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政心理管理

2024-09-03

公务员行政心理管理(精选四篇)

公务员行政心理管理 篇1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人格,在公众认可的范围之内[2]。此次调研主要是从心理健康评估方面进行。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自2005年起,历时6年时间,利用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帮助和支持下,在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在随机抽出4 0 0名公务员作为此次调研对象。

根据课题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借鉴国际通用的SCL_90(Symptom Check List90)的调查指标进行此次问卷调研。SCL_90(Symptom Check List90)[3]是目前较为通用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主要由90个不同的选项组成,主要用来调查被调查者的自我感觉症状,衡量其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这一自评量表可概括为9组症状群:(1)躯体化,主要反映被试者的身体不适感;(2)强迫症状,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和感知障碍;(3)人际关系敏感,指不自在感和自卑感;(4)抑郁,主要反映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5)焦虑,主要反映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6)敌对;(7)恐怖;(8)偏执;(9)精神病性。该量表采用1~5评分制,判断正常与异常的方法是以因子分是否≥3分,若≥3分,即表明该因了的症状己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采用上该方法能够反映出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1.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根据社会学研究规律和统计学的原则,按照河南省内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地理位置随机抽取郑州、南阳、新乡、洛阳和濮阳的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8份,有效率为87.00%,其中男性308名,女性40名;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27岁,平均年龄46.18岁;文化程度为中学8人,大学272人,硕士56人,博士12人;职务级别为科级及科级以下234人,处级9 8人,厅级1 6人。

对收集到的全部调查数据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显著,分析原因,主要与公务员所受压力较大有关,公务员所承受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一是来自社会的压力,社会对公务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公务员必须掌握全面的业务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较高的工作效率,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其决策有风险,不作为、乱作为也有风险。二是来自家庭的压力,要想做一个好的公务员,必须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必要的应酬中去,势必会在有意和无意间疏忽了与家人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甚至出现一定的危机,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也给公务员群体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三是来自工作的压力,有些公务员觉得是有干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事情,终日加班加点,身心疲惫。除了上面这些之外,公务员还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尽管公务员待遇近些年提高较快,和社会各个阶层一同享受着改革开放和物质文明进步的成果,但是相比私营企业家、外企管理人员,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收入还是显得“寒碜”。职业的、待遇的、家庭的、社会生活的、人际关系的以及来自个人的等等各方面的压力困扰着每一个公务员。这些压力是无形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着。(如表1、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女性公务员的SCL-90总分及躯体化、恐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比男性更为敏感,体力不如男性,既要投身事业,又要过多的照顾家庭有关。其主要原因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外界对女公务员普遍存在误解。在很多人眼里,女公务员是“有身份”的轻松上班族的代名词。她们享受着稳定的工作、不菲的工资、良好的福利保障。能够进入公务员队伍,走进仕途,也是很多女性人生的一大理想。但侯公林先生[4]的研究却表明,这只是外界对女公务员的一种错误理解,一些女公务员在与他谈及所面临的压力时,竟失声痛哭。“在公务员队伍中,女性获得晋升的可能性比男性要低得多。”现行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使进入到公务员队伍的女性在学历、知识、才干方面并不弱于男性,有些甚至超过男性,但她们获得上升的空间却是异常狭小。如杭州市的女干部多数集中在卫生、妇联等非“要害”部门。

二是女公务员危机感高于男性。如果公务员体制改革涉及到裁员,级别、职务较低的女公务员很有可能成为首当其冲的对象。女公务员在遇到人事政策调整、绩效考核改革的当口,忧虑、焦虑的程度明显超过男性。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揭爱花亦佐证,女公务员退休年龄要比男性早5年,不同的年龄政策也会给女公务员增加压力。不仅受制度制约,女公务员压力还来自社会的评判。揭爱花认为,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期望和公务员特定角色的期望是矛盾的。她指出,公务员是一个传统的男性角色,干练、雷厉风行、果断,但这与社会对女性的传统期望即温柔、贤惠等品质格格不入。

在年龄差异上,31~40岁的公务员总分及人际、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而在文化程度差异方面,不同文化程度的公务员心理健康差异无显著性。从职务特征上看,处级公务员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职务者,但差异并不显著。中年公务员的压力现在最大一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在精神精神学科的研究中也得到了佐证,即所谓的“40岁现象。”有调查表明,河南省省会郑州一些大医院精神科门诊数量公务员排在第一位,其中三分之二是男性,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失眠、头痛等,特别是40岁左右的年纪。

3 结论与建议

从文中的数据不难看出,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年公务员的的精神压力最大,经过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 个人积极的进行心理调适

每个人在其成长和工作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有了问题,要正确面对,可以通过咨询心理医生,也可以向朋友和同事倾诉,征求他们的意见,也可以采取运动等形式进行适当的宣泄。说来有以下的具体方法:(1)采取积极的压力应付模式,可采取情绪定向应付和问题定向应付;(2)积极认知不合理认知的表现: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辩证一点、全面一点、中和一点、站高一点、后退一点。做好认知转换;(3)善于调节情绪、学会控制和掌握调控技术:自我宣泄、自我安慰、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自我暗示、自我放松等;(4)主动寻求社会支持,重视家庭沟通,扩大交往层面,寻求专业帮助;(5)改变自我,撕开消极的自我标签,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寻求新的工作体验,培养一项创造性的爱好;(6)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均衡,运动适度,戒烟限酒。

3.2 组织加强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3.2.1 制定规划,强化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公务员道德能力建设的范畴,也是知识更新的范畴。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素质的要求,以公务员法和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结合公务员的能力建设和行为规范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培养公务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调适能力,促进公务员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2.2 突出特点,强化教育原则

在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遵循基本原则,注重教育实效。一要坚持教育性。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把培养各级各类公务员积极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放在首位;二要坚持全员性。全体公务员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应把提高全体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作为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公务员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公务员的共同需要和普通存在的问题;三要注重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公务员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差异性,突出针对性,以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四是突出主体性。公务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公务员的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而主动的过程,如果教育没有公务员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处在被动的地位,教育就成为一种强制性行为,变得毫无意义。

3.2.3 创新方法,强化教育措施

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特殊群体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机制,强化教育措施,着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一是更新观念,形成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是关键,尤其是领导的认识和决心,则是关键的关键。各级公务员要充分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纠正那种认为开展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无关紧要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卫生工作,更是一项思想政治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二是建立规章,形成制度。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各级各类公务员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和保证。如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教育制度,把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校和单位部门和常规教育管理;建立和完善心理谈话制度,进一步畅通公务员的心理交流和沟通渠道;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定期体检制度、定期休假制度,各级党政机关还可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顾问制度等,这样可以从制度上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三是落实人员,形成队伍。首先应尽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一支由心理专兼职人员、单位领导和心理爱好者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其次要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网络。有一批能抓善管的人员,这是各级党政机关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重要基础。四是建立档案,形成载体。要建立公务员心理档案,详细记载各级各类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情况。要定期通过心理学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对公务员进行心理问卷测试,结合干部考察和年度考核对公务员心理健康进行考查考核,及时掌握心理素质变化,建立干部心理健康预警、援助机制。组织、人事部门应要心理调适能力作为衡量干部综合能力项重要内容,要把对干部心理素质的考察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五是加大投入,提供物质保证。要搞好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一定物质条件作支撑。因此各级各部门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支持。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培养、教材资料的组织和教育教学设施配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六是加强调研,不断创新。要加强对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问题的专项研究,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并利用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更好地建立健全公务员心理健康的预防、调整和维护机制。

此外,可以将心理健康素质作为考察使用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的重要依据。要把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作为公务员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公务员真正做到德才兼备,四川省在公选厅级公务员时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务员体检制度。现在有关部门安排的对公务员例行体检,只是按照常规对其进行身体健康进行检查,建议同时对公务员进行卡特尔16PF等测量方式对心理健康方面进行测量评价,使他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总之,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心理健康是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中值得去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加强对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有利于公务员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各级组织人事工作者应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心理健康评估和人格特征评估两个方面对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采取SCL90(Symptom Check List90)和EPQ(Eysc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量表的形式,力图客观反映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认为: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具有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显著,女性公务员的SCL-90总分及躯体化、恐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性等特征。根据存在问题,研究提出了强化心理教育目标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河南省,体育行政系统公务员,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张祝平.浅谈影响公务员群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其应对措施[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6):10~12.

[2]张玲,李燕等.关于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9(4):46~49.

[3]沈峥嵘,陈龙.教师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0(4):353~354.

公务员行政心理管理 篇2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全文如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完善公务员职位分类,建立符合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特点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根据公务员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是指专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为机关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的公务员,其职责具有强技术性、低替代性。

第三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业内认可,坚持分渠道发展、专业化建设,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第四条 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全国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上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下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工作。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同级机关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工作。

第二章 职位设置

第五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根据工作性质、专业特点和管理需要,在以专业技术工作为主要职责的机关内设机构或者岗位设置。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设置范围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确定。

第六条 机关依照职能、国家行政编制和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确定的职位设置范围等,制定本机关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设置方案,并确定职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

第七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设置方案,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省级以下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设置方案,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后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

职务与级别

第八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按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序列进行管理。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分为十一个层次。通用职务名称由高至低依次为:一级总监、二级总监、一级高级主管、二级高级主管、三级高级主管、四级高级主管、一级主管、二级主管、三级主管、四级主管、专业技术员。

具体职务名称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以通用职务名称为基础确定。

第九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

(一)一级总监:十三级至八级; 副处、正处、副厅

(二)二级总监:十五级至十级; 副处、正处

(三)一级高级主管:十七级至十一级; 正科、副处、正处

(四)二级高级主管:十八级至十二级; 正科、副处、正处

(五)三级高级主管:十九级至十三级; 副科、正科、副处

(六)四级高级主管:二十级至十四级; 副科、正科、副处

(七)一级主管:二十一级至十五级; 副科、正科、副处

(八)二级主管:二十二级至十六级; 科员、副科、正科

(九)三级主管:二十三级至十七级; 科员、副科、正科

(十)四级主管:二十四级至十八级; 科员、副科、正科

(十一)专业技术员:二十六级至十八级。办事员、科员、副科、正科

第十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职数一般应当按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数量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四章

职务任免与升降

第十一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任免与升降工作,由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

第十二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任职,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符合拟任职务所要求的其他条件,按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序列,在规定的职位设置范围和职数内进行。

第十三条

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由高至低依次为高级、中级、初级。高级包括正高级和副高级。

任一级、二级总监和一级高级主管,应当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任二级、三级、四级高级主管,应当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任一级、二级主管,应当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任三级、四级主管和专业技术员,应当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定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四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具备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程度、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任职年限和任职经历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并在规定任职年限内的考核结果均为称职以上等次。

晋升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的任职年限,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在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按照有关规定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第十六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转任其他职位类别职务或者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被取消的,应当予以免职。

第十七条

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新录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应当按照规定在一级主管以下职务层次范围内任职定级。

第五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八条

一级主管以下职务层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录用,应当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考试内容根据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不同职位要求设置,重点考察报考者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运用专业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专业特殊难以形成竞争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可以采用其他测评办法录用公务员。

第十九条

根据工作需要,机关可以按照公务员聘任有关规定,对部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实行聘任制。

第二十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考核,以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结果作为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定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一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应当接受初任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在职培训,培训内容侧重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等。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应当按照继续教育的要求和知识更新的需要,接受专业技术培训。

第二十二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担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两年以上或者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可以按照公务员调任有关规定调入机关,并根据认定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担任四级高级主管以上职务。

第二十三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转任,一般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范围内进行。因工作需要,也可以在不同职位类别之间进行。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范围内转任的,一般转任相同专业的职位。因工作需要,也可以转任到相关、相近专业的职位。

对因工作需要转任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的,一般应当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工作满五年,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综合考虑其任职经历、工作经历等条件,比照确定职务层次。

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转任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的,应当具备拟转任职务所要求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等条件。

第二十四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体现工作职责特点的津贴补贴政策。

第二十五条

国家鼓励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在工作中进行发明创造,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给予奖励。

作出杰出贡献的,可以纳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特殊津贴的评定范围。

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经批准可以参加中央和地方各级重大人才工程和科研项目评选。

第二十六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在履行职责中有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纪违法行为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对有下列情形的,由县级以上领导机关或者公务员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责令纠正或者宣布无效;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扩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设置范围的;

(二)超职数设置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的;

(三)随意放宽任职资格条件或者改变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定标准的;

(四)违反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录用、调任、转任和聘任的;

(五)违反国家规定,更改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待遇标准的;

(六)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担任领导职务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法律、法规对其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等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管理,本规定未作规定的,按照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执行。

第三十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工作人员,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参照本规定进行管理。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公务员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6年7月8日起施行。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全文如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完善公务员职位分类,建立符合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特点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根据公务员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对行政相对人直接履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职责的公务员,其职责具有执行性、强制性。

第三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注重提高执法效能。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第四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应当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五条

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上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下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工作。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同级机关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工作。

第二章

职位设置

第六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根据工作性质、执法职能和管理需要,在以行政执法工作为主要职责的机关或者内设机构设置。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设置范围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确定。

第七条

机关依照职能、国家行政编制和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确定的职位设置范围等,制定本机关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设置方案,并确定职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

第八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直属机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设置方案,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省级以下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设置方案,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后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

职务与级别

第九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按照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序列进行管理。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分为十一个层次。通用职务名称由高至低依次为:督办、一级高级主办、二级高级主办、三级高级主办、四级高级主办、一级主办、二级主办、三级主办、四级主办、一级行政执法员、二级行政执法员。

具体职务名称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以通用职务名称为基础确定。

第十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

(一)督办:十五级至十级; 副处、正处

(二)一级高级主办:十七级至十一级; 正科、副处、正处

(三)二级高级主办:十八级至十二级; 正科、副处、正处

(四)三级高级主办:十九级至十三级; 副科、正科、副处

(五)四级高级主办:二十级至十四级; 副科、正科、副处

(六)一级主办:二十一级至十五级; 副科、正科、副处

(七)二级主办:二十二级至十六级; 科员、副科、正科

(八)三级主办:二十三级至十七级; 科员、副科、正科

(九)四级主办:二十四级至十八级; 科员、副科、正科

(十)一级行政执法员:二十六级至十八级; 办事员、科员、副科、正科

(十一)二级行政执法员:二十七级至十九级。办事员、科员、副科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职数一般应当按照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数量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四章

职务任免与升降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任免与升降工作,由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任职,应当按照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序列,在规定的职位设置范围和职数内进行。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具备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程度、任职年限和任职经历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并在规定任职年限内的考核结果均为称职以上等次。

晋升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的任职年限,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在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按照有关规定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转任其他职位类别职务的,应当予以免职。

第十七条

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新录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应当按照规定在一级主办以下职务层次范围内任职定级。

第五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八条

一级主办以下职务层次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录用,应当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考试内容根据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知识、工作能力和不同职位要求分类分级设置。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考核,以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行政执法工作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履行行政执法职责、完成行政执法工作的情况,必要时可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

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应当接受初任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在职培训,培训内容侧重职业道德、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执法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挂职锻炼。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在同一职位工作时间较长的,应当交流。

第二十二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可以按照公务员调任有关规定调入机关,担任四级高级主办以上职务。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转任,一般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范围内进行。因工作需要,也可以在不同职位类别之间进行。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转任其他职位类别职务的,一般应当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工作满五年,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综合考虑其任职经历、工作经历等条件,比照确定职务层次。

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转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的,应当具备拟转任职务所要求的条件。

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和津贴补贴政策。

第二十五条

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在履行职责中有违纪违法行为以及违反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有应当回避情形的,本人应当申请回避,行政相对人可以提出回避申请,主管领导可以提出回避要求,由所在机关作出回避决定。

第二十七条

对有下列情形的,由县级以上领导机关或者公务员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责令纠正或者宣布无效;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扩大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设置范围的;

(二)超职数设置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的;

(三)随意放宽任职资格条件的;

(四)违反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录用、调任、转任的;

(五)违反国家规定,更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待遇标准的;

(六)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担任领导职务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法律、法规对其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等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管理,本规定未作规定的,按照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执行。

第三十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中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工作人员,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参照本规定进行管理。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公务员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6年7月8日起施行。

公务员利益与行政管理关系初探 篇3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利益问题不再忌讳莫深了。三十多年的见闻和经历,让大家普遍成了利益的追随者。各行各业充斥的不是恭喜发财就是奖金待遇的话题,一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话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然而,我们提到公务员利益,要么大谈贪污贿赂,要么干脆回避话题,可见其间的关系复杂。

利益及其他相关要素。

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看到利益与财富、物质是同等的意思。据利益论学者谭培文先生研究,“利”与人类最早获取生活资料方式密切相关,是指用农具耕耘和收割庄稼。后来发展为与“害”对立的范畴。利益与损害也成了评价人们行为价值的概念。这种概念的延伸有了利与义的结合。“义,宜也”也就是“应当”的意思。“义,利之本也”。后来利与德,利与和,利与阶级利益,与生产生活等要素不断联系起来了。

西方利益观点发展与中国类似,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经济论》最早论及利益,并将财产和利益联系起来。他说:“财富是一个人能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形成了一系列的利益观点。利益就是指“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经济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它们)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利益和物质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生产力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利益的发展历程,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决定性作用,生产关系体现的就是利益关系。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利益对抗的结果。至于利益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其根本还是以物质为特征的利益。

历史事实表明,人类产生之初,必须保证共同利益才能存活下来。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催生了个人利益和阶级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等多种利益。统治阶级与思想家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建立起适合其自身利益的上层建筑,以便统一思想,加强管理;职业的国家与社会事务的专职管理者公务员也出现了。

公务员的利益及职业岗位本义

公务员作为一种名称,其产生至今严格说来并不算长,尤其在中国,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作为职业岗位,却存在千余年了。公务员有普通群众同样的利益要求;但其职业岗位却赋予了他们许多不同之处。公务员的“公”,就在于为公众服务,为大公天下服务。对自己施政管理负责,造福一方,服务百姓。而不是为自己私利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清正廉洁,树立公仆意识和形象;按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勉尽责等等。这也说明公务员利益与他人利益,人民利益,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密不可分。

这种非个人利益的规定性,归根结底是由公务员的职业本义决定的。中外历史上公务员职业岗位的设立本身就是为了行政管理服务,无论是行政岗位还是技术岗位。行政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狭义上是指国家政府各级机关部门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又叫公共行政。广义上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其范围涉及立法、行政、司法、经济、社会、文教和环境等各个公共领域。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公务员。其工作要求就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可见公务员的利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一类是其职业追求的公共利益。而现代公共利益越来越向主体多元化和内容多元化发展,这也增加了公务员处理利益关系的复杂『生和困难度。如公共利益中涉及了主体的利益关系。就是同一个利益主体也可能有多种利益诉求,如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等内容。这无疑考验着公务员的政治立场和素质,对其行政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新挑战。

公务员利益与行政管理的错位发展

原始时代大家为了生存,齐心协力狩猎生活,个人利益是均等的,专业化行政管理还没有出现。分工和财产剩余促使个人利益和自私心膨胀,原始的“禅让制”变成了“家天下”,社会分化明显,阶级社会出现。中国几千年的记载史几乎全是阶级对立的历史。统治阶级利益是公务人员的利益目标,广大群众是难以分享的。行政管理就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存在的。一些开明国君或士大夫,有“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也只是凤毛麟角或一种理想而已。惠及群众的利益,不过是他们为了稳定社会,不至于其统治被推翻所带来的附产品。贯穿历史的利益主线是维护王权,效忠主子和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背景也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土壤。

资本主义社会改变了过去对人的依赖性,建立起以物为依赖性的社会制度。欧洲文艺复兴倡导的以民为本,天赋神权,平等自由的种种思想,实际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大众利益名义发动群众,达到推翻封建贵族,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也发展到了极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尽管如此,资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意义是存在的。我们见到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国家体制和社会机制的进步就是其积极方面的体现。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行政管理和公务员法知识要点 篇4

一、行政管理

(一)行政管理概述 1.依据:公共行政权力 2.目标:实现公共利益

3.基本职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4.行政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

(二)行政管理的职能 1.任务性职能 1)经济职能

A 宏观调控(强化)

B 市场监管(海关、税务、工商、生产安全)C 微观管理(弱化)2)政治职能

地方-社会公共事务(转变职能)3)文化职能(教科文)

4)社会职能(控制人口、生态保护、公民合法权益)2.市场经济——资源配置 干预和补充市场失灵: 1)限制垄断和促进竞争

2)界定和维护财产权,克服外部性(污染)3)提供公共物品 4)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化 5)调控宏观经济

(三)行政管理的角色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前提)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重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关键)

二、行政组织 国务院结构

1)办公厅:国家信访局 2)部委(27个):

宏观调控(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

专业经济(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水利、商务、铁道)

社保和资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人口)政务部(公安、民政、司法、民族事务委员会、监察部(双规))

3)直属机构和特色直属机构:海关、税务、工商、民航|特设:国资委

4)办事机构:法制办、港澳台办 5)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烟草专卖局

6)议事协调:军转干部、妇女儿童、老龄委

三、行政领导 领导就是服务(邓小平)

★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兼备首长制和委员会制)1.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1)按决策人数多少划分:首长制、委员制和混合制 2)按行政权力的集中程度: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 3)按业务性质与范围:层级制、分职制和并用制 4)按智慧监控职权与上级主体:完整制和分离制

四、行政决策

1.行政管理的核心-> 行政决策-> 决策制定-> 选择方案 2.类型

1)决策的风险程度:确定型、不确定型和风险型 2)决策对象结构性程度:程序性和非程序性 3)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个人和集体 4)决策主体方法:经验和科学 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危机决策 原则性和灵活性

《公务员法》

一、产生和发展 1984-1993 创立

1993-2005 实施 1993.8.14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10.1正式实施 2005.4-完善 2005年 第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15次会议 通过《中国公务员法》 2006.1.1 正式实施

二、基本内容

1.公务员的权利(8条)义务(9条)

(一)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

(二)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

(三)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

(四)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五)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六)提出申诉和控告;

(七)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辞职;

(八)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2.录用公务员原则

公开(前提)、平等(保证)、竞争(核心)、择优(目的)3.考核

内容:德、能、勤、绩(最主要)、廉(法新加)原则: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依法考核 方法:(1)领导与群众相结合(2)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 等次:优秀、称职、基本称职(法新加)、不称职 基本称职处理

1)可视同“称职”的晋升级别和工资 2)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 4.奖惩(1)奖励种类

1嘉奖2记三等功3二等功4一等功5授予荣誉称号(2)惩罚种类

1警告(6)2 记过(12)3 记大过(18)4 降级 5 撤职(24)6 开除 处分

1)除警告外,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2)解除降级、撤职处分,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晋升职务要求

1)近两年考核中定位优秀或三年定位称职以上; 2)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3)符合任职回避规定;

4)符合具体职务规定的其他条件 降职与降级不同

1)原因不同:不称职/行政处分 2)目的不同:竞争机制/违纪惩戒

3)时限不同:一次性/持续期间(24个月)交流

1)调任(外部:身份和地方都变)2)转任(内部:身份不变、地方变)3)挂职锻炼(都不变)回避

1)任职(夫妻、血亲、姻缘、拟制)2)公务

3)地区(不可本人籍贯任乡、县长)辞去公职限制条件 1)未满最低服务年限的 2)涉及国家秘密 3)重要公务未处理完毕 4)正接受审计、犯罪等

第三十二条

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任职;不合格的,取消录用。

第八十三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一)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第九十条

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一)处分;

(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三)降职;

(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五)免职;

(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第九十一条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人事处理的执行。第五十八条

上一篇:校园网安全管理下一篇:创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