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滞后

2024-07-21

教育滞后(精选十篇)

教育滞后 篇1

一、不依法治教、不依法管理是当前农 村教育的薄弱之处

由于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条件所限, 交通、信息都不发达,因此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贯彻领会不深。当今的法制社会,不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就会生出许多事端。比如,教师倡导或暗示学生随便征订教辅资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违背法律法规的事时有发生。

由于教师及校长法治意识的淡薄,对《义务教育法 》、《未成年人 保护法》、《 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入,依法管理也就跟不上党和国家的要求,在教育教学管理上也就随意性大,不规范、不科学,这就造成了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方式存在。因此, 农村学校应该具有自我反省的意识,要意识到各种问题的存在,这样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没有精 神支柱

在当前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下,素质教育在农村实施的力度不大, 效果不明显。比如在小学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的考试成绩决定学校或教师的命运,教师只顾应付各种教学考核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 这种办法还是改革之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学校没有自己的办学和教学特色,缺乏文化建设,缺乏创新精神,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就适应不了新时代的要求。

三、思想僵化、闭关自守是学校发展的 死穴

1.没有学习 型的队伍 ,穿旧鞋走老 路。校长不学习,也就没人组织教师学习。学校更新不了观念,创新不了新的理念,老调重弹,没有活力。《有效教学与校长课程领导力培养》一文中说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校长要打造课程领导力,这是中小学校长职业角色变化的需要,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因此,校长要善于学习,还要带领所有教职工不断学习,建立学习型队伍和学习型校园,这样学校的教育才能充满活力。

2.闭关自守,走不出去,自己不想发展; 请不进来,自己不能发展。素质教育实施二十多年来,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是很显著。主要体现在:一是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有些课程表面看起来似乎开足开齐了,但实际形同虚设,在音体美课堂上教英语、数学、语文的事时有发生;二是学校管理单一,除了教学语数外三门课程外,再没有其他的校园文化活动可言。这样,学校的教育只能成为输出应付考试的机器,没有任何教育的意义可言。

四、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是教育发展的 最大阻碍

教育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可谓是参差不齐, 主要表现在年龄差距、文化程度、专业结构、思想理念等方面, 严重的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笔者所在乡镇学区下属十几个完全小学及幼儿园,有教师100名左右。从 年龄结构 看 ,中老年教 师占50%以上 ,且身体状 况都不是 很好。从文化 程度来看,中老年教师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民办教师转正的初高中生,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师范毕业生很少。年轻教师虽然是本世纪初刚毕业的大学生,但实际教学经验不足。从专业结构来看,农村小学音体美及英语教师缺乏,一些规模较小的完小及教学点根本谈不上开设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从思想理念来看,由于受地域条件、业务水平等的限制,老师的理念落后,不求创新进取,而是满足于现状。

五、缺乏后勤管理,学校难以长远发展

农村偏远山区, 学校硬件设施极差。好多学校还存在着大面积的危房。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没有,即使有也无人问津。钱昌炎教授在他的《加强学校后勤队伍建设》讲座中说:“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有三个要素:学校领导重视后勤工作,是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的前提;做好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的基础; 提高干部职工整体素质,是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的关键。”这三个要素可谓是一针见血。因此,农村学校要办好教学,就必须要加强后勤队伍建设,而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就需要学校领导做好后勤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全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学校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教育滞后项目推进会讲话 篇2

今天,在此召开全县教育教育滞后项目推进会,旨在通报现状、查摆问题,研究对策、强化管理,倒排工期、加压推进,力争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刚才,相关职能单位对全县教育专项工程项目建设现状作了汇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工作,书记、县长等县领导也对专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接下来副书记还要对下一步工作作安排布置。大家要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当前,教育专项工程部分建设项目手续办理缓慢,工程进度滞后,大量建设资金滞留在县财政局,学校办学条件迟迟得不到改善。如:村小学教学综合楼,六年前国家扶贫资金投入后,项目建成主体框架后停工,学生仍在在铁皮棚上课,教师在铁皮棚备课。其他的68个项目也都存在资料未完善、资金短缺、征地拆迁,土地纠纷等原因导致大部分项目建设滞后。以上问题的发生,暴露出了县教育局及专责小组成员单位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教育专项工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还有不够重视、认识不够到位的情况,存在落实推进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县教育专项工程建设项目进程,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全县各职能部门和相关镇,要从以上问题中汲取教训,认真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项目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地坡教学点项目自治区已经关注了,其他项目建设必须举一反三,抢抓建设进度,同时更要确保质量,不能单纯追进度,忽略质量,导致变成更大的问题。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级对教育专项工程项目建设的指示批示精神上来。

要将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召开的推进会精神和今年全面部署及“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的要求作为当前加教育专项工程项目推进工作的前进方向,深化思想认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关于教育专项工程项目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均衡教育和专项工程推进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强化责任担当,以严实深细的工作作风做细做专项工程项目推进工作。

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不忘初心使命,以群众拥护、支持、满意作为唯一工作标准。当前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正处于关键时刻,教育保障是底线,各镇各部门及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坚决反对在推进专项工程项目中发生的“四风”行为,特别是相关领导不能搞官僚主义,遥控指挥,都罗书记亲自到过文地坡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问题了,项目负责同志务必要主动担当作为,特别注意不能搞形式主义,发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有问题及时请示汇报,不能搞材料蒙混过关,切实抓好项目进度还有质量关,确保教育专项工程项目建设如期落实。

三是层层压实责任。

县教育局要建立项目建设部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各部门、各分管领导的工作职责,真正实施责任倒逼机制。每个项目都要责任到人,倒排工期,在建工程,要切实加快工程进度。对抓落实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个人要给予表扬,实施相应激励措施;对工作落实不力的督促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实行问责,推动切实尽职履责,抓好落实。

边远山区教育滞后的原因初探 篇3

关键词:农村教育;滞后原因;探析

一、教师队伍结构性紧缺,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我国义务教育教师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并不短缺,但存在着结构性缺员的问题。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地方经济落后,很多人都不愿到边远、贫困、山区的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特别是边远偏僻的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即使到了山区学校也不安心,想方设法也要往条件好的乡镇或城里调,而长期留在大山里的就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知识水平欠缺的老教师和临时聘请的代课老师。这就导致了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紧缺、教师整体素质的低下、教师队伍结构性的不合理和学科结构的不合理,外语、音体美、政治历史等科目的教师严重缺乏,使得一些课程无法开设。另一方面,由于进修培训机会太少,不少教师与外界的沟通和接受新的事物较少,不能在思想上和教学业务上更新自己,导致思想认识和教育观念的淡化、老化。有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悲观消沉。有的在教书育人上仍然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不善于创新,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教师的低素质必然导致学生的低素质,涣散的思想作风必然导致教学管理上的混乱。个别学校连起码的常规教学工作都不能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教改工作更是无从谈起,从而制约了山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错位

边远山区的贫穷落后,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穷,关键是“贫”在思想观念上,“穷”在知识文化上。不少家长存在着对子女教育的淡漠和缺乏,在他们看来,家庭生计才是第一要务,远比对孩子的教育重要得多。尽管有的家长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迫于生活的无奈和窘迫的家境,不得不外出务工挣钱谋生,将孩子交给父母、亲友、邻里照管,有的干脆让孩子一个人在家,使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空巢学生”。携妻带子举家外出务工者,尽管孩子也能就学,但忙于挣钱,根本无暇无力顾及子女的教育,有的孩子读书也成了打“游击战”,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由于缺失了正常的父母关爱和完整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在性格上的惰性、劣性日趋凸显,变得难以管教,甚至步入歧途。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例如开家长会、家访等,也常因学生家长不在家而受到影响,使“家校结合”无法真正实施。笔者在与学生家长的长期接触中了解到,“读书不如打工”、“知识不能当饭吃”之类的观点屡见不鲜,这种“读书无用”的思想极大地贻害了下一代,使家庭成为教育的盲点。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步入盲区

幼儿教师职后教育:“滞后”与对策 篇4

“滞后”的职后教育

从目前我国对幼儿教师的任职要求来看, 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应该是最起码的标准。可是根据一项全国性的调查, 2007年, 我国幼儿教师任职资格证书的获得情况不容乐观, 东部地区分别获得学历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均为50%, 两证皆无的教师比例达到了14.6%;西部地区的情况更为严重, 分别获得两证的教师比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两证皆无的教师则超过五分之一。由于幼儿教师的“入门关”没有把牢, 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的任务就首先演变成了完成职前教育未完成的使命——培训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不得不说从职后教育的起点开始幼儿教师就已经开始了“滞后”。

1999年, 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原则上每五年为一个培训周期, 要求每个教师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的进修。其附则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 规定所称的中小学教师, 包含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和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但据一份关于甘肃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调查显示, 近五年内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幼儿教师占总人数的68.9%;接受过半年至两年长期培训的占15.5%;受过假期短期培训的占12.6%, 受学历培训的仅占2.9%。同样在一次对湖南省农村幼儿教师的调查中, 有6.8%的教师说近5年有机会到外地参加继续教育, 57.3%的教师说机会有, 但不是很多;19.4%的教师说机会很少;还有16.5%的教师说没有机会。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中东部地区, 职后教育的整体情况显然要好一些, 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有失公平上。一个是地域间的差异。比如在浙江省, 只有德清县100%的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都参加了由教育局组织的免费培训, 其他地区的农村教师则没有这样的机会。另一个是身份带来的不公平。比如某市教育局有一项每年花费一两千万的“千农工程”, 用于免费培训农村幼儿教师, 但培训对象偏向于公办的有编制的教师, 民办教师和无编制的教师则兼顾较少。

尽管各地教育部门在业务管理上一再强调对不同体制的幼儿园一视同仁, 但在涉及到需要承担经费的培训时往往又倾向于“自己人”。仍以某市为例, 该市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在近五年承办的幼儿教师培训中, 除市教育局委托其举办过一次集体园教师的培训外, 其他也主要集中在公办教师层面, 民办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在网上我们同样能看到一些地区政府提供的正规职后培训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华南某地对公办幼儿园教师开展远程非学历培训, 并有一系列的考核要求, 而对其他教师则只字未提。

这些基于区域和身份不同所造成的培训不公成为教师职后培训的“另一种滞后”。

追踪“滞后”原因

那么, 导致幼儿教师培训滞后的核心原因到底在哪里?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刘明远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一是政府责任层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现行编制和投入政策的相对滞后。刘明远主任指出编制问题其实是影响幼儿教师职后教育乃至教师素质的最根本问题。虽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九章的规定, 幼儿园教师同属“中小学教师”。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教师和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有编制的, 而幼儿园教师则不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对全国东中西部15个省市的30个区县的调查表明, 东中西部有正式编制的幼儿教师仅占幼儿教师总数的一半左右。城市公办幼儿园, 随着规模日益扩大, 教师数量增加了, 但教师编制却没有相应增加;城市民办幼儿园教师几乎沾不上编制的边;广大农村教师更是历来以无编制为主。另据《中国教育年鉴》的相关统计, 从2000年到2006年, 全国幼儿教师总人数增长了约8%, 但是, 教育部门、集体办园以及其他部门办园的幼儿教师人数均有所下降, 只有民办园教师人数增长了2.36倍, 占到全国幼儿教师总人数的51.4%。

在教师培训问题上, 无编制教师往往是被遗忘的角落。而编制的背后实质就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直接投入和支持的问题。举个例子, 最近江苏有一个县要求区域内所有幼儿园教师持双证上岗, 即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和0岁~3岁育婴师资格证, 凡是公办幼儿园教师去参加育婴师资格培训, 1800余元的学费全部由教育局埋单, 而非教育局举办的幼儿园学费则全部由自己解决。记者在泰兴教育信息网上, 搜到该市2007年财政拨款指标总额及分项明细表, 当年教育财政拨款总额4.92亿元, 拨付小学2.32亿元, 拨付初中1.62亿元, 拨付幼儿园的仅有实验一园和实验二园两所, 加起来249万元, 不及拨付给其中任何一所小学或初中的金额, 只占到财政拨款总数的0.5%。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大多数地区是很常见的。

二是教师培训机构层面的原因。这是发展教师职后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按以往的规定, 幼儿教师培训由所在县市教师进修学校来承担, 而目前县市级的教师培训机构大部分已经名存实亡。刘明远主任介绍, 江苏省有106个县市区, 过去基本上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教师进修学校, 而现在真正正常运行的三分之一还不到。在教师进修学校运行良好时期, 省以及地市、县各级教师进修学校都是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 主要提供小学、初中、高中, 包括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函授教育和脱产以及业余学习机会。而随着教师合格学历的达标, 教师进修学校一时间就失去了方向。上世纪90年代开始, 社会教育机构大发展, 在“多元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下, 有些教师进修学校调整办学思路, 开设了全日制的非师范专业的中专班、技工班, 盲目地与其他教育机构竞争, 冲淡了为教育机构做培训服务的主业。由于定位模糊, 一些地区领导便认为这样的教师进修学校没有存在的必要, 有的学校被撤销, 有的跟职校或党校等机构合并。由此,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依托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教育体系也就逐渐解体了。

那么, 现实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究竟谁应为职后教育埋单

政策和经费是解决教师职后教育问题的首要保障。

这方面, 并非没有做得比较好的先例。据记者了解, 浙江德清县, 从2004年开始, 把幼教师资的培训从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分离出来, 由幼教专业人员负责幼教师资的培训, 并针对实际情况, 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首先是县内培训一律免费, 凡是该县举办的各类幼教师资培训, 全部由教育局埋单,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 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 只要是幼儿园在职教师就全部享受免费培训。其次是给予经费上的补贴, 除了县内组织的培训, 各园还组织开展了园本培训、外出培训等其他形式的培训, 教育局则制定有关政策, 给予每所幼儿园生均200元的公用经费补贴, 部分用于教师的培训。为了鼓励薄弱幼儿园, 如山区或民办幼儿园教师积极外出参加高层次培训, 在经费上另外再给予适当的补贴。

需要说明的是, 德清的管理思路和体制与其他地区不同, 它们是“农村单一政府办园体制、城镇多元办园体制”。在这样一种管理模式下, 德清县幼儿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得到了有力的保障。目前, 德清600多位幼儿园专任教师中, 合格学历达98.5%, 高学历达71.6%。

同样的, 青岛市对幼儿教育财政的支持也比较大。该市将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校 (园) 长和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与管理。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每年报名参加人数都超过500人。

这两个地区都是政府重视幼儿教育工作的地区, 其做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是只限于某些地方政府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是无法解决国家性的根本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立法。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院长王春燕博士指出, 要解决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的问题, 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法制体系, 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国家级的教师培训法规, 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培训机构的设立、考核的办法、培训证的认定、不同的教师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什么样的培训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这样教师培训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有据可循。

刘明远主任进一步指出, 很多现存的问题并非没有相关的管理法规, 而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所以, 立法之外, 还必须加强对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同时, 有关的政策决策者必须把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作为决策的依据。处理好公办幼儿园的存量、增量、总量之间的关系, 制定政策时不能进一步拉大差距。在教师培训经费方面要切出一块来, 并且政策要向相对薄弱的幼儿教育倾斜, 尤其是向积贫积弱的农村幼儿园倾斜。因为, 现在教师职后教育问题更突出的是农村幼儿园。

同时, 在“埋单”问题的背后, 我们还必须解决好一个隐藏着的编制问题。刘明远主任认为, 如果教育部、财政部能够出台相应文件, 保证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全部编制问题, 并对民办园教师提供一定的补助, 必将会给整个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根本性的转变。比如, 美国国家相关机构会定期对私立幼儿园的园长、教师、设施、场地、质量等各项指标进行测评, 对结果为优秀的幼儿园, 政府会划拨一定经费作为免费指标分配给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儿童。这个政策, 一方面使得困难家庭子女也有机会接受优质、优价的私立幼儿教育, 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教育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补助了私立幼儿园经费, 使得私立园运行良好。

在具体的资金管理上, 王春燕博士建议学习英国的经验:在中央成立教师培训管理局, 负责所有教师培训课程的管理和资金分配。具体的做法是教育标准办公室对接受教师培训管理局拨款的培训机构进行视察, 视察结束后, 向教师培训管理局递交相应报告。教师培训管理局分析报告的结果, 考虑下一轮拨款的分配情况。同时, 教师培训管理局也会把视察结果告知所有提供教师在职培训的机构, 让它们分享和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 从整体上提高各培训机构的课程质量。

重塑职后教育体系

除了政策和资金, 我们还必须解决教师再教育面临的机构或者说基地建设问题。

如果按照国家规定, 对幼儿教师进行每五年跟进的培训, 教师培训将成为一个常态的工作, 这首先就是对培训基地建设的一个考验。

过去中小学包括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正规基地主要设置于各地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 目前还有一种是附设在幼儿师范学校内的幼儿教师培训中心。从基地培训规模来说, 各地都很有限。青岛幼师每年培训在职幼儿教师约300人, 南京市幼师培训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加在一起每年也才2000人, 而进修学校的规模和作用早已是日落西山。再看看已经在岗的幼儿教师, 光江苏一省就有六七万, 显而易见两者之间的差距。而从基地建设情况来看, 这几类传统培训学校绝大多数经费投入有限, 师资队伍不足, 难以挑起教师培训的重担。而社会机构所提供的培训, 往往是一些专题型、短期型的培训, 它们明显还不具备做长效培训、规模培训的能力。

所以重建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首要问题是:谁来承担如此巨大的教师培训任务?

第一, 我们可以让传统的培训机构尽快“复活”, 这应该是一个见效较快的策略。刘明远主任认为, 在江苏, 最小的县市区, 也有好几千名教师, 包括幼儿园教师, 要全面、系统、规模地让幼儿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 各地应该有个专门的业务培训机构, 如果能够整合各地教师研修中心, 并理顺其职责, 来重新负责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 显然比全盘重新开始要现实和有效许多。当然, 机构能力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所以, 刘主任建议这些机构现阶段可以更多地起规划和组织实施的作用, 比如通过外聘优秀教师等办法, 系统地为每一所幼儿园的每一类教师做长期的学习规划, 比如规定五年的240个继续教育学时, 哪些部分通过县市一级培训来解决, 哪些部分通过园本培训形式或者其他途径折合成相应学时来解决。

其次, 我们可以摒弃传统的培训方式, 建构“活”的培训基地, 采取政府与社会教育组织合作的方式, 用学分或学时的方式完成培训工作, 选择的自由权交给教师。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教研室刘振民老师认为这样的做法更符合现实的条件和实际的需求。刘老师认为政府只需要研究和规定教师必须参与的培训项目和时间, 比如对理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以及专题性课程的比例及课时做出具体限制, 教师则根据自身和幼儿园的情况选择一次进修完成, 或课时累积完成。而具备职后教育资质的除了政府扶持的传统教育机构, 还可以是经过考核达标的社会教育机构, 甚至可以打破园际壁垒, 充分发挥优质园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普通幼儿园可以委托省级示范园吸纳自己的教师参与其园本培训, 政府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则可以将高级教师指导中级教师的任务具体化、明确化, 列入学期末对省级示范园以及优秀教师的考核和督导项目。具体经费由师资培训部门直接解决, 或者将经费统一到师资培训部门再下划到相关的培训基地。

除了建构灵活的基地体系, 还必须保证职后培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一个, 是要让培训的内容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缺乏相应的研究, 不同类型教师培训吃“大锅饭”的情况比较突出, 不同专业特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教师统一接受“万能式”的培训内容, 这大大挫伤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不仅要构建“活”的培训基地形态, 还要架构“活”的培训内容, 要让培训的内容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因此相关部门要尽快着手研究不同类型的老师, 比如新教师上岗、三年五年后, 以及骨干教师分别怎么培训;同时要明确省一级、市一级、县一级, 幼儿园本身, 在教师的培训中分别承担什么责任。这种以新教师上岗为起点, 划分培训对象层次, 如适岗新手型、熟练技能型、骨干创造型、名师专家型, 并依对象层次确定前后衔接的目标层次序列的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分层管理和分层培养的模式。据记者了解, 在青岛, 就有一种类似的培养模式, 当地教育部门将其概括为“瞄准—跟踪—锤炼”三环培养模式, 瞄准新教师——对全市新的幼儿教师, 提出“一年入门、三年创新、五年出经验”的要求, 并为初入职的教师开设新教师班, 提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让其在职初转变旧观念、接受新理念、高起点踏上工作岗位。跟踪骨干教师——优先提供学习机会, 创造发展条件, 提高教育、教研能力, 增强其自豪感和责任感。锤炼名师——通过给环境、创条件、压担子, 全方位锤炼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其提供与专家、与特级教师对话的机会, 让其承担一些区域教研工作, 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逐步积淀教学经验。这样的培训模式充分考虑了各个层面教师的需求, 颇有实效。

第二个, 是要确保培训师资的力量。这个问题, 王春燕博士介绍了英国的做法。英国的教师培训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一是确定需要, 教师将自己的培训需要向地方教育部门或大学反映;二是谈判, 在地方教育部门专职人员的中介基础上, 中小学和大学洽谈教师的培训计划;三是协议, 谈判结束后提出一份详细的培训协议, 经教师讨论认可后确定;四是实施培训之步骤一, 培训前两天在大学进行, 通过导引课程介绍新知识、新方法, 开阔教师视野;五是实施培训之步骤二, 以中小学为基地进行实质性培训, 大学教师给中小学教师以实地指导;六是结束, 教师的能力和自信心得到提高。这个培训程序避免了就事论事的低水平培训, 又防止了大学教师脱离实际的想当然培训, 既运用了教师的经验, 又充分发挥了大学教师的专业优势, 一举解决了教师培训需求和培训师资两个问题, 是一个非常有启发的教师职后培训程序。

而在河南, 有些政策也许即将成为现实。刘振民老师, 作为河南省相关教育文件的起草者之一透露, 当地草拟的文件规定: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聘用均要求两证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培训证) 齐全, 政府只负责对培训机构及其教师资质进行相应考核和认定。该条款如果能够付诸实施, 将从源头上确保包括民办园在内的河南省幼儿教师受教育权的真正落实, 一方面保障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另一方面, 也能够通过提供良性竞争的环境激发传统进修学校和幼儿教师培训机构进行机构建设的积极性, 从而有力地推动幼儿教师职后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不过这项政策的实施, 仍面临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对培训机构及其师资所进行的相应考核和认定问题。刘振民老师也坦诚地指出, 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和科学依据, 该项工作仍是目前教师职后教育工作难以科学推进的一大壁垒。

保证教师参与

职后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问题, 而如何保证教师参与其中也是一个问题。资格认定和持证上岗是目前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一种规范管理手段。以青岛对园长的培养为例, 当地提出了建立园长发展共同体的思路, 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提升园长素质, 促进的手段便是各区 (市) 教体局结合自身实际所开展的不同形式的园长资格认定工作。比如, 市南区的园长资格认定分三步走。首先是园长或教师自愿报名, 经过资格审查, 确定符合认定资格的人员名单。其次是利用双休日, 对相关人员进行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教育教学、幼儿园园长的领导素质、从敬业到乐业、依法治教等五个专题的培训, 并组织理论测试。通过理论测试的候选人还要进行现场答辩, 通过后才能取得相应类别的园长资格证。而经过规范后, 这个园长资格证是园长必须具备的资质, 这就确保了所有的园长最终都要参与到这个培训和考核中来。下面再说说持证上岗, 这个工作无锡做得早。目前, 在无锡, 除了园长和教师必须持证上岗, 保健老师、保育员, 有些区甚至连炊事员、会计、电教等人员都要求经过正规的培训持证上岗。各区更有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培训考核指标。如锡山区对青年教师要求必须三年业务考核达标。其中, 第一年常规入门考核, 主要对教师一日活动的组织、家长工作等基本业务能力进行考核;第二年业务能力过关, 主要看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能力;第三年是必备能力过关, 开始考核教师论文写作以及弹唱跳等基本功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这三年的考核, 取得达标证书之后, 教师才有资格评定职称以及参与相关优秀教师的评选。这些管理办法显然已经成为确保教师参与培训的重要砝码。而正因为这些是园长和教师必须具备的资质, 所以参与培训的时间问题似乎也就顺理成章地解决掉了。

看来, 很多问题并非没有办法, 而是没有实施办法。

我们期待着, 随着立法、政府的重视和投入, 随着职后教育基地的健全与发展, 随着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成长, 幼儿教师职后教育“滞后”的状况能够得到改观。

工期滞后的监理通知 篇5

事由:关于要求你项目部采取一切措施解决进度严重滞后的通知

内容:根据你项目部与国土资源局所签合同的工期要求,到目前为止合同工期已到,可你项目部仅完成总工程量的60%(左右),工期的严重滞后。为了不给国土资源局造成较大的影响,尽快完成此项工程,现要求项目部做好以下工作:

1、编制一个切实可行的调整后的施工进度计划,报我监理项目部审批,尔后严格按审批计划实施。

2、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确保工程尽快完成。

3、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层层把关,施工进度定期【每天(周)】进行汇报,定期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核查校对,出现偏差及时处理。

4、解决好各工序施工中的窝工、怠工,并尽可能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上述几点意见,要求你项目部尽快报我监理项目部,并切实可行的落实和执行到位。

特此通知

抄报:(业主或其他上级主管单位)

(某监理公司):

总/专监理工程师

网游评论滞后亟待改善 篇6

尽管中国原创网络游戏已成为了收入真金白银最多的产业,可是羸弱的网络文化评论却越来越凸显地成为了困扰国产网络游戏发展的绊脚石。

“真金白银最多的产业”

虽然很多年过去了,可是提到网络游戏及其传递出的文化,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工作的杨闳文依旧清楚地记得,2008年他出访马来西亚时,使馆的文化参赞对他说国产游戏向马来西亚出口很多,而结果之一就是中文在马来西亚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游戏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中国)文化,再加上游戏出口的速度很快,这是一种中华文化的推广。”说这话的时候,杨闳文正在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参加由文化部、首都学界人士和网络游戏公司代表共同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网络游戏评论文化沙龙”。

刚刚起步的“文化沙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网络游戏行业的文化自觉正在提升,而这背后恰是基于中国网络游戏在过去十年间的迅猛发展。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动漫游戏研究部主任邓丽丽,在沙龙上用了一段生动的视频资料向人们展示出中国原创网游从无到有的崛起:截至今年前8个月的统计数据,中国原创网游的海外市场收入超过了4亿美元,国产网游有131家出口企业,出口网游近200款。像《笑傲江湖》、《赤壁》、《西游》等网络游戏刚一面世,就立刻受到各国代理商的争相购买。据不完全统计,国产网游已出口到100多个国家,拥有5000多万用户。王雨云,片中接收采访的网游资深专家指出:“未来,中国网游业将整合全球游戏的设计、生产和运营等资源,实现全球化的产业链条。”届时,中国网游的市场规模“有望在2015年超过1000亿人民币,海外出口额预计会超过30亿美金”。

实际上,网络游戏作为科技文化结合的新兴产物,的确成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主流媒体曾对此评论道“十年间,中国原创网络游戏已经成为走出去,收入真金白银最多的产业”。不仅如此,它的市场规模还大大超过了电影市场。

羸弱的网游文化评论

然而,与一个市场规模如此巨大的产业不相匹配的却是网络游戏文化评论的羸弱。在这方面,网游目前显然是远远落后于电影和电视剧的。要知道,后者通过专业院校和影评刊物等平台与载体,早已成为了文艺评论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对象。也正是在这种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游戏评论文化沙龙应运而生,并试图连通“官-产-学”,从而促进网络游戏评论的建立。

参加本次沙龙的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在近日刚出版的首部有关网络游戏评论文集《快乐消费的文化底色》的序言中也毫不避讳,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多媒体的网络游戏具有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丰富有力的表现手段,但目前游戏的内容与这种手段还远远不能匹配。这种状况是与网络游戏发展的规模、速度、影响力不相适应的。加强网络游戏的评论是这个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庹祖海看来,网游市场发达的分析和研究、网游玩家专注于攻略的交流,这些“都还不是科学的网络游戏评论,网络游戏作为文化产品首先需要的是对其文化属性进行评论研究”。

与此同时,虽然国内的几所游戏院校和一些大学设置了游戏专业,但主要是培养实用人才,而在游戏评论中开展的工作还不够多。“也就是说网络游戏作为文艺新门类的学术地位还没有确立”,庹祖海说。

如何构建网游的学术体系

就学术角度而言,一个文化产业的完整体系应该包括理论、批评和实践三个层面。向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他作为沙龙的嘉宾此前曾撰写了《网络游戏的文化价值与伦理边界》一文。文中,向勇以试问的口气提出“如果按照传统艺术形式,是否可以用诸如黑格尔、克莱夫·贝尔、阿瑟·C·丹托等艺术研究的理论探索,将网络游戏严格地从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材料与观念等层面去进行定义和研究?或者我们应该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其独特的文化艺术运作方式?在传统的建筑、雕塑、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戏剧和电影这些艺术理论建构的经验上,我们应该去认识和发展关于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理论建构。”

在批评层面,向勇认为如果网络游戏是“第九艺术”,那么“同样作为一种在黑格尔所谓‘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中,对于网络游戏当中出现的色情、赌博、暴力、迷信,以及由网络游戏所引发的未成年人群社会问题,是否可以有一个更为理性、深刻和审慎的批判视角。”事实上,向勇所在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已经在实践中开展了一些阶段性研究。譬如,他们根据网络游戏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内容原则,透过文化价值导向、虚拟社会环境、游戏时间限制性、游戏规则和游戏效果等游戏共性,把网游分成20个功能模块逐一进行分级研究,并把网络游戏分为全年龄段、12岁以上和18岁以上三个级别。“我们希望网络游戏管理部门进一步从网络游戏内容分级、技术监管、研发知道、市场准入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网络游戏的监督与管理”,向勇说。

从学术回到网络游戏评论本身,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强以媒体、学术刊物为代表的评论阵地,同时办好诸如游戏评论文化沙龙和征文等落地的交流活动,都是摆在政府、学界和企业面前的重要工作。(编辑:谢若琳)

教育滞后 篇7

一、高校行政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并未完全转型

高校行政管理者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一, 中国历史上长期盛行的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 对后世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二,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与之相适应,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也被赋予了管理教育的很大权力。

鉴于此, 当今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必然要依靠行政管理者来倡导和推动, 他们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制定出多种适应于素质教育的规章制度, 来营造有利于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从现实来看, 高校行政管理者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摆脱出来。高校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则是重中之重。但是,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者尤其是教学管理者的理念却相当滞后,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没有形成一支具备过硬素质的素质教育管理队伍

教务管理部门中的不少人并不熟悉各学科的业务, 也不了解各学科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无论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和学生学业的考核, 还是对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评估, 都无法在质量上真正把关。

2. 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规章制度

目前, 高校的教学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实施, 尽管这种管理在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它的弊端也比较多, 并不是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二、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较大

高校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他们是将行政管理者的指导思想贯穿到大学生中去的直接执行者。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以启发式教学、心理辅导和心灵教化等现代化教育方式, 阐释不同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不仅传授学科的专业精神和学术要义, 还要通过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展现科学知识范围以外的亘古不变的人性、人情、真理, 因而高校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 一个具有高尚的人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质的人, 这样才能保证素质教育顺利实施。但是,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滑坡现象却不容忽视。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 无意于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接受工作不是以服从学校需要为原则, 而是以有利可图为前提, “钱多多干, 钱少少干, 无钱不干”, 个别教师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还有一些教师抱着功利心态, 只关心自己的社会地位、工资、住房等切身利益, 在教学上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由于教师实际上是按照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即自身的教育观念来组织教育教学的, 其教育观念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并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因此, 高校教师中存在的这些消极思想, 对素质教育的成效有着极大的影响, 甚至使得素质教育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实施。

此外, 高校教师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理念。客观地说, 尽管职业道德滑坡是严峻和令人痛心的事实, 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广大高校教师中仍然是主流。然而, 由于行政管理者理念滞后造成的素质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和表面上, 也由于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操作并不易为人们所掌握, 因此尽管不少教师兢兢业业, 但在教学行为上仍难以跳出传统的窠臼。在教学内容上, 他们仍然把精力放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上, 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手段上, 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方式, 即使有些教师采用了一些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学手段, 也只是走走形式, 并没有触及实质, 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 情景教学、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方法并未得到贯彻实施, 教师在讲课中很少顾及学生的反应和感受, 学生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教育理念滞后, 必然使素质教育难以正确、全面地得到贯彻和实施。

三、大学生对素质教育持漠视甚至排斥态度

普通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 素质教育的成效要通过大学生的素质状况来检验和判断。因此, 大学生的态度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成效同样有着重要影响。然而, 学者们在研究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成效时, 往往只强调大学生的种种行为和表现, 却忽略了他们对素质教育所持的态度。事实上, 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 对素质教育已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被动地接受, 而是会在辨别中作出自己主动的选择。一旦他们对素质教育产生漠视甚至排斥心理, 那么无论行政管理者的理念多么正确、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多么健全、教师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来操作教学多么尽心尽力, 素质教育都难以落到实处。

作为高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笔者在和大学生的接触中了解到, 人文素质已经成为不被大学生关注的边缘性话题。换句话说, 大学生对素质教育持漠视态度, 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排斥情绪。笔者认为,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 大学校园里的人文精神面对浓厚的商业气氛的考验和侵蚀显得不堪一击, 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主导着大学生的自我选择。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和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对莘莘学子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一些大学生陷入矛盾和困惑, 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人生目标出现偏差, 表现为重实用、轻精神, 重眼前、轻长远。

其二, 就业中的潜规则使大学生对素质教育产生排斥心理。目前, 大学生就业时过多地依赖人情, 这使他们认为, 学业成绩的优秀与否、自身素质的高低都无关紧要, 只要有足够的人情关系就可以得到一份好工作, 因而一些大学生并不把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大学生活的目标。上课时, 教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各行其是, 有的甚至呼呼大睡;对于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 一些学生敷衍了事;对于社会实践活动, 他们应付了事, 甚至不参加。

素质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要真正实现预期的目标, 就需要高校行政管理者、教师、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而保证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因此,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才能推进和深化教育改革。高校行政管理者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下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使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 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 变学生的适应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此外, 各级政府也要努力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 以提高教师主动贯彻和学生主动接纳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从而保证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摘要:在高校教学体系中, 高校行政管理者、教师、大学生构成了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整体。目前, 前两者素质教育理念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实施的成效, 而作为受体的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漠视甚至排斥, 又使这一成效大打折扣。教学改革, 理念先行, 教学思想的全面更新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教育滞后 篇8

1 我国在职业技术教育上所存在的问题

1.1 公众对高职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认可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致使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饥渴, 人们更多选择的是接受高等教育, 以便寻求更舒适、更体面的工作, 这种趋势的发展使得我国出现普通一线工作人员的缺乏现状, 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人们对高职职业教育的鄙视程度越来越严重, 公众将高职教育看成是劳动力的培养, 甚者将高职教育学院看成是二流学院。人们更的是选择读高中, 考上大学, 进入高级学府, 步入高级脑力人才行列成为“白领”, 在一线工作的技术“蓝领”在这个社会被看成低人一等的。各种对高职职业教育轻视的舆论以及教育制度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 使得高职教育在教育行列中得不到正确的发展。行政部门对于提高高职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只体现在口头上, 得不到具体的行动实施, 各个方面的缺失使公众对高职职业教育的轻视变得更加普遍。

1.2 师资教育投入较少

高职职业教育的师资团队、教育经费等得不到充足的投入, 政府给予职业教育的资金在逐年减少, 学校的教学设备破旧, 实验技术手段落后, 高职职业教育不能获得较好的成果。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手段的落后, 与大学教育存在较为明显差异性, 现代化信息的内容得不到实施, 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减少了职业技术毕业生就业的机会。

1.3 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对高校职业教育的轻视, 使得职业技术教育仍停留在原来的教育模式上, 学校并未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提高学校的设施, 在教学上, 专业课的设置也缺乏合理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要面向现代化, 高校职业技术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弱。高职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相脱节, 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陈旧, 完全阻碍高职教育的发展, 所使用的教材不能随时代变化而改变, 缺乏弹性,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得不到保障, 这些都严重削弱了社会对高职职业教学毕业生的需求。

2 增加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策略

2.1 完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

鉴于我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 经济结构不断的进行调整, 高新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个较小的体系也应顺应时代发展, 不断的向新技术、新信息靠拢, 逐渐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 在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基础上, 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 发展既掌握理论, 又掌握技术实用型高技术人才, 利用好各个层次的教育效果, 使高低层次紧密联系, 实现人才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相吻合。

2.2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高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教育的质量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对高职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 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监控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首先要做的对教育方法有正确的研究, 研究领域要不断拓宽, 深入到课堂了解具体实施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吸取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并加以推广, 使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具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是教师的教学质量, 因此, 要不断的对教师进行培训, 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以及实践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设备, 课程设计等其他因素有关, 对这些因素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替换, 加大对学生实践培训的投入, 改革课程的设计, 使课程的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

2.3 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会更需要的是国际性人才, 高职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必然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高职职业技术学校要增加学生与境外学校的合作交流, 并积极的发展自身条件来吸引更多的境外留学生, 提高教育质量, 使得学生更具有资本, 以便进入国际市场, 寻求自身更大的发展。

3 小结

高职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动态组合体, 为了使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能够与社会发展相接轨, 需要不断的对我国职业教育理论进行探究, 逐渐推进职业技术教学方式的改革, 增加对高职职业教学的投入,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发展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 使我国的高职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炳谦.发展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4 (3) :6-8.

[2]粱瑞升, 黄小波.试论职业指导片面发展的危害及其原因[J].职教论坛, 2006, 20 (6) :11-13.

[3]张云.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1, 16 (2) :12-13.

滞后的工业文化 篇9

有文化学者曾经说过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着许多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说到底都是文化问题。建议职业院校的校长、教师要去看看世博会为我们传播了什么样的新兴的文化,它如何传达了现在世界的智慧型增长、创新增长、可持续增长,就是科学发展观,叫做包容性增长,就是经济的增长要促进就业,同时我们要对我们国家工业化问题做一点反思。我们搞职业教育不能不关注一个问题。就是富士康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反思,原来劳动部的陈宇教授跟我说,他认为我们的富士康是2.0版的企业,遇到了我们80后,90后是3.0版的青年员工,不相适应,如果不改变这种文化可能在这个环境下就待不下去了。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有文化先导,日本政府曾经总结了日本工业化的道路,尤其是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认为有三条基本的经验,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三个经验的比例,精神的比例占50%,法规占40%,资本只占10%。这就是工业化过程中文化的力量。如果我们用文化的角度看富士康的13跳,你会发现很多人是一直没有跨越这个门槛,他在短期内受到了很大文化的冲击,很大的压力,找不到精神的家园。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跨越这个门槛这是一个大问题。在说课比赛中很多老师都注意了类似的问题,不仅仅着眼于知识和技能,还着眼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

工业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工业文化是优秀企业文化的集大成。我们的职业学校要面临很多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我们要针对这些不同企业里面共性的东西,这就是工业文化。工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一切劳动,尊重一切劳动者,它基本的内涵是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还有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现在还有一个新的观点叫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中国的企业要走向世界,世界的企业走向中国,这个过程中多元文化理解是很重要的,同时这是落实纲要战略主题的需要。

纲要的战略主题是什么呢?是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绝不简单是普通教育的事,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抓这个问题。这次纲要提出来,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温总理说过,每一个零部件都反映着民族的素质。其实每一次售后服务,每一次商品的贸易,交易何尝不反映民族的素质呢!

大家只看到了法制完善,以为只要我们把法立好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它有深厚的工业文化基础,德国职教100多年的历史,实际在1969年才立法。在这之前它靠的主要是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如果不弘扬重视职业教育,重视一线人才这种思想,我们的职业教育是搞不好的,我们现代产业体系也是建立不起来的。从育人来看有一个冰山模型,模型上面是可观察可测量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能表现出来。但是冰山水面下面的关键能力和价值观是不好观察、不好测量的,培养周期长,所以才要渗透到我们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去。一定要突出工业的先进文化。不论是我们职业院校,还是搞企业文化、搞院校文化有一个共性——文化育人。

这个阶段我们中国工业博览会特别多,博览业兴起,这是工业化的规律。日本在六十年代修建各种博物馆,德国的各种工业博览馆也非常多,仅就汽车文化来说,奔驰、保时捷、大众汽车、宝马都有博物馆,还搞了很多工业旅游,参观,这都是工业化阶段的必然产业,还有技能大赛,这段时间中国的技能大赛特别多,这都是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文化的重要因素。不是偶然的,是工业化阶段的一个必然产物。

普通教育的文化和职业教育的文化都有差距,五四运动时黄炎培、胡适把杜威先生请到中国转了一年,做了很多报告。他分析中国教育的弊端是,中国人的历史太重政治,很多东西被忽视。技术的发明,机械的运用,工业商业和宗教的发生都很重要。胡适给杜威翻译时就插了一句话,说中国的太史公不惜用万字替项羽做本纪,但是对于哲学大家、科学大家的墨子只有区区24个字,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短腿。

世界发达国家在儿童时代就教怎么修汽车,怎么模拟一个职业,从小树立职业理想,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现在中国就是上海有一个体验馆,青岛有一个,杭州有一个,北京要修一个。少得可怜,所以我们的学生上完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问他为什么要上学,他不知道有什么职业追求,有什么职业理想,他只觉得应该一步一步读书,非常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我们职业教育要想真正搞好,要从根子上挖一挖这种文化。

企业文化引领

社会文化环境也很重要,谁是文化英雄,是超女,还是选秀,还是平凡的劳动者。举一个鲁班文化的例子。中国鲁班庙很多,常年失修,80年代有一个建筑学家给当时的天津市市长提了一个建议,说郊区的鲁班庙该修了,这个市长就拨钱给修了,这个市长是李瑞环,青年鲁班。农历6月16,香港建筑工人休息一天,一块聚餐,一块拜鲁班庙,这就是尊重技能人才的传统,中国不是没有,是没有得到弘扬,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弘扬,我们的企业要弘扬,我们的行业要弘扬。

作文讲评滞后问题的研究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那是一次精心准备的作文讲评课。作文题目是《我们共同走过____》。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认真批改了所有学生的作文,记录了学生们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为讲评时尽可能多表扬学生准备好第一手资料。我还挑选出两篇代表性作文,修改打印,准备发放,以起到为学生提供范例,引导和激励学生的作用。此外,我还精心制作了幻灯片。

课堂上,我按照“群星闪烁,榜上有名——发现优点,学习借鉴——寻找不足,出谋划策——自我修改,提高水平”的思路进行作文讲评,前三个环节课堂气氛热烈,尤其是被表扬和被点评作文的学生,其激动自豪难以自抑。其他学生的出谋划策也毫不逊色,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时,不少学生失去了热情,被动地完成要求,而且效果不佳。这是为什么呢?

课后,我向学生询问听课感受,其中一个学习良好的女学生说了一句大实话,她说:“老师,你现在才讲评,我早忘了我写了什么内容了。”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学生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却一语道出了问题所在:作文讲评滞后对学生作文学习造成了影响。

二、问题反思

作文讲评滞后问题的原因何在?有何后果?如何寻找对策?

中学语文教师最辛苦的事情莫过于批改作文,而作文的精心批改与快速反馈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分析教师常规作文批改速度慢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教师在仔细阅读作文之后,要把对作文的分析、评价、建议一一写在学生作文本上。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记录,以利于开展作文讲评。由于精心批改作文所花费的时间长,往往拖延了作文的按时讲评和作文本的发放,有的甚至拖延到一周以后。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直接的后果是使得学生在作文辅导课和写作过程中所引起的写作热情和兴奋状况容易被抑制,从而影响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效果。由于信息反馈慢,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逐渐淡化,而教师的辛勤劳动又被打上了严重的折扣,真是学生写得不可谓不辛苦,教师改得不可谓不辛苦,而双方的辛苦劳动又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种隐形伤害。

如何有效解决作文讲评滞后的问题?我想,关键在于要提高有效批改的速度。实际上,教师快速批改作文并非难事,因为几乎所有的考场作文都是快速批改出来的。教师已经具备了评价学生作文的专业能力,能在认真阅读中立刻了解学生的审题能力、选材能力、构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迅速作出判断,给出相应的分数,并且通过一文几阅来保证分数的客观、公正。但着眼于讲评的作文能否这样批改呢?能否把考场作文批改方式和平时的作文批改相结合呢?如果教师既能像批改考试作文一样批改日常作文,又能及时选择性记录讲评时自己需要的第一手资料,这样不就可以大大提高批改的速度,并且进行及时的讲评、反馈吗?如何在快速批改和精心批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在反复研究之后,我采用了二次批改作文的方法。即教师一阅时全面阅读文章,但不批改,只设计等级。讲评时师生共同评议教师挑选的典型文章,学生修改后教师再次批阅。

第一次批改:

批改方法:教师根据相应的作文标准,按A、B、C等级制批改作文。其相对应的分值为:A-85分~100分,B-60分~85分,C-小于60分。同时记录第一手资料,为讲评作好相关的记录。教师总体浏览,初步评价,重点记录研究本次作文中学生存在的主要优点和问题,作为讲评依据。

作文讲评过程:作文讲评按照基本的板块“群星闪烁,榜上有名——发现优点,学习借鉴——寻找不足,出谋划策——自我修改,提高水平”的思路进行。设计这几个板块的目的是“整体激励学生——强化本次作文的目标——学习经验自我提高”。同时,对不同等级的学生分别提出修改要求。

第二次批改:

根据学生修改情况批改分数,写评语,并积累佳作。

(根据实际情况,部分学生作文可进行多次批改、面批。)

三、教学实践

在精心思考之后,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又一次作文实践。本次作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围绕题目精心选材。我们选择的题目是《藏在心中的____》(横线上可填秘密、梦想、快乐、温暖等词语)。

在我的精心指导之下,学生开始了课堂写作。由于指导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加上学生畏难作文的情绪由来以久,不少学生未能在课堂完成作文。我没有为难学生,让学生回家写好,第二天早上交,第二天仍有三位学生不能完成。

第二天距离上课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可以用来批改。我采用A、B、C等级制批改作文,同时做好了以下记录:准备交流的学生、得A级的学生、作文选材有特色的学生姓名及其值得推广的优点记录、预备口头表扬的学生、划出有问题的段落或句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得C级预备重写的学生名单及其重写原因,偶尔也在部分作文本上三言两语写下我的直接感受。

由于不必在作文本上字斟句酌地写评语,批改的速度大大加快。当我到教室上课,开始进行作文讲评时,学生都十分惊讶,简直怀疑我到底有没有看过他们的作文。但在课堂中听到的点评都来自于自己或同伴的作文,便很快进入了我预期的境界。这节课,学生的讨论交流特别热烈,而且彼此关注作文的等级。在进入“自我修改,提高水平”的环节中,不少学生还就自己的作文和教师进行当面探讨:我的选材不是很好吗?我的作文有什么问题呢?几位没交作文的学生也动心了,有一个在课内余下的时间里当堂补好作文,兴奋地请我打分。其余的也在第二天自觉地补上了作文。

课间,我找等第为C级的一位学生谈话。我说:“你的作文不可能是这种水平呀?怎么回事呢?”她居然笑了,反问我:“你知道我是在几分钟内写的吗?”我猜想她是临时恶补的。果然,她是在10分钟内凑了500字的作文交给我的。幸亏及时的关注、反馈让我知道了真相。结果她愉快地接受了重写的建议。

学生作文本交上来之后,我再次从容地批改学生的自批或互批情况,写上分数和批语,并将学生修改后的佳作整理打印,在下次作文课时交流或展示。

写作是离不开情感的创造性劳动。情绪的好坏对写作大有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作文教学注重激励学生的原因。及时的作文反馈带给学生的快乐体验反映在试卷上,尤其是作文上,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样一份语文试卷,同样一篇作文,怀着期待的、跃跃欲试的心情去做还是厌倦的、敷衍搪塞的心情去做,甚至干脆不写,质量是大相径庭的。不少学生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挖掘上,在作文的精心构思上表现出了积极的心态,思维活跃,也在客观上带动了全体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二次批改为进一步教学留下了空间。第一次讲评所形成的激励氛围,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会期望经过努力能在第二次批改中得到提高。因此,他对于自己的作文能产生修改的热情。这也正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第二次修改,也能了解作文讲评的效果,积累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滞后】相关文章:

滞后结构08-04

知识滞后08-09

技术滞后08-31

科技滞后09-03

纯滞后对象09-04

进度滞后赶工措施07-05

工期滞后的赶工措施08-11

工期滞后赶工措施方案11-28

工程进度滞后情况说明05-30

关于施工进度滞后函08-08

上一篇:地下水优化模型下一篇:材料作文的材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