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2024-08-24

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精选四篇)

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篇1

1999年中国财政改革的重点转移到了预算改革上面, 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现代公共预算体制。这种预算改革分为三项: (1) 预算编制主体的改革, 这集中体现在1999年开始试点、2001年开始推广并于2004年后开始普遍应用的部门预算的改革上。 (2) 预算编制方法的改革, 这集中体现在1993年展开试点的零基预算、2003年展开试点的项目绩效预算和2004年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推行的绩效预算的改革上。 (3) 预算收支分类的改革, 这一改革的前身其实是预算体系改革, 即单式预算向复式预算转变的改革。

这三项改革, 除预算编制方法改革外, 其他两项改革均已普遍实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而对于预算编制方法的改革, 政府的改革思路并不十分明确, 无论是零基预算还是绩效预算, 均处于一种试点、摸索的阶段。将来中国预算编制究竟普遍采取哪种方法, 政府现尚无定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官员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2 文献综述

对预算编制方法的研究, 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研究美国预算改革历程 (马俊, 叶丽娟, 2004) ; (2) 研究零基预算在推行时需要具备的条件 (马俊, 叶丽娟, 2004) ; (3) 设想将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融合起来使用 (聂丽洁, 王俊梅, 2004) ; (4) 研究推行绩效预算会受到的约束条件或阻力 (李燕, 王宇龙, 2005) 及能否推行绩效预算的影响因素 (韩锟, 2006) ; (5) 综述各种预算编制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中国预算改革的目标 (马骏, 赵早早, 2005) ; (6) 实地调查零基预算在我国某些地方的推行情况并指出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马俊, 2005) ; (7) 研究绩效预算在中国推行的现状 (邢天添, 2006) ; (8) 研究美国预算编制方法具体步骤 (刘喆, 2006) 。

3 增量预算存在的合理性及改进措施

3.1 增量预算的定义

增量预算又称分项预算 (郭庆旺, 2005) (line-item budgeting) :以上一年度每一项目的支出数额作为基数, 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或按一定比例, 确定下一年度各项支出数额的一种预算方法。

3.2 增量预算在我国长久存在的原因

3.2.1 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使然

分税制改革时期, 中央强化了财政收入控制, 明显增加了两个比重, 扭转了“弱财政”的局面。然而, 分税制改革中依旧残留着“基数”, 它是增量预算继续存在的基础。我国最大的两个税种——增值税 (占税收收入约30%) 和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共占税收收入约25%) , 都存在“基数”的规定。增值税规定“以1993年为基期, 地方向中央上缴收入增加1%, 中央向地方返还0.3%”, 所得税规定“ 以2001年为基期, 按改革方案确定的分享范围和比例计算, 地方分享的所得税收入, 如果小于地方实际所得税收入, 差额部分由中央作为基数返还地方;如果大于地方实际所得税收入, 差额部分由地方作为基数上解中央。”

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开始至今,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在收入方面就基本维持分税制框架下的格局, 其重点逐步转移到支出方面, 而支出方面的改革重在加强控制, 并未消除那些存在于收入制度中的“基数”, 所以目前增量预算编制方法仍然有存在的基础。

3.2.2 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影响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型预算编制方法的推行。有些地方经济基础好, 项目效益普遍很好, 而有些地方, 因为各种原因, 较为落后, 项目效益普遍不好。对于零基预算来说, 如果不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 仅根据决策包来下拨预算资金, 必将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使地区不平衡性更加突出。对于绩效预算及新绩效预算来说, 如果根据绩效指评价来增减下一年预算规模, 也会出现不平衡性更加凸出的现象。地区间是这样, 同一地区的不同决策单位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广泛存在的, 有时甚至也很大。因此, 决策层不能不对新型预算编制方法的推广有所顾忌。

3.2.3 地方既得利益的影响

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博弈, 地方之间又存在竞争, 这使得预算拨付不得不考虑各地方的既得利益, 而新型预算编制方法, 如零基预算不以过去基数为参考, 完全另起炉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后根据效益来拨付预算资金, 而绩效预算和新绩效预算更是根据支出产出或结果的绩效好坏来拨付下一年的预算资金, 这均无法保证各地的既得利益, 因而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及新绩效预算若要在全国广泛推广, 必将受到极大的阻力。而基数法却正好能照顾到各地方的既得利益, 这也正是它虽常被诟病, 但却依旧长期作为主要预算方法而存在的原因。

3.3 改革增量预算的具体措施

3.3.1 建立控制取向的预算编制方法

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实行的都是“增量预算”, 但是增量预算的弊端在转型时期表现的更为凸出, 尤其是政府机构和人员规模的膨胀方面, 这方面的支出属于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范畴。经济转型时期与计划经济时期的最大不同就是财政控制力越来越弱, 出现了“弱财政, 强金融”的局面。因此有理由认为政府规模的不断膨胀与财政控制力的减弱有一定关系, 笔者猜测用转型时期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支出数据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 应当是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存在, 那么意味着如果想革除增量预算的弊端或使其不再那么凸出, 就应当加强财政控制。而财政控制的加强的手段之一就是建立控制取向的预算编制方法。

3.3.2 在增量预算的基础上用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改造增量预算

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这两项受增量预算影响最大的费用, 它们预算的编制方法主体上应当延续增量预算法, 但是应当对使用效率逐步进行评价, 逐步削减那些无效或低效的经费支出。对于专项经费这项受增量预算影响较小的费用, 其预算编制方法应当采用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相结合的方法。其实, 零基预算已经被广泛用于专项经费预算的编制了, 而且效果还行, 主要是财政部门有动力在积极推行。

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都是较为客观的, 这意味着专项经费一旦根据它们作出评判结果, 要经费的部门很难找出理由不接受, 这就大大减轻了财政部门分配资金的压力, 同时还加强了财政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控制力。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基本是按人头分配的, 只要部门编制不变, 这部分即使采用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来编制, 其他部门也可找出许多要经费的法定依据, 财政部门还得支付。这部分是类似于教育支出、社保支出、转移支付等强制性支出的支出, 这类支出都不适用直接取消增量预算, 应当采取第一种方式, 在增量预算的基础上用绩效预算来改造它。

3.3.3 完善推行新型预算的“硬件设施”

(1) 完善法律规定。明确《预算法》中人大监督的范围, 强化人大监督力度;逐步阐明中国预算改革的总体方向。

(2)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零基预算指标体系非常复杂, 有些指标却又不适于对项目中非量化的部分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绩效预算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零基预算的指标体系要简单一些, 但是也仍然很复杂, 有些还很难操作。所以, 中国在建立指标体系时, 不必一步到位, 应当先易后难, 先简后繁, 先局部后整体。

(3) 加强预算编制人员业务培训, 使其适应新型预算编制工作。

(4) 逐步建立绩效基础信息库, 为新型预算编制方法的推行积累经验。这一方面有利于年度间对比, 另一方面有利于国际比较。

4 结论

改造而非全盘否定增量预算。在笔者看来, 中国预算改革的进行, 一方面要正视增量预算不会再短时间内消失的客观事实,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新型预算编制方法来对它进行改造。在投入方面, 零基预算继续用于专项经费, 基数法预算继续用于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再引入绩效预算, 通过对产出绩效的评价来限制或收回经批复却没有用完或使用效果不好的以上三种经费, 取消批复后经费在部门内的结转。该花的还是得花, 只是对那些明显不该花或花得不好的钱进行砍掉。笔者预测未来的绩效预算应当是在预算控制数的范围内进行绩效评价同时影响下一年预算调整时也必然是在控制数的范围内, 这就避免出现实行零基预算时, “一上”时决策单位上报的预算远大于财政部门能够拨付的资金的尴尬局面。这意味着, 绩效预算将顺应目前我国预算改革的整体趋势——建立一种控制预算, 有效配合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以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等制度, 既控制投入, 又控制产出。在引入新型预算编制方法的同时要努力从多方面来改善新型预算推行的环境, 逐渐确立推行新型预算所需要的技术、制度基础。

摘要:通过对增量预算在中国长期存在原因和引入新型预算编制方法具体措施的分析, 发现既要正视增量预算短期内不会消失的客观事实, 又要通过引入新型预算编制方法来改造它。在改造的过程中, 不断改善新型预算推行的环境, 逐渐确立推行新型预算所需要的技术、制度基础。

关键词:增量预算,改造,预算编制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韩锟.实行绩效预算的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财经, 2006, (9) .

[2]李燕, 王宇龙.论绩效预算在我国实施的制度约束[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 (6) .

[3]刘喆.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的编制方法及特点[J].财经科学, 2006, (2) .

[4]马骏, 叶娟丽.零基预算:理论和实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 (2) .

[5]马骏.中国的零基预算改革:来自某财力紧张省份的调查[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6]马骏, 赵早早.中国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7]聂丽洁, 王俊梅.关于绩效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的预算方法体系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 (12) .

医院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和应用探索 篇2

关键词:医院管理;零基预算;成本效益分析

零基预算,就是以零为基础编制的预算。在预算编制时,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底,不考虑其以往的情况如何?对每项费用预算的内容都根据经营决策的需要和一定期间资金供应的实际可能做出最合理、最先进的估计,并划分出决策单元,分门别类地提出预算方案,并对每个预算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按费用的重要程度对预算方案进行排序,从而对单位的有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分配,形成最终的预算方案。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目前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重视事前控制,正确、广泛应用零基预算法。自2008年以来本院采用零基预算法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试行医院零基预算方法对全院的财政进行预算编制,收集此三年与未试行前三年的医院经济指标。

(二)方法

1、零基预算编制的具体步骤:(1)提出费用开支方案:各职能部门根据自己的具体任务,对每项业务的性质、目的以零为基础,详细提出各项业务所需要的开支并上报经管办(一上)。(2)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经管办对各部门提出的预算方案进行汇总后,逐一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即采集各部门2年数据,对每项费用支出方案进行评价。反馈给各职能部门(一下)。(3)各部门根据方案评价修订预算数,上报经管办(二上)。(4)经管办将各部门上报的预算数,报医院经济管理运行小组讨论,通过后下发给各部门执行(二下)。

2、实施方法。医院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保证零基预算的实施:(1)确定核算环境成本的决策单位,这是通过零基预算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2)制定有关环境成本的一系列决策。当环境成本的决策单位确定后,环境成本决策单位的管理者就要对该决策单位所从事的可能产生环境成本的活动进行分析,考虑不同程度的服务水平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企业环境成本的增加。(3)排序。决策单位编制的一系列有关环境成本的决策是排序的基础,由具有最终决定权的部门结合财力的可能和各项业务或服务的重要性,对制定出的一系列有关环境成本的决策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并且确定哪些决策是可以分配到资金的,哪些决策是不分配资金而应取消的。(4)有序地分配资金。对应于按顺序排列的项目,决策者实施资金分配直到现有资源用完为止。排列在较高级别的项目收到的资金早于低级别项目。

二、结果

使用零基预算以来,采用零基预算方法以后,医院支出逐年降低,成本效益大大改观,人均收入逐年增加。

三、讨论

(一)零基预算的基本原理

零基预算的基本思想: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都视为从零开始,重新编制预算。根据零基预算的方法,预算人员在编制一项活动的预算时要考虑以下这些问题:(1)组织的目标是什么,预算要达到的目标又是什么?(2)这项活动有没有必要,不开展行吗?如果必须开展,开展这项活动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3)开展这项活动的可选方案有哪些?目前执行的方案是不是最好的?(4)这项活动需要多少资金?资金获取途径有哪些?按目前的方案使用是否合理?

(二)与传统预算方案比较

传统预算模式是一种基数预算,每一年的预算决策都是在上一年预算拨款的基础之上增加一定的数额,预算基数的形成和增量的决定都主要是依赖于政治上的讨价还价。所以,预算决策的理性程度就比较低,政府支出的持续增长也就不可避免。同时,由于基数的存在,使得公共预算很难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从而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与传统预算编制方法相比,零基预算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投入-产出”意识。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主要是由专业人员完成的,零基预算是以“零”为起点观察和分析所有业务活动,并且不考虑过去的支出水平,因此,需要动员相关部门的全体员工参与预算编制,这样可使不合理的因素不能继续保留下去,从投入开始减少浪费,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提高产出水平,从而能使投入产出意识得以增强。(2)有利于合理分配资金。每项业务经过成本-效益分析,对每个业务项目是否应该存在、支出金额若干都要进行分析计算,精打细算,量力而行。(3)有利于发挥各部门参与预算编制的创造性。零基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医院内部情况易于沟通和协调,医院整体目标更趋明确,多业务项目的轻重缓急容易得到共识,有助于调动基层单位参与预算编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零基预算极大地增加了预算的透明度,预算支出中的人头经费和专项经费一目了然,各级之间争吵的现象可能缓解,预算会更加切合实际,会更好地起到控制作用,整个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也能逐步规范,预算管理水平会得以提高。

(三)目前医院零基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零基预算管理法规不完善且执行不严格。对医院实行零基预算管理尚缺乏规范化指导文件,因此需要尽早制定这方面的指导文件,以保证医院零基预算方法的实施和医院预算方案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2、零基预算管理行为尚待规范。由于医院缺乏相关的预算法规和管理制度,医院在实施零基预算管理时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1)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业务,编制预算纯属财务行为,很少有医院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2)预算编制方法单一。应采用多种预算方法相结合,包括弹性预算法、动态预算法、零基预算法等综合运用,使预算程序和方案更加合理实用。(3)预算编制过于松弛。预算执行符合率偏低,由于医院各层级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预算执行者为了本位利益,利用参与编制预算的机会蓄意将预算标准放宽而制造松弛预算,这样可以虚增业绩,谋取更多的激励性报酬。

3、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不够完整。目前医院只注重财务收支预算,忽视现金流量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只注重财务性指标预算,忽视非财务性指标预算;只注重量化指标预算,而忽视非量化指标预算。

4、零基预算的缺点预算编制的工作量大,费用较高。零基预算实质上是一种预算控制思想,它的核心是要求预算工作人员不要盲目接受过去的预算支出的结构和规模,一切都应按照变化后的实际情况重新予以考虑。

(四)几点建议

1、零基预算的优点在于其预算编制依据科学,按照具体情况考虑预算大小,有利于资金分配和节约支出。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树立零基预算管理战略性地位的理念。零基预算管理是现代医院战略管理的重要形式,通过零基预算管理,使医院具有明显的经营理念和奋斗目标,激发管理者和员工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提升服务理念,降低服务成本和消耗成本,确保向群众提供高效、低廉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实现政府机构所要求达到的经营效果,因此,医院及其监管部门都应通过零基预算管理来规划医院的未来发展,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3、建立医院公共支出预算编制论证制度。针对目前我国医院公共支出预算编制匆忙,无法进行科学预测的情况,需要建立医院公共支出预算编制论证制度。除了预算申请机构与财政部门进行论证外,特别要在职工代表大会建立论证制度,邀请专家、职工代表、各利益相关者代表就预算草案进行论证。在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并审议预算草案前,要求职能部门提前上报草案给职工代表,主持召开现场论证会,并向职工代表大会提供论证会的审议意见。通過建立这一制度,促进预算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

参考文献:

1、周颖,刘华英.医院实施预算管理的五大误区[J].卫生经济研究,2005(11).

2、张纯.企业财务预测管理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4(3).

3、倪秋菊.零基预算的发展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4).

加强和改进财政预算审计的思考 篇3

一是关注单位的运行成本和行政效能。关注单位的“三公经费”预算,特别是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状况,通过揭示管理和绩效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政策、法规层面加强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相关单位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

二是完善预算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效益与公平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更加关注专项投入对国家经济、就业、环保等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着力构建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模式,坚持以政府性资金为主要对象,审计重点要从具体的被审计单位向审计结果的使用者转变,审查分析政府性资金使用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提出改进建议,服务国家宏观大局。

三是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大力倡导计算机审计,实行联网审计、在线审计。从侧重手动、事后和就地审计向以计算机审计为主导、事中和远程审计有机结合转变,研究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建立审计信息平台,根据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及内容建立审计数据模型,设计预算执行联网审计模式,加大对预算执行情况实时监督和动态监控。在审计组织方式上,建立“上审下”、“同级审”与“交叉审”相结合的联合审计机制,增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效果。

二、关注大事,促进发展

审计既要查错纠弊,更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发现和揭示问题,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审计人员要用理性的思维对待审计查出的问题,注重把问题查清、原因找准、建议说到位,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捍卫者。新形势下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应改进传统审计方法,实现审计思维模式和审计理念的转变,强化效益审计意识,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提高审计质量,力求取得实效。努力实现“ 三个转变”:一是把以检查财政专项资金活动为主向检查资金、业务、决策、效能并重转变。改进以查错纠弊为主的传统审计模式,不仅关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对不对”,更要关注使用得“好不好”,在监督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拨付环节的同时,重点检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果,对资金投向的正确性、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的合规性进行综合评价;二是转变就帐查账的惯性工作模式。充分运用审计调查手段,坚持帐内审计与帐外调查相结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投放决策和决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等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调查,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合理化建议;三是改变就事论事的审计方法。从微观入手,宏观着眼,探索解剖麻雀、以点带面的审计方法,对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去认识,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分析原因、把握问题,提出规范管理的建议,实现由单纯监督向服务发展转变,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三、突出重点,提高实效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一是重点对老百姓关心和社会关注的“三农”、社会保障、教育、公用事业及环保等专项资金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二是重点实施政府部门绩效审计,分析评价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时运用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各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建立节约高效的廉洁政府。三是重点对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进行审计。关注决策失误、管理混乱、损失浪费等问题,提出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控制投资,提高政府投资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建议;关注政府性债务审计,以循环发展、绿色发展、持续发展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标准,规范政府领导人公权力的行使,推行“问责机制”,推动政府决策科学规范,提升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把好六关,提升质量

一是把好财政专项资金拨付及时性和完整性审计关。采用因素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将财政专项资金在各环节实际停留的时间与法定拨付时间进行对比,检查财政专项资金有无滞留、转移、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等违纪行为,影响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把好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关。重点检查财政专项资金支出依据是否充分、内容是否真实、票据是否合法,要特别关注大额支出款项,沿着资金流向跟踪延伸,向开户银行询证,检查银行存款对账单收付业务记录,揭示有无已收到的专款未经使用又违规流出使用单位的情况,若有则应深入追踪,向具体用款单位延伸审计,检查项目资金支出的最终结果;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结余资金的分布状态,关注结转时间长、项目金额大的专项补助资金,核实是否有具体真实的支出项目、有无以结转为名将专项资金用于平衡预算的问题、有无因项目变化导致专项补助失去原有意义而造成资金闲置的问题等。

三是把好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效益审计关。通过量的分析和质的判断,对财政预算资金分配的公允性、使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提出完善财政预算资金分配使用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关注三个环节:一要关注各类专项资金相关制度建设,详细审查专项资金项目是否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相关部门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二要关注专项资金拨付程序,审查是否存在项目的申请、批复、下达不同步,资金下达不及时等影响项目执行的情况;三要关注资金是否专款专用,配套资金是否及时到位。

四是把好重点项目资金效益审计关。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一定要突出重点,关注投资数额巨大的重点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重点关注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民生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调查、观察、分析等方法,审核项目立项的真实性、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可靠性,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效益比较分析的方法,审核项目立项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存在假借立项之名套取国家资金的问题等,为进一步审计提供线索;重点审核项目工程预算的合法性,检查预算标准依据是否充分、合理,决算是否真实,有无虚列工程量、高套定额标准、以虚估冒算手段骗取或贪污建设资金的问题;通过实地查看,专家咨询等方式,审查工程质量、工程监理和工程竣工验收手续是否齐全、合规,判定工程质量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分析研究项目资金效益产出。对项目资金的产出分析重点关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拉动经济与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能力等。特别是对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项目资金的效益审计,既要关注资金的安全完整、有效使用,更要关注项目完工后的管理,特别要注意实物资产的管理与使用,防止资产闲置、项目资产配套不全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

五是把好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规划与制度运作的合理有效审计关。关注专款不专问题,深刻剖析一些行政部门将项目资金用于弥补行政费用的问题;关注项目资金的集中度,揭示项目资金分散、整体使用效益差等突出问题;关注项目资金的运行成本,特别是对一些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必须考虑群众的收益、费用等因素,在满足群众收益的情况下,坚持费用最小化、操作简单化。关注项目运作中制度规定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矛盾,提出解决方法,提出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完善管理的建议,使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实现最大化。

六是把好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关。对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评价要严肃认真,坚持客观公正、严谨细致的原则,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实事求是地处理审计出的问题。专项资金审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有鲜明的导向性。在审计界定上,要慎重对待, 应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于一些不好定性的问题,既要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又要分析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更要考虑实际效果,还要注意听取各方面意见,同时,应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客观公正地提出处理意见,搞好整改,加强管理。

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篇4

在审查过程中,长春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对部门预算审查的重点内容和审查方法进行了尝试性地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部门预算审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审查。主要审查部门预算的编制是否完整,是否将部门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编入到部门预算当中。它分为收入完整性审查和支出完整性审查。收入完整性审查是指检查部门预算的收入编制是否完整,主要通过对比上年决算中的收入项目,审查是否有上级财政或对口部门拨付的固定补助项目、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等其他收入项目未编入预算;支出完整性审查是指检查部门预算的支出编制是否完整,可以从了解部门的各项职能入手,判断部门可能发生的支出方面,再比照上年实际支出项目,审查是否有重大项目支出未编入部门预算,而是通过预算追加的方式支出,同时,应关注部门上年结余资金安排的支出是否编入本年预算。通过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审查,就是要把部门的收入和支出全都纳入到人大的监督范畴,它是实现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进行审查监督的基础。

(二)部门预算的细化程度审查。主要审查部门预算的编制是否精细,是否列出了支出的具体项目及用途。细化程度审查主要是针对支出项目进行的审查,分为基本支出细化程度审查和项目支出细化程度审查。基本支出细化程度审查是指检查基本支出中是否列出了具体项目明细,进行该项审查时,通过检查支出预算是否按照基本支出定额标准进行核定,各项支出是否真实有效,是否有在预算中列非定额支出安排基本支出缺口的情况。项目支出细化程度审查是指检查支出项目是否明确,是否细化了支出的具体用途,进行该项审查时,通过对逐个项目进行详细审查,检查是否存在项目资金打捆编制,项目内容不细化的情况。通过部门预算的细化程度审查,进一步推进了部门预算的审查深度,是人大开展实质性监督的关键一步。

(三)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审查。主要审查部门预算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具备可执行性。收入的科学性审查主要是检查收入预算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收入预算要参照以前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当年的收入预测进行编制。收入预算的编制一定要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不能编制得过大导致支出存在缺口,也不能编制得过小造成预算编制不完整,只有收入编制得恰到好处才能体现预算的科学性。因此,进行该项审查时,主要比照上年决算收入的规模和类别,以及本年的特殊政策,检查本年收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支出的科学性审查分为基本支出的科学性审查和项目支出的科学性审查。基本支出的科学性审查主要检查基本支出定额体系是否完整,定额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部门基本支出需要,人员经费是否充分保障,公用经费是否存在硬缺口。进行该项审查时,主要关注部门的经费追加,如果每年都存在一定额度的基本支出经费追加,则表明基本支出预算编制不科学。项目支出的科学性审查主要检查项目支出的确定是否经过了充分的论证,项目支出的内容是否可行,项目预算是否充足。进行该项审查时,首先审查该单位是否建立了项目库,是否从项目库中筛选项目;其次,检查以前年度已经执行的项目,审查是否存在项目内容雷同的重复申报项目;最后,检查项目的具体内容,分析项目的真实性和可执行性。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审查,将部门预算审查推向了更高的审查层次,是人大开展实质性监督的有力法宝。

(四)部门预算的跟踪执行审查。主要通过审查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来反证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可通过两种途径完成,一是在半年和全年的预决算审查前,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查;二是借助审计部门每年开展的同级审计工作,将人大每年抽审的部门预算审查单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告人大。不论采用哪种途径,审查时应重点关注三方面内容:一是审查预算执行的进度是否符合年度序时进度,是否存在预算收入任务未完成或收入拨付不到位的情况,预算支出是否完成年度序时进度等;二是部门追加预算的资金来源和支出用途,部门追加预算过大是当前部门预算执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追加预算的审查,重点发现部门预算编制不完整、不科学等方面的问题;三是部门结余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由于部门预算按年度编制,财政部门主要编制当年安排部门使用的资金,因此,部门跨年度结余资金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大量资金在部门常年结转。对结余资金进行审查,要分清结余资金的性质,是基本支出结余还是项目支出结余,对于基本支出结余要审查是否编入下一年的部门预算当中,应通过削减下一年的基本支出预算来使用该项结余资金;对于项目支出结余要追查资金结余的原因,分析项目支出的预算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由于项目内容不切实际而未执行,是否由于项目重复安排而无支出需要,是否由于项目完工但未结算导致资金常年结余,是否属于项目完结的资金净结余。要区分不同的结余资金性质来清理项目资金结余,对于项目完工的资金净结余应收回财政或下年申报其他项目,对于项目内容不切实际或重复申报等资金结余应收回财政,对于无正当理由连续结转两年以上的项目资金都应收回财政或重新申报其他项目。通过对结余资金进行审查,增强部门编制预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部门预算的跟踪执行审查真正将人大的法定监督落到实处,是人大开展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有效监督的有效保障。

上一篇:诚信制度与市场经济下一篇:民间偏方