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的现状与思考

2024-07-15

智慧医疗的现状与思考(精选十篇)

智慧医疗的现状与思考 篇1

关键词:智慧医疗,现状,发展趋势

1 智慧医疗概述

1.1 智慧医疗的产生

“智慧医疗”这一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 而是在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随着“智慧地球”的提出而出现的。2009年, 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理念, 即指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相关物体之间的特殊联系, 利用计算机将其信息予以整合以实现现实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融合。IBM还针对智慧地球在中国的应用, 提出了包括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供应链和智慧银行在内的六大推广领域。因此, 从根本上来说, “智慧医疗”脱胎于“智慧地球”。

1.2 智慧医疗的内涵

根据IBM公司的相关概念、学术界的观念和我国的具体情形, 智慧医疗是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并通过智能化的方式, 将与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人员、信息、设备、资源连接起来并实现良性互动, 以保证人们及时获得预防性和治疗性的医疗服务。智慧医疗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 是现代医学和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包括智慧医院服务、区域医疗交互服务和家庭健康服务等基本内容。智慧医疗与数字医疗和移动医疗等概念存在相似性, 但是智慧医疗在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智能处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 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具体应用的更高阶段。

2 我国智慧医疗的发展现状

2.1 智慧医疗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自智慧地球理念和智慧医疗概念产生以来, IBM中国地区政府与公众事业四部经理刘洪在2009年的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 (HIMSS) 大会上, 将智慧医疗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数字化医院和区域卫生信息化两部分。我国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也相继提出了关于智慧医疗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规划。国家出台了关于智慧地球实行的相关文件, 为智慧医疗的实施提供了宏观指导。2012年12月初,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以下简称住建部) 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 (区、镇) 试点指标体系》两个文件。2013年1月29日, 国家住建部公布了中国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同时, 部分城市提出了关于智慧医疗的建设理念和实施方案, 为智慧医疗这一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积累实施的经验, 推动了智慧医疗这一信息体系在我国医疗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各城市智慧医疗的推进和实施及快速发展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包括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提高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在内的智慧医疗建设目标和规划蓝图; (2) 为提高医院运作效率和医疗服务的水平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的医疗服务信息平台; (3) 为缓解看病挂号难问题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的普遍推广使用; (4) 利用先进的智能医疗设备提高诊疗水平和质量的智慧诊疗的推行; (5) 关注弱势群体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的开展; (6) 方便结算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医疗卡结算方式的推广应用。如, 浙江省瑞安市妇幼保健院实施了网上预约挂号服务, 不仅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预约门诊的通道, 为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30台医疗服务自助机陆续启用。这种多功能“通柜机”可实现了自助挂号、预约取号、自助缴费、自助查询、自助打印等强大的功能, 患者在机器上不仅可以查询门诊就诊流程、医师出诊信息、专家介绍、物价信息、检验结果等, 还可以自助打印化验单、取药单等, 像在银行ATM机上操作一样便捷。机器上也可以直接进行银行转账服务 (除信用卡以外的所有银联卡) , 缴费时再也不用揣着一叠钱在窗口苦苦排队了, 而且每个操作环节均只需花几十秒, 大大缩短了排队时间。自助机的启用, 不仅提高了就诊效率, 解决了排队难挂号难的问题, 方便了患者, 也减轻了医院的负担, 体现了瑞安市妇幼保健院的在实现智慧医疗的过程中的人性化与严谨性兼具的特质。2014年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手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率先在国内推出“智慧医疗”手机门诊系统, 开启了复诊病人“足不出户、在家看病”的就医新模式, 切实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的医疗服务。

2.2 智慧医疗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2.1 智慧医疗的推行实施缺乏专门的宏观指导性文件。

智慧医疗是一个新生事物, 在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中等方面都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而目前, 我国一般只有城市制定的智慧医疗建设的规划目标和实施意见, 没有专门针对智慧医疗建设的宏观指导性文件, 智慧医疗的实施出现了宏观指导缺位的问题。浙江瑞安市妇幼保健院的智慧医疗的实施也是在浙江省和温州市有关政府部门的关于智慧医疗的专门文件的指导下进行的。我国的智慧医疗的实施只有国家关于智慧地球的宏观指导意见, 不能为智慧医疗具体推进和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供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案,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地区和单位参与建设智慧医疗的积极性不高, 推进智慧医疗的步伐不一致, 不利于智慧医疗的进一步推进和建设, 也不利于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2.2 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信息资源共享未充分实现的问题。

智慧医疗实施中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打造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医疗服务信息服务平台, 就是通过对患者信息资源的共享, 提高医院的运作效率和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而目前在我国与医疗服务有关的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包括居民健康信息和临床医疗信息在内的公共卫生信息未实现充分共享。如市级医疗机构与省级大医院未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在某一医院做的相关检查在另一医疗机构不能获得认可,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群众就医带来不便, 不利于患者享受及时高效统一的诊疗服务。例如, 温州市正在开发的以实现诊疗、检验结果互通为目的包括患者的门诊主诊断、检验结果、出院诊断、出院小结等内容的诊疗资源共享平台, 有利于医生及时调阅患者的医疗信息, 便于后续的临床诊断, 同时也提高诊疗效率。但这只是在2013年12月暂定在市区部分三级甲等医院和五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用, 而且该平台正处于软件开发阶段, 技术相对不成熟, 适用范围过于狭窄, 无法实现医疗信息的充分的共享。

2.2.3 智慧医疗服务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众所周知,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 信息安全对于维护个人的隐私权和公共安全及公共秩序的维护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智慧医疗的运用在为患者提供就医便利的同时, 也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因此, 各医疗机构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智慧医疗实施时, 也要提高对信息安全的重视, 加强网络建设, 加强信息数据的保护, 确保信息系统的稳定, 以避免信息数据泄露。

2.2.4 在智慧医疗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相关法律法规欠缺的问题。

目前, 在智慧医疗的推进和实施中, 关于如何保护公民个人电子档案信息和患者的隐私等方面, 仍然存在着法律空白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因此, 在智慧医疗的建设实践中, 需要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以法律的强制性保证智慧医疗相关规定和措施的落实, 指导智慧医疗的推进和落实, 使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和管理行为有法可依。

3 智慧医疗的发展趋势

3.1 政府参与加强化。

虽然智慧医疗在发展过程中, 存在缺乏宏观指导性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欠缺的问题, 但是, 从政府对智慧医疗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中, 可以看出在智慧医疗的发展过程中, 呈现政府参与加强化的趋势。一方面, 由于智慧医疗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方式, 没有相对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 为避免在智慧医疗的实践过程中出现更多的问题, 所以国家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和法律法规, 对智慧医疗的具体实施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引领。另一方面, 国家和政府参与度的加强不仅可以给智慧医疗的实施提供宏观性指导, 规范智慧医疗的实施行为, 而且有利于维护公众的信息安全、合法权益, 实现智慧医疗的规范化和进一步推动医疗体制的改革。例如, 浙江省卫生厅和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联合开发建设一个统一公共预约服务平台, 实现医院门诊实名制预约挂号, 方便群众就医, 并于2010年9月, 正式启动全国首家“12580医院预约诊疗平台”, 面向在浙就医人员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预约挂号服务。2013年浙江省和杭州市的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参与了在滨江区举行的“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启动仪式。充分说明在智慧医疗的推进中, 政府的参与度逐渐加强。因此, 在智慧医疗的未来发展过程中, 政府将制定更多的配套制度措施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在实现医疗体制改革和健全医疗体系的智慧医疗的推进中呈现政府参与度加强化的趋势。

3.2 应用范围扩大化。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应用系统的成熟完善, 智慧医疗在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大, 智慧医疗的功能和作用为更多的人所认可, 其应用范围也将逐渐扩大。智慧医疗将贯穿公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 并覆盖儿童、老人、孕妇和特殊疾病患者等多种多类人群, 适用范围将逐步扩大智慧医疗将慧及更多公众, 将在更多医疗机构适用。例如, 浙江省的“12580医院预约诊疗平台”历时三年多, 已在浙江全省169家医院使用, 三甲以上医院覆盖率接近100%, 已累计提供了近千万人次的预约服务。在政府的不断支持和扶持下, 智慧医疗的作用和功能将得到很大宣传, 其适用范围甚至可能覆盖卫生部提出的包括药物管理、新农合监管、城镇医疗保障、药品器械信息化监管、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等重点业务系统。

3.3 信息共享普遍化。

针对智慧医疗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共享未完全实现的问题, 在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及制度的支持下和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的环境中, 智慧医疗呈现了信息共享普遍化的发展趋势。2013年, 浙江移动通过4G网络为医院搭建了远程医疗系统, 缩短了医疗信息的空间距离, 实现了医生的远程会诊和诊疗信息的共享。此外, 他们还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 搭建了120院前急救信息化平台, 缩短医疗信息的时间距离了, 极大地提高了急救效率, 充分实现了诊疗信息的及时高效的传递和共享。这充分说明国家和政府在智慧医疗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医疗信息的共享, 并一直在采取措施推动医疗信息共享的普遍化。物理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为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更成熟更完善的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 有利于对相关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加工及整合和实现医疗信息的融合, 实现医疗信息共享的普遍化。

4 总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智慧医疗应运而生, 在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中, 智慧医疗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 在宏观指导、资源共享、信息安全和法律法规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我国政府的支持和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中, 智慧医疗呈现出政府参与加强化, 应用范围扩大化和信息共享普遍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移动通信网承载物联网业务的研究[R].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 2010, 3.

[2]曹剑峰, 范启勇.漫谈智慧医疗[J].上海信息化, 2011, (3) :26-28.

[3]徐菲.智慧医疗的前景与难题[J].中国公共安全, 2013, (12) :131-133.

[4]高逸飞.智慧医疗:梦想如何照进现实[J].中国医院院长, 2013, (2) :70-71.

[5]王志球.智慧医疗:商业模式正在变革[J].股市动态分析, 2014, (1) :14-15.

[6]孙文德, 沈封桂, 张伟忠.杭州智慧医疗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现代城市, 2013, (12) :34-37.

[7]薛青.智慧医疗: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 2010, (05) :56-58.

[8]曹剑峰, 范启勇.漫谈“智慧医疗”[J].上海信息化, 2011, (03) :26-28.

[9]刘莉.区域医疗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11) :36-37.doi:10.3969/j.issn.1671-6396.2008.31.015.

智慧医疗的现状与思考 篇2

一、发展现状

我县辖4镇6乡94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截止目前,全县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个(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合管办、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9个,分院2个,村卫生所94个,个体诊所205个。现有业务用房面积24601平方米,其中县城15553平方米(县医院6079平方米、中医院5231平方米、社区3220平方米、妇幼站1023平方米),乡镇卫生院现有业务用房面积9048平方米。全系统现有正式职工501人,其中县城346人,副高级技术职称13人,中级职称93人,初级以下职称240人;乡镇155人,副高级技术职称3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以下职称127人;核定病床数454张,其中县城330张(县医院200张、中医院100张、社区服务中30张),乡镇卫生院124张全县94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卫生所,常见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筛查防治、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等工作都能正常开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势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进步,党和政府对卫生事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全县卫生事业纵向比较有发展、有进步,主要表现在:自2008年以来正宁县卫生系统共实施中央扩大内需卫生项目4个,总资金224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30万元,1

县级配套114万元),总建筑面积14459平方米,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概算投资2800多万元,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这些卫生项目的实施,项目资金规模逐年扩大,使卫生医疗单位的基础建设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每个乡镇卫生配备一辆急救车辆并至八月底全部安装GPRS,使急诊急救体系初步建全;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卫生局共建成10所乡镇公共卫生办公室并配备设备达11万多元,使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9年全县参合农民住院报免6123 人,县外住院人数1325人,占住院报免人数的 21.63,新农合的平稳运行,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了一定好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群众的医疗消费需求明显增长,住院治疗率明显上升。但由于目前我县县、乡两级尤其是乡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低下,患者外流现象比较严重,据统计,2007-2009年,全县参合农民住院报免17719 人,县外住院人数6004人,占住院报免人数的 33.88%。近年,卫生工作在全市年度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中处于后进位臵。

二是卫生技术人才匮乏,整体业务素质偏低。全县卫生系统按照编制应配备770人,目前现有正式职工501人,缺编269人,而且69.1%的医务人员集中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仅有155名,缺人问题极为突出,占现 2

有正式职工的30.9%,承担着全县20万农村人口的医疗保健服务任务。而在编人员还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偏低的问题。现有的501名医务人员,中专以下学历289人,未取得专业技术职称59人,分别占职工总数57.6%和11.8%。另外,在全县卫生人员总量不足的背景下,部分专科人才更是奇缺,尤其是外科、妇产科、儿科、财会人员(有会计资格证书)严重不足。全县没有一名在全市医疗行业中享有一定医疗声望的医疗专家,缺乏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造成重大疑难病情难以诊断,使医院在群众中的信任度降低,群众不得不外出就医,这样额外增加了群众看病成本增加了群众负担。

三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全县9所乡镇卫生院2所分院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房屋,部分乡镇卫生院的房屋已陈旧、狭窄,有的已成为危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全县至今没有一台合格的CT,好多医疗机构现在使用的临床检验、生化检查等设备,均属于淘汰产品。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现有医疗设备如X光机、心电图机、B超、手术器械以及常规化验等多数已陈旧、老化,不能使用,且无力更新。村级卫生所大部分为乡村医生个人家庭式举办,从业人员亦农亦医,素质不高,加之基本医疗设备非常简陋,服务功能低下,90%以上的村卫生所使用的医疗设备,只有听诊器、体温计和血压计“老三样”。导致群众只要遇到大病必须外出就医,遇到重大病情只能介绍患者去西安及临近县诊断,客观上加重了群众就医负担。

四是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经费紧张。一是卫生局局机关与部分分出单位同楼办公,暖气安装、年暖气费、门卫接待等欠款达26万元之多。二是基建欠账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乡镇卫生院未上划县级管理之前,建设项目欠款55.75万元,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三是罗川卫生院撤并时,医院拍卖15万元,欠账24.8万元,收支相抵尚欠9.8万元,已造成上访。四是县医院传染楼、中医院办公楼、疾控办公楼修建欠账127.6万元,监督所因修北环路占地、拆房、拆墙无补偿,急需16.83万元维修。五是“非典”时,各医疗单位为抗击“非典”建设发热隔离门诊等,欠账23万元。目前卫生系统因为上述原因欠账达216.15万元,卫生系统欠款及缺口资金总计已高达516.03万元。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投入

一要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需要各级共同关注,把农村卫生事业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并同计划生育、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一样放在同等重要位臵。二是按照关于卫生事业的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的原则,县财政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切实保证乡村防疫、妇幼人员的报酬兑现。三是把村级卫生所的建设纳入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按照注射室、诊断室、药房“三室”分开的要求,每个乡镇每年力争建成2个或2个以上的标准化村卫生所。

(二)建立人才流入机制,抓好从业人员培训

卫生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县农村卫生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向机制和加强人才培养是振兴农村卫生事业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加快卫生系统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激活用人机制,尽快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向机制。一方面,积极推行乡镇卫生院院长公开竞聘,选拔一批有管理经验、有开拓精神的优秀人才担任卫生院院长,并实行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另一方面,简化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卫生技术人才录用及管理办法》,对卫生系统所需人才,实行全员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同时,通过政策倾斜,吸引大中专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充实基层卫生队伍。二是要继续加强对乡村两级卫生人员的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重点针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院长管理水平,增强乡镇卫生院自身发展能力。三是大力开展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县级医疗单位要和乡镇卫生院建立联建关系,对受援单位免费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指导等工作。四是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待遇,尽快解决好乡镇卫生院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统筹的上缴工作,落实财政配套部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留住现有的卫生技术骨干。

(三)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卫生工作水平

一是结合全省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积 5

智慧医疗产业结构及发展现状探析 篇3

摘要:随着ICT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进入4G时代,互联网应用演变至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应用平台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救治和服务水平成为近期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智慧医疗产业也就随之产生。另外随着智慧城市规划的落地实施,智慧医疗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要素和对民生影响最大的单元之一,其应用推广将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产生重大影响。不可否认,技术因素在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对于医疗卫生这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产业发展模式才是决定智慧医疗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如何构建能长期健康持续发展的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对智慧医疗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智慧医疗;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互联网

一、 智慧医疗产业的系统要素

目前我们的医疗卫生行业涉及主要涉及如下单位:政府、核心医疗机构(掌握主要的优质医疗资源)、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目前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再加上需要医疗服务的社会公众,以及在具体行业服务运营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平台(涉及大量ICT公司、互联网企业和通信运营商)即构成智慧医疗产业的系统要素。

二、 智慧医疗应用推广的意义和目标

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并不能有效解决医疗卫生行业体制甚至机制上的问题,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智慧医疗的实施可以提升医疗机构个体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强化核心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有助于医疗机构形成高效有机的整体,从而提升医疗卫生行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让社会公众的相关民生满意度提升。

卫生部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对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具体见下图一,十三五期间,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是工作重点之一,除了上述意义之外,最终还可以有助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督考核和指导。

医疗卫生行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平台与社会公众形成有效互动,使所有社会公众及时得到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全面完善终身的健康管理是智慧医疗的最终目标。

三、 智慧医疗的主要系统框图描述

智慧医疗系统主要框图应该由如前所述的核心要素围绕对病患/社会公众的服务构成,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各级计生委);主导核心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含主索引);核心医疗机构,其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智慧医疗的基础;基层医疗机构等。核心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和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联网+应用平台是以后智慧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政府、核心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医疗服务的病患(社会公众),这四大块之间形成网状联系,最终围绕病患(社会公众)形成有机运作的整体。具体见图2。

就核心医疗机构内部进行展开分析,又可分为四层,分别为应用层、数据层、网络层、感知层,其中数据层是关键。数据层主要指在医院内部信息化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网络层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包括WIFI、不同制式的2/3/4G移动通信网络)。感知层指的各类医疗专用和健康管理专用的各类传感器,如便携类血压/血糖/心电监测传感器等。

目前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是目前核心医疗机构正在尝试的应用热点。

目前我国智慧医疗产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国家认可的最终系统框图和相应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在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层目前各省市开展最多的工作为电子病历,目前也正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

四、 近期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

1. 政府主管部门推动产业标准的建立。智慧医疗产业涉及多行业多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和融合产业,涉及的各类标准复杂凌乱,后期应该在政府主导下,组织成立专业人员和机构,加快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标准。

2. 加快专用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各类医疗专用和健康管理专用的各类传感器是智慧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第一,目前的无线网络环境复杂,包括WIFI和不同制式的2/3/4G移动通信网络,如何设计开发自适应的传感器网络通信接口使得相关数据得到及时高效不失真传输需要引起重视并尽快突破,第二,目前市场上在用的专用传感器基本都是通过私有协议与封闭专用平台对接,开放性差,缺乏行业公认的公用协议,目前在车联网领域,公用协议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并在逐步解决中,中国移动已经在前几年推出了规范物联网终端与M2M平台间数据通信和用于终端规范管理的WMMP协议,并且在车联网领域进行了积极推广,值得智慧医疗产业在发展专用传感器时借鉴;第三,专用传感器所传送的数据涉及个人隐私,需要法律层面制定相应法规进行保护并明确相应的信息技术安全体系建设要求。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标杆项目的实施同步探索解决,产业化是促进专用传感器研发突破和相关问题解决的有效推手。

3. 创新运营模式。智慧医疗改变了现有的就医模式,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应用让卫生医疗体系中每个要素紧密联系并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最稀缺的资源,医生尤其是名医,其生产力得到了彻底解放,解决各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但是对于相应的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就要创新运营模式。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这就意味着要把现有的卫生医疗行业打造成一个开放、多方共赢互利的生态圈。政府应该在满足相应公共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指导和引导各类医疗机构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的医疗需求。

4. 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在前面所述的智慧医疗系统框图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层,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将另外三个层面,即医疗机构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平台、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互联网+平台融合成一个高效有机的整体,而且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平台未必完成所有数据的物理集中,但肯定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视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是一个逻辑集中管理平台,其数据分散在各处,通过核心模型虚拟成完整的数据集合,其中目前各省市都在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大数据应用就是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电子病历),比如江苏省人民医院已建成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期项目目前包括三个库:(1)相关人员的基本资料;(2)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等信息;(3)动态远程检测数据。方便医护人员在医院、或社区监护平台实时查看被监护者的健康档案情况。被监护者或其家人在家中、办公场所、在户外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掌握监护者的健康档案情况。通过智能终端将人体实时体征信号转换为数字信息,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完成远端信息的连续、实时、准确采集。远程医疗监测平台随时随地的测量心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血糖、脉搏、血氧等生命体征,实现对身体隐患的早发现和早治疗。目前实现了血压或心率远程监测。当智能终端传输的数据超过系统设置的临界值的时候,系统会以短信的形式通知相关负责的值班护士,医生和平台维护人员,另外相关医生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进行具体信息和数据的移动查询。

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智慧医疗产业顶层设计的有效落地,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快投入,及早建设。

五、 智慧医疗产业的内涵

智慧医疗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现了信息化带来的产业融合新趋势,正如约翰.索普指出的,“随着计算机能力的广泛化、先进的通信能力消除了时空的约束,经营的本质甚至整个产业都需要重新定义”。也就是,当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到要求相关行业进行信息技术之外的配套改革的地步时,“完成这些变革需要重组产业的边界,至少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和产业运行规则”。而且智慧医疗产业充分体现了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的特点,所谓智慧只有通过医疗产业的两化融合和对信息的全方位有效利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形象地描述,通过各种先进的ICT技术实现的智慧医疗应用是智慧医疗产业的血管与肌肉,而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大脑,核心医疗机构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心脏。

六、 智慧医疗产业近期应用热点

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是目前核心医疗机构正在尝试的应用热点。而这两个应用热点带来的影响是不太一样的。

随着国内通信业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全覆盖已经是现实,目前省人民医院已经通过移动的4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心血管疾病的远程诊疗,并可以在省人民医院本部远程指导其他医院进行现场手术,大大提高了核心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间的协同效率和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今年,基于移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心血管疾病远程诊疗系统将覆盖全国近30家医院,远至陕西富平。另外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卫计委将尝试建设覆盖全省的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系统。

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不仅仅是利用先进ICT技术实现的智慧医疗医用,更多地体现了全覆盖医疗解决方案带来的革命性的商业影响。全覆盖医疗解决方案的潜在商业影响很大,到2020年,医疗成本将占美国GDP的20%,超过4万亿美元,这其中将有一办用于慢性病患者,这些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预防性保健和监测获得更好的治疗,充分降低住院治疗成本,并充分体现了以病患为核心的模式特点。而在国内,养老问题由于社会老龄化趋势也更加凸显,老年人也是慢性病患者的主体,另外慢性病患者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患者数量数目庞大,因此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浮出水面,其在国内的商业影响相比美国更加巨大,需要相关设备生产厂家、通信运营商、ICT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充分介入,另外核心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尤其社区医院的协同更是此项工作能否成功运作的关键,其运作体系相当复杂,甚至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和推动下由各方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予以落地,这将是智慧医疗产业在近期最大的一块蛋糕。

七、 智慧医疗发展的产业模式建议

在目前的智慧医疗产业发展过程中,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凸显成两种模式,即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和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

目前在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方面,挂号应用是已经开展比较成熟和普遍的一个应用,而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所伴随的是各个核心医疗机构的集团化,比如江苏省人民医院和鼓楼医院都已经组建了医院集团,并且向社区医院进行服务延伸。

对于这两种产业发展模式,我们认为绝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智慧医疗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新医改的切入点之一,智慧医疗的产业模式应该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从前面所述的智慧医疗系统框图来看,智慧医疗产业的各核心要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要素协同重于单要素主导,并且通过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上最终实现一致的信息流带来相关产业的融合和系统的重组。因此,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包括标准制定)和政策引导扶持的前提下,要积极发挥核心医疗机构、通信运营商和主流ICT公司、互联网公司的积极性,让大家积极探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拓智慧医疗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美)柯本,(美)布朗,(美)普里查德,著.互联网新思维:未来十年的企业变形计[M].钱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美)斯奈德,著.4G革命:无线新时代[M].钱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智勇(1976-),男,汉族,江苏省姜堰市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未出站),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省级集团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系统集成、系统分析和移动信息化;段宇(1969-),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干部保健办公室行政主任,研究方向为内分泌疾病基础与临床,临床内分泌疾病健康管理。

我国智慧旅游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篇4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智慧旅游是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 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全新旅游形态。

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 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 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简单地说, 就是利用新技术和设备, 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 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 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 让旅游安排进入“触摸时代”, 逐渐乃至完全消除旅游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现象[1]。

二、智慧旅游解决方案

智慧旅游的解决方案如何, 至今为止, 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路线图, 但是关于智慧城市IBM给我们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首先需要实现感知化;其次, 是要实现物联化;第三, 也是最为重要的, 是要实现智能化。它的运作形态是: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 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随时随地进行全面感测;“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 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 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 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 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2]。

智慧旅游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但借助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 下列三个基本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即“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的游客应用”以及“信息化的产业应用”, 以此来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 满足游客需求, 而其中最为根本的一点, 智慧旅游是以游客为中心,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随时随地感知、捕获、传递和处理信息, 以信息化服务游客, 进而创造安全、便捷、高效、环保的旅游环境, 实现游客、旅游企业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共赢。

三、部分城市建设智慧旅游的做法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为更好地服务游客, 建设智慧旅游是一个必然趋势, 不可否认, 智慧旅游不可能在一天建成, 它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同城市所需时间可能长短不一。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11年7月12日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期间说, 我国将争取用10年时间, 使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 基本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 在我们这个新兴的世界旅游大国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为此, 我国已正式确定江苏镇江建设成为“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 该中心主要是为推进我国智慧旅游发展, 支持智慧旅游装备、软件及相关应用模式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工作, 为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和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和技术服务;并且我国将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城市开展试点工作。

我国南京、苏州、宁波、北京等城市作为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有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㈠南京智慧旅游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南京市于2011年4月启动智慧旅游的建设, 并率先编制完成总体规划, 制定了具体的三年行动计划并实施建设。目前一期重点建设项目已初步完成, 推出南京游客助手、智慧旅游互动式体验终端、乡村旅游营销平台、智慧景区试点、“旅游执法e通”和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六大项目[3]。

“南京游客助手”是为到达南京的游客提供的手机平台应用产品, 是集吃、住、行、游、购、娱等信息功能服务于一体的手机旅游通。该项目突出提升游客体验的建设理念, 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以政府公信力为支撑、以各运营商的市场资源为依托、以各旅游企业为纽带, 是全国第一个由官方推出的基于智能手机的旅游客户端软件。游客通过下载该软件后, 在南京自助游中依靠手机的便捷性和网络覆盖面, 随时随地查询各类旅游资讯, 享受查询和预订一体化的便捷服务。

“新型游客体验终端”则现身于南京的高星级酒店、代表性景区以及旅游咨询中心, 终端外形时尚、内容新颖、使用方便, 启用42英寸彩色显示屏, 通过触摸屏, 可以全面地了解南京的旅游资源和各类资讯。同时, 通过终端联网实现远程管理, 与官方网站和微博实现实时互动, 为来宁游客提供更贴心、更快捷的信息服务。

“乡村旅游营销平台”将南京乡村旅游信息通过“南京游客助手”这一综合性网络营销平台全面地展示。网页上按照各个旅游点所在的区县进行了分类, 便于游客根据方位和区县特色来查找;点开每个旅游点, 能看到地址、电话、人均消费、营业时间、项目特色、旅游简介等信息。

“旅游执法e通”系统, 实现了旅游行业管理人员通过智能手机, 进行旅游执法信息的现场查询, 以及数据的现场采集功能。包括查询检索导游信息、旅行社信息、政策法规、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点 (包括农家乐) 、旅游车辆、市区县旅游局信息、其他城市旅游执法大队 (质监所) 信息、各单位联系人等功能, 大大提高了旅游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智慧景区”试点是指将玄武湖公园和红山森林动物园打造成智慧景区, 游客进入景区就可通过智能手机、景区体验触摸屏及PAD等各类体验终端, 结合定位功能, 实现智能化自助导览和查询服务。

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是将南京市各主要景区的实时画面、车船客流等动态信息实时反应在该平台上, 管理部门可以方便直观地了解整体运行情况, 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同样借助这个平台, 游客及市民可以合理地选择出行时间, 规划合理的出行线路。

㈡苏州智慧旅游根据《苏州智慧旅游行动计划》, 苏州智慧旅游服务旨在从游客角度出发, 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如提供“一云多屏”和“一云多路”的旅游信息服务, 所谓“一云多屏”, 就是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统一的信息基础上, 实现同样的旅游信息在不同信息媒介上都有对应的体现形式, 不仅是传统的旅游门户网站, 还通过电脑、手机、触摸屏、数字电视和其他设备, 全方位地向游客提供信息服务;“一云多路”则是指旅游信息来自不同渠道, 使信息内容丰富而全面, 总之让游客更为便捷地获取全方位的旅游信息。

苏州的智慧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方便, 同样也实现了智慧旅游管理, 通过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 在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 也将为游客避开高峰选择游览景点、寻找停车位等旅途中的常见问题提供解决之道, 如对游客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基于这一数据, 将可实时发布旅游点流量热点图, 游客可根据这一信息主动避让高峰, 选择相对人少的景点, 保证旅游品质。在智慧旅游的建设中, 苏州还将设立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依据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安全状况的评估, 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向旅游者发布不同等级的安全预警信息, 通过智慧旅游平台, 还可以监控旅游团队行程[4]。

㈢宁波智慧旅游作为宁波“智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宁波智慧旅游建设已具雏形, 2011年年底, 宁波已把所有景区、宾馆酒店、旅行社等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 出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信息一网打尽, 打造了一个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5]。

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旅游已在宁波旅游企业得到积极应用。5A级旅游区溪口新建成了电子门票系统、视频呼叫系统等, 不仅可实时掌握各景点的客流量、游客构成等, 而且能即时了解各景点交通、停车位置等状况, 可及时对景区现场进行指挥调度;景区还推出自助语音导览服务, 让散客租个耳机就能漫游溪口景区, 该景区现已成为首批22个“全国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

宁波精心打造的“虚拟旅游社区”则开启了传统旅游业服务模式的创新之路, 分为漫游、导航、角色三大功能。游客登录宁波旅游信息平台, 下载“虚拟旅游社区”控件后, 就可以“游览”宁波各大景点的美丽风光。使用键盘和鼠标控制可“漫游”变换角度和高度, 俯瞰整个旅游景点。当然还可以运用社区中的角色, 对感兴趣的景点进行全方位“游览”。目前, 宁波老三区、东钱湖已经被搬上了“虚拟旅游社区”, 接下来宁波市旅游局将逐步对宁波市大范围内的景点进行“克隆”。通过该平台, 不仅让没有机会来宁波的游客在网上体验宁波美景, 还可以让想来宁波旅游的游客, 预先在网上进行模拟观光, 摸清景区路况, 提前饱览甬城美景, 为未来的实地旅游打下一个基础[5]。

通过现阶段上述城市在智慧旅游建设上的有益尝试, 我们可以充分感知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旅游企业抑或是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通过智慧旅游可以智慧地获取各自希望得到的全方位的、翔实的资讯, 然后进行科学的决策, 旅游者会决定自己的旅游方式, 旅游企业会进一步改进自己的产品, 完善自身的服务, 进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而旅游管理部门则会提高监管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旅游市场, 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旅游环境与秩序。

㈣北京智慧旅游作为首都的北京自然不会在智慧旅游建设上甘为人后, 2012年5月10日正式推出《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 (2012-2015) 》, 北京拟用4年的时间, 实现旅游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整体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实现旅游信息分享的透明化、互动化, 着力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具体而言, 北京智慧旅游的发展目标为“智慧北京, 便利旅游”, 即一切为了游客, 为了游客的一切。2015年, 规划的最后一年, 完成政务管理体系、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业态在内的智慧旅游三大体系;完成九大系统建设, 包括旅游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系统, 便民服务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旅游应急指挥系统等;完成智慧旅游六十个建设项目, 包括虚拟景区旅游平台, 景区自助导游平台等。届时, 前往北京的游客将会感知一个全新北京带来的独特、非凡的体验[5]。

四、国外智慧旅游的经验分享

㈠新加坡旅客智慧卡智慧卡是生物认证科技的一项产品, 其晶片可储存旅客的样貌、指纹或眼睛的虹膜影像。只要扫描智慧卡及核对样貌、指纹或虹膜影像, 即刻就能核对持卡人的身份, 一卡在手, 就能享用无现金购物、轻松参观景点以及索取消费税回扣等, 甚至可以免除出示护照和填写表格的麻烦, 游客可以尽情享受在狮城的悠闲假期。

智慧卡的申请也是非常方便的, 旅客可在自己的国家通过互联网订购新加坡旅游产品, 新加坡有关部门便能电邮一个独特条形码 (barcode) 给该旅客, 让他自行打印。当旅客抵达新加坡后, 可持该条形码在关卡办一张个人智慧卡, 存入自己的指纹和样貌等生物特征。有了这张可以连接客人信用卡账户的卡, 旅客购物时不必掏出现金。如果旅客在自己的国家已经通过互联网预订了酒店或租车服务, 到时便能以智慧卡快速登记住房和取车。他们也能以智慧卡索取消费税回扣, 省下填表格的麻烦。即使旅客回国了, 智慧卡还能发挥功能, 让他们通过互联网订购自己喜爱的新加坡纪念品, 然后空运过来。

㈡虚拟旅游虚拟旅游是通过三维实景与电子地图等相结合, 让网友通过在网络上构建的虚拟旅游环境实现“身临其境”游览景点的E时代旅游方式。在国外, 虚拟网站已比较成熟。统计显示, 45%的美国网民体验过虚拟旅游这一网络旅游方式。而著名的虚拟世界网站“第二人生”, 采用三维图形技术模拟出一个大型虚拟世界, 更是吸引了多达460多万名会员。许多欧洲旅游城市都开设了较为完善的虚拟旅游服务。在美国, 基于电子商务和在线旅游的虚拟旅游市场, 促使旅游接待业的经济规模, 从2002年的180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40亿美元[6]。从原来通过纸质和影像媒体对某地的旅游描述及介绍, 发展到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虚拟旅游, 后者则将更直观生动的信息送达到潜在游客手中, 刺激其产生强烈的旅游冲动。

五、智慧旅游的路径探索

㈠制定一个高起点的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 逐步推进“以游客为中心, 满足游客在游前、游中、游后的各种需求”作为智慧旅游总体规划的核心, 智慧旅游建设范围除涵盖政府部门、景区、旅行社、酒店等相关旅游产业环节, 还应将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安全等城市配套保障体系有机整合, 只有行业涵盖面宽, 建设应用面广, 方能为今后搭建整体、完善的智慧旅游应用体系, 全面实施项目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㈡融合发展, 整合资源, 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智慧旅游并非由政府部门单方面行动, 而应由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业等进行整合打造智慧旅游推进联盟, 只有各方达成共识, 齐头并进方能实现智慧旅游的理想状态。如首批南京智慧旅游联盟已包含信息化规划设计单位、三大通讯运营商、市民卡公司、旅游专业网站、旅游企业等近30家成员单位。

㈢重视标准制定, 引导规范建设管理智慧旅游前无古人, 全国也只是提出了概念性的口号, 具体怎么做并无标准。各地不应仅满足于做一两个系统, 而是要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更大的范围内, 来整合整个旅游行业的需求, 力争成为智慧旅游行业的领先者, 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之一。

各个城市在打造智慧旅游时, 一方面整合和改造现有的各种旅游信息资源, 清理、确认和制订云数据库体系标准与规范;另一方面探索制定智慧旅游的相关行业标准, 通过标准和数据规范的制定, 在各个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建立有效的旅游资源共享机制和分级管理的旅游数据资源, 积极引导旅游企业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㈣打造多功能的信息平台智慧旅游系统的架构需具体明晰, 包含用于游客的前端智能化信息服务体系;用于政府的前端集成式中央管理体系;用于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前端商务管理体系;后端支撑体系及配套保障体系等。各应用子系统均可通过统一的外部接口与综合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和信息交互。

㈤建立学习型社会为全力支持智慧旅游建设, 各城市要在人才引进、教育培训、要素保障与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整合提升力度。在人才政策方面, 应在人才引进、项目支持、创新奖励、人才住房等方面出台更有竞争力的鼓励政策;在教育培训方面, 着力建设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高端人才平台, 采取“院地合作”的模式开展产学研一条龙人才培养;在要素保障与公共服务方面, 为智慧旅游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研发支持、资金保障、成果转化等支撑服务。不断发挥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集聚的优势, 发挥高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 发挥政策和环境建设的优势, 加快智慧旅游建设的步伐。

总之, 城市智慧旅游建设需汇聚全市之力, 思想上高度重视, 努力探索并实践, 而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可促进旅游业转型发展, 可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式提升, 通过开展智慧旅游建设, 可促进我国旅游业逐步走上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奇平.智慧时代的技术大同[J].互联网周刊, 2010, ⒆.

[2]张永民, 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 2011, ⑵.

[3]刘海琴, 黄欢, 卢红.南京智慧旅游一期建设成果昨发布[N].南京晨报, 2011-11-29.

[4]徐蕴海, 张致远.智慧旅游3大惠[N].苏州日报, 2011-12-7.

[5]金晓东, 林轶男, 应梦漪.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旅游轻松搞定智慧旅游悄悄走近你我他[N].宁波日报, 2011-06-15.

智慧医疗的现状与思考 篇5

思考

对我市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观察和思考2007-02-10 16:48:36

××

×摘要:多年来,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步履维艰,困难与矛盾重重;三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许多政策难以兑现;四是农村医疗保障机制严重滞后,已不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着力从思想认识、运行机制、现行体制、领导管理等方面挖掘其深层次原因,并试图对“如何在农村建立切实可行的医疗保障体制”问题进行探讨,论述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以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医疗保障问题。

×关键词:农村农民医疗卫生保障体制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农村三级预防保健体系基本建立,农民就医比较便利,医疗技术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计划免疫工作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农村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的现象,在我市农村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亟待我们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

一、当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现状

×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虽然有成绩、有进步、有发展,但总体上还是呈弱化的态势,其状况令人担忧,其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

(一)农村缺医少药,就医难的现象比较突出。当前农村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最基本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保障。⒈偏僻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医疗资源不足,村医难维持生计。这几年,受人口搬迁、外出打工等影响,边远山村人口锐减,不少卫生所门庭冷落,相继关闭,村医为谋生计,只好另寻出路。柄建镇个行政村,大部分原多人口的行政村,现仅剩下多人。有个自然村仅剩下两位多岁的老人。石头镇一行政村,原有村民人,现剩下百来人,村医外出打工,村民看病只得跑到镇卫生院。据统计,全市农村卫生所空白点就有个,占全市行政村的。⒉就医费用居高不下,农村群众难以承受。过去一个阑尾手术费用开支约多元,现高达多元,相当于农民担谷子或一年的农业收入。据有关

部门统计,乡村患病人群医疗费用支出,一般情况下,在卫生所就医,费用约元;在卫生院住院,要元;在市级医院住院则需元。由于医疗费用攀升,低收入人群就医难的现象显得突出。我市乡村农民收入大都处在元之间,这样的收入水平,大多数人只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一旦生病,这些人就束手无策。医疗费用的攀升,使许多地方出现赊欠医疗费的现象。大部分医疗所年平均被赊欠医疗费,达元至元不等。⒊乡村群众因病返贫现象突出。石头镇浆佳村,一位村民来岁,开拖拉机跑运输,收入颇丰,盖了新房,尚有存款万多元,后因喷农药时中毒,先后送镇、市、省级医院治疗,花了万多元,两年来不能从事劳务,妻子、孩子又相继生病,一下负债万多元,很快就成了贫困户。柄建镇坑口村一位村民,胆囊炎穿孔,送省立医院手术,仅天就欠下债务万多元,立即跌入贫困深渊。“大病拖、小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现象在不少农民家

庭中也是明显存在的。⒋农村卫生所站还存在缺药、少药等问题。鉴于当前农村的经济状况,相当部分边远山区的村医无能力、也不敢进一些好药。加之目前进药渠道多样,伪劣药品充斥药品市场的现象不断发生。据各地药品检查的情况看,伪药、劣药、过期药和缺药的现象,在一些个体医疗所时有发现,这种情况,直接危及病人的病情、影响患者的健康,市卫生监督所鞭长莫及,很难管得过来。

×

(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步履维艰。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行业在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勃勃生机。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则一直在困惑中艰难跋涉,其困难与矛盾重重。⒈许多基层卫生院设备简陋、人才缺乏。全市医疗单位设备总值万元,只相当于地区医院的。个乡镇卫生院没有超诊断仪和×光机,个卫生院没有心电图机,个卫生院不能进行三大常规化验,且大部分设备老化或作废,使用率较低。村级

卫生所医疗设备更差,诊病仅靠“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由于基层基础条件差,造成医务人员分布很不合理,不少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紧缺,农村卫生所更是缺医少药。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家,从业人员人,其中市直医疗单位家,在职人员人;乡镇卫生院家,在职人员人;村卫生所家,从业人员人;个体诊所家,从业人员人。卫生系统在职卫技人员人,高级职称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人。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占,中专人,占,医科院校本科毕业生一个都没有;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少,特别是妇产科、外科、创伤科、影象专业、防疫专业卫技人员和医院管理人才缺乏。⒉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工资难以兑现。国家政策规定,乡镇的卫技人员的工资属全民的由财政拨给,属集体的财政补助。这一政策出台后,我市没有很好地兑现,××年仅到位,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卫技人员的积极性,也给经济负担已经很重的基

层卫生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⒊农村合作医疗难以开展。我市广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民生活较为困难,对筹集合作医疗资金热情不高,而当地财政又无法补助,加上我市老、少、边、岛和山区的村落不少,近几年人口流动很大,造成医疗业务量少,村医队伍极不稳定,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巩固和发展。⒋农村医疗卫生市场整顿难度大。乡镇卫生院不具有执法主体,没有执法权,市里虽然成立了卫生监督所,但人员少,经费缺,任务重,对无证行医现象屡禁不止,伪劣药品在市场上时有发现,直接危害了广大农民的用药安全。

×

(三)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我市及乡(镇)财政运转困难,长期未能摆脱被动局面,使国家许多关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难以兑现。一是乡镇卫生院全民职工,集体职工的补助工资政策未能全面兑现,欠帐较多;全市乡镇卫生院在职职工人,退休人员人。

按政策应拨补万元,实拨补万元,差额万元,造成医疗机构负债重。至××年,市直医院负债总额万元,乡镇卫生院负债总额万元。二是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和世卫贷款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了事业发展;三是一些地方财政挪用、挤占、克扣卫生专项资金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影响了卫生部门向上争取资金的积极性;四是政府应当支持卫生事业的专项资金相对减少。这种不良的量的积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将逐年加剧。

×

(四)农村医疗保障机制严重滞后。近年来,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在困难中有所发展,在防“非典”斗争中经受了考验,农民的卫生保健意识、预防各种传染病的意识逐步增强。另一方面,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也明显存在“三个不适应”:农村卫生医疗水平不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需要,政府的投入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手段不适应当前经济状况。

×

二、形成当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主要原因

×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当前出现的困难和不足,其造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它既是长年积累的结果,也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综合表现;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表面的管理因素,也有深层的体制因素。

×

(一)思想认识不足。中央有关文件非常明确地把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定性为福利性的、政府举办的、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事业。中央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也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卫生事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抓卫生事业的力度远不如抓教育事业、计生工作那么大。教师工资可以由各级财政统筹优先发放,乡镇计生服务站的卫技人员可享受工资,而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全民、集体的工资却一直难以兑现。教育和计生工作关系到人口素质问题,而卫生事

业则是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但由于各级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认识不一,加之卫生宣传工作还没有深入千家万户,尤其是农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不强,导致各地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重视程度不一。年,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对卫生职工的工资问题、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医疗保险、劳动保险的缴纳问题,均作了明确规定,但各地执行不力,明显地阻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二)运行机制不科学。我市基层卫生院还未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院长负责制,其工作和业务的运行还要受到多种外部条件的制约。比如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人事管理权力不在院长,医务人员的调整充实,院长无力控制。该进的人进不了,不该进的又挤进来,以致直接影响队伍的结构和素质的提高。再比如,药品的购置方面,院长没有选择权,必须按规定到医药公司购买竞标药。而

市场药品店可以直接从厂家进货,药价比卫生院低至。这样卫生院的医疗成本明显增加,这种不平等的竞争,加重和影响了卫生院的经济负担和效益提高

×

(三)现行体制不协调。中央已明确规定,农村医疗保健属福利性质的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号)文件规定:“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这种现行体制要求,至今全市上下未能落实到位。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更是制约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四)领导管理低下。主要是对一些基层卫生院的院长和班子未能精心的调配,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精神风貌差;有的业务素质不高,管理能力低下;还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团结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以致影响了基层卫生院整体功能和水平的发挥。有的卫生院甚至

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的状态,极大地削弱了其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的中心地位。

×

三、对加强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探讨

×当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的状况已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成为农村工作的一大热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乎民生大计,关乎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安定稳定,各级政府一定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并按照《福建省农村实现“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要求,财政对卫生的支出比重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争取年达到的要求。积极推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实行乡镇卫生院长负责制,采取公开招聘等形式选好院长,并推行全员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切实改变这种管人不管事、管事不管人的状况。建立卫生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深造机制,尽快扭转人才匮乏、水平低下的局面,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增强基层卫生院所的自身造血功能。要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

(二)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认真落实好农村卫生院卫技人员的工资全民、集体应由财政拨补的要求。要切实解决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三项改革制度方面,我市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未能享受国家同等的福利待遇,政策规定应由国家财政支付的部分应予以保障。医疗保险:按规定,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按工资总额缴纳医

疗保险费用,其中,政府和单位贴补,个人交纳,而我市政府补贴仅占。养老保险: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按工资总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其中,政府贴补和单位贴补,个人交纳,而我市政府补贴仅占。住房公积金:按规定参加人员按工资总额缴纳住房公积金,其中,政府贴补和单位贴补,个人交纳,而我市政府补贴仅占。各级政府也应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在三项改革制度中补贴偏低的问题。

×

(三)建立有效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之有关规定,本着扶持空白村的卫生所建设,优先给予个空白村村医适当经济补助,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本着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担负的原则,逐步建立乡村医生退休保险制度,以解决他们退休后的“老有所养”问题,以政策留人、待遇留人,逐步解决边远

山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要切实加强卫生专项经费的清理整治,对被挤占的,应制订计划,限期清还。对于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机构从事相关业务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收入,也应按照规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外帐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返还用于发展卫生事业。要认真研究,抓紧制定实施新型合作医疗方案,具体实施方案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在这方面,古田县黄田镇已进行了偿试,也可予以借鉴和推广。

×总之,我们要从卫生事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从当前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极不合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依法行医、依法治医”为原则,通过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彻底改变农村农民看不起病和不敢看病的现状,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

×参考文献:

×⒈左学金、胡苏云:《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年第期。

×⒉佚名:《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中国科技信息》××年月日

×⒊周立耘:《农村医疗卫生不能走市场》,《人民日报》××年月日

×⒋孙力:《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尚需改善》,《北京日报》××年月日

对医疗设备管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篇6

1 医疗设备管理的基本状况

1.1 医疗设备的配置不尽合理

从宏观上看,我国医院中的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的分布不均匀,相当一部分设备的开机时间不足,暴露了我国医疗设备利用率与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添置大型医疗设备,以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增强竞争力,进而诱导过度商业化行为,强制消费,而忽视了卫生事业的社会性和公益性。

从微观上看,医院医疗设备的配置缺乏长远规划,过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而对医疗设备的功能开发和综合利用等因素考虑较少。随着采购投资和规格的上升,设备配置从数量上的闲置正逐步向技术上的闲置转化,资金浪费从有形向无形转化。存在着“重购置,轻使用”,“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受科研课题、少数科室单向技术需求因素的牵制,增加设备投资的热情依然高涨,加大了设备的高投入低产出,加剧了使用效率的下降。另外,购买时的“适度”超前,也造成了技术上的“过量”闲置。由于盲目配置造成功能相近或相同种类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而《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主要针对的还是医疗设备管理,涉及到购置方面的内容很少,而且是定位在宏观层面上的,对医院的具体情况针对性不强,所以购置过程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

1.2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医疗设备管理方式上,多数中小医院仍沿用老式人工管理模式,医疗设备的计算机管理的基础还很薄弱,即便是在大型医院中,计算机化设备管理也只能是替代手工劳动,局限于对设备静态信息的统计和简单的报表处理。

在设备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还有待于逐步完善。在医院中设备科是医疗设备采购和管理的职能主体,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是医疗器械采购的专家咨询机构,院长是决策者。这样的组织设计看似合理,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申购科室左右产品的选择,设备科虽然是设备管理的职能部门,但与其它各使用科室是平行关系,它既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取足够的信息,也无考核、激励和规范医疗设备使用者行为的权力,这种责任的不明确和体制的不完善,使设备配置和使用管理难以落到实处。使用科室仪器管理员形同虚设。

1.3 医疗设备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现有医疗设备管理及维护人员的相对数量偏低。据“2007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在我国30余万家医疗卫生机构中,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0余万人,而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及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大约有20万人左右,县级以下的卫生机构基本没有医疗设备管理及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医疗设备管理及维护的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或略低,每1000万元设备资产仅能配备技术人员1人。而实际上,即使是在三级甲等医院中,医疗设备管理及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足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每1000万元设备资产配备技术人员不足1人的情况也十分普遍。出现了医疗设备管理部门没有随着医疗设备应用的增加而加强,反而越来越萎缩的现象。

现有医疗设备管理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结构老化、素质偏低。人才培养和储备的不足,无法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难以适应临床医疗发展的需求。

1.4 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质量保证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越来越多的计量器具和检测方法被应用于临床试验、诊断和治疗,所有的医疗设备都是用一定量值来表示检测结果作为医生诊断的依据。因此,检测仪器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目前在医疗设备投放市场的管理和认证方面抓的比较严,但是在医疗设备购入后的维护,保养及报废等方面却缺乏明确的法规进行规范。医疗设备在运行使用一段时间后,应该检测其质量参数,什么时间检测,检测哪些项目,怎样进行安全和风险评估,这是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重点。现有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性保证一般在保修期内由生产厂家的维修部门负责,保修期满后,部分工作由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可是由于技术监督部门目前对医疗设备的了解及检测设备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它只能承担与计量有关的部分内容,剩余的大部分尚处于空白状态,这是医院设备管理潜在的危险区。

此外,一台医疗设备要使用多长时间、诊治多少个病人、出现什么故障,才算得上应该报废,还没有明确的标准。正因为无法可依,一台设备坏了修,修了用,不到无法修了都不更换。此外,许多高精尖设备都是进口产品,标准各异,很难制定出统一的维护和报废标准。

2 医疗设备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2.1 做好设备购置的科学论证

对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应该进行充分的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以需求为基础配置大型医疗设备,是达到较高的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的途径。要考虑到医疗设备的安全性、有效性、可维修性和配套组合性,同时还要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医疗市场的现状。

对现有的医疗设备要从物尽其用的原则出发,对处于使用率低下,甚至处于闲置状态的医疗设备,应该通过卫生管理部门的协调进行整合,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更高的效率。对于大型医疗设备要探索“专管共用,协管共用”的新机制。要根据不同医疗设备的工作性质的差异,制定医疗设备使用率的量化指标,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固定资产有偿占用、提取设备折旧基金、科室成本核算等经济手段,来引导使用科室合理地配置医疗设备。

2.2 完善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

要充分认识计算机技术对于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把医疗设备从购置引进到投入使用及维护保养的一系列工作都纳入到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统筹管理中。完善和强化使用科室的仪器管理员工作职能。做好从设备的购置论证、合同签定、到货验收、建档入库、保管调剂、统计报废等资产物流管理各个流程的科学化管理。完善医疗设备的管理结构、科室职能、人员职责、设备操作规程、经济管理等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设备管理有章可循,实施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提高医院设备运转与管理的可靠性,并逐步由医疗设备的“台帐管理”向“质量管理”过渡。只有坚持设备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才能确保设备的良好运行。

2.3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要对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工作的重要性、难度、贡献、潜在风险和危机有足够的认识。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医疗设备管理技术人材队伍。一方面,要注重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补充,了解医学设备管理及维护专业的最新动态,扩大视野。另一方面,要逐步改变现有技术人员的构成状况,形成人材循环机制,使医疗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的数量随着医院发展和壮大而相应增加。广大设备管理技术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事后维修为预防性维护与维修相结合的维修策略。只有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和重视,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才能形成合力。尽快规范临床工程师从业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稳定和壮大这支队伍,以避免这一领域的人力资源的瓶颈阻碍了现代化医院的发展和壮大。

2.4 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性

随着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及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及《医疗事故处理重要条理》的出台,医疗责任事故采取“举证倒置”,医疗机构对医疗设备质量标准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科室也提出了希望在科室编配医疗设备技术人员的要求。所以,医疗主管部门应考虑把设备安全质量控制和操作使用纳入医疗质量管理的范畴,以降低因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医疗纠纷,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摘要:通过对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设备配置不合理等四方面的问题,并就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医疗设备安全,临床工程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李伟,张威.医学设备管理及维护人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07(3):60-63.

[2]陈清奎,刘广生.医疗设备管理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7(4):28-29.

[3]肖俊.浅谈医疗设备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6):148-149.

[4]冯士环,孟凡水.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制度[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5):59-61.

上海市医疗技术培训的现状与思考 篇7

上海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走在全国的前列。 200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下发了《上海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管理办法》,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评估、准入,开始对医疗技术进行分类动态管理的探索。2009年,上海按照《办法》的相关要求,公布了第二类医疗技术目录及技术管理规范,指定上海市医学会作为第三方技术审核机构,制定了审核准入流程,至今已开展3 000余项次第二类医疗技术及委托地方管理的部分第三类技术的准入及临床应用管理。

作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部分,技术开展人员的资质和能力成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的重要指标,也成为医疗技术规范、安全开展的关键。国家现已组建了四级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培训基地,旨在通过培训基地的规范化培训,提升技术开展人员专项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规范医疗技术开展的管理目的。江苏省于2013年制定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培训基地管理暂行规定》[4],开始了在省内对医疗技术培训基地的探索。

1医疗技术培训上海的现状

1.1医疗技术规范化培训意识逐渐增强,培训需求迫切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学科交叉已成为技术的突出特点之一,单项医疗技术可能涉及多个学科,并在不同学科内开展。现有的专科医师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培训体系和制度多以单一学科医师基本临床技能、 能力的培养作为培训重点,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单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

上海市医学会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开展本市第二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工作。在技术审核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操作不规范、适应证掌握不严格、综合抢救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加强医疗技术规范化应用的理念和意识、做好医疗技术规范化培训是提升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必要手段。同时,技术开展人员定期接受规范化的技术培训也是医疗技术准入后规范、安全开展的保证。因此,医疗技术规范化培训无疑是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上海市医学会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期间,本会组织召开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座谈会,并对本市12家医疗机构进行了问卷式调查,调查问卷回收率达100%。分析调查结果,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医疗机构内的临床医师对医疗技术的规范化培训充分肯定,并表达了对医疗技术规范化培训的强烈需求。临床专家和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均指出, 如要真正掌握医疗技术并规范应用,需经系统、严格的专项技术培训。尤其是基层医院,更需要得到规范化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但目前基层医院信息来源不广泛,针对医疗技术规范化应用的培训机会较少。

1.2本市积极探索医疗技术培训模式,着手建立本市第二类医疗技术培训基地

上海市医学会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已经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包括技术管理规范的解读、疑难病例操作演示、播放手术录像、现场技术指导等。针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时的具体问题进行培训,强化了医疗技术规范开展的认识,提高操作者的技术能力和水平。

2013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对内镜诊疗技术的培训作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指出“拟从事内镜诊疗工作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5]。2014年2月,上海下发了相关通知,委托上海市医学会组织相关学科专家,根据相关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开展诊疗技术培训基地评估认定、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编写、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过程指导等工作[6]。至此,上海市医学会着手开始培训基地评估认定等工作。

2医疗技术培训上海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已有培训基地仍无法满足医疗技术规范化培训的需求

至今,国家已先后组建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 四级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本市有多家医疗机构被评为以上3项技术的培训基地,它们分别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8家医疗机构被授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培训基地[7],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成为四级妇科内镜诊疗技术的培训基地[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3家医疗机构作为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培训基地[9]。在已建立的医疗技术培训基地中,以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为例,目前,真正能进入培训基地接受并完成培训的学员,仅占培训需求总人数的1/3,仍有2/3的临床医师难以得到系统、规范的技术培训。

2.2缺少科学、完善的培训基地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医疗技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目前仅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培训经过多年的运作逐步进入正轨,有较完善的培训基地管理制度。 四级妇科内镜和外周血管介入两项医疗技术或缺乏规范化的培训机制,或仅公布了相应的培训基地名单,而未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等。培训大纲、教师资质评定等落后于基地建设,各培训基地自行制定培训细则开展培训,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对其管理和考核,缺乏科学、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

2.3缺乏对新技术的规范培训,多为“拿来主义”

本市已将新技术作为“本市首次开展(未纳入卫生部规定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的医疗技术”并纳入第二类医疗技术进行管理[10],旨在促进新技术的良性健康发展。 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新技术需经过第三方审核机构的审核、卫生行政部门的审定、准入方可在临床上应用。目前本市医疗新技术主要以改良性新技术为主,主要包括 : 技术本身无重大变化,但应用于一个新靶器官 ;整个技术体系无重大变化,只是部分环节中应用了新的工艺、材料 ;两种或以上技术整合在一起 ;改良了原有的手术入路或途径等几个方面。这些新技术一部分是借鉴国外医疗技术,多为技术引进。技术开展人员多从国外学习后直接在国内开展,再由传统的“传、帮、带”加以推广,缺乏对技术开展人员规范、统一的培训机制。还有一部分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改进,技术推广多采用学习班、学术交流等方式加以推广,没有规范的培训制度加以保障。

3医疗技术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3.1加快培训基地建设,为医疗技术规范化培训创造条件医疗技术培训基地可为医疗技术规范化培训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条件,实现对医疗技术规范化培训的目的。但是,目前本市尚未建立自己的培训基地,这严重影响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效力和效果。因此,要充分利用并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加快成立本市第二类医疗技术培训基地,为医疗技术的规范化培训创造条件。

3.2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培训管理制度,保障培训的系统、规范

浅谈医疗信息化现状和智慧医疗 篇8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地都明显加快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正在被开发和投入使用, 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目前, 各大医院都构建了自己的医院信息系统 (HIS) 、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 (PACS) 和电子病历系统 (EMR) 等信息化系统。这些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将病人的健康信息、医疗业务信息、医院管理信息等进行有机整合,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实现就医流程的优化、医疗质量的提高和决策的科学性,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体系。但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医疗信息化也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一) 信息孤岛

在传统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 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是烟囱式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 没有事先进行统一的规划, 各个系统都是独立建立。在这种模式下建立的系统都是随着软件需求而购置相应的硬件资源, 医院一旦为了实现某个业务而购置新的软件系统时, 还要购置对应的软硬件设施,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新系统进行运行和维护, 新系统和已有的系统又不能很好地兼容, 导致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 造成了大量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浪费。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医院的信息化系统也越来越多, 由于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孤立, 对其进行维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如何将现有信息孤岛中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 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了一大挑战。

(二) 医疗数据存储处理

现代医疗中产生的数据不仅规模庞大, 而且结构复杂。例如, 一家医院每天就诊和住院的病患在5000人次左右, 电子病历数据和医学检验数据为1MB、每张CT大概为150MB数据量、一个标准病理图大概为5GB计算, 一个病人平均每次诊断产生的医疗数据大约为2GB左右。一年按300个工作日计算, 一家医院一年大概会产生2000TB的数据。第二, 医疗数据中有文字 (病患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使用药物和医嘱等) 、数字 (病患的检验数据、生命体征数据等) 和图像 (B超、CT、X光等) 等各种类型。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存储与处理也是一大难题。

(三) 资源协同共享

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截止到2015年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0248个, 其中医院27215个, 乡镇卫生院36869个,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34588个, 诊所 (卫生所、医务室) 195866个, 村卫生室644751个,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92个, 卫生监督所 (中心) 3097个。[1]数据显示, 优质医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 有近97.25%的医疗卫生机构处于基层水平。这些机构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来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而这些机构往往是接诊人数最多的, 医疗资源分配非常不平衡。各级水平的医疗机构之间也没有很好地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 如何实现医疗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协同共享也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出现, 我国近年来也在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中制订了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规划, 为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契机、新机遇、新方向。

二、智慧医疗

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 2009年8月, IBM又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 提出了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和智慧的银行业, 其中就包括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目前尚没有明确定义, 结合已有的概念, 本文认为智慧医疗是融合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 目的是建立一个智能的远程疾病预防与护理平台, 以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等医疗数据为基础, 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传感器对病人生命体征数据实时收集, 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理论对收集的数据实时分析, 实现病人和医疗设备、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之间的实时互动, 以达到对病人的实时监控和护理。

1.智慧医疗体系结构概览

智慧医疗主要有以下特点:

(1) 目前智能穿戴设备和智能护理设备大量应用, 可以自动采集获取各类人体生命体征数据。

(2) 设备采集的数据能够及时通过各种网络上传至医疗云数据平台, 医疗机构能够分析利用这些数据, 对病人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避免了医院排队的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

(3) 数据集中在医疗云数据平台管理, 实现了医疗结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利用, 可以对大量医疗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有助于解决疑难杂症和特殊病例。

(4) 能够长期、及时、稳定地对老年人、慢性病病人进行实时监控, 降低了发病风险, 无需住院即可获取实时数据以供监控和诊疗。

智慧医疗是医疗信息化向智慧化发展的必经阶段, 由医疗信息化发展到智慧化, 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 其核心就是引入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的技术。智慧医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智慧医院、区域智慧医疗以及家庭自助健康监控。

(一) 智慧医院

智慧医院是运用云计算技术将原有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IS)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ACS) 等系统和信息孤岛中的大量孤立数据进行有效整合, 实现医院的各类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1. 智慧医院服务

是指在医院内部开展的智能化业务。有方便病人就诊的智能化服务, 如在线预约挂号、智能导医、病房智能呼叫系统等;有方便医护人员的智能化服务, 如电子健康档案、病房监控、智能监护系统、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等;有方便医院管理部门的智能化服务, 如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找到医院医疗质量不足的环节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地方, 从而帮助领导者作出更准确的决策。[2]

2. 智慧医院信息化平台

逐步将医院中的医院信息系统 (HIS) 、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PACS)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S) 、医生工作站、电子健康档案 (EHR) 、电子病历系统 (EMRS) 、在线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会诊等实际医疗业务系统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医疗信息云平台, 实现医疗信息数据的收集、存储、挖掘、分析和交换。

(二) 区域智慧医疗

区域智慧医疗是智慧医院信息化平台为基础进行辐射扩展, 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科研机构、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医疗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等提供的海量数据和信息实现高度共享, 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计算, 建立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基于此平台, 可实现基层患者的全民覆盖, 随时获取区域内居民的详细健康信息, 制定以个人为基础的危险因素干预计划, 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医院提供常见病的基本治疗、慢性病的常规护理, 大病无法处理时才向上级医院转诊, 减少了居民的诊疗费用, 缓解了上级医院的就诊压力, 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3]医疗科研机构可根据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提供的数据, 加强病理研究、药品与设备研发、临床试验。医疗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可在区域内开展疾病发生危险度评价, 对疾病发生与流行趋势等提供量化的决策支持分析, 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的流行, 提升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化决策水平。[4]

(三) 家庭自助健康监控

主要对象是个人或家庭用户, 通过目前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和各种健康监护仪器等无线终端, 将居民及其家庭成员的血氧、血压、血脂、血糖、脉搏等相关生理指标信息进行传输至中心监护平台, 实时更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结合电子病历信息, 实现对慢性病以及老幼病患远程监控。一旦有异常, 相关医疗机构可以立即提醒和警示, 以便居民引起重视、及早就医。同时居民还可以随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 与平台上的专业医师团队进行互动、交流, 获取专业健康指导, 接受远程健康医疗服务。[5]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 智慧医疗解决了医疗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遇到的问题, 是目前医疗卫生信息主要发展趋势, 是智慧地球的重要分支。智慧医疗以病人为中心, 在不同医疗机构间, 建起医疗信息整合平台, 合理化分配各级医疗资源, 有效提高医疗质量, 使得病人、医护人员、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卫生监管部门等整个医疗生态圈的每一个群体受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智慧医疗认识的不断深入, 智慧医疗在医疗卫生领域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2]姜奇平, 冯海超, 古福.数据业务主营化大趋势[J].互联网周刊, 2013 (7) :26-46.

[3]俞磊, 韩咏竹, 杨松涛, 阚红星, 黄方亮, 沈同平.云计算技术在智慧医院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31 (4) :29-31.

[4]方媛.智慧医疗应用探索[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4, 35 (12) :2-7.

我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现状与思考 篇9

1 我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现状

总体来说,我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现状表现为起点低、法规制度不完整,申办者(企业)和研究者不够重视,临床试验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申办者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基础薄弱,企业数量众多,集中度低,结构不合理。虽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未对申办者的资质作出明确规定,但国内大多数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知之甚少,不熟悉临床试验的规则、程序和内容;同时,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又不愿委托合同研究组织(CRO)来实施,因而不能对临床试验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1.2 监查员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没有对监查员作出明确规定,多数申办者(国内中、小企业)不了解监查员对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致派不出监查员或派出的监查员根本不符合GCP要求。在派出的监查员中或为非医药学背景的销售人员,或为没有经过GCP培训的其它人员,既不熟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又不懂临床试验监查的方式和内容,和研究人员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不能及时发现临床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临床试验质量不高。

1.3 试验机构与研究者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对试验机构与研究者作了一定的规定[1],如第二十一条规定,临床试验机构必须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定;第二十二条规定“应具备承担该临床试验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第二十四条规定“临床试验负责人应当具备主治医师以上的职称”。但这几项规定并未细化,如临床试验机构中没有通过认定的专业是否有资格承担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研究者是否需要经过GCP培训,是否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对临床试验过程中各项原始记录的要求是否需要明确规定等。因此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常常出现主要研究者无GCP证书,不了解临床试验的复杂性,也不知道如何撰写临床试验方案、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更不用说SOP的制定与原始资料的完整记录了。

1.4 伦理委员会

伦理委员会存在审查不当,对受试者的保护缺乏跟踪等问题。如参与伦理委员会表决的人数与人员构成不符合要求,审查内容不全面,特别对第三类植入性医疗器械的长期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对受试者的跟踪等。汪秀琴等[2]认为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要点主要包括试验的科学设计;试验的风险和受益评估,区分重大风险临床试验和非重大风险临床试验;知情同意;受试人群的选择;受试者的医疗和保护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批准和医疗器械紧急使用都应该有相应的规范标准。

1.5 管理部门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无需临床试验;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后两类医疗器械生产注册之前,应当通过临床试验。但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未作严格区分,第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也没有具体明确规定。在我国,所有第二类和第三类产品均须进行临床试验,而在欧洲和美国,第一类和大部分第二类医疗器械无需临床试验,仅第二类的少数品种和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注册之前,应当进行临床试验[3]。由于目前我国批准具有临床试验资格的医疗机构较少,而要求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企业数量众多,从而不可避免造成临床试验的诸多质量问题。对高风险产品的管理,美国只有10%左右的医疗器械被划分为高风险产品管理。在我国,划入第三类高风险类别的产品比例高达40%,这样过多地将医疗器械产品划分为高风险管理产品,不仅给企业带来负担,还造成管理成本和资源的浪费。

2 几点思考

2.1 开展临床试验的条件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中明确临床试验的条件是:(1)该产品具有复核通过的注册产品标准或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2)该产品具有自测报告;(3)该产品具有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型式试验报告,且结论为合格;(4)受试产品为首次用于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应当具有该产品的动物试验报告;(5)其它需要由动物试验确认产品对人体临床试验安全性的产品,也应当提交动物试验报告。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的一些情况却难以确认是否符合试验条件的要求。例如,某申办者(企业)来我院申请超声瘦身去脂仪临床试验,该同类产品在国外已上市销售,但在国内尚未应用,我们的困惑是超声瘦身去脂仪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有较大的风险,但又不属于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是否应当提交动物试验报告呢?其次,“受试产品为首次用于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是指国内首次还是国外首次?这些都无具体详细规定,容易造成实际操作中的困难。

2.2 临床试验的设计

II、III、IV期药物临床试验一般均采用随机、双盲和对照多中心的试验设计方法,对受试者例数也有具体规定。但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却很难照搬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方法。特别对于第三类医疗器械,采用盲法与对照设计就比较困难。例如,在骨科开展人工髋、膝关节的临床试验,由于病例来源较少,费用高,很难设立对照组,疗效的评价标准就无法采用传统的药物临床试验的疗效的评价标准,统计分析也就不能进行。由于第三类医疗器械涉及面广而复杂,如血管支架、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体外心脏起搏器和心脏除颤器等,故应根据第三类医疗器械每一具体的临床试验来规定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包括受试者例数。此外,对于参与研究的临床试验机构(中心)数量,笔者认为不应少于3家。这主要是考虑到第三类医疗器械病例来源较困难,同时外科医生工作繁忙,如果单家机构入选受试者例数多,有可能影响临床试验的质量。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可借鉴药物临床试验的审批办法,采用中心伦理审批,即负责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各分中心伦理备案。这样可以保证临床试验方案、知情同意书和病例报告表的一致性,有利于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亦可节省大量时间。

2.3 临床试验的风险控制

第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存在较高的风险,在临床试验中如何将风险降低至最小,是每一个研究者和申办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首先是对临床试验机构与研究者条件的要求。《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中虽然明确了临床试验机构与研究者的条件,但要求还不够严格。比如,没有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定的某些专业及没有经过GCP培训的医生承担临床试验任务,特别是承担有高风险的第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任务,就有可能出现风险不能有效控制或临床试验质量不高等问题。其次,研究者应有一整套风险控制的预案,要让每一位参与临床试验的医生熟悉试验方案、操作程序和应急处理措施。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严格按照SOP进行操作,一旦出现问题,能给予及时妥善的医疗救助。第三,申办者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选派优秀的监查员来做好监查工作。对受试者的经济赔偿,是解决可能存在风险的良好措施,申办者可通过提供风险保证金或为受试者投保的方式来处理可能的经济纠纷。风险保证金的数额可根据具体临床试验风险高低来评估,由数万元或数十万元不等。在国外,申办者一般采用为受试者投保的方式;但在国内由于保险公司在临床试验风险的保险理赔方面缺少经验,目前还没有开展此项业务。

3 结语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是医疗器械开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需要良好的法规制度保证,更需要研究者、申办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不懈努力。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不仅有利于提高临床研究水平,提高医疗质量,而且对培养提高研究人员的伦理意识和科学精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发展的大好机遇,以《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为指导,切实做好我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规范化管理,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5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S].2004.

[2]汪秀琴,熊宁宁,刘沈林,等.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医疗器械[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10(12):1437-1440.

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10

1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

1.1人才缺乏

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医疗机构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由于资金的不足,无法对当地医学专业大学生产生较高的吸引力,造成多数镇级医疗机构甚至常年无法招揽到人才,卫技人员严重缺乏。拿贵州六盘水市来说,目前,全市卫生技术人员8667人,无资质人员1175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4%。全市乡镇卫生院人员1496人,无资质人员367人,占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9%。城乡卫生人力配置差距大,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乡镇和村基础薄弱。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667人,其中,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1271人,约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4.66%,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2533人,占卫生技术人员29.22%。并且,我国多数村级医疗机构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拥有非常简陋的环境以及较低的工资待遇。因此,部分正规本科院校毕业的医学专业学生不愿意参加城镇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工作,卫生服务站、卫生室落后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无法给予大学生学习经验的机会。由此可见,现阶段尽管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在运行过程中非常急需人才,但是却无法应用丰富的薪酬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吸引人才。这种现象导致我国农村基础医疗队伍无法实现壮大。

1.2专业能力较低

现阶段,乡村医生是村卫生服务室日常运行过程中的主体,而这些乡村医生多数是当地原有的赤脚医生和既往卫校毕业生。其日常工作中并没有较高的医疗知识水平,同时无法快速的接受、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论,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也呈现出明显的不足,更无法应用专业的理念来为农民传播医学知识和治疗疾病。由此可见,目前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室的服务质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农村医疗水平发展的需求,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严重落后。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某农村地区现有乡村医生共860人,其中仅有29人拥有专科以上的学历,而319人是拥有中专学历的,而其余512人,仅拥有初、高中学历。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乡村医生的学历和专业知识能力都呈现出明显的不足,无法有效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工作的质量。然而,这些乡村医生不仅需要完成基本医疗工作任务,还需要完成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工作,这些农村基层医疗工作量同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实力和人数严重不符,也因此导致工作质量严重下降。

1.3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体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和相关部门积极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针对农村医疗事业建设,也制定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等政策。其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加大对当地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改革卫生权制度的过程中,明显减少了对村委会以及乡镇医院的资金投入,依靠自己是农村医疗机构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方式。这种制度上的缺陷,严重影响力农村基础医疗队伍的建设力度,这一建设项目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例如,据有效数据显示,六盘水市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共拥有97个乡(镇、街道办)卫生院,1103个村卫生室、医务室。其中411个左右为村集体出资构建的,占总数量的37.28%;同时,692个是由个人举办或乡村医生联合构建的。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体制不完善,造成农村基础医疗队伍在日常工作中只能够应用落后的技术和陈旧的设备,严重影响力农村基层医疗队伍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2改善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现状的措施

2.1健全人才引入机制

面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素质偏低和人才缺乏的现状,我国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人才的引入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在促使农村卫生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人才兴医”的原则,在加大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力度的过程中,制定科学的人才引入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当提升社会、政府以及用人单位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投入机制的多元化,构建专门的基金,为卫生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并制定有效的奖励和扶持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医疗人才的教育力度;同时,当地政府还应当对各种优惠正常进行制定,从而将农村基础医疗队伍的薪金待遇进行有效的提升,对广大医学专业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引导其努力为农村医疗事业服务;最后,还应当有效改革分配制度,管理人才以及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应当优先分配,促使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个爱才、重才的气氛特点。

2.2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培训力度

将城区卫生资源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应用其带动村基础医疗队伍,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提升区域医疗水平,为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城区卫生部门应积极加大医疗设备的援赠力度,并为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培训提供地点和机会,基层医疗队伍工作人员的技术进行有效的指导,并定期的开展农村巡回医疗服务,保证双向转诊得以实现,从而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应当促使城区同农村医疗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管理,应用城区机构来扶持农村医疗机构的发展,为将农村基础医疗队伍的壮大、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可能;县级医院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同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将专业技能较强的医生派往村卫生室,在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基础上,对农村基层医疗队伍进行现场指导,在轮换坐诊的过程中进行互相学习、总结经验,为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2.3完善农村基础医疗队伍建设体制

新时期,在对农村基础医疗队伍建设体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举办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应由集体和政府来承担,从而将该机构运行过程中的公益性质充分体现出来,也将较强的制度保障应用于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建设当中。政府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应对专项基金进行成立,为回购卫生院的改制奠定基层。同时,还应当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努力促使标准化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应当对村卫生室的债务工作进行妥善的处理,针对部分村卫生室,应纳入到规划中来,乡村医生在以往的经营过程中,出资构建了房屋,那么此时政府应科学的评估和审计这些房屋,对其使用情况、建设实际等进行科学的判断,并将资金如实向乡村医生进行返还,而镇卫生院是最终掌握房屋产权的主要单位。这样一来,能够对村卫生单位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统一提升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同国家的整体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现阶段,在积极加强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就是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我国现有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呈现出人才缺乏、专业能力较低以及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体制不完善等缺陷,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健全人才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培训力度、完善农村基础医疗队伍建设体制等措施,希望对于改善我国农民健康水平、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诸葛毅,俎德玲.乡村卫生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对农村医疗改革的影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10).

上一篇:二甲醚/液化石油气下一篇:数字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