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特性

2024-06-25

构成特性(精选三篇)

构成特性 篇1

一、纤巧轻灵的意象群构筑凄清哀婉的词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一叶且或迎意,虫者有足引心”,文人对于生活有着细腻的观察力,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微小的虫吟都能引发无限的意蕴,惹生起微妙的情绪。秦观以其深细而又隐微的心灵对于景物和情思都能做出最精确的捕捉与叙写。而这种景物和情思的主体也是纤细的,轻巧的,如雨、花、飞絮、露、云等,其中的雨多是细雨,微雨,在缠绵中飘飘洒洒,而花多是飘飞的细小的花瓣,露则是轻盈而又精致的。其中雨出现31次,花出现了118次,露9次,飞絮7次,这些纤细的意象组合在一起, 相互交融成一幅凄美哀婉图画。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精美的艺术境界。精巧的阁楼中侵入轻微的寒凉,清晨便阴云笼罩,阵阵寒意如晚秋般恼人, 一抬头画屏上那淡淡的轻烟,潺潺的流水显得格外的幽静。 而阁楼外面飞花片片飘落,如梦般轻盈灵巧,那绵绵的丝雨恰似心头一抹愁绪,剪不断,理还乱。词中所选的意象有细微的“轻寒、淡烟、飞花、梦、丝雨、愁”,精巧的“宝帘、 小楼、小银钩”,这些纤巧轻灵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便构筑成了一幅精致而又凄美的画面,但不只是美,还有淡淡的哀愁和轻轻地寂寞在其中流淌,形成一种“夕阳飞花般的幽美哀婉”意境。

二、飘渺朦胧的意象群构筑凄迷柔婉的意境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故而词本身便具有一种与整个音乐氛围相一致的梦幻似的情调氛围。这种梦幻般的情调反映到具体的意象上,如月、烟、雾、梦、黄昏等,词中的月是朦胧清冷的,梦是短暂而又捉摸不定的,烟和雾是缥缈迷蒙的。 其中月出现26次,梦26次,烟7次,雾2次。正是意象本身的这些特点也就构成了词境迷离朦胧而又柔婉的气质,如 《沁园春》的上片

宿霭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正兰皋泥润,谁家燕喜, 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尽日无人帘幕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微雨後,有桃愁杏怨,红泪淋浪。

这首词开篇便笼罩着一种朦胧的氛围,厚厚的云层弥漫着天空,雾气昭昭隔了一夜还未曾消散,这种迷离的氛围给人一种闷闷的压抑的感觉。尽管大自然中的莺歌燕舞,使乏味的生活似乎充满着勃勃生机。但一层厚厚的帘幕却将主人公与外界充满勃勃生机的世界生生分隔。而帘幕中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又有着怎样的情感世界,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朦胧的缥缈的。我们只能在这种朦胧缥缈中体味着点点“桃愁杏怨”的忧伤。这种忧伤掩盖了春日里勃勃的生机,使全词笼罩着凄迷哀婉的意境。

三、孤单残缺的意象构筑凄清深婉的意境

人类在情感世界里,有一种趋优的本能,即总是倾向于成双成对的完满的结局。《现代心理美学》认为:“人的趋优的本能是人总不满意自己所处的境地,这样自卑与忧郁一类的情绪就可能无时不萦然于人的内心深处”。而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词人内心充满惆怅,故而在对于外界事物的关注上也会倾向于孤单的残缺的形象,如斜阳、孤鸿、 落花、月等。斜阳纵使有温度,但渐渐下沉,总留有一种日落西山的遗憾;月纵使有圆满的时刻,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等待圆满与错过圆满的过程中;而鸿的孤单又更能引发出人离开集体温暖后的孤寂。在这些残缺的意象中斜阳出现10次,孤鸿2次,月26次,残缺的意象营造出一种缺失温暖的凄清而又深婉的氛围, 如《南歌子》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词中那潺潺的流水,飘飞的花,游离的行云,都是无法挽留的景象,给人一种“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深深的无奈。 最后“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那残缺的月,暗淡的黄昏, 使主人公的心情跃然纸上。眉是弯弯地,胭脂是淡淡的,人是孤独的,门是半掩的,山是凌乱的,月是弯弯的半月,整个词中的意象都是孤单而又残缺的,使整个诗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氛围。这种凄清的气氛又透露出一层淡淡的忧愁,隐含在词中是含蓄而又深婉的。

王国维认为“夫古今人,词以意胜者,莫若欧阳公;而境胜者,莫若秦少游”,少游之所以能够以境胜出,正是运用了情感色彩趋向一致的意象,不论是单一的意象还是组合之后的意象群,所引发的情感指向都是一致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凄中含婉,美丽中流淌出淡淡的忧伤和轻轻地寂寞,达到了情和景相交融合而为一的境界。

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少游词境,最为凄婉”。即少游词在整体上所呈现的意境氛围是凄清朦胧,哀婉而又深幽的。这种凄婉的意境,是由词中所选的意象的特点决定的。本文主要通过构成意象的特性分析词中凄婉的意境。

构成特性 篇2

关键词:播种期;周麦18号;灌浆特性;产量构成

中图分类号:S512.1+10.4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5-0029-04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农业生产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2]。在此背景条件下,按照以往人们认定的“传统适宜”播种期播种小麦,往往造成冬前旺长[3],影响小麦产量,因此必需加强对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的研究。小麦籽粒灌浆特性是影响最终粒重高低与产量的重要生理性状,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对其优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周麦18号(国审麦2005006)是周口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小麦品种,千粒重达到50 g左右,产量高,综合抗性好,近年来在河南省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本试验对不同播种期条件下的周麦18号灌浆特性、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了解其灌浆规律以及产量性状的形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其产量水平,制定与之相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试验于2007~2008年度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试验园区(郑州)进行。土壤肥力中等偏上。供试品种为周麦18号,设5个播种期处理,即S1(10月7日)、S2(10月12日)、S3(10月17日)、S4(10月22日)和S5(10月27日)。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小区面积为3.5 m×2.9 m=10.15 m2。12行区,行距24 cm。播种量为112.5 kg/hm2,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其它管理同一般高产田。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籽粒灌浆强度 4次重复中1次重复用于取样测定灌浆速率。取样方法:于小麦开花期,在小区中选择花期一致,长相、长势、穗子大小基本相同且无病虫危害的单穗200个挂牌标记。从开花后第3天开始取样,每隔3 d取样1次,每次取10穗,每穗取中部小穗第1~2位花的籽粒20粒,共计200粒,混匀后分别查两个100粒,然后立即放在 105℃的高温下杀青15 min,之后降至80℃烘干至恒重,用千分之一天平称重。

1.2.2 产量 另3次重复用于调查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小区计产,成熟时每处理实打全收,然后折合为公顷产量。

1.2.3 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计算 以开花后天数T为自变量,百粒重Y为依变量,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Logistic 曲线拟合,并对Logistic方程求一阶导数,得灌浆速率方程: V(t)=Kabe﹣bt/(1+ae﹣bt)2

式中各符号由Logistic方程和灌浆速率方程推导出次级灌浆参数:平均灌浆速率R(mg/粒•d),最大灌浆速率Rmax (mg/粒•d)和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时间Tmax (d)。同时估算灌浆渐增期、快増期和缓增期的阶段灌浆参数,3个阶段的灌浆持续天数T1、T2、T3,3个阶段的平均灌浆速率R1、R2、R3以及百粒重W(g)。

1.3 数据统计处理用Excel和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处理对周麦18号籽粒灌浆参数的影响由图1可以看出,籽粒干物质积累随着籽粒灌浆进程的推进而增加,至灌浆末期达到最大值。籽粒增重过程均呈“S” 形曲线增长:即渐增期(花后3~13 d)、快增期(花后13~27 d)和缓增期(花后27~33 d)。

用Logistic 曲线对周麦18 号籽粒“慢-快-慢”的灌浆规律进行拟合[4 ,5],结果(表1)表明,不同播期处理条件下的Logistic 方程的决定系数R2在 0.9909~0.9973之间,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Logistic 生长曲线能真实地反映周麦18号籽粒的灌浆规律。然而,不同播期处理的曲线方程却不完全相同,主要是参数a的数值差异较大,a 值的变化导致部分灌浆参数的改变。最高粒重K值变化幅度也较大,b值变化幅度较小。

由于不同播期处理的曲线模型存在差异,所以需进一步分析播期对籽粒灌浆参数的影响,其结果列于表2。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周麦18号的开花期有所推迟,灌浆持续时间减少,S1和S2处理的籽粒灌浆时间为32.8 d,S3与S4处理的籽粒灌浆期为31.9 d和31.8 d,S5处理的灌浆期为30.7 d。平均灌浆速率先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增大,然后又逐渐减低,以S1处理的最小,S3处理的最大,达到1.576 mg/(粒•d)。各播期处理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Tmax在18~20 d,S1与S5处理的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分别在花后20 d和花后18 d,其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逐渐提前。播期对最大灌浆速率的影响也较大,各播期的最大灌浆速率Rmax分别为2.4328、2.5195、2.6000、2.5494、2.5116 mg/(粒•d),以S3播期处理的最高。渐增期持续时间T1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快增期的持续时间T2,S1播期处理的最短,为13 d,S3播期的T2持续时间最长,达到15 d且该播期处理的灌浆速率R2要高于其他播期处理;播期处理对缓增期的持续时间T3和缓增期灌浆速率的影响不同,T3以S3处理的最短。灌浆速率R3,S1、S2播期处理的较小,而S3、S4、S5播期处理的均达到1.3 mg/(粒•d)以上。S3播期处理由于其R、Rmax、T2均较大,所以能获得较高的千粒重。

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导致了周麦18号的籽粒灌浆参数和阶段灌浆参数变化,从而引起粒重的变化,所以需进一步探讨这些灌浆参数与粒重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周麦18号籽粒灌浆参数对粒重的影响,对各处理的Tmax、Rmax、T、R 4个参数与粒重(W)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列于表3。从表3中可知,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6,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达到显著正相关,说明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对粒重的影响较大。

2.2 不同播期处理对周麦18号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由表4可以看出,播期对周麦18号籽粒产量具有显著影响。籽粒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降低,其中以S3播期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 948.5 kg/hm2、S2播期处理的产量次之,达到7 766.4 kg/hm2,两者与S5播期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S3与S5播期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S1、S4和S5三个播期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可以看出周麦18号在10月12~17日播种可以获得较高产量,早播或晚播均不利于其产量的提高。

从表4中可以看出,公顷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变化幅度较大,S1与S4、S5处理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播期对穗粒数也有较大影响,随着播期推迟穗粒数有所增加,至S4处理穗粒数最多,平均达到39.6粒,之后降低。千粒重也受播期影响,S3播期处理的千粒重最高,达到52.312 g,分别比S1、S5播期高出4.157、1.363 g,S4播期处理的次之,为51.697 g。由此可见,以S3和S2播期处理的产量构成三要素较为合理,在此期播种可以获得较高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周麦18号的籽粒灌浆规律可由Logistic 生長曲线进行拟合,但不同播期处理下的灌浆模型有一定差异。早播处理灌浆持续时间最长,渐增期、缓增期较长,快増期较短且平均灌浆速率R、最大灌浆速率Rmax都较小,所以导致千粒重不高。晚播处理灌浆持续时间短,渐增期持续时间T1、缓增期持续时间T3较短,且这两个时期的灌浆速率以及平均灌浆速率R均较低,所以不能获得较高粒重。10月17日播种期处理,快増期持续时间长,缓增期持续时间短,且各时期的灌浆速率都较大,其中最大灌浆速率Rmax达到2.6 mg/(粒•d)、平均灌浆速率R为1.576 mg/(粒•d),所以千粒重最高。在灌浆参数和粒重的关系上,千粒重受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的影响最大,灌浆持续期与千粒重相关性不大,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同[6~8]。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早播条件下,虽然使小麦生育时期延长,但籽粒灌浆平均速率较低,穗粒数与千粒重都较低,不利于获得高产。而晚播使小麦生育时期和灌浆期缩短,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较低,产量也明显降低。以10月12~17日播种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协调最为合理,且灌浆期间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千粒重均较高,因而能夺取高产。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小麦生育后期遭受高温危害将进一步加重[9],黄淮麦区小麦的灌浆后期常伴有干热风、雨后青枯、高温逼熟等小麦生产不利因素,使粒重降低,导致减产[10,11],因此应当强调适期播种。周麦18号籽粒大,千粒重高,确保其粒重高且稳定是其获得高产的关键,在河南省中部地区宜于10月12~17日播种,此期播种可获得较高的粒重和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参 考 文 献:

[1] 金之庆,方 娟,葛道阔,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冬小麦生产之前瞻[J].作物学报,1994,20(2):187-197.

[2] 李世清,邵明安,李紫燕,等.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1):203l-2039.

[3] 朱元刚,董树亭,贾春兰,等.播期对冬小麦品种登海5197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11:16-20.

[4] 刘丰命,陈明灿,郭香凤,等.高产小麦粒重形成的灌浆特性分析[J].麦类作物,1997,17 (6):38-41.

[5] 王信理.在作物干物质积累的动态模拟中如何合理利用Logistic 方程[J].农业气象,1986,7(1):14-17.

[6] 钱兆国,吴 科,丛新军.小麦灌浆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5-6.

[7] 蔡庆生,吴兆苏.小麦籽粒形成期粒重与干物质积累量间的关系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16(1):27-32.

[8] 赵新华,于维汉,于松溪.小麦济南17籽粒灌浆特征分析[J].作物研究,2002,16(2):57-58.

[9] 李永庚,于振文,张秀杰.等.小麦产量与品质对灌浆不同阶段高温胁迫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3):461-466.

[10]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小麦栽培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2.

构成特性 篇3

关键词:大豆,生理特性,产量

钾素是多种酶的催化剂, 促进作物光合作用, 增强植株抗逆性[1]。关于钾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报道较多[2、3、4、5、6]。合理的钾肥施用量大豆叶绿素含量的提高, 增加光合作用, 为产量提高奠定基础[7]。谢佳贵[8]通过对高产大豆钾素需求研究结果表明, 施用钾肥能促进大豆的生长发育, 提高大豆产量, 同时还能促进对氮磷的吸收。在品质方面, 钾有提高蛋白质降低脂肪的趋势[9]。闫春娟[10]研究认为, 钾能促进大豆产量的形成, 以1 kg土壤施钾 (K2O) 0.136g产量最高, 并且显著高于不施钾肥的处理。韩晓增[11]通过对黑土钾素分布状态与大豆钾肥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重迎茬病虫害加重的条件下, 施钾素有显著增产作用。

目前钾素对大豆影响报道较多, 但多集中在钾素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钾素对大豆生理方面的影响报道较少。本文通过不同施钾水平对大豆叶片某些生理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旨在探讨钾的不同量级与大豆生理及产量间的关系, 确定适宜的施钾水平, 从而为提高钾肥利用率及大豆高产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公主岭刘房子进行, 供试土壤为草甸黑土, 中等肥力水平, 其理化性质为:有机质2.01%, 速效氮112.8 mg/kg, 有效磷21.9mg/kg, 速效钾83.6 mg/kg, pH6.8。前茬作物是玉米, 秋翻春整地。供试验品种为吉农15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 分别为K0、K50、K100、K150和K200 (kg/km2) , 每个处理的级差是50kg/km2。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5行区, 行距65cm, 行长8m, 小区总面积26m2。

1.3 测试方法

10月2日采点收获, 各处理各重复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各10株, 进行室内考种。收获时, 每个处理取中间3行, 靠隔离带的两边各去掉0.5m, 在中间部分收获计产, 实际收获面积是17.55m2。

叶绿素含量测定:用酒精和丙酮混合液提取, 分光光度法测定;丙酮:乙醇 (1:1) 混合, 置于室温下浸提至叶片发白, TU1810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45nm和663nm处OD测值, 用Arnon法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钾水平对株高的影响

株高是大豆重要的形态指标[12], 株高在适宜范围内高大, 叶面积指数达到6.5时, 叶层不至于过密, 节数增加, 从而荚数增多 (董钻, 1993) [13]。在大豆生长的整个生育期, 通过对不同施钾水平下大豆植株高的测定结果表明 (图1) :5个处理下大豆株高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而增加到成熟期达到最大值, 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从图中可以看表现规律为:K0

2.2 不同施钾水平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绿素是反映大豆叶片生活性状的重要指标之一, 与叶片的光合功能密切相关, 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含量越高, 则光合速率越高, 所以叶片叶绿含量的变化对于提高大豆叶片光合速率和产量有重要意义[14]。图2是不同施钾水平下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生育期的变化, 结果表明, 各处理下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均随生育的递进而增加到开花期达到高峰, 然后开始下降到结荚期降低, 然后又开始升高, 整个生育期变化呈“W”状。从图中可以看出每hm2施钾150kg在各生育期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最高, 不施钾素表现最低, 在鼓粒期K100比K0、K50、K150和K200分别增加了26.08%、18.4%、30.44%和6.89%, 而且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3 不同施钾量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大豆叶片衰老的主要特征是叶片变黄和蛋白质含量下降, 其含量的高低可以作为评估叶片衰老的重要指标[15], 其含量越高, 该部位的生理生化反应与代谢活动就越旺盛[16]。在不同施钾水平下大豆叶片中可溶性蛋白随生育进程而增加, 到结荚期降到最低, 然后开始增加, 而且各处理间在结荚期以前差异显著。从整个生育期可以看出处理K100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 与不施钾和K50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但与K150和K200差异不显著。从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 施用钾素可提高叶片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 从而增强大豆植株的抗逆性, 延缓衰老, 提高产量。

2.4 不同施钾水平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可溶性糖作为渗透保护物质, 可以提高细胞液的浓度, 从而降低细胞质的冰点, 还可以缓冲细胞质过度脱水, 保护细胞质胶体不致遇冷凝固[17]。图4是不同施钾水平下大豆叶片中可溶性糖随生育期变化的结果, 研究表明大豆叶片中可溶性糖随生育期的变化而增加表现规律与可溶性蛋白生育变化基本一致。各处理比较可以看出, K100条件下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 与不施用钾素昝理差异显著, 而与其它处方差分析不显著。说明施用钾素对大豆生理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能够防止蛋白质在低温的环境下凝固, 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特别是到生育后期, 延缓叶片受低温影响导致叶片衰老死亡, 从而影响产量。

2.5 不同施钾量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通过不同施钾水平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研究结果 (表1) 表明, 施用钾素的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高于未施用钾素的, 说明施用钾素能改善产量构成因素, 有提高产量的作用。各处理间施钾素150kg产量表现最高, 与未施用钾素通过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水平, 而且比未施用钾素的处理增产35.56%。从研究结果可以明显看出, 施用增钾素带来的增产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尽管钾素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存有不同的观点[18、19], 但对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观点是一致的。

3 小结与讨论

钾素是多种酶的催化剂, 参与细胞的渗透调节作用, 增强株植的光合能力, 提高抗逆性。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钾素对豆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及产量形成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20、21]。我们通过试验研究结果得出, 施用钾素能促进大豆根系生长, 改善株型, 提高株高, 增加节数, 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单株荚数, 提高产量;从本文可以看出, 施用钾素明显比不施钾素能更好地调节大豆的生理机制, 增加叶绿素含量, 提高光合效率;对叶片中与衰老相关的可溶性物质测定结果得出, 施用K100的处理株植叶片含量最高, 延缓叶片衰老, 增强抗逆性, 延长籽粒的灌浆期, 为获得高产提供良好的基础。这与前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2]。

上一篇:低碳文化构建下一篇:运动员教学下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