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能力重构

2024-07-09

编辑能力重构(精选八篇)

编辑能力重构 篇1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结构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 “大数据”是一个新的新闻名词, 它代表着数据量的急剧膨胀, 也表明了人们普遍重视起数据的采集, 各领域不断强化对数据的有效利用, 增加说服力。在这个时代, 新闻媒体已经普遍尝试这种方式传播新闻, 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在传播中引入数据增强真实性, 同时, 它也影响着传统的新闻编辑方式方法。信息时代下, 网络媒体、多媒体等不断涌现, 形成新的媒介融合, 因此, 信息来源变得多而复杂, 如何在大量数据中采集挖掘, 得出真实有用的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样, 数据新闻报道的难度和要求就更高一些, 必须重视新闻业务素质, 特别是他们的编辑能力结构。下文着重介绍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做好能力重构工作。

一、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促使新闻编辑能力重构 (2)

现代社会, 新闻接受者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 如:报纸、网络等等;这些繁杂膨胀的信息让人们无所适从, 不知道如何快速删选, 所以在如今, 人们在日常应变中需要的是快餐新闻。在传统的方式来看, 新闻报导一般都会是当时发生的内容, 然而在媒介融合的当今, 有些新闻也已不再单单是已发生的事件, 还可能是将要发生的事件, 这样在内容上增加了很多模糊性, 所以在新闻编辑上也发生了变化, 编辑内容变得多而广泛。这样很多接受者在阅读时, 都是快速删选重要部分, 比如美国学者调查研究发现, 读者在看报纸时, 更喜欢浏览图片, 在文字阅读上大概只看1/4。同时, 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也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想法, 习惯于接受开放式资源, 注重根据自己的目的查找信息、处理信息。也就是要通过数据对比清楚了解到新闻内容, 让数据保证事实依据。

二、改变能力结构, 进一步扩展编辑能力

不同于传统的报道方式, 新闻编辑可能不再仅仅是对新闻的加工和信息的策划了, 还承担了对新闻解析的任务, 就是对新闻信息增加一些补充的看法, 还需要对某些细致的信息和素材进行分析, 通过直接的数据图表增强说服力。在实际的新闻采编中, 除了要具有基本的编辑能力, 还有掌握各种创新能力, 特别是在媒体融合的要求下, 多平台运作的方式发展起来, 因而让受众参与到信息源的采编中, 会让工作人员对新闻的解析水平有更高的一个提升。因此, 新闻编辑要进行知识调整, 通过各方面能力。如图1所示:

从传统上来说, 新闻编辑的任务主要是把关, 就是根据相关的政策、新闻规律和栏目实际需求等来对新闻的信息源进行合理性地筛选和编辑组合。但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新闻工作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 传统的新闻编辑需要有所转变, 要不断提高理解、分析和展示数据的能力 (3) , 这也是未来衡量编辑力的主要标准之一。数据新闻学的根本目的还是试图用数据说话, 把简单形象的数据模式结合到新闻思维中, 分析新闻中有价值的信息, 提升揭示意义。所以, 围绕数据进行学科知识的扩展是编辑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4) 。

三、从生产流程看如何进行能力重构

(一) 第一阶段的编辑能力

开展数据新闻报道的前提就是保证数据的来源是可靠的, 还要是公开的。要知道开放式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数据资源, 让人们无法判断哪个是真实的, 哪个是虚假的, 这样, 新闻编辑者首先就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整理, 保证选用的信息是可用的。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一般都是搜索引擎, 例如谷歌、百度等等。除了这个, 还可以通过专业网络论坛或者是数据站点来实现数据搜集, 也可以通过网络调查来实现数据采集, 了解更多第一手资料。当然, 根据这样的形势需要, 各种机构如:艾瑞网的“数据报告”频道进行专门的数据工作, 保证真实性、科学性。

(二) 第二阶段的编辑能力

很多原始的数据都是分散的, 要通过加工才能产生价值。同时, 在当前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新闻编辑的职责也发生了改变, 只依据网站的编排方式重新编辑传统媒体的评论是不够的, 编辑在新的科技时代就应该积极地使用网络手段, 利用其及时性来时刻关注和讨论每个热门话题。编辑也渐渐地充当起论坛主持人, 从而将多方受众陆续吸引过来。

四、结语

总的来说, 在如今新闻编辑能力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当中, 未来的时代将会是资源分享和交流的趋态, 这也是就如今新闻界的发展对未来数据时代的相关预测。同时, 在现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新闻编辑的能力要进行重构, 探索出新的报道视角, 这媒介融合的深入程度等方面息息相关, 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注释

11方洁, 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 2013 (6) :76.

22文卫华, 李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以英国《卫报》为例[J].现代传播, 2013 (5) :139-142.

33邝文国, 马永祥.普通逻辑在科技期刊数据编辑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 2007 (12) :416-418.

编辑能力重构 篇2

护理学是研究人对疾病、健康的某种反应,这种反应包括现存的和潜在的,是随病人病情的变化而改变,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由于近年来护理学发展很快,护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随着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广,各院校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这一改革的深人发展,向护理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护理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外,还应着重培养以下技能,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护理教学的需要,胜任高职高专护理教师的角色。

一 跨学科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变,护理学科不断地发展,护理的指导思想已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随着整体护理的普遍开展,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护理的有效性不再局限于打针、发药,而在于能够提供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为参考,以伦理为准则,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逻辑性的临床判断及处理临床问题的行为。护理的角色不仅仅是照顾者,还是咨询者、教育者、计划者和管理者。除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外,还要为个人、家庭、社区的.健康提供服务和教育。因此要求护士的知识面要更广,不仅要掌握医学、护理学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能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护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护理教师需要调整和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因此教师除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如: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健康教育促进、卫生法学等与护理专业相关联学科群的综合知识,充实并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教学水平。因此要加强护理教师的培训,增加她们出去学习的机会,使护理学科国际化,并向多方向发展,加强师资交流,取长补短,更新知识。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它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

二 实践能力

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师一般只在学校承担护理课程,较少有机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困难、变化、发展缺乏了解,与教学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年轻的学校教师,更缺乏把握临床护理状况的能力。同时临床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治疗方法也可成为课堂讲课的内容。如在内分泌科,胰岛素泵、胰岛素笔及动态血糖仪等已在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广泛应用,讲授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时,就可以补充这些教科书中还没有提到的临床新知识、新业务,让学生在进人临床之前,就对目前临床新进展有个大致的了解。因此,作为护理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应重视科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临床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尤其是面对护理教材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更应要求专职护理教师与临床相结合,将临床的新观念、新技术融人课堂教学中,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医院、社区等实践基地已有较完善的护生、进修生及护士的管理和带教制度,但缺乏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相关制度,因此学校应与临床实践基地共同合作建立并完善相应制度,如学院要求医院科室对教师严格考勤,在护士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为了解最新医疗进展,教师要听专家查房,参与病案讨论;要从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的日程安排中熟悉医院管理模式;参与轮班,以了解各班次护士的责任。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考验,它会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多媒体运用能力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使护理学的教学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多媒体教学摆脱了过去机械的记忆背诵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通过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改变了传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较难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较难集中注意力的局面。如在“烧伤”一章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易于把皮肤的组织结构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同时烧伤的一度、二度、三度烧伤,既可以通过烧伤到哪一层组织结构图展现各种烧伤的程度,也可以通过真实的图片展示烧伤的红斑、水泡、焦痴。烧伤的包扎疗法、暴露疗法、呼吸道烧伤的处理,通过图片、视频可以给学生具体、生动的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既突出了重点,又突出了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消化吸收。同时多媒体教学形式有多种,可以使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及所表达的内容产生质的飞跃。如我们知道外科护理学是与手术有关的临床教学,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学生必需重点学习的内容。而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无菌技术的要求,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外科时能够很好的掌握手术过程,单纯靠板书和简单的操作示教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而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学生可以掌握穿手术衣、外科洗手、戴无菌手套、清创和换药、外科手术器械的使用及传递等方法。使用多媒体播放手术录像,可以将手术过程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因此护理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这就向高职高专的护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认真学习或参加计算机培训,具有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改进和充实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使语言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 教学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现代护理教学对护理教师的专业深度与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要求教师会教,还要善研,才能避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顺应护理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护理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同时提高护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端正态度,使她们全心全意地投人到教育事业中,要形成一种尊重护理知识与护理人才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激发护理教师的热情。学校应加大宜传力度,增强教师科研意识,让教师树立起“教师即是研究员”的新观念,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科研素质,逐步完成从“教师匠”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加强护理研究方式的培训,优化护理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加强师资交流,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支撑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水平,实现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结合的教育特色,促进教育与研究共同发展。

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重构 篇3

1 大数据时代对新闻工作的影响

全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使得这几年产生的信息已超过以往几千年产生的信息的总和[1], 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对于新闻行业也是如此。在新闻载体上, 以往的新闻以纸质新闻为主, 报纸和报刊是新闻的主要载体。如今, 新闻更多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 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各种终端成为新闻的主要载体。在新闻形式上, 以往的新闻多以文字为主, 配以少量图片, 如今的新闻则囊括了文字、图片、视频等所有可用于展现信息的形式。而在更新速度上, 如今的新闻更新速度飞快, 令人应接不暇。但在新闻的质量上, 如今的资讯来源五花八门, 甚至各种违规违法信息充斥其中, 新闻质量下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使得新闻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也对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资讯及数据的采集、筛选、分析、处理等成为新闻编辑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技能, 新闻资讯不仅要具有真实性, 还要具有可读性、趣味性, 并趋于生活化等, 使得新闻编辑工作者的综合能力素质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2 新闻编辑能力的现状

大数据时代, 对于新闻行业和新闻编辑工作者而言, 既是挑战, 更是机遇。新闻工作者要借助这一时代机遇, 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编辑能力和专业素养, 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热情来迎接时代对自身带来的挑战。然而就目前而言, 新闻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归纳如下。

2.1 新闻编辑自身能力不足

新闻行业的发展对新闻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部分新闻编辑因循守旧, 对新知识、新技能接受较慢, 或者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导致自身能力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2.2 新闻的时效性较差

大数据时代, 高效的信息传输和更新是基本特点。传统新闻由于新闻从采集到发布需要一定流程, 且受到各种客观情况的限制, 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对时效性的要求。

2.3 缺乏软硬件设备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资讯基本都通过各种技术设备进行传输, 因而对软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新闻行业的软硬件都相对比较老旧, 甚至缺乏相应的软硬件设备。

3 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意义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新闻编辑能力的重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资讯爆炸的时代, 要求新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新闻工作者只有通过能力的重构,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 才能在数不清的资讯中寻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制作出更有价值、更符合读者兴趣的新闻, 才能使新闻更好地成为国家与政府的喉舌, 才能有效引导健康正确的社会舆论[2]。

3.2 顺应新闻行业的要求

在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终端设备发布和获取各种各样的资讯, 这使得新闻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根据新媒体形势的需求, 重构新闻编辑的能力, 才能提高新闻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3.3 满足读者的需求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碎片化阅读[3], 内容精短、图文并茂、排版精美的文章无疑更符合读者的胃口。相对于其他媒体资源而言, 读者对新闻行业有着更高的要求, 不仅文章真实可信, 更有具有相应的深度和高度。

4 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方法

区别于传统的新闻编辑, 新时代对新闻编辑的能力要求更高, 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更加复杂, 因而重构新闻编辑能力具有迫切性。

4.1 加快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速度[4]

信息化时代, 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异常之快, 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获取形式也不再单一, 而变得丰富多样。有效信息的筛选和甄别变得更加困难。同时, 信息的内容也呈现出了多样性, 使得人们在阅读信息时可以更方便地选择自己需要的资讯, 并习惯性地将多平台获取的同一主题资讯进行对比分析。阅读模式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在此情况下, 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以及分析读者兴趣和需求打造高品质新闻资讯的能力。知识科技的快速更新迭代, 人们对新闻行业的更高要求, 都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快能力重构的速度, 这样方能适应新闻工作岗位的要求, 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4.2 把握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重点

大数据时代, 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重点在于对数据能力的重构[5]。

4.2.1 数据的筛选和甄别能力

信息爆炸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信息资讯的认识, 在尽情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 各种谣言、假新闻等虚假信息和低俗信息也充斥着人们的眼球, 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少困扰。因此, 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筛选和甄别数据的能力, 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储备, 将有用和真实准确的信息筛选出来, 并及时传递给读者。

4.2.2 数据的分析和归类能力

数据的筛选和甄别, 是决定数据搜集数量和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数据搜集完成后, 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将同类型同主题的信息进行对比归纳, 分析其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 并进行考据和验证, 从而提升所搜集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和参考价值。

4.2.3 数据的整理和表述能力

鱼龙混杂的信息资讯使得人们对高品质的信息更加关注和重视。新闻工作者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数据整理与表述能力, 致力于提升新闻资讯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同时要注意增强新闻资讯的实用性, 使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如此才能使新闻资讯区别于其他途径的信息, 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4.2.4 拓展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范围

传统的新闻工作, 通常只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良好的采访能力和整理组织能力, 并具有较好的文笔。大数据时代下, 新闻行业对新闻工作者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将提出更多的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仅需要采访和加工新闻, 还要对搜集来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重新解析、完善这些信息, 并进行相应的考据和真实性验证, 从而提炼出数据信息的价值, 将其加工成具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高品质新闻资讯, 并针对资讯的特点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要良好地完成这些工作, 除了传统新闻工作中要求具备的那些能力外, 还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新闻创新能力、应用数据可视化技术能力, 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因此, 在重构新闻编辑能力的过程中, 要突破传统工作模式的禁锢, 根据新的工作需求界定新的能力要求。

5 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使得数据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新闻工作者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转变传统的工作模式, 不断更新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同时迅速、合理、科学地重构自身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能力、新闻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从而适应并推进新闻行业的发展, 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人。

参考文献

[1]刘敏.略论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的能力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11) .

[2]张炯.数据新闻学与新闻编辑能力重构[J].编辑之友, 2014 (3) .

[3]顾立萧.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重构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4) .

[4]崔8) .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构建策略[J].中国报业, 2015 (21) .

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的能力重构 篇4

1 大数据时代对新闻编辑行业的影响

首先,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产生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例如,大部分的传统新闻都以报纸的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虽然报纸上也可以附带相关照片,但这种平面照片在真实和形象方面比较欠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网络、手机以及其他数字设备观看自己喜欢的新闻类型,并且现代的新闻多数配有相关是视频,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这种体验式阅读新闻的方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其次,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想要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对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例如,新闻编辑能否在众多新闻数据中搜取到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新闻编辑是否具备对新型数据新闻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等等。可见,大数据背景下,新闻编辑工作者综合素质能力亟待提高。

2 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重构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将大数据应用到新闻行业,对于提高新闻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对大数据的利用率,促进新闻媒体的更大发展,必须对新闻编辑能力重新构建,满足现代化社会对新闻编辑的高要求。因此,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的重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数据时代,人们收集新闻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报纸等形式,电视、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空暇时间变的越来越少,那些长篇大论的新闻内容越来越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给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大数据背景下,新闻行业逐渐开始盛行数据新闻,这种新闻形式内容简短,概括性较强,加上其中配备的图片和文字,增添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形象感,通过在网络中输入关键词,人们可以快速获取到想要的新闻信息,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其次,大数据时代,新闻的呈现形式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单一文字表现,到现代的图片、视频,不仅丰富了新闻的内容,而且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在吸引社会大众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之,对新闻编辑进行培养,提高新闻编辑的综合能力,是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的现状

3.1 新闻编辑没能充分把握新闻的实效性

新闻能够博得人们的喜爱主要原因就是新闻能反应当前发生的事情,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新闻的实时传输,但是这仅限于网络新闻,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方面,还不能做到实时报道,而且对于外界因素有一定的影响,这样不能保证消息的时效性[2]。这些传统的新闻方式不可避免的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要避免这方面的影响,我们要利用大数据,结合新闻采集信息的内容做出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在有力的阐述下博得读者的青睐。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试着转型到网络新闻上来,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较重的爆炸性新闻,可以选择在网络上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及时得到消息,从而发挥出新闻的时效性。

3.2 新闻编辑利用新硬件与软件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

大数据背景下,新闻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应用到各种各样的数据,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的软硬件设备。但是当前我国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大部分人员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媒体技术,缺少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使得新闻编辑不能呈现出新的大数据元素,造成新闻内容空洞,毫无新鲜感,无法引起公众的阅读兴趣,也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同时,新闻编辑工作者在新技术的创新、研发以及运用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较弱,不能将大数据时代中的先进技术与现代新闻媒体融合在一起。因此,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为新闻的多元化发展贡献力量。

3.3 新闻编辑看待问题不够全面

所有新闻呈现在大众视野之前,都需要经过很复杂的采编以及编辑的过程,也就是说,新闻采编将新闻的数据与信息统计完成之后,这些数据与信息还需要经过新闻编辑的进一步分析,可见新闻编辑直接决定了新闻呈现的内容与形式[3],而如果新闻编辑的能力不足,在编辑新闻的时候总是以个人的主观意向对新闻进行评论,就会导致新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造成公众对新闻内容产生质疑,影响新闻行业的发展,因此,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综合看待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新闻质量,进而赢得大众的认可。

4 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有效方法

4.1 提升编辑能力构建速度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人们获取信息的通道也逐渐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很多虚假新闻,扰乱了人们的思想,增加了人们辨别新闻真伪的难度。因此,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当扩展新闻报道渠道,并加快新闻报道进程,适当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有预见性的报道,而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需要及时传达给大众,让读者能够快速掌握有价值的新闻,避免一些混淆视听的虚假新闻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恶劣影响。

4.2 优化流程与技术

首先,新闻编辑在选择新闻信息的时候,应当选择公信力高的信息;其次,对获取的新闻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提升新闻的可靠性;最后,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对当前各种新技术进行学习,并能够充分掌握,熟练的将其应用到新闻编辑工作当中。例如,运用Many Eyes等技术对新闻进行可视化处理,提升新闻的吸引力。

4.3 增强编辑能力

在这个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不再对实际的采访有绝对的依赖性,有时可以仅采集一些相片即可,内容可以从数据上查找相关的信息,这样拼凑出来的新闻也可以反映出一些社会现状的真实信息。如果我们实际去采集信息,获得的消息的真实性能否保证呢,也可以根据网上的数据去加以判别。这样看到的不一定真,听到的不一定假,就需要提高我们记者的甄别能力了,如何能在数据中提取真事的信息,依靠数据去辨别虚假的信息,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同时根据数据可以使一些故事或新鲜事变得更加有趣,更加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比较平铺直叙的文字在这样一个信息图像化的时代很难博得读者的眼球,这就需要新闻编辑从中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并加以能吸引人的文字描述,让人一眼就能把握住新闻主旨,读到希望得到的信息。

5 结束语

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社会将持续保持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状态,数据资源越来越丰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能够得到的资源进行共享,像发微博一样可以在几分钟内传到数以万计的人们所熟知。新闻编辑工作结合大数据的内容,加入一些白色数据,可以让新闻更有说服力。新闻工作者要对数据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可忽视大量的数据信息对于新闻内容的支持程度,甚至一些数据可以直接去将人们看到的新闻进行否决,这样的新闻出现后会对报刊杂志社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新闻记者对于采集到的新闻要结合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剖析里面的深层信息,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得到读者的青睐才能促进新闻的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立萧.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重构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4):29-30.

[2]刘敏.略论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的能力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6(11):219.

[3]于水.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构建策略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10):173.

[4]贾国湘.大数据环境下新闻编辑能力重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6.

编辑能力重构 篇5

大数据时代的出现给新闻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就我国的新闻编辑而言,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表现如下。

1.1 新闻的编辑和采编相互脱离

就我国的现状而言, 编辑和采编是两个独立作业的工作, 二者之间的联系薄弱, 信息的传递到整理浪费的时间造成了信息的滞后性[1]。另外, 不同部门对信息意见的分歧, 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读者, 造成了部分新闻的失真。

1.2 新闻时效性差

传统媒体会受到技术和人为因素的制约, 信息从发生到传播之间的时间较长, 传播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而大数据时代的出现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需要。

1.3 新闻编辑看待问题不够全面

大数据时代的出现为信息的全面分析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数据的全面分析能够尽可能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避免以偏概全, 传递错误的信息[2]。编辑人员的编辑能力直接影响了编辑工作的质量, 目前的新闻编辑大多目光比较狭隘, 在问题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1.4 软件、硬件设备缺乏

大数据时代是以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 对于数据的要求很高。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欠缺, 直接影响了数据编辑工作。传统的媒体并不能满足信息的多元化发展, 新闻的内容大多缺乏新鲜感, 在新闻报道和编排上没有运用到新的元素。软硬件的出现为创新提供了基础, 要充分利用软硬件设备, 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2 大数据时代迫使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因素

2.1 编辑自身能力的欠缺

编辑作为新闻工作中重要的部分, 编辑自身的能力对于新闻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提高新闻编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新闻编辑要把复杂的新闻信息简单化和具体化, 丰富媒体新闻的表现形式。为了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和理解, 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把握正确的社会发展趋势, 新闻编辑要清晰准确地表达复杂的社会问题。编辑自身能力的欠缺不能够满足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2.2 受众阅读新闻信息节约时间的需要

信息大爆炸时代, 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量不断增加, 海量的消息会通过各式各样的传播平台传递给受众。如何让广大群众在“快餐文化”的时代背景下, 快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 是新闻编辑要重点考虑的问题[3]。大数据时代的新闻编辑要提供轻松易懂、形象生动的“轻量化阅读”新闻, 要让编辑的新闻更具有吸引力, 能够一目了然。

3 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意义

3.1 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式

多元化的文化来源于多样化的需求, 大数据时代, 要求新闻更加简洁明了, 丰富多样[4]。数据的可视化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 更加清晰直观地体现复杂的问题, 让广大群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2 缩短了信息的获取时间

数据新闻通过发布人们更容易接受的配有图片、图表和图示的稿件, 有效地节省了人们的时间, 增加信息的获取量。

4 大数据时代促进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有效策略

4.1 不断提高新闻编辑的能力

与传统的新闻编辑不同, 现在的新闻编辑工作内容更加复杂, 不仅要编辑整理新闻, 还要利用真实数据支撑观点的表达。因此, 为了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要多进行训练和培训, 不断地丰富自身学识, 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4.2 提高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速度

只是对于实时发生的新闻进行报道, 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现在的新闻工作者也要预测和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人们需要在大量的新闻数据中进行筛选, 选择有价值的信息, 现在的信息技术为信息的搜索和查找提供了条件, 通过对信息分析比对, 提高信息的真实性。

4.3 广泛地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是化繁为简, 变抽象为具象的一个过程, 数据的可视化可以提高信息的获取度。要充分利用可视化服务, 如可视化图表等, 对数据信息进行再加工。加强可视化相关的艺术设计技巧和工具软件的学习, 达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

5 结语

大数据时代会更加深化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流, 新闻编辑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 提高自身素质, 重构专业能力, 不断地对报道视角进行新的探索, 为新闻行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强.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重构[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2) .

[2]张炯, 廖安安.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重构[J].中国出版, 2014 (2) .

[3]赵晓佳.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重构[J].视听, 2015 (10) .

编辑能力重构 篇6

一、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也成为了国际性研究热点与前沿课题。“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 又译“媒体融合”) 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蒲尔 (Ithiel De Sola pool) 在其出版的《自由的科技》 (1983) 一书中提出, 认为“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正式的学理性概念最早由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于2005年引入中国, 指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 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内容融合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媒介形态在内容上的融合;渠道融合主要指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信息传输渠道的融合;终端融合是指电脑、手机、电视、广播、电子终端设备、数字终端设备等媒体终端平台的融合。[1]

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崛起, 媒介生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在学习国际传媒业的先进经验和探索国内媒体高度融合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的媒体行业已经步入了媒介的多元化合作和相互融合的多元传播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体之间的融合迈出了媒介融合的第一步, 随着国家“三网融合”政策的加快推进, 使得媒介融合这一全新理念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试点性操作阶段。

媒介融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技术手段、组织结构、传播载体、表现形式等各方面呈现融合一体化的趋势, 对新闻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实务产生了强烈冲击, 新闻传媒从单一媒介内容的制作、生产和传播将走向多个媒体互动、整合甚至融合。在媒介融合加速发展的进程中, 高校新闻采编工作的媒介生态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闻采编业务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高校新闻编辑角色重构和采编流程再造的意义和价值日益凸显。

二、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新闻编辑角色重构

多媒体融合发展使原来单一新闻内容的编辑转变为多形态新闻内容的编辑, 高校新闻编辑要从把关人转变为新闻生产的主导者、沟通者和协调者, 由被动走向主动, 从幕后走向前台, 对新闻生产和传播进行动态管理, 成为全媒体时代的策划人、主持人和把关人。其主要职责就是通过产生流程的设计和控制来实现资源整合, 利用不同校园媒介的介质差异, 促成新闻内容产品升级, 延伸新闻生产链和传播价值链, 具体包括新闻信息载体设计、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新闻作品的修正和把关、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展示。

1. 从单纯的“新闻编制者”转向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提供者”

传统媒体编辑身居幕后, 大部分工作是在单一媒体平台上完成新闻和信息的采编。随着多媒体融合的到来, 载体、渠道和信息都已过剩, 受众需求趋于分散和零碎化, 新闻编辑不仅要采编新闻, 还要担负交流、公布、传播与服务的职责, 站在多种载体和不同受众需求的立场考虑新闻报道的角度、传播途径和各种信息传播技术并用的方式, 考虑到新闻与信息产品链的延伸发展, 建立相应的网络论坛以及由新闻产生的后续服务等。新闻编辑最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对浩瀚如烟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 这种整合既是对内容的筛选、把关, 也是对内容的重新组织、排序和包装, 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 并使其转化为知识, 更强调以专业化的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内容, 新闻编辑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者与管理者。可见多媒体融合对新闻编辑的最大要求就是强化新闻与信息加工、整合的职能, 最大化提升内容品质的社会价值, 推动新闻信息传播与知识和服务领域互动。[2]高校新闻编辑必须走出新闻编制者的单一角色, 转向全方位的新闻以及信息服务供给者发展。

2. 从单纯的“新闻把关人”转向“新闻解析者”与“公共论坛主持人”

在传统媒介占据新闻传播主导地位的时代, 新闻编辑扮演着“新闻把关人”角色, 其职能是依据新闻规律、新闻政策和媒体、栏目的自身定位来筛选、删除和组合信息与新闻, “新闻把关人”甚至可以控制与主导新闻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方式正在从单向式变为多向互动式, 这种新格局一方面造成新闻信息过剩;另一方面也促成受众对宣传机构整合、诠释信息的更多依赖。而媒介融合的到来, 可以让新闻编辑利用多种新闻传播手段, 充分利用来自于新闻从业者、受众提供的信息, 来完成多层次和多面向的新闻解析。[3]高校新闻编辑需要多地承担起对师生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话题进行引导、解释与评析的任务, 不仅仅要掌握师生受众的需求, 能从多媒体信息数据库中提取原始新闻素材和资料, 并将之加工成“适销对路”的新闻产品, 通过多种合适渠道传播给受众, 还要做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加工, 参与新闻信息的再制作和再补充, 为师生受众打造多维的阐释空间、提供更专业化的不同需求层次的解析。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校新闻编辑要从新闻能不能发和怎样发的“把关者”转向如何准确地对新闻、信息和知识等多层面内容进行嫁接、整合和解读的“解析者”。

新媒体的兴起和融入, 彻底改变甚至颠覆了以往新闻传播流程和途径, 受众的位置从传播的终端转向了传播的全程, 受众能够作为新闻源头提供线索和信息, 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变身为记者进行新闻采集制作, 甚至能影响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4]面对这样的形势, 高校新闻编辑要想保持师生受众市场, 就要真正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职责和角色, 从以往幕后作业走到公众面前, 参与主持新闻论坛和师生受众直接对话交流甚至观点交锋, 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内容, 并将师生受众的意见和言论纳入内容传播范畴。高校新闻编辑在新闻从业者、师生受众都能参与的公共论坛中担当主持人, 而这个公共论坛既可以是校报, 也可以是广播电视, 更可能是具有更强交互性的网络。在这样的新闻传播过程中, 高校新闻编辑事实上不仅在编辑新闻, 还担负了与师生交流、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服务的职责。

上述两个方面的职能转型, 是衡量高校新闻编辑能否跟上当今媒介融合和媒体快速发展节奏的重要尺度, 但新闻编辑的职能并不是实现了这两个转型后可以长期稳定不变, 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 媒介融合的深入, 高校新闻编辑的职能在原有基础上会有新的补充和扩展, 这个转型的过程将是持续的。

三、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新闻采编流程再造

高校传统的新闻编辑流程是以单四校园媒体为单位平行、封闭进行的, 在应对单一媒体的新闻报道时, 表现出相当稳定成熟的特性。但随着媒介融合程度的加深, 高校传统的新闻编辑流程无法适应媒介融合的信息生产状态和跨媒体的新闻传播任务。

1. 从单一媒体的编辑流程转变为全媒体编辑流程

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新闻传媒形态的转型, 传媒从单一媒体运作转为全媒体运作。全媒体运作模式要求突破原有的媒介壁垒和采编部门条块分割, 新闻采编工作不再是各个媒体自行其是, 而是需要构建以数字网络为轴心的全媒体传播平台, 发挥不同媒体的传播特性, 综合应用多种表现形式, 进行“跨媒体”的团队合作和传播内容的整合传播, 实现多种媒体的整合联动效应。[5]全媒体运作模式的建立必然会改变各种校园媒介单一制作信息内容、缺少协同的状态, 引起采编队伍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等各环节的变化, 促进各个校园媒体之间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和互补, 避免传播内容的重复性和同质性。全媒体编辑流程就是建立一套采编班子、一套构架, 不再设立重复机构, 编辑隶属于整个校园媒体, 通过新闻发布时间的多重设置和新闻内容在不同平台上的相互嵌入, 对同一新闻资源能同时制作出多种形态的新闻产品, 将原来仅供单四校园媒体的新闻信息和服务编辑转化为多种传播平台可播发的新闻信息和服务。例如可以同时为校园新闻网提供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 为校报提供文字和图片, 为校园广播电视提供音频和视频, 而更多的信息和背景资料可以作为校报深度报道的素材, 甚至可以考虑生成图书和音像制品等衍生产品。

2. 从静态线性的编辑流程转变为多元互动的编辑流程

传统新闻编辑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编辑工作环境里进行垂直一体化的静态线性的编辑流程。媒介融合发展会让新闻编辑从单一的线性流程和封闭的操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使其工作范围在不同媒介间跨越, 从编辑内部协作转向编辑与受众之间、不同编辑之间、编辑与记者之间的多元互动。[6]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受双方的交互性大大加强, 师生受众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 与校园媒体之间的互动变得即时化、常规化, 师生受众与校园媒体之间的互动也不再仅是一种信息反馈, 师生受众的观点与意见构成新闻传播的重要部分, 从而要求高校新闻编辑增强互动式服务理念, 将新闻采编方式由校园媒体主导的单向式转变为校园媒体与师生受众共同参与的互动式, 将校园媒体生产内容与师生受众反馈内容融合利用。其次, 要构建不同层次编辑之间的互动合作机制, 既要加强校、院、部门不同媒体新闻编辑之间的互动, 也要加强与社会媒体编辑之间的互动, 根据不同媒体的差异化功能定位设计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 以实现各媒体内容生产的差异化和无缝对接。最后, 要建立编辑与记者之间的互动协作机制, 通过合理分工, 协调传播, 使整个编辑流程信息畅通、策划迅速、决策合理、调度灵活。

3. 从传播者本位编辑流程转变为受众本位的编辑流程

传统新闻编辑是以传播者为本位的信息和新闻作业, 新闻传播的主体被传播机构所垄断。网络技术发展使新闻报道主体多元化, 传统观念上的受众日益成为舆论的中心, 自发的意见表达、多元互动成为形塑社会权力的重要源头, 受众的集体智能和力量得以爆发并有可能主导新闻传播的走向, 受众从被动的接受者成为新闻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反馈者, 拥有了传播话语权, 传统媒体面临话语权的重建。[7]师生受众的参与冲击了原有的被动的“受众”观,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方式, 使高校宣传机构对师生大众自上而下一对多的传播模式, 转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复合交叉式传播, 促使高校新闻编辑重新认识“受众”这一在传播学理论中被作为信息接受者看待的群体。融媒时代的高校新闻编辑需要从传播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 摒弃传者本位的思想, 把师生受众作为编辑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 开展调查研究, 构建信息交流反馈平台, 多渠道获取师生受众的意见, 使师生受众参与到校园媒体的议程建构中来, 将其视为校园媒体调整完善传播行为和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依据。

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是媒介融合的基础, 而技术推进下的新闻传播的变化正在改变着新闻编辑的媒介生态环境, 重构高校新闻编辑角色、再造高校新闻编辑流程已成为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要求高校新闻编辑人员不仅具备一定的采、写、编、摄、播等业务综合能力, 具备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以及出色的新闻策划水平与信息资源挖掘能力, 还要熟悉交叉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内容的制作方法以及各种校园媒体的差异化功能定位, 实现多维度、多层面和多关联的动态性报道, 使师生受众对报道对象有一个全景式和特写式的认知框架, 实现新闻报道的价值扩展与信息增值。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改变了高校新闻编辑的媒介生态环境, 客观上要求高校传统新闻编辑角色重构和采编流程再造。高校新闻编辑应从单纯的“新闻编制者”转向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提供者”, 从单纯的“新闻把关人”转向“新闻解析者”与“公共论坛主持人”。高校新闻采编流程应从单一媒体转变为全媒体, 从静态线性转变为多元互动, 从传播者本位转变为受众本位。

关键词:媒介融合,编辑角色重构,编辑流程再造

参考文献

[1]蔡雯, 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 2009 (11) :87-91.

[2]张博.媒介融合发展时代新闻编缉的角色转换[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0) :187-188.

[3]王馨颖.媒介融合下新闻编辑职能的转型[J].辽宁经济, 2011 (11) :88-90.

[4]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J].媒体时代, 2010 (8) :12-15.

[5]韩冰.全媒体化运营模式中新闻编辑业务的创新[J].东南传播, 2012 (5) :86-88.

[6]王振蕙.媒介融合语境下编辑角色重构与编辑流程再造[J].电视研究, 2012 (8) :78-80.

编辑能力重构 篇7

1 数字化出版的主要内容

以目前的数字化发展状况来说, 数字化出版定义的主要内容是:对信息出版的整个环节, 包括原创作品、后期编辑加工、印刷复制产品等, 都是通过使用二进制技术的操作方式进行编纂的, 也就是说只要是涉及二进制技术的, 都属于数字化出版所包含的范畴。换句话说, 数字化已经不仅仅是指, 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的内容, 或者传统印刷式的信息发布了。当前通过数字化的发展历程来观察, 中国在数字化产业出版方面的发展时间算不上长久。但在中国地区作为新事物以及现代新兴技术产业, 数字化出版的成长速度, 是很多出版行业相关人员所始料未及的。数字化出版产业的覆盖率, 目前是无法用精确数字进行估量的, 因为它一直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数字化出版可以说已经与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比如VCD、DVD、CD、MP3、电子书、网络以及通过电子产品下载的图文信息等。数字化出版的产物, 不断丰富着出版物的形式与内容, 同时也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

2 全面看待数字化出版编辑人员要适应角色的重构

虽然中国数字化出版行业, 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但与国际发达国家数字化出版事业相比, 还是存在差距的。究其原因, 还是我国在数字化出版领域人才的缺失, 操作人员对产业链各环节的赢利模式处于萌芽期。尤其是行业内没有完整的规定, 以及相关的法律条例做保护。最终, 导致数字化出版内容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长此以往, 便会造成原创者的劳动成果被变相性地压榨。编辑人员作为与数字化出版最早接触的群体, 为了促进我国数字化出版事业的规范化, 相关人员一定要在积极学习数字化知识的同时, 不断健全数字化出版产业的模式。

3 数字化出版需要编辑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

3.1 编辑人员要有更加强大的设会责任感

数字化出版的最大优点就是迅速, 而最大的缺点就是在传播的过程中, 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纠纷。因此, 编辑人员在新时代的更替下, 一定要恪守职业道德, 在信息的加工和传播的过程中, 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以社会效应为核心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增强自身对网络自由化中各种不良诱惑的抵抗能力, 带头遵守数字化出版的法律秩序, 营造出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网络数字化环境。

3.2 编辑人员在数字出版时代下的心理变化

传统的编辑人员心理特征主要是通过编辑主观的性格特点, 以及各方面的认知能力、自身的气质等心理表现活动。而在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下, 编辑人员需要提高自己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 不断适应风险认知与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复杂而又虚幻的网络环境中, 处理好人际, 以及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众所周知, 媒介作为一个虚拟的环境, 很多人的思维意识, 在被数字化的虚拟网络影响下脱离实际。当下出现的各类通讯仪器, 比如微信、QQ等体现的最为明显。因此适应交流环境的虚拟化, 做资源的有力整合者, 为人们提供资源的共享, 是当下编辑人员的主要工作过内容。其次是风险意识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的提高。数字化时代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在最快的时间内, 将信息传递到大众手中, 另一方面一旦所传播的内容不利于社会发展, 或者对个人造成巨大伤害都是非常难以挽回的。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有非常强的风险意识, 对各类信息的发布严格把控, 谨慎审阅;出现问题时以最快的速度, 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 不断迫使传统的编辑人员, 提高自身对重新塑造新角色必备品质的认知。以便于传统出版技术的改进。任何事物都有不可消除的缺点, 数字化出版一样不会例外。我们都知道, 数字化出版是需要二进制进行相关代码编写的, 一旦在编写或使用的过程出现错码或少码的状况, 所有的信息资源将无法索取, 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 传统编辑们在学习数字化出版的同时, 也应该顾忌到传统出版和编辑的不可替代性。发挥传统纸质的优点。实际上一般都是传统的纸质书籍, 在读者群中产生反响后, 才会将其加入到数字化的出版范围内。所以编辑们应该在变化中, 不断学习新的内容和知识, 将自己变为全能的复合型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参考文献

[1]杨兰珊.学术出版的数字化专心路径研究[J].科技传播, 2016 (1) :192-193.

编辑能力重构 篇8

一、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业和新闻教育的转型

“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 (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 之间的融合, 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是迅猛发展的媒介融合趋势的产物, 新闻业正面临着巨大转型与变革。一是新闻信息源结构与新闻传播主体的巨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使任何一位公民都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 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和特权被打破, 传统媒体工作者需要利用新媒体工具, 与公民记者合作生产新闻。二是新闻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的巨变。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在整合新闻传播资源, 对过去以单一媒介形态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进行变革, 建立新的多媒介融合的新闻生产流程, 带动编辑部的结构、功能和角色的变化。三是新闻载体性能与新闻传播方式的巨变。与传统媒介相比, 新媒介在载体性能上发生根本变化, 融合功能不断增强, 通过多媒体方式在新的介质上实现看、听、读、写、说等多种功能的自由选择与组合, 信息传播与接受更加方便、自由和人性化。

新闻业的转型带来新闻编辑理念与新闻编辑业务的革新, 新闻传播从单向传播向分享式、互动式传播转变, 编辑业务从单一媒体编辑向全媒体、融合式编辑转变, 多媒体整合传播能力成为编辑工作的必备素养, 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深远。编辑学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复

二、新闻编辑学课程内容的重构

(一) 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 提升全媒体采编实操能力

在201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 新闻学专业增加的“音视频节目制作”“新媒体导论”成为核心课程, “融合新闻”成为主要专业实验环节。因此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 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 打造全媒体的生产、管理、发布融合系统平台, 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进行融合新闻实践, 成为新闻传播教育需依托的实践创新基础。

理想的融合新闻实验平台, 可支持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录入, 通过对采访、写作、摄影、摄像、编辑制作等实验环节的训练进行整合, 使学生成为采集文字、图片、音视频的全能型媒介工作者, 熟练掌握文稿采编、报刊版面设计、音视频制作等业务技术。比如有的高校以北大方正文韬、飞腾软件为技术手段, 整合报刊版面编辑、网络编辑、音频制作、摄像编辑等课程构建“全媒体传播”实验平台, 且更侧重于音视频内容生产、数字传播技术的应用。有的高校在支持原有的校园报刊、电视台基础上, 支持学生创办网络电台、电子杂志、网站、新闻APP、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平台, 加快从平面媒体教学向立体的全媒体教学转型, 适应媒介融合的时代特征。

(二) 重视多媒体编辑, 强化数字技术背景下编辑业务能力的培育

在融合媒介中, 传统媒介建立多媒体数字技术平台, 媒介工作者运用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所有的媒介表现形式来采制信息。新闻教育应适应这一趋势, 搭建新技术应用平台, 增强学生运用新媒介技术传播信息的能力, 如推广微信、微博、手机报、新闻客户端等的应用和采编流程等。编辑学课程可以开展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业务训练,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建立微信公众号, 轮流定期发布信息。编辑学课程还可以开展微博的编辑训练, 让学生根据微博的特点对传统的新闻稿件进行改写并将其发布在微博上, 或训练学生对微博信息进行提炼, 策划新闻选题。通过采写、编辑、发布等一系列工作流程的训练, 使学生学会熟练运用社会化媒体, 理解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和联系, 并将学到的传统报纸编辑知识如稿件修改、标题拟制、专题配置、图片运用、版面设计等运用到新媒体实践中来。

图表新闻的应用是大数据和数据新闻迅猛发展的结果, 编辑学课程应该加大对图表新闻及数据新闻的编辑制作的训练, 在教学中引入设计理念, 提高视觉元素在内容生产中的作用, 创造性地使用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表和动画、视频等来展示内容。

(三) 深化宏观编辑训练, 实现宏观和微观能力的平衡发展

编辑学教学内容包括宏观编辑与微观编辑两部分, 过去的教学重点较多地放到微观编辑层次上, 强调文字能力, 如组稿、选稿、改稿、稿件配置、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内容占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二以上, 媒介定位和总体设计、报道策划与组织调控等宏观编辑业务所占内容较少。而在媒体实践中, 新闻报道策划成为媒体采编业务运作的中心环节, 因为它有效解决了采编脱节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和深化宏观新闻编辑的教学内容, 不断补充和完善相关内容, 如新闻单元 (新闻专题、新闻栏目、专版专刊、新闻频道、新闻网页) 的总体设计, 报道活动的组织实施等。

同时,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媒体越来越注重内容产品形态的创新, 将其作为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比如媒介产品如何通过多次售卖使其增值;针对不同用户、面对不同终端, 如何对内容进行调整, 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分配;如何与用户交流互动并聚合用户创造的内容等。高校编辑学课程过去对于这些宏观编辑业务内容很少去关注, 现在需要加强这些知识点的讲解。

三、新闻编辑学教学方法的革新

(一) 探索情境式教学

新闻编辑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强的课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新闻编辑实践技能, 应尽量让他们在全真的环境下体验新闻编辑的工作。我们可以采用“模拟编辑部”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亲身体验新闻编辑工作流程, 有利于更快地掌握新闻编辑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首先根据媒体生产流程, 将课程设计成报纸设计、新闻策划、内容选择、稿件修改、组版制作、小组展示等六个环节。其次要求学生分组建立“模拟编辑部”, 课后依次进行报纸设计、选题策划、稿件选择与配置、稿件修改、版面设计及制作等工作, 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 教师点评及答疑。最后由各编辑部完成稿件整合和版面设计工作, 打印出样报。通过模拟编辑部环境的情境式教学,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快速地掌握编辑业务。

(二) 强化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方法, 可避免教师机械传授与学生被动学习, 调动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师生讨论和分析,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需以不断更新的媒介融合案例库建设来支撑编辑课的案例教学。在开展案例教学时, 尽量选择有代表性、新鲜、生动的案例;案例的内容丰富多样, 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展示、媒介工作者自述或访谈、案例分析、相关文献等内容, 尽量全面采用;针对某个媒介融合的大案例实施教学, 在选题策划、稿件选择和修改、标题制作等环节围绕此案例来进行剖析, 以增强新闻编辑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 创新考核方式

新闻学课程考核一般采用“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占70%”的考核方式, 对于理论课还比较合适, 但对于强调应用和实操的业务课, 则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能力, 也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编辑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加以改革, 增加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比如根据教学流程, 将课程考核分成多部分:课堂成绩 (20%) 、编辑小组个人成绩 (20%) 、编辑小组综合成绩 (30%) 、期末考试 (30%) 。这样的调整减少了期末考试在考核体系中所占比重, 加大了平时实践所占比重, 有力地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模拟编辑部”等实践中,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 (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地方院校新闻与传播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成果)

摘要:在媒介融合时代, 传统的新闻编辑学课程不能满足时代需要, 社会发展呼唤新型编辑人才。本文在探讨目前媒体环境及对编辑人才要求的基础上,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对新闻编辑学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编辑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方雪琴.内容生产的变革与新闻教育的转型[J].当代传播, 2011 (3) .

上一篇:高中汉语文教学下一篇:科技模型大赛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