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性格

2024-07-22

形象性格(精选十篇)

形象性格 篇1

如今, 对于城市的形象、个性、塑造以及宣传等一系列的城市营销活动, 已经有大批的专家学者在不停地探索当中。如国内学者成朝辉的《人间·空间·时间———城市形象系统设计研究》中对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就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并构建了一系列的设计思路。在国内实施城市现代化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 人们对城市的识别意识逐步增强, 许多地方开始为创造有个性的城市做出探索与努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国有很多城市已经开始了本土的个性建设,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自发的历史进程中缓慢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城市品牌。其他的城市也渴望早日在大众心中留下自己鲜明的特色。从国内的研究文献中可以发现, 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城市的个性形象以及城市营销都进行了理论的探索, 提出了很多颇具启发和参考价值的理论创见, 推动了中国城市个性形象的研究步伐[2]。

一、城市性格的塑造价值

城市性格是城市多年积累而形成的内在的、与众不同的气质特性。当一个城市脱去了建筑、时尚、现代化、高科技、文化产品等种种“城市外衣”之后, 剩下的属于这个城市最本真的东西就是城市性格, 它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根本。因此, 它可以看做是对“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深化, 是城市差异的最显著表现, 不仅可以带来城市形象的更新, 更可以进入城市居民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 是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 是城市环境、经济活力、文化底蕴、精神层面、价值导向的综合体现。城市性格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不仅仅是别人如何看待的问题, 而更是城市如何审视自己的过程, 既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识, 也是城市个性化的表现。城市性格的形象塑造要讲真实性、独占性、排他性, 实际是在对一座城市的历史、现状充分把握, 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客观分析的基础上, 提炼和打造其脾气、秉性、特色等, 还要有利于认同。鲜明的城市性格会为城市带来许多机会和不同的发展机遇, 城市的竞争优势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对自身特点的挖掘和有效的利用, 也是对其特色的把握和变现的能力[3], 而这就要靠城市建设者对城市性格的来源与定位有正确理解和认识, 同时合理的塑造相应的城市形象。

二、城市性格的特征和内涵

性格是一种内在化的、差异化的表现, 是决定外在表象的内部动因。我们可以把国家、城市、企业、组织, 甚至是一个家庭都理解为一个“人”。人有身体, 有精神, 有性格, 有过去, 有将来, 有记忆, 也有情感。一个国家有内在的民族精神, 外在的国家形象, 就像是人的思想和外形;一个企业有发展历史和社会责任, 就好比是人的成长和身份;一个组织有规章制度和未来规划, 就如同人的行为准则和理想;而一个城市也有自己的风格、定位、规划和战略选择, 就像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外形、服装、成长、就业的选择一样。城市性格不是城市中看得见的某种实体, 而是当我们把城市本身当成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未来的一个主体时, 其最鲜活、最生动、最有魅力的一种体现[4]。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城市的性格是个人对城市的心理印象, 其内容是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人文特色跟精神面貌, 它既包括有形的城市形态和地理景观的感知理解, 又包含市民的群体性格和社会意识。也可以说, 城市的性格是由城市发展而来, 它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历史和发展的沉淀, 以及外界对其的长期评价。

对于人来说, 性格是定义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行为的心理特征, 也是应对社会的人格特征。而对于城市来说, 城市的性格带有一定的发展指导性, 这也可理解为它的“态度”, 一种由于自身发展背景和历史成因所形成的对待自身发展或应对其他事物的“态度”。城市的性格与人的性格从产生到发展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所以可以依据人的性格特性判定来探索城市的性格特性。当然, 对于人和城市两者的性格分析、研究只能参考, 不能照搬理论, 毕竟两者本质差别很大, 几乎可以说是两个不同概念。所以, 对于城市的性格特性要依据事实出发, 相对独立的理解。

1. 后天性

从人的性格形成分析, 性格是后天产生的, 是人在社会环境下逐渐形成的人格差异。而先天的人格特性称之为“本性”, 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思维方式, 它与性格最基本的区别即是先天与后天之别。而城市的性格也同样依照这种特性而来, 在城市的历史发展和其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影响下产生, 并不是先天的由来的本性。每个城市的发展背景不同, 由来的依据也不同, 而城市也在这些不同的因素下产生不同的性格特征, 所以才造就了今天各个城市不同的性格。

2. 多样性

性格通常不会单独的出现在某个人身上, 从人的性格研究中可知, 性格能概括出18种不同方向的性质, 每种性质在程度上从低到高分为4种性格,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通常能概括出18种性格, 只是每个性格所在的性质程度不同而已。城市的性格也是一样的, 同一个城市的性格特征通常是多种性格共存与融合的结果。每一个城市都不能以一种性格来定义, 那只能是概括性的分类定义, 而且不能忽视性格的两极问题即积极类性格和消极类性格, 所以城市的性格也和人一样包含了多样性的特性。当然, 城市与人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 城市的因素要比个人复杂很多, 那么城市在性格的定位上难度也会大一些。

3. 发展性

人的性格一直是处于不断发展中, 并在某一时段会产生变化, 从其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是本身因素, 二是社会环境因素。因为人的思维想法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每时每刻都在有序的发展变化, 所以人的性格就不会一层不变的持续下去。城市也是一样的, 每天都在自我发展和完善, 同时在周围环境即其他城市甚至全球化的影响下, 其性格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变化不是及时即刻的, 而是要在大量的量变下产生的质变效果, 也就是说, 城市的性格还是要遵循历史的不断演变和沉淀下才能逐渐发展变化。

三、城市性格的来源

1. 城市的“公众印象”

城市性格的一部分是城市市民普遍的性格总和, 而性格在表达出来后就概括成为一种“公众印象”。凯文·林奇的著作《城市的意象》中提到,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种公众印象, 它是许多个人印象的迭合, 或者有一系列的公众印象, 每个印象都是某些一定数量的市民所共同拥有的。一个人想要适应环境并与同伴合作, 就要有一种团体印象。每人都有自己稀有独特的印象, 有无法与他人共通的内容, 但还是近似于公众印象的。而且, 这种公众印象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多少要有些包容性并且能使人信服。”在普遍情况下, 人们对于某一个城市的性格初期印象大多就来至这种“公众印象”, 在接触这个城市不同的个体和团体的过程中, 多少都能总结出他们性格中的个性与共性, 每个性格的个性都很容易被忽略, 而这些性格中的共性特点在初期的体会接触中就会抽象综合成城市的性格特征, 这种概括对于城市的性格定位并不准确, 但影响颇大。

2. 城市的感知

从初期印象过渡到深入体会时, 城市的性格来源就会改变成对城市的感知, 而这种感知又是多角度, 多层面的。感知源于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认为, 感觉是某种感受或感受系统收到某种刺激时所产生的初级体验和知觉, 是感受系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城市街道的宽窄、建筑的风格、人的接触等都可以被直接感觉。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并加以解释的过程, 是对物体整体特性的反映。比如通过城市的景观、建筑、经济、社会、历史、市民等经过大脑的表象得到的感觉, 在通过以往的经历、个体的印象、信息的接收等综合分析, 可以判断城市的性格。所以, 从这里可以看出知觉的分析要比感觉的认识更高一层, 两者综合起来便是感知的过程。但因为感知的发生时间、地点或主体的不同, 感知后的结果也有差异。也因为这种差异存在, 一般城市的性格会有很多种词汇来描述。

而主体要对城市产生感知结果, 就需要对其物质载体和文化内涵来综合感知。《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中提到, “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 没有哪个人能直接触碰, 想要提取他的性格, 首先就要对它的各个构件先进行感知。划分它的组成部分, 将其具象的和抽象的两部分构件进行综合感知, 既是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的两个部分。”所以城市的性格来源也要划分成这两个层面来分析研究。

景观感知:即是主体对城市的外貌感知, 这种感知最为直接简单, 感知结果比较浅显而且其影响效果比较快。所以几百年来人们不断地扩张和构建自己的城市, 使城市的景观感知变得异日强大。而城市也同样以强势的姿态反作用于人, 这种感知也影响和控制了城市人的思想与行为。

文化感知:每个城市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都以极其个性化的方式诞生属于自己的文化, 可能因经济的推动, 可能因历史的沉淀, 也可能因宗教的熏染, 还可能源于市民大众的精神诉求和城市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文化感知是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印象, 它又别于景观感知的具体性和迅速性, 需要付出一定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和体会。

闵学勤在《感知与意象》中曾提到过, 当城市化跨过50%的时候, 城市就会呈现随时被感知和触摸的状态。不同的历史环境, 不同的地理区域, 不同的文化氛围下, 各个城市的感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厚重、深邃、富有个性的城市才能成为最有魅力的居住、人文和社会空间。对于多数市民和游客而言, 城市的感知就是对其综合环境的感知, 这样的感知并不系统, 可能来源于城市的某一物或某一事, 也可能来自于与人的交往、与管理者互动, 当然也有可能是通过人际的传播和大众传播而获得。这种综合环境就是这个城市的特色或人文范畴。虽然城市的人文因素以及抽象出来的性格特点较城市其他的物质环境来说不易被短时间感知, 或不同的人存在着不同的感知差异, 但是, 现代都市环境在魅力指数统计下人文因素的比重越来越高。

四、城市形象与城市性格的关系

所谓城市形象是城市的一切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这种事物是可以人为塑造的也可以是自然赋予的。凡成型的某个特定城市的事物都会被烙上这个城市特有的“印迹”, 这些印迹是由这个城市的地域文化遗传基因做决定的, 当某一事物的遗传基因汇聚到一起时, 它所在的城市形象就会显现出来。当这些事物漂泊到异地, 有过这个城市的经历印迹便会将这些遗传基因传达出来, 原本城市的景象或形象就会唤醒, 而这种被唤醒的景象就是城市的形象。城市的形象本生带有城市的识别性, 这种识别性是可以被感觉的。是城市内在含义的外在表达[5]。

城市形象与城市外貌又一定的差别, 城市形象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城市的外貌仅是指其物质层面, 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城市的市容市貌或城市空间形态。而精神层面则是城市的精神形象, 常常宣传到的构建良好的城市精神文明, 其实就是城市形象中的精神塑造。所以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的系列形象, 城市外貌建设仅仅是它的物质塑造。

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城市形象”这个概念, 不同的人对其会有不同的理解, 描述出来也千差万别。总结来说, 城市形象即是主观的感受传输和客观的存在表达。主观的感受传输可理解为城市对人所传达的某种意识和思想。而客观表达是城市的内在素质、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这个角度由于主体的认知存在差异, 理解上总是千差万别。由于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多变的综合组织, 所以城市形象呈现丰富多彩的状态, 它是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社会文化等显性和隐性构建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并经过历史长河总结而来的产物。由此可见, 城市形象是多维的系统,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重要因素。

城市性格与城市形象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是两者的本体不同, 城市形象是城市对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发射性表达, 也就是城市已经安排好的给人的客观信息传递。而城市性格是在城市形象已经传达出来后, 人在大脑中的反射性表达, 也就是人接收了城市形象的信息后主观的对城市所产生的理解和认知。简单的来说城市形象是城市对大众的自我介绍, 城市性格则是大众对城市的评价。两个概念需要联系起来, 不能独立形成, 仅盲目地进行城市形象塑造, 就不能反映正确的城市性格定位。就比如一个人的形象不能正确反映他的性格, 或者性格清晰但形象欠佳, 给人的印象都会扣分, 所以这两者关系相互折射、密不可分。因此, 我们在探讨如何表达城市性格的时候, 就必须从城市形象的塑造出发, 并且要有清晰系统的塑造方向。

可以说, 城市性格是其形象的抽象表达, 它是城市各种形象的叠加, 表现了城市的理念。城市的性格更多的依赖于主观印象和感知, 是客观难以改变的主观意识。城市形象是可以被设计的, 基本都是以积极的良好的方向塑造, 其目的也是引导主观对城市的印象朝好的一面发展。而事实上城市性格常常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 这两种不同取向的感知是主观可以选择的, 就如个人对城市的好印象和坏印象一样。主观的感受虽然无法改变和根除的, 但是城市性格的表达方式是可以客观选择的。如何扩大正面积极的性格, 削弱负面消极的性格, 就要靠城市性格的来源分析以及在未来在城市建设和文化梳理过程中寻找合理的性格定位, 并且能够对其有效的表达出来, 进行系统塑造, 最后引导外界对城市的印象逐渐深刻。

参考文献

[1]牛晓彦.中国城市性格[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

[2]王学军.地区形象营销理论研究综述[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7, (9) .

[3]颜军, 李荃辉, 张亚锋.论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个性塑造[J].成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6, (3) .

[4]寇飞.城市性格传播思考[J].新闻战线, 2010, (7) .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性格分析 篇2

四百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如突兀异峰崛起于英国文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优美丰富的语言、高超娴熟的艺术技巧,征服了当时和后世的众多读者。《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其主人翁哈姆莱特的经典形象,无疑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或许正如别林斯基所惊叹的那样,说不尽的哈姆莱特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年轻朝气的形象,冲动犹豫的性格,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等等。哈姆莱特一生的经历折射出他内心的凄厉和壮烈,同时也体现了哈姆莱特的矛盾性——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二重结合。

一、成长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1]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的看法,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这时的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可见,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

老国王之死,标志着哈姆莱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父亲的死,使他陷入悲痛之中,失去了早先的欢乐。紧接着是母亲的迅速改嫁,自己的叔父转眼成了继父,王位被剥夺等一系列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哈姆莱特以沉重的打击。他用一身“墨黑的外套”抵抗着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也包裹着他此刻痛苦而流离失所的内心。作为儿子,哈姆莱特丧失了原有的人伦秩序,家的存在随着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改嫁而瓦解。他的母亲不仅无法帮助他进行自我身份的认证,还突然间远离和抛弃了他。而作为王子,哈姆莱特理所当然的继承权也遭到了剥夺,新国王克劳狄斯以堂皇的言辞对王位世袭进行了质疑,现实的篡改意味着对于哈姆莱特以前所拥有的一切权利的剥夺。作为爱人,哈姆莱特怀疑奥菲利娅爱情的纯洁性,认为她是奸王派来的暗探,于是就绝然地斩断情丝。这时的哈姆莱特面临着一切常人都可能要面临的人生困境。家的解体,母亲的背弃,王位的丧失,爱情的失落。他不再是以前快乐的王子,而是象凡夫俗子一样背负着难以言说的各种人生苦恼。回顾后目睹的各种丑恶现象使他认识到现实并不如想象那样美好,坚贞的爱情、忠诚的友谊、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些曾被视为珍宝的生活理想,如今都已化为泡影。年轻的哈姆莱特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沉思着亲缘的关系,沉思着被否定的亲情,沉思着被篡夺的王位,沉思着被轻蔑的爱情。这一系列的沉思始终伴随着哈姆莱特走向未来的成长旅途之中,促使他变得忧郁和怀疑。当哈姆莱特从父亲的亡魂那里得知整个事件的真相时,更加深了他心中的疑

惑,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复仇之路。

哈姆莱特命运的悲剧性逆转不仅使他看清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且还进一步看清了把罪恶掩盖起来的伪善。他完成了由高高在上的王子向凡夫俗子的转变,开始了严肃、忧郁的沉思。

二、忧郁、沉思的性格

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求学时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迅速改嫁,叔叔的篡位这三道冲击波,使一向无忧无虑的哈姆莱特变得忧郁、沉思起来。然而,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

从表层上看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父亲的死亡,来自母亲的背弃,来自爱情的失落。他从威登堡匆匆返回丹麦为父奔丧,流露忧伤的情绪是人之常情。儿子哀悼父亲的死亡,以至于产生郁结情绪,谁也不会惊异。也正体现了他作为凡夫俗子的一面,具有常人的正常情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忧伤之情会逐渐淡化。然而,哈姆莱特却并没有从忧伤中解脱出来。其母亲乔特鲁特认为活着的人都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的安宁,她要求哈姆莱特把“高贵的父亲”的死当做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抛开“阴郁的神气”。其叔父克劳狄斯却先从表面上肯定王子的“孝思不匮”是“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随后认为哈姆莱特“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2]要求哈姆莱特承认既在事实。而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是由于向他女儿奥菲利娅求爱遭到拒绝。因此,他们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于父亲的死亡,爱情的失落。然而,哈姆莱特之所以忧郁不仅是因为克劳狄斯杀兄霸嫂、篡夺王位,而是他目光尖锐,从个别人的罪恶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罪恶。他看到宫廷腐化堕落,阴谋重重,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腾沸,社会动荡不安,邻邦挪威蠢蠢欲动。原先代表他高贵出生的丹麦王室,现在却成了“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3]。在哈姆莱特看来,克劳狄斯的罪行只是世界上存在的全部罪恶中的一桩,问题在于整个时代颠倒混乱,与理想相背,“原以为美好的大自然,只是一片荒岬,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原来理想的天神一般的人类,现在看来,不过是泥土塑成的生命。”[4]所以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为父报仇,杀死一个奸王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要把个人复仇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

哈姆莱特确定了为父复仇的使命,却又找不到恰当的方式,他期望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为父复仇容易,重整乾坤却困难重重,哈姆莱特变得越来越忧郁,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5]充分体现了他的内心沉思的思考:是干还是不干?哈姆莱特看出了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他的内心矛盾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冲突着。并且,这时哈姆莱特不只是考虑自身的生存与毁灭,而是联想到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生存与毁灭,哈姆莱特超越了凡夫俗子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而是作为乾坤巨人的思想而存在。

三、身不由己的行动

现实要求哈姆莱特的是行动,但他却迟疑不决。从哈姆莱特的忧郁沉思性格我们可以找出他延拖复仇行动的理由。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他父亲的亡魂那里找到答案。哈姆莱特的主动行动很少,多半是受到父亲鬼魂的启发和驱使。两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出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是身不由己的。

在哈姆莱特反复探索的过程中,他愈加感到现实的丑恶,理想的幻灭,从而否定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他感叹“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许多是多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6]。从而陷入悲观厌世,郁郁寡欢的境地,导致哈姆莱特在行动之时踌躇不决,进退维谷。采取行动的倾向和逃避行动的倾向互相抗衡着。但由于有父亲鬼魂的命令,才促使着他的复仇行动的发展。当哈姆莱特通过导演戏中戏,验明元凶,但他仍然无法证实内心对成人世界的罪恶所作出的结论。于是突然放弃了他的复仇计划,这次被自我否定的背后袭击事件,它实际上显示了哈姆莱特此时对于复仇行动的质疑。具有完美倾向的哈姆莱特,他希望他的复仇不是以暴制暴,哈姆莱特面临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复仇实践,而是他相信一种存在于天地间的公理,而此刻他必须选择等待和忍耐。

哈姆莱特在为父报仇的行动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父亲被害时他不在现场,所有事实的真相由其父亲鬼魂转述,缺少直接证据。至于母亲与叔父的婚礼更是仓促,根本不容他反对。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之下,哈姆莱特拿出了“装疯”的杀手锏,来侦察事件的真相。但直到后来才真相大白,是他的叔父杀兄篡位。其叔父正站在权力的颠峰,对于整个世界公正与合法制秩序作出挑战,正是他扮演了哈姆莱特的对手。可他发现家庭中的不幸只是万恶之中的一件,现实与他想象中的更为残酷,他还需要不断地去了解他身边的人和社会,不敢轻举妄动。哈姆莱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因此,此时的个人复仇任务变成了社会责任,这样的想法驱使着哈姆莱特的进一步行动,承担起艰巨而严酷的现实重负。由此,哈姆莱特在行动上体现了凡夫俗子和乾坤巨人矛盾结合。

四、对女性的误解

哈姆莱特在身不由己的行动过程中,感受到了周围世界的冷寂和孤独。母亲的改嫁使他怀疑亲情,朋友的背弃使他不信友情,情人的刺探使他远离爱情,严酷的现实遭遇让他变成了一个孤军奋战的斗士。这一切销蚀了哈姆莱特原有的对“人”的美好理想,给他以致命的打击。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理想化倾向的理想主义者,他执着地把自己关于人、人生、以及善与美的理想,集中体现在女性身上。年轻的哈姆莱特本该享受到青春爱情的单纯美好,然而经过一系列的变故打击之后,却完全颠覆了他对女性的美好认识。

哈姆莱特对女性的偏见主要来自于母亲对他的伤害,年轻的哈姆莱特开始时对女性带有唯美的幻想色彩,贞洁、善良、真诚。由于母亲对家庭的背离,父亲刚死了两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嫁人。因此,“哈姆莱特以激烈的言辞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无助和依恋,母亲背叛自己的这一决绝行为,让哈姆莱特在情感上极度震惊和痛

苦,他无法阻止事态的发展,越是怀疑就越陷入困境,越是陷入困境就越以一种尖锐的方式祈望再次得到母亲的爱和关注。可是哈姆莱特却意识到,他的母亲作为女人,早已成为了生活中一种最为可疑的变数。”[7]哈姆莱特似乎绝望地洞悉了女人的全部秘密,意识到母亲是受情欲的摆布,“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衾被”,成为“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的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的那个人,他发出了至今仍被一些人赞同的话语:“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8]这对于哈姆莱特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害,“可以说哈姆莱特在一瞬间丧失了童年记忆中所有的母亲形象,而获得对女性的重新评价”。[9]此时的哈姆莱特完全按他的理想和道德标准来要求其母亲,“对母亲的矛盾心理使得哈姆莱特对于女性既鄙视又亲近,既暴戾又哀伤。”[10]

可怜的奥菲莉娅,理所当然成为哈姆莱特对女性误解的祭品。别林斯基这样地评说过哈姆莱特:“他对于爱情的现实性,对于女性的尊严也不相信了;象个疯子一样,他把感情践踏在脚下,用无情的手撕毁了他和那纯洁、美丽的女子间的神圣关系,而那女子曾是全心全意地、天真地把一切交给了他,他呢,也曾深深地、温存地爱过她。他无情而粗暴地侮辱她这样一个柔顺、温和,象是稀薄的空气、光线和和谐的音乐所造成的女性,好象他要赶快抛弃世界上使他想起幸福和善良的一切。”[11]只因为奥菲利娅在王权斗争中无意之中被充当了权力之争的棋子,她轻易地被人利用了,充当了刺探。于是,奥菲利从哈姆莱特心中的女神,“那天仙化人的,我的灵魂的偶像,最艳丽的奥菲利娅”变成了另外一种可怕的形象,“我也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12]而他对女人的嘲弄更充满了真正的惨痛,“„„进尼姑庵去吧„„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会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进尼姑庵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13]哈姆莱特以偏执的立场,将纯洁女神奥菲利娅作为了嘲弄的对象,以狂暴的语言伤害她,间接导致了奥菲利娅的死亡。

哈姆莱特没有意识到她们也处在被杀戮和被损害的位置,都是权力争夺的牺牲品。他没能充分地理解他身边的女性,没有透彻地理解她们的爱和意志。哈姆莱特对女性的爱和恨,显得荒谬而又悲哀,一般女人的美质在她的观念中毁灭了。在这一点上,是哈姆莱特在乾坤巨人向凡夫俗子的倒退。

五、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

陷入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戏要明确要不要复仇的问题,又要选择复仇的方式,是正大光明的复仇还是不择手段只求目的复仇?这就使得他的良心天平在善恶两极的道德法码上左右彷徨。“他既看到现实人类的天性的伟大、崇高,也看到了人的渺小,人性的恶劣、自私和狭隘。„„既把人誉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又把人贬为从‘泥土提炼出来的玩意儿’”。[14]他对叔父的篡位,母后的乱伦,情人被迫的背信弃义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厌恶和反感,对流血复仇却又是本能的道德顾忌。因此,他犹豫,拖延复仇行动。哈姆莱特把周围发生的一切都置于他的道德显微镜之下,作为他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

哈姆莱特有其善和正义的一面,立誓重整乾坤,为父报仇,杀死篡位之王叔父是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行为。但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则暴露出恶的本性。他对于自己挚爱的奥菲利娅绝情的伤害和误刺其父亲波洛纽斯后的冷漠表现,以及为了给自己复仇扫清道路,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上死路。站在哈姆莱特的立场上,二人的确该死,因为二人是罪恶之首克劳狄斯的帮凶。但对于哈姆莱特对人性的追求以及自我求证,还有期待树立一个堂堂正正的未来的王形象而存在,就显得恶劣、自私和狭隘。

哈姆莱特为父复仇,重整乾坤,愤怒的喊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15]这是他道德取向善的一面,表明哈姆莱特的注意力已经从个人的不幸、家庭的问题转向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罪恶,和克劳狄斯为首的统治丹麦的罪恶势力作斗争,以拯救人民大众为己任,把个人的苦难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苦难,也是哈姆莱特作为乾坤巨人的证明。他斥责政客是“偷天换日的好手”;揭露律师的手段是“玩弄刀笔,颠倒黑白”;认为地主“比牲口聪明不了多少”;嘲笑罗森格兰兹这类弄臣是“吸收君王的恩宠、利禄和官爵的海绵”;讥刺波洛涅斯这类奸臣为“鱼贩子”、“水苍蝇”;他列举活在这种世上的痛苦有:“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小人的鄙视”。[16] 哈姆莱特对现实的批判,证明了他的美善同情及正义。

总之,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无尽的意义,其一生都伴随着成长的痛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离的亲情和无望的爱情,重整乾坤的责任与薄弱的意志等等,把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矛盾两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哈姆莱特始终没有满足于个人的复仇,以他那好问的头脑,在与社会邪恶和自身人性弱点的斗争中,追求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自身人性的完美。最后,莎士比亚让他在比剑中结束他悲壮的一生,圆满的完成了他复杂而完整性格描绘的最后也是最悲壮的一笔。但哈姆莱特没有白白的倒下,身后留下了一个如何不与罪恶妥协的榜样。从此,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结合体——哈姆莱特,在不同的读者心中获得新的生命!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下)

(2)《性格悲剧·崇高·人》,(《外国文学研究》,1985.3)(3)《世界文学中悲剧性格的两极和两座高峰》,(《外国文学研究》,1991.1)(4)《关注人的命运·探索人的奥秘》,(《莎士比亚研究》)(5)《向上帝要回思想的巨人》,(《外国文学研究》,1996.3)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名著。沙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形象经久不衰,至今还在打动着人们、感染着人们和震撼着人们,不仅仅因其为悲剧人物观众而掬一捧泪水,真正的原因是“哈姆雷特”身上体现出来的追求“真、善、美”、鄙弃“邪、丑、恶”,忠贞爱情为正义而抛却私情、珍惜生命,为真理而甘于献身的人格魅力使然。

一、身临绝境,却不向邪恶妥协、反抗愤争的胆魄,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坚韧性格。

哈姆雷特正直、善良、情操纯洁,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具有美好理想的青年王子。这就注定他与那个时代发生激烈碰撞是命运也是性格使然。哈姆雷特最初是生活在一个开明君主的宫廷,一个充满阳光、充满幻想的理想王国之中。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英明治国,与母亲恩爱相处。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之间有着纯真的爱情,真诚的友谊。父亡、母嫁、叔父篡位,坏人当权等在一夜间发生,这恶梦似的打击一串串袭来,现实的丑恶显露出它原有的形态,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如此之大,使哈姆雷特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不得不对现实生活开始了重新认识。

“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忧郁与苦闷是哈姆雷特面临现实与理想不一致时的一种表现,但是,在痛苦的思索、彷徨中,也使他逐步变得深沉、清醒、坚定和敏锐。探索中,他很快地意识到:“决心的赤热的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他考虑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默忍受,或是挺身反抗,他的内心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父亲交给他的任务是复仇,严酷的现实需要他去行动,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 “有理想、有决心、有力量”来完成复仇的任务,为此他采取了一切力所能及的行动,他装疯、刺杀御前大臣,改写密信,跳上海盗船直至最后决斗、处决奸王。这一连串的行动不仅反映出哈姆雷特勇敢、机智、判断准确、行动果敢,更充分体现出他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抗争斗志。

二、忠贞爱情,却为了复仇继而“重整乾坤的事业,甘愿献出真爱乃至自己的生命

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心爱的人,一个心灵纯洁的姑娘,是美和善的化身,她在哈姆雷特性格发展中是个必不可少的陪衬。哈姆雷特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爱“超过了一千个兄弟对她的全部的爱”,而为复仇和“重整乾坤”的事业,哈姆雷特在关键的时刻,选择了自己的路,割断儿女私情,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表现出献身精神。

哈姆雷特最终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而没有实现人文主义理想,他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悲剧。

分析人物形象,彰显人物性格 篇3

一、立足形象本身直接表现人物性格

“事实的自然呈现比华丽的辞藻重要的多。”《祝福》中祥林嫂眼神的变化,衣着的刻画,失子之后不厌其烦的讲述,捐过门槛后的轻松……所有这些无不入木三分地刻画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和生存状态的变迁;而《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刻画凤辣子,以语言和动作刻画“混世魔王”贾宝玉,而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林黛玉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

二、通过激烈的人物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存在不是静态的,他们性格的展示往往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加以强化,“动态比静态有生命力的多”,也正是矛盾的设定让人物自然本真地进行个性化的展示,进而彰显自己的性格。如苏教版选修教材《阿“Q”正传》中阿“Q”在“革命”问题上由主动转为被动的矛盾发展,通过“宣传革命——幻想革命——静修庵革命——幻想破灭”的演变过程,逼真地展示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则是以人力车夫和“我”对待撞倒老妇人的不同态度的矛盾对立为基础,叙述平常的小事,以小见大地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塑造一个善于解剖自己的小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于细微处见真情”,文学作品的感人,人物形象的鲜明独特往往归结于作者对典型细节的刻画。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同样可以说“一千个作者就可以塑造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文学作品,由于使用的文学手段不同,塑造的文学形象也就不同。因此其中的细节刻画显得更加重要。《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听到水生要到大部队去的消息,其手指的震动,把手放到嘴里的吮吸,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她内心的震动和复杂的心理变化;《故乡》中插着双手,叉着双腿站着的豆腐西施圆规状的姿势;《守财奴》中将死的葛朗台在看到祭器时奋力的一抓……所有这些人物能够经过长时间的淘洗仍然绽放光彩,无不归结于精雕细琢的细节刻画。

四、借助环境烘托渲染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上面提及的几个方面外,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营造的氛围,以及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也是我们感受和剖析人物情趣和心境的重要方面。从文本建构的层面看,故事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活动必须以具体的时空为依托,只有这样才会给人带来真实可感的艺术享受,而这些具体可感的时空存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衬托和渲染的作用。《社戏》中“月夜航船”和“月下归航”两处美丽恬静的江南水乡自然风景的描绘,在展示自然之美的同时,更衬托出此背景下活动的一群孩子快乐且无比喜悦的心情。而《边城》中对于“月夜寒江图”的描写,在展示一种美丽祥和之境的同时,更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无奈和遗憾。

企业形象设计的性格美 篇4

一、企业形象设计性格化的研究背景

优秀的企业,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品牌文化!一个企业是否成熟,可以用是否形成了稳定的企业文化个性来衡量。由于文化的本质是价值观,以行为选择方式为集中表现,因此对企业文化个性的考察,也要关注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准则。

为企业进行形象策划的CI设计系统是60年代由美国首先提出,70年代在日本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它是现代企业走向整体化,形象化和系统管理的以种全新的概念。CIS企业形象的作用品牌的价值和力量是巨大的,是各个企业获得利润的有效武器。但严格的说来,应是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直接形象。既定的产品设计战略下就诞生企业相对固定的产品形象,例如索尼、海信、海尔、TCL、移动等。而在这种相对稳定的产品形象下,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形象问题,而是企业通过这种形象,向消费者传达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的信用度、企业的实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并最终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形象。

二、“性格”理念在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企业的成功需要怎样的性格?如何塑造自身的性格?消费者面对产品通常会通过企业最基本的色彩、形象、环境、前卫创造性等因素进行判断,从而决定是否接受企业形象和购买企业产品。

1. 色彩设计性格

色彩的和谐与鲜明可以引起美感,但色彩的运用须符合企业(产品)属性、特征、行业性、时尚性特点,色彩的丰富充分表现了心情的丰富多彩。同时,企业也深知不借助色彩的力量难以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而全面启动了“色彩营销”战略。有一些颜色冲击力极强,又充满矛盾感,这些富有张力的颜色属于超出平常人接受能力的高调的生活方式。单一色彩的美丽是有限的,每一种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确实千变万化,只有经过搭配才能显现出色彩之丰富的魅力,而这些颜色因为搭配运用难度极大,令很多设计师望而却步,但若经高超的搭配技巧驯服了这些极具个性冲突的色彩,则可以让它们绽放出不同反响的艺术效果。

2. 形象性格

形象性是艺术最根本的特征。现今联想、联通等企业纷纷更换标识以求成功“变脸”。从心理学角度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企业形象是企业内外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企业形象设计就是为企业塑个性,以识别企业特征和企业独特魅力为目的的一体化作业。这种设计能使公众受到企业个性的强烈吸引。对相互竞争的企业来说,谁能将良好、独特、鲜明的企业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谁就将得到公众的敬爱和信赖,就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市场。

3. 独特意境美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对意境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正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国人追求是超然物外的艺术之真,表现内在的精神与韵味,是一种精神之美、意境之美。

譬如,对企业产品展示物的观赏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由此现代商业展示设计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最大企业的信息量。这种瞬间观照和审美主体所在环境的美,是审美客体给予主体刺激所引起的情感反映,使主体在想象的过程中丰富了客体形象,并在其心目中留下了对客体的鲜明感受和强烈印象。应该给消费者留下性格特征突出、引起消费者心理的共鸣。

4. 创想性格

创造,这是人类自由的主要形式。创造是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越,是对于已知的和被认可的世界的超越,是从已经熟悉的一切之中挣脱出来,向着前所未有的、被拒绝的和不可知的世界探索前进的活力。创造性地想象是一种创新、开拓的品格。一个企业能否延续下来最重要的衡量标尺就是看其内在是否具有创新性格。充满创造性的想象力在企业设计中是敢于是超越现实,突破以往的设计观念的精神,提出新的设计概念,做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设计方案,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结构,引导和提升企业和消费群体的购买需求。“概念”的提出将主导着设计的发展方向,这是设计的核心所在。概念创造品牌,设计作为“品质”、“新奇性”、“自我存在”的保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期待,而设计也满足了这种期待。这不仅需要智慧和意志,而且需要诚实和勇气。这一切精神品质都是企业赖以取得进步的精神武器。

结语

时代要求企业重新认识、思考现代企业的新理念、新形态,以适应消费市场的需要,充满“性格”的美的设计正是在此理念感召下的新形态的设计。中国CI运动与CI事业的推进,有待企业家们CI意识的增强,观念的更新,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需要设计师培养对企业全方位个性设计的敏感性,“中国型CI”成熟,期待我们与企业家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尔太论美[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林斌段冉《CI设计》[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

形象性格 篇5

鲁智深

性格:疾恶如仇,粗中有细,勇而有智,豁达明理;

情节:鲁提辖拳打镇西关,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鲁智深火烧瓦罐寺,花和尚拔倒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鲁智深浙江坐化

武松

性格:勇而有谋,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与传奇色彩的人物

情节:井冈山武松打虎,武松斗杀西门庆,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吴用

性格 :下层知识分子,视野开阔,头脑灵活,梁山泊军师。能谋善断,是梁山义军的首脑核心和梁山事务的决策者,对梁山的起义起奠基作用,对梁山的发展期壮大作用,是智慧的化身。

情节:吴用智取生辰纲,吴学究双用连环计,吴用使时迁盗甲,吴用智赚玉麒麟 林冲

性格: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忍无可忍没有退路时才坚决反抗。他的性格发展历程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无可忍,坚决反抗 情节: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 李逵

性格: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反抗精神最彻底。

情节:黑旋风沥岭杀四虎,李逵打死殷天赐,黑旋风探穴救柴进,李逵元夜闹东京,黑旋风扯诏谤徽宗 宋江

性格: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攻读经史,胸怀大志,身在公门,精明练达,深通谋略,有仗义疏财,广结江湖好汉,具有领袖的气质和才干。但他忠孝思想根深蒂固,想封妻荫子,青史传名,以致带领梁山义军招安,起义失败

情节:宋公明放天王,宋江怒杀阎婆惜,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宋江智取无为军,宋江三打祝家庄,宋江大破连环马,宋公明夜打曾头市,宋江三败高太尉 杨志

性格:武艺出众,有家传的忠勇,生性老实,不向恶势力低头,有仕途思想

情节:汴京城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杨志押送金银担,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燕青

性格:心细,忠心,义气,理智,体貌英俊,心灵机智,勇力过人 情节:燕青智扑擎天柱,燕青月夜遭遇道君 石秀

性格: 有一身好武艺,爱打抱不平,重情重义,敢作敢为,勇悍机智,人称拼命三郎 情节:石秀智杀裴如海,劫法场石秀跳楼 刘唐

性格:直爽莽撞,没有心计

情节 :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智夺生辰纲

宋江性格特点:

宋江历来是争议颇多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有学者因为宋江性格的矛盾性而否定施耐庵的写作才能.茅盾先生曾经说过:“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人物来表现.作者在构思过程中,人物的形象和做事安排好像是同时成熟的;但事实上,一定是心中先有了呼之欲出的人物,这才组织起故事来.如果不是这样,作品就难免(甚至一定会)是概念化”.④我们对这一论说深信不疑,而且,读者还认为,施耐庵在写《水浒传》时心中一定已经有了各个英雄人物的形象.至于宋江,我想施耐庵也一定看到了他的矛盾性和多重性,他把这个有着多重性格且矛盾重重的人物写下来,让读者去读去说去评,也未尝不是另一种高明.施耐庵塑造的宋江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但他的一生中,我们会时常看到他身上的矛盾性,但他的一生中,我们会时常看到他身上的矛盾性,施耐庵抓住这一系列的矛盾来刻画宋江性格的多重性.一般读者都认为宋江是个忠义双全的人《.水浒传》中也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但实际上,宋江在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当一般干部时,便有意放走官府要捉拿的晁盖等人,并继续与那些人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还上过梁山,单纯从这几个方面看,我们可以讲宋江很够“义气”,但讲宋江忠,就有些难为情了.而且,放走晁盖后,宋江似乎不讲忠,也不讲什么“国家法度”,而发配江州时,梁山好汉劫得他,欲放下他的枷锁时,他却说要不得,“此乃国家法度”;江州酒楼的反诗,更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笑黄巢,造反心态跃然纸上,等到上了梁山,他又一心忙于招安,还说“宁可朝庭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庭”.《水浒传》写宋江“仗义疏财”,很讲义气,但遍览全书,并没有几个穷苦人家得到宋江救济.倒是许多贪官强人,土豪劣绅笑纳过宋江奉上的大绽银两,铁牛初见宋江时,曾受过他几绽银子,但那银子却似乎整整管了铁牛一辈子.宋江好几次讲要取铁牛的头,铁牛却并不跳将下来,两板斧下去,到后来被宋江害死,也心甘情愿。

以上所述正是《水浒传》中宋江的矛盾性所在,这些矛盾其实源于宋江性格的多重性:作为封建社会不得志的文人,宋江有着满腔报负却无处施展.他疏财仗义、济弱扶贫、孝亲敬友,这是他性格的温柔敦厚的一面,他孝忠皇帝,讲义气,这是他性格中正统思想的一面,他明处为大家办事,暗处结交江湖大盗,这是他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他聚众反国,题诗言志,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面。施耐庵通过描写宋江充满矛盾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重性性格的人物。

宋江:作为文学形象,宋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复杂、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说他真心待人,他又时时显示虚伪做作;说他义薄云天,他又心机重重城府极深;说他处心积虑谋反,他又对朝廷肝脑涂地;说他为人宽厚,他又时时做下凶残之事。宋江的性格是在说话人的描述中逐渐丰富起来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曾引元人陈泰《所安遗集·补遗》中《江南曲序》,云其“童艸时,闻长老言宋江事”,“宋之为人,勇悍狂狭”。《水浒传》成书过程中,又结合杂剧戏曲的刻划,对其人其事进行了全面“包装”。宋江是《水浒传》里边名号最多的一个,宋江的绰号有四个。一出场就介绍了宋江的四个绰号,这四个绰号实际上就是介绍了宋江的几个特点:一个是黑宋江,因为他长得面黑,身体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的,并不是如林冲、关胜等人英武挺拔,也不如吴用、公孙胜等人那样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他长的其貌不扬。第二个是孝义黑三郎,讲的是他对待父母,讲究孝道,他的孝道贯穿到了他的思想当中,成为他思想的一个部分,并且是他的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第三个是及时雨,讲的是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这在后面他陆续和弟兄们交往中能够看得出来,在这一点上他做得到位。第四个是呼保义。这四个绰号实际上重点介绍了宋江平时的为人和喜好,而且都是正常工作之外的表现,比如“爱习枪棒”、“ 挥金似土”、“ 排难解纷”、“ 扶人之困”等等,这些好处多都具有一些江湖上的感觉,在民间宋江是一个喜欢做好事、愿意做好事的热心人,无论是在家庭伦理上还是在社会关系中他以自己的作为赢得了大家普遍的认可。还有从“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可以看出宋江有谋略,有志向,不满足于现状。宋江的形象一直不能讨好。《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沙弥怀林述语有“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然能以此收拾人心,亦非无用人也。当时若使之为相,虽不敢曰休休一个臣,亦必能以人事君,有可观者也。”金圣叹则认定作者“痛恨宋江奸诈”,他也认为“宋江是纯用术数去笼络人”,所以“时迁、宋江是一流人”,在一百单八人中“定考下下”。但大多数人不喜欢宋江,是因为他一直是梁山好汉中的主降派,并最终导致了起义军和他自己的悲剧命运。

林冲:林冲的性格;武艺高强 有勇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 循规蹈矩 主要有四点:

1、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

作为一个禁军教头,他曾得到高俅的提携,他对他的顶头上司毕恭毕敬。即便是刺配沧州,言及高俅,仍称之为高太尉。如课文中林冲对李小二这样说:“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这给人的感觉是林冲受罪乃因自己有过在前。而反观林冲之前的表现,无一不是逆来顺受。

2、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

就节选部分看,课文先借李小二的话“林教头是一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侧面传达出林冲这一性格特征。当他得知陆谦、富安追至沧州欲加害于他时,不禁大怒,四处寻仇,最后在山神庙手刃仇敌,上了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

3、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

作为达官显宦,林冲不同于谄上欺下的贪官污吏。他对下层百姓具有恻隐之心,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将官。课文开头有关林冲救过李小二免送官司的插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

最能体现此点的就是在林冲往市井买酒之前,先将草屋里火炭盖了;而当他回到草屋时,发现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此时课文这样描写:(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些细节,固然对情节发展具有铺垫作用,但也生动地凸现出林冲个性中精细的一面。

应该指出,林冲四个层次的性格特征并不是面的叠加,而是线的交错,而且它们的强弱也是不一样。

武松:

1、他武艺高强。不仅能一人打虎,而且在梁山上也是名列前茅。

2、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3、他主张正义,嫉恶如仇。

4、他对腐败政权、贪官污吏认识深刻,不抱幻想。

5、他生活严谨,作风正派。

6、他不贪财、不好色。

7、能体谅贫困群众之苦。

8、他反对宋江“招安”。

性格:急侠好义、刚猛不屈、敢作敢当(在张都监府杀人后留名“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嫉恶如仇、正义、勇敢(对蒋门神)恩怨分明,知恩图报(对宋江,对施恩),不向恶势力低头(怒杀西门庆)。其中敢作敢当(阳谷私设公堂审王婆,张都监府)是武松这个人的最大的人格特点。一身虎胆,武艺高超,疾恶如仇,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鲁智深:一

爱憎分明,刚爽豪迈,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疾恶如仇:他非常同情关心被当地恶霸镇关西欺侮的金家父女,在倾听完金氏父女的控诉后,主动向金氏父女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等到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他才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激怒郑屠,让其对自己动手,最终为民除害,这些表现了他扶危济困、济人济贫、疾恶如仇的优秀品质。

慷慨大方,重义疏财:与金家父女没有任何关系,但当倾听完金家父女的控诉后,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家父女盘缠让他们回东京,当他掏出自己所有的银子觉得不够时,便向旁边的李忠求助银两,当李忠不爽利地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到后来不慎失手打死郑屠,他也是随机应变,遇险不惊:“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这些都表现了鲁达的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李逵:表面背后的李逵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啸聚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格和被

画像系列(19张)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等等等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其中要数“黑旋风”李逵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也许你会说“李逵?不就是心粗胆大,率直忠诚嘛!”但今天我要谈一谈我眼中的李逵。

野蛮背后的可爱

众所周知,李逵在《水浒传》中是个最为野蛮粗鲁的角色,由于他只知杀人,不问好坏的性格,只要在江湖上提起他的名字,神鬼也怕。但我却认 为,他的野蛮背后有着无比大的可爱。

和其他107将不同,李逵上梁山,成为梁山好汉,并不是出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革命思想的彻底,而仅仅是为了两个字——“快活”。

可以毫不牵强地说,李逵的行事,主要遵循的就是快乐原则,黑旋风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快活”!他生割了黄文炳后称“吃我割得快活”,他屠了扈三娘一家后道“吃我杀得快活”,杀人不是为了复仇,不是出于战阵厮杀的需要,而竟仅仅是为了快活!此外,李逵回家接老母时遇到回家的哥哥李达,就劝李达“同上山去快活”。就连黑旋风那最被一些人称道的一番话,即李逵初上梁山时叫嚷的“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做了小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这一番话,也远不是出于什么彻底革命的高尚动机,因为就在“夺了鸟位”句后还有最关键的一句:“在那里快活,却不好?”

说来说去,所有的目的就在于此,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不是为了等贵贱均贫富,不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是为了喝更大碗儿的酒,吃更大块儿的肉,这才是李逵的心思所在,什么坚决的农民思想根本谈不上。

总之,李逵行事几乎全凭“快活”二字,少理性,无算计,率性而为,因此他的举动有近于童趣的天真烂漫的一面,所以说他可爱也不无道理。

忠诚背后的依恋

也许你会认为李逵能至死不渝地追随宋江,不顾一切地替他卖命帮他打江山,是出于他对宋江那种格外的、特殊的忠心。但我觉得与其说是忠诚,还不如说是种依恋。因为对于李逵来说他同样需要一个价值的标尺,一个能确认他存在意义的精神之父。你一定记得当他仰慕已久的宋江出现在他面前的那一刻,他是何等的狂喜,兴奋。而宋江也是又送银子,又带李逵喝酒,对他那鲁莽的行事一味微笑着任从,你说需要银子还债,便给你银子还债,你说小盏吃酒不过瘾,便吩咐酒保专给你换大碗,看你吃鱼吃不饱,又专为你要了两斤肉,临别还送了五十两一锭大银。世间能有几人能这般对待粗鲁蛮横,杀人不眨眼的李逵?!答案是仅此一个。宋江因题反诗入狱的那一次,李逵怕贪酒误了宋江饭食便“真个不吃酒,早晚只在牢里服侍,寸步不离”,这是何等情分,须知粗鲁的黑李逵能做到这种地步也是绝无仅有,这只怕要比他后来劫法场救宋江还难得的多。后来,二人一个说“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一个道“我梦里也不敢骂他,他要杀我时,便由他杀了吧”。宋江带数人元夜上东京时,曾对李师师戏称李逵是“家生的孩儿小李”。所以李逵对宋江,既不是手足之情,也不是部属对统帅的愚忠,而是更近于儿童对父亲的深深的依恋。

惹祸背后的成全

纵观《水浒传》全集,你会觉得李逵是个“惹祸鬼”,因为自己鲁莽的个性,简单的头脑不知为大家闯了多少祸。这一点可以从宋江亲手结果李逵的行为不难看出。宋江饮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块儿被毒死了。但是再往深一点看,李逵的惹祸背后却隐藏着对宋江的成全。夏志清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导论》中就说,李逵的叫嚣造反要拥戴宋江做皇帝,“道出了宋江强压着的想当皇帝的心声”,而宋江对李逵的喝斥,则“似乎是在谴责自己内心那不可告人的部分”。夏志清的这一结论也许是受金圣叹的启发,金圣叹在评改《水浒》时,一直就认定宋江是满口忠孝心怀不轨的伪君子,而直肠直肚的李逵则常常将宋江那不可告人的心事叫喊出来,不正成全了宋江吗? 多翻一些中国古代小说,就会发现,这种“宋江+李逵”式的组合在中国古代类似题材的白话小说中是太多见了如刘备和张飞,岳飞和牛皋,杨六郎和孟良,秦琼和程咬金等等。宋江也好,刘备也好,岳飞也好,杨六郎也好,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行事谨慎、理性,是中国式的榜样、楷模。但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一心想招安的宋江、被昏君勒死而不反抗的岳飞、受奸臣陷害而认命的杨六郎、明知道罗成是给人害死而不敢多说的秦琼,如果作品中出现的全是这类忍气吞声的中国式的楷模,那读者还不得给憋闷死?那怎么办?这时就需要有李逵这类人物了,秦琼不敢骂唐天子没良心,让程咬金来骂,杨家受了得势小人的窝囊气不好发作,那就让孟良连夜去杀那小人,岳飞不便犯上反抗昏君,但牛皋可以造反,宋江老是念叨招安,但一心想当皇帝,那就由李逵来叫喊夺皇帝的鸟位……

虽然像李逵这样所谓的“莽将”人物,一般不会是大部头作品的第一主角,但他却又实实在在是作品里不可或缺的异常活跃的角色,因为他不仅成全了像宋江那样的“儒将”,还使作品增添了一大半鲜活的生命!

提线木偶形象性格塑造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关键词】 提线木偶;形象性格;人偶合一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提线木偶是古老的汉族木偶戏的一种。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闽南人俗称“嘉礼”,是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古老珍稀的汉族戏剧剧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木偶本身是不会动的,至多是一种静态艺术。提线木偶表演由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且一尊木偶少则有十几条线,多则有三十几条线,要求演员手指功非常灵巧,表演难度较大。通过演员指头的拨弄和嘴巴的说唱赋予了原本无生命的木偶形象丰富多样的性格特征,让欣赏者惊叹于演员高超的表演水平,也折服于提线木偶戏神奇的艺术魅力。

戏剧往往要刻画和表现出角色形象鲜明的性格,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未能鲜明体现形象性格的戏剧作品审美价值不高,容易被欣赏者遗忘。提线木偶戏也重视塑造角色鲜明的性格特征,并以各式形象鲜明的人物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如提线木偶戏《小沙弥下山》中小沙弥的俏皮可爱,《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狡猾、孙悟空的勇敢机灵等形象,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从事提线木偶艺术表演已有多年,作为提线木偶艺术这朵古老艺术奇葩的传承者,我常常为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倾倒。那么在表演实践中如何来塑造木偶形象性格呢?

首先,认真研读剧本,准确分析木偶形象性格特点。

与影视和其他戏剧演员一样,木偶戏演员在表演之前,也必须认真研读剧本,并通过木偶形象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木偶形象经历的情节等方面去准确分析、揣摩木偶形象的性格特征。有时甚至要与相似形象进行比较,同中求异,才能在表演过程中有的放矢,准确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例如折子戏《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与《若兰行》中的苏若兰,两者都是“旦角”,但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与命运:一个是“霸气十足,刚柔并济”的“刀马旦”,一个是“温柔善良,凄凄悲情”的“青衣”。对于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角色,自然必须设计不同的动作、唱腔等,才能准确呈现剧中角色性格特点。

其次,夯实演员基本功,用精湛的艺术表演表现木偶形象性格。

1.运用程序化表演表现木偶形象性格。

木偶本身是不会动的,经由演员表演的提线木偶艺术,能让木偶动起来、活起来,使提线木偶表演艺术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动态艺术。在悠久的提线木偶艺术表演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程序化线规、唱腔、念白表演去表现特定情境下的特定人物角色。如提线木偶戏分为“生、旦、北、杂”四大行当,而其中的“旦”行又分为文旦、老旦、彩旦、武旦等几种,虽说都是旦角,但它们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各有不同。因此演员必须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掌握好“唱、念、做、打”及扎实的线功技巧,充分利用木偶线规的流畅性,操演起角色来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达到“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例如在传统剧《灌药酒》一折中,笔者饰演吕氏太后这一角色,剧中吕后在用计毒死赵王如意后说了一段与吕后的身份相差很大的道白:

度你死, 度你连鬼煞死,歹酒癖,酒食了,着乖乖,你不,哭母吱吱,当我面前哭母,人人听见替我不揭根 。(闽南话)

在处理这段道白时,我用了传统的线规表现出双手插腰、顿足、假行等动作,并在语气上巧妙地融合了“却老” (彩旦)的表演手法,使吕后这一形象不仅仅是局限在老旦的角色表演上,而且有了彩旦的性格特点,这样既增加了人物的趣味性,也准确地揭示了吕后阴险毒辣的丑陋嘴脸。

2.用融入个性艺术理解的创造性表演表现木偶形象性格。

艺术表演往往是融入演员艺术理解的二度创作,要靠演员结合自己对剧中形象的个性理解进行艺术处理,采用创造性表演去体现形象性格特征,这包括采用灵巧多变的表演技巧以及讲究动作力度等手段。由于木偶本身没有表情变化,要使木偶表现出“喜、嗔、怨、怒”等诸般情绪,可想而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例如折子戏《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与《若兰行》中的苏若兰,要用木偶来表现对于这两个不同人物的理解,就必须采用灵巧多变的表演技巧并讲究动作力度。对于白骨精的表演,如果力度运用掌握不得法的话,就会显得缺少张力,有失大气。因此我用动作、身段的幅度比较夸张的表演手法去进行处理。出场时在配手演员的帮助下,我用了一个背向观众的叠步出场,一转身,左手拉开身上的披风,往后腰一叉,左手往前一收,右腿盘至左腿前,侧身正面亮相,念了两句念白:“莫道万物皆尘埃,千年骷髅神通大”,就把白骨精目空一切的人物性格彰显出来。

再来看《若兰行》中对苏若兰的表演,除了主要运用唱腔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外,还运用了传统线规颠、跋、摔、走等技巧,再以手中的道具伞设计出与场景气氛相应的动作,如将伞挑于肩上,让伞柄滑落,拖地而行,时而碎步紧行,时而步履蹒跚,辅以拈衣拭泪、举目望远等种种神态,通过苏若兰不畏山路崎岖千里送锦的情节把她柔弱却又坚强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从而达到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3.通过人偶合一的表演赋予木偶形象性格

木偶本身是没有感情的,要完全依靠演员充满表演激情的表演才能让木偶“活”起来。而要准确表现出木偶形象的性格,就不仅要靠演员的手指操纵木偶和嘴巴的唱腔、念白配合木偶表演,更需要演员把自己当作木偶形象,置身故事情境,充分调动演员整个身体、意念配合表演,达到人偶合一的至境。如表演《钟馗醉酒》时,演员要把自己当作钟馗,自己先用身体表演出醉酒的姿态,再借助线规传达给木偶,这时人醉酒的姿态和木偶醉酒的姿态大致是一样的。当演员用那充满表演激情的双手娴熟灵巧地抚弄木偶时,孕育和迸发出的情感之泉,给予了那些在丝线下完全没有“气息”的木偶生命与灵魂,让它们在那一方方虚幻的空间中时而“含情脉脉”,时而“剑拔弩张”,时而“义愤填膺”,时而“痛哭流涕”。这时木偶是带上人思想感情的木偶,人是带上木偶思想感情的人,人和木偶浑然一体,不分你我。而表演者此时也已然“陶醉”于这一种古老艺术的神奇魅力,为自己的生命价值能在它们身上得到体现而欣喜不已……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当一名木偶戏演员的艰辛。如何“唤醒”在沉睡中的偶人,使它具有真人一样的思想与感情,就非得狠下一番功夫不可。只有借助演员的倾情表演,充分表现出千变万化的木偶形象性格,才能让一个个木偶形象活灵活现。

再次,通过象征性背景和仿真道具辅助表现形象性格。

传统提线木偶表演由于演出环境和技术手段限制,舞台背景较简单,道具较少,或道具的表现力有限,辅助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性格作用比较弱,难以有效唤起观众的故事情境想象。而当今社会科技发达,演艺市场繁荣,提线木偶表演可以大胆采用现代的舞台背景、灯光舞美、配合音响、仿真道具等美化演出舞台,辅助表现木偶形象在特定时间的性格。如剧目《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的金箍棒采用了特殊的道具,利用灯光音响及演员的娴熟表演,造成由小变大的效果,向观众准确到位地展现了法术高强的孙悟空形象。

提线木偶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积淀,木偶形象的性格体现提线木偶戏的神奇艺术魅力。推陈出新,不断发展,是我们这代提线木偶人所应努力追寻的目标与理想。要展现出提线木偶艺术的魅力,提线木偶演员必须运用高超的表演技巧全身心投入表演,才能准确表现木偶形象的性格特征,才能征服观众,使木偶表演为观众喜爱和敬重,从而让提线木偶艺术保持不朽的艺术魅力。

形象性格 篇7

内向型性格的农民闰土、祥林嫂、七斤、华老栓、单四嫂子等, 主要表现为由于长期物质生活的贫困和封建传统意识的压抑造成的以苦闷、麻木为特征的精神病态。这是当时善良的农民的基本性格, 鲁迅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第一, 安于现状, 逆来顺受。鲁迅通过人物的各自悲惨身世, 表现了他们的艰难生活及其善于忍耐的性格特征。对闰土, 作者主要通过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机智、勇敢来反衬壮年闰土的辛苦、麻木和迷信。艰难繁重的生活负担, 无情地压碎了田园诗般的童年情趣;浓重的传统观念迫使他见了童年挚友的第一声竟是恭敬的“老爷”;而对捐税多, 吃口重的严峻事实, 他必须迈着艰难沉重的步子, 继续走他人生没有尽头的路。闰土的肖像描写深深地刻下了他苦难人生的印记。先前“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 而且增加了“很多皱纹”, 眼睛“肿得通红”, 本来“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思维质直, 说话木讷, 谈话往往限于他们自身经历的事件和因之触发起来的对往事的忆念。闰土对家境的叙述中, “他只是摇头……只觉得苦, 却又形容不出, 沉默片刻, 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内心的苦涩和笨拙的口舌, 造成了情感的反差, 越发令人感叹悲哀。

第二, 性格的内向和人情的隔膜。在封建思想的长期束缚下, 形成了他们抑郁型的心理特征。祥林嫂本是善良、至诚、朴实的人, 通过鲁四老爷家帮工的情节, 展示出她的人生悲剧, 尽管她以高效低能的勤苦和怀着一线人生和微茫希冀, 乞求平安, 忍受一切降临在她头上的灾难, 但社会就像一张四面张开的网, 任凭她怎样苦苦挣扎, 也逃脱不了可怕的厄运。七斤家也是捧着补有十八个铜钉的饭碗, 唠叨着“一代不如一代”地忍受着生活的煎熬。

第三, 茫漠、苦涩的精神特征。封建思想所造成的感情的压抑, 导致农民自我意识的麻木, 鲁迅没有赋予他们更丰富的心态世界, 仅仅只有茫漠的悲哀和莫名的苦涩之情。因此, 作者主要通过动作、表情、肖像和对话, 运用由外而内的透视法, 揭示人物心灵。透过祥林嫂四次眼神的变化, 我们看到了她细微的情感流波, 内心的矛盾痛苦, 哀哀无告的反应迟缓, 缄默寡言, 当遇到人生打击之后, 性格就变得更加内向, 更郁抑了。祥林嫂在经历了人生不幸之后, 手脚不灵便了, “记性也坏得多, 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影”。听了柳妈诡秘的神谈之后, “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 “她大约非常苦闷了”, 对周围的嘲笑, 也“总是瞪着眼, 不说一句话”。甚至“整日闭了嘴唇”。当四婶在她捐了门槛之后, 还是不准她动祭品时, 她彻底绝望了, 第二天, “不但眼睛窈陷下去, 精神也更不济了, 而且胆怯, ……”直到她在面临灭亡之前, 向“我”提出了“一个人死之后, 究竟有无灵魂”的问题, 郁抑、呆滞的神态, 正表现她激烈而痛苦的灵魂搏斗。

形象性格 篇8

一、个人形象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辩证统一

“形象设计”(Image Design)一词,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个人形象设计业起步较晚,自20世纪末我国的色彩艺术鼻祖于西蔓女士将色彩概念引入中国,形象设计行业在我国才初现端倪,其后不断发展,且势头越来越迅猛,而其发展前景则非常广阔。个人形象设计是现代的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造型艺术,既具有传达美、表达美的功能,又具备明确的社会意义与功能性。个人形象设计将个体的人作为设计的对象,以寻求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的和谐统一,塑造最佳的个人形象,从而达到最佳的社会效应为目的。个人形象设计这种新型的造型艺术,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都是借助于某种特定的方式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依据的媒介不同,后者以客观物质为媒介,前者则以主观人物为媒介。传统的造型艺术在作品中寄托着设计者的灵魂与思想,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设计者情感、灵魂与思想的闪现;而个人形象设计,则以表达被设计者的情感和精神气质为主,传达的是被设计者的精神与气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人形象设计比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具备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个人形象设计,最主要的是要在最大程度上传达被设计者的精神与气质,因此,在个人形象设计中,在观察和了解人的外貌特征的同时,要深刻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掌握人的心理性格特征。

人是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高级动物,在进行个人形象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的社会属性在个人形象设计中的地位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形象设计”(Image Design)一词,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个人形象设计业起步较晚,自20世纪末我国的色彩艺术鼻祖于西蔓女士将色彩概念引入中国,形象设计行业在我国才初现端倪,其后不断发展,且势头越来越迅猛,而其发展前景则非常广阔。个人形象设计是现代的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造型艺术,既具有传达美、表达美的功能,又具备明确的社会意义与功能性。个人形象设计将个体的人作为设计的对象,以寻求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的和谐统一,塑造最佳的个人形象,从而达到最佳的社会效应为目的。个人形象设计这种新型的造型艺术,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都是借助于某种特定的方式传达的。”[1]个人形象中外在与内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内在形象决定外在形象,外在形象影响内在形象,二者不可分离。个人形象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外在形象力求将个人的内在情感与精神,最直观、最感性、最生动、最正确地传达出来,内在形象在这一传达过程中亦会不断追求提升和改变,外在形象因为内在形象的提升,又会追求其表达形式上的进一步完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由此达到一种良性互动和循环发展的状态。“从哲学观点上来看,内在与外在越趋于平衡,越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形象问题上也是一样。一个人的‘形式美’与‘内在美’越接近,个人的价值体现就越接近于最大化,发展得就越好。而如果一个人内外差异过大,一方就对另一方有了毋庸置疑的破坏作用。”[2]

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的辩证互动关系,决定了其双向的促进作用,但要使双向的良性互动作用达到最大化,就要找到二者相互吻合的契机,即外在的形象应力求最正确、最感性、最直接地表达内在形象,内在形象要最大程度地附合外在形象。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和手段,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个人形象设计的手段主要包括色彩设计和风格设计两个方面。色彩设计在个人形象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设计的依据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与个体的自然属性相关的个人体貌;第二个方面是与个体的社会属性相关的、个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与修养。色彩设计既与人与生俱来的皮肤色、毛发色、瞳孔色等相关,亦与个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本文尝试从第二个方面阐述在个人形象设计中色彩设计与性格的关系。

二、色彩与性格的关系

色彩设计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艺术设计中,形式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3]形式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选择形式时必须精确谨慎。艺术只有在引起人们心灵共鸣时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艺术家是要将特定的精神、生命表现于其选定的形式中,形式是否合适,是以艺术作品能否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为标准的。在个人形象设计中,色彩设计的形式是否合适,是以能否准确地表达个人特殊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相关的。色彩设计与个人性格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达内容。个人具有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点,决定了色彩设计的用色方案。康定斯基认为:“色彩的和谐只能以有目的地激荡人类灵魂这一原则为基础。”[4]在个人形象设计中,孤立的、脱离设计对象的色彩设计是不存在的,也只有与个人的精神气质和情感相符合的色彩设计才会产生和谐的美感,激荡欣赏者的心灵,彰显人的精神气质。“颜色是直接对心灵产生影响的一种方式,色彩是琴键,眼睛是音槌,心灵是绷满弦的琴。”[4]而设计者、艺术家,就是那个拨动琴弦的人。因此,寻求适当的色彩表达方式,寻找色彩与个人性格之间的和谐平衡关系,便成为个人形象设计中的关键所在。

“从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来看,形与色这些物质要素与人的心理具有一种对应关系,艺术家根据心理同构原理选择形、色、物质对象等。”[4]人类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而色彩的性格即色彩的心理象征意义也是丰富多样的,这就为我们进行正确的色彩设计提供了现实和技术上的可能性。根据分析,我们人类肉眼能分辨的色彩已达上百万种,对我们人类而言,每种色彩都象征和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意义。个人形象设计的实践证明,人的性格与色彩的心理象征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在个人形象设计中,找出人物性格与色彩心理象征意义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寻找色彩与个人性格之间的平衡点,以正确的色彩语言诠释人类的心灵,使色彩的表现功能最大化,就能促使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的和谐统一,为达到最佳的形象设计效果铺平道路。

三、人物性格决定用色的冷暖

色彩的心理象征意义丰富多彩,但与色彩的基本属性紧密相关。色彩的基本属性包括色相、明度与纯度三个方面。色相是指色彩的基本相貌,是一色彩区别于其他色彩的根本标志,与色彩的名称相关联,如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提到红色,我们不可能与绿色相混淆,红色带给我们的感官印象及心理印象与绿色是截然不同的。色彩的相貌,与色彩的冷暖感觉相关,以红、橙、黄色为代表的色我们称之为暖色,这是因为红、黄色是火焰的颜色,而橙、黄色又让我们想起阳光,火焰、阳光都带给我们温暖的感觉,所以我们称之为暖色。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所有带有黄色意味的颜色(包括蓝色、紫色、绿色在内),都会给我们带来暖和的心理印象,如黄绿色、丁香紫色、凫色等,我们将这些带来暖和的心理印象的色彩系称为暖色系。另外,以蓝色为中心和代表的色彩,我们称之为冷色,因为蓝色是大海的颜色,是湖水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是冰雪的颜色,水、天空、冰雪带给我们遥远和冷的感觉,我们称为冷色。与此相关,所有带有蓝色意味的色彩(包括红色、绿色、黄色、紫色),也会带给我们冷的心理印象,如玫红色,蓝绿色、蓝黄色、皇家蓝色、深紫蓝色等,我们统将其称为冷色系。

暖色系的色彩和冷色系的色彩带给我们的心理印象是完全不同的,在个人形象设计中,分辨冷色与暖色,了解它们的性质,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它们与设计对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以红、橙、黄色为核心的暖色,具有温暖、前进、动感、活力、响亮、扩张的心理印象,“黄色和橙色及红色组合在一起是有趣,生命喜悦、愉快和外向的色调”,“黄色作为太阳的颜色其效果是明朗的。乐观主义者有阳光般的性情,黄色是他们的象征色。”[7]所有带有黄色意味的暖色调,与具有积极,热情,活泼,动感个性性格的人、大多属外向型性格的人是相呼应的,事实上,也只有充满热情,鲜明活泼性格的人才与那生动鲜明的暖色系相谐调。在个人形象设计中,将具有温暖、前进、动感、活力、响亮、扩张心理印象的暖色系运用到与之相关的人群中,就会将这类人群的性格特征与精神气质发挥到极致,达到理想的造型效果。以蓝色为代表的冷色,给我们带来冷静、理智、遥远、安宁、静穆、退缩的心理印象。关于蓝色,康定斯基是这样描述的:“蓝色是天空的典型颜色。在它发生强烈深化时,宁和的因素也得到发展。当它接近于黑色时,就成了超脱人世悲伤的伴音。它无限地深入进没有也不可能有终结的凝神状态。蓝色转成鲜亮颜色——蓝色也能些许接近鲜亮——,就具有了较多的漠然特征,正像高渺蔚蓝的天空,在人看来那么辽远,那么飘逸。”[4]所有带有蓝色意味的冷色调色彩,都受蓝色的特殊的心理象征意义的影响。与冷色系的色彩群相谐调的人,则大多具有文静,内敛、柔和、温婉、严谨、传统、保守的性格心理特征,其性格表现则多为内向或偏内向。因此,将具备冷静、理智、遥远、安宁、静穆、退缩的心理印象特征的冷色系,运用到具有相似性格心理特征的人群中,就能很好地表达这一类人群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从而达到非常和谐的色彩设计效果。

四、人物性格决定用色的明暗程度

色彩的另一重要属性是色彩的明度,即色彩的明暗程度。所有我们感觉明亮的色彩都是因为在纯色中加入白色的缘故,而我们感觉深暗的色彩则是在纯色中加入黑色的缘故。纯色如蓝色加入白色则变为浅蓝、淡蓝,红色则成为粉红、淡粉,紫色成为淡紫、浅紫等,这些色彩浅淡明亮,具备较高的明度值。我们可以把这一类型的色彩统称为明亮色调,因为这些色彩是由纯色加入不同的白色转化而来,因而具备共同的心理象征意义。明亮色调的心理象征意义来自白色。康定斯基称白色为“非物,存在于开始之前,出生之前。”[7]在欧洲,宙斯的化身是白色的公牛,圣灵也被表现为白色的鸽子;在中国,观世音菩萨总是身披白纱为众生祈福。总之,白色象征着神的意志,代表初始与美好。“白色是一切色彩中最完美的颜色,我们几乎找不到白色有消极意义的情境。”[10]因为白色代表生命的初始,代表美好理想和未来,所有含有大量白色成份的明亮色调也具备这些象征意义,所以,在个人形象设计中,适合浅淡明亮色调的人群,往往是那些具有无限希望的年轻人,或是具有年轻、天真、纯洁心态的人群,其性格特征表现为对一切充满期望和遐想,认为未来是无限的、充满希望的,一切都有可能发生。纯色加入黑色则变得暗沉,如纯红色加入黑色会变成暗红、枣红,纯蓝色加入黑变为藏蓝色,纯绿色加入黑色变为深绿、墨绿,橙色加入黑则变为咖啡棕、深咖啡色,我们把这一深暗类型的色彩称为深色调或暗色调。暗色调均由纯色加入不同的黑色转化而来,因而具备共同的心理象征意义。暗色调的心理象征意义来自黑色。黑色也是大地与黑夜的颜色,象征着坚韧、神秘、沉重、郁闷、强硬、高贵、尊严。一切物质消亡的时候均变为黑色,黑色与虚无和死亡相关。康定斯基这样描写黑色:“黑色在心灵深处叩响,像没有任何可能的虚无,像太阳熄灭后死寂的空虚,像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永久的沉默。“[11]黑色具备的心理象征意义,使所有包含有大量黑色的暗色调色彩群均具备这些类似的心理印象,无论是暗红、黑绿、藏蓝,或是其他的深暗色彩,都会让我们感觉成熟、坚硬,这些色彩群也会给我们带来高贵、有力量、稳重的心理印象,而沉闷、虚无、僵硬、迟重、了无生趣,也是这些色彩群带给我们的负面印象。因此,在个人形象设计中,适合暗色调的人群,是那些具有稳重、坚强、成熟、高贵、尊严气质和性格的人群,只有这类人群才会将暗色调的正面象征意义充分表达出来,也只有暗色调才能诠释这群人的特殊气质。如果混淆暗色调与浅淡明亮色调之间的差别,将暗色调使用在适合浅淡明亮色调的人群之中,那么,适合浅淡明亮色调的人群则会将暗色调的负面意义表现出来,便会显得沉闷、虚无、僵硬、迟重、了无生趣,而将浅淡明亮色调使用在适合暗色调的人群之中,则会产生无知、轻浮、愚蠢等负面印象。所以,在形象设计中,错用色彩群,就会出现极大的不和谐现象,无法产生美感,甚至出现丑化设计对象的美学效果。

五、人物性格决定用色的艳浊程度

色彩的基本属性还包括色彩的纯度,即色彩的饱和程度,也称为色彩的鲜艳度。高纯度的色彩是指没有加入任何黑、白、灰的色彩,色彩明亮、鲜艳夺目,低纯度色彩则是指加入了黑、白、灰的色彩,色彩因此变得不纯正、不饱和。特别是加入灰色的色彩,显得尤为混浊,与饱和的纯色、艳色相呼应,我们称这些低纯度色为浊色。纯色调因为其纯正艳丽,我们将此类色彩群称为鲜艳色调。血液是鲜红的,太阳是金黄色的,森林是翠绿的,所有饱和的色彩都带给我们生命的印象,所以,纯度高的鲜艳色调的色彩群象征着生命、活力、力量、动感、张力、嘹亮、饱满。在个人形象设计中,适合于鲜艳色调色彩群的人群,具备着类似的性格心理特征,这一类型人群大多精力充沛,或是坚忍不拔,个性强烈,或具有极大的张扬感。纯色因为加入不同的黑、白、灰色变得浑浊。浊色的心理象征意义主要来自灰色,灰色是黑色与白色之间的桥梁,是黑与白之间的过渡色,这注定了灰色是顺从的,缺少个性的色彩,所有失去生命现象的物质都会渐渐变为灰色,灰色的天空让人感觉压抑、沉闷。海勒说:“灰色被抽象为代表一切混沌情感的色彩:从忧虑直至无聊。”[7]灰色的这些象征意义,影响到所有的浊色色彩群,因而浊色——无论是灰绿色、灰蓝色或含不同程度特别是含大量程度灰色的红色、黄色等——都会带给我们沉寂、安静、含混、陈旧的印象。在个人形象设计中,适合浊色调的人群,大多呈现沉静、传统、保守、顺从、软弱、含蓄的个人气质特征。这些人群特别不适合的则是鲜艳色调,艳色调无法将这类人群的温婉、优雅气质体现出来,反而会使之显得慌张、愚昧、装模作样、心虚等,造成弄巧成拙的反面造型效果。同理,如将浊色调运用于适合鲜艳色调的人群中,则会使之显得无精打采、迟钝、愚蠢、病态、苍老,使其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丧失殆尽。因此,在个人形象设计中,如果外在造型借用的形式与个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不相符合,这种外在造型就完全无法诠释其内在精神,就会产生一种非常不和谐的现象,无法产生出设计美感,被设计的对象也将被扭曲和丑化,与我们期望的效果背道而驰。

色彩世界缤纷复杂,要辨别色彩,掌握色彩的性格,了解色彩的心理象征意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色彩的三属性入手,将色彩的冷暖、明度、纯度加以分析,清晰定位色彩的性格,并与人物性格相呼应,处理好色彩与人物性格的细致关系,则不失为个人形象设计中色彩设计的一种好方法。

摘要:个人形象是由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和谐统一构成的,个人形象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个人形象设计力图通过对个体外在形象的塑造来传达个体内在的精神气质与人格魅力。色彩设计在个人形象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谐的色彩设计是与人物的个性与气质相吻合的。色彩的基本属性传达出色彩的基本性格,色彩的冷暖、明暗、艳浊具有不同的心理象征意义,这些不同的色彩心理象征意义与各类人群的性格心理特征相契合。色彩设计与个人性格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达内容。在个人形象设计中,必须依据个人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点,选择相应的色彩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李荣启.当代人的个人形象设计[J].美与时代,2008(03)

[2]于西蔓.西蔓美丽观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2页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94页

[4][5][6][8][俄]康定斯基著,李政文等译.艺术中的精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5页、5页、5页、55页

形象性格 篇9

在《水浒传》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 宋江可以说是引起后人争议最多的一个人物。他性格复杂, 矛盾重重, 有人说他忠义双全, 有人说他仗义疏财, 有人说他忠义的外表下掩盖着无限的心机, 还有人说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心狠手辣。这些说法充分说明了宋江是个兼具多重性格的人物, 每一个矛盾面在他身上可以说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宋江的曲折经历

宋江的经历较为曲折。他所生活的时代, 社会背景非常复杂, 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宋徽宗政治上昏庸无能, 封建制度越来越腐朽, 广大人民遭受着日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这种状况造成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 举起了起义的大旗。生在乱世的宋江, 有着远大的抱负, 为朝廷、为国家尽心尽力, 在他的心里是看不起恶势力的, 他又很仗义。《水浒传》第十六回里, 晁盖、吴用策划实施了“智取生辰冈”, 事发后, 当时担任郓城县押司的宋江, 得到了官府要捉拿晁盖的消息, 于是他第一时间给晁盖报信, 使晁盖终于逃脱官府的缉捕, 顺利地上了梁山。

晁盖在梁山泊坐稳交椅后, 为了感激宋押司的仗义, 特地派赤发鬼刘唐 (也是生辰冈的同案犯) 带着一百两黄金来回报这些曾经在危难之时帮助过自己的官员。可是, 宋江却只收下了一条金子和晁盖的感谢信, 剩下的让刘唐带回去。他说:“贤弟, 你听我说, 你们七个弟兄初到山寨, 正要金银使用, 宋江家中颇有些过活, 且放在你山寨里, 等宋江缺少盘缠时, 却教兄弟宋清来取。”由此看来, 宋江的“及时雨”这三个字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梁山泊好汉, 用朝廷的话说是草寇, 危及江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绿林好汉, 他们多是不得志的有识之士, 劫富济贫, 顺应民心, 替天行道。他们在自己的心中是正义的形象, 目的是推翻不公平的社会。在梁山泊集中的英雄好汉来自各行各业, 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品行, 宋江作为这样一群形形色色人物的领袖, 必须要有一定的气度与胸襟, 发挥自己的无限心机, 利用各种手段笼络人心, 为己所用, 这无疑也应该是作为梁山泊主所必备的。

二、宋江的仗义疏财

早年的宋江善于从小事做起, 仗义疏财、网罗人心, 在人们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天长日久, 其名远扬, 人送绰号“及时雨”。这个绰号代表的是宋江乐于救人于危难, 舍得花钱和善于花钱。但是, 当我们读完《水浒传》, 回过头来再细看时, 却发现宋江并没有真正救济过几个穷苦人家, 倒是许多贪官强人, 土豪劣绅笑纳过宋江奉上的大绽银两。可见, 宋江的仗义疏财是很有分寸的, 他的银两投资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

三、宋江的心狠手辣

宋江以善于结纳英雄自负, 所过的清风山、对影山、黄门山、揭阳岭、浔阳江, 强梁豪杰皆望风下拜, 众服归心。我们特别要说的是秦明, 他是宋江黑道网罗人才的不幸牺牲品。秦明事件也体现了宋江心狠手辣的一面, 可以说, 在这一事件中, 宋江不只厚, 而且黑。

青州总管秦明奉慕容知府之命出马剿匪, 途经清风山时中了宋江和花荣的埋伏, 被活捉了。清风山的英雄好汉们大摆酒宴招待秦明并邀其入伙, 遭到了秦明的断然拒绝。花荣一看劝降不成, 就假意放弃设计灌醉了秦明。秦明大醉, 在清风山住了一宿。没料到, 这一宿宋江等人却没闲着, 开始了陷害秦明的行动。他派人穿了秦明的衣服冒充秦明去洗劫青州市, 杀了好多无辜的百姓, 焚烧了好多房屋, 而且有意暴露身份陷害秦明。慕容知府因人证物证俱在, 连夜奏报朝廷, 并按当时的法律将秦明一家满门抄斩。

为了逼迫秦明上梁山, 宋江真是不择手段, 而事后, 他居然敢“光明磊落”把事情真相告诉秦明, 并许配花荣妹妹, 堪称人真厚啊!难怪有人说他是心狠手辣第一人!而且, 秦明的故事并非个例, 朱仝、李应、徐宁的遭遇也多有相似, 他们这群被黑道逼上梁山的好汉是梁山最脆弱的纽带, 在他们心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反叛, 他们最希望被招安。因此, 在后续故事中, 也正是这群人成了宋江招安最坚定的支持者。

四、宋江的无限心机

宋江是一个极富心机的人, 他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并制造机会抬高自己的地位, 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利用封建迷信蛊惑人心, 抬高自己。他在幕后操纵了“京师童谣”的制造和传播, 为投身起义事业做了舆论准备, 也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警惕;在梁山重新聚义庆筵时, 他又借机大谈闹得沸沸扬扬的京师童谣事件, 故意宣扬神化自己, 让梁山众好汉从精神信仰上服从于他, 使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初步超越了寨主晁盖。后来, 他又利用九天玄女传授三卷天书成为“宋星主”, 肩负的是神明授予的“替天行道、全忠仗义、辅国安民”之大任, 为自己最终成为梁山寨主奠定了必要的“君权神授”的理论基础。

五、宋江的忠孝双全

宋江早年在家乡及周边即被称做“孝义黑三郎”。当宋江踌躇满志地率众准备投奔梁山的时候, 石将军石勇给他的一纸家信把宋江由江湖拉回庙堂。父亲的死讯让他“两三遍自寻死处, 一哭一个昏迷”。他丢下众兄弟执意要回家奔丧, 当他急匆匆地赶回家以后, 却发现其实父亲并未亡故, 而是以假书信的形式诓骗他回家。宋太公千叮咛万嘱咐告诫宋江为了“父子团圆, 兄弟完聚”, 为了感恩皇帝大赦天下的浩大皇恩, 希望宋江远离江湖, 不要跟江湖强盗交往, 做一个听家长的话不触犯国家法度的忠臣孝子。于是, 宋江在父亲面前满口应允并践行着自己的承诺。然而, 宋江最终还是上了梁山。但他此时又带上“孝子”的面具, 不顾重重危险和众好汉的劝阻, 执意要下山接老父上山共享幸福生活。虽然他因此被官府追杀, 险些丧命, 但最终脱险, 使自己内心“百事孝为先”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至于宋江的“忠”应该是他骨子里渗透的最深的信仰, 这与他的出身和自幼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他出身于地主家庭, 自幼曾攻读经史。他的父亲给他灌输的也是“忠”和“孝”的封建儒家思想。因此,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上了梁山, 但他骨子里那根“忠君”的弦却始终未曾断开。他坐上梁山的头把交椅后, 首先把“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厅”, 给了朝廷一个信号, 并开始实施谋求招安的行动。而且他也多次表露了自己“身在梁山, 心在朝廷”的“忠心”。可见, “忠君”思想始终是渗透于其血液之中的。至于其被朝廷招安之后的忠君表现, 我们就更毋庸赘言了。

以上所述就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的宋江这一人物形象,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人物性格的矛盾性。施耐庵正是通过描写宋江充满矛盾的种种行为,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兼具多重性格、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摘要:《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晁盖等一大批人物形象, 其中, 宋江是贯彻始终的主角, 同时又是争议最多的一个人物。本文着重从他的多重性格入手分析其人, 以帮助认识宋江、了解宋江。

形象性格 篇10

一、从《诗经》中爱情诗剖析中国女性形象

“一诉不已, 乃再诉之;再诉不已, 更三诉之;三诉不听, 则唯有自呼父母而叹其生我之不辰。盖情极则呼天, 疾痛则呼父母, 如舜之号泣于昊天、于父母耳。此怨极也。而篇终乃云‘报我不述’, 则用情又何厚哉?盖君虽报我以无礼, 我不敢以无礼咎君, 我惟以古夫妇之道相处而已。若庄姜者, 则可谓善处人伦之变, 而不失为性情之正者也。”2方玉润先生这里赞扬《邶风·日月》中庄姜“善处人伦之变, 不失性情之正者”, 是对中国女子传统性情的赞扬。在历史演进过程中, 传统道德观对中国女子的性情要求是与君子“温润如玉”相一致的。《邶风 · 日月》反复咏之一唱三叹的复踏形式使读者在鉴赏时能真切地感受到诗句中压抑的情感如潮水般扑面而来, 深深的哀怨惆怅, 浓烈的忧思愤懑, 情感激荡汹涌, 无所诉说之下寄托于天地父母, 但即便是如此哀怨自艾, 宣之于口的还是缠绵纾予的敦厚话语, 这就使得中国女性即便在情感激荡之下也要表现出符合传统道德标准下的审美要求, 不能激切露骨地宣泄心中的情感, 只能选择委婉舒缓的方式来抒发怀抱。表现在人性方面就形成了中国女子温婉、娴静、宽厚的性格特征,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沉稳的, 向下的, 甚至于有些压抑的性格和气质。

二、由《希腊神话》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赫拉来概括西方女性性格

赫拉——《希腊神话》中最典型的女性形象之一, 克洛诺斯的女儿, 天父宙斯的姐姐和妻子。赫拉主管婚姻和生育, 是妇女的保护神。赫拉, 这个西方女性形象对于西方女性文学的影响在于她塑造了一个饱满, 立体, 有生活气息, 有人性弱点的女性形象。不是永远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完美的神女形象, 正相反, 在她的身上, 女人优点和缺点泾渭分明, 达到一种矛盾中的和谐统一。她高贵的出身决定了她高贵、优雅、骄傲、任性的性格, 同时她又是残忍、多疑、善妒, 狠毒的化身。赫拉维护爱情和婚姻的手段是残忍和恐怖的, 她疯狂地嫉妒着所有和宙斯有不正当关系的女人, 利用自己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威胁报复她所有的情敌, 并且赫拉丝毫不掩饰她的嫉妒、疯狂和残忍, 也从来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和眼光。

西方女性性格多是这种昂扬的, 激烈的, 热情的, 美丽的, 复杂的, 矛盾的, 率真的, 敢爱敢恨的。西方女性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 她们的性情奔放、自由, 无拘无束, 释放人类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三、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形象对比——文化的激烈碰撞

从中国和西方的文学源头《诗经》和《希腊神话》中看双方的女性形象, 中国女性性格是温柔敦厚, 隐忍内敛, 温婉娴静, 宽厚沉稳, 委曲求全的, 而西方女性则是张扬激烈, 热情奔放, 自由率真, 也是狠毒乖戾的, 西方女性更加“有血有肉”, 更加真实。中国女性相较于西方女性更加的温润、包容, 以一种内收的, 圆融的姿态呈现。而西方女性性格则是以发散, 张扬, 奔放的形态出现。《诗经》中的女性和《希腊神话》中以赫拉为代表的女性在某种层面上有非常相似的意义, 但是表现在形象上又是如此大相径庭, 归根究底在于文化的不同。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是一种诗意的, 温和的, 个人道德修养约束的士族文化, 并具有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智慧, 整体上是一种静中有动的文化。而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斯巴达文化, 是一种勇士般的进取文化, 挑战, 热血, 征服, 力量, 原始的野性和震撼。这样截然相反的文化衍生出的女性自然不同, 所以西方女性性格用热情如火来形容的话, 中国古代女性性格可以称为是“水月”性格, 水和月都是中国道家文化中阴性的代表, “水, 利万物而不争”, 月, 静谧, 高洁, 温婉。“水月”不仅可以形容女子容色妍丽, 亦是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下能赋予女子德行最高的评价。

摘要:《诗经》爱情诗中的弃妇诗是《诗经》所有诗篇中情感宣泄最酣畅痛快的篇目。选取弃妇诗中的女子形象来解读中国古代女性形象, 对比西方文学源头——《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来感受中国与西方女性性格的独特魅力与二者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诗经》,《希腊神话》,东西方女性性格差异

注释

1[1]《当代文艺心理学》金元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75页

上一篇:社会保障待遇下一篇:选择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