口集中,汽车保有量大,城市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多数从城市的外环路和辐射路以及城内交通流量大的路段开始,逐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市道路网。美国目前公路运输量的50%以上集中于大城市,仅纽约市区高速公路就有1300多公里。城市高速公路的发展,缓解了城市交通的矛盾。

三、注重加强周边国际高速公路网的建设

为实现其对外经济扩张,加大对美洲大陆各国的公路运输量,美国政府于1925年就参加并制定了泛美公路网规划,修建了北起阿拉斯加,途经美国本土、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直至阿根廷最南端的高等级公路,公路全长78800公里,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通道。该公路的建设促进了美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强了美国同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

四、强化车辆使用高速公路的管理

美国国民的工作、生活对车辆的依赖性很大,个人驾驶车辆外出占运行车辆50%以上。美国洛杉矶地区由88个大、小城市组成,人口上千万,拥有种类汽车750余万辆,城市道路面积占整个市区面积的1/3,有的道路设置6车道、8车道,部分道路设置12车道,但车辆运行高峰时道路仍十分拥挤,塞车和疏导交流等问题使美国交通管理部门压力重重。为缓解交通堵塞,美国许多州和城市除科学地解决路与路之间交叉和采用先进的疏导手段外,还积极提倡小汽车两人以上乘坐,有的高速公路立法还规定设置供乘坐两人以上汽车行驶的专用车道,有的必须是三人以上乘坐车辆行驶的快车道,对擅自占用专用车道或快车道行驶的单人车辆,将处以271美元罚款并进行违章记录。强制的管理手段,提高了车辆利用率,降低了车辆使用数量,缓解了交通堵塞矛盾。

五、智能化交通管理方兴未艾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将电子、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科技手段运用到高速公路管理中,积极发展交通智能化管理,也称智能运输系统,其目的是在传统交通工程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解决和满足人们对交通“高速、安全、舒适”的要求,大大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美国的智能运输系统主要由六个子系统组成:

1.交通管理自动监控系统。主要对路网中行驶的车辆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立体监控,预报交通流量情况,适时进行交通疏导、车辆事故预测、事故定位、现场记录和安全行车指导等,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路网通过能力。

2.先进的出行信息系统。利用车载的导航设备与自动交通管理系统相配合,及时得到所需的各种交通状况、道路、气象条件、车辆事故和自身安全等有关信息。通过公用通信网和个人计算机,还可以家中或办公室得到出行前的最佳行驶路线和沿途的气象情况等信息,使出行者可以合理地选择出行方式、时间和路线,同时也可以使路网交通流量获得平衡分配,提高运输效率。

3.商业营运车辆管理系统。集团统一调控大型载货车、出租车和其他商业营运车辆的合理使用,达到商业营运实现信誉、高效、安全的目的。

4.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对公共汽车、地铁和多人乘坐的车辆与各种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有效地联接。利用GPS车辆自动定位系统和交通通信系统,使驾驶员与管理部门直接联系,进行适时调度和路线调整,实现可靠、安全和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

5.电子收费系统。主要是实现自动收费,利用IC卡或电子标签等方式,实现公路收费快捷、便利。一种是车辆在收费处需停车,用IC卡完成自动收费;另一种是车辆预先交纳通行费用,通过交费电子标签识别,车辆缓行通过。

美国文化管理的特点 篇7

一、美国重点大学主要特点

(一) 美国重点大学多数是以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美国的教育比较发达, 其高等教育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要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美国的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分别是以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以教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和社区学院, 上述三种类型学校是各自有所侧重, 而又互相联系, 从而形成一种合理的宝塔形的结构。这种高等教育结构反映了社会分工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的高等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体现了高等教育服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 也是其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点大学多数是以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一般都是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 规模很大, 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拥有一批知名的专家教授, 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科研条件, 教学手段先进。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各个教学层次, 但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主要任务。科学研究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又称之为研究型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便属于这种类型的大学。在研究型的综合大学中, 私立大学占有较大的比例。这类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和私人、企业、财团的赞助。

(二) 大学管理实施董事会制

学校管理实施董事会制。以南加州大学为例。南加州大学最高权力在董事会, 由50人组成, 每年换1/5, 学校管理层实施聘任制。校长抓大事、抓方针、抓定位, 最大的责任是拉经费赞助, 校长不再从事一线教学、科研, 不与教师争教学、科研资源, 主要为别人服务。学校的真正的管理者是常务副校长 (兼教务长) , 其下面还有一些副校长、校长助理, 在这些管理者中, 有的不是教授, 如管理后勤的, 专心从事后勤管理工作, 不再从事教学。

系级管理——系主任负责的教授委员会管理制。系主任权力不大, 基本属于教师轮流做系主任。系里设有各种教授委员会:主要负责考核, 这方面基本与我国趋同;并决定教职工工资涨幅, 一般不减薪。行政辅助人员比较少, 一般仅占教职员工的1/3强。一般在系一级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

需要注意的是, 在美国, 教授是很独立的, 是学校的真正主人, 基本不受校长、院长的制约, 自己在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三) 教师管理比较科学、合理

我们主要了解到美国高校的教师聘任、兼职教师和教师评价情况。

教授聘任有比较严格的程序。一般是当教职空缺时, 刊登广告面向全球招聘。将应聘人分为若干档, 形成一个第一档的短名单, 然后征求推荐信, 经过综合考核后, 确定面试的前5名, 接下来就是开展交涉, 为同意来校工作的下发聘书。聘用一般从终身预备职务 (助理教授) 开始, 再经过6年左右, 考核合格, 可以晋升终身教授 (包括副教授和教授) , 不符合要求者则辞退。

美国大学普遍聘请很高比例的兼职教师。例如, 南加州大学工学院的环境系有20个正式教师, 30多个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主要来自附近企业的博士或知名人士。大量聘请兼职人员有三个优点:一是可以节约运营经费, 一门课程六七千美元, 远远低于正式教师所需要费用;二是兼职人员也是一个很好的缓冲, 当学生少时, 可以削减兼职教师;三是兼职教师可以维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对就业等有很大帮助。

教师评价。美国高校对教师的管理也借助于教师评价。在教师获得终身教授职称前, 高校每年都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主要由学生打分。不合格者不能晋升终身教授。

(四) 学生服务比较发达

美国的各大学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谓视学生为“上帝”,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各类便利服务措施。例如, 圣约翰大学设有新生中心, 为学生选课、选专业服务等;设有写作中心, 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帮助学生规范英文及专业写作;各校 (包括学校下设的学院) 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可以说, 美国的学生就业特色鲜明。在美国, 学生被视为独立的成年人, 学校没有学生就业的责任, 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 但学校会提供必需的指导。例如, 学校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非常重视指导学生就业, 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以下服务:为学生提供就业信心, 辅导学生怎样写简历、面试等, 经常组织研讨会, 经常邀请企业到学校举办招聘会, 开展网上就业信息服务, 给学生直接与用人单位打交道, 而不是与人才中介机构的机会, 学生免费参加各类招聘活动, 企业需要交费但极为低廉。学生就业主要渠道比较多, 包括通过学校、学院生涯和就业指导中心;短期实习和联合培养计划;勤工俭学;校友活动;学生团体;教授推荐等。

(五) 教学质量控制比较严格

1.在班级规模上, 美国的重点高校大都是小班授课, 一般每班有20-25人, 个别课程是50人左右。所以, 我们看到的美国重点大学的教室的座位数都在20个左右。并且师生比比较低, 一般为1∶13左右。这很好地保障了教学质量。

2.美国重点大学一贯坚持严格考核。即使是开展网络教育, 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 也采用与校内学生一样的考试方式和内容, 并委托当地有考试资格的机构承担监考工作。教学质量不打折扣。

(六) 重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各学校都非常重视形成良好师生关系。例如, 南加州大学积极鼓励教师多与学生交流, 教师可以请学生吃饭、聊天, 所需费用由学校报销。并鼓励年轻教师到学生宿舍区居住, 属于免费的, 并提供免费餐饮, 旨在加强师生交流。圣约翰大学也鼓励教授与学生交流联系, 形成良好关系, 帮助学生发展和就业等。

(七)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美国的许多重点大学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公民责任、权利及义务的教育, 重视公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个人素质、修养、领导才能、挑战精神、团队精神、社交能力的培养。当前, 工科都开设1/4左右的人文类课程, 而原先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而且, 各专业课中也要体现素质培养要求。

(八) 课程安排及考核比较灵活

美国重点大学的课程安排比较灵活, 充分照顾到学生的需要, 并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 硕士课程多安排在晚间进行, 很好地满足了白天工作的学生需求, 一些学生在网上学习, 可以同步, 也可以不同步。

美国重点大学的课程考核也比较灵活, 成绩构成多样。例如, 南加州大学有一门“课程设计”课程, 成绩构成如下:30%家庭作业和课程设计;25%期中考试;15%编软件 (大报告) ;30%期末考试。据介绍, 学生分数差的, 教师可以给其一些机会, 由教师本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例如, 让学生多提交一些作业等。

(九) 重视学生实习、见习工作

实习、见习工作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仅有利于产学结合, 还有利于学生就业, 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例如, 圣约翰大学的职业学习学院每年都要筹办几个见习会, 邀请公司来学校, 使学生找到见习机会。学校顾问团 (校友) 也经常回学校座谈, 告诉学生外界需要什么, 学长们告诉学生们的方向在哪里, 对学生有帮助。鼓励教授与学生交流联系, 形成好关系, 对实习、见习有帮助。

(十) 美国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

美国虽然倡导自由, 学生学习相对比较自由, 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未降低。我们了解到, 美国重点大学的学生很少在课堂上制造噪音, 都很尊重教师劳动, 注意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即使有个别学习不好的学生, 他们可以睡觉, 但不故意去扰乱课堂教学秩序。

(十一) 网络教育受到重视

各高校在重视开展日常教学基础上, 都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相应地开展了远程教育 (网络教育) , 很好地补充了日常课堂教学难于满足距离学校较远或已工作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所访问的几所重点大学, 都有比较发达的网络教育。美国的远距离教学, 相当于我们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方式, 但与我国的广播电视教育又有很大区别。有的高校以证书培训为主, 例如,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12年前开展远程教育, 约50个证书课程, 不直接颁发学位, 只给有学位的人提供继续教育, 但有些课程可以作为修学位课的分数。有的学校以硕士学位课程为主, 例如, 史蒂文森理工学院2008年招1725个硕士, 其中有40%远离学校, 从事远程学习。我国北京的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几十名学生参加了该学校的网上学习。这些网络教育是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美国的重点高校还有其他特点, 例如, 办学资金运营非常合理, 师生来源国际化等。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些启示

美国的重点大学历史比较悠久, 办学经验丰富, 有许多成功之处,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谈以下五点启示。

(一) 大学体系要科学、合理

美国高校形成了层次分明、分工清楚、各负其责、互相沟通、互相衔接的体系, 对我国高校的结构、职责及相互关系具有启发价值。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学体系重构的时期, 重点大学如何突出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特色而早日达到一流大学水平, 一般大学如何走应用型道路而不盲目攀比重点大学, 高职院校如何安心培养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而不盲目升格为本科院校, 都可以从美国高校发展经验中学习借鉴和汲取力量。

(二) 学生服务要到位

我们虽然也非常重视学生工作, 有各种学生党团组织、各类社会团体, 但我们的管理多于服务。而美国高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服务和引导, 设立各种服务中心, 新生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写作中心等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 值得我们学习。

(三) 要重视远程网络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美国高校将远程教育作为日常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并且重视质量控制, 也值得我国高校及电视广播大学深入学习。我国现在一些高校也有网络教育, 但大多等同于业余教育, 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而且我们的网络教育对在校学生的服务方面还不到位, 利用率极低, 还不能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大力学习借鉴美国网络教育的成功之处。

(四) 应加大聘用兼职教师比例

美国高校大量聘用兼职教师的成功做法也值得我国高校学习。这不仅是一个教师“储水池”的作用, 需要教师时多聘些兼职教师, 生源不景气时则少聘用兼职教师, 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与社会及生产一线的联系,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我国高校现在也注意与社会及生产一线的联系, 聘用一些兼职教师, 但数量非常有限, 作用也不大。我们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学习美国高校的成功做法。

(五)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仍要重视精英教育的质量

美国文化管理的特点 篇8

1 扩展企业

1.1 扩展企业的含义

扩展企业可以定义为一个概念性的组织单元或系统,它包括采购商和供应商,他们通过紧密合作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分配。这些企业未必构成整个供应链,但他们是供应链中的主要成员之一。供应链的网络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结点企业组成。

扩展企业的概念是随着全球化市场、顾客化和环保化生产而产生的。全球市场竞争、顾客化生产的压力及产品与工艺的环境保护需求迫使企业不能只局限性的考虑内部问题,而是把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一个部分看待,这样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就产生了扩展企业的概念;同时,扩展企业的概念也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提出的,IT在供应链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扩展企业的特征之一。

1.2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对传统管理思想的超载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是扩展了的企业。集成化管理将各企业的职能进行集成,使其职能跨越组织界限,组织边界变得模糊,从而发挥更大的资源配置优势。

1.2.1 体现生产系统设计思想

克服传统的以生产者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局部观点,以集成的角度去考虑物流、信息流,使供应、生产、分销三者有机结合。

1.2.2 集成的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设计

克服单纯从内部挖掘能力的局限性,从市场角度考虑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非核心业务外包,建立协同的工作环境。如克莱斯勒公司在为Dodge Intrepid、Eagle Vision、Chrysler Concorde等新型汽车设计生产线时,将至少70%的零部件外包给少数几个供应商,并邀请供应商参与到早期的关键研究开发阶段。结果,新产品开发周期,从零部件开发到总装成功,由通常情况下的5~6年减少到39个月。

1.2.3 集成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

克服企业生产计划是以物料需求为中心展开的缺陷,从供应链的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的优化控制,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并与供应商在经营上协调一致,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集成,以顾客化的需求驱动顾客化的生产计划,获得柔性敏捷的市场响应能力。

1.2.4 体现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除了信息的集成、经济利益的联系外,还体现了企业间的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它有利于企业改进生产系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实现JIT生产,使采购与交货,生产计划与执行在一种透明的方式下完成,并且能基于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的各合作伙伴的实际能力或需求,获得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

1.3 供应链环境下扩展企业的特征

扩展企业的特征是供应链上的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需要而建立正式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外部的资源和服务,而不是去拥有它。扩展企业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要求信息和物料在合作企业间同步和协调流动。

扩展企业超越了传统组织的界限。它不仅包括了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本身,而且相应涵盖了企业与它的顾客、供应商、商业伙伴的关系。扩展企业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负责,从原材料购买和供应管理、产品分销和客户服务,最后直到产品的回收和处理。扩展企业主要具有以下的特征。

1.3.1 专注核心能力与业务外包并举

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集中精力专注核心业务,对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外包能够提高核心企业和供应商的竞争能力,增强相互之间的依赖,实现共同的利益。

1.3.2 从竞争对手到合作伙伴转变

扩展企业的核心企业与承担外包业务的供应商和客户建立一种长期、互相信赖的关系,双方成为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

1.3.3 跨组织的商业活动需要信息共享

今天制造企业面临的全球化市场,使企业的竞争压力增大,开放式的结构要求供应商、制造商和顾客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需要对各自的信息进行集成,最大限度支持跨组织的商业活动。

2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扩展企业文化特点

2.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然后依次是行为规范、制度和企业形象、品牌等。企业文化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而是体现在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2.2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扩展企业文化的特点

扩展企业的出现,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各节点企业边界从清晰到模糊,各企业的文化发生相互碰撞与交流,出现以下特点:

2.2.1 核心企业的文化成为扩展企业文化的核心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扩展企业,一般都以一个企业为核心,例如沃尔玛、海尔等。这些企业本身就具有比较鲜明的文化特点,如沃尔玛的天天低价,海尔的真诚到永远,在这些企业内部,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在扩展企业中,由于核心企业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核心企业的文化强势,核心企业会在扩展企业中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经营思想,形成以核心企业文化为核心的扩展企业文化。各节点企业要关注核心企业的文化内涵,把握核心企业文化对扩展企业文化的影响,探索自身的企业文化与核心企业文化的结合点。

2.2.2 从企业文化的碰撞到共同文化的认同

传统的企业都有自己各自的企业文化,并且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中指导着企业的行为,由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扩展企业由多个企业构成,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经营理念,在供应链合作过程中,单一企业之间的文化会相互交流与碰撞,一些有利于扩展企业发展的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会脱颖而出,得到供应链环境下各节点企业的认同,如诚实守信、快速响应等,而一些不适应扩展企业发展的观点与理念会逐渐消失,如各自为中心,信息保密等。

2.2.3 从局部最优到整体最优文化的转变

传统的企业都是以自我中心,以单一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扩展企业,强调的是整个供应链上的效率最大化,要求最大限度的减少相互之间的消耗与浪费。从局部最优到整体最优的文化转变过程,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所有节点企业实现共赢。

2.2.4 从竞争文化到合作文化的转变

传统的供应商、制造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多为竞争关系,主要是基于价格的竞争,这样的合作是不稳定的,也是暂时性的。而扩展企业强调合作伙伴关系,强调直接的、长期的合作,强调共有的计划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相互之间的信任,例如供应商—制造商关系、制造商—分销商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指以供应链为基础,在利益驱动机理作用下,通过各种协议、契约结成的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一种合作关系。又如,在沃尔玛的早期阶段,实力强大的供应商宝洁公司对沃尔玛的态度是比较强硬的,但当沃尔玛做强做大之后,并没有记宝洁的“仇”,而是与宝洁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今天的宝洁是沃尔玛最大的供应商,双方合作的结果是双赢。

2.2.5 强调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

合作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供应链成本、降低库存水平和获取竞争优势,在扩展企业之间必须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以维持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主要的信任关系有合同信任关系,包括信守诺言,如准时交货、准时付款。例如,为获取竞争优势,供应链上的企业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来达到制造企业或零售企业的“零库存”,若企业之间不相互信任,任何企业是断然不敢使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另外合作需要各节点企业通过建立共同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以保持战略伙伴之间的快速响应。显然,信息的共享机制也需要企业诚实守信。

2.2.6 强调优胜劣汰的企业文化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扩展企业是一个动态的企业联盟,各节点企业都必须适应供应链环境下的竞争机制,个体的优秀是加入合作的前提,每个合作伙伴都要有实力,对供应链要有贡献,各节点企业彼此之间相互需要。一旦企业不能为供应链其它企业创造价值,就会被另外的竞争者代替。供应链环境下的扩展企业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强者文化,优胜劣汰的企业文化。这要求扩展企业中的各节点企业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开拓进取。

2.2.7 深层次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供应链下的扩展企业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企业概念,没有企业名称、没有企业标识,但合作共赢、诚实守信、快速敏捷等核心的价值观和理念深入每个企业。它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是企业普遍认同的、能体现扩展企业特征的、可以保持供应链竞争力的,并使扩展企业正常运作及长足发展的价值体系。

3 结语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扩展企业是由多个单一企业构成的,各节点企业都有各自的企业文化,若它们之间在组织文化上存在矛盾与分歧,就会使整个扩展企业在战略上缺乏兼容性,减弱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扩展企业的竞争力。了解扩展企业文化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每一个节点企业做好文化的管理与整合,增强员工之间的心理磨合,因地制宜地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树立全局意识,去主动适应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竞争的需要,确保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顾客消费个性化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的竞争也变成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扩展企业文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扩展企业,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美国国家医学科研项目管理特点分析 篇9

关键词:科研管理,医学项目,特点分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2015 年初,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 管理改革的方案》中指出我国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 管理改革要重点解决科技资源重复分散与碎片化的问题,以及科技计划管理科学性问题,并明确指出2014—2017 年为过渡期,将在此期间逐步推进改革方案的实施。但由于科技研究具有类型多样、学科多样的特点,同时受到国家治理体制、科技治理体制机制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计划管理政策措施将是未来我国科技管理的重要任务。借鉴国际科技管理经验可为我国相关科技管理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调研了美国医学科技项目管理机构的官方网站及相关研究英文文献,对美国医学科研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战略规划制定、科技计划分类以及管理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并总结其特点,以期为我国医学领域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提供参考。

1 美国医学科研项目管理架构

美国医学科研项目管理的主体相对集中,具有较高独立性,科研项目由专业机构和团队进行管理。医学科研项目管理属于集中型管理架构,最主要的项目管理主体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它隶属于美国卫生和福利部( HHS) ,负责管理90% 以上的美国政府主导的医学科研经费( 2014) ,每年管理医学科研经费约300 亿美元。HHS其他下属部门和美国国防部( DOD) 也承担少量的医学科研项目[1]( 图1) 。NIH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其院长是由美国总统直接任命[2],在美国医学科研项目的规划和资金的分配上被赋予很高的主导权。HHS则着眼于宏观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为医学科研提供辅助管理工作。每年经过内部协商讨论,NIH会制定项目规划和经费预案,并在HHS的配合下向白宫和国会提交申请。国会将根据国家医学科技发展战略和对相关研究领域的需求程度,进行审核、修改。当审核获得通过以后,经费将由NIH综合办公室( OD) 及下设的预算办公室( OB) 依据本年度科研项目规划协调分配给按专业领域和职能划分的27 个下属研究机构/中心( ICs) ,直接负责项目及资金的执行与管理[3]。ICs设有大量专业化的实验室以承担院内科研工作,同时以项目的方式分配并管理院外研究活动,院外项目主要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承担。这种集中的管理架构和按研究领域划分,专业团队负责的科研管理模式保证了美国医学科研项目管理的独立性和高效性。

2 整体性的项目规划战略

医学研究的整体布局和项目战略规划是项目管理与实施的基础。NIH从收集、分析研究过往项目数据、发掘前沿领域、应对当前挑战等多个方向入手,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领域,拟定研究目标,指导项目设置。规划是指导,也是考核的标准。NIH每年将会向国会和白宫提交一份年度绩效,将之前拟定的绩效目标与实际绩效水平进行对比。NIH将会基于绩效分析结果,调整医学科研发展战略布局与政策措施,指导完善第二年的项目计划[4]。

管理主体的相对独立、权责清楚使得美国医学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与整体性,可以从医学战略全盘的角度制定、总结、调整医学项目的布局与资金分配,更全面的规划项目类型,统一管理流程,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3 美国医学科研项目分类管理特点

NIH用于科研的经费分为院内、院外两部分。院内科研经费用于支持NIH内部直属科研机构及实验室的6000 余位科学家进行科研活动,这部分经费约占到基金总额的11% ,另有约6% 左右的预算作为院内外研究项目的管理资金,其余约83% 则用于支持院外的科学研究与发展工作( 2015)[5]。院外科研基金主要采取竞争性项目及少量委托性项目的方式,分配给全美及全球的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及医药企业等,开展医学及相关科学的研究工作[6]。

美国NIH院外项目包含开放性探索研究和针对性领域研究,全面覆盖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及人才培养等多个重点方向,形成较为完整的科研项目链条[7]。

3. 1 针对性及开放性并重的项目基金申请类型

NIH院外基金的申请类型大致分为针对性领域研究( Solicited) 和开放性探索研究( Unsolicited) ,两种申请都是以竞争性方式审核并授予的[8]。前者是各IC针对某特定研究内容或大型研究项目中的部分内容而设立的项目,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倾向于解决美国医学领域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后者则不限定具体研究内容,由研究人员自己选择,但研究方向需契合IC总体研究发展方向,这类基金给予研究人员一定的自由选题的空间,支持自主性研究的进行,使研究内容更具创新性,更为多元化[9]。

3. 2 定位清晰覆盖全面的项目分类

根据项目的研究类型NIH将项目归类并编号,项目类型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应用等多个环节不同阶段,定位清晰,促成完整的医学科研全链条。研究项目基金( R系列) : 主要关注基础性研究,其中的编号为R01 是NIH每年研究基金中最重要的部分,占到研究基金总额的51% ,占到NIH全年经费的35% ( 2013) ,这部分经费也是全球科研人员申请的重点。研究中心基金( P系列) 主要用于资助大型多学科科研项目,项目往往涉及到跨学科、多部门合作,项目平均经费为NIH资助项目类型中最高的一种。 小企业研究基金( SBIR&STTR) 针对小企业及研究机构医学研究发展( R&D) 的创新及产业化,资助通常分为基础理论的研究资助以及后期应用型的研究资助。NIH还设置事业发展基金、研修项目基金、培训项目基金等,针对医学科研人员进行培养[10]( 表1) 。

NIH医学科研项目分类管理的目标是服务整体医学科技规划战略。针对性领域研究能有的放矢的解决特定科研问题,开放性探索研究则围绕某个领域研究展开,以科研人员自主研究为导向,鼓励创新性。项目类型上多元化设置,建立研究型项目为重点,跨学科、小企业、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的项目规划模式,构建医学产学研链条。

4 美国医学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原则

4. 1 科学完善的项目评审制度

NIH院外竞争性项目主要采取二级审评制度( 图2) ,同行评议是评审采用的主要方法[12]。项目申请由NIH科学审批中心( CSR) 统一接收后,根据项目的内容、类型指定到一个或者两个NIH的下属ICs,并同时指定科学评审组( SRG) 对项目申请书进行评审。第一级同行评议主要是由科学评审中心组织非联邦政府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组开展,主要针对项目科学性方面的因素进行评定打分。第二级同行评议则是由ICs组织顾问委员会进行评审,委员会由院外科学家和来自NIH国家咨询委员会的公共代表构成,专家们根据申请书、第一级打分结果等材料,对照本IC的整体研究需求进行审查。只有在两层同行评议中都通过的项目才能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13]。为了更好地辅助研究人员开展申请工作,各IC会指定其项目官员与申请者进行沟通,解答申请及的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14]。

4. 2 规范的项目过程监管

NIH对申请通过的项目及其资金管理有着详细的规定。包括定期的进度报告( Progress Report) 、发明报告( Invention Report) 、项目财务报告( Financial Report) 及项目审计都有明确的时间计划和内容规范,同时对项目研究进展和经费执行进行监管。电子研究管理系统( e RA) 是NIH使用的项目在线管理系统,基金的申请者、获得者和管理者可通过此系统对项目执行的进程及相关信息进行更新及管理。

此外,NIH资金办公室在项目执行期间还会通过项目报告、审计、项目执行者反馈、项目地点考察等方式,评估项目开展情况,在项目开展执行阶段对项目评估结果进行反馈,指出项目中潜在的问题以及可能需要技术支持与指导的方面。

4. 3 项目成果评价总结机制

按时提交结题报告是NIH对于大多数基金项目结题的要求。受资助方需要提交项目总结报告,财务报告以及发明报告,汇报项目资助期内项目完整的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及创新成果情况。如果无法在结题90 天内提交相应准确的报告,将对项目负责人再次申请项目产生影响。NIH资助过项目的资料信息可以通过科研档案在线报告工具系统( RePORT) 进行查询。 Re PORT平台不仅记录了来自NIH项目的信息,还整合了美国政府其他研究项目的项目报告,如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及其他HHS的下属机构的项目等,查询系统向公众开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透明与共享。

NIH在评价总结中重视以IC为单位,对院外资助项目的整体进行评估评价,与规划中的预期目标进行比对,指导下一年规划的制定。2013 年起NIH指派其下属科学管理评审委员会( SMRB) 推进全院的评价工作,识别项目最佳评价策略和方法,进一步建立以证据为基础,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生物医学科研体系,根据目标执行情况调整政策和未来计划,完善、调整战略规划,以持续推动美国医学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4. 4 政策扶持法规保障促进成果转化

项目成果能否顺利转化一直是美国医学科研所关注的重点。为此,NIH从设立下属专业机构、专题项目,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体系等多个角度出发,加快促进医学科研转化。2006 年,NIH打破了原有临床项目的资助模式,正式设立了临床与转化科学基金项目。后又在2012 年成立了国家推进转化科学中心( NCATS) ,专门用于催化创新方法、技术在医疗卫生及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以此促进转化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方法[15,16]。中心成立后,年经费预算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也表明美国对生物医学转化的重视。此外,NIH在行政管理部门中设立了科学政策处与立法政策与分析处。前者用于指导与医学科技相关的规则的制定和管理,后者则是直接作为与国会及其他NIH以外的机构的联系部门,第一时间分析解读医学科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服务于医学科技发展,保障转化的顺利进行。

不断完善的项目管理流程和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是NIH医学科研项目高效开展的保障和助力。NIH从项目整体流程和政策保障出发,给予科研项目全面的支持,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及医学科研战略规划调整项目规划,完善项目评审、管理流程,促使项目成果公开和转化,使科研活动能有目标有重点的持续推进。按领域职能划分的ICs由专业团队管理,对专业领域项目整体有更为宏观的认识和把握,能不断为政策调整和领域内科研项目规划的制定积累理论依据。ICs项目管理团队在项目评审和日常管理中作用巨大,团队将根据领域特点和项目特点筛选、组建院外专家评审组,参与项目各阶段的评价,并在项目执行中给予技术指导。应用、整合在线网络平台管理科研项目是NIH项目管理流程中另一个特点,它能促进项目管理和成果公开的高效化和透明化。

5 结论

美国文化管理的特点 篇10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汉语中一些带“女”字旁的汉字及由这些汉字所组成的词语, 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大多表现出一种性别歧视, 反映了旧中国对女性的歧视是何等的露骨。如:“奴”字, 是指丧失自由, 受人役使的人;“奸”字, 意思是邪恶不正。这种品质本来不限于男女, 细说起来, 古代的奸臣、奸党还是以男人为多, 但竟然也以“女”字为偏旁, 可见在当时的社会,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 女人常与邪恶联系在一起。诸如此类的还有“妒嫉”、“贪婪”等词语, 种种恶德似乎都来源于女子, 与女人有关。

自从由原始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以来, 此后的奴隶时代、封建时代以至现代, 女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似乎一直处于劣势, 以上问题的缘由可能是文字产生的主要时期是女性处于劣势、受歧视的时期。在中国, 尤其是在漫长的封建时期, 歧视妇女的社会风习十分严重, 这种性别歧视必然反映到语言生活中来了。有些带“女”字旁的字词本来并无贬意。如“妖”字, 本义是女人容貌妩媚、艳丽, 但过去男人们, 特别是封建帝王多惑于女子之妩媚、艳丽而误国, 男人误国, 自身不做反省, 常把责任推到弱女子的身上。这样一来, 妩媚、艳丽就成了一种罪过。“妖”字就引申出贬意, “妖艳”、“妖气”常用来形容不正经的女人。汉语中这些带“女”字旁的字词, 给人一种负面的联想意义, 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妇女的偏见和歧视。

性别歧视现象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也有所反映, 如英语。

“Candy”的中文意思是糖果, 感觉甜蜜可爱, 因此不少东方女性都爱起此名, 但是并不是很合适, 因为“Candy”在英文中具有“轻佻, 自以为美”的含义。由此可见, 即使被认为相同意思的词,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产生的联想意义也是不同的, 这当然和操汉英两种语言的民族对表达相同意思的词在认知经验上有差异。归根结底还是各自文化特点的差异造成的。谈及文化, 自然离不开对这两种文化各自产生作用的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从根本上规定人的本质是伦理的, 而西方哲学却规定人的本质是认知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 著名语言学家叶斯帕森 (Jespersen, 1924:232) 就已经注意到英语中有不少名词单指男性的现象:虽然像liar, professor, inhabitant, christian, aristocrat, fool, stranger, neighbor这样一些词语名称可以不分析指对象的性别, 男女通用, 但是还有一些词语名称由于男女社会分工或功能的不同, 单指一方, 无法共用, 如:minister, bishop, lawyer, baker, shoemaker, nurse, dress maker, milliner, 当人们一看到这些词时, 脑中首先反映出的就是此职位的拥有人一定是男性或女性。这已是一种思维定式, 是人们传统的或社会惯例约定俗成的一种看法, 即大多数人在看到或听到这类词汇时, 会产生这种语言的此类联想意义, 从而认定其所代表的职业。然而相比之下, 汉语中的相应词语却不能使操这种语言的人引起这方面类似的联想意义, 原因就在于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

有实验表明, man和he用作泛指通称形式之时, 并不一定在说话人头脑中形成完全匹配的理解概念, 通指男女双方。一般情况下, 这两个词语在受试头脑中更易产生单指男性一方的联想, 指代男人或男孩的几率明显高于指代女人或女孩的机会 (Maggio, 1988:176;Silveira, 1980:167;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1980:Vol.3, No.2) 。

诚然英语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由来已久, 绝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至少在莎士比亚笔下, 就可以找出很多实例, 但它却足以反映出英语这种语言的一些文化特点:它是“父权主义”文化定型思维模式的直接反映, 也是“社会身份”认证符号化的结果, 它更是“男尊女卑”社会心理的写照。

由此可见, 相对于传统的词源学和语义问题而言, 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 从认知层面理解词语的社会底蕴、从文化层面上辨析词语的语义流变。规定主义语法学家强调社会身份的直接产物 (Bodine, 1975:b) 。非对称性现象 (asymmetric phenomenon) 也绝非为语言流变过程中的任意性原则或随机因素所致, 而是体现了一种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压迫;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不仅仅是一个语义用法问题, 而是涉及权势观念 (power ideology) 、大男子主义 (male chauvinism) 、文化定型 (cultural stereotype) 、性别角色 (sex role) 、社会心理 (social psychology) 、认知模式 (cognitive pattern) 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定型” (stereotype) 是人类具有的一种认知方式, 表现为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类推过程, 虽然有助于事物范畴化的形成, 但是往往有“过度概括” (over generalization) 的弊端, 在同道德信仰、价值体系、语言文化等内容联系起来之时, 易于形成一些主观化的评判标准, 代表了某种陈腐观念和歧视态度 (cf.Pulman, 1983;Berryman, 1980) 。就此问题而言, 值得注意的是, 因受千百年来封建父权主义的影响, 社会对于妇女的能力价值、行为举止产生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最终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文化定型而进入社会成员的价值体系。这种文化定型体现了一种权势文化造成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都是通过牺牲女性一方的权益而得以实现和维持的。因此, 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使用的问题, 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定型意识的反映 (a social stereotype) , 是千百年来父权观点或大男子主义 (the patriarchal view or male chauvinism) 占统治地位的结果, 也是妇女长期以来在政治、社会、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遭受不平等待遇的直接表现。语言固然有约定俗成的一面, 但是就语言在具体社会语境中的使用而言, 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和价值判断色彩。话语分析研究告诉我们, 不同社会群体, 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话语行为的描述和界定, 往往反映出一定文化定型的影响。因受思维定式和文化定型的影响, 在英美文化中, 人们对于女子言语行为的一般看法是“琐碎唠叨”、“内容空泛” (trivial, gossipy, empty&meaningless) 。社会语言学调查发现, 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 同女性相比, 男子控制话轮、打断话语、维持话语的机会更多 (turn taking, interrupting, and floor taking) 。不了解其中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们就难免从自定文化视野角度出发, 缺乏对其他文化群体的理解, 形成负面看法, 乃至歧视现象。英美社会中大男子主义的文化定型思维模式, 通过社会化过程, 在儿童成长期间就已经形成。

文化定型的内容, 往往是社会对妇女群体这种弱势群体产生的负面的、消极的看法 (Bainbridge, 1994:4025) 。格舒妮·李 (Gershuny Lee, 1974) 的研究甚至表明, 即使在辞书编撰这样严肃的工作中, 也存在着“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定式。如果以男女性别作为类属划分的基准, 英语中专门用于女性的贬义词数量大大超过男性。譬如形容女性行为放荡的贬义词, 英语中竟有320个之多 (Stanley, 1977;Schulz, 1975) 。许多最初表示中性含义的词语, 例如“tart”, 最初指仅有“水果馅饼”的意思, 其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昵称形式, 专指女性, 接着又可用来泛指“君子好逑”的对象, 到了最后, 竟然沦为“妓女”的代名词, “美味可口的食品”→“秀色可餐的宝贝”→“君子好逑的淑女”→“水性杨花的女子”→“街头卖身的女郎” (tart→a pieceof pastry→a term of endearment→a sexually desirable woman→an immoral woman→a prostitute) (Spender, 1980;Ng, Chan, Weatherall&Moody, 1993;Olivares, 1994) 。此外, 一个词语, 当分别同男女所指发生联系之时, 往往具有不同的引申含义。这种词语的引申用法, 多半含有贬损女性的社会底蕴;对于男子一方来说, 则显得宽容大度, 未必苛求。例如“loose”, 作为一个形容词, 可以用来比喻形容人们的行为方式。但是, 同当事人性别因素联系在一起时, 这个词语就会获得一种附加的社会含义, 形成新的语义类属:a loose man中的loose, 仅指当事人的行为方式, 充其量不过是指一个身无归宿的“流浪汉” (a fugitive) ;a loose woman则不同——在新的语境中, 由于当事人的性别不同, 所以loose一词不仅涉及她的生活方式, 而且明白无误地涉及她的道德水准, 含有“放荡女人”的底蕴 (Bolinger, 1982) 。

以上三点内容, 概括起来, 集中体现了一点: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大男子主义思潮, 通过各种话语模式, 试图推行一种“双重标准”, 体现了一种强权政治对于弱势社团的压迫与歧视。有理由相信, 这种根植于政治文化、习俗观念上的“双重标准”, 千百年来体现了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一种“文化歧视”。这种文化歧视又通过语言的折射演变成为一种观念定势。这种观念定势还通过社会语用机制, 成为社会化、制度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重新进入我们的价值系统, 最终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社会化”、“制度化”、“化石化”的结果 (as a social-ized, institutionalized, and fossilized fact) 。

综上所述, 本文由汉语中某些字词和英语中某些字词给人们产生的联想意义, 分析了汉英语言在性别歧视这个层面上的文化特点。

摘要:本文由汉语和英语中出现的某些字词给人们产生的联想意义, 分析了汉英语言在性别歧视这个层面上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性别歧视,汉英语言,联想,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Jespersen, Otto.ThePhilosophyofGrammar.London:George Allen&Unwin, 1924.

[2]Maggio, Rosalie.The Nonsexist Word Finder:A Dic-tionary of Gender-free Usage.Boston, Mass.:Beacon Press, 1988.

[3]Pillips, Shelley.Sexism and Self-concept in the Lan-guage of Children:A Middle Childhood Survey.In Bruce Bain (ed.) , The sociogenesis of language and human conduct, New York:Plenum, 1983:141-151.

[4]Pulman, S.G.WordMeaningandBelief.London&Can-berra:Croom Helm, 1983.

[5]王德春, 孙汝建, 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上一篇:治安现状下一篇:节水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